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2024-10-10

高师舞蹈教学论文(13篇)

1.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篇一

高师合唱教学探讨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改革正轰轰烈烈、卓有成效地进行着,与其直接相关的高师音乐教育必须立即采取相应的调整、改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需求.明确高师合唱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调整目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实现高师合唱教学顺应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关键.即从此入手,从高师合唱的“教学法”、“科学性与艺术性”、“教材中作品的理解及表现”等几方面探讨高师合唱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 者:章小琴 徐恩煊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音乐系,江西,吉安,343009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年,卷(期):“”(7)分类号:G613.5关键词:高师合唱 教学法 科学性与艺术性 理解及表现

2.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篇二

一、高师舞蹈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 我国高师舞蹈教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还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当前, 我国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课程设置的定位不够准确, 一些高师开设的舞蹈形体训练课程, 并不是着眼于要培养出高级的舞蹈专门人才, 而只是想通过舞蹈教育教学来有效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和综合素质。然而, 很多高师院校的舞蹈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很多高师学生入学前的舞蹈基本功, 加之一些人的生理素质发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定型, 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舞蹈教育课程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实惠。因此, 他们对于舞蹈教育课程的学习不够热情, 显然也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教师队伍建设不力。

我国高师舞蹈教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建设不够到位, 真正的舞蹈专业院校在我国数量不够多, 这也大大影响到了舞蹈教育课程在我国的普及程度。因此, 我国真正能够从事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本身就不多, 他们中的一些舞蹈教师很多都是从其他专业, 比如说音乐专业或者其他一些文艺团体中转过来的, 其根本没有受过较为专业的舞蹈训练, 并非常说的科班出身。因此, 他们在舞蹈教育实践中的表现显然无法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 师资力量普遍较弱。

(三) 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高师舞蹈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本身就缺乏扎实的舞蹈功底, 他们中大部分人都没有任何舞蹈基础, 甚至从来都没有参与过舞蹈表演。因此, 现有的高师舞蹈教育课程的教材内容与现有的高师舞蹈教育教学现状不够匹配, 一些教学内容要求过高, 内容庞杂, 使得整个高师舞蹈教育教学过程无法适应高师学生的实际情况, 尤其是教学内容本身的设置弱点导致了与高师学生之间基础差的较大矛盾。

二、高师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

鉴于高师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我们必须尽快做好高师舞蹈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一) 高师舞蹈教师应该具备研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 高师舞蹈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完善的舞蹈专业知识, 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学者品质。这就是说高师舞蹈教师应该要有强烈的研究意识, 要能够具备活跃的研究思想, 培养并提高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这样的舞蹈教师才有可能具备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道德教育的能力, 才有可能培养出富有研究意识的学生来。当然, 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要培养出专业的舞蹈人才, 但是, 高师舞蹈教育的确应该培养出富有研究精神的学生出来, 让高师舞蹈课堂变成一个富有生机的课堂, 提高高师舞蹈教师的学术水平, 强化他们的教师研究特性。此外, 高师舞蹈教师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不仅要作为学生的教授角色, 还应该去努力探究舞蹈教学的新鲜动力, 要为高师舞蹈教学开发出一片新的天地, 真正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二十一世纪新特征的创新人才出来。这就需要高师舞蹈教师尽快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 真正树立起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把素质教育与舞蹈教育结合起来, 虽然说舞蹈专业教育在我国高师整个教育系统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创新意识的提高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这就是说, 高师舞蹈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业务能力必须尽快得到进一步提升, 真正帮助并引导高师舞蹈教师真正树立起舞蹈教育的新理念, 加大对舞蹈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通过一些榜样教学来激发出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兴趣, 让舞蹈教育教学在师资力量不断提升的背景下, 让高师学生舞蹈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相互协调, 其审美能力与舞蹈表现力以及在群体中获得较好的培养效果。

(二) 高师舞蹈师资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结合工作。

首先, 高师舞蹈教师应该把芭蕾舞基训与芭蕾教学相结合。这就是说高师舞蹈教师应该把芭蕾课作为训练的基本教材, 要把其中较为精华的部分提取出来进行教学,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不必要的内容进行删减, 而是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择一些符合大学生需求的舞蹈教学内容, 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优势, 对他们进行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并让其与芭蕾教学法实现一定的配合, 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个结合是为以后的舞蹈教育打下一定的基础。其次, 高师舞蹈教师还应该把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相结合。这是因为我国是一个有着多个民族传统的文明古国, 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他们也有着各自的舞蹈传统。因此, 我国高师舞蹈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不同特色的舞蹈文化传统, 让风格各异的民间舞蹈文化能够在舞蹈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展示与吸收, 采取一种信息量巨大的教学结构与模式, 强调那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舞蹈教学, 让学生更好的把握住每个舞蹈的精髓与风格, 让高师舞蹈教学成为一种承载着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载体, 让舞蹈动作能够体现出一定的舞蹈文化内蕴, 从而使得高师舞蹈教学中的各种相关课程之间实现相互关联, 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最后, 高师舞蹈教师还应该把基础编导知识与编导实践相结合, 从而培养高师学生的舞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尤其是要培养他们的编导能力, 从而让学生在舞蹈理论的学习中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并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些舞蹈理论知识。

(三) 采用革新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应该充分理解自身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即要为社会培养出合格或优秀的中小学艺术师资。那么, 在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工作中就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即要让高师舞蹈教学不仅采用传统的教师示范来完成, 而是应该意识到舞蹈教学应该是一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要让音乐在舞蹈教育教学中体现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让音乐融入到舞蹈教育教学中去, 让舞蹈教育来不断的丰富音乐内涵。这就需要高师舞蹈教师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把舞蹈动作等直观辅助技术来展现给高师学生, 让学生能够获得强烈的外观感知, 不断提高自身的舞蹈学习兴趣, 让学生处于一种多视角和全方位的舞蹈音乐空间当中, 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舞蹈教学氛围中, 更好的以一种身临其境的身份来感受到舞蹈与音乐的各自特色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韵味, 从而让高师舞蹈教学达到一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舞蹈教学在运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以后, 其将不再受限于时空的局限性, 而是可以为高师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舞蹈教学环境, 让学生可以更好的了解并继承我国优秀的民间舞蹈传统, 增强自己的舞蹈基本功和动律训练技能, 还要尽可能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从而让高师学生能够熟知舞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把舞蹈文化融合进来, 从而提高自身舞蹈学习的效果与效率, 成为一个高素质的舞蹈学员。

(四) 编写科学合理实用的舞蹈教材。

这就是说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应该鼓励和组织相关个人或组织对舞蹈相关教材进行改革和改编, 要对高师舞蹈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教材研究, 并对高师学生的生源和毕业去向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与评估, 编选切合高师舞蹈教学实际的教材。这样的舞蹈教材才应该具有一些科学合理性, 也可以在实际的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工作中更能够应对各种教学困难和障碍, 要让舞蹈教材避免过于专业化与技巧化, 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到民族化与时代化的东西, 让学生们更愿意接受舞蹈学习, 要重视舞蹈的普及教学性质, 充分尊重学生对于舞蹈学习的体验与育人需求, 要让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改进教学形式与课程设置, 让高师舞蹈教材能够与实际的舞蹈教育教学需求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连接与配合, 不仅培育出高素质的舞蹈专业人才, 也可以根据我国高师舞蹈教学情况与实际国情来进行舞蹈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重视对他们文化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并考虑到舞蹈考生生源问题, 尽可能的实行一种梯队式的舞蹈教学方法。那么, 针对非舞蹈专业学生来说, 高师舞蹈教育应该要端正舞蹈教育思想, 正确理清其在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与意义, 并重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 尤其是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大纲, 完善舞蹈教学内容与形式, 真正让舞蹈教学成为正规且品位高的教学课程。

三、结语

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应该深化自身的教学改革工作, 遵循一定的社会需求与教育规律, 合理设置舞蹈课程和内容, 改进舞蹈教材, 灵活安排各项舞蹈教育教学工作, 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的舞蹈学习需求与情况, 让舞蹈教师能够灵活自如的进行舞蹈教学, 不仅满足舞蹈专业学生学习需求, 并能够适应大众化的舞蹈学习需求, 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素质审美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新时期大学人才出来。

摘要: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伴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已获得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然而, 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我国高师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说高师舞蹈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教学内容较为缺乏针对性等。因此, 我们认为高师舞蹈教育必须深化教学改革, 树立正确的舞蹈教育教学思想, 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最终让高师舞蹈教育教学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师,舞蹈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薛莲莉.浅谈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6.

[2]卿菁.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论[J].益阳师专学报, 2002, 2.

[3]汤旭梅.试论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途径与目标[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3, 4.

3.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 电教手段 舞蹈 多媒体

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地辅助手段,多媒体技术是把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等通过计算机集成,它有着其它媒体无法代替的优越性与科学性。利用多媒体的存储容量大,直观性、交互性和共享性来辅助舞蹈教学,对学生掌握舞蹈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促进全面发展,将起到积极地作用。

一、课件制作是多媒体电教中的主体

PowerPoint(简称PPT)是较为简单的多媒体制作软件,通过PPT可以插入图片、音频、视频和超链接。用PPT制作的课件比较容易操作,还可以随时添加新的内容。

首先,制作的课件要紧扣教学内容。在进行舞蹈理论教学时,如果纯粹是教师讲书本,学生没有构建这些课程的框架和结构,更没有整体意识,往往不容易吃透这门课程,更谈不上将所学的舞蹈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如果将相关授课知识点的各种文字、图片、音视频素材整合到课件中去,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新疆舞——多朗舞和赛乃姆时,运用PPT播放相应的舞蹈视频。学生观看多朗人狩猎全过程,感受多朗舞的舞台表演特点,观看天山城镇乡村的维吾尔族舞蹈,感受赛乃姆的自娱天性。

其次,成功的课件要富有艺术性。具体表现在:一是界面色调搭配合理,符合课程的氛围。二是所选素材。如果影像资料要进行剪辑,就一定要寻找整个舞蹈作品的规律进行剪辑,首先要保证所留下的素材可以传达出教师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又不能给人零碎的感觉。三是其它素材的选用,一定不能够喧宾夺主,要有的放矢。不能为追求华丽而淡化了实用性。

二、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是实现电教手段的重要保证

多媒体技术最大特点在于能将单纯的文本信息转换成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的结合,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并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吸引人的多种感观,增强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背景、情景梗概。

梗概地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教学内容少,知识面窄,学生不感兴趣,效果不佳。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后,我们可以把一些舞蹈知识用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们容易接受,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认为舞蹈课只是掌握舞蹈动作技能课程的观念,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蒙古族舞蹈之前,先放一段介绍蒙古族风土人情的短片让学生欣赏,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看到蓝天、白云、大草原、蒙古包、羊群和身着民族盛装的姑娘小伙们载歌载舞。在老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不但对蒙古舞的风格特点、韵律舞姿获得了丰富的感知,而且对蒙古族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民族服饰等有了具体的了解。

(二)重点难点演示。

将要学习的训练组合整体地演示给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把老师在现实授课中遇到的问题和难以表现的授课意图全面、系统、直观地展现出来。如技巧课上跳跃的空中动作、旋转的连续动作和滚翻的身体动作等等,学生很难把这些瞬间完成的动作看清楚,也就很难快速建立一个完整的动作表象。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师自己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以慢动作、停镜、重放等教学手段结合讲解、示范、表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更快、更全地建立起动作表象,突出了对重点和难点动作的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节省了教学时间。

(三)反馈演示。

首先,在学生表演舞蹈组合时,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再反馈给学生一同观看,并对学生的表情、舞姿、动作、造型等进行分析,这样教师清楚地了解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缺陷,并能更清楚地掌握学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可反复对照练习,从而事半功倍地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在上舞蹈编导课时,用摄像机拍摄下学生或老师的即兴舞蹈,能捕捉到许多闪光点,加以积累与发展,就能编创出很好的组合或作品了,这样不但开发了学生创新精神,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四)深入学习。

舞蹈教学要以舞蹈知识技能与实践应用的高度统一为终极目标。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不能还是“我跳你看,我说你做,把杆、镜子加地板”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电化教学的这种新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把杆、镜子和地板”,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等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可以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

多媒体技术虽然有着很强的教学功能,但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和一种教学手段,无法代替我们的大脑,在设计中起决定因素的仍然是人的大脑,因此多媒体的电化教学绝对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只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方法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地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真正进入现代化的多媒体电教时代。

参考文献:

[1]王立强.论舞蹈电化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优势.[J].体育师友,1998(5)

4.高师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篇四

高师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本文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围绕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模式、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估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对高师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作 者:董闽花 金利明 DONG Min-hua JIN Li-ming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南昌,330027刊 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UJI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分类号:H319.3关键词:高师 英语专业 教学改革

5.高师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论文 篇五

高师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论文【1】

摘 要 在学前教育的各个专业里,钢琴专业是集技术性、实践性、主动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学科。

平时在对学生进行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各项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本文力求通过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现状、学生的基本特征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初探,希望能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钢琴教学 教学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

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钢琴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基础课程之一。

对于学习音乐的其它课程也有帮助作用,那么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学前教育的钢琴教学受到了广泛的重视,钢琴课必须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地培养出优秀的现代幼儿教师队伍。

那么从钢琴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专业知识,就显得意义重大了。

对于钢琴教学来说,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基础练习,提高实践能力,比如弹琴的方法、姿态、弹奏技巧等等。

还能提高学生的基本读谱能力,帮助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专业的钢琴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通过对钢琴基础技巧的训练,还可以为学生在高年级时所学的即兴儿童弹唱打好基础。

2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现状

2.1 师资力量匮乏

高师院校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导致学生数量远远超出于教师的数量,现在钢琴教师非常缺乏,以致于任教的钢琴教师非常辛苦,也是超负荷地进行教学工作,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阻碍教学水平的提高。

没有一个高质量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教出高质量的学生来。

2.2 学生基础弱

刚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没有学习过钢琴的,很多学生都是初学者,所以在钢琴这方面,他们的基础都比较薄弱。

所以,如果前期教师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去授课,大部分的学生会很难跟上教学进度的。

2.3 教学设施落后

大多数学校所拥有的钢琴的数量非常少,并且还有些钢琴残缺不堪,损坏非常严重,根本就不能满足学生的上琴要求。

2.4 教材内容更新不足

现在钢琴教材不能满足新课改后的教学目标,内容非常陈旧,没有把教学要求和所学的技术要求结合起来,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所以,现在的钢琴教材需要进一步的修订。

2.5 不合理的课程设置

钢琴的课时非常少,钢琴专业的学生一个星期才一节小课,那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一个星期全班才上一节课,根本得不到充足的学习和锻炼,课时的限制会使学生学到的东西非常之少,而且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要求,其实学生学习钢琴的欲望还是很强烈的。

所以要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3 学生的基本特征和教学方法

在钢琴教学上,进入学校的学生大多已经错过了学习钢琴的黄金时间,骨骼已经成形,与别的从小学习钢琴的学生相比,他们手指的灵活度和速度都跟不上,加之学校的各方面条件跟不上,导致学生的钢琴练习进度跟不上去,这些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困难,那么我们就要慢慢地提高和调整钢琴教学的步骤。

3.1 让学生真正地练习投入到钢琴教学中

老师应提醒学生强加钢琴练习,并且把全班的集体授课改为小组授课,可以把一个人的课改为两个学生共同完成,这样,可以取长补短,能较快地提高弹奏质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还增强了钢琴教学的课堂氛围。

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各种弹奏手法。

通过这样的改变,可以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钢琴练习当中,能够让学生主动地练习钢琴。

使钢琴练习变得有趣起来,便于提高钢琴演奏能力。

3.2 兴趣的培养

要想使学生对所学的钢琴曲充满兴趣,使其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它,那么老师就应该先把让学生先听一遍曲子,给他们一个初步印象,并且多弹一些他们听过或是非常流行的音乐作品,这样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老师应该认真备课,尤其要注意应好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这样可以使老师了解学生练琴时所遇到的问题,增强师生的互动。

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要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大大地增强学生练习钢琴的动力。

4 钢琴课的教学模式

钢琴教学是基础课程也是技巧课程,它和学前各个专业都是相辅相成的,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加强唱、舞、画、弹等几个方面训练。

4.1 巩固学生的钢琴基础

在钢琴练习时,应该加强学生的基础练习。

但是在进行基础技巧训练时,应该提醒学生注意节奏的掌握。

如:配合节拍器进行练习。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以后的成品曲练习奠定基础。

4.2 掌握好音乐风格

在进行钢琴弹奏和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时,老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更多的音乐基础知识学习,使他们的理解力得到提高。

学生在欣赏不同风格的曲目时,可以增强其鉴赏能力。

学生学习钢琴时,要提醒学生多多注意在演奏时的左手伴奏型,这样可以积累很多的伴奏类型,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作品应该用什么风格的伴奏类型。

为高年级学习歌曲弹唱奠定基础。

4.3 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6.高师音乐专科声乐的三阶段教学 篇六

高师音乐专科声乐的三阶段教学

当前高师音乐专科学生普遍缺乏音乐基础,针对学生个体的授课时间远不及本科生.专科的声乐教学如何适合专科学生特点、遵循声乐教学规律、取得实效?文章把专科声乐学习分为初学阶段、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论述了各阶段的划分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歌曲选材和教学方法,并提出了专科阶段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作 者:陈以新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音乐教研室,重庆,4007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52关键词:声乐教学 专科学生特点 初学阶段 巩固阶段提高阶段

7.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篇七

关键词:教学改革与实践,直观形象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情感教学,开放式多样性教学

舞蹈艺术是一种实践性的美育教育, 是提高高校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素养性教育, 也是一种知识性教育, 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在高师开展《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程, 目的就在于内外相结合, 把重点放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掌握, 最根本的是了解怎样用民族素材来表现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以及动作的协调与动态美等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成为传授民间舞基本要素的基础工程。

一、高师学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状及目的

对于年轻人一般都倾向于比较现代的街舞、现代舞, 因为他们可以在舞动的瞬间激发他们身上绚丽的光芒, 反映出十足的朝气与内在气质, 让他们感受到舞蹈的魅力。而传统的民族舞蹈内容单一, 教学方式古板, 很难让青少年产生兴趣;再加上近些年高师舞蹈专业的生源整体质量偏低, 素质不高, 学前基础参次不齐, 有好有坏, 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固有教育体质形成的历史原因和舞蹈专业招生考试的特殊性、人为化, 形成了以往是过多教一些简单、肤浅的舞蹈组合, 以为舞蹈不用学太难, 了解就可的错误观念。时代在飞速变幻, 这样的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了, 所以要改进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取多元、综合的方式在不改变其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一些现代元素, 针对学生进校后不同的专业素质进行整合, 开展民间舞蹈教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舞蹈素材, 为今后的舞蹈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如何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

1. 选择适合的教材, 内容应针对舞蹈的内涵教授

通过汉、藏、蒙、维、鲜以及云南花灯、胶州秧歌、安徽花鼓灯这八大民族为教学内容, 采用以综合课、单元课为主, 剧目排练以及剧目赏析课为辅的教学方式。首先在综合课程中让学生对整个民族民间舞蹈有个大范围的认知, 初步了解各个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和各个民族习俗。

通过单元课有目的针对某个民族, 让学生了解这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核心元素是什么, 不同的组合练习表现何种风格特点、有何基本舞步、舞姿造型、动作基本韵律特点等, 并要求学生学会记笔记。如:藏族舞蹈最具代表性的体态是腰部和胯部的“懈”, 这一体态特征与藏民生活、劳作、服饰穿戴以及审美情趣息息相关。由于海拨高、高寒缺氧, 气候恶劣而带来生活的困境, 老百姓需长年穿宽大的藏袍、厚重的藏靴;腰间爱扎挂满配饰的宽腰带;生产劳动时要背水、背牛粪等, 这些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都形成了藏族人民身体前倾, 腰部拉长的体态特征, 使得藏族舞蹈的腰部的“懈”和“撑”成为一个典型特殊的民族符号。基本内容是踢踏部分、脚上的步伐及协调;弦子部分, 重点是靠步与撩步及膝盖的屈伸。要强调用腰部带动的韵律意识及藏舞中柔中带刚的特点。

在单个民族舞蹈的教学中就采取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断的形式逐渐加强难度, 增强理解及表现。

2. 加强鉴赏能力, 提高审美素质

学生的审美意识较强, 教师应把这种审美意识引导和启发到民舞的教学中来, 让舞蹈与文化相结合。通过剧本赏析课, 欣赏大量艺术作品, 让学生在欣赏作品后进行一定的评论和赏析, 再结合教师的讲解, 读懂作品的意境, 分析此剧目是如何处理, 进行层次划分的, 从而达到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让自己内心情感与该作品产生共鸣, 从而引发自己的创作冲动。

3.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从事高师的舞蹈教师要有所区别, 不是培养专业舞蹈演员而是要有针对性地培养能跳会教, 具有一定素养的专业舞蹈教育工作者, 形成自己院校所特有的教学风格, 对学生要进行舞蹈教学法的实践阶段, 首先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上就要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1) 运用直观形象教学。借助民族舞蹈艺术中鲜活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 让学生由被动理解到主动接受, 利用多谋体教学手段方式把民间舞蹈课上得具体生动,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美感。

(2) 运用创设情境教学, 精心创设审美情境, 提高审美感受力。可根据不同民族的特色及地理环境、人文特征的不同来加以区分创设, 以各民族舞蹈美、智、趣的特点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运用多种手段来向学生揭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学生置身于舞蹈艺术情境中, 用心去体会,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

(3) 运用情感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加意识。教师通过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情感, 唤起情感共鸣, 使学生精神上受到陶冶, 不仅要打动视听, 更要打动心灵。合理的情感激励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 还会对学习民族舞蹈产生极大兴趣, 让学生始终保持自觉能力的积极状态, 使“要她跳”变成“她要跳”, 使“苦学”变成“乐学”, 进尔产生持久学习舞蹈的动力。

学生耳闻目睹,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岗位上就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 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民族舞蹈的训练, 虽与古典、芭蕾、现代的训练方法不同, 但仍要以身韵“拧、倾、圆、曲”, 芭蕾的“开、绷、直”, 现代舞的“何松何紧”为先决条件, 在柔软度、能力及表演方面有共性, 只是民族特点不同。如在训练中所强调的风格、所贯穿的韵律、所注意的部位、所应用的方法等。所以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改革, 必须贯彻“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的原则, 多吸收其他舞种的优点, 通过“化合”作用加以发展, 以丰富课堂的训练。

三、实践出真知, 极大增强各方面能力

1. 通过学习不同民族风格的剧目排练课程, 参加各种社会演

出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表演兴趣和能力, 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舞台, 掌握舞蹈表演的基本方法、技能以及剧目排练的流程, 要防止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动作的规范性而忽视讲解感情表达与动作间的关联等误区, 同时还要努力克服以往在剧目表现中只关注表演而忽略教法和编创知识等问题。

2. 采取开放式多样性教学, 摒弃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 把大自然与社会作为舞蹈课堂, 让舞蹈贴进时代表现生活。

只有深刻体会我国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舞蹈风格, 才能更清晰准确地勾勒出精致的画面。创造性是舞蹈发展和丰富的动力, 要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为了学生在以后可能从事的舞蹈编排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 教学生不要单纯模仿动作, 在完成基本功学习之后, 鼓励提倡学生敢于根据时代特点创新编排舞蹈, 进入艺术实践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空间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舞蹈教学做到“寓教于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 舞蹈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逐渐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这就要求舞蹈教师更要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见解及艺术主张, 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 不断总结、学习, 用广博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借鉴、扩展, 极大的发挥个人的独创性, 做到与众不同;而学生又学有所得, 那才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娟娟.浅谈民族舞蹈学习、表演中的文化特点[J].大众文艺, 2010, (10) .

[2]李炜, 任芳.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0, (4) .

8.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师舞蹈 舞蹈教育 学生

高师舞蹈专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从事大、中、小舞蹈师资为主要对象,因此,建立和健全适合高师实际和符合高师培育目标的舞蹈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一、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巧表现能力,还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不仅要具备组织能力、编创能力,还要具备提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示范能力。舞蹈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教学的主导下,离不开口传身授的的示范模仿式教学方法,教师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智能、技术、情感及世界观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人体示范的行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形象及形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体现动作、表现情感、获取知识的目的。

舞蹈教育领域中的综合活动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舞蹈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密切联系的综合性问题,加深对“舞与唱”、“舞与乐”、“舞与悦”等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综合活动,使新的动作表现在舞蹈动作意识中并占据主要地位。在教学中通过吸收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思维模式的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帮助学生对偶然的变化动作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激发学生改变使用规则动作的冲动,避免机械地使用舞蹈动作知识,并把一些出乎意料的可能性动作和组合加入课堂教学和文艺节目编排中,从而实现学与教的转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教学是高等教学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多种舞蹈的学习,可以全面提高舞蹈自身的表现能力,丰富舞蹈语汇,广泛积累素材,熟悉各类舞蹈的风格特点,而通过舞蹈理论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宏观的把握较为全面的舞蹈知识,把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舞蹈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舞蹈表演教学和编创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多年来,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育的舞蹈理论、专业技能、教与学的转变,都是通过教育实习来完成的。在实习中,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虽然得到了锻炼,但在讲台教学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从教学跟踪调查结果分析,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断奶过度期太长,且不能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而科学的运用舞蹈教育手段。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的教师队伍,从入校开始,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角色,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二、师生共舞,舞动我们的课堂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主修方向的学生水平起点普遍偏低,多数学生由于兴奋或抑郁的扩散,没有形成较好的舞蹈技能,跳舞时表现出全身僵硬,造成整体不协调,动作不优美。他们除了自身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外,还存在环境的问题。舞蹈教学要着眼于“松、通、意、情”这四个方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松”字上下功夫,“松”就是要求学生在跳舞时要有舒畅的心情,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上好舞蹈课的前提。教师通过一些难度较小、旋律优美、蕴情丰富的舞蹈作品对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感觉”,即培养学生能够具体认识与感受的并不复杂的训练状态与良好的心理状态相结合,形成强烈的跳舞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所产生的任何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并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就目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现状看,普遍没有建立和健全适合高师实际和高等培育目标的的舞蹈教学体系,许多是不切和学生实际地照搬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容器”进行“填鸭式”单向灌输,学生没有产生共鸣和激发兴趣的基础,糊里糊涂地死背和机械式地训练,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和混学,使学生主动性能不能得到积极发挥,影响了舞蹈课堂教学的成效。舞蹈是一種对客观生活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舞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理所当然是一项艺术的创造性活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否积极发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舞蹈课堂训练中应把培养、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彻始终,有了这项内容,学生就有可能在课堂训练中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意识也就可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进而获得进行实际创造的能力。

注重学以致用,完善课程设置。舞蹈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即占有空间又占有时间。素来有“可视的音乐”和“活动的雕塑”之美誉。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现代音响手段,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通过看录象观摩学习优秀的舞蹈节目,使学生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对舞蹈作品肢体动作的造型、流动的队伍及舞蹈演员的表情变化、风格韵味和技术动作等有直接的把握,还可以通过摄影录象的手段,把课堂教学、考试过程、舞蹈比赛和学生自己创编表演的舞蹈节目(组合)录制下来再进行播放,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舞蹈动作进行评判,发现不足,找出差距,提高训练和学习效果。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育,提高理论修养。高师音乐专业舞蹈主修方向主要以培养从事大、中、小学舞蹈师资为主要对象,它要求舞蹈师资具备表、导、教之综合能力,即要精通各中舞蹈技能,又要具备深厚的舞蹈文化知识。目前,重技术技巧,轻理论文化素养是高师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从事舞蹈专业的人称之为“小脑巨人”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高等师范院校除了在专业上对学生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给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舞蹈教师。

9.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篇九

关键词:数学教学论;教师专业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困境;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进入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在我国,特别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这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取得了许多 研究 成果。但有研究表明,使教师专业知识初步形成的高等师范教育对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产生的 影响 不大,教师专业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更多的是在职后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实现。这样的研究结果不能不引起高师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它从某一个侧面说明了高等师范教育缺乏对高师学生 学习教学知识过程的 规律 性认识和研究。其教学模式不适合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发展。中学数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数学学科知识与一般教育学知识的桥梁,也是对数学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整合,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数学教学知识。

学习这门课程,不但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而且能帮助学生较为顺利地将数学知识的“学术状态”转化为“教育状态”,从而促使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因此,认真反思这门课程的教与学也许会对我们以上提出的问题给出一个正确的回答。

二、高师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的现状及困境

1.中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定位不准确 多年来,我们的教师教育一直是按照知识分类或者学科分类的模式进行的。这种情况反映在各类师范院校就是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注重学科教学,而弱化了对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由于课时等方面的原因,好多师范院校又相继取消了和中学数学教学有关的“初等类”课程,甚至把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培养的中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也放到了无足轻重的位置,这样就造成了以牺牲“师范性”为代价提高所谓的学术性的错误倾向。在教师队伍中,教育专业课教师地位相对较低,教学得不到重视,工作得不到肯定,长此以往严重挫伤了这些教师的积极性,导致了他们的教学无热情、无创造。而其他教师也因为各种原因对基础教育教学的现状不熟悉、不了解、不研究,不但教学严重脱离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就连教育实践活动也很难有效地去指导。再加上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学生为了大学 英语 四、六级 考试、计算 机等级考试,对数学专业课也只是处于应付状态,更何况中学数学教学论这样的课程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师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师资的培养。2.中学数学教学论教材相对滞后

(1)对 现代 数学教育 理论 和观念涉及较少。这显然不适应对高师毕业生的培养。试想我们的毕业生不懂各种数学教育理论,他们的教育实践 自然 是很盲目的,也谈不上形成正确的数学观、现代教育观,更谈不上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教学中,这样在培养人的方面肯定是要打折扣的。

(2)没有体现新课程的 时代 性。新课程标准是规划我国新世纪数学教育发展蓝图的纲领性 文献,从课程理念到课程框架再到课程内容无不散发出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变化之大,前所未有。因此新课程不是课程内容的简单调整和增删,而是从教学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多方面进行的系统改革,而 目前 数学教学论的教材几乎没有涉及到课改的内容,教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3)没有关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这一发展趋势。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目前的数学教学论教材对此并未进行深入探讨,也没有谈及如何具体运用,这显然和当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不同步。实际上,现代信息技术正是当代大学生的优势所在。3.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方法上的缺陷

以往的数学教学论的教学多以讲述教育理论知识为主,忽视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念,忽视了提高学生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能力。在教学组织上,教师是主讲、主角,学生是听众、配角。在教学形式上,以教师讲、学生听和记为主,这样往往是理论讲述与教学实践相脱离,缺乏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通。学生学习的教学

理论和知识更缺乏切合实际的背景材料的支撑及实际 应用,很难引起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在评价机制上仍然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衡量是否合格,很少以学生 分析 教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教育课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在教学技能训练和实习中,由于高校教师对中学教学改革不熟悉或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也很难对学生做出切合实际的高层次的指导,以上几点正是当前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陷入困境和不能令人满意之症结所在。

三、中学数学教学论教学走出困境的策略

10.谈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篇十

(滨州学院 音乐系,山东 滨州 256603)[内容提要] 扩招以来的高师声乐教学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重声音轻理论;重专业轻文化;贪大求洋,轻

视演唱中国作品;课堂授课时间短、人数多、效率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等等;以上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制约了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只有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才能针对

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关键词] 声乐教学;技能;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1)09.0126.02 高师声乐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样规定:“要 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能分析一般声乐 作品;有一定的范唱能力。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的唱歌教学 和课外声乐活动辅导工作。”可见高师培养的主要是中学教 师和社会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主要面向课堂为学生 与普及音乐活动服务。

近些年高师声乐教学中仍存在着单一地模仿专业音乐

院校的培养专门人才的传统教学模式、体制、方法的弊端,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会唱或只会弹,或者只会唱不会教;学 生偏科现象比较严重。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很难胜任所担负 的教学工作。具体有如下几种表示:重视声音训练,缺乏理 论讲解;重视声乐技能教学,忽视文化素质教育;轻视演唱 中国作品;贪大求洋;课堂授课时间短,人数多,效率低; 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一、只重视声音的训练,缺乏理论的讲解

声音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老师 们也往往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 依靠自身歌唱时的状态,对学生的演唱提出相应的要求,因 为每个老师自身的嗓音条件不尽相同,有可能是男、女高音,也有可能是男、女中音,甚至还有可能唱男、女低音,唱男、女低音的人数比例相对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唱高音的老 师往往不自觉地喜欢给学生练高音区,唱中音的老师喜欢练 中低音区,这种情况下如果嗓音条件正好符合自己的老师的 学生就容易出成绩,而条件不符合的就会觉得难以适应,甚 至会损坏了嗓子。这就是单纯模仿的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状况?与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对声乐理论的教学重视不够 有很大关系。学生对发声的原理、共鸣腔的运用、气息的运 用等一些具有共性的、基础的知识毫无掌握,知之甚少。声 音碰巧唱对了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唱出来的,一旦唱不对了 又不知如何去改正,这样给声乐学习带来了很大的盲目性。学生一旦离开老师,就不知道如何唱歌了。这样对学生以后 的教书育人是极为不利的。

二、重视声乐技能课,忽视其他文化素质的提高

这一点对于学音乐的人可能是一种通病。大多数人认为 我能唱好歌就可以了,学那些什么教育学、心理学、辩证法 原理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要成为一 名名副其实的声乐教育者,不光是要自己唱得好,而且还要 能教得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心理 学知识有助于教师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策略 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并在促使学生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维护身心健康 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l教育学会帮助了解和掌握教学、科 研、管理等活动的原则和操作技能。这对于高师的学生来说,将来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掌握这些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在辩 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它的核心与实质,如果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去认识、分析和解决在声 乐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就能较好地掌握声乐教学的科学 性与规律性。比如教与学这一对矛盾,既包含着教师教、学 生学这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也包含着教师在教学中一面教、一面学的两个方面的统一。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坚持在教 中学,就能处理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再如声与情的关系,从辩证统一的观点来看,声是手段,情是目的;只要我们在 教学中采用“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方法,就能较好地 解决二者的辩证关系,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境界。[2】 再比如我们歌唱训练中强调的“用力”与“放松”的关系,如果我们学好了辩证法,就会明白在歌唱中既存在该用力的 部位,也存在该放松的部位,该用力的地方一定要恰到好处 地用力,该放松的地方要彻底放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一 种既放松又积极,既不僵硬又不松垮的歌唱状态。【3】因此要 把声乐看成一种文化,而不仅仅是一种发声机制,除了具备 一定的演唱技巧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贫乏的 文化知识必定会遏制一个人在艺术、教育才能方面向更高层 次发展,从而影响到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培养。

三、轻视演唱中国声乐作品

在高师声乐教学中,不少教师存在着以演唱外国作品为 荣的思想,这主要是因为高师的声乐教学无论是从唱法还是 教材,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专业音乐院校的做法,这种做法是 不可取的。长期以来,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概念的界定 一直存在着很多种见解。有的人认为只有唱外国咏叹调才能 算真正的美声唱法,演唱中国作品不算真正的美声,因此对 演唱中国作品存在着比较轻视的现象。人们常说“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悠久,五十六个民 族蕴藏着古老而深厚的音乐文化,如民歌、戏曲、说唱等,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及独特的民族神 [收稿日期]2011.07—15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005019。

作者系滨州学院音乐系讲师。

第9期 孙爱娜:谈高师声乐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127 韵,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音乐文化瑰宝。从青年歌手大奖赛 的原生态唱法比赛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 音乐的丰富多彩,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比如侗族大歌,在明代广泛盛行,距今约五百年的历史,通过“口传心授” 流传至今。其突出特点是多声部的无伴奏合唱,由领唱声部、高声部和低声部构成,演唱过程中有领唱、齐唱、合唱,产 生的声音效果非常和谐美妙,可见我们国家的民族民间音乐 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养分!高师承担着培养合格声乐教师的重任,合格声乐教师的 标准不仅仅是教学生唱会几首歌,还要能继承并发扬光大我 们的民族音乐传统。因此高师的声乐教学应该以我们的母语 为基础,即便我们的声乐训练方法是以意大利五个母音为基 础的元音训练方法,我们也不能仅仅是“拿来主义”,从训 练方法到演唱歌曲都一成不变的拿来使用了,我们学习意大 利的训练方法是因为以意大利为代表的西方美声唱法,其独 特的音乐风格、演唱风格及完整、系统、科学的发声方法与 发声训练法,早已被全世界声乐界所公认,科学的发声方法 可以使我们的嗓音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这是经过几百 年时间被实践证明的事实。但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应该 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及民族传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唱起歌 来洋腔洋调,就会陷入外国人听不明白、中国人不接受的尴 尬境地。西欧声乐艺术发展至今,已逐步形成对应于各国综 合风格歌曲的、国与国能够接轨、能够相同的唱法,即国际 传统唱法。沈湘先生就国际传统唱法的审美标准高度概括 为:“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国际传 统唱法是全世界声乐界长期以来在声乐艺术理论研究及艺 术实践中所达成的共识,是世界人民情感、审美共性的体现。系统地学习国际传统唱法,借鉴欧洲传统歌唱的精髓和优 长,使中国歌唱达到国际水平,是发展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 重要途径。[4]实际上真正优秀的歌唱者,普遍都可以把美声 的方法用在演唱中国作品上,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曾在国际声 乐比赛获得过大奖的迪里拜厄、张建

一、梁宁、廖昌永、戴 玉强等等众多歌唱家,他们掌握了意大利美声唱法的精髓,能充分运用整体歌唱、整体共鸣、真假声混合均匀、声区统 一、歌声圆润、结实明亮,通畅灵活,松弛柔韧,穿透力强; 咬字吐字清晰,音色、音量具有可控制变化的能力,因此他 们不仅可以演唱意大利歌曲,还可以演唱法、德、奥等其 他欧洲国家的声乐作品。对于中国声乐作品,他们的演唱也 能做到把握住中国作品的行腔韵味,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 茂,极具我们民族声乐的气质和美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 说明如果掌握了真正科学的发声方法,是可以演唱各种不同 类型的作品的。演唱外国声乐作品和中国声乐作品并不是互 相矛盾的,二者是可以互相融合的。我们应努力向世界水平靠拢,吸取美声之精髓,在保持我们民族语言风格、特点的 基础上,求同存异,取其之长,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我们的民 族声乐体系。

四、贪大求洋

很多高师的老师在上声乐课的时候,不顾学生的实际情 况,从第一节课开始,就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外国声乐作品,并且难度相当于三、四年级的水平。很多学生唱了几年,只 会唱几首外国歌曲,对我们中国的声乐作品一张口就变味,对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音乐知识的掌握更是贫乏,对我们自 己民族的声乐作品既不热爱也不研究,这其中有很多学生是 受到自己声乐教师的影响,有很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能有 意无意地给学生灌输了“以洋为美”的观点。这与我们高师 的教学原则和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由于学生的歌唱能力一 入学的时候非常有限,有的学生对于歌唱的基本状态还都一 无所知,此时是打基础非常重要的阶段,教师要讲练结合,使学生对歌唱发声、气息运用、共鸣腔体运用、咬字吐字等 问题在头脑中能够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建立起“整体歌唱” 的意识状态,此时应该提倡母语的教学,学生能比较快地接 受并消化吸收。贪大求洋会带来很多的弊端。由于很多高师 没有条件开设相应的专门的语言课,很多情况下,是老师给 学生读一遍,学生用汉字或者是汉语拼音在下面注明发音,然后机械地模仿,还有是跟着录音模仿,这就使演唱带有很 大的随意性。老师如果读得规范还好,学生模仿得也会相应 地准一些,但如果读不规范甚至有错误,学生也会把错误当 成正确的发音,不断地巩固错误的。很多学生只是在生硬地 模仿,完全不知道自己唱的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根本谈不 上音乐情感的表达,也更谈不上声乐的技巧表现了。教学大 纲中提出“洋为中用”的方针,要学习中、外优秀声乐文化,不断总结经验,为发展我国声乐艺术做出贡献。高师主要是 培养师资,不单要育人,对于我们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弘扬更 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五、课堂授课时间短,人数多,效率低

这是由于扩招造成的后果,原来的单人课、双人课由于 学生的人数大幅度提高,而教师人数配比不足,造成了今天 的小组课、集体课,而老师们普遍在上小组课集体课时缺乏 经验,把上小课的经验用到上集体课中,造成了声乐课上只 是人数的增加,而授课内容并无什么变化,学生上课时间很 短,一节课有的学生甚至轮不到老师单独指导,长此以往,学生老师上课的积极性都得不到提高,造成声乐课的效率低 下,制约了声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今后要在如何把声乐小课、小组课、集体课三者有机结合,三位一体,充分利用充分发 挥每种课型的特点,切实提高声乐课每节课的授课效率,让 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升。这也是今后 高师声乐教学应该为之努力的一个目标。

六、实践能力培养不够,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师培养人才的专业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的 不断进步,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声乐人才的质量和 规格要求越来越高,规格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从第十三届 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比赛可以看出,各地选送的参赛 队几乎都是当地音乐院校的学生合唱队,可见社会对我们的 专业音乐教育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合唱比赛中的综合素质考 评环节中,现场的四声部的视唱,在短时间内要求每一个人 都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音准、节奏,并能做到和其他声部平衡、协调,是需要有非常过硬的音乐素质的,从一个侧面也 能反映出一个音乐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 低。“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无论教与学,如果不付出 艰苦的努力,就不会有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高师要努力提 高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从专业技能提高方面要向专业音乐学 院标准靠拢,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多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多学生四年时间里连一次舞台都没有登过,以至于登上 舞台之后,出现了很多不应该出现的状况,诸如跑调、气不 够用、小动作不断等等,如果在平时多加强舞台实践锻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高歌唱 水准,使自身的声乐之路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还 要加强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和声、作品分析、中外优秀的 声乐作品欣赏等专业理论水平的提高,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 层面,提高专业综合水平,努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心理学 棚.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8.

11.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 高师 舞蹈专业教学 舞蹈教育

[作者简介]张美玉(1980- ),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音乐系助教,主要从事舞蹈教育教学研究。(河北 唐山 063000)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086-02

音乐教育课程中的舞蹈专业课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音乐教师而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它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音乐教学素质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新课程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舞蹈教学改革的步伐已明显滞后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由教育部等多家机构组织创编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自2007年9月1日起在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推广。由此,人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到舞蹈教育这个名词,越来越多地讨论到与舞蹈教育有关的问题,不论是赞成或是反对,是褒是贬,这都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也是一个重新振兴舞蹈教育的好时机。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笔者认为高师舞蹈教学改革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教学过程与技术传授理论相结合

我们要在理论的指导下发展舞蹈学专业。舞蹈各学科经过数十年或几百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培养舞蹈专业人才的科学教学方法和体系。舞蹈专业发展到今天,各学科都有其优秀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有待于发展的环节。国内外许多知名的舞蹈艺术院校,都有其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整套科学的教学理论体系,但我们高师舞蹈学专业教学的理论基石是什么?教学计划、大纲与课程设置等应该是怎样的?都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国内外和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要根据师范类高校舞蹈教学的目的和特性,以社会需求为原则,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有了方向和目标,有了明确的基石,有了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舞蹈教育人才。

二、教学活动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中,只授予学生高超的技艺,不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理论知识,就不可能造就出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另外,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实践性很强,只有好的说教不可能培养出名副其实的舞蹈人才。所以,在舞蹈教学中要理论与实践并重,有针对性地使学生全面掌握舞蹈理论知识与舞蹈技能。

高师舞蹈专业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中等学校培养师资力量,即现在的受教主体在不久的将来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从“指挥者”逐渐变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课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教程中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内容与人才需求相结合

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教师的职责作了极为精辟的概括:“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在推行的新课改对树立新型的教师观也提出了以下要求:教师作为引导者、舵手,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现今,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只有真正做到以市场为中心,并用市场来指导和调整教学,教学才不会落伍,培养的学生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高师舞蹈教学所针对的市场是新课改下的基础及中等教育人才,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只有培养出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教育者,才是现今高师教学的真正目标。为此,高师舞蹈教育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促进学生与他人的健康交往。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存在生理和心理加速成长和发展的特点,作为教师要了解他们充满热情、激情,活泼向上,富有朝气,同时又经受着种种困惑、矛盾和挑战的心理;了解他们渴望友谊、追求独立、反抗权威的心理。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在学校开展舞蹈活动,可以给予学生相互交流和团结合作的机会,培养团队合作精神。这一时期,学生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被别人发现。如舞蹈“红扇”编者很好地将现代舞的动作语汇融入学生的形态当中,用大幅度的跳跃、收放以及扇花的飞舞将学生年轻、奔放、跳荡的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只有选用准确的、符合学生心理、生理和形象的舞蹈动作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

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舞蹈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是不能忽视的,它有助于学生愉悦身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是全面教育的有机构成,是使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升教育品位,实现人的终极关怀的基本手段。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体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是实现美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审美体验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靠几门艺术课程,而应该融入整体教育之中。舞蹈是一门动觉艺术,需要亲身体验才能感受它的魅力。正如《舞蹈形态学》书中所言:“舞蹈不单纯是一种‘运动’形态,更是一种‘审美’形态,而这种运动的审美,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的审美,一方面又是改造人体的审美。”以舞蹈“踏歌”为例,舞蹈形态中具有“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所谓“得意忘形”,是不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性。“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导致了服饰对人体某种程度上的文化限制并最终决定了舞蹈的运动形态。这种限制主要在袖手、束腰、隆髻和缠足四个方面。“踏歌”的袖手使舞蹈“若轻云之蔽月”;“踏歌”的束腰使舞蹈“斜拽袖时云欲生”;“踏歌”的隆髻使舞蹈“虹裳霞帔步摇冠”;“踏歌”舞者虽未缠足,但可想象缠足更加“回旋有凌云之态”。由于对人体在“形”上的限制,“踏歌”作为中国古典舞更注意内蕴之“意”的开拓,使其表现追求“意生象外”的境界。

再次,要促进学生了解社会和世界。舞蹈种类繁多,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或新的形式。历史上由于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制约,千百年来民间舞蹈是在特定时空、特定群体中传承的。这个“特定时空”包括宗教仪式、祭祖祈神、年节聚会、生产劳动、婚丧嫁娶、谈情说爱等各种民俗事项;这个“特定群体”是指各民族的广大民众,尤其是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人民,他们总是喜爱用本民族的民间歌舞表达自己喜怒哀乐的情感,就是在劳动小憩或亲朋相聚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也要唱唱跳跳歌舞一番,民间歌舞是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舞蹈中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从外国舞蹈中可以了解异域风情,而不同时代的舞蹈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让学生在舞蹈中通过舞蹈感知社会。比如,西周时期,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其中“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有乐德之教、乐语之教和乐舞之教。周代的音乐领导机构“大司乐”是世界上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机构。再以美国为例,它将舞蹈与体育结合在了一起,虽然是结合的,但却很成功地使舞蹈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在校园里得以进行,而且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从而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教育和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艺术类教师的基地,学生走向社会后,多数走上了教师岗位,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下一代舞蹈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从某种程度上讲,就取决于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前从学校的舞蹈专业课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只有符合社会对舞蹈师资的要求,只有同时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技能,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身修养,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舞蹈教育人。

[参考文献]

[1]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张香兰.略论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J].学科教育,2003(6).

12.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篇十二

一、舞蹈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

舞蹈教育专业应该开设哪些课程呢?这些课程的结构又该如何设置呢?

课程结构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的, 而培养目标的依据是社会需求。为了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 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社会需求, 制定与之相符的培养目标。那么社会需要的舞蹈教育人才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就这一问题, 我用问卷调查, 电话咨询等方法调查了50所学校, 调查内容如下:

调查对象:中专 () 高中 () 初中 () 小学 () 幼儿园 ()

调查地点:

调查内容:1.已开设的音乐舞蹈课程有哪些?

2.是否需要舞蹈方面的教师?

3.若需要, 还需具备其它什么样的素质能力?

发出的50份问卷, 收回36份, 其中中专6所, 高中10所, 初中8所, 小学7所, 幼儿园5所。绝大多数学校现已开设的音乐舞蹈课程只限音乐课, 有18所学校需要舞蹈方面的教师, 占总数的1/2。在这18所学校中有1/6的学校需要专业性强的舞蹈教师, 其余学校需要的是懂吹拉弹唱各方面知识的人才。由此不难看到, 中小学对舞蹈方面人才的需求量是比较可观的, 但是绝大多数学校需要的是综合性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高等师范类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适应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各方面日益社会化现代化的需求, 学历学位高, 综合素质高, 一专多能,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小学舞蹈教师。[1]我系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能在中高等学校、科研单位、演艺机构等具有舞蹈专长又具有综合艺术素质, 可以从事专项表演、编创、教学的高级复合型人才”。[2]可以看出我系提出的一专多能, 提高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 符合市场需求, 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舞蹈课程要在重视舞蹈知识技能的同时, 开展多门艺术学习和鉴赏课程, 并努力在提高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上下功夫。

二、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原因

我系舞蹈教育专业课程在培养目标的框架下的实际情况如何呢?对此, 我对我系首届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学时和学分做了统计和归纳。

从这样的比例可以看到, 我专业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理论的重视程度, 但是开设的艺术拓展课只有音乐, 且课时数只占总课时的1.3%, 这使我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 也与社会一专多能的人才需求不符。其次, 专业理论课程的课时占总课时的8.9%, 这与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科研单位的目标相矛盾。再次, 由于普高生和艺校生进校前的文化储备不同, 在接受相同课程体系下的教育时表现出不同的理解程度, 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

我系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仅仅是个例吗?针对这一问题, 我对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师范类院校的同专业进行调查, 下面以四川师范大学为例。[3]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四川师范大学舞蹈教育专业以舞蹈技能课程为主, 而与音乐相关的必修课的课时安排只有1%。与我校不同的是, 该校师范类课程只有一门学分为2的选修, 这远远不能满足准教师的知识需求。专业理论课程的缺乏, 使舞蹈教育陷入重技巧轻理论的恶性循环。

综合以上被调查院校, 笔者发现课程结构设置的问题是舞蹈教育专业在现发展阶段中普遍存在的, 其存在原因如下:

(一) 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

1979年以前, 我国的舞蹈教育以培养舞蹈演员为目标, 而不涉及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的培养, 这种根深蒂固的以舞蹈表演为主的教育观念使教学陷入轻理论学习重技术技巧的初级状态。特别是知识储备原本不足的中等艺校生源的学生在这种教学状态下, 文化素养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二) 师资力量的紧缺。

舞蹈本科学历教育起步较晚, 不可避免的导致该学科硕士学历滞后, 培养高学历人才速度慢, 数量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使舞蹈理论课程如舞蹈形态学、舞蹈心理学等的开设得不到保证。

(三) 经济条件的制约。

我系舞蹈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将合唱、台词、国标、情景练习等作为专业必修课, 可是学校的实验设备条件, 开设课程的能力等具体情况制约着教学计划的实施, 将原本完整的教学计划扼杀在摇篮中。

三、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解决方法

如何才能有效的克服上述困难, 解决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转变观念。1.转变教学设置者程式化的课程设置模式。首先, 开设艺术审美类课程。这样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审美力、感受力, 加强其对舞蹈作品的演绎能力, 另一方面也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吻合。其次, 针对少数艺校生源的学生, 通过增加其选修课类别与数量的途径, 督促其学习各方面基础知识, 为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奠定基础。2.转变教师教学中重专业性技巧性而轻理论性和师范性的观念。在给学生讲解舞蹈知识技巧的同时, 要将教学技巧与经验进行传授, 以便学生在教学中学习借鉴。3.学生要转变依赖性学习的学习观念。课前, 学生可查阅各种资料, 并进行备课和试讲, 一方面通过广泛的查阅积累相关知识, 另一方面可将自己的试讲与老师进行对比, 取其所长。另外, 学生要广泛涉猎各类艺术, 了解各科知识, 努力成为专业性、师范性、综合性俱佳的舞蹈教育人才。

(二) 建设师资。

面对现今师资力量紧缺, 一些课程的开设得不到保证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到解决:1.提高薪资待遇, 使教师不为生活压力所困扰, 专心学习与教学。2.教师可以参加各种培训和交流, 了解最新学科成果。3.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讨论, 相互学习一起完成教学任务。4.提高教师学历。通过提高学历的途径鼓励教师继续学习, 不断增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三) 升华情操。

为了大众都可以受到教育, 陶行知先生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 率有共同理想的青年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建立教育基地而无怨无悔。在没有高薪资、高待遇的条件下, 教师也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将为学生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以上是根据我对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认识提出的设想, 需要经历实践的打磨。我相信在舞蹈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将越来越完善。在完善的课程结构下, 舞蹈教育专业将为社会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的复合型教育人才。

摘要:为了培养更适合社会需求的舞蹈教育人才, 本文通过调查, 对现今舞蹈艺术的社会需求进行了解, 用文献法、对比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高师舞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原因, 并提出转变观念、建设师资、升华情操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舞蹈教育,课程设置,高等师范类院校

参考文献

[1]张琳仙, 张志刚.舞蹈教育专业教学管理概论[M].中国妇女出版社, 2004.

[2]赵丽.高师舞蹈专业就业去向与策略[J].黄河之声, 2011, 16.

[3]孙亮.舞蹈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 2012, 3.

[4]徐颖.对高师类本科舞蹈教材和课程建设的思考[J].运城学院报, 2005, 6.

13.高师舞蹈教学论文 篇十三

基于文化视野的高师古筝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杨丹

摘 要: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古筝演奏课程是其课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教学理念、内容与方法都存在问题,尤其是古筝演奏的文化意蕴没有得到重视和挖掘。基于文化视野的高师古筝教学,应该关注古筝演奏的文化意蕴,增加古筝文化理论的内容,加大传统乐曲的比重。

关键词:古筝教学;文化;改革

器乐演奏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筝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乐器,深受大众喜爱,所以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教育)专业中,学习古筝的学生人数众多。古筝演奏课因各个高校的培养方案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在大多数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课程中,有一对一、一对多、小组课等多种形式。虽然形式多样,但教学的理念、内容与方法都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古筝演奏的文化意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使教学的目标发生偏离。从文化的视野中去探索古筝教学的改革之道,成为一种必要。

一、古筝演奏的文化意蕴

早在战国时期,古筝就在秦国一代流行。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随着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在逐渐完善着。古筝的制造手法和工艺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更趋多样化和科学化。如果说古筝的构造知识与物理声学中的内容息息相关的话,那么要掌握古筝各个流派的风格特点就应该多了解地理、历史方面的.知识了。比如,流行在北方寒冷地区的“齐鲁派”,出音高亢嘹亮,豪爽奔放;而江南一带的“吴越派”则细腻明快,尽显南国风情。可见,看上去与古筝毫不相关的物理学知识和地理常识,其实都很有用武之地。

古筝艺术与姊妹艺术(如,文学、美术等)也是有很密切的联系的。如,古筝曲《阳关三叠》就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谱写的一首琴歌。这就要求演奏者不仅在技法上弹奏曲子,还要对古诗词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把握曲子中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由此看来,古筝演奏与其他艺术门类是紧密相联的,演奏者对姊妹艺术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演奏者的表现力。

当然,与专业本身相关的史论也是演奏者需要重点把握的。关于古筝的起源,学术界有几种主要的学说:争瑟为筝说、蒙恬造筝说、京房造筝说等等。要了解这些学说,便要求演奏者对音乐史论及历史人物有深入的研究。比如,筝曲中的“河南板头曲”,它起源于明朝的民间说唱音乐“河南曲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河南曲子出现了分化,一些短小的曲牌在表现时产生了角色的分工,逐步形成了舞台表演艺术,而其他的便逐渐发展成“板头曲”,成了纯粹的器乐独奏或合奏曲了。可见,明朝说唱音乐的历史对古筝演奏者掌握某类曲子的来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文化视野的古筝教学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的古筝教学要把握古筝传统与创新的状况,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正确的理念能够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使我们的教学行之有效,使古筝艺术得到传承与弘扬。了解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的状况和形势是不够的,我们要更加深刻地进行思考,并且从中得到能促进我们进行古筝教学的启示。一门学科想要更加完善和长久地发展,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性很强的器乐学习。拿古筝来说,如果连古筝的历史沿革、流派特征这些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掌握,即使弹奏技法很出色,从长远的眼光看来,这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忽视传统筝曲的教学,也不能只教怎么弹奏、怎么表现,还应开设系统的理论课程,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传统,传承传统,从而更加有效地弘扬古筝艺术。

在古筝教学中,很多教师以考级的教材为主,以短时间达到某种级别为最终目标。古筝的学习沦为技巧的训练,乐曲的弹奏是为了考级或比赛等功利目的。我们也应该根据业余学习者的年龄特点,适当教授一些传统乐曲,并讲授关于传统古筝流派的知识,增加传统古筝乐曲的赏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筝最原始的美,才能使他们在古筝的学习中获得审美的体验和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怡养心智的目的。传统古筝文化的内涵也会在学生的心里扎下根,埋下一颗传承的种子,使传统古筝艺术后继有人,永不消失。

为了古筝艺术能保持优良传统和发扬光大,高师古筝的教学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艺术技巧和吸收新的文化知识,保持古筝演奏的文化意蕴,使演奏和教学都能与时俱进,更加丰富。在教学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文化修养的培养,使他们的演奏更有底蕴。古筝文化,博大精深,理解古筝演奏的文化内涵是古筝演奏的灵魂和精髓。

上一篇:清明见闻作文初一下一篇:老人集体生日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