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

2024-09-06

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精选16篇)

1.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 篇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教研室 齐胜利

新的课程改革已进行了三年,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堂离学生越来越近了,离生活越来越近了,课堂越来越有生气了。

然而,在欣喜之余,老师们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即有对教学的困惑,也有对改革的困惑。如何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障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前行呢?概括起来说,即是保障有效、抓实基础、注重运用、综合发展。

一、保障有效

这里所说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镜头】

我在黑板上带领大家归纳、总结用小数表示的单、复名数之间的转换特点,随着总结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本还有些模糊的学生,思维逐渐地清晰起来了,慢慢地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抓手。此时,我一眼扫去,发现“M”也很认真地在听,在写,还时不时地皱皱眉,从他的学习情势上来看,他学的很认真,心想今天“M”或许掌握了一直没有掌握的名数互化的内容了。可等到全班学生进行练习时,发现“M”的作业几乎还都是错的,并且,错的内容就是刚刚大家讨论过的错例。

【思考】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讲话,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学习搞好呢?通过M这个例子,最起码可以看出,所谓的专心听讲、不讲话、守纪律,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不与这个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现相关联。只有当这种外面学习的表现是因为内在学习的动机的自然流露时,外在的表现才能显现出学习状态的某些特征。那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呢?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

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以期达到对点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才能真正到学习的目的。

二、抓实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把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与新课改对立起来。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

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为此,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双基”训练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双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运用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寻找来的素材,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使他们从纷繁的生活现象中把握住数学内容。

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多样化与最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组问题,我们应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走上最优化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式的上升。

四、综合发展

从一些学生学习反馈情况来看,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

当前的教学中,更多的教师关注的是眼前的、短期的发展目标。可能很多人会说,我这没有错呀,但如果你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未免过于偏颇了。数学教学不应只关注到学生眼前一点发展,更要关注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需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中,不能仅仅只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会做题,考高分就行了。而是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也就是要授“渔”,而不是授“鱼”。因而,关注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这不仅能提升现有的学习效果,也能为他将来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把关注学生短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学生顺利成长。

2.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 篇二

一、改“×”为“△”, 保护学生自尊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批改数学基训时, 我发现有的题目, 例如在方格图里画轴对称图形, 如果打“×”, 学生就没有地方订正, 于是就给学生打“△”, 让学生擦掉重写, 订正后再打上“√”。慢慢地我发现这种方法很好, 特别对作业错得多的同学, 如果全打“×”, 作业本会很难看, 学生心理也很难受, 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于是就在错题边画上“△”, 让学生订正后再打上“√”, 这样作业看起来漂亮多了, 我相信学生的心里也会一样地愉悦美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 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 是前进的动力, 是向上的能源, 它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是的, 学生的自尊心是非常珍贵的, 是需要老师细心呵护的。虽然改“×”为“△”, 只是一个小细节, 但作为老师就要从这些点滴小事做起, 爱护学生的自尊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鼓励上进

造成一些学生作业质量差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要想使学生改变现状, 取得大的进步,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即使是优等生也会时常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 我们可以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批改策略。当学生通过努力, 在作业的某方面有所进步时, 或者在特殊困难面前没有退缩, 能照常完成作业时, 哪怕没有全部完成对, 也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当抬高评价等级, 对他们进行鼓励, 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快乐,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我班的小明同学学习成绩比较差, 每次作业难得有几题会做对, 不是不认真只因智力有限也怪不得他。有一次我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我记得那节课他听得特别认真, 上课发言也很积极, 看到他这样我也讲得热情高涨。没想到那次布置的除法作业8道题他居然对了6题, 我知道这对他已经很不容易了, 所以在第一栏里给了他一个大大的优秀。看得出来这对他是一个多么大的奖励。再如, 教师发现一位作业向来工工整整、从不马虎的同学, 这次却做得零乱和潦草, 而且有不少笔误, 她没有武断地否定这篇作业, 而是对作业不好的原因进行了解。当她得知该生当时家里出了事, 身体又不舒服时, 就表扬了他不怕困难, 刻苦学习的精神, 并给其作业评了较高的等级。

三、一题多改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 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后进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改, 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 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 弥补不足, 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 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为了增强实效, 教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 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例如, 有一位学生做36×199+36时的计算为“36×199+36=7164+36=7200”, 教师给她评了中等, 并眉批道:“得数正确, 但可以简便计算。你再想一想!”学生补了一种算法“36×199+36= (36×200-36) +36=7164+36=7200”。教师为她提高了等级, 又批道:“好, 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还在题目中36下边划了红线, 以作暗示。果然, 学生又补了一种算法“36×199+36=36× (199+1) =36×200=7200”。教师再次为她提高了等级。

四、协商批改

作业中, 有时会出现些令教师疑惑不解的情况。如一个知识基础较差, 智力水平不高, 平时作业不认真的学生, 有时却做得很好, 他是有了进步, 还是搞了虚假作业呢?一个向来作业水平较高的学生有时却做得很不好, 这就有可能是特殊情况造成的。又如:有的同学解题过程很特别, 很简略, 而结果是正确的。这是一种结果的偶然巧合还是一种新颖别致的解法呢?为了实事求是地批改作业,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禁止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 我采取当面了解情况, 协商批改的策略。

五、暂不评判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平衡的, 即使是优等生也可能有失误的时候。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 过严重时, 为了避免学生作业等级太低, 心理压力太大, 以及产生知识上的脱节和恶性循环, 可以采取暂不评判等级的批改策略、等学生弄清了错误原因, 补充了所欠缺的知识, 将作业重新做之后, 再进行评判。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 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对学生这一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 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批改作业, 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的智能, 矫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 弥补知识的缺陷,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 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机械性的重复劳动, 而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创意的过程, 需要教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凭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 才能够把学生的作业批透, 获得教学信息反馈的第一手资料, 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秋菊.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 篇三

难点,通俗来讲即学生感到难学的内容,而这些内容一般又是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知识。研究表明,大部分难点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同知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而造成的。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一般包括抽象的概念、法则、公式,以及学生缺乏感性认知的知识。

对于难点的教学,首先,教师应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难点难在何处,以及难点形成的原因。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灵活选用各种恰当的教法,对症下药,化解难点。常用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优化教学内容,分散学习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优化。通过适当调整部分内容,达到知识要求不变、难度降低的目的。如对一些学生将遇到的学习难点,教师可有意识地采用某些形式提前让他们接触,寓部分新知于前一部分知识的教学之中,使学生无意间在心理上、知识上对后面所学难点知识有所准备,从而有效降低教学难度,分散学习难点。

如,“解决问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知识渗透,预做准备,运用“以认写数为起点,看图说话为基础,结构训练为重点,演示作图为拐杖,分析数量关系为关键,寻找中间问题为桥梁”的方法,将简单问题的结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提前孕伏在低年级各个阶段的教学之中,做好早期渗透和训练,这样就可大大减缓“解决问题”教学的坡度,提高“解决问题”教学质量。

二、运用知识迁移,淡化学习难点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学中,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温故知新,找准新知识赖以形成的相关旧知识,并针对这一新知识的原型进行精心铺垫,夯实新知识的生长点,形成新旧知识的最佳同化或顺应关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淡化新知识的学习难度,使新知不新、难点不难。

如,“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个数乘整数、一个数乘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为了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这一新知识,教学时教师要潜心运用它的原型,启发学生联想,通过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向新知识推进,从而获取新知。教学过程如下:

三、铺设思维阶梯,降低学习难点

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知识,思维常常受阻,无所适从,茫然无向。这时,教师要善于铺设思维的阶梯,指明思维方向和思维程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沿着正确的方向积极思维,从而化难为易。

如,“一班男生比女生多5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女生有多少人?”对这类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问题,学生会一时无从下手,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思维台阶,引导学生按顺序、有条理地思考:

1.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那么女生人数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2.男生人数比女生多5人,也就是女生人数比男生少5人。刚才已求出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0%,从中可以求出什么人数?

3.求出男生人数后,女生人数该怎么求呢?

这样层层诱导、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把支撑难点的各个要素加以分化,各个突破,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难度,克服了解题的难点。

四、找出内在联系,克服学习难点

数学知识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存在着很强的“共性”。小学生由于受到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常常只能觉察到知识间的显著差异,找不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所学知识成为零散的、孤立的知识,造成许多难点。我们经常看到,小学三年级以前,学生的数学成绩尚可,而到了中段,学生数学成绩就开始下滑。因为小学三年级以前很多学生是凭着记忆力在学习,记住一些计算规则就可以考出不错的成绩,而到了四年级,光靠记忆力已经不行了,还要有逻辑思维等综合能力。教学中,教师如运用“比较——对照”的方法,以旧带新,以旧引新,通过“鉴别——类化”的认知过程,学生就能触类旁通,克服难点。

如,分数问题中的“工程问题”,学生因推理过程抽象、复杂而不易理清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时如能先从相应的整数问题入手,唤起学生对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三者数量关系的回忆,通过逐步变更原例题中的工作总量,使之成为分数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比较、对照,着重引导学生在数量关系上求同,在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的表示形式上辨异,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从而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五、活用直观手段,简化学习难点

运用演示、作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获得具体、丰富的感性认识,建立正确、鲜明的表象,从而进一步形成理性认识。尤其在教学较复杂的数学知识时,借助演示、作图,能使题中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隐蔽条件明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如,在初次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先运用相遇问题演示器进行直观的动态表演(教师可请两位同学相向而站,分别在教室前面的两端,然后进行相遇问题的直观动态表演),让学生清楚地感知相遇问题中的运动方向、相遇时两人所用时间和所行路程的特点,使学生明白相遇时的情境,弄懂速度和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找出解题思路。一般学生在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后,都能正确解答相应的问题。

六、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学习难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著名数学家弗莱风塔尔也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在学生遇到学习难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想得到的事物人手,积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教学。尤其是一些有利于活动的、可操作的、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不仅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如,教学“植树问题”第三种情况——两端都不栽,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当教师引导: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此时,学生的大脑里必定开始搜索,很快有学生举手,迫不及待发言,比如两个建筑物之间栽树就是两端都不栽树;还有学生更是脑洞大开,提到之前经常出错的问题:锯木头也是两头都不锯的这一情况。抓住学生发言的内容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想到锯木头?这与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况相同之处是什么?学生继续思考,借助学生现实生活经验,不难发现,锯一次相当于栽一棵树,而每一段木头相当于树与树之间的间隔。如此一来,不仅可以突破学习难点,正确地解答问题,而且今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也就不会觉得陌生了。

4.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 篇四

小学生数学教学中必须培养的几种习惯

刘 鹏

(陕西省武功县小村镇水渠小学)

摘 要:数学学科在培养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是良好的学习习惯。阐述了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交流合作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部分,数学学科在思想、内容、语言、方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狠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这是学好数学的根本保证。

一、专心听课的习惯

“专心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小学生天真活泼、任性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控制力差,他们就不可能整堂课都专心听讲,怎么办呢?老师先要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要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有趣。在上课时教师的精神要饱满,语言要条理清晰、生动有趣,精心设计教学的每个环节,如能做到引人入胜,那么学生就乐意听。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力。他们的求知兴趣一旦起来了,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自然也能够做到专心听课。

二、自主阅读的习惯

“自主阅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阅读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要求,对数学课本的阅读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会不会学习的标志。在自主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推理、分析和概括的思维活动,都会参与其中。家长们有时会抱怨孩子在做数学习题时太粗心,其实,那不是简单的粗心问题,他们不会审题,或者题目只读到一半就慌忙下笔,不会理解和概括题意,遇到问题不会分析,因而不能完整地解决这些他本来就会做的练习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比如,一次平时的数学测验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请在左边的方格中画一个直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题目并没有多少难度,但是在评卷时发现:竟然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只画出了直角,并没有标出名称。考后讲评时问他们,好多孩子说,考试时就没顾上把题目读完。还有的题中会出现数字,有的学生一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这种只看数字或个别词语就去做题,只是凭着感觉去做而没有动脑筋思考的做法,都是不会认真阅读的不良习惯。

三、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最具思考性的学科,学习数学就是要使学生乐思、勤思且善思,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学会思考会使一个人终生受益。

小学生的主观意识差,极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在课堂上往往跟着大家溜,只能人云亦云,而不会独立思考。所以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做好几点:(1)创设利于学生思考的情景,并设计引发他们思考的问题;(2)给足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3)提问学生时,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比如,对于难题,可以让优生先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较容易的题目,可以抽基础稍弱的学生来回答,并及时鼓励他们,能够答对一点,就及时表扬,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起他们动脑筋的欲望。

学生的潜能就是深埋地下的宝藏,你只要有耐心,有信心,多鼓励,学生就一定能够开动大脑,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交流合作的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助精神和与同学的交流能力?我以为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倡导学生的合作式学习,学生的思想会在与同学的合作中得以碰撞和交流,并会迸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统计”的内容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小动物做游戏的视频,并让学生在一分钟内统计出参加游戏的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鸡、小鸭各有几只?视频放完一遍,很多学生都没有统计出来,并要求再放一次。我又放了一遍后,学生还是记录不全。还要求再放第三遍。这时我就启发大家:大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又快又准地记录下来呢?于是学生开始叽叽喳喳、各抒己见。很快就有学生提议:要分工合作。于是他们同桌与邻桌八人一组,分工记录。视频1分钟播放完毕,各小组都统计出了结果。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但知道了统计的数学知识,而且明白了小组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五、发现和应用数学的习惯

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生活中学数学,更要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以数学的视角和思维去观察生活,从身边的实物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和实践数学。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与购物》中的“估计费用”时,我设置了妈妈买鞋的情境:同一款鞋在两家鞋店打折下来都是180元左右,到底哪一家的更合算呢?A店的鞋估算最多需要150元,实际付款不到150元;而B店的鞋最少需要150元,实际付款时要超出150元。在这种估算比较中,学生更好地发展了数感,也体会到估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整理、构建知识的习惯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整理、内化的过程,也是形成个性化知识和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整理、构建知识的习惯。比如,在学完“5的口诀”时,我给学生出示了一幅水果的图片,有7横排,每排5个,然后我说:“根据这幅图,大家猜猜看,老师今年多大?这需要很快数出这些水果的总数。”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有的说:把7看成5,就是5个5,五五25,再加2个5,就是35;有的说:把7看成6,有6个5,五六30,再加一个5,得出35.通过这个小游戏,就将学生乘法口诀的知识得到进一步整理,知识体系也得以重建。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虽非一日之功,但小学生思维活跃,记忆力好,只要我们教师注意正确引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参考文献:

5.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 篇五

北牙瑶族乡中心小学

覃晓丹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多媒体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007年多媒体技术走进了我们乡镇中心小学的课堂,让教师耳目一新,让学生眼前一亮,两年来,它已成为我校课堂教学的好助手,成为我校老师、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给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将声、像,动态与静态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补充手段,正显示出它无以伦比的优势。本人现就近两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更好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即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境,它以多彩的图像,动态的影像和美妙的声音,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分析、探索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课时,就应用多媒体的鲜艳色彩、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多媒体设计出多幅图案:如:粉笔盒、牙膏盒、书、足球、台灯罩等图案,让学生找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用着重号显现出。再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用红线绿点蓝面分别标出棱、顶点和面,图像显示模拟逼真,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使学生很快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注重视听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更好集中学生注意力。

感觉和知觉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大门,小学生感性知识缺乏,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稳定性差,思维直观、不连贯、抽象概括能力差。而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交互性,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表面积”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圆柱体的表面,拆开与组合的画面,通过画面的配合教学,学生们注意力集中了,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了,因此,对于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能掌握得很清楚,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令教师头痛的莫过于学生对于数学中出现的概念、定义不能真正理解和学会应用,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在教学“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时,我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闪烁”、“平移”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把两个三角形的底完全重合,两条高也完全重合,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一定义,让学生借助具体事物的直观形象进行思维,从而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和定义。

(三)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解决这一矛盾。

例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共同行的时间,求路程和比较抽象,学生难于接受。于是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分钟相遇的画面;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即速度和。走了2分钟,有2个这样的小线段,它们的总长度也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这样无需更多的语言,只要借助计算机所显示的图像,便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一切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反而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对人与人交流造成的障碍,提高了学生的辨识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把一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

(四)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容易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教学“粉笔+黑板”给出的信息是平面的图像和单调的声音,板书浪费大量的时间,还不一定规范,而多媒体教学通常采用的是“课件+讲稿”的方式,把一些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例如:在分析“一列长240米的火车以每分800米的速度通过一座大桥,用了3分钟的时间,这座桥长多少米?”这道题时,学生往往把火车行的路程与桥长等同起来,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模拟火车通过大桥:一列火车在隆隆声中到达桥头,从火车头到达大桥上开始,在桥的下面跟随火车头同步出示火车行的路线,直到火车尾离开大桥为止,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大桥长度=火车3分钟行的路程—火车长度”这一数量关系式了。

又如我在教学“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时,为了突破要除以2这个重难点,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比较,得出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和梯形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在头脑中建立了图式表象,发现了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内在联系,同时也按照这个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记住了三角形面积和梯形面积要除以2这种形象的演示。他们十分投入地关注画面的旋转、移动,对每一处的变化都观察得十分细致、全面。这样,在多媒体课件使用的过程中,采用动态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做到了把知识化难为易,成功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感知,扫清了学习的障碍,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使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

(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更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现实生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学生认识了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后,提出以下几个思考题: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方形或椭圆形呢?车轴应装在哪里?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能回答这些问题,但说不清楚。这时我就用多媒体展示如下画面:装着正方形车轮的汽车在跳跃,装着椭圆形车轮的汽车在忽高忽低地爬行,坐在车里的小动物难受极了。同学们在捧腹大笑中明白了为什么汽车车轮要做成圆形的道理。接着又显示一组车轮同时圆形的对比画面:红色汽车的车轴装在圆心,汽车行驶得又快又稳,车里的小动物神情自然;蓝色汽车的车轴不装在圆心,汽车在平坦的马路上颠簸不停,车里的小动物忐忑不安。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这两年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尝试,我已经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魅力,它极大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我发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在数学教学软件的设计和教学中注意更加重视数学定义产生、发展过程,更加重视知识的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坚持摈弃传统数学教学中的重纯数学知识的传授,轻联系实际的应用,重运用数学结论,轻结论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的探索等不利学生发展的现象。

2、不要把多媒体技术当作成简单的直观演示的工具,而应以它作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更不能以多媒体的教育技术来不断的加大教学容量,因而忽视学生的思考,探索时间。

3、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不要变成以多媒体为主。

4、要避免将多媒体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而滥用,从而丢掉粉笔、黑板的作用,丢掉教师的示范作用,丢掉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丢掉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

6.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 篇六

551608 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中心小学 郝建云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同时又成为课程规定的一项重要的培养目标,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探究活动才能得以实现,这种学习方式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等特征,它强调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理念、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达成共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二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

一、首先要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 “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 “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三、注重合作探究,在合作中达成共识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在小组讨论合作时,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应积极参与到学生中间,这样既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还可以密切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如:部分学生只跟在别人思维后面走,没有独立见解,很容易形成思维的依赖性,这有待于教师及时地发现、调节、解决。另外,小组合作要限时限地,从实际出发,让学生真正地乐于合作。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效果如何,取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听”、“讲”--别人发言时,注意力要集中;别人说的和自己想的不一样,要在肯定别人的基础上讲自己不同的想法;别人提意见时,要先听,再讲自己的理由。

7.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 篇七

1. 用“玩”激趣

贪玩是儿童的天性。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 可用“玩”的方式去教学。例如, 我在复习“数的整除”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这个游戏的名称叫做“抓冒牌”, 请记住你的学号, 然后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如果谁做错了, 那么谁就是“冒牌”。请大家相互监督, 下面开始做。

师:学号是质数的同学请举手。

生: (部分同学举手。)

师:学号是质数的有2、3、5、7……有没有做错的?

生:没有。

师:好, 我们接着往下做。学号是合数的同学请举手。

生: (部分学生举手。)

师:学号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举手。

生: (一学生举手。)

学生都不愿意自己成为“冒牌”, 所以他们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 一边“保护”自己, 一边还要抓住别人, 娱乐与学习相结合, 学生的兴趣极高。

2. 用“故事”激趣

儿童最喜欢听故事, 然而数学教材中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但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编一个小故事, 同样能使学生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 我是这样讲的:方方和圆圆去找智慧老爷爷寻求“智慧的金钥匙”, 智慧老爷爷拿出这样一个平行四边形 (出示教具) 对他俩说:“我要把这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你俩谁能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谁就能找到这把金钥匙。”听了这话, 方方和圆圆都目不转睛地盯着智慧老爷爷手里的这个平行四边形, 仔细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变化过程。只见智慧老爷爷先从平行四边形上底的一个顶点向下底作高, 然后沿着高把左边的三角形割下来补到右边, 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

我一边给学生讲故事, 一边给他们演示教具,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等我把故事讲完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也出来了。

3. 用“悬念”激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 运用悬念的手法教学, 往往能激起学生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 从而激发他们求知欲望。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 我是这样进行的:找一个学生上黑板任意画几个三角形, 并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其中两个角的度数, 第三个角的度数由教师报出, 并让学生用量角器验证其正确性。这使学生十分惊奇:老师并没有用量角器量第三个角, 怎么会知道它的度数呢?他们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 就使学生产生悬念, 并积极地想去解开这个悬念, 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用“打比方”激趣

“打比方”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穷的回味, 使学生在领会知识的同时得到艺术的享受,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一些学生对“无限循环小数”这个概念理解得不深, 他们不理解“无限”与“循环”的内涵。为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我给他们打了如下一个比方:当我们沿着操场的环形跑道跑步时, 如果一圈接着一圈地跑下去, 试问, 能不能把脚下的路程跑完?显然是跑不完的, 因为路程一圈接一圈地, 没完没了地重复出现——太长了。这样的长度我们就说它的路程相当于无限循环小数中的“循环节”。通过以上的比喻, 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彻底掌握了“无限循环小数”这一概念。

5. 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激趣

小学生十分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些与他们自身生活有关的事。因此, 教师要常常联系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教学。例如, 我在教学容积和体积的区别时, 就以教室里学生熟悉的垃圾桶为例, 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其一, 用垃圾桶盛垃圾时, 我们关心的是垃圾桶的容积还是体积?

其二, 垃圾桶比较大, 放在教室里有时会碍手碍脚, 这时我们关心的是垃圾桶的容积还是体积?

这样的实例学生熟悉, 感到亲切,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 篇八

一、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发展

在西方发达国家,自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步进入教育与教学领域,并迅速发展壮大。而在我国教育领域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很快得到非常积极的探索,并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由此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应用重要性得到人们的普遍赞赏,其有效性与有益性也被世人所公认。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教育与教学领域以IT为支撑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国内外专家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由此教育教学信息化成为该领域发展的一种重要标志性特征。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促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模式、教学思维方式、教学方式方法等都发生诸多重大变化。

然而,在多媒体教学传来喜讯的同时,也存在着部分教师使用多媒体时出现生搬硬套以及非切合实际的运用。比如:有的教师仅仅通过形式的取代,而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的突出作用,存在机械照搬的现象,最为典型的就是不能立足于自身的教学特点与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而进行简单模仿,结果导致课堂中出现了“散乱的活跃”。因此,我认为多媒体的运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同时必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时机灵活运用。

二、注重在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时介入多媒体

教学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紧贴教学内容,创设出能够贴近学生具体生活的情境,能够促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和真实感,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浓厚兴趣,进而在直观化、形象化、趣味化中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一些生活化的情境,如小孩子们玩风车的情境,从而转入旋转风车的特写画面,并由此引入课堂教学,这不仅很好地调动起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注重在突破难点、强化重点中介入多媒体

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就多媒体教学进行了知识保持性实验,结果表明,通常情况下如果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学习,其较为长久性的记忆不会超过10%,而通过听觉获取的知识内容,产生较为长久的记忆比阅读会高一些,但通常不会超过20%,而通过视觉动感刺激,持久记忆量又将会有所提高,将可达30%,而通过听觉与视觉同步刺激所产生的持久记忆量可达50%,而如果通过交流互动,如通过自己的口头表达加以叙述出来的内容,其持久记忆量将可达70%。与此同时,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重点问题的理解、思考与分析。

例如:在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表达清楚圆柱转换成长方体的过程,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吃力。而如果引入多媒体进行演示:先将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个底面扇形的柱体,再把它们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样就能直观、形象地将这个转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由来。

四、注重在阐明概念、区分异同中介入多媒体

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效果,这主要源于多媒体技术可以综合人体的听觉、视觉与触觉在内的多类感觉器官进行综合感应,促使多种感觉器官同时并发产生作用,大大增强教学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与趣味性,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舒适、愉悦,让学生产生甚至终身难以忘记的视听效果,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理清数学概念,区分相关知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进而促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

例如:为了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区分“圆的周长”与“圆的面积”时,可以出示两幅多媒体动画,其中一幅动画展示的是某一只小猫绕圆的边缘进行一圈又一圈的小跑,并且每一圈跑过之后的路线颜色发生改变。另一幅动画则以扇形的样式在“扫描旋转”,对于“扫描旋转”过的部位进行颜色变换。由此提升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以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首的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适应时代要求,充分发挥并挖掘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作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显然,以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为牵引的多媒体教学,可以促使教师与学生深切感受到多媒体对数学教学的帮助,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整体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9.人物对话的几种教学策略 篇九

“一读而过”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喜欢抓描述性语言或含义深刻的句段进行感悟教学,对于对话,则让学生草草读过即可。

第二种典型现象是“一读再读”,从初读到细读到分角色读,看似对话教学层次分明、形式多样,事实上学生始终重复着“读出情感”的单一性训练。

由此,笔者认为,人物对话作为文本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多重开发的教学价值。本文试从几个典型课例分析入手,阐述对话教学关注语言知识、关注内容理解、关注表达方式的几种教学策略,以改善教学现状。

一、关注语言知识,落实“规范对话”的要求

在新课程推进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在“人文泛化”误导下,忽视了一些基础性语言知识的教学。其实,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很多涉及语言知识的要求。例如,在3-4年级的阅读目标申明确提出“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因而对话教学中,标点依然是很重要的一个语文知识。所以,教师在合适的年段,选择合适的文本,可展开这一目标指向的教学。[课文片段] 《陶罐与铁罐》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文本解读] 这是三年级上册的一个童话,故事以形式多样的对话展开情节,通过在对话中加上了生动传神的提示语,把陶罐与铁罐在说话时候的神态、动作等描写出来,因而两者的形象也在对话中逐步清晰起来——一个恃自己长处而傲慢无礼,一个能客观认识自己因而谦逊有礼。[教学设计] 1.以文本为范例认识提示语。

从对话中分离提示语,感知提示语对“说”“问”的修饰作用。2.发现提示语的位置及标点符号。

(1)提示语放回对话中,引导发现提示语位置。

(2)引导发现随着提示语位置不同而产生标点的不同。3.结合语句填写提示语,体会提示语的作用。4.提供语言材料改写提示语。[反思提升] 三年级是习作训练的起始阶段,是一个训练对话描写最佳时机。以上片段设计,引领学生认识对话的不同形式,在语言情境中了解提示语的作用,在认识的基础上改写并且创造性地使用。目标集中,层层深入。

二、关注内容理解,提升“读懂对话”的能力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细节描写对于丰厚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年段的升高,有的文章中有大量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正是有这些运用自然却又饱含深意的句子,构成了语文学科独特的文学魅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让学生能“读懂对话”,通过理解对话中的“言外之意”,才能形成从多种角度来感受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课文片段] 《夜莺的歌声》

“梃巧!小孩子,你做得挺巧哇。”军官点了点头。转眼间,他那阴沉的脸上闪出一种冷笑的光,“谁教你这样吹哨子的?”(一问问口哨)

“我自己学的。我还会学杜鹃叫呢。”

“村子里就剩下你一个了吗?”军官继续盘问他。(二问问人)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你这个坏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呶,你认识往苏蒙塔斯村去的路吗?那个村子大概是叫这个名字吧?”(三问问路)

“怎么会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和叔叔常到磨坊那儿的堤坝上去钓鱼。那儿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

“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四问问游击队)

“你说的是一种蘑(m o)菇(gu)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文本解读] 这又是一篇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的文章。在这里,同样是有多种形式的对话描写,有生动传神的提示语描写,但因为年段不同,目标也不同,这里更要关注的是对话内容本身。可以根据军官的问话把这么多对话分成四组,再细读这四组对话,小夜莺面对德国军官诱骗恐吓,所表现出的机智勇敢深深地植入了读者的心坎。可以说,对话描写起到了丰厚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可如何抓住小夜莺的答话让学生体会这些言语的言外之意,从而来更好地感知人物形象呢? [教学设计] 1.读懂四问,用自己的话说说军官在问什么。2.指导一答示范性研读,读懂“言外之意”,感受小英雄形象。

例如:“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1)-读,读出”糊涂”,结合军官下一句追问,读懂夜莺的故装笨傻、答非所问。(2)二读,读出“机智”,通过这句话中两类鸟的对比,理解夜莺“明答实骂”的说话技巧。

(3)假设推想:如果小夜莺直截了当地骂,会导致什么结果?

(4)小结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读懂对话的内容,体会角色,感受人物形象。3运用解读对话的方法,自学夜莺其他对话,交流读懂对话的成果。4.小结,通过分角色朗读,再次整体感知人物形象。[反思提升] 对话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文字表层,没有深入文本,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显得单薄苍白。在以上片段处理中,对话教学成为了“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的学习场,提升了学生读懂对话的能力。

三、关注表达形式,培养“品析对话”的思维

宗白华先生引用歌德的话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众所周知,“内容”“涵义”“形式”,三者之中的重点是形式,难点更是“形式”。因为语言形式承载内容和涵义,其间隐藏着文章的奥秘和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因而,在对话教学中,笔者觉得除了关注“语言知识”和“理解内容”外,更应关注“表达形式”,让学生在“发现奥秘”的过程中真正读懂语言,培养语感,引导运用。1.关注对话中的标点

作为辅助书面语言表达的标点符号,它有两种呈现形式:一种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语言知识”;一种是体现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言语形式,我们一般称之为“特殊形式”。在文学作品中,以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和以文字形式呈现的言语一样,都体现着作者的意志和智能。因此,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除了留意以文字形式呈现的作者言语外,也要留意与之紧密相联的作为言语形式而存在的标点符号。

例如三下教材《画杨桃),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特点——标点的运用。在课文中,有这样两段对话:

第一处: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第二处: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老师和同学两次对话的内容是相同的,同学的回答更是一字不差。但正因为运用了不同的标点,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禹涵。在教学中,就有必要抓住这样的“语言点”,让学生在比较发现中体悟语言的奥秘。2.关注对话中的句式

关注对话中的语言形式,除了关注标点外,还必须关注句式。在一些文本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会使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反问句”等跟一般的表述相比有些”奇特”的句式。往往是这些奇特句式的运用,才使得文章具有鲜明的风格和隽永的内涵,人物形象才能生动形象起来。

例如五下教材《桥》,文字不多,五百来字,就将一个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描述清楚。作者善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激烈的气氛,与当时千钧一发、生死攸关的气氛一致,因而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可以抓住对话教学这个“语言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这有别于一般的“奇特处”,引领其揣摩对话表达方式与语言环境相吻合的要诀。3.关注对话中的人称

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还可以关注人物对话中的人称。俗话说,言为心声,从一个人对他人的称呼、说话的习惯,往往就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例如在《将相和》中,廉颇的语言处处以我为先,开口就是“我廉颇”“我„„我„„我„„”课文中有三个“我”;蔺相如处处都是“我们赵国”。一般都说“文武双全”,“文”在前,“武”在后,而蔺相如却说“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廉颇对蔺相如,从来是直呼其名;而蔺相如对廉颇的称呼都是“廉将军”。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细微的形式秘密,从而细腻地感受人物形象。

当然,朗读对话无疑是人物对话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学中,我们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训练,在入情入理的朗读中发现文章表达的奥秘,使朗读更丰满。

10.如何提升数学教学的几种方法 篇十

1、明确教学目的

人类任何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地朝着某个方向进行,同样课堂教学活动也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因此,在备课时,首先要确定本课堂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合,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使不同的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浅入深地掌握,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2、做到精讲精练

上好一堂课,要讲究精,即要精讲又要精练,这就要求教师要设计好精讲精练的内容,在解答问题时,对概念、法则、公式和定理等要清楚、准确,并教会学生会使用,学生好记也便于理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既掌握好课本的内容,又获得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讲,更要提倡学生精练。多练固然有其长处,但量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对开拓学生的思维其不利,精练的习题可分两类:一类是巩固性习题,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另一类是应用题,让学生用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3、激发兴趣

要使教学过程在内容上具有新意和靓点,在教学方法上应不拘一格,多姿多彩,使其能够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使学生保持持久性的学习兴趣,很快提高教学质量。《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用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教学将学到的知识,会应用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学生才会感兴趣,积极主动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学习、生活服务,体会到数学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延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坚持从课堂40分钟要质量

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展现自己的舞台;是学生学习知识,不断成长的圣地,是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成绩的主阵地、主战场。“主战场”的仗打好了,教学的效率和教学的质量都有了。

1、精讲就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堂课

做到课前精心设计,顾及到在课堂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做到胸有成竹,在分析本班班情的情况下要特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备课的同时要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同时在授课中剖析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并帮助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总结,如求二次函数解析式有几种类型,圆中常见辅助线的做法和作用,运动型探索题的解题策略……我也经常选讲一些形式不同但方法相同的题组,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教会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地掌握解题方法。这样不仅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大大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2、所谓精练

就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精选习题。习题的选编知识面广,题型全面,重点突出,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梯度。数学课堂练习,课外作业,阶段练习和单元练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样才能做到“精”。精选了习题还要落到实处,要留给学生时间,把学到的知识在课堂上反复多练,对新学知识,趁热打铁,进行消化吸收,以至于他们完全掌握。这样学生写数学回家作业感到非常轻松愉快,感觉到学数学并不困难,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效益也得到了较大提高。

三、培优辅差,持之以恒。

1、转化潜能生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方面,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潜能生一般分两类,一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接受能力、反应能力、记忆力不强,就更别提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了;另一类则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可能由于学习习惯不好或学习态度不端正,造成学习效果不好,但是潜在的学习力还是比较强的。教师对“潜能生”的尊重和接纳,是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及时给以鼓励以增强他不断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加大课外补习辅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新目标的引领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去取得更大成功,使他们步入获取成功的良性循环。

2、对待优生,严格要求,创造条件使他们“尖子更尖”

教师可采取课堂教学分层,课外辅导和作业分层的做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充分利用上课、辅导、作业批改等途径对优生加以关注,针对他们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时解决。在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地指导,特别是引导他们在自学中学会比较、归纳、总结,做好笔记,做好知识积累与解题方法积累。看题不要就题论题,要归纳综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做好授课后的教学反思

1、总结成功的经验

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

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数学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或练习中好的解题方法,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习,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11.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的几种课堂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分项评价;激励评价;跟踪评价;延迟评价;协商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08-01

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学习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巩固课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反馈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批改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批改作业中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

新课程中小学数学作业中评价的策略主要有:分项评价、激励评价、跟踪评价、延迟评价、协商评价。下面结合这几种评价策略谈谈批改作业的几种做法:

一、“等级+等级”评价相结合,诱发学生反思意识

好的作业应体现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因此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评价学生答题的对错与否。在作业批改中,为了便于学生了解自己作业的成败优劣,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可以采取分项评价的批发策略。“等级+等级”式作业评价,即对学生每次作业水平与学习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前一个“等级”是对学生作业水平的评价,后一等级是对学生作业行为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简洁,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促进他们自觉地形成反思意识。例如,在一次作业批改中,我发现一位作业向来工工整整的女学生,这次作业却做得零乱和潦草,而且错误不少。针对这种情况我没有轻易否定这次作业,而且是在作业旁写上“优+良”。看到批改后的作业本,该生告诉我,当时她爸爸妈妈吵架,她很难受,作业也就不认真了。知道原因后,我表扬了她刻苦学习的精神,并给其改正后的作业评了较高的等级:“优”字加上代表基础牢固的“小红花”,“良”字加上代表勇士的“绿星”。这样的作业评价,帮助学生认识了自我,建立了学习信心,促进了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自觉地调整了学习心态,有利于发挥学习积极性。

二、“等级+评语”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一直提倡激励式教学,如今我们更注重学生个体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值得表扬的一面。而在作业评价中,也应与教学相结合。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先找准数量关系式”、“利用逆推方法试试看”、“第二步该干什么”等评语实际是提示学生思考的路线。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评语此时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三、“等级+跟踪”评价,让学生自我完善

跟踪评价并不是单纯地把学生原来做错的题改到他做对为止,而是对于同一题,在不同的阶段给予他不同的评价。一题多改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等级。为了调动沉重学生进一步改进作业质量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采取一题多改,逐次提高等级的批改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 后,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等级。为了增强实 效,教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比如有一位小学生在做38×199+38=( )时计算为:“38×199+38=7562+38=7600”,教师给他评了中等,并眉批道:“得数正确,但可以简便计算,再想想!”学生补了一种算法:“38×199+38=(38×200-38)+38=7562+38=7600”。教师为他提高了等级,批道:“好,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还在题目中38下划了红线,做了暗示。果然,学生又补了一种算法:“38×199+38=38×(199+1)=38×200=7600”。教师再次为他提高了等级。这种做法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怎样简便计算,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寻求更优的解题方法,学生在评语中获得激励,并最后获得解题的信心。

四、“等级+面谈”,拓展学生的思维

协商批改作业中,有时会出现了些令教师疑惑不解的情况。如一个知识基础较差,智力水平不高,平时作业不认真的学生,有时却做得很好,他是有了突出进步,还是搞了虚假作业呢?一个向来作业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时却做得很不好,这就有可能是特殊情况造成的。又如,有的同学解题过程很特别,很简略,而结果是正确的。这是一种结果的偶然巧合还是一种新颖别致的解法呢?为了实事求是地批改作业,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禁止抄袭作业的现象发生,我们可以采取当面了解情况,协商批改的策略。例如计算401-(8 +7)×25 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做:“401-(8+7)×25=25+1=26.”教师对这种解法有点疑 惑,就找来该生询问,学生说:“减数(8+7)×25是15个25,被减数401是16个25加1,这样得数便是25+1=26.”教师对他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作业中应该用解题步骤把思路表示出来,通过协商给他评了一个恰当的等级。

数学作业是检验学习成效的一面镜子,也是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也能矫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因此,教师应该善于研究学生心理,提高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和挖掘课外作业自身的特点,使学生的课外作业活起来,量减质不减,培养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

12.浅析小学数学作业批改的几种策略 篇十二

一、采用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型评价 相结合的办法

造成学生作业质量差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改变现状,使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我认为教师可以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型评价相结合的策略。当学生通过努力,在作业的某方面有所进步时,或者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能照常完成作业时, 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当抬高评价等级,对他们进行鼓励,使其体会到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不应责骂作业质量特别差的学生,相反应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你准行! ”“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了劳动。”“看到你在进步,老师十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恰当采用一题多改的办法

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许多学生难以一次使作业达到较高水平,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可以采取一题多改的策略。当作业发给学生以后, 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弥补不足,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视情况提高等级。为了增强实效,教师还可以在前一次批改时,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批语。例如,学生做“36×199+36”一题时呈现的算 式是这样 的:36×199 +36 =7164 + 36=7200, 教师给她评了中等, 并留了批语:得数正确,但可以简便计算,你再想一想! 学生补充了另一种算法: 36×199+36=(36×200-36)+36=7164 +36=7200。教师为她提高了等级,留了批语:“好,你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还在题目中36下边划了红线,作为暗示。果然,学生又补充了另一种算法 :36×199+36=36×(199+1)=36×200= 7200。教师再次为她提高了等级。实践证明,这种批改方法不仅有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适时选择时机采用协商批改的办 法

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 一个平时学习很差的学生,有时作业做得很好;一个学习很好的学生有时作业中会出现很多失误。为了实事求是地批改作业,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采取当面了解情况, 协商批改的策略。例如,计算“401-(8+7)×25”时,有一位学生这样做:401-(8+7)×25=25+1=26。教师对这种解法有疑惑, 就找来该生询问,学生说:“减数(8+7)×25是15个25,被减数401是16个25加1, 这样得数便是25+ 1=26。”教师对他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思路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励,同时指出作业中应该用解题步骤把思路表示出来,通过协商给他评了一个恰当的等级。

四、采用暂不评判的办法

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是不平衡的,即使是优等生也可能有失误的时候。当学生的作业错误过多时,为了避免学生作业等级太低, 心理压力太大,可以采取暂不评判等级的批改策略。等学生弄清了错误原因,补充了所欠缺的知识,将作业重新做一遍之后,再进行评判。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项经常性实践活动,而批改作业则是教师对学生这一实践活动的评价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 或者说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通过批改作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智能,矫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弥补知识的缺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 教师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机械性的重复劳动,而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创意的过程,需要教师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凭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够把学生的作业批改好,获得教学信息反馈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13.初中英语课堂的几种教学方法 篇十三

例如,当我在讲解七年级上册预备篇第一单元《Good morning》一课时,上课时我便向同学们解释道:“同学们,假设今天早晨,你遇到了你的老师,你会说一句什么呢?”“我们会说老师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嗯,很好,那老师如果强调是在早上清晨的时候,你们怎么问候更加贴切呢?”同学们思考了片刻答道:“老师早上好。”“对,同学们都知道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早晨习惯问候早上好,中午习惯问候中午好,当然,晚上就是晚上好。那么,同学们想要知道当两个外国人早上遇到的时候是怎么问候的吗?”“想”“那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页和老师一起来学习如何用英语问候吧。”,学生们通过我建立的假设成功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地投入到课本的学习中,使得教学进展更加顺利,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假设的建立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积极动脑思考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们的兴趣被有效激发以后,就会引导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当我在讲解《where is my schoolbag?》时,我要求学生们预习课文并自由组合小组在上课时将原文以情景表演的方式表演出来,由甲同学扮演书包丢失的主人公,在安排其他同学乙丙丁分别扮演回答者,如甲同学询问where is my schoolbag?后,乙丙丁分别作答。要求用原文的话语,可以增加但不可以删减。就这样,学生们很快便积极地进入课文的预习中并开始安排各自的任务进行排练。通过学生们提前的复习与上课时多次的演练可以成功地促使学生们队员问的记忆。学生们在表演的同时便有效地将课文记忆和背诵,使得接下来我带领学生们对各个句子进行剖析讲解时更加便利高效。因此,学生们轻轻松松便将课本知识内化实现更加高效的学习。

提问式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为学生们提供积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们积极地发言也有效地带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活跃的气氛也更加易于学生们思考。

1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篇十四

【内容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当然,在看到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也要静下心来对目前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问题进行反思。本文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几个困惑点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初步的梳理出来,希望能引起各位同行的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 数学味 合作学习表扬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教师与学生的亲和力增加了。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只注重形式却忽视实效的现状,甚至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在此,我想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和同行。

一、生活情境多,数学味少

课改前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数学味”的问题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第一,课改前,单纯的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而是单纯地为了掌握数学知识,为了在各种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数学教学严重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就是数学味太浓的数学教学;第二,课改后,针对以上弊端,《新课标》提倡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于是课堂教学又变成了单纯地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研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过分淡化了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研究,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阻碍了学生在数学上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数学味太淡的数学教学。

记得曾经听过一节《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课,课的结尾有这样一个环节让我有很多思考,教师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并能进行准确计算的基础上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校准备在教学楼的前面建一个面积是12平方米的长方形花坛,请你设计一下花坛的规格。然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应如何设计?小组讨论后组织反馈,学生说出了设计的方案,接着教师让学生拿出白纸和水彩笔,在白纸上画出各种设计方案,学生便开始拿着彩笔画起来,画的过程足足有5、6分钟,我认为教学的这个环节是很不妥的,这一段时间的学生在操作中已经没有了数学思考,有的只是手工制作而已,从而造成了数学味的严重流失。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节课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学设计也密切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0”的作用与意义,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处理好生活味与数学味的关系呢,本人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处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刚刚接触数学知识,所以,即使是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很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通过创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相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但是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时数学教学就不能再停留在与简单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个层面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的内部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数学思维方法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到协调发展。

其次,要以数学的眼光组织学生的学习素材。《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但这里所说的生活实际绝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在教学中,教师应以数学的眼光组织从生活中提取的学习材料,对现实生活情境作合理有效的加工,将现实的生活问题作“数学化”的处理,去除一些无关的、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凸显材料的本质,以利于学生的探究。

二、合作频率多,发挥实效少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这次课改的一个显著特征。但有些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对它们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上,课堂教学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在几乎所有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整个教室马上就沸腾起来了。但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样的现象:多数学习小组的学生都是抢着各说各的发现,每个人都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本无心倾听别人的发言;而且发表意见者往往只是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常常会为某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而其他学生则端端正正的坐着,一言不发,冷眼观战,还有的甚至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尽管重视并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但是对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方法显然重视不够,指导不够,没有把合作学习的作用落到实处。所以有人批评我们的课堂有“温度”而无“深度”,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针对课堂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我想谈一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首先,要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教材内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性的问题,如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等,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更为直截了当;对于那些简单的、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要安排合作学习了;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才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合作。因此教师在安排学生合作时一定要选择有价值的交流问题。

其次,在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小组合作之前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在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想法的基础上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确保其顺利的开展,并真正收到实效。

再次,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如独立思考、善于倾听、积极交流等,在交流时要充分发挥好小组长的组织、管理、协调等作用,让交流有序、有效进行。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深入各小组了解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当小组合作学习有困难时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指导,以确保学习任务的完成。

三、课堂表扬多,激励作用少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基于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大多数教师开始学会尊重、赏识和肯定自己的学生,多角度的认识学生,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他们身上一点点微小的进步,都会得到老师们及时的表扬,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孩子们渴望进取的内心世界,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实际教学中在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误区,例如:即使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回答都回得到老师的大力赞扬:“你真棒!”“你真聪明!”“真了不起!” ……课堂上赞扬之声不绝于耳。这样的表扬真的有效吗?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教师过多的、廉价的、针对性不强的表扬,不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让学生产生浮躁心理,认为这么简单的问题,都说我是最棒的,看来我可以不听讲了,或者不用认真听讲了。那么,如何才能让表扬的作用发挥的更好呢?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表扬要有针对性。表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例如,对于解决同一个普通的问题,后进生能够说明基本的解题思路,教师就可以表扬他:“能完整地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给同学们听,你真棒!”然而,如果优秀的学生也给出同样的回答,教师则可以说:“你的解题思路很清晰,如果能表达再简练一些就更好了!”表扬还要找准切入点,针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例如,课堂上,在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之后,我们不能只是一味的表扬“你真棒!”“你真聪明!”听到这样的评价学生虽然会很高兴,但是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棒”在哪里,“聪明”在什么地方。这时我们不妨换一种评价的方式,如“你真棒,能说一句完整的话”、“你真聪明,能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你真有智慧,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肯定,不仅让学生得到了表扬,而且知道了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表扬,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进步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其次,表扬要适时、适度。记得有一次听课,执教老师教学的是《20以内的加法》,练习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8+5=(),一个学生回答“12”,此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师用严肃的目光看了一下同学们,然后又用和气的口吻对这个学生说:“不错嘛,离正确答案只差一点点了,想想正确答案是多少?”学生迟疑片刻答“13”,“你真聪明,只是稍微思考了一下就得到了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就让这位同学坐了下去。听课过后我不禁有这样的困惑:老师的评价合适吗?这位同学真的会了吗?懂了吗?个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善待学生出现的错误,当出现上述情况,发现学生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答案不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才能作出相关的评价。

总之,课程改革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我们只有不断的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抓住数学的本质,并与新课程理念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数学教育的最大价值,才能将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文题: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看法

类别:小学数学

姓名:李珊珊

工作单位:赣榆县沙河镇第三中心小学

15.小学数学中的几种思想方法及应用 篇十五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 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符号化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模型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等。下面谈谈几种常见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

一、集合的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 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 (韦恩图) 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 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 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 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 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形集合等。

二、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 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 渗透对应思想。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 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 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 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 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 数离不开形, 形离不开数, 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 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面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

“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做的示意图, 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 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 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如, 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 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我们知道, 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 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 都较好地渗透了函数的思想, 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 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 “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 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 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现行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 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 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 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 1÷3=0.333…是一循环小数, 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 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 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 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转化过程, 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 以求得解决。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 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让学生面对新知会用化归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 对独立获得新知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 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 也经常用到它, 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 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 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 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问题之前, 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 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 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 既可以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 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 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 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 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 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 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了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在全球信息化, 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 符号思想在世界得到广泛交流和重视。数学发展到今天, 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 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那么, 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用“□”或“ () ”代替变量x, 让学生在其中填数。例如:1+2=□, 6+ () =8, 7=□+□+□+□+□+□+□;再如:学校有7个球, 又买来4个。现在有多少个?要学生填出□○□=□ (个) 。在四年级上册教材“角的度量”单元中, 介绍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 用符号“°”表示。

九、统计的思想方法

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时, 人们通常需要有目的地调查和分析一些问题, 就要把收集到的一些原始数据加以归类整理, 从而推理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 这就是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图表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 求平均数应用题是体现出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十、数学模型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模型思想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 从它特定的生活原型出发, 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所谓过程, 得到简化和假设, 它是把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乃数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学生高数学素养所追求的目标。

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中的数量关系时, 已初步凸显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第56页第6题, “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 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 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教学时, 应注重让学生感悟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 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建立初步的模型思想。

16.小学数学中的几种思想方法及应用 篇十六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小学数学中常见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思想、集合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符号化思想、对应思想、归纳思想、模型思想、统计思想、极限思想等。下面谈谈几种常见的思想方法及其应用。

一、集合的思想方法

集合思想就是运用集合的概念、逻辑语言、运算、图形等来解决数学问题或非纯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形集合等。

二、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三、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和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数寓不开形,形离不开数,一方面抽象的数学概念、复杂的数量关系,借助图形使之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另一方而复杂的形体可以用简单的数量关系表示。

“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做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例如,我们常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这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方法。我们又可以通过代数方法来研究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这些都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地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事物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极限方法的实质正是通过量变的无限过程达到质变。在讲“圆的面积和周长”时,“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路,在观察有限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它们的极限状态,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公式还能从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

现行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以求得解决。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引申和扩展。让学生面对新知会用化归思想方法去思考问题,对独立获得新知能力的提高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任何数学问胚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以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了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在全球信息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符号思想在世界得到广泛交流和重视。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用“口”或“()”代替变量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例如:l+2=口,6+()=8,7=口+口+口+口+口+口+口;再如:学校有7个球,又买来4个。现在有多少个?要学生填出口口=口(个)。在四年级上册教材“角的度量”单元中,介绍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

九、统计的思想方法

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时,人们通常需要有目的地调查和分析一些问题,就要把收集到的一些原始数据加以归类整理,从而推理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这就是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小学数学中的统计图表是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求平均数应用题是体现出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

十、数学模型思想方法

所谓数学模型思想是指对于现实世界的某一特定对象,从它特定的生活原型出发,充分运用观察、实验、操作、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所谓过程,得到简化和假设,它是把生活中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模型的一种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和处理周围事物或数学问题乃数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高数学素养所追求的目标。

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引导学生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运算中的数量关系时,已初步凸显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如第56页第6题,“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分钟,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感悟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一抽象数学模型一解释并说明模型一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建立初步的模型思想。

上一篇:高中化学有机物下一篇:万科房地产精装修的分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