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精选11篇)
1.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 篇一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三课时)备课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
复习上节课内容:展示下列表格,让学生填出。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法 纬 线(圈)
圆圈
东西方向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经 线(圈)
半圆
南北方向
相等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0°一180°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数量特征
0°一90°
讲授新课: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及时纠正,辅导。)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强化训练:
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第10页“复习题”3。
板书设计:
三、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
2.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 篇二
一、研究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
要做好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任课教师必须要熟悉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从表1可以得知,两者基本理念有共通之处,都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学习的内容知识、组织形式、作业评价等均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小学科学是强调以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启蒙课程,着重强调活动探究过程的重要性。
表2中较为详细地对比初中地理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小学科学为初中地理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在适龄阶段接触到了最基础、最贴近生活的地理知识,仔细梳理会发现有些知识是与初中重合的。例如:人类认识地球及地球运动的历史中涉及的“地心说”与“日心说”、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与昼夜交替的关系、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关系、影子的长短与季节的关系等等。有些知识范围甚至高于初中,比如: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四章第六节“地球在公转吗”中出现了恒星的周年视差,六年级下册中出现月相、月食、日食等天文知识。这些宇宙天文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初中的地理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小学科学课程里设有地球仪知识的课标内容,要求为“了解”,教材里出现了“地轴”“北极”“南极”等字样,而地球仪部分也是初中地理学习的重难点,要求则上升为“运用”,这些都为初中地理学习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初中地理教师有必要熟悉小学的课程标准,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详略得当,有效衔接。
二、准确把握学情,实现高效课堂
初一学生经过六年的小学基础教育,个体的学业水平差异显著,在家长、学生心中小学科学课程也是“副科”,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掌握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对于我们初一的地理教师而言更是不得而知了。依据近两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就地理素养而言,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较为敏锐、活跃,课外知识比较丰富。例如在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部分时,有些学生可以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把麦哲伦的生平事迹都了然于胸,对于这类学生,课本上的阅读注释已索然无味了。相反,有些学生对于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本知识都难以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学情。
一方面,在开学之初,做一个简单的关于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知识的测评,如此一来便可知所教学生掌握的旧知识情况了,以便于把握整体教学的知识难度和教学进程。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地理导学案。例如:地球运动部分,教学参考要求是一课时内容,但实际教学时会发现,课时容量较少,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间使用导学案会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发挥教学机智,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实现高效课堂。此外,有些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随意地提出一些无效问题,例如:我们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啊?地球是围绕太阳转吗……等等,课堂提问是面对大多数学生设计的,这样的类似问题,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明显是无效、无价值的,根源就是教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不了解、对小学课程的不熟悉所造成的。
三、“吃透”教材,找准衔接点
3.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 篇三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目的地及类型极其比例尺。
6、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象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4.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 篇四
在导入时,通过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观察到的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小时侯你们认为是太阳转还是地球在转?现在呢?然后再通过播放视频“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轻轻松松地就把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展示给了学生。
二、利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或分析生活实例,或联系生活实际经验,类比分析推理获得地理知识。
比如:针对我们就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一直在动,而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的研究,就采用类比的方法——根据坐汽车在很平直的道路上行驶的感觉类比分析得出结论;再如:在地球自转引起的时间差异时,我引入了今年夏天伦敦奥运会时,北京和伦敦观众观看赛事的时间不同,而分析推理得出相关结果。
三、善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直观性。
为更好地上好这堂课,我们对课件进行了精心设计。一是插入了视频和音频文件,加强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二是将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如在二分二至图中,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
四、充分发挥了地球仪的作用
课堂上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五、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合作探究作用
小组合作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勇于创新,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很多地方小组合作都运用得非常好。比如,在二分二至图时,分组完成四个节气的填写;在地球公转时,小组成员利用自已的生日讨论地球运转在公转轨迹中的哪个地方?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六、充分利用学生的演示活动来纠错,达到边学习边反馈的效果。
比如在研究完地球公转时,找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地球和太阳来演示地球与太阳是怎样运动的,其他学生观察判断他们演示的是否正确,对有错误的地方,再找学生下来演示,一直到演示正确为止。这样,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总之,本节课在设计上突出了新课改理念,在实施上也注重运用了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而且较好的完成了预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反馈的很好,对知识达到理解的程度,并突破了难点,在分组探究实验中,增强了小组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但仍有一些地方存在不足:
1、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比较生硬,个别活动没利用好,应该给学生做出相应的讲解让学生理解。
5.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五
一、课 题: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二、课 时:2课时
三、教 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
四、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为贯彻实现地理教学的三大技能(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兴趣),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能力,我确定以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能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地球仪,能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大小;
(3)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4)能够熟练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2)通过演示地球仪,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学生课堂制作简易小地球仪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探索真理道路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对真理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4)通对地球的探索和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经线和纬线
2.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还没形成学习地理的思维能力,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较差,针对初中学生在思维和接触层面的弱势和优势,在教学方法上以实物进行展示和讲解,如经线和纬线,可以用一个只由经线和纬线构成的经纬仪,直观展示给学生看,更能增加学生的理解和想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根据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如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图片分析法、演示讲解法。
2.学习方法:探究法,自主学习法,总结规律法
六、教学过程结构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引出课题。
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新课内容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阅读图1.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讨论学习,共同探究古人对地球的认识过程。)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
(学生自主学习,举手发言)
总结:人类认识地球是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后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认为“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认识的加深,尤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而地球卫星照片更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能够作为地球是球形证据的事例呢?
a.(事例1)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展示教材图1.3)
b.(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并作答,教师启发、解释。)
2.地球的大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
(学生计算、回答)
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但想对于地球来说,这个数据微不足道,所以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
(展示地球仪,边展示边讲解。)
6.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 篇六
14、白天与黑夜
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
1.地球的外部结构:地轴、北极、南极。(事实性知识)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个小时。(事实性知识)3.自转就是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不停地旋转。(概念性知识)4.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概念性知识)
5.利用实验器材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地球的外部组成部分。(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3、利用地球自转的定义,解释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二)科学技能
1、系统的观察,发现地球昼夜更替与太阳和地球本身有关。(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
2、能通过实验,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3、能利用地球自转解释不同地区昼夜变化情况。(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
(三)科学态度
1、对地球的昼夜更替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地球昼夜更替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15、昼夜与生物
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
1、昼夜更替是有规律的。(概念性知识)
2、昼夜更替对植物有影响。(概念性知识)
3、昼夜更替对动物有影响。(概念性知识)
4、昼夜更替对人的影响。(概念性知识)
5、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植物的生长规律,设计花钟。(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昼夜更替对植物的影响。(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2、根据昼夜更替规律研究昼夜更替对动物的影响。(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3、动植物具有昼行性和夜行性的区别。(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二)科学技能
1、能对“昼夜更替对动植物产生影响吗”的问题,作出假设并设计观察实验的实验步骤。(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2、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水平)
(三)科学态度
1、对动、植物随昼夜更替产生变化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研究其中的规律。
2、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将自己的意见公开,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
16、四季更替
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
1、地球的外部结构:地轴、北极、南极。(事实性知识)
2、地球围绕太阳转。(事实性知识)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事实性知识)
4、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事实性知识)
5、地球的公转产生四季。(概念性知识)
6、利用实验器材演示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程序性知识中的策略性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地球的外部组成部分。(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2、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编写二十四节气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3、通过对地球公转的研究,推论四季形成的原因。(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二)科学技能
1、系统的观察,发现地球四季更替与太阳和地球本身有关。(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
2、能通过实验,演示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3、能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利用地球公转解释不同地区四季变化情况。(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
(三)科学态度
1、对地球的四季更替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地球四季更替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17、弯弯的月亮
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
1、什么是月相。(概念性知识)
2、月球围绕地球转。(事实性知识)
3、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农历一个月。(事实性知识)
4、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事实性知识)
6、利用实验器材演示月球公转。(已掌握的智慧技能)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月球的特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2、通过对月球公转的探究,推论月相的成因。(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3、运用月相的成因,解释生活中的月相。(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二)科学技能
1、系统的观察,发现月相形成与月球公转、地球和太阳有关。(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
2、能通过实验,演示月相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3、能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利用月球公转解释月相变化情况。(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
(三)科学态度
1、对月相的变化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月相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
18、日食和月食
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
1、太阳、地球和月亮之间的关系---地球围绕太阳转,月球围绕地球转。(事实性知识)
2、日食形成时的地月关系---太阳、月球、地球。(事实性知识)
3、月食形成时的地月关系---太阳、地球、月球。(事实性知识)
4、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利用实验探究。(程序性知识的策略性知识)
5、日食和月食的种类。(事实性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推论出日食的成因。(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2、通过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推论出月食的成因。(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3、运用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二)科学技能
1、能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运动关系,发现日食、月食与三者的关系。(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
2、能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与日食、月食的联系提出“日食和月食与三者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3、能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发现其中的关系。(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水平)
(三)科学态度
1、对日食和月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日食和月食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
19、登上月球
一、教学内容及知识类型
1、认识月球。(事实性知识)
2、月球的运动。(已掌握的事实性知识)
3、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事实性知识)
4、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事实性知识)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月球的基本特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2、能说出人类探索月球的历程。(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3、能说出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水平)
4、我们月球旅行应该做哪些准备。(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二)科学技能
1、会查阅书刊、网络及其他信息源,能专注关键信息,会提炼有用信息。(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
2、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探究月球外部条件之间的联系。(程序性知识的分析水平)
(三)科学态度
1、对月球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月球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目标
一、科学知识
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特点,知道昼夜、四季的形成原因。(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2、认识月球的公转特点以及月相、日食和月食的形成条件。(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3、了解月球概貌的知识,了解人们对月球探索的历程。(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4、认识太阳、地球和月亮三个天体的运动关系及相互影响,建立空间概念。(概念性知识的理解水平)
二、科学技能
4、能通过实验,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5、能用图表记录由于昼夜交替的影响,动、植物和人的变化情况;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动植物随昼夜变化的行为特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和分析水平)
6、能通过实验,演示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7、能通过实验,演示月相形成。(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8、能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与日食、月食的联系提出“日食和月食与三者有怎样的关系”的问题,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步骤。(程序性知识的创造水平)
三、科学态度
1、对地球、太阳和月球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月球的秘密。
2、更细致的观察,观察到的现象就更真实。
3、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
4、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5、将自己的意见公开,主动与别人合作交流。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单元评价
1、波兰天文学家()提出“日心说”。他的观点:()是地球、月亮等天体运行的中心,实际上地球也在运动。【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心说”的记忆情况。
2、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形成的,在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昼夜交替的记忆情况。
3、18世纪植物学家()对植物进行了长期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时间是()的,从而编排出一个“()”。【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花钟”的记忆情况。
4、白天人们的活动比较();早晨醒来,()、()会加快;傍晚,体温会比清晨升高约(),血压也从早上()升至();这是人类长期“()、()”形成的节律。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类因昼夜更替呈现规律性变化的记忆情况。
5、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的,而且()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称为地球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个节气。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公转的记忆情况。
6、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
【说明】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月相的记忆情况。
7、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同时,地球又带着月球绕()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地球,有时部分()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记忆情况。
8、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从而形成了();而()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9、月球是个球体,距离地球约()千米;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那样大。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得多,只有地球的()。月球的表面(),看上去明亮的部分是(),阴暗的部分是(),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月球认识的记忆情况。
10、关于月相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月相变化是被照亮的月球那一面有多少比例朝向地球来决定的 B月相变化是因为月球形状在变化
C如果月球能自行发光,就不会有月相变化
D月相变化是日、月、地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月相的理解。
11、下列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必发生月食现象。
B当月球月相为满月时,可能发生月食现象。
C日食是指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地球遮掩的现象。
D日食和月食可能会在同一时间发生。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12、科学家设想,人类将来可能移居月球,如果能实现的话,月球上的居民则()
A可看到月食现象 B可看到日食现象 C可看到日食和月食现象
D看不到日食和月食现象。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13、在元宵节我们可能看到的天文景观是()
A看到一个半圆的月亮 B发生月食现 C发生日食现象 D看到一个弯弯的月牙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月相的理解。
14、宇航员在月球上的感受正确的是()
A这里是无声的世界,只有陨石的撞击声打破了月球的寂静
B穿着沉重的宇航服,手拿探测器在月面举步维艰
C闲暇时宇航员可以放放风筝轻松一下 D暴风骤雨来临时,要在帐篷下躲避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月球环境的理解。
15、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你知道《节气歌》中的“春雨惊春清谷天”中有哪些节气吗?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记忆。
16、从地球上看月球,月球有时圆,有时缺,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月相的理解。
17、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白天和黑夜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对实验的设计能力。单元问题指南
1、简述四季更替的原因。
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倾斜的方向时不变的。一年中,随着地球绕转位置的不同,太阳直射点得位置也由规律的变化,各地接受太阳光照的多少也随着变化。这种冷暖便不停的交替着,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更替现象。
2、从地球上看月球,月球有时圆,有时缺,月相变化是怎样形成的?你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答: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3、为什么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答:因为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短,转动一周 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而地球围绕太阳转动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所以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多一些。月食一般发生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
4、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
答: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到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有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现象是不会发生的。
5、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7.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和答案 篇七
1、在-11,1.2,-2,0,-(-2)中,负数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2、数轴上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
A.B.-C.-2D.2
3、如果a表示有理数,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和-(-a)互为相反数B.+a和-a一定不相等
C.-a一定是负数D.-(+a)和+(-a)一定相等
4、若|a|=3,|b|=2,且a+b>0,那么a-b的值是()
A.5或1B.1或-1C.5或-5D.-5或-1
5、单项式-3πxy2z3的系数是()
A.-πB.-1C.-3πD.-3
6、下列方程中,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是()
A.x2-4x=3B.3x-1=C.x+2y=1D.xy-3=5
7、若关于x的方程2x+a-4=0的解是x=-2,则a的值等于()
A.-8B.0C.2D.8
8、如图,直角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是()
9、汽车的雨刷把玻璃上的雨水刷干净属于的实际应用是()
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点C在线段AB上,下列条件中不能确定点C是线段AB中点的是()
A.AC=BCB.AC+BC=ABC.AB=2ACD.BC=AB
二、准确填空.(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比较两数的大小:________(填“<”,“>”,“=”)
1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080000=.
13、多项式x2-2x+3是_______次________项式.
14、若单项式2xnym-n与单项式3x3y2n的和是5xny2n,则m=,n=.
15、当x=时,3x+4与4x+6的值相等.
16、如图,小红将一个正方形纸片剪去一个宽为4cm的长条后,再从剩下的长方形纸片上剪去一个宽为5cm的长条,且剪下的
两个长条的面积相等.问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
为多少厘米?设正方形边长为xcm,则可列
方程为.
17、若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
则│a│-│b-c│+│c│=.
18、8点55分时,钟表上时针与分针的所成的角是.
19、若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2倍,则这个角的度数为度.
20、平面内不同的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不同的三点最多确定三条直线,平面内的不同6个点最多可确定条直线.
三、解答题.(本大题7个小题,共70分)
21、(10分)计算
(1)(-1)5×{[4÷(-4)-1×(-0.4)]÷(-)-2}
(2)-22×(-5)+16÷(-2)3-│-4×5│+(-0.625)2
22、(10分)先化简,再求值:
(1)3a2b-[2ab2-2(-a2b+4ab2)]-5ab2,其中a=-2,b=.
(2)(2x2-2y2)-3(x2y2+x)+3(x2y2+y),其中x=-1,y=2.
23、(10分)解方程
(1)2x+5=3(x-1)
(2)
24、(10分)某检修站,甲小组乘一辆汽车,约定向东为正,从A地出发到收工时,行走记录为(单位:千米):+15,-2,+5,-1,+10,-3,-2,+12,+4,-5,+6.同时,乙小组也从A地出发,沿南北方向的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向北为正,行走记录为:-17,+9,-2,+8,+6,+9,-5,-1,+4,-7,-8.
(1)分别计算收工时,甲、乙两组各在A地的哪一边,分别距A地多远?
(2)若每千米汽车耗油a升,求出发到收工时两组各耗油多少升?
25、(10分)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为每千瓦时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a千瓦时,则超过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
(1)某户八月份用电84千瓦时,共交电费30.72元,求a.
(2)若该用户九月份的平均电费为0.36元,则九月份共用电多少千瓦?应交电费是多少元?
26、(10分)如图,已知∠AOC=60°,∠BOD=90°,∠AOB是∠DOC的3倍,求∠AOB的度数.
27、(10分)观察下列各式:
13+23=1+8=9,而(1+2)2=9,所以13+23=(1+2)2;
13+23+33=36,而(1+2+3)2=36,所以13+23+33=(1+2+3)2;
13+23+33+43=100,而(1+2+3+4)2=100,
所以13+23+33+43=(1+2+3+4)2;
所以13+23+33+43+53=()2=.
根据以上规律填空:
(1)13+23+33+…+n3=()2=[]2.
(2)猜想:113+123+133+143+153=.
七年级数学试题参考答案(人教版)
一、正确选择.
1、A2、A3、D4、A5、C6、B7、D8、C9、B10、B
二、准确填空.
11、>12、3.08×10613、二,三14、9,315、-216、4x=5(x-4)17、b-a18、62.5°19、6020、15
三、解答题.
21、(10分)解:(1)0(2)-2
22、(10分)(1)解:原式=3a2b-2ab2-2a2b+8ab2-5ab2=a2b+ab2,
当a=-2,b=时,原式=2-=.
(2)解:原式=2x2-2y2-3x2y2-3x+3x2y2+3y=2x2-2y2-3x+3y,
当x=-1,y=2时,原式=2-8+3+6=3.
23、(10分)解:(1)x=8;(2)x=
24、(10分)解:(1)因为(+15)+(-2)+(+5)+(-1)+(+10)+(-3)+(-2)+(+12)+(+4)+(-5)+(+6)=39.所以收工时,甲组在A地的东边,且距A地39千米。
因为(-17)+(+9)+(-2)+(+8)+(+6)+(+9)+(-5)+(-1)+(+4)+(-7)+(-8)=-4,所以收工时,乙组在A地的南边,且距A地4千米.
(2)从出发到收工时,甲、乙两组各耗油65a升、76a升.
25、(10分)解:(1)由题意,得0.40a+(84-a)×0.40×70%=30.72解得a=60
(2)设九月份共用电x千瓦时,0.40×60+(x-60)×0.40×70%=0.36x
解得x=90所以0.36×90=32.40(元)
答:九月份共用电90千瓦时,应交电费32.40元.
26、(10分)解:设∠COD=x,
因为∠AOC=60°,∠BOD=90°,
所以∠AOD=60°-x,
所以∠AOB=90°+60°-x=150°-x,
因为∠AOB是∠DOC的3倍,
所以150°-x=3x,解得x=37.5°,
所以∠AOB=3×37.5°=112.5°.
27、(10分)解:由题意可知:13+23+33+43+53=(1+2+3+4+5)2=225
(1)∵1+2+…+n=(1+n)+[2+(n-1)]+…+[+(n-+1)]=,
∴13+23+33+…+n3=(1+2+…+n)2=[]2;
(2)113+123+133+143+153
=(13+23+33+…+153)-(13+23+33+…+103)
=(1+2+…+15)2-(1+2+…+10)2
=1202-552=11375.
8.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 篇八
课前热身温故知新
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
3、阅读课本P3和P4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
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1、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2、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指点迷津授之以渔
学习重点:两种意义相反的量
学习难点:正确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教学流程
一 未雨绸缪
1.预习:阅读P5练习前面的内容
2.小试牛刀
1)做P5练习1-4题,填写在书上。
二 课堂探究
1.自主学习
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
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
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
3、—
8、—47。
归纳总结:正数、负数的概念
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合作探究(兵教兵)
认真分析下面例题,交流自己的答题情况
例(1)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kg,小华体重减少1kg,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3.成果展示
4.质疑解疑
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与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的意义。
5.平行训练
1).任意写出5个正数:________________;任意写出5个负数:_______________.
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支取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13,2,3.14,+3065,0,-239. 54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向东为正,那么-50m表示的意义是„„„„„„„„„()
A.向东行进50m
B.向南行进50m
C.向北行进50m D.向西行进50m B.O是最小的正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5).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C.0是最大的负数
6).给出下列各数:-3,0,+5,311,+3.1,,2004,+2008. 22
其中是负数的有 „„„„„„„„„„„„„„„„„„„„()
A.2个B.3个C.4个D.5个
6.画龙点睛
1)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1)有两个量(2)有相反的意义
2)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3)温度计中的0不是表示没有温度,它通常表示水结成冰时的温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因此得出: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 提高拓展
1.零下15℃,表示为_________,比O℃低4℃的温度是_________.
2.地图上标有甲地海拔高度30米,乙地海拔高度为20米,丙地海拔高度为-5米,其中最
高处为_______地,最低处为_______地.
3.“甲比乙大-3岁”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比O小4的数,比4小2的数,比-4小2的数.
5如果海平面的高度为0米,一潜水艇在海水下40米处航行,一条鲨鱼在潜水艇上方10米
处游动,试用正负数分别表示潜水艇和鲨鱼的高度.
6.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
9.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 篇九
版
教学目标: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词语。
2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天气现象。
3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城市天气预报图的技能。
4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人类生产、生活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
2、综合分析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对比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方案一:从近几天的天气变化状况及开学后自己衣着的变化入手,贴近生活,导入题“天气和气候”。
方案二:同学们,XX年8月8日晚上8点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时间,在开幕式上有绚烂的烟花燃放,因此,现场的观众最担心哪方面会影响到开幕式的顺利进行及烟花的燃放?(学生回答)天气和气候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此探讨气候的变化规律,对人类是很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天气和气候。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
(一)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自主学习:
阅读本P7页第一、二两框天气、气候,解决以下问题:
(1)对比分析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
(2)下列词语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除此之外你还能举出哪些描述天气和气候的成语或诗句?
风和日丽
暴风骤雨
四季如春
阴转多云
(3)“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经典故事,是利用了当地有利的天气还是气候?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
【教师精讲点拨】从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入手,从各自反映的大气状况的时间长短及变化大小分析,联系日常生活中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句理解。
【探究结论】
天气
气候
区、短时间的2、多变的、较长时间(多年的)
2、变化不大(相对稳定)
学习任务
(二)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所符号
、自主学习:
阅读P7第三框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所符号解决以下问题:
(1)天气预报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2)回想你观看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并读图4-2,说一说卫星云图中的白色、绿色、蓝色各有什么含义?
(3)记住图4-1中的主要天气符号,绘制你最喜欢或是最难识别的天气符号。
(4)读图4-3,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预报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状况。
()教材P9活动第二题,下列天气符号所代表的天气与图中人们所介绍的活动是否妥当?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卫星云图中的白色、绿色、蓝色各有什么含义?天气符号中风力、风向怎样表示?
【教师精讲点拨】播放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个感性的认识
【探究结论】绿色:代表陆地,有绿色的地区,说明该地区天气晴朗。蓝色:代表的是海洋。白色:代表云雨区,白色程度越浓,代表降水量越大。
一般用带尾羽的箭矢来表示风向风力,箭矢所指方向为风的去向;尾羽的数目和形状表示风力,如3根尾羽表示6级风,4根尾羽表示7级风,尾羽呈三角旗状,则表示风力为8级或8级以上。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了天气的变化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观察天气,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任务
(三)P9阅读材料、自主学习:阅读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图,总结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和空气质量状况之间有什么关系?
2、小组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结论: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状况越差。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人类的哪些活动影响了空气的质量?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四、总结梳理
归纳方法:
多变的 相对稳定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天气预报及常用天气符号
短时间
大气状况
长时间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见综合能力训练68-70页。
六、附板书设计:
大气状况
短时间
长时间
多变的 相对稳定
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天气预报及常用天气符号
教学反思:
【学后反思】、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
10.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 篇十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节课,我的整体思路是: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我认为准备实物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就准备了发霉的西红柿、洋葱、馒头等发霉的食物,西红柿和洋葱的好处是虽然发霉,但很硬实,不至于让学生反感,菌丝体也很清楚。馒头的好处是它的菌落丰富,各种颜色的.菌落都很明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区分细菌和真菌。第二,培养基的制作,这个环节很简单,但对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环节也是以往教学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原因是琼脂一般实验室没有,而且制作培养基感觉也很麻烦,但通过亲身实验配置,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第三,探究实验的操作,有了培养基这个探究实验就很容易操作了,遗憾的这个实验不能在本节课上看到实验结果,所以我利用培养好的细菌和真菌展示结果,来提升实验的可信度,如果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效果会更好。我认为这个实验对学生灌输探究实验的方法更重要,以往探究实验学生很难想到对照实验,所以这节课对强化对照实验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应该把握好,所以没有探究前我就通过习题,为幼儿园老师想办法,教育小朋友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强化学生设置对照实验。这样探究实验中的对照实验能够深深渗入学生头脑中。我认为这个探究实验更大的作用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渗入学生心中。
本节课的不足是教学过程中语言功底薄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讲的比较多,引导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在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区别时,每个小组都能提供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和真菌,教学效果会更好。
11.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训练题 篇十一
1.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A.正圆形球体B.纺锤形球状C.不规则球体D.规则球体
2.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C.昼夜更替D.昼夜
3.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A.自东向西转B.逆时针转C.顺时针转D.自西向东转
4.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5.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界线是()
A.23.5°S和66.5°NB.23.5°S和23.5°N
【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图】推荐阅读:
1.1 地图 教案 (中图版七年级上册)09-01
七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月球》第一课时教案07-09
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原文09-24
六年级语文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08-07
七年级上册政治09-04
七年级上册狼10-24
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06-11
七年级政治上册课本06-15
地理七年级上册期末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