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钱”为何物议论文

2024-12-13

问世间,“钱”为何物议论文(共4篇)

1.问世间,旅行为何物? 篇一

一直羡慕中国古代文人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像孔子那样,坐个人力车,一路观光,一路讲学,遇到合适的机会还混个小官当当。或者像李白那样更潇洒,十八岁离开家乡,仗剑走天涯,看许多风景,写许多诗篇,留下许多传奇。我也一直怀有那样的愿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我毕竟还是停留于读书多于行路上,在目前的现实情况下,我要想二者并茂,除非我改行干上了当当的快递员。

我之前的旅行总是囿于时间有限,而天下风景又是那样得多。所以,面对这个惨淡的现实,只好动用“数据建模”的思维,在每次出发前做足功课,经过周密严谨的策划,从而达到快跑多玩的目的。无论是在交通工具的使用上,还是在车站与旅馆的距离测算上,都尽可能达到最优。如此这般结果便是累得人仰马翻,而旅途所见之景也成了囫囵吞枣,消化不良之物。

但是,让我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又不能使自己得到满足。因为面对诸多景点的诱惑,我的欲望之帆也是一而再三得膨胀,大有吞天的胃口。

直到有一天,我和同样爱旅行的老妈读到一篇写凤凰古镇的文字,在这篇小文的启发下,我们娘俩开始思索旅行究竟该以何种方式来进行。那篇文章情思细腻,作者住在凤凰古镇的一间吊脚楼客栈里,住得清爽,吃得干净,不时有苗人歌声越过江水而来,宛如迷离的梦境……整篇文章散发着纯棉与松针的清香。

老妈说她对这篇文章看了五遍有余,此刻非要读给我听,美文共赏。在老妈的读书声中,我们娘俩开始幻想去凤凰小住。而且强调,只去凤凰,尽管著名的张家界近在咫尺也不要去,唯恐破坏了那份淡然的心境。而在凤凰小住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呆,为了散漫,享受那份简单带来的美丽情怀。让时间成为吉普赛人所说的“是用来遗忘的”,而不是古贤人所告诫的“一寸光阴一寸金”。

2.问世间美为何物作文 篇二

很早以前在一本类似于作文通讯的刊物上看到这个问题,当时也读到一些同学的看法:乐观的微笑好美、坚持下来你是最美的、自信的美丽、亲情最美等等。当时只是闲来无事翻翻书,过时便把这个问题埋在记忆深处,不再去想了。

今年暑假到香港中路书城去,一本一本地翻着浩浩荡荡的历史――这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在这里只有几张纸,一个人的一生,也就活跃在这几张纸上。

很多人提起历史,大脑中的印象只是秦王扫六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宏伟长城万年不倒、一声怒吼力挽狂澜、千里云帆七下西洋,千年以后,人们只会说,伟大的秦始皇!大谋略家张良、曹操、诸葛亮!一代英杰于谦、林则徐!伟大的郑和!人们纷纷为他们写书立传,名垂千古!但是人们却忘了还有那些默默奉献却无闻于世的人――多少人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人生命就此倒下,有多少人在大洋中途再也不能回到家乡――谁知道他们的名字?根本不会有人去记下他们,

有人说,13世纪的历史是属于黄金家族的。

不,历史是属于全人类的.,当然这是社会史,自然史属于整个地球上的一切。

我又想起当年那个埋在记忆深处的问题:问世间美为何物?不需要太多话,蓝天下的一切都很美,每个地方的每个人都很美,地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时间神灵在这里上演着一幕幕美妙绝伦的画面。

一群人做一些事,很美。

大自然物竞天择的进程,很美。

美,不必感天动地。

放下书,抬头,还是一排排书中穿插着读书的人,其中还有一些老外,各种各样的神情,都在思考。

3.问世间,“钱”为何物议论文 篇三

那么这种现象就没法解释了吗?其实,大家都知道答案——作者在写下这几句话的时候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而所有的读者在阅读这几行字的时候,也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因为情感这个因素,使得这几行字跨越千年,沟通了作者与读者的内心,产生了共鸣。而文字只是这些情感的载体而已,它自身本不重要,无论是毛笔写下的蝇头小楷,还是铅字版的宋体字,都是无所谓的;无论它是连着写成一串,还是每句一行排成一个方阵,都不能阻挡这种情感的交流。也许,作者和读者看到的真实情景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因为这种情感的倾注,引发了相似的感受;也许作者和读者看到的真实情景是十分相似的,但是也因为感情的倾注,引发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然而这些都是无所谓的,因为整个过程只是情感的交流过程,与他的内容是没有关系的,只是文字设置了一个具体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引导下,所有看到这些符号的人都会看到一种情景,触发情感。当然,除了文字,还有很多东西都有这种功能。

由此可见,情感与载体的关系远没有与情境的关系密切,由特定的情境引发的特定内心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但是,我们对于这样抽样的概念并不是十分熟悉,而对其具体的形态相当熟悉——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都是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情感形态,这其中任何一个无论多么泛滥,都不能概括或者代替情感所表达的内涵。而我们也可以根据对我们生活影响程度的不同,把情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称为情绪,是一种最常见的最容易触发,也最容易改变的内心感受,往往伴随着一个冲动而产生,而伴随着具体的情境的消失而烟消云散;第二层次的可以称作感情,情绪的积累,或者对于习惯的依赖都会产生这样的内心感受,对人的行动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三个层次的可以称作情怀,这种感受是感情的沉淀,当一种感情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内心生根发芽,对一个人的行为形成长时间的约束与影响。我们习惯于把情感和感情混为一谈,其实他们两个是应该有严格的区别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把情感和感情等同起来。我们只能说,感情在情感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不是情感的全部,也不是情感的最高级形式。

对于过去和未来,我们没有真实体验的机会,但是我们也并不是对其毫无感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看文字、图片、视屏等符号化的东西,感受着过去,畅想着未来。这是一个十分神奇的事情,对于那些符号化的东西只能描述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的情景,而对于情景我们只能看到或者听到,甚至是触摸到,是不能给我们内心的感触的,但是情感以这些符号为载体,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我根本无法想象,在一串没有情感倾注的符号中,人能寻找到什么精神的共鸣?在一个纯粹的事实的世界中,人的心灵到底如何才能被调动?在一个没有沟通渠道的情境中,人与人除了是互不相关的原子,还有什么交集?当我们感动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时候,不知因为文字描述的一个具体的情境,而是感动于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当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好奇与期待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一些具体的情境的想象,而是对未来的情感的倾注让我们心生向往,而我们却被一种喜爱与向往的错觉欺骗。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无论多少人看到相同的符号表达的内容时,都或多或少地让人产生相似的感受,而这样的相似正是人与人进行心的交流缺口,如果没有这样的缺口,每个人都是一个顽固的原子,失去了交流的可能。

在这种交流中,除了情感的共鸣,还有一种互补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显得更为重要。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不能满足于自身的单一的感受的,而每个个体的内心感受总是或多或少的有区别,有时内心的感触,也许并不是完全激发出了一种相同的感受,而恰恰是激发了一种新鲜的、完全前所未有的感受,而个体在此时往往兴奋不已,因为他发现了另外一种可能,另外一个世界。这样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情感的不能自足性,因为其不能自足,所以需要其他的渠道来完善自己,而这种不自足性正是这种互补式的交流产生的基础,如果每个个体都是自足的,不需要任何外物的补充,还有交流的可能吗?就像一杯水已然装满,我们还能往里面添加其他的东西而保证其保持不外溢的状态吗?

总之,因情感的不自足性和可以与相同感受共鸣的特性,使得情感成了人与人交流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我们可知的人类史,甚至是可预见的未来,都是流淌着情感的,简言之情感是人类可见史中一个永恒存在。如果我们否认,情感在时间维度上的永恒性,就失去了了解其他时间段的人的机会,于是我们就会对除了我们自己的时间段一无所知,而现实却表明,我们不仅对当下有自己的了解,对过去的和未来的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未来更多的是一种期待),那么我们就不能否认情感在时间上的永恒性(可见时间段内)。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于美国人的生活状况,也不是一无所知,这样的情况刚好表明,情感对空间的超越——正是这种时间的永恒性和空间的超越性,使得我们可以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自由转换;使得我们可以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遨游——贯通古今中外,可以说情感是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而恰恰是这种超越使我们对我们内心以外的事物有了了解与认识。

4.问世间情为何物 篇四

焦仲卿,你为何有死的决心,

没有生的耐心?

何谓无礼节?何谓自专由?

从小诗书浸染,

昼夜作息勤勉,

纤纤细步礼仪全,为何被驱遣?

你是否想到,

珍爱的,一旦失去将永远遗憾,

生活的主角,应由你扮演。

磐石蒲苇的坚韧,

怎敌不过阿母的怒言?

幸福的构建,

难道要牺牲儿子的真挚情缘?

有人说,共事二三年还无子嗣相传,

难道太守主簿娇逸郎君,

竟不了解驱遣的任何渊源?

纵然以死患难,

徒令阿母孤孤单单、凄泪涟涟,

是为阿母干涉的代价,

反省抱憾永远?

化蝶的泪水,情意绵绵,

忠贞的誓言,连理姻缘。

你们的死,是为了后人的生,

铭记昭然。

今日的爱情自由浪漫,

难道不是这些悲惨换取的甘甜?

难道我们的心不油然萌发感恩的情感?

忠贞的爱情,

永远是一腔不朽的花瓣,

跨越了时空的界限。

那是梁祝的琴音,

那是牛郎织女的灯盏,

星星点点。

思想链接

上一篇:浪漫元宵节祝福短信 元宵节祝福贺词下一篇:阳光素质拓展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