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2025-01-31

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15篇)

1.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篇一

XX镇公共机构节能工作

统计分析报告

为及时掌握我镇能源资源消耗状况,根据《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上级节能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针对我镇2010年运行情况作如下分析报告。

一、基本情况

XX镇人民政府机关由县编办核定编制45人,实际在编人员为46人,聘用工业统计1人,低保助理1人,驾驶员2人,工勤及保安2人,到村任职1人,实际用能人员为51人。在编车辆2辆,实际使用2辆。

二、全年能源消耗情况

2010年全年主要能源消耗为:用电量4.418万千瓦时,比09年全年用电量的6.83万千瓦时减少35.3%,用水0.1万吨,比09年0.346万吨减少71.1%,汽油1.259万升,比09年1.45万升减少13.2%,全年能源消耗资金为12.646万元,比09年的13.823万元减少8.5%。

三、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

1、水电消耗

由于我镇在新县城最早建成,当时水电没有和宿舍楼分开,由于水电部门只安装了总表,单位更拿不出资金改水改电,按照

这次能源统计要求只统计单位消耗量,现在已将宿舍楼和办公楼各安装了一个分表,元至三月运行良好。

2、汽油

由于是一次性购买加油卡,根据行驶里程计算油耗。

3、公务接待

XX镇政府是一个任务量较大的单位,接待任务重,由于领导接待是包干使用,年终一次性结账,所以无法准确统计接待费用。

4、办公耗材也是一次性见购买,无法精确计算月消耗量。

四、存在的问题

1、因元月份存在的遗留,至今没接水费,单位领导还在与自来水公司交涉;

2、办公照明还是老式日光灯;

3、部分办公室仍然是饮用水纯净水;

4、打印室是由低保助理兼管,没有专人负责,不熟悉业务的人员随便动用复印机,耗材严重。

五、整改方案

经过“四查”,摸清了我镇能耗“家底”,总体来看,我镇公共机构能源消耗适中,基本达到了节能目标。为进一步做好节能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节能宣传。通过在公共场所张贴节能宣传画、发放节能宣传单,开展节能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张纸,形成人人节约、处处节约、事事节约的机关新风尚。注重总结和宣传节能工作典型,曝光批评浪费能源现象,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二是抓住工作重点。要节约用电,杜绝“白昼灯、长明灯”,减少办公设备的待机能耗,落实空调温控规定,大力推广节电新产品、新材料,逐步更新改造达不到节电效果的设备;要节约用水,对用水场所定期进行检查,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杜绝跑、冒、滴、漏等现象;一套节约用油,加强公务用车编制管理和日常运行管理,按照节俭、节能、环保、适用的原则,确定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推行单车核算制度,实行公务用车保险、加油、维修“三定点”,切实降低运行成本。

三是强化责任管理。将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具体的管理部门或工作岗位;将机关节能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文明单位”评选条件之一。同时采用实地抽查、定期考核等方式检查分析各单位节能情况,定期通报节能工作的进展情况,力争创建一批节能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示范单位。

四是严格进行监督检查。镇政府将采取专项检查和年终考核评比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机关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对完成节能目标,考评优秀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对未完成目标的单位在全镇予以通报批评。

XX镇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月6日

2.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篇二

能源是社会 进步和经 济增长不 可缺少的 物资基础 和保障,是国民经济生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来源。我国目前的 能耗强度 仍然较大 ,长此以往 不仅会影 响经济的长 期可持续 发展 ,而且会产 生严重的 环境污染 问题 ,降低人们的 生活质量 ,如何降低 能耗已经 成为我国 重要关注的问题。

一、计量模型的建立

( 一) 指标的选择

根据影响中国能源的消费情况,选择能源消费总量,可供消费的能源量,进出口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主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分类指数( 上年 =100) 作为解释变量。能源的消费作为被解释变量。

( 二)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本文引用 2006—2012 年数据,在此仅作部分展示,表中空白部分为数据缺失项) 。

( 三) 模型的估计

设定模型为:Yt=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β5*X5tμt

将收集到的数据导入Eviews软件,估计参数,根据结果整理得回归方程:

二、模型的检验

( 一) 经济意义的检验

根据回归 结果 , 我国能源 消耗总量 与可供消 费的能源量 、我国的 年底总人 口数、进 出口贸易 总额呈线 性正相关关 系 ,与实际意 义相符合 。但能源 消耗总量 与国内生产 总值、主要 原材料、燃 料、动力购 进价格分 类指数呈线 性负相关 关系 ,与实际意 义不符 , 故应将变 量X3和X5删去。

( 二) 统计推断检验

根据回归结果,判定系数2=0.998186,修正的判定系数为R2=0.997052,F统计量为880.3720,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相当好。在给定α=0.05的条件下,X1,X2,X3,X5的P值均小于0.05,则应该拒绝原假设 ;而X4的P值大于0.05,说明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与我国的年底总人口数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 三) 计量经济学的检验以及模型的修正

1.多重共线性

( 1) 检验。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F统计量显著 ,方程整体显著,但是变量X4的t统计量未通过检验,方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同时,结合相关系数矩阵,也可以看出各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很高,确实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 2) 修正( 逐步回归法) 。在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时 ,由于X3和X5与经济意义相悖,在修正时,先将其去掉后整理得回归结果:

根据相关系数和理论分析,能源消耗总量与可供消耗的能源量关联程度最大,不妨建立一元回归方程为:Y=α+βX1+ε。逐步引入其他变量,确定最适合的回归方程,可知Y与X1和X4所建立的模型最优。因此,我们得到修正后的模型:

2.异方差的检验

( 1) White检验。White检验结果显示 ,P值较大 ,明显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可以初步判定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 2) ARCH检验。查表得χ02.05( 3) =7.81>obs*R2=1.031165,并且P值大于显著性水平,可以判定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自相关的检验

( 1) 图示法检验

从图1可以看出,resid和resid( - 1) 之间不存在系统的关系,因此可以初步断定误差项不存在自相关。

( 2) 偏相关系数检验

根据检验结果,最终得到模型:

三、结论分析

最终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与可供消费的能源量和我国的人口数有关,而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变量的相关关系不强。

四、政策建议

为改变中国当今“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可适当限制能源消耗高的非支柱型产业发展规模,使产业结构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调整。政府可运用优惠的财政惠民政策,引导企业循环经济行为,争取以最小的环境和能耗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大力发展环境友好能源。环境友好能源不仅资源丰富 ,而且不产生或者很少产生污染,对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加大技术进步对节能降耗的贡献。可选择的技术中 ,首要的策 略是引进 可替代燃 料 ,同时 ,政府应积 极提倡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使经济发展由粗放模式真正转变到集约模式。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能源消耗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分析我国能源消耗问题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定性分析和使用Eviews软件将相关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后,得到初步的模型。对模型及其经济意义进行检验及修正,使得模型通过了异方差和自相关的检验,最终得出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与可供消耗的能源量和我国的人口总数相关性较强这一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3.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的实证分析 篇三

关键词:建筑能耗;计量经济分析;建筑节能

引言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20年,对能源的消耗也在持续增长,尤其是建筑能源的消耗。建筑能源的消耗分为狭义与广义。狭义建筑能耗是指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以及服务业)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包括照明、供暖、空调、电梯、热水供应、烹调、家用电器以及办公设备等的能耗;而广义建筑能耗除狭义建筑能耗外还包括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能耗,以及建筑施工、建筑设备与建筑机械制造等建筑相关活动过程中的能耗。[1]本篇主要是对狭义的建筑能耗进行研究。对建筑能耗统计方法、现状和对策分析等方面的研究是现在的主要研究方向。如王雁荣的《我国建筑能耗趋势与节能措施》、张国梅《浅谈我国建筑能耗现状与节能对策》,据统计,在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已高达20%,并且该比例的高低是反映国民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晴雨表”[2]。本文通过借助Eviews对影响建筑能耗增长因素的定量分析,试图发现其与经济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1.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带动建筑能耗增长。主要是因为:(1)人们现在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很高,特别是采暖及空调系统的普及,并有向南方扩展的趋势,使得这些区域开始增加采暖系统。居民的家用电器品种、数量也在不断增加[3]。建筑能耗增长成为必然。(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我国产业结构的重心必将从依靠低劳动成本、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工业转向第三产业和现代制造业[4]。众所周知,第三产业对室内环境要求较高,就会促进建筑能耗增长。

根据分析,本文选取代表经济结构的变量X1t(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变量X2t(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Yt(全国建筑能耗值)。样本选取从1986~2012年,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见表1。

表1 建筑业能源消耗模型样本数据

年份建筑能耗Yt/万t标煤第三产业产业比重X1t/%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2t/元

19861273823.59436.12

19871245324.75446.08

19881281325.64468.05

19891364326.64485.91

19901473827.60544.98

19911655428.75550.81

19921695229.59627.39

19931798330.33641.47

19941976230.84626.02

19952013131.22626.71

19962051930.77680.28

19972123730.68729.38

19982142130.20799.78

19992308529.73876.01

20002280329.21950.53

20012228228.92996.89

20022546628.771035.69

20032346529.141071.06

20042225729.291132.88

20052286627.751238.30

20062485630.111317.63

20072462630.661429.57

20082682931.041621.19

20093082630.891767.14

20103394030.881903.12

20113717230.902085.81

20124044030.812303.18

注:全國建筑能耗值Yt为《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费总量构成表中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生活消费以及其它项的能耗之和。

2.模型建立及统计检验

2.1确定模型形式

通过对Yt与X1t,X2t样本数据做散点图发现,Yt与X1t,X2t呈曲线关系,为了更容易地得到平稳的序列,分别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这种变换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和短期调整模型,同时也可以考察建筑能耗对各个影响因素的敏感性[5]。于是得到该模型的理论方程为:

(1)

式中, 为随机误差项,表示其他因素的干扰; 表示截距系数; 表示斜率;t表示年份(t=1986,1987,…,2012)。

2.2单位根检验

如下表2所示,对 进行ADF检验。

表2 ADF检验结果

变量ADF统计量变量ADF统计量

lnYt0.447lnYt-4.318*

lnX1t2.611lnX1t-2.38*

lnX2t-0.946lnX2t-4.642**

注:*和**分别表示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非平稳)的原假设。

表2知,虽然非平稳序列 的水平值均不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但是 、 分别在5%、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那么可进行协整回归。

nlc202309011806

2.3协整检验

进行OLS(最小二乘法)方法估计:

(2)

通过计算保存残差 ,并对 进行ADF检验,如下表3所示。

表3 序列et的ADF检验

ADF检验统计值-2.2013641%临界值-2.066072

5%临界值-1.95502

10%临界值-1.60907

从上表可以看出,(1) 的ADF检验统计值为-2.201364<-1.955020(显著水平5%时的临界值),则残差序列 是平稳序列, 、 是协整的,那么模型就可以采用。(2)通过统计检验发现,方程总体显著性F值好,拟合度以及各变量显著性较好。从而表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建筑运行能耗成正比,符合实际情况[6]。

2.4统计检验

模型无多重共线性,且通过White检验发现无异方差性,但BG检验有自相关性。

对原方程进行广义差分法消除得到线性程度和显著性较高的式(3)。

(3)

2.5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短期调节从而能够使变量间保持长期均衡关系就是对存在相互协整关系的时间序列进行误差修正。通过删除不显著变量对选定三阶滞后变量与误差修正项处理,最后得到误差修正模型:

(4)

波动包括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变量的差分析表示短期波动,误差修正项ECM表示长期均衡。从(4)看出,(1)差分项仅 检验显著,其他都不显著。上期建筑能耗增长1%,且本期增长为0.366%。反映出短期内建筑能耗受到第三产业比重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较小。(2)误差修正系数-0.860,符合反响修正机制。且上期对本期建筑能耗修正的非均衡误差为86.0%,力度较大。如果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轨道,误差修正机制的存在能够纠正这种偏离并最终使建筑能耗与第三产业比重和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回归长期均衡关系的轨道。

3.结论

(1)根据协整检验可知,短期内建筑能耗、第三产业比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呈现出非平稳性,但长期内仍保持稳定协整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我国建筑能耗的增长与第三产业比重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关系。且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每增长1%,建筑能耗便会增长1.331%;人民生活水平每提高1%,建筑能耗将会增长0.531%。

(2)根据误差修正模型,短期内第三产业比重与人民生活水平对建筑能耗的影响不大。目前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向重工业化方向发展,近两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动不明显,因而对建筑能耗的短期影响不大[7]。另外,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

(3)长期來看,建筑能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建筑能耗与第三产业比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呈现正相关,这也与现实相符。因为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环境的品质,采暖和空调系统的普及,采暖区域的扩展,都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源消耗必然从工艺能耗向建筑能耗转变,从而也说明我国建筑能耗的增长是一种必然。

(4)虽然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但我国仍积极向发达国家靠拢,城市扩张速度加快,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目前我国建筑能耗比例为24%~25%,低于33%世界发达国家水平,那么我们应该重视建筑能耗问题,更要全面且正确地开展建筑节能工作。节能工作开展的重点要放在控制建筑能耗的增长速度上,在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亿.我国建筑能耗趋势与节能重点[J].建设科技,2006,7:10~15.

[2] 龙惟定.建筑能耗比例与建筑节能目标[J].中国能源,2005,27(10):23~27.

[3] 李艳. 降低建筑能耗的几点认识[J]. 山西建筑. 2007(07)

[4] 王雪松. 建筑节能设计探讨[J]. 城市住宅. 2009(03):22-29.

[5] 魏一然.寒冷地区小型办公建筑能耗特性的比较研究[J]. 建筑技术. 2013(11):36-41.

[6] 肖冬荣,江莹,赵靖. 上海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18):35-39.

[7] 马瑞彦. 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四川建材. 2011(04):28-35.

作者简介:米文佳(1990- )女,河南焦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程经济与管理,城市建设与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在读研究生。

4.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篇四

南昌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在南昌市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南昌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市机管局”)的统一部署下,由各县、区(开发区、新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和市直各单位(部门)(以下统称“市本级公共机构”)组织实施。

(一)市机管局负责全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包括制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部署统计工作,发放统计报表,开展统计培训、审核、汇总统计数据,编制统计工作报告等。

(二)市本级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市直各单位、部门负责本单位、部门、本系统及所属公共机构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工作,制定本单位、部门、本系统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实施方案,于2011年4月10日前报送市机管局。

(三)县、区(新区、开发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县、区(新区、开发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信息统计工作。包括制定统计调查实施方案,部署统计工作,发放统计报表,开展统计培训,审核、汇总统计数据,编制统计工作报告并报送市机管局。

各县、区(新区、开发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负责制定本地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实施方案,于2011年4月10日前报送市机管局备案。

二、统计报表的填报主体

(一)基础表及台账

基础表包括《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由各公共机构填写、上报。县、区(新区、开发区)所属公共机构统计数据,由各机构汇总后逐级上报至本地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再由各县区(新区、开发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汇总后报市机管局;市本级公共机构统计数据由各机构汇总后,报市机管局。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信息统计台账》是各公共机构分类汇集、整理和积累能源资源消耗原始信息的账册,是填报能源资源统计报表的依据。各公共机构须逐月按时填写。

(二)综合表

综合表包括《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行政区域汇总情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类汇总情况》。其中,《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况》供市本级各公共机构汇总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数据时使用,由市直各单位、部门填写后报送市机管局;《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行政区域汇总情况》、《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类汇总情况》供县、区(新区、开发区)汇总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数据时使用,由县、区(新区、开发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填写,汇总本行政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数据,报送市机管局。

三、统计数据采集方法

(一)公共机构基本信息采集

县、区(新区、开发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和市本级各公共机构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全面统计、整理本行政区域、本级公共机构的数量,登录江西省人民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网站(http://)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系统”,填写本行政区域所有公共机构的单位名称、单位性质、组织机构代码等基本信息,于2011年3月1日前完成;各公共机构在填报统计数据时自行填写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等其他信息。

(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数据采集

各公共机构必须建立规范的能源资源统计台账,严格实行能耗分户、分类、分项计量,为公共机构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耗管理服务。分户是指按用能单位计量;分类是指按用能种类计量;分项是指按能耗用途计量。

1、电耗数据电耗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是从电力供应部门获取数据;二是逐户调查各用户和公用电耗,然后累加获得总电耗。

2、水耗数据水耗数据采集分两部分:一是自来水,从自来水供应部门获取数据;二是自备井水,按照自备井实际水消耗情况获得水耗的数据。然后两部分相加获得总水耗数据。

3、煤耗数据采取逐户调查各用户煤消耗量,然后累加获得煤耗总量。

4、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能耗数据采集有两种方式:一是对集中管道供应的由燃气公司提供能耗数据;二是对分户购买的,采取逐户调查各用户能耗,然后累加获得消耗总量。

5、集中供热耗热量数据已安装热量计量装置的,通过对计量表读数获取数据,未安装的不需填写。

6、公车用油数据逐车调查单车油消耗量,累加获得油耗总量。

7、公共机构合署办公区的能源资源消耗数据

已安装能源资源消耗分户计量装置的,由各公共机构分户采集、填报。未安装能源资源消耗分户计量装置或分户不彻底的,应在主管部门或物业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参考用能人数、建筑面积、用能设备等因素,对能源资源消耗量进行合理分摊,分别填报。

四、统计数据填写、审核

各公共机构应指定专门统计人员(以下称“统计员”)负责能源消耗数据的采集、报表的填写和按时报送。统计员应当具备与统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各公共机构主管节能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数据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上报的能源品种、计量单位、换算方法等内容符合统计规定,确定无误后,加盖单位公章后报送。

县、区(新区、开发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当对本地区各公共机构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复核,并定期抽查,市本级各公共机构也应当对本单位、部门的统计数据进行复核,以确保上报的能源资源种类、计量单位、消耗量及费用等内容符合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有关规定。

实施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网络填写报送时参照上述程序严格进行审核和复核。

五、报送周期与时限要求

(一)市本级公共机构

1、市直单位、部门(不含省垂直管理单位和驻外机构)按季分月填写本级机关的《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并于次季度前10日内报送市机管局。

2、市直单位、部门的下属公共机构按季分月填写《公共机构基本信息》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报本机构的主管单位、部门。报送时限应在符合市相关要求的基础上,由本机构的主管单位和部门自行确定。

3、市直各单位、部门按季度、汇总填写《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部门汇总情况》,季度汇总情况于次季度的前10日内报送市机管局;汇总情况于次2月28日前报送市机管局。

(二)县区(新区、开发区)公共机构

县、区(新区、开发区)按汇总填写《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行政区域汇总情况》和《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类汇总情况》,于次年3月1日前报送市机管局。

各县、区(新区、开发区)对本地区各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的周期和报送时限应在符合市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自行确定。

六、数据分析

各公共机构应每季度或每月结合本单位、部门、本系统建筑面积、用能人数、用能设备运行情况等,对电、水、气、油、煤等能源资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县、区(新区、开发区)人民政府管理机关事务工作的机构应定期对本地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状况进行分析,形成《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与统计数据同步报送。

《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共机构建筑面积、用能人数、主要用能设备变化情况,主要能源资源消耗指标的变化趋势,人均能源资源消耗、单位建筑面积能源资源消耗、公车能耗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同比分析,教科文卫体等同类公共机构比较分析,以及各项能源资源消耗水平降低(升高)原因分析,下一步拟采取的主要措施等。

七、数据安全管理

5.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篇五

公司能源环保部:

1、本月上旬仍有降雨,且受到强降雨的后续影响,入炉物料水分较高,筛分不佳,造成高炉崩塌料较多,负荷偏低,影响全月焦比升高5㎏/Tfe。

2、2#高炉停产检修,热风系统烧炉煤气压力不足,造成3#、4#高炉风温均有明显下降,降低约50℃,影响焦比升高10㎏/Tfe。

3、2#高炉大修用电938740KWh,导致炼铁厂整体电耗升高

7.37度/吨铁。

炼铁厂8月份实际完成能源消耗480.47标准煤/Tfe,上述原因导致超出预算10.47标准煤/Tfe,特申请公司能源环保部免除炼铁厂本月能源消耗指标的考核。

炼铁厂

6.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篇六

关键词:城市,经济发展,能源消耗,脱钩分析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市作为主要推力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能源消耗的总量也在急剧的增加,因此,经济发展的同时,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突出。在国家经济中,为了充分的发挥城市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将当前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予以妥善的解决。

1 建立脱钩模型

1. 1 脱钩模型的研究

200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 OECD) 出版了《衡量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脱钩的指标》,其中就完成了脱钩模型的建立,并且脱钩指标包含驱动力、压力、状态等。在2005年,Tapio完善了脱钩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至此,脱钩模型正式建立。OECD在研究脱钩模型时,基础是农业项目,因此,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脱钩模型的应用比较多,并且此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近年来,各个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关注,由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就应用了脱钩模型,通过定量的分析以及脱钩模型,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

1. 2 基于我国实际的脱钩模型

国际上脱钩模型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上角度来进行分析,然而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从类型上看,我国的城市类型多种多样,并且每种城市类型都具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发展低碳经济时,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来进行设计。在建立适合我国城市的脱钩模型时,就需要综合考虑时期、地域、类型等因素,同时, 脱钩模型的建立还要以Tapio的脱钩模型为基础,从而有效地分析出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脱钩可分为脱钩和负脱钩两种,二者均包含三个子类别。对于脱钩,如果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上升之中,而且脱钩弹性在0 ~ 0. 8,这时呈现出来的弱脱钩; 当城市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下降时,这就是强脱钩; 当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下降的趋势当中时,且脱钩弹性大于1. 2,这时就是衰脱钩的关系。对于负脱钩,当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下降的趋势当中时,且脱钩弹性在0 ~ 0. 8,这时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是弱负脱钩; 当城市经济降低,能源消耗增多时,二者之间就是强负脱钩; 当城市经济和能源消耗均处于上升之中时,且脱钩弹性大于1. 2,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扩张负脱钩。

2 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脱钩分析

2. 1 数据选取

本文在利用脱钩模型进行脱钩分析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不同年份的数据来源于不同年份的统计年鉴。脱钩研究的对象为2006年经济发展总值前100名的城市,分析的时间段为1990—2006年,将时间四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 (1990—1994年)、第二阶段 (1994—1998年)、第三阶段 (1998—2002年)、第四阶段 (2002—2006年),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出各个阶段的脱钩弹性特征。

2. 2 整体特征分析

通过Tapio脱钩模型得出脱钩计算结构,通过结果分析可知,这100个城市在第二阶段中,经济发展总值的增长率急剧下降,在第三阶段中继续下降,不过下降的趋势比较微弱,第四阶段时开始逐渐的上升,而能源的消耗则是在第二阶段中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是从第三阶段开始,就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中。从总体的研究时间段上来看,经济发展的增长率要高于能源消耗的增长率,在第一阶段中,二者之间的差距最大,在第三阶段中差距最小, 由此得出,总体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弱脱钩。

2. 3 时空耦合分析

首先,时间分析。在第一阶段,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弱脱钩的关系占据了总数的80% 左右,扩张负脱钩和强脱钩城市所占据的比重非常少,由此可以看出, 在这一时期,二者之间所具有的脱钩性是最好的。在第二阶段,弱脱钩的城市总数少了7个,而扩张负脱钩的城市增加了4个,不过强脱钩城市的数目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一时期,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性还比较好,但已经出现了恶化。在第三阶段,二者之间的脱钩性恶化的非常严重,尽管弱脱钩城市的数量占据的比重依然最大,但是与前两个阶段相比,减少了许多,扩张负脱钩的城市数量大量的增加; 在第四阶段,恶化情况有所缓解,弱脱钩城市的数量有所增加。

其次,空间分析。在东部城市,总体城市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加率之间的差距与全国基本一直,且能源消耗的增长率落后于经济增长率,在第二阶段,东部城市的脱钩系数有所降低,随后,脱钩弹性值逐渐的增加,从数值上看,东部城市的最大和最小脱钩弹性值与全国水平一致。在中部城市,从总体上来看,脱钩弹性之一致处于上升的趋势当中,从第四阶段开始,这种增长趋势变得比较微弱,不过与其他的城市相比,中部城市一直处于弱脱钩当中。在西部城市,第三阶段的能源消耗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差距非常的微弱,从而导致西部城市的脱钩弹性值急剧的增加,随后,在第四阶段中,脱钩弹性值开始逐渐的降低。在东北地区城市,与其他的三个城市区域相比,东北地区城市的差异比较大,产生差异的主体原因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脱钩弹性值先是增加,随后减少,接着在增加,呈现出波浪型。

最后,时空耦合分析。在第一阶段,东部城市所呈现出来的均为扩张负脱钩的关系,扩张连接的城市也比较多; 强脱钩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城市中; 东部城市的脱钩性比较差,中西部城市差一些,尤其是中部城市比较好。在第二阶段,城市发展的中心发生了转移,由东南沿海地带逐渐的转移到北部城市; 中部城市和东北地区城市的脱钩性呈现出恶化的趋势。在第三阶段,总体上来看, 扩张负脱钩的城市依然在增加,各个区域中的城市数量都有所提升,以东部地区最为严重。在第四阶段,扩张负脱钩的城市数量均逐渐的降低,城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脱钩性开始向着良好的趋势发展。

3 结 论

7.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的关系研究 篇七

【关键词】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相关性;经济发展

一、引言

通常来说,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越快就意味着社会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因为在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也日益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本人认为此观点是相对片面的,这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最为容易忽视掉的一个问题,也是突出存在的一个经济发展矛盾,它就是能源消耗问题。现阶段,只有树立一种科学发展的战略理念,针对交通运输、能源消耗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管控,国家政府应当把能源消耗的问题放在一个国家战略发展的角度去看待。

二、关于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初步认识

根据2005年到2014年十年发展时期关于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相关数据统计,可以得知我国在交通运输发展领域关于对能源资源的消费是全方位的,所设计到的细分产业也是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方方面面。在最近十年时间内,在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柴油等)消费方面,主要包括城市公共交通产业、水上运输行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铁路运输业以及道路运输业。其中,道路运输业能源消耗所占总消耗量的35%,铁路为14%,水上运输业为17%,城市公共交通为14%,航空运输业为9%,管道運输为3%。

三、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使用

在新时期,包括像一些交通设施的建设、机场轨道的建设等一切相关的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应当严格遵守与执行国家关于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关于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过程中针对能源的使用与消耗,本文从下面多个角度来进行概述。

1.铁路运输

关于铁路运输的阐述,它主要是指机车牵引列车借助两条平行铁轨实现货物载运以及乘客交通的一种专线陆上交通运输方式。从当前发展规模以及经济增长、能源消耗角度来看,铁路运输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源消耗小、运输量大并且其辐射影响范围较广。当前,为了能够充分地调动与增强行业内相关人员对于节能减排政策支持与执行的积极性,通过增强他们的能源节约意识来有效实现这一既定发展目标。基于此,国家政府也相继制定与出台了一些关于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标准的规划方案,包括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标准、以及降低能源评价指标等。

2.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主要是指汽车等交通工具,通过公路运输来实现货物或者乘客的一种交通方式,包括乘客的换乘以及货物的周转等。公路交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运输周转速度较快,载运量较小。但是,它的缺陷就是受天气气候影响以及地形影响大,并且对大气污染较为严重。进入到21世纪第二个10年发展时期,我国大中型以及微小型公用、民用、家用汽车数量急剧增加。

3.城市交通

关于城市交通,我们最常接触的像城际公交、地铁、轻轨等,它能够有效的实现城市道路体系中物流与客流之间的流转速度。同时也包括一些汽车(出租车)、摩托车、电动车、自行车等,相比较于电动车、自行车而言,汽车、摩托车等城市交通工具所消耗的能源燃料是巨大的,包括像汽油、柴油、天然气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能源。

四、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相关性分析1.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之间影响关系

首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能源消耗,但是,现阶段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保证能源资源燃料不被过度的浪费。在现阶段,做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协调发展才是有效解决当前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之间矛盾关系的关键,国家政府以及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将节约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纳入到我国的基本国策当中,从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交通运输产业所涉及到的各领域全面入手,狠抓节能减排与生态环保工作。其次,交通运输和能源消耗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当前我国产业经济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发展时期,而交通运输产业作为产业体系中的支柱经济,所影响的范围以及造成的问题自然不少,像我国许多大城市出现的雾霾天气,虽然这些都是伴随着经济发展、交通产业发展而产生的,但是这也充分体现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相比较于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城市而言,其交通运输种类多,交通设施也较完善,基于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的思考,在今后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这些问题,包括公交车与私家车等燃料油气的排放、消耗相关问题,都要对其做出严格规定。

2.进一步协调与强化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费发展的建议措施

国家政府加强引导,制定政策强化管理;加快交通运输产业经济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大节约型、环保型运输工具的使用及其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与利用;按照国家五年发展规划来制定相关针对措施,并加大科技的研发力度,逐步实现与优化产品、产业的运输方案。本文重点针对交通运输发展领域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的研究,通过此次探讨与研究,知道了我国在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影响主要属于大气污染。所以,从中央政府到各地区各级相关管理部门,都要在协调能源消耗、交通运输、社会经济三者关系的基础之上,来以降低能源消耗为基本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机制措施。针对交通运输产业经济发展中所使用到的能源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最大限度的去减少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为指导,加大经济投入、科技研发。

五、总结

关于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关性及其关系演变,本文重点分为了三部分内容对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通过上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论述,从中我们得到一个初步推断,就是降低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不仅是在能源消费量上有所下降,更重要也是最应该注重的是充分利用其与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达佳,储子昀.交通运输与能源消耗关系综述[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5,(2):142-142.

8.县级能源统计现状调研报告 篇八

秘网免费公文网

县级能源统计现状调研报告2010-06-29 19:12:2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县级能源统计现状调研报告县级能源统计现状调研报告(2)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地提出,到“十一五”末全国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20%,这是一个政治任务,也是一个约束性指标,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同时,经济社会的日益向前发展,也急需加强能源统计工作。作为一名与能源统计渊源较深的统计人,深感能源统计工作之重要。现结合县级实际,从一个能源统计业务人员角度,谈谈当前能源统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改进县级能源统计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以求抛砖引

玉。

一、能源统计历程及现状

1、能源统计工作历程

我国的能源统计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80年代至90年代初:80年代初期,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计指标体系中设置了能源统计指标,并建立了能源统计机构,隶属于物资统计。至90年代初期,初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统计机构和统计指标体系。

(2)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能源供应形势的逐步好转和几次大的统计制度改革与调整,相继撤销了能源统计机构,能源统计作为工业统计的一部分,归属于工业统计管理。

(3)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统计逐步进行了恢复性的调整、完善和加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要求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能源统计工作的

重要性开始显现。特别是2006年以来,在省辖市以上统计部门逐渐建立了专门的能源统计机构,配备了专业统计人员,县以下能源专业统计机构也正在逐步建立。

2、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

现行能源统计报表制度是在工业能源统计制度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县级统计部门只负责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源统计工作,统计范围仅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能源加工转换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等。统计内容为能源产品的生产、购进、消费和库存等情况;设置的报表周期为年报和季报,主要表种有: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表、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和库存附表、主要能耗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表和工业企业水消费表。

除工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如: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还没有完整的能源统计报表

制度,只能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进行推算和估算。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也还没有建立能源统计制度,有关能源资料是根据经济普查或其他方面的资料进行推算的。

二、县级能源统计存在的问题

1、政府重视不够,机构设置不到位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同样,能源统计工作也不是哪一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通力配合。然而现在的状况基本是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到县级则变为任务的简单分解,没能从思想根源上重视起来,没有形成全社会同心协力、力促节能降耗的氛围。尤其是对欠发达地区,往往还在考核工业用电量指标,无疑就造成了各级政府对节能减排、能源统计工作的忽视。“节能降耗”的重大责任,最后简单地落到了专业人员身上。可现有的能源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节能减排工作 的要求。当前,县级统计部门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统计任务,除了常规统计任务外,又增加了全面小康监测、服务业、能源等统计任务,统计部门的力量与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县级及县以下统计部门,基本没有能源统计职能科室,大多没有专职的能源统计人员,能源统计力量极为薄弱,矛盾更加突出。本人所在的县统计局已多次向县政府的编制部门打报告,要求增设能源统计科,增加能源统计编制,可在短时间内依然未获批复。

2、县级能源统计方法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

当前,县级统计部门对能源统计工作未能建立全面的统计报表制度,仅有规模以上工业报送季度报表,一产、三产、规模以下工业单位均没有报表制度,尤其是对煤、电、油的生产和运输企业未能建立健全报表制度,无法掌握全县的煤电油运等全面情况。仅靠编制

能源平衡表来编报数据,其数据来源,除了规模以上工业能提供一套基层数据外,其他数据都是推算、估算、测算数据,可靠性得不到保证。目前,县级能源平衡表编制工作由于部门能源统计资料难以收集等因素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全社会能源平衡表的数据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能源统计的“双基”工作薄弱

9.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篇九

工业统计专业

统计分析

1、特色兴博湖工业强经济努力实现工业经济跨跃式发展

—— 2006年博湖县工业统计年报分析070052、博湖县2007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简析070173、博湖县2007年1-9月工业运行情况及全年展望07037

统计信息

1、博湖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快速增长070012、博湖县完成工业总产值24260万元,同比增长25.5%070043、博湖县2月份工业经济生产上升、销售稍降070164、1季度博湖县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小幅增长, 利润实现扭亏为盈070285、博湖县统计局顺利完成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工作07034 6、1-5月,博湖县工业呈现“三增三减”态势070427、博湖县顺利完成手机零售店的普查工作07064 8、7月份,博湖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驶入“快车道”070769、博湖县工业番茄产业“龙抬头”0709010、博湖县1-9月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0710711、“红色产业”成为加快博湖县工业发展的推助器0710812、迎“两会”召开赞博湖辉煌

_____博湖县第八届人代会以来工业经济发展情况0711313、博湖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快速增长06090

能源统计专业

统计分析(调研报告)

1、降耗节能增效发展循环经济力争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2006年博湖县工业能耗简析070112、博湖县2007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统计简析070213、博湖县能源消费现状的调查与思考(调研报告)07040 统计信息1、2006年博湖县工业能耗呈现一增四减07032 2、2007年1-6月,博湖县规上工业企业节能降耗取得新成效0706

5政务信息

10.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篇十

一、“极限用能管理”的理论

1、“极限用能”管理的概念。

指所使用的各种能源在满足安全工作环境条件、生产要求、工艺规范、产品质量与品位及环境保护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技术改造、控制管理措施或手段,使各种能源的实际使用达到最佳、最合理的临界状态,从而以最低(或小)的能源成本,获得最大的生产经营效益。

2、“极限用能”的管理特征。

①“极限用能”管理方法具有科学性。“极限”limf(x)是一个数学名词,它反映了数学变量的无限趋势。“极限用能”管理就是以数学理论模型为依据,通过“数学极限”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控制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追求最大边界效益。

“极限用能”管理方法以新技术的应用与技术改造为依据,技术含量高。设备用能通过现场管理潜力是有限的,现场调查发现相当多的涉及工艺与设备技术问题,必须依靠技术人员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设备工艺技术改进与优化等对当前现有状态进行改善,因此技术要求高,它对参与人员的整体技术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②“极限用能”管理方法的系统性。“极限用能”管理自上而下,层层管理,形成班组自我评审,车间评审与公司三级评审管理模式,涉及全公司的每一个用能点的特点。同时根据生产情况将设备工作状态分为正常状态与非正常状态,以便能源使用进行动态合理控制。

③“极限用能”管理方法的全新性。“极限用能”是观念上、方式上、构成上的全新能源管理概念。首先,它首次将极限思维观念引入能源管理;其次,运用技术评审方式,对用能状态进行诊断并实施对策;再次,“极限用能”评审是由主管技术人员会同一线能源管理人员、使用人员具体开展。

④“极限用能”管理重在全员性。“极限用能”管理涉及内容点多面广,必须各层次人员共同参与管理,通过方方面面的控制与管理,积少成多形成公司阶段性的整体经济效益。

⑤“极限用能”管理的长期性。要使“极限用能”管理长期产生效益,那么“极限用能”管理的思想必须始终贯彻在生产活动之中,必须持之以恒有效的持续开展“极限用能评审”工作。

3、“极限用能”管理融于能源管理之中。

“极限用能”管理产生的实际效果是在能源管理中的合理利用能源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是管理、技术与边际效应的有机融合。能源管理的目的,从总体来说,就是使用有限的能源,取得最大的效益,即对于每一个用能单位来讲,就是在满足本生产单位能源需求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以最少的花费和能耗,创造出更多的符合下一个生产单位及社会需要的产品和较多的利润。“极限用能”管理实现整体能源利用率最高和效益最优化。“极限用能”评审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公司能源管理的整体水平,同时还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将促使公司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极限用能”评审实施

1.现场“极限用能”评审。

①确立评审内容:a、非正常生产情况(生产线限产、临时性设备故障、周末检修、节假日停产检修等)的能源管理措施、标准及执行情况;b、正常生产情况的生产组织、生产线节拍确定等管理措施及执行情况;c、现场用能状态评价。所有设备生产工艺用能(含水、电、气)的合理性;现场所有设备、设施用能管理情况;能源再利用、节能改造等技术革新项目开展情况;现场无泄漏管理情况。

②综合评审:根据现场情况,评审小组按照强制项、催促改进项、建议项、潜力项等对评审内容进行分类,填写“设备、设施极限用能评审表”;并对每个被评审单位作出总体评审小结并进行通报。

2.针对具体项目填写“极限用能整改项目评审表’。落实责任,形成最终结论,对可行性项目必须明确效益预测。

3.可行性项目立项。

4.评审小组对可行性项目进行动态跟踪落实,对产生明显效果且具有推广价值的项目,在公司范围内予以强制推广。

5.考核:评审小组对各车间班组自我开展的节能项目,管理制度的执行、现场“极限用能”管理活动开展及评审组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要求各班组严格执行已确定的“极限用能”管理制度及现场“极限用能”标准,对未按规定进行管理的班组与个人,“极限用能”管理小组根据相应的能源管理制度对所在单位予以处罚;对大的用能点,如大型炉窑,因工艺、生产条件改变致使用能状态发生变化时,要求使用班组及时通知管理评审小组,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复审确认,确保“极限用能”标准的动态特征。

三、“极限用能”管理评审制度

1.每年各车间开展一次自我评审、整改活动,在此基础上,公司“极限用能”评审小组对此进行全方位的评审。

2.评审范围涉及全公司每个车间、小组、区域,每台设备、每个工位的所有用能点。

3.公司评审小组每年组织评审。

4.确定班级“极限用能”管理标准,按制度要求各车间要制定详细的班组用能管理制度,同时对用能较大的设备制定“极限用能”管理制度,并确保其长期有效。

5.动态跟踪、检查:①依据“极限用能标准”,能源管理员在日常管理或班组达标时应随时进行检查、考核,确保现场用能文件受控。②较大的生产线改造,由评审小组及时对工艺、设备进行全方位评审,同时进行整改完善。

6.对各班组用能制度、现场设备用能状态,每年评审时必须全面检查审核,凡因条件变化、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对可改进优化项目由评审小组及时组织评审。

7.评审程序:现场检查——综合评审——确定班组“极限用能”管理标准——改善项目的确定与实施——跟踪、检查。

11.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篇十一

对于资源禀异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Auty最早提出了“资源诅咒”的观点[1], 能源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 但是, 如果过分的依赖能源消耗, 经济发展很可能会陷入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中。合理的利用能源, 避免能源的过度消耗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显得尤为重要。

黑龙江省是我国能源生产大省, 同时, 也是能源消费大省。能源对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但是, 大量的能源消耗, 也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现实状况。积极研究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 预测能源消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的有效推进提供重要的政策参考。

2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关系分析

2.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选取1978~2010年的黑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地区生产总值两组数据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检验, 来分析黑龙江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能源消费 (EC) 是个实物指标, 单位是万吨/标准煤[2];国内生产总值 (GDP) 是根据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指数和1978年GDP数据计算获得, 得到的GDP数据均为1978年不变价格的实际GDP, 单位是亿元人民币。

2.2 协整性检验

协整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由恩格尔 (Engle) 和格兰杰 (Granger) 提出的。协整的基本思想认为, 尽管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变量中每个都是非平稳的, 但它们的线性组合有可能相互抵消趋势项的影响, 使该组合成为一个平稳的变量。协整理论为两个或两个以上非平稳变量之间寻找均衡关系, 以及用存在的协整关系的变量建立动态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检验能源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协整关系, 所以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

根据检验结果可以看出, 残差序列ADF值得绝对值大于5%临界值, 通过单位根检验。说明残差是平稳序列。这说明黑龙江省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3 格兰杰检验

协整性检验表明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是, 这种长期的均衡关系究竟是能源消耗EC引起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动的结果, 还是国内生产总值引起能源消耗的结果。这需要对EC和GDP进行格兰杰 (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我们分别取滞后期为1~6对EC和GDP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从结果可以看出, 在滞期为1和2的时候 (本文1个数据滞期为1年) , 对于LEC不是LGDP的Granger成因的原假设, 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最大概率分别是0.0382和0.0981, 小于0.10, 因此至少在90%的置信水平下, 可以认为LEC是LGDP的Granger成因;在滞后期为3~6时, LEC和LGDP都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据此,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从短期来看, LEC是LGDP的Granger成因, 但是, LGDP不是LEC的Granger成因;从长期来看, 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3 黑龙江省能源消耗情景模拟预测

1990年以来, 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但是, 由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未能彻底转变, 能源的大量消耗将会制约经济发展。在新的时期, 黑龙江省必须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节约能源,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才能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根据有关数据, 1991~1996年, 黑龙江省能源消耗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1997~2010年, 能源消耗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相互交错, 但总体趋势是能源消耗增长率大于GDP增长率。

根据“脱钩”理论, 若能源生产的增长率等于经济增长率, 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脱钩”, 即无论经济怎样增长, 能源消耗也不会上升;若能源生产率的增长率小于经济增长率, 能源消耗随经济增长而逐年上升;反之, 能源消耗随经济增长而逐年下降。可见, 黑龙江省能源消耗在现阶段将随经济增长而逐年上升, 且能源消耗的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

4 结论

本文选取黑龙江省1980~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能源消耗为基本数据, 研究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 得到如下结论:

1、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从短期而言, 上期能源消耗对本期能源消耗有正向影响, 而本期GDP对能源消耗也与正向影响, 上期GDP对本期能源消耗产生了负向影响。

2、从短期来看, LEC是LGDP的Granger成因, 但是, LGDP不是LEC的Granger成因;从长期来看, 两者之间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

3、黑龙江省能源消耗要实现“十二五”规划, 必须将能源生产率增长率提高到10%, 才能实现基本实现能源消耗降低16%的目标。

参考文献

[1]Auty, R. (Ed.)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肖冬荣.江莹.赵靖上海市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 (18)

[3]徐小斌.李传昭.徐锦秀.徐小凤中国东西部省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 28 (5)

[4]石刚.陈忱.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 (9)

[5]刘佳广东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关系研究——基于协整理论的实证分析[J].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11 (1)

12.能源统计制度 篇十二

第一章总则

1.为了有效地、科学地组织能源统计工作,保证能源统计资料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发挥能源统计工作在节能减排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制度;

2.能源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3、根据各车间和工序能源统计工作的需要以及统计业务的繁简程度,配备专职或兼职能源统计员.能源统计人员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第二章能源统计报表的管理

1.凡需要上交政府职能部门的能源报表,由节能委员会负责编制报送。

2.节能委员会及时对能源进行月度、季度、(半)消耗情况的统计工作,做到统计资料的时效性和有效性。

3.每月进行一次能源统计分析,对能源消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资料。

4.每年建立健全各项能源统计资料、台帐,并及时归档管理。

5.对车间和工序上报能源消耗情况,为确保能源统计报表数字的正确可靠,由统计人员现场核查后签字后上报节能小组。.6.健全能源统计工作评比考核制度,对各车间各工序的能源统计工作定期进行考核评比

第三章能源统计资料的提供、积累和保管

1.公司各项主要能源统计资料,由节能委员会能源统计员掌管, 各车间和工序的各项主要统计资料,由本单位统计人员掌管.2.各车间和工序应将本单位的能源统计资料,采用台帐形式,按月、季、年进行整理分类,以便使用.3.各车间和工序编制的能源统计台帐和加工整理后的统计资料,必须妥善保管,不得损坏和遗失.对已经超过一年以上的统计资料,如认为确无保管价值,应呈请本单位主管领导核准,方可销毁.第四章能源统计工作的交接

1.统计人员调动工作时必须认真办妥交接手续,在未办妥以前,原任统计人员不得擅离工作岗位,更不得因工作调动而影响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2.统计人员调离工作时,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1).将经办工作的情况全面地向接替人员交待清楚;

(2).培训接替人员的业务,使其能独立工作;

(3).所有统计资料(包括原始凭证、统计手册、台帐、报表、文件、历史资料等)与统计用具(如计算机、绘图仪、书刊等),应一一造出清单移交。

第五章文字说明与分析报告

1.文字说明与分析报告是统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份,编制统计报表要做到:月报有文字说明,季报、年报有分析报告。

2.文字说明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形式,必须根据统计报表中各项主要指标反映问题,说明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后果。

13.能源计量统计报表制度 篇十三

1目的

为了加强能源统计报表管理和能源计量抄报表管理,确保能源计量数据准确,可靠,为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提供依据,并推进公司能源综合利用和合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特制定本制度。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所涉及的与能源计量抄报表、能源统计报表和能源计量数据使用、管理有关的部门、车间。引用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JJF1356-2012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 GB/T2589-200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17167-2006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定义

本制度使用JJF1356、GB17167和GB/T21368标准的定义及下述定义。4.1能源库存量: 用能单位在报告期的某时间点所拥有的各种能源数量。4.2加工转换:用能单位将一种能源形式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形式的过程。职责

5.1化验室负责将统计报表管理和能源计量抄报表管理纳入能源计量工作的统一管理,并实施监督和考核;

5.2公司能源计量管理明确规定与能源计量抄报表、统计报表有关的部门、车间在其中的责任。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

6.1化验室按照节约能源法和JJF1356、GB17167、GB/T21368 标准的有关条款的要求,建立能源计量抄报表制度和统计报表制度。6.2能源计量抄报表和计量数据的控制

6.2.1化验室制定规范、统一的表格记录用于能源计量数据的抄报、统计与分析,并明

确被测量与记录数据之间的转换方法或关系。

6.2.2各使用、管理部门和车间负责各种能源消耗数据的定期抄报表和数据异常的追踪,确保能源计量报表原始数据真实、准确,具有可追溯性,并及时按能种汇总上报化验室,经化验室汇总处理后报送财务科结算。

6.2.3化验室按规定不定期开展能源计量系统运行中的计量数据监督检查,严格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并进行公司内部各单位能源消耗核算的考核与奖罚。

6.2.3.1各单位的抄报表应定时、认真按能源计量设备显示或累计数据抄记,防止抄报表数据错误,并严禁擅自修改计量数据,同时必须按规定保存原始抄报记录; 6.2.3.2能源计量系统和能源计量设备的封印应保持完好,不得损坏,防止人为有意对计量数据造假或造成计量数据不准确。6.3能源统计报表的控制

6.3.1化验室负责对各种能源消耗数据按节约能源法的要求,健立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对消费的能源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与评价。

6.3.1.1根据公司能源管理和能源计量管理的要求及时按工艺生产周期(班、日、月)统计、计算单位产品的各种主要能源消耗量和(或)产品综合能源消耗量。6.3.3.2负责健全能源消费统计分析报送制度,定期进行能耗统计汇总分析与评价;建立包括能源的购进(入)、消费、库存、损耗、质量化验等内容的能源计量数据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并定期(月、季)向统计和节能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能源统计报表。6.3.3.3按国家发改委、四川省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要求应在每年1月底前向主管经济和信息化局报送上一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报告应包括能源购入、能源消耗、单位产品能耗、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能耗、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节能措施、节能目标完成情况和节能经济效益分析、预测能源消费等内容。

6.3.2公司上报的所有能源统计报表和编制的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应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一律采用国家统一、规范的格式和表格。

6.3.3 为提高能源计量数据和监督能源消耗的时效,公司将积极采用计算机等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管理。记录

14.能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篇十四

在建设中国循环经济中,高耗能产业的减排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十二五”期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环境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多重挑战与困难。冶金产业作为典型的高耗能产业,同样存在着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的“三高”问题,冶金产业等传统工业的减排工作,成为限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关于能源消耗、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排放的研究有:Kraft收集了1947至1974的数据,分析研究了美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①。高源等收集1983至2008的数据,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②。胡静超收集了2005至201年数据,对中国环境污染4个指标与能源消耗9个指标进行了关联分析③。任彪等收集了2000至200年数据,选取了GDP、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6个指标,对中国能耗、污染与经济发展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④。谷国峰等收集了2000至2006年数据,对吉林省得能耗、污染与经济发展进行了关联度分析⑤。李伟华等收集了2004年至2011年的数据,对高技术产业经济发展进行了关联度分析⑥。目前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大部分文献研究都着眼于针对国家、省份区域的分析,很少文献针对高耗能产业的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研究。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实证分析了冶金产业2002至2013年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等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了解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排放的不同影响程度,根据各项因素的不同关联度,可调整冶金产业能源消耗结构,以促进减轻污染排放,促进传统工业转型为开展建设循环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灰色关联度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对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的定量描述和比较的方法⑦,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系统中各个因素的关联程度。其步骤如下:

(一)建立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

例如在本文中,参考序列即为我们要研究的三废排放量,废水、废气、废物排放量分别用Y1、Y2Y3表示,比较序列为影响冶金产业污染排放量的各个影响因素,分别用X1、X2、X3、X4、X5、X6表示;为观测值数,k=1,2,…,n,本文中k为我们所观测的纵向年份;i为比较序列个数,i=1,2,…,m。本文中m=6。

(二)指标值进行初始化无量纲处理

这里是统一各个影响因素的量纲,将处理后的数列x0(k)作为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参考序列;将xi(k)作为比较序列。

(三)计算灰色关联系数

式中ξi为灰色关联系数(i=1,2,…,m);ζ为分辨系数,ζ∈(0,1),一般取ζ=0.5。

(四)计算灰色关联度

式中γi为灰色关联度(i=1,2,…,m),将计算出的关联度进行排序,得到一个从小到大排列的关联序,关联度越大,则影响程度就越大。

三、冶金产业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把从业人数,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看作是冶金产业污染排放问题的影响因素。并用符号定义冶金产业三废排放量及其各项影响因素。(见表1)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简称冶金产业)2002—2013年间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等9个指标进行统计研究。冶金产业GDP、从业人员、三废排放量、以及各能源消费数据则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其中,能源的标煤换算系数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统一给出的标煤换算系数。

(三)冶金产业能源消耗、污染排放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实证分析

本文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运用公式(3)对选取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初始化无量纲处理,生成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处理结果见表2。

最后,根据上文建立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得出了冶金产业污染排放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见表3)

根据表3可知:

第一,冶金产业的能源消耗、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关联度都是显著的,通常灰色关联度大于0.6,即表示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显著。而冶金产业的从业人员、GDP、各项能源消耗量与其三废排放量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6,并且各项因素关联度平均值(0.805 7),说明冶金产业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解决冶金产业的高污染问题,必须从能源消耗等因素入手,应通过改善冶金产业的能源消耗结构,或是采用清洁型能源、节能技术等方法,以达到减少污染的效果,从而促进整个高耗能产业减排进程。

第二,从冶金产业的各项经济增长、能源消耗指标影响程度上分析,从业人员的影响程度最大(平均值为0.906 8),其次是煤炭(0.900 7),之后依次是石油(0.851 1)、电力(0.848 9)、经济增长(0.679 8)、天然气(0.646 9)。从业人员对冶金产业污染排放起的影响作用较大,从业人员的增加必然是由于各方面需求的增加导致的,也进一步说明了冶金产业的投入与消耗、污染排放的增加有关。从单项指标来看,煤炭消费与三废中废气的关联度最高其次是固体废弃物,最后是废水。也就是说煤炭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排放问题中,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较大,废水排放较小,由于冶金产业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较高,虽然近些年有所下降,但一直以来煤炭所占的比例仍近50%,而大量煤炭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废气,有毒气体,且在燃烧后产生大量废渣,即导致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煤炭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渣问题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一大困扰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降低煤炭的消费量。

第三,从冶金产业的三废排放量方面看,各项指标影响程度大小如下:

工业废水排放量:γ(人口)>γ(煤炭)>γ(石油)>γ(电力)>γ(GDP)>γ(天然气);

工业废气排放量:γ(煤炭)>γ(电力)>γ(人口)>γ(石油)>γ(GDP)>γ(天然气);

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γ(人口)>γ(石油)>γ(煤炭)>γ(电力)>γ(GDP)>γ(天然气)。

由上可发现三废排放量与从业人员、煤炭消费量的关联度都比较大,与工业总产值、天然气消耗量的关联度都较小。其中能源消费四个指标中,煤炭对三废污染排放的影响程度最大,说明我国传统工业企业较长时间一直以粗放式经济模式运行,高污染、高耗能是冶金产业这类传统工业的主要特性,近些年政府一直致力于能源结构调整,提高能源效率,但在传统工业中“一煤独大”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可见,冶金产业能源结构的失衡,是冶金类工业企业三废污染排放量大,能源效率低下的主导因素。

从整体来看,发现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度平均值(0.788 6)低于工业废气排放量关联度平均值(0.811 0)、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关联度平均值(0.805 7),这一结果归功于我国对环境治理所作出的努力。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多数规模以上的冶金工业企业已经安装了污水排放设备使得一部分污水得到处理后,进入了自然循环,从而减少了污水排放量。说明针对冶金产业等高耗能工业企业,应通过新型设备对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处理,降低三废的排放量,从而降低环境污染。

四、结论

本文采用了2002至201年冶金产业从业人数、GDP、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6项指标与相应年份的三废排放量为样本,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发现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之间的关联度显著,其中能源消耗中,煤炭对环境污染排放影响程度最大根据目前现状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冶金产业存在不合理的能源消耗结构,是导致环境污染排放量大的主要因素。冶金产业这类传统工业主要依靠传统资源的消费,产生了大量的污染排放物,建议尽快寻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资源,促使冶金产业能源结构改革,从而降低污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第二,虽然人们普遍有了一定的循环经济意识,但是冶金产业等传统工业企业实施力度并不够,企业理念仍然是“先污染、后治理”,很多对于废气、废水的处理设备的安装使用状态、对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情况并不全面。建议政府大力宣传环保意识,推广循环经济,落实污染处理设备的使用建立健全的环保类法律法规,促使工业企业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惩罚浪费资源和不采用污染处理设备的企业。

综上所述,如今经济增长、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是冶金产业面对的最大困难。因此,我们要建设循环经济,重点必须放在冶金产业等传统高耗能产业的减排工作上,只有高耗能工业企业都采用新技术、运用新能源,实行新法规,减排效果才会好,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实现。

注释

1Kraft.J,Kraft.A.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J].The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3):401-403.

2高源,牛飞亮,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州学刊,2010,(3):79-81.

3胡静超.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对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费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3,(8):320-321.

4任彪,李少颖.中国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1):46-49.

5谷国锋,王淑玲.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生态经济,2009,(9):54-56.

6李伟华,周立群.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基于灰色关联的实证研究[J].学术论坛,2015,(1):40-44.

15.加强能源计量与统计工作 篇十五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十一五”行动计划的通知》(鄂政发 „2008‟013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全省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确保实现我省“十一五”节能目标,现加强能源计量与统计工作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

做好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和统计数据,是政府依法实施节能监管,开展能源审计、考核,评价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确保计量器具配置合理,统计数据真实、完整。

二、目标任务

“十一五”期间,全省年综合能源消耗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全部通过计量合格确认,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达到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列入湖北省“百家企业节能工程”企业名单的企业应按照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管理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建立健全测量管理体系;重点用能企业建立起稳定的能源计量和统计队伍;各类社会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齐全,统计数据准确、及时。各单位和企业务必围绕这一目标任务推进各项基础工作,充分发挥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重点工作

用能单位应当按照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以下简称《通则》)和有关统计法规要求,不断提高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水平,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列入湖北省“百家企业节能工程”企业名单的企业主要用能设备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应达到GB17167—2006中4.3.5条的要求;能源计量器具计量准确度等级应达到4.3.8条的要求。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轻工、纺织等行业有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要求的企业,应根据限额标准中规定的统计范围及计算方法,配备满足测量要求的能源计量器具。

(二)强化能源计量器具管理。用能单位应建立能源计量器具一览表,编制检定(校准)计划,实行周期检定(校准)。凡属于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必须送当地质监部门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进行强制检定。其它计量器具也要加强内部管理,定期自检或送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校准)。检定(校准)不合格或超过检定(校准)周期的计量器具一律不准使用。

(三)健全能源计量与统计管理制度。列入湖北省“百家企业节能工程”企业名单的企业要组织实施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管理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测量管理体系;其他年综合能源消耗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应通过计量合格确认。

企业应明确能源计量与统计管理部门和人员职责,建立人员培训、能耗定额管理、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处理和汇总以及能源统计报表等制度。建立并完善统计资料台账体系,完整、及时、全面地反映企业能源购销存及消费情况。进(出)用能单位的能源应以强检计量器具测量数据为准,凡能够通过计量手段采集到的数据,必须通过计量检测获得,不得估算。能源统计数据必须有可靠的来源,要能追溯到原始计量测试记录。省统计局、质监局将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和统计数据质量制定具体核查要求。

(四)加快能源计量管理信息化步伐,充分利用好计量数据。用能单位应不断对能源计量器具进行更新改造,优先采用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能源计量器具,满足生产、管理过程中对能源计量准确性的需求。要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分析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能源计量数据的网络化管理。要通过对能源计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发现工艺缺陷、管理漏洞、技术潜力等问题,充分发挥能源计量数据在生产经营、成本核算、能源平衡和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中的作用,对工艺过程进行优化控制,对用能设备与系统进行优化管理,不断提升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与节能管理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考核。各市州发改委、质监局、统计局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对区域内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管理状况、耗能状况以及节能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出每一个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和统计工作量化目标及阶段指标,建立包括组织领导、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能源计量数据应用与管理、数据统计、工艺监控、节能效果等内容的考核办法;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分步组织实施。要将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和用能单位的节能目标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重要依据。定期组织监督检查,确保能源计量和统计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二)加强机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各市州发改委、质监局要进一步提高计量技术机构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关技术机构要对现有能源计量产品性能进行改进和提高,保证能源计量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满足生产工艺控制要求;指导帮助用能企业使用高性能、高质量的能源计量器具,为节能工作提供技术保障;要加大在线检测及新型能源计量器具检测技术的研发力度,研究新型检定校准装置,建立计量标准,积极为企业提供能源计量技术服务。各级统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统计人员配备等统计基础工业的检查和指导,督促企业建立健全统计台帐,不断提高企业的统计工作水平。

(三)依据法规要求,加强监督管理。各市州发改委、质监局、统计局要依据国家《节约能源法》、《计量法》、《统计法》等法律规定,监督指导用能单位实施GB17167—2006强制性国家标准,定期检定强检计量器具,落实能源统计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台帐等工作。认真审查用能单位计量数据,确保数据来源真实可靠。严格控制节能减排相关计量器具批准、生产许可证发放,实施周期性监督检查,确保投放市场的节能减排相关性计量器具符合规定要求。开展对计量器具检定(校准)试验室合格认可的检查验收,开展能源计量器具检定授权机构专项执法检查,确保量值溯源和量值传递规范化。

(四)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能源计量、统计的各项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开展能源计量、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总结推广用能单位在能源计量、统计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省营造准确计量、真实计量,合理用能、高效用能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初中标点符号复习教案一下一篇:装饰装修工程承包合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