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共11篇)(共11篇)
1.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 篇一
针灸科医疗风险防范及应急预案
一、目的
为维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碍政策法规,特制定本预案。
二、防范预案
1、本科室医护工作人员必须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宗旨,完善医疗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种抢救设备要处于良好状态,保证随时投入使用。
3、从维护全局出发,科室之间、医护之间、临床医技之间、门诊与急诊之间、门、急诊与病房之间应相互配合;严禁在患者面前诽谤他人和他科,抬高自己等不符合医疗道德的行为。
4、任何情况下,进修及实习医师均不得独立参加各种会诊。
5、加强对下列重点患者的关注与沟通:(1)低收入阶层的患者;
(2)孤寡老人或虽有子女,但家庭不睦者;(3)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4)预计手术等治疗效果不佳者;(5)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6)对交代病情中表示难以理解者;(7)有发生征兆或已发生院内感染者;
(8)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9)住院预交金不足者;(10)已经产生医疗欠费者;
(11)需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者;(12)由于交通事故有可能推倭责任者;(13)患者选医师诊疗者;(l4)特殊身份的患者。
6、对于已经出现的医患纠纷苗头,科室主任必须亲自过问和决定下一步诊治措施。安排专人接待患者及家属,其他人员不得随意解释病情。
7、各项检查必须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程序及顺序。重视对于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各项检查及化验,其结果要认真分析,妥善保管。
8、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和药物不良反应,特别关注老年人和儿童的用药安全,禁止将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于8岁以下人群。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严禁滥用抗生素,第三代头抱类抗生素一般不得预防性使用。
9、重视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充分发挥院、科感染监控人员的作用,对于已经发生的院内感染及时登记报告,不得隐瞒,服从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
10、病历书写。严格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要求进行书写,严禁涂改、粘贴、刮擦、伪造、隐匿和销毁病历。
住院病历:
(1)首页的填写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要求进行填写。各病区主治医师必须及时检查进修医师、住院医师病历质量。
(2)科主任对病历终末书写质量负责,上级医师对运行各环节病历书写和管理质量负责。
(3)各科室必须认真对待质控科签发的不合格病历通知书,3d内对病历进行完善,填写整改意见答复表,以书面形式上交质控科。
(4)住院病历必须在24小时之内完成。
(5)主治医师必须在24小时内对新入院患者进行查房,并在病历中体现查房意见。
(6)急诊患者入院2天之内、门诊患者入院3d之内必须有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查体,并在病历中体现。
(7)住院病历的其他内容参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执行。
(8)主治医师对于终未病历的签字必须在患者出院的同时完成。
(9)科主任的终末病历签字必须在患者出院2周之内完成。(10)死亡病历讨论必须在2周之内完成。
(11)手术记录必须在手术后24小时之内完成,第一术者必须亲自书写或审阅手术记录并签字。(12)抢救记录如未能及时书写完善,须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13)各种检验报告、影像、病理报告及各种签字单等资料必须妥善保存,不得遗失。借阅时必须登记备案,及时返还。
(14)杜绝患者及亲属未经许可,随意接触病历现象。(15)禁止病房医师私自借出和复印病历。(16)保管好住院病历,防止丢失。门诊病历:
(1)必须包含主诉、病史、体检、诊断、处理等内容。(2)处方必须符合相关规定。(3)门诊病历交由患者保管。
(4)门诊医护人员不得私自扣留患者病历,以防丢失。
11、收治病人
(1)收治患者落实急诊优先、专病专治的原则。禁止科室之间盲目抢收患者造成延误诊断治疗和医疗纠纷。
(2)对于慢性病和危重患者,各科必须以病情和患者利益为出发点,不得以种种借口拒收患者。
(3)凡具备空床的业务科室或病区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受他科借床患者。
(4)患者在办理住院手续时,签署《住院知情同意书》和委托书,负责代理患者履行在院期间的知情权及选择权。
12、三级查房及会诊
(1)三级查房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防范医疗风险的重要措施,各级医师必须严格执行。
(2)对于普通患者,住院医师每日查房2次,主治医师每日查房1次,主任问主任医师)每周查房1~2次。
(3)对于重点(危重)患者,必须及时查房和巡视。
(4)对于危重患者和病情复杂的病例,以及具有潜在医疗纠纷的患者,必须及时报告医务处,组织院内会诊,必要时请院外专家会诊。
(5)收治14岁以下患者术前必须请儿科会诊。
(6)各科急诊值班医师必须是高年资住院医师以上的人员。(7)急会诊必须在10min内到位。13.术前讨论:(l)住院期间的大、中手术病例必须经过术前讨论(急诊、抢救手术病例除外),病历中要有详细记录,手术者必须参加。
(2)禁止以术前讨论代替三级查房。16.患者的知情同意内容如下:
(1)疾病的诊断、拟实施的检查、治疗措施、预后、难以避免的治疗矛盾,门诊治疗中药物的毒副作用;住院患者的主管医师、主治医师及相应的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
(2)检查、治疗措施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以及为矫正不良后果可能采取的进一步措施,住院治疗中必用药物的毒副作用。
(3)手术中需留置体内材料。(4)医疗费用中自付费用情况。
(5)手术、麻醉及其他侵袭性操作的实施情况。(6)手术过程中发现与术前诊断不一致病灶。
(7)术中需切除术前未曾向患者交代的器官组织时。(8)危重患者因特殊检查需进行搬动有可能造成危险时。(9)输血、造影、介入、射频、气管切开、化疗等。(10)其他需患者或家属了解的内容。
上述第3~10条均应有文字记载以及患者或受托人签字。
三、应急预案
1、一旦发生医疗差错事故,需立即通知上级医师和科室主任,同时报告院医政管理人员,白天为院医务处,夜间为院总值班人员,不得隐瞒。并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进一步损害,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由护理因素导致的差错事故,除按上述程序上报外,同时按照护理体系逐级上报。
2、由医政职能部门组织科室负责人查找原因。
3、由医政职能部门组织多科会诊,参加会诊人员为当班最高级别医师。
4.科室主任与医政职能部门共同决定接待病人家属的人员,指定专人进行病情解释。确定经治医师和科室负责人力差错、事故或纠纷第一责任人,其他任何医务人员不得擅自参与处理。
5、医政职能部门结合情况,是否封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所规定的病历内容。
6、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引起的不良后果,在职能部门人员、患者或家属共同在场的情况下,立即对实物进行封存,实物由医院保管。
7、如患者死亡,应动员家属进行尸解,并在病历中记录。
8、如患者需转科治疗,各科室必须竭力协作。
9、当事科室须在24h内就事实经过写出书面报告,同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上报医务处。
10、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私自减免患者住院费用。
2.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 篇二
一、医疗机构运营特点
(一) 知识与技术密集型
医疗机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尤其是当前一些集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 现代化程度高的综合性大型医院, 具有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在现行体制下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不到10%,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市场化模式去运转, 但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发展需求, 因此医疗机构普遍存在资本金筹措不足, 资产负债率水平较高的现象。
(二) 非营利性
医疗机构大多数是非营利性质的, 受国家政策扶持较多, 制约也较多。从投资的角度而言, 不管是过去的靠政府拨款, 还是现在的社会融资, 基本上还是封闭型的政府投资体制。执行的医疗价格政策仍然是政府制定的非营利性医疗服务价格标准, 这意味着医疗机构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要想有更多的利润, 必须努力降低成本。
(三) 经营风险低
医疗机构有现金流大、投资回收期长、收益稳定、银行信用等级高的特点。现金流量大、收益稳定是医疗机构的一个突出特点, 其投资风险相对于一般行业而言, 投资风险较小。尽管投资回收期较长, 但近年来银行对医疗机构的信用比较满意, 无论是基本建设或设备购置, 银行也十分愿意贷款给医疗机构, 使医疗机构的资产负债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四) 实行预算管理
作为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 医疗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在进行医疗服务中向患者收取一定数额的费用。但国家为了减少人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 实行低收费政策, 使其具有福利性质, 因此, 国家规定医疗机构实行全额管理、差额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差额补助就是国家预算对医疗机构的预算补助拨款, 用来补偿医疗机构正常业务经费的不足, 保证业务活动正常开展的资金需要。
二、医疗机构财务风险表现
(一) 规模过度扩张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 医疗机构已经从单纯依靠财政资金, 转向多渠道筹资, 主要有接受服务方的缴费、科研成果收入、捐赠收入等。但行业竞争的加剧, 使这些收入来源仍不能满足医疗机构为保持自身的发展速度所需的资金。一些医疗机构在建设规划和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过程中缺乏客观科学论证, 不考虑自身的条件, 盲目扩大建设规模或盲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由于自身投资强度不够, 只能通过举债解决, 这对于处于成长期、规模有限的医疗机构而言, 一方面造成区域医疗资源整体浪费, 另一方面必然会影响其财务结构, 加重其利息负担, 制约其资金调度能力, 从而增加其财务风险。
(二) 预算管理不完善
由于许多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对预算编制需要考虑的因素认识不足, 加之预算编制时间过短及编制过程透明度不够, 造成预算不准确或覆盖面不广, 不能客观、全面反映医疗机构的财务收支状况和工作重点。在实际的资金使用中, 有的主管领导不按部门预算使用资金, 随意批准经费或者变动补助标准、提成方案等, 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导致一旦业务发展过程中医院未进行严密的财务预算与管理, 很可能会发生周转资金不足的现象, 产生财务风险。
(三) 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
医疗机构缺乏较完善的、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的内部控制机制。目前, 医疗机构已制定的规章制度及管理手册内容不细、不够全面或已经陈旧过时, 未包括业务流程及工作流程的具体内容, 不能对经济活动中新发生的业务起到指导作用, 造成实际执行中的困难。如在对外投资、工程项目、大额度资金支付、存货控制、外部融资等方面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程序, 由此而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 产生财务风险。
三、医疗机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 拓宽融资渠道
如前所述, 医疗机构财务风险主要原因在于资本金不足, 负债过高, 从而引发短期偿还风险。因此, 必须通过拓宽筹资渠道, 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理的筹资方式, 降低资金成本, 防范财务风险。
首先, 要保证医疗机构资本金充足。这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首要措施。在当前, 一要尝试发展股权多元化, 扩大资本金的来源渠道,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三要采用金融创新方式进行资本金筹措, 培育机构投资者, 避免因资本金不足而影响到项目的建设。
其次, 必须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筹资方式, 降低资金成本。评价优化资本结构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管理者要对医院资金结构、负债状况和财务杠杆效应等进行系统分析, 选择最佳资本结构。在选择时应根据医院发展的不同时期, 充分考虑业务收入及其增长、财务杠杆、医疗市场、金融市场情况, 选择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作用, 在动态的筹资过程中实现资金结构的优化。
(二) 强化内部管理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医疗机构对投资项目管理的基本原则是要科学决策, 量力而行, 不能一味地追求规模而大肆筹资举债, 增加财务负担。规模不是衡量一个医院强弱的唯一标准, 医院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 然后才是规模发展。因此, 应排除一切不利于生存发展的因素, 不能冒生存受威胁的风险, 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来控制风险。
第二, 要建立科学严谨的预算管理体系。一是预算编制时除考虑决策者的价值观念外, 还须考虑医疗机构的社会和经济目标, 要在满足社会目标和医院自身目标之间获得必要平衡, 同时还要对所处的各种环境加以分析后进行编制, 以使预算更贴近实际;二是通过制度加强预算管理的严肃性, 划清部门职能, 突出预算管理部门的权力, 规范预算管理的流程, 保障医疗机构预算管理的各环节通畅、有序, 努力将财务风险缩小在一定范围内。
第三, 进一步降低医疗机构经营成本, 提高盈利能力。医院盈利能力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保证, 医院要提高盈利能力, 除了提高服务质量, 最重要的是加强内部管理, 努力降低医院经营成本。在医疗服务价格一定的情况下, 降低医院经营成本, 可使医院获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 从而提高抵御财务风险能力。如对药品管理的好坏就直接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 在通过降低药品的进价来降低药品的购置成本的同时, 还需认真计算药品的储存成本和缺货成本, 避免药品大量积压、流动资金占用过多、医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状况, 控制财务风险。
第四, 结合医疗机构特点, 建立并适时调整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的实质是由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是一个不断改进的管理过程。这就要求医疗机构将内部控制上升至全面风险管理的高度来认识, 在制定或调整内部控制制度时, 遵循《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 综合运用控制措施实现对具体业务与事项的控制, 合理保证将剩余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内。控制措施的种类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内部报告控制。具体业务与事项控制可重点对货币资金、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业务、采购与付款、固定资产、存货等方面进行。同时, 应把内部审计予以制度化, 内部审计是医院最高层面的制度性监督, 内部审计的重点要对财务收支状况、科室经济分配、基建维修工程决算和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等开展经常性的审计检查, 通过经常性的审计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会计控制系统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善经济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经济运行的安全性, 增强医疗机构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3.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 篇三
中图分类号: 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0-0014-02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蓬勃发展,社区居民享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大提高,全科医生和社区护士承担的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也越来越多。然而在便捷的服务背后,也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医疗安全是卫生服务的底线,如何在提供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把医疗风险降到最低,这是社区医生和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1上门服务是社区部分弱势群体的卫生需求
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0%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0%。目前上海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5.8%,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2.5%。上海早在1979年已达到人口老龄化标准,比全国提早了整整20年。老龄化程度上升导致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老年护理资源出现紧缺,医疗保障筹资压力明显增大。2007年,我国1 350万失能老人需要床位约565万张,但实际供给只有不到173万张,供给缺口为392万张[1]。上海市老年护理床位的需求约为2.07万张,而目前上海市62家老年护理机构实际开放床位仅10 342张[2]。在供需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居家医疗、护理成为这部分患者解决住院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建立家庭病床和提供上门服务则是最主要的服务模式。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2011年建立社区家庭病床750张,家庭医生上门服务0.60万人次,社区护士上门护理0.35万人次。服务对象皆为居住在本街道的老年人,疾病以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上门护理也以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导尿、换药等为主。医技科室还提供了上门抽血化验、心电图检查等服务项目。家庭病床和上门服务方便了行动不便的居民就医,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因此深受社区弱势群体的欢迎。
2上门服务存在的医疗风险
然而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便捷服务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医疗风险。
2.1上门服务的安全隐患
目前卫生法规中还没有对社区上门服务进行具体界定,上门服务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且社区的上门服务项目中有很多都是医疗操作行为,包括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外科换药、导尿、抽血化验、心电图等检查、治疗项目。由于社区护士承担多个家庭的上门服务任务,输液后不可能留在患者家中观察病情,加上上门服务也不可能随身携带完备的急救设备,一旦出现输液反应或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实施救治,如造成严重后果,社区医生难以承担责任。且任何医疗操作行为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对无菌要求也非常高,居民的家庭环境可能达不到医疗环境要求,对于这些操作行为产生的医疗废弃物也无法及时进行回收处理。虽然我们要求医务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但是仍存在感染的风险,以及医疗垃圾外流混入生活垃圾的隐患。所以,上门服务的行为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隐患。
2.2上门服务的法律风险
社区医生和护士的执业地点均注册在各自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站),而上门服务都是在社区居民家中进行的医疗行为。随着法制观念的强化,社区上门服务的合法性尚值得商榷。此外,由于医疗事故适用于举证责任倒置,一旦在上门服务中出现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医生需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治疗过程符合规范,而上门服务时往往没有第三方,也没有监控患者身体状况的仪器设备,医护人员很难进行举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提供上门服务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2.3上门服务存在纠纷隐患
由于医疗服务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因此对于医疗服务的认知在医生和患者之间就存在不对等性。经过专业培训考核的医生和普通的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和认同存在很大差异,有些病情较重的患者因为出行不便坚持要求医生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但其中部分患者由于不能满足上门服务要求就进行投诉,这种由于患者及家属的不理解而引发的有关上门服务的医疗投诉占了整个社区医疗投诉的一定比例。上门服务的很多老年人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有些连必要的检查也不肯做,医生只能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判断,对正确判断病情存在诸多不利。一旦发生问题,医生不能提供客观证据,从而在医患纠纷的处理上处于不利地位。也有些患者认为全科医生水平低,对医生提出的检查和治疗意见不以为然,有了各种不适症状就认为是医生水平差,未对症下药或用药有误,个别患者甚至因无理要求难以满足而对医生进行辱骂和威胁,增加了医生的从医风险,甚至影响到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3]。这些情况下如果医患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可能引发医患矛盾,甚至产生医疗纠纷。
2.4上门服务监管困难
上门服务往往都是由一名医务人员完成,医务人员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完全是独立进行医疗服务的,但是医疗行为是否严格按照诊疗常规、医疗文书是否按照要求及时准确书写、是否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等、这些都缺少实时的监管,使得部分医护人员可能存在不规范的诊疗行为,从而影响了上门服务的质量。以社区护士为例,社区护士上门服务主要是进行输液、注射、插胃管、插尿管等,这些治疗都属于无菌操作,应在病房或治疗室内完成。而在患者家中,首先家庭环境可能不适宜进行护理操作,存在着很大的医疗隐患;其次在完成整个护理操作过程中无第二人核对,一旦出现操作失败没有他人及时给予补救。因此,在进行家庭护理的操作过程中,护士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担心操作失败及差错事故给患者造成痛苦,担心患者及家属不满意,甚至还担心整个治疗过程中不能全程观察患者的情况[4],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
3做好社区上门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3.1建立健全上门服务的政策法规
社区卫生服务要得到健康发展,必须有相应政策、法规的支撑。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针对上门服务的规范,明确社区上门服务的对象、服务内容、服务形式和操作规范。在法律方面,有律师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委派有执业资质的医生、护士上门提供医疗服务,可以把居民家视为医生、护士执业场所的延伸,应当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但至今法律上没有对此进行明确并加以合法化。只有建立健全上门服务的相关政策法规,才能使社区上门服务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3.2提高上门服务水平,确保上门服务的质量
3.2.1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
为了避免一些潜在的医疗风险发生,应该努力提高上门服务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可以加强日常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上门服务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还可以包括心理学、社交礼仪等内容来提高上门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助于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使得上门服务的医务人员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3.2.2适当增加上门服务的医护人员
目前的上门服务面临着严重的人手不足问题,社区医疗机构是否可以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最好能实行双人上门服务,不仅能确保操作规范,而且也有效保证了医疗质量。建议为上门服务人员配置简易的急救箱,配备常用的急救药品和简易急救设备,一旦患者出现病情变化能进行紧急救治。此外,建议社区医疗机构对上门服务人员给予适当的医疗政策倾斜,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3.2.3加强上门服务的医疗监管
为了保证上门服务的质量,应加强对上门服务人员的有效监管。可以借鉴国外社区的护理监管方法,每次服务后由患者或家属对服务情况进行确认签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患者回访进行满意度调查,通过定期检查医疗文书,随机抽查上门服务的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情况等形式,定期开展上门服务明星评比活动,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从而有效地对上门服务进行监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3.3医患双方签订协议,增加互信
随着医改的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制服务将在全市推广。医患双方将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建立互信,明确医患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互信的基础上更好的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每次上门输液前,可以发放告知单,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输液注意事项和简要的处理办法,并由家属签字,以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
3.4发展社会护理队伍,培训护工队伍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趋势,越来越多的社区老年人群需要医疗照顾,应该大力发展社会护理队伍。建议由街道招募社区护工,社区护理人员不同于普通的家政人员,可以由医院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一些常用的医疗护理知识与技能,经考核合格后从事社会护理工作,同时纳入社会老年护理保险范畴。上门服务如果有社区护工的配合,既可以有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也可以适当规避一些潜在的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 倪荣, 刘新功, 朱晨曦. 城市失能老人长期照料现状及对策[J]. 卫生经济研究, 2010, 27(7): 39-40.
[2] 孙刚. 力争5年增6 000张老年护理床位[EB/OL].(2010-7-26)[2012-2-2].http://www.shmzj.gov.cn/gb/shmzj/node4/node13/node1236/userobject1ai26232.html.
[3] 吴南屏. 浅谈全科医生在家庭病床及上门服务中医疗风险的防范[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6, 5(10): 616.
[4] 杨瑞平. 对社区护士上门服务工作压力的分析[J]. 北京中医药杂志,2009, 28(7): 570-571.
(收稿日期:2012-01-18)
4.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 篇四
实施方案
为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有效防范医疗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根据山东省卫计委和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的通知》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医院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活动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医疗质量管理防范医疗安全风险专项整顿活动,进一步强化依法执业意识,落实主体责任,改善医疗服务,防范医疗安全风险,加强监管,改进管理,切实保障医疗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安全,维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弥补各类医疗安全管理漏洞,整治医疗安全隐患,杜绝医疗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组织领导
院领导高度重视此项活动,成立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整顿活动领导小组”。由院长亲任组长,制定活动方案,周密安排,精心部署,组织全院开展自查,对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工作重点
1、依法执业。重审医院《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放射诊疗许可证》、《母婴保健技术许可证》等行医资格证书。严格对照执业范围界定医院科室设置和行医范围。保证校验遵期进行。2、18项核心制度落实。深入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核心制度(十八项)的学习与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严格遵守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
3、医院感染管理及传染病管理。设立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修订《院感工作制度》、《院感与疾病控制管理制度》、《医院消毒灭菌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强化院感管理及传染病管理力度。
4、医患沟通及医疗纠纷处置。设立院长接待日、医患沟通日、投诉电话和意见箱等沟通平台,及时了解病人疾苦,关注病人要求,并持续改善医院就医环境,不断提高服务条件,杜绝医疗纠纷。制定《医疗纠纷应急处理预案》,防患未然。
5、合理用药、检查。加强我院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建立统一、规范的药物临床使用管理机制,推进临床合理用药,严格掌握适应症检查,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加强并持续开展我院合理用药监测工作,推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杜绝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大处方等不良现象。
6、药品、耗材采购和使用。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及《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等要求,开展药事管理工作。定期召开由院长主持的药事会,对药品质量管理、处方点评、不良反应监测、临床合理用药、药品调剂质量等进行督导。严禁未经批准的药品、医疗器械、耗材流入医院。
7、价格管理及收费。严格按照泰安市物价局 卫生局 人社局印发的《泰安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表》制定医院医疗项目价格,并执行。运用现代化的院管软件管控医院收费,杜绝不合理收费、私自收费等不良现象。
8、贯彻落实“九不准”。深入学习“九不准”规定,认真抓好贯彻执行,坚决查处违规行为,切实加强监督检查。院内医务人员一旦查出违反“九不准”规定,坚决辞退,绝不姑息。
9、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医院系统分为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两部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和HIS系统的权限由专人负责。所有用户建立、开通需由院长审批。信息管理员对网络系统实行监控、查询,及时对故障进行有效隔离、排除和恢复工作,以防灾难性网络风暴发生。所有上机操作人员严格执行《医院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严禁私自安装软件、插入临时储存介质、变更计算机硬件等不良行为。
四、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8年10月17日):学习、认识。
第二阶段(2018年10月18-19日):自查、整改。
第三阶段(2018年10月20日):总结、提高。
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是医院管理工作的核心,各职能部门、科室管理者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医疗安全工作挑战,剖析医疗安全问题原因,深刻认识做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重要意义,深入开展医疗安全管理,制定目标任务计划,确保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5.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风险防范 篇五
一、风险的形成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风险的形成大致可分为整体社会因素和局部社会因素。
整体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自身特点所致。我国现有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由以前的公费医疗逐步转变而来。现阶段,医疗保险的支付是由参保人、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三个方面来完成的,医药消费的不透明性,使得医疗监管机构很难对医药消费的价值与消费内容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界定,这就为统筹基金正常、准确地支付医药费用造成了很大困难。二是在当前状况下,各定点医疗机构所获得的财政投入不变甚至被削减,其经济效益主要依靠于自身的创收能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得医疗机构把获取经济利益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追求目标,甚至有的医疗机构为了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而不惜采取种种手段,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三是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加强,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部分人群的医疗消费需要也日益加强,这势必也会造成医疗费用的大幅增长。
造成基金风险的局部社会因素,一是保险基金的收缴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较大。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及社会环境下,在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相当一部分单位在规定的时期内不能按时足额地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而这些单位的参保职工仍然要进行医疗消费,这就会造成统筹基金的大幅减少。二是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新医药设备不断投入临床应用,就诊人员的心理使然,都希望能尽量使用最新最好的医药设备,从而造成人均医疗费用的大幅增加,这相应地也会增加统筹基金的开支。而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统筹基本上都是以县区为基本单位,独立运营,暂时无法建立整体的协调均衡机制。
二、基金的筹集与支出
筹集与支出是保证基金安全正常运行的两个关键,筹集是医疗保障系统运行的基础,只有按时足额的筹措到所需的资金,才能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营,而资金筹集的比例是以当地的生活与医疗消费水平为基础的,还要考虑到以后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确定统筹水平时,必须经过缜密的调查分析,以做到准确适度。正常情况下,筹资水平应略高于医疗消费水平,做到略有盈余。而如果在调查分析中出现失误或分析不周,或者不能正确地预测未来的医疗费用走势,筹资水平低于预定的医疗消费水平,基金运行就有可能存在透支的风险。
基金的支付方式,从目前已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城市看,大体可分为三种:
1、患者看病时直接付费与医院,然后由患者与医保机构结算;
2、患者看病时不直接付费,由医院与医保机构相互结算;
3、医保机构与医院采用定额预算管理,医保机构逐月拨付医疗费用,年终总结算。一般情况下,基金出险是由于采用了事后结算的方式,因为医疗机构的医疗消费形式发生在前,结算在后,也就是说,作为结算本身已经失去了对医疗行为的制约能力.如果采取预付制,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导致基金出险的.因为医疗保险机构已经按照预定的指标体系对医疗机构进行结算付费,医疗机构是根据医疗保险机构提供的费用和需求指标体系的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所以,通常是不会出现基金出险的情况,而往往容易出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即医疗消费不足。而结合制的付费方式正是取长补短,把预付制和后付制结合起来,力求兴利除弊,弥补二者的缺点。
三、风险的防范
一是要加大收缴力度、确保基金收缴率。要保证统筹基金的正常运行,就必须要保证较高的基金收缴率,特别要注意防范恶意拖欠的问题。
二是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预算制度和基金预警系统。在统筹年度开始之前,必须对该统筹年度的医保金收支总额特别是统筹基金部分的收支情况进行预算,并留有充分的余地,做完总体预算后,再分别核实个人帐户与统筹基金具体收支预算。基金预警系统是指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时,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为各种基金设置相应的警戒线,从而预先警示基金系统在运行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对已实现网络化的统筹地区,更要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及计算机结算系统等实行网上监控。
三是要结合实际,确定合适的支付比例。因各地的收入水平、医疗消费水平等情况差异较大,在支付比例以及支付的方式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而决不能完全照搬所谓大中城市、改革试点已有的套路。
四是要建立统筹基金支付的调节与平衡机制。从目前各地的实践情况来看,统筹基金支付的主要是是医保病人住院费用的大部分和特殊门诊的部分费用。通常住院费用都是按一定比例分段支付,而特殊门诊如何支付各地做法不尽相同,这也正是建立调节机制的重要部位。门诊特殊病种补助应采取弹性比例,即补助的具体比例应视年终统筹基金的结余情况确定。
五是要严格大病的审查。目前各地对进入大病互助的门槛设置与支付比例不尽相同,但各地进入大病互助的人数都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费用的增长幅度较大。从而给医保经办机构造成相当大的支付压力。
四、化解风险
对统筹基金的风险要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认真研究和探索化解风险的措施和办法,势在必行。这样才能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化解风险的措施通常有以下几点:
一要抢占先机,尽量争取将风险化解在萌牙状态。统筹基金的风险,通常是指统筹基金的支付额超过了统筹基金的帐户额。这种超支现象往往是逐渐产生的,可以通过月统计报表反映出来。所以应规范会计统计报表制度,认真核查每月的收支状况,一旦出现超支,马上在下一个月份进行调节,尽量使超支的问题在统筹年度内得以解决;倘若在统筹年度年终总结算时出现严重超支的现象,就必须在新的统筹年度第一季度内加以解决。
二要适时适当调整有关的比例标准。当超支数额巨大,而发生的超支费用又在正常合理的开支范围内,并非违规或过度医疗消费所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收缴比例,以此增加统筹基金的总量,提高统筹基金的支付能力,但是划入个人帐户的计入比例一般不能降低,否则,容易引起参保人员的心里不平衡,另外,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大病互助的收缴基数与支付比例,以化解大病互助基金的支付压力,也可以考虑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通过社会化的渠道来缓解医保基金压力;如果前述措施仍不能化解风险,则需要提高统筹基金支付项目的起付标准,或者降低统筹基金的支付比例,以增强参保人员的节约意识,适度降低总体医疗消费水平,从而化解统筹基金超支的风险。
6.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 篇六
医疗风险防范培训总结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规范医疗行为,预防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的发生,改善服务态度,增强医务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预防医疗纠纷,杜绝医疗差错及医疗事故,强化医务人员执业风险防范意识与医患沟通技巧。我院采取集中培训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共分三次对全体职工进行“医疗风险防范”培训。
培训重点强调了各临床、医技及相关科室,特别是重点科室必须围绕“患者第一、医疗质量第一、医疗安全第一”宗旨,完善医疗质量保障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医疗规章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并从强化医院、科室管理入手,通过大量具体的案例及本院近期发生的医疗事故(纠纷),分析医疗纠纷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指出医疗事故(纠纷)的具体表现、防范与处理和医疗纠纷案件的赔偿和适用法律等,结合具体案例强调了容易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
1、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技术水平不高,工作疏忽大
意;医生态度生硬或冷淡,引起病人不满;或病人叫医生,医生不去看病人,看过病人后不做处理或无交代和解释,或说病人不是我管的,等管床医生来了再说。
2、值班医生对在值班过程中发生的的病情变化,不在病程
记录中及时记载。对危重、疑难、诊断不明确的患者,不请示汇报,擅自做主,自以为是,或碍于面子,不好
意思请上级医师会诊,从而延误病情,或观察不仔细,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消极等待。
3、应急能力不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不熟悉、预后
估计不充分,病情交代不够,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知识把握有限,对病情发展不熟悉,有些危重患者病情变化比较快,假如没有及时将病情向患者家属交代,很容易引起患方误解而出现纠纷。
4、不重视病人的主诉,三级查房过于形式:查房时,不查
体,自以为是,过分相信自己,思路狭窄,不仔细检查病人,不认真思考,不耐心解释病情和回答病人疑问,经常出现误诊,或出现新的情况而束手无策。
5、交代病情无记载:病历中反映不出上级医师的水平,对
疾病的分析如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处理原则、预后判断、及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家属的要求和意见在病历中不能体现,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6、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对疾病不熟悉、病情判断失误,询问病史不详,检查过于简单、粗糙,过分相信仪器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自己没有认真分析病情,对病情没有作出正确的判断,使病情继续发展,延误疾病的诊治,造成问题扩大或引起医疗纠纷。
7、违反技术操作规程:例如,注射操作失误、内窥镜检查
粗暴、手术违章操作,给患方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后果。
8、违反规章制度:错用药物、错误输血、错报病情、擅离
职守等,都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医疗中的各项规章制度的结果。
9、术前预备不充分,急于手术,对疑难、复杂手术不进行
术前讨论,对术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不足。没有严格执行告知制度,医务人员对手术患者都能术前谈话,但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术前没有考虑到且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的问题时,部分医务人员抱有侥幸心理,没有及时将病情变化告知家属,从而留下隐患或在手术台上争论,而患者有时是清楚的,轻易造成误会,部分有创检查时,医务人员也没能及时将检查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告知家属而引起纠纷。
10、抢救病人,应该专病专治,及时会诊,会诊无申请单或
无记录,会诊后不关心会诊结果或处理情况。
事实上要妥善处理好各类医患矛盾,维护好医患双方共同利益并非易事,只有了解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理顺解决纠纷的途径、程序,才能找到对策,处理好医患关系,积极防范医疗风险,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根据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1、明确各级各类医师职责,实行科主任、医疗组长负责制;
一级对一级负责,科主任、医疗组长为医疗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要求各位医护人员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位病人。
2、严格执行各项要害性医疗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
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治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3、加强医患沟通,使病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有大概的了解,不能盲目的治疗,你自己心里有数而病人不理解,一旦出现效果不好,极易导致纠纷的发生。
4、严格手术分级治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严格
执行大、中型手术前讨论制度,重点是:术前诊断、手术适应证、术式、麻醉与输血选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必要时可以请医技科室一起参加。围手术期治理措施到位,术前诊断、手术适应症正确,术式选择合理,患者预备充分,与患者签署手术和麻醉同意书、输血同意书等。手术查对无误,术中意外处理措施果断、合理,术中改变术式等几十告知家属或代理人等。术后,术前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并发症预防措施科学,术后观察几
十、严密,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
5、麻醉安全治理,麻醉工作程序规范。术前麻醉充分,麻醉
意外处理及时、正确、输血正确、麻醉复苏实施全程观察等。
6、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颁发《医师外出会诊治理暂行规定》,加强各类医师外出会诊的治理,杜绝医师私自外出会诊行为,如私自外出会诊,属非法行医。
7、认真执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三合理规范,严格按照《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生素药物分级使用。
8、强化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医生要有一种“如临
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医务人员的医疗文书、治疗情况都有着法律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法律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9、按照《病历书写规范》的要求,书写医疗文件;病历内容
要真实完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不得随意涂改,给自己提供证据,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能懒惰,病情交代了一定要在病历上签字,或注明,努力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10、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良好的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提高
医疗水平。由于医疗事故使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受到的侵害往往是无法弥补的,并给社会、医疗单位及当事诸方面带来不良后果及沉重的经济负担。
通过培训,提高了全院职工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防范意识,加深了他们对《医疗风险防范》、《侵权责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查对制度》等相关法律的认识,使全院职工了解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掌握医疗纠纷防范的措施和应对技巧等。
7.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 篇七
1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风险分析
目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有两个方面的风险, 一是系统外风险, 它由人口变化、社会经济变化引起。二是系统内风险, 它由供需双方不对称信息引起, 继而造成医疗费上升风险, 此外还有建立保险制度时的系统内风险。
1.1 建立保险制度时的风险
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时的风险是由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参保形式和参保对象间的矛盾引起的, 各个城镇参保的主要对象为少年儿童、老人、非正规从业人士组成, 这些是低收入、无固定收入的人群。这样一来,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就不会具备社会保险强制性的特征, 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政府虽然给予了参与者一定的补贴, 用于降低风险, 但这种激励方法是否起到作用不单单要看政府补贴程度的多少, 还要看参保人员对风险的预期。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大多为了处理解决城镇居民大病时的住院医疗费, 而住院概率低, 身体比较健康的人群就不会很多的利用这个机会, 对此, 政府补贴就不一定对参保人员形成足够吸引力。人们利用住院服务和门诊服务的程度也受到经济困难因素的影响。
1.2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本身存在的风险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提高, 要靠政府方面的宣传动员, 也要在保险制度设计上增加利于参保人的条目, 增加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覆盖面。但目前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进行设计时只考虑到参保人意愿, 而保障制度刚性的特点, 在待遇方面只升不降, 会对制度以后带来不利影响, 影响到制度以后的可持续性。很多城镇都是根据“收支平衡、以收定支”的原则进行居民医疗保险筹资的, 较高待遇就会造成较高的费率增长率以及缴费率, 给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带来一定的风险。
1.3 参保对象带来的潜在风险
根据现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的对象资料得出, 老人以及婴幼儿是城镇医疗保险高风险的人群。根据住院率以及就诊率资料得出, 无医疗保险的老人和婴幼儿人群大大低于有医疗保险的老人和婴幼儿人群, 并且在未住院率、未就诊率方面都高于医疗保险组, 住院费用、门诊费用都大大低于有医疗保险组。由此可见没有参保医疗保险的人员有被抑制的、一定的医疗保险需求。当这些人员参保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之中时, 被抑制的医疗保险需求就会被释放出来, 这就增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潜在风险。
2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风险的防范对策
2.1 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
现在很多地区对大病统筹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完善以及改革, 添设了一些门诊统筹部门。对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不单单要改革以及完善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制度, 还要囊括城镇居民个人常见疾病的医疗保险治疗保障。城镇居民常见的疾病有意外损伤带来的疾病、传染性疾病。增加这个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 就不会有住院对门诊治疗方面的替代, 也会有效地把握好时机, 降低城镇居民的医疗费用, 增加后期大病治疗的高效性, 政府方面要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的资金投入, 让城镇社区医疗服务部门能够进行有计划的疾病预防、免疫、一般病症的治疗、慢性病症的治疗, 给城镇所有居民带来低收费或者免费的健康服务, 通过政府方面促进的这个层面的医疗服务, 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更好地发挥出在“大病医疗费用”方面的分担保障作用。
2.2 改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模式
城镇社区的卫生服务部门同大型的医院一样, 借助于医药费来维持部门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在城镇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监督管理评价机制以及人员构成机制方面进行改革、完善, 可以选择维持国家单位的管理形态, 根据公共部门绩效标准进行考核。也可以选择借助于市场化手段来支撑生存, 借助于竞争化的形式来提供服务。借助于这种改革完善后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管理模式, 使城镇居民信任感增加, 城镇居民利用这种管理模式的效率增加, 使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出在疾病预防方面、公共卫生方面的作用。一步一步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融合, 然后借助于一系列的强制性手段, 增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覆盖面积, 降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风险。对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筹资问题, 需要城镇的家庭同社会共同来担负, 可以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当成基准, 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上分设不同的缴费标准。
2.3 出台统一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意见
有效防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风险, 还需要提高统筹的层次, 出台对统一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指导方法。结合各个地区已经出台的试点方法、指导意见, 他们把户籍当成了参保对象的参保条件, 把市县级当成统筹的单位。在统筹层次方面, 如果统筹层次很低, 就不利于城镇居民疾病风险的抵御。要想分散城镇居民的疾病风险, 需要增加城镇居民的应保对象, 出台统一的全国性的指导意见, 使转移接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4 增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
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要对灵活就业群体中较低收入的群体进行开放, 不能局限于在“非城镇从业居民”的范围中。在具有很强流动性的农民工方面, 考虑到这些农民工会在城镇居留很长时间, 也需要把这些人群纳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中, 使之能够享受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医疗保险保障待遇。对政策进行适时地调整, 增加政策吸引力, 对城镇居民医保加强宣传力度, 引导以前没有加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中的人积极加入进去, 例如身体健康的人群、学生、年轻人等, 这些都可以加入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之中。对于那些身体健康的人群以及年轻人群, 还可以制定出特别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他们的加入。例如降低这部分人群的缴费标准, 根据参保的年限来提高医疗保险报销的比例。这样一来, 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参照人群在年龄结构上就能保持合理性。
2.5 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 降低医保制度风险
考虑到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人口特征、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 加上分灶吃饭方式的财政体制, 使城镇居民医保政策出现差异, 出现了同城不同待遇的现状, 出现了异地就医不方便结算、医保资金风险共济效果有限的情况, 给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带来一定的风险。对此, 需要提高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统筹层次, 从而促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障能力以及公平性, 使劳动力顺利进行转移和流动, 提高医疗保险资金的分散风险能力, 也提高了对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的管理水平, 促进了城乡区域的和谐发展。对于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统筹层次不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把握好各个地区间的现有差异, 从市级到省级、从县级到市级, 一步一步提高统筹层次, 可以借助于我国城镇区域的梯度发展趋势, 实行具有区域式的统筹, 提高管理水平, 打破区域划分界限。例如, 可以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实施具有区域性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统筹, 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障社会化的管理水平。
3 结 论
自我国出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意见时, 标志着我国城镇医疗保障系统基本完成, 使我国进入全民医保的新时代。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是一项新的制度, 会在其执行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风险问题, 通过认清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潜在的风险, 然后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 例如, 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增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积、出台统一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意见、改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模式、加大财政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投入力度等, 降低医保制度的风险, 使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宏洛, 苏映宇.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对策思考——基于福建省首批试点城市的运行成效分析[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09 (4) .
[2]李媛, 黄朝晖, 石凯, 等.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实证研究[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1 (1) .
[3]党敏恺, 吴忠, 赵媛, 等.完善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及若干试点城市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 2009 (1) .
[4]吴宏洛, 苏映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践问题及对策思考——基于福建省首批试点城市的个案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4) .
[5]王丽君, 曹昌东, 武东霞.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2 (4) .
[6]苏映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问题实证探讨——以福建省试点城市城镇居民为调查对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1) .
8.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 篇八
为了解保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防止手术过程中患者及手术部位出现识别差错。特制定本制度。
一、涉及有双侧、多重结构(手指、脚趾、病灶部位)、多平面部位(脊柱)的手术时,对手术侧或部位应做标记。
二、临床医生在医疗活动中要严格执行《术前讨论制度》及《手术过程管理规范》。
三、经治医师在术前要明确手术切口位置、手术方式及手术目的。
四、手术患者在离开病区到手术室前,经治医生必须在即将手术的患者切口位置用记号笔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体表标识、标示,并与患者或家属共同确认及核对。
五、手术室工作人员在病区接患者时必须查看即将手术患者的身体切口位置是否有记号笔标示,若无标示,禁止将患者接到手术室。
六、麻醉医生在为手术患者进行麻醉术前,严格遵守《查对制度》,同时必须查看即将手术的患者身体切口位置是否有标示,并查对术前切口标示是否和患者即将的手术部位一致。若无标示或标示与手术部位不一致,麻醉医生拒绝为患者进行麻醉手术,直至经治医生标示清楚方可进行麻醉。
医疗风险防范、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
一
总
则
1、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防范医疗纠纷,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2、强化以事前防范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理念,重视患者安全,不断改善服务条件,优化服务流程,转变服务作风,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3、落实院长负责制,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规范管理和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方法,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积极做好医疗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4、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医务人员应当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增强责任心,关心、爱护、尊重患者,加强医患沟通,保护患者隐私;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
5、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季进行各项制度检查,进行医疗安全情况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制定并完善医疗风险防范措施,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6、定期召开防范医疗事故及争议工作会议,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讨论科室存在的医疗安全隐患,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抓好落实。
建立健全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患沟通制度。
9.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 篇九
措施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
A.股票的收益主要来源于股利和资本利得 B.股利来源于公司的税后净利润
C.资本利得收入的高低与投资者买入卖出的时机有关
D.股利是投资人在股票市场上利用价格波动低买高卖赚取的差价收入
2、某银行贷出了价值为10亿元人民币、等级为B的贷款,假定在第一年违约的总价值为 2000万元人民币,第二年违约的总价值为1000万元人民币,则该类贷款第二年的边际死亡率为__。A.3% B.1.02% C.1% D.10%
3、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基本步骤一般为__。
①对正常贷款计提普通准备金;②对“非正常类贷款”的同质贷款计提专项准备金;③按照分类结果对其他“非正常类贷款”计提专项准备金;④根据其他因素对贷款损失准备金总体水平进行调整;⑤对大额不良贷款逐笔计提专项准备金;⑥计提特别准备金;⑦汇总各类准备金。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③②①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⑤③②①⑥⑦④
4、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多采用逐笔计息计算__利息。A.活期存款 B.整存整取存款
C.定活两便储蓄存款 D.个人通知存款
5、根据《商业银行法》的规定,银行的核心资本不得__银行资本的__。A.高于,100% B.低于,1/3 C.低于,50% D.高于,50%
6、《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保证收益型理财计划或相关产品中高于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保证收益应是对客户有附加条件的保证收益,下列选项中,属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中最常使用的附加条件的是__。A.期限调整 B.币种转换 C.最终支付货币的选择权 D.最终支付工具的选择权
7、资本公积金不包括__。A.股本溢价 B.法定财产重估
C.接受捐赠的资产价值 D.法定盈余公积
8、项目可行性报告是__进行投资决策、报批项目和申请贷款的必备材料,因此,项目可行性研究除了判断项目的可行性外,主要是用于项目报批和贷款申请。A.项目业主 B.审批部门 C.贷款人 D.担保人
9、如果小明每年存款1000元,年利率为10%,那么5年后获得的本利和是__元。A.5464 B.6105 C.6737 D.5348
10、《基金法》的调整对象是__。A.保险基金 B.证券投资基金 C.政府建设基金 D.社会公益基金
11、以下哪项不属于收款条件。A:预收货款 B:现货交易 C:赊账销售 D:期货交易 E:著作权
12、__是贷前调查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方法。A.现场调研 B.搜寻调查 C.委托调查
D.通过行业协会了解客户情况
13、在家庭投资前的现金储备中,意外支出储备金通常占家庭净资产的__。A.5%~10% B.10%~15% C.15%~20% D.20%~25%
14、目前最恰当的声誉风险管理方法是__。A.采用精确的定量分析方法
B.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确保各类主要风险被正确识别、优先排序,并得到有效管理 C.按照风险大小,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D.采取平等原则对待所有风险
15、以下关于追索权的说法错误的是__。
A.追索权是指持票人被拒绝承兑或得不到付款时,向其他票据债务人请求支付票据金额的权利
B.追索权是在付款请求权得不到实现后才能实现的权利,是第二顺序请求权 C.追索权是第一顺序权
D.承兑人或者付款人因违法被责令终止业务活动可行使追索取
16、《民法通则》规定了法人应当具备的条件,__不是法人成立的要件。A.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B.具备完整的财务报表 C.有自己的名称和场所 D.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17、如果某银行的一笔贷款到期不能正常收回,银行可以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按法律规定,向仲裁机关申请仲裁的时效为__年。A.1 B.2 C.1.5 D.0.5
18、国际资本流动的根本动力是_________。A.扩大商品销售 B.获得较高利润 C.调节国际收支
D.缓和个别国家内部矛盾
19、下列关于客户风险外生变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
A.一般来说,对于信用等级较高的客户偶然发生的风险波动,应给予较大的容忍度
B.对单一客户风险的监测,需要从个体延伸到“风险域”企业 C.商业银行对单一借款人或交易对方的评级应定期进行复查 D.授信管理人员应降低对评级下降的授信的检查频率
20、__反映了信贷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A.总资产收益率 B.贷款实际收益率 C.利息实收率
D.信贷平均损失率
21、费用控制的成果中,采取纠偏措施时,纠偏的主要对象是()。A.因施工原因导致的费用偏差 B.因自然原因导致的费用偏差 C.因物价上涨原因导致的费用偏差 D.因设计和业主原因导致的费用偏差
22、票据的出票日期必须使用中文大写,因此,11月20日的正确写法是__。A.零壹拾壹月零贰拾日 B.零壹拾壹月贰拾日 C.壹拾壹月零贰拾日 D.壹拾壹月贰拾日
23、下列关于期权的说法,正确的是__。
A.与远期、期货一样,期权的买方行使其权利,承担其义务 B.投资者一般在预期价格上升时,购人看跌期权
C.期权买方为了行使其权利,需要向期权卖方支付一定的期权费 D.美式期权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方式
24、一般情况下,临时贷款的期限不应超过__个月。A.1 B.3 C.6 D.12
25、商业银行通过购买保险或者业务外包等措施来管理和控制的操作风险属于__。A.可规避的操作风险 B.可降低的操作风险 C.可缓释的操作风险 D.应承担的操作风险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银行业从业人员的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
A.对客户提出的要求尽量满足,无法满足的应当耐心说明情况 B.不歧视客户,公平对待不同民族、性别、年龄的客户
C.热情地为客户服务提供咨询方案,包括向客户提供规避监管的建议 D.为客户信息保密
E.对风险性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作出承诺
2、某企业在市场中通过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某3年期债券,最后确定票面利率为 3.5%,这个利率属于__。A.即期利率 B.固定利率 C.实际利率 D.远期利率 E.长期利率
3、下列可能给某商业银行带来声誉风险的有__。A.关于银行高比例不良资产的媒体报道
B.银行对长期合作且信用良好的贷款客户大幅削减信贷额度 C.市场流传次贷危机使得银行蒙受巨额亏损的消息 D.银行工作人员长期对待客户态度粗暴
E.银行向风险承受能力低的客户推荐高风险的理财产品
4、银团贷款中,代理行的主要职责不包括__。A.代表银团与借款人谈判确定银团贷款条件
B.办理银团贷款的担保抵押手续,并负责抵(质)押物的日常管理工作
C.制作账户管理方案,开立专门账户管理银团贷款资金,对专门账户资金的变动情况进行逐笔登记 D.借款人出现违约事项时,及时组织银团贷款成员对违约贷款进行清收、保全、追偿或其他处置
5、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__两个方面。A.资本金管理和负债管理 B.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 C.绩效考核和风险管理 D.流动性管理和绩效考核
6、直接运用违约概率模型估计客户违约概率的条件有__。A.建立一致的、明确的违约定义
B.在建立一致、明确违约定义的基础上积累至少五年的数据 C.与传统的专家系统相结合
D.建立统一的信贷评估指引和操作流程 E.建立统一的关键要素指标
7、债券型理财产品是以__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银行理财产品。A.国债 B.金融债
C.中央银行票据 D.期权 E.期货
8、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一般包括__。A.利率风险 B.汇率风险
C.股票价格风险 D.商品价格风险
9、风险预警系统进行风险分析的过程是。
A:信用信息处理—输入预测系统或预警指标体系—预测系统对未来内外部环境预测或预警指标经过运算估计未来风险情况—输出结果—与预警参数比较—做出警报决策
B:输入预测系统或预警指标体系—存储信用信息处理—输出结果—与预警参数比较—预测系统对未来内外部环境预测或预警指标经过运算估计未来风险情况—做出警报决策
C:输入预测系统或预警指标体系—输出结果—存储信用信息处理—与预警参数比较—预测系统对未来内外部环境预测或预警指标经过运算估计未来风险情况—做出警报决策
D:信用信息处理—输入预测系统或预警指标体系—输出结果—与预警参数比较—预测系统对未来内外部环境预测或预警指标经过运算估计未来风险情况—做出警报决策 E:著作权
10、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三个维度,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三个维度的是__。A.企业的资产规模 B.企业的目标
C.全面风险管理要素 D.企业的各个层级
11、下面关于中国银联的说法错误的是__。A.中国银联是直属于银监会的政府机构 B.“银联”是国家确定的国内银行卡联网通用标志 C.凡持有银联标志银行卡的持卡人均可在任意标有银联标志的POS终端机刷卡消费
D.中国银联通过建立和运营高效率的信息交换系统来实现业务联合发展
12、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在合并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的是__。A.农村合作基金会 B.农村商业银行 C.农村合作银行 D.村镇银行
E.农村资金互助社
13、下列农村金融机构中,属于2007年批准新设立的机构是__。A.农村商业银行 B.农村资金互助社 C.农村信用社 D.农村合作银行
14、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最重要的两份报告是__。A.每日资产负债表 B.每日现金流表 C.每日收益/损失表 D.每日宏微观数据表 E.每日风险状况报告
15、下列不属于金融市场功能的有__。A.资本配置功能 B.定价功能
C.风险分散和风险管理功能 D.市场引导功能
16、代理活动涉及的行为主体包括__。A.被代理人 B.见证人 C.相对人 D.受益人 E.代理人
17、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应当具备的条件包括__。A.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 B.最近三年连续盈利 C.本年盈利
D.最近三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E.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足4%
18、中国工商银行规定个人质押贷款额度单笔(户)最低__,最高不超过__。A.5000元、1 000万元 B.5000元、2000万元 C.1万元、1000万元 D.1万元、2000万元
19、买入看涨期权,__。A.潜在收益最大为期权费 B.潜在损失最大为无穷大
C.当标的物价格为协议价格与期权费之和时,达到盈亏平衡 D.是预期市场未来下跌的操作行为
20、下列关于评估客户投资风险承受度的表述中,错误的是__。A.资金需动用的时间离现在越近,越不能承担风险 B.已退休客户,应该建议其投资保守型产品 C.年龄越小,所能承受的风险越大
D.理财目标弹性越大,承受风险能力越高
21、目前,教育储蓄存款的储户是且只能是__。A.在校初一(含初一)以上学生
B.在校小学六年级(含六年级)以上学生 C.在校小学四年级(含四年级)以上学生 D.未入小学的儿童
22、企业甲的银行未偿还贷款本金余额为1000万元,利息总计为201.16万元,企业乙为担保人,企业乙的信用风险额度为3000万元,乙对银行的负债为500万元,其中或有负债为100万元,则保证率为__。A.38.46% B.40% C.48.05% D.48.20%
23、下列关于银行卡业务的说法不正确的有__。A.信用卡具有无抵押担保的性质
B.借记卡要求先存款后消费,不具备透支功能 C.贷记卡可以先消费,后还款 D.借记卡和贷记卡统称信用卡
E.准贷记卡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不具备透支功能
24、商业银行通常是采用__的方式来应对和吸收预期损失。A.提取损失准备金 B.冲减利润 C.分散 D.转移 E.规避
10.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 篇十
1 新农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风险成因分析
1.1 新农合审计环境的局限, 使审计职能弱化
在现有合作医疗管理体制下, 作为担当新农合内部审计的职能部门, 要想完全独立于自身所处的环境之外, 几乎是不可能的。无法独立地行使职能, 缺乏超脱性, 形成了难以跨越的环境障碍, 其行使的职能极易为环境所左右。特别是目前各镇新农合管理人员, 均由各镇卫生院人员兼职, 其工资福利等均由医院发放。因此, 在审计活动中, 某些新农合管理人员出于对本单位利益和外部竞争压力的考虑, 往往不能积极配合审计人员工作, 不能如实反映新农合真实收支情况。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制度不健全, 具体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控制系统失效, 使内部审计缺乏实施监督的基础, 增加了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业务时工作难度。因此, 审计环境的局限是产生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之一。
1.2 新农合审计制度滞后, 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
由于新农合制度实施时间不长, 无论是新农合审计理论, 还是审计实践方面都不成熟, 新农合内部控制与质量管理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在新农合审计机构设置、审计标准等各方面都缺少专门的政策依据, 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在新农合日常审计工作中, 出现审计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无法依照政策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评价、不便对各单位审计工作情况进行比较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违规现象没有规范的定性标准,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 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依据, 难以对被审计单位作出公允的评价, 使审计评价存在政策性风险。
1.3 审计项目的复杂性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新农合涉及到财政资金、医院利益、病人利益三个方面, 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1]。整个业务活动中, 既包括财政资金的申报划拨, 又有定点医疗单位补偿资金的结算、参合病人补偿款项的审批支付等各个不同环节, 且管理单位分散, 管理人群庞大, 人员结构复杂, 其工作本身的复杂性使新农合审计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新农合制度实施时间不久, 好多工作还处在探索阶段, 加之错弊隐蔽性强较, 审计人员面对面广量大的业务, 不可能涉及所有问题, 而某一监督环节判断失误就有可能造成新农合资金流失, 同时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1.4 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缺乏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人员应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相关政策水平、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2], 才能够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准确把握政策尺度;在错综复杂的业务活动中洞察细微、识辨真伪;凭借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 及时发现并揭示存在问题, 从而确保新农合工作的健康运行。由于目前从事新农合审计的人员大多是从财务专业转岗而来, 且缺少必要的专业培训, 对新农合管理知识和相关政策理解不够深刻,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 对一些不合规的操作不能及时发现, 使审计工作表面化、形式化, 甚至因判断失误而作出错误的结论。因此, 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是产生审计风险的主观原因。
2 防范和控制新农合审计风险的对策
2.1 完善新农合审计制度建设, 规范审计工作标准
降低新农合审计风险, 必须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针对目前新农合审计制度建设滞后的现实, 要加快制定新农合审计规范, 出台与新农合资金运行相匹配的审计准则。要根据合作医疗基金筹集、日常资金管理、补偿结算、监督管理等各环节的特点, 依照相关法规, 制定具有明确针对性的审计标准, 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可操作性, 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为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按章开展工作提供政策依据。
2.2 强化审计独立性, 打造适应新农合审计的宏观环境
首先, 新农合内审机构和人员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超脱性。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3], 只有独立性才能具有权威性, 从而保证其对该经济活动审计的客观公正性。要合理设置内审机构和人员, 对此, 可探索新农合内部审计人员委派制和轮岗制, 从政策上明确审计人员的地位、职责、权限, 使审计人员摆脱单位隶属关系的束缚, 相对独立的行使职能, 提高抗干扰的能力, 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其次, 要制定新农合违规责任追究制度, 以强化管理力度。对合作医疗管理部门和各级定点医疗机构, 要根据工作性质和行业特点, 落实相应的管理责任制, 要求有关单位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并对合作医疗资金的安全性、补偿的真实性承担相应的责任, 以促进加强管理, 为审计工作建立良好的监督基础, 从宏观上打造适应审计工作开展的工作环境。
2.3加强内部审计督导, 强化工作职责
要加强对新农合审计工作的再监督, 通过不定期业务督导和定期工作考评的形式, 促进审计人员加强行业自律。利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工作检查的方式, 检查新农合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组织专业人员对补偿结算进行个案分析, 查看审计人员对基层单位补偿监督措施的落实情况;制定新农合审计质量评定指标, 对有关单位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综合评比。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和工作评比, 形成适度的审计工作责任压力, 营造有序的业务氛围, 提高内审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工作的自觉性。
2.4注重审计队伍内涵培养, 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注重新农合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 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4]。要抓好政治思想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业务技能的培训, 选调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技术精、工作作风正的人员, 充实内审队伍, 使内审人员既能当好“警察”又能当好“参谋”、“医生”。做一名合格的内审人员应取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在日常工作中能正确地运用内部审计标准、程序和办法;正确运用相关政策法规去认识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中的失误或偏差;正确运用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去了解分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记录及报告;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5], 妥善地处理可能遇到的复杂的会计核算问题;对金融、税务、统计、以及与经济相关的法律等知识具备基本的了解, 以便适应可能涉及到这些领域的问题。
摘要: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下称“新农合”) 财务审计受审计环境、制度建设、人员业务素质和审计工作本身复杂性等因素的影响, 新农合审计工作面临较多的风险。建议加强新农合审计制度建设、改善管理环境、强化工作督导、提高人员素质, 以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审计,风险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洪林.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的监督[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06, 18 (2) :62-63.
[2]徐政旦, 朱荣恩.现代内部审计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 1997.
[3]林力莉.浅谈审计风险及防范[J].中国西部科技, 2008, 7 (32) :58-59.
[4]周筠梅.试析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及对策[J].商业经济, 2005 (5) :66-67.
11.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 篇十一
单位:南部县嘉伦医院
医疗安全事件报告、预警 及医疗事故防范预案
为了保证广大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医疗医疗差错、事故案件的发生,减少医院的负面影响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维护患者的正当权益,特制定本制度和预案。一 医疗安质量安全事件报告与预警机制。1.门、急诊医师未书写门诊或急诊病历。
2.为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例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医疗文书
3.者未记录输血史。
4.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及其他记录。
5.凡决定转出的病人,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记录。6.意外死亡病历当天未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7.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
8.未及时鉴定医院规定的各种医患协议类文书。9.造成病历等资料损失或丢失。
(一)纪律 1.工作人员擅自离岗
2.对于疑难危重病人,会诊意识和辅助检查科室医(技)师在接到急诊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3.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发药过程中聊天、打手机等。4.门、急诊护士未及时将门急诊危重病人转送至急诊或急诊科。
5.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未通过,未通过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并经医务科批准而擅自实施。6.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7.将院内讨论的有关病人的情况等擅自不负责任地向病人或家属透露。
8.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家属误解。
9.违反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10.出现医德医风问题。
(二)诊疗规范
1.门、急诊医师对于经三次就诊仍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未请上级医师复诊。
2.危重病人到达急诊科后,未在三分钟内开始抢救。3.会诊医师未按规定书写会诊记录或未请上级医师复诊。4.门、急诊医务人员对危重病人未实施首诊负责制。5.门、急诊医师未见病人即开具住院证或病房医师不看病人即开医嘱。6.三级医师查房不及时或记录签字不及时。
7.病情突然恶化且初步处理效果不佳时,未及时请上级医师会诊。
8.对疑难病例未及时提请科内、科间、全院、院外会诊。9.需马上执行的医嘱未向护士交待清楚,导致延缓执行。10.对病危病人未作床旁交接班或未将危、重病人的病情、处理事项计入交班记录。
11.临床医师迟报、漏报传染病,或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未就地隔离、按规定消毒或转入传染科、隔离病房。
12.择期手术未在术前上报医务科。
13.麻醉师术前及术后未及时诊查手术病人返回病房24小时内未诊查病人。
14.手术医师在术后未及时诊查手术病人。15.错发、漏发药物。
16.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择期手术前准备不充分,延误手术进行。
17.供应过期灭菌器械或不合格材料。18.护士未正确执行医嘱。
19.采取体液标本,采错标本、贴错标签、错加抗凝剂、非因患者原因导致采集量不够而需重新采取。20.处方中出现用法错误、用药禁忌、配伍禁忌或用量超过极量而未注明,但尚未造成患者人身损害。21.于右眼中工伤、重大交通事故、大批中毒等等必须动员全院力量抢救的伤员时,未及时上报。
22.术后病人观察不细致,未能及时发现出血、异常渗血。
23.因治疗需要且病情允许需要转科、转出科室未及时联系转入可是无正当理由拖延转入。(四)医疗保障
1.抢救药品、材料未及时补充、更换,出现账物不符或过期药品、材料。
2.设备、器材出自按故障,未定期监测或维修不及时而影响使用。
3.医技科室对于仪器、设备疏于监测维护,导致结果失真。
4.医技科室疏于查对,弄错标本或项目、部位。5.血、尿、粪等检查遗失标本。
6.特殊检查标本、病理标本的保留(存)事件短于规定时间。
7.检查结果与临床不符或可疑时,未与临床科室及时联系并提议重新检查;发现检查目的以外的阳性结果未主动报告。
8.药剂科未能及时发现处方中药物用法不当、用药禁忌、配伍禁忌、用量超过极限量等。
9.调剂人员对中药方剂中需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用法的药物未单包注明。
10.调配中草药不是用计量器具而估计取药。11.营养餐有异物。
12.造成患者投诉的医疗收费错误。
13.计算机网络因疏于管理和维护,导致运行障碍。
一、医疗安全预警程序
(一)立案
1.自查立案:医务科、护理部、临床科室、门办及其大部门均有权利和义务在日常工作中检查、发现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内容,并交相关部门处理。
2.接受投诉立案:院办、党办、纪检、医务科、护理部等职能部门接到患者投诉,经核实确有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之一的,于接到投诉后24小时内立案。
二、处罚
1.根据警示等级,参考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确定处罚额度。
2.区别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在复合原因造成的后果中应承担责任,并给予相应处罚。
3.对于受到医疗安全警示的个人、科室和部门,坚持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对于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积极设法补救者,由院奖惩委员会讨论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二 医疗事故防范预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杜绝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妥善处理医疗事故,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特制订本预案:
1、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医德医风。
2、在医疗活动中,科室负责人及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诊疗措施、预后及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增进医患沟通,协调医患关系。
3、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改善医务人员队伍素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4、医务人员应及时书写并妥善保管好病历资料,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抢夺病历资料。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完整,并加以注明。
5、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者发现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发生医疗事故争议的,应当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业务主管部门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将有关情况如实向主管医疗的院领导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6、发生或者发现重大过失行为,科室负责人及医务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
7、发生或者发现重大过失行为,科室负责人及医务人员于12小时内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逐级上报。
8、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院保管;需要进行检验时,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疑似输液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输血科室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
9、发生医患争议后,若患方不冷静对待,有意扩大事态,扰乱医疗秩序,科室医务人员应及时报告医院法制保卫科或当地公安机构进行酌情处理。
10、认真分析、总结所发生的重大过失行为及医疗事故,整理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下发各临床、医技科室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医疗纠纷、事故活动记录
主持者:
参加人员(签名):
记录者:
本次活动内容:
应用分析结果:
改进措施:
医疗纠纷、事故报告(指报告去向):
医疗纠纷、事故活动记录
主持者:
参加人员(签名):
记录者:
本次活动内容:
应用分析结果:
改进措施:
【医疗风险防范考试题】推荐阅读:
医疗风险管理制度12-08
互联网医疗风险分析10-06
医疗安全风险分析报告11-30
防范风险合规09-12
银行信用风险防范08-13
风险防范分析措施09-10
信贷风险防范措施10-21
临床护理风险防范10-21
公司风险防范方案12-07
防范金融风险防控方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