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财大演讲

2024-09-04

白岩松财大演讲(共7篇)

1.白岩松财大演讲 篇一

白岩松清华演讲 2009-04-25 19:36 每次走进高校,面对大学生的掌声——还好人到中年的时候,还没有失去很多朋友们的掌声,其实我明白这掌声不是给我的,而是给你们自己的,你们自己想十年二十年后我一定比他强,所以是你们的梦想驱使你们来到这里的。我就把刚才所有的掌声理解为你们在为自己鼓掌。当我说完这番话之后,我的脸皮就厚将起来(笑)。

走上社会,有许多关键词吧,今天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说。

生活是平淡的,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个关键词,平淡。

你是否已经做好了接受平淡的准备?

有一个老爷子说过,人生里面,最痛苦的事是5%,最幸福的事也只是5%,剩下的90%是平淡的。那5%的幸福就像赛狗的时候狗前面的骨头,我们狂追着它,若即若离的,一辈子就咬了那么几口,但就因为这几口我们跑了一辈子,并且好像还心甘情愿的,这就是那5%的幸福的诱惑力。5%的痛苦的事包括生老病死等等。

同学们不要放大自己现在的痛苦。我在大学时候也曾经面对过很多自以为是莫大的痛苦,走过很多之后回头去看,发现我愿意把自己在学生时代的痛苦叫幸福,但是当时就以为是很痛苦的事了。比如说失恋,比如说踢一场比赛输了,我们曾经因为踢一场比赛输了而狂喝了一夜,甚至好像还掉了眼泪。那是因为那个时候失败太少了,后来才知道,哦,那么多的失败哭得过来么!

走向社会之后,最大的挑战是——平淡,我们刚毕业的时候信誓旦旦的说要作什么要成为什么等等,比如我当时也说毕业后要成为法拉奇,后来才知道这个路途太遥远太艰苦。

有人想象未来的爱情肯定是山盟海誓、天崩地裂的,每天一束玫瑰花的,走出校园、谈婚论嫁的时候我们才明白爱情是什么,会打探玫瑰花的价格,每天一束是你们两口子要共同付出的代价。

进报社的时候,我被安排在一个根本没有料到的不好的部门,你哭吗?但是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地过的,其实上天总是在平淡中给我们隐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机会,你抓住它了吗?一个博士毕业的学生,在准备神

五、神六的时候,连续两年的时间就是每天去记载那些枯燥的数字,你做好准备了吗?像我们呢,在你们的想象中,我们每天的日子应该是跌宕起伏,但是我感觉还是很平淡的,比如,神六直播的时候看来仿佛很风光,但是播出的前后呢,我们是作了很多的准备的,我们去了一趟又一趟的航天城……直播一完我们马上回到梅地亚 去睡觉,这样的平淡是在你的想象和计划之中吗?

机会是这样的

第二个关键词:机会。

机会是什么?

机会首先是小的,当你抓住的时候才会给你中的,你抓住中的时候才会给你大的.在改革27年之后,这个社会的进步和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极端的机会主义者越来越少了,投入和产出越来越成正比,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人生和事业也是如此。像李宇春、超女这样一夜成名的已经是很少。无间道里有一句话,出了江湖都要还啊。确实是这样,你在社会里面,极速得到了什么就注定会极速地失去什么。

我刚毕业时候也有很多梦想,要成为什么什么,但是被安排到根本没有想到的报社之后,心里是极度的不愿意,但还是在第一天上班的中午,买了一本报纸编辑方面的书来学习。其实在小的报社也好,干的好,机会就是自己的了,很快就可以成为一个报纸版面的负责人,再然后你就是这个报纸最好的人,然后你就可以改变这个报纸。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就是在别人议论你、在决定某些事的时候被决定的,你完全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选择了你。既然不知道他们背后是怎样做出这种选择的,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把眼前的事争取做到最好,这样别人在背后做决定的时候,机会就可能属于你。

做群众的智慧……

第三个关键词,群众。

如何当好群众?

人民日报的老记者艾风曾说,最好的群众是能改变领导的群众。我这些年都是按照他说的这句话做的,过去我可能比较激进,认为当时的某些政策是错误的,可能还会搞破坏。但是只是发了脾气就完了,事后发现根本不能改变什么,甚至由于我的态度会让别人更为抵触、更坚持自己的做法。后来我就换了另外的方法,我在反对一件事的时候,同时提出一个改变它的方法,甚至不只一个,好的领导会在你的这些建议中选择一个更合适的,这样你破坏了、改变了,更重要的是有了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自己想做的事成为现实。我们的目的归根到底是要改变自己和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社会改变世界,为什么不用更好的、建设性的方式去做呢?

有一个寓言类的故事说得很好,有两个酒吧,一个经营很好,另一个很糟,为什么呢?经营很糟的那个,每当客人进去的时候总会问:你要在酒里面加鸡蛋吗?80%的顾客都回答不加;而那个经营好的酒吧在客人进门的时候会问:你要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呢?80%的人会选择加一个,这样它的利润和收入自然很好。所以我们要学会做群众,不仅要破坏不好的做法,还要提出更好的建议,领导总是聪明的,通过这个途径我们就改变了很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他人的命运。

我,不可替代

第四个关键词,替代性。

要做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成功、收入是和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紧密联系的、甚至是成正比的。越是不可替代收获越多。比如在大街上扫地的叔叔阿姨、大哥大姐,他们多辛苦啊,不比盖茨轻松,但是为什么他们收入那么低,而比尔盖茨却是连续N年的世界首富呢?原因就在于扫地的工作几乎不需培训,另找一个人是完全可以替代的,而比尔盖茨是不可替代的,他改变了世界经济,尤其在计算机领域,他制定了新的准则。漫漫的人生过程中,我们都要思考,我在自己生活的团队中是否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我见过无数做减法成功的人,但是没有见过一个加法成功者。所谓的加法成功者就是什么都去试试,什么都要去和别人竞争,但是别人已经做得很好的了是否还要去做呢?填补空白永远是“利润”最大的。我刚做主持人的时候,很多人都说我太严肃了、太理性了、太缺少笑容了,我也曾经试图改变,但是我发现当我笑着说话的时候我似乎不会说话了,再后来我就像我干吗要改呢?我发明了一句话:缺陷是完美的组成部分。当我把这样严肃、理性做到极致的时候,我不就是最好的吗?当所有的节目都走向娱乐、所有的人都笑的时候,我的不笑就成为一种资源。百花园的成功在于它有一百种不一样的花,而不是在于有一百种一样的花,因此说你能不能再亲和一点、小崔能不能再理性一点、敬一丹能不能再尖锐一点,那做一个标准的、数字的模拟主持人就好了。

在你走出校门、二十五六之前要尝试多做加法,因为你很难确定做什么最合适,但是二十五六岁之后就要学会做减法了,人的一辈子很难做好所有的事,最好专注做好某些事。我把自己的制片人和编委的职位都辞掉了,因为我知道自己要以主持人的方式存在,人们需要我,是一个作为主持人的白岩松,而不是一个行政管理者。

做好人最重要

我想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做人。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不管清华大学能够将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多高的水平,做好人永远都是自己的最强的武器。我相信,即使在两百年之后,好人依然会得好报,好人依然会得到更多的机会。

有人说要成为伟大的人,各行各业都需要天才需要机遇,但是我说,只有一种伟人不需要什么天才和机遇,他只需要每天坚持多一点,就能够成为被人伸出大拇指的人,那就是道德上的伟人。任何人走出校园都会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我现在虽然人到中年,但是我一点都不羡慕你们、一点都不渴望回到你们的年龄,我知道你们现在面临的竞争有多激烈,我不像社会上一些人那样抨击你们这一代,说什么你们素质不好等,你们现在面临的竞争可以说是残酷的,很难说你们和我们相比哪一代更幸福。你们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但是选择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每一代都有自己的路,每一代都有自己的苦楚,但是每一代都应该有共同的做人的规则,不管在哪一行,如果能够吃亏,能够帮助别人,都会有很好的回报。

我送你们两句话,这也是对我影响很大的,都出自《道德经》,第一句就是:无私才是大私。我们身边那些很自私自利的其实都是小私,真正大私的是那些无私的人。第二句话是:杯子满了要倒掉才能够再往里面装东西。朋友说我三十多岁就已经收获很多了,但是我说我对这些都不在乎。作家刘恒说你小子太阳爬到山顶就不怕落山啊?我说我早就换一个地平线重新升起了。

2.白岩松安大演讲语录 篇二

篇一:白岩松安大演讲语录

白岩松安大演讲语录

开场语录:

1.以最后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不断的挑战,不断的失败,这就是成功。

2.鼓掌是期待理想中成功的自我,一个年轻人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永远在路上而不是一劳永逸 对大学生的建议:

(1)长跑的准备:

要做好长跑的准备,不断变换自己的目标,走向理想的过程最重要

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另一个问题

(2)强大的心脏:

笑对困难,虚对成功,对成功不以为然,遇到挫折更强

心里素养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 一定得有想赢不怕输的理念,想赢不怕输的共存

突破心理问题,一切就有可能

想象的恐惧吓到了自己,不怕出错很少出错

痛苦在生活中只有90%的恐惧都不可能实现,不要因为恐惧吓倒了自己。5%

=幸福——聪明,平淡=痛苦——失败,学会过平淡的生活,平淡

人生像永动机一般,不停地运转

幸福是相对的,总觉得别人不平淡

成都

创奇3000工资>北京8000工资(就幸福指数而言)=忍着平淡

冯友兰认为立言需要天赋,立功需要机遇,立德每个人都能做到,看似立言最难,立功次之,立德最容易,实际上立德最难,因为他需要每天的坚持

将平淡的生活做好

=伟大

(3)拥有更棒的思维逻辑方式

什么事情都要过过脑子

反向的思考更重要

寻找第二个答案

80年代整体氛围树立了思考的氛围,用质疑、嘘声迎接名人,不盲目,不盲从

思维的锻炼很重要

不要认为非是既非

(4)让自己变得更杂一些

触类旁通,什么学科都要学习

物理的本质是哲学,哲学的本质是宗教

学习做事要有人文关怀,而不是仅仅从专业角度看待

程序不正义,结果无意义

信任的危机

逻辑的重要

不因谈恋爱而失去集体的意义,不要提前就进入二人世界

提问环节的精彩语录

1.很多事情不是非正既非的,矛盾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2.谈判是妥协的艺术,共同前进

3.生活中沮丧归沮丧,还得为前行而奋斗

4.信任危机的背后是信仰危机

5.信仰一定有诈,信仰要靠自己追求,思索

6.背靠大树,不要以为你就是大树

7.过程好,结果不会差,为结果而忽视过程,结果一般不会好

8.开开心心的活

9.自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信

一些思考:

我们都渴望有一份白岩松式的深邃洞察一切的眼光,他开场就说鼓掌实际上是期待成功的自我,是啊,我们为何鼓掌,我们不是因为他是白岩松,而是白岩松的语言中所透露的思考光芒与魅力,是白岩松的行为中体现的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不盲从。

他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都有一条主线——相对性。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舆论的自由,民主的发展,当我们达到了我们设定的目标时,没有期待已久的狂喜,更多是不满足。经济第二也罢,舆论自由也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订自己目标的过程,没有停息与逗留,有的是继续前行。每个人的青春都不容易。

想赢不怕输,有些人不怕输,却缺乏成功的渴望,有些人想赢,却在过程中体现出那份焦虑与不自信。是啊,我们总是被想象的困难与恐惧打到了,而实际上呢?你懂得

最佩服的是他以很淡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也许在我们看来经历过如此多大场合的人,应该是生活很精彩,实际上呢,他却这样的轻描淡写,那份发自内心的从容与自控令人敬佩万分。将平淡的生活过得有意义才是最不平凡的成功。

一直以来白岩松给人留下的是语言的睿智,我一直也想不通,是什么成就了他。终于在今天的讲座中他告诉我们,80年代的质疑氛围让他在大学经历过对香港某乐队的崇拜,经历过与朋友的把酒调侃,经历过与同学们为了某一个中美问题讨论得面红耳赤,辩论得天昏地暗的时刻。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少人会为了某一问题作深入性的思考与讨论,大家沉迷于网络以及自我的思想的限制中。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季羡林的某个朋友认为,如果他和季羡林一直辩下去,他们俩的文学素养都会提高很多。想想在我们安徽大学,这样的辩论何其少呀,虽然个人经历了不少这样的辩论会,但是毕竟像我这样的学生很少啊,我都渴望有更多这样的同学啊!只有我们学校质疑善辩的氛围树立起来了,才有希望。

大学不是大楼,也不是大师,而是大杂,让自己的思想中多一份另外的思考方式将会受益终身,大学是行成思想方式的绝佳时期,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培养自己的思想方式,以后会很难理解社会与世界。

篇二:白岩松安大语录

1.以最后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不断的挑战,不断的失败,这就是成功。

2.鼓掌是期待理想中成功的自我,一个年轻人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永远在路上而不是一劳永逸

对大学生的建议:

(1)长跑的准备:

要做好长跑的准备,不断变换自己的目标,走向理想的过程最重要。

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另一个问题

(2)强大的心脏:

笑对困难,虚对成功,对成功不以为然,遇到挫折更强心里素养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

一定得有想赢不怕输的理念,想赢不拍输的共存

突破心理问题,一切就有可能

想象的恐惧吓到了自己,90%的恐惧都不可能实现,不要因为恐惧吓倒了自己。

不怕出错很少出错

痛苦在生活中只有5%

学会过平淡的生活,平淡=幸福——聪明,平淡=痛苦——失败,人生像永动机一般,不停地运转

幸福是相对的,总觉得别人不平淡

成都3000工资>北京8000工资(就幸福指数而言)创奇=忍着平淡

冯友兰认为立言需要天赋,立功需要机遇,立德每个人都能做到,看似立言最难,立功次之,立德最容易,实际上立德最难,因为他需要每天的坚持

将平淡的生活做好=伟大

(3)拥有更棒的思维逻辑方式:

什么事情都要过过脑子

反向的思考更重要

寻找第二个答案

80年代整体氛围树立了思考的氛围,用质疑、嘘声迎接名人,不盲目,不盲从 思维的锻炼很重要

不要认为非是既非

(4)让自己变得更杂一些:

触类旁通,什么学科都要学习

物理的本质是哲学,哲学的本质是宗教

学习做事要有人文关怀,而不是仅仅从专业角度看待程序不正义,结果无意义

信任的危机

逻辑的重要

不因谈恋爱而失去集体的意义,不要提前就进入二人世界 提问环节的精彩语录

1.很多事情不是非正既非的,矛盾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2.谈判是妥协的艺术,共同前进

3.生活中沮丧归沮丧,还得为前行而奋斗

4.信任危机的背后是信仰危机

5.信仰一定有诈,信仰要靠自己追求,思索

6.背靠大树,不要以为你就是大树

7.过程好,结果不会差,为结果而忽视过程,结果一般不会

8.开开心心的活

9.自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自信

一些思考:

我们都渴望有一份白岩松式的深邃洞察一切的眼光,他开场就说鼓掌实际上是期待成功的自我,是啊,我们为何鼓掌,我们不是因为他是白岩松,而是白岩松的语言中所透露的思考光芒与魅力,是白岩松的行为中体现的对生命本质的思考与不盲从。他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都有一条主线——相对性。不管是经济的发展,舆论的自由,民主的发展,当我们达到了我们设定的目标时,没有期待已久的狂喜,更多是不满足。经济第二也罢,舆论自由也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订自己目标的过程,没有停息与逗留,有的是继续前行。每个人的青春都不容易。

想赢不怕输,有些人不怕输,却缺乏成功的渴望,有些人想赢,却在过程中体现出那份焦虑与不自信。是啊,我们总是被想象的困难与恐惧打到了,而实际上呢?你懂得

最佩服的是他以很淡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也许在我们看来经历过如此多大场合的人,应该是生活很精彩,实际上呢,他却这样的轻描淡写,那份发自内心的从容与自控令人敬佩万分。将平淡的生活过得有意义才是最不平凡的成功。

一直以来白岩松给人留下的是语言的睿智,我一直也想不通,是什么成就了他。终于在今天的讲座中他告诉我们,80年代的质疑氛围让他在大学经历过对香港某乐队的崇拜,经历过与朋友的把酒调侃,经历过与同学们为了某一个中美问题讨论得面红耳赤,辩论得天昏地暗的时刻。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少人会为了某一问题作深入性的思考与讨论,大家沉迷于网络以及自我的思想的限制中。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季羡林的某个朋友认为,如果他和季羡林一直辩下去,他们俩的文学素养都会提高很多。想想在我们安徽大学,这样的辩论何其少呀,虽然个人经历了不少这样的辩论会,但是毕竟像我这样的学生很少啊,我都渴望有更多这样的同学啊!只有我们学校质疑善辩的氛围树立起来了,才有希望。

大学不是大楼,也不是大师,而是大杂,让自己的思想中多一份另外的思考方式将会受益终身,大学是行成思想方式的绝佳时期,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培养自己的思想方式,以后会很难理解社会与世界。

责任编辑:张尧

篇三:白岩松在安徽大学演讲稿 青春 信仰 幸福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中国的球类运动水平不高了,因为球场都用来做演讲了。感受到同学们热情的时候,我就想,同学们在欢迎什么呢?不是我,而是你们梦想中未来的自己。我曾经也如你一般坐在你那样的位置上,我知道当你用掌声欢迎一个叫白岩松的人的时候,其实你也在希望有一天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我最期待的一种人生,如果用体育赛场上的一种运动项目与之相对应的话,不是我喜欢的足球,而是跳高。跳高比赛是一个永远会有新高度,不断需要挑战自己,并以最后一跳的失败来宣布自己成功的运动项目。我猜想最好的人生就该如此吧。所有的跳高选手每当跳过一个新的高度,就绝不会在这个高度上停留,或者降低高度让自己再跳一次,哪怕所有的对手都已经在这个高度面前失败了。

以最后一跳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人生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难道你成功过一回就可以停留在这个成功的高度上一劳永逸?如果那样,你的能力就会萎缩,越跳越低。在中国一所大学的刊物上我看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我们喜欢的不是成熟,而是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们现在把幸福当作追求的目标,那会不会像百米赛一样有个终点呢?人生总是不断地面对新的挑战,总在解决了旧问题又面临新问题的过程中成行。所以在大学校园里的你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是一定要知道,理想不会有实现的那一天,你们将永远在路上。

对此你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你又该做怎样的准备?

就像有人对新闻界的期待一样,中国一旦有一天新闻自由了,新闻界现在的局面就彻底改变了?我以为等真的新闻自由到来的时候,局面不一定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很有可能八卦满天飞,假消息到处都是。但即使知道这个结果,我们也不会放弃今天的努力,因为那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所以我觉得你要做一个长跑的准备。长跑就意味着不断变化的终点,而真正的终点在最远方。

面对各位热气腾腾的青春,我在想,假如我是你们其中的一员,我会让自己怎样度过这大学四年呢?我会给自己添加一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我觉得恐怕就是要知道人生是一个长跑,并且没有什么事情一旦实现了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二十五、六年前,我们都以为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从此就幸福了。可是到了2000年的时候,我们发现幸福并没有伴随着物质的快速增长如约而至,新的问题出现了,焦虑甚至比以前更多了。也许什么时候我们国家GDP世界第一了,社会更加民主自由了,我们就幸福了?其实等那一天到来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还不幸福,你还会有新的目标,所以你一定要了解人生向前行走的真相,也许我们喜欢的不是理想,而是走向理想的过程。如何完善这个过程,如何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这可以使你更清晰地了解自己、了解生活、了解这个时代。如果我有机会重新回到你们这个年龄,我首先要修正一下我在大学时以为会有一个一劳永逸的终点线的想法。

第二我要给自己一个更强大的心脏,让自己在将来迎接挫折的时候依然能笑,在迎接成功的时候依然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果在你要应聘一个工作岗位,而我有权利决定是否要你的时候,我的标准是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会观察你的心理素质怎样。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好,他就可以从容面对挫折和成功。多年前,一位游泳教练跟我讲起一个运动员时说:“你知道为什么他能够成功吗?他之所以成功,可不光是想赢,而是想赢不怕输。”“想赢不怕输”,如此简单的五个字,做起来可真难。香港回归时,我负

责的是驻港部队的全场直播,可是演练的时候我经常把“驻港部队”说成“戒严部队”,这下我可真的害怕了,每天晚上睡不着觉。等到直播的时候,我把“驻港部队”改成了“驻香港部队”五个字,结果第一次直播没错,接下来的直播非常顺畅。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直播根本不是业务问题,而是心理问题。我用想象的恐惧把自己给吓住了。在生活中是自己对不成功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担心制约了你成功的可能。而当你真的不怕出错的时候,你离赢就不远了。

大学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给这些即将走向社会的人培养一颗强大的心脏呢?没有强大的心脏怎么可能去面对未来一个又一个的挑战?这就是接下来要说的第三个方面。

如果我回到大学校园,我不会再用浪漫的方式去勾勒自己的未来,而是明白生活是平淡的。一位老学者说,人生的真相是什么,人生的真相是5%的幸福、5%的痛苦和90%的平淡。我们都是因为对幸福的渴望而忍受5%的痛苦接受90%的平淡。不同的人面对相同的人生会有不同的态度,这取决于如何面对这90%的平淡。聪明的人善于把平淡的日子过得幸福,不聪明的人就会被平淡的生活变成了痛苦,因此聪明人的人生有95%的幸福,只有5%的痛苦;而不聪明的人就有5%的幸福和95%的痛苦。

去接受人生平淡的真相,不管是谁都要如此。比如我,你可能会说,我有机会站在4000人的面前去表达我的想法,接受大家的掌声,我是幸福的。但我想告诉你,对我来说这是一份职责和工作。就算是一个校长,我敢打赌他每天所管的事,有百分之九十是他没多大兴趣但又必须要做的。有一次我采访中山大学的校长,他说,“你知道吗,中午的时候经常有老教授来一脚把我的门踹开,冲我喊?有很多的学生在我门口唱歌,大声喊,我睡得着吗??说完转身就走。”那位校长说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这样,忙着处理各种问题。幸福不幸福来自我们内心的感受,所以学会自己面对自己应该面对的生活。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求三个结果。第一是立言,但他说,立言太难,需要天赋,像老子、孔子那些人,能够说一些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话,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这样的天赋。第二是立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事业有成,但是立功也不容易。事业有成需要机缘,事业不成的时候,你也别抱怨自己,可能你的能力足够,只不过机缘没到。第三是立德,每个人都有立德的机会,而立德需要什么呢?需要持之以恒。立德虽然看似很简单,但是到了最后反而最难。换个角度想一想,坚持住了就成功了。接受一个平淡的真相该是一个年轻人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忍受平淡,做好每一天的事情才是伟大。

第四,在大学校园,要让自己拥有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好的思维方式很重要,人云亦云不可能成就大事。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八十年代接受教育,使自己有一种反向的思维方式。作为文科生,我也拥有一种理性思维。中学学平面几何时,由于受舅舅的影响,我总是想着用多种方法去求解一道题目,这种思维方式对我后来做广播节目影响很大。大学时期,会有很多名人来学校,但是我们总学会用质疑的眼光来看他,向他提出问题,不断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在一个方向上行不通的时候要学会去寻找另外的方向。

第五我还会让自己变得更“杂”。大学绝不仅仅只为你提供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总是在不断变化,比如新闻方面的知识一直都在更新中。我之所以在广播电视行业呆这么多年,是因为四年大学生活教会了我用一个新闻人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让我拥有集体的友情,并且有了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觉得“杂”很重要,我以后想在大学开一门“杂课”。比如我们谈音乐,我们可以从音乐切入发现和了解更多

音乐之外的问题。杨振宁教授说:“物理研究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尽头是宗教”。想要成为一名大科学家,必须要有很强的人文关怀;人文学科的研究也同样需要理性思维。

3.白岩松演讲稿初中 篇三

“孔子学院影响世界最根本的障碍是连他(传播者)自己都没有影响到,又如何去影响别人哪?”

白岩松从问题的根结出发,提醒孔子学院的准教师们: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一次发掘内心的过程。

“孔子学院传播的理念是否深刻地影响了你自己?你是否相信?”用中国的一句古语:信则灵。如果说在市场经济下都信仰人民币的话,那么每个人的信仰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在中国很难有同样的信仰。白岩松发人深省的话语让在场的学子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收获不到的知识。

4.白岩松演讲:拼自己,不拼爹! 篇四

毕业时,我之前几个月的实习已经结出硕果。我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侨部实习,那年的第一个月,老师就告诉我,你没问题了,我们要你,留下吧。那时候看着其他还在找工作的同学,我觉得我的工作定了,感觉很幸福。

回家过了一个很圆满的年。回来后,3月突然接到国际台的通知,广电部出台政策,今年国际台不招中文编辑。于是,一个很好的前途马上就吹了。没隔两天,我就买了去广州的硬座火车票,要去广州的珠江广播电台应聘,自己一个人。但是,莫名其妙的头一天下午,系里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话,问你们还有没有没来我们这儿实习过的同学,我们想见一见。系里知道我已经在国际台吹了,就推荐了我。所以,失败挫折孕育了新的机会。

我没有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实习的原因是我评估了一下,我去国际台留下的可能性更高,而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可能性低,所以我选择了国际台,但是没有想到国际台这失败了,我得到了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的召唤。我去中国人民广播电台,谈了不到两个小时,谁都不认识,他们也不认识我。回去第二天就接到了电话,我们要你了。对我来说,挫折到来了,没想到反而得到更好的。

我一直在讲个笑话,我说我失去了“拼爹”的可能。别人拼爹,他首先得有爹,我父亲在我8岁的时候去世了,母亲把我养大。生活中不要相信永远都在拼爹,要去相信更多正向的东西,起码我是一个例子,从大学毕业一直到今天,遇到了很多贵人,没有为工作的变动和求职送过一分钱的礼,不也走到这儿了吗?

你凭什么在20多岁的时候,就界定一个工作的好坏?

有人说,就业不难,就好业难,我想反问,什么叫“好”?你凭什么在20多岁的时候就界定,而且是拿别人现在的标准去定一个“好”?

我分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8月15日去报到的时候,上上下下告诉我,你被开除了。一年后,才给我工作证,我们去房山锻炼了一年。一年后回到中央台领了工作证,我一心一意想去的岗位是“新闻与报纸摘要”,那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品牌。我是学新闻的,我熟悉这个位置,我一心一意要去做这个节目。但是,到了人事部,人家很尴尬地看着我,我猜了15个岗位都没猜到给我调的新岗位,给我放在一个老年人众多的相对比较边缘化的中国广播报,让我排节目表去了。

沮丧至极!我觉得我的新闻理想从此烟消云散了!这不是我想要的就业岗位,我想离开。但是我此生庆幸并感谢我自己的一点就是第一天上班,我来到报社,坐在那一上午,处于痛苦和绝望之中,这天中午我做了这一辈子最伟大的一件事之一,跑到对面书店买了一本报纸编辑的书,一下子把它看完了。再不喜欢,也要认真面对眼前将要到来的工作,这就像谈恋爱,你必须认真。这可能是个苦恋,但我也依然要认真面对它。

因为这报纸都是中老年编辑,我迅速成为主力。刚到那半年,我就被领导看中,可算来了一个小伙子,我成了最主要版面的编辑。请问你去大报可能吗?绝不可能。但正是因为我受到极大的重用,我就开始有大量的时间不断写文章登在这张报纸上,虽然没有稿费,但是有成就感。陆续就有周边的人看到,开始有了一定的小口碑,我两年以后就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晚会的撰稿。

你一生的职业可能要多次改变,第一份工作只是上马的那一步。

又过了一段时间,来了一个电话,崔永元问,“最近有空吗?我要弄一个电视节目,你给我当策划去吧。”“行啊,反正也是闲着。”过几天,《东方之子》的制片人时间来了。二话没说,拿了我在报纸上刚采访完的香港歌星的文章看,不是八卦的,很有味道,都是我提问的。反正是自己的报纸,一整版一整版地登。我把几篇我的采访文章给时间看,他看了两篇说,你就是我要的人,我就去《东方时空》当策划了。

由于我没想干太长时间,所以当策划的时候就敢于表达自己意见,后来我被迫推上了主持人的岗位。时间有一天对我说你去采访吧,我坚决拒绝。我说这不行,我单位的人一旦看见我在这儿打工……时间一句话就把我说服了,你见过有早上看电视的中国人吗?我一想这事安全、靠谱,那我就干吧。结果因为我没想长干,因此我保持了初期没有任何杂念的想法,一切发自内心。三个月过后,接到一个电话,告诉我,“小白,你是《东方时空》评出的最佳主持人。”

现在回忆起来,如果第一份工作就像我想象的去了我要去的那个部门,每天凌晨3点半上班,下班之后只剩下睡觉,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电台应聘主持人,不能不断写文章被人看上到《东方时空》。我现在可能熬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副主编,但是一身病,时差倒不过来。我得感谢我无意的第一份工作。

什么才是最好的?这里很重要的是态度的转变,要确立一种新的准则,你一生的职业有可能要多次改变,这样的人生才是丰富的。有一首歌说“最浪漫的事就是陪着你慢慢变老”,我觉得人生最最浪漫的事就是——我一开始就陪着你慢慢变好!一定要形成一种概念,人一生可能要做好多工作,第一份只是你上马的那一步,你要去积累很多经验。当然,如若它能够成为你一生的工作也很难得,但是我觉得比例不会太高。我们去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经历了很多工作改变。

学会对未来充满好奇,在过程中书写结局,工作如此,人生亦如此。

我对未来以及变化永远是充满好奇,而不是恐惧,所以我喜欢开疆拓土。但是我发现身边绝大多数人对变动充满了恐惧,哪怕这个变动是向更好的方向转变。由于变动打破了稳定的感觉,他就产生了恐惧,甚至躲避,甚至成为阻挡列车前行的人,在人生当中你是不是也如此?学会对未来充满好奇,人的一生很长,你就是一个体验者。为什么不多看一些风景呢?

人们有一种惰性是只认可自己习惯的“好吃”,如果只停留在好吃的菜,永远不尝试没有吃过的菜,你知道天下有那么多美味吗?不会的。人生的感受也同样如此,面对将要到来的东西充满一种兴奋的好奇。我从来不恐惧,我总觉得60岁一定还有60岁最美丽的风景,我欣赏眼前每一处风景,但是我不沉迷过去。活到将来,到来的时候自然面对。对未来充满好奇,你就敢于变革,就会成为获益者。

我在带学生的时候不断强调,好的老师就是要教孩子很多不喜欢的东西。喜欢的已经不用我教你了,说明它是你的知识体系,它会长久陪伴你。但是好的老师要擅长把现在年轻人不知道的和不喜欢的东西变成他喜欢的,哪怕他不喜欢没关系,变成他的知识体系。教育是要不断给人添加未知、不喜欢、变革的东西,而不是顺着他,你要什么我就给你。

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一上来就定死了,上来就先把自己的故事结局写了,你觉得有意思吗?工作如此,人生也是如此。因为现实利益,大家都愿意有更好的工作,我也祝愿你有更好的工作。但是带着有更好工作的心,一个不好的工作来了,我也接受,并且充满好奇地改变它,我的历程就是这样。

5.白岩松厦门大学演讲稿 篇五

社会推广阅读是一种悲哀

这一个月正处在厦门的读书月,我是受出版社的“裹挟”,来跟大家谈阅读之美,其实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稍微悲哀的事情。今年台里头做一个关于读书的公益广告,这几年(都在)做读书的推广,我总纳闷一件事,你见过国际上把哪个日子定为“吃饭日”吗?说到国际吃饭日,没有。那既然国际没有吃饭日,那为什么要有一个读书日呢?

对于人们的身体、肉体来说,不吃饭活不下去,那我很纳闷,对于我们的精神来说,不读书难道不也是跟不吃饭一样活不下去的一件事吗?那么为什么现在都已经堕落到了要全社会去推广“阅读”这样一种现状?我觉得这件事情恰恰印证了此时此刻中国的某种悲哀和某种觉醒。

“无用”与“有用”

中国人不做无用的事,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叫有用的事?与升官有关的,与发财有关的,与出名有关的。比如说在我们的学堂里,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跟过去不一样,现在的学子提的问题都是有指向性和目的性,功利性极强,“我该怎么办?”“应该怎么着?”“你直接告诉我一个什么?”我每次都回答我不是卖大力丸的,我治不了“急”病,只能是说一些慢道理。

但是现在的人觉得慢道理不叫道理,你必须要告诉我一剂药吞下去立马要见效,只有一种药真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是)剧毒的毒药。你只要吃下去,保证两分钟后啥事儿都没有了,你吃吗?所以,有用的药恐怕都需要时间。

现在中国人很有意思,看名片、递名片。回到家一看,这哥们没用,撕了,因为你用不着他。就在一个又一个筛选名片、把没有用的名片一张张撕掉的过程中,你(错过了)生命中有趣的人,留下的全是有用的人嘛,有趣的朋友越来越少。

但是这个世界上最贵的东西(往往)是无用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东西是什么?戒指。你告诉我一个实用功能,它有吗?但是它非常贵。还有服装,比如说,服装有用的功能是什么?保暖和遮羞。如果要是满足它有用的功能,去个小商品市场,100元一身,拿下。但是很多女士的一身10000都拿不下,这9000花在哪儿了?花在没有任何实际功能的用途上,牌子、感觉、样式。它一点也不会为保暖和遮羞增加更多的因素,很贵很贵的东西在遮羞方面反而能力减弱了,尤其在夏天(听众大笑)。无用的才最贵,你们可以去研究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事情,看看是有用的贵还是无用的贵?

曾经有一次我在讲这个事情的时候,陈丹青非常认同我的看法。陈丹青他们干的这活儿有什么用?请问画家有什么用?诗人有什么用?没用啊,大前年我去了浙江富阳,也就是着名的《富春山居图》的富春,到了那儿之后,我详细地了解了黄公望的故事。老爷子九百多年前到富阳,之后也被边缘化,六七十岁了才在边缘的山里画这幅《富春山居图》,城中心都是领导、企业家、达官贵人,黄公望用了六、七年的时间把这幅图在寂寞中画完,画完给了一个僧人“无用”。

一个寂寞文人感叹自己无用,恰恰遇到一个叫“无用”的僧人还喜欢这幅画,送了。九百多年过去了,城中的达官贵人不知道哪里去了,但是这幅无用的人画的无用的画可是真有用,成了这个城市招商引资的最大名片,甚至总理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都谈到了这幅《富春山居图》。它有用吗?没用。真没用吗?有用。

汉字的精髓

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对汉字的喜爱是在增长的,好多人跟我说,谁这年头还在读诗啊……诗歌里有最浓缩的中文,我要告诉他们几件事情,第一,中文是每天面临再次发明的。发明这个词是理科啊,怎么会跟文科有关。我说不,汉字的常用字五、六千字,但是每天当你落笔要写字写文章的时候,你都承载着或主动或被动的重新发明汉字的可能。想想我们厦门的诗人,舒婷,很多年前同样路过神女峰,为什么她能写下:“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上痛哭一晚。”这两行诗有哪两个字你不认识吗?

但是她把我们熟悉的汉字重新组合在一起,诞生了“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境,而且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在诗歌里头,同样存在着看似无用的东西,但是汉字每天都可以重新生长,我们要探讨中文的无限可能……

6.白岩松财大演讲 篇六

有底线才会有未来

(2015-05-11 07:42:03)

很多人都问我,你为什么总替医生说话?我说,说明我不傻。别人不解,“你这个话怎么说,不傻就替医生说话?”我说,伤了医生得罪了医生,倒霉的是医生吗?倒霉的是每一个人!

我首先谢谢于丹,她不仅自己来,还通知我必须来,而且是在半年之前就通知我了,所以显然她不是因为脚受伤需要找医生(笑)。我觉得这里头有一种情感更有一种责任,我想我们是共通的,今天我跟于丹出现在这里,既不是医生,也不是司法工作者,带着两个角色,一是作为患者代表,二是作为媒体人,去关注整个社会的医患关系和法律之间的关系。现实中有很多乱象,过去的有些故事很可能是未来的预言。

梁启超的故事

1926年,梁启超先生尿血,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刘博士给他做的手术。割下来右肾之后,发现只有黑点,没有肿瘤,显然出了问题,这或许是受制于当时的诊断条件。但后来经历史学教授考证,这件事发生在1928年,说是护士标注把左肾错标成了右肾,我去收集了很多很多的版本,前一种表述更准确一些。

这件事发生之后,当然引起轩然大波,北京大学一位教授马上发表文章说《宁信医不如无医》。看看这个标题,那时候的评论比现在猛。接着徐志摩教授也出了一篇非常强烈的抨击文章《如果我们得病怎么办?》一时间社会上出现大量谴责的声音,大家纷纷主张梁启超到法院起诉大夫,弄的底儿掉。

那时候的协和不像现在的协和,西医在中国刚刚起步,依然处于风雨飘摇和众多怀疑之中。最先跳出来反击的是鲁迅,他比我们于丹有条件多了,人家是学医的,用辛辣的文字表示,“那些不懂腰子的人已经开始抨击了”。文章里用反讽的语调说,我告诉医院的朋友,从来都是这样的,不要去招那些没希望不太好救的病人,因为治好了出去没人关心,但是如果死了抬出去的话,就是轩然大波,医院可能就要倒闭。我觉得鲁迅先生说出了医院的巨大风险。

回到这一起应该说是带有明显错误的手术结果,梁启超先生该怎么办?动用法律的武器?没有。梁启超先生在**之中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先写英文后来

/ 7

翻译成中文,题目叫《我和医院之间的事情》。他认为一切都是正常的,而且态度治疗都很好等等,最后他希望大家支持协和医院。

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发生两年后,1928年到1929年间梁启超又得了病,他依然选择在协和医院去求治,最后在那里病逝。讲这件事情的意思是什么?梁启超先生当时充分认识到,西医刚刚进入到中国,这是一个科学,如果因为自己的案例而倒掉西医,可能更多的患者将来是直接受害者。因此,法律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武器?这是一个过去的故事留给我们一个巨大的疑问。

回头一想,梁启超先生为什么放弃法律的手段为自己维权?他没为自己维权,是不是维护了我们所有人的权益?我们几代人是不是受到了后来西医快速发展的恩泽?请注意我这里加一个口号,那时候西医面临的处境可能跟今天中医面临的处境相似,曾经也被妖魔化。今天恐怕也存在大量的妖魔化中医的问题,其实中医有大量优秀的理念,在此不表,我只是希望大家不要误解我这段话,认为这个有抨击中医的地方,其实没有。

医生、律师与上帝的故事

再讲一个未来的预言。如今医生也好,媒体人也罢,大家都认为医患关系最糟糕的就是中国。去年我去台湾的花莲,参加台湾慈济中秋节的一个活动,他们把全球的志愿者医生请过来感谢。他们也知道我现在在大陆主职做医生有关的工作,兼职做新闻主持(笑),所以让我跟他们聊个天。

我做了演讲,也跟很多来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的志愿者聊天,听他们讲各自的医患关系故事,简直触目惊心,因为哪儿都一样。后来我专门就这个事问了慈济的一位负责人,我说为什么做好事的人反而遭磨难?结果他回答了一句话,平平淡淡,他说“被磨的石头才亮”。

有一个来自美国的大夫讲了一个美国最流行的段子,他说你要知道现在美国医患关系也很糟糕,律师大量存在,他们跟在患者的后面,等在医院的门口,只要有人治病就给患者类似小广告的东西,告诉那些患者“出了问题找我”。也就是说,律师在怂恿患者跟医院打官司。因此美国的医生几乎可以说是在律师的监督下生存,监督本身没什么不好,但是当它到了这样一种乱象,医生当然有怨言。段子是这样的,都说医生是神圣的,死后都可以上天堂,有一天一个非常棒的医生死了上了天堂,他以为上了天堂一定是好招待,结果没想到上下铺,一屋几个

/ 7

人,大学的时候都不是这么惨,然后就去找上帝,“哪有这样的,我们救死扶伤,我们是白衣天使,我们……怎么到天堂之后住宿条件这么惨?”

结果上帝说,“对不起,我这儿正忙着没工夫搭理你。”医生问上帝忙什么,上帝说,“我在准备一个隆重的欢迎仪式,要铺红地毯,我还要亲自去致欢迎词,因为马上有人要上天堂了。”医生连忙问:“什么人?至于您这样?”上帝答道:“律师。”

医生一听更生气了,“我一辈子跟他们打交道,总是他们折磨我,为什么律师上来的时候,你还要如此欢迎?”上帝说,“每天上天堂来的医生有很多,律师这却是头一个。”

美国的医生用这样一个段子挤兑律师,我为什么说它是一个未来的故事?因为我觉得,中国的医生恐怕也要准备好,在未来的某一天,患者的后面不再是职业医闹,而是有律师跟着。我不认为这是一种退步,也许还是一种进步。因为当一切进入正常的程序之内,患者的后面有法律进行保护的时候,恐怕是进步。因此当我们在感叹眼前的这种医患关系时,恐怕你可以看到未来,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先守住底线,然后仰望星空

讲完这两个故事,回到今天的主题。医疗和法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会不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只要法治发展成一种信仰,所有问题都解决掉?我觉得不。

法律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最低的道德底线,不是上限,即便再过很多年,当我们拥有了真正健全的法治体系之后,法治的确替社会垒起了一条最低的底线,法律从来不承担过高的道德追求或者更完美的境界。但是法律的重要职责也恰恰在于此,一个乱的社会,如果底线不被守住,后果是什么?因此谈到医学的发展,我觉得应该分为三个境界:守住底线靠什么?靠法律!提高底线靠什么?靠自律!但是追求上限靠什么?靠全社会更和谐的旋律!

守住底线靠法律

因此我们回过头来,首先要谈的是守住底线。

前几年我可能是最早在做的,只要有伤医事件就会做节目。我记得哈尔滨杀医案发生后,我当晚做了一期节目,题目叫《我们其实都是凶手》,因为网上超

/ 7

过80%的人在点赞,在对凶手点赞!点赞的背后,反映出我们相当多的人法律和公民意识的薄弱,简直达到了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已经不认为犯罪是犯罪了!伤医杀医首先是犯罪,而不是什么医疗纠纷。在全社会点赞的情绪中,你看到整个社会的底线是完全没有的。

很多年前,易中天先生问我一个问题,“咱们现在很矛盾,又要守住底线又要仰望星空,你怎么看?”我说:“还是先守住底线吧,先夯实底线然后逐渐提高底线,有一天突然一抬头发现离天很近了。理想是这么实现的,不能在没有底线的情景下前进。”

但是守住底线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医学是科学,不是神学。到现在医学遇到的挑战仍是巨大的,我想医学界人士很清楚,此时此刻全世界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抗生素正在失效。50年代左右到60年代,抗生素达到了一个黄金时代,几乎是药到病除,但是现在,已经在研究超级抗生素了,病菌快速地学习去打败你。

今年一个很重要的日子,是结核病菌的分离者特鲁多医生逝世一百周年。前几天我见到国家卫计委新闻司毛群安司长,我建议他今年开展纪念特鲁多的系列活动,因为特鲁多有个著名的墓志铭,上面写着医生的职责,“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

偶尔去治愈,因为有相当多的病,人类是治不了的。我咽炎很重,去一家给中央领导治病的大医院,医生是我们东北老乡,一进去他就问:“岩松怎么着?”我说咽炎,结果他说:“我也是,咱聊点别的吧!”

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多的医生在给病人治病的时候必须冒风险。哈医大杀医案过去很多年后,北京协和医院又出现一个王大夫被患者严重刺伤,那个伤口医生的手指头可以直接伸进去,这是多大的伤口?而且患者和医生几乎不太认识,医生好心帮他去治,可能发生了一些不太好的情况,患者不能接受所以导致的犯罪。

这个事情出现了之后,有一个大夫在那儿嘀咕,“我马上进行一个高风险的手术,可做可不做。因为这个手术如果要做成了,患者百分之百受益,但是医学告诉我只有30%的希望成功。现在王大夫的事情发生了,不做了。”所以医生这样的犹豫,最后倒霉的是患者。

/ 7

法律如果只用治疗结果去评判医生对错,我想我们有相当多的手术是失败的,但是失败是不是医生的责任?如果是医生的责任,医生是有权放弃这个过程的。反而没人去议论他,因为他选择另外的方式就可以了,请问司法界的人士该如何看待医学这种充满未知、挑战、风险和失败的科学?因此我极其赞同刚才张教授谈到这一点,不能把伤医杀医当成消费纠纷。

我最近在谈医院是什么,如果把每个人生比做一辆跑车,医院就是4S店,一是season,季节,因为春夏秋冬每个人都躲不开,这是任何季节都会面对的地方;二是service不是sale,因为医院是服务的系统而不是销售的系统,不能单纯用花多少钱买多少东西的理念;三是sport,运动,医院应该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而不仅仅只是出事才治病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刚才于丹已经说过了,sunshine,阳光,我觉得医院就是一个提供阳光和希望的地方,这才是终极目标。

所以话题回到这里,未来我们用法律守住了医疗、医患关系和医学在社会发展中底线的时候,恐怕也要有相当多的判立建立在先明白医学的特点。我发现医生一般都有AB面,一方面被患者当成神,另一方面医生经常无助地落泪。我一个好朋友是急诊科主任,他曾经给我讲,一个孩子被送过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外面跪了一地。他接诊的时候知道孩子已经死亡了,但是他无法迅速把这个结果告诉他们,因为他脑子里还绷了一根弦——需要一段时间让他们接受这个现实。他在里面继续做心肺复苏,尽管完全知道这是没用的。他说那段时间他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因为无能为力,一个多小时的心肺复苏后,外面的家人逐渐接受孩子死亡的事实。

所以你怎么看待这样的一个职业?我们要期待接下来的中国医疗法治论坛,铁打的营盘流水的题目,将来这个论坛还要进一步探讨医学环境下司法案例怎么在了解和沟通的基础上更遵守规律,同时案例应该形成对全社会患者和媒体的一种教育。

教育大家,不能说结果是糟糕的,医生就是混蛋,就是失败的,就是错,就是不尽责。因为绝大多数的医生是在为了你的生命在冒险做尝试,但是科学一定会有失败。中国现在最可怕的一面就是,不允许有任何的过错,厌恶失败,整个社会充满着成功学,而一个不能尊重合理失败的民族是不会真胜利的,所以此时的中

/ 7

国很危险。

我现在准备系统地去讲一个题目,叫美好的失败是一种胜利,或者说是另一种成功。因为观念一定要改变,在医学集中体现出这一点,因此我觉得这可以当成一个命题。

那么在守住底线的时候要依靠法律,今年很高兴地看到在两会的报告当中,不管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两高的报告,为保证良善的医患关系,把暴力伤医等事件同时写入其中,我觉得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非常开心。

尤其温州那起事件又出现的时候,凌锋教授联合很多政协委员给我打电话,问要不要联名签名,我说当然要了,随后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我发现相关的司法界人士,法院、检察院还稍微好一点,公安局就很矛盾,医院里出事以后一时不好做出什么样的判断,在犹豫的过程容易被人理解成纵容,或者说是一种保护,一些恶劣的事件进一步发酵。

接下来我觉得公检法面对暴力伤医态度应该更坚决,更严厉更快速。先从犯罪的角度去治理,否则医生将来都练武术,然后玩开枪?讲一个15岁孩子的故事。协和医院出现伤医事件后,一名医生问他孩子要不要学医。孩子说,要。医生就问他,有人伤医怎么办?孩子说,我将来买枪,病人进来的时候,我让他把手举起来放在墙上不要动,检查完之后让他走。

提升底线靠自律

医生尽最大的努力为患者治病,医学作为一种科学一定会有失败,我们不仅不能把这种尽力当做犯罪或过失,还应该要表扬和鼓励。

提升底线靠自律,但是请注意,自律靠两点,一是约束,二是尊重,哪个行业都是如此。于丹是教授,她的全家都是老师,这么多年来,老师很辛苦,但走到哪儿都有尊重,那种尊重就是约束。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其实好大人何尝不是?好行当何尝不是?这个社会上夸医生的太少了!如果我们都对医生形成一种良性的尊重,同时又有方方面面的约束,自律才能成为现实。

追求上限靠和谐的旋律

我觉得最重要一个追求的结果就是和谐的旋律。很多人都问我,你为什么总替医生说话?我说,说明我不傻。别人不解,“你这个话怎么说,不傻就替医

/ 7

生说话?”我说,伤了医生得罪了医生,倒霉的是医生吗?倒霉的是每一个人!

中国人聪明,古人用生老病死四个字把每个人的医生都衡量了,生老病死四个环节谁能躲得开医生?去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第一次超过两亿人,接下来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在加速度的过程中,我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是快速增长的。

中国将来的第一产业,一定是健康产业,这点无话可说,因为将来中国的第一问题一定是人口问题,这个人口问题就包括了老龄化,出生率下降,健康资源调配等。

今天举行的这个论坛,其实意味着如何做一种更好的工作,将这种底线守住了,我们都兴高采烈愿意去谈提高底线,兴高采烈愿意去追求上限,把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理想的国度。

中国古人早就强调了,做任何事,圣人从不为大,都从小的事情做起,也才成其大。换一个角度去说,追求更多美好的目标,都要先从守住底线开始。底线守住了,理想才有可能。谢谢各位。

7.白岩松哈佛大学演讲 听后感 篇七

——白岩松带给我的思考

白岩松——我的偶像。他是央视著名主持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员,任《焦点访谈》、《新闻周刊》、《感动中国2008》等节目主持人,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他在主持的时候,总是皱着眉头,表情凝重;他的评论总是有着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口吻,像专家一样的评论,似学者一般的反问,最后一定会引出自己的希望与思索。白岩松总是机敏、犀利的,他的节目很深刻却并不呆板,有些活泼却并不媚俗,他是独一无二的。白岩松睿智,社会责任感十分强烈。他的语言是华丽的,是富有诗情画意的,但那双藏在眼镜后的小眼睛却透露着一句话:他的思想更深邃,更沉稳。他所做的一切都让我认知到:我想要做地个朴实无华,一身正气,真诚的爱自己的祖国,爱人民;决不做哗众取宠的人,真是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这是白岩松,这也是我期望中的自己。

白岩松的成长历程正巧见证了中国从贫困落后到改革开放致富的历程。他在耶鲁大学做演讲时说,他出生的那一年正好是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的那一年。他的“我有一个梦想”并没有因为他的倒下而坍塌成泡沫。它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仅是在美国,也站在了全世界。只是很遗憾的,在当时并没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这个梦想。因为在当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很难说拥有自己的梦想,大家关心的只是“今天我是否可以吃饱”。

等到了他十岁的时候,我们的国家依旧十分落后,梦想似乎离百姓是很远的。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或许连对“梦想”这个词语都还很陌生。当时的经济是萧条的,萧条到冬天异常寒冷。因为眼前根本也就没有希望。但也是在这一年,我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这让百姓的生活开始有了希望,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这正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开始,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开始。

在白岩松30岁的时候,中美之间发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在那一年,克林顿访问了中国。这件事情大大拉近了中美两国的距离,中国再也不觉得美国是遥远的,渐渐地中国与美国之间关系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两国之间却总像是用望远镜在观望彼此。而事实就在这样的远距离观察中扭曲,或者一些本应是美好的事情却被无限放大,变得夸张,变得不实际。但是,我们也会一直有一个梦想:为什么我们总是要通过望远镜看对面的世界?我们想要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真实的世界,想要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世界上的人们内心的声音。或许,这也是处在彼岸国家的梦想吧。虽然现在网络媒体十分发达,但我相信只要是媒体就一定会有一部分夸大的成分。如果只是透过媒体在看待中国,看待世界,我相信那一定是片面的,有时会让人产生另一种偏见。

在我看来,白岩松就是一个成功的人。首先,他是一个有深度的人。他的话语常常能够带给我启发,让我开始思考人生。他曾经讲过一个寓言故事,其中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它说:走得太快,灵魂落在了后面,我要等等它。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我在人生生活的道路上走得太快,走得太远,会不会让我忘记当初出发的原因。于是,现在的我总是想要生活慢一点再慢一点,可以让我充分的享受它,领悟它,也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反省自己的生活,憧憬自己的未来。其次,白岩松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过挫折,走偏过自己的道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结束后,白岩松离开了《东方时空》,他当时认为自己可以出台已经准备了三个月的新栏目。但是,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因为各种原因,节目并没有播出。白岩松感觉到了迷茫与失落,心情十分低落。但是他不会被困难与挫折所打败,他的心态开始释然,自信、幽默的白岩松又回来了。但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自己的梦想而放弃电视的这一经历,因为他相信他会在另一条道路上看见不同的风景,只是那儿的风景确实不尽如人意罢了。另一点,白岩松是个会做人会生活的人。他说他的座右铭是:人格是最高的学位。他说过:人只有一个一辈子不会更改的职业,那就是做人。只有把人这一撇一捺写大,才能做好别的事情。他还说过:当一个人和另一个总体素质差不多时,为什么这个人就比那个人优秀呢?就是因为这个人发的附加值比另一个人高。白岩松总是能把自己生活的体会总结成话语,而那些语句又确确实实能够讲进人的心里。白岩松是个爱家的人。因为在他的理解中,家就是哪里有妈那里就是家。

我对于白岩松的崇拜并不是一种迷恋明星,追逐光芒的那种盲目的追求。而是从白岩松的身上,我总是能够领悟到一些什么。他像父亲一样,每一句话语总是透露着一种深沉的爱。他就像兄长,每一句话语总是提点着正走在路上的我。

【白岩松财大演讲】推荐阅读:

白岩松重庆大学演讲稿09-05

白岩松谈信仰06-16

读白岩松有感而发07-02

上一篇:路由网关网络管理和监控功能介绍下一篇:拆迁改造大会讲话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