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2024-10-21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共17篇)

1.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一

紫石口小学

教学管理德育要求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国防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因此教学管理中需时刻渗透德育。

1、教师自身要具有表率作用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主要是对教师道德品质方面的规范。所有教师都应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既当传授知识的”精神之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为人之师“要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既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既体现真理的育人功能,更突出人格的育人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并升华自身的人生价值。提高教学管理中德育实效的关键不是教师愿不愿育人,而是能不能善于育人。这就需要注意对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管理。教师教学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的效果。

2、把德育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既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在这个阵地上教师应既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又积极渗透德育,发挥各学科的德育功能。诚信是社会契约的前提,道德是商业文明的基石。作为人们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道德是构成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我们培养的学生如果空有满腹经纶,但却缺少道德,惟利是图,何谈教育的成功。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适度的进行德育教育。

3、教师采取适应学生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每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学校的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一定要注重其他课堂中的德育渗透,每个教师都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思想

紫石口小学

品德、文明素养、心理健康、创新意识、法制意识、行为规范等方面因势利导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忽视德育工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赢。

2.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二

有了这个想法后, 我开始进行如下的尝试探究:

一、在渗透的原则上, 我从前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论述中得到了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都有物质生活需要, 也都有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精神生活”、“精神需要”“是指人的道德、智力、审美的需要和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还认为, 在道德教育中, 必须使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我觉得要达到这样的境界, 要使学生自觉地“自己教育自己”, 教师首先要尊重他们, 尊重他们的个性、兴趣和爱好, 尊重他们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处理生活的主动权, 应该在精神上与他们保持一致性。

二、在渗透的内容上, 我着眼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如下一些品德培养。如: (1) 怎样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 (2) 怎样对待前进中的挫折; (3) 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4) 怎样处理周围的人际关系; (5) 怎样处理友情 (包括恋情) 中的问题; (6) 怎样看待现实中的不良倾向; (7) 怎样正确评价国内外一些重大事情, 等等。这些方面, 当然不能有步骤地统一进行, 而是要根据学生各自在写作中反映的问题来具体地进行诱导的指点。

三、在渗透的具体措施上, 我一是诱导学生制定每学期的小作文规划, 提倡他们给自己的小作文册命名, 在扉页上写一句最能激励自己的名言和写一篇序。这样做的目的是要给学生在品德的自我培养上导向;二是批改坚持“快、点、夸”的原则。“快”即集中精力与时间, 尽快批阅完每周的作文, 迅速发下去, 以满足学生渴望得到老师评价的心理。“点”即每次批阅时, 着重抓住各个学生作文中的思想闪光点, 技法上的主要优缺点, 不四面出击, 分散精力。“夸”即评语在一个“夸”字上:夸取材新颖, 夸立意深刻, 夸见解独到, 夸胸怀坦诚, 夸构思巧妙, 夸态度认真, 夸点滴进步……不但老师夸, 还让同学夸。布卢姆把学生受到激励或能够受到激励去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称作“先决情感特点”, “夸”的目的, 就是力求将这种“先决情感特点”尽可能变成影响学生的一个主要变量。

上面所提到的在小作文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内容、措施,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又怎样综合起来, 加以贯彻, 才能收到最优的效果呢?我认为应把握如下两点:

首先要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例如, 在鼓励学生给小作文册命名时, 我指出所命之名是用来反映自己作文的倾向和内涵的, 可采用象征的手法, 如用“足迹”、“蓓蕾”、“野草”、“丑石”、“心声”、“旭日与大海”等名称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怀和永恒不懈的追求。然后因人而异, 进行具体的诱导。比如杨涛同学的作文本定名“探索”。她在“序”中写道:“我将去探索知识, 探索人生, 探索真、善、美;我深深地懂得, 探索需要勇气与毅力, 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 但只要我是为了祖国, 为了人类的幸福, 锲而不舍, 我坚信我一定会攀上光辉的顶峰, 达到胜利的彼岸。”我认为她的定名和序言很能反映她的实际和追求。她上学期曾因自己下了功夫而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度很苦恼, 因此, 我表扬她给作文册的定名, 并写下如下批语:“立志欲坚不欲锐, 成功在久不在速, 我相信你志向坚定, 成功在握。将功夫下在平时, 加强计划性和科学性, 必能出高效率。”这样一来, 她情绪稳定了, 一学期来锲而不舍地努力, 终于取得了班上第一名的成绩。她在学期作文小结中写道:“在老师的鼓励下, 我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难道不应该说是老师指引了我正确的方向和给予我无穷的力量吗?”

又如鲁立同学, 原来写作文兴趣不高, 语文测验挂过红灯, 但他的思维敏捷, 很有潜力。他给小作文册定名为《野草》, 序言中有打算要像野草一样蓬勃向上, 顽强不息的话, 我顿时喜上心头, 便有意写下“可喜”两个有力而醒目的大字。一个学期下来, 他不但作文进步了, 而且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他在作文小结中这样写道:“虽然您的评语只有‘可喜’两个字, 但我看到它, 心中极不平静, 在后来的每次写作中, 每每暗下决心, 决不能让这个‘可喜’被劣作冲淡, 决不能落在其他人后面。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 我这个原来厌恶作文的人终于变成爱作文的人了。”

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 我发觉, 学生处在少年到青春期的转变时期, 情绪极不稳定。一次挫折, 可以使他们情绪一落千丈, 一点初恋的萌芽, 可以使他们魂不守舍, 在小作文活动中更应及时因势利导, 把他们迅速地引上正道。例如, 有个同学, 他原任班体育委员, 关心集体, 热心班务, 要求同学很严格, 当然也难免有自己某些弱点, 一次班干部改选他落选了, 他觉得人心难测, 很苦恼, 便写了首诗宣泄这种不满。我看后, 首先是理解他, 然后才开导他。我眉批道:“你的成绩有目共睹, 它已写在班级历史中, 写在老师与同学的心中。”“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不是更好吗?”在尾批中我又送他两句话:“大丈夫能屈能伸, 改革者能上能下。”听听他的反映吧:“我急急地翻开作文本, 一行熟悉的红字跳入眼帘, 顿时一股暖流涌向全身。当时我是多么孤独, 突然您送了一句饱含爱心的话给了我, 实在是字字千金啊, 我反复地读着这句话, 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我心中重新树起, 一股强大的力量注入我的体内。”从此, 他严于律己, 一如既往地关心集体, 处理好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也正确地战胜了一次次挫折。

又如, 有个刚16岁的女孩, 她悄悄喜欢上班里的一个男同学, 时常焦虑不安, 魂不守舍。这样一来, 成绩自然下降。于是, 她又转而恐惧。我发现了这个问题, 先侧面委婉地启发、诱导, 响鼓一点就有反响, 她认为找到了知心朋友, 可以向我倾吐自己羞于启口的事情了, 于是她写了篇作文叫《为了纪念那份不成熟的爱》, 文中写道:“我坚信自己有理智和顽强的毅力, 扼住这份来得过早的感情…!我清醒地意识到, 我没有多余的精力再去想他, 我不愿意再去品尝酸心的苦味了。”我给予的批语是:“我认为能战胜自我的人, 必定是一个强者。你小小年纪, 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战胜了一个矛盾的自我, 你的智慧和才能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最后, 她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按我的建议, 将这个本子保存在我这儿。从此她学习专心致志, 成绩很快又保持优秀的水平。

其次, 要理解学生, 相信学生。

从以上几个事例可以看出, 我之所以在小作文教学活动中收到那样的效果, 是与我充分相信学生会跨入自己发展的明天, 登上自己发展中的更高一级台阶这点分不开的。如果说因人而异, 因势利导是方法, 那“理解学生, 相信学生”就是这种方法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育者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他的心灵的每一个最细微的运动”, 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这样做, 才能看到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 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这样做, 才能使学生也理解教师, 从而成为教学中自学的参与者;这样做, 才能选择最合适、最恰当的教育方法。作文, 是学生抒写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的智力活动, 尤其需要教师在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来因势利导。理解有法, 但最重要的是看到学生的弱点、烦恼和一些消极面时, 能从他们的生活、思想、意念中发现积极的东西。这样, 他们才会和教师倾心交谈。

3.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三

1. 从汉字本身入手进行德育渗透。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它表意最明白、最精确、最有灵性。据了解,运用汉字的人比运用其他文字的人更具想象力。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汉字,几千年来不知滋养了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我们会在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不断感受到汉字的美,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我们怎能不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教学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祖国的语言文字特点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德育渗透,教育他们要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2. 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朗读是培养语感、激发情感的有效方法。要想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应该让学生参与朗读表演来感受作品所蕴含的道德情感。朗读前一定要让学生先理解作品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激活作品中的德育因素,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感受人民对总理的深深怀念和崇敬之情。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求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就会对周总理的离世产生强烈的悲痛和惋惜之情,进而对学生产生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应充分挖掘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通过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名篇佳作,语言规范、典型,思想性极强。教者要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教育因素,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紫藤萝瀑布》、《热爱生命》等折射着时代的气息,字里行间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学习两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懂得应该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

如,《岳阳楼记》、《梅岭三章》、《最后一次讲演》等,让学生从前辈的典型事例中,了解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怀天下,放眼未来,刻苦学习,不倦探索。

4. 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人说:文以载道,因文悟道。所以说,作文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

(1)在作文指导中进行德育渗透。在作文指导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例如,有些学生总是用灰色的眼光去看社会的阴暗面,在其作文中,缺乏理想追求,消极对待生活。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假、恶、丑现象,使其回归到真、善、美时代的主旋律上来。

(2)在作文批改中进行德育渗透。文章是情感的流露,教师所面对的作文,常常就是在面对学生敞开的心扉。所以,我们为学生的作文写批改评语时,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情操。

(3)在作文讲评中进行德育渗透。作文讲评要发展学生的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讲评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使“作文”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5. 通过丰富多彩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可以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如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开讨论会等。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认识的提升,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6. 通过语文教师自身魅力,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业务知识,而且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育既要言传,又要身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先做到,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去感染、影响学生。有一个故事很令人感动。有资料记载: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孔子不喝“盗泉之水,是因為他憎恶这个名字。”我想,孔子的这种做法会深深地影响他的学生,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四

内容提要: 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教师应结合专业特点,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课堂中,努力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制定各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开创学校德育教育新局面。关键词: 德育现状 渗透点 渗透方法 渗透度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在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在当代,“以德治国”是我国的大政方针之一。学校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道德教育的先行者,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塑造学生美好人格,培养优秀人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国教育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所以我们要树立“实实在在,时时刻刻”不走形式、不作秀的德育教育理念。

一、认真研究德育现状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通过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大量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身上具有很多优良品质,如:乐于接受新事物;法 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相信事实;做事认真;兴趣爱好广泛等。但在重智轻德的人才观、文化产品审美错位,互联网繁杂信息充斥生活的每个角落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未成年人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缺少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缺乏进取精神,贪图享乐;沉迷于网络,生活虚幻„„

二、分析教材,找准渗透点,把握渗透时机

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分析中。千万不能脱离教材,随意发挥,如果不能将德育内容和教材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就会给人牵强附会的感觉,就会让学生觉得有强加的意味。我们的学生不但聪明,而且“反侦察能力”特别强,这样很可能会牵动他们的“逆反神经”,不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充分驾驭教材,探寻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即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做到“润物细无声”。

德育的特点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所以在找到合适的渗透点后,还要注意渗透的方法、形式和时机等,才能创造最佳的渗透范围,达到最佳的渗透效果。虽然我们时刻都要保持德育教育理念,但并不是每门学科每节课都必须有德育教育的内容。没有突破口,联系德育现状比较困难,不具备渗透时机的就不要牵强,只要与学生一起上好课,学好知识即可。我是一名电工专业的老师,在几年的教学生涯里,我觉得电工专业中的德育内容隐形的多,显性的少,因此就需 要我们在教学中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形成一系列德育渗透要点,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对其思想品德,团队合作意识,良好道德习惯等的培养。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需的从业能力,它应该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相应的知识,包括单项的技能与知识、综合的技能与知识。方法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的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独立学习新技术的方法、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等。社会能力指的是: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职业道德,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协商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让学生学会”做人”比让他们学会“做事”更为重要,所以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我们就要适时地把德育培养目标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例如在《电工基本技能与训练》的授课中,通过章节内容的整合、实训技能的强化,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学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培养,在分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比如在照明线路安装中:让学生自由结合,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他们相 互配合,体验了分工协作的高效性,在布线阶段,让他们知道节约的重要性,在最后的试验阶段,则可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所以德育内容要及时捕捉,及时融入教学中,以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融入教学,掌握“渗透度”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卓有成效地落实道德教育,如何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乃至全社会一项重大的课题。

“一切事物都是特定质和量的统一,都有自己的度。一旦超过这个度,事物就会发生质变”,事与愿违也就不难理解了。从我个人亲身体验来看,在教学中有效地灌输德育教育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渗透度,俗话说:“世界上最难掌控的是人心,最难拿捏的是分寸”。要想把事情做得完美,就必须要在最难掌控的事物之上,做好最恰当的拿捏。所以在教学中,要恰当地处理专业知识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给人自然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千万不能为了加强德育教育喧宾夺主,这样就会显得矫揉造作而使学生厌恶。安全用电是电工专业中比较容易融入德育的一门课程,例如:在触电原因的讲述中,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他们讲述在生活中遇到的或了解的触电事故,并总结触电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实际建立安全用电的意识并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同时可以让学生建立严格遵守制度杜绝事故发生的理念。但不能每次课都面面俱到,一定要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有机地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情操陶冶与一体,真正寓德于教中。

四、及时总结,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我觉得教师绝对不是一桶水这么简单,而应该是一条有源头的溪流。我认为,教师只有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知识发展的步伐,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进步,拥有的知识才能像“泉水”般沽沽涌出,而不只是可怜的“一桶水”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家庭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网络遍及了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一定要成为学习型的教师,我们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只有掌握好计算机技能,熟悉了网络,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资源,才能有效地管理学校、班级的网络设备,才能有条件去了解学生的网络意识和心理。才能随时随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动态。

我们和学生交流的话题不仅仅是这个电路图怎么画,这个线路怎么连接,电路中出现了什么故障,我们还可以谈论最新的游戏,谈论谁的空间里感人的日志,谁的微博更新了什么新内容,要让学生看到我们不仅有严谨的作风、得体的穿着、文雅的举止,更有渊博的学识,以及和他们沟通的能力,时刻彰显为人师表的力量。让他们想要和我们沟通,学会倾听,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未来的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就有了人生前行的方向。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经常浏 览德育教育网站,借鉴最新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地把德育的精髓贯彻教学始终。

5.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五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知识与道德孰轻孰重?这个问题的提出并非是多余的。相信大家不会忘记,大学生马加爵丧心病狂地向朝夕共处的同窗举起利刃,清华学子刘海洋残酷地把硫酸倒向无辜的黑熊。这一切,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地刺痛了我们这些教育者的心。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曾告诫我们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三字经》里也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妙语哲思,让我们明白:孩子的品行完全是从后天获得的。可以说,教育环境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其实,早在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人才的核心是人而不是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完整的人格,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反之,一个没有德行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那么他为人类所做下的缺德事也会越多。“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美·罗斯福)人才的含金量最主要在于他的德性而不是他的才能。我们让学生学会做人,然后再去做事,只有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作为一名教育者,他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教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二、德育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教育可谓重中之重,因为“最终代表人类进步和文明高度发达的绝不是原子弹和经济指数,而是道德指数。”(《中国教育调查》)人们常说:智育抓不好要出次品,体育抓不好要出废品,美育抓不好要出低档品,德育抓不好要出危险品。人就像一只木桶,道德就是其中的一块木片,只要缺损了这一块木片,桶里的水将会全部流失。所以,如果我们只注重知识而轻视德育,那无疑是舍本逐末,缘木求鱼。我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则明确规定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是: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治教育;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曾经以优秀的道德文化而著称于世,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道德文化却黯然失色、光华不再了。语文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应当主动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力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几千年的灿烂文化重新焕发出它的生机。也许基于这一原因,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深化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个要求并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极具典范性的,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它融汇了古今中外最优秀的语言文化和经验,涵盖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我们不仅要学习它的文化内涵,还要学习创造这些文明的大师们洞察事物、思考问题、探求真理、憧憬未来的美好人生经验。

三、德育教育应采用正确有效的方式方法

语文教学虽说是把德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语文毕竟不是政治,不适合直接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而应以教材为依托,全方位,多角度地立体推进,使其有血有肉,学生方可容易接受,乐意接受,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教师应该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能力培养之时,抓住契机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进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也就是说,应当注意运用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以下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1、突出文中关键词句

语文教学中,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课文中的字、词、句,才能透彻地阐述课文内在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提高技能,受到深刻、生动的思想教育。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长沙的秋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如:染、透、争等,当学生对长沙秋景有了具体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推敲文中的重点字词,以深化对长沙秋景的热爱。这样,一幅美丽的长沙秋景图不但带给他们感观上的慰藉,而且让他们在心灵中激发起热爱自然的炽热之情,再由此转化为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

2、巧妙利用教学语言

法国作家巴比塞·昂利说过:“宣传最崇高的理想,如若得不到通往这个理想的正确道路,也是无济于事的。”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教师要巧妙利用好各种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陶治情感的目的。这些教学语言包括导语、过渡语、点拔语、结束语、教师范读等。现以导语和教师范读为例,说说它们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好的导语,特别是生动、形象、富有诱惑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在教沈括的《活板》一文时,我首先问学生的课本等书籍是怎么印刷的,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我以此为契机让他们阅读课文,并要求他们思考:我国古人是怎样印刷书籍的?这样就自然地过渡到活版印刷术的介绍,从而教育学生以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为骄傲,以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另外,教师还可利用朗读达到教育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授课之初,教师的范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比较适合于朗读,富有感情的朗读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乃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分析好人物形象

中学语文课内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为使课文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能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使他们的光辉形象铭刻在学生的心灵中,我利用课堂上对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不仅教会学生学会描写人物形象,更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言行来分析,通过分析白求恩的形象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在学习臧克家的《有的人》时,让学生懂得有的人的死轻如鸿毛,有的人的死重如泰山,人应该怎样活才有意义。这样,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教育不再是肤浅的、空洞的,而是具体的、深刻的。又如教授《论语八则》一文时,我让学生分析子路等人的言行,让他们在比较中明白言行要谦恭礼让的道理。再如教授《岳阳楼记》一文,重点让学生了解作者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向我们袒露了深沉的爱国的赤诚之心。

4、挖掘教材内容

6.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六

哈工大附中 周建军

千教万教教人求知,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教育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应放在首位。正所谓“学习是天职,做人需先行”。生物学科是一门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自然学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本学科的优势,适时适当的进行德育教育有着很大的优势和方便条件。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一、新课标以及新教材都对用科学史这一部分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容易忽略科学史的教学,往往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就过去了。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比如讲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再发现这部分内容时,面对巨大的成就科学家没有据为己有。这样的诚信品质是我们当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很好的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新教材的编排很有特色,特别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小故事,比如能体现科学家优良品质的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献身科学、淡泊名利、团结协作等等,把这些适当讲给学生既 能调节课堂气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兴趣达到了课堂效率最大化。比如讲进化时,介绍拉马克敢于向神创论发出挑战、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勇敢同时也承受了很大的磨难和攻击。但他并未因此动摇信念,而是更加坚定意志终于提出了自己的学说。

三、古有“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训诫,感恩是一种品德,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修养。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非常适合感恩教育。生命是什么?生命怎样产生的?在教学中努力构建感恩教育平台,让学生感悟和体验父母生育的艰难。在充满情趣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例如:在学习选修三胚胎工程,有关精子和卵细胞的发生过程,胚胎的发育、胚胎移植等知识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并播放相关视频配上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是如此来之不易。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惜身体、不抽烟不酗酒,孝敬父母,倡议给父母洗一次脚、梳一次头、做一次家务等多和父母沟通。

四、积极渗透环保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20世纪人类社会面临几大生态环境危机。如水资源严重枯竭,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的扩大,旱涝灾害的加剧,物种的减少等。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最后一章就是生态学,针对几大环境危机都有详细的讲述。生物课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我们的责任。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还有很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知识,比如必修1和必修3模块中,水和稳态平衡的重要。如果水被污染了平衡被打破生命就受到威胁。可以结合吉林化工厂大爆炸导致松花江污染人们抢水的事件来谈。像这样发生在身边亲身经历的事情交流起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育效果非常好。过度放牧操场破坏乱砍乱伐等不好现象可以结合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教育。植被通过光合作用调节二氧化碳的平衡。减轻温室效应,防风固沙。如果空气被污染还会导致多种皮肤病甚至诱发癌症。

五、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除了在课堂内外渗透环保意识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好媒体资源做好环保宣传,利用寒暑假给学生布置假期社会实践题目。如“化肥、农药对土壤污染的调查”,“家乡生物种类调查”,“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处理”等课题研究,锻炼学生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能力。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生物学科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我们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让生物课堂生动灵活起来。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

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哈工大附中

7.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七

我是初中美术教师, 深深地认识到把德育寓于美术教学之中, 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是我在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和责任。美术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 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系统, 集中的审美教育,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能力, 丰富他们的审美情感, 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 激发创造美的欲望和热情, 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因此, 德育必须放在首位, 必须加强。美术教学要避免单纯的技能技法学习, 必须注重德育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地完成现代美术教学的任务, 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 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笔者谈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点体会。

一、利用新课中的导入, 渗透德育教育

在教学中, 抓好“导课”这一重要环节。我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和富有感情的语言, 将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教材所描写的情境之中, 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 在教《设计海报》时, 我先将准备的作品张贴于教室的黑板上, 让学生走入教室就被眼前的精彩作品所吸引,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 上课开始以幻灯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海报的由来、发展及现状, 让学生了解海报艺术是我国所特有的, 使学生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继承并发展这一我国所特有的传统艺术的愿望。

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主动地渗透德育

上课之前, 要求我们老师认真钻研教材, 挖掘其中德育的材料, 利用美术中丰富多彩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如初一年级的《春天的畅想》一课, 积极创设各种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教学情境, 利用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受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 以欣赏古今名作的形式、学生语言表达的形式和绘画的方式表现不同学生内心的体验, 根据作品的内容讲述自己对环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适时地播放一些古今描绘我国大好河山的图片、诗句, 使学生增强爱护环境的意识, 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意识。

三、在美术技能训练和作品欣赏中有机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技法训练课上, 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创作, 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每期搞一到二次集体创作, 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 取长补短, 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在欣赏课教学活动中, 除了让学生依其直观感受产生印象之外, 还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艺术表现的深入挖掘, 在挖掘过程中, 提示其内容, 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教育。如, 有些学生看到西方的人体绘画, 常常与裸体图片、淫秽画刊混淆一起、区别不清。这时, 老师就要通过美术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鉴赏能力, 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人体美和内在活力, 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 是健康的, 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裸体图片和淫秽画刊完全是用低下的手法, 引导理智不强的人走向堕落。通过审美教育, 使学生增长了辨别美丑的能力, 能自觉抵制淫秽物品的侵袭, 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再如, 欣赏《中国山水画》让学生在感受中国艺术美的同时,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传统艺术的情感。把美育和德育相结合,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8.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86-02

《礼记·大学》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段话告诉我们古代的道德境界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今天的道德品质内涵则丰富多了,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明确要求学生学会爱国、守法、诚信、孝顺……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有如此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同样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贯彻这个方向,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思想感情的陶冶与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责无旁贷地渗透德育。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渗透德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文章的中心思想与相关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应能够提炼出主题思想。纵观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文,其主题思想不外乎乐观、上进、勇敢、自信、孝顺、勤奋、惜时……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归纳、深化、积累,便能使这些珍贵的品德种子在学生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秉性。比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生命之舟》一文时,在学习了解放军和武警战士勇救被困群众的动人事迹后,笔者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主题思想,几乎每名学生都能归纳:在困难面前要勇敢应对。为了加强学生的体会,笔者接着问:“解放军和武警叔叔在天灾人祸面前能勇敢应对困难,那我们能不能学习他们的精神,勇敢应对自己身上的困难呢?”笔者让学生说说自己身上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没过多久,学生便从学习、生活方面说出存在的一些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并为其他同学出谋献策。学生基本上都能围绕着“勇敢应对”这种精神品质展开讨论,整节课气氛活跃。就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归纳、思考、动口,“勇敢”这种品德就不知不觉地在大脑中生了根。又比如在执教《“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文时,师生共同归纳课文内容:邓稼先抛弃美国优厚待遇,在国家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开创中国核事业,为祖国做出了贡献。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爱国。邓稼先爷爷用自己的故事阐释了“爱国”的内涵。笔者引导学生思考:“爱国的人会把自己的思想付诸于行动,有‘国荣我荣,国衰我衰的理念,那我们作为肩扛祖国重担的新一代,应该怎样去爱国呢?”学生热血沸腾,大声地说:“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坚决用行动维护祖国尊严。”“在各行各业有所建树。”这节课,笔者通过课文主题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了“爱国”品德的内涵,并且隐隐知道了身上肩负的重任。

许多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受到课文中人物、故事的感染,往往能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思想。主题归纳能够将多元的品德内涵融入学生身心,并且引领学生往健康、上进的精神领域发展。

二、利用文中相关知识点拓展延伸

我们在教会学生学科知识、技巧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做人,这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语文课文浅显易读,许多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少词语、句子、段落都或多或少地蕴含着一定的道德内容,在适当时机,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比如在执教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文言文《论语》第六则时,笔者对学生进行守法教育,要求学生翻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一句。为了加强思想教育,笔者接着对后面“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句进行了强化教学。“‘从心所欲指的是什么?”“随心所欲。”“‘矩指的又是什么?”“法。”“句中意思是说,想怎样就怎样,不超越法度。那《论语》是不是告诉我们,我们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学生哄堂大笑:“这怎么可能?”学生议论纷纷:“交通方面有交通法规。”“饮食方面有《食品安全法》。”“上网方面有《互联网管理条例》。”……“那为什么课文中说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呢?”“因为课文中说的是七十岁以后。七十岁的人见的事多了,知道哪些事情做了犯法。他们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心所欲。”“我们还没到七十,还很幼稚,有时候做错了事都不知道,如果有法律法规制约,我们就不敢去做坏事了。”……学生在讨论中很快就形成了守法观念。

我们不仅可以从句子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时候还能从词语上进行。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在执教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吴汉何尝杀妻》一文时,笔者便引导学生对“杀妻”一词展开了简单的讨论:“杀人在古代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当今社会,大家知道他将受何种惩罚吗?”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纷纷发表意见:“杀人有故意和非故意之分。”“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犯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学生通过思考与运用,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守法观念。

贝多芬说:“把德性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教师通过一些词语、句子、段落,点点滴滴地灌输道德理念,学生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利用写作教学自然地渗透德育

写作是一个激烈的思想斗争过程。中学生的写作主题往往围绕勤奋、坚持、宽容、信任、感恩、自信、乐观、爱、奉献、环保等进行,而这些主题往往就是道德品质的体现。学生通过思考、筛选符合主题的事例,就能在大脑中形成初步的道德品质,其后在写作过程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事件等描写,或肯定人物的勤奋、宽容、感恩、自信,或批评某些人的懒惰、悲观、浪费,这能深化学生大脑中的道德观念,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

七年级作文“难忘的一件事”,学生有的能通过父亲深夜为自己煮牛奶体现“爱”这个主题,有的能通过为父母洗脚体现“感恩”这个主题,有的能通过清洁工凌晨扫地体现“奉献”这个主题,有的能通过在公园里捡垃圾体现“环保”这个主题……又比如让学生以“看似平凡”为题写作,学生能通过父母养育的点滴、老师教诲的一个场景、朋友帮助的一个片段等不起眼的事件中体现一种温暖与感动,呈现了喜人的德育效果。有名学生是这样写这篇文章的:“深夜回家时,你可曾注意到那一盏灯,那一盏父母为你留的灯,也许你没注意过,因为它看似平凡……黑夜中父母为子女留的那一盏灯,给子女的心中扎下了温暖的根,在黑夜回家时不再害怕。而子女为父母留的那一盏灯,给了父母无限的安慰,让父母安下了心。”课堂上,笔者朗读了学生的这篇作文,说:“这篇文章中,父母为‘我留灯这件很平凡的事情,其实体现了父母对‘我深沉的爱,试想世界上谁能天天为我们留一盏灯呢?”“父母。”“对,只有我们父母,所以我们的父母很伟大,他们对孩子的爱往往不是喊口号,而是身体力行,全身心奉献。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我们都能感受父爱、母爱。大家有这感觉吗?”“有,我妈天天晚上十一点给我冲牛奶。”“我爸跑两个城市给我找学习参考书。”“我妈每天在我出门时都要一遍遍地叮嘱我注意安全。”……笔者继续引导:“我们作为子女,在享受父母关爱时也要履行孝顺父母的责任。我们应该怎样履行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要好好学习。”“我要经常给父母洗脚。”“我要改掉嫌我妈啰嗦的坏毛病。”笔者会心一笑:“看,在座的各位不是都找到了作文的好题材了吗?”学生受到启发,写得更起劲了。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不仅教会学生写作技巧,还让学生感受到孝敬父母、热爱大自然、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等品德的可贵。通过写作,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学生的道德情操就能得到培养。

四、进行行为强化训练

学生个性各异,在课堂听课中,肯定有这样那样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我们作为老师要敏锐、及时地发现,及时肯定学生良好的表现,纠正学生不好的行为。比如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吵闹情况,笔者是这样教育的:“老师呕心沥血备好一节课,你们这样一吵,既不尊重老师的劳动,又影响了同学听课,更辜负了父母的期盼,还破坏了学校的校规、班级的班规,这是一种破坏行为,令人反感。你们再看看周围认真学习的同学,他们既对自己负责,又对身边人负责,他们值得尊重。”从学生灵魂深处说教,不仅教育了违反纪律的同学,也教育了其他人。从此课堂很少有人吵闹了。学生的坏毛病还有很多,比如上课睡觉、看手机等,我们老师必须及时指出,并运用智慧教育学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不足,改正不良行为,巩固良好行为,形成优秀品德。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有了良好的道德信念,就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规范行为、自觉学习。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我们老师去想办法渗透、监督、落实。

9.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篇九

摘要: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是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学科教学则是德育主渠道。教育学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有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作为教师我们因意识到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也是各科教学的重要目标。而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素质教育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言而喻理应承担德育的任务。身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应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明确规定,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必须重视这一点,并在数学教学中切实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途径来渗透德育:教师亲身示范;通过挖掘教科书中的德育素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及不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等。

关键词:数学教学;德育;渗透;途径 引言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目标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数学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要加大德育教育的力度,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每一数学教师应积极开展在数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了德育因素,如何抓住数学学科的特点,捕捉好德育的有利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现将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谈谈肤浅的认识。自己加标题吧

2.1 充分发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寓德育于情感教育中 首先,教师自身的言行和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直接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充分说明教师的个人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是严于律己,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表达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整齐,书写规范,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此外一堂好的数学课前,教师充分的准备,课堂上采用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对每位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以及幽默的数学教学语言,这些既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责任感,这样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人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包括数学教育。可以说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适时以感情赢得感情,以心灵感受心灵,就能使整个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过程,同时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2.2 充分挖掘教材教参,从中发现德育教育的素材

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作为一名教师,只具备基本素质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自己所任教的科目有着深入并且广泛的认识,同时,还要具备挖掘其中德育内容的能力!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能力将其挖掘出来,进而

展现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教

实例一:在教学时分秒时我通过让学生实际操作一秒钟能做什么,一分钟能做什么,感受时间的短暂和宝贵,从而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

实例二:我在讲解多位数的读法时,搜集了很多的我国改个开放以来和重庆近几年的财政收入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方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祖国和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祖国古代数学的辉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我就经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实例三: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女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事迹,这样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悠久同时,又赞叹着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坚韧的品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由此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其实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们的教材中,还有许多像“你知道吗?”这样的知识栏,既可以让学生增长许多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我们善于利用就会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意义。

2.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对于数学学困生,教师应细心指导,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简单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随后给予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恢复他们的自信。而对于学优生,则有意识地选择时机指出他们的不足,以消除他们的骄傲自满的心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禁的特点,使得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对于不少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畏难情绪,教师应该让其认识到只要花费一点力气和时间,数学其实并不难学。数学课程由于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又稍显枯燥,多数学生普遍感到数学不好学,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信心,考试成绩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去批评学生做得不好,而是尽可能地肯定他们已取

得的成绩,挖掘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表扬其与以往相比有进步的地方,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再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等。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2.4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

数学由于具有极强的严密性,因而教人诚实和正直。克菜因所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获得知识的最完善的内涵”。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的情形,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数学家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数学中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坚持原则,忠于真理,个性和谐,心胸坦荡,充满自尊、自信、自爱和独立的人格。

勤奋、自强,是对数学真理追求的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的人格特征。数学不像音乐、文学那样容易让人入迷,数学学习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数学并不是既有知识的汇集,数学发现,发明过程中需要数学家大胆的猜想、探索、不懈的努力,凝聚了数学家的创造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培养了人们的探索、求实的精神品质。

严谨、朴实,是数学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数学中不允许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行为,一点粗心也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养成缜密,有条理思维方式,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中的定理、规则是进行数学证明的法规,这样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行为,遵守社会公德及法律法规等。3 结语

10.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

实施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基础学科,不仅能够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尤其是贯穿于整个物理学内容中每一位物理学家的奋斗经历,更能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执著追求的良好个性品质和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德育渗透,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博古论今,纵观物理学史,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上有关物理方面的杰出成就在初中物理教材中较多地方提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1.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物理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对世界文化与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课堂上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恰当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成就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的小故事。在学“声现象”时,习题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说明,我国早在宋代就对声音有了研究,并且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而在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更有三处有

着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的建筑;又如在“磁场”一节中关于磁偏角的介绍中,学生可知比西方早400多年的宋代沈括已提出。这些足已使学生的爱国热情迸发出来。

2.增强对祖国前途命运的责任感

我国虽在一些方面赶上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但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核能一节教学中,引述我国物理学家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多次遭迫害,监禁在孤岛上达五年,在一切书籍被没收的情况下,他把资料强记在脑子里,终于胜利地回到祖国。在我国西部,一大批科学家、青年知识分子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上奉献一生,终于使我国航天事业的飞跃发展居于世界前列,等等。这些事迹会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等意识。

二、在概念、定律、原理的讲授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本身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每一个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对事实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升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作为教师,不仅要讲清楚学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1.挖掘知识点中隐含的德育内容

物理的每一个知识点本身体现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我们在备课与教学中注意挖掘,选择好教学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找准某一知识点为突破,将辩证唯物的思想贯彻进去,潜移默化,使教学内容与德育达到完美的统一。例如,在学习“电和磁”这章内容的时候,学生普遍对电能产生磁,感觉很有意思,但一般不会再做深一步的思考,这时,如果我们紧接着反问一句:“磁能否生电呢?”直接将学生带入对立的一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猜想。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点与辩证法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抓住奇妙的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物质运动的形态都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因此,教师可以以实验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渗透。以“做功和内能的改变”这一节为例,学生在观察“空气被压缩时内能增大”的实验时,对棉花不点火就燃烧的现象的反应先是惊奇,后是困惑不解,甚至怀疑有“神灵”来帮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抓住时机,带领学生亲自实验,并通过讲授知识使学生明白棉花不点自燃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燃点,从而使棉花燃烧的缘故,并非“老天爷”显灵。这样不仅对破除学生们的迷信思想大有裨益,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在课外活动中中,要注意渗透德育教育 在物理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应的道德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指导阅读科普读物。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很容易被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实验所吸引,教师应抓住学生心理,积极做好课外阅读指导,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行兴趣教育,诱发爱科学的萌芽。

2.指导生活中的物理应用。物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在学完家庭电路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日光灯安装、电风扇检修、家庭电路设计、家庭电路简单故障排除等,在教到相关知识时不妨开设课外兴趣小组共同研究,动手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3.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在学习完“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之后,可以安排学生调查社区或学校的噪声来源,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改善环境的方法,向社会提出倡议,让学生从小就具有社会责任感。

11.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一

一、从教材中挖掘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巧用作者及背景介绍来渗透。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很多文章都出自名家之手,这些文章都是他们在历练人生、奋斗挣扎后进发出的思想火花。因此,教师可通过“作者和背景介绍”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其中。如我们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仅仅告诉学生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要记住他的代表作等等,学生只会对着他晦涩难懂的语句皱眉头。当我们将动荡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介绍给学生,并讲述鲁迅如何三易其志以寻求救国之路,学生了解鲁迅犀利的文字背后蕴含的爱国之心,这就激起了他们的敬仰,也激发了爱国的热情。

(二)利用文中的“道”来渗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文以载道”的课文占了绝大部分,我们应当挖掘课文中的那些“道”来渗透德育。如教《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学生们对黑尔的成功产生了两种看法:一是认为老黑尔的成功改变命运,得助于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二是认为他的成功是他本身素质即认真、执着起决定的作用。我在引导学生思考时,抓住“偶然与必然”这一对反义词来分析:偶然只是一种机遇,老黑尔本身具有的良好素质,即使没有“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凭着做人认真执着,凭着对目标的追求,“好运”会再次与他结缘,这是必然的。学生在争鸣中悟到:改变命运的实质是一个人的素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三)利用哲理名句来渗透。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还含有一些意味隽永的名言警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围绕课文加以重点讲解。如我在讲《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故乡》时,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学生理解“……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勇于开拓进取。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古人云“言为心声”,学生在作文中会表达自己对现实的感知及评价,教师可以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教师可通过作文的命题对学生的写作思路起导向作用。平时作文训练,可以通过恰当的题目带来德育渗透。如以“慎独”为话题作文,作文材料告诉学生:“慎独”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通过这次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的修养问题,确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其次,在评价学生习作时要关注思想内容,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学生常常会无所顾忌的把不满和无奈通过作文交给老师,这时,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就不仅是作文,而是现实的人生。因此,教师在作文批改时,不能只盯在语言形式方面,更要关注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主题是否有积极意义。选材是否实事求是,认识是否正确,然后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

三、利用语文活动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学生增强素质的另一途径。例如辩论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而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开展“阅读好书”活动,我将《中学生必读书目》列出供同学们选择,再让每个学生推荐一本好书来充实课外阅读书目。通过活动,坚决抵制了不健康书刊对学生的侵蚀。

除了传统的语文活动,教师还可以灵活展开应时的德育活动。如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学生刚刚学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中洋溢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大家读了都很感动。而该周周日正好是母亲节,我组织学生开展“母亲节感恩活动”,让他们将对母亲的爱转化成切实的行动。在这次活动中,孝敬父母的种子悄悄洒人他们的心田。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决定了它的德育任务。语文教师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得到道德与美的陶冶,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让语文教学化作润物的春雨,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吸收知识的同时,成为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12.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二

一、现状分析

以我校为例, 初中学生一般十三四岁, 高中学生一般十六七岁, 年龄小、知识少、好奇、贪玩、辨别能力差, 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生长发育期, 这种自身特点, 使其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处于人生道路上的十字路口, 是人生历程中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经调查, 学生中一部分认为学习不好照样可以赚大钱, 有的学生与同学聊天时这样说道, 自己的理想是当个体老板、公司总经理, 既神气又阔气;有的学生讲, 他要像他们周围的许多人一样, 没有太多文化却拥有大笔财富, 他们照样比吃、比穿、比阔气, 呼风唤雨挺牛气。可以看出, 这些学生学习差的根本原因, 一是受经商热和拜金主义的影响, 认为有钱就有一切;二是读书无用论冲击了年轻一代, 认为“教书的不如卖饭的, 造原子弹的不如贩碳的”, 煤老板是他们的偶像, 房地产开发商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这些调查结果告诉我们, 这一代学生最缺乏的不是物质条件, 而是老一辈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承担历史责任的理想和抱负。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德育来实现。无论学校行政领导还是教师, 都应把对学生的德育放在首位, 融化在教学过程中, 落实在课堂上。

二、贯彻大纲, 渗透德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 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 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实质,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 化学实验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课堂, 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 通过化学实验, 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浓厚兴趣, 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化学实验教学中, 化学仪器美、化学物质美、实验操作美、实验装置的和谐美和实验现象美等,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产生的絮状沉淀恰似蓝色的钟乳石, 使学生惊奇万分;将铁丝伸入硫酸亚铜溶液中, 生成美丽多姿的铜树, 令学生感叹不已;将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 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 犹如缤纷的礼花, 令学生大开眼界———哇, 铁也能燃烧……在化学实验教学中, 经常让学生观察化学实验美, 就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产生热爱生活、愉悦和谐、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

2. 通过化学实验演示教学过程中的规范性操作, 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例如, 我给学生做演示实验时, 常多带一个空烧杯, 把用后的火柴梗、蜡烛、废纸屑之类的垃圾放入其中, 提醒学生要爱护环境, 不要乱扔垃圾;实验桌上随时注意清洁卫生, 取用完药品后立即把药品盖好放回原处, 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俗话说, “身教者从, 言教者讼”, 在化学实验中如此言传身教, 学生耳闻目染, 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 臭氧层遭受破坏, 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 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这一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在国外, 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核辐射等等, 都与我们的化学息息相关。在我国, 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 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 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教师要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三

德育教育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特别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渗透,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笔者认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因此,数学教师首先是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要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渗透德育教育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一数学教师应该以数学课堂教学为阵地,联系学生德育实际,拓展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利用数学优秀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教学实际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借助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反对拜金主义。究竟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想有以下几个有效途径:

一、运用合作学习方法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我县课堂教学所推崇的学习“模式”,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继续和延伸,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前奏。在进行合作学习时,学生都有自己和群体的学习目标,然后试着去达到这些目标,就会考虑到合作活动中方法和观点的多重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有些知识问题会引起学生争论,在争论中逐步同化,达到认知的统一,因而学生在观点上会有一个较大的协调过程,这种协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秋季学期,第3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很好例证,组长李尚,成绩较好,该组有两个同学成绩很好,但也有同学叫王林,成绩教差,又不爱说话、不爱发表个人意见,但为了本小组的整体成绩,为了本小组在班级中的位置和在老师心中的印象,在李尚的带领下,他们一起帮助王林,结果令人满意,王林进步了,整个小组进步了。像这样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与容忍,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的例子正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利用数学优秀人物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涉及到许多数学界的优秀而重要人物,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有利,而且对学生掌握知识有利,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成长有利。例如:《正负数》、《勾股定理》、《圆周率》和《杨辉三角》等数学知识,都是我国古代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古代,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他从小就阅读了许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他勤奋好学,刻苦实践,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杨辉,字谦光,南宋时期杭州人。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辑录了三角形数表,称之为“开方作法本源”图。他的这一发现比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发现了“帕斯卡三角”早近三百多年。看中国现代,华罗庚,是我国著名数学家,被称为国际数学大师,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他为中国数学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他为我们留下了十部巨著和150余篇学术论文;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1+2”问题,被誉为“陈氏定理”;还有数学之王苏步青、有“吴方法”之称的吴文俊、许宝禄《抽样论》等等,这些真实而典型的数学优秀人物(数学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三、结合教学实际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教材中的一些定理、定义、公式、法则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赖,都反映了数学本身普遍联系的规律,有的对立统一,有的满足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例如函数问题和轨迹问题等都是运动和变化的思想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正数和负数,有理数与无理数等都是数的对立统一;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乘方与开方等运算都是运算法则的对立统一;还有几何证明中分析法与综合法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反映。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适时地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相结合,让数学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数学学习中不仅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数学方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

四、借助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反对拜金主义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因此,新教材中的统计与概率得到更好地研究与发展,其主要是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情发展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与预测,它一改过去不敢把扑克、骰子摆进教材中的做法,而是把他们摆在教材中作为教学的素材,对其进行分析,如(北师版七年级下册《概率》)编排的游戏公平吗?摸到红球的概率等内容,在这里教师就很有必要开展德育教育,反对拜金主义。社会生活中有“体育彩票”、“福彩3D”、“ 排列5”、“几十选几”的玩法,个体经营者有赌博机器(老虎机等)存在,都是概率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通过数学分析探讨,让学生知道有的概率大,有的概率小,让学生明白赢的概率小,输的概率是大,让学生懂得天上不会掉馅饼,不劳而获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指导不要存在侥幸的心理,不要赌博致富,要反对拜金主义,形成勤劳致富的优良品质。

14.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十四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院:数理信息学学院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高 方 艳 指导教师:郑 成 民 答辩日期:

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与应用数学2010届

作者姓名:高方艳

指导教师:郑 成 民

完成时间:2012年7月25日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

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高方艳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 班

摘要:人的智力和品德是彼此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要重视小学生智力的发展,也要重视儿童品德的培养,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要抓住义务教育教材的优势,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注重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小学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德育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的智力和品德是彼此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一个整体,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基础工程,现在的小学生是21世纪祖国建设的主力军,小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小学作为基础教育要重视小学生智力的发展,更要重视儿童品德的培养,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要抓住义务教育教材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突出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强调了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体现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面和世界观,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在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同时,要注重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有效载体,以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小学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下面试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抓住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中,蕴藏许多德育教育因素,充分发挥这些因素所具有的教育功能,自觉地结合教学内容,用有意义的说服力的数据、材料和教材之外的各种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用数学史上的光辉成就的材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重大贡献,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创造的价值,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用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和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力度,感受祖国发展的时代脉膊,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插图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插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数学史料等内容,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在教“时、分、秒”时,可进行惜时守时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许多具体事例中的数据资料,使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种思想的教育。结合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从获金牌数量上了解祖国的强大,给学生讲运动员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从而很好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联系实际,在实例中在渗透德育。

生活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我们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启迪学生,并使学的生活实生自觉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在我们备课的时候,我们在教学目标里常有这样一句话: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实不光我们的数学教学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在渗透德育教育的时候更需要联系生活实际,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如果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能联系到学生身边的人或事,效果往往会事半功倍。在教学解决问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工人每天工作6小时,两个工人一个星期工作多少小时?在做完这道题目后,我让学生们回家问问自己的父母每天工作多长时间,再算算他们一个星期一共要工作多少时间,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工作的艰辛,要在回家后多帮父母做点事,减轻父母的负担;还比如在教学年、月、日的时候,让学生问问自己父母的生日是在哪一天,现在离自己父母的生日还有多少小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感恩,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父母节日、或生日时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三、利用教材的辩证因素,进行渗透德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1.在具体感知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又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这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数、形、式和应用题的概念从实践中引入,问题从实践中提出,创设条件,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摆、画、量、算等具体感知,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概念。2.在分析综合中渗透运动变化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以为:“运动变化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人的思维也是如此,儿童由动作直观思维发展为具体的形象思维,再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克服孤立静止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组织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发挥原有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认识客观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从而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思想方法。

四、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教学内容,用实例说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逐步认识到学数学的重要意义,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学好数学。新课学完后,让同学们分小组活动,联系生活中有关百分数问题,举出种种不同的实例,把教学活动再推进一步。使学生真正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和真实,以激发同学们学好数学的兴趣,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教学中,借助教材中丰富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尊敬师长、遵守纪律、爱护公物、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借助不同的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创新意识。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数学知识学习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 新疆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2010届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觉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好了,在教学上也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数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要处理好“双基”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精确和严密是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数学时态度认真,严格要求一己,不能有半点虚假。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求是,坚持真理,坚持原则的理性精神。要学好数学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如连解题过程中要求正确,再要求速度和灵活性。为此,学生在掌握解法后还必须学会检查,验算等,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条理的思维方式,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讲求实效的学习习惯和严谨朴实的思想作风。在克服解题困难的过程中也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对去除当前学生中流行的娇骄之气很有好处。

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神圣事业。在实施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孟子说:“教者必以下”教师自己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才能影响学生热爱自己的祖国:教师自己对工作满腔热忱,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影响学生,形成刻苦钻研,认真严格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勇敢精神。另外,教师在实施德育过程中,要倾吐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只有对事业对学生真诚的爱,才能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达到心灵的沟通,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品质。

15.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采取示范讲解式的教学方法, 即遵循以教室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 三中心”原则, 并以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这种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的固定教学模式, 并不被学生所完全接纳,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这样学生就会想办法在语文课堂上弄出一些小动作, 以至于语文课程教学的开展不顺利, 且在德育教学这一方面存在相当大的知识空缺。 如何让传统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同德育教学同步开展, 是摆在一线语文教师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德育课程渗透的方法

1.渗透到语文教材中去

如课文《 小蝌蚪找妈妈》 , 小蝌蚪一路上辛苦奔波, 找到了金鱼, 说不是它们的妈妈, 找到了乌龟, 也说不是它们的妈妈, 最后找到青蛙的时候, 蝌蚪们尾巴变短了, 身体强壮结实了, 妈妈说:“ 你们也长大了。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在生活中为妈妈做过的某件让妈妈很高兴的事情, 这个时候学生刚刚念完《 小蝌蚪找妈妈》 的故事, 回归到自己和妈妈的故事, 渗透过渡得恰到好处, 学生也容易接受。 借机向学生宣导要做一个听话懂事孝顺的乖孩子, 像小蝌蚪一样, 不怕困难, 快快长大, 为妈妈遮风挡雨。

2.渗透到日常行为中去

如教师引导学生说:“ 今天, 老师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 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她。 你们讨论一下为什么要给老人让座呀? ”这时候学生自然会回答“ 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老人行动不方便, 需要帮助之类的现实原因。 然后, 教师可以借机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尊老爱幼的美德故事或者与自己经历相关孝敬长辈的故事。 这样的课堂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 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

3.渗透到团体互动学习过程中去

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有好的例子和榜样起到引导的作用, 而这种榜样和例子需要在学生当中, 在德育层面里表现出充足的信服力。 教师可以相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里挑选出品德最为优良的学生作为小组长, 由小组长和组员进行讨论探究, 每个月进行一场有意义的爱心活动, 并撰写活动心得。 活动可以是去做马路志愿者、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残疾人康复中心看望残障儿童等, 这些活动由学生自发组织展开, 并由教师给予足够的协助。 在小组团队中营造一种德育传播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树立典型的学习榜样。

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渗透, 既可以是教材层面的, 也可以是实际生活层面的, 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代表, 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语言文字传递的是文学艺术美感, 而道德教育传递的则是思想品德层面的人性美感, 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最大限度地结合, 在发展语文教学工作的同时, 还可以推动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小学阶段的学生独立意识还很模糊, 价值感念尚未完全形成, 将德育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利用语文课文作为教学平台, 推动小学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的共赢, 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永强.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研究[D].宁波大学, 2012.

16.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篇十六

关键词:中学语文  德育  渗透  教育  情感

一、通过让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词句来进行德育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句段篇章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语言文字是学生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又是思想交流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选准角度,认真钻研教材,将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其次要寻求与语言文字最佳契合点,如对一些重点的词语或者是能够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句子,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推敲,从推敲文字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例如,在教学《过秦论》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听读、朗读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让他们反复的斟酌课文的词句,感受文章的语言力量,体会文章的论述严谨与周密性,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追求知识、探求道理的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反复去诵读课文,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等形式,让他们自发地去读、去想、去思考、去说、去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与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开展感情活动

学生的感情因素是非常丰富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特定的思想内容与写作形式,还有独特的感情色彩。一篇文章中的感情因素也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有一种统贯全篇的基本情调,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掌握好这种基调,根据教材的情感因素来规定教学的情感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好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情感体验,进而使其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在教学《龟虽寿》这首诗时,需要学生用心去品味诗人曹操的壮志情怀,这个时候的课堂氛围也应该是澎湃激昂且积极向上的。与之相反的是,在教学《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描写史铁生先生的双腿瘫痪,作者不理解母爱的深厚表现出了任性行为时,课堂的气氛应该是深沉痛心的,这些都是需要掌握的基调,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教学时才会游刃有余。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德育渗透,将教材中隐含着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既能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美德,又能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既能够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又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三、在课外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外,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将德育理念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我們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作文比赛或者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把德育理念渗透到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课前或者是课后都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优秀的书籍目录,组织学生去阅读,让他们多看、多读一些优秀的课外书,然后再结合自身的阅读写一些读后感,让学生通过阅读优秀的书籍接受一些健康的理念和教育。此外,教师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爱国主义百部影片”或者是“综艺大观”等电影或者是电视节目,组织学生看一些新闻,然后再让他们谈一下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及时了解全球的地理风貌和社会信息及历史文化,关注国内外经济政治的最新发展动态,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接受德育的熏陶。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这些活动的开展都能够起到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心灵的作用。

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因素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渗透德育理念,这是培养学生德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教师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指导学生去写,例如,让学生写一篇最佩服的同学或者老师,写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得出谁是自己最佩服的人,这个人有哪些优点,并通过对比分析认真反省自身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良品质。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内容也是很丰富的,在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方面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摄取,把身边发生的一些真实事情编织成自己的语言写入到作文当中,去领悟生活的真谛,逐渐提高学生鉴赏生活的能力。

加强德育渗透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与推进,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应将德育渗透在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洗礼的同时,也接受德育的熏陶。教师也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师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时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言行。

参考文献:

[1]阮美玲.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的内涵—试论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8).

[2]吴攀清.浅谈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J].读写算:教研版,2012(19).

[3]林燕君.在德育过程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和实施[J].文教资料,2006(5).

17.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篇十七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让他们整体感知内容:一群斑羚被逼上伤心崖,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老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心甘情愿的选择死亡,让年轻斑羚获得新生。借此,启发学生: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需不需要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呢?让学生与之相比较,谈认识,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的生活的的确确少不了这种团队合作、自我牺牲和集体主义精神。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仅有一次,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厌学、早恋、泡网吧、群殴等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一文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

五、语文教学中渗透谦虚上进教育

韩愈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阅读好文章,就是和大师对话,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适时准确地加以引导,并拓展开去,让学生明白:学无止境;人活到老学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进步,受益无穷。

六、语文教学中渗透责任感教育

一个人富有强烈的责任感是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学校的教育。但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话不由衷、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语文教师,应把学生的这种不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深刻含义——表现了作者肩上肩负的承上启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联系生活,我们需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谈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有机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我国地方债务使用效率的审计评价下一篇:乡村振兴战略镇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