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精选11篇)
1.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 篇一
四年级语文上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答案 第五单元过关测试题
一 熟悉 严肃 尤其 惩罚 水罐 溪水 宿舍 邮局缺乏 惯性
二 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功成名就 著作等身 温文尔雅 文质彬彬
三 1小鸟在天空叽叽喳喳地讨论着。2难道社会的发展不需要创新人才?3好学上进的小红正在家里认认真真地写语文作业。
四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五 1(1)第一句之后的句子 读书 回顾 学习方法(2)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2 勤奋读书 急起直追 不怕吃苦 善于思考 只有勤奋不怕吃苦就能取得成功。
六 1 疑惑不解:因为有疑问而困惑不能理解。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2 小蚂蚁明白了4 小蚂蚁明白了在生活中谁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辛勤地不间断地劳动才能生存下来。5 我收获了许多,也让我成长了许多。我们平时只看到蜘蛛大姐生活是那样的安逸,其实,她为自己的好日子也付出了许多的辛劳。有劳动才能有收获。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开创美好的未来吧!
2.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 篇二
数学是一门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学问. 同时教师对于学生在数学思想与计算能力两方面的教育力度需要加大,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更新分数观念,提倡兴趣教学
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干扰,导致教师现行的教育模式制度僵化,对学生接受与掌握相关数学知识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因为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初衷. 不少高中数学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分数至上”观念的影响,导致他们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因而长期采用单一的授课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致他们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并且,这类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会向学生布置过多的重复性练习题,以达到巩固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的目的. 但是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较大的压力与“厌烦”心理,不利于他们保持对学生的热情,更不利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良好掌握.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他们愉快地接受并掌握相关知识. 例如在学习“集合的基本关系”这一章节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需要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习积极性的发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运用图像法这种新型的授课方法,在黑板上分别画出相应的“交”、“并”、“补”集的图像,让学生进行直观地观察,化课本抽象的概念,为形象、具体可观的内容,从而来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集合中的“交”、“并”、“补”分别所代表的意义. 教师转变原有重视分数的观念,提倡高中教学中对学生的兴趣教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巧用例题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高中数学的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例题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 这些例题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们都很具有代表性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性质与定理. 当学生真正地把一道经典的例题弄懂之后,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的数学思想与知识,有利于他们之后数学能力的提高. 所以教师在高中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抛弃原有的“题海战术”,巧用例题教学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学习效率. 同时这种巧用例题教学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帮助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以及其表达式”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等差数列的公式并熟练运用其性质,教师可以采用书上的一道例题来进行“例题教学”:
例已知集合A{ a| a = 6b,b∈N*,且2a < 50} ,求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并且算出该集合中第一个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的差值.
解由题目限制条件可知,该集合表示的数列为一个等差数列. 同时等差数列表达式为an= a1+ ( n - 1 ) d所以运用等差数列相关知识以及题设条件“2a < 50”可得A中元素有6,12,18,24这四个元素,同时求的集合中第一个元素与最后一个元素的差值为18.
教师通过这道例题的讲解,可以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接受,并掌握等差数列的表达式以及它的性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三、数学知识动态化,丰富数学课堂环境
数学是一门以严谨的理论分析与精确的数据计算著称的一门学科. 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被课本上各种复杂难记的数据符号弄得头脑发昏. 那么如何将数学课本上,那些复杂枯燥的文字理论知识与数据符号变得生活形象,就成了教师的一个难题. 新式教学设备的引进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等便捷高效的新式教学设备,成功地把书本中静态的文字理论知识“动”了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与理解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与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框图———流程图与结构图”这一章节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把书本上的相关经典框图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动态地接受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利用计算机等新式教学设备学习框图知识的时候,还有一个天然优势, 那就是教师可以利用计算运算能力快这一特点,直接对教学过程中运用到的各种框图进行计算机演示,免去了教师原本需要在黑板上进行笔算的复杂步骤,更加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
3.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 篇三
关键词:新史观;初中历史;融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76-2
近年来,我校正如火如荼地推进锚点探究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课堂教学流程引申为教师用情境“引锚”,学生合作“探锚”,课堂给时间“悟锚”,老师协助学生“固锚”,师生共同合作“省锚”这样五个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五个环节。在锚点探究教学法的推动下,课堂教学从过去机械呆板的填鸭式,转变成为了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时代教学模式,学生在合作探究型课堂中能力得到提升,思考问题的视野不断拓宽的同时也对学科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我校教育教学成果喜人。
但是随着锚点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学生的思维拓宽了,深度加大了,而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发展却停滞不前:我们落后的历史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型锚点探究型课堂下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要求了。传统的历史教学仍沿用多年以来革命史观的理念,已然落后于时代。时代催生新史观必须要融入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
一、新史观融入后的课堂教学实录
“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史学观念,就像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缺一不可。忽视史学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如同新瓶装陈酒,只能是形式上的刷新和变更,教学内涵不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以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为试典,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
《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共分为三个部分:林则徐虎门硝烟、中英《南京条约》和魏源发奋编著《海国图志》三个部分。作为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本课的空间跨度大,内容形式较于中国古代史新,一直是初中生学习较为困难的一课。现将教学设计展示如下:
情境导入(引锚环节):展示19世纪世界个地区发展形势图,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时期世界各地区发展概况,认识当时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
(本课的导入放弃了常用的以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毒品的危害等常用的导入方式,而是应用了新史观中的全球史观,逐步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让学生立足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认识到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探锚)
探究活动一、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1.探究当时中国与英国的关系(提示:从中英两国的社会形态以及由各自不同社会形态产生的内在需求、对外政策对两国关系进行推理)
2.基于问题1的结论分析中英两国发生战争的必然性以及战争的性质
3.形成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结论。
(对于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探究中,本课教学设计融入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的相关观点,让学生认识到中英两国处于不同的文明阶段,而不同的文明阶段有着不同的内在需求,会产生不同的对外政策,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这两个文明之间的碰撞将不可避免,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发生的必然性以及性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探究活动二、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的影响
1.由探究活动一的结论分析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2.探究《南京条约》的影响:
(1)赔款割地;
(2)五口通商;
(3)关税协定。
(探究过程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教师只起观察和简单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充分的发挥。)
(本部分是多元史观整合最明显的一部分。例如关于五口通商的影响,学生合作探究后会得出以下结论:
a.它是中国工业基地、技术中心、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发挥带头作用;
b.它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化工业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c.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使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d.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标记。
以上诸多观点,从各自的角度分析了五口通商对于中国的影响,可能学生并不理解什么是新史观,但是他们的答案却明确反映了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整体史观、革命史观的相关观点。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多样化,多元化的新史观理念引入课堂教学,能更科学高效地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三、“师夷长技”思想的形成
(在介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这一事件背景时这样写道:“鸦片战争是封建落后的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次较量。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受到清政府战败求和的刺激,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改革救国的方法。”教材这一背景介绍已经将“师夷长技”这一思想的形成背景置于整体史观的观点之下,学生在整体史观的指引下,通过自主探究更能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有助于对整个中国近代史部分的学习。)
本课教学流程的主体结构较之以往的锚点探究式课堂教学
模式并未有很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新史观的融入,改变了历史教学教师用陈旧的教学理念和历史观念给学生制定好思维方向,学生在课上机械式讨论的“假高效自主课堂”。在新史观融入历史课堂后,课堂知识的建构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得到了更宽阔的思维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新课程改革理念,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到学习历史的快乐与成就感。
二、新史观引入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新史观融入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是必然的趋势。
1.新课程标准引领新史观走进初中历史课堂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渗透了新史观,高中历史新教材已经淡化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再过多涉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概念,按照文明史观构建了新的学科体系,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的史学观。而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初中新课标在阐释世界近代化等问题时,更是直接引用了整体史观的相关观点:“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广阔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世界一体化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2.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呼唤新史观融入历史课堂
从初中教学的学情来看,初中生并未形成刻板的历史观念,思维活跃,往往能从教师、教材意想不到的角度思考问题,可以说学生就是最初的多元史观论者。但是在单元史观论下,一方面学生由于课堂模式的变化成为了自主探究式学习的主体,另一方面,学生探究得出的结论确往往被单元史观指引下的教师所否定,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反而受到打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新史观,对于学生多元化历史思维的发展培养大有帮助,还能让不同角度合作探究的学生都能得到引导与认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树立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也培养了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新史观融入课堂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不过在新史观的应用中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历史的观点可以有许多种,但是任何一个历史观点都不能脱离历史发展的基本背景,不能假借历史观念发展的名义改变历史事实。教育部颁布《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时就明确指出: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为指引,体现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融入新史观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新史观的融入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历史观为指引。
历史学科的教学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特殊任务。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时要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新史观是对传统单元史观如革命史观的修正与补充,在我们现代的历史教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历史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绝不可以简单粗暴的抛弃。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而核心史观的正确与否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能否圆满达成。
其次,新史观的融入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学情。
新史观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都是建立在对于自文明时代以来以至于之前的历史发展综合形成的新的历史观念,独立运用新史观分析问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历史知识储备。但是这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显然还没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新史观分析问题时必须考虑到初中生的实际学情,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对于分析的问题产生直观的认识,否则学生也会因为问题超越自身能力无从下手,反而会降低课堂效率。
认识历史是人类漫长的历程。新史观作为一种观念和方法在很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上极大地推动着历史学的发展。在初中锚点探究型课堂教学中融入新史学理念,势必将会对传统初中历史教学产生巨大的震撼,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甚至成为能驾驭历史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志才.运用新史观,应对新高考[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10).
[2]袁兆桐,田家伟.文明史观与高中新课程教学[J].历史教学,2009(01).
4.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 篇四
书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与探究》立项申请书
1、选题依据论证(是否是十一五延伸课题;是否是引进课题)
国内外研究情况概述(分析研究水平及发展趋势):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和探究,是近年来提高课堂教育水平中的一个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课堂教学有效性早期的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例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比较活跃,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师因素;不但注重教学的物质环境,还对教学的精神文化环境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关注。
2、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突出应用及推广价值):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深入推进和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必须引起重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是检阅教学质量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为课堂教学毕竟是落实以上标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本课题研究,将从如何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模式,如何将这一资源有效地服务于新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策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有效整合“课堂有效性教学”资源,探索出适合校情的课堂有效性教育模式,并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符合目前教育形势的需要,符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更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从人的发展出发,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价值观,建立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探究的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
⑴提高备课的有效性。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由此可见,备课质量影响课堂效果,只有认真备好课,才能上好课,教师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这是一种学习、提升和修炼的过程,它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料、备重点难
点训练点、备思路、备教学策略,它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去打造;倡导合作研究,进行集体备课,一种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抒发情感的过程,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强调在备课时要有预见、有对策,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验证,修改、总结和积累,长此以往,备课就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心中越有数,上课时就能做到轻车熟路,切实提高备课质量。
⑵提高学习预习的有效性。一是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并通过课堂训练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以教促学;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
2、提高课堂操作有效性的研究
⑴关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首先,教师应有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其次,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新理念,生成性的课堂能让学生尽情绽放自己思维感受的过程,而绝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的完成,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动态发展恰当地调整预设目标和生成新的目标,但预设目标和生成目标应有所侧重;再次,面对一个个有想法的学生,课堂总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应主动对目标的达成度自我评估。
⑵关于教学结构:传统的教学设计,以教师的教为出发点,以教学主线为轴贯穿全课,教学设计严密,教学步骤细致具体,师生的教和学较多地受制于预设的教学方案。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成功的教育就应该是唤起学生学习的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惊讶感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只有体现一种主题学习的风格,凸现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互动,凸现课程资源的创生开发及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才能使教育的意义--学生的发展得到实现。⑶关于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包括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检验教学方式是否优化的重要条件,是看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高度统一。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等。语文教学现行常用的方式有问题教学法与读书感悟法,我们要根据不同文章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式。每一种教学方法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关键取决于教师如何选择和运用它。
⑷关于学习评价。《标准》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根据发展性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①学习评价应是完整的评价,包括激励和批评。②学习评价应是针对性的评价,既要避免空洞,又要避免机械频繁地评价。③学习评价应是发展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指导作用,不伤害学生的自尊。
3、提高课后反思有效性的研究。基础教育研究课堂教学的高效,重在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一方面个人勤思考、勤动笔,养成教学反思习惯。另一方面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诚然,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更加有效地调控好课堂教学,取得进步。
4、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教育专著、资料汇编及大量的期刊杂志。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探究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
当然,研究过程中可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取舍及调整。
参与本课题的人员均为中青年教师,他们精力充沛,参与兴趣浓厚。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探究”,建立能促使他们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有关教学模式。
5、预设课题实施步骤和保障条件:
本课题研究时间从2011年4月至2014年4月,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1.4~2011.6)
⑴成立课题小组。⑵申报立项。⑶加强课题组教师培训、指导理论学习。其成果形式申请书。
2、启动阶段(2011.6~2011.8)
⑴调查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⑵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⑶完成课题研究方案。⑷组织开题论证。其成果形式为实验方案。
3、实践研究阶段(2011.9~2013.12)
⑴组织课题组理论学习。⑵开展课题研讨活动。⑶组织有效课堂优课评比活动。⑷收集有效课堂教学案例。⑸撰写阶段性实验总结、论文等。其成果形式为阶段性实验报告。
4、结题阶段(2014.1~2014.3)
全面总结课题实验,写出研究报告、论文、研究课例等展示实验成果,写出结题报告。其成果形式为论文、总结报告等。
6、预期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就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只求量不求质的重复训练,片面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同于知识性传授,忽视师生活动的合理设计等,从而使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力求解决以上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空间发展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5.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 篇五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音乐创作模块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高中新课程音乐学科中设置的.六个教学模块中,<创作>模块的学习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怎么样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实行创作模块的教学,怎么样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走近音乐创作领域,是我们音乐教学过程中困惑的问题.本文就着眼于新课程背景下笔者在<创作>模块的教学实践,对如何实行创作模块教学进行探究,并与之相对应的提出几点策略.
作 者:冯芬芳 作者单位:温州市龙湾区永强中学,浙江,温州,325024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3)分类号:关键词:高中音乐 创作模块 教学实践 探究
6.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 篇六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因此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开发学生身上蕴藏着的无限创造潜能,而这一潜能的开发,要求教师把教学的出发点必须固着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之上。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给传统教学内容注入新的活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阐述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到: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活动情境,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例如,在讲授《实数》中《无理数》一节时,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先给出几个例子。例如:P,■,■等。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数就是无理数,这样的教学呆板。学生听起来也枯燥无味。因此,在讲这一节课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骰子放在讲桌上。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一起回答:“这是骰子。”然后我又问:“它是干什么用的?”学生都笑了。高兴地说:“谁不知道,打麻将用的。”我没有理会学生的表情,接着问:“除了打麻将,它还有什么用途呢?”这时候,学生的好奇心都被调动起来了,有的在思冥苦想,有的在悄悄地议论。这时,我不失时机的告诉大家,它还能帮助我们学习无理数。这时,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0,我叫上两个学生,让一个同学在讲台上掷骰子,另一位学生在小数点后面写上骰子掷出的点数,随着骰子一次次的掷,点数一次次的记,黑板上出现了一个不断延伸的小数:0.3154265123…这时我喊停,问学生如果骰子不断地掷下去,那么黑板上能得一个什么数,它有多少位。这时学生就总结出它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我们称它为无理数。这样学生感到很亲切,也易于接受概念。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非常重视每节课的导课,争取创设一种全新的、奇妙的感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一节时,我事先准备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图形,把一个底角用墨汁涂黑了,同学们是否能把这个等腰三角形恢复原样。这样,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注重实验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要利用课堂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让学生动手做
动手做是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定理等获取感性认识,进而通过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第六章《圆》的第一节《圆的一些概念》时,在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纸板,一条细毛线,两枚图钉,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画圆,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画,面对自己画出的圆,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时,我再趁热打铁,让学生改变两枚图钉的距离,再画出不同的圆,根据自己画出的图,理解圆的定义、圆心、半径等概念,这样对圆的定义理解更深刻。
2.让学生动手画
学习数学,有时候需要数形结合理解知识,因此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形有利于学生通过图形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一节时,学完了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定义以后,我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三角形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是否会交于一点呢?学生有的回答“会”,有的回答“不会”。这时,我不失时机让学生自己画一画,话音未落,学生就专心致志地画起来,画完以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形,三条线中线是交于一点的。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学生从自己画的图形中得到了正确结论,这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让学生动手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阐述了数学的定
义,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运算和证明,所以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算是很有必要的,这里的算即指运算和推理,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是中学数学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应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练习而获得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推理。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时,在这节之前,已经学完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即x=■(b2-4ac≥0)这时候,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推导,x1+x2=-■和x1×x2=-■即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公式,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推导公式,了解公式形成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牢固的记忆公式。
4.让学生动口说
动口说,就是讲,让学生自己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例如,在概念教学中,由学生自己从概念的形成、发展中归纳出数学概念等,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表述性思维活动,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在学习《直线》一节时,书上并没有给出直线的定义,而是叙述性地说明了直线的特征:“向两方无限延伸”,学生由于对这个特征可能并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且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说出来,例如,有的学生说:“我把黑板的水平框想象成一条直线,这条直线穿过教室的门和窗户,穿过了学校的操场,一直向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延伸。”还有,同学说我把手上竖直放着的铅笔想象成一条直线,这直线向两方无限延伸,穿过了教室的地面和屋顶,一直向地心和天上延伸。”大家都争先恐后的举手,而且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很好地描述了直线这一向两方无限延伸的特征。再例如,对于简单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这样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又有利于教师随时发现学生解题过程中思路受阻的情况。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讲,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受阻原因,对解题过程中典型的错误提供给学生讨论解决。
5.让学生动脑思考
思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发展性思维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是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动脑积极思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提出问题再动脑筋解决问题。例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有这样一个习题“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怎样使体积较大。”起初,学生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对这道题理解不透,我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张正方形纸,亲手折一折,一边折一边思考:(1)无盖的长方体展开后是什么样子?(2)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怎样才能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这样,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自己熟悉的折纸活动开始思考。进而通过操作、抽象分析和交流,最终获得该问题的答案,并对求解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等。
三、设置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教育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而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定理证明题大多以“已知A,求证B”的形式出现,在数学课堂上,应避免这种把简单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通过学生自己探索、猜想发现结论。这样有利于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我一改以往教师板书结论学生记住结论的教学模式,而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比例函数y=kx的性质,当k>0时,y随x增大而增大,k<0时,y随x增大而减小,然后给学生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反比例函数的y=■性质是否也取决于k呢,如果取决于k,k是怎样决定它的性质呢?和正比例函数性质一样吗?问题提出来以后,学生对解决问题充满了信心,通过自己画图,动脑思考,互相交流、总结,一致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经验。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
7.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 篇七
( 一)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具有长效性
思想品德教育不同于其它理论学科, 在学生的政治教学中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质量的好坏, 不能仅从学生日常的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来衡量, 试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做出积极的评价, 但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它并不能将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科学呈现在试卷中。所以, 初中政治教学要注重差异化, 立足长远, 从学生日常一点一滴的生活表现来看待初中学生政治差异化教育的实效。
( 二) 政治差异化教育主体多方共存
教育的受益者是学生本身, 而教育的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除了学校的责任外还需要家长和学生积极配合,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自主能力; 而作为教学的实施主体, 学校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爱能力, 通过不断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来促进社会、学校和学生三方共同受益。此外, 学生平时接触的社会人群也会对学生自身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很容易形成随风倒、随大流的不健康心理, 从而严重影响到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长效发展。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难点及突破点
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容易对未知世界产生强烈好奇心, 喜欢意气用事, 不理智、不客观、更不能准确判断是非曲折, 所以很容易染上社会不良气息, 使教学工作事倍功半。但近些年来, 针对马路上摔倒的老人到底扶不扶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质疑和讨论, 这是一种不良社会风气, 所以很多学生遇到实际情况往往不敢去扶。因此, 课堂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教育理念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导致政治教学效果不太乐观; 随着高科技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充满各种暴力、色情、血腥场面, 初中生很容易受其诱惑, 因此会严重侵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有效提高初中政治教学的实效策略
学生在性格、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都不同, 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具体内容和教学环节, 针对个人情况调整教学计划, 有重点、有侧重地展开教学, 科学地对学生的表现和行为作出正确评价, 使学生通过自我调节检点自己的行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通过自省、自我反思的方法减少家庭和社会外来的负面影响, 有效促进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长远性。
( 一) 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创新性和发展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具体条件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 教学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 学校和家长要树立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 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开展政治教育, 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避免过时的封建迷信进入课堂, 教师也要不断加强提高自身素质, 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消除腐朽思想因子困扰, 积极引导学生塑造完善的社会人格,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名族传统美德, 要不断培养学生敢做敢当的生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正义感、道德感。
( 二) 扩展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
在课堂教学《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 教师就可以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 根据我国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历史人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做出的历史贡献,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为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多传授一些历史、科技和人文的史实来让其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同时提高学生的思辨性和爱国热情。
( 三) 创设情景, 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情境化教学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 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带入这个情境中,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有效的学习, 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 在讲到“防范侵害, 保护自己”一课时, 创设了一个情境: 放学路上, 初中一年级的小强被两个陌生人拦截到偏僻角落, 威胁恐吓并索要钱物。这样的情境中, 如果你是小强, 该怎么办? 通过这个情境, 同学们认真思索如果身临其境该怎么脱离危险, 从而讨论并归纳出面对侵害怎样保护自己。
( 四) 教师要精选案例, 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认知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靠案例来融会贯通, 案例的选择直接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 以“和父母沟通”为例, 教师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要突出时代性和代表性, 通过事先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研究精选一个符合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 如可以选择湖南卫视之前热播的《变形记》来增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 通过易虎臣这个角色来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 以剧中主人公的人物命运和错误的生活行为来警示学生不良行为的危害性。
四、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政治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 教师只有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通过案例转化为自己内心的生活道德准则, 这样不但为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同时也促进了初中政治教学的创新发展。
摘要:初中作为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 政治教育对初中生的思想心智的提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针对初中教学中政治课堂的教学实践展开探讨, 从当前教育现状入手, 通过具体的案例提出相关的教学改进建议,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政治,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8.“活力课堂”的实践与探究 篇八
一、活力课堂应运而生
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因此,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课堂充满活力。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专业发展。我们把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确定为“探索、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活力课堂的基本目标
1.开发潜能,培养能力
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探究意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民主和谐、开放互动的课堂中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教师体会到教育的乐趣,感悟到生命力量的神奇。最终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2.进退适宜,愉悦高效
课堂上,教师要做到“进退适宜”。在“活力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要放手把学习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大胆地退出去,适时地走进来。在教的过程中要做到该讲的大胆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这种进退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退适宜要准确把握:
进:(1)学生面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或对问题的看法停留在同一水平上,这时就要“进”。教师要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2)学生有了灵感时,教师要“进”。鼓励学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性。
(4)知识点的有序梳理和实施多样化训练上,要“进”,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
退:(1)学生进入情境,认真提出问题时要退,这时,要做学生的辅助者。
(2)学生切入问题,开始有争议时要退,这时,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
(3)学生深入研讨,兴致正浓时要退,这时,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3.强调八种意识
(1)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与时俱进,不拘泥于书本,确立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大教学观。
(2)由注重教师的“教”向注重学生的“学”转变,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以学生为本,坚持以主动探索为轴心,开放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心灵;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开放学习评价,滋润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课堂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营造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敢问;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适时评价,使学生善问。
(4)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参悟“一册书、一个单元、一堂课”的内在序列的系统意识。
(5)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相互融合。从师生面对面的对视到点头、鼓掌、拍肩膀、竖大拇指等肢体语言的运用,再到“我有疑问”“我来补充”“我有不同看法”等深层次的讨论与争辩,提高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6)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以及学生在参与合作、交流、调查等活动时的基本礼仪、方式、方法的训练意识。
(7)细化评价标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评价的针对性;关注学习过程,强调评价的发展性;全面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讲究评价的多元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8)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
三、活力课堂的构建
1.体现学生主体的课堂新要求
倾听的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出自己的学习感受,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小组交流的要求。学生要在与组员的交流中,相互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我发展。
自我卷入的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活力课堂的根本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即以自主学习为手段,以合作交流为载体,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搭建一个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平台,以达到共同探究、共同提高的目的。
3.活力课堂的策略——释放“六种力”
(1)开课要有吸引力。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开始新的一节课。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情境,温习旧知识,直接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还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用实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要有穿透力。启发要能启情、启智、启能。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最佳状态是全体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且答案富有创造性。
(3)探究要有创造力。自主探究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4)互动要有向心力。教师要营造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良好氛围,思维碰撞才会有深度,才能生成师与生、教与学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境界,使学生乐学善思,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幸福。
(5)表达要有生命力。只有生命才能唤醒生命,只有激情才能点燃激情。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反过来,学生能影响到教师,课堂才会因师生情感的介入而更加富有生命与灵性。
(6)结尾要有扩张力。课堂留着激情,留着思想,留着悬念,通过创设新的学习情境或巧设玄机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或体验进行引申、迁移和拓展,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使得课堂真正走向开放,真正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终身幸福的课堂。
9.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 篇九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由于新课改的许多理念最终是要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得以实现的,要构建和谐、互助、愉悦的多元交流和相互支撑的鲜活课堂生活,合理有效地开发各种教学资源,教师是推进课改的最关键因素。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作者就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践上的一点体会,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强化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是:提高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即平等对待、同等机会、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倡导“活”与“动” 的统一;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即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因此作者在新课程标准改革实施开始,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内容体系、学习方式和实施与评价,结合学校生物课程教学的具体实际,深刻理解和把握新课改的理念:
1.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过于对工具学科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升级,而生物学科课堂则比较适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有多种,有记忆、阅读、感知、计算、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些能力不仅难以考查,也难有培养的机会,如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其学科课堂重视的只是记忆、阅读、感知、计算和判断能力,其他的学习经验者十分缺乏,更谈不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的唯“分”论,要科学评价学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而且还使他们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经验。
二、立足课堂,把课改新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决策与具体教学过程之中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并为之付诸于实践: 1.融进去,蹲下来,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中要求,教师是学习的参与者,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要与学生一道寻找道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如果一个人对认识事物缺乏浓厚的兴趣,那么他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课堂教学中我首先融进去,然后蹲下来,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强烈兴趣,形成主体参与的明确目标,我越来越体会到导语的重要作用,好的导语可以导引和控制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心理定势和和谐的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使学生迅速进入预定的教学轨道,可以说精彩巧妙的导语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如学习“矿质营养”前导问:“户养的花为什么要定期松土?为什么要选择肥料?”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其次是让学生课堂上敢说多说、敢问多问、会说会问,把学习主动权真正地交给学生。我在新课改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让学生课堂上敢说敢问,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课堂质疑探究,提高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钻研知识的兴趣。再次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学习内容,产生心理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意识的强化活用,形成教与学的互相推进。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用谈话、交流的方式,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情感反馈,增强教师语言、表情等教态的亲合力,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变知识点的灌输为引导学生主动、深入的思考。2.拓展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构建训练体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多年来,我总是要求自己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创新,每节课上都有亮点,经常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根据实际情况变换切入的角度,如讲“无性生殖”时,我以绵羊“多利”入题;讲述遗传物质章节时,则从介绍我国著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引入正题。使学生入课便有新鲜感。而在教法设计上则主要是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单元目标从单元整体出发,对单元内课文处理的课时、教法及整个单元的节奏作统筹安排,经过累积――整合--提升――迁移的途径来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实验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评价学生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又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安排分组实验时,我改过去的随机分组为有目的分组,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达到新课标分享与合作的理念要求。课后练习分章节训练和单元训练,建立灵活的训练体系,包括巧妙的题目设计、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标本测试、多媒体图象制作测试以及调查分析等多种形式,深受学生的欢迎。
3.加强外语和信息科学的教育,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新课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它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都是提前数周或数天开始备课,充分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外文资源,制作出精美的课件,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巧妙设计出人与计算机的“对话”,用不同语音提示答题的对与错,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验一系列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的目的。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整个课堂充满智慧的快乐和创造的喜悦,学生们都情绪饱满、精神愉悦、积极参与、勇于表现,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0.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 篇十
深化教学改革 构建高效课堂
——新背景下“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
近年来,芝山中心小学在全市中小学“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致力于探索破解城区“大班制”的课改积弊难题,在经历了探索、论证后,于2013年确立了以“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改革进程中,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和制度,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分散回岗实践、课堂观摩研讨、总结改进完善”的形式,构建“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一模多法”的发展理念,形成了“课改大舞台,人人展风采”的创先争优景象。学校课改工作正往“课堂高效、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课改目标迈进。
一、探寻解决课改积弊难题
芝山中心小学是是建瓯市城区一所办学悠久的老校,师资条件和生源情况,差异很大,受“大班制”教学的影响,学校教育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师资条件不均衡。我校现有教师70人,平均年龄41.7岁,教师队伍“老龄”和“青年”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凸显,教师老、中、青传帮带工作难以开展。
二是生源情况差异大。学校现有在校学生1994人,由于班生额偏大,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生源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差距很大,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是探索过程被忽视。受“应试教育”影响,多数教师“考什么,教什么”,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被“满堂灌”所取代,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尊重和发挥,学习枯燥乏味,课业负担沉重,厌学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学校内涵建设目标不明确,无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学校教育品牌。
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针对上述难题,学校从2013年以来,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探索适合校情、师情、学情特点的“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我校原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解决我校课堂教学中现有的一些问题,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而且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土。
二、探索改革模式与发展创新
(一)模式突破:“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如何借鉴川石、东峰“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课改的成功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推行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召集全校骨干力量,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分散回岗实践、课堂观摩研讨、总结改进完善”的形式,研究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聘请教育局基教股、课改办、进修学校专家为课堂“把脉”,最终确立了“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即“三个梯度、五项习惯、六个流程”:
三个梯度:导学、导教、导练。“导学”即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己独立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合作探究;“导教”即在班上展示汇报时,学生之间相互补充、辩论、纠正,从而得出结论,学生无法解惑而集中暴露的问题由教师点拨引导,在同学和老师的“互教”中完成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导练”即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在检测中自己发现问题,及时纠偏补差,完成自主学习。在这三环节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化为课堂教学结构,实现了理念与模式的高度统一。
五项习惯:课堂教学渗透“五项习惯”培养,即“倾听提问习惯、自主阅读习惯、交流展示习惯、质疑评价习惯、小结反思习惯”的培养。
六个流程:课堂教学一般分六个流程。
1、课前裸读、找出问题。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运用自学方法,从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出发,探索新知识,掌握新规律,尝试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并在课本上留下自学痕迹,包括目标的拟定,不懂的问题,重要的发现,必要的解答等。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自学的时间与程度允许存在个体差异。
2、比对目标、明确要求。
学生把课前自学时从知识与技能角度拟定的学习目标,与老师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目标意识,提高自学能力。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简明性、可测性,既目标制定要紧扣重点,条目适当,表述明晰,可以衡量目标达成程度。
3、聚焦问题、小组交流。
小组检查“课前自学”的情况,解决“自学”遗留的问题。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准备全班展示。教师巡堂,了解“自学”的成果和发现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物色展示汇报的小组或对象。本环节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解决自学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讨论时让差异生优先发言,其余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做出判断、评价等处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汇报展示、质疑点拨。
这是课堂核心部分,由某一同学代表其小组向全班同学进行展示学习成果,其余同学进行补充或反驳。学生上讲台(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全组同学)用“我是老师”的角色,向全班同学讲解知识,回答同学的质疑,必要时也可以向老师提请帮助。老师根据自己的预设,倾听学生的展示与交流,注意课堂生成,适时点拨拓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水平提高的跳跃。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设计或修改有梯度的作业,当堂分层训练巩固。学生独立完成当堂练习,老师巡视课堂,并对优生的练习进行批改,优生批改同组同学的练习,老师和优生抽空辅导学困生。
6、反思总结、小组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交流学习的心得和收获,并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小结要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要领悟的教学思想,要积累的教学活动经验,突出核心概念。
“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种在“自主互助,展示反馈”背景下的一种课堂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建立平等、互助、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一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使课堂教学改革从抽象的概念转换为具体的模式,使课堂教学改革有载体、有抓手,为我们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学校实施“全面要求、重点突破”原则,一、二年级为渗透年段,三、四年级为过渡年段,五、六年级为养成年段。
(二)减负探索:课前“独立自学”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学校在“课前裸读,独立自学”策略上分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尝试——即“课堂教会自学—课前导纲自学—课前裸读”。
1、自学培养步骤:
①开始阶段,先在课堂上指导,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②过渡阶段,还在课堂上实施,逐渐放手,师、生共同帮助后进生掌握自学方法; ③成熟阶段,采用课前自学,学生通过导学提纲进行自学。
2、“课前裸读,独立自学”导学提纲
首先,教师要教给学生“课前裸读”的方法。▲ 语文以高年级为例要求完成9件事:
①读通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3遍以上,做到读通顺、读流利;
②圈生字:圈出课文的生字,并在课文中认读几遍; ③标注音:给课后生字注音,并识记音、形、义; ④学分段: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⑤读懂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写在本课页首左半部(上); ⑥质疑难:把不明白的问题写在本课页首右半部(上);
⑦查资料:把感兴趣的或老师规定查找的资料,写在本课页首右半部(下); ⑧细感悟:画出表达优美、精彩的语段,尝试完成课后思考题。⑨思写法:把课文的写作手法,标注在本课页首左半部(下)。
(做法:可以通过学习提示、查字典、问家长、查电脑等方法,完成自学。)▲ 数学以高年级为例要求完成5件事:
①“读教材”。认真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学习的主题、情境图、例题、小精灵的提示语、聪聪与明明的对话等,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感悟。
②“画重点”。学生在读教材时,依据自己的理解,把书中的“重点”语句画出来,多读几遍,重点理解。
③“想目标”。学生有了前面的读中感悟以及重点语句的提示,则要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尽可能用比较简明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学习目标”,并写在本课页首左半部。
④“做习题”。学生在解读教材后,回答书中的问题;按教材内容和提示在书中完成例题;完成教材中“试一试”的习题;尽量写出与教材不同的解法。
⑤“提问题”。自学时遇到有疑惑的地方或感兴趣问题,可以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写在本课页首右半部,并将其带到课堂作为小组交流的问题,争取得到小组成员的帮助,实在有困难,也可由全班讨论解决。
(做法:从情境图中获取有用信息,认真研读教材中的“提示语”--智慧老人、淘气、笑笑等一些同学说的话,学习教材中提示的方法,完成自学。)
3、课前自学特点:
①这样的先学是“裸读”,不需要教师每天列导学提纲。②这样的先学把培养自学能力摆在首位。③这样的先学具有更多的自主性与开放性。
此环节的操作,要求学生把自己制定的学习目标以及遇到的问题或困惑都简要地记在书本上,便于我们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预习效果的检查。也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展示其潜能和智慧,彰显其个性与灵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感悟、自主批注的习惯和能力。
此环节也是“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必要基础,所以在实施的初级阶段,我们应经常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课前裸读”的良好习惯,防止部分学生应付了事,甚至没有自学的情况发生。
4、自学检查方法:
①取得家长支持,督促孩子完成预习,并签字;
②学习小组长检查完成情况,进行逐项评价1分/项;
③教师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对导学批注进行抽查、遴选打“√”;
(通过抽查部分学生预习情况,了解什么问题是多数学生的共同困惑,还有哪些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问题等,以便进行针对性教学。)
④在课堂比对目标环节,学生的学习目标跟教师的进行比对打“√”; ⑤学校常规检查时,随机抽取相应的课题检查自学完成情况。⑥允许不同水平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自学目标。
(三)突出能力:学生“五项能力”培养
“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蕴含着学生能力发展的思想,在本模式的六个主要流程中,前四个环节为学生自学、合作、展示、质疑提供了舞台,而学生间的补充评价、赞赏性评价、建议性评价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学校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根据“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主要环节,提出了“五项习惯”培养策略——既“倾听提问习惯、自主阅读习惯、交流展示习惯、质疑评价习惯、小结反思习惯”的培养。目前,学校汇编了“五项习惯”培养策略手册,并作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渗透,供课改起教师借鉴参考。
(四)强化德育:小组“互助成长”建设
小组建设是“三五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学校对学习小组的构建既有统一的要求,也允许渗透着教师自身的元素,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班级风格。小组“互助成长”机制,使班级内形成浓厚的竞赛氛围,激励了学生团结互助、博采众长、共同成长,同时在养成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效。具体构建包括:
一是学习小组的成员搭配。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设有一名学习组长,负责对小组的管理及评价。各组组员的搭配做到“好差要平均(成绩因素)、动静要结合(性格因素)、男女要搭配(性别因素)、高矮要考虑(身高因素)、矛盾要处理(情感因素)、座位要讲究(技巧因素)。
二是学习小组长的挑选。学习小组长的学习成绩不一定是小组中最好的,但一定要胆大,表达能力比较强,能发挥管理和带领组员的作用。也可以人人都是组长,如:纪律组长、卫生组长、作业组长等。
三是组名口号的产生。要引导学生给自己学习小组起一个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制定一个能激发进取心、凝聚力的口号。
四是学习小组长的培训。学习小组长要能在小组交流、讨论时,调控小组成员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维持小组的学习纪律,安排小组成员上台进行全班展示,为小组成员的表现评分等。为了培训小组长,学校要求老师在小组构建之初,先以自己作为“小组长”,各学习组长作为成员,带领他们进行示范性培训,其余的小组成员则认真观看,使他们尽快明白小组工作的开展。
五是评价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建立班级内制约机制,实施过程性监控,注重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小组集体的捆绑评价;注意可行性操作,规则要细化,要容易操作;注意有效性评价,规则要有激励性,采用加分制,从正面确定。目前,学校小组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对学生的“课前自学、课堂展示、完成作业、纪律卫生”进行评比,老师将个人得分计入学生的期中测试、期末测试成绩中;各小组得分进行评比,得分高的小组根据规则将获得教师的奖励,奖励品或是某段时间少做作业,或是得到与老师共同参与文体活动的机会。表现不够好的个人、小组则用义务扫地,多做作业等方式进行“惩罚”,评价过程中既有鼓励,也有“高压管制”,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评价要注意及时性,学校实施每月小组评价制度,对各班优秀小组、优秀之星、阅读之星、合作之星、展示之星、进步之星进行表彰,颁发奖状和奖品。
11.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探究与实践 篇十一
【关键词】 高中美术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转变为现代化的新型教学方式,以促进高中美术教学的效率。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既要在美术教学中教给学生多样的美术新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其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人格品质与艺术修养。在充分诠释美术鉴赏意义的同时,促进高中美术教学的效率提升,让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这是美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美术教学意义的认识不够。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不少学校领导往往不重视美术教学的优劣,主观以为美术课只是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甚至不少家长都觉得高考才是重点,学美术纯粹是浪费时间。这些传统观念的偏颇认识,是导致当前美术课程不被重视,严重影响美术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2)美术教学管理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中学对美术师资、美术设备及美术课程的组织管理都比较松散,大都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模式,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制度化管理体制。所以,建立健全的美术教学管理体系是解决高中美术教学现有问题的必经之路。
(3)美术教学师资力量匮乏。有数据显示,某些高中美术教师甚至不具备专业的授课技能,或者美术专业水平还不够。这样的教师是无法清醒地知道该通过这门学科给予学生什么知识技能的。缺乏科学指导思想的美术课,自然无法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传递给学生有用的东西,美术课成为自由活动课即是情理之中。
二、高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1)提高强化对美术教学的认识。必须要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才能不断强化高中美术教师的高效率教学意识,不断促使高中美术教师进行游戏化教学方法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强化美术教学效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高中美术教师必须认识到高效的美术课堂对学生、对学校甚至对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这样他们才会更加自觉地去学习与思考,尝试探索更多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与学生产生艺术的共鸣,这样教学效率提升就变得自然而然。只有当教师意识到这种高效率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之后,才会促使他们自觉地将提高教学效率的各种方法和方式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实现课堂的高效率教学。
(2)提升高中美术教师自身素质修养。要想实现高效的美术课堂教学,必须从源头上提高美术教师的自身素质与修养。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主学习深入了解各种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找到其中与本校本年级学生的学习结合点,制定最佳的教学模式。只有设计好既定的高效教学计划与步骤,才能保证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比如,同学之间可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分享讨论自己搜集的各种美术作品,相互交流自己喜欢的画家或作品风格,以此加深学生对美术的深入理解。这样革新的教学模式既可以让教师找寻到更多灵活的教学思路,更可以减轻教学的负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乐趣。不管如何,高中美术教师都应不断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通过与时俱进结合各种潮流作品,找到最合适的教育方法,以保证美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3)积极制定促进美术教学发展的有效政策。只有在教育部或教育厅这样的教育主管部门允许之下,才能自由自主地将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运用于课堂。如果教育部门明令禁止某种教学方式,即使这种方法再有效,作为美术教师也不敢放开思想大胆进行教学改革。这种情况下,教育部门制定的美术教学鼓励政策就显得尤其重要。另外,高中学校还应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价机制,以鼓励课堂教学改革。当美术教学不再以传统的分数成绩来评判学习效果,才能不断创新与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发展高效的美术教学方式,获得更高的效率。
(4)加大对美术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硬件设施是保证美术教学质量的基础与前提,只有引入先进的美术教学设备和多媒体硬件,才能快速高效地实现美术教学的提升。甚至可以通过个别班级的设点,进行探究性教学。比如开展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效果评比活动,以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为媒介,鼓励教师提高教学改革的積极性。此外,建议教师之间要不断学习与交流,及时吸收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运用到自身的教学过程中去。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还是要靠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学校提供的硬件设备支持以及教师本身的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已经成为如今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引导学生取得进步的方向。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同时将各种高效率的美术教学方法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美术与设计专业人才,为学生谋划一个美好的未来。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梅,杨怀念.欣赏·审美——论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学[J].
大众文艺. 2011(13) .
[2] 潘秀妹.浅谈实施新课程对中学美术教学的思考[J].教育教学
论坛,2009(09).
[3] 于海燕.高中美术鉴赏课效果的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20).
[4] 李朗.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34).
【新课堂实践与探究答案】推荐阅读: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06-27
中职学校实践课堂教学管理方法探究论文11-1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方法的实践研究07-14
和谐高效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09-14
三段六环节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07-15
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08-17
课堂教学渗透《弟子规》教育研究与实践06-13
打造高效高中语文课堂质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07-12
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07-10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