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大学生

2024-12-18

低碳经济大学生(精选11篇)

1.低碳经济大学生 篇一

中国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的共识及发展低碳经济对上海世博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标签:大学生·环保·低碳·世博会

亲爱的同学:您好!我们是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的大学生,本次调查活动主要目的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低碳经济、碳中和、低碳生活的认知、态度与策略,以及发展低碳经济对上海世博的影响。

本问卷将花费您5-8分钟的时间,您所提交的问卷将对我们本次调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您能表达自己最真实的看法与行动意愿,涉及个人资料也将保密。欢迎您参加此次问卷调查活动!谢谢您的合作!

发布日期:2010-4-16日结束日期:2010-4-18日题数:29

(注: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一、单项选择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认为环境保护与您的关系是()

A.关系密切 B.有点关系

C.没多大关系 D.离我很遥远

3.您认为大的灾难跟我们平时的环保行动有关联吗()

A.有密切联系B.有联系C.没有任何联系

4.您关心全球变暖的现象吗()

A.关心B.一般C.不关心

5.中国目前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位居世界第几()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E不清楚

6.您觉得个人应该加入节能减排活动吗()

A.非常应该B.应该C.很不应该

7.您对节能产品了解多少()

A了解很多B了解一点C不了解

8.您有分类处理垃圾的习惯吗()

A.有B.无

9.如果有机会参加环保组织的话,您愿意参与其中吗()

A.非常愿意B.愿意C.很不愿意

10.您家是否有供暖设备()

A.有(请接第11题)B.无(请接第12题)

11.您家的住房供暖系统采用的能源是()

A.煤炭B.电C.液化石油气D.天然气E其他

12.您认为您目前生活的地方环境质量如何()

A.很好B.一般C.很差

13.您觉得您日常生活中最能实现的促进低碳的环保行动是()

A.调低空调温度B.使用环保节能灯C.家电不用时,拔掉电源插头

D.节约纸张使用E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您愿意通过那种方式来支持低碳经济()

A改变自己的某些生活习惯B动员亲朋好友支持低碳经济C我愿意做一些改变,但我不知道怎么做

1/2

15.您觉得低碳经济会对2010上海世博会产生什么影响()

A肯定是好的影响B利弊都有C肯定是坏的影响

16.目前“低碳经济”包括的领域非常多,你认为2010上海世博会中哪些领域在低碳工作中最重要()A火电减排B新能源汽车C建筑节能D工业节能和循环经济

E资源回收F环保设备和节能材料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0上海世博会实施低碳经济,哪类力量最为关键()

A私人投资B.政府公共政策和执行C.媒体宣传D.公众态度和行动E其他_____________

18.对于2010上海世博会低碳经济这方面的宣传(广告、新闻等),您觉得值不值得关注()A非常值得关注 B值得关注 C很不值得关注

二、多项选择

1.下面的名词您听说过哪些或者了解哪些()

A气候变化/全球变暖B节能减排C温室气体D低碳经济

2.您认为以下哪种方式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低碳,减缓气候变暖()

A.国际气候谈判B.国内行业发起C.强制政策措施D.公民自主行动E其它________________

3.您的环保知识来源主要是()

A.学校教育B.报纸杂志C.电视广播D.网络E.身边的亲人、朋友F.其它途径_________

4.您有参加过哪些形式的环保活动()

A.环保募捐活动B.环保知识宣传C.清扫街道等活动D.植树活动E.其他____________

5.您觉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模式的难点在哪()

A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与能源效率低的矛盾突出

B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重型化的趋势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C技术研发能力的限制D需要巨额资金投入E碳金融体系还不健全

F缺乏长期的、战略的、持续的可再生资源商业化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

G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您觉得2010上海世博会应该在哪些方面实施低碳经济()

A家庭用电耗能(选择低能耗家电等)B各企事业单位耗能用电

C交通工具的选择(少乘飞机、少开私家车等)D环保用品的生产

E环保食品的生产F其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您认为2010上海世博会如何通过提高消费者的节能意识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的进程()A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 B提高研发投入C对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加以限制

D对公共消费加以控制 E积极宣传节能知识F其它________________

8.2010上海世博会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应该包括()

A政府制定正确规划,积极指引B“产学研”结合,加快发展低碳产品与低碳技术

C制定相关法律加以约束D开展低碳发展试点

E加强宣传引导,推动群众观念特别是消费习惯的改变F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您现在就读的院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您平时出行使用较多的交通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您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有哪些建议

再一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谢谢!打扰了!

2/2

2.低碳经济大学生 篇二

目前上海处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应聚焦重点,从关键性领域进行突破,进而推动全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最早由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正式提出。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涵盖了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多种经济形态,旨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变革,也是从化石燃料为特征的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又一次巨大进步。从长远来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较强、科技水平较高、智力资源丰富、城市开放度高,有基础、有必要在低碳经济上率先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又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

讲演者小传

肖林

1965年12月生,金融管理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与资产管理、宏观经济分析与政策、战略管理。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融资管理与风险价值》《金融贸易全球化战略协同》《利率期限结构与固定收益证券定价》《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战略》《政府经济学:透视“有形之手”的边界》《中国都市圈服务经济与全球化竞争战略》《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政策》等。

引领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进行低碳经济战略选择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从“节能减排”进入“节能减碳”的新阶段。

把握低碳经济的战略内涵,需要对“低碳”的技术、社会、经济影响的本质有深刻的认知,需要对国际局势和我国国情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需要结合上海发展实际进行审慎分析。

全球政治经济博弈的焦点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引擎

近年来,全球气候问题突出,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价格高位震荡,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冲击,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日俱增,并逐渐演变成为推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重组的驱动因素。

从全球政治领域看,气候外交成为国际政治外交的焦点议题。气候外交的背后是发展问题,发展权的焦点则是碳排放权,大气环境还能承载多少碳排放量,就意味着世界经济还有多少发展空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围绕气候变化这一全球性问题展开博弈。

从全球看,工业化国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1900-2004年全球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约80%是工业化国家排放的,美国、中欧和西欧约占60%,美国累计约占28%,是中国的3.5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根据荷兰环境评估局2009年6月17日发布的报告,2007年中国碳排放量约占全球的24%,位居世界第一;美国约占全球的21%,居第二;欧盟占12%,印度占8%,俄罗斯占6%。在控制碳排放全球性治理框架下,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将与日俱增,要在全球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导权,则必须在低碳经济上有所作为。

从全球经济领域看,低碳技术与经济是未来20年内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低碳经济将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增长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创新,各国均寄希望于通过发展低碳经济相关产业来增加就业和复苏经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纷纷出台绿色新政和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旨在争夺全球低碳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借此实现在低碳经济时代对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权。作为崛起中的经济大国,中国在本轮危机中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但在新一轮以低碳经济为核心的全球竞争中,中国能否借助于金融危机引发的产业调整机遇,尽快转向低碳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国际位势的重要战略因素。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经济地位不断提升。

但是,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突出表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增长仍然是粗放型的高投入、高消耗。特别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口驱动型的中国经济承受很大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上述问题、实现中长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行动上看,中国已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的核心理念契合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强调的内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战略的延伸和扩展。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具体目标,而“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规划中。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从“节能减排”进入“节能减碳”的新阶段。

从发展趋势看,工业化和城市化将是支撑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强大动力,如何平衡“经济增长”与“节能减碳”,是摆在中国面前的重大发展课题。就工业化而言,以钢铁、船舶、机械、建材、石化为代表的、具有重化工业特征的行业还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这些产业都有着较高的碳排放量。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能快速跳过这一阶段,大幅度缩减重化工业比重。就城市化而言,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1978年全国城市化率仅为17.9%,2008年为45.7%,每年增长速度超过0.9%。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估计大约有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考虑到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费大约是农村人口的3.5~4倍,而城市化进程将推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中国城市化的高能耗需求将是刚性的。

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中国不可能人为地减缓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但可将其作为低碳发展的机会,摒弃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转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低碳模式,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与低碳化的协调发展,这既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低碳经济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四个中心的战略抓手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应对气候与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化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是促进经济转型的不竭动力。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区,将成为下一次我国科技革命的示范区、经济转型的实验地。

2008年以来,上海经济遭受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通过采取一系列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积极举措,经济逐季回升,良好发展态势将进一步延续。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使得上海自身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加快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势在必行。

在“十二五”期间,无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外部压力,还是实现国家战略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上海都将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四个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转型和创新,将成为上海“十二五”发展的主基调,为此,要突出两个转变:一是经济形态向服务经济转变。服务经济是“四个中心”的本质特征,是经济结构调整、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二是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驱动是上海突破发展瓶颈约束、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驱动力。

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注重新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的创新突破,这与上海转型发展要求高度契合,而加快转型发展则是上海率先建成低碳城市的必由之路。

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经济是全方位、广覆盖、系统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涉及从产业结构到能源结构的全面优化,以及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的全面改革。因此,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

上海要把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作为抢抓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机遇、培育新增长点和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机结合点,要在发展低碳经济上走在全国前列。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立足上海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发展,把城市发展与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人口规模结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目前上海处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起步阶段,应聚焦重点,从关键性领域进行突破,进而推动全市低碳经济的发展。按照低碳经济的基本内涵,结合上海城市特征,上海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可聚焦四大重点领域:

1. 加大能源结构优化调整

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高终端能效、增加清洁能源的供应和消费比例,是城市低碳转型的最直接体现。结合上海能源资源与结构现状,优化能源结构重点应突出两个方面。

一是加大低碳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针对上海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特点,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项目,推动主要低碳能源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鼓励天然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大力推广分布式供能系统;继续保持适度比例的外来电,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上海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二是大力促进传统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减少原煤直接燃烧,应用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应用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封存技术,减少污染和排放,实现煤炭及煤基产品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利用。

2. 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

用能是二氧化碳最主要的排放源。据预算,上海由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全部排放量的85%以上。因此,做好节能工作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切实提高上海的节能减排绩效,要以十大节能工程为抓手,重点推进工业、建筑和交通三大领域的节能降耗。

一是以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促进工业节能。重点实施工业用电设备节点工程、能量系统优化节能工程、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工程等。

二是以全过程管理促进建筑节能。引入建筑物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对既有高耗能建筑开展节能改造,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公共建筑进行改造;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降低建筑施工能耗;开展节能建筑示范工程、空调和其他家用商用电器节电工程、绿色照明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等。

三是以交通模式优化促进交通节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出行比重;提高运输装备技术等级,加强道路运输组织管理,促进城市轨道运输和水上运输等低耗能运输方式的发展;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3.加快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相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将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上海发展低碳经济,要聚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将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上海产业现状和技术基础,要重点推进四类产业发展。

一是新能源产业要进一步强化技术研发。核电要实现成套能力,扩大市场份额,保持国内领先;风电要推进自主创新,实现大型海上风机产业化;太阳能发电要重点发展薄膜电池,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能级;煤整体气化联合循环(IGCC)要以示范工程项目为载体,在国内率先形成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

二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产业化进程。主攻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和高性能纯电动汽车两大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降低燃料电池汽车成本,形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自主产业体系和产业集群。

三是节能服务业发展要进一步健全市场交易平台。积极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培育完善环境能源交易所功能,不断拓展节能减排与环保领域的技术、资本和权益交易,开发创新碳交易、碳金融产品市场。

四是环保产业要进一步为促进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发挥作用。加快大气污染整治、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重点领域发展,提高电子垃圾、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率。

4.倡导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型消费是建立低碳发展模式的一条重要途径,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城市扩张规模也是城市低碳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相近的情况下,日本人均能源消耗为4吨标油,美国为10吨标油,日美能源消耗的差距70%归因于消费模式的差异。城市要实现低碳转型,人的理念和行为必须转变,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各种措施,引导人们形成低碳的生活模式和消费方式。上海开放度和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有基础、更有责任在全国率先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建设低碳文明都市。

一是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抓住“低碳世博”契机,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节能减排、气候变化、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等相关知识和发展理念,倡导良好的出行习惯、节约的消费习惯和节能的用能习惯,引导市民逐步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是要加强制度标准建设,加大对消费者采购绿色产品的财政支持力度,对消费者购买高能效产品、新能源汽车等提供补贴,创新绿色财税金融激励政策,建立绿色信息共享和监督机制。

新一轮世界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低碳经济技术水平是关键要素

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代表着一种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作为一个人口密集、一次能源资源稀缺、环境容量有限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发展低碳经济,应在国家的大方针战略框架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突出比较优势,创新实施路径,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格局,切实推进上海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

1.依托上海要素市场的优势,搭建以上海为中心的碳交易市场平台

碳交易市场是推动低碳产业发展、整合低碳资源的重要纽带,市场潜力巨大。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2008-2012年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以后全球碳交易市场年交易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目前在欧洲、美国等金融发达国家的碳交易中心,如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交易体系、欧洲气候交易所、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使发达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碳排放交易价格的话语权。与之相比,我国的碳交易市场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有很大差距,组建国家级的碳交易市场十分必要。

上海要素市场较为完善,特别是,金融市场要素体系发达。国务院关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意见为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提升带来国家层面的重大政策突破,市场功能将进一步提升。因此,上海应充分发挥市场优势,以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为基础,聚合各大金融机构力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国家部分二氧化碳、气候、环保等权益性交易产权化。以城市清洁发展机制(CDM)为重点,加快构建以上海为中心、面向全国、符合国际标准的碳交易平台。推进碳交易市场、碳交易金融创新,开发节能减排、碳排放等权益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充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功能,构建服务全国低碳经济的交易平台。

2.依托上海服务经济的优势,创建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低碳实践区

上海是一个商务发达、商业活跃的现代化都市。2008年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无论从自身发展的周期看,还是从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规律看,上海都将加快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也是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的优势所在。因此,在上海推进低碳实践区建设过程中,创建以服务经济为特色的低碳实践区是重中之重,这不仅对上海本身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而且对国内其他城市发展服务业也不失为是有益的借鉴。把崇明生态岛、临港新城和虹桥商务区作为“十二五”上海三个低碳实践区,加大对以服务经济为特色的低碳实践区建设的推广和支持力度,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政策等各项资源支撑,形成上海低碳经济的发展特色。

结合上海实际重点,一是借助世博会的品牌效应,以低碳世博为契机,发挥世博后续效应,注重相关低碳技术、低碳设备、低碳理念的后续利用、推广和传播,以世博低碳理念、世博低碳技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二是聚焦虹桥商务区的建设发展,从技术、设备、制度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低碳化发展,探索高度城市化地区和服务业集聚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将虹桥商务区打造成为中国首个低碳商务区,发挥在全国的示范带动效应。

3. 依托上海科技人才的优势,聚焦突破面向未来的低碳关键技术

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转型的动力,技术进步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代表新一轮世界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向的低碳经济领域,技术水平将是决定竞争地位的关键要素。

上海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科技综合实力较强,技术创新优势明显。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上海共有56项(人)获奖,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5%,其中,涉及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项目有15项获奖,占获奖总数的27.8%。可见,上海在低碳技术领域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当前低碳技术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上海有必要牢牢把握当前低碳技术发展的方向,通过强化公共研发机构和试验平台建设、引进设立开放式的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进一步完善鼓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等举措,加强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推动低碳技术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与市场化应用。上海还应着眼于服务全国,在全国大市场中发挥技术引领和技术服务的作用,为上海低碳技术成果的应用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升上海“服务全国”的能力。

4. 依托上海经济中心功能的优势,引领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模式

作为我国经济科技实力较强、开放程度较大、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要率先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模式,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经济,降低重化工比重,以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低碳经济方面,应该率先探索发展,这既是国家对上海的殷切期望,也是上海发挥经济中心城市功能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向低碳城市转型过程中,上海要进一步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构建低碳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引领国家的低碳发展模式。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扩大教育宣传,以社区、校区为单元,以竞赛、活动为平台,推广普及低碳知识、低碳理念等,倡导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行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营造节能减碳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要开展“低碳企业”评定与宣传,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经营活动中贯彻低碳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发展的有机融合。

3.低碳经济大学生 篇三

自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靠化石燃料来解决动力问题,让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兴起。以后有了蒸汽机车(1802年)、汽船(1807年)、火车(1814年),再以后火车发展为内燃机车(1883年),电动机车。交通运输工具进入到了飞机(1903年)、卫星(1957年)阶段。如今在世界上钱多得花不完的富豪们,已经认真地开始计划乘宇宙飞船到地球以外的地方去旅游了。

工业革命后核能的发现,一定程度地弥补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局限性,实现了核燃料的循环使用,但依然有核废料的产生,不能最终解决能源的反复使用问题。

无限制地使用能源,让今天的所有工业发达地区均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暂且不去考虑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客,要借用气候问题来限制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现代化等问题,看看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乡村的污染状况,我们也能得出环境有可能限制经济发展这一结论。

依靠不断增加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来换取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新的经济模式将以何种形式出现,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蔡林海博士撰写的《低碳经济大格局·绿色革命与全球创新竞争》(2009年8月,经济科学出版社),从欧盟、美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及地区发展的低碳经济的中长期战略、具体状况等的分析上,向我们展示了新技术革新的最新动向,让我们对低碳经济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创新将以低碳为重要特点

蔡林海博士把2008年9月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认为世界已经处于新一轮增长的前夜。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台以后,在处理金融危机时,并没有首先去拯救那些深受危机影响的中小企业,虽然也一定程度地对汽车产业提供了救助,用较大数目的政府资金,垫资给金融企业,让它们渡过了难关。但奥巴马总统的最终目标,并不在扶持现存的生产企业及金融公司,而是在追求新一轮的技术革新与产业创新。奥巴马上台后,要在今后用10年时间,向绿色能源领域投资1500亿美元,创造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到2015年生产并销售1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美国的再生,把相当大的希望寄托在新能源上了。

由于美国经济规模、政治实力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位置,当美国行动起来以后,几年前就主张低碳经济的欧洲、日本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行动目标。基本上到2020年,欧美日在二氧化碳的减排方面,将要比1990年减少20%,到了2050年,要比1990年减少60%~80%。

树立了这样的目标以后,蔡博士认为,低碳产业就有了成功的可能。对于低碳产业的内涵,蔡博士定义为由化石燃料的低碳化、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化与低碳消费以及低碳型服务这四大领域构成。《低碳经济大格局》一书中,使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具体地对欧美日各国的现状做出了分析。

蔡博士认为:“碳风险与碳管理在3年后将成为企业经营的关键所在。不懂得这两个概念的企业,将无法从事国际贸易,更不可能在跨国经营中取胜。”重视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我们需要全面认识低碳经济

有一种观点认为,和奥巴马拿出1500亿美元去振兴绿色能源产业相比,他短期内拿出的救助华尔街的资金高达7000亿美元,单只看这个数字,今后绿色产业的振兴还需要更多的投资,更大的政策扶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全世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吨的时候,美国人均排出20吨,日本人为10吨,中国不到3.5吨,印度更在1吨以下,减排的主要任务应该由工业先进国负担。

4.低碳经济大学生 篇四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潮流涌动。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节能环保这一话题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全社会的热点话题,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了了解和掌握居民个人对于低碳经济的认知和实施意愿,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拓展研究,利用寒假时间,以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开展了低碳经济生活的问卷调研。

一、调研数据说明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2011年1月15日—3月1日 调查地点:吉林省

问卷数量:100份 有效问卷:47份

调查范围:学生(以大学生及高中学生为主)

二、调研背景

1、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2009年9月18日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更加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2、2009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减排继续保持双下降的良好态势。2009年9月28日,环境保护部公布上半年减排考核结果,全国化学

需氧量排放总量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2.4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5.40%。

3、上海世博体现“节能、低碳”理念。上海世博会处处实践低碳经济的理念。如:大面积地运用太阳能;采用新型环保的交通工具;推广应用节能设备;应用资源循环技术;建造节能的生态建筑等.4、低碳经济转型进行时。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

5、全球应对气候变化。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召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并表示中国将在2020年前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向世界展示出了应对全球变暖的决心。12月7日-18日,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上万名代表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经历了激烈辩论和艰苦谈判后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做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但发达国家的减排目标还不明确,资金问题没有完全落实。大会决定在2010年底于墨西哥城召开的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完成这一回合谈判的新目标。哥本哈根只是起点,不是终点。

三、调研结果 1.文本数据

数据说明: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47份,其中11份为大学生填写,36份为高中生填写。具体数据 家庭状况问题 1 家庭使用的电器

电冰箱:93%的家庭拥有 洗衣机:80%的家庭拥有 电脑:35%的家庭拥有 电视机:90%的家庭拥有 电风扇:30%的家庭拥有 空调:5%的家庭拥有 饮水机:35%的家庭拥有 家庭做饭的主要能源是:90%左右的家庭使用电和煤气 家庭的取暖方式 3%的家庭使用空调取暖,76%的家庭是集中供暖,21%的家庭采用自己烧暖气 家庭热水器的使用 没有家庭在使用燃气热水器,63%的家庭使用电气热水器 30%的家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大约有7%的部分家庭目前还没有热水器。冰箱存放食物的量89%家庭的存储量是容积的60%或以上 6 您一般选择什么方式出行方式

选择步行 自行车 出租车 公交车居多 对于居家的生活垃圾,很少有人进行分类,大都数人都是从来没有过

对于学生大多需要在学校食堂或校外餐厅吃饭,基本使用一次性筷子 8 使用完电脑,房间无人时,基本上都会主动关闭显示器和熄灯 9 在炎炎夏日,在使用风扇的家庭中大约有23%使用,大约77%左右的家庭只有在吃饭时候使用。家庭使用空调5%。10 家庭费用的支出状况 1电费 10~200 2 水费 30-70元

3燃气支出 30-90元(有些家庭不使用)4采暖支出集中在800~3400元

低碳意识类调查问题 1是否了解或知道碳排放

A.非常了解(占11%)B.了解(占58%)C不太了解,只是听说过(占31%)D不了解也不关心 2您听说过的有

A.全球变暖B.全球气候变化(占99%)F.节能减排占(70%)C.碳中和D.京都议定书E.哥本哈根气候会议G.IPCC气候报告 3如果按季节分类,您认为选购什么食品是低碳行为 100%的人选择应季食品

4家里装修时,您会选用感应水龙头、节能灯管和绿色材料吗? A.会占(26%)B.视经济而定(占74%)C.不会

5您所在的企业(或学校)是否采用节能灯 A是(占45%)B.否(占55%)6您认为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会带来什么影响?

A.促使社会发展的改变(占72%)B.促使公众改变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占(53%)C.将会享受到更加自然、舒适、健康的生活(80%)D.尚不确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7您认为低碳经济应该具备什么特征.A.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限制高能耗产业的发展(占80%)B.低碳经济不一定是高成本、高技术,但需要客服一些政策障碍(占32%)C.低碳不是贫困,低碳经济的目标是低碳高增长(占 22%)D.发展低碳经济关乎每个人的生活(占97%)

8若您了解了低碳的理念后,您会积极相应低碳生活吗?

A不想改变现在生活方式(占30%)B无所谓,只要影响自己生活(占51%)C会,还会带动身边人占(19%)

9您认为现阶段推广和使用低碳能源生活最大障碍是

A认识问题(占84%)B.经济问题占(73%)C.其他方面(国家政策问题)

10对碳足迹和碳排放计划是否知晓

A是(占23%)B.否(占78%)11您所知道的温室气体有那些

A.二氧化碳B.甲烷已经达到了100%D.二氧化硫只有37%的人听过E.氧化亚氮F.氟氯烃很少有人听过 对于低碳生活增加成本大约有85%的家庭愿意接受,但额度一般在<20, 13您是否知道低碳与经济的关系 A是(占73%)B.否(占28%)14是否愿意关心节能减排,并了解其发展的趋势 A是(占23%)B否(占77%)15是否意识到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的生活压力?

A.是(占63%)B.否(10%)C.不关心(占3%)D.没注意(占24%)16是否会采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

A.是(占92%)B.否(占7%)2.数据分析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所获得数据与同学交流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困惑和疑问:

困惑一

在素质教育下的低碳知识普及已达到相应效果,通过我们第二部分的问卷数据就可以看出来,但,实际生活中我们真的是按低碳经济生活执行标准么?

困惑二

低碳生活离日常生活太过遥远,我们是否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人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对他们来说犹如“遥不可及”的梦想,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距离太远;也有人认为,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依靠大家自身力量难以实现,与其这样,还不如按日常的生活方式“得过且过”。

困惑三

低碳生活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否当“甩手掌柜”?一些城市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认为,低碳生活主要集中于市民的生活领域,是城市居民自己的事,主要靠市民自己转变观念、加以践行。我们现今所接触到的低碳知识均来自于学校,但平常我们发现政府的宣传力度和宣传成果并未给大家留下印象,这是不是应该注意的一点?

四,对学生低碳经济的生活的建议

“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

可以加入进来。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包括以下一些低碳的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我们应养成与低碳生活相符合的习惯: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3.一旦不用电灯、空

5.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总结 篇五

总结

“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活动的开着,知道低碳,是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首先,减碳主要落实在生产上,如大力开发水能、核电、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碳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

通过学习,全体学生知道养成低碳生活习惯

1.每天的淘米水可以用来洗手、擦家具、浇花等。干净卫生,自然滋润;

2.将废旧报纸铺垫在衣橱的最底层,不仅可以吸潮,还能吸收衣柜中的异味;

3.用过的面膜纸也不要扔掉,用它来擦首饰、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带,不仅擦得亮还能留下面膜纸的香气;

4.喝过的茶叶渣,把它晒干,做一个茶叶枕头,既舒适,又能帮助改善睡眠;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经过手工DIY的再创造,你会发现原来废物也是宝,这样的家居环境健康且充满了创意的小欢乐。“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细节的改变证明:气候变化已经不再只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些不容易注意的几点:

1.每天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

2.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电脑电源;

3.一旦不用电灯、空调,随手关掉;手机一旦充电完成,立即拔掉充电插头;

4.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用在附近公园等适合跑步的空气清新的地方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

5.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不开汽车改骑自行车,或步行;

6.在使用电脑时,尽量使用低亮度,开启程序少些等,这样可以节电。

7.如果可以,尽量少看电视。建议多看书,既可节电,也可以增长知识。

8.用剩的小块肥皂香皂,收集起来装在不能穿的小丝袜中,可以接着用。

9.冰箱内存放食物的量以占容积的80%为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都费电。食品之间留10毫米以上的空隙。

10.少买不必要的衣。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

6.低碳经济大学生 篇六

2010207210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唐政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7.低碳经济大学生 篇七

1 低碳经济

1.1 内涵

对低碳经济进行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抒己见, 大体上是从社会资源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应用等方向对其进行思考与研究。而实际上, 低碳经济就是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在发展进程中结合的产物, 在物质循环与碳平衡理念的辅佐下, 对人类碳排放水平进行定量分析以后, 提出标准, 那么在低碳经济的约束下,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不仅仅考虑经济利益取得的情况, 而且极关注“环境—社会—人”之间发展的协调性。

1.2 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改善气候, 管控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十二五”期间,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号角吹得愈发响亮, 我国大力提倡低碳经济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控气候变化的趋势, 改善地球生存面貌;使产业结构发生转型, 践行“科学发展观”路线,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终结目标;维护生态平衡, 降低能耗量, 最终完成小康社会的构建工作, 为社会、人类创造财富。

例如, 浙江省杭州华辰国际酒店, 其在经营方面践行了“低碳”的路线, 例如变频器在每个机房中都有安装, 保证了酒店时刻处于恒温的模式中。这样的经营达到了低碳经济的效果, 不仅仅使华辰国际酒店省电率高达30%, 同时也给客人带去了舒适的感觉。目前浙江省绿色饭店有328家, 在全国居于首位, 达到了节约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 尤其是华辰旅业中水泵变频节电、照明智能节电、太阳能等技术的应用为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2 低碳农业

在2008年, 《中国农业信息》 (第8期) 有“低碳农业经济略论”, 该论文也因此成为“低碳农业”产生的源头。此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对策”一文中也做出这样的表示:只有增强我国农业应对多变气候的能力, 这样农业总产值才不会受到影响, 也会落实持久、平稳发展的战略计划。其实无论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还是“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还是普通刊物上, “低碳农业”的论文占有很高的比例, 可见“低碳农业”一词的提出是广泛性的。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衍生出的产物, 实质上就是在农业生产运行的过程中, 在多样化高端技术的辅助下, 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不可再生资源的耗损量, 同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在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 为人们谋福造利。其特征可以总结为, 低能损、低物耗、低排出、低污染、高效率、大效益。

低碳农业模式并非单一化的, 立体、生态、绿色、循环、休闲观光、生态高值农业模式较为常见且有较高的应用率。对其存在与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在多变的气候面前也不会慌乱, 有效的解决资源紧张问题;同时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保护生态平衡;使农产品安全性能更高, 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利润;此外使人体健康水平与素养水平综合提升。

3 低碳作物生产

目前研发出的“低排品种”Disang与Liut可以达到降低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目标, 这是因为在农作物生长期间CH4排放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有研究资料显示, 后者比前者降低30%的CH4。对Disang品种特征进行描述, 叶面积指数高、根系体积大, 而Liut自身具有高产量植株的形态特点。水稻品种CH4排放量存在差异性, 内在原因是其基因存在差别。此外绿色超级水稻品种的推广使用发挥了“三节”的功效, 即节约氮肥、节约水资源、节约农药。

低碳栽培技术, 主要用于填间管理进程中, 其应用原理就是田间农作物生长发育时期, 为了降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可行手段。实践表明, 间接灌溉应用于水稻生长阶段, 使CH4排放量为20.04g/m2, 比长期淹灌降低45%, N2O排放量也比长期增加四成有余。通过计算, CH4与N2O产生温室效应的总量为4651.70kg/hm2 (CO2) , 比长期淹灌降低43%左右。低碳栽培技术水稻田间管理中的应用, 不仅仅缓解了温室效应, 而且大大节约了水资源, 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农业体系的建立健全。

4 结语

8.低碳经济时代 篇八

过去几十年来,各国发射的数百颗气象、环境、海洋和陆地卫星在监测全球大气、环境、生态和气候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臭氧空洞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南北极、珠峰冰雪融化速度和气候变嗳等全球尺度变化的观测数据及其分析结果均来自各类气象卫星和其他遥感卫星。

2009年发射的卫星中至少有10颗与监测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有关,其中日本成功发射的首颗温室气体观测卫星和美国美国航宇局发射失败的“轨道碳观测”卫星更是与全球气候变暖密切相关,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越来越依赖卫星监测大气、海洋和陆地的环境与生态变化,并希望利用卫星能够大尺度、全天时、长周期、连续监测的优点,分析研究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并为各国定量或定性监测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以及监测本国江河湖海的污染源和治理效果提供执法依据,为发展低碳经济作贡献。

人类还将通过探测和研究金星的温室效应和火星等行星的大气与生态变迁,找到解决当前地球面临的许多难题。也许有朝一日某些发达国家会利用卫星监测碳排放的数据向其它一些国家收取碳关税,各类环境监测卫星也可能会像冷战时期的军事侦察监视卫星一样发挥重要作用。

卫星相撞引发空间环境安全关注

空间环境安全问题是2009年国际社会关注的另一热点。

2月11日0时55分,美国“铱33”通信卫星与俄罗斯已经废弃的“宇宙-2251”通信卫星在西伯利亚北部上空约790千米的轨道上相撞,形成超过600个较大的碎片。这是人类航天史上首次两颗大型卫星相撞事件,预示着空间安全环境的日益恶化。卫星相撞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空间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

美国方面更是借此进一步推进空间系统防护和空间目标监视系统建设。4月底,国会科学技术委员会航空航天分会就评估和解决空间碎片问题举行听证会,并采取了扩大卫星跟踪范围,探索在商业卫星上安装政府传感器的可能性等多种措施。美国已于9月完成了所有在轨800多颗工作卫星的跟踪和碰撞分析,并计划在年底前实现对约500颗失效报废在轨卫星的跟踪。美空军正在改进“空间篱笆”系统,到2015年改进完成,将使美国跟踪空间目标的数量从1.9万个上升到10万个。

目前,约有130多颗通信、气象和遥感等卫星运行在高度为750千米~850千米的轨道上,其中包括我国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2B”卫星等。美俄卫星相撞产生的大量碎片,可能将在一定程度上危及这些卫星的安全运行。

12月8日~10日,美国航宇局和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举办了“清除轨道碎片国际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

9.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 篇九

1.低碳概念的形成200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它的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和鼓励,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及运用,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变。

进入21世纪,全球油气资源不断趋紧,保障能源安全压力逐渐增大。全球环境容量瓶颈凸现。同时气候变化问题也成为有史以来人类面临的最大的“市场失灵”问题。在此背景下。英国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并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日本作为推动“低碳经济”的急先锋。每年投入巨资致力于发展“低碳技术”:美国参议院2007年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美国政府制定了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这一切对我国而言,已形成压力和挑战。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庞大。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高碳经济”特征突出的现实,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走出一条既确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发展的老路,同时又不盲目让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技术角度看低碳经济

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无疑是“低碳经济”要实现的最重要的两个目标。

英国所倡导的“低碳经济”。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工业生产、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产品和服务的能效标准及相关政策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框架和激励机制促进能源形式、能源来源、运输渠道的多元化。尤其是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实现低能源消耗和低碳排放的目标。最终实现以更少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以及生物质能技术。一般把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氢能等称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是替代能源中的可再生能源。

风力发电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技术有一定程度的突破,但目前它的成本也还是高于煤电、水电。此外,由于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而火力发电过程要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因此人们认为风电不排放二氧化碳。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与火力发电相比,风力发电在发电过程中虽然不排放或很少排放二氧化碳。但在制造风力发电设备及其维修、维护过程中却是一定要排放二氧化碳的。我们不能光比较发电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应当比较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发出单位电量全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见,认为风力发电、电动汽车不污染环境,不排放二氧化碳的观念并不是很科学的。

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商业化目标还很远。技术还很不成熟。一方面由于技术不过关,目前新能源开发的成本高:另一方面。由于新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确定性。在没有进行全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计算之前,不能轻言新能源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

2.2推行粮食生物质能燃料的后果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生物质能技术,看似“一石两鸟”。既解决化石能源的替代和紧缺问题,又改善环境。但从目前实施的结果看,它带来的问题似乎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美国发展生物质能的新政策出台后,美国的粮农们纷纷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或将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也改种为玉米。据统计,2007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创下1944年以来的最高纪录,产出的玉米中多达1/5被用来生产乙醇汽油。如此旺盛的需求当然也造成了玉米价格的上扬。仅2007年一年。美国国内的玉米价格就上涨了50%。此外,由于被玉米挤占了种植空间。大豆的供应量减少。价格也开始上涨。因此布什的新能源政策招致了不少人的批评。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琼·齐格勒警告说。一些国家将粮食转化为燃油的做法是一种“反人类罪”。这种做法将加剧全球范围内的粮食短缺。抬高粮食价格,让更多贫困人口难以承受。利用粮食作物转换成生物燃料的政策,对于日益严峻的全球粮食短缺问题无疑是雪上加霜,必将给世界造成更大规模的饥荒。

在中国,2007年猪肉和食用油价格的一路飙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饲料价格的上涨,而且粮食价格飞涨波及的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一项能源政策对世界范围内的食品价格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谓是美国生物燃料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已经形成了全球8亿有车族与20亿最贫困人口之间针对粮食展开的较量。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开发生物质能的计划并未带来化石能源紧张问题的丝毫缓解,倒是使新旧问题相互交织,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发展对于“低碳经济”不重要。而是在推行“低碳经济”的同时要倡导“低碳生活”,或者说,“低碳生活”应当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碳经济应依托于低碳生活

“低碳经济”的重要含义之一,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而且意味着要引导公众反思那些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消费和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观念下,“低碳经济”高能效、低能耗技术状态下的生产仍然是追逐最大利润。因此大量的生产就不可避免,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一定要想办法卖出去,而且卖得越多越好。然而大量生产必然会产生大量污染、大量排碳。单位能耗虽然降低了。但能耗总量因大量生产而大大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会减少多少或许还会增加。举例来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小汽车行驶100km的耗油量下降了约50%,但由于小汽车的总量增加了几十倍。显然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增加了许多倍。

因此说。“低碳经济”仅有先进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真正的节能减排目的。

3.1“低碳生活”是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乃至于气候变化有关。比如一张A4纸的能源含量接近于0.1kW·h电,由此就可算出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采取低排碳的适度消费的方式。那么“低碳经济”的实现是有可能的。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经济。

“低碳生活”不只包括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还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的细节。对于目前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每个人生活中浪费的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看似相对微小。而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

如今在许多发达国家。很多人已经自觉第接受了支撑低碳经济的低碳生活方式,他们愿意放弃享受,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关掉暖气到放弃驾车上班。今天欧洲人越来越喜欢乘坐火车出行。一个主要原因是乘高速列车带来的人均碳排放只有飞机的1/10。

简约生活,也正在成为更多中国人家庭生活的准则。一些收入早已进入中产阶级的市民,也会穿着旧衣服去早市买便宜青菜。骑自行车出行。使用最老款的手机。煮鸡蛋早关一分钟煤气、用洗衣服的水冲厕所、随手关灯、打印用双面纸等习惯早已深入到那些最有教养的阶层中去,从而带来心灵的宁静。

然而,能够自觉接受可持续消费价值观指导,做到适度消费的人是不多的。追求高消费依然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绝大部分情况下低碳经济还只是人们心目中的一个概念。低碳生活也只是处在令人尴尬的纸上谈兵阶段。

在实际生活中,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比例太高。一方面在努力实现“低碳经济”,一方面又不停地挥霍。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文化使然。

消费主义文化总是不断刺激你去换最新款的手机、电视、衣服、鞋子:轰炸般的商业广告煽动着公众一浪高过一浪的消费欲望,把人变成商业利润的工具。不少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人,用一个月的收入买一款新式手机或一个名牌皮包眼睛都不眨一眨。中国现在每年平均淘汰近7000多万部手机,产生着大量的电子垃圾。不少年轻女性家里堆满了各种款式的鞋子和皮包。但还是要去买更新的款式。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能挣会花”的口号不再象征着现代化理念。而象征着一种浪费资源的野蛮消费方式。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正走向人类文明的反面,严重制约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但污染了生态环境,而且污染了人们的心灵。正是这种无限膨胀的消费欲望造成了世界能源、资源的紧缺。

3.2“低碳生活”要有制度保障

2008年6月13日。湖北省首次公示部分省直机关办公建筑能源审计结果,包括省建设厅、交通厅、发改委在内的20个省直机关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的平均耗电量为80kW·h,是普通民宅的3-4倍。而在这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湖北省政府都发布了节能降耗建设节约型机关的通知,并且还作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

政府部门的规定不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务人员的节能纯粹是个人道德、认识的体现,即使有一些具体的要求,也只是柔性的,没有一种刚性的制度约束来催逼人们节约能源。如果政府对节能的要求有制度性的保证,那么公务人员一旦不节能,就会受到组织、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惩戒,那样将会极大地推进节能措施在政府层面的有效落实。

2008年6月16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如制定了“夏季着清凉装上班。除外事礼仪需要外不穿两装不系领带”、“办公楼四楼以下不乘用电梯”、“公务出行拼车、乘用公交车”等规定,正在将办公节能措施具体化,并率先在公务人员中推行。这在大方向上应该看作是走向了制度化。如果这些制度再辅之以惩戒措施,将会更现实化,也将便于操作。

全民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宣传教育已开展多年,公众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道德层面的教育引导外,还必须有制度的约束。2008年6月1日之前,许多人怀疑“限塑令”的可操作性,但颁布后,还是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并且取得了实效。

10.低碳经济小论文 篇十

发展低碳经济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成为低碳一族、环保达人。当然,低碳并不意味着就要刻意去节俭,刻意去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低碳不以影响身体健康、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到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水,从点滴做起。有人说,在二氧化碳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如今这种力量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比如最近发现许多同学特地回宿舍拿饭盒下去打包饭回来;很多人会带购物袋去超市购物等。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减碳是每个人的责任。对我们来说,生活方式描绘了每个人的“碳足迹”,即产生、使用和消费一些东西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低碳生活就是简约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用、行都可体现低碳生活。我身边有很多低碳的榜样,我自己也有一些低碳的生活习惯,比如夏天很少使用空调;尽量双面打印文件;多运动,少看电视机,少上网,多与家人和朋友聚聚,多出去散散步;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等。我想,低碳方式生活,就是不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低碳”还得能带来心灵上的宁静。

11.低碳经济时代到来 篇十一

如果205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恢复到现在水平,那么温室气体含量将上升到550ppm,温度将升高3摄氏度。而要让全球气温只升高2摄氏度,那就必须将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目前的50%。

因此,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全球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的行动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全球气温的上升。

《京都议定书》失败

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第一份具有强制性减排目标的国际协议《京都议定书》在1997年12月诞生。

《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的补充条款。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份国际协议,这份协议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目前有190多个缔约方,但它没有设定强制性减排目标。《公约》的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京都议定书》在1997年12月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于2005年2月16日开始强制生效,将于2012年失效。根据《公约》,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所有发达国家六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

《公约》要求,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户的发达国家,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限控义务。

至目前为止,共有170多个国家签署了《京都议定书》。美国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中国已于1998年5月29日签署了该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标志着各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重视和关心,但是作为减排手段,却是失败的。毕竟,它并没有使排放量明显减少,甚至也没有达到预期减缓排放增长速度的效果,只不过象征性地提请社会各界注意,以便适应目前存在的气候变化情况。由于缺乏法律约束力,《公约》确定的减排目标也并未被发达国家普遍执行。

《公约》组织2008年11月17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性减排形势仍不乐观。该数据显示,至2006年,虽然41个缔约的工业化国家,总体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下降了4.7%,但其中大部分均为中东欧等转型经济体贡献。从1990年到2006年,中东欧等转型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了37%;在这期间,发达经济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增长了9.9%。

更值得担忧的是,转型国家的贡献,实际上也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随着其市场结构逐步调整到位以及经济恢复增长,从2000年开始,即使这些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开始稳步增加。造成2000年以后,《京都议定书》的41个缔约国总体的排放量有所上升。

从各个国家的情况来看,澳大利亚增加了28.8%(目标+8%),加拿大增长了21.7%(目标-6%),美国增加了14.4%(目标-7%),日本增加了5.3%(目标-6%),欧盟降低了2.2%(目标-8%)。距离《京都议定书》要求的减排目标都有不小的差距。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将至

2009年将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至关重要的一年。在同时面临经济衰退和气候变暖两场危机的情况下,全球正承受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

全球金融危机客观上缓解了能源紧张局面,为替代能源和新资源寻找留下了宝贵的时间。这使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有望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新思路和希望,而能源技术的创新也有望成为刺激经济的新增长点。很多国家目前已经将能源技术创新,视为新的经济革命和绿色复苏计划的核心。

《京都议定书》之所以名存实亡,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国的退出。任何一个全球性减排协议,如果没有美国参与,几乎不可想象。但是,美国又是惟一一个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工业化国家。

美国新总统奥巴马的上台,给全球减排协议带来了新的曙光。奥巴马允诺,将在2020年把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到1990年的水平,到2050年再减排80%。并且奥巴马在当选后发表谈话指出,他将把碳交易机制引入美国的能源市场,并承诺在未来十年里每年投资150亿美元用于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奥巴马表示,美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帮助开创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新时代。

奥巴马提名可再生能源专家朱棣文为能源部长,就显示出奥巴马新政府注重气候变化问题。朱棣文大力倡议开发清洁能源,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代言人之一,倾向于主张用新技术取代和限制这些温室气体的排放。

在美国,虽然联邦政府还没有采取全面的或强制性的措施,来减少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但州级政府做出了很大的减排努力。现在,美国的50个州中,有24个州通过总量控制和排放交易机制参与了区域性的减排计划,具备实施减排协议的基础。

欧盟则一直是《京都议定书》的主要支持者,并一直致力于说服那些立场摇摆的国家加入条约。

在2007年,欧盟单方面承诺,欧盟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这就是欧盟在2020年实现“三个20%”的目标。

欧盟27国领导人2008年12月11日至12日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经过紧张激烈的讨论,最后终于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欧盟议会通过的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已经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法规,欧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法律上承诺大幅度强制减排的地区。

1997年正式签署的《京都议定书》,其第一承诺期的目标将于2012年到期。2007年12月,各国部长曾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大会上达成了一个路线图。按照这一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诞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届时,全球减排将进入“后京都议定书时代”。

中国减排压力日增

中国政府于2002年9月3日通过签署《京都议定书》。由于中国是条约控制纲要以外的国家,所以也不受温室气体排放的限制。

中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态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着重人均排放。中国的人均排放仅接近于美国的五分之一。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03年,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为19.8吨,而中国人均排放量为3.2吨。2004年中国人均排放量是发达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人均水平的33%。

其二,着重历史累计排放。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95%;从1950年到2000年,发达国家排放量占全球的77%;从1904年到2004年间,中国累计排放占全球的8%。

中国政府坚持《公约》的指导作用。《公约》所确定的各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是指导气候变化谈判的基础;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取行动,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不可持续的奢侈消费方式,走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道路。

在“后京都议定书时代”,中国虽然没有时间表,却可能承受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温室气体第一排放国。

从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地区看,根据IEA的数据,2005年美国仍然是最大的排放国,占了全球排放的五分之一强。但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占比将上升到22.2%,预计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占全球的28.4%。

尽管中国、印度并不在《京都议定书》强制要求减排的目标之内,但由于到2030年,这两国的排放量将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对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而言,新兴市场国家也不得不纳入未来的考虑范围。

美国一直以来就希望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从现在起明确相应的减排责任。而欧盟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和专家认为,中国的“毕业期限”应该在2020年左右,即再给中国十多年宽限期。

2008年八国峰会最终达成的声明,就把全球共同目标作为优先考虑来强调,淡化了发达国家自己要承担的减排责任。这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并非一个值得乐观的信号。

随着欧美对本国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针对中国等生产成本低、温室气体排量高的经济体征收的“碳关税”可能会出现。

所谓“碳关税”,是指对高耗能的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征收“碳关税”的想法,主要是由前法国总统希拉克所提出,而接任的总统萨科齐在2007年10月,呼吁欧盟国家应针对未遵守《京都议定书》的国家课征商品进口税,否则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欧盟国家所生产的商品将遭受不公平之竞争,特别是境内的钢铁业及高耗能产业。

“碳关税”将给目前中国的出口带来额外的隐忧。根据WRI对各国各部门碳排放的统计,中国的出口部门出口商品中所含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实施“碳关税”,中国的出口商品将受到更大的冲击,将给中国的出口带来巨大的压力。

因此,在中国即将成为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国的情况下,尽管中国不愿意接受强制的减排指标,但毫无疑问,中国必须在碳减排上有所作为,才能及早地适应未来低碳经济的环境。

低碳经济时代到来

什么是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关注点,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发展特征是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核心内容包括制定低碳政策、开发利用低碳技术和产品,以及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寒冬中最为温暖的词汇。它不仅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涵盖了优化能源结构、扩大低碳产业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以及促进经济繁荣。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已使能源需求增加放慢,这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来经济复苏时,产业界会进入新一轮的机器、设备更新,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会,投资低碳设备和技术,目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困难会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契机,不仅是对中国,对世界来说也是一次转变发展方式和消费、生活方式,调整产业经济结构的一次机会。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认为,全球金融危机实际上可以提供一个解决全球变暖的机会。“我们目前需要应对两个最严重的挑战——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解决之道就是绿色经济。”

金融危机暂时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局面,客观上为寻找替代能源和资源赢得了宝贵时间。在全球房地产泡沫破灭的同时,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价值也凸显出来。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后,将为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转“危”为“机”。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Pacala及Socolow提出的“稳定楔”(stabilisation wedge)概念,现被公认为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佳策略之一。

十几年以来,全球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量一直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加,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行动,等到2055年,碳年排放量就会翻一番,达到每年140亿吨。两位学者提出了15项措施,如果得到实施,其中每一项都能使我们在2055年减少10亿吨碳排放量(即一个“楔角”) 。实际上,只需要实施这15项中的7项,就可以使碳排放量维持在2005年的水平。

这15项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燃料使用的转换与二氧化碳的捕获及储存;三、核能发电;四、可再生能源;五、森林和耕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

同时,IPCC也提出了现在在商业上可行的主要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方案。主要的方向也是在节约能源效率、开发新能源等方面。

从IEA刻画的减排的边际成本来看,节能的边际成本是最低的,其次是采取可再生能源、核能等发电除碳化的措施。

图5显示了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增长超过ACT Map情景达到更高的BLUE Map情景要求的水平上时,二氧化碳的减排边际成本如何增长。ACT系列情景显示了如何让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50年之前恢复到现在的水平。BLUE系列情景把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50%作为目标。

ACT Map情景意味着广泛地利用这些已完全商业化运营的技术,其边际成本为50美元(每减少排放1吨二氧化碳)。而在BLUE Map情景需要所有相关技术的应用,包括在完全商业化运营时,每减排1吨二氧化碳花费200美元所需的技术应用。

为了实现全球减排,《京都议定书》中还引入了三个灵活履约机制,其中之一就是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

CDM是在强制减排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展开,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把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的排放量,作为履行《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一部分义务。

CDM是一种双赢的机制,对发达国家而言,给予其一些履约的灵活性,使其得以用较低成本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协助发达国家能够利用减排成本低的优势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从广泛的意义来看,任何有益于产生温室气体减排和温室气体回收或吸收的技术,都可以作为CDM项目的技术。在CDM之下,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形成了全球性的碳金融市场,对全球金融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自2004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总额,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40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64倍。交易量也由1000万吨迅速攀升至30亿吨。

根据《京都议定书》,在2008年至2012年,35个工业化国家的二氧化碳及其他五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基于这一压力,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成员国投资温室气体减排项目,购买减排额度。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碳交易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

中国低碳经济之路

低碳经济也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中国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一方面,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低碳经济等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框架;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保证能源安全、减少空气污染、增加投资和就业机会等一系列协同效益,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可持续性和竞争力,从而实现低碳繁荣。

那么,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应该如何行进?

在二氧化碳的排放上,有一个著名的Kaya恒等式,这个恒等式是日本的Yoichi Kaya教授所提出来的。根据恒等式,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人口(P)、人均GDP(G)、单位GDP能耗(IE,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IC,碳强度)。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很大,中期需求扩张的压力不可避免;另一个是人均GDP,目前中国的人均GDP仍然要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提高是刚性的要求。因此,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减排将主要从另外两个因素入手。

其中,单位GDP能耗与产业偏向有关。工业能源强度要大于服务业;工业中,重化工的能源强度则远高于一般制造业;同一行业中,技术水平低则能源强度高。因此,提高能源效率和节约能源,就是降低能源强度,这是减排的有效方向之一。

能源种类不同,碳强度差异很大。化石能源中,煤的碳强度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最低。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有一定的碳强度,而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都是零碳能源。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也不排放碳。

有学者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作了分解,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的最主要的原因;据估算,经济发展累计贡献了约86%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量。

同时,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1971年-2005年间约89%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来源于单位GDP能耗的降低。而一次性能源结构的改善,也对二氧化碳的减排起到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大约为11%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从实证的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是缓解气候压力的最有效途径,其次是改善能源使用结构,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行性更高。

政策对于减排的推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其中明确提到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我们所采取的原则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其历史排放少,当前人均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比较低,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将根据其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等措施,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这正是从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结构出发,实现在确保经济增长情况下的合理减排。在这两方面,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以促进具体行动的实施。

在能源强度方面,“十一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单位GDP能耗降低20%的目标,这将是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最有可能也最重要的途径。在这方面中国出台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等法规,给予了明确的行动指引。

而在能源结构上,通过落实《可再生能源法》,以及《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中国预计将投资2万亿元来实现2020年的远景规划目标,使得到2010年和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例分别达到10%和15%。以此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过高的比重,从而达到降低能源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由此可见,按照碳减排的自然路径和所涉及因素的重要程度排序来看,中国低碳经济之路将是从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到CDM。

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较低,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与能源使用效率最高的国家日本相比,仅是日本能源使用效率的六分之一。从能源使用的结构上来看,主要集中在工业领域;而相对比的美国,行业的能源消耗分配则比较平均。

政府干预将是节能市场启动的契机,通过修订后的《节约能源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等一系列法规,配合出台强制节能标准以及相关部委的具体要求,有望在较短的时期内建立具有强制约束力的节能机制,从而改变原有节能市场发展迟缓的局面。

节能是中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最有效的方法,它所引起的成本也最低。但与此同时,对于一些高排放的行业,也应该加以限制,尤其是产能已经比较过剩的行业。在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与工业相关的占到了较高的比重。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对于一些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的强制落后产能淘汰,政府也作了明确的政策规定。

为了实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与目前基本相等,除了提升能源效率、改变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则是必须之举。按照IEA对于前景的展望,未来太阳能、风能都将出现跨越式增长。

其中,煤炭清洁技术是重要的一环。在注重新能源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的能源格局——富煤少油缺气。中国煤炭储量丰富,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二,这决定了能源使用大的方向。合理有效地利用煤炭资源,对于中国能源使用的效率会有大的提升,也能有效地降低煤炭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

而我们最终要达到的CDM中,中国也将大有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中国政府开展CDM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下设国家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审核理事会和国家管理机构。根据国资委的数据,目前中国已经批准了1847个CDM项目。这些项目大部分都集中在新能源上面。

此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这主要归功于中国国内投资环境和经济增长规模和结构。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碳减排机会就越多。

现在按照注册项目看,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中所占份额为29%,但在CER的获得上中国占的比重达到了43%,另外预期未来每年中国将获得CERs中的54%,由此可见,中国将在未来碳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由于碳减排需要全球长期的努力和投资,这也将给低碳经济辐射的产业带来持续的需求扩张。从这个意义上说,低碳经济将成为全球经济较长时期内不可或缺的主题。■

上一篇: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下一篇:大学团课心得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