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实习心得体会(12篇)
1.报社实习心得体会 篇一
报社实习的心得体会_实习心得体会
时间:20XX 年 X 月 X 日
报社实习的心得体会
今年怀着期待的心情到我们市里的报社实习,在这宝贵的实习时间里,通过老师的帮助,我不仅对专业知识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同时也学到课本外的实践经验。这些收获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第一天到日报要闻部报到时,心里有点忐忑不安,看到编辑记者来来去去的忙碌身影,不知该从哪里入手。随手在桌上拿了份报纸看起来。可是报纸总有看完的时候,无聊加透顶。指导我的老师可能因为有点亲戚的关系对我还是比较热情的,对我的鼓励和帮助。可能是因为自己性格的原因,没有跟其他老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其他老师的不冷不热让我有些压不过气来。在这方面,回家后我有过深刻的反省,但总好像走不出这个关卡。
从自身方面,首先,实习不是被动的学习,在实习岗位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注意创造性的发挥,和实习单位多多交流,成功转换角色的方法。二是要给自己定好位,在态度上要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求教;在新闻采访时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工作人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三是要多动手写,做记者必须腿勤,笔勤,一个新闻要跑上大半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然后组织稿件,同时自己要主动动键盘写稿。四是工作要认真扎实,做要做到最好,让读者能够更快更易得到最新的消息。
从新闻专业知识方面,我有几点感触:
一、对于新闻的敏感性
对于地方媒体记者而言,生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风平浪静的,缺乏冲突的,在平常甚至庸常的生活中去做新闻,似乎是很多记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新闻发现力、判断力显得特别重要。
新闻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敏感,没有敏感,一切将无从谈起。新闻敏感从何而来呢?一要提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掌握各方面的丰富知识;二要广泛接触实际,了解实际工作中的情况;三要学会比较,有鉴别才有发现;四要随时随地处于采访状态之中。
二、关于新闻题目
简练而贴切,要出彩。题目是新闻的脸面,倘若下一番功夫斟酌,推敲出一个精彩的题目,新闻将会更吸引人,更加具有传播效果,每次写完通讯、消息,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写标题。总是想写出一个出彩的标题,以至于很多时候普通的题目也在思维之外。遇到这样的麻烦,总是会把问题丢给老师。尽管已学过新闻标题的写法。
为此,我查了一下网上的资料,标题的要求第一个是准确,第二个是简约,如何做到新闻标题的准确与简约呢?现在一般性的标题,消息标题主要是以主题和辅题。为了方便现在繁忙的人群,消息的主题一般以实题为主,让读者能够很快的了解消息的主要信息。假若主题为虚题,也会加上个辅题,以提高消息标题的准确性。对于通讯一般也以实题为主,有时也会以虚题为主题。
三、关于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在写人物通讯周汉高时,经老师指点在通讯的开头部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误将消息的导语强加到通讯上,写成既不像通讯也不像消息的样式,使得通讯的特点完全没有突出出来。通讯不需要把它的每个点都举出例子,要抓住重点来写例子,例子要简短而有力,将通讯的点归纳起来,抓住重点,将不重要的点结合到其他点上,事例要有针对性,且将事例简要归纳,有些事例可以一笔带过,有些事例用典型事例来写。
四、关于会议新闻
会议新闻把握重点,首先将会议内容重点讲一下,接着是主要领导的讲话,再其次人员的讲话。主要领导的讲话要比其次人员的讲话详细,突出重点。其次再会议内容方面,讲清楚会议要求、会议目的。另外,关于会议的参与人员,如果是市领导,要讲清楚召开会议的人员,如果不是市领导,可以一笔代过,甚至省略不写,只要将出席人员、出席部门讲清楚。
对于地方报纸报道省级电视电话会议,首先记录的时候要抓住重点,谁的话比较重要就要主要记谁的话,对讲话也要技巧性地记录,抓住它的核心词、关键词。在写作的时候,要把地方的内容突出出来,省级不必重点写。
记者跑会议是不可避免的,但泡会议只能的来呆板的书面材料,赶场子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拿来材料,鼠标一点,新闻一篇,大名一签,读者爱看不看丢在一边,有人形容这样的记者为会议记者、材料记者,会议报道再多,也出不了精品杰作来。
会议新闻的报道既易又难,容易的是,对会议新闻的报道只要按照模式行事:会议程序+出席会议的重要人员名单+领导讲话+会议主题的相关内容=会议新闻。这类模式会议新闻,审稿少麻烦,既轻松省事又有把握见报。然而这样的会议新闻往往千人一面,枯燥无味,成为读者不想看的新闻。要让会议新闻的报道出彩,则是老大难问题。
在这次实习期间,我跟老师共同合作了 篇文章,这对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这次实习让我增长了业务知识,体会到了新闻采写的艰辛,提升了自己的新闻素养,而且增长了见闻,锻炼了自我,为我接触社会搭建了平台。在新闻采写方面,我获得了长足的进步,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实习不过一个月,回头看看,它几乎等同于我大学两年的宽度。我真心的感谢报社的每一位前辈,特别是手把手带着我的亚军老师。这段难得的经历,让我看到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必将充实我今后的人生。报社实习的心得体会 相关内容:中学班主任实习心得 中学班主任实习心得时光飞逝,一眨眼,一个多月的实习生活结束了。清晰地记得 9 月 20 日刚到和平中学,第一次见到古朴的和中,身居高山的和中。来校的第二天,我被安排作为高一(15)班的实习班主任。
暑假旅行社实习心得 实习工作的心得范文一(一)、当前社会旅游就业的基本诉求在这短短两个月的实习工作中,我体会到在旅游这个行业中,社与社之间的竞争、人与人竞争是非常之大的。
实习心得的写作方法
实习心得实习心得,就是把一个时间段的实习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分析、总研究,分析成绩、不足、经验等。总结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
大学生资材部实习心得体会 在 xxxx 化学有限公司的实习已经结束了,回想着过去 12 天的经历,我想说我真的学到了很多。公司位于 xxx 北仑大榭,主要生产 pta(精对苯二甲酸)销往国内外各地。
大学生寒假实习心得 这次寒假实习我找了一家与岩土工程有关的公司,因为我是学习岩土工程的,所以很想有机会到外面类似的公司里面实习一下,使自己的基础更牢固,技术更全面,实习的内容是学习。
药店实习心得范文 在学校期间一直都想着暑假去药店见习见习,终于到了假期。去之前自己不知道改怎么样去做,觉得自己的知识是那么的少,如果别人问到不会自己会都不好意思啊。
护士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3000 字 带着一份希翼和一份茫然来到了×××中心医院,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涯。从此,我的身份将从一个学生变为了一个实习护士,生活环境将从学校转为医院,接触的对象将从老师,同学转变为医生,护士,病人。
暑假网络营销实习心得 在这一次实习的过程中,给我收获最大的是我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
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我还是坚持认为网络营销是一种运营模式,不管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网络营销都是势在必行的,它是传统营销的一个重要的补充,也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
实习心得体会
致自己的励志语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把握现在、就是创造未来。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所谓的成功,就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浪花,从不伴随躲在避风港的小表演,而始终追赶着拼搏向前的巨轮。
天道酬勤,加油,加油,再加油!
2.报社实习心得体会 篇二
一、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涉及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一是应用系统的开发作为软件支持存在, 其基本要求是软件操作简便, 易于广泛推广, 具备组卷、分卷、维护以及查询等多种功能;管理界面友好;软件可及时更新, 修补漏洞;较高的兼容性。二是硬件建设需要提高存储电子文件的硬件配置及备份策略。
二、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收集并归档已有的电子文件, 及时录入信息数据库, 避免资源的流失。二是对将要接收的电子文档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包括组织、技术和人员上的准备, 统一接收和管理各部门信息资源, 开通检索服务。三是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制定和完善标准、规范, 其依据为《档案法》《电子公文归档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建立的规范和标准需要满足实际需求, 能够科学地指导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全过程, 确保信息化建设、管理和运作过程有章可循, 保证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制度化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大方向不变。为档案的电子文件信息采集、管理、存储格式标准、执行细则等标准与制度的建立。制定电子文件归档、整理、公布、利用的格式要求和工作规范。建立和完善电子文件保管、存储及安全利用的制度等。四是信息安全系统的建设。信息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首先需要确保的重点之一。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安全系统的建设, 同时还包括内外网隔离、网络防火墙、文档加密、访问控制、用户访问认证以及网络密钥的管理, 确保数字档案系统信息传递的安全。通过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 确保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 确保系统的可靠性、可控性和稳定性。
十堰日报社档案管理应用系统采用“集中+分布”的方式, 部署应用系统。系统总体上由两个部分组成:C/S (Client/Server) 部分和B/S (Browser/Server) 部分, 其中C/S部分主要实现对档案数据的采集、移交以及系统管理;B/S部分主要实现报社和二级单位对档案信息的利用 (包括各单位的档案查询系统、统一检索利用平台, 通过结合J2EE体系架构, 充分利用了XML和Web Service先进的数据交换技术, 发挥了C/S架构和B/S架构各自的优点。
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的应用, 提高了档案的管理查询效率, 降低了管理成本。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也是提升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快档案的现代化管理进程, 不断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3.报社1000字实习心得 篇三
实习心得
就当我实习刚刚感觉进入正式记者的状态,好像很多同学都开始写实习鉴定,准备回家过暑假或者准备考研了。或许因为被分到的是月刊吧,从七月到十月的三个月里,只出了两期杂志,9月刊以网球冠军李娜为封面,我参与了两个专题的采写:一个是母婴零售商专题,一个是快乐女声和PPTV合作的专题,10月刊以网游少壮派为封面,我参与了两个专题的爱写:一个是果壳网CEO姬十三的人物专访,一个是LBS系列,其他时间零零碎碎帮着老师听了录音,收集整理了资料,列了数据表格,联系采访人等等。两个月的全部实习结果加起来:署名专题2个;稿件11篇,其中网稿2篇,参与稿件2篇,署名稿件7篇;累计字数:一万八千字。
我刚到北京,抱着可能被先分到经济观察网的心情去报到,因为学校放假太晚,中间回家耽误了一个星期,等我们来经观报到,基本上周报和网站的实习岗位都人满为患了,于是我们被分到月刊,当时就有两个担心:我的文笔够不够好,学院规定的任务量怎么完成。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我想刚融入一个新的团体里,首先要打破被边缘化的境地,然后找到归属感。
头两天基本上都是坐冷板凳。我坐在角落看了两天堆满灰尘的杂志,因为我们杂志是新创刊没多久,所以积攒的并不多。快公司主要是记录快速增长的中小企业发展史,这个是我很陌生的领域,我随手翻了翻,大多数文章都涉及了风险投资,创业板还有一些挺专业的行业知识,这些我都完全不清楚。
于是之后的几天,都是帮老师听录音,查简单的资料然后利用空余时间补充这些经济和企业知识。周一例会里,记者和编辑都在向副总编汇报新的选题,我都会用笔记下这一期所
有的选题内容,方向和负责的记者,然后选择比较贴近生活,专业性也没那么强,比较容易上手的选题和老师一起做。
9月的杂志出来之后,市场反应很好,很多读者都增加了订阅,听说还有快乐女生的粉丝为了我和露露姐一起做的PPTV专题特地去买了我们的杂志,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文字用铅字印在正规的媒体上,还是挺兴奋的。
10月刊里我零距离的接触到了我的偶像姬十三,虽然两个文学学士去采访一个神经生物学博士过程有点囧,但是姬十三还是一个富有精神感染力的人,这是我实习生涯里唯一的一篇人物专访,经过和翔姐的几次磨合总算以活泼清新的风格登上了杂志。在果壳网采访的时候也配合摄影师完成了杂志照片拍摄的工作,原来经观的老师是如此的卧虎藏龙,我们的图片总监曾经为《钢的琴》制作过海报,她的朋友就是《钢的琴》的监制;跑创业板和过会的郝英老师竟然还有经济学家郎咸宁家里的电话!
LBS专题我自己独立负责采写两个公司,其中经历了不少失落和振奋,完成之后感觉比起PPTV操作起来更加游刃有余了,可能实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吧,经济这个门类,除了一小部分人,应该大家的兴趣都不太高吧,既然很多记者可以很出色的完成采访,写出很漂亮的稿子,那我也应该去尝试一下,努力一下,也希望能从各个老师身上学到很多实用的采写技巧,和很多公司高层接触也了解很多商业层面的,人生层面的东西,这个和在都市报实习的同学所见所闻是很不一样的。总之我很珍惜这个实习机会,对新闻技术,对我的心智,对我独立生活的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4.报社实习总结 篇四
——大众日报政教部实习总结
实习,是把你放在“战场”上,让你看一看你想象的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你学会独立、学会承担,学会正确的进步、正确的成长。2013年2月到5月,几个月的实习让我感慨非常也唏嘘非常,作为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我们带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带着天然的轻松心情带着年轻的资本去进行了一次实战蜕变。
2013年2月23日,我一本正经的来到了大众日报社找到了我的实习老师张国栋,他简单的问了我一些新闻写作的经验并在网上搜了一下我以往的写作成果,对我说:“咱们报社稿子并不多,你得多加加油。”就这样,我的实习生活开始了。2月28日,我接到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新闻报道任务——关于农民工求职观察的3000字通讯稿。回想起来,对济南的公交、地图毫不了解的我,为了完成一篇稿子,一个人跑遍了在济南市召开的每一场招聘会。当我拿着手机百度怎样到达人才市场的时候,当我自己迷路在天桥区小梁庄街手机又没电的时候„突然所有简单的事情都开始有了跟我对着干的苗头,我开始怯懦了,我怀疑我能不能坚持下去。就这样一步步走来,当我将第一篇稿子交给老师并得到肯定,当我随即又接到了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然后慢慢地习惯一次一次的压力,并且千方百计去攻克每一个难关。当所有的困难都再没有最初时那么坚不可摧的时候,真庆幸,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又坚持了一下。我曾经以为自己学了三年半的科学文化知识,足够撑起一片天来拯救全世界,才发现,那些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所谓“丰富的文化知识”,对于完成一次采写任务来说,并不是主要武器,问题的关键,反而是最基本的生存技巧——人与人的交流。
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需要充分的磨合,我们是去学习的,要主动与同事交流,了解单位和行业情况。也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回报,也许你奔波劳碌了许久后却徒劳无功。不要气馁,其实你的每个付出、每个行为都会以不同的形式让你有所收获,不知不觉。
3月11日,我被老师安排跟着省纪检委去威海乳山出差报道厉行节约的情况,同行的还有齐鲁晚报和山东卫视的记者。5个半小时的车程,刚开始我不知
道该和大家聊什么也插不上话,我坐在车里,好像很突兀,后来我厚着脸皮主动跟我身边的齐鲁晚报的记者说话,打开了话匣,从记者的薪水、记者的无奈到新闻理想、做新闻的初衷,一路上嘻嘻笑笑很轻松的过去了。到了乳山已经是下午两点,简单休息了一下我便被叫去开会商量怎么报道,因为都是平面媒体,所以我跟齐鲁晚报记者一直商量怎样切题,她很熟练很自然的跟我商量说可不可以从公车的使用入手并问我的意见,由于在路上聊天也算是挺熟悉了我也很随意的指着文件回答道,“可以说一下公车从定点维修、定点保险这种做法上节约。”就这样我很自然的加入了这个很专业的会议。两个小时后我们定下了所有的方案,所以第二天的采访进行得很顺利。遗憾的是,这篇我以为很用心的3000多字的稿子没有发表,老师老师说稿子宣传气浓、不客观,给pass了。我们都知道新闻要真实客观,“真实”容易做到,但“客观”却难以达到,经历过挫折,你才会发现原来自己差的还很远。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需要充分地磨合。有时候一两次的失败挫折反而是好事。没发稿子虽然遗憾,但是我从这次的事情及时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而且我也结识了很多其他领域的记者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些关于新闻的知识。
《大众日报》是省委机关报,我的指导老师是跑的是政治口。因此,我能够有幸跟随老师参加了许多省级会议,也有幸进到山东省政府办公地点采访,面,走访过许多政府部门还与副省长夏耕握过手„„在 见采访了所谓“厅级干部”
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和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以不同的姿态和方式与不同的人交流。这里面需要太多的诸如待人接物、交流、说话的技巧等,都是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广泛的涉猎其他知识更是很有必要,一定程度上,需要我们掌握的还有很多。
去乳山出差的时候,我们被当地工作人员接待,一共十多个人,并不算高级也不奢华,当时齐鲁晚报的记者和我是一前一后进去的,当时只剩下两个位置,一个是主陪左手边的次宾位置,和副陪左手边的四宾位置,随行的纪检委人员指着次宾的位置对我说大众日报坐在这里。我嬉笑了一下,对她说“静姐你是前辈,你坐这个,我坐在那边”,她对着我笑了笑,说了声“谢谢廷廷”。吃饭的过程中我一直在听大家聊天,聊天内容涉猎到新闻、公务员、待人接物等内容。如果是我了解的东西我也会“装模做样”的跟大家共享观点。
四个月的实习可以用三个数字总结:“一个理想”、“两个关系”、“三种交流”。“一个理想”便是自己的新闻理想,是自己对新闻的热爱。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只能拿2000元底薪的情况下继续做调查报道,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怀揣新闻理想从事记者工作。每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如果那些有着新闻理想的后辈都不愿踏入新闻的领地,那这个行业由谁来坚守?所以,我很愿意做这个“无冕之王”。“两个关系”是努力和幸运的关系、选择新闻专业和坚守新闻理想的关系。实习让我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人不能只是坐着等待,幸运要自己去把它找出来。努力与否,结果会很不一样的。在我实习的体验中,只要越努力,越豁得出去,找到的东西就越好;大一的时候我们充满着对新闻的热情,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奉为座右铭,大二的时候,一部分同学觉得尽管新闻有太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愿意以记者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开端,锻炼能力积累人脉再转行;大三了,很多同学连先当记者的想法也没有了。经过实习,我想我还是愿意做这个“无冕之王”。“三个交流”指的是在实习期间与自己同事同行的交流和与自己采访对象的交流以及自己和自己的交流。前者教给我们的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第二种是对我们新闻专业新闻采访的技能。最后一种便是自己对自己的总结与反思。这三种都可以简单地概括,就是“讲究分寸并豁得出去”。
5.报社实习证明 篇五
篇一:报社实习证明模板
兹有xx大学学生李xx,女,于XX年5月10日至XX年10月20在xx日报社编辑部实习,担任实习编辑,实习内容如下:
1、“汶川大地震”的稿件撰写和审核
2、组织策划“汶川大地震”专题报道
3、湖北日报xx市“抗震救灾”活动方案策划
4、负责“XX年北京奥运会”专题版块的编辑策划工作
评价:
该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良好的文案功底和优秀的策划能力,善于表达,沟通能力强,逻辑清晰,表现突出。
特此证明
证明人:xxx
日报社(实习单位盖章)
xxxx年xx月xx日
篇二:报社实习证明模板
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校____________同学于_______年_____月____日至_____年_____月____日在________________ 报社实习。特此证明。
单位盖章
日期
篇三:报社实习证明模板
兹有 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 同学于________ 年__月__日至 年__月__ 日在 __________ 报社实习。
工作期间表现良好,有效地帮助了_________作了_____________。(/可选)特此证明。
_________ 报社(盖章)
报社实习心得
XX年9月4日,怀着对新闻无比的憧憬崇敬心情,开始了我在xx报专刊部机动组实习为期近四个月的实习生涯。每天,在体会记者艰辛生活的同时也感受着新闻的魅力;在感叹于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我逐步的成长;在苦和累当中学习着各种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刚进去的时候,机动组刚刚成立。我们组的的三个记者都还没有从原来的工作中转型过来,工作任务相对来说比较轻松,我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帮老师打开电脑,看当天的新闻,打扫一下卫生。有时候也很郁闷,但是始终牢记着从学校出来时老师叮咛的话:一定要做个勤快的人。尽管无聊我依然坚持下来了。后来,我这段时间的表现为以后三个记者乐意带我出去打下了基础。报社是讲效率和成果的地方,一个采访有没有实习生记者照样可以完成,与其这样,又有谁愿意多一个累赘呢?那就只能看你的表现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了。勤劳,几乎可以说是让带你的老师认可的第一任法宝。
相对于整个报社来说,机动组是最灵活的一块,它不像别的部门记者那样专跑一个口,它几乎可以涉及报纸的各个版面。对于记者来说,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以及应对各种事件和稿件的能力。对我来说,却是一次求之不得的机遇,这样以来,我所接触的行业领域就宽阔了很多,对不同的事件,不同的稿件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视野放的更宽阔一些。
来报社之前,听实习过的同学讲报社关系很难处,弄不好就身陷囹圄。对于我这个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来说,实在是头痛了不少。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都是小心翼翼的。记得刚开始时,我写稿特别慢,而且主题总是选不好,亮点也突现不出,稿子交上之后又被老师改的面目全非,这着实让我痛苦了好长时间。后来有一次和老师一起吃饭的时候,我无意中说出了自己的烦恼。没想到老师很快帮我分析了原因,然后又给我细细讲解了对于不同稿件的操作方法,以及如何提炼主题。还教会我怎样读报纸。对我以后的实习特别适用。其实,记者同样也是人,只要你诚恳的对待别人,别人一定可以和你真诚的交往。
在xx报实习期间,经历和收获一样多。不仅在专业上,对我以后在社会的生存都是很适用的。在纵多的事情当中,我想通过三件事来说说我的感受和心得。也希望对以后即将踏入报社实习的朋友有或多或少的帮助。
第一件事情是:我是一个比较幸运的人,刚去不久,老师忙不过来时就会交给我独立的采访任务。采访大多是事先约好,我拿着她的名片,打着老师的“旗号”去和采访对象沟通交流。时间长了,我就觉得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后来有一次,电视台的一个朋友邀我和她一起去采访,我像往常一样带了老师的名片,出于礼貌问题我发信息给她说了一声。没想到她给我的回复却是:“不可以,你要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后来我就试着去积累自己的人脉资源了。我主动的和采访对象、采访同伴交流,互留联系方式、向别人索求名片等。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原本陌生城市不再陌生,记者的工作也不再是艰涩难做。现在想来,作为一名记者,最重要的不是写稿子,而是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脉关系,没有很好的人脉资源做记者实在是寸步难行。我非常感谢我老师发给我的那条短信。
“十一”期间,我突然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让我替她参加报社的一个会议。去到后才知道,是报社一年一度的首席记者、统筹、主管竞聘大会。各个部门,各驻地记者都一到场。看着他们,我就在想,每天成千上万人手里拿的报纸就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心里不免为见到他们而窃喜。想要竞选的依次上去演讲,下面很多人都在聊天、翻报纸杂志。而我不同,我觉得台上每一个人的演讲都很精彩。他们都有和新闻同生共死的经历,以及对新闻执着追求和梦想。这次以外的会议让让我的心灵很震撼,对新闻的喜欢也与日俱增。期间我尤为注意的是竞聘娱乐版首席记者的一个女孩,年轻有活力,语言魅力特强。后来从以为老师口中得知她特擅长写娱乐新闻,经常飞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去采访,敬佩自然流露。老师还意味深长的告诉我:社会上有360行,会一行就可以,报社也一样,懂一行就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精良之处。想来真是终生受益。这是第三件让我感触很深的事情。
邻近11月份,随着报社内部的调动,带我的老师去了教育工作室,我也随同前往。时间虽断,却也收获颇丰。这期间,我遇到了在报社期间让我最郁闷,也是最有教育意义的一件事情。一天中午,老师突然安排我下午去采访。采访对象是xx书画学校校长,曾因xx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热议的“大人物”。此次又是去捐书,而且是今报独家采访。我深切的感觉到任务的艰巨性,赶紧搜集了很多资料,并详细的列出了两个关于他“下跪”和“不下跪”的采访提纲。早早的来到了采访地点,心中依然忐忑不安,终觉得自己不能胜任这次采访,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这种感觉持续采访过程的始末。到后来采访很不顺利,采访对象对我这个“记者”流露出不满,采访勉强进行下去。后来仔细想想,主要是我没有把自己和采访对象放在“同等交流”的地位上。以至于采访过于被动化,导致事先设想的问题都没有完整的提问。这件事情给我的教育很深刻,其实,采访当中,不管你面对的是高管还是平民,不管是老妪还是幼童,都要把自己的肩膀和他们放的一样高,才能和他们进行平等的交流。采访交流如此,平常与人沟通同样如此。
6.报社“中央厨房”的技术驱动浅析 篇六
2016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正式上线,这是行业内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中央厨房”。其构成分为业务平台、技术平台、空间平台三部分。整个厨房的运行由一支多元化团队来负责。团队组成包括“指挥员”“采集员”“加工员”“技术员”“推销员”“信息员”,他们分工协作,高效运转。除此之外,平台还在云端设计有六大技术系统,共同为业务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概括而言,“中央厨房”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全面融合,技术驱动,一次采集,多元传播”。
1“中央厨房”技术应用
“中央厨房”模式是对报社传统采编流程的重构与再造,因此很多信息技术都可以应用于厨房的各个环节,并促进这种创新和变革。
在采写环节,“中央厨房”的信息采集方式主要有人员采访和网络采集两种。其中人员采访可以使用远程传输技术,配合移动终端设备,实现异地远程采访和现场视频直播。进而打破地域限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采访效率。网络采集则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比较常见的是通过网络爬虫,自动定向采集互联网信息,然后进行热点和情感分析,获取网络热门话题和突发事件,并形成新闻线索和选题。这样可以扩充新闻来源,为加工生产提供素材保障。
在编辑环节,“中央厨房”要针对不同终端用户的需求,加工生产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必须使用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开发技术。其中多媒体信息处理是通过图形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三维动画等技术,改变传统新闻单一的文字图片制作方式,最终加工成为包含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元视听的数字化产品。大数据分析主要是使用关联和分类技术,将海量文本、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转换为方便检索和利用的结构化数据。然后使用聚类和分析技术,从结构化的多媒体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资源内容,为增值服务运营提供有力支撑。移动互联网开发是使用各种编程语言,开发基于i OS、Android等手机操作系统的Native App和基于HTML5的Web App,从而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满足移动社交用户需求。
在发布环节,根据“中央厨房”模式“一次采集,多渠道发布”的特点,可以使用内容适配技术,通过对用户偏好、设备能力、网络状态、语用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和判断,实现产品的多终端智能适配,提高信息内容阅读质量。另外还应该使用更多先进实用的可视化技术,例如三维图表、全息摄影,VR摄像等,通过简单清晰的信息展示和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达到提升用户良好体验的目的。
2 技术融合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央厨房”模式的不断进化和完善,技术必将逐渐融合进整个体系,并发挥重要的作用,最终帮助报社节约运营成本,提高传播效果,突破发展瓶颈。但是在这个融合过程中,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2.1 技术力量依然薄弱
过去传统报社对技术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基本没有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虽然现在很多报社开始加大投入,但是技术体系和底蕴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而且机构内的技术人员能力良莠不齐,结构组成也不合理。大部分技术人员还是从事运维保障和基于C/S软件架构开发的传统工作。缺少符合“中央厨房”业务需要,能够进行新兴媒体产品设计、开发或管理的技术人才。因此在和新媒体公司进行市场竞争时,技术依然是报社业务开拓的短板。
2.2 应用低效和资源错位
从宏观角度看,技术必将驱动报社的媒体融合,促进“中央厨房”的快速发展。但是从实践情况看,目前很多软件或者平台上线使用后,对于报社业务开拓的实质性帮助非常有限。有些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不足,难以适应业务变化,经常需要升级改造或者重新建设,这使得技术成本非常高昂。另外,机构内技术力量的过于分散和各自为政,也导致出现技术资源闲置和浪费的问题。所以,报社的技术驱动能力与效率和新媒体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3 激励机制不健全
技术在“中央厨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但是传统报社对技术人员的激励方式比较单一。机构内技术人员的晋升渠道狭窄,上升空间受限。同时身份问题也很突出。有编制的技术人员往往从事着传统技术工作,却能够获得更大的晋升机会和空间。甚至有些传统媒体技术人员的福利待遇比新媒体技术人员还要优越。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技术人员,尤其是新媒体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报社媒体融合的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
3 报社技术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问题,在报社“中央厨房”模式中,技术发展应该采取以下策略。
3.1 业务和技术大融合
报社建设“中央厨房”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媒体融合,其中包含了业务和技术的融合。并且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业务+技术,而是更深层次的合作交融和协同发展。一方面,业务人员应该学习技术常识,了解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新兴技术工具使用方法。另一方面,技术人员也要学习业务知识,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双方之间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沟通渠道和协作模式。这样技术就可以帮助业务更好更快的拓展市场,创造业绩,同时业务也能反哺技术,为技术投入提供经济保障。一旦业务和技术大融合形成良性循环,将推动媒体融合螺旋式的持续性发展。
3.2 建立完整的技术支撑体系
根据“中央厨房”的需要,报社应该整合技术资源,建立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其中全方位是指无论对新媒体业务还是对传统媒体业务,无论对长远规划项目还是对短期策划项目,无论对软件研发还是对运维保障,报社内的所有技术需求都应该全面覆盖,没有遗漏;多层次是指机构内不同技术部门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业务需要,明确不同的定位和职责,并针对波纹传播的特点,分层次提供技术支持;立体化是指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的技术人员应该加强交流,互相协作,共同发展,从而塑造一只能够统筹指挥,联合作战的综合性技术团队。
3.3 完善考核和薪酬制度
在报社“中央厨房”模式中,所有技术工作都必须进行详细清晰的定岗、定编、定责、定权、定能、定薪和定考。并且对于性质不同的技术工作,考核和薪酬也要有所差异。例如:运维保障等传统技术工作,奖金基数应该设置较低。评分采用“减分制”,工作事先制定最高绩效分值,事后完成全额获取,否则视情况扣除。负责运维系统的数量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对于项目研发等新兴技术工作,奖金基数应该设置较高。评分采用“加分制”,工作事先制定最低绩效分值,事后根据实际效果进行增减,上不封顶。参与项目越多,工作成效越好,分数就会越高。最后根据工作内容、奖金基数和绩效分数,对技术人员发放奖金。
4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未来传播呈现多元化、移动化、社交化、服务化、互动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技术创新已经成为驱动报社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技术部门必须肩负起这个历史重任,成长为报社创新发展的中流砥柱。
摘要: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中央厨房”成为了近年来报社发展的重点。“中央厨房”的建立,不仅让原来束之高阁的技术开始走向前台,同时也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驱动报社改革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转型。文章通过分析“中央厨房”模式中技术的应用内容、融合问题和发展策略,以探讨报社通过技术驱动媒体融合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央厨房,媒体融合,技术驱动
参考文献
[1]温建梅.基于“中央厨房”制的全媒体运作模式探讨[J].中国出版,2011(12):56-58.
[2]陈正荣.打造“中央厨房”的理念、探索和亟需解决的问题[J].中国记者,2015(4).
[3]高沁.技术支撑驱动媒体融合发展[J].中国报业,2016(3):52-53.
7.报社实习报告 篇七
大学的第一个暑假,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我很有幸的来到了XX日报社《XX晨刊》,在那里开始了我难以忘记的暑期记忆,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心,更重要的是使我体会到了一名记者的真正生存状态。记者无限光荣的外表下,他们所为此做出的努力,以及往往所感觉到的无奈和遗憾。
其实《XX晨刊》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学校的阅览室里总是会准时的摆放每一天晨刊的报纸。当初在看这一份XX本地的报纸时,总还会有一种不屑的感觉,觉得他们的新闻做的很平庸。只是很简单的例行报道,新闻没有深度,让人读起来索然无谓。当时就自大的认为假如自我能够去做这份报纸,必须能够做的更好。当时的我没有想到,几个月后我真的来到了那里。
初次来到报社,就给我有一种怪怪的感觉,诺大的一间办公室里已近10点了,竟只还有寥寥数人。我们的到来似乎并没有引起他们太大的兴致,办公室里的电话此起彼伏。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才明白,虽然报社的工作时间写的是早晨几时至几时,午时几时至几时,但除了个别值班的和打字交稿的记者会在办公室里,多数时间他们都是不会在报社里的,有的记者我甚至一个星期都不能见他们一面。这使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上课时以往说过的一句话了,“新闻不是能够做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出来的,必须出去跑,仅有到处跑,才能发现新闻”。我经常会在中午12点左右的时间和晚上已经7、8点的时间里看到仍然还有很多记者在工作,他们甚至会把饭菜拿到报社里来吃。这些都深深的触痛了我,之后随着记者师傅前去很远的地方去采访,我在车里受不住路程的颠簸吐了,身为女子的师傅也是很难受,但采访还是要必须进行,此时我真的体会到了记者的敬业和辛苦。
除了辛苦之外,记者给我的另一个极其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的职责心和社会职责感。记者向来被称之为无冕,但在这个称谓的背后他们担负的是更多的职责。在我的实习过程中做过很多次的采访,每一次的经历我都是很珍惜,但对王先生邻里纠纷一事的采访印象极为深刻。王先生因回家的通道被邻居堵死一事,从协调到告上法庭三年未果。期间他4次借助媒体,可起到的只是简单的推动而不是根本解决的作用,但他还是依然相信媒体并且找到了我们,看到王先生信任与期待的眼神,我真正理解到了作为一名记者的光荣。期间我们为此事跑了很多地方,有一次还受到了一点挫折,但想到王先生对我们的信任还是坚持了下来。最终事情最终解决了,王先生开心,我们也为此喜悦。此时是真的感觉到了作为一名记者存在的意义。在其他的采访过程中,还有几个类似的经历,其中XX村民修路一事也给我很深的印象。我此刻还能够清晰的记得当我第一次来到XX,近十位村民围在我身旁的情景,最终因为路程的原因我不能回去,村民们特意准备了一间最凉爽的房间给我,那时我是真的感动。我明白他们如此对待我是因为我是一名记者(实习生),是记者的身份让我得到如此待遇;我也还明白我必须在今后的采访中对得起记者这个身份也才能够对得起XX的村民
。
所有的采访过程中,一次关于盗版问题的采访使我感触最深。因为那一次的采访我受到了表扬,也因为那一次的采访使我感到深深的内疚。受到表扬的原因是因为我的“细心”,点抓的好;内疚的原因是因为我太卤莽,事实确定可能出现错误的前提下就贸然发稿。事实证明表扬我是错的,我是太卤莽的。关键在于那一个条形码的问题,因为我坚持不一样的书有不一样的条形码,否则的话便是盗版。因为“自以为已经查过了很多的资料”,可事实证明可能出现错误。其实我在做这个报道之前是有这个职责把事情弄的更清楚,让部门出来说话的,而不单单只是自我查了资料,这是完全由自我的粗心造成的。此刻把它写出来,引以为戒!
8.加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篇八
报社要想实现成功转型,离不开大量资深媒体人和数字技术人才,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就是报纸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典型。据悉,《每日电讯报》将用户参与新闻传播、内容创造、多媒体集成思路融入到网站设计和管理之中,并在一年之内换了三位主编,最后启用了有数字化头脑的年轻主编。同时在改革中要求自己的编辑、记者无论多大年纪都要熟悉数字报纸终端工作工具与工作方式。
有调查显示,传媒业目前最急需的人才有3类:一是上岗后就能补位的高素质人才;二是既懂新闻,又懂经济的媒体经营管理人才;三是精通新媒体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传媒人才。近年来,特别是《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后,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新闻单位,都在积极探索,努力破解报社转型、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瓶颈。据专家保守估计,未来3~5 年内,新媒体人才和媒体融合人才的缺口达60 万到80 万人。人才是媒体竞争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政治素质硬、业务水平强的人才队伍,拥有一批真正有使命感、责任感和执行力的创新人才,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可喜的是,经过多年努力,不少报社不仅有了自己的新闻网站,还借力新媒体公司的商业化运作,取得了不错的转型效果。
人民日报社在巩固现有传统媒体办报人才存量的同时,也在有步骤、有重点地强化新兴媒体业态相关的内容生产、技术实现和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增量的挖掘、储备和开发,逐步实现报社人才技能结构从以采编和办报为主,向兼具一流新闻素养和现代信息传播技能的转换。人民日报社大力发展新兴媒体,成效显著。现在的《人民日报》已经由过去的一张报纸发展到报纸、杂志、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手机报、手机网、网络电视、电子阅报栏10 种载体,基本覆盖了现有各类传播形态。
浙报集团先后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推出人才工程建设“七彩计划”,计划用三年时间遴选七类人才共1 000 名左右,首批已遴选人才300 名左右,其中新媒体人才50 位,绝大多数都是报纸采编人员。集团将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岗位锻炼和事业发展平台,使其成为岗位成才的优秀典型和集团杰出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为确保人才留得住,浙报集团还兴建了人才公寓,以大大低于市场的价格,优惠出租给员工,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作为中国报业改革创新战略转型引领者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更是成绩喜人。2014 年,集团从事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业务方向的人员有631 人(不含大粤网),其中新媒体采编人员339 人,技术美编类人员183 人;全集团拥有服务器469 台。从人员规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看,已经达到了一个有实力的互联网企业的规模,总体水平处于同业领先地位。
2 地市报人才队伍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汕头经济特区报社自1999 年成立以来(旗下有《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头都市报》《特区青年报》《潮商》杂志、大华网等媒体),报社党委、社委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人才强社、人才强报”口号,全面实施人才战略思想,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干部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两支队伍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15 年底,报社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达到360 人,占员工总数的84%;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0 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5 人,中级职称人员138 人;技术工人达到90 人,其中高级工37 人,中级工26 人。在广东省地级市新闻纸媒体单位中,汕头经济特区报社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总体素质还是不错的,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人数更是名列同类城市前茅。
但是,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逐步增大,报社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报社在媒体融合中急需的网络人才奇缺。在这种严峻情形下,传统媒体一边面临着人才的流失,一边也将面临着新生力量的短缺。只有迎难而上,“危”中寻机,抢抓发展先机,抢立时代潮头,抢抓人才资源开发。
具体说来,报社在人才培养、储备、引进等方面主要存在如下短板。首先是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报社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屈指可数,所占比例不到3%,同其他地市报相比,处于明显劣势;其次是专业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报社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单位,既要有新闻宣传,又要有报业经营、网络开发,还要有管理,这就需要拥有方方面面的人才,然而报社目前无论是新闻采编、经营管理、技术保障人才均不足,既懂新闻又懂经营的人才更是奇缺,尤其是网站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几近空白。
报业的人才建设是为发展战略服务的,应当立足于向“全媒体”转型的报业未来发展定位,从战略高度重视报业的人才战略规划。笔者认为必须从如下几方面入手,认真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规划,解决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以及“人才短板”问题:一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正确认识人才培养与人才成长、促进工作的关系,做到在培养中使用人才和在使用中培养人才。二要提高报社人才队伍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使人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有较大提高。三要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在不断充实和壮大新闻采编人才队伍的基础上,重点开发造就一批得力的经营管理人才、大华网络媒体技术人才,使报社的专业人才比例、专业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四要增强开拓创新能力。发挥人才潜能,树立实现个人价值与媒体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营造开放的沟通环境和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五要进一步开发报社大华网网络技术人才资源和大华网经营管理人才资源,在以大华网作为粤东地区最权威新闻网站的基础上,筹建“新媒体建设工程”,延伸网络媒体产业链。
3 加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周俊曾说过,在全媒体环境下,媒体人需要更多跨媒介的经验,不仅会写稿,还要能编辑视频软件或是出镜。这指出了报社专业采编人才的努力方向。但作为地市一级报纸,要求所有编辑记者一下子达到这个要求,也不太现实。笔者认为,加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就是要用好用活现有人才、适量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吸纳储存后备人才, 为报业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3.1 继续营造有利于人才队伍成长的软硬环境
进一步优化软硬环境,一方面,要把办公设施、福利待遇、科研经费等物质方面的条件得到不断改善提高;另一面,要把报社的用人观念、用人机制、谋事创业氛围等趋向精神层面的内容不断充实起来。只有二方面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地进行软硬环境的建设,才能真正营造完善的人才成长环境。
3.2 加强报纸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
要努力造就更多更优秀的名编辑、名记者。随着报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不管报业怎样发展,也不管报业体制怎样变化,报纸在报社的龙头地位始终不会变,办好报纸始终是报社的第一要务。这就要求报社长期不断加强建设报纸采编业务人才队伍,盘活现有采编人才资源,促进采编人才与智力的合理流动,选拔有能力、业务成绩突出的采编人才到领导岗位上来。
3.3 加大报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吸纳和培养力度
报业的发展靠实力,实力靠经济,经济靠经营,经营靠人才。经济实力是报业发展的支撑,人才是经济的支点。为加快汕头报业的发展,提高应对国内外激烈的报业竞争与挑战,实施“人才强社”,积极拓宽识人、选人视野和渠道,完善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把政治上靠得住、经营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经营管理人才选配到领导岗位上来。报社还应采取一切有效的方式方法,如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到经济发展较快的兄弟报社考察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取长补短,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报业竞争力。
3.4 培养报社网络应用专业人才,拓展网络资源
在当今这个网络时代和信息时代中,信息和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网络文化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报社要进一步推进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从网络技术专业人才的建设入手,培养符合报社网络文化需要的优秀人才,逐步把新闻网站做大做强。
3.5 完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
报社要不断完善人才教育培训制度、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制度以及奖励人才的激励制度和后勤保障制度,努力构建有利于专业人才谋事创业的和谐环境,促进报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好又快发展。
摘要: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报业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急需转型升级。目前很多报纸都尝试了数字化转型,并努力与新媒体融合,力图拓展发展渠道,拓宽生存空间。笔者认为,报社与新媒体融合最核心的是人的融合,最关键的是人的转变。未来的媒体之争,还是人才之争。在全媒体新常态下,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直接决定着报社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基于此,简要探讨加强报社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9.报社实习个人总结 篇九
在个人的认识基础上,又产生了对传统媒体的经营管理的一些想法。具体如下:
一、发行。
报纸的发行,特别是一份市场化经营的报纸,要面对竞争,他的发行渠道,发行数量,就要到市场接受饱和度。这个度不是量的无限扩大,不是范围的无限延伸。而是发行效率的有效性和客户的接受程度的合理结合。在具体发行工作上,要以行业合作为主要方向,在行业中选择适合报社自身的进行深度合作。
二、行政体系。
现有的行政管理框架:采编、发行、广告、印刷、行政管理人员等几个方面。这些环节当中直接与广大读者和客户直接见面的是哪一环节呢,是发行。发行出去的是我们的产品,最终产品。反馈回的是第一手的消息。因此,我们的采编人员的工作方向,印刷的质量,广告的重点,应该在发行的基础上进行策划分析。因此发行工作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因此,建议成立发行工作管理委员会。该机构负责协调发行与其他机构的协调,信息交换工作。另外,经营采编人员的分离原则的贯彻执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必须分离。抑或可以走编采人员承办的方式,进行经营。
三、广告问题。
广告问题,关系到报社的荣辱兴衰,必须在体制内外进行创新。同时借鉴其他媒体的优秀的广告模式。在人员控制上,在绩效的管理上必须走精益生产的道路。
四、采编问题。
对内容的新鲜性,对报道的深度的把握。对新闻热点的反映的灵活性。对待百姓的亲切性。对待版面设计的风格性均要由采编人员完成。因此问题是如何形成报纸的风格。
五、战略规划。
在中国入世、奥运等题材下,充分说明了国际性的特点,如何适应或者说引导国际化背景下的北京读者,客户。这成为了今后报社发展规划的应有方向。
发行工作中零售与征订的选择
发行工作是报纸社会影响力的关键制约因素。同时,报纸的发行工作也制约到报社的其他环节的工作总结。在报纸的发行模式中,零售与征订是两种最为基本的模式。如何进行选择。
一、依据报纸的类别进行划分。首先根据报纸有其自身的属性划分:党报,机关报,都市报,财经报等等。其次根据报纸的读者群落划分,如精英读者,大众读者等。最后根据现有的发行渠道覆盖的范围,发行队伍的素质进行选择。
二、依据报纸自身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行选择。报纸这一特殊的文化产品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也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如导入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报纸应该采取不同的发行策略。总之,报纸要结合报社,读者,发行队伍三方面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发行。大道报纸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最大化,最优化。
10.报社毕业实习日记 篇十
上午去法院听一个抢劫杀人案,这些嫌疑犯都是青少年,的才22岁,为了抢劫一辆摩托车就杀人,杀了六个人,另外还抢劫15起,才获得钱财13000多元。看到被害人和被告人的家属在法庭上都伤心欲绝,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况让他们在小小年纪就变成了穷凶极恶之徒。从八点多等到十点半,好不容易等到审判长来了,却不给任何解释,就让本来公开审理的案件变为不公开审理。搞得双方家属都不满,都不愿意离开法庭,审判长还威胁说你们要是不离开法庭,将会对当事人的判决不利。几个报社的记者平时就看不惯这个审判长,现在出了这种事情,就更是不轻易放过,于是就商量着要给点颜色给审判长看。
中午一点多回到报社,还来不及吃中饭,就收到贝贝的短信,说她到了广州了,叫我去接她。我便跟师姐说明情况,师姐很大方的放了我一下午的假,并且还帮我写稿子。下午接到贝贝后,陪她去家乐福买东西后,又去买菜,做饭,累了半天。明天还要去法院,就先写到这里吧。
11.报社实习自我鉴定 篇十一
报社实习自我鉴定篇一
在学校里原本以为学习理论知识就够了,可是在暑假期间经过十天的报社实习,才发觉了理论与实践是有代沟的。深深体会到将理论用于实践的重要性,而且还要知道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是否相关,也只有真正在实践中知道所学习的是否实用。
短暂的十天实习,让我感觉到理论与实践会有代沟,怎么样才会让代沟越来越小呢?最好的办法在实践中不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新,进行补充。
实习的第一天,我满怀好心情去报社。走进编辑室,遇到的是一张张新面孔,我的难题来了:如何和同行相处融洽?幸好在学校期间,人际交往还算不错,懂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原则。实习老师叫我熟悉环境,先把工作组的人交流交流。当然,我的实习一天,就在和报纸排版组的人员交谈中结束。我的收获就是,人际关系处理好的话,为我接下来的实习会带来方便。
实习的第二天,熟悉环境后,今天我就要真正进入排版工作。可是,实习老师又拿出一大堆的报纸和有好几本关于排版的书放在我面前,嘱托我半这些资料看了,不要那么心急做排版工作。看来我的工作量还是蛮大的,我也没有怪老师的理由,于是耐心地看起她所给我的资料。看完那么多的报纸,我才发觉原来排版并不是我想象中简单,这些都是一些排版出错的报纸,应该总结,避免历史性重复错误。关于排版的书我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通过阅读初步了解排版的流程。
实习的第三天,我认为应该可以让实习老师让我操作排版的过程。老师布置我的任务是要我自己了解计算机排版的初步知识。令我可喜的是我业余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终于派上用场了。所以今天任务提前完成,由于我对计算机的操作较熟练,老师非常欣赏我就把明天要我做的事情今天也做了。我耐心地看着我的老师和其它的工作组人员在计算机上精心的制作、排版,我如果不用心的话,明天自己上场会出丑的。时光在我看着他们不断地敲击键盘,移动鼠标中流逝,这天又过了。
实习的第四天,我才真正开始我的主旋律??报纸的排版。我将自己近来几天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今天的报纸排版中来。老师说我的统筹观念还是比较好,有一定审美情趣,尤其是对一篇文章的整个摆放结构有独特的视角。头版,第二版,第三版,……最后一版的内容报道也没有出现偏差。但是毛病也不少,图片与文字没有处理协调,对新闻稿的主次性没有很清楚。这一天我就在不断的改进中度过的。
实习的第五天,我看到了自己的成果,一份报纸是通过自己的手出来的,无比的喜悦。今天我的主动性也比昨天强了,在同一工作组的人员们也都特别照顾我,帮助我度过一些难关。今天的工作量明显要比昨天大,因为这是周末版特刊。我的工作不是占主要的,但是也是不可缺少的,我在一旁向他们讲讲我的意见与建议,而且有写时候计算机操作还需要我的光顾。整天下来,人比较累呀,可是学到了许多新知识,这是对我辛勤耕耘的回报。
接下来的几天都是重复着类似第四、五天的工作。
在短暂的十天实习,我唯一的感觉:自己现在做的书本上都没有遇到过的。像我新闻传播专业最适合干报社的工作,这是我当初的观念。但是我进入报社实习的不是去采访,也不是写报道,而是报纸排版。这是一份比较烫手的工作,我刚开始还想以没有学过报纸编辑为理由拒绝实习。可是实习的机会是通过关系层才争取到的,怎么可以放弃呢?再者,不会的事情慢慢学就会了。于是我硬着头皮开始了自己的实习生涯。
报社实习自我鉴定篇二
20____年8月——9月对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我们在珠江时报实习,可以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与社会接轨踏上工作岗位。刚开始时有期待也有忐忑。我明白工作与学校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区别,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一方面,要将自己归零,还原空瓶状态;另一方面,要独立,不能再依赖别人,就像指导老师所说:出来社会,你伤心难过了,如果别人不顾及你,那是正常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做,如果别人顾及你了,你应该视为惊喜,并且满怀感激之情。我们就在这样一种心态下,走向工作岗位,开始为期6个星期的实习生活。
我被安排到南海新闻部。说是安排,其实是报社根据我们的兴趣爱好进行调配的,相比其它部门,如社区报和新媒体,我更希望学会写最常见的新闻体。带我的记者老师是______老师,第一天她跟我说,接下来有个综治大行动系列报道,她负责三电和教育专版,任务将会很重。当时我心想:任务重好啊,我们正式来报社学习的,而且实习时间只有6个星期,任务多可以学到多一点东西。在往后的日子里,正如老师所言,忙得不可开交。当别人休息时,我经常外出采访;当别人上网时,我在办公室写稿;而周末,难得休息,我也在加班,对我而言,每天已没有星期之分,这样充实的日子正式我所企盼的。我相信钻石是在压力下造成的。
在报社里,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外出采访、写稿件,有时听听采访时录下的录音,把录音整理成文字。除了综治行动的专题报道外,日常一般都是写消息,大约800——1000字左右,比专题要好写很多。
下面我将通过做人与业务两方面写我在珠江时报实习的体会和收获:
做人方面:
要有礼貌。礼貌是处理人际中最基本的要求,我在报社时称呼带我的记者为老师,其它认识的记者就叫____姐、____哥,不认识的直接用“您好”,说实话,我连搞卫生的阿姨都不遗漏。见面打个招呼,那才比较有可能有后续。
要懂得感恩。我很幸运,我跟的记者对我非常好,经常带我去改善伙食,空闲时间也去逛逛街,更重要的是教了我很多东西。我也一直怀着感恩之心,临走时,我给她送了一盆可以防辐射的花(目前还没发芽),花名叫勿忘我,希望老师能明白我的心意。
要察言观色。作为实习生,我们可能缺乏社会经验,但是我们多的是学习的机会。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学习别人是怎么做的,下次自己该如何做。比如在实习期,搭乘电梯时,我会走在前面按键;在饭桌上,我会端茶倒水,(刚开始时经常在犹豫是不是坐错位置了,还有也犹豫自己有没有资格倒水,(__^__^__)嘻嘻……);中午老师要休息了,我会关灯,并把窗帘拉上;要是有人打喷嚏,我也会将空调调到一点温度......我认为做这些并不是奉承,而是表达真诚。
要有内涵。这是人际关系中要求较高的一点。如果自己肚子里没有内容,如何来吸引别人来和你聊天、交朋友?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习更多知识、增长更多见闻,做一个有墨水的人,将身边的人吸引过来。
业务方面:
要学以致用。记得第一天的工作时将PDF中的文字打出来,整理完后我才发觉我们在课堂上学过用软件转换格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忘记了这一技能。这说明学习得还不够扎实!后来写稿中,我也发现我们的理论学习与现实操作确实有一定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课堂上学的一般都是通识的,在工作中,每一个公司、每一个岗位、甚至每一个职员都会有自己的风格,虽然如此,但不代表我们不需要学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尽力学好通识,让它日后与实际工作接轨,学以致用,发挥它的价值。
要做好准备。要写一篇好稿件,少不了材料。要拿到好材料,记者在采访之前要好准备怎么写?这样写要用到什么材料?我的记者老师经常是在去采访之前就已经构思好了。这样到达现场时就会有目的性,而不会哑口无言,还要注意大胆地询问,把材料问到位不仅是记者的职责,也是对读者负责。
要写得出色。作为新闻人,报道最重要的是遵循客观性和真实性,但也要为读者考虑一下,不能把干巴巴的稿件让读者看。我的老师就教我要学会“编”,但这个编并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合情合理地编。比如去采访市民,有些市民说话的水平有限,不能够一针见血,也有些是只说了表面的,深层次的煤油说出来,这样记者就要发挥编写的能力,帮助市民把他们没有说出来的话说出来,但是,如果是领导说的话,那就不可以随意改动啦。所以,在写稿时除了要保持客观,还要生动一点,要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
要终生学习。我一直都以为找到工作后,就可以把学习放一边了,但记者老师却告诉我,在写稿之前要看看网上别人写这类稿时时如何写的,可以向别人借鉴一下。老师经常写一篇稿件要浏览几十个稿件,写专题时更甚,浏览上百个。后期我在写稿时,也经常上网浏览别人写的,我发现同样的题材,却有非常多风格,而且有的写的真的非常不错。现代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无论是做哪个行业,都必须学习。保持终生学习,才能时时进步。
注意细节。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我想这句话可以用在各行各业。记者在写稿时也得注意细节。往往精彩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读出故事性和趣味性。这就要求我们在采访时,不仅要听内容,还要留意环境、表情、眼神、动作等细节。比如慰问特困老人,记者就要留意老人住的环境是怎样的?慰问百岁老人,要留意老人的样貌和精神状态。老师曾经发了一篇她以前领导写的稿件给我借鉴,那篇稿件实在有太多细节描写了,虽然是一篇政治稿,但我看着却像在看故事。很不错。
要主动。学东西是为自己而学,不是学给别人的。主动一点才能学到更多东西,比如到报社后,如果没事干,可以问问记者今天有什么安排,又比如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但还没到下班时间,也应主动问记者还有什么可以帮忙的。主动一点,就意味着向前一步。
善于总结。总结时最后的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学习之后不总结往往会前功尽弃。自己写的稿对比老师写的,总结之后你会发现自己有了质的飞跃。有时我觉得写稿的过程还不如总结的过程重要。
实习的6个星期,我一共发了30篇稿件。到后期,经常能听到记者的表扬,她说我写的稿件有些不用改动就可以发表了。实习最后一天,同一个办公室的另一个记者也说我事业心强,而且工作认真、细心。他们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但我深知自己在写稿上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如果有太多材料的话,我往往会逻辑混乱,不知道如何安排内容;另外专版(4000字左右)也无法统筹。往后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报社实习自我鉴定篇三
20____年____月,我在____报社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因为我是新闻媒体专业的,所以这次实习对我十分珍贵,实习的时间里,我受益匪浅,不仅熟悉了报社工作的各个环节,掌握了记者采写的工作方法,而且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深化了我理论知识,下面就是我的实习鉴定。
实习期间,我被安排到机动部跑突发(社会)新闻。从此,我开始了和大学生活迥异的记者生活:准时上班,有时上午在宾馆采集会议新闻,但下午已经在农村采访斗殴的双方;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晚上10点钟还有采访任务……
由于我们平时在学校只进行理论课的学习,所以初到记者的职位上,很多东西都不很熟悉,对社会知识缺乏一定的了解。但是,每次有新闻线索时,我的指导老师都带我到现场,回来后让我自己写稿子,然后耐心给我修改稿件,并且告诉我应该注意的问题。到后来,老师就让我自己去采写新闻,自己找新闻点。我的实习指导老师也经常帮我分析解决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有付出便有回报,实习期间,我发表各类稿件共计52篇,同时我的新闻敏感性、职业道德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的素质。
实习的一个月很短暂,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我开始亲身体会到做一个好记者究竟该需要哪些素质。
首先,实习时要给自己定好位。在实习中,在态度上要把自己当成学生,虚心请教;但是在做新闻时,一定要把自己当成报社一员,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争取多写新闻,多发新闻,维护新闻的客观、公正。
其次,在以后的学习中要拓展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由于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需要的知识也需要十分全面,光有专业的新闻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为将来投身新闻业做好准备。
再次,做一个好记者必须要有职业道德。做一个记者不难,难得是做一个好记者。在报社实习期间,常常有群众到读者接待室找我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们总是十分热心却极其无奈。很多老百姓办不了的事情,比如说包工头厂拖欠工资,消费者权益没有得到保障,记者只要一句话一个电话就能给他们解决。我发现,为老百姓说话就会得罪很多单位,但是,记者是个需要爱心的工作,只让小部分人说好不是好,只有让老百姓说好才算好。
最后,做好记者需要有很强的时间观念,尤其是机动记者。当有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你的节奏很慢,那么当你到达现场也许已经人去楼空,一无所获。这样,一条重要新闻的现场性就会变得很淡。甚至,报社会在和同城对手的竞争中落在下风。
12.报社实习报告 篇十二
大学生暑期社会时间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举措。作为大一生活学习的总结,我也参加了社会实习活动。得到了实习单位领导的赞誉,而且在实习活动中拓展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增了知识,长了才干。
很快的,署假又过来了,面对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想着刚刚过去的最后一个署假,紧张沉默之后更多的是感慨,印在脑海里的每一个足迹都是那么的深,真的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伴着时间,就像是在和自己的影子赛跑,不可能从真实的两面去看清它,只是经意不经意的感受着有种东西在过去,也许更适合的只有那句话:时不待我,怎可驻足
xx工人日报的新闻中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般没什么人在办公室,以至于我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在办公室见过每个人。他们一般都在外面跑新闻,只有赶稿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办公室,或者说,只是来交稿的时候出现在报社。跟着“来无影,去无踪”的老师们学习,确实有点难度。
每天上班,办公室是我开门,总是要等很久才有记者来上班。初来的几天,我每天第一个去,坐着看半天报纸,然后上网找料,经常找不到新闻线索,我心里很着急,几乎都是老师给我一个电话,联系一下,就开始出去或者电话采访。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彷徨。
1、高温系列采访
才来了一天,也还不认识什么老师,带我的老师又常年不在办公室。史老看我们有点小空,于是,让我和另外一个实习生去外面采访一下高温下的务工人员。我们在九莲社区门口发现了一个缝衣服的阿姨和两兄弟的修鞋铺。一翻生疏的招呼后,就开始和他们聊了起来,虽然他们都不愿意多讲,更不愿意我们把他们写到报纸上去,但最后也勉强地了解到了我们需要的信息。回来努力写稿,直到下午一点多才记得还没吃饭。
2、稿件不能发
夏老师常跟我说:“自己去找找有什么好写的,然后发到我邮箱。”由于我还没有自己的消息网,所以,我经常去论坛找还没被发掘过的消息。突然被我发现了有关移动集团彩铃的帖子——“我的彩铃都被和谐了!”心想着终于找到可写的了,于是我打电话去了移动的人工服务台,以办业务为由取得了一些信息,也写了一篇稿子,心里很喜。第二天,夏老师就来办公室说这篇稿子不能发,因为报社的领导和移动的老板关系很好。这样的理由我很无语,不得不接受,也算是一种体会。
3、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是采访中经常会用到的,而最经常用的号码就是114查询台。在这期间,我电话采访过游泳池的水质检查、救救白血病小孩和康师傅“自来水事件”。电话采访最容易吃闭门羹,打过去不接或者告诉你应该找哪个部门,采用迂回战术是常常碰见的。“康师傅”的事件我不知道打了多少电话去各个公司,比如统一,都只有“嘟嘟”的声音,看来还是要平衡下自己的情绪。
4、实习生出差
据说,我们报社实习生是不能出差的,而我却偷偷地去了,还是代表整个报社,说来心里也挺慌的。我们报社和杭州电台、电视台联合主办了一个“和谐中秋”的活动,主要是在全省评选最感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夏老师突然有事,我战战兢兢地一个人去了,什么都不知道的小菜鸟,就这样跟着他们一行人去了台州和温州,跟着采访了三个人,一切还算顺利。这种处在初级阶段的人,还是在旁边多学习老师们才是对的。
经过这四个星期的社会实习,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些在课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怎么跟不同的人相处,怎么跟不同身份的人说话,怎样处理突发的状况。还有一些是我将要学的知识,比如摄影和新闻写作,这些我都在实习中提早得到了锻炼。社会实习是验证实力的“试金石”。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大舞台,我才真正体验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有限。任何理论知识只有与实习密切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行不行,实习中看!
通过实习,我在各个岗位上都得到了锻炼,并且对于如何将理论与实习相结合有了新的体会。
1、做记者,深入到工作第一线采访,锻炼了自己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并对采访的准备、技巧和总结整理问题的能力有了提高,学习借鉴他人、分析内外因素、克服内外矛盾。
2、接触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上至报社社长、主任下至普通记者、编辑员、广告员,形形色色,各具特点,同时也培养了我对不同事情的独特观察,锻炼了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有益的基础。
3、加班撰写稿件,不仅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还让我学会了如何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如何准确地抓住新闻点。
4、经过报社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我懂得了做工作首先要热爱这项工作,只有热爱了才能干好这项工作,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5、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从报社老师们身上不仅学到了业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他们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奉献精神。记者编辑们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二)建议事项
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新闻需要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光有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求自己在
以后的学习中多想,多读,多学。要求自己的写作水平一定要过硬。
【报社实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报社编辑实习鉴定心得09-07
报社实习生08-15
在报社实习日记10-19
在《读报参考》报社的实习报告06-15
大学生报社暑期实习报告06-22
报社材料06-16
报社工作自我评价07-19
中央日报社10-27
报社员工辞职报告11-12
报社记者自荐信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