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2024-11-05

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精选14篇)

1.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一

1计算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在金融监管部门,当计算机出现安全故障时,法定代表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对该故障负责并及时安排排除故障等程序,另外,每个级别的代表任何责任人都要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将责任明确到个人。金融机构安全管理工作的加强不仅可以保证金融业稳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IT行业治理水平的提高。随着金融机构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人们对于计算机安全管理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加深,而股份制的改变也让金融行业了解到计算机安全管理对金融行业的重要,当金融机构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出现故障时,不仅影响了银行的运作和金融业务的办理,对金融业的稳定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提高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水平是保障金融行业稳定的因素之一。

2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2.1相关标准规范体系

在金融机构中有一种操作风险是不容易控制的,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较好的办法可以将操作风险的概率计算出来。尽管近几年有部分金融机构将重心放在操作风险的研究上,并针对操作风险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系、管理流程和计算方法,但收效甚微。对于国内金融业操作风险的评估,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于金融业信息的衡量如果没有标准规范作为参考,始终会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标准规范的设立对我国金融业计算机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会起到指导和促进的作用。

2.2灾难备份体系

金融机构开展灾难备份建设工作需要以成本效益作为开展原则,并考虑系统的风险承受能力、系统的重要程度和灾难恢复时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使用这种方法前首先要确定金融机构计算机系统的灾难备份等级,对不同等级的灾难备份制定不同的措施,特别是比较关键的.系统和设施的灾难备份等级要高于其他备份等级。因此,国加金融行业的主管部门应该引导其他金融机构,按照自身灾难备份的重要程度分级实施,借鉴国际先进金融机构的经验,以有序推进为原则,对关键性设施和重要业务系统进行重点备份,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转,将灾难降至最小。

2.3相关业务部门

在金融机构中大部分的工作内容都和计算机的安全管理挂钩,特别是业务部门与计算机的关系更加密切,业务部门制定业务计划、建造灾难备份、中断或者恢复业务等应急工作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因此,计算机安全管理系统在科技和业务部门充当协助者的角色。产品质量在应用研发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的好坏对系统的正常运行、软件程序的开发应用和检测性能需求等方面都会造成影响。

3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3.1组建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

每个金融机构都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本文以银行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例说明,在银行安全管理体系中首先要选出一个组长即安全管理体系的负责人,一般是由银行行长或者副行长担任,其次在办公室、信息科技部、个人金融部和运行管理部分别选出一个代表人作为这个管理体系的成员,这个安全管理体系的人员需处理计算机系统故障带来的问题,负责制定应急措施、灾难备份和信息恢复等工作。科技部门负责安全管理情况工作的定期汇报,另外在每个分行的科技部门也要建立安全管理部门,让这种体制走向规范化,为金融机构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业性强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

3.2项目开发管理

定期更新金融机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软件版本,保证项目的研发质量。项目开发管理质量的保证首先要从测试管理流程和研发过程两方面进行加强,特别是项目方案的审查和项目质量的控制两个方面要特别注意;在应用版本的发布、投产策略和测试上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对版本的投产进行集中处理,可以解决版本投产过于频繁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可以降低版本投产、生产和变更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增加业务部门与项目开发部门之间的交流,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在促进工作进展的同时,降低了风险的概率。

3.3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也是计算机安全管理的一部分,对信息安全进行管理首先要在管理系统内建立一个内部控制体系,加强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对金融机构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次针对信息安全防护组建一支特别的防护队伍,制定一些安全等级保护措施,部署一些安全防护工具,如漏洞扫描、入侵检测等,从客户端实现计算机系统的安全管理。当计算机系统受到骇客或者其他网络攻击时,由于防御工作的原因,信息系统依然能正常运行,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不会影响到金融业的业务办理和稳定发展。

2.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二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安全管理,金融机构

1计算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金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金融机构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我国银监会曾经在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随着近些年来频发的计算机系统故障事件, 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业务办理、公司声誉造成了很大损害, 如果一旦计算机系统发生故障导致金融业务中断, 2-3日无法恢复正常运行, 后果会直接危害金融业, 甚至整个行业的稳定与发展。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计算机安全管理认识深刻并高度重视, 随即发布了金融机构计算机系统安全保障问责方案, 方案中明确指定各金融机构的法定代表人为其单位计算机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与此同时, 要求逐级签订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管理责任书。我国金融机构于2008年全面开展了计算机安全管理的自查工作, 并且陆续对多家主要金融机构进行现场专项检查;国家审计署于2008年也全面展开审计工作, 并且首次引入计算机安全管理审计的内容, 目的是从计算机安全管理的角度出发, 站在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国家安全的高度, 分析我国金融行业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并且提出了有效的改进建议。由此可见, 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金融机构中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工作。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加强金融机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2004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被正式公布, 其中重新修订了银行风险的分类和定义, 强调银行要重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传统风险管理的同时, 更要把计算机安全管理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指明计算机的安全管理工作是银行业全面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管理有助于提高IT行业治理水平, 依据IT行业治理模型, IT安全管理和发展战略具有一致性, 资源管理、绩效评估等构成IT行业治理的总体框架。随着金融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深入, 对于计算机安全管理的认识也在日益加深。随着各家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上市之后, 金融行业已经意识到计算机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因为一旦发生风险事故, 除了会影响金融业务的正常运行和办理, 还会有损金融机构的声誉及其市值产生不良影响, 所以需要更加关注计算机安全管理, 并对其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保障要求。

2计算机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2.1计算机安全管理及相关标准规范体系

操作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一种难以控制的风险, 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法来计量。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指出2007年金融机构要按照协议规定实行一种计算经济资本方法, 目的是控制操作风险。然而大多数金融机构于近一两年才实施该项工作, 由此可见, 金融业对于整个操作风险的管理体系、流程、计量方法、工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很落后, 无法满足于传统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管理等领域。金融机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除了人为工作失误的影响之外, 还与复杂的计算机系统软硬件使用环境有关系, 所以要进行科学、准确地度量和评估, 依然存在着很大难度。国内金融业需要首先建立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 科学衡量金融业信息存在的安全隐患, 相关部门应该在计算机安全管理领域内建立相应的标准规范, 有助于指导和促进我国金融业提高计算机安全管理的规范的标准水平。

2.2加深认知灾难备份体系建设的意义

金融机构需要根据自身业务系统的重要性、灾难恢复的时效性、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等关键因素, 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 按照相应的标准开展灾难备份建设工作。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金融机构通常使用这种方法, 即首先确定系统的灾难备份等级, 对应着实施不同的灾难备份策略, 并且重点对关键设施与系统实施高等级的灾难备份, 进行保护。由此借鉴, 我国金融行业的相关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各家金融机构, 要其依据自身具体情况, 采用分级实施, 坚持逐渐有序推进的原则,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首先保证关键设施与重要业务系统的可持续运行, 在实现灾难备份体系建设的时候, 相应减少建设或维护的成本。

2.3计算机安全管理需要业务部门关注和参与

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管理很多工作内容和业务部门息息相关, 比如说业务持续性管理方面, 在科技部门建造完成灾难备份系统的基础上, 需要业务部门制定业务方面的应急计划, 指导业务人员在系统中断或者恢复时对于业务的应急处理工作, 所以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需要协作开展应急恢复工作。在应用研发过程中, 产品质量会引发系统的运行风险, 程序设计或开发缺陷、测试不到位、需求不完善、质量不高等多种因素都会引发产品质量问题, 所以在应用产品研发过程中, 也需要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协同做好项目管理工作, 共同承担风险。尤其是业务部门需要依据项目计划、要求及时提供完整可用的业务需求, 加强需求整合, 持续提高需求质量, 控制和减少项目研发后期的需求变更;更要尽量降低安全系统资源的消耗, 最后积极关注产品投产后的使用效益, 业务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同心协力确保产品研发的质量, 安全防范并共担风险。

3计算机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

3.1组建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

金融机构需要组件计算机安全管理体系, 现在以银行为例进行规划组建, 推举银行行长或者副行长担任安全管理体系的组长, 办公室、个人金融部、信息科技部、运行管理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 共同负责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中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灾难备份、恢复计算机信息系统等的各种安全防护工作。科技部门定期向组长及其主要成员汇报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情况。与此同时, 银行总行及其分行的科技部门都需要设立负责计算机安全管理的部门, 进而形成一批专业、保障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的大型队伍。

3.2项目开发管理

金融机构对于计算机安全管理的软件版本质量, 要采取有效保障能够研发和应用。首先是不断改进研发与测试管理流程, 加强需求管理、项目方案审查、研发过程管理、项目质量控制等;接着需要及时优化调整应用版本的发布、测试、投产策略等, 遵循版本集中投产的原则, 来解决版本投产较为频繁等问题, 切实降低因为版本投产、生产、变更所带来的风险隐患;最后是要与业务部门进行配合, 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如此有利于分散风险, 实现共同分担。

3.3运行维护与操作管理

在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中, 应避免生产运行风险的发生。根据数据统计显示, 约有一半的生产运行风险是因为计算机安全管理不当引起的。所以金融机构要坚持将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置于信息科技工作首位的指导思想, 保持加强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 进而避免系统运行风险的发生。首先需要建立统一且集中的监控管理平台, 对主机、开放平台等各类应用系统开展实时监控, 实现生产操作、监控的自动化;接着经过部署帮助台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性能容量管理系统、资源管理系统等工具与系统, 逐渐提高生产运行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最后需要建立完备的应急管理体系, 明确应急预案与流程, 保证出现紧急事件依然能够进行妥善处理, 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3.4信息安全管理

实施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首要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体系, 利用技术和管理手段, 保证金融机构信息系统和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金融机构需要组建一支专门的信息安全防护队伍, 对于各类信息存在的安全隐患, 及时进行分析和解决。与此同时, 落实信息安全体系规范、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措施等, 部署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等一系列信息安全防护工具, 实现客户端的安全管理工作。因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防御措施, 即使遭到各种网络攻击, 也不会对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严重影响, 可以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金融业务的办理, 维护了金融机构的声誉。

3.5业务连续性管理

金融机构要遵循数据集中处理、主机灾难备份、平台多点接入、业务跨区受理的原则, 开展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建设。金融机构建立业务灾难备份系统, 实施同城磁盘镜像, 有利于保障信息系统的连续性运行。与此同时, 金融机构要定期实行业务级灾难恢复应急演练, 目的是保障灾备系统的有效性和熟练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安全管理工作是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及其信息化进程当中面对的异常重要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不仅要求金融机构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改进, 更需要各家金融机构的业务部门与科技部门协同配合, 同心协力为我国金融事业打造一个安全而又稳定的发展平台, 促进金融事业日益健康快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潘宇乐.浅谈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 2010 (11) .

[2]王欣宇.基层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应用科学, 2008 (1) .

[3]戴萍, 张宁娜.微机信息安全管理的一种技术方法[J].辽宁气象, 1997 (4) .

[4]杨志新.金融机构网络安全策略研究[J].系统工程, 2000 (03) .

[5]伍聪.关于银行内部办公系统建设的思考[J].办公自动化, 2006 (17) .

[6]陈卫军.企业建设容灾备份系统时应注意问题的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 2004.

3.金融管理中的效率与业务管理分析 篇三

关键词:金融管理效率;业务管理分析;邮政储蓄;案例研究

金融行业是计算机应用的龙头行业,其技术和应用水平在行业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到目前为此,金融系统的业务处理、管理监控、电子商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在此基础上应用的各种系统软件也成为支撑各银行运营的重要部分,因此IT运维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提高金融管理中的效率与业务管理是互相联系的,分析邮政储蓄相关案例发现,金融信息系统的运维管理不仅仅是网络方面的管理需求,更多的是业务服务方面的需求,即是需要全方面的IT运营制度的确立和完善,以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转效率,为金融业务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一、邮政金融业务的形势背景及金融管理中的效率与业务管理现状

(一)邮政金融业务的形势背景

中国邮政金融业务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随着邮政金融业务的发展,一些过去没有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矛盾逐渐突出。现行邮政储蓄机构吸收储蓄存款再转存中央银行、获取高额转存款利息(目前邮政储蓄的转存款利率为4.131%,而在中央银行连续降低利率之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利率已降为1.89%,两者相差近2.24个百分点)的做法,使邮政储蓄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公平竞争,并引发了一些基层机构的违规操作;邮储与邮政搅在一起,为邮政提供隐性巨额补贴,不仅不利于邮政业务的核算,也不利于邮政部门职工专注于主业,延滞了邮政部门自身的结构调整。事实上,由于邮政储蓄已经成为邮政系统最具获利能力的部门,很多基层机构都将之作为“吃饭业务”大力发展,而邮政原有的业务能力相对削弱;因邮政储蓄未纳入金融监管体系,有关监管部门对基层邮储机构的违规行为难以监管。

(二)金融管理中的效率与业务管理现状

当前,金融系统的业务处理、管理监控、电子商务等各环节的信息化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而在此基础上应用的各种系统软件也成为支撑各银行运营的重要部分。我国的金融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不仅仅是庞大的IT资源管理问题,更多是是数据中心管理问题,相比国外先进的大型数据中心,我国金融机构的运维管理水平不高,维护技术力量薄弱,整体上自动化和流程化水平较低,同时生产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反映出的现状就是我国金融行业IT建设水平整体偏技术性,但许多系统和业务流程是信息部门针对业务部的要求而定制的,业务子系统之间的耦合性、相关性和整体性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就是最大的问题是重开发、重建设,轻管理,轻规划。

二、邮政储蓄与金融管理中的效率与业务管理改进措施

(一)信息部门的服务效率是提高业务管理效率的基础

邮政储蓄的业务开展是以信息化服务为基础。在IT服务管理已经成为热门的时代,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更应注重调研,科学评估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运用先进的理念标尺,选择合理ITSM实施工具,进行规划布局,为打造其优良的IT服务流程和提供高效的IT服务而大胆实践。通过报表统计,系统运行情况分析等反馈可以实时查看系统运行状况,和受理业务部门IT请求数量和最终处理结果。这确保了金融机构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服务相挂勾,提高了工作的考核度和量化效能作用。因此金融机构也将注重对优质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信息部门的服务流程和规范,为技术人员提高了稳定的运维环境,有助于信息部门为业务部门和最终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IT服务管理同样为金融机构节约成本,提升信息部门服务效率提供了解决办法。通过对IT服务价值的量化,即对流程化运作中的工作量以及每个岗位所完成服务量的量化,可以实现提升技术人员工作效率,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有助于信息部门由传统的资源管理方式向随需应变的业务管理方式转变。

(二)完整的方案和运维实施办法是必要的

信息化服务的质量决定服务质量。以维护客户业务系统以及建立IT服务流程管理制度为宗旨的ITSM就成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ITSM的解决方案可以彻底改变我们金融业的信息系统管理问题,通过ITSM提供一整套创造服务、管理服务的方案,为信息部门能更好地服务于业务部门提供了工具,也可以切实优化金融机构的IT管理质量和效率。对于金融行业来说,主要是三方面要素:建立建全标准流程监控IT服务的运行状况;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对其服务负责;技术人员的高水平确保信息部门提供服务的优质高效。这三大关键性成为ITSM解决金融行业运维管理问题的重要法宝和利器。在ITSM框架范围内,服务就是最高宗旨,因此信息部门的首要职责就是通过建立完善的IT服务流程,为业务部门以及用户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服务。简单来说,就是要求信息部门以服务中心、以流程为基础、以客户满意为工作的全部重心所在。通过ITSM管理方法,让金融机构的IT资源发挥最大交通,并帮助IT部门由成本中心向价值中心转变。

(三)效率意识要真正融入其日常运维管理工作

效率意识是效率提升的关键。金融管理中的效率与业务管理需要效率意识加以支持。目前我国的IT运维厂商很多都能解决网络运维层次的问题,但上升到运维流程方面的并不多。金融管理中的效率与业务管理分析需要综合考量,特别是在邮政储蓄服务相关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尤其如此。按照ITSM标准方案去执行它的流程,能保证IT流程不仅仅企业的一项管理措施,而是真正融入其日常运维管理工作,成为金融机构信息部门日常执行的内容。金融机构需要按照既定信息化规划对管理系统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只有确保IT运维流程能真正符合自身机构的系统状况,不断改进优化,才能形成最适合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流程化系统。

四、结束语

通过对金融管理中的效率与业务管理分析来看,当前邮政储蓄亟需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常冬梅.我国金融租赁现状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7,(2).

4.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四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信息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从而其安全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在计算机的网络安全中,由于不法分子、病毒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计算机的安全网络存在问题,进而影响企业的数据安全,更有甚者一旦企业的数据泄露就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数据加密技术,通过其加密技术的使用,保障数据的安全和严密,进而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系数。

2数据加密技术的概述

在计算机的网络安全管理中,数据加密技术作为保障其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对于数据传输的安全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计算机中,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入侵、监控和监视等手段获取计算机的IP地址以及用户名等资料,进而对计算机中的数据进行窃取,使得计算机的数据出现泄漏和丢失的现象。

5.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五

一、计算机技术在施工项目管理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在我国当前的施工管理里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管理模式简单、粗放,管理总体水平较低;同时,在项目各方参与者中,信息资源很难及时、准确、高效的传递。

在科技潮流引领下的第三次世界性革命中,计算机技术作为现如今社会中最具活力的生产力要素,其广泛应用所引发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正在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改变着传统建设行业的面貌。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方便快捷的实现信息最大限度的共享和管理。不仅可以明显的提高整个项目的效率,也可以加强工程的施工进度、工程的质量、材料、设备、安全、人力、物料等各个生产要素的有效使用和控制,降低建造的成本、提高整体工程的效益,实现变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转变。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论是计算机信息设备性价比的提高还是其技术本身长足的发展,现代计算机技术都必将普遍应用于建筑施工工程项目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以及信息资源的利用可以为一个工程项目的多个环节减少开支和相应的管理成本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收益。施工项目的相关信息经过大数据和云处理的整合,也使得项目相关人员能够更轻易的进行资源共享与工作协同,在实现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也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操作人员的工程技术水平。

二、工程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滞后的信息化管理理念

在我国,信息化管理依然处于摸索的阶段。许多项目负责人、参建单位负责人滞后的信息化管理理念使得新方式难以迅速发展,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所在项目进行决策、管理,对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接受;对建设信息的关联性不能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在推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导致多数项目管理人员很难打破旧式管理的桎梏,突破现有的传统理念。这既制约了新式理念的实施,又降低了系统性管理的效率。

2.管理软件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需求

现在大多数项目管理系统都是由软件公司开发,缺少工程背景的实际经验,因此许多公司设计的软件绝大多数都只设计了管理所需的部分职能,缺乏一个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软件。同时,软件在开发的时候忽略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盲目开发而缺乏用户体验,最终导致其根本不能满足管理部门的需要。

3、信息化管理难以落实到位

由于项目管理人员(或施工单位)对信息化管理没有足够的理解透彻,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对信息化管理无法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也不尽如人意,导致在推进信息化管理的进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信息孤岛”、“技术高消费”、“信息化投资黑洞”等。

总的来说,尽管我国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想法和措施已经提出不短的时间了,但却总是没有办法得到完善的落实。原因就在于政府对企业的引导作用还不够,相关的政策法规也不够完善;工程管理人员浅薄的认识以及固有的思维壁垒,难以进行有效的规划,无法将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建设信息有效的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缺少优秀的管理软件使得管理的信息化之路雪上加霜。这些因素使得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得到贯彻落实。

三、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施工项目管理中运用的建议

第一,通过全方位调研,总结以往项目管理中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足和缺陷并借鉴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的应用经验,建设单位应当从全局出发,制定信息技术在管理中具体的应用战略和方针指导并保证它们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改造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的整体管理已经成为一个趋势,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的熟练程度就可见一斑。因此要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作为首要要务,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建设领域的工作,特别加强在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

第二,从项目开始建设直到建设结束,企业应利用好万维网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是建设规模大、参与人员多、信息量大的项目。“纸”作为一般管理信息的`载体,属于纵向沟通方式的一种。这种交流形式非常复杂、效率低下且费用昂贵。容易引起因信息交流沟通的滞后性及中间层次复杂的子系统引起交流沟通失误从而造成损失。这种沟通形式在信息传播飞速的当下早已被时代所淘汰,因此,利用信息手段将施工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三,积极开发、利用各种网络APP。信息化的核心是开发以网络为服务平台的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信息的主体框架,动态、高效的计算并处理施工项目的各种数据,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最终达到共享信息,改变合作方式与沟通渠道,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第四,要不遗余力的开发基础系统和施工管理系统相关软件的应用。以下两个例子即可说明问题:

1.在生产进度方面,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显示每天的施工计划表、用料计划表、组织设计等信息,使用万维网进程管理软件可以详细了解施工项目各方面的进度,并且可以由进度的发展来不断变化资源配置和时间占比,以适应施工现场的各种预料之外的变化;

2.对于成本的控制可以说是整个管理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一个环节了。它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活动。与手工操作相比,软件的优越性显得异常明显:更短的时间以及更可靠的成本控制方案。成本管理软件系统几乎可以贯穿整个施工阶段的各种造价核算与成本控制,自动生成各种财务报表、绘制投资费用评定图,除此之外,它还能够对各子项目的成本等级进行评定,从而为管理人员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提供可靠依据。

3.第五,对项目负责的相关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必须得到提高,如进入计算机技术专业进行深造,招募专业人员等方式。在如今的企业中,既能熟练操作相关软件又对项目管理精通的技术人员还是少数,所以,加强计算机理论教育和相关人才的培养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只有坚持这样的做法不动摇在将来才能实现项目管理的信息化,企业的竞争力才会更强。

结论

6.银行金融创新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篇六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中介,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理论是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这一理论框架上进行了补充和延伸。严格意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而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等。

金融创新与银行角色转变

过去银行业务一向偏于静态与稳定,但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新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陆续开发,金融机构也跟着调整其运营模式,不仅借由发行或投资新种金融商品创造收入,也利用新种金融商品从事风险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而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非常有限,除了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外,很少经营其它金融业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一直很少。

60年代末,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固定汇率制提出了挑战,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实行资本控制。这一阶段银行的金融创新目的在于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款等。在欧洲货币市场建立后,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其结果是加强了经济体对金融体系的深化,在原有的金融体系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加速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设置,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互助基金等。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市场创新活动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中期票据、可转让存单、货币远期交易、浮动利率债券、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其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80年代,能源市场供应过剩、债务危机等使得转移信用风险、改善银行信贷质量、降低筹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这一阶段的主要创新活动有票据发行便利、零息票债券、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各国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机构为增强资产之流动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角色从以往单纯的间接金融转变为商品的发行者、代理商、管理发行者、信托者、增强信用或流动性者、至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例如投资银行等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从事着资本市场的业务,包括证券的发行、承销与交易代理,提供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等业务,显然的,为直接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正是这些非银行的金融中介。

因此,商业银行不仅继续是货币市场、间接融资的主体,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的作用也在加强,这也使得银行金融中介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地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它们一改由原来只经营传统的存、汇、贷、放,变成经营几乎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

对创新业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无论是从金融创新的诱因还是从金融创新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即西方所指的表外业务上。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除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资产,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这类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

代理的地位,以中间人的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它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顾客,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

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并且也依这些商品如何被使用而有所分别。

随着各国对市场利率、外汇管制的放松,企业为了转移或消除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摆脱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机构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新金融工具进行表外融资,金融创新活动愈演愈烈。以目前的金融创新活动而言,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和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开发上。资产证券化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稳定的未来现金收入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成为资本市场可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它是近30年来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的有效融资和投资工具,是衍生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资产证券化的好处除了增加发行金融机构流动性外,最大的好处即是将证券化之资产的风险加以分割,移转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其它投资者。

在金融市场上,有些金融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如零售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和住宅贷款等,而有的金融资产是富有流动性的,如证券,投资者可以随时在证券市场上把证券卖出去。对于银行来说,为了提高资金的效率,有必要将没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变为具有流动性的证券,资产担保证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它是以贷款在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作为担保发行的证券,通过资产担保证券,银行将难以流动的资产转变为可以流动的证券。创新业务的有效监管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互为因果的。经济学家凯恩(Kane)认为,严格的管制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产品来规避监管,而金融创新又进一步促使监管部门通过制定新的法规来将新产品纳入监管范围,于是又有新一轮的创新。据此也可以认为,管制和创新会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严格的金融管制实际上是金融创新的一种动力。国际清算银行下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1988年7月提出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Capital Accord),该资本协议之目的在确保各国银行持有相同水准的适足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以金融机构偿债能力为主轴的风险监理标准,进而强化国际金融市场之健全与稳定。自此巴赛尔资本协议的优点广泛地被认可,成为全球金融业界公认的准则。惟近几年来,随着金融环境瞬息万变,金融国际化与自由化使得金融业务区隔日渐模糊,在金融创新、科技进步与全球竞争力提升下,银行除传统存放款业务外,也积极开发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内之各项新种业务,以增加收益来源,但伴随而来经营风险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有鉴于此,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在发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广征十国集团及开发中国家之各方意见、并进行银行量化影响评估后,于2004年6月定稿“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作为旧版的修正。

与旧版相比较,新资本协议除旧版的信用风险及市场风险外,增加了操作风险之资本计提,即支柱一之最低资本需求,定义银行资本对风险性资产最低比率仍维持在8%的原则外,将银行所承受的风险有系统的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并允许银行使用本身发展之风险评估模型或使用外部信用评等机构所提供的评等方式。此外,旧资本协议仅承认少数具有高可信度及可辨识等特色之担保品与保证,而新资本协议为鼓励银行妥适运用信用风险冲销技术以降低信用风险应计提资本,将承认更广泛之冲销技术,包括担保品、保证、净额结算、信用衍生性商品等,另从事资产证券化业务以降低风险性资产,也能达到降低信用风险之目的。

支柱二是监理审查程序要求监理机关对银行资本分配技术与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进行量

化及非量化评估。作为支柱三的市场约束要求银行披露其资本比率计算适用范围、资本内容、风险评估与信息管理、资本适足比率等四类信息,透过市场纪律来督促银行稳健经营。通过信息披露的方式提高金融机构的透明度,不但有助于准确评价金融机构的稳健程度和控制系统风险,而且能够使风险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可以享受较低的筹资成本和较高的授信额度,从而有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时旧资本协议之适用对象为银行业,而新资本协议延伸至金融集团之控股公司。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大幅提升银行监理机能的动力,旨在鼓励银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而非仅遵守一个狭义的最低资本比率要求。然而,新协定的复杂性、对银行资本水平的影响与将监理审查程序及市场纪律机能纳入基本架构,对监理机关与银行都将是一大挑战。概括而言,新版资本协议是银行提升经营策略的契机,透过正确的衡量与管理风险,塑造出一套健全的公司治理制度,如此银行将易获得市场认同、有利股价提高、信用评等升级,并使银行除现有以资产报酬率及股东权益报酬率衡量整体财务绩效外,尚可衡量各项业务的风险调整报酬率,将使绩效评估及资本配置更合理化,新资本协议对银行的运营应会产生重大的附加价值。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J].当代财金,2004(1)

2.郭子润。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制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3(4)

3.李兴智。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及途径[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3(2)

4.邹功达。全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2(10)

5.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杨有振,侯西鸿。金融开放:创新与监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7.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13-0000-01

Transmission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ecurity Strategy

Li Hongsheng

(XI'an Railway Vocational&Technical Institute,Xi'an710014,Chian)

Abstract: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is mainly spread through the network,although much higher speeds,but the information transfer process has always been the safety of people's attention.In this article,the author of the computer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strategy in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words:Computer information;Network transmission;Security policy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计算机信息的传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在使人们充分享受高新技术带来的信息获取便利的同时,也让人们充分认识计算机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同样非常重要。速度和安全对与计算机信息的传输来说是缺一不可,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缺失任何一个要素都难以保证计算机信息传输的有效性。本文中,笔者对计算机信息传输中的安全保护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一、何谓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安全性

从本质上来讲,网络信息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受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不中断[1]。

(一)对网络的管理和运行者来说,针对本地网络信息的任何行为都要得到控制和保护,防止出现对网络信息的非法操作现象,例如病毒和木马的攻击、黑客的对信息非常读存以及对网络资源的非法占有等等,其中防御和制止黑客的攻击以及计算机病毒的侵袭是维护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安全的重要举措。

(二)对于安全保密部门来说,他们希望对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进行过滤和防堵,避免机要信息泄露,避免对社会产生危害,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三)对网络使用者(个人、企业等)来说,隐私和商业机密的泄露是他们高度关关注的问题。目前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信息在网络上的泄露现象非常严重,因此也提高了用户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机密的信息安全意识。

(四)对社会教育与社会的意识形态来说,网络上充斥着大量的虚假信息与不健康内容,这些信息都是人类文明的渣滓,应当剔除出人们的视野范围,避免成为阻碍人类发展和妨碍社会和谐的绊脚石。从这个角度来看,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二、维护计算机信息传输安全的保护策略

(一)防范病毒。病毒对于拥有计算机常识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病毒是指编写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毁坏数据、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简单来说,病毒就是恶意程序,它像现实中的病毒一样,同样具有传染性、破坏性和潜伏性,与之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还具有非授权性。目前对计算机病毒的采取的防范措施主要有:1.安装杀毒软件,且实时更新病毒库并定期杀毒;2.做好重要信息的备份工作,尽量减少病毒对数据的破坏;3.重要信息应当设立常态的物理方面或者逻辑方面的隔离措施;4.对于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以及相关附件;5.不要浏览非常网站。

(二)防火墙。防火墙是指在内部局域网和公众网之间设置的一道屏障,它实际上是一种隔离技术。防火墙可以阻止网络中的黑客来访问你的机器,防止他们篡改、拷贝、毁坏你的重要信息[2]。当前防火墙的主要內容是应用网关、过滤数据包以及代理服务等。当时防火墙有着自身的局限性:1.防火墙主要是防范“墙外”(网络外部)对计算机的非法攻击,而对于“墙内”(网络内部)的攻击则显得无能为力;2.主要是基于IP控制而非用户身份控制;3.防火墙不能阻止已经被病毒感染的文件或者程序,防火墙的主要功用是“防火”而非“灭火”;4.管理与配置的难度较大,比较容易形成安全漏洞。

(三)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是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上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响应和处理过程。入侵检测技术具有包括以下这两个方面:1.从具体的检测手段来看,分为基于知识的入侵检测技术与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技术。2.从检测系统所分析原始数据上,有来自系统日志的入侵检测和来自网络数据包中的入侵检测两种。入侵检测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主机系统的日志文件分析上,因为这时的用户对象主要局限于本地用户。随着分布式大型网络的推广,用户可随机地从不同的客户机上登录,主机间也经常需要交换信息,仅靠对操作系统的日志文件进行检测,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样就使入侵检测的对象范围扩大至整个网络的数据[3]。

(四)访问控制。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非法访问。访问控制是采取各种措施保证系统资源不被非法访问和使用。一般采用基于资源的集中式控制、基于资源和目的地址的过滤管理以及网络签证等技术来实现。

(五)数据的加密传输。对计算机数据(信息)尽心加密的方式是非常多的,在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输的过程中一般是依据信息的变换规则,将明文变换成为密文进行传输,在对方接收到之后应根据对应的规则将密文转化为明文。数据加密技术不仅可以对传输信息进行加密,也可以对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密,即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非法截获或者入侵盗取,如果不知道加密规则,那么所截获和盗取的信息只是毫无意义的乱码。所以,加密原则可以非常有效地对抗信息拦截和非法访问等非法操作行为。

(六)数字签名。数字签名和实际生活中的签名发挥着一样的作用,即都是一种鉴别方法,借此发挥解决抵赖、伪造、篡改以及冒充等安全问题。作为一种数据交换协议,它要在数据收发双方中发挥重要作用应该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数据接收能够有效地鉴别数据发送方所宣称的身份;2.发送方在以后不能否认发送此数据的事实。

数据签名一般采用不对称加密技术,发送方对整个明文进行加密变换,得到一个值,将其作为签名。接收者使用发送者的公开密钥对签名进行解密运算,如其结果为明文,则签名有效,证明对方身份是真实的[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真正地维护计算机信息传输安全,综合采用各种措施是明智之选。

参考文献:

[1]胡昌振等.面向21世纪网络安全与防护[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6

[2]卢开澄.计算机密码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Jess Garms,Daniel Somerfield.Java安全性编程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八

一、引言

2007 年,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Paul McCauley 给出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是经营借贷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类似于传统银行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其源于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资产证券化,随后影子银行逐渐成为了金融改革发展的补充系统。进入21 世纪之后,美国影子银行的资产规模开始超越传统银行,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参与者。一般而言,影子银行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影子银行设计了不同的投资产品,执行了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传统银行的功能,因此在美国影子银行也被称为“平行银行”。

我国影子银行的起步较晚,2004 年类似于上述影子银行的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率先出现在国内的商业银行。尽管起步较晚,影子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却十分迅速。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不够完善,造成我国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存在较大差异,这直接促使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和过度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警告中国关于影子银行的风险,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在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方面持续发酵。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有多大、促使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动因是什么、如何监管影子银行等一系列问题亟须解决。

二、影子银行的基本特点及其风险机制

(一)影子银行的基本特点。自从提出影子银行的概念之后,其就被广泛地应用在金融领域,有关影子银行的一些基本特点如下:

1、期限的不匹配。影子银行不具备吸收存款的渠道,然而它却可以吸收安全系数较高的基金并将其贷出。这意味着影子银行是将短期债务提供给金融市场作为长期资产使用,使得影子银行面临更高的风险。

2、高杠杆性。影子银行没有最低准备金的要求,因此其操作的杠杆较高。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影子银行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创新出许多高杠杆的产品,随着全球化和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这种信用的扩张逐步变成了一种系统风险的来源。

3、产品设计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影子银行在产品的结构设计上十分复杂,综合考虑了经济学、数学、心理学、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其销售在场外市场进行。由于其拥有证券化的背景,因此信息的不对称性也是影子银行产品的重要特征。

4、监管的缺失。在风险监管领域,传统的商业银行接受着监管当局和巴塞尔协议的监管,他们必须确保相对充足的保证金,公布业务和账户的风险。绝大部分的影子银行不受监管系统的约束,其不必考虑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规定,也不必公开金融地位的细节,这使得影子银行在金融系统遭受外来冲击时抵抗力减弱,同时也使得影子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机制。

明斯基时刻是资产价值崩溃的时候,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的长期稳定可能引起债务和杠杆的同时增加,进而增大了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最终经济陷入到了去杠杆化的长周期中。明斯基时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投资者承担大量的债务,同时拥有持续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能力;第二阶段,尽管投资者仅能支付利息费用,然而他们仍然能够促进金融规模的扩张;第三阶段,只有金融资产价格的风险爆发能够补偿债务,这也被称为庞氏骗局。明斯基通过揭示经济从稳定到危机的运动规律而闻名。为了迎合监管需求,传统商业银行采取了以下方法:(1)在金融衍生品市场购买信用风险对冲工具,比如CDS(信用违约互换);(2)继续发行那些流动性弱但稳定的现金流;(3) 将结构性投资工具发展转化为信用风险,并且取得大量的投资收益,这些工具是基于多种流动性、风险和盈利能力共同设计出来的。在这种高风险的业务中,影子银行仍没有被监管机构监管,也没有被强制性地设置存款准备金率来应对各种风险。在影子银行系统中的信用委托链持续扩张和延伸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成为金融模型的假设,信用链的崩溃也将波及影子银行。

三、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

影子银行起源于美国,中国金融市场中的影子银行也具备上述影子银行的基本特征,但也具备一些特有的特征,这是由于中国和美国的金融系统和其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影子银行和其运行模式也存在差异。中国影子银行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主要基于衍生品、证券化和再证券化工具,其产品主要是银行信贷的信用创造。然而,中国的大部分影子银行局限于传统银行的间接融资领域,通过在机构形式上的改变,传统的银行融资转变为直接的民间借贷,比如股权融资。

第二,以影子银行的规模来看,美国的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主要的信用创造者,并且深刻地改变了金融结构和金融运作模式。中国的影子银行起步较晚,早期的非标准信托和农村资金合作社已经拥有影子银行的一些特征。直到2004 年,国内商业银行推出的财富管理产品拥有一些典型的影子银行产品特点,在2005 年中国开始出现信贷资产证券化。

第三,从影子银行扮演的角色来看,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的发展加速了商业银行业务模式的改变和美国金融系统市场化进程,这极大地提高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然而,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影子银行局限于直接融资的传统领域,影子银行仅仅是一种商业银行业务的替代。因此,影子银行有利于金融的多元化,更好地迎合了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影子银行是我国传统银行系统的有效补充。

第四,不同于美国和欧洲影子银行的创新能力和高杠杆性,过度创新和高杠杆并非是中国影子银行的特点,这是由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欠发展和缺少衍生金融工具,改革和杠杆空间不大。

第五,由于美国和中国不同的环境,两国有关引起影子银行风险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在中国,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化不会成为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中国的影子银行主要活跃在民间金融、非标准的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和其他一些灰色监管领域。因此,民间金融的盲目发展和监管措施的缺失将成为中国影子银行的最大风险来源。

四、影子银行对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调查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 年到2014年,国内社会融资规模从28,629 亿元人民币增长到164,773 亿元人民币,增长规模巨大,与此同时,银行的存贷比从2001 年的64.9%仅增加到2015 年的67.24%。这表明银行信贷不能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规模,同时也间接看出影子银行的扩张规模不容小觑,但是在影子银行领域仍有许多参与者,包括信用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小贷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典当公司和其他的投资金融机构。以上机构并没有被严格的监管,因此统计这些影子银行的规模具有相当的难度。随着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张,其对于金融系统的影响将变得越来越大。

总之,影子银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金融领域的`改革产物,它有效促进了金融对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然而,影子银行在关于宏观调控机制及其有效性的影响方面,威胁着金融安全。首先,在金融市场,以满足金融资产和金融产品的需求,影子银行创造出信用产品,进一步地促成了资产的价格,最后形成资产泡沫、降低了资产质量;其次,影子银行的活跃也会加速全社会的资金流动速度,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调节。另外,影子银行体系内各种金融资产的创新是为了规避监管和暴利产品的追求,它的价格会影响官方的利率,并对实施的政策意图造成有害干扰;最后,影子银行的快速扩张将会导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错配,破坏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五、小结及建议

尽管我国影子银行的实际规模难以确定,监管措施和监管体系缺失,但是影子银行在近几年来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也不容否认。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庞大的规模也引发了极大的关切,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不够完善,影子银行也表现出不同于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特征。我国影子银行是在民间投资的快速发展和监管体系缺失的环境中产生的,同时我国影子银行并没有过度改革和高杠杆的特征。

根据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特征,本文给出了几点关于避免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建议:

(1) 监管机构应该制定影子银行股权资本比例来降低风险;

(2) 银行类似信托计划和金融产品的资产负债表外活动通常是以股票回购和银行资产的担保为支撑,但不能转移或规避预期风险,相反,这会增加风险的混乱性和隐蔽性。监管当局应该加强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控制金融风险的消极影响;

(3)影子银行应该被纳入到监管体系,其行业经营数据也要定期公布;

(4)构建合法合规的平台系统来支持影子银行,完善投资银行行为规范,修改有关金融产品的法律和法规来改善金融环境。

9.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九

为保障松江区医疗机构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加强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管理,促进卫生信息化建设,确保各医疗机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常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现将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组织

各医疗机构应成立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第一责任人、责任部门;成立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小组;确定信息安全专管人员,明确责任,并定期检查、督促落实。

二、计算机机房安全管理规定

1、做好中心机房安全保卫工作,机房无人时应及时上锁。机房管理人员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机房管理制度、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保障系统正常、安全、可靠地运行。

2、机房门钥匙、电子令牌及设备机柜钥匙应由机房管理人员集中保管,不经允许不得转让他人。进入机房所有人员,应填写中心机房进出登记簿,以备记录。外来人员参观主机房,必须经有关领导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未经机房管理人批准,非相关人员不得进入中心机房。

3、严禁在机房内计算机上擅自运行外来的光盘、软盘。若工作确需使用,应报告机房管理员,并严格进行病毒检测后方可使用。

4、处理涉及敏感信息事务时,不得接待参观人员,非相关人员不得靠近观看,无关人员不得擅自操作机房设备。

5、所有设备要制定严格的符合安全要求的口令,口令要严格管理,定期更换。

6、未经允许,机房内部设备情况、机器性能、网络地址、使用的程序及业务处理范围,一律不准对外传播、解答。

7、机房管理员应做好计算机相关资料如操作系统、业务程序、业务源程序等书面资料、磁介质的保管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如需借阅资料,应至机房管理人员处按规定办理借阅手续。

8、机房内所有设备应严格管理,各种设备、材料要登记在帐,并由机房管理员负责。机房设备由专人操作、管理,专机专用,设定用途的设备一般不得用作其他用途。

9、机房内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使用明火或吸烟,消防器材应固定位置存放,不得随意挪动。

10、严禁携带大头针、曲别针、强磁性物品、带灰尘物品进入中心机房。中心机房内不得有卫生死角、可见灰尘;调节适合计算机的温度、湿度;门窗密封,防止外来粉尘污染。

11、设立机房安全防火人员,并加强安全防火教育,学好安全防火条例,严肃纪律,提高思想认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向机房管理人员汇报并解决问题。

12、机房管理人员要严格执行以上操作规程,不得违章操作,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向系统安全管理人员报告,并认真做好记录,配合应急响应小组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三、网络设备管理规定

1.医疗机构必须实现内外网隔离(此处将医院核心业务局域网、松江卫生专网称为“内网”,医疗机构行政办公局域网与互联网称为“外网”),确实没条件实现物理隔离的,过渡期可以使用划分不同VLAN的方式使用交换机,严禁混用内外网交换机、集线器;

2.网络设备应统一配置和安装,由专人进行参数设置和管理,并形成记录;

3.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应固定在机房、分机房或设备间,应放置于一般人不易触及的地方;

4.监护室、急救室等场所慎用无线网络设备; 5.发现不能正常工作的设备应及时更换; 6.应该使用由有关部门安全认证的网络安全设备;

7.网络安全设备由专人负责其参数的设置和管理,定期升级。

四、服务器与存储安全管理规定

1.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应由专人负责,并记录详细的运行维护日志记录;未经主管同意,其他人员不得对服务器/存储进行操作;

2.应由专人定期对服务器和存储设备进行检测维护,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主管;

3.提供关键服务和涉及核心机密数据的服务器(如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必须采用在线双机热备方案,确保关键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做好防病毒工作和安全防护工作;

4.服务器管理员密码仅限管理员及信息主管掌握,密码必须定期更改,并有书面记录,严格保管;

5.PC服务器必须每月进行一次常规性检查和重启,小型机必须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常规检查和必要的重启;

6.服务器和存储设备的维护和升级必须有预案和实施记录。

五、网络工作站管理规定

1.对各工作站应进行编号,登记在册,统一管理;严禁使用未经检查的工作站。空闲工作站不得接入网络,备用工作站只在需要时才允许接入网络,平常必须保持断开状态。空闲和备用工作站应有明确标识;

2.工作站必须设置密码,密码包括开机密码、登陆网络密码和屏幕保护密码;

3.业务网内工作站应保证专机专用,不做与业务无关的事; 4.操作人员不得更改系统配置,不得擅自安装软件。应用软件必须由技术管理部门负责安装;

5.操作人员不得擅自增减硬件设备,如果出现硬件故障,应及 时与管理员联系,由管理员进行维护;

6.原则上工作站不能安装光驱、软驱、外接存储设备; 7.操作人员应定期对工作站进行清洁;

8.未经主管领导同意,各部门不得私自将设备接入业务网。

六、网络工作人员管理规定 1.网络技术人员职责

(1)在信息科主任或计算机室主任的领导下进行工作;(2)负责“网络系统”的运行监护、及时维护和数据备份,保证网络正常运转;

(3)负责网络中心和各工作站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负责各用户软件权限的分配、授权,严格注意口令的保密;

(4)负责对网络工作站操作员的培训、技术指导工作;(5)妥善保管光盘、软盘、磁带、资料、修理工具等物品;(6)检查网络工作站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遇有重大问题,及时报告;

(7)负责“网络系统”的逐步拓展和新增功能模块的应用;(8)积极钻研计算机网络和医疗信息管理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系统管理员职责

(1)负责服务器、备用服务器及网络重要设备的软、硬件安全保护,要求责任心强、业务精;

(2)负责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密码设置,及时更新密码,并详细记录密码内容、更新时间,更新后及时将密码报告信息科负责人;

(3)负责用户字典的维护,负责上网人员的用户权限分配,并详细登记;

(4)负责“网络系统”的数据备份、介质存放;(5)每天登记服务器、备用服务器运行状况;(6)系统出现重大故障时,及时报告有关负责人;

(7)建立专柜保存服务器、备用服务器等各项文档及系统重要资料。

七、“第三方”访问管理规定 1.“第三方”定义

“第三方”为除医疗机构内与“网络系统”相关的操作、管理和咨询人员以外的所有人员,即包括医疗机构外的系统开发供应商、交流访问人员、咨询人员、病人及其家属以及医疗机构内与“网络系统”无关的人员。

2.系统定义

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所有网络布线、网络设备、计算机设备、计算机外围设备、数据库以及在系统上运行 的所有数据和程序。其中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MIS)、医学影像系统(PACS)、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3.实体访问的规定

所指的实体为中心机房、信息科以及计算机设备专用场所或柜子,同时包括所有系统操作终端所在部门或房间,这些场所必须建设为可封闭场所(即有门及门锁),并挂牌告示,钥匙由专人保管并记录在案。明确在非工作时间这些场所为保安巡视点。

“第三方”在工作时间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上述场所;如进入必须由医疗机构内相关人员全程陪同,不允许“第三方”人员单独滞留。“第三方”如在滞留期间未经允许不得查看、使用场所内任何设施或文档。在非工作时间原则上不允许“第三方”进入,如确有需要则必须通知总值班由相关人员全程陪同并记录在案。

4.逻辑访问的规定

“第三方”原则上不允许操作、访问“网络系统”,如确有需要则必须在相关人员的全程陪同下使用系统的最低权限用户(如guest)进入系统进行所允许的操作。如果无最低权限用户而使用了其他用户进入系统,在“第三方”离开后必须立即更改密码。

“第三方”在访问系统期间,未经许可不允许使用任何方法(如拷贝磁盘、刻录光盘、打印数据、手工记录等)带走任何数据和程序。

八、网络信息系统应急事故处理管理规定

在系统中建立完备的事故应急响应处理规定,包括以下几点:

1、系统用户发现系统运行可疑现象后,应立即报告本部门系统安全管理员;

2、系统安全管理员应尽可能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现场,并在半小时内向应急响应小组进行报告,同时报本部门安全主管领导;

3、应急响应小组应在一小时内确定现象的性质,并采取措施,收集现场数据,避免严重安全后果的发生,同时,对于安全事故,要上报信息安全领导小组;

4、安全领导小组根据事故的性质,向相应的主管部门进行报告。

5、汇报完毕,将事故定性之后,接到上级指示,对于被破坏的系统和数据,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恢复,使之重新正常运行。

6、对安全事件进行总结,用于指导今后的应急;对于严重的安全事件,必要时申请司法程序介入。

10.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十

关键词:数据加密;计算机应用安全;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8

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人们基本生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计算机应用日趋广泛,目前已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计算机安全问题也逐渐得到重视,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完整性,只有通过数据加密技术来实现[1],数据加密技术对维护计算机安全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数据加密技术的概念

在计算机运行的过程中,应用系统的任何操作都要经过数据传输,只有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计算机的安全才得以实现,换言说之,计算机安全取决于数据传输的安全。数据加密技术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信息发送方传输给接收方的数据要经过解密然后才能获得的一种方式[2],数据加密首先处理明文或数据,将其转化为一段无意义的代码,然后挑选随机数组成对应的密钥,还原信息内容,运用密钥来保护信息数据的安全。数据加密的算法有置换表算法、改进的置换表、循环移位和XOR操作、循环冗余校验算法这几个类型[3],数据加密技术根据以上几种控制算法,将数据通过加密密钥、函数转换成没有任何联系、不可读的密文,此密文难以破解,实现了计算机安全的有效运行。

2 影响计算机安全的问题

2.1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漏洞

现阶段全球运用最多的是微软系统,用户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由于微软系统用户较多,黑客也将主要攻击目标放在此类系统上,因此,微软系统的漏洞也被这些黑客们首先曝光,给计算机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黑客或病毒会通过漏洞来获取用户信息、账号密码等形式来达到从中获利的目的。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漏洞是不可避免的,操作系统由开发团队来支持,其编写的代码接口本身就有问题,通过补丁的形式来修复漏洞[4]。操作系统大都支持多用户、多进程,这就表示在同一个主机上可能会同时接收到较多进程的运作,在它们传输的过程中,网络系统就会因为操作而出现漏洞受到病毒或黑客的袭击。

2.2 互联网的安全隐患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计算机随之运用得越来越广泛,网络参与使得计算机发挥出巨大的功效,人们坐在家中就可处理生活、工作上的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根据研究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计算机安全问题都是因为互联网造成的,互联网的链路层、传输层等协议出现了问题,就会被黑客抓住漏洞,置入木马及病毒传输给互联网用户,这种计算机病毒往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甚至会隐藏在程序中,一旦被共享或打开,计算机就会被感染,致使黑客恶意盗取用户信息。

2.3 非法入侵

除了黑客与恶意攻击者之外,也有这样的一部分非法入侵者,利用监视网站或计算机,来取得用户口令、密码或IP,运用这种违法的手段登录系统冒充用户,并且将自己的IP地址取代用户地址,借此盗取更多的互联网信息。

3 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

3.1 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将明文经过加密算法使其转换为密文,从而使黑客与攻击者无法破译,但是只有加密方法和加密算法进行保障数据还是比较不安全的。现阶段运用最多的数据加密技术有链路层加密、节点加密、端对端加密这三种[5],比如电子银行系统就是通过运用先进的加密技术来达到安全稳定运作的目的,一旦电子银行数据被破解就会导致巨额损失。因此,电子银行的客户端、服务器等多种数据都是加密的,即使攻击者破译了加密数据,也无法盗取其它端口的信息,有许多银行通过数据加密技术再加上交换网络设备,共同防范数据的泄露,从而增强信息安全性,通过多重加密数据来保证数据安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多设备交换共同作战的方法就是当路由器、防火墙等在运行的过程中,数据传输到安全设备时,数据加密系统会自行检测是否带有潜在的风险,如果发现有危险,就会按照原来的路径将错误的信息回馈到路由器或防火墙中,设备将及时对其作出处理,立即关闭端口,保护信息安全。

3.2 数据加密方案

目前可实施的数据加密方案有三种,分别是对称数据加密技术、非对称数据加密技术、公开密钥加密技术。对称数据加密其实就是加密与解密密钥相同的加密方法,传输信息的双方通过使用同样的密钥,接受和传送数据,来保证数据的完整与安全。非对称数据加密技术是指对数据加密、数据解密时采用多种不相同的密钥,通过个人密钥接收信息,来保障密钥的安全。公开密钥加密由两个密钥组成,加密信息叫做加密密钥,解密信息叫做解密密钥,这两种密钥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会同时出现,但这两种密钥却又相互无法计算,只有加密用户才知道该数据的解密密钥。

3.3 数据加密的应用

数据加密技术中通过密钥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计算机安全的保障,由于加密算法比较固定,密钥密文的形式多变,实现信息数据的双重加密。现阶段密钥有个人、公用这两种,其中个人密钥只参与两台计算机间的相互访问,具有较高的安全保障,但个人密钥的缺点也就表现在这里,如果访问其它密钥的时候个人密钥就不能继续访问,会通过公用密钥来实现。因此,大多用户采用个人与公用密钥这两种方式同时加密。计算机用户传输数据时首先进行公用密钥加密,接收方则通过个人密钥对此进行解密,这样一来就能解决因个人密钥的泄密,而无法实现数据加密的状况,从而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

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在电子银行系统运用比较广泛,通过认证签名的方式来核对用户身份,这个过程也是一种加解密。现阶段数字签名认证加密技术也分为两种,与密钥形式相同,分为基于个人密钥和基于公用密钥的这两种数字签名形式,通过公用密钥保护个人密钥,使此种加密技术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据加密技术是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前提,只有数据加密技术不断得到提高,才能更加有效的保证计算机信息的安全。作为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安装杀毒软件,创建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并培养优良的使用习惯也是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李晓利.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06).

[2]朱闻亚.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2(06).

[3]刘宇平.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安全中的应用分析[J].信息通信,2012(02).

[4]王广利.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运用[J].科技传播,2012(14).

[5]金波.简析数据加密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6).

作者简介:孙志峰(1981.12-),湖北武汉人,工程师,工学学士,研究方向:网络安全;屈雷(1984.08-),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安全。

11.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十一

一、**地

区食品药品行业基本状况

**地区位于**最北端、阿尔泰山南麓,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西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交界,边境线长1205公里,东西跨度约500公里,总面积达11.7万平方公里。全地区辖6县1市,54个乡镇,4个国营农牧场,农十师及其10个团场;有哈萨克、汉、回等36个民族,总人口6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56.48%,农牧业人口占57.03%,是一个典型的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地区,也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

截至2008年底,全地区共有医疗机构617个,其中地区级医疗机构6个,县级医疗机构39个,乡(镇)卫生院54个,个体诊所156个,村卫生室362个。药品批发企业4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206家,医疗器械批发企业5家,医疗器械零售企业64家,药品生产企业1家,医疗机构制剂室1家。

全地区共有各类食品企业6821家,其中生产企业6821家,经营企业4047家,餐饮企业2464家。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地区食品药品行业的冲击和影响尚不明显

当前,没有权威数据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地区食品药品行业具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全地区食品药品市场在各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呈现出繁荣、有序的良好状态,各族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消费意识明显提高。在节日期间,全地区酒类、饮料、水果、奶类、肉类等节日消费总额都比同期有所增长。特别是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有所提高。这充分表明,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在国家和当地政府实施的鼓励投资,刺激消费的宏观指导下,食品药品行业经营主体更加科学管理,更加守法经营,消费者更加理性消费,更加积极消费。监管部门更加负责任的履行监管职能。全社会都在积极努力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另据调查,春节期间**地区部分食品药品价格有所上涨。如糖、油、反季节蔬菜等。地处偏远,经济落后,面临经济危机,食品药品价格上涨是在情理当中。但物价上涨的同时,而收入没有增加或下降,消费能力就随之下降,购买食品药品时更加慎重。消费能力下降与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相矛盾,这是经济欠发达的表现之一。

三、**地区抓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主要经验:

一是积极主动向当地政府汇报工作,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充分融入到支持和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当中,确保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通过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不断建立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三是通过当地政府出台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四是通过狠抓落实,已形成长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五是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从关键环节入手,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由于农业部门缺少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在初级农产品的监管过程中,主要采取的还是以宣传为主的监管方式,无法深入开展对市场的监测和投入品的监管。二是工商部门食品检测手段有局限性。基层工商部门虽配备了快速检测箱,但由于检测局限性大,又无法律效力,没有足够的实用性,检测判定上仍需借助其他部门。三是部分农牧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还比较薄弱,养殖生产经营者在生产上存在侥幸心理,法律观念和质量意识有待提高。四是**地区地广人稀、点多线长面广,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户)、餐馆饮食店、水产养殖水域等都比较分散,而且食品药品相关监管部门监管人员少和监管经费紧张,给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带来了难度。

四、食品药品行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可能实施影响食品药品安全及社会治安的行为

**地区食品药品行业均不发达,生产企业少,且地偏人少,食品药品行业受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相对较小。食品药品价格上涨,经营者在购进食品药品时就考虑价格相对便宜的,会给价格便宜的不合格食品药品流进市场可趁之机。食品药品违法活动会增多。面临就业压力增加、食品药品价格上涨,部分失业人员会寻找生财之道,制假造假、非法经营等违法活动会增加。

另外,食品药品危机导致心理危机,可能引发严重的刑事犯罪。心理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决定因素,一日三餐、看病用药也不例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食品药品危机实际上是信心危机。食品药品危机导致的收入下降和现实存在的收入不均有可能加剧因收入不均带来的心理不平衡。有些失业人

员和低收入者很可能铤而走险、报复社会。

五、面临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各级政府如何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一)强化责任抓落实。进一步明确落实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任、人人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奖惩制度,对该明确的目标而未明确、该处理的问题而未处理、该完成的任务而未完成的,要追究

主管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坚持在抓落实的过程中考察干部,让事业心强、肯干事、敢负责、干成事的干部上,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干部下,以鲜明的用人导向推动工作落实。

(二)加强督查抓落实。要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办,推动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三)改进作风抓落实。要进一步改进作风,真正树立“敢闯、敢冒、敢负责任、敢于夺取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切实践行“真、实、效”的工作理念,力促监管部门作风和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推进工作和狠抓落实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六、国际金融危机下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收集。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早发觉,早介入,早消除。高度重视和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因素和热点问题,认真分析处理各类社会政治敏感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排查工作,按照属地管辖、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确保信息的高效、及时、准确,对排查出的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并协同有关部门逐一研究工作措施,争取早解决,对较大隐患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置预案。

(二)完善应急联动机制,确保社会食品药品安全。一是要加强领导。二是要健全预警工作机制。早发现、早控制,将可能发生的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控制在基层。三是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要多措并举,综合运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干预手段,采用宣传、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防止矛盾的激化,对已经发生的事件要及时果断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平息事态;四是加强协作。公安机关要主动与各相关部门相互协作、配合,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五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将法律宣传、教育疏导工作贯穿整个过程,运用各种手段教育群众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2.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十二

报告目录

第一部分次贷金融危机分析

第一章 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

第一节 美国金融危机的新发展:从次贷危机到世纪性金融危机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世纪性”特征

二、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危机干预措施

三、7000亿美元拯救经济计划

四、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

五、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第二节 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及发展阶段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

二、美国金融危机原因的深层剖析

三、美国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 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

一、次贷危机的触发

二、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

三、危机从资本市场传导至信贷市场

四、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五、结论

第四节 美国次贷危机的前景展望

第二章 金融危机基本规律与研究

第一节 金融危机定义

第二节 金融危机的分类

一、货币危机

二、银行危机

三、债务危机

三、资本市场危机

四、混合型危机

第三节 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与规律总结

一、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

二、外部资金大量流入

三、国内信贷快速增长

四、普遍的过度投资

五、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

六、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

七、货币普遍被高估

八、危机的发生机制和规律总结

第四节 历次金融危机分析

一、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与政策简述

二、20世纪90年代北欧三国银行危机

二、日本1990年危机与政策简述

三、次贷危机下的中国经济与政策选择

第五节 亚洲金融危机分析

一、爆发的原因

二、发展阶段

三、影响

四、教训

五、亚洲金融危机十年

第六节 国际市场面对金融危机应对经验

一、美国证券市场几次著名危机的应对

二、日本金融市场危机的应对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应对

四、香港金融危机的应对

第二部分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

第三章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政策影响分析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冲击多国实体经济

二、国际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其国际影响研判

三、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

第二节 2008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形势及全年展望

一、今年前三季度世界经济变化的主要特点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三、七大对策应对国际经济变化

四、世界经济形势展望

第三节 金融危机对各地区经济的影响

一、北美

二、欧盟

三、亚洲

四、拉美

第四节 各地区应对次贷危机的措施

一、北美

二、欧盟

三、亚洲

四、拉美

第四章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政策影响分析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运行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的经济运行

二、2008年第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

三、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分析

四、2008-2010年中国经济预测

第二节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政策选择

一、如何把握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各项措施

三、求解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

四、趋势预测

第三节 国际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应对策略

一、调整经济结构

二、扩大内需

三、保持政策的及时、灵活与有效

第五章 金融危机对主要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传导机制

二、次贷危机影响中国出口的未来趋势判断

三、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建议

第二节 次贷危机对中国主要行业的影响分析

一、证券

二、银行

三、保险

四、纺织

五、房产

六、钢铁

七、机械

八、汽车

九、能源

十、航运

十一、家电

十二、旅游

第三部分当前金融危机对连锁经营行业的影响

第六章 当前金融危机对连锁经营行业的影响

第一节 金融业与连锁经营行业的关系

一、全球金融业与连锁经营行业的关系

二、我国金融业与连锁经营行业的关系

第二节 当前金融危机对全球连锁经营行业的影响

一、对连锁经营行业本身影响

二、对连锁经营行业相关行业影响

第三节 次贷金融危机对我国连锁经营行业的影响

一、对国内连锁经营市场的影响

二、对连锁经营出口市场的影响

第四节 次贷金融危机对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发展的影响

一、大型企业

二、中小企业

第五节 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当前政策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第七章 当前金融危机对连锁经营行业主要领域的影响

第一节 对连锁经营产量的影响

第二节 对连锁经营需求的影响

第三节 对连锁经营企业并购整合的影响

第四节 对连锁经营行业政策稳定性的影响

第五节 对国内连锁经营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第八章 当前金融危机下对我国连锁经营行业运行情况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当前金融危机下对我国连锁经营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一、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08年我国连锁经营行业运行情况分析

三、2008年我国连锁经营行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当前金融危机下对我国连锁经营行业未来发展预测

第九章 当前金融危机对主要连锁经营企业的影响

第一节 企业一

一、企业介绍

二、2008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公司最新发展动态及策略分析

四、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优劣势分析

五、当前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第二节 企业二

一、企业介绍

二、2008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公司最新发展动态及策略分析

四、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优劣势分析

五、当前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第三节 企业三

一、企业介绍

二、2008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公司最新发展动态及策略分析

四、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优劣势分析

五、当前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第四节 企业四

一、企业介绍

二、2008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公司最新发展动态及策略分析

四、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优劣势分析

五、当前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第五节 企业五

一、企业介绍

二、2008年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三、公司最新发展动态及策略分析

四、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优劣势分析

五、当前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及建议

……

第四部分应对策略

第十章 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策略

第一节 政策角度

一、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调整

二、连锁经营行业政策调整

第二节 上游市场角度

第三节 下游市场角度

一、国内连锁经营销售市场应对策略

二、国外连锁经营出口市场应对策略

第四节 企业管理角度

一、成本控制策略

二、定价策略

三、竞争策略

四、并购重组策略

第五节 我国连锁经营行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策略评价

第六节 连锁经营行业应对危机策略

第十一章 当前金融危机给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带来的机遇

第一节 金融危机对国外连锁经营企业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连锁经营企业在危机中具有的竞争优势

第三节 金融危机为我国连锁经营企业提供了并购国外企业的机会

第四节 金融危机导致部分经营不善的连锁经营企业退出市场

第五节 金融危机给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带来机遇

第六节 连锁经营企业如何从危机中把握市场机遇

图表目录

图表:主要金融机构报告的次按相关业务亏损

图表:美国抵押贷款信用等级划分标准

图表:美国的S&P Case ShiHer房价指数

图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主要购买方

图表: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资产减记前10位

图表:4家著名投资银行过去3个月内日均在险价值指数的变动情况

图表:次贷危机爆发后主权财富基金对跨国金融机构的注资

图表:TED息差的走势

图表:2006-2008年美国ABCP市场余额

图表:2006-2008年美国的季度GDP增速以及各部分的贡献

图表:2004-2008年美国商业银行坏帐率

图表:2004-2008年美国商业银行逾期率

图表:金融危机经济传导图

图表:美国1929年之前的贸易顺差累计额

图表:美国大萧条前后货币供给与商业银行信贷变动状况

图表:美国大萧条前后的工业生产与零售物价指数

图表:大萧条前后美国经济增长与股市表现

图表:大萧条前后道琼斯工业指数

图表:大萧条期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走势

图表:美国大萧条期间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效果

图表:日本1990年前后经济增长情况

图表:日本1990年前后资本流入与股市表现

图表:日本1990年之前信用出现了快速大幅增长

图表:日本1990年前后股指与东京地价指数

图表:日本1990年前后零售物价指数

图表:日经225指数

图表:日本通胀状况与趋势线

图表:美国经济增长在2001年出现大幅下滑

图表:美国2001年后的货币扩张

图表:美国广义货币占比不断创出1995年以来的新高

图表:2007年之前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率长期维持高位

图表:1998年之后中国零售物价指数长期走低

图表:中国经济与日本(1990)、美国(1929)经济危机之前的相同点

图表:2007年10月-2008年11月节约商品交易所12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走势图

图表:1998年Ⅰ季度-2008年Ⅲ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工业增加值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1999年1-8月—2008年1-9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月度累计同比增长率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出口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与进口总额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

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年同月=100)图表:1999年8月—2008年9月货币供应量月度同比增长率

图表:2008年1-8月我国对外贸易情况

图表:2008年1-8月房屋销售情况

图表:2008年M2与M1增速“剪刀差”达到06年5月以来最高水平图表:2008年固定投资贷款资金来源情况

图表:2008年房地产开发贷款资金来源

图表:2008年1-8月主要行业累计亏损总额同比增长显著上升 图表:2008年1-8月主要行业累计从业人员同比增长回落

图表:2008年中国经济预测

13.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十三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市政工程;管理;应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社会日趋网络化,由于计算机的高效、准确等特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信息化时代发展标志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出现的具体表现,是把企业经济转变为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信息技术是企业利用科学方法对经营管理信息进行收集、储存、加工、处理等有效的方式,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主要手段。在市政工程管理中推广计算机应用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市政工程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科学的、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市政工程管理水平。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市政工程施工管理

第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工程施工管理中发挥这种重要的作用,其能够有效的处理各项工作的工艺和组织。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计算机信息系统集合了各项施工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还建立了良好的办公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设计计算机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将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整合,使其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系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序进行合理的安排,能够有效调整和改进过去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使工程管理工作更加优质、节省、快速。

第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改善了市政工程的整体形象,提高了市政工程工作的效率、技术水平和安全水平,是行业和企业的整日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和工作强度,工程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实践永远是最好的印证,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市政工程进行管理,保证了工程质量、缩短工期,降低了成本。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于市政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计算机在我国应用的相对较晚,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市政工程管理中应用更晚,这也导致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实际应用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原因也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一) 外部环境

外因则重要表现在市政工程设计多变、工期限定过于紧张、受行政单位的影响、工程进度付款没有与实际计划紧密联系等。同时,市场上计算机的编制软件较多,但是应用于工程管理的软件较少,而且实用性能差,从客观上阻碍了市政单位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工程管理的目标。

(二) 内部环境

由于传统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导致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范围较小。一些管理工作大部分还是依靠人工管理的方式进行,施工过程中,依靠人工管理员的经验和处理能力,这样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市政工程行业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以应用单机版软件为主机操作,没有形成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之间的连接,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自动传递。还有一些工程信息网络开发较少,软件开发利用率不高,缺乏统筹规划。

三、市政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模式问题

市政工程建设管理者在注重经济效益的时候会忽视一些经济规律的情况,这样必然会对工程实际效果产生影响。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中,建设单位既是建设方也是行政主管部门,这样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政工程管理的力度,很多环节和管理程序都被弱化,导致很多管理问题出现后难以预防和控制,造成市政工程项目出现功能缺陷和施工质量隐患。

(二) 管理意识薄弱

没有严格按照工程安全质量强制性标准进行管理,管理部门的管理意识存在缺陷,导致在市政工程管理中忽视安全隐患,没有科学合理的权衡和安排,导致很多时候再保证了工期的前提下,工程的质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有很多重要的工程项目没有按照科学合理的进行进行,不仅提高了工程成本,还无法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质量性。因此,市政工程管理理念存在的意识淡薄问题是导致安全隐患的最大原因。

(三) 施工管理问题

在工程施工阶段,施工单位对工程管理的正常流程不了解,很多管理工作都没有安排相应的管理工作者进行专业管理,而是随意支配单位人员进行管理,这种施工管理的方式会造成施工过程中出现违规建设的问题。这种明确性不高,而是施工单位参与管理的人员整体素质较差,在很多原则性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缺失,导致实际的管理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弊端。无法保证市政工程施工质量。

(四) 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市政工程管理过程中,缺少专门执行监督检查的部门,人员配置错综复杂,没有规范性的监督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较为分散,这样的管理模式自然不会得到良好管理的效果。市政工程与城市建设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存在失误或者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导致市政工程出现各种安全隐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损失,监管力度和效果不到位是市政工程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四、如何提高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市政工程管理中的使用率

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工程管理问题,市政工程在管理上的革新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进行,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和社会要求,市政企业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必然选择,科学合理的在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模式,更能体现市政单位的整体水平。

(一) 引入专业计算机信息技术人才

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各类计算机人才是关键性因素。很多现代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的工程管理人员,挂羊头卖狗肉的人越来越多,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程度较低。因此,市政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首先要拓宽招聘途径,扩大范围,从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角度选择适合系统管理人员。

(二) 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提高意识

市政单位管理人员必须转变观念,充分重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提供管理中所需的多种信息,有助于管理人员合理地组织生产。将整个工程项目进行系统的管理,结合其实际操作情况,进一步提高市政工程管理水平。同时,市政企业或单位必须把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作为工程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 科学合理的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

市政单位或企业应该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能过于盲目实行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措施,必须循序渐进,使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不断深入市政工程管理中。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工程管理的一项科学管理模式,涉及的政策制度、管理机制、相关单位、个人等多方面的因素,必须本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注重实效的原则,稳步推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在市政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五、结语

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市政工程管理实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主要因素。计算机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市政工程管理的全过程监控,对工程进度、质量、成本的联合管理,在市政工程管理中获得成功的发展。利用计算机信息把网络进度计划和工程成本控制结合起来,积极推广应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并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市政工程管理中建立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促进市政工程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持续增长的前提要求。

参考文献:

[1]巩长喜.如何加强市政工程管理[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22).

[2]张孟然.国外市政工程管理质量控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住宅设施,2011(9).

[3]杨玉民.探讨加强市政工程管理及措施[J]. 建材与装饰,2011(8).

14.计算机安全管理中金融机构影响分析论文 篇十四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

(环发〔2008〕6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管理的不断深化,环境影响评价业务量明显上升。与此同时,环境影响评价队伍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规模持续扩大,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稳步推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行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作用。但是,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工作质量不高,内部管理松散,出借资质以及人员“挂靠”等,影响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严肃性,干扰了环境影响评价市场秩序。为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促进环境影响评价队伍健康发展,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考核与监督,建立国家与地方环保部门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辖区内开展业务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的业务指导,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日常考核,并定期在当地环境保护政府网站公布考核结果;对日常考核中存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6号)第三十八条所列情形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予退回,计入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日常考核结果,向上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对编制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机构和相关人员提出处罚建议。

各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设专人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工作,组织开展辖区内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技术交流,定期开展辖区内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考核,检查其工作条件、人员条件、管理机制、工作质量等情况,并于次年三月底前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日常考核和考核结果报送我部。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努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氛围,做好引导和服务,不得干涉建设单位自主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不得限制外系统、外地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本地区承接环境影响评价业务;鼓励建设单位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同时,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照有关规定,加大对辖区内外埠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杜绝个人或无资质机构从事环境影响评价业务。我部将于近期在政府网站建立《全国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系统》,进一步方便公众查询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业绩及其专职技术人员等情况,并接受社会监督。

二、规范申报和审查程序,严格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审查

我部审查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机构申报材料时,向申请机构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意见的,各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对申请机构的办公条件、专职人员、内部管理以及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全面核查,并综合考虑当地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行业、地域分布和申请机构专业特点,结合申请机构综合实力和日常表现,及时向我部反馈书面意见。首次申请资质、申请调整评价范围、申请晋升资质等级以及因改制、分立或合并等原因申请名称变更的机构,亦可先行征求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申请机构要防止资质申请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对申请材料内容进行核查过程中,确需申请机构补充提交相关材料的,申请机构应按要求一次性补齐。申请晋升甲级资质的机构,一般应具备五年以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经历,并具有良好的工作业绩;申请扩大评价范围的机构,一般应在现有评价范围工作一年以上;同一法定代表人的机构和同一出资人设立或控股的机构只可申请一个环境影响评价资质。

三、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质量保证体系,提升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内部管理水平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双重把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质量审核机制,并认真分析、审核协作单位提供的相关技术报告和监测数据,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使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规范和专职技术人员签字等相关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承接的环境影响评价业务,必须与所具备的资质等级和评价范围相一致。承接环境影响评价业务时,必须与建设单位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或协议,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严禁借用和出借资质证书。书面委托合同或协议不得由其分支机构、办事机构代签或通过个人、其他中介机构签订。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合作编制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由主持机构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作为项目负责人。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对所承接项目建立完整档案,档案中应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纸件和电子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相关批复文件、项目委托合同或协议、环境监测报告以及公众参与材料等相关文件和资料的原件。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及时掌握本机构环境影响评价从业人员情况和所承接项目情况,严格执行业绩报告制度,于每年三月底前将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业绩报告表》报我部,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四、开展专项检查工作,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

针对目前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专职技术人员“挂靠”现象,我部将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情况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对登记在兼职单位或非供职单位的“挂靠”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予以清理,并对存在此类问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予以重新审查。

专项清理整顿工作分自查、复核和抽查三个阶段。2008年9月底前,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完成自查。2008年10月底前,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完成本辖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自查情况的复核,将复核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建议报我部。我部将适时进行抽查。

二○○八年七月二十四日

上一篇:变压器油罐改造技术报告下一篇:著名企业专用心理测试题目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