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宁夏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考试指导

2024-07-22

2024年宁夏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考试指导(共6篇)(共6篇)

1.2024年宁夏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考试指导 篇一

2017年上半年宁夏省农村信用社招聘公共基础知识题库:

管理常识(2)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__通常由银行与特约商户合作开展,即借款人需在银行指定的商户处购买特定商品。

A.个人教育贷款

B.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 C.个人消费额度贷款 D.个人旅游消费贷款

2、第三产业是__。

A.低水平的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B.社会发展的结果

C.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21世纪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__。A.少数服从多数 B.集体行使职权

C.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平等原则

4、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__。A.“民族”“民权”“民生” B.“民有”“民治”“民享” C.“自由”“平等”“搏爱”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5、供受文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正式文本,格式规范并具备各种生效标志的稿本,称作__。A.草稿 B.定稿 C.正本 D.副本

6、我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收入包括__。

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B.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C.债务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D.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债务收入

7、“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__。A.辩证唯物论与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8、监察部行使的监督是__。A.专门监督 B.主管监督 C.职能监督 D.法制监督

9、某经济专家提出:中央进行宏观调控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尽量多地安排就业人员并兼顾物价的基本稳定两方面做出努力。通货膨胀不是最可怕是,要保持经济的高增长,不可能没有一定的能货膨胀。上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的种观点,即()

A.中央必须做好就业安置与物价稳定两方面的工作。B.发展经济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通货膨胀。

C.就业安排不当比通货膨胀对宏观调控的危害更大。D.宏观调控就是为了解决就业和物价两个问题。

10、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种要素构成的,其中法律关系的内容要素是指__。

A.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B.法律后果和法律责任 C.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D.法律制裁和法律监督

11、蓝蓝的天空中的蓝色形成的原因是__ A.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D.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

12、以金为货币金属,以金币为本位币,不铸造也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可兑换外币汇票的货币制度属于__货币制度。A.金块本位制 B.金本位制

C.金汇兑本位制 D.银本位制

13、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__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A.3年 B.4年 C.5年 D.10年

14、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__米。A.十万分之一 B.十亿分之一 C.百亿分之一 D.千亿分之一

15、__有权主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委员会 D.国务院

16、根据数据结构中各数据元素之间前后件关系的复杂程度,一般将数据结构分成______。

A.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 B.紧凑结构和非紧凑结构 C.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D.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17、个人或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以财物,或者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应判为__。A.行贿罪

B.向单位行贿罪 C.介绍贿赂罪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8、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等基本权利,这说明__。A.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B.宪法才能规定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C.宪法是人民权利的保障书 D.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19、道德建设最终是依靠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来完成和实现的。在道德建设中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探索道德建设规律,改进方式方法。这段材料最符合的观点是__。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20、在Word中,打开文档的过程是()。A. 将指定的文档从内存中读入,并显示出来 B.为指定的文档打开一个空白窗口

C.将指定的文档从外存中读入,并显示出来 D. 显示并打印指定文档的内容

21、在我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__日内提出复议申请,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A.10 B.60 C.15 D.30

22、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不正确的说法是__。

A.它是哲学基本问题中最根本的方面,是全部哲学最高最重要的问题 B.它贯穿于社会历史观在内的全部哲学问题之中,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历史起点 C.它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其他所有哲学问题有的是从这个问题中派生出来的 D.它规定着各派哲学的发展方向,最终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的哲学派别

23、__是指银行向个人发放的、用于解决市民及其配偶或直系亲属伤病就医时的资金短缺问题的贷款。A.个人大病统筹贷款 B.个人工伤贷款 C.个人医疗贷款

D.个人疾病预防贷款

24、商业汇票是一种__,必须依法记载一定事项,使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汇票格式。A.要式证券 B.债务凭证

C.银行承兑汇票 D.商业承兑汇票

25、营业网点实施柜员制,必须向__备案。A.县联社会计部门 B.县联社人事部门

C.办事处、市联社会计部门 D.办事处、市联社人事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公文校对的主要内容是__。

A.校正与文稿不符的错、倒、横、残等 B.校正颠倒的字、句、行、段 C.校正标点、公式等方面的错误

D.校正格式、注文、页码编排等方面的错误

2、某银行的贷款客户因为经营不善、无法偿还该银行的债务,已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的申请。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

A.在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该企业取得的财产属于债务人财产 B.对于该企业在破产申请受理3个月前无偿转让的一笔财产,管理人有权申请撤销

C.银行发放给该企业未到期的债务视为到期

D.自破产申请受理时银行对该客户的贷款停止计息

3、作为会计要素的费用,包括__。A.长期待摊费用 B.经营管理费用 C.研究开发费用 D.生产费用

4、下列权利哪些可以质押?()A.汇票 B.支票 C.存款单 D.债券 E.提单

5、人民法院因审理案件,需要向银行查询企业的存款资料时,查询人可以()。A.对资料原件照相 B.复印资料原件 C.借走资料原件

D.在资料原件上标注 6、2005年中央政府强调,必须要坚持抓好__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A.改革 B.开放 C.发展 D.学习

7、下列关于商业银行与储蓄银行表述不正确的是()。A.资金来源都是靠吸收存款 B.都是以存,放,汇为业务特征 C.贷款对象都是全社会成员 D.资金主要都运用于贷款

8、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我国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格式采用__。A.单步式 B.多步式 C.报告式 D.账户式

9、甲、乙签订买卖合同后,甲向乙背书转让3万元的汇票作为价款。后乙有将该汇票背书转让给丙。如果在乙履行合同前,甲、乙协议解除合同。甲的下列行为中,符合票据法律制度规定的是____ A:请求乙返还汇票

B:请求乙返还3万元价款 C:请求丙返还汇票

D:请求付款人停止支付汇票上的款项

10、简述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条件。

11、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3E标准是指__。A.经济 B.效率 C.效益 D.公平

12、下列行为中属于犯罪预备行为的是__。A.提刀在剧院里寻找仇人 B.为盗窃财物而进行实地考查 C.守候在被害人必经之处意图杀害 D.将毒药投入被害人饭碗中

13、开机顺序是__。

A.合上市电,开启UPS电源 B.开启主机

C.开启网络设备 D.开启终端设备

14、关于Word应用程序菜单中“保存”和“另存为”命令的有关说法,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有__。

A.当文档首次存盘时,只能用“保存”命令 B.当文档首次存盘时,只能用“另存为”命令

C.当文档首次存盘时,无论使用“保存”命令或“另存为”命令,都会出现“另存为”对话框

D.当文档首次存盘时,无论使用“保存”命令或“另存为”命令,都会出现“保存”对话框

15、关于银行存款计息下列论述正确的是__。

A.从2005年9月21日起,对活期存款实行按季度计息 B.每季度的始月20日为结息日,次日付息 C.两种计息方式分别是:积数计息和逐笔计息 D.央行对不同种类的存款规定了相应的计息方式

E.提前取定期存款,该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汁付利息

16、影响固定资产折旧数额大小的因素是()。A.计提折旧基数 B.累计折旧 C.折旧年限 D.预计净残值

17、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__。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B.意思表示真实

C.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D.政府批准

18、银行证券投资的主要功能有__。A.保持流动性,获得收益 B.为银行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C.合理避税 D.分散风险

E.提高资产质量

19、下列可以成为“本年利润”账户对应账户的有__。A.营业税金及附加 B.生产成本 C.利润分配 D.所得税费用

20、寡头垄断市场的特点是__。A.只少数几个大的厂商 B.厂商们相互依存

C.单个厂商无力完全控制市场

D.一个厂商的行为对市场有明显影响

E.一个厂商的行为对其他厂商有明显影响 21、2001年10月24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共中央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通知指出,努力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段话主要说明()。A.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D.应该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来抓 22、2009年,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0个经济区域发展规划,表明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下列关于区域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A.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B.区域经济以行政区划界线为划分依据

C.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等区域性基础设施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内容

D.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会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

23、金融机构弄虚作假,出具与事实不符的信用证、保函、票据、存单、资信证明等金融票证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的,处__。A.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B.10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C.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D.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24、企业固定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当予以终止确认的是__。A.固定资产已发生多次修理 B.固定资产处于处置状态 C.固定资产因生产季节性停休

D.固定资产预期通过使用或处置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

25、企业长期融资的主要来源包括()。A.普通股 B.长期债券 C.优先股

D.银行长期负债

2.2024年宁夏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考试指导 篇二

• 考试内容:公共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及其他综合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 试卷分值

• 第一份试题:公共知识60分

1、单项选择题(20道)每题1分; •

2、判断题(10道)每题1分 •

3、简答题(3道)共30分 • 第二份试题:专业知识90分 •

1、教案设计1题

30分 •

2、学科专业知识

60分

• 考试内容:公共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教育学与心理学及其他综合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第三部分

体育教学基本常识

1、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有哪些?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一般为分钟。因此,内容上比原来的课间操丰富活泼,形式多样。一般有自编操、集体舞、广播操、健美操、健身操、武术、球类活动、自编的身体锻炼、趣味体育活动和传统项目等,组织上可采用分操、合操、任意操等多种组合形式,突破了以往“操”的局限,打破了过去全县,全省乃至全国共做一套操的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如何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具有科学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符合季节、气候的变化,活动内容要不断翻新、不断地发展,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课间体育活动才有生命力。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有实效性,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要把体育活动寓健身于快乐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结合健康教育,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创新性,要符合标准,因地制宜形成学校特色,突出创新教育,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一个学生在集体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显示自身的价值。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具有艺术性,要体现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大课间体育活动吸纳了一些现代健美操、健身操及某些特色体育项目,形成了活动丰富新颖,动作舒展健美,配以磅礴激昂、优美抒情的音乐,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渗透性,要使大课间体育活动成为一个育人的综合实体,大课间体育活动以班、组、队为单位来组织进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与精神,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达到健身、教育、启智、娱乐、竞技和情感发展效果。

3、大课间体育活动与学校的关系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校教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它是一种学校课程,肩负着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全面育人,调节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代替的。

它是一种体育生活,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来学习的,也是来生活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终身体育一个不可忽视的起点,也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重要时期。

它是一种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活动,在奇妙的音乐声中,在欢快的节拍中,舒展着身姿,不仅是力的显现,也是美的表达和心的交流。

它更有一种育人功能,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了课间体育活动的内涵和外适,形成了科学体育与艺术整体育人的新格局,并达到了以体促质,以体辅德,以体益智,以体育美,以体娱乐的目的。

4、对大课间管理的几点建议

领导负责制: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把大课间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校长亲自挂帅,主要领导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提高全校师生对课间操的重视程度。班主任负责制:

①认真组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检查出勤情况)②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并用自己亲身实践(参与大课间)来影响、教育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这是一种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③协助体育教师一起指导大课间活动,并对出操不认真,违纪的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加以正确引导和激励。

体育教师负责制:①负责大课间内容的安排,乐曲的选择。②负责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入退场方法要切合实际,形式多样,队列动作整齐规范。③负责组织课间操的全过程,指挥得当。④组织学生会的学生检查评比大课间。⑤把大课间的评比作为条件之一列入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考核之中。⑤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对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季节特点、运动负荷等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中”。

班级管理评比:①查出操人数。每班应到人数、实到人数,病、事假及值日生除外。②查进退场秩序是否整齐,混乱现象。③查出操速度,按时出操,准时在指定位置站位。④查出操质量,是否整齐,是否到位,整体效果如何。⑤查每班所带器材情况,所带器材是否满足全班学生参与。⑥查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有闲谈,静站现象。⑦查班主任是否跟操,有没有起到管理作用。⑧查无故不出操的学生进行记录,给予批评教育。

5、对抓好课间操的几点要求

学校领导重视。校长亲自领导广播操管理小组,由教导处、体育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会干部和班级体育干部等人员组成,共同努力完成这一教育活动。

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学校广播站、墙报、板报等形成,利用多媒体或网络,学校还可组织举办以“操”为主题的征文、主题班会等活动来宣传课间操的目的和意义。班主任亲自带操和广大教师的通力合作,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建立课间操常规。课间操评比纳入班级管理制度,学生、学校都有严格的评比制度和监督机制。

学生明确课间操的功能与自身健康的关系。通过锻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品质,开发智力,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定期评比,定期进行会操表演,达到互相监督检查,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挂贴广播操分解图,适时播放VCD或录像带,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规范动作,标准的语汇和口令,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播放优秀广播操比赛表演录像带。

学校要有自编操,选择一些轻松、舒展、节奏明快的动作,配以优美的旋律,形成学校的特色自编操,必将会受到同学们的喜爱,营造一种活跃的锻炼气氛,成为学校一道璀璨的亮色。

6、常用的运动训练方法分类

运动训练的方法在训练实践中多种多样,分类的方法了是各不相同无论以何种标准对训练方法进行分类,都是为了便于在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以选用,就某一个训练方法而言,都有其独特的作用,但一个训练方法都不能解决训练中所有问题,所以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所要解决的具体任务,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训练场地、器材设备条件,灵活地选择、综合地加以运用。常用运动训练方法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点。(见表)常见运动训练方法分类

分类标准 类别 具体方法

运动员提高机能和素质,掌握技术和战术,以及获得知识的来源 语言法 讲解、口令、指示、讲课等

直观法 示范、图表、幻灯演示、电影、VCD、电视录相等

练习法 分解、完整、持续、重复、间歇、变换游戏、比赛等

例如语言法中的讲解法、直观法中的示范法、练习法中的分解法,重点运用于技术训练的开始阶段,而练习法中的重复法、持续法、间歇法在技术训练中重点用于进一步巩固已掌握了动作及其熟练运用阶段。在训练实践中,根据训练的内容需要,也有将上述一些具体训练方法,分为身体训练的方法,技术训练的方法,战术训练的方法,心理训练的方法,恢复训练的方法,以及教育的方法等。如进一步进行二级分类,在身体训练中还可根据发展不同运动素质的目的,分成力量训练的方法,速度训练的方法,耐力训练的方法,柔韧训练的方法等,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把身体训练的方法分成:有氧训练法、无氧训练法。在身体训练的力量素质训练方法中,根据肌肉工作的形式分成等长练习法、等张练习法、等动练习法、超等长练习法、退让练习法等。

7、青少年运动员的教学训练方法应符合其解剖、生理及心理特点。

少年时期骨骼内矿物质(钙磷)较少,有机物和水分较多,骨骼可塑性大,骨盆骨化未完全,因此在进行跑与跳的训练中要尽量避免在硬地上进行强度大,时间过长的练习。

少年时期肌肉水分多,蛋白质含量较少。在青春期以前肌肉主要向纵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力量训练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并以负担本身重量的各种跳跃练习和轻负荷练习为主,重点在爆发力和动作协调性两个方面。

训练中不宜采用长时间的、强度很大的耐力跑和过多地憋气及静力性练习。教学与训练中,练习时间不宜过长,对动作要求不能太高,过急。

训练中适当增加有氧耐力训练,因少年时期呼吸肌较弱,最大吸氧量及负氧债的能力较低。根据少年活泼好动和兴趣广泛的心理特点,教学与训练中应多采用游戏和比赛的形式。要注意游戏的目的性,通过游戏来完成训练课的任务。

根据少年注意力较易分散,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情绪的特点,在教学与训练中应使训练手段多样化。

8、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的基本特点

力量训练负荷的特点:鉴于少年儿童的骨骼特点,力量训练应多采用发展全身各部位的一般力量练习,以及克服自身体重和持轻器械的练习手段。青少年运动员提高力量主要是靠提高肌肉的协调能力,而不是靠增大肌肉体积。岁以后可逐渐采用最大力量负荷的训练。力量训练应以动力性练习为主,少用静力性练习(年龄越小越要注意这个问题)。

速度训练负荷的特点:速度提高取决于步频和步长,而频率取决于协调能力,步长取决于力量。7-14岁动作频率提高快,所以在速度训练中,提高协调能力的训练和负荷要占较大的比重,14岁后要提高步长,就必须加强力量训练。在速度训练中,无氧训练应加以限制。少年速度训练手段宜采用一些自然快速动作,如各种逐性游戏,短程接力赛等,发育期后可逐渐增多发展速度力量的练习。

耐力训练负荷的特点: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一般是随着年龄的提高而提高。但是13岁应以发展有氧耐力为主,无氧耐力的发展在青春发育期开始进行,并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对无氧耐力的要求。对儿童、少年进行有氧耐力训练负荷的控制常采用以脉搏频率作为指标。每分钟脉搏在150-170次为适宜状态。

灵敏及柔韧性训练负荷的特点:灵敏素质的发展同协调能力有密切的联系,应加强对少年多种多样动作技能的训练。灵敏训练注意力高度集中,易疲劳,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并要同其他素质练习交替进行。柔韧性训练要与项目相结合,要与力量的发展相结合,要注意各关节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发展。

9、影响运动技能形成及发展的主要因素。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之间的相互联系

运动员在初练技术动作时,往往通过对着镜子练习而建立正确的肌肉感觉,这是通过视觉机能与本体感觉机能之间所建立的联系,从而达到建立正确的本体感觉。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

应该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运动员较快地掌握和建立正确的运动技能。

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

在运动员建立运动技能时,教师对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采用“错”等口令指出,让运动员体会到错误的肌肉感觉。这样,通过练习,近似的错误动作就会被分化抑制的发生而消除,动作就会越来越精确。消除防御反射

在所要完成的动作中夹杂着防御发射的动作,初学动作时,应该降低动作难度或机械高度,并且做好保护,避免发生恐惧心理。这样可以防止防御反射的发生。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影响

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周密、巧妙的安排或编排,以有利于运动技能之间发挥良好的影响效果,使新学的运动技能可能有利于巩固原有的运动技能。

10、田径运动训练中应用的原则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田径运动训练中,要根据专项特点,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不同训练时期、阶段的任务,恰当地安排二者的训练比重。在训练过程中要科学地确定它们的比重,对年龄小、训练水平低的运动员,一般训练的比重就大;对年龄大、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则应加大专项训练的比重。对机能与运动素质要求高、能量消耗大的体能类项目,一般训练的比重大,对那些基本技术多而复杂的项目,则应加大专项训练的比重。不间断性与周期性原则:技术必须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逐渐掌握、熟练和巩固,身体素质必须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逐步发展,运动成绩必须通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提高。因此,田径运动必须按计划进行系统的持续不断的训练。多年训练是以训练为基本周期,训练一般又分为三个训练时期,每个训练时期又以周为小的循环周期。在训练周期中,经过各个阶段的周期循环,又由下一周期重新开始训练,这时的训练工作已在新的较高水平上进行。在各时的训练中,要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战术,以及心理机能、恢复能力和理论知识等方面都逐渐得到提高。只有坚持多年进行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周期性训练,才能使运动成绩逐步提高。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从训练任务和运动员身体状况、机能能力和训练水平出发,考虑运动负荷安排的合理性。训练过程的不同时期、周期、阶段及一节训练课的任务都有所不同,运动员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也不同,这主要反映在运动员承受负荷能力的大小和恢复的快慢上,以及对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承受能力上。只有根据训练的不同任务和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安排运动负荷,才是合理的。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负荷的加大必须循序渐进。在加大运动负荷过程中要处理好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的关系,掌握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个别对待原则:从训练一开始就应注意积累并建立运动员的情况资料,如早熟、晚熟、出成绩快的、慢的,女运动员月经期等,做到对每一个运动员都很了解。制定训练计划要在全面了解全队和每个人的基础上,充分反映全队的特点和个人的特点,对重点队员应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在训练中,教师要处理好全队集体训练和个人针对性训练的关系,处理好指导重点队员和一般队员的关系,把区别对待原则贯彻到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

11、现代准备活动教学有如下的新特点:

技能化。准备活动练习与基本教材的结合更加紧密,一些模仿性练习、诱导性练习以及辅助性练习,基本教材的部分练习或分解练习,大量地充实到准备活动中来,不仅提高了准备活动教学的容量,而且也使准备部分与基本部分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使整个教学过程融为一体。个性化。目前准备活动的组织形式,已经逐步改变了单一的由教师统一指挥的状况,出现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主动愿望,运用自己获得的基本知识、技能来进行准备活动的做法。练习的内容不仅仅有教师规定的练习,也可以在规定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既能弥补在集体练习中的不足,也能在准备活动运动量的安排上体现出区别对待的原则,使学生都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在一定的阶段上满足其运动欲望。

韵律化。准备活动教学过程的韵律化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一个新特点。它首先表现为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协调准确地表现动作,提高练习的节奏感和动作运用的实际价值以及健身效果。同时,准备性练习节奏也更加明快强烈,各种练习的艺术性得到了加强,美育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多样化。准备活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变得更加多样。它随着课的类型、教材的性质及课的任务等的变化而变化。使教学显得更加生动活泼,提高了准备部分教学的实效性。

12、组织准备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门性准备活动相结合。组织一般性准备活动时,必须做到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组织专门性准备活动时,所选择的练习应与教材的结构、节律、强度相类似。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准备活动运动量的大小,应根据教材的内容、对象、外界环境而定。但是,它不能超过正式练习的运动量,否则能量消耗过多,不利正式练习。儿童、少年的中枢神经的兴奋性高,灵活性大,惰性小,他们做准备活动的时间可以短些,运动量小些。成年人的生理惰性较大,运动量可逐步上升,时间要长些。冬天气温低,散热快,机体发热的时间长,生理惰性大,夏天则要相反,因此,冬天做准备活动时间要长,运动量要大。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太小,身体活动不开,无法适应正式练习;运动量太大,能量消耗过多,中枢神经容易疲劳,也会降低运动成绩。因此,准备活质、幅度、速度和用力程度而决定口令的轻重、缓急、快慢、强弱。

精讲多练,加大密度与运动量。进行准备活动时,必须精讲,加大密度,中间少停顿,学生一看就能理解的练习,只要提出要求,无须讲解动作要领。复杂的动作用慢动作示范,学生跟着做动作,中间不停顿,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促进学生耐力的发展。注意调节赛前状态。

当前各级学校的体育课一般都安排在上午后两节或下午一、二节,这时学生的兴奋性一般较低。就要求教师在阐明课的任务与要求之后,精神饱满,口令洪亮,严格要求,练习中加大密度或增加有吸引力的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

准备活动时间与休息间隔。准备活动结束后,调动队伍与主教材的讲解示范等,应争取在短时间内完成。比赛时,如果准备活动后休息时间过长,最好在赛前做些补充活动,尤其是集体项目的替补,更应注意这点,否则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准备活动应力求实效性。在准备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方式进行练习,这对培养学生自我活动能力、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会产生良好的的效果。

准备活动要不断创新。有些老师在安排准备活动时,总是那么几节,很少变换花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机械性反应和不动脑筋的习惯、不求质量的马虎现象。为此,徒手操的编排中,既要使用学生所熟悉的练习,又要适应增加些新颖的内容,还应采取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柔韧性、灵活性、协调性。

准备活动应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师在组织准备活动练习中,应把一般性准备活动、专项性准备活动以及专项服务的辅助练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精神上、生理上自然地向内容过度,为提高基本部分的练习效果打好基础。因为准备部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质量。准备活动的内容应考虑对象的特点。儿童、少年准备活动的内容应简单容易学,节奏分明,生动活泼,动作速率较快,重复次数少些,变化适当多些。对于女学生,根据她们的解剖特点,应注意选择一些发展她们的腹肌、骨盆底肌和大腿力量的练习。青年人则应选择结构复杂,刚强有力,积极快速,幅度大的动作进行练习。技术水平高的学生,准备活动的动作应复杂些,难度应高些。专门性准备活动的内容,更应注意这一点。某些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学生,可选择一些发展该种素质的练习,以促进落后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正确的运动方法、方向、幅度、频率及次数。正确应用不同的运动方法、方向、幅度、频率、重复次数等因素,提高准备活动的效果。①根据锻炼的目的,选择不同的运动方法。②采用不同的运动方法,锻炼不同的肌肉群。③采用不同的幅度、速度和频率,增减运动强度和运动量。④调整参加运动的身体部位的数量和主要动作重复的次数来增减运动量。

13、准备活动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准备活动是体育课、训练课、以及比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因此,进行准备活动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要求。不少的运动损伤是因为没有进行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科学造成的。因此,对学生必须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性、重要性教育。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对组织纪律性及基本姿势的准确性要有严格的要求。

正确示范,注意队形。做操时,教师最好与学生一起(镜面)做动作,以强化示范。教师应巡视全体学生,观察他们的动作是否规范,不要自己埋头做操。

口令洪亮,节奏分明。教师的口令应洪亮、清晰、有节奏、强弱分明,才能振奋学生的精神,促使他们动作一致,做操整齐。口令应根据动作的性.14、小型体育比赛的特点

小型体育比赛一般有如下特点:比赛项目少、群众性强、比赛活动分布广、比赛名目多、实效性好。

15、怎样组织小型体育比赛

组织一次较完整的小型体育比赛,要经过赛前准备、赛中组织、赛后总结等一系列具体而细致的运作过程,下面简要介绍组织过程。

赛前工作:争取支持和配合,做好组织宣传,培训裁判和场地器材等工作。制订比赛规程。编排竞赛秩序。

赛中工作:准备场地器材、组织观众、现场宣传、医务防护措施、计分与累计成绩。赛后工作:公布比赛结果、奖励优胜、总结汇报。

16、如何选择赛制

组织一次赛事时,必须考虑五个重要的变量: 完成赛事的比赛场次;

参赛选手参加比赛次数的公平性; 赛事完成前后所需的时间; 大多数比赛将如何结束;

种子编排的准确性对于组织好赛事的重要性。你可以根据这些变量,合理选择赛制。

17、单淘汰制的优缺点

优点:组织形式容易被人理解,适合于有大量参与者的比赛,且比赛场次少、场地少。缺点:每名参赛者只能保证有一次参赛机会,正确的种子编排至关重要,且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多个比赛场地。

最佳利用:赛制末或时间长的联赛后期。

18、循环制的优缺点

优点:所有的参赛选手彼此之间都要进行比赛,因此最后的排名非常可靠,种子编排并不重要,并能高效地利用多个比赛场地,没有一个人会被淘汰。缺点:需要进行很多场比赛,并会出现许多悬殊性比赛。最佳利用:联赛和最后排名十分重要的赛事。

19、计算比赛的场数和轮数

单循环 比赛的总场数=队数(队数—1)

比赛轮数的计算:参加比赛的队数是偶数 轮数=队数—1 参加比赛的队数是奇数 轮数=队数 单淘汰 比赛的总场数=参加队数—1 比赛的轮数=所确定号码位置数的乘方数 比赛轮空场数=选用号码位置数—参加队数

(号码位置数:参加比赛的队数不是的乘方数,如十三队,可选择最接近的较大于参加队数2的乘方数作为号码位置数)20、轮空与种子编排

如果参加比赛的队不是的2乘方数(、16„„),第一轮比赛中就会有一些队不与其他队交手,这个参赛队在第一轮“轮空”,在编排上要使第二轮比赛的队数为2的乘方数。通常让种子排名高的参赛队轮空。

为了更符合“公平竞争”的原则,克服两个强队在第一轮相遇的缺陷,可先把“种子队”放在轮次表的适当位置。如果设两个“种子队”,应分别排在轮次表的最上边和最下边;如果设四个“种子队”,应分别排在两个半区的最上边和最下边;如比赛需要轮空,则“种子队”在第一轮中优先轮空为好。

21、竞赛规程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包括:运动会的目的(宗旨);比赛时间和地点;参加单位及组别;竞赛项目;参加办法;报名手续及报名截止日期;竞赛办法;录取名次;记分、奖励、处罚办法;其他未尽事宜由组委会与承办单位书面通知为准。

22、秩序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1)有特色而又精美的封面;(2)目录;(3)大会竞赛规程;(4)大会开幕式、闭幕式程序;(5)大公组委会及工作人员名单;(6)仲裁委员会和技术代表名单;(7)裁判员名单;(8)各单位参加人数统计表;(9)各项参加人数统计表;(10)兼项人数统计表;(11)大会作息时间表;(12)各代表队名单;(13)竞赛日程表;(14)竞赛分组表;(15)男女最高纪录表;(16)场地平面示意图。以上内容可依运动会规模自行选定。

23、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相比共同点是:要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属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两者是互相制约辨证统一的。不同点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启发、指导下,主要是从事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反复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与体力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由于学生在活动中,身体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因而能收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实效。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体力。

24、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是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

25、体育教学原则有哪几点?

体育教学原则有: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身体全在发展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与提高原则

26、我国的几种教学新方法

目标教学法:设定教学目标,选择多种实现目标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达成目标的途径。如发展有氧耐力,可采用跑、跳绳、有氧操、球类活动等多种教学内容。

主题教学法:设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归纳主题特性。如合作跑,用接力跑,“开火车”等多种方法。

分层教学法:专项教学,同质分组。给予适宜的活动处方。如篮球,进行A、B、C、D分组。信息教学法:借助媒体信息,演示教学内容,获取主要信息,利用VCD和录象带进行教学内容演示。

创造情景法: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构思适合的情景,布置引起丰富想象的环境。区别对待法:关注个体差异,确保特殊学生受益,对弱质人群与不同爱好者,采用其他手段给予调整。

简化技术法:竞技运动内容和规则的简化。设施、器材的改造。

竞赛激励法:组织适合身心发展的竞赛活动,变换竞赛的方法与手段,提高运动兴趣。如篮球兴趣小组对抗比赛、轮流上场。

游戏化教学:重组运动技能教法,适合水平阶段心理特性,构造欢乐天地。

27、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无论上课时学生的人数的多少,分组教学手是一钟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因为分组教学比较能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教育的原则,也比较容易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水平阶段学生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目标。选用适宜的分组形式或结合几种分组形式来开展教学。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分组教学组织形式。

(1)随机分组:这是分组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所谓随机分组,就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例如,教师用报数的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常在比赛、游戏时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既简单、又迅速;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学生在爱好、能力上的差异,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2)同质分组:所谓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优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缺点是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群的自卑感等。因此,教师在首次进行同质分组前,最好能给学生解释一下实施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原因,以免体能和运动技能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和降低学习的信心,技能好的学生产生骄傲和自满情绪。

(3)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差异,各组之间在整体实力上的差距不大,异质分组不同于随机分组,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岁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或根据某种特别的需要对“异质”进行分组,从而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以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例如,在进行接力跑游戏前,教师把跑得较快和跑得较慢的学生合理地分配在各个小组里,此种形式的小组就是典型的异质分组。

(4)合作型分组: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其他课程要多得多,这主要是由于体育活动的特性所决定的。无论是在游戏活动还是竞赛活动中,合作都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合作来进行练习(如接力跑、双人操等),其意义远远超出活动本身,不但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注意精神,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5)帮教型分组:在合作型分组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一种互为依赖的关系。但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组织部分学生直接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这就形成了帮教型分组。例如,有一定专项技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所擅长的练习中帮助其他相对比较差的同学,其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个人对众多的学生进行指导好得多。同时也是主体学习的一种很好体现。但教师必须使学生认识每个人都是有帮助他人和接受帮助的责任和义务,重视帮助者产生自卑感的不良效果。

(6)友伴型分组:如果让学生自己分组活动,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进行练习,这就是友伴型分组。与关系密切的同伴在一起练习,学生没有心理压力,并能得到友情的支持,给予指导和帮助。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伴型分组,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28、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比较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最终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使学生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自主学习:对每个学生来说,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可以多样的,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能、技能、爱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达到相同目标的最适宜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空间,不要给学生规定过分统一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也就是教学生学会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练习方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最终实现学习目标,同时也掌握了终身学习的方法,为今后坚持体育锻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合作可以是两人之间、多人之间的合作。合作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灵感,获得更大的利益,得到更好的体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组成学习小组,采用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在非集体的体育活动中(如体操等)也应该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相互纠正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改正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动作质量,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发展社会交往的能力。

创造性学习:在传统的体育锻炼教学中,教师往往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需“跟我学”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创造结合起来。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学习。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好的知识和技能,挖掘更多的潜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形成创造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探究式学习:提起探究式学习,往往会给人一种很高深的感觉。其实,探究行为只是儿童的一种常见表现,他们从小就爱问“为什么”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怎样来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一般而言,可以引导学生对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潜在功能进行探究,如单杠是不是只能用来发展力量,滚翻运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等等。

延伸性学习:所谓延伸性学习,是指学生在体育课以外的学习和活动。由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许多学校的体育设施还很不完善,学生在学校里所能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就很有限,而社会上流行的运动项目又很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社区里、节假日里有选择地进行体育活动,进行体育锻炼,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校外的课程资源,积极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信息化学习:信息化学习,是指学生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电视、杂志和网络等使知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体育信息通过各种媒体显现出来,吸引着学生去阅读和观看。例如,NBA篮球赛事把篮球运动的许多技能直接通过电视介绍给青少年,网络中也有大量科学锻炼与健康的知识可供学生阅读。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是学生能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评价式学习:所谓评价式学习,是指学生了解评价的方法和参与评价的过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把学生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使师生在互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关注体育教学的过程,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

29、谈说课

说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能力和技艺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何把体育课说清、说深、说活、说新,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思路要清。

首先,应从整体上来理清要说的最基本内容。一般情况下要做到“四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教材,主要是说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及其教材的前后联系;说教法,主要是说出本节课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其理论依据;说学法主要是说出本节课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如何调动优生积极性和差生学习兴趣;说教学程序设计主要是说出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运动负荷、场地器材的安排,设计的理论依据以及教材、教法、学生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四说”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应从局部的环节中突出理论依据,做到详略得当。只有从整体把握、从局部突破,才能做到思路清,说课清。(2)把握好内容与层次的关系,挖掘要深。体育课的说课要想达到高层次,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在说课内容和层次上着力做文章。要严防表述的“表浅”,必须说出内容的深度,理清说课的层次。

譬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学生群体,应该说出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对于运动技能的掌握,应该说出动作技能形成发展的规律;对于课堂结构及运动量的安排,应该说出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发展规律动作技术的分析,应该说出人体解剖、生理特点及力学原理。总之,内容挖掘得越深,说课的层次就越高,评价也就越好。

(3)把握好方法和媒体的关系,说法要活。体育教学方法是实现体育教学任务或目标的方式、途径、手段的总称,它起着桥梁和中介作用。它解决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的问题。说课过程中,要善于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和媒体,教师应该有一种高瞻远瞩的视角和高度的使命感,把握住科技时代变化的走向,及时地感知到新时代学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来思维,并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样,既可以提高说课的质量和效率,也可以使说课说活。

(4)把握好实践与反思的关系,构思要新。在常规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往往习惯于按照一个较机械的、固定的程序来展开,但这种教学恰恰缺乏的是对“为什么这样教”的构思与反思,而说课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说课正是要求体育教师学会反思自己教学实践背后隐藏的深层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说课就是要引导教师经常思考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这样教意味着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观念,依据了什么样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理论,这些思想的社会、文化背景是什么等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说课这种程序和手段让教师对自己的“缄默知识”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反思,剔除其中的消极因素,对有价值的成分进行整合.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更巩固和坚定,使自己的教学实践更有的放矢,更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30、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说课与备课有许多相同的地方:

(1)主要内容相同。分析具体课题的教材和学情,设想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过程。(2)直接任务相同。都是做的课堂教学准备工作,都要为上好课服务。(3)检验方式相同。说课与备课质量的高低,都要接受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说课与备课也有不同的地方:

(1)概念不同。说课是集体备课研究活动,属于教研活动的范畴。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属于教学活动范畴。

(2)主要目的不同。说课是面向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探索备课规律,让教师运用备课规律指导备课工作,提高备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活动形式不同。说课是教师向同行讲述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准备。是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是集体进行的动态的备课活动。教师要使用显性的、外部语言简洁、清晰、准确、合乎逻辑地叙述备课的思维过程。备课主要是教师思考、书写某一具体课题的教学准备,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备课主要是教师个体进行的静态的教学活动,使用的是隐性的、内部的及书面的语言。

(4)基本要求不同。说课的理论要求、层次要求和数量要求都会比备课要高。

(5)对象不同:说课的听众主要为教育工作者。对教师折理论要求比较高,而备课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的要求是掌握和吃透教材,安排正确的传授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1、说课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防止说课变质,既不能把说课变成“试教”或“压缩式上课“,也不要把说课变成宣读教案或简述讲课要点。

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或较成熟的个人观点。

在讲说教法和学法的同时,要针对这堂特定的内容充分说明所选择的教法及对学生传授这种学法的理由,对相关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十分熟悉。说课过程中,尽量展示先进和现代的教育思想。

在竞赛类的说课过程中,避免套用一知半解的思想、方法等,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活用,只有活用才能自圆其说。

一个完整的说课要包括评说课或者答辩,因此要做好问题准备,评价者往往以此来定位说课者的教学素质、教育修养。

在有时间限定的情况下,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但重点部分一定要说透。

通过上面的说明,不难看出说课的不同于其它教学活动的典型特点,这些典型特点也恰好体现了说课这种教学研究活动的优越之处。

32、关于说课及其评价(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本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方面有什么重要作用等。

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遵重大纲及教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目标要切合实际,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确定目标的依据要具体阐述。

重点难点及确定重点难点的依据。确定重点要联系教学目标,确定难点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阐述解决重点难点的目的意义。(2)教材处理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阐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思维结构,能力层次,对掌握本节内容有哪些不利因素,重点应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对策。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的调整,材料的补充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结构的协调发展以及思想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体现做了哪些具体工作。特别是对材料的安排,内容结构上能提出一些创造性的意见。(3)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阐明本节课所用的教学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依据,要达到什么目的。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实用性。所选择的教学方法,针对具体内容、学生实际,要灵活、实用,要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不脱离教学实际,体现用性特点。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4)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新颖。提倡教师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阐明本节课上课时所用教学手段。教具、电化等教学手段的应用、演义是恰当的应用这些手段,明确这些手段的作用及见解。(5)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能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状态,配合教师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课的讲解。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重在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切实让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做到教师会教,学生会学。反馈练习。练习要有目的,有成效,量要适中,难度要适当。

归纳总结。本节结束后,要总结哪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如何总结,如何将本节内容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6)教学基本功

语言。要清晰、简练、确切,讲话的速度要适中。

教态。说课时教态要自然、亲切、大方,衣着朴素、整洁,动作协调。

教案。说课的教案要体现说课的原则,集说课内容,上课内容于一体,项目要全,重点要突出,说理要简明扼要,设计合理。

33、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将发生变化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过去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课程设计的决策者。在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认识上,从惟一关注学生的运动能力表现,变成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上,从等同于一个从事运动运动技术教学的教练员,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在教学方法上,从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从强调“教”转为强调“学”,“教”的目的是为了最终“不教”或少教,是为了学生能自主学习。

在师生关系方面,从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的主宰,转变为与学生合作学习的朋友。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从主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距和不足,转变为努力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成绩和长处。

34、在体育课改革中,体育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伦理:应该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然后才进行专任课程的教学。建立在理论、经验或规范基础上的体育教育专业知识体系 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专业技能

教育的专业性评价:教育的专业性评价能力,首先是认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手段关系能力。

教育教学创新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将体育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35、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改变兵操式的教学形式,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传统的观念认为体育课就是用来抓组织纪律性的,排队、做操、立正、稍息是体育教学的灵魂,这种兵操式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从课程的目标来定位我们体育教学的任务。当然我们也并不想排斥适当的操练(但也不需要每节课都进行操练),只是提倡更新教学形式,一切应以达成学习目标为主,所以关键的关键仍然是转变教育观念。

调整教学语言。调整教学语言是改变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教师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氛围内,与学生融合在一起,才能发自内心地使用关切、体谅的语气,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摆正位置,调整关系。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教师与学生是具有思维意识的活的因素,教学过程的运转、教学效果的质量与两个活的因素之间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体育教学的目标设定对教师和学生是一致的,必然会促使形成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

——形成相互促进关系。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主观需求(正常的、符合“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和教学条件可能允许的)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学生在主体活动中又必然会对一些未知知识进行探索,希望能够得到一定形式的帮助;教师则在围绕教学目标为学生尽心尽力服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对这些未知的知识共同研究与探索、出谋划策;教师也可能在学生的探索中得到启发与帮助,建立相互信任、相互促进的亲情关系。

——师生平等关系。在未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既然师与生同是四个基本要素之一,双方的目标又是一致的,以往那种我发命令你执行的气氛,可能会被一种和谐、自然、默契配合的氛围所替你,师生之间必将形成友好的平等关系,为达成教与学的共同目标驰骋操场。

36、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区别

终结性评价重视结果,对学生重视的是学期评分,主要目的是给学生评优评差,或评级评分,其功利性显而易见。这种评价均缺少一个信息反馈过程,因此,对改进教学和鼓励、督促学生学习均缺乏动力,且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能力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评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动的运动量应适当。

过程性评价重视评价的功能,要求把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其目的是通过评价控制教学过程,从而达到督促和鼓励学生学习,修正和改正教师教学方案的作用。评价的方法包含了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评价的过程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37、神圣的心率曲线

我们在体育课里引入的心率曲线有以下三个目的:

一是要对体育课有一个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不能光讲不练; 二是要逐渐上负荷,逐渐下负荷,不要暴起暴落; 三是要注意安全,起到一定医务监督的作用。

3.美术教师招聘考试复习知识 篇三

陆探微创“秀骨清像”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有: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黄河中上游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陶器的制造特点及装饰手段?

早期以实用为目的,简单粗劣,种类少;第二个时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作为艺术品存在的艺术价值,采用的彩绘、纹饰等装饰手段;第三个时期种类繁多,造型丰富,应用了镂空和印纹等手法

张僧繇以绘佛像壁画为主

曹仲达“曹家样”《维摩诘图》、《释迦牟尼说法图》

宗炳和王微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以山水画知名的画家

写出谢赫“六法”,并逐一加以简要解释?

(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3)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

(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

(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

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阎立本《步辇图》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张萱《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展子虞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啊的山水画作品

美术史家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虞为唐以前杰出四大画家

青山绿水的代表画家有李思训和李昭道父子

王维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五代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人物是:荆浩、关仝

韩滉《五牛图》

宋元绘画艺术特点:“无我之境”、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有我之境”

郭熙《早春图》、《关山春水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南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钱选《浮玉山居图》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倪瓒《六君子图》

王蒙《青卞隐居图》

李唐《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

刘松年《中兴四将图》

李公麟《五马图》

宋代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吴门四家:沈周:早期谨慎,师法王蒙,后期粗简,师法吴镇。作品《吴门十二景》、《庐山高图》文征明:也分粗细风格,以细见长。作品《绿阴清话图》唐寅:题材处理方面更重思想性。作品《骑驴归思图》、《春山伴侣图》仇英:青绿水墨均有,作品《桃源仙境图》、《停琴听阮图》

华亭派出现于明代后期,上海松江一带。代表人物为董其昌。他提倡摹古,师法董源、米芾等,成为了华亭派(又名松江派)明代年画产地: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史前美术分为:旧石器时代美术、中石器时代美术和新石器时代美术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镶嵌画和壁画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1、平面成“十字架”形;

2、外部多用高高的尖塔楼;、3、内部轻盈空旷;

4、窗户多是五彩的镶嵌画图案 佛罗伦萨派的波利切利《维纳斯的诞生》《春》

米隆的作品有《掷铁饼者》

维米尔《琴前的妇人》《倒牛奶的女人》

巴洛克美术:欧洲十七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自然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

洛可可美术:亦称“路易十五式”,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崇尚的艺术。其特征是:具有微细、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运用C形、S形或漩涡形的曲线和清淡柔和的色彩。

浪漫主义:是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与法国画坛的一个艺术流派。这一画派拜托了当时学院派和古典主义的羁绊,偏重于发挥艺术家自己的想象和创作,创作题材取自于现实生活、中世纪传说和文学名著。

现实主义美术:是指表现生活真实的艺术,用忠实于对象的手法描写自己的眼界所及的事物,是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印象派的绘画风格与特点?一是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二是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三是强调绘画的审美功能。现代主义风格: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想流派

立体主义(毕加索):立体主义追求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否认从一个视点观察、表现事物的传统方法,把三度空间结合成平面二度空间画面

表现主义(蒙克):强调表现和宣泄情感的重要性。

4.2024年宁夏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考试指导 篇四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字母涂黑。)

1.圣经记载道,上帝用尘土(即指大地泥土)造人,将生气(即指灵)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对这一观点,从哲学角度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准确地说明了世界的本源

B.把上帝当做了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 C.圣经中的“上帝造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上帝造人”是宗教的观点,是正确的

2.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

A.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空间限制的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C.空间的无限性 D.时间的无限性

3.2003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从人类实践的构成要素这个角度来看,承担此次任务的“神州五号”飞船属于()。

A.实践的主体 B.实践的客体 C.实践的对象 D.实践的中介 4.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两表酬三顾,一对定千秋”,说的是诸葛亮和周瑜的事 B.袭人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C.《复活》是莎士比亚的著名剧作,西施是春秋时吴国的美女 D.科举考试中,在县里或府里参加乡试,考取的人叫“举人” 5.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中心学说是()。

A.中庸之道 B.“仁”的学说

C.“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D.理学思想 7.司马光编写的编年体的通史巨著是()。

A.《通史》 B.《史记》 C.《资治通鉴》 D.《宋史》

11.尽管电灯在发明后的一段时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大多数人都持观望态度而继续使用油灯。但是到了19世纪中后期,电灯还是最终战胜了油灯,成为欧美诸国主要的照明工具。电灯必然取代油灯的哲学依据是()。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外因相互作用规律 13.下面哪个不属于四大佛教名山()。

A.五台山 B.峨眉山 C.普陀山 D.泰山 14.“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是()。

A.苏轼 B.韩愈 C.柳宗元 D.欧阳修 15.我国古代田园诗派的创始者是()。

A.屈原 B.李白 C.王维 D.陶渊明 20.“鸿鹄之志”最早出现在()。

A.《论语》 B.《战国策》 C.《史记》 D.《资治通鉴》

21.我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下列选项中的哪些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A.下岗或失业 B.未成年 C.生活确有困难 D.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 22.人们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这说明了()。

A.时间的客观性 B.时间的绝对性 C.时间的一维性 D.时间的无限性 24.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是()。

A.《永乐大典》B.《天工开物》C.《四库全书》D.《农政全书》 25.下列不属于初唐四杰的一个是()。

A.王勃 B.杨炯 C.骆宾王 D.岑参 26.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说法错误的是()。

A.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B.立春、春分反映季节变化 C.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现象D.小满、芒种与农作物成熟和收成相关 27.下列关于北半球二十四节气中“夏至”的说法,错误的是()。

A.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 B.“夏至”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C.“夏至”,指夏天即将到来 D.“夏至”时南半球正值隆冬 28.下列关于节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惊蛰反映了自然界生物的物候现象 B.中国民间的“冬九九”是从冬至开始的 C.远在春秋时代,二十四节气就已确立

D.二十四节气分为反映季节、气候特征、动植物表象三类 29.下列诗句中,与其他三项不是一个季节的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惊蛰初交河跃鲤 D.谷雨西厢好养蚕 30.我国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是()A.以月球绕地球公转情况划分的 B.以地球绕日公转情况划分的 C.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D.属于阳历成分,有固定的日期 31.下列有关我国四大名著及其相关介绍,错误的是()。

A.《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现在的新疆 B.《水浒传》中坚决反对招安的将领是李逵和武松 C.《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办公地点武侯祠在四川成都

D.《红楼梦》属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等 32.下列有关我国的地理人文的介绍,正确的是()。

A.我国的五种地形类型为山丘、高原、平地、丘陵和盆地 B.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是内蒙古的河口、河南的旧孟津

C.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是浙江普陀山、安徽黄山、山西五台山、四川蛾眉山 D.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中岳嵩山、北岳衡山 33.下列有关各大宗教的表述正确的是()。

A.佛教的发源地是中国 B.天主教在我国俗称耶稣教 C.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最少D.我国主要有五大宗教 34.下列有关中国之最的说法有误的是()。

A.中国的马镫最早出现在南北朝

B.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是青海湖,最大的淡水湖是鄱阳湖 C.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 D.中国最热的地方在吐鲁番盆地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它们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号后的相应字母涂黑。)

2.牛顿写道:“绝对空间,就其本性来说,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始终保持着相似和不变。”“绝对的纯粹的数学的时间,就其本身和本性来说,均匀的流逝而与任何外在的情况无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

A.牛顿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B.牛顿认为时间、空间、外在情况这三者是相互独立、无关的 C.牛顿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D.牛顿是一个唯心主义者 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0.“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句话说明了()。

A.量变是质变的基础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为质变准备了条件D.无量的积累,就能实现质变

11.地球是由无数个循环系统组成,例如地球水循环系统:水被蒸发,又以雨雪的方式降落下来,不听反复。水生生物循环系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又以鱼的排泄物为食。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大系统,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相互之间不断加强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这说明系统具有()。

A.整体性 B.结构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13.《担保法》规定,下列哪些财产不得抵押()。

A.土地使用权

B.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

C.所有权、使用权不明或者有争议的财产 D.依法被查封、扣押、监管的财产。

14.《担保法》规定,贷款保证的方式有()。A.一般保证 B.终生保证 C.连带责任保证 D.人格保证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青藏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山耸立,是世界上最大的“固体水库” B.准噶尔盆地位于天山以北,降水较多,农牧业发达,被誉为“塞北江南” C.柴达木盆地存储丰富的盐、石油、煤以及多种金属矿藏,被称为“聚宝盆” D.成都平原上有举世闻名的都江堰,自古农业发达,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三、判断题

1.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似,可以展开自由竞争。()2.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4.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5.科研事业、文教卫生业属于第三产业。()8.当年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不发年终奖金,并予以批评教育。()9.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10.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1.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三个有利于”标准。()12.对外开放适用于物质文明建设,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4.道德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五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解析】本题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上帝造人,把上帝作为绝对的不依赖人存在的精神实体,把上帝作为万物的主宰,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2.B 【解析】“坐”,表明的是一种静态,但这种静止是相对的,因为人即使“坐”着也能“日行八万里”,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A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是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C、D都是正确的观点,时间和空间都能无限延展,但题干并无此含义。

3.D 【解析】本题考查对于实践的构成要素的理解,实践由实践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和中介构成。中国载人航天实践活动中,主体是全体航天科研人员,客体是对于宇宙的探索和研究,手段是载人航天飞行器。

4.B 【解析】本题属于拓宽加深题,A项中“两表”指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拜见孔明之事,“一对”指刘备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或指《隆中对》一文。总之,这幅对联中的典故没有一件与周瑜有关。故A项错误;C项中《复活》是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长篇小说,西施则是春秋时越国的美女,故C项错;D项中考“举人”的乡试应在省里举行,在县或府里举行的是院试,考取的人叫“秀才”,故D项也是错的。只有B项说法正确。

5.B 【解析】 孔子的中心学说是“仁义”,主张以仁治国。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朱熹,因此选B。

6.A 【解析】温庭筠在创造词的意境上表现了杰出的才能。他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构成艺术境界,表现人物的情思。温庭筠在词方面的探索,有助于词的艺术特征的形成,对词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温词的题材偏于闺情,表现也过于柔弱,词句过于雕琢,给后来词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所谓花间词派正是在这种影响下形成的。7.C 8.A 【解析】公文有法定的作者,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任意制发的。公文法定的作者指的是发文的名义,也就是说,公文主要是以机关的名义或机关的某一部分的名义制发的。从题干来看,此文是××厂进口车床的请示,所以其作者应为××厂。

9.B 【解析】公文写作包括起草初稿、讨论、修改形成送审稿的整个过程,故选B。

10.C 【解析】公文写作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其受文对象即写给谁看的问题是十分具体明确的。

11.C 【解析】本题考查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依据。电灯作为新事物,是必然要战胜油灯这个旧事物,因此其哲学依据也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12.D 【解析】本题考查对辨证否定原理本质含义的把握。辨证的否定又称扬弃,它的本质含义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所以D是正确答案。B是题干中提到的第一种专家意见,C则是题干中第二种专家意见,这两种意见都是对辨证否定的片面理解,因此被排除。A是对辨证否定本质含义的歪曲理解,故而要排除。13.D 【解析】略。14.B 【解析】略。15.D.16.C 【解析】从选项来看,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发布规章,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有关单位需要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结合题干分析,“××公司发行重点钢铁企业债券”是一个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周知的事项。

17.D 【解析】请示的正文多半按请示理由、请示事项、结束语的顺序写。结束语根据请示内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习惯写法、常用的有“可否,请批示”,“当否,请指示”,“请审批”等。

18.C 【解析】财政局就港务局所提问题所作答复,属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的范围,因此应使用的文种是函。

19.A 【解析】公文立卷是将已经办理完毕的文件组合成案卷,凡是需要立卷的文件,必须是办理完毕的文件,正在办理的文件不能立卷。20.C 21.D 22.C 23.A 【解析】政府计划职能包括:(1)制定组织的整体目标;(2)围绕目标,制定可供选择的方案;(3)对方案进行分析,最后选择可行的方案;(4)确定具体实施步骤。24.A 25.D 26.B【解析】本题属于地理常识题。自然物候现象非常广泛,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包括:①植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②动物物候,如候岛、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徒、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惊蛰时万物复苏,动物开始生长。清明时节,植物发芽、展叶,由此可见,惊蛰和清明均反映自然物侯现象,所以A是正确的。选项C、D表述均正确。B选项立春是反映季节变化的,春分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此,B选项不正确。故选B。27.C 28.C [解析]远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制定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节气,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公元前l04年邓平等制定《太初历》,将节气定于历法。反映季节的节气有二分、二至和四立;反映气候特征的有“三暑”、“两寒”(热量状况)、“两雨”、“两雪”、“两露”和“一霜,(降水现象);反映动植物表象的有小满、芒种、惊蛰和清明。

29.【解析】选B。清明、惊蛰、谷雨都属于春季。梅雨,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大约在芒种时节,属于夏季。30.B 31.C [解析]武侯祠是纪念诸葛亮的祠宇。因其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并非其办公地点。

32.B [解析]我国的五种地形类型为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平原;安徽九华山属于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不是黄山,五岳是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故本题只能选B。

33.D [解析]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A项不对。在我国,基督教是指狭义上的基督教新教,俗称耶稣教,B项不对。信仰佛教的人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人数最少,只有2.5亿多人,主要分布在东亚与东南亚地区,C项不对。我国主要有五大宗教,即: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D项正确。佛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宗教,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汉朝时期的民族宗教。本题选D。34.A [解析]我国最早出土的马镫实物是南北朝的,但并不代表南北朝才出现马镫。它是一对挂在马鞍两边的脚踏,供骑马人在上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事实证明,在三国时期甚至更早,我国已经出现了马镫。中国主要有五大淡水湖一——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江西的鄱阳湖,达3960平方公里,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B项说法正确。

35.【答案】B。解析:本题是要考生根据甲午战争的年份来推理,1894年是甲午年,根据天干地支往后推,1900年就是庚子年。

二、多项选择题

1.AC 【解析】 A说明的问题是唯心主义有其深刻的根源,同时也对唯物论的产生有积极作用的;B是错误的,旧唯物主义对某些问题的研究也是正确的,不能把问题简单化庸俗化;C,“聪明的唯物主义”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聪明的唯物论是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相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从“聪明的唯心主义”向“聪明的唯物主义”转化并非自然而然的。

2.BC 【解析】 牛顿虽然是伟大的自然科学家,但却不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倾向。这句话包含着明显的绝对化主张,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因此,AD是错误的。3.AB 4.ABD 5.ABD 【解析】销毁公文的主要方式不包括掩埋。6.BCD 【解析】收文办理包括拟办、批办、承办和注办。7.BD 【解析】掌握我国通用公文文种的主要内容。8.ACD 9.ACD[解析]公文质量主要体现在公文的思想内容与文字表达两个方面。在思想内容方面,应该政策性强、针对性强、科学性强;在文字表达方面,应该结构严谨、语言精当、行文规范。10.ABC 11.ABCD【解析】本题考查系统的主要特征。系统的主要特征有四个,即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地球的循环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大系统都是这四个特征的结合体。

12.ABC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斗争性的作用。美伊之间矛盾斗争性的作用有二:一是美国不断强化在海湾地区的力量,不断削弱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即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美国通过战争瓦解萨达姆政权,实现伊拉克国家政权性质以及美国在伊拉克地位的质变。D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本题矛盾斗争性的一方所坚持的依据而不是作用,因此这个选项要被排除。13.BCD 【解析】略。

14.AC 【解析】略。

15.【答案】BCD。青藏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耸立,是世界第三大“固体水库”。第一大固体水库是南极,第二大是格林兰岛

三、判断题

1.【答案】错误。解析: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而商业保险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范畴,是商业行为。

2.【答案】错误。解析: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3.【答案】错误。解析:规范性文件是指各级行政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发布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调查报告不属于规范性文件,但可作为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有关材料和依据。

4.【答案】错误。解析: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5.【答案】正确。6.【答案】正确。

7.【答案】错误。联合下发的公文,联合发文机关都应加盖印章。印章盖于正文末尾右下端落款处,上不压正文,下要骑年盖月。原题说“下不压成文日期”是错误的。8.【答案】正确。

9.【答案】错误。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10.【答案】正确。

11.【答案】错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2.【答案】正确。13.【答案】正确。14.【答案】正确

5.2024年宁夏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考试指导 篇五

1.简报不具有以下哪一特点?()

A.连续性,大部分简报需连续分期印发

B.明确的针对性

C.简明,简报贵在“简”

D.快速,有强烈的时间性

2.行政诉讼强制的主体是()。

A.行政主体B.有权国家机关

C.人民检察院D.人民法院

3.画家王某把自己的作品赠予好友李某,几年后李某将收藏的作品以王某的名义出版发行,王某得知后 认为侵犯自己的权利,依照法律,李某侵犯了()。

A.王某对赠予作品的财产所有权

B.王某对赠予作品的展览权

C.王某对赠予作品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D.王某的姓名权

4.申请人依法提出复议申请,复议机关无正当理由拒绝受理或不予答复的,下列哪一级机关应责令其受 理或答复?()

A.上级人民政府

B.上级权力机关

C.上级权力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

D.同级人民政府

5.轮换又称()。

A.转任B.调任

C.挂职锻炼D.轮岗

6.2004年5月17日在()举行的第57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投票再次否决极少数国家提出的“邀请台湾作为观察员参与世界卫生大会”提案,台湾当局试图挤入世卫组织的图谋再次遭到失败。这是世界卫生大会第8次否决涉台提案。

A.比利时布鲁塞尔B.荷兰阿姆斯特丹

C.法国巴黎D.瑞士日内瓦

7.由我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共同发起的()大会,2004年5月26日在上海开幕,温家宝总理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提出了五点主张。

A.全球扶贫

B.世界反恐

C.环境保护

D.加强世界各国经济合作

8.2004年6月4日,国务院向社会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条例》规定粮食价格主要由()形成 A.政府部门指令B.粮农自行规定

C.当年粮食收成状况D.市场供求

9.我国刑法对于未遂犯的处罚原则是()。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0.《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处罚通常由()的行政主体管辖。

A.违法行为人住所地B.违法行为人经常居住地

以上考试信息由航帆网为您提供!

C.违法行为损害发生地D.违法行为发生地

11.世界统一于()。

A.存在B.意识

C.物质D.物体

12.()决定着政府行政机关的设置和规模。

A.行政职能B.行政领导

C.行政体制D.行政组织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

D.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14.行政行为已完成原定目标、任务,实现了国家的行政管理目的,应予以()。

A.撤销B.变更

C.废止D.宣布无效

15.“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

A.固有属性B.根本特性

C.存在形式D.最高理性

16.联合行文标注发文机关时,标在前面的机关是()。

A.组织序列表中靠前的B.主办的C.上级的D.其他系统的17.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的关系问题。

A.存在和思维B.运动和静止

C.认识和实践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8.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的是()。

A.立法监督B.司法监督

C.审计监督D.社会与舆论监督

19.国家公务员是指()。

A.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B.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C.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D.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各级人民政府组成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20.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

21.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A.加强宏观调控B.完善市场体系

C.实行政企分开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22.属于国务院组成机构的是()。

A.国家税务总局

B.国务院办公厅

C.国务院研究室

D.国务院证券委员会

23.公司是()。

A.法人企业B.个人业主企业

C.合伙企业D.独资企业

24.供受文者使用的具有法定效用的正式文本,格式规范并具备各种生效的稿本称作()。

A.草稿B.定稿

C.正本D.副本

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阶级斗争

B.经济发展同道德滑坡的矛盾

C.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的矛盾

6.2024年宁夏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考试指导 篇六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P3

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P3

2.2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构成多种结构。(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2)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教教为主,学受教为主。(3)二者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的形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体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P4

4.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5

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P6

(二)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P7

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P8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8.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9

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

P10

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2)独立形态时期: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3)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马、恩、列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三大流派,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机构教学论,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P10

二、教育的功能

(一)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P18

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P18

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19

13.1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13.2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P21

(二)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个体),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对教育社会功能。

。。

P22

三、教育的目的(一)16.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它可以包括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学生的各种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

P31

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P31

(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3)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人们的教育理想。(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P32

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P33

(三)20.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1)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P34

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P34

四、教师与学生

(一)22.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P40

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

P41

24.教师的基本素质:(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P41

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P42

(二)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P43

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P43

28.学生发展的规律: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与整体性。

(三)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距诶那个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P44

30.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30.1

师生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等。

30.2

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3

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P44

补充

30.4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素,教师、学生、家长;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怎么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加强自身修养。P45

五、课程

(一)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P51

3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论(2)社会中心课程论(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4)人本主义课程论

P51

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校本,显性和隐性等。P52

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P54

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P58

(二)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1)1949——1952年。

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五个教学计划。53——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3)1958——1965年。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

(4)1966——1976年。“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文革结束,拨乱反正。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7)1992——2000年。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99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此次改革在我国教育界掀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级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的热潮。

(8)2001——至今。新课改。P59

37.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血丝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呢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人。P60

38.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课程功能实现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课程机构实现调整: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偏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机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评价制度得以调整: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P60

39.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P61

39.1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39.2地位: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39.3作用与特点:(1)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2)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建议;(3)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4)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

(三)40.新课程带来的变革:(1)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2)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3)教学评价的转变:评价功能上强调促进与作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互动参与,评价内容上多关注学习状态(4)学生评价的转变:课程改革下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宗旨,建立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评价应遵循的原则(5)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变:课程实行三级管理,课堂管理轻松、自然、和谐,教材选择自主化,课程评价多元化、方式多样化、项目多种化,研究性学习的管理密切关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6)新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新课程十分强调思想道德教育。

P62

六、课堂教学

(一)41.教学的含义: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P70

42.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性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它既是描述性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P70

(二)43.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P73——79

43.1含义: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计划过程。

43.2基本程序:(1)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原有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度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和行为习惯,(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评价。

43.3主要模式:系统分析模式,目标模式,过程模式,43.4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措施、教学评价设计。

43.5方法:启发搜索式、条件约束式、逻辑推理式。

(三)44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P80

44.1含义: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也就是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44.2常用的教学策略: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七、学校德育

(一)45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P90

45.1含义:狭义,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45.2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教育功能

45.3地位:(1)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2)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46.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P92

47.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

P92

(1)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关系:教学过程包括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知道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2)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关系:从联系上来看,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

48.德育过程的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关心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P93

49.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的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P96

(三)50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P98

50.1任务: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50.2目标:学校德育的目标是教学目的在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总要求,亦即学校德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者结果的质量标准。

50.3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

50.4课程: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

(四)51.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P100

51.1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正面说服教育原则、执行统一原则、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原则、集体与个别教育原则

51.2途径: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51.3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法,品德评价法,实际锻炼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52.班级的含义与特点

P108

52.1含义: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52.2特点:(1)班级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2)班级中师生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3)情感是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4)班级中的师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5)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是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53.班级的历史发展: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19世纪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的管理模式,对班级组织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P109

54.班级的结构与功能:(1)结构:班级的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班委会、小组长、个体,自然形成的其他组织),班级的角色结构,班级的信息沟通结构,班级的组织规模。

(2)班级功能: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的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P111

55.班级的发育过程:(1)班级的特征:明确共同的目标、一定的组织机构、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级建设原则:促进学生积极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民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3)良好班级的形成与培养:确定班级的发展目标、建立班级的核心队伍、建立班级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P112

(二)56.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P114——120

56.1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56.2原则:(1)全员激励原则(2)自主参与原则(3)教管结合原则(4)通情达理原则(5)平行管理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

56.3方法:(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

(三)57.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P120——124

57.1角色:学生成长的关护者、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教育者、助手、协调者、沟通者

57.2任务: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57.3职责:要做好中小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要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要组织好班集体活动;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第一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教育工作最基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57.4素质:(1)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2)具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观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组织能力;(3)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相关法律法规;(4)品德高尚,为人师表;(5)

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58.心理发展的概念: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P131

59.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认知活动是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认知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2)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发展具有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发展的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

P131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60.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史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互相作用中实现的。他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一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算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取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逐渐获得课题的永久性概念。(2)前预算阶段(2——7岁)这一时期,儿童已经将上一阶段获得的感觉运动行为模式内化为表象模式,具有符号功能,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表达他们经历过的事物。(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善,开始具有一定的弹性。(4)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这一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入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P132

61.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婴儿期(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儿童期(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学龄初期(5岁):主动内疚的冲突;学龄期(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早期(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成年期(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成熟期(65岁):自我调整与绝望的冲突。

P133

62.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观:维果茨基界定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心理发展原因: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收到社会规律的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3)“最近发展区”的提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水平并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在确定儿童发展水平及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承认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借助于他人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可以“创造”学生的发展。P134

(三)63.1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略P135

63.2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学习准备状态大致有三: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非智力因素。P136

63.3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P137

(四)64.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略P137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65.学习的含义:广义: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中,通过活动、练习,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狭义: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P144

66.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上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类的学习实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P144

67.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学生的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3)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5)学生学习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地进行。

P145

(二)学习理论:6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P145

69.认知结构学习理论:(1)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2)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

P148

70.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1)理论假设:布鲁姆基于“任何教师实际上都能帮助他的所有学生获得优异成绩”(2)理论特点:教育者的中心任务不是控制学生而是控制学习,关键是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倡把教学和评价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反馈教学,及时查漏补缺,是大多数学生掌握每一项学习任务。(3)一般步骤:定向(教学目标)——单元掌握——形成性测验——总结性测验。(4)评价

P151

7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在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解释、假设,是不断发展的,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2)在学习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成结论的过程;(3)在学生观上,构建主义认为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兴趣、需要等意义建构的影响,因而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4)在教学观上,构建主义强调帮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真实情境中,通过操作、对话、协作等进行意义构建。

P152

7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被公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领导人物之一,他以性善论、潜能论和动机论为理论基础,创建了理论化、系统化的自我实现心理学。①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②内在学习论,马斯洛认为理想学校应反对外在学习,倡导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2)罗斯杰的学习理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中,罗斯杰当推首位。20世纪60年代,罗斯杰将他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①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②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③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P152

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一)73.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

P158

74.学习迁移的种类: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型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P158

75.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任务的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策略的水平,迁移的媒体。

P159

76.学习迁移的促进:(1)精选材料,(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P160

(二)77.记忆的含义:记忆是人脑对经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

P161

78.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P161

(三)79.遗忘的含义:记忆的内容不能在认和回忆,或者再认和回忆是发生错误,就是遗忘。

P161

80.遗忘主要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数量上受时间因素制约的规律,遗忘随时间递增,遗忘的速度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P161

81.遗忘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1)原因: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2)策略: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P162

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一)82.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

82.1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与步骤。P167

82.2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P167

83.学习策略的发展

84.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1)培养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2)培养方法: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教育模式、完形培养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P171

(二)85.知识的含义: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特征,是通过主客观体相互作用产生的。

它既包括个体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也包括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技能、技巧、策略等。

P172

86.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获得、知识的概括、知识的保持、知识的提取

P173

87.知识的分类与学习:分类:感知性知识和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具体知识、方式方法知识和普遍原理知识;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学习:知识本身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新旧知识联系的方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P172

(三)88.技能的含义与种类

P174

88.1含义: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活动方式。

88.2种类:(1)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方式。

特点:外显性,客观性,展开性。

(2)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89.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活动模式、知识基础、教学方法

P175

90.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动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P177

(四)91.解决问题的历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P178

92.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P179

93.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②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①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②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③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P179

(五)94.品德与道德的界定:(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倾向和特征。

(2)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3)道德起源于人类劳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P180

95.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2)道德情感,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行为,个体在一定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P180

96.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

惩罚服从阶段,第二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

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P181

97.品德教育的基本观点:(1)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依从、认同、内化;(2)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道德认知、受教育程度;(3)良好品德的培养;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4)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矫正

P183

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98.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是一种内部启动机制,它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个体的学习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

P191

99.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1)对学习过程

: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动机与效果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动机水平较弱或较强作业水平高,学习效率也高,反之则成。(3)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P192

100.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培养①设置具体的目标及达到的方法,②设置榜样,③培养对学习的兴趣;(2)激发①坚持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②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③利用学习结果反馈作用

P192

(二)101归因与归因方式

:(1)归因:所谓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的解释和评价。(2)归因方式: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作出的解释和评价的角度就是归因方式。

P193

102.维纳的归因理论:(1)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结果寻找原因的倾向,个体解释自己行为结果时的归因是复杂而多维度的,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个体今后的学习动机;(2)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六个因素。这些因素又可以分别纳入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等三个维度之中。P193

103.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1)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情感体验的影响,(2)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期望的影响,(3)对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的影响,(4)对学生自身的认识和评价的影响。

P193

104.引导合理归因:

(三)105.注意的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P194

106.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1)教学中注意的组织:①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②正确利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③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设法保持学生的注意习惯;④引导学生掌握集中与保持注意的方法。(2)注意力的培养:①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②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求静”的本领,③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④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调节激情,增强注意力,⑤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培养注意力和注意品质的意义。P194

六、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107.人格差异的含义

:人格差异是指个人在稳定的心理特征方面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人格类型差异和人格特征差异。

P198

108.人格差异与教育:(1)教师应具有学校心理学的知识,(2)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人格,(3)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格,(4)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P198

(二)109.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认知风格差异是心理层面上的学习风格成分,指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P199

110.场依存与场独立:美国

赫尔曼·威特金

差异:(1)场依存型的人对事物的认知倾向于以外部信息为参照依据,容易受到周围人们的影响与干扰;容易接受育人有关的社会信息,对社会科学比较有兴趣,在职业选择上比较喜欢从事与人的活动有关的工作;在心理需要上,在同学接纳与教师鼓励方面,有较强的需求。

(2)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部因素影响,倾向于自己对事物作出判断;喜欢独立思考,适合学习自然科学,在职业选择下倾向于人际关系简单而可独立作业的工作,如机械、实验等;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P199

111.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采用整体性策略学习的学生,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从现实问题出发联系到抽象问题,再从抽象问题回到现实问题中去。而系列性策略学习则是从一个假设到另一个假设的线性发展过程。

P199

112.内倾与外倾:(1)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以“力比多”(即人的基本心理能量的表现形式)的流向作为标准,“力比多”内流占优势者为内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和活动都面对主观世界,为人沉静稳重、反应缓慢,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幻想之中,不善交际,缺乏自信,倾向与孤僻与害羞。“力比多”外流占优势者为外倾型,其性格特点为兴趣、注意和活动都面向外部世界,性格开朗活泼,反应迅速,好活动,善交际,不介意别人的评价,在各种情境中都善于应付而且自信。(2)外倾型学习策略的学生表现为情绪外露,喜忧溢于外表,起伏变化大,乐观意识明显。内倾型学习策略的学生则不轻易表露情绪,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早已翻江倒海。P199

(三)113.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

P200

114.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知识水平与学习方法密切相关,优生采用的方法比较科学,而学困生则相反。差异举例:课文背诵,优生根据记忆规律高效记忆,学困生反复的死记硬背;解决难题,优生复习教材——独立思考——请教他人,学困生放弃或者问答案。P200

115.学困生的教育措施:(1)掌握学困生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学困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只要老师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真挚诚心、献出爱心、工作耐心,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要挖苦学生,不要对学生轻易下结论,尊重学生人格,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们的信任。(2)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不能让学生因为成绩差而对学习失去信心,要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在城工作培养自信。(3)关爱宽容学困生,给予他们最大的信任。学困生一般是在家得不到温暖,在学校收到歧视,表现出满不在乎、反抗或者疏远,教师要用深情换真情,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关爱他们,宽容他们,唤醒他们的学习意识,这是转变学困生的最佳途径。

P201

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116.心理健康的含义: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P204

11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P205

118.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P205

(二)119.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1)内容: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

(2)方法: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活动课或专题讲座;个别咨询与辅导;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的渠道。P205

第三部分

教育法学

一、法与教育法

(一)120.法的含义:法是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P211

121.法的特征:法的国家意志性;法的特殊社会规范性;法的效力普遍性;法的国家强制性;法对权利义务的规定性。P211

122.法的渊源:法的渊源简称“法源”,有多种解释,但是所有诠释的共同点是:认为法的渊源主要指法的效力来源,亦即根据法的效力来源不同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P212

(二)123.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是调整国家行使教育行政权力和公民行使受教育权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P213

124.教育法规的含义: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利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P213

二、教育法律关系

(一)125.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P215

125.1含义:是指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教育社会关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它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要素构成。

125.2类型:(1)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外部的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衡型教育关系;(3)调整型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125.3特征:(1)首先是由法律规范所明确规定的社会关系;(2)也是一种思想关系;(3)规定的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25.4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政府与学校的关系;(2)学校与教师的关系;(3)学校与学生的关系;(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5)学校与家庭的关系;(6)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126.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产生。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主体按照(或违反)法律规范的规定进行活动,从而形成的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2)变更。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或内容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它包括权利主体的增加或者减少、权利内容的部分变化和物的量的增减等;(3)消灭。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指的是主体间权利、义务关系完全终止。

P216

(二)127.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然人,二是机构和组织,三是国家。P217

128.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1)自然人的权利和行为能力:自然人的权利能力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2)组织的权利和行为能力:组织的权利能力是指组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组织的行为能力是指组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能力和资格。P217

(三)129.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P217

130.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1.物,物资、财产、设施、场所、资金等,2.行为,指作为和不作为;3.精神财富。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明权等。P218

(四)131.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间在一定条件下依照法律或约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也就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享有的权益和依法应当履行的责任。

P219

134.教育法律关系权利和义务的含义:(1)

权利: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它通常有行为权、要求权、请求权等表现形式。(2)义务: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依法所应承担的某种责任。它通常有不作为、积极作为、接受国家强制等与教育法律权利相对应的形式。P219

135.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互缺;(2)权利人所享有的权利的实现依赖于义务人对义务的承担;(3)权利和义务的依存关系还表现在其主客体双方之间不可能一方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另一方也不能只承担义务不享有权利;(4)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从其主体的数量上来看不一定是对等的,即可能不是一对一的,有时一个主体享有权利,多个客体承担义务。P219

136.权利和义务的类型:(1)权利分类:根据权利主体不同分为公民权利、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国家的权利;根据权力内容不同分为人身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社会权利和诉讼权利;根据权利行使范围不同分为一般权利和特殊权利。(绝对权和相对权)(2)义务分类:主体不同

公民义务、国家机关和组织的义务、国家的义务;内容不同

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义务使用范围不同

一般义务和特殊义务。

P219

137.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教育权利是教育法规赋予人们所享有的有关教育的权益,它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选择作为或不作为某种教育行为;教育义务是教育法规要求人们应履行的有关教育的责任,它规范人们必须作为或者不得作为某种教育行为。

P220

三、教育法律规范

(一)138.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

138.1含义: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行为规则。P222

138.2类型:(1)基本职能:调整性规范和保障性规范;(2)专门只能:一般性、概念性、原则性、规则性、技术性规范;(3)调整方式:义务性规范、授权性规范;(4)法律行为产生基础:调控性规范、构成性规范;(5)内容弹性程度:确定性规范、非确定性规范。P222

(二)139.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法律规范内容的各个部分的有机组成,包括假定(法定条件)、处理、制裁三部分。

P223

(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

140.教育道德的含义: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内容包括提高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

补充

14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1)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之间存在共性,也有区别;(2)教育法规和教育道德相互联系:一方面两者相互交叉并可以实现相互转化;另一方面两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表现在道德价值判断对制定教育法律规范起指导作用,法律是道德价值判断实现的保证;教育法律规范和教育道德规范在调整教育关系,规范有关教育行为过程中有互补作用。

补充

142.教育道德的作用

143.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关系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是政党、政府等政治实体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P224

144.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1)联系:①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目的,②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化,③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法规的具体内容体现教育政策,④教育政策是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保证。(2)区别:①两者的制定主体不同,法规必须是国家权利机关和行政机关,政策还可以是政党组织。②两者的执行方式不同,法规是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政策靠的是行政力量或者党的纪律,强制力是有限的。③两者的规范效力不同,法规是明确而具体的,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政策的效力比较复杂,国家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党机关制定的则只在政党内部具有约束力。④两者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政策具有广泛性几乎渗透到教育领域方方面面;法规范围相对小,主要是在教育活动的根本方面和教育的基本关系。⑤两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不同,急于解决、暂时的、尚未定型的教育问题一般采用政策;需要严格界定的、严肃对待的、比较稳定的教育关系一般采用法规。P224

四、教育法制过程

145.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P228

145.1教育立法:教育法的制定又称教育立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国家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的教育立法是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教育法律的活动。

145.2原则:(1)必须坚持子法从属于母法的原则,(2)必须放映法律规范的基本特征,(3)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一致,(4)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5)必须借鉴国外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146教育立法体制:我国目前的教育立法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立法两大内容,实行的是分类立法体制,学历教育部分的立法基本上由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和地方政府进行。而非学历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培训方面的立法权由国家和地方劳动行政部门行使。

P229

147教育立法权限:(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2)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央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有权限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4)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的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定地方性规章,地方性规章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施行;(5)民族自治地区的人大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区的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县的报省、自治区或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6)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外,在不违背国家宪法的前提下有独立的立法权,但所立之法必须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P229

148.教育立法的程序:(一)法律议案的提出;(二)法律议案的审议;(三)法律的表决和通过;(四)法律的公布

P229

149.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指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运用和实行。

P229

150.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遵守、教育行政执法。

P230

151.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P230

151.1教育法规的效力:教育法规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它包括时间上的效力、空间上的效力、对人的效力以及教育法规在适用过程中产生的实效等方面。

151.2教育法规的解释:教育法规的解释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法规规范的内容和含义所作的说明。包括正式解释(立法、司法、执法、地方解释)与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任意解释)。

152.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P231

152.1含义:是指国家有关行政机关及其所属工作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教育法规的活动。

152.2特征:(1)具有国家意志性;(2)具有法律性;(3)具有强制性;(4)具有单方权威性;(5)具有主动性;(6)具有主体多元性特征。

152.3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的基本职能之一;教育法规实施的主要方式之一。

152.4原则:合法性原则,应急性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合理性原则,公开、公正原则。

152.5内容与方式:(1)推行教育法规实施,(2)对遵守教育法规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进行教育行政处罚。

153.法律制裁的含义: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法追究违法者所应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措施。它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实施,包括法律规定授权或委托的机关、组织。P232

154.违法的含义与种类:含义:是指一切违反现行法律规范要求,超出现行法律规范允许范围的危害社会的行为。种类:一般违法、犯罪。P233

155.法律制裁的方式:(1)行政制裁:指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或企事业组织对违反有关行政法规的行为和责任人采取的强制措施。行政处分、行政处罚;(2)民事制裁:指对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损害他人民事权益而应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所采取的强制措施;(3)刑事制裁:指对违反刑事法律规范的犯罪分子依其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

P233

五、教育法律责任

156.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P237

156.1含义:是指由行为人的违反教育法律规范的行为所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惩罚性的法律后果。

156.2规则要件:(1)有损害事实,(2)有违法行为,(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156.3

规则原则:(1)过错责任原则,(2)过错推定原则,(3)公平责任原则,(4)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还应遵守①责任法定原则,②责任自负原则,③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相适应原则,④责任平等原则,⑤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157.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的责任。

P240

158.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以学校(包括教师)为违法主体的违法行为基本上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包括教师)权力行使不当,如滥用权力或是越权行为,以致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类是学校或是教师未能很好地履行法律上规定的职责和义务,它主要是指学校未尽管理学生的职责,教师未尽教育管理学生的义务。

前者的违法主体通常是出于故意的心理状态,即明知违法但仍坚持实施;而后者通常是出于过失的心理状态,即未能够预见违法后果的产生,或并不希望出现违法后果。对这两类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往往需要考虑违法主体当时的主观心理状态。P242

159.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学校和教师之间存在着上下级的隶属性行政法律关系,所以学校有权依法“自主进行教师管理工作”。所以,学校有权对教师进行聘任或对其的晋升、任免提出意见,并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学校有权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和教学业务培训;学校还有权对在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学校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等等。

在这里,学校实质上行使的是法律授权对教师行使管理的职能,因此,学校就有权对那些有违法行为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使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教师法》第37条就规定: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可见,学校依法对有违法行为的教师进行处理,是法律赋予的权力。当然,学校对自己的教师也负有一定的法律义务。这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义务就是,学校在实施教师管理的过程中,不能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否则,将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P243

160.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

(1)教育经费核拨、使用不当的法律责任;(2)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3)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法律责任;(4)在考试管理和招生工作中徇私舞弊的法律责任;(5)忽视教育教学设施安全的法律责任;(6)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P243

161.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1)妨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侵权责任,(2)非法举办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法律责任,(3)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法律责任,(4)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P247

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

162.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

163.1学生的权利是指学生依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而拥有的一切正当权利。它既包括学生作为公民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公民权利,也包括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受教育权利。

163.2主要内容:(1)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起点平等、过程平等、结果平等;(2)其他权利:①.受教育者有参加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②.有权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或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④.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的权利;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P251

163.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

163.1受教育权维护: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1)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

我国《宪法》、《教育法》明确规定,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是,在学生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和保障方面,我国还存在着体制性障碍,使一些群体的子女无法享受均等的教育机会。

①.城市新移民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问题

②.关于“就近入学”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③.关于学业成就的平等问题:关于城市新移民子女的学业成就问题、农村学生的学业成就问题

(2)学生的其他权利的维护,如教育教学设备使用、奖学金的获得、诉讼的提起等。P252

163.2学生财产权维护:

(1)关于罚款问题

罚款是我国行政处罚的方式之一,罚款是一种行政处罚,是只有国家行政主管机关及其授权机关和组织才能实施的一种行政处罚行为。我国中小学不是行政机关,国家行政主观机关也没有授权中小学,因此中小学或教师根本就无权实施罚款。

(2)关于侵犯学生财产权的问题

一些地方的学校存在强行或变相推销物品、变相或公开地向学生索要钱物的情况。如,强行向学生推销商品,或暗示学生购买某种商品,或引导学生购买某种商品。强迫学生购买校服,统一征订教辅资料,一些教师在过节的时候收受学生或家长的礼品或金钱,在言语、行动中暗示学生送礼等。

P255

163.3学生人身权利维护:

(1)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从字面意义看,体罚就是身体惩罚。因此我们可以将体罚解释为学校教学人员或其他人员对学生实施身体惩罚的行为。对于体罚而言,使学生的身体受到损伤是一个主要特征,因此无论教师是否亲自(亲手)实施惩罚行为,只要学生身体受到损害或产生不适,都可以归为体罚,如打耳光、打手心、扯耳朵、罚跪、罚晒、罚冻等。变相体罚是一种具有隐蔽性、欺骗性的体罚行为,如罚抄作业等。(2)侮辱学生的人格:指企图损害学生人格和尊严的语言、文字、图案以及手势和威胁性姿势。侮辱学生人格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言语侮辱,即责骂学生是“笨蛋”、“蠢驴”、“傻瓜”、“畜生”等;二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上的侮辱性惩罚,如在学生胸前挂黑牌,让其在教室里“游街示众”、“亮相”,或在学生脸上贴纸条、涂阴阳脸、刻侮辱性的文字等。(3)侵犯学生隐私权:教师侵犯学生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私拆或扣留学生信件、公开宣读或张贴学生信件、私自翻阅学生日记等形式。P256

164.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一般指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受到损害,导致其受伤、残疾或者死亡的人身伤害事故。

P257

165.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校应当承担事故责任、学校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两种。P258

166.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1)预防:①创造安全的外部环境,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的三位一体联控联防长效机制,建立社会保险;②增强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加强安全教育;③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建立安全制度,预防校园以外伤害事故。

(2)处理:①抓紧时间,及时救助学生;②想方设法,及时告知家长;③事发、事后及时报告上级;④保护现场,组织专人处理;⑤积极对待,严防事故发展;⑥主动协商,慎重对待承诺;⑦协商不成,请求行政调解;⑧调解不成,依法提起诉讼;⑨分清责任,处理有关责任人。

P258

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

167.教师权利的含义:根据性质的不同,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一般权利和职业权利两类。一般权利是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作为公民,教师享有宪法和其他法规所规定的一切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人身权、姓名权、隐私权、财产权等。教师的这些权利不由教育法规规定。职业权利是教师作为教育各种者依据教育法规享有的教育权利及与职业相关的其他权利。P266

168.教师权利的性质:

教师的职业权利从性质上看,是一种与教师职业相关的特殊权利,是其他非教师公民所不能享有的权利。P266

169.教师权利的内容

169.1教师的职业权利:(1)教育教学权:教师职业权利的核心,具体内容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发表意见的权利,也称为。(3)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生成绩的指导评价权,教育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基本权利。(4)获取报酬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和单位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假期。(5)民族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和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7)教师也应该享有在聘任制中的应有权利。

P267

169.2教师的一般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是教师作为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包括公民权、人身权、财产权等。这些权利主要由《宪法》、《民法》等法律规定。P267

170.教师权利的维护

P268

170.1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1)教师教学权的维护:教学权的教师基本职业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侵犯教师的这项职业权利。(2)教师按时、足额获取工资权利的维护:教师按时、足额获取工资的权利是劳动者的权利。(3)教师民主权利的维护:教师的民主权利是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4)在中小学还有侵犯女教师职业权利的情况。如学生要求调走怀孕的老师,穿着新潮的女教师等。

170.2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教师法》第35条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人身权利的保障中,还涉及到教师在学校的安全问题。

八、教育法律救济

171.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

P272

171.1含义: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纠正、制止和矫正侵权行为,是受害者权利获得恢复和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171.2特征:(1)是宪法精神的体现,(2)以各种纠纷的存在为基础,(3)以损害为前提,(4)其目的在于补救受害者。

171.3渠道:(1)诉讼渠道即司法救济渠道。(2)行政渠道即行政救济渠道。(3)其他渠道,如组织内部或民间渠道。

171.4基本原则:(1)事后救济,(2)职权专属,(3)正当程序。

172.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保护教育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2)维护教育法律的权威;(3)速进学校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4)推动教育的法制建设。

P273

173.教育行政申诉制度:P273

173.1教师申诉制度:(1)教师申诉制度的含义:是指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及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处理不服,或认为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

(2)教师申诉制度特征:法律性、特定性和非诉讼性。

(3)教师申诉制度的范围: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和对其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的。

(4)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提出申诉。对申诉的受理。对申诉的处理。

173.2学生申诉制度

P274

(1)学生申诉制度的含义: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教师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请求重新处理的制度。

(2)特征:法律性、特定性和非诉讼性。

(3)学生申诉制度的范围: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学生申诉的范围为受教育权、民事权利两项。

(4)学生申诉制度的程序:提出申诉、申诉受理和申诉处理。

第四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174.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P279

175.教师职业道德的结构: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等八个因素。P279

176.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1)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素养的组成部分,它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高低。(2)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水平如何,也是其他教师素养因素能否发挥作用和不断提高的重要条件。(3)由此看来,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教师整体素养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P281

177.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1)师德对教师起调节和教育作用;(2)师德对学生起榜样和带动作用;(3)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进作用。

P282

178.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教育专门性,(2)教师职业道德体现教书和育人要求的一致性,(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化。

P282

二、179.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P286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书育人: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则,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180.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P289

181.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1)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2)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教育;(4)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

P290

182.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P292

182.1基本原则:(1)坚持知行统一,(2)坚持动机和效果统一,(3)坚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4)坚持个人和社会相结合,(5)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182.2途径与方法:(1)基本途径:努力学习教师道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2)主要方法:加强理论学习;勤于实践磨砺,增强情感体验;虚心向他人学习;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183.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P294

183.1管理的内容:不怕辛苦,不计得失;敬业乐业,矢志不移。

183.2师德现状和危害:现状(略)

危害:(1)危害学生的身心发展,(2)败坏社会的道德风气,(3)影响学校发展,(4)增加教育管理成本,(5)不利于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和成长。

183.2管理策略:

(1)加强领导和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工作机制,(2)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3)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约束机制。

全书完

上一篇:大吉大利马年春节祝福语短信下一篇: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议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