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格式

2024-07-12

公开课教案格式(精选14篇)

1.公开课教案格式 篇一

教学设计格式及案例

每一篇教学设计需含:授课课题;教学目标;我的教学主张(对于学生、教学、课堂、有效课堂、课堂文化、学习思维等的认识);设计理念(这节课为何要这样设计);教学流程(简案)等几个部分。

每个简案尽量控制在2P。

案例一:

课题:文言文翻译

执教:

学科:语文

班级:高三(5)班

教材:高三复习

【教学主张】

高三教学更多应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我所理解的有效教学应当是合理利用学习时间,但又不是单纯追求“短期效率”的教学。有效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现在的发展,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应当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因此,有效教学应当是基于探究精神的教学,应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感受和积极的审美体验。

【设计理念】

本课主要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针对本次高三期中调研考试文言文翻译部分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一起来分析失分原因,探索得分方法,寻找分数的增长点,并且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注意点,且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简案】

一、教学目标:

灵活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注重平时积累的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语境的意识,并能通过分析语境推断句子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关注语境的意识,并能通过分析语境推断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下发讲义,课前预习。

(二)明确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三)1、通过对典型句子错误翻译原因的分析,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学生将平时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灵活迁移到练习中的意识。

2、即时演练,巩固翻译方法。

(四)1、结合具体语段,培养学生关注语境的意识,并能通过分析语境推断句子的含义。

2、即时演练,增强语境意识。

①注意断头句补出主语。

②注意句子中间的主语更换。

③注意根据语境合理推断词义和省略部分。

(五)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

(六)板书

文言文翻译

基本方法:对 留 删 调 补 换

增长点:平时积累

语境推断

案例二:

课题: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1执教: 夏晓静

学科:数学

班级: 高二(2)

教材: 苏教版必修二

【教学主张】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考,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深刻的学习,是学习的核心,是开发悟性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

【设计理念】

本节主要内容是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及其应用。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加深对转化和降维思想的理解。本节重点是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难点是性质定理的证明。例题的教学,可类比平面几何中的结论“垂直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猜出结论,引导学生证明。根据证明过程总结出判断两个平面平行课转化为证明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分别平行,这说明两平面平行转化为直线与平面平行、直线与平面平行转化为直线与直线平行。

【简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两平面相交的定义。

2、会画平行或相交平面的空间图形,并用字母或符号表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二、重点:

1、了解空间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2、两个平面平行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难点: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情境引入】

空间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哪几种?请同学们借助长方体举例说明;平面与平面呢?

【知识导引】1.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

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以下两种关系:

位置关系

公共点

符号表示

图形表示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判定定理:。

该定理可简单概括为:。

定理的符号表述为: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若平面α内的两条直线分别平行于平面β,则α与β平行

若平面α有无数条直线分别与平面β平行,则α与β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两个平面分别经过两条平行直线,这两个平面平行

过已知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

问题探究:(1)两个平面平行,那么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与另一平面具有什么位置关系?

(2)如图,设,,我们研究两条交线、的位置关系?

分析:

3.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性质定理:。

该定理可简单概括为:。

定理的符号表述为:

给出问题:性质定理如何证明?

【典型例题】

例1: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求证:平面C1BD∥平面AB1D

1例2:求证: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那么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案例三:

课题:牛顿第二定律

执教: 陈晓冬

学科: 物理

班级: 高一(10)班

教材: 人教版必修一

【教学主张】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是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感觉物理知识的有趣、有用,从而对物理产生兴趣。

【设计理念】

讨论测定生活中汽车的加速度,回顾用运动学求加速度的方法,在探究a与F、m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这一角度测定汽车加速度的思路,在规定了力的单位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的一般表达式,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

【简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数学公式及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3.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以实验为基础,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体验物理方法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

牛顿第二定律的推导及意义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们在选车的时候,会考虑汽车的加速性能(加速度),假定汽车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测定汽车加速度?

学生会用运动学方法测算出汽车的加速度,开拓学生的思路,一些对汽车了解的人可以从汽车技术手册中的数据推算出汽车的最大牵引力,从而大致计算出加速度,判断加速性能。为什么呢?

回顾

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其原因是什么?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实质是产生了加速度,那么物体的加速度、力、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总结]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我们可以用数学公式把这种关系表述为: 或,把比例式写成等式,其中k为比例常数,是否还存在什么困难?k是多少呢?理解1牛顿的力是怎么定义的?进一步的到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即F=ma。

通过一定的计算,发现两种算法有较大误差,请分析原因所在,引导学生知道F应该指合力。从而理解根据汽车的受力推算出汽车的加速度的方法。

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例1:下列对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F=ma及其变形公式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由F=ma可知,物体所受的合力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B.由可知,物体的质量与其受的合力成正比,与其运动的加速度成反比

C.由可知物体的加速度与其所受合力成正比,与其质量成反比

D.由可知物体的质量可以通过测量它的加速度和它所受到的合力而求出

例2.质量为1k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现用6N的向上拉力拉它,加速度为多少?若用15N向上拉力,加速度为多少?

例3.某质量为1100kg的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试车,当达到100km/h的速度时关闭发动机,经过70s停下来。假定试车过程中汽车受到阻力不变。求

1.汽车受到的阻力多大?

2.重新起步加速时牵引力为2000N,产生的加速度应为多大?

(结合例题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几个特性)

阅读科学漫步:在遥远的太空中牛顿第二定律还能使用吗?1966年曾在地球上完成了以牛顿第二定律为基础的测定质量的实验。

2.公开课教案格式 篇二

什么叫公开课?那就是公开出来的课。上个世纪80年代初, 特级教师于漪执教公开课《海燕》, 电视台进行直播, 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风采。有人评价说:“上于老师的课, 不是在学习课文, 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 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据不完全统计, 她执教了近2000堂公开课, 有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 影响深远。

公开课不只是公开给专家评点, 还供普通老师们商讨;它不只是给同科目老师看, 其他科目老师也有看头;它不只是公开给同行看, 各个行业的人都可以从中有所受益。公开课不是要“好看”“好听”, 而是以富有意义、值得学习、能够引发思考为评价标准。

既然听课是一种学习, 具备可学性就应该是公开课的第一要义。但我们发现公开课往往好看, 却难学, 更别说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了。这样的公开课上, 执教老师是以好看”为第一追求的。这堂课, 他从钻研教材到收集资料, 从设计教案到制作课件, 甚至每一个预设与生成, 都是花了苦功, 费尽心思的;这堂课甚至要凝聚许多老师的智慧, 反复修改教案, 在多个不同的班级进行“预演”;有时甚至讲究到老师的着装, 上课时的举手投足、语言神态;有时要精选学生, 从别的班借来优秀学生, 而回避自己班的差生;有时连谁回答什么问题, 回答些什么都特意安排好了。这也难怪, 往往公开课之所以变味, 在于它有太多不能承受之重:一堂课上好了, 各种溢美之词、荣誉称号、比赛机会接踵而至;相反, 上砸了则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公开课的功能是什么?它在于突破教学难题, 启迪教学思路, 提升教学理念;在于探索与试验。语文教学颇受诟病, 存在的问题也很多, 语文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 立足课堂, 大胆尝试。

公开课必须在常态下进行, 是真实的课。既然真实, 那就不必去追求完美, 不刻意去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它应当是原汁原味的课, 可以素面朝天, 返璞归真;无须花里胡哨, 矫揉造作;多一点本色, 少一些粉墨。语文教学, 就是母语学习。语文课, 就是带领学生涵泳咀嚼, 感受语言文字之妙。语文课堂, 老师范读入情入境, 学生齐读书声琅琅;老师板书工整规范, 学生写字一丝不苟;老师讲解妙语连珠, 学生发言争先恐后……

公开课允许失败。失败的公开课于执教者和听课者而言都有进步。我们见多了“白璧无瑕”的课, 叫好声一片;但只能让人望而止步, 望课兴叹。唯有失败的课, 让我们更多去进行反思, 改进教学;让我们碰撞思维, 受益匪浅。公开课可以是留有遗憾的课, 是直面缺点的课。这样的课更能让大家去反思分析, 让大家去吸取借鉴。目前, 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能发现问题, 不能正视问题, 这样也就不可能回归到教学的本真。

公开课要体现教师个性。公开课一方面可以锻炼人, 另一方面却可能因为投听课者之所好而消磨执教者的个性特色和个人风格。上公开课是个扬长避短的过程, 而不是千篇一律追求统一的办法。公开课鼓励执教者根据自身的特点, 结合教学实际, 立足学情, 上出自我风格特色。有的老师擅长朗读, 声情并茂;有的老师写得一手好字, 龙飞凤舞;有的老师文笔出众, 妙笔生花;有的老师口才超群, 激情澎湃;有的老师见多识广, 厚积薄发……这些特长充分发挥于课堂之上, 就必然逐渐成为自己或睿智、或温婉, 或激昂、或沉稳, 或幽默、或含蓄的课堂教学风格。

3.公开课教案格式 篇三

关键词:公开课,常态课,凸现研究性,内容新颖性,课堂真实性

当前的课程改革正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常态课到公开课,教师们都在学校关心与课题工作的开展中努力地探索着,切合着新课程标准中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目标。我们的课堂是学生求知的主阵地,是教师成长的摇篮,而我们的公开课又是常规课的拓展和延伸,丰富与升华。一节公开课往往是一个教师团队集体的智慧与结晶,是师生共同进步与提高的媒介,公开课具有展示和研究的双重性质。然而一直以来我感觉我们的公开课存在着问题。

案例1:

在一次乡镇听课活动中连续听了三节英语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7 At Christmas (Period 1),结合学校课题“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研究,开展了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三位教师有着共同的特点,以当前最流行的“阅读课”课型研究为主,都采用语篇教学贯穿课堂,多媒体中的图片与内容有很多的雷同,而且前阶段刚刚也听过别的学校老师上过,有点象“拿来主义”的性质,因为有位老师个人的驾御能力和个性特征并不适合这一操作环节,“表演”很难到位。

一、抓住主题,凸显研究性

其實刚才几位教师在上公开课时,抓住了一点“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兴趣为前提,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内容”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持续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紧扣主题“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但是很明显有些东西拿来课堂效果很好,有些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操作。我觉得教师公开课的设计要以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为前提,以自己平时的教学经验和能力为基础,不是感觉好的、花哨的内容拿来就适合自己,相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就听课听到一位乡镇老师的好课,她在公开课中什么花哨的形式也没有用,只是跟自己学生默契配合地使用了一些传统的教具和教学形式,多媒体都没有,感觉自然清新、真实朴素,学生学习的效果很好。

公开课的主要功能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和提升教学质量。老师们过多地强调公开课的形式化、表演化和作秀的功能,就不能很好地凸显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意识,并彰显个性。所以教师应树立“只有平时注重教学智慧和经验的积累,才能上出属于自己的好公开课”。

案例2:

一次我上公开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8 Open Day,我刚开始自己独立备课,通过试上教研组老师听课帮我修改,又试上了一遍,感觉学生的理解与配合很到位。正巧的是别的学校老师也上这节课,我就去听课取经,回来“移花接木”,把很多本属于自己的观点忍痛割爱删除,。结果上下来感觉还没有自己备课内容来得熟练、精彩。我校一位老师正好也要上这节课,她也是匆匆把我的资源借去,重新包装。她上完这节公开课后告诉我她课的特点就是“萝卜开会”——一盘大杂烩,没有新意。

二、独辟蹊径,选择内容新颖性

当前公开课的授课内容和方式有模式化的趋势。创新往往意味着会失败。老师们喜欢开别人开过的课,采用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导致因循守旧,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创新意识不强。那位授课老师的教学风格与我教案内容不相吻合,虽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不能生搬硬套,“课堂不是筐,什么东西往里装”。在材料猛烈堆积过程中,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遭受“狂轰滥炸”,丧失了理应有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公开课的反思让我坚信只有找准新颖性的内容,才更有火花迸发。我记得一位老师公开课选择了无人问津的课文语法知识点作为重点内容。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回避语言知识的教学。不好操作以及难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这位老师大胆尝试,教学中采用语言知识化的教学方式,使听课老师耳目一新,启发很大。教研室领导多次提到这一课改的成功案例,激发了英语老师对课堂语言知识教学的积极思考和激烈辩论。这位老师独辟蹊径,教学内容选择有新意,教学设计有创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3:

一位老师执教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 ,良好的个人素质,扎实的基本功,漂亮的多媒体课件,跌宕起伏的教学环节,滴水不漏,尽善尽美,但是这些看似花哨却不实用的“花拳绣腿”很难被移植到常态教学中去。其中一个环节是学生说饶口令,这内容我都没看清,更没有听清,好奇的我过后就问学生:“你们提前彩排过吗?”他们毫无掩饰地说练过了。我在想:跟我一样的后进生他们会怎样想,是不是不带我玩?也许是我多虑了,但是我也真得是想参与。这节公开课上一些需要机会的孩子没有更多地参与到。除了这点我们拷贝了这位老师的课件回家上课,每位老师都说环节多来不及上,学生被漂亮的课件分散了本应属于学习的注意力,一节课下来等于没学,下节课还要重新教学。究竟怎样的课算是一节好课呢?

三、求真务实,体现教学本色

公开课的设计与平时的教学差距太大,超出了所有学生常态下接受知识的宽度。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教师不能是演绎现成的“教案剧本”。我们说要多么训练有素的学生才有这样的学习密度,而老师每天要是这样备课、上课该有多累。公开课中的学生是不是每人都象热闹的课堂表现一样,学得到位、扎实。相比常态课,是不是真得优势明显呢?公开课要有值得“公开”的内容,现在的公开课不够公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真实的课应该更多地还原课堂的本色。预设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真实操作相结合,真实的课是应该有缺憾的,课堂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唯有真实,课堂教学才能得出科学、可信的结论。

参考文献:

1、陈琳等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2、《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3、《中小学外语教学》2011.第7期

4.公开课教案格式 篇四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幽静、纯熟、清幽、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月光曲》的,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难点: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初步学习分辨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方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针对高年级语文教学要注重学法指导的要求,我指导学生采用课前预习法、课堂质疑问难法、合作学习法、想象入境法、课后延伸法,让学生在读、思、评、议、悟的过程中学习课文。教学用具:视频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贝多芬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简介贝多芬)。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曾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谱写的《月光曲》

2、关于《月光曲》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知道什么是传说吗,也就是民间流传下来的,这个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3、请同学们拿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下面。就让我们走近月光曲这篇课文,来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1、自由读课文。

师:读清句子,读准字音: 同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生评议。

2、这些生字你们会读吗,先自由读一读。

3谁来当小老师,给我们领读一遍,他读对了,我们一起跟读两遍。注意:声音洪亮,吐字清楚。

4、师:同学们,这个传说到底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语说一说这个传说。

一天夜晚,贝多芬走进了莱茵河旁边的一个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这后一曲就是著名的月光曲。同学们,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 “走近”茅屋,又“走进”茅屋呢?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问题

2、组织讨论“走近”的原因。

(1)贝多芬为什么会走近茅屋呢,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

(2)走近茅屋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小路?幽静?(清幽寂静)在这样幽静的环境之中,看着这样的美景,一段旋律已经在大音乐家的心中酝酿。咱们读好这句话。

(3)他听到了什么?断断续续什么意思?时断时续,一会弹一会停,这首曲子弹得很不熟练)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他就是被这样的琴声所吸引,情不自禁走进了茅屋。

3、组织讨论“走进”的原因。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让我们自由读读这段对话,看看从这段对话中,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很穷,贝多芬从那里听出来的?两个太子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很贫穷。

1、在说这句话时,哥哥是什么心情?无奈,你来读

2、无法实现妹妹的心愿,哥哥很无奈一起读---接着,贝多芬又听到了什么?

1、“随便说说”是什意思?难道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

2、他为什么要那样说呢?

3、你认为盲姑娘是个怎样的人?

4、你从这对兄妹身上,又看出了什么? 我们分角色来读读他们的话,再来体会一下。

5、此时,贝多芬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那是因为--(2个)-----看到姑娘如此喜爱自己的音乐又如此渴望听到自己的音乐,深深地触动了,觉得自己应该走进去,必须走进去。

6、贝多芬情不自禁的走进去,弹了一首曲子给姑娘听时,此时姑娘有什么感受?

(1)从盲姑娘的话里,你可以看出什么?(不光爱音乐,还懂音乐。)(2)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弹得曲子呢?

(盲姑娘,用心听,热爱音乐,很了解贝多芬--熟悉贝多芬的音乐,)(3)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可以猜出是贝多芬弹奏的。也难怪会如此的激动,同学们,我们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盲姑娘的激动。(自己练习者读一读,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

(4)同学们,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这么激动还有其他的原因吗?(难以置信,贝多芬十分著名的音乐家:两个您体会出来的,第一个您是猜测,所以声音拉长一些--请你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四、感受艺术美

1、受到盲姑娘的触动,这时候贝多芬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从窗子照进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都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有所触动,他想用音乐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这时候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字。联系上文,展开联想,把此时贝多芬心里想的写出来。

2、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很多曲子,他就想为贫苦人民作曲,就想为知音作曲,贝多芬自己也说过,我为什么而作曲,因为我有很多想法要释放出来。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

3、同学们,请听(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刚才听老师的朗读,哪些画面出现在了你的眼前? 汇报:

1、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shà)时间洒遍了银光。

2、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3、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地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在你读课文的时候眼前是不是也出现了这一幅幅画面呢,在这些画面之中,我们看见月亮就像是一个精灵一样慢慢升上空中,大海也随之汹涌起来。

师:你看着图上的月亮可不可以分别给他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能用课文中的话读一读吗,海面时又是怎样的?

慢慢上升

风评浪静

越升越高

波光粼粼

云中穿行

波涛汹涌

5、看着这些词,这一幅幅的画面都动起来了,下面谁能通过完整朗读,把我们带到海边,去看一看一幅幅扣人心悬的画面。

6、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我们感受到的这首月光曲曲调应该是

7、我们一起带着音乐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感受文字美

1、师: 可见一首曲子的创作跟作曲者的经历和情感变化是有关系的。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发生了吗?

师:你从哪里看出是他们的联想?比较这三句子,有什么不同?

A: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看到过的景象…… B: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 茅屋里的一切披上了银纱,…… C: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他面对着大海,…… 好像,仿佛这样的词语就是联想词。

2、同学们,在这一段中,哪些描写是现实中存在的事物用横线画出。那些描写是是由现实中的事物联想到的,用波浪线画出来。

3、这些联想的句子,可以去吗?

4、教师总结:在阅读文章时注意分辨事物和联想,就能按照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平时观察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能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内容就会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深刻。

5、我们一起试着一下吧!

七、总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去了解更多贝多芬创作的小故事,去欣赏他的其他作品。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反思 讲课时间:2015.12.4

讲课人:侯二妮

内容:26月光曲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教学中,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图片,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5.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12课) 篇五

12课

元朝名族关系的发展

主讲:杨爱香

一、课标内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建立蒙古汗国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

1279年,元统一全国

行省制度

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元世祖重视农业

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元大都和泉州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1)通过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辨证思维的能力。

(3)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

(2)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3)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做出的贡献。(2)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用生存环境的能力。(3)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4)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战争,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三、教学重点:元朝的大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客观评价成吉思汗和文天祥抗元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

问题讨论探究法

五、教具: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

腾格尔歌曲《天堂》

师问: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着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她是哪个民族?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的首领成吉思汗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崇敬?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贡献?

(二)预习

让我们来比一比

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快速预习教材,独立完成《金榜学案》预习热身的题目。前5名完成又快又对的同学分别给予小组计分1分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成吉思汗被人赞誉为“一代天骄”,你认为合适吗?请说说理由。

2、元世祖忽必烈有哪些历史贡献?

3、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4、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5、元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元朝民族大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课堂展示小组探究结果,教师点拨。

(五)知识盘点

1、四个重要的历史年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统一全国。

2、四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黄道婆。

3、一个重要的制度:行省制度

4、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六)当堂检测:闭卷完成基础训练,其中选择题必做,探究乐园每小组1、2号同学必做,其余同学选作。

6.断句公开课教案 篇六

朱素梅

教学设想:最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这节课主要采取学生结合课文例句进行讨论、归纳、总结,力求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整理出断句的基本方法。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叫断句及断句的作用;

2、以课文为载体,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并在练习中运用所学方法,力求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摸索文言断句的规律,总结文言断句的几种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规律,通过练习断句,进一步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流程设计

课前预习:阅读《中考总复习》P99页考点B2内容 趣味故事引入 新课

一、什么叫断句?

断句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或句子标出停顿

二、细品读

知方法

巧断句

1、展示所学课文的典型句子,学生讨论归纳总结断句方法。

2、教师小结文言断句方法(1)、找名词(或代词)(2)、看虚词(3)、标对话(4)、找句式(5)、明修辞

注意:在实际操作中要综合运用。

三、课堂练习--中考真题

7.借班上公开课“六要” 篇七

一、练习步骤时间的设计要注意重难点的把握

在评比课中, 教师在预设练习步骤时间时, 一般采取平均分配, 即每个练习步骤的时间基本相同, 这样就导致有些练习步骤学生“吃不饱”, 有些练习步骤学生“吃不了”。如, 一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为“鱼跃前滚翻”, 他安排了五个练习步骤, 每个练习步骤的时间是3分钟, 应该说前面几个步骤动作比较简单, 学生学得非常轻松, 不到3分钟学生就会了, 但到了步骤四——越过障碍物的前滚翻, 由于动作比较复杂, 学生又有恐惧心理, 因此, 学生练习时出现了各种错误动作, 但3分钟的练习时间一到, 教师立即组织学生进行下一个练习。于是, 大多数学生在错误还没有完全纠正的情况下进入更难的练习, 效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 主要是教师设计每个练习步骤的时间不合理, 如果前几个练习步骤时间安排少一点, 后两个练习步骤时间安排多一点, 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众所周知, 每个练习步骤的难易程度各异, 有些练习步骤学生很快可以学会, 而有些练习步骤学生很难掌握, 因此, 教师在设计练习步骤时间时要注意重难点的把握。

二、课前要备一个单元的计划

该次评比采取自定教学内容、借班上课的形式, 课前教师只能利用10分钟时间与学生接触。这样的评比不仅保证了比赛的公正、公平, 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 特别是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 由于可以和上课班级长时间接触, 教师通常准备一个新授课的课时计划就足够。现在, 组织者不允许教师与上课班级接触, 教师对上课对象的学情并不了解, 如果教师只准备一个新授课的课时计划, 万一学生已经学过该技术, 就会给教师一个措手不及。所以, 对于借班上课, 笔者建议准备一个单元的计划。如, 在该次活动中, 笔者的授课内容为“正面双手垫球”, 在课前, 笔者制定了内容为“正面双手垫球”的单元计划。正因为笔者作了充分的准备, 所以面对学生已经掌握自垫球的事实, 才可以从容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法, 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相反, 一些教师在面对学生已经掌握双手正面垫球时, 慌了手脚, 没有及时做出调整, 仍然按照新授课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 因而效果不佳。试想, 学生已经学会了正面双手垫球, 教师还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 从技能教学的角度分析, 这样的教学是无效的。

三、好的练习步骤还需好的操作方法

在公开课上, 有的教师为了吸引评委和观摩教师的“眼球”, 设计了一些好的练习步骤, 但在实践中却没收到好的效果, 究其原因是教师忽视了练习步骤的操作。如, 一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为“正面双手垫球”, 他针对以往学生进行一抛一垫时出现的问题, 设计了抛垫网兜球练习, 旨在增加练习密度, 避免相互干扰, 但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拴网兜的绳子太短, 练习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又如, 一位教师的授课内容为“耐久跑”, 他针对学生不喜欢耐久跑的问题, 采用“拉网捕鱼”游戏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应该说教师的想法较好, 但在实际教学中却效果不佳, 原因是教师选用篮球场进行游戏, 由于篮球场面积比较小, 捕鱼难度降低, 学生不到一分钟即将鱼捕完。显然, 练习步骤的效果与教师的预期相差甚远。由此可见, 好的练习步骤还需要好的操作方法。

四、纠错需要等待和方法

学生练习出现错误是正常的, 关键是教师要有耐心和相应的纠错方法, 但在该次评比课中, 有些教师由于纠错能力低, 并且受“课堂一定要完整”的观念限制,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缺乏耐心, 缺少方法, 导致技能教学效果不佳。如, 一位教师上正面双手传球, 讲解示范“自传球”的方法后, 组织学生练习, 该教师巡回指导, 由于害怕手指“戳伤”, 大部分学生传球时存在“持球”现象, 但教师既缺乏纠错方法, 又没有耐心, 只是在不停地提醒学生不要持球, 显然, 这样的纠错没有针对性, 效果也不佳。一段时间后, 教师看了看表, 练习预设时间已到, 于是让学生停止了练习, 而继续组织学生进行两人一组的对传, 由于对传难度较高, 学生不仅没有解决持球的问题, 更增加了判断、移动等错误, 对传成了捡球练习, 学生练习情绪降到最低点。因此, 对于学生练习时出现的错误, 教师不仅要有纠错方法, 而且需要耐心等待学生改正。

五、巡回指导要注重实效

在该次评比课中, 有些教师在巡回指导时走形式, 不注重实效。如, 教师A由于紧张, 巡回指导时嘴里不停地说话, 这样的巡回指导不是在辅导学生, 而是在干扰学生练习。又如, 教师B为了追求指导的“面” (指导多个学生) , 而在某一指导“点”上草草收场, 这样的指导, 一则学生没有真正搞懂, 另外学生也不便开口寻求帮助, 教师的纠错对他们也成为了一种压力。因此, 教师在巡回指导时不能走形式, 要针对大部分学生的“共性”错误, 集体纠正;对个别学生的错误, 要细心地指出错误的原因, 提出针对性的纠错方法, 提示学生自我反馈, 也可安排同伴反馈。此外, 还要耐心面对学生错误的反复, 力求巡回指导的实效。

六、练习设计要简单

8.大班公开课教案 篇八

目标

1.知道不挑食的孩子身体好。

2.理解故事中的小兔从不吃蔬菜到样样蔬菜都吃的转变过程。准备

1.请班里一名幼儿戴头饰扮小兔,表演无论谁给他吃菜都摇头的情景。

2.蔬菜若干(萝卜、青菜、蘑菇等)。

3.小兔头饰一只。

4.故事磁带。

过程

1.给“小兔”吃蔬菜。

――一名幼儿扮“小兔”,幼儿给“小兔”吃蔬菜,并说:我给你吃XX。――为什么小兔什么菜都不吃呢?你有办法让小兔喜欢吃蔬菜吗?

2.欣赏故事。

――故事里有一只怎样的小兔?它不爱吃什么?

――爸爸想了什么办法让小兔什么都爱吃了?

――露水蘑菇是什么?

3.看挂图欣赏故事。

――爸爸让小兔做了哪些事?

――做完了事,小兔感到怎么样?

――为什么小兔原来不爱吃的菜现在变得真香、真好吃了呢?(帮助幼儿理解劳动后会有饥饿感)

4.谈话:不挑食的孩子身体好。

――你有不爱吃的东西吗?为什么不爱吃?

――通过集体讨论,帮助幼儿懂得不挑食才能使身体更棒

建议

1.日常年餐前,教师可介绍当天午餐的内容,对一些幼儿可能不爱吃的菜进行描述,增强幼儿的食欲。

2.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里的进餐情况,引导家长多带幼儿参加劳动,如洗菜、拣菜等,使他们对吃蔬菜产生兴趣。

附:露水蘑菇

吃饭的时候,小兔这也不爱吃,那也不爱吃。妈妈问:“吃蘑菇好吗?”小兔说:“不喜欢。”妈妈问:“萝卜呢?”小兔说:“不喜欢。”妈妈又问:“吃青菜吧?”小兔子说:“我不爱吃。”爸爸说:“露水蘑菇爱吃吗?”露水蘑菇是什么样的?小兔从来没见过。他赶紧说:“露水蘑菇,我想吃。”爸爸说:“露水蘑菇要到菜园子里去吃。”

第二天清早,爸爸拿着大篮子,带着小兔来到菜园子里。小兔看看大篮子,里面装着蘑菇、萝卜和青菜,可是没有露水蘑菇。小兔说:“哪有露水蘑菇呀?”爸爸说:“等一会儿就有露水蘑菇了。”说完,就在菜园子里松土、拔草,劳动起来。

9.英语公开课教案 篇九

Unit 2What does Lingling do at the weekend?

学习目标:

1、学习单词:PE、Art、music、has、plays、sleeps、watchs2、学习语句:what does he/she do at the weekend?

3、口头运用What does Lingling do at the weekend?这类的语句询问不在场的人的日常活动。能用She plays football.这类语句回答。

学习重点:

1、熟练认读单词:PE、Art、music、has、plays、sleeps、watchs2、熟练运用She plays football.类语句回答What does Lingling do at the weekend?类问句。

教学过程:

一、Greeting

二、复习引入

1、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生抽图回答后,出示sleep图片,并说We also sleep。然后教学单词sleep2、What do you do at school?

生抽图回答后,出示PE、Art、music图片,并说We also have PE、Art、music。然后教学单词PE、Art、music3、Does Sam have Chinese at school?

Does Sam play football at the weekend?

4、OH, you are great!Now,let’s learn MODULE 6 Unit 2What does Lingling do at the weekend?

三、课文学习

1、I play football at the weekend.How about Lingling?

Now,listen to the radio,then find.2、Listen and look.3、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What does Lingling do at the weekend?

2)What does Lingling have at school?

4、Listen and repeat.5、找不同,提醒学生注意动词的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6、利用老师展示的图片,如踢足球、游泳、语文、数学、美术等make some sentens(say about Lingling).四、游戏巩固

1、三人小游戏。

A问B: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What do you do at school? B答:I……

然后C问A :What does he/she do at the weekend? / What does he/she have at school?

A答:He/She……

在游戏中提醒学生注意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2、传语游戏

B问A:What do you do at the weekend?/ What do you do at school? A 答:I……

然后C问B :What does he/she do at the weekend? / What does he/she have at school?

B答:He/She……

然后D问C ,C答,以此直到小组最后一个,再由这位同学把听到的别的同学转述的话表达出来,看是否和第一个同学说的相符。

四、课堂小结

10.公开课究竟为哪般 篇十

第一,只要上课,我们就要明确自己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评委和听课老师。一堂课是师生间共同进行的一次情感交流和学习沟通的生命旅程。授课者不论事先对授课对象有多少了解,一定不能想当然地按照自己既定的流程去一步一步向前走,而是要想方设法去了解学生的学情,从而“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样的教学才是合适而有效的。2007年12月12日,我应淮安区教育局教研室安排赴淮安区三堡中学参加区运西片初中语文教研活动,并开设一节公开示范课《马说》。接到任务后,我设计了三个方案:第一方案是学生素养较高的上课方案,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点拨引导;第二方案是学生素养中高层次的上课方案,采用“导学”方式进行;第三方案是学生素养相对低一些的上课方案,教师示范,方法引路,学练结合。经过简短的接触后,我发现所教的初二(3)班学生古文功底一般,综合素养中等,于是我采用了第二方案和第三方案结合式,整个课堂以“读”为主线,进行推进、深入。课堂板块分为“读清字音”“读明节奏”“读通意思”“读出情感”,每一板块设计成相应的语文活动,比如说“读明节奏”环节,我让学生把文章的标点去掉后自己尝试去读,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也收到较好的效果。教研员黄慧老师评课时指出:“吴老师给我们上的是一堂朴实的家常课,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课堂内容,这是非常难得的。同时这节课时刻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以‘读’为线索带动学生对文言的层层理解。”

第二,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核心能力。公开课上,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师脱离文本、架空分析、随意链接、歪曲解读等现象。《散步》被解读成“孝”的道德课,《背影》被解读成有关“生死”的哲学课……这是课堂一味“求新”“求异”的误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语文课,它的特质是不能变的,也就是具有语文性和语文味。同样的课,我们如何才能上出独特的风景,这离不开老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和独到的切入视角。“求异”的前提是对文本解读的合理性、正确性与深刻性。2015年3月10日,黄厚江老师在海安县海陵中学执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他让学生将全诗只留两句,怎么留,并说说理由。这样的设计很独到,学生众说纷纭,理由不一。黄老师这个问题的设计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文本深处,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风暴,精当而巧妙。2010年4月12日,我在淮安市北京路中学参加一场青年教师赛课活动,赛课文本是石英的《又见胡杨》。初读文本,我觉得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后来再读,我有了新的认识,这是一篇状物抒怀散文;再读,感觉更深,这还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化散文。于是,最后我设计了课堂思路,引导学生从结尾读起:“如果我有春季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机会,再看到这片胡杨林,相信一定是另一番景象。然而,作为一种空灵、静穆乃至脱俗的意境,这样的胡杨林已在我脑海中定格,是无论别的什么风景都不能取代的!”由此激趣引出问题“胡杨是一类奇特的树种”,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寻找依据,概括特点,体会胡杨的外在形象美。接着师生围绕“胡杨是一种精神象征”的话题展开丰富而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在阅读、理解、品析的基础上,归纳出“胡杨是一个文化符号”。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把学生一步步带进文本深处。这节课当年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获得淮安市一等奖第一名的佳绩。

第三,古语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公开课就像这“三秋树”“二月花”,要有取舍和突破,要有特点和亮色。日常教学中,我们倡导“一课一得”,其实公开课也应该是这样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2006年11月,全国校长培训班在我校举行,我开设“三环三案”展示课——郭枫的《空山鸟语》。我以“鸟语”为突破口设计课堂,读“鸟语”、听“鸟语”、悟“鸟语”、写“鸟语”,读品结合,读写相融,深得大家好评。2015年5月7日,我受淮安市教研室安排赴江苏省清江中学参加古文“同课异构”活动,选取的文本是《与朱元思书》。接到任务后,我没有急着去备课,而是进行一番外围工作。我读了相关骈文发展史资料以及经典的骈文,如《与陈伯之书》《北山移文》《登大雷岸与妹书》《滕王阁序》等,又看了一些文言文授课录相,如黄厚江老师上的《黔之驴》、2013年江苏省语文优课竞赛一等奖《马说》、淮安市教研员万田老师上的《愚公移山》等。之后,慢慢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想法。课堂上关于“猿啼”意象、结尾可否去掉、归隐的意念等话题的讨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风暴。在交流时,我这样表达对公开课的认识:第一,我们一节课究竟解决了学生哪些不会不懂的问题;第二,你是否在课堂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创意等作了“教学化处理”;第三,你的课堂是否在某一方面给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精彩。

公开课为哪般?它的意义究竟何在?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公开课除了展示授课者个人的语文综合素养和积淀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研讨价值和示范意义。研讨的价值在于为科研提供案例,带动大家对这个话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而示范的意义则在于可模仿学习,可推广运用,从而转化为教学生产力。

11.公开课《赶海》教案 篇十一

11.《赶海》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赶海场面的品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2.体会语气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并尝试运用。教学重难点:

把握具体词语感受赶海乐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大海图片导入,唤起学生对大海的美好印象,引入课题“赶海”。

二、活动

一、回顾热身 1.朗读字词

嘿 哎 咦 哦

追 摸 擒 捏

浪花 海星 螃蟹 大虾

赶海 趣事 暑假 舅舅

不甘 束手就擒 东逃西窜

长须 俘虏 喧闹 沐浴 2.朗读课文

3.课文中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 活动

二、感受赶海之“趣” 1.出示活动要求:

⑴找“趣”。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趣事”。

⑵想“趣”。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把这件事写得生动有趣的?圈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字词。

⑶读“趣”。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出“趣”的感觉。2.学生自主学习 3.小组交流 4.展示反馈

学生展示,朗读相关语句,表演动作,体会赶海的乐趣

活动

三、体会叹词之妙 1.出示语句,体会感情。

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

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

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2.拓展迁移

⑴哎,他终究还是没有来!

⑵哎,这就对了!⑶哎,小声点。

⑷“李梅!”

“哎!我在给病人换药,一会儿就来。”

⑸哎,怎么少了一个?

3.出示练习,根据句意填上合适的叹词。

三、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着小作者来到沙滩上,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感受了赶海的乐趣,感受了大海的美,赶海真是其乐无穷啊!

四、布置作业,小练笔。

12.作文公开课教案 篇十二

——话题导引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广东汕头华侨中学林瑞堉

教学设想:

《 2013年广东高考年报》分析指出:“作文题是采取用文字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命题形式„„这种就具体生活现象而引发关注,引出自己述说的作文形式,是应该提倡的。题目属于故事型的题目,但是同样地具备的题目的特点”。2014年汕头一模作文也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然而很多学生因为对这类作文题型接触较少,加上没掌握好审题的方法,因此所写作文出现很多偏题甚至离题的现象;另外部分学生的作文虽然及格,但立意并不高。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本节课主要选取这类命题形式的作文题,重点训练学生对此类命题形式的作文题的审题立意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话题导引型这类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2、训练学生确定作文立意的能力。

教学难点:

话题导引型新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教学重点:

话题导引型新材料作文立意的确定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3广东高考作文平均分:38.43,2014汕头一模作文平均分:约33.产生差距的原因主要是同学们对这类作文题型的审题不当。2013年的高考年报分析也指出:“作文题是采取用文字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命题形式„„这种就具体生活现象而引发关注,引出自己述说的作文形式,是应该提倡的。题目属于故事型的题目,但是同样地具备话题导引型的题目的特点”,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掌握这类命题形式的作文题的审题立意的方法。

二、作文材料如何解读?

(一)“三读”

第一遍:整体阅读,确定作文材料的中心话题(写作范围)

第二遍:找角度

第三遍:根据不同角度,确定立意,并筛选出适合自己的作文立意

(二)例题示范——2014广州一模作文题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

学校门口。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

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

商场。

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歌星张颖靓的签名,是真迹吗?

学生:百分百真迹。

文具店。

记者:哇,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

学生:校服很便宜呀。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②自选文体,自拟标题。③不得套

作,不得抄袭。

分析:

第一遍:材料的中心话题——“中学生校服涂画”现象

方法1——找提示语(如:就„„提出建议、就„„展开讨论、对此(就此)展开讨论)

方法2——找材料中的相同点

第二遍、第三遍:找角度,定立意。

1、从不同对象入手:

学生:画机器猫、明星签名、试笔——支持——校服可以涂画

老师:洗掉、洗不掉涂——反对——校服不应涂画/尊重校服

2、从分析原因入手:即中学生为什么要在校服上涂画?

原因1——彰显个性——彰显个性,理性追求

原因2——校服便宜——爱惜校服

——价值取向的问题——校服,学校的一张名片

原因3——好看——审美问题——整齐划一的校服最美

3、从怎么看待(解决)问题入手:即怎么看待(解决)学生校服涂画的行为。

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尊重并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结:

方法:

从不同对象入手:或提炼观点,或分析内容

从分析原因入手

从怎么看待(或解决)问题入手

注意事项——(1)立意的确定要注意命题者的思想倾向。

(2)立意的表述尽量用一个言简意赅的,能鲜明表达出作者观点的句子。

(3)学会在众多立意中筛选出合适的,适合自己发挥的立意进行作文。

(三)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文章。(60分)

近年来,一些中小型实体书店纷纷倒闭。据统计,伦敦、纽约、东京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实体书店数分别为1.08、9.30、2.16个,北京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实体书店数仅为0.11个。

就此,某网站聊天室展开讨论:

甲:都是网络书店惹的祸!低价折扣对实体书店冲击太大。

乙:不能责怪网络书店,存在即合理。再说了,现在都进入数字阅读时代了,还有多少人看纸质书啊。丙:对好东西,政府得大力扶持。

丁:关键还是书店自己。我家对面的那个中国第一家本土绘本书店就很火啊,每天大人小孩人来人往的。

„„

乙:时代在发展,很多东西都在经受挑战,何止书店业啊!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定角度,自行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分析:

第一遍读:找中心话题

中心话题——实体书店倒闭、越来越少

第二遍:找角度

1、从分析原因入手;

原因1——网络书店的冲击——守住实体书店/实体书店不可替代

原因

2、国民阅读方式改变,阅读量减少——全民读书,支持实体书店/守住实体书店,营造文化氛围 原因3——政府无扶植

3、从如何看待(解决)问题入手。

如何看待——实体书店不可替代/实体书店,突显城市的人文气息/实体书店,我们的精神家园/实体书店,心灵的一片绿洲

如何解决——丁——靠自己,办出实体书店的特色

——乙——迎接挑战、面对挑战——完善自己,迎接挑战/

实体书店应以创新迎接挑战/

实体书店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实体书店面对挑战,要内外兼修

第三遍:确定立意

立意参考:

1、守住实体书店

2、守住实体书店,营造读书氛围

3、实体书店,突显城市的人文气息

4、全民读书,支持实体书店

5、完善自己,迎接挑战

6、办出特色,经营好实体书店

7、实体书店应以创新迎接挑战

8、实体书店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9、实体书店面对挑战,要内外兼修

(四)小结:话题导引型材料作文的解读方法——“三读”、“二找”“一定”

初读:找中心话题

再读:找角度

三读:定立意

(三)布置作业。

2014届佛山一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2年4月,郑州将全市街头巷尾的421个报刊亭全部拆除,该市成了国内目前唯一没有报刊亭的省会级城市。

对此,有人说:报刊亭占道经营,不利于城市管理,应该拆除。

也有人说:经营报刊亭的都是一些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的人,现在报刊亭没了,叫他们如何生活?

还有人说:拆除报刊亭后,当地报刊零售市场呈现急遽萎缩的势头,对城市文化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要求:

13.音乐公开课教案 篇十三

课题:奥林匹克风班级:初一(2)班教师:朱冰林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加欣赏、演唱和交流等活动,感受音乐作品中的奥运之情,了解有关知识以及全世界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情感。

2、经过学习能带着感情演唱〈奥林匹克风〉,能较为熟练地跟唱英文歌曲〈手挽手〉,欣赏歌曲〈我的太阳〉。

教学重点:感悟音乐、理解音乐、表达音乐。

教学难点:把握歌曲的风格特点,有感情演唱。

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欣赏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课:演唱歌曲〈茉莉花〉

三、新课内容:

1、导入新课:2001年,我国申奥成功,多少人为之欢呼,多少人为之落泪,奥林匹克代表全人类和平、友爱的梦想,激励着无数人奋发向上,请同学们欣赏艺术家的激情歌声。播放歌曲〈奥林匹克风〉。

2、学唱歌曲〈奥林匹克风〉

歌曲为大调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流行歌曲风。第一乐段采用素材重复的手法,旋律朴实、深情、流畅,充分抒发了〈奥林匹克风〉给人们带来的欢悦,第二乐段曲调激动,逐步推向高潮,表达了华夏大地、神州苍穹无处不在的奥运之情,第三乐段浓缩再现了第一乐段,进一步抒发了中华儿女对奥运的期盼和祝愿,全曲表达了在奥林匹克旗帜下全球人民的和平友爱之情。

采用灵活方式学唱,可以跟琴唱,也可以跟录音唱。用和谐的声音、恰当的方式表达歌曲的情绪。

3、欣赏歌曲〈手拉手〉

这首24届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歌满怀激情,采用领唱、合唱的演唱形式,结构为带不再现的但二部曲式。歌曲A段旋律宽广,富有气势,带有较强的号召性,B段节奏铿锵有力,唱出了全世界人民“手拉手”促进团结与和平的共同心声。

4、欣赏歌曲〈我的太阳〉

这是一首著名的、具有浓郁意大利民间音乐风味的男高音独唱曲,乐曲采用G大调,2/4拍,结构为带不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歌曲第一乐段旋律流畅,歌唱性强,赞美了清新的空气、明朗的天空和灿烂的阳光。第二乐段将爱人喻为灿烂的太阳,最后在辉煌的高音中结束。我国申奥成功后,为了庆祝申奥成功,在紫禁城举办了一场“为中国放歌”的演唱会,请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来演唱,给演唱增添了新的光彩。简介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意大利人,现今最优秀的男高音之一,能演唱抒情型的和戏剧型的角色;多明戈,西班牙人,当今最为全面的男高音,擅长歌剧的演唱,同时又是一个优秀的男中音;卡雷拉斯,西班牙人,抒情男高音,并擅长演唱音乐剧,1987年患上血癌,1988年治愈复出仍名声不坠。

小结:

14.《秋天》公开课教案 篇十四

何其芳

上课教师:夏兰

教学目标:

1.掌握 “丁丁”、“梦寐”等词语的读音。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2.学习品位诗歌优美的语言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的方法。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品位诗歌优美的语言以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的方法。教学方法设定:

1.以绘秋导入,以读导品,以品味诗句的方法来体会秋天优美的意境。2.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演示文稿。

2.学生课前解决生字词的音、义,完成预习案。教学过程:

一、找词绘秋

1.导入:同学们,当阵阵细雨带走夏日的炎热,我就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秋词》第二首中的两句诗“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是啊,秋天到了,山和水都是那样的明净,草上还残留着白霜。几棵枫树的叶子已由深红替代了浅黄。看到“秋”这个词,同学们,你们能找到些什么词语来形容它、描绘它呢?(指名学生回答)

2.同学们的脑海真是一个个知识的宝库啊,储存了这么多的词语,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同学们来看一看,哪一些词语可以作为秋天的景物代表或者用来描绘秋天。(出示词语)

莺歌燕舞、晴云秋月、花红柳绿、骄阳似火、霜天红叶、冰天雪地、金桂飘香、秋阳杲杲、烈日炎炎、枫林尽染、稻谷飘香、梧桐叶落、3.就是这一些秋天的景物,诗人借助他们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情怀。现代诗人何其芳就选取了其中的一些景物成就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秋天》。(出示诗歌)

二、读诗感秋

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 1.读诗之前,我们先看看本课需要强调的字词读音吧,顺便检查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学生读重点字词,进行强调。)

2.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诗人笔下的秋天,去感受一下这秋天的意蕴。请注意要求:准确、流利,并按老师预习时的指导,注意停顿。(齐读)

3.请两个同学评价一下大家读得怎么样。举个实例哪里读得好或不好,自己做出示范。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和评价,忍不住也想要秀一把了。那接下来老师也读一遍,同学们听一听,对照老师的朗读,看看自己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现在就请大家参照老师的朗读、刚刚这两位同学的示范再读一次。

三、品诗言秋

其实,要读好诗歌,首先必须要投入,要对诗歌内容有深入地理解。这秋和诗一样是含蓄的,要真正领略她的魅力,还要用心去品。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品诗言秋的环节。1.怎么“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

(方法:可以从词义的角度出发,品味诗中词语的生动性、精准性;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出发,品味用词的精妙性;也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出发,品味词语或句子的作用。)老师先举例。

例:秋天游戏在渔船上。(赏析:“游戏”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秋天像儿童一样游戏,秋天本来是抽象的,到这里就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游戏”就是玩耍,充满了轻松、活泼、高兴的情调。)

学生四人小组互相讲述自己欣赏的诗句,就从老师讲的这些角度去赏析。各组选学生代表全班交流,赏析后并将这句诗读一读。

2.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用心,也从你们对诗歌的赏析中感受到了秋景的优美,我已经爱上了这浓浓的秋意,爱上了这四季轮回美色无边的大自然,你们爱上了吗?好,那接下来我们就再一次朗读诗歌,请带上爱心去读,带着欣赏的语气去读。

3.诗歌的语言是比较凝练的,如果让你来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诗中的画面,你会吗?这也是我们课前的预习任务,同学们完成没有?那我请三个同学来分别描绘一下诗歌的三节。预设: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热情、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四、写诗颂秋(拓展)

同学们,何其芳的诗歌给我们展现了这样美的一幅乡村秋景图,我想大家学习了他的诗之后,心中或许会有一点蠢蠢欲动,也想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识,那我们今天的作业就是仿照例句,补写三句诗,使其组成一首小诗。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秋天

在。秋天

在。秋天

上一篇:英语本科论文开题报告下一篇:最短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