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2024-06-20

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精选7篇)

1.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研究结题报告

黑河五中 师海燕

一、课题研究背景

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使我有了一个很深的体会,对比小升初的摸底测试成绩和初三中考成绩,小学数学成绩好的同学到中考时成绩也很不错,成绩差的同学依然很差,大多数同学都是这样。究其原因,我认为,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在小学时已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差的同学缺乏好的习惯,到了中学受其影响,才有了上述结果。也有少数同学小学成绩不好,中学成绩突飞猛进的,分析这些同学,发现这些同学都一个共同特点,学习习惯好。关鸿羽教授在他的《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一书中谈到:“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学生;凡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也不好,所以成绩好坏与学习习惯有直接关系。”在我刚刚教初一学生的时候,面对他们的入学成绩,班级40名学生,最高分94分,90分以上3人,80分——90分5人,70分——80分9人,60分——70分7人,不及格16人,最低分是24分,自己又出了套考试卷,90分以上5人,80分——90分12人,70分——80分6人,60分——70分7人,不及格10人,最低分是24分,我想通过对他们的学习习惯进行调研,然后制定措施,培养他们的好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叶圣陶先生从早就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新的教学改革应体现学生自主能动性,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能动思维、积极动口动手、积极地合作探讨等,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研究对象:自己所教的七年级二班40名学生

三、理论根据(1)条件反射理论: “习惯”的形成生理过程是这样的“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了一个稳固的联合。我们的任何方式的教育、学习、训练,各种各样的习惯都是一系列的条件反射。谁都知道,已知的条件,也就是一定的刺激作用,与我们的行动所建立的,所获得的联系是很稳固的,我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这个道理。

(2)强化理论: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同种刺激的反复出现。当外部和内部的条件刺激,依一定的顺序不变,进行多次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系就固定下来,而且越来越精确,越来越熟练,最后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生要想有意地养成某种优良的习惯,就必须下定决心,在教师教学手段的刺激下形成优良的习惯,并长期地、反复地强化,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某种情景刺激和他们某些适当的动作在他的大脑两半球内迅速地形成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也就是说,他才有可能真正养成优良的习惯。

(3)内化学说: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内化学说认为,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就是说,教育活动中向学生所提出的一切都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只有通过“内化”把它们转变为素质之后,才能成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可见,内化的好坏与教育效果的大小成正比。在习惯养成教育中也同样如此,只有把教师提出的种种教育要求,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个体的素质后,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主体性,真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研究意义:本课题通过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指出学生不良的习惯,寻找有效策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希望通过本课题研究的开展为本校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个积极的引领作用,打破数学成绩很难提高的这一说法。初一是初中阶段的开始,正是养成学习习惯的好时机。

四、课题的研究过程及具体展开的工作 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

(一)设计问卷并加以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的习惯,分析学习习惯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和与学生的交流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每天坚持数学时预习占12.5﹪,上数学课时,听课认真占32.5﹪,如何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先复习当天所学知识,再做作业占25﹪,学习数学能够独立思考占35﹪,能够独立完成数学作业占37.5﹪,遇到难点自己钻研35﹪,喜欢学习数学的占30﹪,每天坚持复习数学的12.5﹪,有错题集的,且当做资料经常翻阅题占12.5﹪,作业或试卷发下后你积极主动的订正错题的50﹪,进行试卷反思的习惯占10﹪,看到这些数据我感到震惊,分析一下这些孩子为什么没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1)学习需要层次较低,这些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需要不高,因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在课堂中,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对有关的数学知识没有刻意去理解掌握,不求甚解,得过且过,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因处于低迷状态。

(2)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课堂上难于集中精力,开小差、思维时常处于混乱状态。课堂中这些学生懒以动手动脑,对教师的启发、引导无动于衷,我行我素;从总体来讲,学习兴趣处于较低的水平状态,对学习难于产生推动力,对学习兴趣大多只有“有趣”,难以达到“乐趣”和“志趣”的高水平。

(3)基础的薄弱,使学习力不从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废除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毫无疑问,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能进入初中阶段接受教育,从心理上会使一些学生造成学习方面的惰性,这些学生在小学教育中实际上没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在进入中学阶段,新旧知识很难衔接起来,稍微疏忽、放松就很难适应中学课程的学习,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越发感到在学习上力不从心。由于这些学生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往往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也相应较低,达不到学习的基本条件要求,因此很难驾驭这门学科的知识(4)由于学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我校生源来自于打工子女或农民工子女,不言而喻,各方面的素质相对偏差,很多学生的家长,由于忙于生计或自身的素质所决定,对学生学习教育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平时缺少强有力的监管,种种不利的外部因素,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随意性。

(5)自我约束力 社会上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的思潮无凝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加上来自某些不良影视作品的直接影响,导致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自私自利,怕苦怕累,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和自身产生惰性会使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带来一定的盲目性,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情况下,这些学生往往缺乏主见,看到同伴或周围的同学有些不认真学习,自己也跟着无心向学,抱着随大流的思想,容易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

(6)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数学课的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缺乏生动性,再则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大都容不得半点的感情色彩。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若不注意。一般都显得墨守陈规,如果处理不当,不轻意跨越雷池,课堂就缺乏生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高深莫测,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

(二)学生的预习习惯、记忆习惯两方面的习惯养成

预习,就是为了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感知,通过预习,查出障碍,它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数学预习方面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导学案的前置性作业部分,精心设计题目,包括与本节有关的前面的旧知识,新知识中的概念,试做新知识中的简单练习等。

2、要求提前预习次日学习内容,要多动笔,多动脑,划出重点难点,这样上课听讲时就会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同时还可以对照老师的思路检验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否正确,锻炼自己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探索中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得到了加强。

3、为了督促学生很好的完成,实行课前小组长检查,小组积分的制度。

(三)认真听课、良好记忆习惯的养成。

数学学科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会思考、会提问、会笔记、会发现。会思考就是要求在理解数学各种定义、定理基础上,对于比较类似的概念加以类比、区分。通过区别,类比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运用自如,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是思考。发现和寻找思维上的困难、疑惑,并将存在的困难和疑惑,在课堂里向教师、同学发问,这就是提问。积极提问是课堂学习中获得知识的重要学习习惯。上课做笔记并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板书进行抄写,而是要将在听课中得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它包括教师的思维方法和本人思考的过程和成果,以及所存在的疑难。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做笔记的过程是语言操作过程,也是大脑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做笔记还能使听课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只要持之以恒,就能习以为常。这里的“发现”指是寻找规律,通过对数学问题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出一般性结论,使知识达到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由“试算——归纳——猜想——论证”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拓展思路,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

主要采用如下方法:

1、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清课堂学习的重要性及如何把握课堂,告诉他们,要用“心”、用“脑”去听课,要进入角色去听课,这样才不会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思想才不会开小差。要注意易错之处和老师上课的重点、难点,听出老师的解题方法、技巧,听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同学回答的问题。边听、边想、边记,想到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和不懂之处,想一想老师的解题方法与自己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看到什么知识点就要想到有关的性质、定理、公式等,要紧跟老师的思维一起运转。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方法。回答问题时,要排除心理和思想负担,不能怕别人笑话。回答问题时要大胆地、毫无顾虑地回答自己所想的东西,回答对也不骄傲,回答错,也不责怪自己,要有吃一堑,长一智的学习精神,把握每一次机会。同时要善于合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讨论,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对与自己不一致的见解要敢于争论,并不断修正、弥补自己的不足。

2、设立“记忆训练记录表”跟踪学生记忆训练情况,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记忆训练的效果。

3、开展“记忆训练大赛比拼”活动,获得优胜的小组有所奖励,让学生体会到课堂的所带来的无穷乐趣。

开展了对学生预习习惯、记忆习惯、记笔记和积累典型题习惯进行了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

课前预习是学好新课的前提,如果不做好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增加学习难度。反之如果做好了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能把握本课的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习新课的兴趣。

鉴于这些原因,我采取了一定的方法:(1)预习时要一定认真,划出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带到课堂上解决。(2)对预习中能理解的要自已先解决,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理解有难度,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3)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老师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4)课前预习要多写、多练,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5)要多做预习应用题,多加积累,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将数学中抽象事物实物化。(6)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培养良好记忆习惯和记笔记习惯的养成

大多数数学不好的学生,主要因为他们对数学公式、定理记不住概念理解不透,导致不会做题,所以看到数学题就头疼,从而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因此帮助学生记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采用的办法:(1)课前预习,加深对概念、公式和定理的初步记忆。数学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和定理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果要求学生短时间全部记忆,往往过犹不及,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能理解的尽量自已解决,不能理解的带到课堂上解决,这样学习比较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在不断的对比和归纳基础上,有利于使记忆更清晰、更准确、更长久。(2)加强对概念、公式和定理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增强记忆。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记忆方式往往过于机械,这样就很难达到效果,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通过视、听、动等多种方式记忆,“视”是将数学中抽象化的事物与生活中的实物形象化;“听”是将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归纳为方便记忆的顺口溜等;“动”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数学条件和环境中亲手去实验,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3)通过多做典型题等练习,增强学生对定理、公式的理解运用。无论多先进的学习方法,根本还是要多加练习,在练习时要有侧重点,有的放矢,做到讲练结合,练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记忆更深刻。(4)数学中有些性质(例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增减性)可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来加以形象理解记忆。(5)定时检查学生记笔记情况,加以指导记录,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把易错的题记录到笔记本上。

(三)多做典型题的习惯

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一条重要方法就是多做典型题,在学生做题的过程中,找出自已哪里不会,哪里知识点掌握的不好,然后在学习中找出重点,针对自已的薄弱点,目的明确的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主要的方法是:(1)要及时积累,内容详细,课堂学习的知识,要及时的开展典型题训练,增加知识点理解;(2)要按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纳,做题时可以按照题型分类,也可以按照解题方法分类,方便查阅。

五、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1、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了学习数学的好习惯,课前知道预习,会与书本对话,上课认真听的学习习惯,会与同学对话,勤于思考的习惯,会与老师对话,作业独立完成,不依赖他人。及时纠正错题,学会反思的习惯。

2、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提高,90分以上的人数有所增加,60多分的同学经过努力,大多数同学能提高到70多分,特别是李小凤、郝微同学,提高到八九十分。

3、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研究课题的过程中,自己精心设计问题,对自己教学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科研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六、问题分析与思考

经过近两年的深入系统研究,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让习惯成为自然,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另外,学生的思想净化很重要,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观念,提炼出一整套“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操作模式,继而推广应用。

2.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二

究》结题报告

大庆一中初中部

苏红军

课题组负责人:苏红军

课题组人员:陆丽莉、刘素粉、赵淑媛、林鹤鹏、高玉佩、曲国明、王雪、徐憬翰、杨小军、李伟、陈克轶、李阳、张爱丽、韩影、姜海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长期以来,全社会一直强调思想政治课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尤其是政治需要的工具,政治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成为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的工具,政治课堂成了灌输场,把思想政治学科看作是按照社会需要对学生进行塑造的过程,忽视其发展学生的本体价值。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很多家长和学生在思想上都将“政治课”当成可有可无的学科。从我校实际情况上看,近年生源质量不高,升学压力很大,尤其在初

三、初四年级的政治学科教学中,过去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教师和学生陷入繁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强调“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人”、“自然的人”、“愉快的人”。在全面实施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课堂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命教育的本质。

我们从规范学生课前预习、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模式以及课后巩固落实三方面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导入的研究及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自觉意识,使学生自觉产生学习需求,对政治学科充满期待;通过导学案的使用,培养学生形成自治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制定学习计划,科学选择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控意识,最大限度地淡化和消除外界不利影响,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和评价。我们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以学生为本,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这些有益的尝试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是唤醒老师职业激情的需要,是我校学情的需要,更是真正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主渠道作用的需要。

此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丰富了自主学习的环节,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大量实证资料;此课题的现实意义在于更新教师观

念,构建政治学科的高效课堂,建成适用本学校的校本资源库,形成初中部独具特色的教学特色,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自主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从国外到国内,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从未停止,现象学派、社会学派、信息加工心理学等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探讨。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认知学派从个人、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把自主学习分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三个子过程,强调自我效能和榜样示范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引起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在继承我国古代学习思想和借鉴国外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我国也明确地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如卢仲衡的《自学辅导心理学》,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李敬荛、韩树培的《导学式教学体系》等。庞国维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定义自主学习,倡导自主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意志。在实践方面,在新课程的深入进行的大背景下,继浙江省义乌市绣湖中学之后,全国各地都从不同角度开展了自主学习的实践。

从以上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还不能很好的为我们一线老师提供有效指导和支持,或者说,以我们一线教师的水平,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成果。所以,我们在广泛查找资料和学习之后,针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我们采用了上述成果中哪些我们能够消化理解的,从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入手,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进行一些实证研究,为我国自主学习理论提供一些实证,并确保研究成果能切实运用到教学中去。

2、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以皮亚杰为代表的构建主义学习心理理论认为,知识不完全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3、研究目标

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基本实现由被动式学习到主动式学习的转变;

通过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形成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特色。

4、研究内容

依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把自主学习相关理论运用到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紧密结合初中思想政治新课标的要求; 从“导学案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及“实践性作业”三个方面展开探索,构建初中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的一个完整体系。

①政治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②在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实践中,根据初中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初一至初三形成三个各具特色的自主学习课堂模式;

③研究预习案的设计与运用,根据政治课的课程内容,初一至初三形成三个各有特色的学案设计形式;

④研究课后巩固落实的形式,初一至初三形成各有侧重点的作业布臵方式。

5、研究方法

①运用文献法,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国内外学案设计、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及自主学习的现有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求理念支撑,明确研究方向,撰写开题报告;

②运用问卷调查法,运用自主学习的量表,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前期和后期的调查,了解课题的实施的效果与影响;配合观察法进行综合分析,完成对课后巩固落实的研究。

③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展开课例展示、评课及主题教学研讨等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通过课堂的反馈和集体备课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学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结合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呈现研究成果。

④运用个案研究法,分析研究典型案例。收集各种研究信息和资料,对研究对象做详细的记录,做跟踪观察,了解课题的实施的效果与影响。

三、课题研究主要过程及实施策略

1、课题实施步骤

自2011年3月开始启动,规划到2013年12月完成,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9月。规划设计阶段。运用文献法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设计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方法等,撰写开题报告。通过参加课题培训及理论学习,使课题组教师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对师生双方的意义,然后通过研讨会等方式使全体课题组成员达成共识。筹备开题论证会。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运用问卷调查方法,使用规范的自主学习量表在确定的研究对象中进行前测,并结合调查结果从学案设计、课堂模式及实践性作业设计的三个方面展开行动研究。

①根据学习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初一年级侧重学生政治学习自觉意识的培养,初二年级侧重学生政治学习的自治意识的培养;初三年级侧重于学生政治学习的自控意识的培养。由各年级教师负责调查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形成调查报告,并提出对策和解决办法。

②把握学生心理,探索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模式,开展课例展示、研讨课等活动,重点对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具体组织方式进行研究。初一年级课堂模式侧重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意识,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初二年级课堂模式通过情境教学及学习策略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治意识,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能科学选择适合学习者本人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初三年级运用学案导学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控意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克服不良干扰的自控能力。

③开展对导学案设计的研究,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初

一、初二年级学案的设计由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填空、发掘学生自身资源三个环节组成,侧重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初三年级学案设计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法指导、学能尝试测试环节五个环节。利用学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

④开展对实践性作业的研究,使政治作业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作业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参与,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初一年级的实践性作业要突出趣味性,引导学生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学习和思考,将听、说、读、写与游戏、绘画、制作、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融合,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完成生动活泼的作业。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作业突出社会性和探究性,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动起来,通过调查、参观、访问等途径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活生生的世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实践性作业必须按照课标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特点,对其中确实具有实践意义与价值的内容进行设计,不需要每节课都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经验与实际能力,不求大只求实。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整理和收集课题研究资料,统计各种资料,对研究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终期课题成果,做出课题研究结论和撰写课题论文。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评估验收。

2、课题实施的策略

①统一思想,形成团队合力。

为切实做好课题研究,我们全体课题人员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有关自主学习的著作,多次参加省市组织新课程解读活动,并通过研读、交流等方式,引发了自身的理性思考。在学习中不断统一认识,将课题研究作为我们构建高效课堂的“敲门砖”,全组上下分工明确,热情高涨。本着自愿的原则,我们积极接纳业务水平强、工作积极性高、乐于奉献、办事认真的教师加入课题组,不断增强科研力量。

②科学设计,动态调整,突出重点。

我们精心制订了研究方案和研究步骤,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在不影响实现原定研究目标的前提下,我们对研究计划进行动态调整。我们共调整了三处。

第一、在研究计划中,我们只在初三年级进行导学案的研究,但根据学校的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后我们弱化了对“导入”的研究,将对导学案的研究扩展到三个年级。

第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我们的研究方案重在“如何教”,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弱化了对“情景”的研究,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纳入计划。研究重点的合理调整使我们和学校总体要求保持一致,并使我们跟上课改的潮流。

第三、在研究计划中,我们各个年级都要形成自己的课堂模式,我们为了研究更加切合实际,规定各年级必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堂模式,从教与学两方面为构建高效课堂服务,为课题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③科研教研并进,求真务实。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课题组立足学校的课堂教学,在明晰研究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让课题教师结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导学案编制、小组合作、多媒体使等多方面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为了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在理论、实践两方面得以发展,我们沿续了上个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确定并完善了初中部政治组课题研究的机制,具体要求如下:

把课题研究与三课有机结合。(课题研究与课堂相结合、课题研究与研讨课、公开课、汇报课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推门听课相结合)把课题研究与“大教研”、理论学习相结合。在政治组的大教研活动中,我们把 “有效开展小组学习的途径”这一主题引入研讨,我们不仅畅述教学的收获与困惑,成功完成学校的任务,更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深入。

把课题研究与反思、积累相结合。我们积极开展自我反思,通过写教学案例、论文等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总结行之有效的评价策略和方法,提炼有效的评价手段。

并开展互评,开展课堂教学诊断活动,通过听课评课、交流反刍等方式,发现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发掘有待完善处。

在总结与推广中推动课题深入进行。不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议,对课题进行讨论和研究,集思广益,群策群立,使课题研究工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在总结中推开,在推开中总结,把课题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力求做到研究成果真实有用。

④积极利用一中平台,扩展课题研究空间。

一中的人多、事多,老师工作量大,学生负担重。为了尽量减轻课题的研究的难度与工作量,我们积极与学校的各部门取得联系,提前了解各部门的学生活动安排,并将有关学科内容的活动纳入我们的课题计划,并从学科角度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样,利用一中这个大平台,我们的课题研究能做得更多,走得更远。不仅如此,我们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广泛吸收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力求收到最佳的研究效果。在开题会上,我们根据赵英姿老师的开题意见重新修改了我们的开题报告;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经常向一中教科室李菊华主任,张冬梅老师请教,还吸收了部分学生及家长一起参加课题研究工作中来,力图让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此项工作,使课题研究的结果富于创造力和生命力,课题研究成果被上级主管部门认可,被社会认可,被教师认可,被学生认可。

四、研究的成果

通过开展自主学习的研究,初中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发挥,课堂教育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成长的乐园。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目中的政治课不再是无用的,而是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1、初中部政治学科教学形成特色

初中部政治学科教学自成体系,初具特色。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坚持育人为本,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课堂激趣作为自主学习的外在动力,以导学案的使用为自主学习的提供载体,以小组合作为自主学习创造展示空间,以课后实践性作业将自主学生与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紧密融合在一起,初步构建了立体化教学框架。我们耗费心血编制了初中思想政治全套书的导学案、多媒体课件及实践性作业,努力打造师生互动、民主平等的课堂,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大幅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导学案的编制以“生本”为指导思想,以设疑创新为核心,在课题实施计划中,初

一、初二年级学案的设计由学习目标、重难点知识填空、发掘学生自身资源三个环节组成,侧重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初三年级学案设计由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法指导、学能尝试测试环节五个环节。我们在具体编制导学案时,发现学生对教材缺乏总体的把握,又在导学案设计了“请你设计知识树”环节,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各个年级在导学案的使用上都各具特色,但以下几点是共同的要求:课前,教师在课前发放并批改导学案,学生在在课前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知识部份。如有不会的内容,做出标记,之后在课堂上完成;课上,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点部份进行答疑解惑,重点组织学生研究导学案中的“探究题”,导学案的训练题和知识树作为巩固。课后,组长审阅组员的导学案完成情况,并反馈给老师。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如何设计出优秀的导学案,我们学习了大量的理论,但在具体实施时,还是碰到了很多困难。但不管怎样,使用导学案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更能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帮助老教师梳理自己教学经验。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日益成熟。用导学案上课,课堂活动都是按着导学案进行,容易导致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小组合作学习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课堂上,生与生之间,组与组之间,师与生之间,形成多边合作学习,小组合作竞争使得课堂成为一种动态互动过程。我们对成功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总结了如下经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技能,必须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培训,尤其是小组长,小组长能否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是小组合作学习成败的关键;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还必须来自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表演能力的提高、学法的指导等方面。经过一年的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显示出如下优势:第一、学生的情商得到了发展。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他人,学生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增强,社交技能得到了提高。第二、教学的多边互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多得多。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动口、动手、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第三、基础差的学生得到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基本做到了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会有更大收获。

2、构建高效课堂喜见成效

通过自主学习的研究,构建高效课堂初见成效。我们课堂的“高效”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注重导情,课堂充满人文情怀。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我们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位,一方面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放到重要的位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我们的真心关怀唤醒学生们沉睡的心灵。我们重点从创设安全的课堂、利用课堂生成、选用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情境、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四方面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高玉佩教师在讲八年级的《同学朋友》一课时,设计学生讲述自己与好友的感动故事,在得知一对好朋友正在因传言闹矛盾时,高教师当机放弃了准备好地下个环节,而是和全班同学一起,为这对好朋友寻找解决的办法,最后误会解开,两个好朋友含泪重归于好,教室响起开心的掌声。

第二、注重导行,育人无声。我们以实践性作业为载体,拓宽学生行为的外部空间,从学校延展到学生的家庭、社会中去。每项实践性作业都明确的规范课外行为要求,把课堂的导行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政治课的教学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取得实效。在学习七上级上册第一课《新学校新环境》时,杨晓军、苏红军两位老师身背扩音器,手拿精心准备的解说词,领着初一的孩子们参观一中校园。同一条线路,三天走了16遍,辛苦的付出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孩子们在入学之初,就对政治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学习八年级《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一课时,布臵学生为社区环境的改善出谋划策。有的学生建议垃圾分类,有的学生建议成立环保小分队,还有的学生携着小水桶,拿着钢丝刷,走出家门清除小广告。实践性作业的布臵及展评,使政治课由以往的重知识的讲解运用转变成现在的知行合一,让政治课显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生机。

第三、注重学法的引导,学业成绩获丰收。学生在学习政治课时一直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花费大量时间来学吧,它的总分少;不用功夫学吧,又成了拉分课。我们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使

用教材的方法,省时、省力又出成绩。我们在三年的时间里,重点教会学生掌握政治教材的编写规律。人教版的教材编写上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在每课内容的编排上,它都按介绍主题、讲解意义、提出要求这样的思路来编写的,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大问题;其次是在讲道理的方法上,理论与事实相结合。在每个观点之前,它都在前面用小号字体附一个能说明这个观点的材料;再次,学政治不仅要学观点,还要学关系,即学习观点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套辨证思维程序,也学好政治的关键。最后,教材中的 “相关链接”栏目、“探究”活动、每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模块,是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教会学生科学的使用教材,就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我们要求初一学生学会看教材,总结教材观点,要求初二学生自学教材并画出知识树,要求初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教会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又超出教材,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2013年的初中政治结业考试中,全市超过80分的学生不到900人,初中部就占了356名。优良率这么高,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掌握了教材,所以在开卷考试中占有优势,但也是因为我们的学生还没有做到超出教材,所以我们的优秀率并没领先,与兄弟学校平分秋色。

3、学生活动异彩纷呈,构成校园文化亮丽的风景。在自主学习的研究过程中,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课前的新闻播报,课上的小组激烈争论,课下的实践性作业,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参预,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制性都有大幅提高。我们还积极利用综合实践课和学校的各项活动,不失时机地将我们学科内容渗透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习九年级《弘扬民族精神》一课时,我们与铁人课程有机整合,设计了看铁人、演铁人、讲铁人、做铁人的系列活动,不仅孩子们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们结合学校的“安全教育

月”活动,打乱教材顺序,提前讲授《珍爱生命》一课,邀请消防员来班级讲授火场避险常识;学完《爱在屋檐下》一课,我们利用中国传统节日,进行感恩系列手抄报评比,长长的走廊贴满了学生与父母的故事和照片;学完了九年级《科教兴国》一课,我们和学生一起动手做“净水装臵”,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小发明小制作”展览……在一中绚丽多姿的平台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和学生们尽情的挥洒着我们的智慧与创意,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5、潜心科研,锻造一支专业的政治团队

经过十一五、十二五两个课题的研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水平的显著提高。课题教师积极思考,大胆实践,对教育教学的新思想、新理论以及有了深层次的体会和认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科研水平。2013年9月16日,苏红军、刘素粉两位老师受邀前往哈乐滨,为国培计划中西部教师培训活动担任讲师。苏红军老师的授课题目《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刘素粉老师的《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均受到学员的一致赞扬,遗憾的是由于学员均来自县城,探讨只停留在教研层面。近日,苏红军老师再次受到邀请国培邀请,将于11月1日,为国培计划省内政治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担任讲师。一中经验得到认可,是我们一中初中部政治组十几年来集体拼搏的结果,更是我们潜心科研的硕果。从2011年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林鹤鹏等8人次获得省级赛课一等奖;张爱丽等12人次获得市级说课一等奖;李阳等6名老师论文获奖;在2012年黑龙江省首届文科团队评比中,苏红军、赵淑媛、高玉佩捧回了特等奖;尤为开心的是在十二五科研成果评比中,曲国明等七人获得科研成果一等奖……政治组教师研究课题早已经不是为了职称,潜心钻研,已经成为政治组老师的精神需求和精神食粮,已经融入到我们日常的教学的每一

个环节,就像呼吸一般自然。我们正在走在研究型教师大路上,迎向新课改,走向专业化。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课题组成员经过近三年的辛勤工作,基本实现了课题预定的两个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育和教学方法,形成初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特色。不仅如此,我们的教学实践还获得省市同行的认可,形成了大庆一中独具特色的政治学科教学体系。可以说,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地实效,但由于我们自身水平有限,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惑:

1、教与学的结合仍是难点,有待继续突破。在十二五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部分了克服了以往研究中“空洞”的毛病,将目光转向了课堂,努力将科研与教研结合在一起,取得了一些很实用的成果。但我们的精力还是放在了教师如何“教”的层面上,对于学生如何“学”研究的不够深入。

2、我们的课题成果有待进一步完善。课题成员自编的全套的导学案、课件、实践性作业,虽然极耗心血,但问题不少。其一,各年级基本统一格式,但整体的系统性不强,还不够规范;其二,内容的设计还不够科学,对学生的需求了解不够,需要继续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其三,导学案中的大部分探究题的设计还没有经过集体研讨,还需要群策群力,精心设计。

3、研究课题的能力有待继续提高。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课题材料不能做到及时收集和归档,只注重操作,积累注重得不够,使得很多重要的材料遗漏了。研究过程还不规范,导致课题实施缺乏有说服力的理论成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逐渐学习并提高。

4、开展实践性作业缺乏社会支持。对于政治学科来说,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是政治课终极使命,实践性作业就是知行合一的良好载体,是德育的突破口。但在当前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必然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社会的疑虑。毕竟,作业的展评要占用课程时间,作业的完成要利用课余时间。家长们对实践性作业不能给予很好的支持、学校因考虑安全问题,亦不支持课外社会实践性作业的开展;有关社会组织和部门也不能很好地给予支持和配合,总之,实践性作业的开展到现在为止还缺乏良好的综合环境。我们呼吁教育部门尽早制定出学生社会活动方面的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1、进一步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基础差的学生参与不主动、有的小组出现“一言堂”,缺乏平等的合作精神、人多组多教师调控能力亟需加强等。尤其是在评价方面,虽然开展了一些探索,但还没有形成体系,小组的有效评价缺失,导致小组活动的动力不足,建立起关注过程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2、进一步完善学科资源库。我们准备继续利用两年的时间,一边完善已有的导学案,课件,一边形成全套的多媒体集、情景集、设问集、导入集。努力集政治组教师的集体智慧于资料库,资源共享,提高集体备课效率,减少教师在教学资料方面的备课时间,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研究学生的“如何学”上面。

3.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

结 题 报 告

贠张逸夫小学 尹 亮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可见在学习时主动性的重要,良好的主动性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课堂;更深刻的思考问题;更多元化的思考问题。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多表现在上课时很容易走神,回答问题很少举手,这样学生成为了一个被动学习者,导致的结果是学习很慢进入状态,影响了课堂的高效率。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老师在‚灌‛知识,而对于这一类学生就更谈不上主动学习了。

2、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长期以来,学生在课堂中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学习,直到应该做什么,也知道不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他们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3、学生缺少自信心,怕嘲笑,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有

都无法替代的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因此,教学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独立完成一点点的,就让他们独立完成一点点。避免所有内容都当新知识讲,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讲评,使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达到深化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学懂弄通的目的。

二、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教师方面: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探索出适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

2.学生方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的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内容

1、科学课堂中教师如何构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方式策略。

2、解决限制学生主动性参与的障碍。

3、培养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性的方式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师每讲完一次课之后,教研组进行一次评课活动,讨论问题存在的原因,再帮助教师进一步改进。

4、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教学方法改变前后教师和学生的感受,教研组集体讨论和研究失败的原因。总结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5、承担实验班级教学任务的教师及时撰写教学设计、说课稿和教学反思。由课题负责人收集、整理并选取典型案例与承担实验班级教学任务的老师共同学习,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更有效。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5月)

1、根据实验班级的教学情况,形成全员主动参与的策略。

2、对已形成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进行进一步的实践,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3、完成教学案例、经验及心得的撰写。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6月—9月)

1、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

2、撰写结题报告,接受结题审核。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与做法(1)、紧扣学生生活实际,以疑激趣。

疑问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原始动力。只有引导学生在

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这一例子,是不是就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呢?……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提出了很多猜想。那你们想不想再来玩一玩桌上的这些物品呢?于是学生四五个人一组,互相合计着‚玩‛了一课。其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还经历了小组内的讨论,选择了研究对象,设计了研究方案,又通过合作,进行了反复实验……最后又通过集体交流、总结,学生终于懂得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整堂课我并没有用条条框框的实验步骤去约束学生,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自由地‚玩‛。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研究得特别起劲。学生不但轻松地掌握了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验证方案、实验、观察、记录、分析、作出结论……

(3)、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例如:在讲到纸做的物品、纸的发明及节约用纸方面,我尝试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合作式的方法来学习本课内容。让学生自由组成6人小组,采用信息网络搜索查找资料的方法,使学生学习到了很多课本知识学习不到的东西。我把三年级五个班的学生

师不要过多的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对他们既要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予以鼓励,如告诉他们‚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只有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价,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与结论

(一)、课题研究的效果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收获很多,撰写了多篇读书笔记、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等。教学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活动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和参与的意识,现在我们班的学生很喜欢上科学课,课堂上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显著提高,并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科学成绩有明显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智力水平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通过独立学习、实践操作、小组讨论、集体评议、师生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师在整个环节中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多让学生各抒已见,多听学生意见,与

和了解学生已经养成了很多坏的学习习惯,不爱读书,不写作业、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这些学生基础很差,即使教师设计了很好的教学活动,学生有参与的热情,但会受到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从而影响了新的教学活动的参与和学习。

3、该课题的研究中‚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学习活动的方法研究‛还具有有限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相信还有更多有效性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用心深入教学,不断地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郝京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2)、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3)、姚伟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及思考(4)、苗逢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的视角》

(4)邱学华.尝试学习研究[M].海南出版社

4.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四

结题报告

2009年6月,在省教科所和市教科所教研室的亲切关怀和具体指导下,本课题组结合学校文学社团发展情况,经过多方深入地论证,向省课题规划办申报了本课题,获得了课题立项。我们进行的是“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三年来,本课题组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把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在研究中丰富和深化文学社团运行。本课题通过对系统的文献研究和现状研究,探索文学社团的一般运行规律,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增添新的活力和制度性的保障,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将课题研究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查阅中国现代史资料,人们发现,现代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诗人,如夏衍、魏金枝、江静之、潘漠华、张天翼、李健吾、吴强、张爱玲、曹禺、李英、赵丹等,在中学读书时候,都是所在学校文学社团的骨干成员。在中学时代,他们已经发表了颇有影响的作品。由此可见,中学生文学社团确实哺育了大批的人才,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新大纲、新课标第一次将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列入教学范畴,为我们指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我们可以竖起文学这面大旗,高扬人文精神,从内心深处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突破课内外的严格界限,形成课内课外互补延伸,读写相长,听说齐上,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其突破口就是如何发挥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潜在的巨大的教学功能。

就目前现状看,对于文学社团的建设各个学校都很重视,尤其是在高等院校和高级中学较为普遍。在如何办好文学社团方面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普遍做法是 :“三抓”,即,“抓活动、抓成果、抓社刊”;在办好社刊方面坚持“四个”原则,即,形式朴实大方,内容精美多姿,思想健康向上,展示自身风采,1 保持延续性。但是对于文学社团的运行模式及其规律的研究较为匮乏,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特别是对于初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来说,如何发挥文学社团活动潜在的巨大的教学功能,显得尤其不足。也有一些少数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文学社团的创办与活动开展作为装点门面的“蝴蝶结”,昙花一现,更谈不上科学有效的管理,背离开展文学社团的育人宗旨。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文学社团是帮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宗旨;以培育学生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品味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审美情趣为任务。

运行模式是指外在表现的组织形式,是指子系统的体制和运作方式等。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不涉及小学和高中或其它学习阶段的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立足于初中生的认知和兴趣实际,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和活动实践,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延伸语文课堂,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重点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通过对系统的文献研究和现状研究探索文学社团的一般运行规律,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使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在常态和科学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研究内容:

1.文学社团发展的历史轨迹研究

2.对部分学校文学社团建设的现状调查研究 3.文学社团建设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的融合研究 4.初中文学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研究

(三)研究重点:

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建构的研究

(四)研究原则:

1.实践性、创造性原则:

初中文学社团活动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取得对事物、生活与情感的亲身体验,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活动课程实施中,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勇于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启发学生创新意识。

2、导向性、自主性原则:

在社团活动实施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确立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应当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活动时,要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

3、灵活性、开放性原则:

活动课程有统一的目的和基本要求,活动内容应相对稳定,针对活动课程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经常不断地改进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程范围很广,不局限在课堂,应课内课外、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多种媒体资源和优势,使学生自由自主的参与社团各种活动。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步骤、方法与分工:

(一)研究思路: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遵循素质教育的要求,以系统论为支撑,采用历史文献、调查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文学社团的发展历史和现状以及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模式建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学社团的一般运行规律、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使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在常态和科学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4-----2009、6)

(1)运用文献法,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2)选取实验对象。(3)组织课题成员学方案,明确研究任务。(4)召开研讨会,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广泛深入思考。达成目标:成立总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开题论证。

2.实施研究阶段(2009、6-----2011、6)

(1)成立子课题组,制定各自具体的研究计划,具体实施各子课题研究,完成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阶段成果:撰写与各子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实验报告。(2)进行中期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阶段研究方案,撰写中期研究报告。聘请专家指导。

3.总结阶段(2011、6-----2012、2)

撰写各个子课题的终端研究报告和总课题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论文结集,论著出版。接受课题鉴定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三)研究方法:

1.科学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文学社团活动质量及其效果,分析出不同类型、不同时段和不年龄的文学社团活动需要改进的环节及其经验规律,努力提高文学社团活动的质量,增强学生的文学兴趣,及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社团活动及其运行现状的的分析与研究,制定出社团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开展实践与研究,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高社团活动的实效,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真切具体地感受文学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案例研究法:研究本校社团或外校社团运行的成功案例,有针对性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依据。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经验总结法:实验教师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修订实验方案,改进社团活动实验的操作方法、手段,以探索最适合本校初中生的文学社团运行模式。

(四)研究人员分工:

1.研究报告审校、活动总指导负责

2.文学社团活动内容与形式的规划及活动安排 老师负责 3.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改革的融合研究及论文撰写 老师负责 4.学生文学创作成果收集及展示 老师负责

5.文学社团发展的历史演变及论文撰写 老师负责 6.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建构总结报告 老师负责 7.文学社团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老师负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课题研究工作至今已开展近三年了,在这段时间里,本课题组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课题研究工作运行正常,并富有成效。主要工作有:

(一)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从2009年4月起,本课题组经过反复思考和多次调查研讨,并请教校内外许多领导专家,最终确立课题名称和研究方案。分别请曾参加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立项课题“学生发展与教师角色转化研究”的陈子祥校长和曾主持省级、市级课题的王丽梅校长、刘军主任为本课题指导;本课题组按照分工对本课题研究作了认真充分地调研,运用文献法,查资料,制定实验方案。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选取实验对象,筹划实验平台的建立。组织课题成员,明确研究方案和任务。召开研讨会,对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进行广泛深入地思考。最终各项研究资料准备细致,顺利通过了课题组专家的审批。

(二)成立“楚风文学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2010召开成立大会,设计和公布社团标志,确认社团活动小组:写作兴趣小组、话剧表演小组、广播报道小组、期刊编辑小组、校园小记者团、影视欣赏小组等六组。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各项文学社团活动,努力以扎扎实实的实践作为研究的基础。“楚风文学社团”自成立以来得到校领导大力支持,在校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吸引了广大学生纷纷参与到社团活动中来。

2.三年来,社团有计划地聘请校内外专家老师为社员开设文学课,并定期召开以丰富同学们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扩大文学见闻为主题的专题讲座。

3.成立话剧兴趣小组,编写话剧剧本,指导学生理解剧本,成功排演多幕话剧,其中校园系列剧——《校园传奇》(包含系列剧:《英语学习之投名状》、《新来的班主任》、《减负公司》、《浓浓的父爱》)在校园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使广大学生对戏剧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而且让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4.电影欣赏。观看一些优秀电影,如《孔子》、《红楼梦》、《罗马假日》等,5 通过品析片中的人物、故事和特技等,发掘社员们的写作潜能,创作出许多较为优秀的作品。

5.作文竞赛。多次组织社团成员参加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及省“凤凰杯”诗词创作比赛,三年来有近百位同学荣获比赛大奖。每年在文学社里举行两次的个人文学创作大赛,以赛带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6.外出采风。每学期计划采风两次,要求学生要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学生积累素材。采风活动地点有:马陵公园、黄河公园、项里公园、古黄河畔、大运河畔、花鸟市场、嶂山森林公园、皂河乾隆行宫、井头船闸处、双庄农田实验区、宿豫经济开发区、骆马湖水产养殖区等十二个地方。

7.诗歌朗诵。通过朗诵提高同学们的审美品位。参赛选手以社员为主,选手充满激情,赛会隆重而热烈。大赛邀请校领导和专业老师做评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出团体奖和个人奖若干名。很多获奖同学还被推荐到市里参加朗诵比赛并荣获大奖。

8.趣味知识竞赛。为了引导学生广泛而合理的进行课外阅读,要求社员阅读教育部向全国中学生推荐的30不中外文学名著,学习做读书笔记。文学社适时地举行趣味知识竞赛,内容涉及中外名著、汉语知识、文学典故、猜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9.作品交流。交流采用先互评后推荐的模式,使社员们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然后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作品尽善尽美。可以选取周一、周三下午第三节为文学社作品交流时间。

10.总结表彰。学期结束,评选优秀社员,给予奖励,对不能履行文学社纪律要求或不能完成各项工作的社员予以劝退。

(三)创办社团校园期刊——《楚风》:

该项社团活动以社员为核心,并辐射到全校师生,校园影响较为广泛。《楚风》自创办以来,已经成功创办多期,装饰精致,文笔优美,类型多样,思想活跃,已经被评为省级优秀校园期刊。社团期刊特邀请校领导指导,并由老师专职负责。期刊栏目齐全,类型丰富,风格清新高雅。期刊的栏目有:“快乐阅读”、“春日迟迟”、“至爱亲情”、“亲近自然”、“诗路花语”、“音韵轻扬”、“青 6 春物语”、“师苑采撷”、“心语心愿”等等。期刊借助这些栏目引导学生审美向善,让孩子们的青春更加和谐美好。《楚风》编辑组还从发表的作品中挑选许多优质稿件向社会期刊推荐,这些社会期刊有《江苏省现代写作报》、《中华活页文选》、《宿迁日报》、《扬子晚报》、《宿迁晚报》等等,社团进而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影响。

(四)建立校园“青春之声”广播电视站:

广播电视站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成立校园小记者团,引导广大社员深入到学生中,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和思考生活,为创作积累第一手资料。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轻快,深受同学们欢迎。

(五)及时撰写活动总结,深入研究课题:

课题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翻阅相关资料,积累前人已有的经验和理论,结合社团活动的实践,撰写实验总结,阶段性反思,及相关论文,把活动上升到理论层面,支撑总课题观点。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

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的实践研究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它是实现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需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实践(听、说、读、写)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师生的信任和沟通。《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学社,是学校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阵地,培养写作尖子的苗圃,造就未来作家的摇篮。在中学生中组建文学社,开展文学社活动。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有效途径,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现行初中文学社团的建设需要系统理论的支撑和健康的运行模式作保证。

(二)课题研究创新之处:

1.着力于对文学社团运行规律的探索,形成理性认识和解释;建构适合初 7 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模式,使社团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不再盲目化和随意化。

2.立足于初中生的认识和兴趣实际,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和活动实践,拓展学生文学视野,延伸语文课堂,使文学社团建设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融合,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成功建构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

建构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顺利开展社团各项活动,为校园文学社团的建立及发展摸索出一条路子来,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探索适合于初中文学社团发展的运行模式,从而为初中文学社团的运行,增添新的活力和制度性的保障,对于改变传统教学,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1.文学社团活动的运作模式:

“文学社团活动的运作模式”是指文学社团以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形式来组建机构、组织活动的。文学社团的运作,能够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管理权,引导学生选择伙伴形成团队,选定社团的发展目标,自己进行现状分析,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评价总结。通过社团活动课的开展使每位学生有机会在社团中锻炼自己,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展的位置。

(1)文学社团的组建:

学生根据相同的的兴趣特长,召集3人以上人数,形成非正式的学生团体,经过审查通过后给予确认,通过选举产生学生社团管理机构,每社团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或者聘任校外的辅导师。文学社团要形成自己的宗旨、提出活动口号、章程、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制作社标、社旗等,强化自主社团的物质文化建设。

(2)社团的组织机构:

社团设有正、副社长各一名,组织、宣传委员各一名。上述成员由社团全体成员民主选举产生,定期改选。社团成员允许流动,但至少应保证参加一学期的学习活动。

(3)社团活动时间与场地: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教师对自主社团活动课的开设时间,大都选择在中 8 午、下午放学后或者双休日,所以可以根据社团的特点,在这三个时间段内自由选择开展活动。但要保证同一个社团活动课的时间相对稳定,学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社团活动课提供专用的活动场地,以保证课程开设的规范,如校内开设美术、音乐、广播站、体育馆等活动场地;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少年宫社实践基地等。

2.文学社团活动实践模式:

“文学社团活动实践模式”是指文学社团以什么样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原则要求组织具体实践活动。这种模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活动的主角,积极依靠社团和学校资源开展文学社团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利用学生家长、社会资源等,邀请各行业的成功人士或专长人才尤其是文学专长人才来学校讲座,利用工厂、公园、工农业示范园区、德育基地等,开展学生文学采风社会实践活动。

(1)社团作品交流活动采用“互评推荐共赏析”的模式。每双周一下午四点半,社团写作兴趣小组在科技楼阶梯教室进行作品交流活动,组员带着自己的最近新作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交流双方互批,提出建设性建议,促进对方改进写作。然后由组员自由推荐3——5篇文章,利用实物投影仪把作品展示出来,共同欣赏,并有辅导老师作指导发言。

(2)《楚风》期刊编辑和发表采用“责任到人指导为先”的模式。筹稿工作安排三个组长负责发掘写作人才,吸收进社团,督促帮助社员撰稿,为校刊提供高质量的作品。期刊编辑编辑部收到来稿后组织指导老师帮助修改,并对该社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得到发表的社员可以得到一本《楚风》校刊。(3)影视欣赏活动采用“赏评结合启发写作”的模式。影视作品播放时间较长,而社团每次活动时间有限,这给学生赏析带来一些困难。所以先整体观赏再边看边赏析的方式就无法采用了,我们只能采用“边赏边点评”模式来赏析电影。这就要求所看电影必须是学生较为熟悉或容易接受的。学生喜欢电影也熟悉电影这种艺术形式,但不懂得如何赏析其中的内容尤其是表现技巧,这就需要指导教师及时予以讲解,丰富学生电影知识,进而提高写作水平。欣赏影片后,每人写一篇影评,作为活动的总结。

(4)话剧兴趣小组排演活动采用“剧本为主表演重情”模式。剧本是话剧的依托,话剧表演要要以剧本为主,作为文学社团必须在剧本上下功夫。话 9 剧表演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的揣摩人物,感悟生活。但学生们都是门外汉,对于话剧表演,社团应采取多鼓励的措施,让有这方面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表演可以在表演技巧上淡化一些,多关注学生对剧本中的情感的理解和传达。当然,必要时社团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老师指导学生表演。

(5)广播电视站活动采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模式。校园广播电视主要目的是为广大学生服务,所以应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从学生中来”就是记者、嘉宾、稿件、导播、编辑和播音都来自学生,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展现学生的才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到学生中去”就是指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格调要适合于学生,让学生有所乐有所感有所得,进而扩大社团活动在校园中的影响。

从以上五类社团活动模式可以看出:初中文学社团运行模式必须以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为前提,符合初中生对文学知识的需求规律,适度开放,自由创新,合理指导,勇于探索,才能适应文学社团运行特点的要求,推进社团工作快速前进。以上运行模式还在探索当中,期待在实验研究中不断完善更新,让学校文学社团健康稳步地发展下去。

3.文学社团活动评价管理模式:(1)教师管理考核:

有效地对辅导师进行管理,才能确保活动的正常运行,对于辅导教师的管理我们采用了一整套有效的管理机制,首先,我们要求年轻的语文教师必须每人带一个社团小组,并与我们学校的教育教学量化考核和评优评先相结合,活动采用奖惩结合的办法,使教师认真履行辅导师的职责,其次,我们把教师辅导工作量记入教师的课时量,既不另外增加教师的负担,也有利活动的管理和开展。

(2)社团活动考核:

各社团小组要制定学期活动计划,每次活动要填写活动记录,使所有社团小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每月召开负责人例会,协调了解社团活动课的开展情况。每学期根据社团过程管理、作品展示、活动成果体现等对社团活动课进行一次考评,要注重形成性考评与终结性考评相结合。评出“明星组”、“魅力组”、“潜力组”等。

10(3)学生参与考核:

结合我校“星级评价”制度,对每个学员参加社团活动的情况做一个跟踪记录,根据学员互评、自我评价、成果等内容,每一学年应评出优秀社团学员“社团之星”。

(二)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改革有机融合:

三年实验研究为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搭建了一座桥梁,二者通过师生们共同努力得以相互融合。过去,初中三年语文课共108周648课时,但是汉语之丰富,文艺领域之广阔,想用648课时、100篇讲读课文、百来篇课内自读课文、来初步解决阅读、写作问题,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是很困难的。何况课外自读课文则要求在具备一定自读能力的基础上课外完成。所以,无论是教材的安排,还是大纲的要求,对改革语文教学、开辟语文第二课堂都是十分必要的。现在,文学社团建立和发展起来了,不仅解决了这一矛盾,而且还把语文小课堂变为了大课堂。它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加阅读、观察、写作等活动,赏析电影、听专家讲座、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和各种主题的演讲比赛等。这样,不仅为语文阅读、写作、听说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而且让学生更好地接近生活,接近社会,使文学社团与语文教学改革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学生文学创作成果:

三年来,在文学社团的引领下,社员们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仔细观察生活,认真反思习作,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在文学社团的积极运行下不断出现,纷纷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并荣获省市级习作一二等奖,众多奖项激发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为学校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所发表的社会期刊有《江苏省现代写作报》、《中华活页文选》、《宿迁日报》、《扬子晚报》、《宿迁晚报》等等。2011年本社团的程蝶漪、孙宇、姜烨等十人荣获“中学生与社会”作文比赛市一等奖。常小涵与王彦帧还代表宿迁参加省级现场大赛,并荣获一、二等奖。本文学社的房雪莹、徐萁、李秋仪等二十人还积极参加“凤凰”杯首届江苏大中小学生诗词大赛,荣获了一二三等三不同奖项。

(四)课题研究理论成果:

5.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五

摘 要:当前,我们强调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训模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强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忽视背诵这种教学方式。因此,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初中学生感悟力培养语感

文言文教学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老师在教学中对这方面要有足够的认识,而在初中文言文中不少是要求背诵的。这些课文都出自名人之手,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它们熟练地背诵下来,对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写作能力,培养语感是大有裨益的。在背诵课文时,不少同学只是反复地机械地从头到尾多次朗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背下来,待到要回忆其中某一句时,往往又要从头开始;或暂背下来,时间一长,又全部忘记了,也就谈不上运用了。

怎样才能既背得快,又记得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无疑是摆在初中语文老师面前的难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一孔之见,仅供同行参考。

一、诵读法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途径。初中学习文言文,重在字词语句的积累,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非常好的做法。正是如此,初中学生原本文言底子薄,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初涉文言文,文言语感差,再加上时代距离远,大多数学生对文言不感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识记任务相对负担量变大。因而初中方言教学要在让学生多读多记多练的基础上,锻炼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及毅志力,注重诵读正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诵读法是背诵文言文的准备阶段,可分这样几步走:

一是诵读前的准备:

1、教师范读,或者听课文朗读录音。

2、要求学生学会生字词,扫清语言障碍。

3、正确的诵读,特别是要读出语气。

4、点拨课文内容大意。

二是诵读的形式: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大多数学生较熟悉课文内容以后,还可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进行朗读比赛。通过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凭靠声音的直感,如吐字、句中停顿、语调、语气等,达到口熟的目的,从而激发起学生背诵课文的欲望,为背诵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举纲张目法

对于背诵,学生与文章是一对矛盾。学生如何把文章背诵出来,犹如渔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网发掘出来。在讲解分析课文中,我引导学生采取“举纲张目法”。

所谓举“纲”,就是在讲解课文时,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一段一段的进行,根据每段课文所写事物或讲述问题,找出中心词或概括成一句简短的话,然后按顺序联成一串这便抓住了这段文章的“纲”。依据这个“纲”就能联想起整段文章。

所谓理“目”,就是每段文章中,每个事物或问题是用哪几句话描述的,每句话又是怎样讲的,对于这些细目也要一个个清理。重点是语法结构复杂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是背诵的“拦路虎”。学生只有彻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记忆它。举纲张目,就是在清理文章纲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研究纲与目及目与目是怎样联结起来的,也就是说,要搞清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关系:是因果?是种属?是部分与整体……到此为止,文章思路也就变成了学生思路,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记忆,也自然能“举纲张目”了。

比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这首词分为上片和下片,上片写景,先总写北国的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接着用“望”字总领的内容,是实写,最后展开想像,想到天晴后的美好景色。这样理解后上片就能很快背出来了。下片同样如此,是来论史。先用一个过渡句过渡,再来评论五位帝王的共同的不足,最后揭示词的主旨,赞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者。如果这样理解了,这一首词要背出来是很容易的。只要老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抓课文要点,理清文章思路,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课文的记忆。

三、接力训练法

为了培养兴趣,增强效果,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可开展背诵课文的接龙比赛。具体做法如下: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同学都是参赛选手,同选一篇课文,从第一个同学开始,一人一句,依次进行,先背诵完的小组获胜,下次比赛,以此小组为“擂主”,其他小组可“攻擂”,擂主可争取“卫冕”,此法可在背诵课上进行。这是一种有效的检查学生背诵效果的手段,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每个人都努力背诵课文。分“部”完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篇幅较长的文言文,或者是单元课文的整体背诵。具体操作如下:每一组同学负责一段,规定完成的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换,还可让每一组负责一篇课文,适当放宽背诵时间,然后交换。这种方法可以和举纲张目法配合使用,检验时可用接力训练法,此法的好处在于能减轻学生负担,而且不致于产生厌烦情绪。

四、再现情境法

此法适用于诗歌和写景抒情的散文。好的诗歌和散文都有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意境,背诵时,可在脑中回忆形象和意境,如有图片的提示,效果更好。如《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记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淡薄的,这是任何人凭经验都会知道,但到底在什么情况下记忆才会淡薄下去呢?为什么有时儿时的记忆会

保留终生呢?根据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那条有名的遗忘曲线上所揭示出的科学数据,可以知道记忆后的二十分钟再记忆省时率为58%,反过来遗忘率是42%,由此可见初期的遗忘率是很迅速的,而在这以后的遗忘率却是缓慢的,一个月以后的省时率约为20%,即一周至一个月以后,为了恢复最初的记忆,只要最初记忆所需时间的80%。通过这个曲线,我们就会明白遗忘是在学习之后急速进行的,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学生,要想巩固识记的成果,应在学习之后及早进行复习,特别是在识记后的一到十五天,以后再逐渐拉大复习的时间间隔。所以以下我再简单介绍几种巩固背诵的方法。

五、课堂设问法

要求背诵的文章,在背后的一到两天教师可采用课上提问,具体做法有:个人和集体背诵;对背,即两人对面同时背诵,因有对方干扰,可锻炼学生记忆的深刻性和正确性;提背,即打哪提,从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锻炼学生记忆的准确性。默写法:这也是运用内部语言背诵的一种形式,既用脑,又动手,可加深对文章的记忆。课下默写的方式进行大范围检测,一到两个星期后可再实行笔头抽查的方法,以后再不定期地小范围检查。师生(生生)问答法:有些古诗文故事性比较强,我们可采用师生(生生)问答的形式先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然后把情节连缀起来进行表演,最终完成背诵任务。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内容可分为“讽”和“纳谏”两大部分,其中齐王纳谏后的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时段进行问答记忆。期中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也是一个巩固再记忆的好时期。

六、课前听读法

这也是加深学生记忆的方法之一。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朗读课文,一方面巩固背诵成果,一方面还可锻炼学生的胆量和上台说话的能力,一举三得。

七、化整为零法

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各个击破,即要把篇幅长的文章或段落分成几个短小的部分来背。背出一部分再背下一部分。这样,每次背的内容少了,速度加快了,就有“成就感”了,这比一次背诵全文、全段要容易的多。当然,最后一定要把几个部分连起来背熟。比如背诵《桃花源记》,可以先背第一段“发现桃花源”;之后再背第二、三段,进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最后背后面,离开桃花源。

八、角色背诵法

背诵《核舟记》中描述船头三人动作神态的文字,可以让三位同学分别扮演东坡、鲁直、佛印,通过表演“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竖其左膝”这些惟妙惟肖的动作,然后进行记忆,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背诵《曹刿论战》一文,可

由三们个同学分别模仿同乡人、曹刿和庄公的语气进行对话训练,然后再背诵,效果将会更好。

6.创新作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篇六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2009年6月,我校根据“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的指导思想,针对我校学生作文存在说套话、说空话、的严重现象和没有生活,没有写作素材,没有写作个性,思维僵滞,缺乏创意的写作实情以及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存在的指导不到位的问题,拟定申请了“表达真情实感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的课题及实施方案,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探讨写作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目标、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

我们通过四个阶段用三年时间完成课题研究:

第一阶段(2010年6月——2010年8月),申报课题,申请实验学校,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培训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学习创新写作的有关理论,掌握其基本精神,提高开展思想认识和相关理论水平。

第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修改全程研究实施方案,研究制定出了每学期的研究计划,做了实验动员、师生教学观念转化和实验研究的摸底工作,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2011年2月——2013年1月),师生紧扣课题实验研究内容,依据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实践探索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精神的写作教学新模式,通过扎实的创新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创新写作综合教学水平。以学期和学年为界,及时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写出了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第四阶段(2013年2月——2013年7月),总结梳理,转化并推广成果。进行资料整理,数据汇总,实验结题报告的写定,论文的撰写、修改结集,优秀实验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选表彰工作。

二、课题实验研究设想目标的达成情况

冲破封闭、僵化的写作教学模式的束缚,实现写作教学的理念创新、目标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途径创新,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为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创新,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这是我们的课题研究的总体预设目标。

经过三年的实验研究,课题基本实现了预设目标,具体表现在:

(1)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老师们彻底改变了旧的作文教学观念,形成适合我校实际的创新写作教学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批语文骨干教师,王丹、马小红、李雅馨、严红梅、张小娥、张丽、扬杉7人次被评为优秀实验教师,校长田建强被评为优秀实验校长,韩朝晖、张娴、扬杉三位老师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在他们的带领下,全校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与理论,教学方法,自身业务素质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进步。三年来,实验老师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5 篇,二等奖 15 篇,三等奖6篇,创新写作案例一等奖2篇,优质录像课2节﹐学校被评为“优秀实验学校”。

(2)经过三年实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作文成绩明显提高,语文成绩不断上升,参加全国作文大赛等级奖人数不断增加。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功经验

经验一,制定并严格进行“真诚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验研究,即课前真诚讲话,课堂真诚阅读、思考、交流,课后真诚感悟写作,保证了课题研究质量。

1、课前讲话

优秀的写作来自于优秀的交流对话,要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必须在老师指导下进行多读、多说、多悟、多写(即读说听写评探创)。为此,我们规定每一节语文课,必须从学生课前5分钟讲话开始。初一每节课前2人,说话内容交给学生,按顺序轮流;初

二、初三年级的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由老师或语文兴趣小组根据情况决定内容。无论哪个年级班级的同学课前演讲,每天都要求有两位同学参加评论,保证每天上课前有同学讲话,有同学对讲话内容进行评价,说出自己的见解。

2、课中交流。

课堂是学生“讲话交流”的主战场,为了激发并保持学生浓厚持久的讲话交流兴趣,我们给全班每一位同学参与讲话、交流发表见解创造机会,特别是对文本、对写作内容有不同见解的同学。如果有个别同学没有获得参与,可放在自习课或下节课进行,每节课学生讨论交流对话不得少于20分钟。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不能少于10分钟,具体操作可根据讨论内容由老师灵活掌握。接着根据讨论内容立即进行300----500字短文写作训练,教师自始自终参与并指导学生,以防课堂教学混乱而影响教学进度和质量。课堂交流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自由读,自由说。具体做法是对朗读价值较高的课文或文章,在课堂上预留出读的时间,认真读后给自己或同桌说。

(2)讨论问题,发表看法。交流时既允许学生发表与课本观点相一致的看法,更鼓励有不同意见、有想象力的同学,把要说的话说出来。

(3)让学生上讲台点评或讲课。学生上讲台,既是教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形式,也是给学生展示语文演讲才能的机会。但必须能让学生提前两天或一个星期准备,然后在研究性学习或课上讲一篇自己准备的心爱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不拘一格,让学生真正当一回语文老师,周周都讲,轮流进行,一学期将会有20——40篇中外名作被同学们讲析,大大提高了学生说话的能力和学语文的兴趣。

(4)现场表演。语文教学最大的特点是情文并茂、“寓教于乐”,有些“戏剧、诗歌、小说”课文,我们让学生尽情表演,将课本上的小说,诗歌、戏剧等改编成课本剧,经自愿者课下排练后,在语文课上表演,优秀者参加全校课本剧演出比赛。

经验二,真诚对话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在过程中注重效果,在效果中注重过程。

1、动口说----动脑思----动手写

本课题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的活动,即让学生动口说----动脑思----动手写﹐因此,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己感情交流的手段。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针对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实际,一改过去设计不当或离学生生活太远的教学状况,找准切入点与对话点,鼓励学生不要受任何束缚,放开手脚,大胆设想、大胆说,大胆写作。三年来,我们解决了作文最终要解决的写作素材从何而来﹐写什么、怎样写、为谁而写,创新写作的真诚对话怎样在作文中表现等一系列困惑和疑难问题。

2、真诚对话。写作就是真诚的对话。我们把对话分解为: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生活对话等多种形式。

3、挖掘写作源泉。在创新写作教学中,我们努力把社会、自然﹑家庭、文本、影视、图书馆、网络图书阅读以及学生自己的心灵感悟等作为学习﹑生活和写作的丰富资源宝库,教师在课堂授法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创新写作实践,没素材的问题便渐渐得以解决。

4、写什么、为谁写、怎样写。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指导学生在课堂写作文,课后写日记、写随笔:写我的所见所闻、我的见解、我的思考、我的感悟„„;为“我”而写,为他人——同学、老师、家人、朋友等读者而写,为社会而写。无论怎样写﹐文必让人明白写了什么,为什么而写,给人什么启示,蕴含什么哲理,给人想象的空间、思考的余地和向上的力量。

5、课堂创新教学形式。我们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写作热情,如听音乐即兴作文,听材料写感动,讲所见写所闻、写思考,根据文本写片断或编写、改写,给材料写话题作文„„

6、个性化创新写作呈现形式。有了写作欲望和素材,作文就要呈现新的写作方式﹐我们把它概括为:写梦境,写幻想,写对话,写寓言、童话体,写书信体,编写故事,写新闻报道,进行文学创作等等。.7、创新写作应坚持“求真、求善、求美”的原则。(1)作文求真:说真话、写真事、写真思、写真“我”、抒真情。(2)作文求善:唤起学生的爱心、善心,写出内心的感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感动,从家庭生活中写出感动,从文本内容中挖掘感动,在日记写作中积累感动„„

(3)创新写作要求美:选材美、构思美、结构美、语言美、故事美、情思美、哲理美„„

8、作文批改:

在创新写作作文批改中,我们采取开放多元的批改方式进行评改。一是学生自批自改,自荐评价。二是互批互改,即把作文交换发给学生,人手一本,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和标准,让学生批改加评语。三是小组讨论批改,教师先提出批改要求和标准,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组,指定一个负责任,每人发给一篇作文,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批改四篇作文。四是师生共同批改,教师提前浏览全部作文,有目的地选出其中两篇,在课堂读一句师生一同批阅一句,最后共同提出修改意见,写出总的评语,让学生对照批改的作文修改自己的作文,看好在哪里,不好在什么地方,哪个地方怎样修改会更好,写出修改评语。通过这多样灵活的作文批改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自我修改能力和评价水平。

经验三:课堂得法,课后练习,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学生创新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在于教师在课堂指导得法,而且在于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课堂学得的创作之法,平时的感悟思考之妙得,进行综合性的创新写作训练。我们认为,作文是由学生读“出来”、思“出来”、“悟”出来,最后从心里“流”出来的,教师搭桥,指明训练方向,如课堂作文与写读书笔记、写生活随笔、写日记,与参加全国各类作文大赛相结合。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不放松学生的真诚体验与训练过程研究。

1、各班都办有作文选和手抄报、作品集。作文选是每次课堂作文讲评讲后评选出的优秀作文的精选集,手抄报每班评选选送到学校,学校每年再选出最好的分别参加全国和自治区的手抄报比赛。

2、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作文大赛,为学生搭建真正展示自己的平台,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写作的兴趣,而且使我校创新写作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

3、为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们把学生周记采取每周评选讲评的办法。课题组每学期评选学生优秀作文参加创新写作征文比赛,先后有120多名同学分获一、二、三等奖,4、努力给老师创造展示教学成果(创新写作指导经验﹑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等)的机会,每学期定期开展创新写作教研活动,商讨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问题的有效对策。

四、成果的获奖、发表情况以及成果的社会影响 三年来,学校在各类大赛中获奖5项,课题组成员获奖8项,发表论文20余篇.学生的创新作文有58人次获奖,在各类报刊和书籍发表作文30余篇。这些文章的发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给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课题虽已结题,但课题的结题并不意味着教学研究的终结。我们将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理解,以平时创新写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为研究核心,继续做好研究工作,想方设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把案例研究作为创新写作研究的重点,更加完善创新写作教学与训练模式,采取我校课题组全体教师的经验与外地实验经验相互对接交流的方式,总结更适合我校的创新写作﹑创新教学的经验,并坚定不移地把成功经验运用到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去,让“表达真情实感与创新写作”研究的成功经验与成果在指导新课改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做出新的贡献。

作者单位:城固县朝阳初级中学

7.初中理科学生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篇七

一、课题的提出

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文件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把他们培养成为富于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开拓人才。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究;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热情来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形成相应的评价体系,最终把学习的自主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达到学生自我训练自我发展的理想效果。

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教学高耗低能,缺乏活力。长此以往,养成了学生极强的依赖心理,思维僵化,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旧的“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大胆改革,彻底抛弃。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着力于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为此,根据本校当前具体情况,我确立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验课题研究。

二、研究目标、意义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确实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动力;

(2)通过研究,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策略性地学习;(3)通过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会做学习的主人。(4)通过该课题研究,落实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新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

对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又为新课程提出的改变学习方式丰富了一定的理论。

(三)主要内容:

我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效率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影响学习方式改进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学习方法与能力的训练及课外学习成果的展示探索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的方法与途径。课题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1、教学方式改进策略。小学数学推行“明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练习巩固运用—回顾总结收获”六步教学程序。通过推行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程序一方面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另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与条件、指导与训练。

2、学习能力训练策略。通过讲解指导、专门训练、交流经验等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明确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任务、自主检测阶段学习效果、自主总结和提炼学习策略、自主监控和逐步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元认知学习能力。

3、学习成果展示策略。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交流会、演讲比赛、辩论会、研究性学习、特长展示、独立组织团队活动等形式的学习成果展示活动,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不断强化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三、研究方法、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至于跟踪研究。

2、经验总结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总结出先进的经验,把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完善、再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创新。

3、对比实验法:有明确的实验目的,确立实验参照对象。对实验过程进行控制,收集有关信息。对实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

(二)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用两年时间完成,即完成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1.课题开题,撰写开题报告。

2.确定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内容,申报立项,开题论证。3.理论学习:系统学习相关教科研理论,搜集相关资料,展开理论研讨,着手设计研究计划,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1月)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根据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撰写实验研究报告。进行各类数据、资料的搜集、整理。按要求进行研究,完善研究方案,进行中期评估和阶段性成果展示等。

第三阶段:结题推广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10月)

通过本阶段实验,总结研究经验,评估研究成果,请专家鉴定成果,进行成果汇总、论文汇编,举办结题鉴定会、完善课题研究项目等并加强与其他教师的交流。

(三)研究措施

1、调查初测,分析小学生自主学习的现状

我首先根据对学生自主现状的初步分析,制定了《小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问卷是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分别从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现状三个方面进行。然后按照分层抽样的方式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统计分析,我们认为:

(1)学生的自主学习条件不充分。

(2)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太强烈。(3)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不容乐观。

2、制定方案,明确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制定研究方案。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够顺利进地开展,并与课堂教学及日常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活动紧密结合,我经过多次修改从课题的提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措施、预期研究成果与经费预算等几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案。

研究过程采取的主要的措施:

(1)共同研讨,确定实验的方法。通过研讨我明确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有:学习的理论资料及理论笔记,每个阶段的实验计划,每次教学研讨活动的记录,教学所使用的教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讨论的记录,每个阶段的实验活动总结材料,阶段性实验报告,各类调查表,质量调研的试卷等。需要收集的实验数据有: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方面的调查统计数据,学生各类考试的成绩统计数据,学生心理变化的测验数据等。

(2)定期反馈,调整实验的方案。通过落实交流研讨制度和定期汇报制度,及时掌握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及时调整不切实际的实验方案,制订相应的对策我决定,先从一些简单的环节入手,逐步加快实验步骤。

(3)听课评课,检验实验的效果。经常邀请县教研室的领导以及有名望的退离休教师到实验班听课评课,一方面检验实验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为实验的深入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听评课活动中,他们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分组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课堂小结的能力与意识,要注重因材施教,要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教师要加强驾驭课堂技巧、板书设计、精讲点拨方面的基本功等建议都对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调查分析,控制实验的进度。

除了与教研室领导与其他教师的建议之外,我在实验的过程一直坚持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问卷调查,阶段测验等手段,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科学评估实验进行的情况,从而指导实验教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从而保证了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实践研讨,研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步探索出一套“自主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小学数学教学程序分为六步:明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习成果—练习巩固运用—回顾总结收获。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编写学习歌谣强化学生认知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歌谣帮助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进步。例如,学习方法歌

端正态度进学堂,主动学习认真想。课堂听讲要专注,学习效果求质量。课堂发言要积极,锻炼表达能力强。问题不懂勤提问,大家一起来讨论。同学之间比学习,交流方法好处多。不拖拉,不迟疑,做事利索讲效率。胜不骄,败不馁,总结得失有收获。

学习习惯歌一

同学们,要记牢,学习习惯很重要。上课前,要预习,不懂问题要记下。听讲课,要认真,认真思考不分心。小动作,说闲话,不良习惯要不得。

在实验的后期,为了通过前后比较分析实验的效果,我仍然对实验班的学生从“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现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抽样调查与统计。同时将这些数据与实验前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5、整理资料,撰写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和实验报告

在课题实验结束之后,我将收集和整理实验中的各种资料与数据,写出自己的实验总结材料,然后将这些材料汇总,形成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四、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在研究的后期,我对实验班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经过调查我发现经过一年来的实践与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学习能主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一些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养成,如边读书边动笔的习惯,良好的演草习惯,保持良好的坐姿、看书姿势、写字姿势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积极发言的习惯等。

五、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1、如何面向每一个学生,开展差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能够有所发展?学生个性差异较大,家境差距大,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怎样帮助学习能力较低、学习资料相对匮乏的学生适应探究性学习?当前我们还拿不出有效的办法。

2、在我们目前的大班化教学环境中,如何有效地调控课堂,使课堂有序又有效,真正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如何把握、关注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信心,需要进一步探究。

3、如何处理好课堂气氛活跃与落实“知识目标”之间的矛盾?

4、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中的各种资源?

5、小组学习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急需提高。课题研究一年多来,确实给我和学生带来许多的收获,同时也引发了我越来越多的思考。在今后课题研究中,我将坚定“以科研带动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的教育理念,不断努力,继续研究探索,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为新一轮课程改革作出贡献。

六、总结与展望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研究,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研究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价值上看,都非常有益,其成果对教育工作的全面创新大有益处。它大大丰富了创新教育理论的内涵,总结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培养了创新人才。总之,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可推广性的理论价值、深远的实践意义及良好的社会效益。

推广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创新教育理论的学习。

上一篇:天津劳务派遣合同协议下一篇:公益创业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