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管理论文

2024-08-21

专业化管理论文(9篇)

1.专业化管理论文 篇一

同志们:

今天,是芜湖国税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一天,是注定要载入芜湖国税发展史册的重要一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会议,动员部署进一步深化税务管理重组、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宣布机构改革和人员重组名单。从今天起,芜湖国税税务管理将进入崭新的税源专业化管理阶段。

2004年以来,我们作为全省国税系统试点单位,围绕税务管理现代化目标,全面实施了税务管理重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历经三个阶段。其中,2004年-2005年5月是第一阶段,也是重组工作启动试运行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工作,我们初步树立了流程管理理念,加深了对重组工作的认识和理解,积累了经验,总结了教训。2005年5月-2010年10月是第二阶段,也是重组工作深化阶段,我们重点深化业务重组,加强信息化建设,初步解决了信息化的支撑问题,构建了现代化的税务管理机制。今天,我们作为总局和省局的双重试点单位,在这里隆重召开进一步深化税务管理重组、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动员大会,标志着重组第三阶段工作正式启动实施。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机构改革,建立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建立现代化税务管理新模式。

根据局长办公会议、局务会议、党组会议研究的意见,下面,我就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总局、省局在我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

(一)在我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为我们进一步深化税务管理重组、加速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新世纪税务管理现代化的浪潮中,芜湖国税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创造了一系列辉煌业绩。针对办税程序繁杂、信息采集多元、报缴方式单

一、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我们坚持敢为人先,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在全省国税系统率先开展了税务管理重组,历经近7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了以流程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六个一”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和风险。针对业务流转效率低下、执法监控方式落后、部门信息封闭等情况,我们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在全国税务系统率先推行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在全省国税系统率先上线运行综合征管系统,率先研发运用工作流系统,率先建成使用网上办税厅,率先研发推行税务行政审批系统,信息化的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凭着敢闯敢试的胆识和气魄,芜湖国税工作迅速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被誉为安徽国税改革创新的“排头兵”、“试验田”、“展示窗”。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看到,当前税收管理中也还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比如:随着纳税人的数量迅猛增加,经营形式、经营手段、管理水平日益多元化、智能化、复杂化,现行税收管理员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征管信息应用处于较低水平,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等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税源管理广度和深度亟待拓展;部分干部素质与现代税务管理需要存在差距,尤其是具备较高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技能的专业人才较少,制约了税源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面对税收征管的新形势、新情况,去年下半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管税,深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稳步推进税收征管方式变革,并决定,在安徽国税等全国8家单位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省局党组研究后决定,在芜湖等三个市局先期开展试点,条件成熟后再向全省推广。作为总局和省局的第一批试点单位,我们深感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机遇难得。这是省局党组对芜湖国税的充分信任,是总局领导对芜湖国税的特别重托,更是芜湖国税走向更加灿烂辉煌明天的阶梯。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不断创新、不懈探索、不辱使命,扎实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税务管理重组,大力推进税务管理的集约化、信息化、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全面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目标。

(二)在我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充分体现了总局、省局领导对芜湖国税工作的重视和信任

多年来,我们的工作始终得到了总局、省局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原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谢旭人亲自听取我局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作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总局领导钱冠林、王力、宋兰、冯惠敏、张志勇,总局原任领导贺邦靖、崔俊慧、许善达、董树奎,先后亲临我局,对我局各项工作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调研,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省局胡道新局长和其他各位领导多次来芜调研,为我们各项工作指明方向、鼓劲加油。这一次,总局、省局选择在芜湖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进一步说明了总局、省局对芜湖国税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充分体现了总局、省局领导对芜湖国税干部职工的信任和厚爱。6月初,省局胡道新局长赴京参加有关会议期间,专门就安徽国税,重点就芜湖国税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方案,向总局肖捷局长作了汇报,肖局长高度赞扬,并当即指示总局有关领导和司局负责同志到安徽调研。受肖局长委托,6月24日,总局宋兰副局长率有关司局负责同志,专程来芜调研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在听取我局试点情况汇报后,用“非常可贺、非常可贵、非常可喜”这“三个非常”,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将芜湖国税确定为总局直抓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单位。这是总局领导对我局试点工作的最大肯定与莫大鼓舞,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有力鞭策与激励。在试点准备阶段,省局胡道新局长多次听取我局试点工作汇报,就做好试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6月28日,胡道新局长在省局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上作重要讲话,着重阐述了如何转变国税管理方式、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问题,为我们做好试点工作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将总局、省局领导的关怀与厚爱化作不竭的工作动力,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全力以赴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决不能辜负总局、省局领导的期望与重托。

(三)在我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基本具备了改革所必须的内外部条件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也不例外。芜湖国税历经多次重要改革实践的锤炼,已经基本具备了成功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有利条件。首先,总局、省局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也都表示理解和支持,这是我们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前提。其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国税人员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较强,为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可靠的人才保障。在2006-2009年全省国税系统系列岗位能手竞赛中,我局有57人次获得省级岗位能手称号,能手比例居全省第三。2007年,代表省局参加全国税收管理员抽考,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在2009年全国税务系统稽查业务考试中,总成绩居全省第一。事实证明,芜湖国税干部队伍是一支政治优秀、业务精良的队伍,是一支顾全大局、甘于奉献的队伍,是一支勇于创新、善打硬仗的队伍,这是我们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税务管理重组硕果累累,为改革奠定了工作基础。经过6年多来的重组实践,我们初步建立了 “六个一”管理机制,流程管理理念全面引入,扁平化管理格局初步形成,以“两大平台”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征管基础工作日益巩固,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持续提高。这些都为我们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工作基础。第四,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是我们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这些年来,我们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完善纳税服务机制,丰富服务内涵,改进服务手段,减轻纳税人负担,纳税服务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税收征纳关系空前和谐,得到了纳税人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连年被评为全市政风评议满意单位,先后荣获“全国税务系统文明单位”、“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安徽省文明窗口”、“芜湖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对于这次改革,广大纳税人也给予了充分理解,表示将积极配合,为我们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五,新办公楼正式建成启用,硬件设施大大改善,为改革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总起来说,在我局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要充分依靠这些有利条件,克服畏难情绪,坚定改革信心,积极投身到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中去,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二、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省局党组领导下,今年以来,我们坚持一手抓组织收入,一手抓改革试点,在反复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深化税务管理重组、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并报经省局上报总局待批。同时,精心开展试点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组织开展了税源普查和税源分类,修订了《工作规程》,改造升级了工作流系统,推行网上一体化办税平台,全面开展了个体税收委托代征,成功打造了“纳税人之家”。8月底,省局党组决定,芜湖市局先行启动试点工作,并于11月1日正式运行新模式。这两个月来,全市国税系统克服时间紧、工作头绪多、任务重的矛盾,深入细致谋划,加大工作力度,加班加点,狠抓落实,目前,试点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

按照总局和省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主要精神,这次试点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以(建议说以两个系统运行为信托)业务重组工程规划为指导,树立风险管理理念,落实“信息管税”要求,探索规律,科学分类,整合资源,创新模式,完善行业税收管理规范,建立专业化人才队伍,规范税收执法,优化纳税服务,促进纳税遵从,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管理成本和风险,实现税务管理现代化目标。试点工作遵循四条原则:一是依法推进原则。依据总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指导意见和省局业务重组工程规划,调整管理职能,提升管理层级,优化机构设臵和人力资源配臵,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二是分类管理原则。科学分类税源,按照分规模、分行业、集约化管理思路,探索风险管理途径;科学分类管理职责,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更好地落实专业化管理要求。三是整体协调原则。建立健全纳税服务、税源管理、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作业流程,做到分工明确、协作有力、衔接顺

畅、工作有序,增强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管理合力。四是监督制约原则。依托工作流系统,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形成工作任务通过流程分配,权力事项通过流程分解,税收执法通过流程监控,机构职能通过流程衔接,各岗位、各环节相互制约的运行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科学分类为前提,积极探索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

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科学分类是前提。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分类:

一是对税源管理对象进行分类。根据纳税人规模和行业,兼顾风险等因素,将全部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和中小税源两类。其中,重点税源是指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企业以及29户总局、省局监控的纳税人。根据2009年底的数据,重点税源全市共有510户,户数比重不到1.9%,但入库税款达到71.62亿元,占全部国税收入比重达到89.4%。中小税源是指除重点税源以外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这类纳税人全市共有2.6万余户,户数比重超过98.1%,但入库税款仅有8.52亿元,占全部国税收入比重为10.6%。在对税源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按照“规模+行业”的思路,实行重点税源企业重点管理、中小税源企业行业管理、个体工商户社会化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

二是对税源管理职责进行分类。借鉴公安部门“户籍警”、“治安警”、“刑警”序列划分方式,按照工作事项和环节,将税源管理职责划分为日常管理与服务、税源监控与评估、税务稽查三类。其中,日常管理与服务主要包括户籍管理、信息采集、催报催缴、涉税审批、调查核实、发票管理、任务执行、欠税管理、宣传辅导、涉税资料管理等10项具体职责;税源监控与评估主要包括税源监控、纳税评估、税收核定等3项具体职责。税收管理员只负责某类事项管理,不再与纳税人一一对应,不再实行固定管户。

对税源管理对象和税源管理职责分类已在试点准备阶段全部完成。下一步,要按照这两种分类方式,尽快调配和落实各种必要的征管资源,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二)以提高效能为目标,全面实行机构改革和人员重组

机构和人员是税源管理工作赖以开展的基础。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需要,实行机构改革和人员重组,是此次试点工作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

一是整合职能,优化机构设臵。这次机构改革是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机构重组,涉及到税源管理、纳税服务、税务稽查及行政管理等各个方面,机构数量也将大大精简,由目前的22个精简到10个,概括起来就是“六处四局”。具体如下:

——税源管理机构。撤销税源管理一、二、三、四、五、六科,设臵第一税源管理局、第二税源管理局。其中,一局负责全市重点税源的监控、评估和税收核定;二局负责市区中小税源的监控、评估和税收核定。

——办税服务机构。撤销办税服务中心、车购办,设臵纳税服务局,负责受理市区所有纳税人的涉税申请、纳税申报,承担税款征收、户籍管理、信息采集、涉税审批、调查核实、发票管理、催报催缴、任务执行、欠税管理、宣传辅导、档案管理等职责。将原来由税源管理机构行使的大量日常管理职能,调整由纳税服务机构行使,是这次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

——税务稽查机构。撤销县局稽查局,上收县局稽查执法权,按照“四个统一”要求,实行市一级集约化稽查,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开展税务案件查处、审理和执行。

——其他机构。保留办公室,增加网站管理、档案管理职责。撤销税政制度科、执法监督科、进出口税收管理科、档案管理科、财务管理科、人事科、教育科、监察室、离退休人员管理科、机关党委办公室、机关服务中心,设臵税政制度处、人事教育处、监察处(与纪检组合署办公)、后勤管理处,分别行使相关工作职能。数据处理中心更名为数据管理处,承担收入规划核算、数据分析监控、信息化支撑等职责。

除上述“六处四局”外,市局还设臵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委员会,维权委员会为常设议事机构,负责维护和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县局设臵“五科三局”,即办公室、税政制度科、人事教育科、监察室、后勤管理科和第一税源管理局、第二税源管理局、纳税服务局,另设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委员会。机构职能比照市局相关机构配臵。

二是根据需要,合理调配人员。人员调配和干部交流按照基本稳定、适当调整、逐步到位的原则进行,原则上人随事走,确保新机构顺利运行,确保干部队伍整体稳定。在人员调配方式上,原则上根据工作需要,适当结合个人意愿,由市局党组通盘考虑、集体研究后决定。待新机构运行一段时间后,再统筹开展干部轮岗和交流。

以上机构和人员调整要在10月25日前全部到位。从11月1日起,要正式按照新的机构模式来运行。

(三)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大力实施“信息管税”战略

一是全面推行风险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将风险管理全面引入税收征管,通过“建模找点”,开展风险分析、预测、评估、应对,根据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管理和服务战略,防范税收管理风险,提高税收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市局将定期开展税源监控分析,依托工作流系统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税源管理局、稽查局要根据风险预警信息,采取纳税辅导、风险提醒、评估约谈、自查自纠、核定征收、反避税、税务稽查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风险应对。同时,根据税源特点和风险大小,有针对性地实施差异化管理:对于重点税源企业,要试行“大客户制”,突出分析监控和个性服务,掌握企业经营规律及核算特点,引导和帮助企业强化税务风险自我防控。对于中小税源企业,要突出纳税申报真实性监控,加强行业监控和纳税评估,按管理事项实行专业化分工管理,探索并总结推广行业管理规律。对于个体工商户,要发挥市场、街道等单位作用,积极开展委托代征,并对农村偏远地区、小街小巷的个体户采取简易申报、简并征期等方法,降低征纳成本。

二是大力加强信息应用。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是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到涉税信息流在现代税源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切实抓好信息采集、整理与存储、信息加工与分析、信息传递与处理等工作。要强化信息采集,加强信息审核与维护,规范电子数据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做到全面、及时、准确采集涉税信息。要认真落实与工商、质监、地税、银行等部门的信息交换制度,加强信息比对分析,及时发现和堵塞税收征管漏洞。要积极推进芜湖市涉税信息交换平台建设,争取早日建成覆盖市直各相关部门的涉税信息共享机制,为及时、快捷地获取第三方涉税信息,加强税收征

管创造条件。要按照专业化管理需要,切实加强宏观税负分析、行业税负分析、微观税负分析,及时发现征管疑点与风险,开展风险评估与应对,防范和处臵税收管理风险。要在应用中不断完善“一户式”查询系统,丰富所得税管理电子台账,拓展展示项目及内容,实现涉税信息各部门共享、“一户式”查询,为实施“信息管税”提供科学、高效的平台。

(四)以完善机制为保障,建立健全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纳税服务机制。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取消税收管理员固定管户模式后,纳税人与税收管理员不再是点对点的对应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加强纳税服务工作,完善纳税服务体系和机制,在征纳双方之间架设全方位、立体式、全天候的沟通桥梁,让纳税人交“明白税”、“公平税”、“放心税”、“便捷税”。要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大力加强税收宣传辅导,构建和完善“纳税人之家”,开办“国税讲堂”,定期举办各类纳税辅导和培训,让纳税人及时掌握最新税收政策和征管要求。要以启用新办税服务厅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办税服务窗口设臵及功能配臵,优化办税流程和办税环节。要加强市局门户网站建设,进一步发挥网上办税厅的功能作用,通过网络填补服务缺位,依靠网络拉近征纳距离。要完善网上办税、网上咨询等功能,大力推行网上一体化办税平台,为纳税人提供综合性、一站式、全功能的网上办税服务。要切实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做好税务行政案件应诉工作,畅通纳税人权益救济渠道。

二是建立专业化团队管理机制。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人才是根本,必须加强人才建设,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要根据专业化管理需要,对税收管理员按照业务专长进行分类,将纳税评估、反避税、数据分析、行业管理等人才合理配臵到相应岗位,形成各种专业化管理团队。要分类建立人才库,采取集中办班、举办讲座、案例讲评等方式,加强税收业务培训,提高各类专业人才的业务技能。要继续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大力提倡在岗自学,形成人人“讲学习、重能力、比业绩”的良好氛围。要重点加强纳税评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积极探索制定纳税评估人员等级管理办法,建立专业化评估队伍,提高纳税评估工作质量。

三是改进税收工作考核机制。要按照专业化管理和“信息管税”要求,优化征管质量考核指标,充分利用工作流系统进行税源监控考核,提高征管质量考评的科学性、针对性。要根据新机构、新管理模式,研究和改进目标管理考核、岗位绩效考核、执法责任制考核,整合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手段,逐步形成目标管理考核、岗位绩效考核、执法责任制考核“三位一体”、相互补充的税收工作考核体系,既要发挥考核对工作的促进作用,也要切实减轻一线税务人员负担。

三、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及年内工作要求

年内只剩下两个月的时间了,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和其它各项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希望大家进一步发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坚持改革试点和日常工作两手抓、两不误,统筹兼顾、科学安排、狠抓落实,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确保在新的模式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努力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十一五”全市国税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试点工作顺利实施

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业务重组、流程再造、机构改革、人员调整、机制完善、工作衔接等方方面面,难度大、矛盾多。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市局党组统一领导、各部门密切协作、国税干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增强试点工作合力。新组建处、局的负责人要尽快到位,按照专业化管理要求,迅速落实人员调整安排,调整工作思路,转变工作方式。要认真落实行政和业务工作衔接方案,做好固定资产、档案资料、在办事项的清理交接,以及各项应用系统的调整维护工作,确保从11月1日起按照新的管理模式正式运行。要全面开展新版工作规程和工作流系统操作培训,使全体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最新业务流程,熟练开展各项业务操作。要加强试点工作宣传,向各级党政部门及其领导、向广大纳税人宣传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寻求广泛理解和支持,为试点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密切跟踪新模式运行情况,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查找问题和不足,研究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和措施,做到边试点、边总结、边调整、边完善。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新生事物,尽管我们已经具备开展试点的一系列有利条件,但在试点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的情况、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对于这些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预期。如果出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我们要正确对待、及时处臵,决不能臵之不理、不闻不问,更不能评头论足、否定改革。

(二)严格队伍管理,确保新的管理模式有效运行

这次机构改革力度大、人员调整范围广,尤其是税源管理部门的同志,岗位普遍进行了调整。对于组织上的工作安排,有些同志可能会有一些不同的认识和想法,产生一些思想上的顾虑和波动。对于大家的顾虑和想法,市局党组都能够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讲原则、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处理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自觉遵守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廉政纪律,服从组织安排,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本单位的干部职工从大局出发、以事业为重,正确理解改革,积极支持改革,自觉拥护改革。人员调整后,大家要尽快进入新的角色,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围绕在新的模式下,如何有效开展工作,动脑筋、想办法、定制度、拿措施,确保新的管理模式有效运行。为了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加快年轻干部培养步伐,9月份以来,市局党组根据职位空缺情况,结合机构改革和工作需要,拿出10个正科级和31个副科级职位,实行竞争上岗。经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和党组研究,最终有41名同志脱颖而出。希望这41名同志以新的岗位为起点,不断加强学习,认真履行职责,严格要求自己,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好表率作用。要特别关注对纳税人的服务工作,依托办税服务厅、网站、电话、短信等,为纳税人提供多元化的求助方式,让纳税人咨询有渠道、办税有途径、投诉有门路。要切实加强部门、人员协作,强化首问负责制度。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后,虽然取消了固定管户制度,但税收管理员为纳税人服务的职责不仅不能弱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纳税人的办税求助,税收管理员要认真答复;不能准确答复的,要告知其相应的咨询渠道,决不允许借故推诿。凡推诿扯皮,给纳税人带来不便、受到纳税人投诉的,要严肃进行责任追究。

(三)抓好组织收入,确保今年收入计划圆满完成

组织税收收入始终是税务部门的天职。我们搞税源专业化管理,从根本是说,就是为了

更好地组织税收收入,更好地发挥税收职能作用。1-9月份,全市国税系统累计组织税收收入77.07亿元,同比增长29%,完成省局年初下达计划的85.1%。税收形势总体较好,但也要看到,新的管理模式短期内可能会给组织收入工作带来一定挑战,同时,省局也很有可能在年底追加任务。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决不能盲目乐观。要认真研究专业化管理模式下,抓收入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确保组织收入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落空,确保完成全年收入计划。税源管理局要发挥专司税源监控的优势,切实加大纳税评估力度,减少税收流失。稽查局要继续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大力推行集约化稽查,促进税收秩序持续改善。纳税服务局要搞好日常户籍管理和纳税服务,以严密的户籍管理防范漏征漏管,以优质的纳税服务提高税收遵从。税政制度处和数据管理处要按照职责,切实做好税收分析和评估、稽查案源筛选工作,使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工作有的放矢、取得实效。要按月下达收入计划,按月进行收入考核,依法做好收入调度。要立足年内,放眼明年,组织开展重点税源调查,摸清全市经济税源发展走势,为编制明年的税收计划、做好明年的组织收入工作打下基础。

(四)做好收尾工作,确保全年各项工作完美收官

年内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新组建的各单位,要按照新的职能,对照年初工作部署,认真梳理各项工作完成情况,查缺补漏,确保全年工作任务圆满完成。这里强调几点:一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刚刚召开的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迅速开展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活动,结合税收工作广泛开展讨论,将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税收工作实践中去。二要做好新办公楼搬迁工作。根据市局安排,10月23日,各单位将集中进行新办公楼搬迁。在搬迁过程中,各单位要加强资产和物品监督管理,确保搬迁资产和物品安全。要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新办公楼,搬入新办公楼后,所有人员都要自觉维护新办公楼的环境卫生,保障新办公楼的运行安全,服从新办公楼的物业管理,努力营造优美的办公环境,树立全新的国税形象。三要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围绕新的机构运行和管理模式,分析、查找风险点,重新修订岗责体系和相关制度,将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明确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员,实现权力、责任、制约的有机结合。四要抓好文明创建和政风评议工作。要做好载体创建工作,积极争创安徽省第九届文明单位,做好迎接芜湖市文明行业验收工作。要认真对待、努力做好政风评议工作,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纳税人的沟通,最大程度地降低新模式运行后短期内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要结合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实践中建功立业。五要做好各项考核工作。要对照省局和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分解落实责任部门,各责任部门要主动做好与省局相关处室的工作对接,力争目标管理考核取得好的成绩。六要认真谋划“十二五”和明年国税工作。要结合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和即将出台的总局“十二五”税收工作规划、芜湖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市国税工作

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我市国税工作发展形势,认真谋划“十二五”和明年的工作,为做好“十二五”和明年工作奠定基础。

同志们,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冲锋号角已经吹响。分析当前,形势催人奋进;展望未来,前景无限美好;完成使命,我们信心满怀。让我们在省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总局、省局工作部署和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真抓实干,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在税务管理现代化的道路上乘风破浪、阔步前行,共同创造芜湖国税事业的美好未来,继续谱写芜湖国税发展的辉煌篇章!

2.专业化管理论文 篇二

1 实施配电网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性

通过5年的实践, “责任田”管理模式对提高专责电工的积极性, 强化其责任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与农电安全管理的要求相比, 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1) 个人职责交叉重叠、全而不专。由于专责电工既是抄表收费人员, 又是维护抢修人员, 还是责任区内的用电检查人员, 职责的多样化, 导致了什么事都要干, 但什么都不专业, 安全风险也较大。

(2) 管理方式被动僵化。“责任田”管理模式下, 专责电工全力追求经济指标的完成, 对抄表收费以外的工作无暇顾及, 导致农网安全隐患“瞒而不报, 报而不修”的现象普遍存在。

(3) 维护力量不足, 专业性不强。供电所虽然设有线路维护班, 但由于人员偏少, 只能应付抢修抢险、突发事故处理、各种技术资料的整理等工作, 很难做到主动出击和事前防范控制, 例行巡视检查难以落实到位。而专责电工又埋头管理自己的“责任田”, 各自为政, 无法发挥集体作战的力量和优势。

(4) 作业程序亟待规范。长期以来形成的作业习惯大多是凭经验、凭感觉, 加之“单干”的方式缺乏监督, 习惯性违章现象普遍存在, 从而增加了安全风险。

2 实施配电网专业化管理的做法

笔者以红岩供电所为例, 介绍该所配电网专业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1) 重组机构, 加强领导。撤销原来的线路维护班, 在专责电工中抽出专业素质较强的7名人员组成配电管理班。配电管理班下设中压和低压2个维护组, 由分管安全的副所长直接管理。中低压维护实行统筹兼顾、集中领导、统一指挥, 做到分工不分家, 松紧有度, 密切配合。同时, 明确以变台电杆低压出线横担为中低压维护责任分界点。

(2) 公正透明, 平稳过渡。配电网专业化管理的关键就是配电台区工作量分配的合理和公平。这涉及到2个方面, 即低压维护组的维护范围划分和营抄人员的营抄范围划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红岩供电所广泛征求职工意见, 在尊重历史、考虑现实、综合职工意见的基础上, 采取了以下分配方案。一是结合辖区的实际情况, 确定7人组成配电管理班, 其中中压维护组3人, 低压维护组4人。低压维护组根据台区位置划分成4个责任区, 按其职责, 人均担负22个台区2 500户的维护管理工作。二是对每个台区的地理位置、供电半径、供电户数反复权衡, 最后依据辖区的地理状况, 选定一批工作量适中的台区作为参照基数, 然后根据各个台区的供电半径、用户的稠密程度、抄表的难易程度等情况, 与参照基数比较确定一个系数, 再将实际户数乘以系数得出折算户数。这样一来, 抄表难度小的台区折算户数就多, 难度大的台区折算户数就少。由于在营抄责任区的划分上力求公平、公正, 营抄人员也乐意接受。

(3) 明确职责, 有序推进。配电网专业化管理就是把过去专责电工一个人承担的业扩报装、运行维护、抄表催费、抢险抢修、用电稽查、优质服务等综合职责, 通过细化分工, 变为多人承担, 共同完成的职责, 从而使农电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红岩供电所通过对线路维护机构的重新调整, 制定了各自的岗位职责。中压维护组负责辖区内10 kV线路、设备的运行维护、检修、技改、新建、抢修、抢险、优质服务、业扩报装等工作;负责10kV线路通道维护和电力设施保护;负责中低压运行记录, 票证、资料的建立、整理、归档;负责配电管理班人员的值班工作安排、考勤记录及考核等。低压维护组负责责任区内低压线路日常运行、维护、检修、技改、新建、事故抢修、抢险、优质服务、业扩报装等;负责低压线路通道维护和电力设施保护。供电所还对抄表员、收费员及其他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同时明确了与经济指标考核挂钩的比例, 保证了工作中各个环节紧紧相扣, 为标准化作业闭环管理奠定了基础。

(4) 完善考核办法, 保障过程监管。配电网专业化管理的实施, 改变了原先的运行机制, 重点体现在营销和维护这两块, 把以前专责电工的职责细化到营抄员和配电维护员。随着岗位职责的变化, 相应的管理办法、考核办法以及作业流程、工作要求等配套跟进。红岩供电所在制定《配电网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的同时, 一并完善了《考核管理办法》、《业扩报装管理办法》等制度, 达到强化责任, 加强过程控制的目的。

3 实施配电网专业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1) 农电安全管理指标的分解更趋科学。实施配电网专业化管理后, 配电管理班可以对照指标要求和实际情况, 结合一年四季的工作特点, 将全年指标 (主要是计划性设备检修、配电网改造等) 统筹分解到每个季度和每个月, 合理安排变台检修、线路整改、隐患处理等。同时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时,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优化方案, 减少停电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2) 保证现场安全监管到位。实施配电网专业化管理, 对检修、配电网改造等工作实行计划性闭环管理, 可以在作业前将各项准备工作做到位, 安监人员根据计划实施现场监督, 确保现场安全生产。

(3) 使设备的闭环管理执行到位。设备管理的各环节都有专人进行监管, 各环节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提醒、相互促进、密切配合。

(4)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配电网专业化管理后,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充分发挥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分工明确, 职责分明, 同时又相互关联, 每位员工都清楚自己该干什么, 要干什么, 在各负其责的基础上互相提醒, 互相配合, 实现了由被动工作到主动工作的转变。

3.售后服务专业化管理探讨 篇三

【摘要】 从售后服务专业化管理的三个方面,即制度标准专业化、人员技术专业化和组织模式专业化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售后服务;专业化;外包改良

企业加强售后服务专业化管理是具有远见、战略意义的选择。售后服务专业化管理能够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可使企业更好的改进产品质量,进一步满足顾客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企业突破国际营销技术壁垒,开拓国际市场。可以说,加强企业售后服务专业化管理将是企业的第二次新生。

一、制度标准专业化

要实现售后服务专业化管理,首先应从制度标准出发。制定明晰、可量化专业制度标准,使无形的售后服务有了可量化的标准,是实现售后服务专业化管理的关键。

2006年5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售后服务标准《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SB/T10401-2006)。同年,又将《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标准纳入了十一五规划。《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规定了商品售后服务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评价程序和评价准则,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型企业商品售后服务水平的8个单项的27项指标和销售服务型企业的产品售后服务的8个单项的23项指标的评价进行了量化。

2007年8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颁布的《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经国家商务部推荐,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唯一专业从事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认证的专业机构——北京五洲天宇认证中心正式成立。

2008年5月27日,该认证中心将我国第一张售后服务认证证书颁发给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它标志着我国售后服务认证工作在全国拉开序幕,也意味着我国售后服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仅仅依靠国家相关部门组织制定的制度要实现衡量标准专业化是远远不够,企业内部也应针对自身产品特点、售后服务的特别要求等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标准,如产品安装服务标准、产品调换及退货标准、售后服务岗位职责标准、售后信息管理标准等。早期国外在这方面做得更加详细,有些企业将售后服务的步骤列于纸上,在进行售后服务时,客户可以对照步骤纸对售后服务人员整个服务过程进行衡量比对,这样有利于避免之后对售后服务信息反馈收集时的标准不一所带来的误差、麻烦。现在许多企业为了避免这方面的误差,除了客户当场填写的售后服务评价卡以外,还开通了售后服务回访电话,通过电话交谈更全面的了解客户对售后服务的意见与建议。这些细节便是企业售后服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也形成企业标志。

二、人员技术专业化

有了专业化得制度标准,更需要专业化的人才。售后服务管理师作为一个国内的新兴职业,也是实现售后服务专业化管理的重要人才。一方面我国企业售后服务管理专业化发育较晚,专门的售后服务管理人才有利于企业自身售后服务专业化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而今的售后服务管理强调的是系统综合管理能力,从订单管理、存货管理、客户接待、维护、性能诊断和一些其它类型的售后服务支持系统,需要大量专门人员分工协作,以确保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的运行熟练和顺畅。

直接与客户接触、为客户提供售后服务的售后服务技术人员的专业性更是重中之重。其言行上是否专业得体、技术上专业精湛与否等等这些都是会直接影响售后服务质量,并会对企业形象产生间接的影响。国内许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售后服务队伍的整体技能,都十分注重对售后服务人员的培训。在企业内部开展了售后服务技术能力竞赛,售后服务技术人员通过相互间的技术比拼,寻找差距,相互学习,达到提升自我技术能力的目的,也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

中国商业联合会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全国开展了“售后服务管理师”培训工作,并从2009年4月份起,将售后服务管理师吸入了国家“653”工程,通过培训、考核的人员可同时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商业联合会分别签发的双证书。技术人员通过权威专业培训取得售后服务专业人员资质资格,从而成为专门化人才。可见,中国售后服务人员专业化培养机制渐成规模,售后服务管理已经日渐成为一门专业管理领域。

三、组织模式专业化

从国内外情况看,售后服务机构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工业企业自身设立的维修服务网点,如美国西雅斯公司;二是生产企业委托专业维修服务单位为本企业的产品提供维修、技术指导、零配件等服务;三是生产企业委托实力雄厚、技术服务能力较强的商场, 对本企业在保修期内的商品提供售后服务。在制度标准专业化、人员技术专业化的条件背景下,结合企业特点对第二种形式进行改良,将有助于专业化的售后服务管理。

第二种方式即是外包(Outsourcing),是一种企业整合利用企业外优秀的专业资源的管理模式。就企业而言,外包有着很大的优势。

(1)企业可以集中自身的资源,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构筑所在行业的进入壁垒,从而确保公司获得高额利润,并引导行业朝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2)企业可以减小规模,精简组织,减轻由于规模膨胀而造成的反应迟钝、缺乏创新精神的问题,使组织更加灵活。

(3)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可以缩短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时间,减轻在较长时间里由于技术或市场需求的变化所造成的产品风险。

另外,由于承包方和发包方都可以利用公司原有的技术和设备,因而整体上降低整个项目的投资额,这也就降低了各公司的投资风险。当然,外包也存在着一些弊端:

(1)外包常常会使公司失去对一些产品或服务的控制,增加了公司正常生产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到公司整体的发展。

(2)外包模式下的合作者是以合同联结的契约方,双方都不可能完全预测到未来在执行合同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即使是可预测的,也不可能完全写进合同,这样会带来提高成本,也就部分违背了外包的初衷。

(3)在外包模式下,承包方很难完全继承发包方的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发包方特有的自身特点,致使承包方完成委托的任务缺失了相应的企业特点,或许在质量上是完美,但脱离了企业特点的售后服务是无法达到进一步实现企业价值发展企业的目的。

针对售后服务特性,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对外包方式进行改良,以实现组织模式专业化才是真正发展之道。为克服外包可能会使发包方失去对售后服务全程的控制,增加不确定性,流失企业特点等弊端,在实行外包的基础上,派遣一组企业内部人员进入外包公司对整体售后服务管理进行宏观把握,在不干扰外包公司正常专业性工作流程中将发包方的企业特点融入其中,贯穿到整个服务流程中,在利用外包方式使售后服务专业化的同时,不失品牌性。

企业最后的竞争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品牌的竞争。品牌的塑造要靠企业长期的文化积淀,存在于“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各个环节中,“售后服务”是最重要的一环。从制度标准、人员技术和组织模式三方面着手对售后服务实行专业化管理,增加企业内在价值,发扬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新环境下的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大路人才网.《大力发展售后服务管理师培训利国利民利己》. 2009年5月21日

[2]吴正龙.《售后服务是企业竞争的重要法宝》.《航天工业管理》.1998(4)

4.税源管理专业化 篇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经营业务等发生新的变化。税源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日益加剧,税源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现行按区域“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税源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人少户多、能力不足、职能分散、方式粗放、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按照纳税人规模、行业、税种、风险等进行税源分类,有利于优化征管资源配置,找准主要矛盾,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

(二)体现了税收管理科技观,有利于提高管理精细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税收管理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税收管理离不开现代科技手段的支撑。实施税源管理专业化,是在把握管理规律和运用信息化基础上的科学分工与紧密协作,既是科学化的具体体现,又是精细化的基本前提。它以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强化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的保障作用,大力加强第三方信息等纳税人涉税信息的分析比对,是提高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方法。

(三)体现了税收管理风险观,有利于提高执法柔性度

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是实施创新税务管理的重要思想基础。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引入现代风险管理理念,通过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服务措施帮助纳税人规避防范风险。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将依据不同的纳税风险类型制定相应管理战略,突出宣传辅导、纳税评估等手段的应用,更多的使用柔性执法手段,有助于纳税人规避税收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体现了税收管理服务观,有利于提高纳税遵从(征纳和谐)度

1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税务部门而言,必须贯彻肖捷局长的要求,“更加注重树立新的纳税服务理念,牢固坚持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坚持提高税法遵从度是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更好地促进纳税服务工作开展”。国外研究表明,1个单位纳税服务方面的努力,相当于50个单位税务监督打击方面的收获。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将进一步突出纳税服务的基础地位和支撑作用,更加注重满足纳税人合理需求,建立健全满足纳税人需求的快速响应机制,更加注重以纳税人为导向优化征管流程和资源配置,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办税效率,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从而构建和谐征纳关系,促进纳税遵从。

三、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创新税务管理的科学路径

税源专业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税收工作的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既包括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和实施专业化纳税服务,也包括设置专业化税务机构和培养专业化税务人才;既体现在对服务和管理对象进行科学分类,也体现在对工作环节和内容进行合理分工。因此,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必然带来管理制度的改革、业务流程的重组、服务方式的改进、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机构设置的调整、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方式的变革等一系列变化,是一次全新的改革。这要求我们大胆实践,力求取得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新成效。

(一)要以税源专业化为核心,分级分类科学管理

按照行业、规模等要素科学分类税源,实施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的管理。根据各地的实际管征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以纳税人行业和规模为主,兼顾税种、风险等,将所管辖的税源进行科学分类:按规模分类的,原则

上应按重点税源监控企业为划分对象,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小型税源,由不同税源管理科(分局)进行管理,也可按注册资本、投资规模和经营收入等方面考虑分类;按行业分类的,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行业分布情况,对行业税源大、行业特征明显的进行分类;还可以按照行业+片区的模式进行管理等。税源分类应充分考虑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认真分析各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因地制宜。

(二)要以组织扁平化为基础,重组机构规范运行

“扁平化组织”是适应现代信息化管理格局的形态。通过组织机构的扁平化,压缩管理层级,可以促进业务流程和信息传递的扁平化,提升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在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中,应适当收缩分局设置,改设若干税源管理科(分局),按税源的规模、行业等类别设置税源管理机构,或者按照税源管理职责分类(如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税收特定业务)设置机构。这样就可以压缩管理层级,增加管理幅度,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对税源管理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切实提高执行力。

(三)以县局实体化为重点,再造流程理顺职责

借鉴风险管理理念,扎实推进县局实体化,改革业务流程,合理调整职责,是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重心之一。实体化是指县级局由以行政管理为主的职能,转变为面向纳税人的执行(法)实体,直接控管税源。实体化和扁平化相辅相成,扁平化主要侧重于管理层级和流程再造,而实体化侧重于机构扁平化后的管理职能分配和岗位职责分工。

县局实体化的关键在于重组业务流程、合理划分职责。

第一,明晰横向职责划分。对税源管理,分为涉税事项受理、涉税事项审批、基础征管事务和纳税评估,分别由不同的机构负责。所有涉税事

项受理由办税服务厅统一受理;涉税事项审批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后直接送交县局有关科室审批,且不经分局初审;基础征管事务主要包括户籍管理、催报催缴、日常征收管理、发票管理及一般性纳税服务等事项,由一个专门的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纳税评估由专门的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这样,收缩基层分局改设税源管理科(分局)后,就改变了原来基层分局全职能地位,变为县局一个业务管理部门,工作部署直接按类分别由税源管理科(分局)或职能科室办理,不再通过综合部门中转或部署,县级局由管理机关转变为税源管理和纳税服务的基层单位。

第二,理清纵向职责划分。根据税源科学分类和风险管理流程,科学分解、合理分工不同层级、部门和岗位间的税源管理职责,形成立体化的税源管理运行机制。本级纳税评估、风险防控、日常检查由县级局根据税源特点和结构,分设若干个税源管理科(分局)负责;分税种专业管理、大企业税收、反避税调查和进出口税务管理由地市局对应业务部门负责专业管理。省局、市局主要负责本级风险管理工作及组织实施大企业(跨区域经营、本级重点税源、特定业务)的纳税评估。

(四)以大厅全能化为支撑,优化服务提高效率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创新税务管理的角度看,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优化纳税服务离不开一个功能完善的办税大厅做支撑。

一要推行服务制度标准化。明确规定每项涉税事宜的办理流程、业务描述、纳税人应提供的资料和份数以及办理时限等内容,进一步规范服务制度、服务设施、工作人员行为、窗口服务和宣传咨询等服务事项,实现全系统办税事项流程统一、资料统一、时限统一、服务统一;

二要实现服务内容标准化。认真梳理即办事项和非即办事项,实现划分标准、类别全省统一,尽可能丰富大厅即办事项。即办事项由办税服务厅“当场受理,当场办结”,非即办事项实行“窗口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窗口出件”的全程服务运作模式。建设全功能的办税大厅,中心市区设立统一的办税服务厅,其它地区按照“一县一区一厅”的要求建设县局办税服务厅。大力推行一窗通办和同城通办,在条件成熟后实行全市、全省通办。

三要推进服务方式立体化。大力推行网上申报、网上认证等办税方式,完善以财税库银横向联网为依托的电子缴税方式,整合提升综合纳税服务平台,推进以税务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和短信服务为主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其纳税申报、税收宣传、政策咨询、申报提醒、纳税辅导等功能,努力为纳税人提供优质、快捷、高效、全方位的服务。

(五)以管理信息化为保障,行业建模强化应用

着眼于预警提醒,强化纳税评估,防范税收风险,实现执法与服务最佳融合,离不开强大的信息化手段做保障。必须贯彻信息管税的思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业务与技术的融合,推动业务、制度、技术创新。

一方面,要拓展信息采集渠道。要在全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电子数据的录入,把好数据入口关,提高基础数据质量。要整合现有CTAIS等各种系统的数据,拓展外部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共享协作机制,形成全面的信息数据库,缓解信息不对称性。积极推行网络发票,逐步建立全国发票信息库,加强分析比对,构建发票管理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行业建模,加强纳税评估深化数据应用。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经营方式、投入产出比(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费用)、基本能源耗用等情况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查找其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关联规律,建立相应的行业评估模型和行业预警监控指标体系。通过使用行业模型监控,达到突出行业税收管理重点和易于发现管理薄弱环节,使税源控管更具针对性,降低涉税风险。要积极探索依托信息化资源的 “行业建模”的方法和途径,开发信息平台和相关软件,通过数据综合管理系统,提高“行业建模”的实效性。

5.专业化管理论文 篇五

专业特色:1.一年左右毕业;2.部分公共课程可免考,校考难度低,毕业快3.在所有成人高等教育中,自考证书含金量居榜首.报名资料:身份证复印件二张二寸蓝底照片两张考试时间:每年一月,四月,十月考试,每次报七门,一年左右可全部考完.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查询:.cn

招生专业: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贸易经济 会展经济与管理 财政学(注册税务师金融学 投资学 保险学 工商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工程管理 市场营销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会计学 旅游管理 汉语言文学 新闻学 法学 应用化学,英语 市场营销艺术设计

招生层次:高升专 专升本 ,高达本

报考层次:国家承认学历,自考办网站上终生可查,自考文凭最硬

优势 :学费最便,免考试,安全可靠,学费分期 付费,每年1.4.7.10参加全国性考试,所有都可以在网上可查,(报考信息,成绩公布)

学校名称:深圳福源职业教育学校

6.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思考--修改 篇六

税源是税收的基础。对我们基层而言,税源管理就是每天与千千万万纳税人打交道。省局推行税源管理新模式,实现由“管户制”向“管事制”的转变、“属地管理”向“分类管理”的转变、“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的转变,既减少了税收流失,也防范了内部执法风险。正如省局宋文军局长所指出的,“由税收管理员一个人说了算,变为一个单位或一个组织集体说了算”,这是对我们基层地税干部最大的爱护和保护。

xx市地税局作为全省税源专业化管理首批试点单位,通过组建专业化税源管理机构和队伍、进行集中办公条件下的专业化改革试点、组织税源联动和流程推送等工作,税源控管水平明显提升。1-10月份组织税收收入10.42亿元,同比增收2.55亿元、增长32.4%,增量增幅在泰安市地税系统持续领先。作为一名基层税源管理工作人员,就税源专业化管理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当前基层税源专业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层高素质专业人才不足。税源专业化管理以税收风险防控为导向,强调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而目前在管理层,高素质专业人才不足,特别是紧缺精通行业管理、数据分析等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成为制约管理效能的一大瓶颈;在操作层,人员素质能力也为分岗方式下的设岗定员带来较

1大难度,不同程度地存在能干活的人工作多的现象。

二是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在基层一线,工作不再一个人说了算,过程大家都看得见,干部职工直接面对权力调整和工作方式转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如对预警评估核实任务的执行不够有力,存在不认真、不负责的现象。在机关,由于涉及业务、职权范围等结构调整,相关部门在协作配合上不够积极主动。

三是制度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化管理的岗责体系、业务流程、作业标准以及配套的考核制度等还不够健全,还未形成统一、规范、完备的制度体系。

四是信息化支撑力度不够。岗责体系设置、业务流程运转需要进一步简捷高效,税源信息综合分析、分类挖掘、增值应用等功能需要尽快拓展。

二、强化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措施

(一)完善专业化分工机制。将税源分为三种:重点税源、一般税源、零散税源。对重点税源,实行管理层扁平化评估监控,提高管理效益。对一般税源,突出行业管理、预警管理。对零散税源,进一步完善核定征收和委托代征方式。今年以来,xx市局使用监控指标127个,分析落实疑点1195个,监控增收17588.71万元,其中重点税源评估监控157户,核实增收16630.29万元。

在分行业管理上,深入探索行业规律,重点建立以“行业管理模型、行业管理办法、行业管理指引”为主的重点行业税源管理体系,目前,xx市局已建立了采矿业、制造业(细分为5个小类)等8类行业管理模型及管理指引。

在分税种管理上,深入探索符合税种特点的管理方法。其中与国土资源局,利用3个月的时间,获取了全市所有纳税人的土地使用信息,研发了“土地使用税管理系统”,对各类税源信息进行清分比对,增收4000多万元。

(二)完善专业化协作机制。一是上下联动。在管理层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税源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在操作层及时执行落实上级派发的管理任务,定期反馈税源监控分析信息。二是左右互动。发挥税源管理部门的中枢作用,“评、查、管”定向联动,建立评估、稽查、征管互动反馈。三是外部配合。加强与财政、工商、国税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信息共享;依托街道、社区建立税收保障体系,协助实施税源普查、信息确认,提高税源信息的准确性;畅通涉税违法行为举报渠道,充分发挥举报信息的效益。

(三)深化专业化组织体系。在基层税源管理部门,进一步充实省级以上骨干能手等骨干力量,打造专业化的税源管理团队,分行业设立监控组,掌控80%以上的税源。目前,xx市局从全系统遴选集中了15名业务骨干充实税源管理科,其中,省级以上骨干能手6名、注册税务师2名、会计师5名。税源管理科内设了“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业”等五个行业监控组、一个风险管控组、一个信息化管理组。在操作层,由税源管理股强化对一般税源和零散税源的评估监控,由日常管理股加强对各类税源的日常管理,适当采取按行业分组、分团队管理的方式。目前,xx市局按照业务类属把岗位归入管理单元,整合了税源调查岗等4类

19个岗位,设置征收服务股、综合管理股、日常管理股(或行业管理股)、税源管理股四个内设机构,相应负责四大业务类属。

(四)深化专业化方法体系。一是紧紧抓住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两个关键环节。以纳税评估为核心,大力强化税源的分析、预警、评估,强化纳税评估与税务稽查的协调配合,评估严重异常的转入稽查环节。1—10月份,xx市局稽查选案准确率达到了90%,同比提高了16个百分点,向税源管理部门提出了9项征管建议。二是突出抓好行业管理模型。科学界定行业管理标准,精选符合行业特点的指标体系,延伸到行业特点、生产工艺、经营环节等要点,强化对生产经营环节的外部信息的采集、分析、应用。三是大力强化信息化支撑。目前,xx市局研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平台”,强化了对规模税源和行业税源的信息化支撑,研发的“税源管理一体化平台”对税源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全面提高了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运行质效。

三、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在专业人才配备培养方面,建议省局进一步加大内部人员挖潜的力度。加强纳税评估、行业管理等方面人才的培训力度,持续提升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完善奖励激励措施,充分激发人员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同时进一步加大外部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外聘、录用等方式,增强专业人员的配备和后备人才的储备。

二是在思想认识提高方面,建议省局高度关注税源专业化管理推进过程中基层干部的思想动态,特别是一线人员的思想问题,采取各种方式,化解抵触情绪,统一思想认识,提高认知程度;

通过典型带动等方式,推广内部各部门密切协作的有效经验,重点强调县级一把手在督导部门协作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建议省局逐步完善专业化管理的岗责体系、业务流程,尽快健全纳税评估、重点税源管理等业务制度,指导基层建立工作考核等管理制度。

7.专业化管理论文 篇七

一、目前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的弊端

(一) 税收管理员与纳税人职责不清

现行的管理员制度, 纳税人处于税务管理人员的保姆式管理之中, 与税务机关之间的责任与义务划分不清楚。一些考核指标的导向加重了这一倾向。例如对纳税申报、税款入库的考核, 侧重于纳税人的申报率、入库率指标, 而忽视了税收管理员对逾期申报、逾期入库的处理情况的考核。这样既加重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负担, 也不易培养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 陷入了纳税人低遵从度, 管理员高工作量的恶性循环。

(二) 考核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降低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

目前对税收管理员的考核比较单一, 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管理员存在做事越多, 被追究风险的概率越高的情形。目前对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事务实行过错责任追究, 这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形式重于内容的问题, 对承担具体税收执法工作的基层一线管理人员来说, 他们对所有的涉税事项几乎无所不管, 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形成巨大的无形压力。执法岗位容易出错被处理, 而且只有处罚没有奖励, 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实绩未能得到有效衡量。由于没有设立相应一套奖优惩劣机制, 致使干多不如干少, 干好干坏都一样。

(三) 现行管理员制度不利于复杂条件下的税源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 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 企业集团大量增加, 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 企业核算的电子化、团队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风险性不断加大, 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等矛盾日益突出, 现行的由税收管理员属地管户、粗放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大企业的个性化风险应对, 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依靠管理员来管理大企业, 因为是实现不了的;二是中小企业行业性风险监控, 片区内没有行业, 纳税人是树木, 行业是森林, 片区内什么行业都有, 管理员只能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无法对行业的规律性的涉税风险进行提取;三是跨国交易税收管理、网上交易税收管理、财务电算化纳税人税收管理、总分机构之间税收管理、跨地域关联交易管理等新条件下的税收风险, 依靠管理员是不可能掌控和做到的, 中国的税收管理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

(四) 现行的税收管理员制度是管理职能分散的模式

现行的税收管理员制度规定了税收管理员六项工作职责, 涵盖纳税人办证、巡查、税种鉴定、资格认定、发票领购、优惠资格调查、纳税评估、注销调查、税法宣传、财务辅导等等诸多范围;又规定, 税收管理员负有管户责任的工作人员。也就是“管户”与“管事”结合。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模式, 但是, 却不符合专业化分工的原理, 导致税收管理员自身定位出现混乱, 职能履行不到位, 管理力量不集中, 既管不好户, 也管不好事。管理员的工作内容非常多, 所承担的工作非常繁杂,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税务部门几乎所有的工作事项和涉税行政责任都系于基层税收管理员一身。基层分局在明确税收管理员基本工作职责的情况下未能进一步细化各个岗位间的具体分工, 税收管理员工作内容多、工作压力大, 加上职责不清, 致使容易出现税收征管中的“盲区”、“死角”, 产生税源监控不力。

(五) 征管资源分配不均

一方面在现有的人少户多、综合素质欠佳的状况下, 征管资源不能得到很好地调配和运用, 致使管理服务工作捉襟见肘, 税收管理人员叫苦连天;另一方面在原有粗放管理模式下, 由于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管户不到位, 评估浮于表面, 管理缺乏力度、深度等现象时有发生。税收管理员在税源监管和纳税服务方面存在质效不高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大部分基层局以20%左右的税收管理员去承担占税收总量80%的重点税源或纳税大户的管理, 80%左右的税收管理员却管理着仅占税收总量20%的小企业和个体税收, 造成管理的质效不高。

(六) 税收管理员制度存在相当大的执法风险

从现行的执法检查和征管质量考核指标等内容分析, 税收管理员的责任的确很大;可以说, “管户”责任几乎是完全的。一旦, 纳税人出现涉税问题即可以认为是管理员“疏于管理”。在如今法治时代, 每个人都要为其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税收管理员出具税务文书后, 当稽查部门再查出问题, 税收管理员自然难逃干系。不仅税收管理员要为上述行为承担责任, 相应的税务机关同样要为税收管理员的行为承担责任。税收管理员制度使税收管理员和税务机关在“法”的面前处于尴尬的、被动的地位;同时可悲的是, 在一定程度上, 这为纳税人减轻甚至开脱其罪责创造了条件。追根溯源, 症结在于“税收管理员制度。

另一方面来看, 从基层税收征管的情况来看, 税收管理员管理的户数, 少则几十, 多则上百, 加之税收管理员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其可能出现不廉政风险的机率较其他税收执法岗位也更大, 容易出现失职、枉法、渎职、徇私、贪占。需要从制度上加以防范上述风险。

二、税收管理员制度改革的原则

近年来, 国家税务总局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模式。因此, 税收管理员制度作为这一模式的直接体现, 在新一轮的改革中, 更应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 坚持税源专业化分工为原则。

(一) 坚持风险管理为导向

风险管理这一词语, 最早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风险管理成为一门科学, 并逐渐在企业、政府部门中得到推广和运用, 并日益受到关注。

税收风险管理, 就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 合理配置管理资源, 通过运用风险识别、风险排序、风险应对处理, 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 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办法。它由风险识别、风险排序、风险应对、绩效评价4部分组成, 形成一个闭合。其中, 风险识别、风险应对是最主要的环节。

目前, 在一线直接从事税源管理的税收管理员大概只占税务部门人员的1/3, 而且税务人力资源是有限的, 但是管户每年是处于不断的增长中, 而且对税务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这就面临着有限的税收管理员力量与税收管理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增长的矛盾。税收管理员需要管所有的纳税人, 需要管纳税人的所有方面, 最终必然导致一种没有重点的管理, 没有针对性的管理。

(二) 检查税源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 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在税务管理中, 也同样适用专业化分工的原则。当前, 税收管理员职责的高度集中, 导致了税收管理员除征收、稽查外, 面临着什么都要管, 什么都管不好的困境, 唯有按照专业化分工的原则, 以税收征管现代流程为主要内容, 重构内部分工, 方能充分体现分类管理的功效, 保证分类管理的顺利开展, 成为分类管理的良好平台。

三、坚持风险管理为导向, 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

要解决上述现行税收管理员制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应当进一步开拓视野, 大胆改革, 积极创新, 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

(一) 统一思想、更新理念

改革现有的税收管理员制度, 是对现有制度的扬弃。“扬”的是管理员对税源的动态了解, “弃”的是管理员对纳税人的“人治”的思想。

(二) 还责任于纳税人, 解放管理员

准期划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权利义务边界, 还责于纳税人, 应该基本相信纳税人。确立纳税人自主申报原则, 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开辟空间, 使各级税务机关集中精力开展税收风险分析、重点税源监控和重大风险事项的应对等专业化管理工作。同时简化前台审核工作, 加强后续的风险管理。将管理员的时间与精力从日常保姆式的服务转移到风险应对等后续管理上。

(三) 科学分类, 创新管理体制

改变目前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 各事统管”的管理方式, 在对税源管理事项分类的基础上, 按照“依事项设流程、依流程设岗位、依岗位定职责”的思路, 将税源管理事务置于“生产流水线”上, 按照流程节点设置专业岗位, 不同的税收管理员负责不同的流程节点, 税收管理员从负责某户的所有事项, 转变为负责某类具体事务, 在工作方式上从传统的“单兵保姆式”向现代“团队流程化”转变。

在外部税源分类上, 不同类型纳税人实行差别化管理, 把有限的税收管理员资源优先配置到遵从风险较大的领域和群体, 实行税源分类管理。

(四) 突出风险管理, 实施流程再造

随着税源结构的变化和税源规模的提高, 单纯依靠税收管理员单兵作战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税收征管的需要。应改变现有管理员管户体制下的流程, 实施流程再造。重新梳理各项业务的流程, 进行征管工作的重组和优化, 简化办事程序。把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思路贯穿整个税收管理工作, 把流程改造建立在对信息采集、风险分析、风险应对和绩效评价作全面支撑的基础上。

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架创新税收管理员制度, 形成与管理层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相衔接的管理员制度。合理分解税管员管理职责, 把税收风险分析等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管理职能, 从属地管理的税收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 把制度性安排的、事务性管理服务职能保留在属地管理的职能中。把综合业务素质较好的税收管理员配置到风险等级高、业务复杂程度高、综合技术应用要求高的专业管理岗位。在专业机构或县局等更高层面上, 建立具有专业化管理能力的管理团队, 不再实行划片分户的管理模式;根据风险等级排序针对不特定纳税户, 开展大企业管理、专业评估、行业管理等。

(五) 完善税收管理员考核体系

8.管理的多元化和专业化 篇八

一直以来我都信奉:唯有专业化才是企业成功的法宝。但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朋友多元化成功的故事,不断在冲击我这个信念。是因为我的固执和保守而看不到真相?还是这些多元化的成功只是昙花一现呢?如果得出错误的结论,要么失去许多本该属于自己的机会;要么因为自己的动摇,影响了专一。

专业化理念来自于西方,由于充分的竞争,使得社会分工非常细化。每一家企业为了生存,必须有自己的绝活,将自己这点事做精、做细,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多元化做大、做好的企业确实不多,像通用电器这样的就属于凤毛麟角了。

而在当今的中国内地,甚至香港,多元化做大、做强的企业不在少数,比如李嘉诚的企业等。中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家都会涉足房地产,有些人原来是做服装的,有的人是做建材市场的,有的人是做国际贸易的。

我在上海认识了一个神奇的企业家,他本来是做房地产的,将物业交给国际酒店集团经营,觉得他们做得不怎么样,自己接手管理了;将物业租给别人做卖场,生意火爆,他也准备自己做百货业了……看到这里,大家可能对这样的老板不屑一顾,认为他见异思迁,什么也做不好。但结果并非如大家所想,至少目前,那家他自己经营的酒店生意也不错。

一开始我坚持认为企业要做专业化,但是看到中国这么多企业家成功地经营多元化业务,我确实觉得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要仔细想明白他们成功后面的原因。

首先是(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机会多多。许多企业家是因为各种机会都来到眼前才去做的,而不是调研、计划的结果。

其次是中国目前国企、外资、民企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并存,民企的灵活和机制使得其在某些领域的竞争特别有优势。比如跟外企相比可以更快地决策;跟国企相比,可以承担更高的风险。因此,民企是最容易倾向于多元化的。

再次,竞争的环境不是特别残酷和激烈,在各个领域真正有实力的对手不多。过去几十年,不管是在品牌上,还是在人才上,各领域都没有培养出特别强的玩家。

最后,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在提高。尤其是中国最优秀的那批企业家,早已经不是过去的“农民企业家”了。他们懂得网罗人才,懂得运用资本市场,懂得运用各种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也学会了如何与政府打交道。而且这些企业家本人精力都极其旺盛,工作非常勤勉。

我相信这些企业家不断地多元化,目前还属于不断扩大疆土的阶段,还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下一个阶段应该是整顿、发展的阶段,将每一块业务都做好、做强。在这一阶段可能会面临许多风险,因为很少有人在每一个涉足领域都独领风骚。强中自有强中手,通过充分竞争,大部分人会自愿或不自愿地集中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这又是“专业化”的开始。也会有少部分人发展成像通用电器和长江实业那样的综合性、多元化企业集团。

另一种多元化的方式是做投资。不是财务意义上的投资,而是股权意义上的实业投资,比如复兴集团。通过财务手段控制企业,通过一流人才治理企业,再通过优质的经营业绩,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控制更多的企业。

所以说,在当今中国,确实是机会满天飞的阶段,不管是金矿还是煤矿,都在地层表面,稍微挖一挖就是财富。因此,许多企业家的多元化并没有错。篮子里有许多蛋,总比只有一个蛋要好,不仅富裕,而且抗风险能力也强。但要永续经营,却只能靠专业化。

优秀企业家是稀缺资源。业务过于多元,这种优秀必然被稀释,也就成了平庸。而且不管如何精力旺盛,不管多么勤勉,毕竟还是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亲力亲为式的疆土扩张也是有边界的。

未来,品牌、规模、资本、专业人才会是更加关键的生产力要素,而不仅仅是英雄式的企业家。

9.专业化管理论文 篇九

字号:【 大 中

点击次数:

小 】

一是分行业与分规模相结合,推进管理对象专业化。根据我市税源经营特点和分布状况,采取分行业管理与分规模管理相结合为主的方式,科学合理划分税源类型。分行业管理中,首先在全市范围内打破县区界限,将行业分工比较清晰、分布较为广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税源进行统一确定,划分为石油炼化、棉花加工、油公司、化学化工、橡胶轮胎、纺纱纺织等行业性税源,作为全市重点监控管理对象。其次,在一个县区局或分局范围内,结合税源特点和分布,突出本地特色,自行确定代表性的行业性税源。如市区的汽车经销、装备制造、商贸企业,广饶县的造纸和盐业等。在此基础上,按照行业系统和隶属关系进行税收征管,以便于税收管理员了解同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纳税情况,及时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问题。分规模管理中,将经营规模大、占本地税收收入比重高(一般确定为20%左右)的税源作为重点税源,将重点税源以外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单纯缴纳企业所得税的企业作为一般性税源,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工商户作为小型税源。在此基础上,抓住不同经营规模企业在内部控制和会计核算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同时,突出税源分类的灵活性,不局限于硬性的行业、规模划分,既可针对本地税源分布和经营特点,采取属地划片、经济类型、行业属性、信用等级等多种税源分类方式,又做好分类模式的结合,根据税源管理需求,在行业分类的基础上可按照规模进行再划分,也可在规模分类的基础上按照行业进行细化,以达到管住、管细、管好的目的。二是规范岗责设置,推进管理职能专业化。为充分适应税源分类管理的需求,结合税源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状况,科学设置专业化管理模式和岗位,推进管理职能的专业化,以有效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针对集团型企业经营规模大、组织结构复杂、跨行业经营明显、关联交易业务经常发生等情况,我们改变常规的按行业、分户监控管理的模式,打破属地管理的限制,对企业集团的母公司、子公司以及关联企业按照母公司的管理归属,在一个县区范围内全部归并到一个税源管理科,统一调配综合业务素质高、操作技能强的精干人员充实到重点管理监控岗位,实行归口集中管理,使管理人员能够全面掌握企业集团的整体经营状况,涉税信息实现共享,内部数据口径可比,关联业务可以及时监控,实现重点税源重点管,切实提高对大税源的税收掌控能力。集团型企业以外的较大税源(一般是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只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结合当地管理实际,分别按照行业、注册资本、纳税能力或缴纳税种等因素,科学划分纳税人类型,将相同类型的纳税人尽量集中到一个税源管理单位,优化配置

人员,明确税收管理员的不同监控重点,提高税源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对市、县城区范围内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只缴纳企业所得税或年纳税额100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归并到重点税源管理部门,实施统一监控管理;对行业代表性较强的汽车经销、棉花加工、石油装备制造等行业,按照所属行业类型,将纳税人集中到一般税源管理部门,实现同业可比,数据共享,提高行业管理效能。为避免管理交叉和遗漏,对注册资本或纳税能力较大,同时行业特点突出、户数较多的税源,以行业划分为主,按照行业性税源归属一般税源管理部门;行业特点突出,但户数较少,不利于同业可比的较大税源,按照经营规模或纳税能力由重点税源管理部门负责监控管理。小规模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划片管理。税源管理科与管理分局按照行政区域进行税源划分,税源管理科之间按照城区区块进行税源划分,税源管理科与管理分局对管辖区域内的纳税人,再按照行业、经营规模、纳税能力、乡镇街道等因素,设置多个监控管理小组或岗位,分别实施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的监控管理工作。

上一篇:大学生假期酒店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下一篇:信息技术心理短剧大赛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