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2024-08-03

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精选11篇)

1.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一

摘要:企业文化置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关心职工生产生活,突出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人格,运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等人文思想来团结稳定广大职工队伍,给人以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场合,给人以成就感,使职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强调对人的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生产的潜能,体现职工个人价值,这是对职工权益最好的维护。

关键词: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f53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28-02

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准则,发挥企业工会组织的优势,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培育高尚的文明风尚,提升企业广大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坚持企业内涵发展,打造强势企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党政工团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不仅都负有重要责任,而且各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都必须发挥优势,主动参与,各司其职,共同推进。工会组织代表广大职工的利益,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它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一)积极参与共同努力

在实际工作中,工会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工作,既要积极参与,发挥作用,但又不能包揽过多。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党政工团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党委对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实行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安排,把握正确的方向;行政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倡导者、设计者和实施者;工会负责具体工作并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和骨干队伍的培训,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是积极参与而不是包办。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要从企业的中心工作来考虑安排文化建设工作。生产忙的时候,工会应把大型的文体活动先放缓,先抓宣传鼓动与学习引导,加班时要多关心职工,这样有所取舍才能突出重点,体现工会特色。如工会组织在炎热的夏季为生产一线职工送清凉饮料,职工加夜班时为他们送牛奶面包等等,这些工作体现了工会工作围绕中心与党政同心同德,同时也体现了关爱职工,构建和谐企业的亲情文化。

二、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一大政治优势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和具体化,工会工作在一定意义上融合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两方面内容。

(一)寓教于乐形式灵活

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形象,除了对职工正面引导教育外,更多的是采取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劳动竞赛等形式吸引职工参加,将思想政治工作、人生观、价值观融于其中,职工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受到了教育,这样做比直接说教有优势,职工容易接受,同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也是一种改进。

(二)提高素质共同推进

企业的发展在于职工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一支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工队伍。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对人的管理;工会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引导、教育、将企业文化的理念体系植入职工内心;思想政治工作既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又提高了职工思想素质,三者互相结合,不可分割,共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三)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

工会组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如职工文艺汇演、美术书法摄影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各种体育比赛等,它的开展既促进了职工身体健康,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又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培育了团队精神,提高了职工素质,展示了企业文化建设中职工的精神风貌。

(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等经济技术创新活动

优秀职工是企业的形象,劳模标兵是企业的典型。品牌是企业文化的标志,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工会围绕生产经营抓好深入塑造优秀职工形象和打造企业品牌工作,评选标兵模范,表彰奖励先进,努力造就一支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职工队伍,既是市场经济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受到广大职工的欢迎。

三、工会应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形象、经营理念、企业制度、企业风尚、企业环境、文化活动等内容,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通常由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构成。

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和持久力。建设企业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的价值,注重人的因素,尊重每一个人的独立人格,在更高层次上挖掘和激发人的潜能,并把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共同和谐发展。

有的职工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本质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机械、僵化的现象,这些认识误区有:“企业文化是政治思想工作”、“企业文化是文体活动”、“企业文化是企业标志”、“企业文化是规章制度”等。没有真正理解和认识到企业文化是激发员工内在动力、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管理手段和行为规范这一深刻内涵和本质。这种观念上存在着对企业文化理解程度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工会组织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作用,破除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误区,采取各种形式对职工群众灌输企业文化的内涵和重要性,在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二)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大方向

工会工作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服务大局做为新时期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工会工作者必须跳出工会自身的圈子,站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中去认识职工思想活动变化的趋势,把握工会开展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找准位置和切入点,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挥工会工作在广大职工群众思想的引导作用、精神的凝聚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要在广大职工中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首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教育职工认清和肩负起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是反映全党全民意志的思想基础,是提高工人阶级政治素质的思想理论武器。工会做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做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负有协助党用科学理论武装职工队伍的重要职责。其次,要以高尚的精神创造人,不断提高广大职工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要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继续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艰苦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造就有时代精神的新型人才,这是新时期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工会组织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要有目标、有步骤、有秩序地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在参与中全面履行工会组织的各项职能,从而发挥工会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广泛宣传企业文化理念,营造企业文化建设舆论氛围

企业形象的塑造、企业品牌的打造、企业精神的培育都与职工群众的直接实践密切相关,企业文化的深层内涵和文化底蕴也需要从职工群众的行为和道德规范中体现出来。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宣传,发动和吸引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创造精神和能动作用。工会组织可以充分运用企业文化室、文化墙、墙报黑板报、简报、网站等各种宣传教育载体,大造声势,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深刻内涵。

(二)加强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为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工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优势,加强培训,推动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一是协助和配合党政共同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主题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要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点多,与职工接触密切的优势,及时了解职工的感知、期望,并采取恰当方式答疑解惑,凝聚人心,共谋发展。二是要加强对职工的岗位技能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业务素质。要与有关职能部门合作,做好多层次、不间断的岗位技能培训工作,努力培养具有鲜明j岗位特点的专业人才,以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三)充分发挥典型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宣传、倡导企业精神和价值观

工会组织开展“工人先锋号”、“职工之家”、“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评选表彰活动,宣传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重视发挥典型的作用,注意培养典型、及时发现典型、适时宣传典型,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用典型的力量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四)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工会开展职工文体活动,具有阵地和活动优势,有比较健全的组织,有一大批活跃在基层,植根职工群众中的工会干部和积极分子队伍,拥有职工活动室、职工书屋等职工活动阵地,有开展职工活动的丰富经验。工会组织一是争取行政的大力支持,定期对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给予投入,添置文体活动器材,努力搞好培训基地、活动场所、宣传阵地、生活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职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为职工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二是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有鲜明主题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不断创新、拓展活动的形式和内涵,满足职工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打造文化建设平台,强化职工的价值取向,引导职工接受企业文化理念,产生归宿感,创造出和谐环境,实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职工“以企为家”二者之间的高度融合。三是工会组织作为职工与企业管理层沟通和交流的桥梁纽带,能够了解每个职工的具体需要,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公平理论,使每个职工将实现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个“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的浓厚氛围,工会作为职工的知心朋友,可以有效畅通领导和职工的交流渠道,可在第一时间把职工的心声传递给有关部门,使领导及时搭准他们的脉搏,也可以利用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让他们有和领导沟通的机会,使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的工作。

2.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二

一、学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校园文化

是学校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 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基本信念和价值观念。校园文化的形成, 不是靠几个人, 一朝一夕的艰苦奋斗就可以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同心协力、长期坚持、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需要有一个教长时间不断循环浓缩的积淀过程。在学校办学过程中, 如果遭遇频繁的学校领导人变更或者班子成员不协调等波折, 学校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就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不断地维持延续下去。中国有句俗话曰:“学好三年, 学坏三日”,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学校的校园文化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性文化就是物质文化, 隐形文化就是精神文化。显性文化是校园文化具体的空间物态形式, 又是隐形文化的物质载体, 它主要由一下两种形式组成:1) 环境文化:包括校园貌、整体规划、建筑布局、环境设计、园林绿化、雕塑设置、宣传栏、标语牌、画廊等。2) 设施文化:包括办公设备、教学设施、图书馆、实验室、科学馆、艺术馆、体育馆、电教馆、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教室、演播室、校园网、娱乐中心等设施设备。

显性文化是体现学校价值目标, 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 是具有教育内涵的人文景观, 可以起到调节情绪、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和启迪智慧的作用。

隐形文化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师生活动过程蕴含的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 管理文化:主要指学校管理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 行政权威和工作作风所体现的管理风格和凝聚力所形成的学校人文氛围, 如:人际关系、团队精神等精神风貌。2) 课程文化:即课程设置及教学风格。包括国家、地方教材的选用;校本课程的建设;各类课程的安排;教学的实施;课程、教材、教法的指导思想等。3) 课余文化:课余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延伸, 包括课外发展的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及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的组织和实施。4) 制度文化:即学校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及行为规范, 包括内化为师生日常的自觉行为和实际行动。

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共同构成了学校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校园文化在学校管理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起着规范约束、耳濡目染、熏陶内化的教育作用, 并使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逐渐融入其中, 形成校园文化的“小气侯”, 在社会上树立起学校的形象。

二、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学校的校园文化一经形成, 它将凭借历史发展的惯性朝着一定的目标运动, 并不断吸纳新的观念、新的形式、新的内容, 不断地提升、巩固和发展。

(一) 以人为本, 营造校园文化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且共同享受的, 校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安排自身活动, 选择自身行为方式的需求, 这就决定了学校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的主本是人, 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要以人为本。校园建设, 文化设施, 环境布置, 园林绿化, 设备配置等学校显性文化的建设要以人为本, 校风的形成、价值观念的认同等隐性文化的建设也要以人为本, 校风的各项活动、人际交往等实践行为更要以人为本。

(二) 整体规划,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学校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校完成育人任务起着极大的作用。

1) 艺术地建设物质文化环境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性规范性功能实践证明, 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学习, 效率相当高, 在杂乱无序的环境中生活, 则永远提不起精神来。2) 精心地创造精神文化氛围, 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和导向性功能。精神文化是学校校风, 人际关系, 集体舆论和心理氛围等的集中反映, 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 与学校管理有直接联系的校园主体 (师生) 的意识形态。例如, 校长要“以德治校”、“依法治校”, 就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 无私的宽广胸襟, 高昂的工作热情去感染人、凝聚人、激励人、引导人。建立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学校人际关系, 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工作态度和群体意识, 激发每一个人的潜力和集体的智慧, 形成优良的校风, 创建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3) 积极地组织多层次, 多形式的活动, 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促进功能。学校的校园文化, 为学校全体成员在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 它使学校成员自觉地用这种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使之符合群体的要求。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特有的环境力量, 渗透于学校的活动之中, 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方面。与时俱进, 创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校园文化。

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前进, 尤其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 不前进就会落后。校园文化也是如此, 也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增添新的文化内涵, 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 才能使校园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具有时代精神, 确保持续不断地发展。

三、建设学校校园文化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个成熟的校园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特点, 而个性特点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磨练沉积, 期间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面前, 有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的痕迹;外部, 有社区文化、地方经济的影响;另外, 还受到当前学校成员的只是结构, 认知水平的影响。因此, 在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它应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它能够从社会文化中吸取积极的东西, 也会受到社会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反过来, 校园文化对文化应用严格的选择性和规范性, 同时也应该在提高社会文化层次、引导社会进步文化潮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 真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正确认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整体规划中, 进行总体设计。校园文化成员长期劳动的结晶。每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亮点, 形成办学特色, 为学校教书育人服务, 为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服务,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摘要: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但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还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本文试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进行分析, 就如何发展校园文化的组织和建设, 对校园文化的形式、内容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粗浅的禅述, 希望借此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3.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三

关键词:现代企业管理 加强 组织文化 建设

现代企业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从企业规模、企业结构、企业运行制度来讲,企业管理是一个拥有很复杂内涵的文化体系。在现实的生活中,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家和员工来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管理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变革,更多是由企业的组织文化决定的。组织文化是指控制组织内部行为,工作态度、价值体现以及关系设定的规范,简单地说,组织文化建设就是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体系,是从最高管理层树立的典范发展而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管理风格。

组织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制度层,精神层。物质层是组织文化的表层部分,指的是企业的名称,产品的外观及包装建筑风格,纪念物等外显的标识,能够折射出组织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它们以精神的物化产品和精神性行为为表现方式,人们可以通过视听器官来感受。企业标志,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明显区分于其他企业,它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使企业员工自觉地维修企业的形象。

组织文化的制度层是组织文化的中间层,主要是指组织成员和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的部分,集中体现在组织的各种行动准则和规章制度。并非所有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都是企业文化的内容,只有那些以激发员工积极性和自觉性为目的的行为和规章制度,才是组织文化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它指的是在企业中建立一套有利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沟通,有利于员工参与组织管理,鼓励员工创造民主的管理制度和其他有关制度。

组织文化的精神层是组织文化深层,主要是指组织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信念,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在组织文化建设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它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它根源于人的观念之中,形成一种精神文化,企业员工能够认同组织的精神文化,就能从内心激发员工的潜能,发挥员工的长处和优点,提高组织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使组织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现代企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化全球的浪潮席卷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组织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大庆”的铁人精神,山西煤炭行业的医院的抗“非典精神”,日立公司的“私诚,开拓精神”帮助企业走出创新发展的新的篇章。

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规划,加强组织文化建设应从几方面入手:

①加快适应企业发展的体制改革,企业的类型和企业体制制约着组织文化发展形成。组织文化建设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就应该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创立一种多角度,多开放的对外开展文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模式,让企业员工真正意识到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

②建立以企业法人为主的企业家群体,组织文化主要是靠组织的多层管理者建立倡导和培养的,其人格精神向组织文化精神逐渐演变形成的,与组织高层管理参与组织管理的人,也是以企业家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为榜样树立起来的,形成企业家群体,在员工中潜移默化影响员工的行为。

③培养造就一批有素质的员工是从事生产的第一责任人,他们技能水平的高低,敬业精神的高度和对企业的认同度,忠诚度,都会激发他们的潜能,为企业的效率,高效益发挥作用,员工的行为和价值观逐渐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④加强组织文化的礼仪化建设。企业文化有了英雄模范的榜样劳动,还必须做到信念的内隐含义与外在形式取得统一,许多文化观念,就是通过各种文化积极活动才得以体现。洒尔“只有创业没有守业”的经营理念,康健电子公司“以人为本,员工至上”的企业精神,凝聚五湖四海的员工,通过企业组织文化的礼仪建设,可以使员工从抽象的概念或口号中感到具体的行为和准则。

⑤加强组织文化建设,树立企业的形象,企业的形象和社会声誉地位的高低,对企业技能发展和提升企业上新的台阶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格力空调“好空调、格力造”,“格力,核心创造科技”,给社会以崭新的面目让社会认可,不仅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更增强了企业在消费者的地位,让员工也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员工更能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忠诚度。

总之,通过组织文化建设,不仅能对员工的行为起导向,激励、自控、修炼、辐射、创新、规范的功能,而且能提高员工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认识,对明辨善美、假恶丑和是非曲直的综合素质。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功败垂成和企业的繁荣衰败。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树立文化观念,强调文化建设,提升现代企业管理的文化品位,强化企业的导向,规范、激励、创新、凝聚、辐射功能,使之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有声有色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章登庆.企业文化建设落地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2]董佳.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4.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四

运用学习型组织管理模式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同时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摆在高校学生工作着面前的一道难题.将学习型组织这一成熟、先进管理模式引入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顺应当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发展趋势.

作 者:刘洁  作者单位: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生科,广东,广州,510182 刊 名: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48 关键词:大荦生   宿舍文化   学习型组织   高校  

5.大学的组织文化建设 篇五

2005-11-12(16:06:51)作者:李 喆 阅读1747次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其组织文化主要是指能够体现该校特色的指导思想、管理哲学和办学宗旨,它是为全体成员所接受和承认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生活信念和崇高理想等。从大学组织文化的层次观来看,组织文化常常以组织形象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心中。组织形象是组织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生动表现,是社会大众对一所学校的总体认识和整体评价,是该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富有特色的组织文化。它一经形成,就会在社会公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长期的时间内起作用。

一个学校的组织形象常以学校的理念形象和识别形象体现出来。理念形象指一所学校在哲理上和总体观念上给人们所留下的整体印象,表现在该学校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人,领导、师资、学术水平如何,校风、学风、学生质量、学生出路以及社会地位如何等等。识别形象指通过各种感觉设计所塑造的组织形象,包括校名、建筑、礼节、校园环境、传媒形象等等。组织文化是个复杂的概念,大学的组织文化的创建至少可从以下诸方面加以概括。

首先是鲜明的领导理念。领导的主张和表现是学校组织文化和组织形象的重要标志。学校的领导者应该有鲜明的办学理念,明确的办学方向、目标,突出自己学校的个性所在,以理念治校。大力弘扬大学精神,张扬“思想自由、追求卓越、不断反思”的优秀文化。

综观世界各大学的发展和横向比较东西方大学的长足进步,不难发现,一所成功的大学无不与一个优秀的大学领导者紧密相连。洪堡之于柏林大学,蔡元培之于北京大学,梅贻琦、潘光旦之于清华大学,张伯苓之于南开大学,竺可桢之于浙江大学等等。这些大学类型不同,领导们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那种人格的力量,人文修养,大师的视野和教育家的精神,都有着将自己的大学理想付诸实践的光辉历史。

地方大学的办学理念在于吸收历史精华,体现它的“地方性”,要紧紧围绕着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而确立,区域的边界就是学校的边界。

再就是敬业创新的群体。学校的代表人物,如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德育标兵、优秀学生、知名校友等,属于学校组织文化的内容和最具代表性的识

别形象。如果我们化用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可以这样说:学不在多,生杰则灵;校不在高,师优则名。这一群体往往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学校要对教学、科研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大力宣传。从组织文化的角度,注意挖掘榜样人物和生活事件的文化内涵。弘扬敬业爱业精神,凝练良好的校风。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聊城大学的校风概括为:“敬业、博学、求实、创新”。聊大的精神总结为“顾全大局、团结一心、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敢为人先、争创一流”。反映了聊大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凝聚、默默无闻干事创业的优良品质。

三是深厚的创业文化环境。大学的环境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大学的校园布局、建设设施、园林绿化等都给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一走进校园,就感到精神振奋,情感受到陶冶,激励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创业精神。受区域文化的影响,聊城大学的校园文化呈现出创业的特点,具体表现和蕴含着以下诸点内容。

黄河、运河文化。聊城是黄河和运河交汇的地方,黄河及运河文化深深影响着学校的校园文化。黄河文化被升华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黄河精神,也有人把黄河精神总结为“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闻名。两河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厚重,积累了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聊城大学正是在这种文化中成长起来的。

水城文化。聊城之美,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水城格局。有近13平方公里的水面,形成东昌湖、运河、徒骇河三大水系。水连城,城连水,水城相映,景色宜人。新聊大的校园,东湖西湖遥相呼应,弯曲校河穿园而过,也形成了浓厚的水文化。

校友文化。聊城大学建校30年来培养了大批人才,校友们利用各种渠道为母校捐赠。各种雕塑、基金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风景线,激励着莘莘学子创业的激情。

6.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六

在知识经济深入发展的今天,行业内外部的市场竞争,已经升级到了比智力、比活力、比潜力、比魅力的新阶段。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优秀的行业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将是一个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要素。

加强公路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和推进公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思考和探讨。

一、加强公路文化建设,亟须总结提高。

我们知道,公路文化是从企业文化中演变而来的行业文化之一。它是公路职工在公路建设、养护、生产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为全体职工所认可,所遵循的具有行业特点的发展目标、敬业精神、价值观念、管理理念、行为方式和职业道德等现象的总和。它是凝聚人心、增强行业内外部竞争力的无形资产和力量,是行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对外,它是行业的一面旗帜;对内,它是一种向心力。公路文化的真谛在于其独特的内涵、深刻的底蕴,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一种表象。

公路行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塑造公路行业精神,行业形象、行业品牌、行业环境和人文环境出发,全面思考,明确定位。

从公路文化建设的现状看,虽然进行过广泛有益的探讨,但就其系统的形成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总结提高乃是当务之急。加强公路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公路文化的内涵,它应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证,精神文化是导向。其中,精神文化的行业价值观是行业文化整体中的核心因素。要把精神文化渗透到制度文化层次中,才能促进物质文化成为精神文化的载体。

对公路文化内涵的认识,决定了我们公路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和方向。公路文化建设必须以公路行业价值观为核心,按照三个不同文化层次的内在联系,建立协调的管理结构和行为规范,才能形成公路行业的最佳整体,实现公路行业的功能整体优化和核心竞争 力。

公路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文化建设上要继承发扬“团结创新,务实奉献”的江西公路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作风。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公路建、管、养理念和价值观,可以进一步概括公路文化的核心为“四种精神”,即: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拚搏精神;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铺路石”精神。公路文化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文化管理,提升本行业的价值,也就是公路行业的绩效。

综上所述可见,公路文化建设的运作整体模式是:将公路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公路管理制度上,体现在职工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氛围,激发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文化力推动公路的整体发展。按照这样的定位和整体方式来运作,抓住公路文化的实质,把握好公路文化发展的方向,以利公路文化建设为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内在的发动机和助推器作用。

二、强化文化管理,重在破旧立新。

公路文化作为现代公路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说到底是促进公路管理的现代化问题。即搞好公路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职工素质”、“锤炼精品气质”、“深化管理执行”,通过这三个环节实现文化与管理的融合,既以先进的文化提升管理的水平,又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蕴,最终达到“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公路行业仍沿习着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形成的习惯思维定势和工作方法。公路文化管理就是要突破传统思维,开辟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达到管理的新境界。为此,必须打破常规惯例,敢于否定自我、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不适应公路行业发展、不适应市场发展规律要求的思想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公路行业发展的实质问题。我们知道,从公路发展的情况看,虽然经过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洗礼,但一些旧的积习仍在束缚着公路职工的思想和手脚。长期以来,习惯于传统的管理,不善于适应市场发展规律;习惯于以独家建管养自居,不善于分析自身差距;习惯于静等市场变化,不善于把握市场 主动出击。这些陈规陋习都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维定势。现在,公路行业生存发展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变化,如果不以观念创新为先导,跳出原有的、狭隘的圈子,就不能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也无法实现公路行业跨越式的再发展。

因而,必须明确公路文化管理的核心任务,应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围绕战略目标,贴近生产管理实际,将文化渗透到管理中去,以先进的思想认识、理论方法、价值观念作为精神支撑和成功的引擎,来指导公路行业追求自身的品质、价值和持续成长,使公路文化在公路行业改革创新过程中,促进管理变革,创造高效的管理模式,提高公路行业的竞争力,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服务高效、环境友好、团结稳定、充满活力”的和谐江西公路的目标。

就当前而言,公路文化管理要破除旧的思维模式,努力实现四个创新。一是理念创新。要把“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理念,把能否让社会公众满意、能否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作为评判公路发展的标准,不断提升发展理念,指导公路工作。二是科技创新。要实施“科教兴路”战略,加大技术开发引进、科研成果应用力度,攻克关键性技术,全面提升公路科技水平,为实现公路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机制创新。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加强运行机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公路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增添发展活力,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四是法规制度创新。未来公路建设与发展,对法规制度管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加强法规制度建设、注重法规制度创新,促进法规制度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强化法规制度落实的跟踪、评估和调整机制,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构筑完善的法规制度保障体系。

同时,应该明确文化管理的重点,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告诉职工如何做事,而在于教育员工如何做人。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行文化管理过程中,要以人的发展为本,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令人愉快的工作环境,自觉执行的良好习惯,平等信任的沟通效率,勇于追求的创新能力,从而体现人的价值的发展空间,以及引人向上的管理氛围。

具体地讲,就是要突出文化管理的原则,克服见物不见人的现 象,即根据市场经济和公路发展战略的要求,把着眼点放在开发人的潜能、激发人的活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上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个人价值,并把它与行业发展的价值统一起来,增强公路行业的创造能力,并形成竞争优势。要实现这一目标,在管理上,不能再用过去简单、过时的方式和刻板、生硬的说教去对待职工。要努力探索如何用柔性、情感、人格化的方式,影响、教育、说服、感化职工,使职工把自己的追求与行业的发展结合为一体,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情,愉快地胜任工作,感受着工作带来的成就,自愿地遵守规章制度,逐步走向自我管理。进而通过对人的价值、理念、行为的管理,使先进文化转化为公路行业具体的指标、任务、标准和规范,变为可操作、可执行的实践,进而贯穿于公路行业的经营管理全过程之中,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管理模式。

三、发挥文化管理功能,贵在持之以恒。

文化管理实际上是依靠思想来指引行动,它对职工的意识和行为具有引导、内聚、自律、激励和协调的功能,对行业具有塑造形象的功能。如何有效地发挥这种功能?这就要求在推行文化管理的过程中,紧密围绕行业使命,强化管理理念创新,以科学、先进、具有远见、振奋人心、焕发斗志的理念指导职工的行为。否则,难以有效地发挥文化管理之巨大而无形的力量。

从公路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远景看,公路行业已进入重大历史性转折时期。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中,公路行业要发挥文化管理的功能,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是实现文化管理的导向功能。它是以高度概括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明示着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并逐步深入到职工的精神世界,使职工自觉把行为统一到行业所期望的方向上去,促使职工坚定而执著地为既定的目标而奋斗。即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建设负责任的行业”为目标,按照“透明诚信、依法行政、便民高效”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打造“诚信受益、失信受损、违法受惩”的诚信环境,提高公路行业的公信力,树立“诚信公路”新形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激发公路职工“立足岗位成才,干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为社会提供“畅、洁、绿、美、安、优” 的交通条件,从而使文化管理的导向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

二是实现文化管理的激励、凝聚功能。由于行业文化赋予职工共同的目标、理想、志向和期望,给职工提供了一套价值标准,有利于培养职工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职工对行业的向心力,对强化职工工作动机,激发职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将产生巨大作用。

因此,文化管理要求在队伍建设上,要立足事业长远发展,努力造就一支技术领先、业务过硬、作风优良、廉洁高效的干部职工队伍。大力实施科技兴路、人才强路战略,使一切有利于行业发展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进一步形成“职工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做到主动肩负社会责任、为社会贡献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种积极的行业文化,使得职工的士气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并可以长期保持较佳状态,推动公路发展朝着“十一五”规划目标不断前进。

三是实现文化管理的约束、调适功能。这就是讲,行业精神文化从价值观、道德规范和思想意识上对职工进行潜移默化的软约束。行业制度文化通过落实、检查和奖惩对职工进行带有强制性的硬约束。行业物质文化通过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调适职工心理,调动职工积极性。

辨证地看,约束与调适是相互依存的,而软约束是核心。所以,在全行业要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有针对性的对职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诚信教育及法制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养成勤勉敬业的作风;强化责任意识,养成求真务实的作风;强化执行意识,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强化自律意识,养成廉洁奉献的作风。进而使得职工在行业文化的影响下,能够真正实现对行为的自我约束和控制,使得行业群体产生巨大的合力。

四是实现文化管理的塑造形象功能。公路文化比较集中地概括了本行业的基本宗旨、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目前,广泛深入开展的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活动,实际上是对我们行业文化管理状态的评议与检验,旨在强化我们创建服务型、责任型、效能型单位的理念。同时,也是在向社会大众展示本行业的管理风格、管理状况和精神 风貌,体现公路在市场经济的价值链上所发挥的应有作用。进而也可以说,是在向全社会展现我们落实“便捷高效、安全畅通、诚信博爱、法治有序、环境友善”要求的整体形象,树立信誉,扩大影响,以形成行业巨大的无形资产。

公路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是建设——管理——再建设——再管理,循环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从总体上看,行业文化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公路行业由于其行业的基础性特点和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烙印,所以,在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行业文化上,仍存在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公路文化的培育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长期地为之不懈的努力。

7.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七

1 城市广场健身组织文化是健身群体的价值判断标准

1.1 广场健身组织文化规范管理着广场健身组织行为

广场健身组织文化能增强锻炼者的凝聚力。广场健身组织要在多样式的健身活动发展中寻求符合群众体育发展的精神力量就必须建设形成标准、信念、态度, 若没有了这些无形的文化管理作用, 群体健身就如同一盘散沙。广场健身组织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人员的健身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活动行为, 从而引导对从事健身行为的认同。广场健身组织文化的导向、规范和融合等的作用, 使群体不再是一个因相互为了健身需要而暂时聚集起来的群体, 而是一个由共同健身价值取向、行为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有着凝聚力的“相对稳定组织”。广场健身组织文化一旦发育成长到习俗化的程度, 就能起到制度化的管理所不能替代的行为规范作用, 并且这种无形的管理对于健身群体来说, 他们一点也不会感觉到制度性的强制力量, 而是极其自然地与组织要求的行为方式保持一致, 使得群体在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相互配合, 潜移默化地养成时间、地点、行为方式的一致性, 产生认同感的归属感, 起到物质激励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使组织内成员更加充满活力。从另一方面来说, 虽然广场健身组织文化不是一些强制性指标, 但他是建立在体育价值取向相同的基础之上, 能影响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意识, 使健身群体的活动趋于一致。

1.2 广场健身组织文化使群众体育持续、稳定和有生命力

广场健身组织文化不仅能够协调广场文化之间的关系, 呈现群体健身行为在城市广场中的优势地位和特征, 更重要的是广场健身组织文化能够协调健身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使健身行为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期望协调一致。具体来说, 通过广场健身组织文化建设, 调整健身群体的行为规范, 以便适应公众的情绪, 满足城市文明发展需要与人们追求健康身心要求, 跟上政府新法规的实施, 使广场健身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前进。中国在城镇化、经济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 群众体育赖以生存的空间受到挤压, 广场健身群体在突出表现个体兴趣和爱好, 身心健康需要, 彰现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同时显得杂乱无章。现实中一个广场上就有民族舞与现代舞、有器械和无器械、有音乐和无音乐之间等等活动群体间的交叉干扰。广场健身组织文化利用自身特有的理性、精神力量, 可使各自的群体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寻求和谐发展。促使各健身群体的健身行为更加“文明”, 不会发生“过火”、“越轨”行为。

2 城市广场健身组织文化建设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2.1 转变观念, 加深对城市广场健身组织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城市广场健身活动作为中国特色群众体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其“最直接的动机是增进健康, 延年益寿, 除此之外, 愉快身心、调节心情、扩大交往等也是他们体育活动的直接或间接动机。”[4]而越来越成为传统体育传承和现代体育普及的重要领地。要体现体育健身价值的本质和生命力, 城市广场健身组织文化的建设变得重要起来。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当休闲娱乐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时, 政府就必须承担相关的责任。“提供或安排娱乐和休闲的空间, 其目的是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社会氛围”。从城市广场健身组织文化层面来认识城市体育, 它标志着现代城市不单单是科学、技术、经济、文化等竞争的城市, 更主要是健康生活方式的竞争, 维系健康意识能力的水平。在健身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享受和发展的一种手段的今天,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增强人民体质, 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任务, 也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需求。城市广场作为居民最乐于聚集的场所, 政府在保障群众参与健身权利的同时, 也只有大力打造城市广场健身组织文化, 才能使体育健身行为作为改变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一种手段。但城市广场健身组织文化是一项从自在到自为的系统工程, 其建设必须符合群体健身和城市广场文化发展的需要, 最终目的是要把广场健身群体活动由松散、无序状况发展成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也只有注重城市广场健身组织文化的建设, 充分发挥组织文化“软性管理”的作用, 才能使广场健身走系列化、多样化、科学化的道路。

2.2 打造城市广场健身组织文化的优良环境

良好的城市广场健身环境, 不但能够给置身于其中的所有群体以愉悦的享受, 使他们渴望投入其中, 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广场群体健身活动的有序性, 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和谐社会形象。因此, 对广场健身活动环境的设计和改造, 是广场健身组织文化识别系统设计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广场健身活动环境一般包括: (1) 广场活动功能区域规划布置, 结合健身群体的活动内容、方式, 划定不同的活动区域, 尽量避各活动群体之间相互干扰、影响; (2) 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主导, 加强健身技术指导。随着广场健身文化热潮的到来, 参与的群众由于“散沙”及“随意”状态, 组织活动更加难以开展, 专业性的指导尤显重要起来, 针对健身群体身心年龄特点创编一些集舞蹈、健身为一体, 简单易学而又锻炼价值突出, 特别是在音乐配合下的健身操实践证明深受欢迎; (3) 加强广场文化设计。面对广场活动内容的空前拓展、表达途径的日益丰富, 我们亟须设计构建一种有良好的规则并且共同遵守的规范。只有彼此共同遵守并使用认可的规则, 我们才能搭建理性、建设性的城市文明平台, 并由此涵养提升民众素养和公共精神。

2.3 提高广场健身组织者素质水平, 倡导建立积极向上的广场健身组织文化

广场健身群体主要是由掌握了一定体育技能的人在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个人行为和习惯标准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而成的, “松散”及“随意”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在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的今天, “差异”与“交流”必然成为凝聚共识的必然路径。而如何学会与差异相处, 遵守什么规则展开活动, 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在广场文化观念中“求同存异”, 也决定着如何构建和谐的广场健身文化社会。广场健身群体和行为方式往往受少部分人的组织理念和健身方式诱导。由少部分人组成和塑造的健身文化如果被群体认同和接受, 自然就会成为他们思想的信念, 成为健身群体的准则和追求目标。从此意义上讲, 广场健身之所以会成为“群体”, 就是因为组织者善于用行动和规范将群体的需要表现出来, 向所有人员传递象征性信息, 提供群体成员认可的态度、价值观、行为和信仰的标准, 他们制定出政策, 以便让参与者知道自己的位置。并通过组织者的模范实践活动和杰出的表率作用, 形成文化深深扎根于健身群体的心中, 这种无形胜有形的规范强制性虽然不如制度有强制性, 但它却带有明显的导向性和约束性, 通过健身群体的倡导和推动, 容易在群体周围形成共识和自觉意识, 从而起到促使所有成员行为举止和活动习惯等向共同遵守的方向转化。因此, 政府除了采取短训班、进修班、讲座、各种类型的有关比赛等措施, 建立必要的培训之外, 还可以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帮助设计、打造各具特色的广场健身组织文化。

3 结语

在面对城市群众体育公共空间的空前拓展、群体健身行为表达途径日益丰富的今天, 我们亟须构建设计广场健身组织文化。只有明确观点, 在广场健身群体中, 才知道究竟应当秉持什么样的行为规则;健身群体活动时, 又当保持怎样的底线原则;只有健身群体价值观的高度内化, 彼此共同遵守自信和尊重才会随之出现, 我们才能搭建理性、建设性的广场健身文化平台, 并由此提升中国城市社会的公民素养和公共精神。在体育生活多元、体育价值取向多样、健身样式多变的今天, 城市广场健身群体构成了我们体育生活的丰富图景, 健身群体组织文化也成为凝聚健身群体共识的必然路径。而建设健身群体组织文化, 是吸引健身群体和谐相处, 遵守规则进行体育生活的根本保证。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在现实生活中“求同存异”, 也决定着我们如何构建当代中国城市的体育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韦克难.组织行为学[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2]理查德, 佩廷格.掌握组织行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彭波, 李献青.四川省城市广场健身文化的现状调查及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11, 24 (9) :6-8.

[4]赵伟科.影响城市广场体育文化活动发展的多元因素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9, 2 (2) :88-89.

8.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八

关键词: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管理创新势在必行。把创建学习型组织和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则是创新管理、打造优秀企业的有效手段。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二者是血脉相通、功能互补、作用倍增的关系。

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文化的传承要靠教育和学习。要造成一个民族的文化提升,需要广泛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提升文化的技能。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自己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心智模式)和行为习惯。无数事实告诉我们,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也可能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障碍。要打造与时俱进、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就应该嫁接优秀的“文化基因”,而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最具竞争力的管理技术”,正是企业文化改造与创新的最合适的利器。

目前,把企业文化建设同创建学习型组织有机结合起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并已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企业文化要保证所有员工的认同,就需要形成一种学习型组织。21世纪的企业应该是学习型组织。”

一、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概述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理想、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也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企业文化具有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企业用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使企业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凝聚在一起,共同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努力奋斗。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是能够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个体目标引导到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上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方向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是通过企业文化去激励企业全体员工积极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难题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是指利用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对企业员工日常工作起到有力的约束作用。

根据自己特殊的经营环境和传统,每个企业都会形成各自特定的、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具有独特性、相对稳定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四个主要特征。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发挥巨大的影响。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形成、保持和促进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企业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也可能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障碍。

(二)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经典的定义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博士给出的。彼得·圣吉认为: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著名学者罗宾斯在他的《组织行为学》中论述学习型组织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企业热衷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20世纪90年代,企业热衷于企业再造;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开始积极推广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

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推广是因为许多企业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企业再造理论的实践中相继失败,而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使当今很多著名企业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创造了新的业绩。比如,美国排名前25位的企业有20位都采用了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所以,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作用来看,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都是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之一,学习型企业是企业组织管理最有效的模式,也是目前企业管理达到最新水准的具体体现。

二、二者结合起来的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结合起来,对于企业创新管理可以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能起到积聚创新人才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各种制度新旧交替,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范或失序。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用先进文化打造的企业才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才有可能为人们的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才有可能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化解矛盾、发展生产力。其次,能为创新管理适配相应的文化条件。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企业就是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一个重要载体。企业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就是国力竞争的具体体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思路的创新需要观念的创新,观念的创新需要价值观的更新,而所有这些方面的创新都需要学习。如果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结合起来,就可以将学习所得的知识转化为员工的共识和能力,并尽快形成新的竞争力。再次,能为建设创新团队夯实文化基础。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结合起来,有利于企业打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员工队伍,造就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从而为管理创新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相结合,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来说,是一条新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赵国燕.创建学习型企业拓展创造未来的能量[J].太原科技,2008,(3).

[3]黄青锋.浅谈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J].中国水运,2008,(1).

[4]常子胜.相融并进:企业文化与学习型组织建设[J].政工研究动态,2008,(1).

9.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九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下,为了生存和发展,根据企业的实际,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手段,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的,被广大职工群众普遍接受前相对稳定的共同的行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企业要想锻造成为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追求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不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那么企业的战略目标,只能是空谈。发展企业文化,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企业的活力,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氛围、一种精神支柱的存在。

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构造强大企业力量和凝聚员工个人力量的制度体系,既涉及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又体现在企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员工的一言一行,把个人创造力凝聚成企业创造力,使广大员工深刻理解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形成一致的认识与统一的行动,它需要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企业文化的性质决定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工作,需要广大职工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职工群众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群众性正是工会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工会组织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表,在现代各种社会组织中,工会是由劳动者组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工会运动涉及劳动者的经济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劳动关系的形成和变化之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工会的存在,也是以劳动者的代表身份,就劳动

1关系中的矛盾和劳动问题与雇主一方进行交涉,诸如劳动工资、劳动工时、劳动待遇等方面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而进行活动的。作为劳动者群体的代表,工会成为市场经济中劳动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劳动力所有者的代表。

工会组织的特性,使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的相当强的优势。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它是通过一代代企业家、员工、甚至员工的家庭不断地互动营造、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文化。而工会是工人阶级自己的组织,是职工的“娘家”,是职工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的忠实代表。工会组织了解员工的意愿、呼声、建议,最贴近职工群众,最了解职工的喜怒哀乐,最清楚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因而对职工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工会这种健全的组织体系、工作制度和活动制度,有利于动员和组织职工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它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无论是宣传发动、教育引导还是活动熏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工会组织有其广阔的活动阵地,有自己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工会管理着企业文化宣传阵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职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然后,工会组织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作为维护职工在市场竞争中合法权益的主体,工会具有较高的号召力。工会通过职代会等形式开展多样的、多渠道的民主管理活动,吸引和组织员工参加民主管理,不断提高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正因为工会具有的这些优势,使得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职工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凝聚作用。

工会可以发挥工会分会、工会小组等基层组织的优势,通过了解员工的感知、动机、期望等微妙的文化心理,与职工沟通思想和情感,使职工围绕企业的共同目标,凝结成极大的群体合力,产生奋发向上的集体意识,焕发职工的能动精神,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

2、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

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营造企业浓厚的民主氛围,发动员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工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工会联系着一大批先进人物和积极分子,可以通过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宣传他们的事迹,弘扬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企业精神,并通过精神、理念、传统等无形的因素,陶冶职工的情操,培养职工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共同习俗和道德风尚可以引导员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追求和行为方式。

各级工会组织可以对职工进行价值取向、与企业目标远景结合起来的教育,引导职工接受本企业文化理念,产生归宿感,成为一种动力,创造出和谐环境,实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职工“以企业为家”二者之间的高度融合。

3、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宣传作用。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让员工明白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把意义向员工广泛宣传,把道理讲明讲透,让企业文化建设这棵大树植根于员工队伍中,只有员工共同浇灌和培养才能茁壮成长。工会组织可以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内涵,在提高人的认识,统一人的思想,规范人的行为,塑造人的精神,凝聚人的力量上下功夫,使广

大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上形成共识,真正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教育作用。

教育是工会四项基本职能之一,工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帮助职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业务和技术水平。当新员工进入企业时,工会在及时做好发展新员工工作的同时,要及时组织新员工学习企业的有关制度,并介绍企业的创业史和发展史,使员工在了解企业的同时,建立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感。通过企业文化教育,使他们懂得,一个企业的蓬勃发展,必须有严谨科学的规范系统做基础,而这个系统的协调运行就必须以企业文化为支点。使他们了解到,企业是具有主导性可驾驭的企业文化,每名员工做每件事情应有规矩,使他们明确,作为企业的员工,必须摆正位置,树立员工的意识,服从意识和危机意识。这样,员工从进入企业的第一天起,就自觉树立符合企业文化的自律意识,并向规范体系靠拢。实践证明,在这方面工会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5、工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阵地作用。

满足职工文化需求,引导职工参加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陶冶职工情操,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工会应积极争取企业行政的支持,妥善用好工会经费,不断加大对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的投入,添置文体活动器材,努力搞好培训基地、文化活动场所、宣传教育阵地、生活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和职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需要,为职工营造优美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同时,依托这些设施,组织广大职工经常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开展形势任务、政策法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教育,鼓舞和激励职工发挥主人翁精神,积

极投身企业改革和发展。

由此可见,工会不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工会工作的某些方面则可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这种载体来实现。

10.组织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篇十

从文化建设走向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建设突出在“建”字上,指企业相关经营管理理念的形成、认知、认同和传播等过程。企业文化管理实质上是“用”,是指企业文化理念、行为规范等体系与经营管理的结合与提升,是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匹配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生产、营销等管理模块的管理活动。

企业文化管理就是让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使企业上下对企业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达成共识,然后通过相关的行为准则,贯彻于企业的战略、人力资源、品牌等各方面,从而系统地解决企业的核心问题。文化管理丰富了企业管理的文化内涵,提升了企业管理的文化品位,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本质跃升。

企业梳理价值观,建立行为规范,完善制度,树立形象,这种企业文化从觉醒到自发的过程,属于文化建设阶段;企业文化体系形成之后,进行自觉的应用就到了文化管理阶段。从内涵来说,文化建设与文化管理属于企业文化的两个阶段;从外延上讲,文化管理涵盖了文化建设,文化建设阶段就是文化管理阶段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建设一定要走到文化管理阶段,才能把企业文化的效能真正发挥出来。从文化建设到文化管理是企业文化完成起飞与落地的一个完美过程,否则,只有文化建设没有文化管理,相当于企业文化只有起飞没有落地,企业文化始终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

文化建设的差异性

对于单个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建设、文化管理的对象就是它本身,对象具有唯一性,文化建设的形式、文化管理的手段也都是对该对象唯一适用的。而对于集团企业则不然。由于集团企业是由多个企业形成的企业集群,企业文化构建所面临的对象是多元的,再加之每个企业由于内外部环境的不同、历史的不同以及自身需求的相异性,导致了各个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形式、手段等方面有不同的诉求。因此,集团企业的文化建设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有差异性,有个性。

具体而言,集团企业各分子公司的文化建设可以有如下方面的差异:

第一,文化建设的形式可以各有侧重。由于各分子公司的宣传平台并不相同,在文化宣传的形式上也不应追求统一。如网络不够发达的地方就没必要要求建立网络沟通平台;具备条件的企业,文化活动可以以演讲和文艺活动为主;文化建设已经较为出色的企业可以以内部总结和研讨为主;而文化建设还有较多不足的企业可以安排较多的外出参观学习,

第二,文化建设的重点可以也应该不同。各分子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应结合当地特色和自身管理特点,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实践有所侧重的开展,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如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管理状况着重强调价值观,也可以重点宣传企业精神等。

第三,企业文化的执行层理念可根据企业所在地的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和经营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在不违背集团总部精神的前提下有所突破和创新。如在市场竞争环境较成熟的地区可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加入市场、服务、效率等因素,树立员工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从而加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文化管理的统一性

作为一个企业集群要区别于其他企业,它仍需要具备一个统一的同时又能独树一帜甚至标新立异的东西存在,这就需要上升到文化管理层面来解决。文化管理首先要强调共性,要有统一性,即要实现使命、愿景、价值观、企业精神和VI的五统一。但文化统一不是同一,统一性是指有共性和个性,在内涵、目标和方向上是保持一致的,同一是要求所有的东西一模一样,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如果完全实现同一,就很难发挥各子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上的积极性,就会产生文化冲突。

文化管理的统一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用文化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应该统一,二是“对企业文化活动管理”的标准和制度要统一。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统一文化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制度。各分子公司应成立相关的对口部门,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接受集团总部相关部门的领导。同时,应该建立集团统一的文化管理组织制度,如奖惩考评制度、文化活动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等。此外,各分子公司应该重点加强制度的统一,尤其是制度执行标准的统一。

第二,统一使命、愿景、价值观及企业标识等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使命、愿景、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影响内部管理的核心要素,只有这些核心要素统一了,集团企业才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建设企业文化,否则就是形散且神散。企业标识的统一是企业对外形象的统一,这也是品牌建设的重要部分。

第三,统一文化建设的步骤,如阶段性任务、目标和要求等。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阶段进行,各阶段都应该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只有保证目标和要求的一致,才能保证各分子公司“做正确的事”。如确定某段时间重点实施“落地工程”,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分子公司应完成制度的梳理和价值观的讨论等。

如此看来,文化建设的差异性和文化管理的统一性实质上就是存在于一个矛盾中所体现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文化建设的差异性也只不过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如果一个集团企业只有差异没有统一,只有个性没有共性,就缺乏内在的战略联系,缺乏内在文化基因重合的部分,就集而不团。因此,从这一逻辑关系上讲,文化建设的差异性和文化管理的统一性适用于企业集群,其范畴的界定应当是在集团企业中。

11.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探索 篇十一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发展 校园人本管理观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6-023-01

学习知识的本质意义是自我完善与提升,是为人与世界的和谐发展,是一种文化的养成。培育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是中国教育均衡发展、健康发展的必由路。在当今基础教育课改浪潮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是每位学校管理者不可回避和必须解决好的重要问题。结合我校实际谈谈我的思索与设想。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新理念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分支,是指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历史、育人环境、办学特色等,具有鲜明特色,浓厚文化底蕴、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塑造、无声的熏陶和感染,以行为养成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的综合体现。因此学校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集在未来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

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者理念引领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思想是校长的教育理念、信仰、价值观在学校工作中的体现,是校长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展示。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大教育观,真正理解教育的本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视为我们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把教育观念的转变重点放在教育他价值观,人才观,学生观和质量观上,放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的转娈与与创新上,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法为学法服务,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价值观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要树立新的课程观,坚持用科学的课程价值观引领学校教育工作。

二、建立人本管理观,健全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保障机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管理者确定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以人为本,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服务。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师生视为涌动着活力的特殊生命体,从生命的视角去确立我们的管理理念,改革我们的管理方法,使学校成为师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摇篮。

1. 人本管理的目的,是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通过某种刺激,使师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师生的积极性将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其全面、和谐的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和气氛,管理者实施领导行为的过程就应该是激励的过程。要不断为教师提供发挥作用的平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优长和潜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大显身手。从而促进教师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和持久的内部动力机制,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开拓广阔的前景。

2. 人本管理的基点,就是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人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念。追求“尊重的管理”的最高境界。管理者要设法为发挥教职工的才智创造适宜的条件,减少和消除教职工的合理需要,做到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个人的个人价值和奉献。

3. 人本管理的关键。就是要求学校管理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实践探索精神,就是在对人性的科学理解基础上,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看准人的优势和利用这些优势。发现每一个教职工的独特的价值,发现每一个人身上的闪光点,然后激励之,弘扬之。让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让每个人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

4. 人本管理的价值,不在于做了什么事,而在于发现了多少人和培养了多少人。学校管理者要真正成为教师创新的发现者、教师开展探索活动的支持者、排难者,成为教师心目中一个值得尊敬、爱戴的仁者加智者。追求“发现的管理”的最高境界。

三、从学校实情出发,制订方案落到实处

1. 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校风建设。一个学校良好的校风,体现在自由的学术氛围、多学科交汇的氛围、宽容合作的氛围、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氛围等几个方面。校园文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在潜移默化地、无形中影响、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校园文化是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它把德育思想、理念、教育意图变成一种精神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围中,出神入化的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一种高超的德育教育艺术。

2. 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育人离不开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小景,宽敞明洁的校园道路,万紫千红的绿化景观,明亮宽敞的教室、音乐厅、舞蹈室……这些都能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增进了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学校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德育的功能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加强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群众性、广泛性、参与性的特点,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各项活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以自身物质因素为基础,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急功近利,要循环渐进,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之互相促进,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上一篇:必修三成语练习下一篇:形容心情急切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