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新课程总结

2024-10-30

物理新课程总结(精选8篇)

1.物理新课程总结 篇一

物理新课程改革总结

过去的一年,我校在肥城市教育局组织的高效课堂改革大潮中,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提高教学成绩。现将我们物理组工作及个人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一、关于教学流程

1、目标呈现

教师通过适当的情境导入新课,呈现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2、组内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组织,检查自学效果,交流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围绕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争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要用红笔标注出来,等班内展示时向其他小组或老师请教。

3、班内展示

学生将组内交流讨论的成果展示出来,展示以小组为单位,一般由组内2—3名同学协作完成,各司其职,与其他组的同学进行互动。为提高展示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展示的内容及时给予点评,对生成性问题和重点疑难进行启发、引申、拓展、追问,对知识进行深化和提升。

4、合作探究

针对深层次的问题和学生课下没条件做的实验,或演示,或安排分组实验,或用课件等手段呈现,然后小组合作探究。本环节能放给学生的尽量放给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等。

5、当堂达标

本环节可以把题设计到学案上,也可以用材料上的现成题目,还可以用屏幕投出来,但一定先让学生个人做,然后组内交流,再全班展示订正。

二、关于导学案的编制和结构

1、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总抓手,是实现“生本合和”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自学能力。

基本流程如下:

①个人初备,形成“个案”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组内教师就一周内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研讨,确定学习目标、学习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并确定导学案编制人员,编制人员开始编制学案。

②集体研讨,形成“初案”

集体备课时,主备人以说课的形式将“个案”进行交流,组内教师认真听、及时记,思考优劣,补充完善,把对教材的处理、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用、学法的指导、过程的设计等,调整到最佳程度,形成“初案”。

③修整审批,形成“定案”

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形成的“初案”进一步整理、完善,在修改完善交领导审阅批准后,方可印发给学生。每个导学案要有编制人、审核人,包科领导的签字、日期、编号。每个导学案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有指导,有要求,有收有批,有评有纠。

导学案的编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导学案的设计上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指导,尤其是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点的具体要求。二是必须考虑弥补我们的教材过于“精炼”的缺陷(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往往无法自学教材),让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自学。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的过程中要把基础知识问题化,细化成学生能够理解、能够引领学生阅读教材的问题;三是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阅读量、书写量不能过大,要让学生能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宽松自学、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编制的过称中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和方式,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教材中圈点勾画。四是老师预设的探究题目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适时展现,灵活调控。

2、导学案结构

(1)学习目标展示。内容应体现三维目标。特别让学生搞清楚理解、记忆、应用等层面的要求。

(2)预习导学。将学生能看得懂的基础知识、基本规律、浅层面的物理现象用问题的形式展示在学案上,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做到学案上。

(3)自主实践和探究。将本节课涉及到的物理小实验、小探究安排到学案上,让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和条件进行动手实践。并将实验现象和结果填到学案上。在学案上预留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把当时遇到的困惑和感受随时记录下来,待课堂上解决。

(4)合作探究。每节课设计2-3个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探究或研究问题,到上课时先小组内进行探究,也可组间探究,将探究结果进行展示交流。

(5)讨论解疑。主要涉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学生不能驾驭的实验。设计成问题或过程全班进行解决。

(6)当堂达标。以题组的形式出现。特别要体现题目的层次性,要让所有的同学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每堂课应设计1-2个能训练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拔高题。

三、课堂教学改革的体会

此次课堂改革对学生和老师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

1、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先学”突出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先学后教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致力于多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多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最终要落脚到学上,这种方式就解决了学什么教什么的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实效,更高效!

2、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主要体现的是“生生互动”。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精神、求证精神和乐于探索、追根究底的好奇心。课堂展示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平台。以前的课堂,程度稍差的学生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自我感觉像是局外人,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现象。而现在,小组交流时常被指定发言,小组展示时又必须要参加,自己的重要性得到体现,压力感也骤然上升,逼着自己必须要学好,很多学生的积极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3、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前的课堂,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锻炼,基本上一切都是按程序出现,思维的火花得不到碰撞。而现在的课堂,学生先学,对问题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利于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锻炼。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课堂对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要主动探索,主动交流。同时对合作意识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很多问题自己无法解决,要通过合作交流才能解决,课堂的评价更多的是对小组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有待加强。由于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时间不易把握,生成性问题处理起来有时比较棘手,课堂把握难度增大了,出现了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2、课前自学环节的落实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在家中自学时只是简单地看看结论,不去动脑思考结论的推出过程;有的学生基础较弱,对预习新知用了时间却不出效果。

3、小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进步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部分同学在小组交流中不积极、不主动,甚至于对其他同学的帮助持拒绝态度,这说明小组划分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或者说小组划分还没有被某些同学认可。

4、部分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只当听众或忙于记答案,不能动脑思考、积极参与;互帮互查落实不到位;展示环节受学生能力和时间限制还不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学生展示的规范性还不到位。

5、小组合作讨论流于形式。动不动就小组合作讨论,表面上看课堂很活跃,其实很多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这样会让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下降,并养成依赖习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6、小组评价落实不到位,有些时候还是流于形式,在一些细节操作上还有待完善。

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认真研读课改材料,积极参与学标、立标、达标活动,在交流中反思、体会课改精神,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2、精编导学案。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来设置,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知识、典型例题、课堂检测、作业设置等相应内容要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

3、重视预习学案落实,做到学案必须批改。并加强家校联系,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一做在家能做的物理小实验。鼓励学生通过电话、QQ等对自学中遇到的困惑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自学的质量。

4、加强学习小组建设与管理。学习小组的建设与管理情况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一是创建好小组文化,培养合作意识;二是加强小组长培训与指导,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小组长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三是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责任,让每个人在小组活动中都有事可做,都能为小组争光。

5、完善小组捆绑评价制度,建立长效评价机制,激励全体学生自觉争先,在团队合作中不断进步。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要贯穿课堂始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无论学生回答与讲解正确与否,只要学生敢于参与、敢于展示,都要给予学生精神上的鼓励。

2.物理新课程总结 篇二

作为中学物理教育工作者, 强烈的责任感迫使我们不得不进入无限的思索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 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才能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 才能从本质上解决他们学习物理的苦恼与无奈。以下是作者近几年在中学教授物理的过程中, 总结的一些经验, 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学会从欣赏的角度去评价每一位学生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我们的评价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展开, 不能停留在只看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上。现在的教育改革要求我们改变教育理念,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欣赏者。陶行知有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是在告诫我们, 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运用一些鼓励的语言,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欣赏我, 在期待着我, 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才能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二、教师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组织和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正确承认、认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同时教师还要高度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 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 以学生的发展 (包括知识、能力、个性、创造性等) 为中心, 一切教育措施和教育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挥而选择和设计的, 同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学活动, 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物理教育的目标是多元化的, 其宗旨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物理学家, 但可以让他们有选择、有区分地掌握有价值的物理学, 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鼓励学生发问

在美国哈佛大学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 而怀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 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 是发问的前提。我国物理学家周培源说过, “如果把牛顿力学看成是至善至美的,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不会出现”。同样, 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通过怀疑宇称守恒定律的普遍性才着力研究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并获得成功的。因此,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大力激发学生的怀疑精神, 活跃物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教师的教学手段要现代化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 学生要学习的东西逐渐增多, 学校教育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从扩大课堂教学的内容入手, 开阔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而这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现代信息传输技术把有关学科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能利用这些信息去进行各种创新活动。

五、教师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激励学生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创新教育, 指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

(上接第46页) 与家庭教育、幼儿园机构教儿童参与[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6) .

神和创新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其核心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里的创新, 与科学家、艺术家所从事的创新是有区别的。创新教育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 使学生能够发现对自己来说是新的知识、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 并掌握“发现”的方法, 具备“发现”的能力, 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教师在日常的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激励学生创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需从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要改革教育内容, 增强考试内容的选择性,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选择不同的考试内容, 使学生的素质通过考试体现出来。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就是“指挥棒”, 教师要根据评价标准去施教, 学生要根据评价标准去学习, 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评价标准去衡量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价标准应具有客观性、指导性和激励性。只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标准, 才能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才有利于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

[5]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摘要:针对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部分学生逐渐对学习物理失去了热情和积极性的问题, 本文从五方面阐述了中学物理教师具体怎么样做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学习积极性,物理教学,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

[1]金玉新.在中学物理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J].科技资讯.2008.28.

[2]李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引起的几点思考[J].黑河教育.

[3]张奠宙.杨振宁文集 (下册)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物理新课程总结 篇三

关键词:教学;操练;内涵;实验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形成了“基础知识教学+题型教学=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反复讲授,学生看不到物理内涵,缺乏物理思维,学生分析物理问题时,物理知识便无法迁移。“题型教学”让学生跳入了“题海”,教师总结出不同的题型,面面俱到地讲解,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各种题型反复操练,对物理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抓不住物理实质。反省过来,面向未来,物理教师要把教学观念的转变落实到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来,物理教学只有充分突出物理内涵才能让学生迁移,让学生走进创造时空。

一、概念教学挖掘物理内涵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挖掘物理内涵,如,通过物理实验、具体事例、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物理方法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杜绝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比值法是定义物理量、建立物理学概念的重要方法。离开了比值法,学生是不可能建立加速度、电阻、电容、电场强度等物理概念的。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介绍数量关系,而不着力渗透教学方法,学生就很难理解概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概念了。

二、规律教学落实物理实验

理解物理规律应以实验为基础,考虑物理问题应该把实验事实放在首位。然而,许多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将物理规律的条文和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背得滚瓜烂熟,而不去理会物理规律和物理实验间的联系,看不到物理实质。因此,所学物理知识无法进行迁移。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控制实验条件进行试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习题教学突出物理实质

“题海战术”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物理教学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讲题和学生练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形成物理思想和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学必须回归物理教材,抛弃“题型教学”,突出物理内涵,用物理教材整合物理习题。

物理教学如何突出物理内涵,我只是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但却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物理教学只有突出物理内涵,才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效迁移,让学生走进创造时空。

4.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反思与总结 篇四

通过十几天紧张的学习,我对物理课改有了深刻的认识。我的指导老师、班主任给予我具体高效的指导,视频课例、专家研讨、老师现身帮教,使我收益匪浅。对课改我充满了信心和憧憬。通过学习我认识到物理教学要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

1、关注学生必备的物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索质,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事实、慨念、原理等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具备物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需避免向学生传输说教式的、纯理论性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物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物理”,使学生的观念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物理知识和技能去获取与生活密切关联的信息,同时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分析、加工这些信息。

2、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物理需要

学生群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要求的多元性。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教师掌握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思想动态,运用联系生活、启发兴趣、淳淳善诱的方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索养。由于教学对象是对物理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高而主动性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重视对他们进行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他们求知欲和探索欲。

3.整合教学技巧,激发学生探究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实施课程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的具体要求。探究的方式多样,如发现、过程、规律、质疑、挑战、拓展等形式的探究,教师应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合理整合各种教学技巧,运用优选的教学技巧创设良好的探究平台,引导学生实践,达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效。

4.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习

5.物理新课程心得 篇五

一、科学探究在物理新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所述:物理课程内容标准由两部分组成:科学探究、科学内容。科学内容部分是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内容及其要求,它相当于《义务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及其目标要求,它是学生获得能力与方法的基础。而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与科学工作者进行探究的思维过程是相似的。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实践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这七个环节,原因有三:一是教学时间不够。二是学生也无法全部接受。三是有些探究实验本身也没必要。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各个击破的教学方针,先在教材第一章向学生总体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然后在各章节主要突出某一个探究环节。例如,在第二章强调了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探究环节;第三章突出了“提出问题”的环节;第四章则注重“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五章关注“猜想与假设”;第六章训练“分析与论证”;第七章则强调“交流与合作”与“评估”环节。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探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完全由教师引导进行。第二步:探究的部分环节由教师引导,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第三步:探究的全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具体操作是:初二物理教材的第二章、第三章的探究由教师完全引导。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探究部分环节放给学生。第七章的探究则完全放给学生独立进行。当然,如果在同一节课或同一个单元中的几次探究中,也可以按上述做法进行。例如: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对于反射定律中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均可运用探究过程得出。这样在本节课就要三次运用同一种模式。但这三次的运用方式在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三线共面的探索过程:探索的五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的每一步均由教师引导,然后再让学生探索。最后教师总结该思维程序。两线分居的探索过程:五个要素中“提出问题”要素由教师提出,其他要素均由学生自己提出并进行探索。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该思维程序。两角相等的探索过程:五个要素全部由学生提出并进行探索,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该思维程序,并进行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呢?我的做法是当学生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时,不是为了进度而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搪塞过去,而是停下来组织学生对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中,当学生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过程的关系之后有同学突然想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呢?他将这一问题在全班提出来,而这一问题教材上并没有进行专门研究,于是我就将这一问题作为全班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虽然探究的时间长了,教学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当今的课改理念是吻合的,做到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本为本。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前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比较直接,如:“回答得对”“很好”“不对”等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现在我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的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很好,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的影响呢?”不伤学生的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

三、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使时间难以控制。相同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所用时间往往是讲授式教学的1.5倍左右。因此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的问题。

目前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一般在50-60人,而学校实验室只有十三张实验桌,在分组实验探究活动中,实验小组人数达到4-5人,不利于每位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提高。

6.物理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六

通过对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的基础课程。

一、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标体现了更关注社会,更帖近学生的生活。例:由火车时刻表计算平均速度;水果电池;电冰箱的技术参数;学读汽车速度表;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了解微波炉的基本原理;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3、强调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新课标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因此,新课标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4、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5、注重学科渗透,关心学科发展,加强STS教育。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同时它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福利,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资源等许多问题。过去的物理课程就科学论科学,很少涉及科学的意义,应该以物理学的内容为素材,受到科学的、技术的和人文的教育,着眼点不在于提出多少有实际价值的建议,而在于通过参与逐步树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科学技术问题的意识,以这种方式把人文精神渗透到科学课程中。

二、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新思路,新评价,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要求全体教师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内涵,更新教育观念,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切实重视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倡导科学的探究性学习方法,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目标(三维目标体系)并举;加强新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作业设计及学生评价体系设计等。

2、扩大知识面:从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科书可以看出,新物理课程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广泛,注重了学科的渗透,使物理更走向社会,走近学生,帖近生活,它不仅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科技、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所以要求未来的物理教师不仅是一个“百科全书”,还需是一个“技术能手“,一个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物理教学的全能型教师。

3、在更高的层面上关心物理课程: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而现在教师更要关心的是全面的课程目标,是知识的选取,是课程的设置。新课程中知识的选取及要求的高低是为课程的总体目标服务的,在物理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一些不同的知识可以用来达到相同的课程目标。因此,在明确总体目标情况下,知识的选择和要求的高低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使得教师获得一定的主动权。这是新课程与过去的以知识为本的物理课程的重要区别之一。在课程设置上,过去大纲对目标要求非常具体,如知道、理解、掌握、会、选学等,现在的新课标更具有原则性,显然具有法规性地位的是课程标准,而不是教科书。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的万能、神圣以及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也正是对科学技术的应用欠缺深思熟虑,我们的星球正面临着如像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等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客观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理智的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肩负培养学生科学观的科学教育应重视及时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使学生在涉及科学技术问题时,能有意识地从它对社会的正反两反面的影响去考虑,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 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地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或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果,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为实现课程目标,必须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如:1.进行发展性评价。例如建立成长手册。2.积极探索书面考试题型的改革。

7.新课程与物理教学 篇七

一、更新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 首先体现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新教材书本上的知识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 大量的内容、结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主互助、实验探究等方式总结出来。因而, 教师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传统的“教教材”, 所以在设计教学目标时, 一定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去探究、去学习, 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要把学生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 交给学生, 相信学生, 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答和学习知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仅仅起主导作用,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如在“用电流表测电流”一课中, 首先提出了如下问题:为了研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 你认为应该测量电路中哪一部分的电流呢?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 而且是五花八门。有的说, 随便测电路中一处电流即可;有的说:应该测电路中最中间一处电流;有的说:测电源正极和负极两处电流, 取平均值;还有的说:应该测电源正、负极以及电路中间三处的电流, 取平均值。那么, 我们怎样来验证谁说的对呢?“实验”“实验”。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 各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 记下所测的数据, 相互补充, 相互交流和完善, 最终总结出了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相等”的结论。学生亲身体验了这次实验探究过程, 这不仅纠正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一些错误认识, 找到了错误的原因, 而且知道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接下来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 非常顺利。整节课学生充满了激情, 热情很高, 效果很好。

二、调整目标结构, 完善教学模式

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 提出了三维目标, 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目标教学理论中的领域目标是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其中, 知识与技能即目标教学的认知领域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目标教学中的情意领域目标, 而过程和方法作为新课程的目标能很好的发展学生能力和个性。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的是“指导”而不是“传授”, 新课程的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使课堂教学模式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一节中,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有一张纸、一根橡皮筋、一只笔帽、一杯水等, 怎样使它们发出声音。比一比, 看谁的方法多, 谁的方法与众不同。这样从课一开始上, 学生就充分地调动起来, 参与进来。正当学生兴趣正浓时, 教师及时引导探究:物体在发声时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 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为了让学生得到完整的知识体系, 连续探究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 又提出了如下问题:你怎样利用现有的物品来研究固体和气体传声的性能好坏呢?学生的兴致很高, 想出了许多科学的方法。有的方法是:先把铅笔放在嘴边, 用手指弹一下, 再用牙咬住, 用同样的力用手弹一下, 比较听到的两次声音的大小。有的方法是:用对比两次敲桌子的声音的大小,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始终处于指导的位置上,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角。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要求做到,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科学探究和努力创新。把新程观念自觉贯彻到目标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模式中, 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指导者, 并引导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设置最佳的问题情境, 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广泛地合作、深入的探究, 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提出了如下的问题:

如何利用手边的水杯、水、沙子、细线、小玻璃瓶 (带盖) 等, 让小瓶浮上来、沉下去、悬浮在水中不动?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好、最快, 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巧妙、最简单。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的学生人人动手:有的盛水, 有的栓小瓶, 有的往小瓶里装砂子……大家分工合作, 实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序地进行着。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 对于漂浮和下沉两种情况, 学生实验探究得很快、很成功, 但对于悬浮这种情况, 普遍感到困难, 我及时进行指导和启发。而后我发现, 有一个小组很“专业”地进行试验:当发现小瓶下沉时, 马上减沙子再试, 发现上浮时, 又加沙子, 进过多次调试, 终于成功了。这时, 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 通过相互交流和合作, 其它小组也陆续顺序的完成。整个过程学生积极主动、相互合作, 自觉地都参与到实验探究的学习中。

另外, 在组织学生利用身边的废塑料瓶、包装盒等物品自制学具的活动中, 我发现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自制的实验用具, 简单实用、现象明显、原理正确、目的明确、试验新颖。学生仅用汽水瓶就能验证物体的浮沉, 充当量筒, 液体压强与温度的关系、大气压强、物体对外做功等实验。在自制学具探究物理现象过程中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8.农村学校物理新课程教学的新对策 篇八

我国于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将其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三类.每一类中都渗透“过程性目标”的思想,用“合作、自主、探究”三个词语刻画物理活动水平.“合作、自主、探究”就是要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特定的物理活动,对知识的产生、发展、结果、应用与拓展进行个体体验及群体合作交流,形成全新的物理探究学习观.

物理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境中,采用物理探究技能,经历物理探究过程,解决物理问题,获取物理知识的学习方式与策略.探究学习过程一般都要经历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活动过程.它的最终目标是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着力培养学生物理探究能力.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并非容易,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由于农村学校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物理教师对探究性学习缺乏实质的理解,忽视了在物理新授课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而是把相关的知识结论强灌给学生,匆匆结束新课,强化训练,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学得累.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少教师探究问题成了探究题海或仅限于操作流于形式,比较重视存在于书本或问题中的大量结果性知识的获得,忽略了大量的结果性知识在其“生长过程”中所蕴涵着的丰富的过程性知识及过程知识的“认知模式”,抑制了过程性知识的发挥,形成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局面.

物理课程的改革给物理课程注入了全新的知识资源.为适应人类知识体系质的变化,以及新的学科群和知识板块的出现,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酌减,删去过时和次要的知识,联系生活、科技和社会,赋于新的内涵.新教材中的内容注重知识形成的背景材料的呈现,设计了活动、信息浏览、STS、自我评价与作业、课外活动等栏目.但没有把全部知识“生长过程”开发、展示出来.而对这样的物理教材,大部分教师没有及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没有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实验设计、分析论证等活动中主动探究学习,而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搞实

验.感觉新的教材无从下手,难以适应教学,只好简单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导致学生能力难以提高,成绩不理想.

农村学校在上述物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应用分析能力显得不强,大多数学生只会见过或练习过的题目,自己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不能质疑问题,无法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当碰到新问题时,学生就束手无策,百般无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开始厌恶,恐惧物理学习,这己成为当前物理教育的一大忧虑.

2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归纳分析如下:

2.1农村学校传统教育中不正确的观念的影响

农村学校教师不正确的传统教育观念中“唯书本,唯经验”、“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安排任务,学生机械训练”等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活动.传统的一堂“好课”的评价方式影响、制约着教师的良性发展,影响着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观,影响着师生的教与学活动.

2.2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不当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内容选取以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等程序出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注重生活、过程和情感.但是使这些资源以教育形态来实施还需要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把这些过程开发出来,展现出来.如果教师错误地认为教材的内容和设置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就懂,只需照本宣科把教材中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实验提出来抛给学生即可,这样做虽然能获得大量的结果性知识,但是却丢失了大量的过程性知识,变成重结果,轻过程.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教学结论的传授,轻获取结论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观念的渗透,不善于把结果性知识形成过程的“开发”、“展现”出来,这样在教师影响下,学生的学习观念只能是重“学会”,轻“会学”,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轻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探究技能和探究方法.那么,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只是一种形式上走了捷径,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刻板的机械模仿.分离了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造和创新的活力.

3教学策略

新课程为我们提供了课程改革新观念,天真无邪,求知若渴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新要求摆在农村学校物理教师面前,广大

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7竞争拼搏情境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意识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竞争拼搏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斗志.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习题的时候,让学生开动脑筋,看哪些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且让学生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中积极讨论,或者分组进行竞赛,充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不服输的劲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意识.

总而言之,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交流互动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主观能动性、动手动脑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想象力,进一步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肩负着课程改革的神圣使命,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应该从教育观念转变上做起,广大农村学校教师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学习新课标,新课程理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自由、宽阔的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多种渠道来获取新知识,将新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合作研究意识.

其次,农村学校教师要重视物理过程的教学,注重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注重对物理情境的开发和展现,为物理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新教材中没有把知识形成的具体过程开发出来、展现出来,它把这一过程留给教师.教师要借助物理学史、物理方法论等研究成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用教材设计的“活动、信息浏览、信息连接、STS”等栏目的内容重组教材,要把诸方面的内容综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使学生领悟物理现象的本质,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要关注基础知识,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是发展能力、提高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眼于“三基”,降低教学的难度和考核的要求,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上一篇:洪恩英语亲子联谊会方案下一篇:小学四级下册单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