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生产生共鸣(精选8篇)
1.与学生产生共鸣 篇一
有关于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句子
1.大多数事情,不是你想明白后才觉得无所谓,而是你无所谓之后才突然想明白的。
2.不要那么敏感,也不要那么心软,太敏感和太心软的人,肯定过得不快乐,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你都要胡思乱想。
3.世上不爱的理由和借口有很多:忙,累,没感觉,不合适,为你好……而爱的表现只有一个:就想和你在一起。
4.外貌决定有没有可能在一起,性格决定适不适合在一起,物质决定能不能稳定的在一起,信任决定能不能长久的在一起。
5.任何事情,总有答案。与其烦恼,不如顺其自然。
6.米还是那个米,但它可以做成饭,可以烧成饼,可以酿成酒。你还是那个你,你想要成为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7.人心,一般不会死在大事上,而是那些一次一次的小失望,成了致命伤。
8.好的坏的就照单全收吧,不要任何事情都跟别人讲出來,毕竟这世上真的没有感同身受,只能冷暖自知。
9.太过迁就别人,别人就会变本加厉的为难你;太过忍让别人,别人就会得寸进尺的伤害你。事实上你所遇见的人,多数都是被你的“好”给惯出来的。
10.见识越广,计较越少;经历越多,抱怨越少。越忙,越充实,越闲,越矫情。
11.晚安这个词好像却变成了一种必要的礼貌,睡不睡谁知道呢,反正话题是终止了。
12.有的人把心都掏给你了,你却假装没看见,因为你不喜欢。有的人把你的心都掏了,你还假装不疼,因为你爱。
13.很多的烦恼源于不够狠心。做什么都要顾及别人的感受,你总顾及别人,那谁来顾及你。
14.永远也不要高估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其实什么都不是,多你一个也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
15.大道理,我们一个比一个懂,但决定我们大多数喜怒哀乐的,还是一些不讲道理的小情绪。
16.不懂时,别乱说;懂得时,别多说。心乱时,慢慢说;没话时,就别说。
17.脆弱的人才会四处游说自己的不幸,坚强的人只会不动声色的越加强大。
18.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最后会有两种结局,要么自己累死,要么让别人整死。
19.忙的人,没心思议论别人,过得好的人,没心情在意别人的评价。
20.所谓门槛,能力够了就是门,能力不够就是槛。人生的沟沟坎坎,多半是能力不足所致。
2.与学生产生共鸣 篇二
何兆武认为, 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 其特点之一也许恰好就在于它有其不可离弃的价值观贯穿始终。我们越来越清楚自己生存的最高目标是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自由, 实现一切为人服务, 让人生活得更快乐和更幸福。因此, 历史价值观“以人为本”和谐理念孕育而出。新课改背景下, 部分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缺失和误解, 出现一些教学上的误区:教学情境———牵强附会, 故弄玄虚。新课程提倡:体验—探究—感悟摆在第一位的就是体验。但是, 我们发现,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 好像脱离情境就不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情境创设”反而削弱了学习效果, 流于形式。
某位教师在教授《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时, 用了现在最流行的合作探究模式。把全部学生分为6组, 扮演罗斯福总统的“智囊团”成员, 6组分别承担金融监管团、振兴工业团、振兴农业团、社会就业团、劳资关系调节团、社会福利调节团的任务课堂中, 学生踊跃发言, 根据课本知识填好了一个图表, 如下:
通过本课的讲授, 我们明显感觉到, 本课只有情景教学的外壳而没有情景教学的实质性内容, 更没有贯彻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讲授过程材料单一, 只是单纯对课本知识点的归纳。而教材中涉及历史概念问题, 如银行、股票、联邦储备银行、黄金外流等都没有做简单解释和交代。经济危机与政府、政府与经济、经济手段等方面都没有涉及。导致本节课感觉学生都参与了, 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是建立在对课本内容的了解上, 对于历史专业术语和历史概念都是一知半解教师的引导也没有能带动学生生成新知识。师生的和谐状态没有建立在人本基础上。
如教师用了以下例题: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之一是大幅度增加税收。如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 1935年则提高到79%。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 ?
A.抑制了私人投资热情%%B.消除了经济危机 %%C.维护了民众的根本利益%%D.出现了滞涨现象
学生很容易就能判断出答案是A。在这里, 分析本题目时, 教师应该对税率和投资作简单的交代。题目出现的税率增加是因为什么? 经济危机了, 产品过剩了, 通过高税收方式减少过剩产能, 所以直接抑制私人投资。简单交代会让学生明白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当题目中的材料换成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税收状况时, 学生也能联系税收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达到以学生为本、终身学习的目的。
在设计本节课时, 以下方式应该更实现“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教师将涉及的人物用材料形式抛给学生, 让学生提出人们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式。针对不同集团可能的状况设计材料和问题。
如, 失业工人的材料设计:失业的匹兹堡钢铁工人, 打发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里去乞讨陈面包。艾奥瓦州的……一个寡妇在拾取臭肉时特意取下眼镜, 以免看到蛆虫。
———摘编自解 力夫 : 《二次大 战三巨头 ( 二 ) : 身残志坚———罗斯福》,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9年, 第88-89页
通过材料分析工人们为什么失业? ———生产过剩, 工厂倒闭———经济危机的表现。
失业后该 怎么办 ? ———找工作———找 不到———生活 困苦———人心思变———社会不稳。
政府希望看见这样的局面吗? ———不, 政府用“以工代赈”方式, 大搞公共工程, 提供工作岗位, 稳定民心的同时恢复发展经济。
搞工程的钱哪里来? ———政府开支主要靠税收。
可是工厂倒闭, 税收不是减少了吗? 于是政府和银行合作了。由政府担保银行信用, 让老百姓重新把钱存回银行。银行又可以贷款了, 包括贷款给政府去搞公共工程。钱流通起来了, 各个行业就慢慢恢复起来。工人有工作, 就有收入, 就会去消费, 这样工厂就可以扩大生产, 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政府的税收也慢慢多起来了, 还了银行的贷款。
在这个例子里, 我们看见了经济解决方式有哪些? ———市场 (看不见的手) 和政府 (看得见的手)
通过这个例子, 便能很好地说明处理危机过程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教师设计教学情境活动的过程中, 依据学生的差异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 结合教学内容, 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 引导其从被动变为主动, 由接受变为创造, 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发展,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实现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
二
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树立信仰, 塑造精神, 完善品格, 而不是简单的历史知识的传递。当然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基层教师由于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的原因, 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结论性教学。如必修三模块, 只是针对人物所处时代、社会环境进行总结性概括, 而没有针对其个人思想进行深入剖析, 这种现象我们归纳为只有“教材”, 没有“人”。历史的客观性也决定了必须与主观相结合, 才能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 否则, 学生面对冰冷结论时, 只会无动于衷。
教学案例:明末思想家李贽反传统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
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封建政治黑暗腐朽;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 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上:空谈理学, 文化专制;
此教学只是空泛说教, 死板教导学生整理教材, 毫无创造感, 索然无味。由于李贽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遥远, 结论性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教材, 无法理解为何他在六十一岁时剃发为僧? 这一举动势必要和两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联系起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士大夫要肩负起对宗族的照顾这种照顾不是暂时性责任, 也不是道德上的义务, 而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历史背景。 1因为在相对封闭的封建社会中读书做官这条路通常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一代清贫成显达其幕后是惨淡经营许久。成功荣誉的获得者必须对家庭负有责任感、对整个家族也负有集体责任。因此李贽试图通过剃发为僧摆脱沉重家族责任。 厘清传统社会对李贽的影响, 我们才能理解这位“异端”学者矛盾复杂的内心, 理解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他个人, 还属于他生活的时代。这样的教学实现了人本、和谐。
新课程要求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历程, 它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的进一步延伸。人的个性的多样性从教学设计高度得到重视, 说明新课程观重视的是人。人的个性自信、勇敢、尊严比任何知识来得真实, 这是教育的返璞归真因此, 教学设计要善于不断创设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 诱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营造宽松的、和谐的教学环境与课堂氛围,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 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同时教师应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 了解其心理需要, 开发潜能与价值,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 实现教学的和谐。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何成刚, 夏辉辉, 张汉林, 彭禹, 等.历史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3]陈漪明.优秀中学历史教师一定要知道的10件事.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7.
3.共鸣与勾连,让记叙文内蕴丰厚 篇三
写作,是一种高层次的表达与交流。叶圣陶认为文章就是要写出自己诚实的话语,“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文学创作虽需经过艺术加工,但其根源在于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对学生而言,生活愈充实,感受愈丰富,认识愈深刻,写作的需要与动机也必然愈加强烈。
紧张的生活节奏、狭窄的生活空间阻塞了学生从丰富生活中获取新鲜信息的渠道,使学生缺少观察与感受生活的机会,丧失携着自由之心去扩展生活外延、品味生活内涵的能力。教学最终是指向高考的。高三完全进入训练模式,学生也似乎认为自己无须关注纯粹的语文文本,更热衷于记忆答题范式。故而,作文教学和生活之间出现严重断裂,我们有必要找寻突破窘境之法,回归对作文的最初印象。
一、回归教材,采撷精华
教材是不属于高三的。必修、选修教材在学生们的脑中总是被轻易淡忘,更无须说那些曾在试卷上出现的各类文学类文本了。而无论是教材选文还是试题选文,简单来看,皆可看作样本,皆可视为话题,皆可归类为素材。那些大家笔下的散文、小说为何一旦包裹了试题的外衣,就被忽略它文字本身具有的精神内核了?显然,这是理应被摒弃的某种思维定势。
教材文本、试题文本、个性化阅读文本三个体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素材宝库,三者理当被勾连在一起。教师应该起到引导作用,让学生在任何学段都不再忽视语文学科的特别之处,即在文本的解读中汲取的绝非是生硬的知识内容,而是人文素养,是人性与时代的精魂。教材选文是基础,为语文素养奠基。学生每一个接触的文本皆可作为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文字世界。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不乏内蕴丰富、文辞斐然的篇章。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的“月是故乡明”,《语文》(必修二)中的“向死而生”,《语文》(必修三)中的“底层的光芒”,皆有记人叙事的经典文本。学生在初识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许仅仅将它们看作一个鉴赏解构的对象,学后便抛却,感受上也至多停留在仰视欣赏的阶段,未能与自我生活勾连并从中获得共鸣点。教师应挖掘教材文本与写作教学的相同之处,发挥其引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情境、唤醒记忆、重读文本,将教材由鉴赏对象升格为写作范式,拉近自我与教材文本的距离,并令其同自身体验碰撞出火花。
二、勾连生活,情动于中
当下高中生的阅读视野深受快餐文字侵蚀,多数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往往陷入低幼的泥沼。学生大多从自己简单的生活模式、单一的交际状态中取材,选择的是自小学、初中以来习惯于操作的亲情、友情题材来立意,难免寡味。加之在习作中,又并未因为年岁的增长而加深对人情、人性的感悟,故文章大多平实,事件简单,情感疏淡。叶圣陶在《文艺谈三》中说:“真的文艺品有一种特质,就是‘浓厚的感情’。”体悟人情、人性,写出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的情感方能赋予作品灵魂。“文生于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懂得情感与文章面貌的关系,对于写好文章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执着坚持运用自己的心思情感去写作,这是去依傍、避雷同的经验。
作文绝非生活的简单复刻,作文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须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选择、加工、改造,以实现对生活的超越和升华,实现个体写作的个性化。随着写作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并体会到写作即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借助文字把生活中的体验、感受和认识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过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写作心理规律,帮助他们学会自由真实、个性创意地表达,以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写作心理需求。
生活体验并不会主动走进人的内心世界,想获得丰富的体验,除却主动投入、参与到生活之中,间接体验亦至关重要,手边的写作素材正待有心人捡拾。写作素材可以是具体的某一段文句,更可以是某一个立意。优质的立意在于是否能够时时体悟待人之心,关注处世之道,感受悲悯情怀。草根群体、生存状态、乡土情结、生命质量、精神空间等皆可作为文章素材。在教学中,必然需要有意识地构建立意与素材的模板,为学生提供立意的方向,通过范文解读来指导模仿,刺激创新。成功的记叙文必然是立足生活真实,内蕴深厚广阔的。在学生有限的生命体验里,尽管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却必然存有最质朴的温馨片段。将自我个性化的动情点与经典文本的深广立意相勾连,必可拓深文字意境,丰厚习作内涵。
三、记录点滴,构建谱系
高中阶段,学生面对茫茫题海,已然缺乏静心阅读文学作品的闲情,若未能在高二以前积累一定程度的阅读量,或本身对阅读文字意兴缺乏,那么必然在写作时笔尖滞涩,无从写起。不少学生皆是空有观点,鲜少有效论据;或是空有立意,却无值得一写的事件。那些驾驭文字功力强的学生,无一不是阅读广泛、情感细腻之人。针对高考语文作文的基本要求,写出符合材料、架构清晰的文章,素材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要以阅读为基础,以阅读促积累,定时定量指导学生积累素材,采取推荐作家作品让学生课后自主阅读与印发作品或优秀习作指导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写作积累可从身边使用的文本开始,要求学生做好积累归纳工作,做到绝非单纯阅读,而是将阅读成果记录下来,构成体系。具体操作时,可按照素材原文、立意提炼、阅读体悟三个步骤解读原始文本素材,使其最终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素材。素材按照一定模式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可考虑其覆盖范围的广度,是否涵盖了上述提到的人性人情、社会文化等多重层面。指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喜好构建属于自己的谱系。
以“乡土”主题建立体系为例:
老屋
旧人
专题:我的乡土情结食物
游戏
风俗
„„
素材:教材文本(段落);名家名篇(段落);“我”的习作(段落)
立意:缅怀旧人旧事;慨叹成长烦恼;赞美风俗人情;感伤消逝文化„„
“乡土情结”是内涵深广的永恒主题,勾连古今情致,每个人存活于世,必牵绊一方水土。结合《语文》(必修一)中“月是故乡明”的主题,可指导学生阅读探究,寻觅动情点,构建自己的“乡土”世界。课堂若能给予学生框架,学生必能构其筋骨血肉。
指导学生在阅读他人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回忆与感悟,创作出个性化的习作,模仿他人作品的立意行文,深入体味自己的生活。个体的特殊性根本体现在其个性的不同,记叙文的写作要做到将教学资源的领域延展到广阔的个体生活中,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取各种素材,积累个性化素材。回归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发现他人”,从自我意识上重视生活的艺术世界、道德行为、个体的日常交往,充分发挥自主性,突破传统罅隙的学校课程,才能真正张扬学生的个性,最终提升习作格调。
素材的发现与积累之路自然绝非一两节指导课即可令学生领会的,在日常作文教学实践中,总能感受到学生记忆的模糊与断层,缺乏将素材与主题勾连的自觉。素材的运用首先要发现,在此基础上领悟,最后善加利用,以求达成点睛之效。写作素材积累,终难一蹴而就,需在每一次的写作体验中让学生通过实践来琢磨。记叙文写作是素材积淀后的呈现,是有准备的表达。在个性化素材库中选择符合题意的材料,明确立意,演绎加工。教师也需不断更新素材内容,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方向与方法的指导。当然,真正的写作内容来源定不是模式化和速成的,有思考的阅读,长时间的积累,诉诸笔端的,方是好文。教师即便在功利的应试背景下,也未尝不可葆有一种引领学生融入非功利语文世界的自觉,优秀的文本总会在身边,邂逅读者,等待品味。
(江苏省苏州市第一中学校;215000)
练兵场
练兵一: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听到或看到的一句话触动。一句安慰、一句劝告、一句鼓励、一则名言......于不经意间打动我们的内心。请以“那句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练兵二: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你应该还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愿望,你想改变外在的学习环境,或者改变自己,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力,以“这才是我喜欢的课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字数在600左右。
4.与学生产生共鸣 篇四
2018云南玉溪银行招聘考试时政热点:“博鳌时间”,亚洲与
世界共鸣
导语:中公时事政治频道更新国内国际时事政治热点,并提供时事政治热点、时政模拟题、时事大事记及时事政治热点汇总等。今天我们关注--时政热点:“博鳌时间”,亚洲与世界共鸣。
两千多位各国嘉宾将共商合作共赢大计 “博鳌时间”,亚洲与世界共鸣 本报记者
喜雨涤尘,4月7日的海南博鳌呈现迎接盛会的热情。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将自8日开始举行4天,来自50多个国家的2000多位各界嘉宾将共商合作共赢大计,共谋繁荣发展良方,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博鳌智慧”,贡献“博鳌力量”。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应邀出席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重要经验和启示、世界意义和影响,以及在新的历史当口中国将如何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作出最权威的阐释。
在当今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和全球增长的重要贡献者,中国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世界的关注和目光。
为“亚洲世纪”打造共同愿景
17年前,2001年2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正式成立,这是第一个永久定址中国的国际会议组织。每年三四月间,博鳌都会呈现一场智慧大激荡、思想大交流,吸引世界目光。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到举世瞩目的特色“外交小镇”,博鳌的变迁化为一个传奇。
“博鳌亚洲论坛已经发展成为重要和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希望本次年会能够通过多维度和坦诚的交流为‘亚洲世纪’打造共同愿景。”巴基斯坦总理阿巴西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亚洲各国近年来在经济、贸易、技术、能源等领域不断融合,更需要开放和包容的指导理念。论坛主题“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非常契合当下形势,希望与会各界人士对此进行充分探讨,确保本次年会取得成功。
今天的亚洲拥有世界67%的人口、1/3的经济总量,是世界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根据统计,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题中,“亚洲”和“共赢”是出现次数最多的词语。历次年会中国领导人的主旨演讲中,“建设”“亚洲”“开放”“合作”“经济”“共赢”都是高频词。其中,“亚洲”出现了563次,“中国”出现了405次,“经济”出现了377次。
“博鳌亚洲论坛正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对话平台之一。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尤其具有特殊意义。如今,全世界都在关注新时代的中国有哪些重大举措。”美国前商务部长
更多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古铁雷斯道出了世界对今年年会的期盼,以及对中国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重要举措的期待。古铁雷斯表示,博鳌亚洲论坛建立在开放、理解、包容及更紧密的经济一体化基础上,可以促进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他期待参与加速亚洲一体化等话题的讨论。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2013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2015年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首次系统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以“四个坚持”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现实路径。
在2015年年会期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发布,“一带一路”与亚投行成为各方热议焦点;2017年7月24日,覆盖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07家创始会员的亚洲金融合作协会在北京成立……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命运共同体理念,正逐步化作现实,引领亚洲和世界阔步前行。
“中共十九大不仅对中国未来发展描绘了方向,而且为世界未来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国际社会希望能进一步听到中国的主张和看法,此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相信通过媒体的客观准确报道,世界各国会越来越了解中国。”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的话代表了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心声,“博鳌亚洲论坛的意义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作为一个公开看法、交换意见的平台,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不断激发世界发展新活力
17年间,博鳌亚洲论坛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已经成为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成为兼具亚洲特色和全球影响的国际交流平台。
本次年会共设置四大板块、60多场正式讨论,聚焦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开放的亚洲、创新、改革再出发。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各方热切期待习近平主席在年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
博鳌亚洲论坛影响力不断增强,一个重要依托就是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升。“中国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中国市场环境是公平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中国发展是惠及世界的。”博鳌亚洲论坛将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同出席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总结为以上42个字。
同样,博鳌亚洲论坛将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同出席年会的中外企业家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也总结为42个字:“中国的市场机遇在扩大,中国的投资机遇在扩大,中国的绿色机遇在扩大,中国对外合作的机遇在扩大。”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年会的演讲中强调,亚洲是世界的亚洲。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我期待习近平主席能在讲话中向世界传递更多信心,让世界看到中国将采取哪些具体政策,使别国能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相信自己可以继续分享中国给世界带来的经济红利。”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的期待也正是世界的期待。
更多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有什么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产生了什么世界意义和影响?在新的历史当头,中国又将如何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深化改革再出发?思考着这些重大问题的人们,目光投向本次年会,期待聆听习近平主席作出最权威的阐释,渴望第一时间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一系列新的重要举措。
一带一路通向人类美好未来
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亚洲和世界繁荣稳定也需要中国。正如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所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卓越领导能力的明证,欧洲必须行动起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部分。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这充分反映了‘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有利于充分将‘一带一路’的故事讲好。”博鳌亚洲论坛前秘书长龙永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主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带一路”,讲得很生动,很多代表认为,习主席的相关论述生动活泼、深入浅出。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阳光倡议,共商共建共享是推进“一带一路”的黄金法则,决定了“一带一路”合作具有鲜明的平等性、开放性和普惠性。
巴基斯坦总理阿巴西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极富远见,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日益广泛的支持。通过博鳌亚洲论坛这一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的平台,世界将更好地了解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迄今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大批合作项目正在全面推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成功践行者,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相信中国对全球化的承诺、对自由贸易的承诺、对全球合作的承诺,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对这些承诺的一个完美证明。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区域和国际课题上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许多国家需要更大量、更优质的基础设施,“一带一路”不仅能让它们受益,也与维持开放和包容的区域和目标体系相符。新加坡是最早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之一,也是这项倡议的坚定支持者。
更多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关注玉溪中公教育
yuxi.offcn.com
寻求亚洲开放创新,促进世界繁荣发展。博鳌亚洲论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中国将同亚洲其他国家携手共创亚洲新未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5.广告的战略关联与受众共鸣 篇五
在广告的策划和创意中, 广告战略总起着方向性的作用, 它基本上规定着广告艺术的基调、广告的文字内容和画面构图方式。完成后的广告必须与广告战略相关联, 没有战略关联的广告, 即使是很不错的娱乐作品, 也不能算是杰出的广告。杰出的广告必须要完成某个战略任务。
显然, 所谓广告的战略关联, 就是广告与其战略的关联。那么, 什么是广告的战略呢?从根本上说, 广告的主要目的是推销商品。广告的各种类型, 如消费者广告、工商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公益形象广告等, 其最终目的, 都是为了推销商品 (包括观点和服务) 。因此, 作为企业整个营销活动的一个环节, 广告总是为实施营销战略服务的。而一个企业的营销战略, 又与企业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联系在一起。这样一来, 广告战略的背后是营销战略和公司的发展战略, 广告的战略关联性就是广告与企业的广告战略、营销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关联。
可见, 广告的战略关联性所关涉的是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1.企业的发展规划。如柯达公司在北京奥运会中, 退出了赞助商的行列, 便是因为柯达公司的主要目标市场发生了转移。以前用胶卷拍摄照片的摄影记者, 现在绝大多数改用了数码产品, 于是, 柯达公司就开始由传统影像胶卷业务向数码业务转型, 将业务集中在消费数码领域和图文影像商业印刷领域, 专注于商业印刷、消费数码和专业摄影、电影产品。经过企业的业务转型和调整, 奥运商机对柯达来说已经不是最好的营销平台了。
2.公司的营销战略。公司的营销战略是对各战略要素, 如产品概念、定价、分销和促销 (4P) 的特定组合, 一个企业对其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不同的市场形式, 都会对这些要素加以控制, 而这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对广告产生强有力的影响, 它不仅会影响到广告的类型, 也会影响到广告的艺术表现形式。如果企业在价格式进行竞争, 就会使用减价广告、清仓甩卖广告或特价广告, 这些广告也大都会采用信息性的艺术表现形式。现在, 整合营销传播 (4C) 开始取代传统的4 P营销:过去制造商的座右铭是由顾客负责——“消费者请注意”, 现在, 它已经被“请注意消费者”所取代。新的整合营销战略观念对广告提出了新的要求, 消费者而不是产品成为广告关注的中心, 广告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3.广告的具体目标。所谓广告目标, 是在一阶段特定期间内, 针对特定的受众, 所须完成的一项明确的沟通任务。如某个虚构产品的广告目标也许是这样的:在未来一年中, 让熟知这个产品的影响者的百分比从50%增加到75%。企业在其广告计划中, 总是会用非常具体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某个广告活动的目标。广告目标的界定中会涉及到各方面的信息:商品、市场、动机、媒体、测量等, 广告的创意、设计和制作必须注意到谁购买, 为何购买, 表达什么信息等方面的问题, 从而与广告的具体目标相关联。
广告的战略关联内在地限定了广告的受众。广告总是针对特定的群体进行传播的, 广告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广告要对这一群体产生影响。因此, 杰出的广告就要能“拨动他们的心弦, 在他们的耳中回响, 在他们的脑海里回荡, 引起他们的共鸣。”这就是广告的受众共鸣性:“它不仅让你注意, 还能让你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这个意义上, 它就像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使你驻足流连, 并琢磨它的信息。”正如我们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一样, 我们因广告的引发而展开的想象可能比广告本身告诉我们的东西还要多。
广告如何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呢?我们总是有很多欲望和需求, 这些欲望和需求只有得到了满足, 心理的紧张才会得以释放, 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广告以其所宣传的产品、观念或服务来满足我们的欲望和需求, 因而我们也就能够在某些特定的时候和广告产生共鸣。
一般来说, 广告的背后是物, 无论它用何种形式表现, 它推销的是物品。我们的欲望和需求首先是一种心理能的积蓄, 不管它将来以何种形式得到满足, 它的基点是心理的东西, 意识的东西。广告的受众共鸣即是心理的需求与物质的满足之间的共鸣, 是心与物的联结。广告中的这种心物联结产生共鸣的现象, 我们从格式塔心理学中能够找到其心理学基础。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认为, 世界是心物的, 他把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 被知觉的现实成为物理场, 人类的心理活动将这二者结合成了心物场。例如, 同一把老式椅子, 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 它蕴含着一段历史, 一个故事, 但在时髦的儿子眼里, 如同一堆破烂, 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入尴尬处境的危机。在心物场中, 包含着自我和环境两级, 环境又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人的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 受行为环境调节。如一个男子在风雪交加的傍晚策马奔驰穿越冰雪覆盖的湖面, 他的行为发生在其行为环境中, 即冰天雪地的平原, 如果他知道了这是一个大湖, 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变化, 他的行为也将因行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广告能否引起受众的共鸣, 也在于在受众心理活动中形成的心物场。就像上述例子中的母亲和儿子一样, 同一条广告, 有的人喜欢会产生共鸣, 有的人不喜欢或视而不见, 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 广告要有受众共鸣性, 就必须将受众的自我和环境联结起来, 从而营造出受众共鸣的行为环境。
在广告学的营销与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 人们总是把某种广告活动和特定的消费者联系起来, 将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劝服形式联系起来, 也正好是行为环境理论有意或无意的运用, 如劝服的详尽可能性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详尽可能性模型有有意劝服和无意劝服两种路径。高关注度和有明显优势的产品一般用有意劝服路径, 在这种劝服路径中, 消费者因其需要会特别关注与产品有关的中心信息, 希望能够更多、更详细了解产品。在这种情况下, 一条结构巧妙、信息丰富的广告就会因其相关消费者的共鸣, 就会具有很强的劝服力。在有意劝服路径中, 有这种需要的消费者碰上这样的广告, 广告信息和消费者心理就会形成心物场, 消费者处身与这种行为环境中, 就会产生注意、理解、产生购买意向并付诸行动的一系列心理和行为。
无意劝服路径则不同。在很多情况下, 消费者并不是特意去购物或关注广告, 但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兴趣, 有特别喜欢的人和物。利用消费者心理的这些特点, 广告在创意、设计中, 加上一些娱乐因素, 如消费者可能会感兴趣的图片、演员、事件或生活场景等, 这些产品外围的因素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具有一致性, 能使消费者形成不同于在有意劝服路径中的心物场。在这里, 出现的是消费者感受、欣赏他感兴趣的图片、演员、生活场景的行为环境。消费者对产品外围信息的关注能够促使他们形成对某一品牌或产品的有利态度。现在大多数广告采用的都是这种形式。
广告的战略关联和受众共鸣是广告活动的两个方面, 前者注重广告的功利目的, 后者强调广告的艺术表现, 二者相互依存, 不可截然分开。在广告战略中要考虑对受众的影响, 在针对受众的心理所进行的广告创意设计中, 要能够充分体现并达成广告战略的实现。只有将二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既具有很强的战略关联性, 又能够深深打动消费者, 这样的广告才是优秀的。
参考文献
[1]《春秋左氏传·襄公》
[2]美国广告学家威廉·阿伦斯根据市场的不同, 把广告分为两大类。针对消费者市场的广告是消费者广告, 其主要形式为零售广告;针对工商业市场的广告为工商广告, 即企业用来影响那些购买或指定商品与服务用于再生产的人的广告, 也叫企业对企业广告, 工商广告有同业广告、专业广告和农业广告三种。参见Ahrens, William F. Contemporary Advertising -10th ed, McGraw-Hill/Irwin, 2006, p1518
[3] (美) 唐·E·舒尔兹 等著《整合行销传播》, (台) 吴怡国 等译, 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年, 第4页
[4]Ahrens, William F. Contemporary Advertising -10th ed, McGraw-Hill/Irwin, 2006, p374
6.论宋词与秋的情感共鸣 篇六
宋代词人格外钟情于秋, 翻开宋词, 要想寻求“秋”这个字眼儿, 一点也不难。可以看到从北宋到南宋, 从城镇到乡间, 从思妇、游子、失意文人到末路英雄, 秋的旋律始终未曾中断过。秋似乎与宋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宋代词人笔下的秋更为萧索, 更为沉痛, 似乎更具有情韵和感人的魅力, 更具人世苦难的积聚和生命深层的感触。
一、宋代词人钟情于秋的原因
为何在四季中宋代词人格外偏爱于秋呢, 这与秋本身的特质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
(一) 秋本身的特质。
一到秋天, 百草枯黄, 万木凋零, 词人置身于秋, 感受秋气之凛冽, 秋声之凄厉, 秋云之密布, 秋雨之绵绵, 不禁体验到一种下降的、凝缩的、紧张的、威严肃杀的压力和劲力, 这恰好与人的忧愁、悲凉、抑郁、苦闷的心理状态相一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 “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使得中国古代文人或十年寒窗、皓首穷经, 或涉身仕途、沉浮宦海, 然而专制政治的沉重压抑, 不仅对士人的人格和心灵进行严酷摧残, 而且使他们命运常常成为悲剧性的结局。“怀才不遇”仍然是文人常面对的问题, 同时现实的黑暗污浊、时局的动荡不安、进退出处的突变、生死哀乐的无常都极大地刺激着古代文人的心灵, 而秋正以其独特的风貌与中国古代文人产生生命的共感, 触动着他们灵魂的末梢。
秋除了给人以悲凉、凄清之感外, 还为人们展示了清新高远的境界:天高云淡, 征鸿南翔, 秋原莽莽, 西风劲吹。置身于秋的天地, 文人们感到一种脱尽尘俗的心灵净化, 面对寒秋, 文人们豁然感悟到了深隐着的自我, 他们被窒息的灵魂得到了复苏, 他们被扭曲的灵魂得到了舒展, 他们的自由人格得到了确证。
(二) 宋代的时代背景。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汉、唐少壮期的蓬勃兴盛, 到了宋代渐步入中老年, 内忧外患极为沉重。令宋人倍感耻辱的“澶渊之变”、“靖康之变”, 使得宋朝国势日衰, 疆土日削, 对外政策也愈来愈卑逊, 同时高度集权的中央统治, 形成了“主势强而国势反弱”的结果, 官僚机构极度臃肿, 军队战斗力削弱, 财政严重枯竭, 对广大农民剥削、压榨、苛敛升级。在这种情况下, 阶级矛盾急剧激化, 宋代农民不堪重负, 掀起了起义的高潮, 这不仅造成了对宋代统治者的极大威胁, 沉重动摇了他们的统治基础, 而且在客观上也给整个社会添上了一层浓郁的衰世、乱世色彩, 添加了一股使万物衰败的萧瑟秋色。众多政治失意的士大夫看到自己所处的时代仍在重蹈前代败亡的覆辙, 局势之严重远过前代而无不及, 怎能不产生身心的衰老之感, 怎能不为那四处充寒的浓郁之气所动容?怎能不与萧瑟惆怅的秋产生情感共鸣呢?
二、秋词之情感内涵
纵观两宋众多的秋词, 我们可以看到在秋叶、秋云、秋风、秋雨、秋草等中包含着文人对生命的悲叹与执著, 对人生的思考和时代的感悟。大致看来, 宋代词人在秋中大致寄予了五种情感内涵。
(一) 对世事无常、人生易老、事业无成的感伤。
封建社会的文人惜时重时, 自觉把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政治、建功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然而严酷的社会现实和官场的争权夺势使得他们往往以生命的白白浪费、大好时光的徒然流逝和惨痛的悲剧结局而告终。面对万木萧条的秋景, 词人们不禁感叹世事无常, “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
《西江月》作于苏轼受贬后的第一个中秋, 皓月之下, 回首往事, 瞻念前程, 词人不禁百感交集。“世事一场大梦, 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词人撷取了秋色、秋景中最典型的西风、落叶, 中秋之际, 西风飒飒, 落叶萧萧, 风声、叶声充斥四周, 震动了词人易感的心弦, 不禁感叹人生之短促, 事业之无成。
(二) 国破家亡的沉重失落感。
尽管宋代涌现出一批力主收复失地、洗刷耻辱的志士豪杰, 然而在与主和派、投降派持续不断的斗争中, 正义者往往是失败的。生活在宋代的文人处在这样风雨飘摇、劫复难收的社会中, 面对大厦将倾, 却无力挽救的局面, 词人们身处秋中不由发出故国之思和人生的感叹。
魏了翁在《八声甘州》里这样表达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怀:“被西风吹不断新愁, 吾归欲安归?望秦云苍憺, 蜀山渺渀, 楚泽平漪。鸿雁依人正急, 不奈稻粱稀。独立苍茫外, 数遍群飞。”南宋偏安, 屈膝求和, 大片国土陷入敌手, 人民流离失所, 无家可归, 如此“国破山河在”的场景使得词人在“西风”中涌出“新愁”, 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三) 怀古伤往, 追昔抚今的幽恨。
宋代词人为求生存, 为了民族的命运, 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过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然而风雨飘摇, 渔野秋声, 最终换来的却是理想的彻底破灭、无以言表的国破家亡之痛, 由此在那深悲巨痛的秋词中流露出无限倦意, 流露出对往事欢乐的眷念。
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写于一个晚秋的傍晚, “登临送目, 正故国晚秋, 天气初肃”, 词人登高临远, 纵目远览, 不禁开始怀古伤往, 追昔抚今, “念往昔、繁华竞逐, 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千古凭高, 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表达了词人倦于机务, 想退出政治斗争、解甲归田、颐情山水的思想。
(四) 离愁别绪的凄楚, 羁旅怀思的哀怨。
宋代词人在封建科举制度的重压下, 不得不走上仕途, 来实现自己的报国忧民之志。然而宦海沉浮, 风雨坎坷, 正直的文人经常遭受各种挫折、打击, 过着流放、遭贬的生活, 很少与家人团聚, 加之中原沦陷、国破家亡, 不得不四处漂泊。身处异地的游子, 每逢佳节, 常常登高怀远, 触秋景而神伤。
范仲淹的《苏幕遮》堪称“以秋景写秋心”的绝唱, 此词不是普通的游子秋思之作, 而是边关统帅写的征人思家之作。词人笔下的秋景阔远美丽, 毫无衰飒情味, “碧云天, 黄花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身处塞上一片凄凉的秋景, 不由得征人乡思缠绵, 心绪黯然, 只有“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五) 屡遭打击但仍坚贞不屈的豪情。
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 在山河破碎的严酷现实面前, 一些忧国忧民的爱国人士挺身而出, 投身于铁马秋风、枕戈待旦的火热战斗生活, 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 虽屡遭当权的投降派的忌恨和打击, 但仍不忘杀敌报国、收复失地。
李纲是南渡前后威望最高的主战派代表, 《苏武令》作于他为相之时, 表达了他可鉴日月的忠诚、不为个人理解的悲哀和夙志不改的决心。首六句“塞上风高, 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驰, 征鸿归尽, 不寄双龙消耗。”一“空”字, 一“尽”字, 把对沦落敌手的徽、钦二宗的思念和关切, 把自己的耿耿之心、拳拳之意形容得淋漓尽致。
三、秋词之风格
从宋词风格流派的角度来追寻秋韵, 粗略地看宋词中的秋也有两种风格, 即婉约之秋与豪放之秋。
(一) 婉约之秋。
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 其词境具有“狭而深”、“狭而细”的特点, 不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而内敛于幽细的内心世界, 长于以一种委婉含蓄的笔致, 细腻地抒写复杂、曲折、微妙的心绪。因此, 婉约派词人笔下的秋常常给人冷清凝重之感, 感情基调抑郁低沉, 题材多涉及闺怨、个人荣辱得失和情爱苦闷、身世飘零, 往往离不开秋蝉、寒雨、枯叶等萧索凄凉的意象群。
在柳永的词中, 秋的影子随处可见。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 《雨霖铃》是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词人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起首“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 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 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 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 融情入景, 点染气氛, 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 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
经历了颠沛流离、骨肉分离痛苦的李清照, 其词更是处处充满着悲秋的愁绪, 《声声慢》称得上代表。全词以大量笔墨描绘深秋景象:“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忽寒忽暖的天气, 入夜骤起的秋风, 天上的过雁, 满地的残菊, 窗外的梧桐细雨, 逐层深入地烘托出了女词人忧时伤国的愁绪。
(二) 豪放之秋。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以抒豪情见长, 多表现自我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态度, 充满了生命的忧患意识。因此, 豪放派词人笔下的秋意蕴广阔, 境界宏伟, 张扬着男性化的力度感。
苏轼笔下的秋是智者之秋, 有着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感叹和以理遣情的自我宽解, 有着在悲患中超越悲患, 在困顿之中追求适意, 在变动中把握永恒的人生境界。当苏轼只身一人到黄州后, 作了《卜算子》一词:“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写尽秋的凄清、冷寂, 但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的极细微的飘然之气, 表明了词人不愿随俗同污、入世屈志的孤高品质。丙辰中秋的苏东坡欢饮达旦后, 作了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词人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 渗进了对人生的领悟, 仅“我欲乘风归去”一句就体现了苏东坡笑看天下, 豁达洒脱的人生境界。
辛弃疾笔下的秋是英雄之秋, 充斥着悲壮之气, 飞动之美, 寄予了他满腔的爱国热忱, 抗金复国的政治理想, 以天下为己任的战斗精神, 以及壮志未酬的愤懑。他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云:“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阑干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在秋天落日的余晖的映衬下, 如簪似髻的山影牵动了词人久蓄的闲愁, 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 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 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 不由得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委曲地抒发了出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 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 将士们吃着烤牛肉, 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 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 将军检阅着各路兵马, 准备出征。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 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然而, 在词的最后, 词人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地跌落下来, 原来, 那壮阔盛大的军容, 横戈跃马的战斗, 以及辉煌胜利, 千秋功名, 不过全是梦境, 全词表达了词人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懑。
可以说, 秋在宋代词人看来不只是一个季节的概念, 它潜入词人的观念和灵魂中, 熔铸着词人的生命历程和情感体验, 记载着世事的沧海桑田和人间万象。秋, 以其无法抗拒的魅力点缀了宋代词坛, 使我们在秋意中与宋代词人产生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7.与学生产生共鸣 篇七
国外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 而被迫进行的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他们都强调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因此, 大学阶段的英语教育, 要脱离以往的死记硬背课文和单词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的心理特征, 在根据教学内容预设的问题情境下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教学内容融合到问题情境的教学环境中, 从而让学生轻松自主地学习, 并且能学以致用。
英文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就是一种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或模拟出的事件或问题, 把这些作为学生学习或解决问题的中心内容, 它让学生主动的产生学习的意愿和愿望, 并根据这些任务开展一系列主动探究活动, 在这个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获得认知。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探索, 主要利用以下教学方法预设英文学习的问题情境, 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设置情景, 学习语言
外语学习作为语言学习的一种, 是一种认知活动, 但是不同于我们母语的学习, 有着丰富的语言环境和大量的联系机会。俗话说的“哑巴英语”就是联系不够的原因。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书面外语词汇, 但是仍然不能进行流利的熟练的对话, 就是由于缺少语言联系环境的原因。如果能在教学内容中设置情境,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练习环境, 不仅能够大大充实学生的认知, 它同时也能使教学具有艺术化, 令学生学习愉快。例如, 在大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有why college这一课文, 这篇文章从客观的角度探讨了美国的青年为什么选择读大学。在第一次课上, 请同学们熟悉了课文, 了解了有关于choice和education以及college话题需要的词汇和句型, 在第二节课上我让同学们自由分组组成了正反方, 创设了do we should choose to go to college的情景, 让同学用英文自由讨论。这样将相对枯燥的议论说理文变成了生动的辩论, 语言教学过程变成了艺术表演过程, 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们都积极热情地参与到讨论中, 灵活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用第一人称发表看法。
二、形式多样, 激发兴趣
在英文教学中, 单一重复的教学方法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 要根据本教学内容的不同去设置。在学习difference时, 要学生自己选择话题, 进行自行演说, 找出论据, 支持自己的观点。其中有同学即兴找出来男女的差异, 因为大多数女生喜欢文科, 擅长文学;男生喜欢理科, 擅长数学;有的学生则不同意, 认为男女之间在学业之间没有差异, 是世俗的看法。看到演说快演变成了争论, 及时启发学生, 课下查阅英文文献, 为自己的论点找出权威的支持, 在下节课再进行讨论。课下, 学生积极寻找资料, 认真查阅文献, 自己整理提炼观点, 在课堂上, 学生练习纯正的英文发音, 锻炼了自己的素质, 也提高了学习能力。
在学习foreign festival这一教学内容时, 恰逢圣诞节。我给出学生的建议是, 在这一节课中大家来过一次美国式的圣诞节。采用美国圣诞节的风俗, 装扮教室, 交换圣诞礼物, 送祝福等。在这一节课上, 学生们激情高涨的装扮Christmastree, 送出各种各种的Christmas present, 并得到很纯正的Greeting Cards for Christmas, 通过他们亲身体会到的Christmas Day, 学生们对American festival有了深刻的印象和浓厚的兴趣。
三、寓教于乐, 实际操练
语言作为一门学科, 主要的作用就是教会学生交流和沟通, 能实际运用。对于现代“90后”大学生这个早熟、独立、张扬的群体, 我们作为大学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把握其心理特点, 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英文教育新途径。“90后”大学生一般特立独行, 具有很强的叛逆心理和独立自主的个性, 不喜欢生硬的教育和说教。不合适的方式也容易引起学生的腻烦心理, 从而对老师和学习的排斥。因此, 在教学方法中, 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更能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掌握知识。
在Delicious food这一课中, 我根据现在学生们喜欢自称“吃货”爱好美食的心理特点。我邀请每个同学拿来一种食物, 并准备简短的英文介绍, 邀请别的同学品尝自己带来的美食, 并让同学品尝后, 然后用英语回答是什么味道。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说:“真正的幽默是在严肃与趣味之间达到平衡, 从而实现一切更加均衡的增长。”有的时候幽默如果能恰当的运用到教学情境中, 不但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也能起到潜行默化的教学效果。此外,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设置教学情境。如放一个原声的电影片段, 让学生说出其中对话的内容,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也增加学生知识量和听力能力。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采用改编材料、创设语境、布置任务等教学模式, 也可以采用情景对话、现场讨论、电影赏析等教学方法。问题情境的设置如果得当合适, 能够和高校英语教学达到和谐共鸣, 不但能有利于实现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而达到英语教与学的和谐双赢。
摘要:新时代条件下, 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如何让英文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和英文教学和谐共鸣做了探索, 并把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学实践不懈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内容设置,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嘉.叙事教学法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2, (27) :71.
[2]楚佳, 马佳.浅谈情境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海外英语, 2010, (1) :10.
[3]张琪.浅谈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英语情境教学[J].科技资讯, 2006, (7) :81.
8.与学生产生共鸣 篇八
现代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使得竞争愈发激烈, 所以在生活这个大舞台上, 要想赢得掌声, 就必须全面发展自己, 无论是从成绩还是交际方面, 都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自我展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人最缺乏的就是在特定场合的一种自我调节与挖掘自我潜能的能力, 在面对观众时, 总会紧张不安, 这种焦虑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发挥。国内外存在焦虑的理论研究, 根据弗兰克尔的意义心理学编制, 美国Good, L.R.和Good, K.E.两人根据意义治疗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尔的理论编制的最早的存在焦虑量表, 社会心理学的动机水平高低的研究基础, 以及社会认知与认知自我板块的一些研究成果都为此提供了丰厚的条件基础。国外对焦虑做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很多成就。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Horwit教授, Horwitz Mac Intyre和Gardner (1986) 最先把外语学习焦虑看做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单独的、特别的现象。对焦虑产生的原因从理论上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研究调查结果, 有助于我们认识焦虑的性质及其发展形势, 积极地指导人们减轻和治疗焦虑症。
关于焦虑问题的研究现状主要有: (1) 精神分析论理论; (2) 行为主义理论; (3) 生理学理论; (4) 现象学/存在主义理论; (5) 认知理论。关于焦虑问题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王康才的外语焦虑 (FLCAS) 在大学生中的测试发现:我国大学生外语焦虑主要包括担心、紧张不安、害怕说英语和害怕课堂;焦虑问题研究的新趋势:掌握回避目标与更高的考前焦虑相连, 这是高考前出现的特有现象, 还有普遍存在的一般现象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为顺应这样的一个趋势, 学校和社会关于这方面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多, 其中最典型的活动便是即兴演讲活动的开展, 这给大学生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培养自我表达能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现今许多人在面对观众做即兴演讲时会出现焦虑现象, 这使他们错失了一次次难能可贵的机会。鉴于上述背景, 我们决定开展《即兴演讲时焦虑现象的产生与对策》的课题研究。本课题涉及的“焦虑现象”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上台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时的胆怯及一些害怕与恐惧的心理, 这些现象在一定的自我调节下可得到转化,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 希望可以帮助他们走出焦虑, 激发即兴演讲的兴趣, 使得他们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能。
二、研究的对象
按照典型抽样和抽样调查的方法, 对盐城师范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发放263份问卷, 回收有效问卷257份, 有效回收率为97.72%。被试基本情况如下:一年级学生57名, 二年级学生146名, 三年级学生54名, 被试平均年龄20岁。
三、方法
自拟“即兴演讲时焦虑现象的产生与对策调查问卷”, 问卷共包括26道测试题, 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 由被试酌情进行选择。
问卷分三个维度: (1) 演讲前焦虑现象的表现 (共5题) ; (2) 演讲时焦虑现象的内部因素 (共12题) ; (3) 演讲时焦虑现象的外部因素 (共9题) 。
四、结果分析
通过对盐城师范学院大学生群体之间的问卷调查, 我们对“即兴演讲时焦虑现象的产生与对策”这个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257份的调查问卷中, 我们发现许多即兴演讲时的影响因素, 这些结果对课题研究有很重要的影响。
(一) 从焦虑现象的表现得出的结果
1.许多被试在演讲时会有语无伦次、忘词、脸红、手脚颤抖等状况,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我们会发现每个人在智慧和才能方面相差不会太多, 但对待事情的应变能力与操控能力却差异极大。演讲前进行适当准备可以减轻焦虑, 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适用的。
2.调查显示, 演讲进行到一半时演讲者慢慢适应了这个过程时紧张程度就会降低, 这说明演讲者在进行演讲时能够适应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角色, 及时认同新的角色, 正确对待新旧角色的冲突, 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迅速作出调整和改变, 按照新角色的社会期望和规范要求, 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
3.从下表可以看出, 随着年级的升高, 即兴演讲时的焦虑表现会有所减少, 尤其是焦虑的外在表现, 如脸红、手脚颤抖等;随年龄和阅历的增长, 被试演讲的焦虑程度呈现下降趋势, 这说明在接受一定程度的经验以后, 对演讲整体的把握及熟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
4.就同一年级而言, 不同年龄和阶段的被试会有不同的焦虑表现, 有的侧重于在演讲刚开始时, 有的则是演讲的时间越长, 焦虑程度越大。
(二) 从焦虑现象的内部干扰因素得出的结果
2.数据显示出, 对“自尊心越强的人他在演讲时表现出来的焦虑会较低”这一观点, 许多被试持肯定态度, 但大三年级的被试只有40.74%赞同这一观点, 这也许是因为随阅历及年龄的增长, 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 在演讲时能很好地加以控制, 使得表现不受自尊心的左右。
3.大部分被试都认为性格对于演讲的焦虑程度也有很大影响。性格外向的人热情、开朗, 善于社交, 喜形于色, 通常是精神饱满、劲头十足的, 这类人在演讲时就会表现得较为自信, 乐观, 而内向的人害羞、胆怯、不善于与他人交流与表现自己, 因此较为被动;而大三被试比较不赞同这一观点, 原因和上述类似。
4.数据表明, 心态也对演讲产生一定影响。心态就是性格和态度的统一, 态度是心态反应的表现化。有什么样的心态, 就决定了你对事情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好的心态也是成功的必备法宝之一。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认为, 不良的心态会影响身体各部分的生理机能, 从而导致许多严重疾病。一个好心态, 胜过万灵药;现代医学也认为, 一切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中, 危害最大的是恶劣的心理状态。
(三) 从焦虑现象的外部干扰因素得出的结果
1.从经历、经验等角度来对调查作出评估, 得出“失败或成功经历都会对当前的即兴演讲产生重要影响”的结论。“吃一堑, 长一智”, 从失败和成功中吸取有用的东西, 教你如何处理遇到的事, 慢慢地, 就能游刃有余地处理更多的事情了, 这就是经验给我们带来的东西。大多数同学对有经验的同学做演讲时焦虑程度会较低也不是空穴来风, 可见经验的作用的确不小;而成功的经历会给人很大的激励与鼓舞作用, 使人奋进, 增强自信心。
2.调查表明:他人的鼓励也对演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就要不断地与人打交道, 因此他人各方面对你的看法或观点都是会对自身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鼓励可以激起人的希望, 催人奋进。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人欣赏, 通过他人鼓励增加信心, 给予外部支持, 人是社会动物, 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当得到别人认可的时候, 就会更相信自己。
3.别人的否定评价会对自身情绪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是在即兴演讲中常见的现象, 因此应明确焦虑的根源, 才能减轻焦虑, 增强自信, 为演讲增分添色。
4.91.83%的被试认为有过演讲经验的人在演讲时会表现得更好一些, 紧张程度较低。这表明有经验的人更能适应讲台, 其能力、胆识都得到了锻炼, 这些都对在大场合的时候有自如的表现有很重要的积极影响。
5.从“对场下观众熟悉与否”的外部焦虑影响因素中得出结论:许多被试都觉得当面对熟悉的人时比面对陌生人时焦虑程度会低, 这是因为每个人在与自己不熟悉或比较重要的人交往时, 都会出现一种紧张或激动感, 并反射性地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 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 从而使人的心跳加快, 毛细血管扩张, 即表现为脸红。这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正常反应, 随时间推移会习以为常。但由于你缺乏自信, 因而特别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 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相反, 在熟悉的人前面, 双方已经有过沟通, 对你的事情也有或多或少的了解, 因此不会太紧张。
综上所述, 影响即兴演讲的因素很多,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 我们可以更好地针对每个因素提出解决方法, 通过反复训练尽可能趋避不利因素, 为同学们将来的演讲提出好的解决对策。
五、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国家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 即兴演讲对于任何一个工作来说, 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 剖析了即兴演讲时焦虑现象产生的原因, 让大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之处, 同时针对这些原因,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帮助大学生不断提高即兴演讲的能力, 因而, 不管是在一些活动中, 还是在未来的工作应聘中都能脱颖而出。拥有良好即兴演讲能力的人不仅在面试中能够脱颖而出, 同时在工作中会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针对此次课题, 提出了缓解即兴演讲时紧张情绪的策略。
(一) 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在任何的突发事件下都能做到镇定自若、从容面对。即兴演讲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场合, 要在这种高度集中的场合中, 高质量地完成即兴演讲, 在众人面前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是很难完成的。那么, 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每一位演讲者尤其是新一代大学生来说更是重要, 这是一种能力的提升, 一种境界的提高。
(二) 培养敏捷的思维反应
临行而思, 即兴而讲, 这是对即兴演讲的一个确切概括, 快速的反应是事关即兴演讲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一些由于人们的紧张, 常常在一些关键的场合, 不知所云, 显然, 这是明显的思维混乱的表现, 导致自己有一种“言出于己口, 但非己所想”的感觉, 而最终导致即兴演讲的失败。
(三) 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根据调查结果, 如果对所演讲的内容比较擅长和了解可以降低焦虑程度, 这启示我们可以在作即兴演讲前多查阅一些资料, 对内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后方能轻松应对, 而不至于“没话讲”。常常能看到电视里的一位位主持人随时都能旁征博引, 口若悬河, 究其原因, 他们无非就是在平是工作生活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 从而拥有相当丰厚的知识储备量, 在各种场合都能适时、适地地恰当运用, 这就是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真谛所在。即兴演讲的关键难度就在“即兴”二字, 要能在即兴演讲中脱颖而出, 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十分重要。
(四) 使用有条理的记忆方法
调查发现, 63.04%的人在演讲时会出现脑子空白等状况, 这时一定要懂得进行自我调节, 整理好思绪, 而不能让自己手忙脚乱, 毫无章法;另外, 演讲前做好充分准备, 把内容整理出条理, 然后逐次有序地进行记忆, 可使演讲者对内容印象深刻, 不易遗忘。
(五) 学会积累适当的经验
焦虑程度会随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有所下降, 因此, 缓解即兴演讲时焦虑症状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平时多参加一些校园文化活动, 演讲的经验增加了, 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焦虑就会相应减轻许多;在进行演讲时也能更得心应手;担任过班干部的被试者在即兴演讲时焦虑比一般学生要低, 所以, 为了减轻演讲时焦虑的症状, 平时应注意多交流, 勇于表达自我观点, 在交际中锻炼表达能力, 提高自己的胆识与勇气, 这会对即兴演讲有很大帮助。
(六) 一定的应变能力
针对一部分被试者会由于时间限制而产生焦虑, 这就要求演讲者能够随机应变, 学会概括大意, 简明扼要地把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 善于缩减句子, 从而节省时间, 更好地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观众;必要的时候与观众适当进行眼神交流, 在紧张时多看自己熟悉的人, 从他们的眼神中找寻鼓励与安慰, 也可以减轻焦虑。
六、结语
调查显示, 大一学生的焦虑症状比之于大二和大三较明显, 这可能是由于大一新生即兴演讲与当众自我言语表达的机会较少, 因而会对演讲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另外, 数据表明, 大二学生的焦虑表现比率比大一和大三的要高, 这有可能是大二年级组织的即性演讲等活动较多, 在此环境中他们的演讲压力也随之增加了;此外, 还有一个可能的因素是本次抽查的大一和大三人数较少, 选取的数据不是很具有代表性, 因而导致结果的偏差。
参考文献
[1]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动物的实验心理学与精神病理学. (1849-1936) .
[2]戴维·迈尔斯 (DavidG.Myers) .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1-1, (第8版) :138-142.
[3]林崇德编.发展心理学.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版) .2008-11:79-91.
【与学生产生共鸣】推荐阅读:
如何让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08-18
公共关系产生与发展06-23
会计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0-30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解决对策08-08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09-08
一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产生的历史背景11-10
雾霾产生原因08-06
全人教育的产生10-31
代沟产生的原因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