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

2024-10-12

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精选7篇)

1.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 篇一

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问题论文

一、经济危机下的中国经济主要问题

(一)部分商品生产过剩

中国生产过剩主要体现在住宅建筑生产过剩上。考察住宅建筑,因为住宅投资的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自1981年至2010年,我国住宅建筑的竣工面积总计为34.67亿平方米,如果按13亿人口平均,人均约26.7平方米。就是说20年来,我国仅竣工的新建住宅面积人均就达到26平方米多,加上原有的住宅面积,人均住宅面积更高。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1.6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34.1%。我国持续大量投资建房,与群众购买力低下,形成了严重的生产过剩。

(二)货币流动性、信贷条件偏紧

货币紧缩最初源于当局对危机政策的纠正,而后随物价水平走高,对货币信贷的总量调节进而成为防控物价增长的重要手段。自去年初以来央行先后12次提准,商业银行货币创造能力与贷款投放规模明显下降。到今年9月,M1、M2同比增速分别跌至8.9%和13%,近几个月持续处于历史较低位置;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700亿元,创出21个月以来的新低,前期紧缩效果明显。尽管当前M1、M2作为中间目标是否继续有效值得讨论,但即便不考虑这两个传统指标,从部分地区民企资金流断裂的事件也可以看出,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货币信贷条件实质处于偏紧状态。

二、应对经济危机的大致思路

(一)通货膨胀危机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5%,9月为6.2%,10月回落至5.5%,都处于处于通货膨胀的`状态。而银行的存款年利率是2.75%,就是说居民存款一年,不仅不能增加收入,而且要贬值不少。到2010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有30万亿,只要居民挤兑存款,整个银行系统就会倒闭,不仅会造成经济混乱,而且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二)加强房产调控。

近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催生了房产投资过热,造成了很大的房产生产过剩。这种过剩可能是“假过剩”,房价过高造成大部份空置房,而大部份群众因房价过高而无房居住。因此政府应该促进房价合理调整。还应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健全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有效供应。

(三)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体系复杂程度不断提高以及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中国金融部门需要进一步推动改革,以维护金融稳定,并促进强劲和平衡的经济增长。主要改革方面包括:扩大金融市场的服务广度,扩大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如加强支付和结算系统,增强消费者保护,扩大金融知识的普及等等。

(四)适时适度宏观调控。

目前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因此政府要切实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要敏锐、准确地把握经济走势出现的趋势性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

(五)积极稳定物价。

在通货膨胀与经济紧缩并存的情况以及生产过剩现状,已引起市场对未来经济继续减速,乃至出现“硬着陆”的担忧。如此局面下,继续紧缩将面临“稳增长”的现实压力。因此,应适度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保证重要商品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产运销衔接,保障市场供应。

2.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 篇二

就美国而言, 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2001年的“911”事件, 本世纪初的几家著名公司的财务丑闻事件, 全社会对美国经济出现了衰退的预期。美联储为了避免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刺激经济增长, 于2003年6月将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调至1%。这一剂货币政策的猛药, 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升温, 这一升温又首先体现在房地产市场上。在降息的同时, 美国国会为了扶持次级贷款者购房需求而制定了相关立法。这样一来, 降息与法律扶持直接使得房地产开发商很容易地获得低成本的银行贷款, 另一方面住房者又很轻易地在政策保护下获得购房贷款, 而且在房价不断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又不必过多考虑还款问题。这就像, 生产者低成本地生产产品, 消费者低代价地购买商品, 而且又有强烈的需求欲望。这样的市场怎么可能不红火。在这样一个红火的景象中, 随着房价的持续上涨, 房地产商赢利了, 购房者似乎也得到了实惠, 银行的贷款看似也没有风险, 与房地产业相关的行业也跟着“沾光”, 美联储庆幸达到了他们想要的预期效果, 政府完成了国会交予的使命并且成功挽救经济。这是一个大家都满意, 大家都盈利的局面。世上总还是没有免费的午餐, 如果真的有了, 那真的就是假象了。对假象的信任从来不会是免费的, 而是可能付出更大的代价来补偿。事实也是这样, 就在房地产被各方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 又有人开始担心美国经济是否出现过热的问题, 美联储又开始考虑加息。而新一轮加息的直接结果是房价开始波动并随后持续走低, 几年来由房地产价格上涨吹起来的经济泡沫终于出现了裂痕。房价走低制约了次贷者的还款能力, 还款出现资金断链, 产生次贷危机并扩展到信用市场, 结果造成整个经济金融的动荡。

在中国, 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过高的问题一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究其原因, 在于中国的房地产业更是一个多方利益之间的博弈。当房地产开发和房价成为与相当一部分人利益深度相关的因素时, 政府单方面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效果就会减弱, 而普通民众的发出的声音又太小太分散。给房地产降温, 遏制其价格上涨过快的任务从来是很艰巨的, 现在依然艰巨, 以后一段时间也还是十分艰巨的。从海南房地产泡沫到其他各主要沿海城市房价飙升, 再到全国普遍大中城市房价上涨, 中国经历了一个类似于西方国家的增长过程, 这之中就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但中国自己, 又面临许多个性问题, 触发了房地产业许许多多的是是非非。在各地, 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当地G D P上涨, 往往先从房地产入手, 一来通过地产转让, 可以收入巨额的地方财政收入, 且不说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政府官员“寻租”的灰色收入;二来看中房地产业本身对经济的整体拉动效益。发展房地产业, 地方政府何乐而不为?前面说过, 一个地区的房地产往往成为一个聚宝盆, 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无数开发商前来逐利。房地产开发商又多数期望用银行贷款进行投资, 带住房建成销售后, 再归还贷款和利息。在中国, 在房价持续上涨的趋势下, 只要你有足够的社会关系, 你就可以利用银行的贷款“空手套白狼”。对于银行, 见于地方政府的压力以及在房价上涨的正向预期下银行能够平稳获得利息收益的“确定性”, 银行机构还是肯于将巨额的资金带给房地产开发商。而对于许多房地产个人投资者, 银行也十分慷慨, 银行甚至研发一些中国房地产金融创新项目, 帮助购房者买房。而社会上随着一些普通消费者不满自己成为“房奴”的诉求声渐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中央政府又强调采取一些福利政策帮助民众购房, 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刺激了住房的需求和房价的上涨。而一些看似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一些针对房地产的专向调控措施, 传达到地方往往鞭长莫及, 调控效果便不明显。这样, 中国的房地产业也形成了基于房价上涨的“多方有利”格局。但是市场终归是有价格波动的, 一个价格不可能持续上涨。一旦房价出现拐点, 价格大幅下跌, 房地产商人获得利润缩水, 还贷能力变差。而住房贷款者, 因为住房资产价格的下跌, 其还贷能力也大为减弱。这中间必然存在资金断链的巨大危机, 一旦危机发生, 大量提供房地产外贷的银行就会大额亏损。在中国, 这种银行的呆坏帐就又会由国家财政埋单。所以就连中央政府也不希望房价真的大幅下跌, 而是要合理控制房价上涨速度, 熨平上涨趋势。分析到这里, 我们发现, 中国的房地产长期建立在“房价上涨”这样一个不可永久的脆弱基础上, 各方利益在这之上“艰苦”地维持了一种恐怖的平衡。

从美国次贷危机反观中国在相关问题上的表象, 我们发现我们的房地产业, 银行业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前不久,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着重强调“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要求“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中国“类美国次贷危机”的问题, 要求我们更多人进行关注并提早予以防范。

参考文献

[1]华尔街日报, 金融时报

[2]郑良芳: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成因剖析和十点警示[J].经济研究参考, 2007, (66)

3.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 篇三

[关趣词]有效需求;结构性失业:自愿失业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283(2009)04-0043-02

1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极其严峻

全球的金融危机使我国2008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08年第一季度的同比经济增长速度为10.6%。而第二季度的增速比第一季度下滑0.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则比第二季度下滑了1.1个百分点,经济下滑明显加速。

然而逐年增加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校毕业生与中国经济2008年增速放缓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近四年以来,中国大学毕业生从06年的413万。增长到了09年的611万。

美国的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了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1%。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难是本来就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的一个较为突出问题,而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导致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给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极其严峻。

2我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西方关于失业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而西方失业理论真正开始和形成于本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期。目前,西方很多经济学派已经形成了自己相对完善、自成体系的失业理论,如凯恩斯学派、货币学派、发展经济学派等。本文主要以西方失业理论来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失业的原因。

目前在大学生的失业类型主要分为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两种。

2.1由全球金融危机所引起的“有效需求不足”是目前导致大学生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凯恩斯失业理论的基础是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所谓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凯恩斯认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与经济社会中的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有关。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有效需求不足,具体表现在消费不足、投资不足和出口不足三个方面。

由世界十大市场研究公司之一华通明略(Milliard Brown-ACSR)和数据解决方案公司Lightspeed Research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78%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缩减了家庭的消费与投资,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幅度减少家庭的弹性消费,对于可消费可不消费暂缓消费;二是大幅度降低消费标准,尽可能购买价格低廉的替代品消赞;三是抑制了各类信用消费,其中对住房信用消费的减少影响尤为明显。四是大幅度降低风险性投资比例,把钱主要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减少股票类投资或房地产投资等。

在此次金融风暴中,由于投资收益率的降低以及对未来投资预期的不佳,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以及投资规模均有所减少。具体表现在:一是为刚氐负债或改善流动性。减缓扩大生产或经营规模,压缩固定资产或技术改造方面的投资;二是尽量减少原材料库存,以减少流动资金占用;三是降价倾销库存产品,以加速流动资金回笼;四是减少生产或经营规模,以提高企业危机经营时期的稳健性。

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人世”7年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20%。其中出口14285.5亿美元,增长17.2%,回落8.5个百分点。

由表(2)分析可以得出: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所导致的美国消费能力的下降给中国带来直接的影响就是表现为出口需求的减少,尤其是对美出口的减少。2007年我国对美出口增幅出现了快速下跌,跌幅高达10.5个百分点,2008年继续下跌,跌至8.4个百分点。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扩散和石油价格持续高涨,其他国家的经济也纷纷下滑。2008我国对其他主要地区和国家的出口也出现了全面快速下滑的局面。一般讲,中国外贸出口每波动1个百分点,将影响中国18万到20万人的就业。

凯恩斯认为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

顾海良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应该说主要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也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有一些因素在以往可能处在主要的位置,但是在今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这些都退居次要,使金融危机变成一种主要的问题。今年的就业形势是整个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因为经济危机的原因,所以劳动力需求大量减缩。引起劳动力就业的困难。

2.2由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落后所导致的我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长期存在后凯恩新主流派托宾、杜生贝等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结构性失业问题,他们对结构性失业的研究已形成了流派,并形成了一些共识。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劳动力的流动能迅速适应这些变动。但由于劳动力有其一时难以改变的观念结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很难适应经济结构的这种变动,从而产生的失业就是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的状况。笔者认为,自从大学生就业准成为困扰我国的—个较为突出问题以来。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就一直存在,且尤为突出。

在中国,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高层次教育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加注重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应用能力。大量过时职业被淘汰,新型职业不断-产生,而一些高校在扩招的同时,未能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衔接起来,存在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从而导致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一方面大学生失业的现象。

昊江认为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反映了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还没有很好进行对接。所以要解决“今天有生源。明天没就业”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要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

(3)由于大学生就业地区选择过于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而导致的自愿失业

发展经济学派刘易斯、弗景汉和拉尼斯主要探讨了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下的失业问题。所谓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农业部门,二是现代工业部门。刘易斯等人认为。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劳动生产率甚至为零或负数,这里有大量的非公开性失业,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其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可以吸引传统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

在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失业问题中,二元结构理论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结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二元结构的划分上。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个最大问题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别巨大。托达罗模型中,短期内乡-城人口流动规模是城乡收入差异净值的增函数,即城乡收入差异净值越大,从农村向城市流人的人口就越多。

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到了大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很多大学生将发达地区或大中型城市作为就业的首先目标。主要原因:一是这些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享有的社会保障范围和程度要高以外,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二是这些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其他不发达地区或小城市的高,且就业岗位多元化。这也是吸引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经过多年的吸纳,发达地区或大中型城市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结果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宁可在大城市失业,也不愿意去小城市或农村就业的“自愿失业”的现象。

3解决我国生就业问题的措施建议

3.1金融危机下保经济增长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

2008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09年经济工作最终定调。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保增长、促就业”成为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议题。赖德胜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要首先保证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增长了,才可以创造就业岗位,才可以扩大对大学生需求的规模。

为了抵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以及就业的冲击,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多项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内需,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中央政府在2008年11月份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十项措施中多项措施都与政府加大投资有关。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大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激励作用,并带动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十项措施中还专门有一项政策强调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依托对投资和消费推动的十项措施,为我国2009年GDP增长保持在8%以上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经济的稳定增长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

3.2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中国的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很难及时跟上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社会需求永远走在专业设置前头。

那么这就需要,一方面中国有关的教育管理部门或高等教育的研究结构能够根据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动态以及趋势,调查和研究企业人才需求的相关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分析并预测出中国劳动力市场上未来5年内的人才需求,以科学引导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另一方面,高校要与企业积极合作,充分创造条件,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有大量的时间和机会与企业以及各地方的人才交流市场接触,并让其直接了解和感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正确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3.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缩小收入差别,鼓励并吸引大学生到中西部就业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区域收入差距过大,使大学生对发达地区就业过度偏好。因此,要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解决区域差别所产生的自愿性失业。

我国已充分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崛起的部署,东北老基地的振兴,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8年11月15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更是显示,“长三角”和“京津一环渤海”成为投资资金最为青睐的地区,同时在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的背景下,企业投资有向中西部转移迹象。调查还显示。东部地区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减少”的仅多21.9个百分点,而中、西部地区企业分别为37.4%、36.4%,表明企业投资有向中西部转移迹象。

4.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 篇四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由于入世后我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增加,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加大。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与我国整个就业形势严峻密不可分,今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更是将我们推到一个更严峻的局面。

金融危机给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就业带来影响。这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继而可能导致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将对中国的就业问题再次提出考验。美国金融危机已经使得中国出口形势恶化,而内部消费需求又短期难以提振,这将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继而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减少,最终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工作岗位减少、大量员工失业、应届毕业生数量的再创新高,对于有经验、有资历的职场前辈也许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任脉,使得他们另谋出路的难度相对不高,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就业可能就是难上加难了。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大学生就业难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从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统计看,和去年同期相比,大学生就业比率有所下降。再加上中国经济增长的整体放缓,以及“过冬论”在房地产、互联网、家电业、IT行业等多个产业中的传导,在本已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只能用“屋漏又遭连夜雨”来形容。现状决定了企业对大学生招聘比过去要谨慎,中华英才网总裁张建国告诉《浙江特快》,近年来,国内就业形势逐年严峻。

2.研究意义

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双重的,要辩证看待才能全面把握,趋利避害。应该看到,“危”中有“机”,危机中间有很多好机遇。

通过分析当前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更好的实现就业。而作为就业大军的中坚力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其关键。对于国家而言,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重点培养的各方面人才,只有得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才能拥有发挥聪明才智、服务社会、报效祖国,也有利于社会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这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通过劳动得到的物质成果,而且能够得到知识和技能的充实和提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与观点

其实,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的新问题,只是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就业的路径也各不相同。

①美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②英国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名校毕业生的确更有优势。尽管应届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但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相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还是好的。

③随着巴西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劳动力市场收缩,巴西大学毕业生增长速度迅猛。超过12%的失业率使众多大学毕业生在寻找第一份职业时失去了选择余地。

④瑞典大学生找工作不再待价而沽。面对劳动力“买方市场”,找工作的态度由被动变主动。瑞典大学毕业生不再对薪水提出过高要求。

⑤日本,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平均每名求职大学生要经过16家公司的笔试、面试等各种各样的考试,日本大学毕业生每年有1/4找不到工作,即使辛辛苦苦通过各种考试找到了工作,因感觉不理想在工作3年内辞职者就达30%。

各国目前就业观点也不尽相同。埃及鼓励自主创业;巴西主张先就业后择业;俄罗斯强调平静面对毕业改行;瑞典提倡不对薪水提过高要求;印度普遍高才低就。

2.国内研究现状与观点

眼下正值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的高峰期,今年将有610万名大学生毕业,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一些企业缩减了用人需求,使得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从目前情况看,可以初步判断,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扩散,中国金融行业处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最前沿,所受到的就业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也会受到巨大的冲击。首先是跨国公司业务萎缩,会减少用人数量;其次是国内为国外多种产业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的制造业、出口型企业也会受到影响;再其次是对能源工业的影响。农业、教育、医药、行政等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此外,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消费品行业,如食品、饮料、烟酒、化妆品等零售、批发业也是金融危机中受影响较小的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就业形势较好。

根据历年调查统计,国家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大户,占到当年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2.7%左右,这一就业市场是相对稳定的。

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有关部门正共同研究制订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

一是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二是坚持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城乡基层服务一线、面向西部边远地区建设一线,同时根据新需要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展就业领域;三是完善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到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四是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五是强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六是建立完善对困难毕业生的援助制度。

三、本题研究的内容、应用到的知识与方法

1.研究内容与结构

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经济危机对中国各行业带来的不同影响

经济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政府、企业、学校,毕业生的不同应对策略,2.研究应用到的知识

人力资源管理学微观经济学

社会学战略管理

3.研究方法

互联网报纸等媒体的信息获取;

燕山大学04届毕业生就业招聘实际情况咨询;

从政府,企业,学校,毕业生的角度研究整个事件;

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四、本人研究得出的主要观点

就我个人来看,我觉得国家首先应该充分实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于工作职位的开放范围应做到普遍性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取消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其次,应该提供更多的选择给毕业生。政府机关、军队、武警以及其他社会服务事业单位增加对毕业生的雇用量,国家应考虑在短期内适当增加研究生招生总量,减少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帮助大学生度过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期。

只解决毕业生这个领域的问题显然是不够的。要保就业就要保企业,政府应当对出于经济危机中的企业提供帮助,毕竟大部分的就业岗位是来自于企业的。我个人认为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二是降低保险费率。这两项措施都是针对当前企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特殊安排。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是就业的一个基础。当前要维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就必须要保企业、保发展,简单地说,要保就业就要保企业。企业和职工同心协力,就会有好发展。

而对于学校来说,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教育,重视实习的作用,帮助大学生选好职业,顺利就业。就业指导,应从进入大学开始。根据调查,应届毕业生岗位期许太高,上手慢,频繁跳槽。很多毕业生找工作“病急乱投医”,看着专业和岗位相似,就投简历,很多人上岗后才发现不合适,只能重新找工作。很多毕业生很优秀,但是求职屡屡受挫,是因为缺乏就业技巧,不知道如何展示自己,毕业生就业指导从大三开始做,对学生的影响微乎其微,现在学校将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从大一就作为学生必修课。而关于实习,应当让学生在大四沉下心学习、实习,比较好的是企业和学校采取定向培养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落实工作的前提下,在学校就尽早进入课题研究。这种方向应是企业、用人单位所欢迎的。

至于毕业生自己,要乐观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一方面要充满自信,充分相信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能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盲目自大。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找准自己的求职定位,不要乱投简历,否则不仅不能给自己增加什么求职经验,反而会让自己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其次,要尽量寻找“盟友”,能够在心情低落时尽早将自己的“郁结”疏导出去,恢复自己的信心。应届毕业生切忌好高骛远,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毕业生还需要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多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应届毕业生需要对应聘的部门及地区进行分析、筛选。对于那些在经济动荡时受影响较为突出的地区和企业经营压力下容易被裁减的部门,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都要有所顾及。至于面对应聘地区的筛选,则要使自己的简历摆脱千篇一律的套路,充

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与特长。

5.家族式企业信任危机问题分析 篇五

摘要:家族式企业基于自身固有特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会将企业经营权出让,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催化出所有者与管理者及员工之间的信任危机。本文以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为出发点,分析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并结合激励策略、需求分析、员工持股等相关理论对其进行辨症分析的同时提出了切实可行有针对性建议,希望本文能对我国家族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家族企业;信任危机;生产效率

一、家族式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

家族企业历来秉承以重用亲信为主的运营管理模式,仅凭血缘关系建立职位差序格局,但与此同时,随着企业壮大,原有内部人力资源已无法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迫于此种状态,企业秉承以重用亲信为主的同时,辅以委托代理管理运营模式,以确保企业人力资源充足。企业初衷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家族企业长期深受血缘关系影响,重内轻外,因此委托代理运营管理模式于贯彻落实方面不尽人意,收效甚微。其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血缘关系划分职位等级,居于核心地位者大多属于亲信,即便是无比有才能之人,但若无关系,则职位趋于边缘化,对于委托代理人,则展现出高度不信任,放权程度低且时常随意干涉其正常工作,对代理人的建议置若罔闻,缺乏对代理人所应有的尊重及肯定,代理人对这种任人唯亲、重内轻外、轻视人才的不公现象产生抵触情绪,致使代理人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对工作完全处于一种走形式主义,企业不信任因素激增,并迅速蔓延至外聘员工主体,员工大流量流失,企业人力资源大幅波动,企业严重匮乏互相信任的人文环境,极不利于企业发展。鉴于此,家族企业必须有效加强家族企业信任危机问题处理,努力创建信任体系,促进企业发展。

二、家族式企业产生信任危机的原因

1.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完全分离

企业所有权与企业管理权完全分割,员工则认为,无论自己干多或干少,自己所得并不会有太大改变,人均有一定惰性存在,员工感到自己即使无论如何为企业尽力,始终仅仅只是一名小小基层员工,难有出头之日,周围同事工作较为涣散,自己极力工作,却未得到应有回报,不公之感油然而生,致使企业员工长期处于消极状态,缺乏工作热情,日渐对工作产生心理疏远情绪,便生成更换新工作环境的欲望,无论是资深员工还是初职员工均存在此类问题。员工流动性过强,不利于企业团队稳定发展,企业对员工培训上岗适应成本严重超出财务规划比例,企业生产效率明显下滑,对企业发展极其不利。

2.所有者猜疑管理者

企业所有者是企业创始人,随着企业发展壮大,所有者便会产生权威意识且愈发强烈,权力欲望高度膨胀,极力彰显个人领导魅力,时常出现“一言堂”现象,不顾众人意见,其决定带有较强主观随意性,该决定时常有失科学合理性,所有者加强集权,不愿分权于经理人,对经理人时刻提防,质疑其工作能力,所有者坚信经理人仅可用作自己在时间及精力方面补足之用,并无其他用处;加之一般情况下,双方文化层次相差悬殊且思维方式迥异,缺乏有效沟通,致使二者隔核诸多,不信任因素激增,所有者深信差序格局理论,以关系、忠诚、能力划分职位级别,感性远重于理性,主观随意性强,任人唯亲,对经理人的建议置若罔闻,全然不顾其感受。经理人未得到重用,且被严重压抑,以致产生抵触情绪,对所有者交代的事务阳奉阴违,极容易成为被猎头的对象,或倒戈相向成为企业内鬼,更有甚者做出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

3.内部员工待遇优于外聘员工

企业成立初期,基于血缘关系组成企业创始团体,在共同利益驱动下,历经多年打拼方见企业壮大,成就感、优越感油然而生,毕竞属于创业功臣,企业在平时奖励方面难免有所倾斜,这无疑使外聘人员倍感不公,企业轻视、不信任外聘员工,外聘员工工作任务与薪酬比例严重不协调,常常事倍功半,而内部员工则事半功倍,此种差异化不公待遇,轻视外聘员工,重关系、轻才能、重感情、轻理性、重面子、轻事实,重视内部员工轻视外聘员工差异化不公待遇,使外聘员工深感不满,员工信任荡然无存,严重阻碍企业发展。

4.企业管理人治重于法治

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以人治为核心,处理各种事情带有较大个人主观感情色彩,主观随意性强,时常有失公允,用人观狭隘,任人唯亲,依据关系程度划分职位等级,内外员工之间不均等待遇,未做到高效放权,漠视人才,存在用人偏见,缺乏对人才的尊重及肯定,互相猜疑,不信任氛围浓厚,血缘关系占据主体地位,价值观分歧严重,人治程度远大于法治程度,缺乏必要的信任管理机制,致使企业成员间信任危机加剧,企业管理面临严峻挑战。

三、解决对策

1.员工持股

家族企业一般不具对外上市规模(不含个例),加之担忧上市对企业管理决策造成威胁,企业所有者可将企业资产划分出适当的一部分,该部分依据一定股价划分出相应股数,该股作为仅对内部全体员工开放的对内上市股。适用范围广,企业内部员工合乎规定且有购股资格者均可购股,所购股数须与其相应资质配股区间匹配,对不同资质员工购股上界有明确规定,员工所持股数与其所享有权利呈正相关,股东凭借股权分得相应股利,若员工需要转让股权时,必须严格符合企业相关规定,同等条件下内部员工享有优先购买权,股东可通过相应机构于一定程度行使管理员工和决策权等权利。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潜能,强化主人翁意识,提升参与感及使命感,形成利益共同体,强化企业融资能力,提升企业效率。

2.确保畅通所有者与经理人间信任高速通道

所有者与经理人间的信任隔阂,须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会实现信任通道畅行无阻。所有者应该提高对经理人授权程度,减少对其合理工作干涉做到简政放权,以便经理人为实现企业目标发挥自己最大才能。解放传统高度集权思想,认真听取经理人建议,避免一言堂事件发生,不断提升自我境界,加强相关知识学习和深造,注重经理人感受,改变以创始人自居的思维,对经理人能力坚信不疑,消除防范心理,切忌感情用事,时刻保持客观理性,企业所有者应经常与经理人进行有效沟通,以及时消除双方间的误解,增加双方互信程度。与此同时,经理人亦应时常与所有者沟通,及时就有关问题进行探析,并奠定融洽深厚的感情基础,深化彼此间信任程度,充分发挥自己所持有权限,为企业竭尽自己最大才能,力争实现企业总体目标,不辜负所有者高度授权信任,确保所有者与经理人间彼此心照不宣。

3.实现内外员工同一化

企业加强员工管理工作,大力提倡外聘基层员工走向管理层,坚持崇尚能力至上的用人原则,企业领导时常与外聘员工进行有效交流,了解其最新状态,倾听心声,对于相关问题及时提上议程,加快解决进程,在重大决策时更应倾听外聘员工心声,基于所有员工利益同时更应注重外聘员工利益,充分调动外聘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力培员工对企业忠诚感和归属感,企业必须使内外员工处于同等待遇条件,并应着重对外聘员工予以支持,有效拓宽信任范围,由家族信任晋至社会信任,为企业持续注入鲜活动力,促进企业突破家族企业规模一般化、寿命短暂化的家族遗传病瓶颈。

4.建立科学信任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必不可少,公正客观科学的管理机制可有效避免随意曲解事件发生,强化制度意识,加强科学标准化管理机制,实现企业正规化。企业坚持员工人人平等理念,以能力至上为用人标准,拓宽狭义用人观,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尊重肯定人才、用人不疑、祛除用人偏见,积极简政下放权力,相信受权者能力,并赋予其相应权力自由,不随意干涉,尽力支持其工作为其创造自由环境氛围,形成基于共同利益前提下统一价值观,由家族信任晋级至社会信任,有效拓宽信任范围,减少分歧,增进信任程度,动员全员进行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修养,企业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合理化、透明化、公开化、公平化、公正化,最大程度反映员工意愿,淡化亲情份额,增强各成员间互相信任,制定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信任管理机制,在严格科学机制保障下,规范企业行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6.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 篇六

2009年全球所面临的就业环境作简要分析:

(一) 世界经济进入经济周期的收缩期

本轮世界经济周期与以往相比有三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程度达到了空前水平;二是上一轮经济周期的调整极不充分;三是本轮经济周期中各国货币政策比较一致。

(二) 中国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

从2007年3季度开始, 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 GDP增速逐季回落, 尽管2008年下半年后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拳, 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 这说明未来主导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将是经济周期,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可能减缓经济下行的程度, 而不可能根本扭转经济周期的发展方向

二、2009年及其若干年就业展期望

(一) 国际贸易收缩将严重影响我国就业

在我国本轮经济扩张和就业增长中, 外向型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本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的重灾区美国、欧盟, 恰恰是我国外贸最大的出口国家, 因此, 受冲击最大的也必然是外向型经济。而外向型经济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因此, 出口下降对就业的影响很大。

(二) 国内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

经济周期性调整的趋势无法改变。2009年, 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 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 但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几次经济周期调控的经验, 经济调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 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

(三) 新增经济活动人口下降势头稳中趋快

坚持3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人口增长率从最高峰1987年的1.67%逐年下降到2007年的0.52%, 与此相应的经济活动人口也在波动中下降, 到2014年后, 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将出现快速减少, 2017年后经济活动人口将出现负增长, 劳动力供求关系将发生根本改变。

(四) 高技能人才仍将是最抢手的人才

我国劳动力市场在总量上已经供不应求, 大量高技能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但在部分地区 (中西部) 、部分岗位 (非技术或低技术岗位) 的就业竞争仍很激烈。本轮经济调整将为产业升级提供一次机会, 也为高技能人才流动创造一次机会, 但并不能解决高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的矛盾, 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 这种矛盾将日益突出。

三、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以80年代为起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 主要改革内容是实行国营企业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 同时, 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到90年代初, 建立了个人缴费制度, 确立了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始进行探索试点。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初至今。一是对养老保险制度模式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 在全国建立了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了, 覆盖范围扩大到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外资及事业单位的所有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启动, 工伤、生育保险改革试点在逐步扩大。现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是社会保障覆盖面太低, 城乡差别过大。二是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困难, 支撑能力脆弱。目前, 社会保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职工个人缴费。由于困难企业比较多, 欠缴养老、失业保险费的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 截至1998年底, 全国企业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300多亿元。企业欠费使本来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更加捉襟见肘。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 离退休人员数量增加较快, 养老保险负担系数已超过30%, 而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 基金积累地区分布不均衡, 加上企业欠费问题, 使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难度不断增加。三是社会保险立法滞后。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 但多为行政性法规, 法律约束力不强。立法滞后, 严重影响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

四、经济危机下做好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保制度的措施分析

(一) 扩大就业必然要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首先,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是所有社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但市场经济的高效率和高风险, 使社会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社会保障越是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下才越能发挥其完整而巨大的维系作用。纵观历史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 造成大量工人失业, 阶级矛盾尖锐以至影响社会稳定的情况下,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制定社会保障法律, 确立社会保障制度, 用社会保障的手段来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每一次发展都为劳动者就业提供了稳定的大环境, 市场经济有序发展, 必然促进就业的扩大。

其次, 政府宏观调控是减少和避免市场机制缺陷的必要措施, 就业和社会保障正是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的重要内容。从宏观角度看, 社会保障制度中的社会保险是市场经济运行中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保障机制;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是调整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矛盾的必要的协调机制;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与支付又是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机制, 使国家能对国民收入分配进行再节, 尽量缩小贫富差距, 缓和矛盾, 确保市场稳定;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向是国家用以调节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二) 保就业必须靠加强社会保障

全国人大常委, 《劳动法》作者郑成功认为:目前各级政府有两个估计不足, 一是对于劳动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估计不足。比如说, 不担心农民工返乡, 认为家里还有土地, 事实上如果出现农民工大规模非自愿性返乡却是一种倒退, 因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需要劳动者升级, 应该对他们进行培训, 要让已经进城了的, 在城里和非农领域成为有素质的产业工人。二是对于通过健全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来应对危机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认识不足。近几年来, 对于社会保障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从各级政府到社会各界, 理念上已经接受了, 但真正的投入还是偏少。

目前我国劳动者基本上实现了“付劳获酬”, 不再像前几年要总理去给农民工讨薪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更上一层楼, 做到“劳有所值”。劳动者的劳动所得主要可分为薪水、福利和保险三大部分。

(三) 促进就业的具体方法

现阶段虽然就业形势严峻, 前景不容乐观, 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有力的措施来促进就业, 例如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 但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 必须把增加就业与提升产业结构的双重任务结合起来加以解决, 把劳动力的需求与劳动力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解决。

具体说来有以下三大措施促进就业工作

1. 要大力发展专业技术教育, 改变目前的教育目标。

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上一级重点学校的升学率, 这是应试教育的根。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不改变教育体系, 就无法改变应试教育。

2. 大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6年农民工占城镇从业人员比重已高达46.7%。据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 农民工在加工制造业就业中已占68.2%, 在建筑业中占79.8%。这几个数据说明, 农民工的素质已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水平。而目前农村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 这是目前农民工素质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 国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这对推进我国工业化、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意义。

3. 连续提高粮食价格, 扩大需求, 稳定就业。

每逢经济调整, 农村转移人口会自然减少, 为城镇就业减轻不少压力。最近国家宣布从2009年新粮上市起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 可使全国农民一年增收2600亿元。经济调整中部分失去工作的农民工会回到农村, 粮食提价将提高他们对未来的信心, 并切实帮助他们渡过一段艰难的日子;这项政策也将有效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 在当前形势下提高粮食最低保护价, 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一招妙棋, 具有一石多鸟之功。

无论如何, 就业情况的好坏关乎社会稳定大局, 尤其在经济下行期更显重要。怎样解决好这个问题, 将是此次经济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政府的最大难题

五、尾记

7.经济危机背景下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七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人才需要时日。受经济低迷的影响,今年一批企业缩减规模甚至关闭。进校的大型企业明显减少,用人岗位缩减,甚至一些知名企业明确通知取消今年的校园招聘。本文就此分析了我们国家大学生就业的背景,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危机情况下的新形势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讨论稳定就业局势的各种措施。

关键词:经济危机 就业 大学生

0 引言

自从十年前开始高校扩招,几乎每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都是“严峻的”。但这一次的情况又是全新的。这是第一次影响到个人生活和工作层面,它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即将步出校门的毕业生,是首次的、真实的并且是立刻的。本文就分析了毕业生就业可能出现的状况,以及他们面临的困难,提出未来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背景分析

1.1 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传统背景 在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青年人比例为70%。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根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的统计预测,2008年以后,高中以上学历的劳动力开始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但由于毕业生供给增速超过经济增速,市场消化超量供给的人才需要时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结合国家人事部的统计资料,由于高校持续扩招,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接近600万,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高校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

1.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方状况 据报道,武汉市今年面向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首场大型招聘会,有350多家单位提供了3万多个岗位。而去年的同一主题招聘会,共有450家企业提供岗位5万多个。今年招聘单位数和岗位数都出现“缩水”现象。

今年因金融风暴影响,不少公司选择了裁员或正在研究裁员计划。没有大规模裁员打算的公司,也有的宣布中止2008-2009年全年的大规模招聘计划。广州立白集团在某高校网站上发布取消校园招聘会通知时就表示,“公司今年人员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待明年年初有相应的人员需求再来做宣讲招聘”。富力、恒大、美林基业这些房地产巨头今年底校园招聘几乎全部取消。作为校园招聘的大户中国移动公司,其内部人士透露,按目前的经济形势,估计公司会减少20%左右的校园招聘。今年广州分公司也明确表示不参加广东移动的校园招聘。

1.3 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 一般而言,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就业至少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首先,更多的毕业生涌向政府公务员队伍。2009年国家机关公务员报考人数急剧增长,从去年的80万人,突破105万人,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力。其次,金融危机对毕业生的影响,包括求职所需的时间、可供选择的职位和行业、薪酬水平、招聘人数等,是一个逐步波及和扩大的过程,并不会在当年完全呈现。以始于1997年6月的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毕业生的冲击为例,某高校毕业生的待业率,1997年仍然维持在2.3%的较低水平,到了1998年骤然上升到6.6%。第三,就业前景不理想,会促使更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校园、继续升学,而非就业。最后,即使最终能够就业的毕业生,通常面临巨大的生活成本压力。

中大“逸仙时空BBS”上,一位学生表示,“本以为专业不错,英语不错,计算机也不差,没想到今年找工作这么难,网上申请都只敢写2000元月薪,今年找工不容易”。还有一些中大信息专业以及岭院等“王牌专业”学生,也在网上回帖感叹,“没想到今年连中大的好专业都难找工作”。

即便一些目前得到企业回复的“幸运儿”也感觉到了“寒意”。嘉应学院财经系市场营销专业的小黄说:“目前虽然得到了几次面试的机会。但是面试时,几家企业都强调金融风暴的影响,想方设法要压低应届毕业生的工资。”一些学生透露,院系老师建议他们在应聘中降低自己的期望月薪,“去年3000元的今年降到2000元,去年1000元的今年报800元”。

2 正确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措施

2.1 政府的措施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重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群众的就业工作。加大积极就业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扩大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操作办法,重点做好关闭停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要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不断加强和改进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特别是为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就业服务,帮助其尽快就业。

2.2 学校应该做的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认为,目前大学生不仅就业难,而且还没有择业的空间,这与我国人才结构有关。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然而,大学教育和大学生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的要求。一方面就业能力不足导致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另一方面,系统性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的缺乏导致许多学生有专业能力而无“市场能力”—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等。

所以,作为学校一方面要做到信息的细致收集、认真评估和全面公开,以及技能培训和一线人员的经验交流。只有充分给予学生信息,才能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踏踏实实地收集每一年毕业生流向、就业率、薪酬水平等具体信息,形成详细报告,放在网上向所有学生公开。在金融危机时期,信息的公开和及时传导至关重要,是帮助个人做出决策、调整预期的前提。

另一方面要努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承担各类建设任务的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另外要多方面拓宽毕业生的选择面。如果毕业生一窝蜂涌进政府部门,既不切合实际,也会造成恶性竞争。相反,我国现在急需发展社会政策,未来十年将会需要大量的社会服务组织和专业人士。应该因势利导,鼓励此类组织的发展和人员培训。

如何把金融危机转“危”为“机”,不管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其下属高校,都应该藉此切切实实形成一套专门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政策,真正的转“危”为“机”。

参考文献:

[1]张强,赵万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社会影响及解决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上一篇:年度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提纲及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作文:思念我的外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