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18篇)
1.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篇一
题记: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传统节日众多,具有普遍影响力的节日就有七个,以时间为序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然而,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日如今却或多或少地陷入了有其名无其实的境地。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却有日益萎缩的迹象,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有些忧思和尴尬。
大凡一个流传广选的节日都是需要符号代言的,符号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让人见到符号就想到了这个节日。符号是节日的延伸,可以为节日赋予许多新的含义。
中国传统节日中以符号代言的节日最有名的当是端午节了。端午节的符号主要有二,一是屈原,二是粽子。二者的关系是以粽子祭祀屈原。有趣的是西方的圣诞节也是以符号代言著称,主要的符号也有二,一是圣诞老人,二是圣诞礼物。二者的关系是圣诞老人送圣诞礼物。因此有了屈原PK圣诞老人的想法。
一、节日起源PK:
端午节源于2288年前屈原的逝世。圣诞节源于耶稣的诞生,耶稣诞生的时间已无法考证,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138年,据今1872年。有趣的是一个悼念死,一个庆祝生。生的伟大与死的光荣在此交融,孰优孰劣不容分辨,因为这是不同文化的内涵。单从节日起源的时间而言,端午节比圣诞节早了4,算是略占了上风。
二、节日流行程度PK:
圣诞节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不仅盛行于西方各国,在东方各国也十分流行。端午节却依然在国门内徘徊,时热时冷,几千年来不见其兴,只闻其衰,唯余国人心痛矣。是世人好喜庆,不喜哀痛?还是屈原的魅力比不上圣诞老人?答案值得深究。从流行程度来看,不容置疑,端午节落后圣诞节远也。
三、节日习俗PK:
端午节的习俗成发散式,如祭祀屈原、曹娥,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挂艾草、菖蒲、榕枝等。而圣诞节的习俗成树状式,如圣诞老人、圣诞电影、圣诞大餐、圣诞装饰等。中国的端午节沿续了中国节日的浪漫式发散,西方的圣诞节承袭了西方节日的品牌式发展。这也是东西方文化内涵的不同,不关乎节日习俗的高下。单就今日的经济视野和营销手段来说,自然是圣诞节略胜一筹了。
2.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篇二
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决定了中国人安土重迁和向往祥和圆满的民族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充分体现在传统节日文化里。“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家庭的思念和维系。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中国人合家团圆的日子。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节日,即使再苦再忙也要往家里赶,与家人团聚,相互祈祷祝福美好的生活。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的是一家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夜饭一样,西方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聚会,圣诞节也是传统的家庭团聚的日子,即使在很远的外地,人们也要尽量赶回家,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并齐唱圣诞歌,相互赠送礼物祝福,祈求幸福、快乐在美国,感恩节期间,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都要赶回家过节,这已经成了全国性的习俗。今天,在美国人心目中,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节”。传说,公元3世纪,有个叫圣瓦伦丁的圣人,曾极力协助一些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为此在罗马殉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2月14定为情人节。中国农历中每年的七月初七,又叫“七夕节”,也是个美好而又充满神话色彩的浪漫节日,成为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了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如: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在鄄城、曹县、平原等地有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在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传统节日。但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惟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一直流传民间。被公认为中国的情人节!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的不同点
中西地理环境的差异使中西文化呈现不同特点。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古代希腊,一方面农业生态条件恶劣,粮食不能自给;另一方面手工业比较发达,海路交通便利。这些条件促进了这个地区频繁的商业往来和人口流动,而这些又反过来促进了这个地区航海业和造船业得发展。古希腊的地理环境的特点在于“小而多”,它由许多各自独立,结构各异的小地域组成,彼此易于互相交通但却难以融为一体。这个特点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世界是“天外有天”。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基督教信仰上帝和这个自然地理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情人节(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圣人)、圣诞节(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
但是中国的地理环境就不一样了,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大而一”,黄河、长江将生活在各个支流流域的社会连为一体,这个大地域的四周则是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因此站在这个大地域来看世界,便自然会认为这里乃是四海之中的唯一大陆,乃是整个天下。这种地理环境适合于农业的发展孕育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但却不甚利于商业的发展。与外部世界的隔离和发展农业所需的定居群居,使得人们安土重迁,限制了人口流动。定居与各个小流域的农业人群可以不断与其他小流域的人群联合、融合,从而形成更大的政治和文化共同体但是却不轻易迁徙,个人和个体家庭脱离部落、宗族而乔迁他乡在文明初期实属罕见。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处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三、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们与外教老师的交往中,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异同,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必须的文化,比如课堂里学生对外教老师的一些非语言的表情,并增强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实现期望情、手势语、身体语言等的理解所产生误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年龄和性格等个体因素,向对方挤眉弄眼、抓耳挠腮或热情吻抱,结果就适得其反,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愤怒。因此,我们在语言教学应从文化意识入手,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生活方式、节日习俗和节日文化。这样,才能和外国朋友交际时适度地表达问候、祝福,送一些相关的小礼品而不至于出现误解,或产生尴尬情形。
中西方人的交际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交际形式,而且是一种熟练运用语言并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形式。节日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东西方节日文化的内涵的理解,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达到相互理解,促进友谊,建立互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方节日文化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的异同,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必须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意识,并增强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实现期望中的和谐的跨文化交际,实质性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高水晨.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M].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
[4]葛校琴.英汉语言禁忌的深层文化映现[M].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
[5]李成.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6]李成文.洋节与中国节日的交融[M].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7]汪国军.英汉文化、语言禁忌与语用问题[M].襄樊学院学报,2010.
[8]王心洁.中美节日之比较[M]东南亚研究,2011.
[9]曾剑平,汪华.语言禁忌与文化心理[M].江西社会科学,2009.
3.浅谈西方节日的变迁及文化的内涵 篇三
关键词:西方节日;文化内涵;变迁
引言
没有一个民族是没有自己的传统节日的,例如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与体现。同样,在地球的另一端,欧美国家也有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与我国的节日,从庆祝时间,庆祝的内容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人们对于节日的庆祝初衷还是大体一致的。那就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节日来加强彼此间的联系与纽带,让人们在节日中获得对今日生活的愉悦与感恩。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来自于一些祖辈流传至今的民间传说,或者是我们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所遵循的节气表。节日设立的另一个主要的途径是来源于国家的相关法律或者法规。例如,每个国家的国庆几乎已经成为了百姓生活中所必需的节日的一部分。这一点中西方之间存在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本文主要从西方节日的变迁中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 西方节日的变迁
中西方在世界舞台上交流的日益常态化,让很多具有欧美特色文化的节日也飘扬过海来到了中国。由于缺乏对节日背后文化的了解与领悟,我们在庆祝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商业上的作秀或者炒作而忽视了节日本身所带给我们的意义一启迪。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欧美国家最大的节日——圣诞节。每年的12月中旬,欧美的各个国家都会被一种祥和喜庆的气氛所包围。人们用五颜六色的彩灯来装饰一棵很大的圣诞树。到了晚上临睡觉前,父母还会在孩子们的床头挂一副圣诞袜子。因为到了半夜的时候,来自遥远的北极的圣诞老人会乘坐着雪橇,通过烟囱来到每家每户为可爱听话的孩子们,送去他们心仪已久的圣诞礼物。其实,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孩子们也渐渐发现和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世界上没有圣诞老人,把礼物偷偷放进他们的袜子里的是他们亲爱的父亲、母亲。但是,事实虽然如此,这并没有妨碍长大成人的孩子们和他们当初的父母一样,把这种爱通过节日的方式来传递下来。
其实,根据旧约圣经的记载,在2000多年前,上帝派自己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去拯救那些穿着死亡的囚衣在地球这座逃城艰难度日的人们。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上帝之子耶稣就把他出生的那一天,叫做圣诞节。在这一天,人们放下手中所有的工作。据说,在战争期间,如果恰逢圣诞节,交战的双方也会通过暂时停火的方式来遵守这么一个神圣的节日。平安夜作为圣诞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是在每年的圣诞节的前一天。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欧美影视作品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平安夜的那一天,人们会互相送出祝福的“苹果”以象征着自己向对方送出的平安的祝福。而且,在年轻的女孩心中,还藏着一个平安夜的秘密。那就是在平安夜的凌晨时分,她们会拿出别人送的平安果,用小刀慢慢的削皮。如果苹果皮直到整个苹果削完为止都没有断开,就代表着自己的爱情之路会非常的顺利。无论这样的做法到底有无科学道理尚且不得而知。但是,这种关于圣诞节的欢庆意识已经慢慢的深入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的内心。
二 西方节日的变迁背后的文化内涵
根据西方国家的经典著作《圣经》记载,在旧约时代,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是在很久以前,地球是一个村落,所有的人之间的语言是相通的。后来,在寻找回到天堂故乡道路的过程中,人们尝试集中所有的智慧和精力来修建一座通天的高塔。天上的神闻讯后非常震惊和恼怒,就把人类的语言变得彼此不同。于是,人们互相争吵,结果谁也听不懂谁的观点。最后,通天的高塔也没有竣工,人们漂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随之而来的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及不同的节日。
最近的圣经研究者证实,所谓的上帝之子耶稣,根据新约马可福音的记载并不是出生在我们每年欢度圣诞的那一天,也就是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个出生的日期,是在公元三百六十一年,由当时的罗马教廷来通过法律的形式颁布来遵循的。其实,这个圣诞节所欢庆的并不是耶稣而应该是太阳神阿波罗。所以,数百年来,人们所庆祝的节日其实是在人为意识引导下的一种宗教的操纵。从其中,我们也感受到了世俗对于宗教的试探与压制。但是,无论怎样,抛开节日背后的宗教色彩而言,我们作为普通的社会大众,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爱的传递。
在二战后的美国,在一年的圣诞节前夕。有一位美国大兵从越南给远在千里之外纽约的父母打电话。电话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战争结束了,我要回家和你们一起过圣诞节。父亲闻讯后特别高兴。因为他们已经好久没有在一起过圣诞节了。可是儿子的第二句话让这位商场精英陷入了沉思。儿子说:爸爸,我能把我最好的朋友带到我们家,和我们一起过圣诞节,一起生活吗?不过,由于,在一次执行任务的过程中,由于不小心踩到了地雷,他失去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父亲听完儿子的话,非常不满。他说: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要去管他,让他自己自生自灭吧,政府会管他的,你快回来吧,我们一起过圣诞节。可是,儿子的电话就在听完父亲的话后,挂断了。两个星期后,父亲接到了纽约警方的电话,说是他的儿子从帝国大厦跳楼身亡,经调查后发现属于自杀。在停放儿子尸体的太平间,父亲非常惊异的发现:他的儿子少了一只胳膊,一条腿。父亲陷入了极大的自责与痛苦之中。这种痛苦恐怕与当初自己和儿子通话时的自私与残忍分不开的。结果,自己的自私换来的是儿子永远的离开。这是在欧美国家流传甚广的一个关于圣诞节的故事,更可以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爱的传递,圣诞节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另外一个关于圣诞节的文化内涵是通过一则通话来解读的,那就是非常著名的安徒生童话里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在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可是在万家灯火,人们都在欢度圣诞节的时候,她一个人在马路边,赤着脚,卖火柴。最后,小女孩的火柴,没有卖掉。她也不敢回家,因为回家爸爸会打她。在划掉一根根火柴后,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微弱的火光中,感受到了温暖与来自天堂奶奶的拥抱。火柴最后灭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尸体,在第二天被人发现,只是嘴角还带着浅浅的微笑。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小朋友好像不理解:为什么小女孩不穿羽绒服,为什么小女孩不吃肯德基。可是,在这个故事中,我们会发现在欧美的文化里,节日对于很多处在中下层的人们来说,有时就是一道坎。
在美国圣诞节故事中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么一层含义的表达。在圣诞节来临之际,丈夫为了表达自己对妻子的爱,毅然把自己珍藏的祖传的手表卖掉,就是为了给自己的妻子买一把漂亮的梳子。可是善良的妻子,出于同样的考虑,为了表达自己对丈夫的爱,剪掉自己漂亮的金发来卖掉,给丈夫买了一条表链。就这样,在圣诞节,丈夫发现:妻子漂亮的金发不见了。妻子也发现:丈夫珍藏的手表也不见了。在彼此的愛意中,一个让人心动的圣诞节就在我们感动的泪水中划上了句号。
结语
任何节日的开始都是源于一种文化的传承或者说是几年。西方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了很多的节日。除了上文提到的圣诞节之外,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感恩节,情人节,复活节等等。虽然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相信在这些节日的背后一定凝聚着我们人类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爱。因为爱是最大的节日礼物,爱才是我们最值得庆祝和怀念的节日。
参考文献
[1] 万媛媛.中西方传统节日的对比研究[J]. 青春岁月. 2012(13)
[2] 郭贵丽,张立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08)
[3] 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4] 张瑞芳.西方节日的宗教内涵浅析[J]. 考试周刊. 2008(26)
4.西方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 篇四
二月十四日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节日。你可以用一个心状的盒子,里面放上巧克力糖,来传递爱的信息,也可用彩带扎上一束鲜花来传递--“你愿做我的情人吗?”
愚人节
愚人节是西方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可以相互开玩笑,愚弄别人。没有人知道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但一般认为是首先从法国开始的。
复活节
英国大部分节日都起源于宗教。复活节发生在过了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原是纪念耶稣复活的日子。而现在对大多数人来说,复活节只是一个人们享受美好春光的普通节日。
5.我不过西方的节日 篇五
每当西方节假日收到朋友的祝福,无奈的愤怒涌上心头。
我不是基督徒,何来圣诞节?
我不是上帝的子民,何来情人节?
我更不是西方的公民,缘何要过西方的节日? 家人团聚,赞天地之化育,我感恩,过春节!家人团聚,报四时之恩赐,我温暖,过中秋节!家人团聚,感先贤之圣德,我学习,过端午节!家人团聚,念祖先之恩德,我思远,过清明节!家人团聚,孝亲人之大恩,我感动,过重阳节!冠礼上,我有三加冠冕,宾客云集,何来举手宣誓? 婚礼上,我有大红的盖头,凤冠霞帔,何来白纱祭祀?
寿礼上,我有寿桃长面,福禄寿三星高照,何来英文的歌曲,蛋糕和蜡烛? 忘了吗?我们的祖先叫炎黄?
我们有霓裳羽衣,穿起民族服装,何来异样的目光? 我们有礼义廉耻,做个孝子慈孙,何来怪异的叹息? 我们有戏曲歌舞,唱首昆腔越剧,何来与时代不配? 敌人本想殖民我们,没有办到,今天我们自我殖民。敌人本想侵略我们,没有办到,今天我们自我侵略。敌人本想同化我们,没有办到,今天我们自己同化。忘了吗?我们的祖先叫炎黄?
忘了祖宗,崇洋媚外,是自我奴化。忘了文化,蛮语洋文,是自我同化。忘了冠服,西装领带,是自我洋化。
请不要在西方节日给我发祝福的短信,因为我是中国人。请不要在民族节日让我穿西装,因为我有自己的服装。请不要在生日时给我吃蛋糕,因为我有长寿面。
6.要不要过西方节日 篇六
1. 有些人喜欢过西方节日
2. 这一现象的原因
3. 这一现象的影响
due to the heavy influence of western cultures, more and more modern chinese people prefer western holidays to traditional ones. when christmas or valentine day comes, youngsters flood into bars, restaurants, and department stores to celebrate these festivals which their ancestors know little about.
the reason behind this social phenomenon is obvious: in a society dominated by mass media and consumerism, festivals and holidays from abroad are labeled as “fashionable and new”, while traditional ones as something “out of date or old”. young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regarded western life style depicted in hollywood films as their ultimate goal of life. therefore it’s no wonder that chinese young people love christmas much more than spring festival.
the influence of such a social phenomenon should be carefully studied. in my opinion, the wide spread and recognition of western holidays will definitely harm our traditional value. if we don’t take some measure, in years to come,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may be alien to our offspring. it’s high time that the government took some action.
7.浅析基督教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 篇七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 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 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节日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信仰, 例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以及感恩节都是基督教教会年历的传统节日。
二、追溯西方节日的宗教意义
(一) 圣诞节
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每年的12 月25 日, 是庆祝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圣诞节是西方最大的节日, 也是人们最喜爱的节日。圣诞节对每个家庭来说, 意义也特别重大。只要有可能, 离家再远的人也要赶回家里庆祝。《圣经》中记载耶稣诞生的年份被记为公元年。耶稣是由圣母玛利亚, 因圣灵感孕, 降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耶稣降生是为救赎人类, 公元354 年,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在耶稣诞生的日子来纪念耶稣。公元440 年, 罗马教皇正式宣布这一天为圣诞节。为了纪念圣诞节, 人们用圣诞树, 并在圣诞树上装饰上彩灯、明星、和平鸽等。与此同时, 彼此互赠圣诞贺卡并附上新年的祝贺等。圣诞树上的明星, 以及书上的彩灯都象征着耶稣是世界的光。《圣经》中记载, 当耶稣降生在马槽的当夜, 天空中有明星闪烁。来自东方的三个博士带着自己的礼物, 在明星的指引下来朝见耶稣。这也是为什么在圣诞节, 人们要互赠礼物。
(二) 复活节
《圣经》中记载着, 耶稣由童贞女玛利亚因圣灵感孕而生, 是为救赎全人类的罪孽, 也称“救世主”。耶稣选取12名门徒, 带着他们传教。后因被犹太教当权者仇视, 被捕送至彼拉多手下宣判, 被定十字架, 三天后死里复活。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死而复活而定的。在西方国家, 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 在春分当日 (3 月21 日) 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的第一个满月之后, 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因此, 复活节会在3 月22日至4 月25 日之间。复活节 (Easter) 寓意着新生, 代表着生命、光明、欢乐的恩赐者主耶稣再次回到人间。复活节前一天要举行夜间祈祷。复活节当天要吃圣餐, 人们见面会说“主复活了”, 然后开始互赠彩蛋, 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的故事。
(三) 感恩节
每年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国家的感恩节, 是感谢上帝的日子。它的起源是源于17 世纪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木船从英格兰出发, 漂泊近三个月到达美国东南部港口。他们发现印第安部落无人居住就定居下来。但是冬天衣物缺乏, 以及疾病侵袭, 许多人没有存活下来。在第二年的春天, 幸存下来的人们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帮助, 给他们种子, 教他们打猎。为了感谢上帝给予的丰收与帮助, 移民们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 并邀请印第安人一起来庆祝。他们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 放礼炮, 举行宗教仪式等。与此同时, 用自己猎取的火鸡以及自己种的南瓜、玉米等感谢上帝的恩赐。
三、西方节日影响下的观念意识
节日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殊日子。它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由随意到定型、逐步发展和补充的过程, 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 社会力量的强大, 人们更强调节日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表达。西方的宗教主要是为精神“孤独者”提供灵魂的依托。西方宗教的内容与“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以及西方工商业盛行所导致的个人生存中的孤独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西方传统节日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浓浓的基督教文化色彩, 说到底是基督教的兴起和普及, 工业社会商品经济代替了农业经济下的结果。那么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基督教影响下的节日文化是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性格等。西方社会的节日, 更多的是挖掘个体价值, 追求外张力, 狂欢, 神圣等是其影响下的主要观念意识。
了解西方一些主要传统节日与其相关的一些文化渊源, 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西方国家的民族以及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与我们有积极意义的外来文化, 从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珍珠, 卫华.西方节日活动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8.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词语探析 篇八
关键词:词语文化节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博曾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提出文化词汇并给其下了定义:“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他还对文化词汇的两大特点作了进一步解释:“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下面我们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词语入手,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其构词方式及文化意义。
一、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守岁、春联、拜年、年货、贺年卡、饺子、年夜饭等。这些词的构词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门神、鞭炮、春联、桃符、年画、年货、年夜饭、贺年卡、压岁钱。
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拜年、守岁、爆竹。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如:饺子。
(二)文化意义
由春节衍生的这些文化词语都传递着年味,与人们的所做所愿密切相关。“年”,《说文》:“谷熟也。《春秋传》曰:大有年。”甲骨卜辞中“受年”即为获得好收成之义。我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百姓最看重的,谷物成熟呈现一个周期,因此“年”是集时间词与收成义于一体。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春节全家人要团聚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将这些文化词语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文化意义。
(三)传统习俗
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人们整晚不睡,这叫“守岁”,除夕一过便是人们常说的“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强调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前一天,人们会贴年画、春联来装点房子,使整个节日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气氛。最丰盛的当属年夜饭,人们会准备不同种类的食物,边欣赏电视节目边享受美味佳肴。凌晨一到,人们便开始辞旧迎新,燃放鞭炮,迎接新的开始。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传说,每到初春叫“年”的魔怪就会来伤害人,为保平安,人们燃放鞭炮使其远离。春节这天,小孩子门会收到长辈的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都是吉祥平安的寓意。拜年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拜年方式变得多样化,短信、电话、邮箱、微信、微博替代了古老的拜年方式——向长辈磕头跪拜,向同辈拱手作揖,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贺年卡由古代的谒刺发展而来,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对春节最真实的写照。
(四)传统食物
春节的传统食物非饺子莫属。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此时饺子是药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辞旧迎新、寄寓美好,人们怀揣着新的愿望迎接新年,所以这些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年”“岁”“春”之义息息相关。
二、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晚上过,夜晚又称“宵”,因此得名元宵节。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猜灯谜、观灯、赏花灯、吃元宵、放焰火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动宾型。
(二)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点灯是汉明帝提倡佛教,对佛表示尊敬之举,流行至今。张灯最初是为人们的生殖目的服务,是祁子也是祁年。现在每逢元宵佳节,各大公园、商场都会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让人乐在其中,感受着节日氛围。
(三)传统食物
元宵节的代表食物是元宵,又称作汤圆,含“团圆”的意思。“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形状食物,可以包上各种不同口味的馅,煮熟或者炸熟即可。元宵节还在年节内,等于年还没过完,家家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都传达着美好的寓意。
三、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清明节一般在阴历三月份,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扫墓、祭祀、折柳、插柳等,祭祀构词方式属于联合型,其余均为动宾型。
(二)文化意义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最美人间四月天,一切生物都开始苏醒,焕发着青春与活力,清新明朗。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介子推与他患难与共,对重耳十分忠诚。后来重耳当了国君,要重赏介子推,此时介子推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不肯出来受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终不肯出山,抱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痛不已。为纪念介子推,将其被焚之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糟糕、蒸饼之类的寒食。由于寒食节也为传统祭祀的日子,与清明节相差一天,也都列入清明节之列。因此清明节主要内容是为祖上祭扫坟墓,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可以看出,节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四、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为“初”的意思,又叫端五节。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粽子、香包、彩绳、赛龙舟等,其构词方式分以下三种:
偏正型:香包、彩绳
动宾型:赛龙舟
附加式:粽子
(二)文化意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传说都与纪念诗人屈原有关。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屈原以是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原就这样离开楚国,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百姓为使屈原免受鱼虾侵食,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肉体。之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香药、朱砂、雄黄,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各异,玲珑可爱。
五、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endprint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俗语“月到中秋分外圆”,所以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月”有关,如祭月、赏月、拜月、月饼等,前三个词语的构词方式为动宾型,月饼构词方式为偏正型。
(二)传统习俗
中秋之夜,月明且圆,因此人们常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的正是团圆之义。至宋代,中秋节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月有关,当然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中秋正值赏月好时节,所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三)传统食物
拜月、赏月是传统习俗,当然少不了传统食物——月饼。传说月饼起源于唐初,但“月饼”一词最早在南宋文献出现。如今月饼的口味多种多样,中秋节馈赠月饼已成为一种礼节,这些都传达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一名来自《易经》八卦,将“九”定为阳数,两个九即为两个阳,所以称“重阳”。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其中登高、赏菊构词方式为动宾型,茱萸为叠韵的单纯词。
(二)文化意义
人们的所做都与所愿息息相关。相传重阳登高是为了祛除祸灾,健康长寿,加上重阳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之际,登高观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诗句,都真切地描写了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的文化传统。
七、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的初八,它是一个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腊祭、腊八粥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偏正式。
(二)文化意义
远古时期,汉民族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来祈求福寿。杜台卿《玉烛宝典》:“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以此来看,古代“腊”与“猎”同义。关于腊八粥,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在成道的前一天,为寻求人生之道,走遍名山大川,因长途劳累,饥渴难忍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用乳粥喂他,才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称为‘佛粥或‘五味粥。”现在的腊八粥也是放入各种各样的粮食及糖类、红枣,象征着五谷丰登。
八、结语
综上来看,传统节日有其自身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些方式都包含在所形成的文化词语中,使词语传递着文化色彩。只有结合文化,才能更透彻理解这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词语的真正内涵。汉语词汇是汉文化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我们必须从汉文化中找到相关词语的源头,寻根问底。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西方节日万圣节作文写作 篇九
队员有个出状况的,还好发现的早,虽然有损失但是总比任其发展毁了这个孩子好,就算是个经验教训吧,以后不要再犯就好了,发现我现在也有了为人父母的那种关爱,看着一个好好的孩子变坏,真的觉得心理很难受,还好还好,有惊无险!!!
10.西方节日复活节个人心得体会 篇十
这个星期六,我在家里制作了一颗漂亮的复活节彩蛋。 我让爸爸帮我准备好一只白白的鸭蛋,我拿出彩色笔就开始了。我先拿起鸭蛋,想了一想,灵机一动,拿起黑色的彩笔,在蛋的中间画了一条波浪线,下面再画些什么好呢?我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了什么,我拿起红色的彩笔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就画好了,原来我在那条波浪线上又添上了三个大大小小的红色爱心,表示爱。我左看看右看看,又觉得缺了点什么,原来是因为彩蛋的颜色太单调了,于是我把波浪线当作分界线,把上面涂成了黄色,把下面涂成了绿色。哇!一颗漂亮的彩蛋诞生了。我很喜欢它。
11.节日与节气 篇十一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龙是中国传统中的祥瑞之物。二月初二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前后,冬眠的动物被春雷惊醒,民间认为龙在这一天“抬头”,所以二月二也称为“龙头节”或“春龙节”。
在唐朝,二月二也叫做迎富日。这一天人们要吃富贵果子,也就是各种糕点,并且携带鼓乐外出,称为“迎富”。
“引进勤龙,送走懒龙”也是二月二的民间风俗之一。人们会在清晨用柴灶里的柴灰,在地上连续不断地撒成一条长龙,一直撒到河边或井边,意为将懒龙送走。然后从河边或井边用黄土撒成长龙,直到自家门前,意为将勤龙迎接回家。因为在古代,人们认为龙可以主宰风雨,这种引龙活动是希望春天能有几场好雨,以便春耕。
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娱乐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中放着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因有很多的娱乐性,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中和节
二月一日中和节是唐朝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和上巳节(三月初三)、重阳节并成为唐朝三令节。唐德宗在789年下诏,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在这一天,官府休假一日,民间百姓互赠百谷果实。只有宰相、尚书不能休息,他们要向皇帝进献农书时历,同时送几粒优良的种子,具有重农业,促生产的意味。皇帝在这一天也会宴请大臣,地方官吏宴请下属。此时寒冬已过,农作伊始,中和节预示着重农务本。
惊蛰(2014年3月6日)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晋·陶渊明《拟古九首》其三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的“蛰”,意为“藏”。惊蛰指的是春雷乍动,冬眠的动物被惊醒,出来活动,是一种反映自然的物候现象。
古人讲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时已经是桃花盛开的时节,仓庚就是黄莺,也开始鸣叫。“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宋之问的诗句描写的就是惊蛰时节的景象。
农谚说:“过了惊蛰节,农耕不能歇。”惊蛰时期,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了春耕,冬小麦开始生长,耕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极其重要。
惊蛰时民间有吃炒蝎豆的习俗。惊蛰雷响,将各种虫子蝎子都震了出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流行吃炒蝎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同时加入花椒、大料等各种调料,24小时之后滤水晒干,然后放入锅中炒熟。炒蝎豆寓意是炒死像蝎子这类毒虫。民间还有鸡吃蝎子的说法,在惊蛰时,也有人家会贴上金鸡报晓、鸡吃蝎子的年画,以用来驱避毒虫。
春分(2014年3月21日)
仲春初四月,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唐·徐铉《春分日》
春分在古时被称为“日中”或“日夜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春分的含义,一是指一天的时间昼夜平分,二是指这一天平分了春季。欧阳修曾经这样写春分:“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春分这天,无论南北,都春意融融。
古人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生;三候始电。”玄鸟就是燕子,也就是说春分之后,燕子就从南方飞来,等到秋分时再飞回去。下雨的时候,天空会打雷,并且伴随闪电。春分后,南方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因此华东地区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
12.传统民俗节日的保护与创新研究 篇十二
一、传统民俗节日的价值分析
1. 传统民俗节日是文化认同的载体
文化认同之所以成为民族认同的根据, 是因为民族文化中的某些符号成了民族认同的象征。传统节日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文化符号, 端午节的粽子、赛龙舟等等。一个共同体有多大的凝聚力和自信, 取决于它有没有足够的认同文化, 而认同文化几乎都是传统的 (或许有老传统新传统之别) , 其中, 传统节日民俗是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增强社会成员的文化认同, 保存、传递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2. 传统民俗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展示舞台
传统民俗节日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明、服饰文明、民间美工技艺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审美信息与科技信息, 也就使其具有了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如果没有了传统节日, 传统服饰文化也就会因生存环境的丧失而彻底消亡;热烈喜庆的节日氛围为中国民间各业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 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如果取消传统节日, 那些与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民间工艺技艺也就会因功能的丧失而失去其原有活力, 传统手工技艺也会因传统节日的消失而彻底消失。
3. 传统民俗节日是传统道德和伦理教育的场所
在传统道德日益低迷的今天, 通过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际关系的和谐, 应该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和比较容易为民间社会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方式。
4. 传统民俗节日是地方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
经济与文化的自发结合, 并非现代的产物, 古已有之。因为每个人都是消费者, 哪里有人群, 哪里就有消费市场。在节日里, 适当改善生活, 进行消费, 是天经地义的。近几年, 全国各省市为促进经济发展, 都在发掘本地的节庆文化资源, 有的已成为响当当的旅游品牌, 成交额都是以亿来计算的,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倡导的。节俗文化与经济联姻, 文化为经济鸣锣开道, 经济为文化提供财力物力支持, 相辅相成, 并驾齐驱, 已经成为历史潮流。
二、传统民俗节日保护的原则
1. 坚持民间事民间办原则, 确保传统节日不变味、不走样
民间事民间办原则是指在传统节日遗产保护过程中, 尽可能减少外界对民间传统节日文化自主传承过程的过分干预。因此政府不必直接参与到传统节日遗产的传承工作中来, 而是利用自己的行政资源, 呼吁、引导、支持、协助民间社会把传统节日保护好, 传承好。而民间事民间办的最好做法, 就是充分发挥中国农村传统社火组织的积极性, 让他们来负责传统节日的传承。
2. 坚持原生态保护原则, 注重对原生态节日的有效保护
传统节日大致可分为“原生态节日”和“次生态节日”两大类型。而各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所保护的, 不应该是那些后世产生的次生态节日, 而是那些未经“改造”、具有原生特点的传统节日。这并不是因为“原生态节日”与“次生态节日”有什么高低之分, 而是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这些保留有更多传统文化基因, 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原生态节日更有保护价值。今天我们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就是要建立起这样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库, 将那些已处濒危状态的、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为未来新文化的创造保留更多的基因、种源和资料。
3. 坚持活态保护原则, 让传统节日以活态方式永远传承下去
实践已经证明, 秉承活态保护原则是保护传统节日遗产的最佳方式。那种只以拍摄多少盘影像资料、出多少本书作为量化传统节日遗产保护业绩标准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4. 坚持整体保护原则, 使传统节日得到全面保护
我们所倡导的传统节日遗产整体性保护原则所强调的:一是指对传统节日中各种仪式实施整体保护, 二是指对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实施整体保护。我们在保护节日类文化遗产之前, 首先要对节日中的各种仪式以及各种仪式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 同时对由各种仪式衍生出来的各种技术、技艺进行全面总结, 使传统节日遗产本身受到全方位保护。如果厚此薄彼, 传统节日就很可能会因为我们的好恶而变得支离破碎, 与之密切相关的道德理念、技艺技能也会因为我们的无知而彻底遗失。
5. 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 使传统节日适应时代的发展
开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活动中, 除了要继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保留独特的地方风韵外, 更要紧跟时代步伐, 为其输入时代的新鲜血液, 赋予传统民俗节日文化以新的内涵。只有这样, 我们的传统民俗节日才能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节拍, 才能为更多人所接受, 才能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
三、传统民俗节日创新机制研究
1. 要建立民间自行组织为主, 政府倡导推动为辅的办节机制
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 如春节、端午等民俗节日文化千百年来经久不衰, 至今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不过近年来, 因组织松散、主体缺乏、计划不周、经费不足、协调困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很多民俗文化逐渐走向了衰败。因此, 我们在进一步加大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挖掘保护和加强对民间民俗文化研究的基础上, 还需要充分发挥各民间组织自身的力量。通过建立各种民间民俗文化协会, 加强对各种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和组织引导, 完善传统民俗文化组织体系建设;通过树立典型、培育传人, 开展文化示范村、示范户评比等方法, 逐步形成一批热心支持和维护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民间组织和传承者。同时, 还要将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同现代文明有机相结合, 为各民间组织及民间艺人搭设展示、发展的平台, 为其创设适宜的“土壤”, 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要将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资源有效地加以整合
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和发展必须寻求自主发展的现实途径。特别是在当前积极推进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形势下, 积极推动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 使旅游这只有形的手与民俗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 应该不失为一种双赢的选择。当然在传统节日旅游开发中要关注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居民以及旅游者等相关利益主体, 民众的成功参与有助于平衡利益关系, 阻止政府、企业等单纯利益追求。
3. 传承发展传统民俗节日文化和培育现代节日文化相结合
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民俗文化, 是传统优秀文化精神得以普及、延续和发展的保证, 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坚持。但是, 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它更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现代节日文化中蕴含着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动力, 体现着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特性, 对于展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 增强一个地方的凝聚力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 要加强地方特色节日文化挖掘和保护, 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形式
地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涉及方方面面, 需要长远的规划、长期的努力。例如, 我们在实施新农村建设时, 要充分考虑本地的文化特色, 按照本区域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规划, 把传统民俗风貌的保护纳入到乡村建设之中;又如在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时, 将地方传统民俗文化内容纳入其中, 通过广泛开展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并认可其内在的民族精神和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乌丙安.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J].西北民族研究, 2005 (3) :77-80.
[2]高丙中.节日民俗复兴的文化自觉与社会再生产[J].江西社会科学, 2006 (2) :7-11.
13.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篇十三
初中英语作文:西方节日文化 The Culture of Western Festivals
As the world gets globalized,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share the diverse culture. The popular festivals like Christmas and Halloween are favored by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In China, young people are crazy about the Christmas festival. They treat it as the big day and prepare for it ahead.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the bad situation for the young people to be fascinated by western festival. In my opinion, the meaning of the festival can educate people to be a better person. Christmas Day can provide people the chance to stay together and Thanksgiving Day teaches them to be grateful all the time. So we can share the spirit of festivals.
随着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全球化,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共享着多元文化。如今流行的节日,像圣诞节和万圣节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在中国,年轻人都喜欢圣诞节,他们把这一天当作大日子,并提前做好准备。有些人认为年轻人着迷于西方节日是不好的。在我看来,节日的意义在于可以教育人们成为更好的人,圣诞节可以为人们提供呆在一起的机会,感恩节也教会他们应当心存感激。因此我们可以共享到文化的精华。
14.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句 篇十四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挑换旧符。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端午:
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亨前水东注。
七夕:
秋夕 唐·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行香子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踏莎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1.元日(元旦)田家元日 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除夜 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端午 端午日赐衣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端午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鹧鸪天 范成大 仗下仪客笔下文。天风驾鹤住仙真。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经圀志,立朝身。暂烦高手活吴民。明朝莫遣书丹篆,怕引新符刻玉麟。
3.清明 清明 杜牧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王禹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4.中秋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木兰花慢 中秋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减字木兰花 黄庭坚 中秋无雨。醉送月衔西岭去。笑口须开。几度中秋见月来。前年江外。儿女传杯兄弟会。此夜登楼。小谢清吟慰白头。
5.除夕 鹊桥仙 郭应祥 立春除夕,并为一日,此事今年创见。席间三世共团栾,随分有、笙歌满院。一名喜雪,二名饯岁,三则是名春宴。从教一岁大家添,但只要、明年强健。祭书神文 鲁迅 上章困敦之岁,贾子祭诗之夕,会稽戛剑生等谨以寒泉冷华,祀书神长恩,而缀之以俚词曰: 今之夕兮除夕,香焰絪缊兮烛焰赤。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华筵开兮腊酒香,更点点兮夜长。人喧呼兮入醉乡,谁荐君兮一觞。绝交阿堵兮尚剩残书,把酒大呼兮君临我居。湘旗兮芸舆,挈脉望兮驾蠹鱼。寒泉兮菊菹,狂诵《离骚》兮为君娱。君之来兮毋徐徐,君友漆妃兮管城侯。向笔海而啸傲兮,倚文冢以淹留。不妨导脉望而登仙兮,引蠹鱼之来游。俗 丁伧父兮为君仇,勿使履阈兮增君羞。若弗听兮止以吴钩,示之《丘》《索》兮棘其喉。令管城脱颖以出兮,使彼惙惙以心忧。宁招书癖兮来诗囚,君为我守兮乐未休。他年芹茂而樨香兮,异籍以相酬。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 陆游 腊雪瑞丰登,春雨相发生,二者皆可贺,爱此打窗声。披衣起静听,萧萧乱疏更。岂惟肺渴苏,耳目为一清。孤灯不结花,相对翳复明。明朝遂除夕,岁月惊峥嵘。
清明节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守岁 苏轼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正月十五夜》(唐)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15.中国古代节日民俗与宋词创作 篇十五
一、宋词对节日民俗的描写
综观宋词中的节日民俗描写, 大体有如下两种:
首先, 对当时节日热闹喜庆的盛况进行整体的描绘和记载。无论是民间百姓的节日生活, 还是宫廷皇帝的节日庆典, 在词作中都有反映。刘将孙在《六州歌头》 (天涯倦客) 中这样写道:“天涯倦客, 如梦说今宵。承平事, 车尘涨, 马鸣萧。火城朝。狂歌闲嬉笑, 平康客, 五陵侠, 闲相待, 沙河路, 灞陵桥。万眼琉璃, 目眩去闲买, 一翦梅烧。数金蛾彩蝶, 簇带那人娇。说著魂销。掩鲛绡。”词中详细、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除夕之夜的盛况:车马喧嚣, 尘土飞扬, 马嘶人嘈, 整个城市一片通亮, 人流如潮, 甚至连妇女的头饰都成了“金蛾彩蝶”。这是对民间节庆场景的描绘。毛滂在《水调歌头·元会曲》中则记载了宋宫廷元旦大会的盛况:“朝远去, 锵环佩, 冷云街。芝房雅奏, 仪凤娇首听笙竽。天近黄麾仪晓, 春早红, 鸾扇暖, 迟日上金铺。万岁南山色, 不老对唐虞。”
其次, 对当时不少民间风俗的记载。端午节有很多民俗, 吴文英《澡兰香》 (盘丝系腕) “盘丝系腕, 巧纂垂簪”就是其中一例。盘丝即盘卷的五色丝, 相传端午日用盘卷的五色丝带缠臂膀, 可以驱鬼避邪;巧纂是写有符箓或咒语的小笺, 端午佩此可避开兵气。词中还记载了“熏风燕乳, 暗雨梅黄, 午镜澡兰帘幕”等风俗。
二、宋词描写节日习俗的目的
首先, 在宋词中, 有一部分词作描写侧重于或纯粹咏唱传统节日的习俗风情和应景的赏心乐事。辛弃疾在《青玉案》中用比喻扩张的手法极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的热闹景象, 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宋时上元佳节的习俗风情。词中所记“蝶儿雪柳黄金缕”等习俗风情与周密《武林旧事》卷二载:“时元夕节物, 妇女皆带珠翠, 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同。北宋毛滂在《玉楼春·已卯岁元日》中写道:“佳人重劝千长寿, 柏叶椒花芬翠袖”, 真实地记载了当日 (春节) 进椒柏酒的习俗。赵长卿的《探春会》 (笙歌间错华筵启) 咏唱了春节家人团聚、祈愿新春吉祥的赏心乐事。南宋范成大在《打灰堆词》中把人们在除夕之夜打灰堆、乞如愿的活动描绘得栩栩如生。
其二, 词人借节日民俗风情的描写来讽刺世相, 特别是宋朝的腐朽统治, 有深刻的讽喻意味。辛弃疾《太常行·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篇首问月:“把酒问姮娥:被白欺人奈何?”抒发了恢复中原之志未酬、虚掷年华的愤懑和愁思。接着又借月光如泻驰骋想象:“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在这首词中, 作者满怀雄心壮志, 决心要砍去桂树, 驱除阴影, 使清光更多地洒向大地, 很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表达了作者扫除误国奸邪的强烈愿望。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指出:“桂婆婆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 可见本篇借词讽世是人之所见。
其三, 词人借节日民俗这一特定的时刻, 抒发一己的思想感情, 此类甚多, 以苏轼、李清照词作为最, 不多赘述。
三、宋词中多见民俗题材的原因
在节日活动中, 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节日活动时, 词作家往往有意识地、主动地借助传统习俗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表达自己的信念、理想、愿望, 如赵长卿《探春令》:
笙歌间锗华筵启。喜新春新岁。菜传纤手青丝细, 和气入、东风里。幡儿胜儿都姑媂。戴得更忔戏。愿新春以后, 吉吉利利, 百事都入意。
新春之节, 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是万象更新、生灵复苏的起点。作为四时之首, 春节给家家户户带来新的向往和期待, 男女老少, 无不兴高采烈地迎接它、欢度它, 祈祝新的一年平安和顺。因此, 每逢春节, 人们身着新装, 家人团聚, 会亲访友。赵长春这首词正反映了这种民风民俗, 也表达了作者对新春的良好祝愿。据说, 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 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写给丈夫赵明诚的, 全词描写了她孤寂凄清的处境和对丈夫的深沉思念。词人有意识地借节日民俗描写抒发自己的感情, 在宋词中比比皆是。
仲秋季节, 天空晴朗, 月光皎洁。人们仰望如盘之月, 顿生团圆之情。民间中秋由供月、赏月、全家欢宴食月饼组成总称“圆月”的习俗活动, 因为与团聚的愿望相合而盛行不绝。苏轼著名的怀人之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 即通过满月当空和亲人离散的对比, 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绪。聚首既不可得, 只好退而祈求“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而这里的“婵娟”, 也是指中秋之夜的团圆明月。唯有中秋之月, 必定千里共赏。此夜明月有情, 足以沟通两地思念之心。同样, 李清照《醉花阴》下片“东篱把酒花昏后, 有暗香盈袖”, 赏菊花而独酌, 更愁上添愁。
理学大家朱熹曾面奏宋孝宗:“大学之道, 在于格物以致其知。陛下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平治之效, 所以未著。”即要求用“三纲领”和“八条目”为指导, 讲求“忠孝”。重礼节, 是“忠孝”最具代表性的外在表现。对于重礼节的中华民族来说, 一切礼节都会在民俗节日中完完整整地“粉墨登场”。记载生活的文学——宋词, 作为流传一时、兴盛一世的文学样式, 必然大量记载礼节很隆重的节日、民俗事项。同时, 无论是士大夫, 还是平民百姓, 也只有这一天才能得到少有的清闲, 才可以陶醉于“丝竹”声中。所以, “为艳科”的宋词大量记载了这种闲情、闲趣、闲事。
最后, 由于宋政权、特别是南宋政权中主和派占上风, 统治者毫无进取之心, 国土被外邦强占, 人民心中不满而又不敢言, 使得诗词作者借民俗这样一个题材来倾泻内心的愤懑不平。前文所举《贺朝圣》《太常引》即可为证。
四、宋词中节日民俗风情描写、刻画的意义
钟敬文在《民俗文化学发凡》中提到:“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人文科学的一个共同特征, 就是在其研究对象中都囊括或者部分涉及民俗文化事名。”宋代节日民俗词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民俗文化研究资料, 为我国的民俗学、民俗文化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甚至成为注释、研究我国古代一些典籍的工具。很多已不复存在的节日风俗在词中被生动地记载下来, 为今人研究民俗、文学提供了方便之门。
16.德国风俗与节日 篇十六
俗话说:各地有各地风俗。德国当然也不例外。过去德国人把“作客”分为礼节性访问、告别访问、致谢访问、回访、就职访问、留宿作客和未婚妻作客等等。后来有人还发现了先生作客和女士作客两种。
首次接触性作客,一刻钟或半小时已经够了。客人不带什么礼品,花束也不带,主人也不招待什么。作客的最佳时间是晚上6点到6点半,或者是中午将近12点钟。最好,事先通知一下被访者。
在德国,用餐有很多规矩,像样的用餐总要先喝点开胃酒。不管是在饭店里还是在家里掌勺,德国人总爱来点苦味的开胃酒,所有客人认识后,大家先围在一起站着聊聊天,讲些无关紧要的和轻松愉快的事情,因为美酒佳肴需要有良好的气氛。入席时,在女主人和其他女客人就坐前,男的不能先坐下,男的要帮助女的移动座椅。要将身子挺直、放松、双脚踏在地上,不要多动。等女主人拿起餐具时,方可用餐。
德国人送礼比较实惠,送东西都有所缘由,如生日、订婚、结婚等。客人只带点小东西,像一束花、一瓶酒,或自己制作的东西。被喻为“小小礼物,滋吞友谊”的美号。节日
17.西方节日万圣节服装制作 篇十七
万圣节服装制作――稻草人
准备材料:
2双婴儿袜子 纤维填塞物 黑色的羽毛 针和线或者织物胶水
黄色画图用纸 塑胶眼睛 黄色清洁管
米色、黄色和棕色工艺泡沫纸片各一张
帆布或草帽 大块的印花织物补丁 牛仔背带裤 安全别针
黄色高领毛衣 条纹袜子 格仔衬衫 工作手套
劳动鞋 正方形的自粘贴魔术胶
操作步骤:
1、乌鸦的制作:将纤维填充物慢慢填满黑色的婴儿袜子,用针、线或织物胶密封,并将黄色的清洁管和黑色羽毛分别固定在乌鸦上。
2、乌鸦嘴的制作:用剪刀在黄色图画纸上剪出乌鸦的嘴型,用针、线或织物胶将嘴和塑胶眼睛分别固定好。
3、稻草帽的制作:用剪刀分别剪出3毫米宽、3厘米长的图画纸条,作为“稻草”,然后均匀地黏贴在草帽和衣服上。
4、衣服的制作:在黏贴好纸条稻草的牛仔背带裤上贴上大块的印花织物补丁。
5、穿上高领毛衣和格仔衬衫,然后穿上牛仔背带裤,带上工作手套,穿上条形袜子和劳动鞋,最后将乌鸦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即可完成。
万圣节服装:胡萝卜
在现实生活当中,许多小朋友非常讨厌蔬菜和水果这些对身体有益的食物,往往偏向与对身体无益的油炸、高糖类等食品。在万圣节给小朋友们制作一件可爱的胡萝卜服饰或许会让你的小朋友慢慢开始爱上有益的蔬菜。
准备材料:
模版 橙色和绿色的毛毡 小孩围裙 封口胶 黑色书签
奶嘴 头带 丝带 烟斗通条 成人尺寸的袜子
操作步骤:
1、按照你小孩的身高将橙色的毛毡切成一个胡萝卜的形状,细心修剪一下胡萝卜的顶部以适合小孩围裙的尺寸,修剪合适之后用封口胶将小孩围裙的背面黏贴在花萝卜形状毛毡顶部,并在毛毡的背后贴上黑色的标签。
2、将模版打印出来,在绿色的毛毡上剪切出模版的形状,并加上烟斗通条就完成了胡萝卜的叶子。
3、让你的孩子穿上做好的胡萝卜衣服,用成人尺寸的袜子保护好脚踝,系上奶嘴和头带就完成了。
万圣节的象征物
万圣节的由来和简介
万圣节祝福短信集锦
18.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 篇十八
一、调查背景及目的
近几年,“双十一”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双十一”来临之前,很多人大都已经做好了抢购的准备,甚至提前开始安排11月11日的行程安排,这种情况与我们在传统节日来临前的表现大概一致,基于此,为了了解当下大学生对于“双十一”和传统节日的不同看法和态度,我们展开了这次调查。此次进行的关于大学生对“双十一”和传统节日的看法的调查活动,旨在了解大学生对于“双十一”和传统节日的不同看法和态度,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更全面地了解电子商务的成长及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分析“双十一”和传统节日各自的价值所在,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于“节日”的定义和理解。
二、调查方法
对于此次调查,我们采用了普查法,并进行了网络问卷和纸质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是不记名问卷,共下放632份问卷(所有问卷均是有效问卷),收回问卷后,经过统计各个问题的选项的数目,然后再经过计算得出相应比例,将数据处理成图表形式,接着对单项数据和交叉数据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调查结果。另外,为了获得更详细的信息,我们还进行了口头询问和上门采访。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1、时间:2015年11月;
2、地点:长安大学渭水校区;
3、对象: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学生;
4、调查人:田琳,王雨婷,张琛蓉;
5、问卷情况:此次调查,我们共发放了632份调查问卷,并且632份问卷全部回收,全部问卷都是有效问卷。
四、数据分析
此次调查的632人中,男生占了绝大部分,达到了大约70%的比例。在此次调查中,约7成的人选择了在“双十一”这天正常学习生活,另外,购物和约会、游玩或者聚会等活动也占有相当有部分比例,经过现场询问我们了解到,部分人认为购物,约会,游玩或者聚会等活动并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他们一般会把这些活动选在休息时间或者课后进行,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理性对待这一节日,能够合理有序的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会在晚上熬夜进行商品的抢购,不过这类学生中女生居多。
在一般的传统节日当中,同学们选择约会,游玩或者聚会等活动这一选项比例更高,约达80%,另外有小一部分同学表示在传统节日中,除了约会,游玩或者聚会等活动,同时还会进行购物,不过很多时候是父母进行节日商品的采购,并且他们表示过节并没有打乱他们的生活节奏,所以仍然保持着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经口头询问,我们得知一部分同学不热衷于在传统节日进行走亲戚等其他活动,除了与亲戚相距较远之外,很多同学更希望在节日里进行休息或者与同龄人一起活动。
在此次调查中,大约40%的同学知道“双十一”的由来,大约60%的同学不知道“双十一”的由来,经询问后我们得知,表示不知道由来的同学更大程度上的意思是“不太清楚”,“模棱两可”,他们能够大致说出“双十一”的由来,但是并不敢肯定自己的答案,另外我们还得知大部分同学对于传统节日的由来、历史或习俗较为清楚。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双十一”狂潮的掀起是由商家的销售策略和互联网及物流的发展共同推动的,他们认为商家生产出供应量巨大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数量多且各具特色的商品由于其实用性和独特性,创造出了巨大的需求量,带动了消费。还有60%的同学认为,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是掀起“双十一”狂潮的原因之一,需求促进生产,从而带动消费。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示,这一狂潮的掀起其实是三者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并且,除了以上三个原因之外,还可能有政府的支持等原因存在。
另外,大部分同学更喜欢传统节日或者表示无所谓,没有绝对得好恶,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表示更喜欢“双十一”。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双十一”这一人造节日在目前看来其价值具有争议性,并且在此次调查中将近7成的同学认为“双十一”引领的潮流是有利有弊的,虽然物美价廉,但是也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另外,几乎很少一部分同学单纯的认为,“双十一”引领的潮流是绝对好的或者绝对坏的。仅有3%的同学认为这一潮流的好坏对他们来说无所谓,还表示“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完全可以解释这一潮流的存在。
在此次调查中,90%以上的同学认为传统节日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并且可以休假,好好放松自己,与家人团聚,进一步联系感情,还有一部分同学表示,除了以上三个看法外,他们还认为,传统节日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历史,认为传统节日在更深层面上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大约90%的同学认为传统节日与“双十一”最大的区别在于过节的方式不同,经询问后我们得知,同学们认为传统节日的度过方式更加温和温馨,并且具有一种民族性的仪式感,而“双十一”同学们认为更加物质化,度过的方式较为随性,浮躁,是一种商业化的仪式感。另外,还有一大部分同学认为在传统节日和“双十一”时,他们的消费内容不同,传统节日消费更多的是节日性的物品,比如节日的特色食物(饺子,粽子,月饼等),而“双十一”消费更多的是杂七杂八的物品,吃穿用全部囊括。还有一大部分同学认为人们对于传统节日和“双十一”的认可程度也是他们的区别之一,大家对于传统节日的认可度更高,对于“双十一”普遍带有噱头感和片面感。约90%的同学认为,双十一不可能会成为传统节日中的一员,他们表示,“双十一”更加物质化,商业化,利润化,给人一种浮躁,肤浅的感觉,并且它存在的时间还不够长,不能够在短时间内与传统节日比肩而立。还有个别同学认为,“双十一”加入传统节日的队伍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2015年的“双十一”,天猫与湖南卫视在北京水立方共同举办了“双十一春晚”,这种庆祝方式与传统节日更加接近,能够进一步缩短“双十一”与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理上的距离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电商的发展,这种可能性将会越来越高。
我们将数据进行交叉统计分析后发现,在对待“双十一”和传统节日的看法和态度上,男女生存在一定差别。从“双十一该如何度过”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男生和女生的度过方式没有较大的区别,大家主要还是以正常的学习生活为主,同时在节日的氛围的影响下,有一定的购物行为,其中女生更喜欢购物。在传统节日中,男生和女生的过节方式同样是几乎没有差异,这与传统节日的文化影响的普遍性相关。在对“你如何看待‘双十一’?”这一问题的分析中,我们发现75%的男生知道“双十一”的由来,并且认为这一节日实际上是“人造节日”,认为其与传统节日最大的差别在于“时间”这一方面——“双十一”的出现时间是在20世纪以后,存在时间较短,而传统节日存在时间较长,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更有文化底蕴。
另外,有63.33%的女生表示不知道其由来。对于“双十一”和传统节日,50%的女生更喜欢传统节日,而50%的男生则表示无所谓,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知,女生对于传统节日的心里认同感还是较为强烈的,而男生则无较大的明确喜好,这与男生较为理性的思维有关系,而女生更为感性。男生和女生都认为“双十一”的兴起与商家的销售策略和互联网物流的发展有关。男生在面对新兴事物时由于自身探索精神的促进而更加喜欢去了解一下它背后的深层文化,而女生比较喜欢享受它带来的好,较少地去深入研究。现在的大学生对社会时代的关注程度普遍较高,对于“双十一”的兴起有一定的了解和自己的看法。在谈到传统节日与“双十一”的区别时,男女生都比较关注过节方式和人们的认可度,可见,人们对于“双十一”这种“人造节日”从心里仍有隔阂感和距离感,在度过方式和认可程度上还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节日,这可能与传统节日先入为主的观念和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有关。
对“你认为传统节日与‘双十一’有何区别?”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对于“双十一”50%的男生认为它有一定的好处,物美价廉,而73.33%的女生认为它有利有弊。从数据来看,女生对“双十一”的看法更为全面,而男生可能思维更直接,对于“双十一”利弊的理解较为片面。我们分析后认为,这与女生日常生活的习惯有很大关系。通过对女生们的口头询问和上门采访我们发现,女生比较喜欢购物,而且经常性地网购,这方面较男生有更多的经历和经验,所以对于这一问题有比较详细和深入的了解,认为利弊共存,而不是单纯的以好坏去评价。男生较少网购,在面对“双十一”狂热的促销时,认为这一活动期间的物品都是物美价廉的,它有利的一面展现的更为直接和明显。对于传统节日男女生看法大体一致,都认为它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可以家人团圆和休假,所以对传统节日大家的看法更为一致和传统,无较大的性别差异,这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社会氛围的衬托密不可分。
对“你如何看待‘双十一’与传统节日的联系?”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在对于“双十一”在未来是否可能会成为传统节日的问题上,男生和女生中大部分人均认为不会,由此可见,对于传统文化大家有强烈的认同感,而“双十一”这类人造节日在目前还没有非常地深入人心。经过询问后,我们结合数据分析认为,这与“双十一”存在的时间的长短、影响程度的大小、传统文化的影响程度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等有一系列的关系。
通过对男女生对于这四类问题的看法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男女生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性别和心理差异,并且这种差异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我们的调查对象中男女生比例偏差过大,男女比例不协调,但我们可以由此及彼,进行小范围的分析推理。
五、调查结论及建议
1、结论
“双十一”使现在的销售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由a2a(区域对区域),发展到b2b(企业对企业),在发展到现在的c2c(在线离线或者线上到线下)。“双十一”与传统节日相比,“双十一”更加的物质化、商业化,所以,传统节日在目前来说仍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双十一”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人造节日”,这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尽管这一节日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浪费时间和金钱,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利大于弊。传统节日在宏观层面来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微观层面来说是联系感情的仪式;“双十一”在宏观层面来说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微观层面来说是人们购得物美价廉的商品的一个平台。“双十一”潮流的兴盛使光棍节从单纯的单身者的节日变成了消费购物的节日,使得人们的购物方式和习惯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传统节日中的购物方式和习惯,使得电商从异类发展为主流,使得网购从小众走向大众化。
2、建议
“双十一”这一节日是一个巨大的创新,推动了我们经济的发展,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传统节日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更是不可忽略的,正是传统节日的存在,使得“人造节日”的出现有了样板,有了效仿的模式。所以,大家在电商化的消费时代,不要忘记传统节日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不要过度物质化和浮躁化。我们希望大家能够理性对待“双十一”这类人造节日,正确处理它与传统节日的关系,趋利避害,让它们为我们带来更多便利和好处,同时又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附:
长安大学学生对双十一与传统节日看法的调查问卷
摘要:“双十一”使现在的销售关系发生了巨大改变,由a2a(区域对区域),发展到b2b(企业对企业),在发展到现在的c2c(在线离线或者线上到线下)。“双十一”与传统节日相比,“双十一”更加的物质化、商业化,但传统节日在目前来说仍然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传统节日在宏观层面来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微观层面来说是联系感情的仪式;“双十一”在宏观层面来说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微观层面来说是人们购得物美价廉的商品的一个平台。“双十一”是具有创新性的人造节日,正是传统节日的存在,使得“人造节日”的出现有了样板,有了效仿的模式。在电商化的消费时代要理性对待“双十一”这类人造节日,正确处理它与传统节日的关系,趋利避害,让它们为我们带来更多便利和好处,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关键词:长安大学,学生,双十一,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汤元珠.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网络节日营销研究--以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为例[D].西北大学,2015.
【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推荐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西方节日07-09
感恩节与中国传统节日10-22
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节日互动发展的研究11-06
关于道教与中国传统节日及其原因探析11-07
西方节日观调查报告07-13
传统节日英语作文10-19
彝族的传统节日10-22
韩国传统节日论文11-10
四年级节日作文:我喜欢的传统节日春节10-07
传统节日作文1000字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