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诗歌现代诗

2024-10-19

母亲的诗歌现代诗(共13篇)

1.母亲的诗歌现代诗 篇一

赞美母亲的现代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欢迎阅读参考。

1、《纸船》

——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2、《写给母亲的诗》

冰心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3、《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4、《母亲》

洛夫

母亲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她是莽莽大地。

5、《致我的母亲》

歌德

尽管长时间没有向你问安,没给你写信,可是,别让你心里

产生怀疑,好像你儿子应有的对你的深爱已经从我的胸中

消失。决非如此,就像那岩石,在水底深深扎下永远的万年根,它决不离开原处,哪怕是流水,时而用风浪,时而用柔波从它

上面流过,使人们看不到它,我对你的爱,也是如此离不开

我的胸中,尽管人生的长河,时而受痛苦鞭笞,汹涌地卷过,时而受欢乐的静静的抚爱,遭到覆盖和阻拦,使它不能

向太阳露面,不能映着四周围

返照的阳光,在你这慈母的眼前

向你显示你儿子是怎样崇敬你。

6、《献给母亲蓓·海涅》

海涅

我惯于昂首阔步,两眼朝天,我的性情也有点执拗倔强;

即使国王跟我面对面相望,我也不会低垂下我的眼帘。

可是,慈母啊,我要对你直言:

尽管我的傲气是如此刚强,一到你的幸福的亲切的身旁,我常常感到自卑而畏缩不前。

你有渗透一切的、崇高的精神,光芒四射,直飘向日月星辰,是这种精神暗暗地征服了我?

回忆往事真使我感到难过,我做错许多事情,伤你的心,那样万分爱我的慈母的好心!

7、《游子吟》

群山不愿送走夕阳

多情的水手不愿远航。

希望在召唤。

外面的世界是我的天堂,自由的心在飞翔。

母亲你牵挂我吗?

母亲不安的望着我。

母亲你希望我的人生更精彩吗?

母亲欣慰的看着我。

听火车气声,笛声……

隔着窗户紧紧握着一双手。

8、《母亲组诗》

(一)您的伟大凝结了我的血肉

您的伟大塑造了我的灵魂

您的一生是一次爱的航行

您用优美的年轮

编成一册散发油墨清香的日历

年年我都在您的深情里度过

在您的肩膀和膝头嬉戏

(二)您是一棵大树

春天倚着您幻想

夏天倚着您繁荣

秋天倚着您成熟

冬天倚着您沉思

您那高大宽广的树冠

使四野永不荒野

母亲您给了我生命

您是抚育我成长的土地

(三)在悲伤时您是慰藉

在沮丧时您是希望

在软弱时您是力量

在您小小海湾中躲避风雨

您为我开阔了视野

您是我永远的挚友生命的动力

(四)您怀着爱怜谨慎地俯身守护

您尽情袒露明亮的胸襟

您旺盛的精力笑容坚强

您沸腾的血液奔流不息

(五)让我沉浸在您的欢乐中

让我享受在您的温馨中

让我陶醉在您的双臂间

让我偎依在您的怀抱里

(六)悠悠的云里有淡淡的诗

淡淡的诗里有绵绵的爱

绵绵的爱里有深深的情

深深的情里有浓浓的意

(七)如果母亲是雨那我就是雨后的虹

如果母亲是月那我就是捧月的星

母亲是我生长的根

我是母亲理想的果

(八)我长大了母亲的黑发却似枫叶上的寒霜星星点点闪着银光

我深深地吻着那些岁月的痕迹

捧掬我一颗心献给您

(九)愿芳香醇厚的甜蜜萦绕您的生活

愿我银铃般的笑声盈满您的眉间

愿我全部的祝福揉进您的心田

一片绿叶饱含它对根的情谊

一首颂歌浓缩我对您的敬爱"

让您心中的花朵盛开如云

让芬芳伴您走过悠悠岁月

2.母亲的诗歌现代诗 篇二

一、何其芳早期诗歌古典意蕴的成因

(1) 早年经历和环境对何其芳诗歌创作的影响

何其芳非常熟悉中国古代文学, 并善于在自己的创作中采用古典文学表现手法。从小在封建气息浓重的私塾读书, 开始接触我国古代诗歌以及一些古文经书。由于家庭生活和私塾生活的暗淡, 十二岁时养成了自学的习惯。“他这种经历, 培养了他对想象世界的眷恋和对于现实世界的逃避。”[1]他最初迷恋古典小说, 后来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开始读文赋作品, 《唐宋诗醇》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诗歌, 感到了艺术的魅力。中学时代接触了白话文, 同时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 这些都引导他更近地走向了文学。初中读冰心的小诗, 有一种创作的冲动。高中流行所谓的“豆腐干体”诗歌, 于是痴迷的学习写整齐的诗。诗人后来回忆说∶“我的第一个诗集《预言》是这样编成的∶那时原稿都不在手边, 全部是凭记忆把它们默写了出来。凡是不能全篇默写出来的诗都没有收入。这也可以说明我当时对于写诗是多么入迷。”[2]他诗歌中字里行间的整齐和韵律的协调, 都是受了古典诗歌和格律诗的影响。

之后他进入北大读哲学系是因“从事文学的人应该了解人类思想的历史”, [3]一下课就沉浸在文学书籍里, 丰富的阅读不仅培养了他对传统诗歌作品的认同, 也使创作中的何其芳自觉或不自觉流露出古典诗歌的意趣。

(2) 社会时代背景和城市文化环境对何其芳传统审美情趣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直至去延安之前, 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京津度过, 那段时期正是何其芳创作的高峰, 《预言》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相对当时“现代”气息浓重的上海来说, 北京这座充满古韵的城市远离工业化, 文人们保存着相对古朴的风气。从小就受古典气息熏陶的何其芳生活在这里, 便更加认同这儿的传统审美情趣。这在他作品中有完美的体现, 《古城》中的城墙和《夜景》里的宫殿等这类景象, 充满了他早期的作品。

(3) 侧面反映古典诗歌传统影响

除此之外, 他早年未出国留学, 也没翻译过外国作品, 由此可从侧面佐证西方诗艺影响的局限。

二、以《预言》为例, 品味传统意蕴和现代情趣

《预言》写于1931年秋, 那时诗人“几乎绝望地期待着爱情”, 而那股奇异的风“用更明白的语言说出来, 就是遇上了我后来歌唱的不幸的爱情。”[4]他以自己真实的爱情生活为依据, 不加掩饰袒露真诚。谢冕曾这样评价何其芳, “有人认为诗是不可扼制的情感的奔泻, 并不主张诗对情感的更多的加工。但何其芳却把真情的流露与艺术的精雕细刻很好地统一起来。他不讳言自己崇尚的是‘绝美的诗情’”。[5]

《预言》展示了六个主要画面, 以年轻的神的踪迹为线索, 由开始聆听到“年轻的神”的“足音”的狂喜到足音消失后的怅惘, 让我们在短短几节诗行中体验了一次爱情的悲喜。

⑴传统意蕴在诗中的体现

首先, 文字的锤炼和精雕细琢。正如诗人所说, “我喜欢那种锤炼, 那种色彩的配合, 那种镜花水月。”[6]古典诗歌讲究词语的精雕细琢以符合音律, 很多诗人并非感情涌动才成诗, 而是“苦吟”而得, 句句推敲。何其芳便是其中的代表。早期诗歌中冷艳的色彩、青春的感伤、精致的艺术, 同时交汇着东西方诗歌的影响。若你细读《月下》, 一定能感受到晚唐诗宋词华丽唯美的形式和语言文字的细微敏感。诗人的心理、情感, 以至美学的选择, 都偏向中国古典的“佳人芳草”, 即使是最抽象的情思在他的笔端都变成了可观、可触的声色而流芳溢彩。

其次, 诗歌的含蓄性。在这里, 诗人对古典诗词, 特别是那种含而不露、蕴藉深远的意境的追求有了切实的实践。诗中没有着意刻画“年轻的神”的形象, 而是梦还式的爱情吟唱。捕捉“一些在刹那间闪出金光的”心灵语言, 省略意象之间的链锁, 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 使诗有一种宁静柔和的朦胧美。

第三, 对古典诗词意境、技巧的转化翻新。那“年轻的神”来而又去, 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情调, 技巧层面既与戴望舒的《雨巷》异曲同工, 又与《诗经》中的名篇《蒹葭》里那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情调和构思惊人的一致;对女神不正面描写, 而用“我”的感情与语言侧面烘托的写法。

⑵与现代诗的关联

首先, 运用象征主义的象征手法。就这首诗形象的象征性来看, 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预言中“年轻的神”的灵感来自法国后期象征派大师瓦雷里的长诗《年轻的命运女神》[7], 在象征手法上虽有借鉴, 但预言之神不同于命运女神, 预言之神更带有乐观的调子。就形象的象征性来看, 和戴望舒的《雨巷》也有些相似之处, 比如年轻的神悄然的来去, 和那位有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的出现和消失有类似的影子。只是《预言》中年轻的神没有雨巷中那么浓重的惆怅和幻灭感。何其芳运用的象征手法与象征派不同的是, 不是为了暗示虚无缥缈的“另一世界”, 不用晦涩难解的语言和神秘意象。

其次, 对新月派格律诗的实践。全诗共六节, 每节六行, 韵律得当, 显然受新月派格律诗的影响。开头的突然与警醒和结尾的惆怅余韵, 和谐呼应。诗化口语的运用有一种透明柔美的格调。重复的语言, 节奏随情绪的变换, 更增强了诗的美感。

三、结语

何其芳早期的诗歌创作, “用新奇的想象和朦胧的情调构成的意境美, 使人很难分辨哪些是中国古典的, 哪些是外国的现代诗歌的影响。”古典诗艺的运用和现代意象的结合形成了何其芳独特的个性, 诗人以其“真”品性找到了古典和现代的契合点, 这一切都使得他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蓝棣之《何其芳全集》序言二.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2]何其芳《写诗的经过》.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3]何其芳《写诗的经过》.何其芳研究专集,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

[4]何其芳《<刻意集>序》.何其芳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5]谢冕《中国现代诗人论》, 重庆出版社, 1986

[6]何其芳《论梦中的道路》.何其芳全集,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3.诗歌“诗”教 篇三

1.创设诗情氛围

教学是一门艺术,诗歌教学更是如此,需要教师投入激情运用智慧,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殿堂,审美的情景。诗歌的课堂应有诗的情感氛围,因为这种诗情氛围,能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诗歌的课堂进入诗歌的世界。在教学《乡愁四韵》的课前,我播放罗大佑吟唱的《乡愁四韵》,让学生在阅读诗文之前先进入这浓浓的乡愁情感,达到“未读诗歌先有情”的效果,为课堂的诗歌教学作了很好的酝酿。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朗读诗歌时用这一曲调作背景来伴奏,学生创作时用这曲调来调动感情,使整堂课自始至终充盈着浓浓的乡愁抒情氛围。这样的氛围创设,使“乡愁”这一主题诗歌的教学充盈着浓郁的诗情,洋溢着浓浓的“诗意”。

2.搭建诗境结构

诗有诗的结构形式,努力使诗歌的课堂教学结构契合诗歌这一教学内容,从而使二者相得益彰,这有赖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搭建。在进行《乡愁四韵》整体教学设计时,我首先告诉学生,乡愁是对故乡浓浓的情愫,是一种文化认同与归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集体的梦。我将《乡愁四韵》的教学放在了乡愁文化的这一大背景下进行,提高了课堂的格调,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在课堂结束时,再结合课堂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认识“乡愁就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然后提醒学生“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建设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推进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而《乡愁四韵》教学流程设计时,我设计了“读一读尝一尝”“找一找想一想”“写一写比一比”“唱一唱悟一悟”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并且分别辅以这样的语言来表述:“呷一口乡愁的浓酒,尝一点乡愁的滋味”、“析几个《乡愁》的意象,赏一些《乡愁》的艺术”、“寻几片乡愁的意象,书几行乡愁的情怀”、“哼两句乡愁的曲子,悟一味创作的方子”,这些环节由读到悟,由浅入深,结构完整;而对教学任务的整齐对称的表述典丽优雅,增添了课堂的诗意美,搭建起诗境般的课堂结构,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品格。

3.调制诗般意趣

好的诗歌就有好的意趣,诗歌教学的课堂也应该追求意趣,即让课堂富有意味和情趣,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特别的情绪体验,领悟深厚的思想内涵,感悟深刻的哲理,在发现诗歌独特的神韵和魅力的同时喜欢上诗歌。在《乡愁四韵》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种朗读方式:个别自由读,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读,领读齐读相结合等等,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受诗歌的音韵,同时让课堂回荡着琅琅的书声充满了“声趣”。课上,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如“从醉酒的滋味”“沸血的烧痛”传达出作者内心怎样的乡愁滋味?诗如若不写成“四韵”,只写一两韵,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引导学生沉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细细品味,感染于作者绵绵无绝的炽烈乡愁。学生的沉思与情绪的波动起伏使课堂充溢着浓浓的“情趣”。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仿写,还让学生课前制作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色彩的书签,引导学生去思考,学生的理性反思又使课堂多了“生趣”“理趣”,许多学生的智慧灵光也真的点亮课堂。这一层层调制,增加了诗歌课堂的审美价值,增加了诗歌课堂教学值得咀嚼的意味,增加了诗歌课堂教学值得把玩的情趣,使课堂意趣丰厚。

4.锤炼诗化语言

诗歌要“诗教”,诗歌教学的课堂要“诗意”,也有赖于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诗意,有赖于学生语言表达的诗意。诗歌的课堂,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语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阐述对教学任务的布置等等都应该努力追求“诗意化”,因为这种诗意化的教学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鲜活的诗意语言的教材,能触动学生诗意的情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在《乡愁四韵》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间播放的罗大佑吟唱的《乡愁四韵》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这首曲子,我每每听到,心里都湿漉漉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读读这首《乡愁四韵》。”为出示这一课的主题,我先投影对乡愁的认识文字和有关乡愁的材料,然后说:“我们年轻的一代应走近乡愁这份情愫、这一文化、这个梦。”随即出示了课堂教学的主题“读乡愁,抒情怀,续文化”。在让学生总结课堂仿写启示时,我给予这样的示例“读诗可助赋新词,写诗能养书卷气”,“不积累词句,无以成诗篇;不积累意象,无以求意境”。对学生语言的表达我也努力引导他们追求“诗意”,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寻找能表达乡愁的意象,我给学生收集了许多有关乡愁、南京的诗文,并在课前让他们朗读;仿写时,我让学生努力从这些诗文中去寻找,因此学生找出的许多如“明月光”“清明雨”“秦淮水”“茉莉花”“小扁舟”“芭蕉叶”“台城柳”这样的富有诗文意蕴的意象,大大增加了这一教学环节的“诗”教韵味。醇美的教学语言、富有文化色彩的联想给予学生美的享受。

诗歌学习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诗歌“诗”教这一对诗歌课堂教学“诗意化”的追求,与美文“美”教、哲文“理”教一样,都是语文教学文体色彩的教学追求,是语文人文教学的追求,也是对语文审美教学的追求,更是对诗意教学人生的催化。

4.语文 -现代诗 纸船――寄母亲 篇四

十、随堂练习

繁星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那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思考题

1.明明想“感谢春光”,却“终于沉默”。为什么不说呢?这其中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最后的一句话隐含着对母亲的特别的感激之情,它的后面可以补充上一句话揭示出这种感激之情,发挥你的想象补充上。

3.这首诗和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表达的思想很接近,你能默写出那句诗吗?

答案

1.因为他认识到几句感谢的话是不足以报答“春光的爱”的,沉默中包含着更深的感激与敬意。

2.我就是那朵小小的花。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描写童趣的诗歌现代诗 篇五

回忆的画面历历在目

感伤时光的咄咄逼人

梦里

老乡们弯着腰插着秧

稻田里农民们忙碌着

夜幕下一家人说说笑笑的身影

门口前小孩玩着永远玩不腻的游戏

爷爷奶奶带着乳臭未干的幼儿在树荫下乘凉

大人扇着竹扇子

孩子扒在大人怀里睡觉

……

梦里

金灿灿的稻谷满载而归

小孩高兴的用自己的小小手在后面帮忙推着车

大人割稻

小孩在田里也掺和

十多摄氏度的天气都给大人孩子涂上红彤彤的脸庞

老人在晨光下取暖

小孩在旁边你追我赶

……

熟悉的画面组成了已经离我而去的童年

时光的流逝带走了单纯幼稚的童趣

不再拥有童趣

……

一首首童歌在耳畔絮绕

童年的记忆如诗如画

那一首首童歌

传唱的是美好的童趣

童趣,童年

6.我对诗歌的陈诉现代诗 篇六

诗歌将我告了

面对她的“陈堂证”我愧

不是强暴也非冷漠

说是“温腾水”想煮死她

其实我真得很冤

怀揣热情纯良还有爱

咽下苦涩很多

就怕有所不敬

怪诞我怕你不肖

空灵我怕你不懂

弄情弄姿怕你嫌不纯情

尽量少用烂熟的辞藻

也不去找莎翁借句

更不会白天挂上窗帘装深沉

我真不敢学海子那样投入

城池里有好多等我服务的亲人

我的偷爱都窝在心里

这次第让我怎生拿捏

告诉我怎样有救

◎挣爱的.“诗.艾诗”

那年我生了龙凤胎

女儿叫“散.艾文”

儿子叫“诗.艾诗”

我用心包装女儿

做了一件件五彩的霓裳

我用智包装儿子

卡通、拼图加魔方

我做得很累

却时常不被承认

那个不省心的“诗.艾诗”

要这、要那、总说我偏向

我不想解释

唯有暗度陈仓

让他饥饿、饥饿再饥饿

直到想饼的瞬间长出翅膀

翅膀上再挂满星星月亮

所有的桂冠都是成熟的奖赏

那个季节得来非易痛长

学会坚守和隐忍

像“思想者”般凝炼

从此我爱不再苦恼偏离

让“诗.埃诗”也像姐姐一样

最终戴上无愧的桂冠

7.诗歌诗论评析鉴赏解答指导 篇七

【关键词】讨论评析 内涵 分析 恰当表述

古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随着考试的深入,命题者对考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考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纵观近几年高考,古诗词鉴赏一般从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设题。随着古诗词鉴赏题的日趋规范,在平时的训练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诗论评析”,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主要是指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作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类命题难度较大,考查的范围也较广,它往往涉及到诗词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几个方面的考查,所以要想正确解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诗论评析,吃透所给观点的内涵,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表述时要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要紧扣评论关键词。

诗歌诗论评析鉴赏题的设题方式主要有三类:

一是考生是否同意前人的评论,请说明理由。

二是在前人的几种评论中,考生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

三是请结合诗歌实际,具体阐述前人的某个观点。

解题时的答题步骤分为两步:

(1)领会前人评论的内涵并加以阐述。

(2)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下面结合具体题例就此类题的设题方式、解答步骤进行分析。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律结句之妙者,则杜审言‘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此题属于诗论评析鉴赏题设题方式中的第一种类型,解答时首先要理解胡应麟的评论的意义,即“七律诗中结尾句写得美妙的是杜审言的‘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和评论,解释这一句怎样妙,妙在何处。

【答案】认同。尾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构思新颖,造语清新。这首诗结句之妙,就妙在不直言思念洛阳,而是写“春色倍还人”,赋予景物以人格色彩,虚实相生,含蓄而生动地表达了对洛阳万物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 萨 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属于诗论评析鉴赏题设题方式中的第二种类型。设题者列出了三种观点,要求考生说明自己同意哪一种观点,还要解释为什么,考生在答题时,同意哪一种观点都可以,但要结合诗词的内容进行解释,并能自圆其说。

【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答其中一种,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这首诗所写的野色非烟非雾,缥缈朦胧,难以描摹,但作者却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属于诗论评析鉴赏题设题方式中的第三种类型,要求考生结合全诗内容,具体阐述古人对本诗的评价观点——“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解答时首先要理解“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这句话的意义,即“把难以描摹的抽象的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形象,犹如就在眼前一样。”然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的。

【答案】这首诗主要通过楼台、飞鸟、夕阳等实景来衬托虚景,采用了化虚为实的写法。楼台被野色层层笼罩,使人想到野色的浓厚;白鸟飞起,夕阳斜照,让人在迷离之中看到野色忽然绽开一线;野色似乎在芳草上停歇,又似乎伴着船帆,自远处而来,令人想到野色的缥缈;最后作者以醉眼望远,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把难以描摹的野色写得具体形象,如在眼前。

【随堂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想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①石头驿:在今江西新建县赣江西岸。此诗写于诗人晚年任江西抚州刺史时期。这时他正寄寓石头驿,要取道长江东归故乡金坛。

清人沈德潜说颔联“应是万里归来,宿于石头驿,未及到家也。不然,石城与金坛相距几何,而云万里乎?”(《唐诗别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 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尚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清人卢世评论说,此诗“五十六字内,比物连类,似复似繁,茫茫有身世无穷之感,却又一字不说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楚江怀古(其一)

马 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近代人愈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说:“唐人五律,多高华雄厚之作,此诗以清微婉约出之。”他以“清微婉约”四字标举此诗的艺术风格,你认同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愈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 湘 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是他流放途中所作。

有人说“独怜京国人南窜”一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此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近代人愈陛云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这句话在中间两联是如何体现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 郎 归

曾 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全文处处说燕,却始终不着一个燕字,正如邹袛谟在《远志斋词衷》所说:“咏物固不可不似,犹忌刻意太似。取形不如取神,用事不如用意。”联系全词分析咏物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注]①蜀先主,指刘备。

纪昀说:“起二句确是写先主庙,妙似不用事者。”请予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秦州杂诗(其七)

杜 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浦起龙《读杜心解》说:“三、四警绝。一片忧边心事,随风飘去,随月照着矣。”请赏析三、四两句是怎样表现“心事”“随风”“随月”“飘”“照”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同意沈德潜的说法。诗中的“送别”不是送别朋友之意,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只是描写旅途所见景物,所以沈德潜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②不同意沈德潜的说法。所谓“送别”意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地,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采用拟人手法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送自己远行,这样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所以这两个字不能删去。

2.不同意。“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出句点明题中“除夜”,对句则吐露与亲人有万里相隔之感。不能因石头驿与金坛相距不远,就不能用“万里”。只要诗人尚未到家,就会有一种远在天涯的感觉。“万里”,不是指两地间的实际距离,而是就心理上的距离来说的。

3.同意。全诗极写漂泊动荡之忧思,“为客动经春”是全诗的线索。中间四句看似句句咏燕却句句与自己的茫茫身世有关。最后一联,前十一字,也是字字贴燕,后三字“益沾巾”突然转为写己。体物缘情,浑然一体,使人分不清究竟是人怜燕,还是燕怜人,凄楚悲怆,感人肺腑。

4.认同。这首诗清微婉约的风格,首先体现在内容上。诗人表达的感情细腻委婉,诗歌的前六句着力描绘萧瑟的暮天景象,情以景出,触景生情,烘托出诗人的悲凉心境。其次,语言清丽淡远而不浓妆艳抹,用词深微而不粗放,含蓄蕴藉而不直露。

5.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上阕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阕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有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露;“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6.①同意。从结构上说,该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最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是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流放途中。上下三句都是围绕这句,由此生发的。

②不同意。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是“边愁”(被贬到边疆的愁恨),而该句只是交代“边愁”产生的原因,关键之句是“今春花鸟作边愁”。

7.作者所写的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往往寄不到而彼此消息不通,那一件件、一桩桩的凄凉往事让人听不下去,从前的亲戚朋友大半去世,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已长大成人等平常事、人间情,作者写来真切、朴实、自然,没有过分雕饰。整首诗思想感情自然流露,风格平易近人,语言平实亲切,容易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8.起首二句,不说燕子而仅以“呢喃”二字,从声音上画其特点;三、四句用“蹴水忙”三字,写燕子之神,活画了一幅飞燕闹春图;五、六句写柳絮在风中飞来飞去,正好烘托出燕子在空中飞翔的优美姿态;结尾句中的“衔”正是燕子的动作。全文在似与不似之间,取其神,不取其貌,用烘托、陪衬的手法,写燕子所处的环境、声音、体态等。

9.“天下”两字囊括宇宙。“尚”字言庙堂威势逼人,言其生前叱咤风云,首联高唱入云,境界雄阔绝伦,概写感受,用事无迹,不实写庙,而虚写庙。

10.本联寓情于景,景中含情。作者从“孤城”着笔。云无风而动,月不夜而临,一属错觉,二属特定时间的景象。“月”、“云”和“关”、“塞”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奇特的艺术境界。孤城的云似乎离边塞特别近,即使无风,也转瞬间飘出了边境;孤城的月也好像特别关注防关戍守,还未入夜就早早照着险要的雄关。三、四句赋中有兴,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8.现代诗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篇八

【误区一】“读诗如读文”

《走,我们去植树》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一首意境优美的现代诗,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美美地读读这首诗。

师:这首诗写得真美,谁来读一读?(生读)

师:这首诗是号召我们去植树,哪些词语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生: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

生:欢声笑语。

师:让我们读出欢快的语气。(生读)

(评析:从以上教学片段不难看出,这位教师是重视朗读的,但她将现代诗教学与一般课文教学等同起来了,完全没有顾及现代诗凝练而又富有音乐性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时忽略了诗歌的特点,这就是教学中常见的“读诗如读文”误区。)

【对策】要走出误区,我们还得从区别现代诗与一般课文开始,可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停顿和节奏,逐步学习表达诗歌的节奏美及自己内心的情感。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迈开轻快的脚步,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谁来读给大家听?

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观察一下,这两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后一段是分行写,一句一行)那读法还和刚才一样吗?你觉得该怎样读,请你读给大家听!能说说为什么吗?(让学生充分发挥,引导读出换行的停顿)

再出示:迎着和煦的春风,

迈开/轻快的脚步,

亲爱的少先队员们,

走,我们/一起去植树!

师:注意了诗句换行的停顿还不够,诗歌的朗读最讲究技巧了,老师这里画出了两处停顿,你觉得该怎么读出来呢?……其实每个人还应该有自己的想法,那接下来的段落该怎么读呢?请根据刚才的方法自己去试试,马上我们来交流。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既感知了现代诗行文的特点,又尝试揣摩了诗歌的语言美,可谓真读诗。

【误区二】“重分析,轻赏析”

要讲清这个误区,首先得讲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融主客观于一体,营造一种浓郁的情感艺术氛围,把学生引入一个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美,现代诗也一样。如《走,我们去植树》第二自然段,意境就十分优美。来看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教学这一段的。

出示:荒滩,沟渠,

山坡,公路……

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

伴随金色童年的

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

师:少先队员在什么地方植树?谁能在省略号处补充内容?

师:红领巾指的是谁?(生答)

师:对,是少先队员。这种方法叫指代。(板书:指代)

师:这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谁来说一说?

(评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能抓住重点,看似无可厚非,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诗歌的特点再来思考教学的过程,你就会感觉到这样的分析性讲解,哪还有一丝意境的优美?简直与诗歌教学的氛围格格不入,这就是“重分析”带来的后果。)

【对策】 诗歌教学的侧重点在“赏”,要教出诗歌的画面、诗歌的情感(即意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感受和思考,体会诸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艺术境界。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教师是怎么教的,领略一下赏析带来的好处。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一小节,说说通过读你看到了什么。

生:(读后)我看到了荒滩、沟渠、山坡、公路。

师:就这么点?注意读读标点。

生:还有好多好多地方,因为这儿用的是省略号。

生:我还看到了红领巾。

师:啊?

生:这儿的红领巾是指少先队员,因为少先队员都挂着红领巾。

师:说得真好,红领巾就是少先队员。到处都是红领巾在飘扬,真美啊!少先队员在这里干什么呢?谁读出来了?

生:(思考)……植树。

师:很好,那“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仅仅是说同学们在植树吗?你仿佛还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漫山遍野都是小树在成长。

生:阳光下,少先队员在小树边玩耍。

生:少先队员和小树一起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

……

师:多美啊,作者饱含深情的笔墨就是在赞美这些画卷,谁来读出这些感受?

【误区三】“传授知识重于情感体验”

在教学现代诗《长城和运河》时,有位教师是这样进行的。

师:请同学们找一找长城东起哪,西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再请同学们找一找运河北起哪,南到哪。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看,这就是长城和运河的样子。课文中还运用了两个比喻句,谁把它们找出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你看,长城和运河多么雄伟!它们有多长呢?(师出示长度资料)要知道,这些伟大的工程都是老百姓一块砖一块砖地垒,一筐土一筐土地挑才修筑成功的。

生:(吃惊状)啊……

(评析:知识的传授确实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但这节课教师把课堂当作传授长城和运河知识的主阵地了。尽管学生学到了许多,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诗歌的特性从何体现?恐怕学生失去更多的是对诗歌的正确理解和学习诗歌的兴趣。)

【对策】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情”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特点决定了现代诗的教学也需要激情,也需要陶醉,不能过于理性化。享受美、愉悦要成为学习诗歌的重要目的。教师要紧紧抓住诗歌的情感设计教学,把情感体验提到课堂教学应有的高度。以下是另一位教师的教学。

师:在祖国的蓝天上,我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景象,是什么呢?请大家画下来读一读。

师:黑板上有两个圈,一个是山海关,一个是嘉峪关,你能把看到的景象画下来吗?(生画)

师:你为什么画得弯弯曲曲呢?

生:因为长城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生:因为长城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上。

师:是啊,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绵延几千里,让我们看一看穿行在大地上的长城。(出示系列图,加上优美的伴奏乐)

师:欣赏了如此壮观的景象,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生:我想到了“不到长城非好汉”。

生:我想到了我们的祖先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是多么辛劳。

……

师:说得真好!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全世界人民都想着能爬一爬中国的长城,见证一下奇迹。(出示: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呢?

生:对祖先的敬佩。

生:骄傲。

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把这一小节读好。

9.给海子的诗现代诗歌 篇九

1

提到你,总能自然而然地想到麦地

无力偿还的何止是麦地的光芒

善良与愿望

天空黑沉,血液涂满大地

撕裂的疼痛,在瞬间蔓延

一棵树疼,一棵草疼

一朵云流泪

你却始终微笑着

微笑着走进面朝大海的房子

那里,春暖花开

每一条河流,每一处山脉

都因为有你的赐名

而幻生光彩

2

爱极了黄昏的落日

在山海关,三月的某个黄昏

你滴血的头颅,便是那颗殷红的夕阳

太阳之子,归于太阳

我不能说你两手空空

正如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

我拥有了四姐妹一样的情殇

抱着一颗绝望,空空的麦子

痛哭,嗔骂

风比远方更远,吹落北方山楂树上

火红火红的果实,与爱人有关

与早晨碰落的露水有关

我们只需粮食与马匹

在一方净土,繁衍生息

拒绝忧伤,拒绝爱情漂泊

我想这一切,脘上的菩萨会懂

3

尽管还是那个村庄,有儿女

母亲,妹妹和雨水

只是一季一季

麦子青了又黄

只有它们才懂你的悲伤

坚硬的石头选择麦子的色泽

说出热爱,说出久违的痴恋

做你短暂,哪怕一瞬的情人

太阳的山顶

埋葬你的遗骸,那匹伴你临终的马

是天堂的马匹,长有翅膀

飞翔在敦煌上空

口吐火焰,顺势温暖

炙燃一些寒冷的骨头

4

我独自彷徨,独自暗伤

在无边的麦地走了很久很远

有谁知道,麦子返青之前

雪花到来之后

我是一朵知冷知热的白花

宽慰你孤寂的瘦影

诗的.骨骼是白色的

如同这朵白花的白

高傲地伸向天空,果实却结在地底

你是诗歌国度的王

五千年忍辱负重的角色

汇聚了倾世才华与智慧

在稻田,麦地

海岸,山脉

在中国大地的每一片土地

泼洒铜黄,重生光芒

5

你的诗行,拽着我的思绪

拖行数里村庄,我看见白鸽子飞翔

是遗落人世的两只白鞋子?

一只沉于河床底部

一只遗落在河岸的青草地

我们都穿上它,远走故乡

疾飞突围

远离这茫茫的空虚与寒冷

不管明天你醒来在哪只鞋子里

我的泪水只为你践行

七月不远,七月的大海咆哮

春天的鲜花,迅速枯萎

安静地死亡

6

十个海子

十个野蛮而悲伤的孩子

从黑暗的地壳复活

贫穷的村庄最终收纳,他们浮游的灵魂

与疲惫的身躯

春天在雨水中打开

南方的梨花已开尽

你遗弃钟爱的马匹,深爱的情人

义无反顾地走向另一个春天

你问: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冰冷,横卧大地的铁轨

是风扶起的天梯,让你伸手触摸黎明

此时,你才明白曙光的真正含义

10.现代诗歌:诗小集 篇十

《月雨工》:月雨工,天上曲,冰河无辰,欢无度。天下忧幽客,几个谁为谁。伤伤水寒,缓缓泪,不听八百冷与夜,只为伊人憔

《月夜》:凝夜紫,何必谈风霜。无人夜,相思落何方。风断肠,手中无及暖。待回头,星萤黯无光。重叹息,人生却不断,。如今何为?犹且念伊儿

《隐月》:无花隐树过往烟,前方至今路茫茫。恰似蓬莱仙人境,奈何何处是伊人

《明日,三年》:曾思三年何恍然,旧人相望泪不干,如今时别待何年。蝉落平日唱离歌,熏风不堪万人言。莫叹少年不争气,犹有鸿鹄破青天

《夜紫》:飘雪零落水淋淋,谁为行人拭干痕。壮士一去不复兮,唯有明月照青丝。一曲空字白凌调,一道远逝故乡影。谁、谁、谁!堪能为人泪

《破空》(武动):问谁敢否赌苍穹,一指一划囚天地。不踏红尘灭生灵,满目沧桑碎山河

《别,时》:映月无边照春江,流花时落道将别。再逢已是秋水天,见面哪堪相思重。我言久时寒风煞,绝空伴曲凤求凰。你叹绝年莫恋尘,了然白发一声笑

《月曲》:望穿夜空半点萤,待到凛冽重头时。莫淡笑人生苦短,他日泪满转忆思

《丝落》:骤雨未歇,雷光闪闪,一幕灰暗行路,流下多少相思泪。夜空当杯,惟一人想三年。物是人非,却可梦落丝

《旧别》:怀人对花倚栏愁,无照无面泪怎收。百里碧泉无旅店,三魄今日落谁家

11.母亲的诗歌现代诗 篇十一

就拿笔者所执教的六年级来说,在北师大版的教材中,六年级下册就安排了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朗费罗的《人生礼赞》,魏刚焰的《你,浪花的一滴水》,王慧骐的《我们上路了》,蓝星的《万岁,母校》,还有《苏武牧羊》等6篇现代诗,占教材总容量的七分之一强,

面对教材中的现代诗篇,小学语文教师应有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使现代诗教学上出诗味,上出诗意来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笔者想从现代诗教学的“简”与“丰”两方面来加以阐述。

一般而言。现代诗教学的课时安排为一课时。从教学任务上看,现代诗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大意。读出诗歌意韵,结合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悟诗歌意境意蕴,还要能适度仿写诗歌的某些章节,在诗歌写法上领悟出一点“皮毛”来。

一、教学程序安排要简单

一课时的时间长度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的教学程序安排繁杂,教学环节安排琐碎,那么一课时的教学效果一定值得怀疑。

1教师要先读为快

一篇现代诗到手,教师自身要反复把读,读出诗的韵脚,读出诗的内蕴,读出诗人的情感,甚至还要想象:诗人当时在创作该诗时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波澜?只有教师读到位,对现代诗篇的感悟才能出味,也只有教师读出味了,在与学生的共商共学中才能起到“首席”的作用。

2教师要抓准“诗眼”

每一篇现代诗篇,尽心涵泳,总会从诗篇中找到现代诗的“诗眼”,这“诗眼”或明或暗,或显或隐,或是一个字,或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句诗。只有准确地捕捉到正确的“诗眼”,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才能不偏离“准确的航线”。

不久前,我们六年级备课组在研究《我站在铁索桥上》一诗的“诗眼”,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老师认为,本诗的“诗眼”应着落在“红旗”上,因为“红旗”是勇士们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目标指引,也是今天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诗眼”非“红旗”莫属;也有老师认为,本诗的“诗眼”应是隐含的,是“遐思飘飞”,作者站在铁索桥上的所见所思,熏在所思。而这“思”恰是本诗的“诗眼”……而笔者则认为,就全诗的描述与抒发“流线”来看,本诗的“诗眼”应落脚在“高声歌唱”上。为什么呢?全诗共有四节,第一节点明诗人站在今日的铁索桥上;第二节讲的是诗人在铁索桥上回忆当年那惊心动魄的渡桥画面;第三节讲的是今日人民的幸福生活与人民对勇士、先烈的缅怀与哀悼;第四节诗呼应第一节。深情歌颂了英雄的土地和英雄的人民。就全诗的内容与诗人饱满澎湃的激情来看,全诗的意旨在于高声歌唱英雄、歌唱可敬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追求、歌唱伟大的祖国……诗歌的最后一行“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意犹未尽,留下了诗人无限的倾诉空间。就此而言,本诗的“诗眼”便再清晰不过了。因此,在教师个人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还要引进“全组的智力”,这样对现代诗篇的内涵内蕴的把握才会更准确、更到位。

3教师要“读声鲜明”

现代诗“以读为本”,为此,在充分咀嚼诗篇的基础上,教师要“先读为主”,将诗读出气势来,读出情绪来,读出情感来,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以自我的读诗体验去感染与影响学生。同时,教师在备课时,应特别注意精心设计有“煽情效果”的过渡导语,给学生的每一章节与完整诗篇的朗读“助燃煽火”,达到“以情激情”的学诗成效。在读的形式上,要多变,个体读,小群体读,集体读,配乐读,设计情境读等方式要相互配合,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让课堂不仅读声琅琅,而且情意绵绵。

4教师要简单施教

简单,并不等于没有内容;简单,是一种教学的境界追求,正所谓“此时无招胜有招”。进入中高年级,学生的现代诗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了,教师不要老不放心学生的学力,不管不顾学生的预习起点,一入课总是从生字、新词的学习做起,然后再逐句朗读、逐句讲解,在教师的包办下,再将诗行的意思,诗歌表达的情感一股脑儿倾囊相授。包办下的学生,学力发展必然是依赖性的、畸形的。因此。教师要以发展学力的眼光安排教学,应以大多数学生的预习情况为现代诗歌学习的起点,对于大多数学生已经体悟与认识到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说、学生读来简化处理。对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不要给予扮演“天下知”的角色,要引发学生的思索,实在有难度了,教师再加以引导。而后重点围绕诗歌的题眼、诗眼,教师要使出“浑身解数”,引导学生有质量、有质地、有质感地读诗歌,让现代诗教学的课堂飘逸出浓浓的诗声、诗情来。

二、教学成效呈现要丰盈

一课时的现代诗篇教学,简单的教学程序安排也许不甚好看,但对教师的挑战难度将更大,就像如今的世界乒球比赛,虽然比赛的回合没有以前那么好看了,但对技术的要求却更高了,因为,所有的选手都想在前三板抢得先机。同理,现代诗篇的教学,教学程序的简单并不意味着教学成果的“缩水”,相反,在简约中,现代诗篇的教学正在追求着丰盈温润的教学风韵。

1外引资源,为品味语言“注泉”

还以《我站在铁索桥上》为例,现代诗篇教学依然不可忽略语言文字的品味。本诗的第二节“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其中“攀着、冒着、冲破”三个动词,形象地再现了勇士们英勇顽强,为革命为战斗胜利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如何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用词的精当,教师可适当引进《飞夺泸定桥》课文中有关22位突击队员铺木板的描述,体会诗歌语言与记叙文描述性语言的异同。也可引进毛泽东的《长征》诗行,体会不同诗人在描述同一事件时的不同笔法,以体会祖国语言的生动与鲜活。

2当场消化,为积累语言“献力”

对现代诗教学,教师一定要有让学生当场尝试背诵的意识,千万不能认为背诵是学生课外的活。只有树立起抓紧课堂时间让学生背诵、积累诗行的意识,课堂才会紧凑高效,“逼迫”教师砍去许多无谓的末节。一课时的教学,对于较长的现代诗来说,现场背诵可能有点难度,但教师也应挑出重点、精彩的章节,通过填空式、提醒式的设计,引领学生踊跃背诵,以提高现代诗篇学习的效果。

3适度仿写,为运用语言“搭台”

现代诗是情感的抒发形式,是一种美的聚集,美的表达。虽然我们无法强求学生今后人人均成诗人,但我们别忘了要用诗行去涵养学生诗人的气质。因此,现代诗篇的教学也应重视“读写结合,练笔迁移”。仿写可分两种,一为语言上的技巧模仿,一为情感上的恣意流泻。笔者认为,第一、二学段的现代诗学习宜以第一种为主,第三学段则可两种形式结合起来运用。内容技巧的仿写,不宜全篇仿写,可以以诗篇中的某一章节。结合教师所创设的情景进行仿写。也可进行补白式的续写。情感式的仿写,应立足在全诗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自己的收获、思考、思绪等仿照诗行的形式予以表达。如学完《人生礼赞》,面对诗人在诗中呼吁的“行动起来吧,就在生命的此刻行动!让生命之舟乘风破浪!”结合学生即将小学毕业。步入中学生活,再过六年。这批孩子就要走进大学校园,面对自己的未来,目前该有怎样的人生规划。该有怎样的行动表达?在学完全诗之后,可以让学生应答诗人的“呼唤”,将心底的“冲动”倾吐出来,这对学生在学诗之余,何尝不是一种生命“催力”的“发酵”呢?练笔同样是现代诗教学的应有之义。

简单、简约的课堂流线。剪裁出的是丰盈、丰厚的课堂“成衣”,而这恰恰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与期冀。为了这一目标,我们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在改进中跨越。

12.青春诗歌现代诗 篇十二

开启一扇心门,

看那泛黄的字迹,

往事一幕幕,

就像发生在昨日,久久不能忘记。

时光似水终无语,没打招呼就已远去,

抬头看那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

自由飞翔的鸟儿,寻找青春的足迹;

多少次渴望自己有双翅膀,

像鸟儿一样的飞翔,在属于自己的天空里,

掠过高山、大海,向着那有梦的地方!

放眼辽阔的大海,看**涌起,

多少次渴望自己是一条鱼,

在辽阔的大海里尽情的游泳,游遍五湖四海

还有那遥远的大洋,一直游,向着梦想的地方!

多少次站在故乡的小山头,眺望着那遥远的地方,

那是我渴望的地方!

繁星点点的夜晚,思绪像一张无边的网,

洒向天的尽头,有星的地方是否是我的向往?

多少次的问自己,青春去哪了?

这是不是青春,年少的轻狂?

这是少年时的梦,就是青春的足迹!

他遍布在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

只是没好好的去珍惜,他像一把舞动的火焰,

在人生的时光里留下了短暂的光芒。

多么渴望人生再来一回,可那只是痴想,

13.母亲的诗歌现代诗 篇十三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现代诗教学 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1-083-01

0

一、强化反复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代诗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就容易体会到其中的奥妙所在,在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遣词用句方面,便能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于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范读——让学生“意会”现代诗的情致意趣

学生要有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才能读懂其意思,进而读出诗歌的味道。范读是影响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关键,老师参与读书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有时甚至需要通过反复范读来指导学生。例如,在教学光未然的《黄河颂》时,我本来使用的是录音范读,结尾处的几句:“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看似并不难读,但是学生读了好几遍,都没有读出磅礴的气势和战斗的决心。于是,我便亲自范读了两遍,没想到我的参与让全班学生兴趣盎然,还激起了学生争相赛读的乐趣。示范朗读,融情于声,创设了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能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教学效果自然良好。

(二)朗读——让学生理解现代诗的艺术境界

朗读时要讲究技巧,从而读出诗的内涵,读出诗中蕴藏的情感,读出诗的艺术境界。我认为,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教学始终。例如,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诗歌;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会“作者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的诗歌内涵很有帮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仔细揣摩作者的感情,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声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重音适当增强其音量,要自然有力,恰到好处,不要拖腔拉调,矫揉造作。“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一句诗中的“也”“嘶哑”“歌唱”等词应重读,这既是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又能表达诗人为祖国前途命运担忧、心力交瘁的情状。

(三)诵读——让学生赏析现代诗的写作技巧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诗更要在学生意会、理解的基础上,做到眼、口、脑并用,反复诵读,从而欣赏、借鉴诗歌的写作技巧。学生诵读郑愁予的《雨说》、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可以欣赏现代诗语言和意境的运用;诵读张锋的《化石吟》、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可以借鉴现代诗韵律和节奏的把握;诵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光未然的《黄河颂》、牛汉的《华南虎》,可以学习现代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拟人等写作手法。

二、重视揣摩品味

(一)品味现代诗的语言

现代诗的魅力主要依靠语言表现出来,品味现代诗,就是品味其语言的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努力去理解诗歌语言如何准确、生动、形象,体会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究竟有哪些妙处。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节,诗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在这些词语前面都有或长或短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等,显示出它们所受的苦难,“数百年来”“历史的隧洞”表明经历过漫长岁月。排列在最后、也是最受强调的“驳船”,则是在“淤滩上”,在另一头“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的纤绳的牵引下艰难前行。作者反复运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表达了“我”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二)揣摩现代诗的意境

诗歌的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学习现代诗,最终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进而发展其阅读能力。我认为,感悟现代诗的意境时,可以通过推敲语言、琢磨构思等,来认识诗中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及审美价值。推敲语言要善于抓住“诗眼”,即关键的词语,了解其丰富的含义,不仅了解字面上的意义,还要了解字里的内在含义,即所谓的“言外之意”。在琢磨诗的构思上,要了解诗人凭借什么事物或表现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想、愿望。如余光中的《乡愁》,教学这首诗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仔细揣摩诗中具体可感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让学生由此感悟联想到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那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两岸统一寄予的热切期盼。这便是诗的意境。

(三)体会现代诗的情感

现代诗往往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或其它方法,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见其人,亲闻其声,以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例如,通过创造诗歌教学的课堂气氛或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或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即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景色或描写的事物当中,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教学郑愁予的《雨说》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下雨的场景,鼓励学生展开联想,让学生描述自己对雨的感受,理解春雨滋润大地万物的博爱情怀,进而体会“诗人借春雨拟人化的形象,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爱意,希望孩子们能够自由快乐地亲近自然、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情感。

上一篇:会长就职演说下一篇: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考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