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语文s版教学反思(精选9篇)
1.二上语文s版教学反思 篇一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一
《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的传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广为流传。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采用的是对比理解的方法。文中具体讲到鲧和禹两人治水的方法和结果,这是讲课过程中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让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授课的过程中,较难让学生理解的是两种方法为什么会取得不同的结果,因此我做了一些动画演示,让学生有直观感受,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二
《大禹治水》这篇课文讲的是古代大禹治理洪水的故事。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我就在教学中以文本内容和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情景,让他们直接感受当时的状况。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再现故事发生时的生活场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继续播放洪水泛滥的情景,让学生说说看了以后的心情如何。这主要是为朗读作好情感的铺垫,再让学生通过读来释放自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并且通过读来表现起内心感受,自然而然明白大禹治水的原因。
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洪灾,学习第一自然段时就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学不好这一段,也会影响到后面内容的教学效果。我先让学生自由读,问:“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时学生的回答只基于想象,并不深刻。接着,播放了一段洪水冲毁家园的片段,随即又配乐朗读了第一节,这时再问:“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次学生的回答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升华到了感性的认知,一个个感同身受,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好“无家可归”一词,进而读好第一节,便显得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了。在此环节的教学中,通过激发感性认识来促理解练朗读,打响了头炮,为整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紧扣“千辛万苦”一词,引领学生细细品读。首先通过看图理解大禹“察看水流和地形”的困难,以及“走遍千山万水”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大禹可能会吃哪些苦,遇到哪些危险,使学生对“千辛万苦”有形象的认识。其次,抓住“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通过反复朗读和想象,感受治水工程的浩大。以及大禹所承受的难以言说的辛劳,从而加深对“千辛万苦”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段时,我出示了一组填空,让学生从这一组数字中来体会大禹的公而忘私的精神。教师设计了“儿子会问妈妈什么?”“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进课文情境,学生不禁会结合生活经验,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孩子,回答中真情流露。反之感受到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最后治水成功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老百姓,你会怎么感激大禹。另外,课文教学的结尾也相当精彩,在结尾点题:“为什么在禹的名字前面加个‘大’字,叫他‘大禹’呢?”这个问题点明了文章中心,点出了课文结尾“伟大”一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得到了归纳和升华,起到了点题和总结。
在教学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环节,让小朋友通过自己的想象说说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可是小朋友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小朋友不会说,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时,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情,只顾着自己让自己的教案精彩,所以导致了失败。
在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多种形式,才能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与教师平时的教学是分不开的,要抓住字词句对课文进行渗透,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主阅读。只有多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才能让学生“乐于表达、会表达。所以在今后教学中还应在品读上更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从而更体现学生的学。
2.二上语文s版教学反思 篇二
师: (板书:卧游) 你们知道“卧游”这个词儿是什么意思吗?
生: (纷纷回答) 游泳?睡觉?……
师:我来告诉大家, 卧游指的是读书。古人认为, 读书是一种最省钱的旅游方式。在书中畅游, 即使只是坐在家里, 也能看遍世界。对热爱读书的人来说, 在书中畅游, 才是最快乐的事情。今天, 我要带领大家经历一次奇异的旅行。真正地卧在地上, 感受一次特别的经历。我曾经有一次躺在地上旅行的经历。那次, 我去山区游玩, 发现那里生长的草都很茂盛, 比我们小区里的草坪要高很多。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草, 都是经过修剪的, 而野外的草都长得自由自在。 (师在黑板上画图:一个人躺在地上, 周围长满草) 我躺在草丛里, 再看那些草时, 因为视角变成了仰视, 它们变得更高大了, 棵棵都像大树一样粗壮。在草的根部, 还密集地分布着许许多多的小虫子。我侧过头, 发现许多虫子在草茎上奔忙;我抬起头, 望着上方, 看到蝴蝶在头上飞舞。这些景物, 引起我极大的兴趣, 这些小虫子就在我的眼前, 爬过去, 飞过来, 我躺草地里, 静静地观赏了四五个钟头。
生:太有趣了, 可我们也不能经常去山区呀!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 也有许多有意思的事情, 只不过你们没有留心观察。你们瞧, 我们教室窗外的这棵大树, 是什么时候开始枯萎的, 你们知道吗?
生: (争论) 秋天!冬天!
师:不必争论了, 我已经把一切都记在了我的日记本里。那是初冬时节的一个星期四, 第一场雪飘落的时候, 树上的叶子还是绿油油的, 雪停之后, 它们就枯黄了。第二天, 气温降低, 树上的叶子就落了不少。只要你们善于观察, 生活中的景色都会让你感到惊喜。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 题目是《草虫的村落》, 作者的经历竟然与我在草丛中的“卧游”惊人的相似。读着这篇课文, 我总觉得这篇文章应该由我来写, 怎么被他抢先了呢?看来, 美好的大自然可以打动每一颗心。现在, 请大家朗读课文, 走进“草虫的村落”。
第一课时:浅尝, 通读全文理解爱
师:先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分成三大段, 用双斜线在每大段的末尾标示出来。 (学生为文章分段, 师指导)
师:请A同学来说一下, 你是怎么分段的?
生:第一自然段到第二自然段是一段, 从第三自然段到倒数第二个自然段是一段, 最后一个自然段分成一段。
师:为什么要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分成一段呢?第二自然段就已经开始写作者的所见了, 你想一想, 是不是应该把第二自然段和下面的自然段分在一起呀?还有, 后面的分段也有问题。倒数第二个自然段是继续在写作者的所见吗?
生:不是, 他已经回到了现实。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直至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 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句话说明作者已经从神奇的旅行中回到了现实。
师:现在, 你知道该怎么分段了吧?
生:第一自然段是一段, 第二自然段到倒数第三自然段分成一段, 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一段。
师:这次你分对了。给文章分段,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结构, 把握主要内容。每到应该分段的地方, 情节的发展都有明显的变化。比如这篇文章, 主要写的是我被草虫的村落陶醉了, 陶醉得已经忘记了自己, 可是到最后呢?“红鸠鸟的歌声才把我的心灵唤回来”, 这时候, 我又从草虫的村落返回了人间。这种首尾呼应的结构安排, 正是给我们分段提示的地方。作者先概括介绍自己的目光跟随着爬行的小虫, 做了一次奇异的游历, 然后详写在草虫的村落里的所见所闻, 最后, 红鸠鸟的歌声才把他唤醒, 他还要拉着读者的手, 一起到草虫的村落中去散散步。透过这些内容, 你们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吗?
生:通过写作者的所见所闻, 表达了作者对花草树木和小昆虫的热爱。
师:作者热爱的仅仅是树木和昆虫吗?他在文中写道:“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这句简单的话, 单独一个自然段, 后面还加了省略号, 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呀?
生:还有很多景物, 作者都没来得及写,
师:是呀, 田野的广阔和静谧, 虫鸟的鸣叫和活动, 这些都是作者热爱的事物。你们说, 作者热爱的是什么呢?
生:是大自然, 他热爱大自然!
师:谁能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本文的中心思想?
生:这篇课文通过写“我”的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 发现了小虫子的快乐天地这件事,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师:真好, 你巧妙地摘录文中的句子, 概括主要内容, 与思想感情紧密相连, 简洁而又准确。
第二课时:细品, 字里行间寻找爱
师: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 表达的都是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可是, 作者到底是怎样表达热爱之情的呢?在阅读一篇文章时, 只有真正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间, 才能感受到作者所感受的一切。下面, 请同学们在《草虫的村落》这篇课文中找一找, 哪句话可以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并请你解释一下, 通过那句话, 你是怎样看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下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认真思考。 (生默读课文、思考, 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第二自然段, 最后一句话。“我真想跟它们寒暄几句, 可惜我不懂它们的语言”。这句话说明作者特别想要跟小虫子说话, 他为无法说小虫子的语言感到遗憾。
师:你找到的这个句子很好, 可是并没有解释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你只是为我们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里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 从这个词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小虫子的态度是特别关爱的。你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寒暄!
师:你找的词是正确的。寒暄这个词的意思是问寒问暖, 通常指两个朋友之间的问候, 而且说的都是些闲聊的话。你说一说, 为什么通过这个词, 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喜爱小虫子的。
生:作者把小虫子当成是自己的老朋友, 想要和小虫子说些家常话, 所以表现出作者十分喜欢小虫子, 热爱自然。
师:这一次, 你解释得不错。还有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在第五自然段, 有这样一句话, “优美的音韵, 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如果作者的心情烦躁, 如果作者不喜欢虫鸣, 也不喜欢大自然的景色, 他就不会感觉到这个声音很美了。作者把声音比喻成泉水, 说明这个声音在作者听来, 是特别美妙的。
师:说得真好。你知道这句话中的关键字是哪个字吗?
生:是灵泉的“灵”字吧?
师:对呀!可是, 你刚才只是把它理解成了泉水, 泉水与灵泉绝不是一个档次的。灵泉是灵验的泉水, 喝了它, 就会祛除百病, 永葆青春。在作者的心中, 虫鸣声是那样的神圣, 有个词儿叫“天籁之音”, 就是形容这种感觉的。C同学, 你认为哪句话能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呢?
生:在文章的倒数第二个自然段,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 一起到草虫的村落里去散散步”。如果作者不喜欢自然, 不喜欢这个地方, 就不会想再去了。他去过一次后, 还想邀请朋友去, 说明他对这个地方十分喜爱。
师:你解释得很好, 能让人想去散步的地方, 一定是美丽的, 让人向往的。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 (思考) 好像没有了。
师:我认为这篇文章里的每一句话都能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每一句话?太夸张了!
师:一点也不夸张。给你们一个机会, 你们可以向我提问, 你们认为哪句话不能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看我怎样给出爱的答案。
生:太好了!老师, 倒数第三个自然段只有一句话, “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 这句话怎样体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呀?
师:一句话单独成一段, 通常是这句话非常重要。单独分成一段, 才显得突出。这句话说明作者见到的景物很多, 要是一个一个说出来, 就不是一篇文章能交代明白的了。作者见到的事说也说不完, 他的爱无止境。
生:老师这样一解释, 我确实感觉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让我也联想到这片草丛中其它有趣的事情。
师:哈哈, 这说明你确实融入到作者的文章中去了。还有哪位同学需要提问呢?
生:第四自然段, 有一个字“看”, 这与作者热爱大自然有关系吗?
师:你注意了吗, “看”的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感叹号。
师:单独的一个字, 后面还加了感叹号, 这样的字你可不能小瞧啊。这个单独的停顿, 表现出作者的惊喜。蜥蜴本来是吃小昆虫的, 但作者却见到了它和小昆虫成了朋友, 背着小昆虫走亲戚。这时的作者, 内心一定充满了爱。这样的场景是温馨的, 怎么能说作者对大自然没有爱呢?
生:倒数第二个自然段, 写红鸠鸟的鸣叫声把作者唤回来, 这句话怎么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呢?
师:作者走进草虫的村落, 忘记了时间, 完全沉浸在快乐的天地里。当夕阳西下时, 才被鸟鸣声拉回到现实的世界, 这说明作者已经陶醉在一片美丽的景色中了, 这个时候的作者, 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作者在欣赏这一切时, 仿佛走进另一片天地。你们说, 这句是不是也能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呀?
生:开头这句话呢?“今天, 我又躺在田野里”。
师:我把这句话改动一下, 你们看意思有什么不同。“今天, 我来到田野里。”我把“又躺在”改成了“来到”。
生:原文中的“又”, 说明作者经常来这里, “躺”说明作者与田野非常亲近, 这都是在表现爱。如果改成“来到田野里”, 就变成了没有什么感情的平淡叙述了。
师:不用老师回答, 你已经把一切都说明白啦!
生: (连连点头) 的确是每一句话都能反映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只要你们认真去读文章, 认真去分析文章中的话, 一定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即使是坐在家中读书, 也一样可以得到最大的快乐。希望今天的这堂课, 能让同学们记住这次特别的旅行——卧游。下课!
备课笔记
美文与美食
学生作文里的一个比喻句, 让我难忘。他写道:“张老师讲的课, 像特级厨师为我们做出的美味可口的饭菜, 令人着迷。”用特级厨师来比喻一位好老师, 新颖而又准确。如果每位老师, 都有能力把课本里的知识变成美味可口的饭菜, 让学生百吃不厌, 那真是教育的大幸。
可是, 课本里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太多了, 老师没工夫添油加醋、熘炒烹炸, 于是, 课堂上更多的是生硬的灌输。
生硬的灌输发生在语文课堂上, 实在不应该。因为那一篇篇课文已经是制作美食的上好原料, 人们把它们称作美文。美文不是专指文辞优美的文章, 美乃好也, 美文泛指一切好文章。怎样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美好, 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这个发现美好的过程, 就是烹制美食、享用美食的过程。过程是最美好的, 而不是结果, 因为当我们享受美好的过程时, 不必多虑, 一定有美好的结果等着你。
3.二上语文s版教学反思 篇三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绿色课堂
“柳絮因风起”,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行,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在很大程度上给教育界的广大同仁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尽管大家都深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界的领导也一再提醒广大教师不要生搬硬套,但很多教师却仍然在模仿作秀,课堂教学改革流于形式。从而使语文课堂教学始终在教师的牵引下,照搬照抄洋思小学或杜朗口小学的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自主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动。可当学生动起来后,新的情况又发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以维持,任务难以完成。
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不管学习哪一篇课文,都要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这种看似热闹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却流于形式。练习、作业、分工协作讨论讨论就可以了,不必人人都做。有的学生完成分工就与其他同学谈题外话,有的同学趁机偷懒开小差,可有的学生还在冥思苦想。甚至,很多没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一看就会的问题,教师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生会深入思考吗?有思考的价值吗?于是,整个课堂上,有的学生忙这,有的学生忙那,教师里乱糟糟、闹哄哄的。尤其是有些教师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上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管某一教学环节是否训练到位,而是生硬地、机械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吃了“夹生饭”。甚至,有的学生对某一问题快思考出来时,老师却打断了他的思维,没有给他充分地思考余地,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真正、自主的发言权利,没有机会提出自己不知道而想知道的问题。于是,很多教师就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让“绿色”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太高和太多都容易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也不容易完成。太低和太少学生就没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容易使学生产生浮躁心理。
教学环节也并非不能一成不变,一层不少。当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越过某一环节去学习,谁能说不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呢?也并非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热热闹闹地去分组合作,去讨论,平静的大海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在教学内容上,面对名篇佳作不一定都要肢解得支离破碎,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品味,不一定非要教师亲自设计问题。学生住在回答问题时要给他们充分的思考余地,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去年国庆节期间,我正在上小學二年级的女儿做完了一份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测试题。我给她批改后,发现她做得不错,就鼓励了她一番。她突然问我初中的语文测试题怎样,面对女儿的好奇,我没有应付,而是怀着试试的心理把我班一名优等生的试卷拿给她看,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让她做了其中的两道阅读题,一道是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一个片段,一道是冰心先生写母爱的一个片段。她迅速地看了一遍,把后面的问题口头回答了一遍,竟然比我班那名优等生做得还要好。从这件事,我感到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仅仅满足于师问生答,环环相扣,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由产生问题始,以解决问题终,循序渐进。也不要为了赶课把学生严格控制在45分钟的课堂内,不要让时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要因时间而中断了学生的思维。一个45分钟不够,可以延长到下一个45分钟。本节完不成的学习任务,可以下一节继续去完成。而不是教师所谓的教学环节进行完了,就等完成了教学任务。教育有关部门更不能仅仅以此来评价教师,否则,教师在课堂上能不“作秀”吗?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时,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吟诵,或品味,或积累。有争议的地方或讨论或分析。只有这种“和喈、宽松、平等、民主”的绿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成为学生心灵自由翱翔的天空。学生才能在这样的绿色课堂里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
眼下,“绿色通道”、“绿色食品”、“绿色奥运”、“绿色关怀”等比比皆是,使人们的生活受益匪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也应该让“绿色”飞进校园,飞进我们农村的语文课堂,即构建“绿色语文课堂”。所谓“绿色课堂”,就是利谐、宽松、平等、民主的课堂。“不知细叶谁裁山,二月春风似剪刀。”愿教改的春风吹绿我们农村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 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2] 蒋国元初中文言文教学ABC[J]科学教育2008年第3期
[3] 张未华做最好的小学语文老师[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1版
[4] 王爱星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到“四心四德”[J]陕西教育2011年第10期
[5] 钟天语试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方案[J]新疆教育2012年第6期
4.二上语文s版教学反思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1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了解农民在不同的季节里的农事活动,体会农民的辛苦和快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农民的辛苦,懂得辛勤劳动的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背诵课文。
2.了解农民在四个季节里的主要农事活动。[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解题入境
1.读课题,理解课题中词语的意思。
2.你怎么记住“季”这个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的。3.再读题目,想一想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初读诗歌,学习17个会认字 1.听教师范读课文,听准会认字的字音。
2.学生自读诗歌,不认识的字要根据拼音把字音读准。3.自主识字,交流识字方法。(1)后鼻音的字:桑、农、场。其中“桑”读sānɡ,平舌音;“农”的声母是“n”。
(2)多音字:“了”在文中读“liǎo”,意思是完毕,结束。4.读本课的词语卡片,积累词语。
四季
蝴蝶
麦苗
肥胖
农事
蚕桑
归来 谷粒
黄金
上场
虽然
辛苦
喜洋洋
农事了
三、学习诗歌,朗读感悟
1.请四个学生再读诗歌,大家边听边画出表示四个季节的词语。2.每人选一个最喜欢的季节,把相关的诗歌小节读给大家听。3.大家评议。
4.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一起讨论。5.找出描写农民心情的词语。喜洋洋
笑盈盈
你能仿照这样的形式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6.全班齐读诗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家四季歌》,现在我们来“唱一唱”,背一背。2.背诵诗歌。3.开火车读生字。
二、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1.老师范读诗歌。2.学生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读,想一想:你读的这个季节有什么特点?你为什么喜欢它?
第一节:春季(春风、花、草、蝴蝶、麦苗儿、桑叶儿)第二节:夏季(采蚕桑、插秧;早起耕作、戴月光)第三节:秋季(稻谷粒粒香,心里喜洋洋)第四节:冬季(棉衣暖又轻,大家笑盈盈)
3.怎样读才能读出每个季节的特点?才能表达你的心情? 第一节可以读出轻松、舒畅的感觉。第二节可以读出忙碌、踏实的感觉。第三节可以读出喜洋洋的感觉。第四节可以读出温暖、幸福的感觉。
4.赛一赛。小组赛读,要求读出季节特点,读出自己的情感。5.找一找。
(1)你从哪儿看出农民劳动很辛苦?
(采了蚕桑又插秧。早起勤耕作,归来戴月光。)(2)找出写农民心情的句子,反复读读,体会体会。思考:他们这么辛苦,为什么还喜洋洋、笑盈盈?
三、学写本课的生字 1.拼读会写字。2.自主记字,交流方法。3.指导书写。
(1)季、吹、农:注意撇、捺的书写,撇和捺要写得舒展。(2)忙:注意“竖心旁”的书写,先写两点,再写竖。(3)辛:注意笔画中的三横,中间一横最长。(4)年:笔顺是“”。4.练习书写。教师巡视。5.讲评学生书写。
四、拓展运用
1.读一读,记一记下列词语。
播种
插秧
耕田
采桑
除草
割麦
打谷
积肥 这些词语都和农事有关。2.练习用生字组词造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一年四季小朋友们都有什么活动。4.自编《儿童四季歌》,培养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例如:春季里,鸟儿催我上学早。夏季里,六一节里编舞蹈。秋季里,同学们忙着扫落叶。冬季里,滑冰堆雪人真快乐。
《田家四季歌》教学反思一
5.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篇五
1、《神鸟》教学反思
《神鸟》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先让学生自己快速默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了解故事梗概,记下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语;交流文章主要内容,处理疑难;学生通过读书,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善良的人会错杀了忠实的动物?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做事要多调查,不要轻易下结论,以免伤害无辜”。
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还有不少学生表现的不够踊跃、积极,不敢表达自己的见解,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训练。
第2课
教学反思: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反思自己,特别得意自己在这节课上的巧妙处理方法。本节课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格萨尔王为民除害的故事,感受格萨尔的勇敢、善良的英雄形象。
3、《冬不拉》教学反思
《冬不拉》这篇文章比较浅显,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然后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自己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学习,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深入交流。在学生交流基础上,适时进行感情朗读,及时进行评价。
4、《火把节》的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火把节》这一课时,通过自读让学生反复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加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集体的交流,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探究的乐趣。
当然教学本课也有不足:1.新课的引入平淡无味,没能在课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心;由于课堂教学不够紧凑,拖延了时间,使得最后一遍朗读全文没有完成,最后简单结束了全课。2.课堂上学生谈对文本的理解不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这个问题和老师平时的教学不够深入、细致有直接的关系。
纵观第二单元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学生的心没有很好的回到学习上来,学习状态很令人担心,经常有些人上课开小差,不能集中精力专心听讲。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是很端正,布置的学习任务马马虎虎,不认真的完成。对于课前的预习也只是胡乱的弄上一通,也不知是在做什么,常常让课程无法按时的完成,同时作业质量也极差。这些现象的存在,将极大的影响到以后的语文教学。
经过对本单元教学的反思,让我清醒的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提醒自己要加强备课,仔细的钻研教材,努力学习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9、《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回顾这节课,我发现这节课很平淡,离预期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还不够,课堂中引导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尤其是第一部分体现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的一些重点语句要多读,要抓关键的重点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悟情。
2、文本中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没向学生渗透。
3、第二部分的教学,朗读的时间虽然明显增多了,但学生的情感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学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对老人的敬仰之中,失去老人的悲痛气氛烘托不够。10*、《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学生的兴趣并不是很浓。只有在甲虫音乐家的部分,学生表现出了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时间进行了朗读的训练。
从理解文本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很困难。我还是从我们的一种生活状态进行了一些灌输。最后的小练笔是本次学习的一个难点。“联系你平时观察过的小虫,发挥你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我觉得这次的小练笔并不成功。经后真的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才行呀!
纵观第三单元的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总的来说还不是很令人满意的。有些学生学习状态很令人担心。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是很端正,布置的学习任务马马虎虎的完成。对于课前的预习也只是胡乱的弄上一通,也不知是在做什么,常常让课程无法按时的完成,同时作业质量也比较差。这些现象的存在,将极大的影响到以后的语文教学。
经过对本单元教学的反思,让我清醒的认识到: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12、《提灯女神》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交流课文中讲了南丁格尔的哪些事?其次,我让学生充当南丁格尔面对妈妈与姐姐的强烈反对,会如何说服她们。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置换角色想象说话,为了让学生更近地走进南丁格尔的内心世界,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她的信念,如此,学生才可能与南丁格尔一道去道破家庭的阻拦,体会才更为深刻。紧接着,让学生从两组关联词:“不是„„就是„„”,“不仅„„还„„”中朗读体会并造句,扣词品读,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最后在课文结束时,我配乐朗读了关于南丁格尔奖获得者的感人事迹,然后让学生在诉说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释放情感,在归纳中升华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在这里升华。
13、《香玉剧社号》教学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深深为老艺术家的爱国热忱所感染,学习这篇课文的成功之处是引入了历史背景和个人资料,学生理解起来容易且感受颇深。
14、《居里夫人的三克镭》教学反思
《居里夫人的三克镭》这篇课文讲述了居里夫人一生中拥有过三克镭的故事,体现了居里夫人作为一个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她一心只想着全人类,丝毫没有一点私心。为了科学研究,也没有将科学研究成果据为己有,居里夫人在向人类贡献镭的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和令人敬佩的精神。
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那就是居里夫人把一切都贡献给了科学,贡献给了全人类。
16、《范仲淹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力求突出课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刻苦学习。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总之,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语文能力和兴趣的培养,并大力提高课堂的实效。
18、《虎口藏宝》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对教材把握不深入
当学生交流自己学习成果时,应该在精彩之处多作停留,深入词语理解、朗读,体会,而不是一语带过。
二、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
通过这次课堂教学,在学生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指导朗读部分我表现得并不是很好,如果学生不是课前认真的预习了课文,单靠课堂上我的指导朗读学生应该不能达到朗读要求。课后我仔细的回想,深深的为学生的优异表现喝彩!也让我找到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需弥补的方向。这样才能掌握适宜,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活动,从而达到彼此接纳,互相造就,其乐融融的境界。
22、《左公柳》教学反思
朗读方式灵活多样,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是这一堂课的一亮点。有目的地读,有任务地读就避免了读的盲目性和流于形式。这样学生朗读面广了,兴趣浓了,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探究行为。这些我都未来得及引导学生去思考,使得我这堂课有了广度缺乏了深度。这节课,虽然体现了以读代讲的特点,但读的面还不够广,练读还不够到位,以至于读的质量不够高。这些都是我值得去深思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优势,使我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25*《海上英魂》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找准着力点,直奔主题。围绕“我军官兵是怎样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战斗的?”这个问题为着力点,指导学生默读,抓住各段总起句,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战斗的经过,体会英雄们舍身报国的崇高精神,达到突出阅读主题与训练重点的目的。
26、《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27、《凡卡》教学反思
6.二上语文s版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时我先以麻雀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我接着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及结果,抓住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描写,感受不同角色的形象,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让它们自由生息》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先以日内瓦及城市的影像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鼓励学生质疑,带着问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仔印看到嘘声朗读,以读促悟,在读中理解文中的“它们”——野草和小鸟,为什么能与现代城市和谐相处,在朗读中也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蒲公英的梦》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是,我先从“梦”字入手,引导学生围绕“蒲公英做了什么梦”和“她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这两个问题学习课文;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感受蒲公英梦境的美好,然后再对蒲公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让学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台湾蝴蝶甲天下》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生字新词;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学习了解蝴蝶的特点,感受台湾蝴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百花园四》教学反思
7.二上语文s版教学反思 篇七
1.仔细观察图画, 认识图上描绘的事物, 并与所学词语联系起来。
2.学会本课八个生字, 认识绿线内的三个生字, 理解文中词语。
3.诵读词串, 积累词语, 体会农村夏夜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词串, 趣味识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大幅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 用我们想好的“记忆中的夏天”向大家作个简单的介绍。
生1:夏天的晚上, 我和爸爸妈妈到街上去散步, 霓红灯亮起来了, 五彩缤纷的, 很好看!
生2:夏天的晚上, 我和妈妈去公园看到很多人在湖边乘凉, 还有许多人在彩灯下跳舞。
生3:夏天的晚上, 我们一家人待在空调房间里, 一边看电视, 一边吃着大西瓜。
……
师:听你们交流真是一种享受, 我就好像看到了你们一家人过夏夜的情景。你们知道吗?当我们在霓虹灯下散步时, 当我们在公园里乘凉时, 乡村的夜晚也特别美丽、安静, 夏日炎炎似火, 可夏天的夜晚却是人们无限向往的。天空湛蓝湛蓝的, 巨大的夜空嵌满了钻石般的星星, 星星仿佛离我们很近很近, 就在头顶上。乡村的孩子们早早吃完晚饭, 端来小板凳, 拿把蒲扇, 坐在院子里, 听大人们讲那古老的神话故事……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到这样的夜晚去看一看呢? (师述同时播放优美动听的配乐, 创设夏夜温馨宁静的情境。)
【点评:由于我把尊重孩子的生活经验放在首位, 把教学活动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并用他们喜欢的绘画手法表现出来。因此, 孩子们的积极性特高, 一个个踊跃登台, 落落大方地介绍自己过夏夜的情景。】
二、创设情境, 图文对照, 理解词义。
师: (课件出示《乡村夏夜图》) 你们瞧, 这就是一幅《乡村夏夜图》,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爷爷奶奶在给小孙子讲故事, 小孙子听得可认真了!
生:我看到他们旁边有许多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生:天上有许多许多的星星, 好像在对我们眨眼睛。
生:我想爷爷也许在给小朋友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呢!
……
师:我们一下子认识了三个人, 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我看到了爷爷, 看到了_________, 还看到了________。
2. 我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院子里乘凉。
师:你还会这样说吗?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是不是觉得语文很有趣?想知道关于爷爷、奶奶、小丁丁三个人的故事吗?识字6的内容就和乡村的夏夜有关, 让我们打开到《识字6》读一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 轻声读读课文中的词语, 注意:读准字音, 词儿连读。
(生自由读词语)
师: (课件出示课文) 小朋友们词语读准了吗?谁来当小老师, 提醒大家哪些字音要特别注意?
生:“繁星”的“星”是后鼻音。 (带读)
生:“亮晶晶”的“晶”是后鼻音, “亮”是边音。 (带读)
生:“爷爷奶奶小丁丁”最后一个字都是轻声, “丁”是后鼻音。 (带读)
生:“萤火虫”的“萤”是后鼻音。
师:小朋友们难点找得可真准, 把词语连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不仅将字音读准了, 还读得津津有味!这样吧, 你们最喜欢读哪一排词语, 就再将那一排词语多读几遍, 一边读一边在脑中放电影, 待会儿读给全班同学听好不好?
(生自由练读)
【点评:在具体的操作中教会学生学会边想象边朗读的学习方法,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选择,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师:谁来汇报?听好老师的要求:先告诉大家你最喜欢那一排词语, 再读给大家听听, 最后说说你喜欢这一排的理由。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时的句群意识)
生:我喜欢第一排词语 (出示“夜晚、繁星、亮晶晶”) , 因为读完这排词语我仿佛看见了夜空中有许多许多的星星, 数也数不清。
师:书上用了哪个词? (繁星) 是啊, 这么多的星星!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我也喜欢这排词语, 我看到了许多星星一闪一闪的, 好像在对我们眨眼睛呢!
师:书上用了哪个词? (亮晶晶) 你们还知道什么东西是亮晶晶的啊?
生:妈妈戴的钻石戒指。
生:擦干净的玻璃是亮晶晶的。
生:我们的眼睛也是亮晶晶的。
……
【点评: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通过形象性地看图, 引导学生想象理解词语。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则能将词语理解得更加透彻。】
师:说得真好, 谁能读好这个词呢?
师: (课件出示闪烁的繁星图) 你们看, 湛蓝的夜空布满了闪烁的星星, 真美啊!让我们再来把第一排词语美美地读一读。
生:我还喜欢第三排词语 (出示“竹椅、蒲扇、萤火虫”) , 因为读着读着, 我好像躺在舒适的竹椅上飞上了天, 来到了星星的身边。
生:我也喜欢这排词语, 因为夏天的夜晚摇起蒲扇我感到特别凉爽。
生:我想到了我小时候到农村去找萤火虫的情景, 小小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花丛中飞舞, 非常美丽。
生:我还知道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呢, 从前……
生:我知道萤火虫依靠尾部的发光器发光的, 人类还根据萤火虫的发光原理发明了日光灯还有电视机的荧光屏。
师:看来萤火虫这小东西不仅可爱还非常有用, 谁来夸夸它?指导理解“竹椅、蒲扇”。
师:多美的一排词语啊,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师:你们还喜欢哪一排词语呢?
生:我喜欢第二排词语 (出示“爷爷、奶奶、小丁丁”) , 因为我想到了小时候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的情景:那时候我们住在农村, 爷爷身体不好, 奶奶要经常照顾他, 我常陪伴在奶奶身边, 现在爷爷去世了, 我很想念他。
生:我的爷爷奶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我看到小丁丁和他的爷爷奶奶在一起很幸福, 我很羡慕他。
师: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 你们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生:我喜欢最后一排词语 (多媒体出示“牵牛、织女、北斗星”) , 我还知道关于牵牛和织女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相传……
生:其实这只是个神话故事而已, 牵牛和织女之间有三万光年的距离, 就是打电话还要很久才能接到呢!
师: (课件出示牵牛织女星图) 你们看, 这就是牵牛星, 在它旁边的两颗小星就是他们的一双儿女, 银河对面的就是织女星。
生:我见过北斗星, 它共由七颗星组成, 排列的形状就像一把勺子。
(师课件出示北斗星图。)
生:我知道在十万年前北斗星的形状并不是一把勺子, 北斗星是在不断变化的, 我还带来了十万年后北斗星的组合形状图, 你们看!
师:同学们, 你们的知识可真丰富, 你们都是从哪儿知道的啊?
生:我是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多么浩瀚神秘的夜空啊, 谁再来读读这排词语?
师:其实在着神秘的夜空中还藏了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呢, 老师向你们推荐一本书《星座的奥秘》。
【点评: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激活语言文字内涵, 使课堂充满活力。将课堂留白, 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的意识。】
师:刚才同学们每一排词语都读出了自己的感情, 你们能将全文连起来读读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生配乐有感情朗读)
师: (伴随着优美的音乐) 夏天的夜晚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生:宁静。
生:迷人。
生:温馨。
生:神秘。
……
(学生一边回答, 教师一边板书。)
(生再次配乐齐读。)
三、自主识字, 指导书写。
师:这节课你们的表现特别出色, 字音读得准, 课文读得美, 老师相信大家生字也会学得很棒!
师: (出示生字“星、奶”) 仔细观察这两个字的字形, 选一个你已经学会的教大家。
生1:我来教大家学星星的“星”, 上边是红日的“日”, 下边是小学生的“生”, 大家跟我写笔顺。 (书写)
生2:我也早就会写“星”字了, 我觉得要注意的是“日、生”都要写得扁一点。
生3:“奶”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字旁, 右边第一笔叫横折折折钩。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教老师写吧! (生说笔顺, 师在田字格里书写。)
师:在生活中, 你知道这两个字有哪些好朋友?
(生踊跃给这两个字组词。)
打开习字本, 先描红后写字。听轻音乐, 开始描红。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识字、写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所以, 不仅要创设情境识字, 还要踏踏实实地进行写字训练。】
四、拓展延伸, 回归生活。
师:最后, 让我们听着轻音乐, 诵读这些诗一样美的词串。
生:在音乐声中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这些词儿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呀!你们想在自己的画上添上一些词, 读起来也像诗一般美吗?
(生略加思索, 便争先恐后地发言。)
师:说得不错, 小组合作在画上添词。
生1:我们小组添上的词是:
空调冰箱电风扇
冷饮棒冰大西瓜
生2:我们小组写的是:
散步乘凉数星星
夜景闪烁霓虹灯
【点评:似乎令人难以相信, 一年级的孩子竟能这般妙语如珠, 事实上, 只要我们有心给孩子创设一个情境, 为孩子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让充满灵动的学习放飞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 我们定将体验只有创造者才能体验的喜悦!】
附:课堂练习
1. 照样子写词
写出几个像“亮晶晶”这样ABB式的词语。
2. 量词填空
一 (%%) 星星%%一 (%%) 竹椅%%一 (%%) 蒲扇%%一 (%%) 萤火虫
8.二上语文s版教学反思 篇八
1、灵活运用识字方法
二年级的学生因为有一年级和二年上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大大提高了,而且学生天性好奇、好胜,富有个性化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如:你怎样记这些字?能把你记字的好方法告诉其他同学吗?这些问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富有个性的灵活的识字方法层出不穷。如动作演示法、换偏旁的.方法、猜字谜,加一加、减一减 ,利用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来记住汉字等等。让学生在独立识字的过程中,交流了识字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在游戏中识字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注意力难以保持是其年龄特点,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快东中学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教学中要创设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如开火车认字游戏,玩生字扑克的游戏及小组合作转风车的认字游戏,都让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识记了很多生字。
3、注重在低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9.语文S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反思 篇九
第一课《种子》教学反思
本文通过讲交树种这件事,刻画了一个做事认真、诚实、纯朴可爱的女孩儿形象。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情描写细致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体会小女孩儿是怎么样交树种的、她交的的树种是什么样的、她又是怎么捡树种的,学习小女孩儿做事认真的好品质。
孩子们通过学习,责任心有了提高,作业也比以往认真了。有的学生还会仿照文中描写小女孩交树种的动作自己写一段话。
第二课《只捡儿童多处行》教学反思
课文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花儿。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生机,令人感到十分快乐。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理解花儿和儿童一样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作者说‘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句子的朗读,还是句子的感悟、理解,还是对问题的理解,十分注意对的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找到、感悟冰心奶奶行踪的句子时,我就要求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再如,在读文,理解“孩子多,有活力”时,让学生自己找文中还有那些句子也写出了作者看到的儿童多?让学生挑选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在理解的、感悟的过程中,自己的自主选择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活力”一词,特别抓住“喷发着太阳的气息”,联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同学身上没有没感受到太阳的气息,以图(学生打篮球时大汗淋漓)引学生说说感受,再读这句时,学生就完全理解了,读得也到位,然后由他们自己解答,感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呵!
第三课《钓鱼》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我”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细细朗读、体会,父子对话部分则是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我”钓到大鲈鱼,十分惊喜;父亲要“我”把鲈鱼放回湖里,“我”极不情愿;后来,“我”领悟到父亲的做法是对的,在三十四年的人生旅途中,面临各种诱惑,“我”变得非常坚定。
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得鲈鱼放回湖里去?父亲做得对不对?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讨论乃至辩论。重视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此基础上,我再作引导。
最后我抓住课文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让学生进行阅读思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个人的体验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
第四课《爷爷的芦笛》教学反思
课文7至1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全文的“魂”。要让学生体会爷爷说的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大”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本文的难点。教学时,我直接让学生找出描写海风、海浪凶猛的句子和重点词语,还有描写强强害怕时的动作、心理的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引导学生体会风浪越来越大,强强越来越害怕。学生通过认真的感悟,体会到海浪从“喷洒”到“摔打”,力度更强了,所以强强也更害怕了。学生回答问题时恰当的运用了从“紧张”到“害怕恐惧”的过程。然后我适时的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到晚上会有大风大浪爷爷都是知道的,当问到强强时强强说不怕是因为强强没有经历过。后来强强真正遇到狂风恶浪时又害怕了,这些都是强强遇到的困难,体会强强当时害怕的心理和经受实际锻炼的情形,然后进行感情升华,寻找散在课文中的中心,进而去理解中心、拓展中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单元
第五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请教老教师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得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
我在时间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是有很多不足的:
课上,学生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不是很了解。所以就不能很好去体会诗人写诗的感情,我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的处的政治环境等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看似简单的东西末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第六课《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文章谴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设计的这堂课,旨在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和感悟,让学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同时将作者的写作方法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中。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教师范读,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教师的语言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
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再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
第七课《走进丽江》教学反思
《走进丽江》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先是总的概括了丽江是“美丽”与“神奇”;接下来,分别写到丽江的历史地位、古城街道、精巧布局、玉龙雪山等景色的“美丽”和“神奇”之处;最后简介还有何奇特美景和作者被陶醉之情。
全文的重点就在“美丽”与“神奇”二词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将这两环节作为重点和突破点。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总结出丽江留给他们的印象--美丽、神奇;让学生带着这两个词,找出文中能够表现出美丽、神奇的地方(句子、段落)。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和感知丽江的神奇美丽,我在网上下载打印出许多关于课文内容的图片,让学生用图片对照着文字进行理解,也便于理解。
学生是在不断地学习中取得进步,老师也是如此,也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改善才会将课越上越好的,经后不仅自身要努力专研,还应当多向身边的优秀老师学习,争取进步。
第八课《五彩池》教学反思
实施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是在领悟教材的过程中完成的。我在课前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钻研,因此,教学模式并非是固定的,学生怎么学习,我都能进行随机的、动态的指导和点拨。
如,当学生从第一段末的几个“有的”中感受到了五彩池还有许许多多奇特的形状,我便让学生加以想像,模仿课文的比喻句进行说话训练,“五彩池玲珑多姿,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学生说出了各种不同的形状,弯月、手掌、云朵扇子„„想得既奇又妙;当学生从“柠檬黄”“天蓝”“咖啡色”“橄榄绿”等词中体会到了五彩池的颜色美,我便让学生用上这种“物+色”式的词(如:孔雀蓝、葡萄紫、橘黄„„)描绘五彩池那瑰丽多姿的色彩,“有的上边的池水是(),流入下边的池就成了();有的左边的池水是()。”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
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读透课文的基础上,把语境转换成实境,让学生用各种形式为五彩池做广告。学生们兴致较高,积极地做准备,有表演小品的,有写广告语的,有写诗的等等,在交流中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不仅学得快,培养了适应生活的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实现了再创造。
第九课《卫星比武》教学反思
《卫星比武》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主要讲述了五种卫星的外形和功用的特点,分别是侦察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和资源卫星。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逐渐体会不同卫星的特点,特别是安排学生模拟解说员阿姨角色的语调进行课文的解说和朗读,收到了较好的理解效果。
为让课堂继续迸发出思维和想像的火花,我设计了一个想像拓宽的话题:“同学们,面对新世纪和新生活的需要,我们人类可能会需要更多功能丰富的卫星来服务,请问你想发明什么功能的卫星呢?请同学们大胆的设想一下!”同学们像纷纷离巢的鸟儿,自信欢快的回答让我感到阵阵的欣慰。
第十课《巴斯德征服狂犬病》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部分,找出描写狂犬病可怕的词语,如“一但、就”等词语,突出如果染上了狂犬病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身亡,狂犬病确实令人感到“可怕”;然后让学生读,通过朗读再次感受狂犬病的“可怕”;体会“令人谈’’犬’’ 色变”这句话的含义。第一部分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进行第二部分教学时,围绕一个问题:巴斯德是如何征服狂犬病的,心理上有哪些变化。看到这么多人染上了狂犬病,巴斯德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一部分我抓住“孜孜不倦”一词,通过理解、找同义词体会巴斯德研制疫苗的艰难,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巴斯德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在征服狂犬病的道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但是强烈的责任感却是他对如何驱除狂犬病对人体的危害而忧虑不安。我就让学生找到答案,巴斯德最后征服狂犬病了吗?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征服狂犬病意义重大。那么巴斯德的成功来得容易吗?然后教学4——12自然段,重点找出实验的过程巴斯德的心情的句子和词语,通过找句子,找重点词,小组交流,谈感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科学家当时“犹豫、极度疑虑、焦虑万分、忧心忡忡”等心情,体会巴斯德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精神和崇高的责任心。然后质疑作为巴斯德这个“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科学家为什么会有这种表现?进行辩论。再给课本插图加标题。充分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精神。辩论后深化学生认识,加深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科学家造福人类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我想如果抓住了这两部分的教学,前者略讲,后者精讲,心理变化线所贯穿全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抓住了。最后总结全文,联系学生实际,问学生想对巴斯德说什么。再拓展介绍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激发学生爱科,学科学的情。
第十一课《小树死因调查报告》
《小树死因调查报告》因为本课是一篇实用性文体,比较枯燥,为了把这类课文上活,我做了各种设想和尝试,所以在上课之前的准备工作颇费周折,最终在上课前一天才将课件定下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兴趣不是很浓,配合也不太好。
今后在教学此类文章时,还要继续做研究,争取让这类实用性文章能拓出一条新的教学路子,让学生在教学中学会知识,加深印象,感受精彩。
第十二课《绿色笔记本》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写的又是一些生活小事,贴近儿童的认知世界。我在教学中,讲的过细、过精,以致整整讲了两节课才结束。学生听的烦,我也讲的累。我想对于略读课文,我应该放手以学生自学为主,看看学生读完课文后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再提出来讨论,还应该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感想。
17、莲叶青青
教学时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的重点部分,思考: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交流阅读体会。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从河泥的选用、种种藕、小莲叶冒尖、莲叶长大等过程中,体会老太太是怎样种植荷花的,荷叶慢慢长大她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作者心生感动主要是因为想起祖母把喜爱的荷叶送给左邻右舍泡茶喝,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病,对家人可惜看不成荷花了满不在乎,认为“荷叶派上了大用场,不开花叶罢”。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开头由玄武湖那一望无际的莲叶勾起对祖母的回忆,引起下文。结尾照应开头:“如今看到这一池的莲叶,就像看到了一池的清凉。假如祖母拥有这一池的清凉,她又会高高兴兴地把它分送给许多人吧!”教学时,让学生把开头和结尾连起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祖母深切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18、萧山杨梅
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课文中重点的词句进行理解,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来达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目的。本课理解感悟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课文字里行间体现出的师生之情,所以在重点防在了知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金老师的爱使“我”感到无比温暖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环节中,将朗读作为了重点,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能够把握语气的转变,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变化,品味出其中所蕴涵的感情。
但在课外延伸环节中,由于这两本书,学生大多数都未读过,所以很难将其与课文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还是应当联系学生都知晓的、熟悉的,这样便于交流,也便于巩固已学的知识。
19、地震中的父与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组第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教学时,我重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不起的父与子”,一步步深入思考,以“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主线提领全文,使学生体会父亲的执著,守信和儿子的无私,对父亲的信赖,体会崇高的父子亲情。
教学时,注重于对句子的理解,也想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张,朗读训练不是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注意取舍。20、*母亲的呼唤
在《母亲的呼唤》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做学生情感的催化剂,课堂上不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单纯地“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凭借,展开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情感与情感的激发,生命与生命的彼此交流和悦纳。这节课在我和学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在受到老师的感染后,如果我能及时控制学生情绪,让大家充分发言,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悟及受到的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21、爬山
《爬山》这篇课文记叙了26年前父亲带着十岁的我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去爬山,在爬山的过程中父亲告诉我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力了,在下山途中又告诉我要用心欣赏沿途的美景的事情。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智慧,从大山的身上学到了沉静。教学课文时,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话是在什么地方(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提出疑问,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父亲的话的含义。父亲第三次说的话是在“我”又跑又跳急着下山时说的。这段话最重要也最难理解,我先让学生朗读后,提示学生结合父亲是怎样做的来理解他说的话。让学生说说父亲说这些话的用意是什么,他的话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亲身的体验来谈谈体会)这样,学生学得扎实,理解了课文,从中悟到了道理。
22、语言的魅力
一、以学习语言为根本任务,重视语言文字的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魅力》这一课语言精美,结构巧妙。我在感悟、积累、运用语言方面进行了以下尝试。
1抓住“变”与“不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还是这个地点,还是这位老人,为什么上午、下午乞讨的结果却有这么大的不同。
2适时的指导、激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在不同形式的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语言。
3联系生活,适当拓展,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热情。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到生活中,交流搜集的打动人的语言。接着,教师提供画面,学生尝试写有魅力的语言。这一语文活动既培养表达能力,又深化了对课文的认识,以力求一箭双雕的效果。
二、以文本为核心,在多向的对话中实现对语言魅力的感悟处理这节课的教材不再是平推式地逐段讲解、提问,而是整体入手,把握住重点。首先,学生通过读书与文本进行第一次较深入的对话,从语言文字入手,扣住“变”字感受诗人修改后的语言的魅力所在。然后,阅读文本第六自然段,与作者展开对话,深入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会产生如此大的作用?接着,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以与文本的对话为核心,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体验,实现对语言的魅力进行有层次的感悟。
我的启示就是:让学生在语文情境中学习品位语言的魅力,在学习诗人添上了这六个字之后的变化时,要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如果你当时就是过往行人中的一员,看到这前后变化的木牌上的字你会怎样去想?将自己置身到语文情境中,这样更有助于语文的教学,一篇好文章要让学生感受进去,首先教师要走进文本,是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带动学生,置身在情境中,才能让学生感悟积累、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力争贯彻落实到这一点,在备课时,首先让自己进入课文,自己试着与文本对话,在备教材、教法的同时,也要备到学生,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文章内容,设计怎样的情景才能让学生融入其中,在情境中教学,学生对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抒发的会更到位,感悟起来会更容易些。
23、寓言两则
这节课使我感想颇多。过多的教学内容,过多的环节设计,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想要达到面面俱到,恐怕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有所取舍。应当认真地研究教材,研究新课标,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更好地把握教材,做到有的放矢。对于一篇文章,它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包括字、词语的认读理解界积累,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构思修辞,文章的表达方式,文章内容的情节、人物、故事要反映的中心,还有每个阅读着对于文章的不同理解,受到的不同启示。如此多的内容,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时,教学设计要有所侧重,要有比较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对于四年级学生应是以字词的认读理解为重点,贯穿朗读的训练,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抓好积累,和阅读兴趣。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在保障以上教学目标的完成的前提上,再加入对文章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加入一些由文章引发开来的思考。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年龄年级特征,更关注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更成熟的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24、米芾学书
在教学《米芾学书》这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认识到,要想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做到:
1、话题生活化,创设和谐的空间
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我让学生自主理解词语并用词语说话等情景,做到“以境促思,以思促说”。
2、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
首先,这节课里学生都在老师的“牵”下学习,没有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情绪虽然很高,但是与那种“自己想学”的学习情绪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言尽量地精彩,让学生在教师准确的、精彩的语言里去体会学习的乐趣。还有,这节课的“品读”过少。学生通过精读的过程情感已经上来了,但是我没能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导致品读没有进行,学生的情感只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没有升华。
尤其是引导学生分小组学习时,学生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时,我不能很好地抓住这个机会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朗读渗透。在这堂课中我的评价过于单调了,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5、鸟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有意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朗读指导方面仍需加强.读后的指导除了字音,节奏,重音的点拨指导,还有感情的浸润启发,学生各自朗读,点名朗读的时候,感情都是比较细腻丰富的,非常的声情并茂.但是当由自由读变成其读的时候,学生常常容易拖泥带水:感情流失,吐字拖音.而且我的示范朗读也比较少,这是今后在朗读指导中应该注意的.教学语言规范性,简约性也急待增强.不管是在讲解重难点,还是在总结归纳评价中,我发现自己的语言稍显罗嗦,有时候也不够规范,这是今后需要逐步解决的.时间安排掌握的也不是很好.有时我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甚至出现教学节奏前松后紧的情况,究其原因,除了我经验不足之外,还有教学组织及教学语言方面的问题,今后应该逐步积累经验,改善这种状况.以上是我对教学《鸟的天堂》,结合前面两课教学的一个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争取不断进步.26、鲸
在教学《鲸》这篇说明文时,我遵循了《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自主活动中,在积极思维中,达到自悟自得。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教学中我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使他们实实在在夺领悟到鲸呼吸的特点。如演一演:以手掌为鲸,加之语言的描述,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使学生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又如画一画: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变“话”为“画”,再以自己语言进行介绍,又变“画”为“话”,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鲸呼吸的特征。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导学生将花园里的喷泉与鲸喷气形成的水柱进行比较,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本质更突出。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27、麋鹿
围绕着“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方面,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独立完成所出示的学习任务。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让学生围绕着“麋鹿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这个问题展开小组合作。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踊跃参与,更是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这是一节研究课例,孩子们也许出于集体荣誉的考虑,他们都能认真听课,积极发言,也都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些在常态课上从不主动发言的孩子,这次,也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
28、小狮子爱尔莎(1)好的方面:
1、师生配合默契,能在学习过程中相互提醒,相互补充。
2、精彩之处学生自然过渡:由分析小狮子性格自然转到人狮感情,中间没有教学设计的痕迹。
3、学生表演欲望,激发了我的表演欲望,学生使老师迅速进入状态。
4、有几处是即兴发挥。(2)不足的方面:
1、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没有起到真正的共同进步的作用,2、学生的发言没有畅快之时就被我拦住了,以至于下课后学生还围着我要发表意见。
3、最后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有学生举手要讲,应把机会让给学生,我不应再继续讲下去。
4、结尾处理有些拖沓,应从四个环节中选取1---2个为好,这样会显得重点突出。
学生反映:大家一致觉得这节课轻松、有趣味性、喜欢这节课,大部分学生对爱尔莎留下了深厚良好的印象,以后要注意保护小动物,并希望老师再多讲些这样的故事。
29、孔子学琴
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查阅关于孔子的资料,以及解决文中不懂的词语。熟读课文。学生们认真完成了这三项作业。课的开始我采用了同学间交流孔子的资料,然后我出示我所查阅的资料并请同学大声朗读。并没有交流学生查阅到的资料。这里有一点欠缺就是要让孩子们在班中交流自己的资料,展示他们的成果,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今后课堂中应该注意的。
接着我出示了文中的词语开火车朗读词语,然后出示了我的朗读要求:熟读课文度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通过你的朗读说一说孔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回答了这些问题。概括了文章的主题。这一部分的缺点是应该让孩子们默读课文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中年级有这样的要求了就是要学会默读课文,这一点我忽视了。语文的模式不外乎朗读感悟用一个问题穿插文章的主线最后升华主题。我在教学中出示的问题应该一针见血就一个问题足以穿插整节课:阅读课文了解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感悟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我带领孩子们一起理解,但是忽视了词语应该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不同的语言环境词语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孩子多说,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最后升华主题后还可以适时的让孩子根据板书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孩子就会更深的领会文章的主题。谈感受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采用对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不足,并和孔子的那些好品质靠近,进一步学习孔子的好品质。从文化知识的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总之要不断去探索,学习交流,汲取优良的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灵魂工程师,既教书又育人,让下一代健康成长
30、端午节的由来
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由来及其民间风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教学本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教学时联系生活,激发读书兴趣,师生共同交流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也较投入,畅所欲言,从而形成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以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例,学生通过对“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语句的感悟,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达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31、西门豹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大有“一问到底”之势。学生提的问题很少,或者说教师问题一个接一个,占用了本应属于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老师成了课堂的主人,忘记了让学生“当家作主”。但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不是被动接受的器。不应该毫无个性一味地被老师牵着走。
爱因思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既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就不应是施问的垄断者。为何不多鼓励学生提问,使主与客不断互相转换呢?当学生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时,教师完全可以借此契机把这些问题抛给学生,让大家一起思考,一起帮助解决。而学生决不会轻易放过这一展示自我的机会。
另外,问题太多,把一篇完整的课文人为地拆散、弄碎,学生在头脑中不能形成体系,也在不同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上我从提问入手,分析这节公开课的欠缺。在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内涵以及数量、提问者等方面作了一个粗浅的分析。
32、汤姆•索亚历险记
这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选入小学课本的是这部小说的梗概和精彩片段——汤姆和贝琪在山洞中迷路并最终走出山洞的情景。以这种形式呈现的课文,在小学阶段是第一次出现,而且也是在新教材中才有的。因此对于我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只安排一个课时的时间。略读课文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学,还给学生以主动权。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梗概与精彩片段都非常长,要想在一个课时完成,必须注重学生的自学。对于教者我,便动用学生课前预习的功效。安排学生课前搜集马克.吐温的资料,课前自学梗概部分,思考汤姆.索亚经历了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课堂教学时,我直接检查学生自学效果。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品课文,教师跟着学生转。学生表现还不错。但不足之处是让学生说说对梗概哪一部分印象最深时,所花时间过多。以至于品读精彩片段时,时间不够充分。精彩片段是马克.吐温的原始作品,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品悟,让学生在感受人间真善美的同时,还能感受到马克.吐温幽默风趣的笔调,同时积累精彩的语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以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在确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这一观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并有针对性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有“用武之地”且能“用得其所”。《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一本小说,而小学课本中只是其梗概和其中的一个精彩片段。所以我觉得教这篇课文,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欲望。因此我从网上搜集了《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封面和相关内容的一些图片,以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想要去了解这部小说。教学时,我借助多媒体,出示重点,给学生提供自学方法,方便、快捷。
【二上语文s版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部编版语文二上《场景歌》教案及教学反思07-22
部编版语文二上《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12-12
语文S版《能干的钟点工》优秀教学反思09-20
二上语文教学反思07-08
语文S版一年级《山青青》教学反思12-09
鲁教版语文《我选我》教学反思08-01
部编版语文三上《古诗两首》教案、教学反思08-2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教学反思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