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门美术教学反思

2024-12-15

九年级门美术教学反思(共11篇)

1.九年级门美术教学反思 篇一

《九年级英语教学反思2011年5月25日》《九年级英语教学反思》简介:

一.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

一、初二段所获得的语言技能,能否在初三年

《九年级英语教学反思》正文开始>> 一.外语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在初

一、初二段所获得的语言技能,能否在初三年级得到继续发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个问题。这就给教 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学搞“实”、搞“活”。所谓“实”就是讲究实际效果,把课程标准化为具体的要求,落实到教和学上,对每课时的教学计划逐项 落实。课堂上,少讲空话,多做实事,精讲多练,以学生为主;对每个单元进行考查、总结,分析存在问题,及时补缺补差,帮助学生过关。平时作业或测验得到好 成绩或有进步的,一定在班上进行表扬,给予肯定;对作业错漏较多的当面批改,及时订正。所谓“活”就是侧重知识的活用训练,把外语课由“讲演课”变成“实 践课”。采用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上课就置身于一个讲英语、用英语的环境中,在既紧张而又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英语。教学一开始就寓于情景,设置任务,如unit3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们理解哪些事情是他们能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他们做的。第一个课时,我先把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写在黑板上,从而引出新 单词,然后设置任务,要求同学们讨论他们能做的和不该做的。这学期我们搬迁到了宏村学校,大家置身于美丽而又洁净的新的学习环境中,是不是都想为她做些什 么呢?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很自然地,同学们就理解了what they 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do, and what they teenagers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学生在情景中大量实践,用已知的学习未知的,很容易掌握所学内容。英语和其它功课一样,需要多练多做。这几个月以来,我给同学们补充了许多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 的兴趣大有帮助,因此,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普遍关心学生,尤其差生,同他们交朋友,不歧视他们,不动辄呵斥他们,常鼓励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 情。让他们在自信中学习,在快乐中进步。新课程改革不是纸上谈兵,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今后我要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课改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

二.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通过几次的月考后,我了解到今后的试题注重知识的覆盖面,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工作中,除了抓基础知识外,我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试题分析能力。我注意收集中考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掌握中考命题的有关信息,研究复习的对策,突出重点,提高复习效果。

三.做好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早读课交由学生自己支配,但不是漫无目的的瞎读,而是有重点的读书,读自己认为掌握不够的部分。单词过不了关的,就记单词;课文不熟悉的,就读课文;句型记不住的,就背句型和例子。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注意总结解题经验,探索解题规律,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并且,我要求学生建立改错本,将错题整理收集起来,反复加强记忆。对于那些没有建立错题本的同学,我要求他们将做过的试卷很好的保存起来,以便自己复习时能用得着。

四.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课堂只有45分钟,学生也不可能在课后花很多时间在一门功课上。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我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加大课堂信息量,理论联系实际,精讲精练,讲练结合。讲,注意讲重点和难点;练,以限时训练为主,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评,及时评讲,重在指导。但有时我发现,因为怕学生漏掉了某些知识点,我还是讲得多了一些,给他们自己思考的时间少了一些。

五、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六、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英语复习缺乏系统性,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

七、部分学生缺少教师明确的指导,在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 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八、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作为学生中考的把关者,九年级英语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九、教师要有课堂效益意识。教学效益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信息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密度以及媒体的使用上。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复习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的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听课效益;其次,课堂效益意识还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内容。

十、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有效获取学情反馈,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的落实。为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十一、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切实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即备课要精,练习要精,作业要精。同时,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由教师自己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教师要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点语法项目上有系统的强化训练。在句法上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语法层面,要搜集材料,适当拓宽。

十二、要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成绩。

十三、树立信心,明确目标

信心是动力,目标是方向。我们知道初三英语生词多,课文长而且难,听、说、读、写要求高。学生在学习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因此,信心十足,目标明确是成功地进行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教师要上好课。如:备好课,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师要提高授课的效率,注重授课的艺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英语学习切不可盲目,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周密有效的计划。同时老师要给学生明确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2.九年级门美术教学反思 篇二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 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 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 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 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 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 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 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2)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3)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1)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2)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 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 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摘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教学现状,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3.九年级门美术教学反思 篇三

摘 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九年级化学 绪言课 教学现状 功能价值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化学绪言课通常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第一节化学课,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和期待,是教师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和学科价值等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特质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良好契机。绪言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但由于绪言课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不同教师的理解就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如果没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绪言课的功能和价值,绪言课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当前绪言课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总结,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②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③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①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②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4] 理查德·费曼.科学的价值[J].中文自修,2000(1).

4.九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四

万宁市第二中学

欧春柳

今天正式学习新课,我在初四两个班中安排学习《沁园春 雪》。作为诗词教学,我一直认为要通过诵读来进行感悟体会。词语分析、意境感悟其实都可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解决。课堂上我按照读——品——思——感四个步骤进行教学。这四个步骤中,“读”是基础,我重点在朗读技巧上进行了指导。说实话,农村孩子的朗读确实需要加强,对朗读的状态以及语音语调、语速重音以及情感表现等,孩子们都表现出不太适应。两个班的课堂上我都进行了示范性的朗读。看得出来,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在自己朗读的时候有点扭扭捏捏,不好意思。作为教师要为孩子们创造这样一个“场”。品读词句环节,孩子们做的就比较好,可能与提前预习有关。我重点赏析了“惜”字的含义。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来体会感悟,多数学生频频点头,看来是理解了其内涵,并有所感悟,这样下一个环节思考感悟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请学生谈学了此文的收获,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没来得及展开,作为随笔之一写在作业本上。

回顾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在朗读指导上,应该说达到了我之前预想的结果。如果能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更加的神采飞扬的诵读,那就是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了。(如果是初一年级的话,是可以拿出整整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诵读的,因为初四,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希望虽然是初四,但语文课堂上也不该少了朗朗的读书声。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欧春柳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现在被选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科书中,安排在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课文中有两篇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分析本文结构,初步学习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通过讲解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明确课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一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朗读时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这些语句的出处和含义在课文的注释里可找到;再加上文章中有多处,作者在引用相关语句后又作出了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这些语句的含义时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

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受到触动。在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结合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找出一两位这样的“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多列举事例,这样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当前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就在课后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乐学的意识。在第二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有关人生的一些问题,增加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

为降低目标4的难度,教学中,我先对演讲词的知识做了简介,然后通过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例句进行分析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九年级上册《故乡》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欧春柳

本文是一篇传统的教材篇目,也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学中再走“介绍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负了新课改教材选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遵循作者写作思路,走进作者心境,把握小说主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作品。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而感悟文章主题;然后采用探究方式,对有关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知识目标的掌握情况很好。

二、加强作品与现实社会的链接,为作品注入时代的活力。鲁迅作品中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仅作用于小说所属的年代,而应是永久性的。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作品与现实的链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由闰土“多子”的事实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旧中国农民问题到今天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生活,与闰土做个对比,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这些教学环节使学生思维敏捷,情绪高涨,教学效果甚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中我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辩论、讨论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另外我还设计了“再回故乡”等一系列说话题目,让学生尽情想象,感受作品,感受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发现和创新的热情。

总之,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也坚信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释,教改之路是靠千千万万的实践者走出来的。只要我们满怀信心地走下去,定会踏出一条光明之路来!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鄞娇燕

一、关注学生发展,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我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灵活的学法比枯燥的分析议论文使学生感兴趣多了。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异地教学,对学生不了解,启发性的语言少,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急于进行教学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议论文的知识的指导还不够太完善等等。今后还需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扬长避短,使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鄞娇燕

执教全市初三语文教研课《智取生辰纲》的任务终于完成,从接到通知到完成这项工作,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却让我收获颇多。

一、研读文本能力亟待加强。就如一位语文老师所说:这法那法,文本不熟,课堂上都将没法;文本读熟读透读精了,课堂上随意而为都是好法。反观我自己,在上这堂课时,因为对文本研读不深,把握不稳,又考虑到这是一堂公开课,害怕学生“撒”开了自己“控制”不了局面,课堂上不敢放开自己的手脚和学生的手脚,一切都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步骤完成,感觉整个课堂多预设,少生成,仍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从根本上来说,没有脱离传统陈旧教学模式的桎梏。扪心自问:课前调查发现学生读过《水浒》的寥寥可数,我自己不也从没把这部小说看完过吗?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这几年也听了不少名师大家的讲座,观摩了不少示范课,也读了一些教育教学的书籍,但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的时候不多,课后也缺乏及时的反思,这是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特别注意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准备利用好自己现在上两个班语文的教学优势,尽量“同课异构”,课后及时反思,促使自己更快的成长。

三、很多老师怕上公开课,示范课,我倒觉得:恰恰是这些课才能更快更好地促进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以后,有机会,我愿意多多锻炼自己。

想说的还有很多,但自从那节课下来以后,我脑子里出现最多的还是我在《三年成长规划》中提到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后,我将以这句话自勉。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鄞娇燕

近日上完《陈涉世家》一课,有了一些思考: 思考

一、——如何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

首先,教师要重视文言文课内的教学。毕业班的文言文教学,在初一初二的基础上,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发扬。在学生已有的古文知识比较零碎、散漫,需要教师引领、帮助总结提升。如文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各种特殊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等)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去总结并和以前所学文言字句进行联系比较,如文中的“之”“所”的用法就可让学生去分析、归纳出来。

其次,加强文言文的背诵、阅读量。提升古文素养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背诵大量的优秀诗、词、文,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变化。教师要调动起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精选佳作向学生推荐,甚至带领学生去感受到其中的深情、优美和理趣。当然教师更要厚积而薄发,名家名段随口道来,让学生能从老师那儿感受到“古色古香”的魅力!

思考

二、——从考试的角度教师该讲些什么

文言教学又带有很大的“功利性”。文言文是考试重头戏。这就需要初三教师高屋建瓴,胸中有中考。如思考这一课会考哪些知识点,可以出什么样的题目?有的放矢,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效率。要不然眉毛胡子一把抓,那将会得不偿失。这就需要教师能抓住每一课的考点。例如课文中的“会天大雨”一句中的“会”、“雨”的解释:“会”是“适逢”,“雨”是“名词作动词,下雨”,教师应该点到文言文中的词类的活用问题。这样,学生再碰到类似的问题,就会翻译的很准确。再如文中的重点语句,抓住能反映陈涉的性格的句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进行分析,人物也就跃然纸上了。九年级上册《雨说》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卫

1、诗歌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感官,就应让学生用自己心中的美来印证诗歌的内在美,而不是教师的说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适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第一块环节“组织学生探究朗读这首诗的语速、语调,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律美”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可继续使用。

2、进一步明确了主动发现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挑战权威的确立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个性展示的一个过程。

⑴ 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不是指导者要求出来的,而是通过指导者精心设计的情景调动出来的,没有情景就难有学生学习自主的可能,难有个性发现的可能。教师的功能,我以为就是不断从教材中挖掘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情趣欲望的情景素材,不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里无限的风光。

⑵ “教育即是生活”(杜威),让教育生活化,课堂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情景,加以适当的指点,让学生自主走向成功,感悟美的存在。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比给他们这首诗的全部更关键。

⑶ 情景的创设,其实就是打破主体内在的认知与外在客观之间的平衡,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欲望和需要,使被动的施与成为主动获取。第二块环节“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设置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如可先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想象一幅画面,然后教师通过用画面与本诗意境反差较大的投影片展示,反弹琵琶,创设一种情景,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九年级上册《傅雷家书》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卫

《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的家信集,《傅雷家书两则》是作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的重点课文出现的。第二单元的文体是演讲和书信,旨在体会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异,书信书面语色彩较浓,有更多的细腻的抒情和描写,信中流露着父子之情,有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这篇课文是精读课文,精读的重点放在哪里,就是我们在备课时,需要思考的。

通过对《傅雷家书两则》的研读,把课文的切入点放在了两个方面:

1、引导学生从傅雷与傅聪两个角度来研读课文。研读的目的在于:信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阅读本文,引导学生体会父子之间的感情,体会书信的作用,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从傅聪的角度:第一封信中反映了傅聪遇到了生活上,感情上的创伤,在前信中向父母倾诉与发泄,然后又写信表示不应该为了自己生活感情上的事情而让父母感到不安。可见,傅聪是爱父母,体谅父母的,父子之间的感情是真挚的。第二封信写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向父母传达自己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

从傅雷角度:首先,傅雷是傅聪的父亲,父子之情是主要的,在这两则书信中,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宽慰和理解,为儿子取得成功而表现出的无比喜悦之情,这些都是真情流露,是最真挚的爱。但是更重要的是,傅雷家书与一般家书不同之点在于,作为文艺评论家的傅雷,在艺术上给儿子以引导:鼓励儿子拥有一颗赤子之心,不畏孤独,保持心灵的纯洁,达到艺术的高峰;期望儿子的演奏,能表现出中国的黎明,响遍每个人的心,能表现出中华文明,有气吞斗牛的气势,对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也有对儿子人生的指导: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敢于正视现实,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要谦卑,要坚强,要不怕孤独。

从这两个角度深入的研读课文,更深刻的领会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意,读来让人收益颇多。

2、把两则书信放在一起研读,体会语言的魅力。傅雷对儿子生活、艺术方面的指导,对我们都很有启发意义。作为语文课,我们更要重视对语言的学习,在品味中,在思考中加深对文章的认识,总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其中的意义。

如对儿子生活方面的引导时,用了比喻,用阳光雨水的猛烈,对植物的伤害来解释人不能够总是处于高潮期,安慰儿子正确看待高潮与低潮,如对儿子艺术方面的指导时,希望儿子能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出爱国之情,爱国之心,要有中华文化的传统作为积淀,表现出气吞斗牛的气势,感染听众。这段意思的表述中,语言相当有特色,用黄河之水天上来,用无边落木萧萧下形象的说明,文雅又生动。

把握好这两个切入点,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体会傅雷的爱子之情,教育儿子的巧妙之处。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卫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莫泊桑是一位擅长揭发剖析人物内心的小说家。他不是在人物的外貌上下功夫,而是深入到内心去揭开丑恶的灵魂。心理的揭示,又不是靠直接的心理描写。

在教学设想中,首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本课文的教学设计了两课时,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思想。这样抓住情节和人物的分析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 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一、在整体感知时,把整文交给学生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小组,每组自由选情节选人物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

三、最后一部分学生对金钱的看法花时过多,以致于人物分析方面不够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两个问题:

一、对时间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流程有点涩,不够顺畅。

二、对学生情绪的激活和调动处理不够完善。九年级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孙月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的语言犀利,语言简短有力。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驳论文的写作思路,感受鲁迅语言的犀利。

在课前,我主要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且介亭”的来历。让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写作有一个大略的印象。所谓知世论文吧。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速度前两段,找出敌方的论点,从而引出“三个事实”。而这“信地”“信国联”“信神”都和自信力毫无关系。就好比自己说自己丢了100元钱,可是自己从未有过100元一样。这种毫无联系的事实与结论“中国人丢掉了自信力”毫无关系,所以这是谬论。学生在这个比喻下,就能更加明白国民党反动派的悲观言论的荒谬和可笑了。

学生再想象,自己如果要反驳敌方的论点,将如何反驳。有的学生是“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有的学生是“中国人不能失掉自信力”,还有的是“中国人不会失掉自信力”,经过分析这些反驳的论点都有漏洞,容易被敌人抓住把柄再反驳。然后反观鲁迅的论点“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论点就是相当严密的,不容反驳的。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最后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设计得是“闭卷考试好”,论点是:闭卷考试公平公正,闭卷考试利于学生学习,闭卷考试利于选拔优秀学生。让学生仿照作者的思路进行反驳。以此来训练学生的驳论思路。

不过,我的学生逻辑思维较差,所以在整个四轮的理解和运用上还需要老师多加引导。不过整堂课的思路和程序是很好的。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孙月

《范进中举》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小说教学单元。本文是一篇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欣赏、感知艺术形象。

《范进中举》作为传统篇目,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备课时我一直在思索:对于初二的学生,怎样教学这篇小说才能实现用时少、效果好,怎样设计教学环节和主要问题才能使课堂有效甚至高效?我设计了三个问题和一个拓展。三个问题:

1、范进中举,为何会疯?(引导学生思考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之大。)

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并思考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危害。)

3、讽刺是本文突出的特色,找出喜欢的语段加以赏析。(我用范进赠钱、屠户拿钱做为范例。)一个拓展:古代像范进这样人读书是为了追求富贵、光宗耀祖,而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就不同了,谈谈你读书的目的和你的理想打算。(引导学生有个良好的心态,“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

反思课堂,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心情并未完全放松。

第一,课堂上自己讲、说的还是太多,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不够充分。尤其是第三问题时,夸张的文字和强烈的对比很多,可读性很强,课上安排读的训练太少,学生理解不够深。范进中举后发疯的特殊意义,是我讲,学生被动接受地。

第二,拓展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嘴上说一说,能说的、敢说的就几个同学,我想不是学生没有答案,而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准备好,他们需要时间来思考,如果能学生拿笔来写,那么呈现出来的应该会更丰富、更丰满的想法。

第三,小组学习无疑是有着很强的优势,但如果没有实际的任务去引领小组活动,小组就只剩下形式了。在本节课上,小组成员只在寻找对比手法使用时有过一次简单的碰头,似乎热闹,而实际上意义不大,学生并没有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合作上快乐,更谈不上互助过程中能力上的提供。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反思

万宁市第二中学

黄孙月

课不见得上得有多好,因为文言文这玩意,一疏忽,考试时会要了你半条命。实不敢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所以我很规矩。但后半部分,当我一放开上时,着实被震住了。我站在9班的讲台上,感觉班中的有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射向我。金诗苑一向沉默的孩子,手举得老高。一股不可遏的力量使得她站了起来。“一„„二„„三„„”回答的也精彩。而后班中像扫过一阵旋风,强有力的劲风。东边的,西边的,前面的,后面的,班中就像一个被引爆的宇宙,交流着,碰撞着。上课只需一个大框架,精彩的生成会不断涌出。久违了,只是时间太短,匆匆了点。我是这么想的。

每个人天生都有问题意识。就像小卡卡,经常做的事——问:“妈妈,这是什么?”

5.九年级化学教学反思 篇五

通过期中考试让我对自己近段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有所反思。考试结果反应的主要问题: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一些类型的题目学生没有见过,不知该从何入手,导致得分太低,主要原因:复习不到位,基础知识不扎实。

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已经教了快三个个月了,但还没有一定的经验,主要有点是课堂气氛很活跃,我比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他们又感觉我是新教师,上课有些松,导致他们上课不能认真学习,只是浮在表面而已,自己的缺点很多,对教材的分析不够,不能bawo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也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离我的期望相差太大。

一、对学生学习引导的反思

初中的化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化学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初三的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主动学习化学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化学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可是,我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化学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化学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如果我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化学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好学”的假象,我都是成功的。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6.九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篇六

一、对教材、教学设计的反思

该课讲继承法的基本知识,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案例相对比较零散杂乱,如果按教材顺序一个知识点举一个例子按部就班地讲授,一则教师自己授课不流畅,缺乏一气呵成之感;再者,法律知识原本就枯燥难懂,生硬地按照教材体系讲授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思维跨度太大,不容易接受。基于此,备课中我就思考是否能用一个案例将该课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一贯到底,并且授课不显杂乱。最终,我深挖教材资源,充分利用课本晓军家庭财产继承案例,全方面、多角度、有梯度地设置四个连贯发展的场景并附一连串问题,一气呵成完成了课堂教学。

二、对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的反思

问题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际情境,激励学生探索思考,在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讲授完该课后的最大感受是:应用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最关键之处在于能否提出一个、一串具有思维驱动力的问题。这里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问题的设计。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生本课程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与认知水平相吻合,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使问题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学生在探究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过程中,既获得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体验。该课几个场景的设置力求既做到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又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案例场景之中,以主人公姿态去解决一个接一个棘手问题,从而在解疑释难过程中学得了知识,提升了情感与认识。

第二,问题的提出。适时恰当的提问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梯度性,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不应是牵强生硬突兀的,而应注意在情境中蕴含。一个个场景的逻辑展开,一连串相关的问题便自然产生了。预设不等于生成,学生的思维火花很可能被突然点燃,在探究现有问题中势必会产生很多新问题。教师在这点上要把握好尺度,掌握好火候,相机而动,适当引导,将探究活动步步深入。如此教学才能行云流水,师、生、课堂三者便融为一体了。

第三,问题的处理。应注意灵活处理学生答案与自己原先预设答案不一致的情况,切忌生拉硬拖,粗暴地改变学生思考的轨道。原本在第二个场景中设计两个问题即“活动一”与“活动二”,第一个活动为了讲清法定继承权的概念和取得的依据,第二个活动为了讲清法定继承的顺序和人员范围。没想到,我提出第一活动问题后,学生直接回答到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当时我懵了,对他说你回答的问题待会儿再讨论。事后我反思认为当时完全可以直接把这位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提上来讲,未必需要按部就班。

7.九年级语文教学管窥 篇七

一、精讲少练, 降低难度, 把时间还给学生

九年级,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是非常时期。期间, 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 以考促学, 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 可以看出问题, 可以推进复习, 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常常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得不偿失。偏多的训练, 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偏难的训练, 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 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 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最忌在中考前夕还四处抓各地模拟题或重点中学的试题, 然后照单全收, 当珍宝似的发放给学生, 反复叮嘱学生去做, 其实这只能向学生显示老师的底气不足, 人云亦云, 反而造成学生的集体恐慌。另外, 学生水平不同, 重点中学的试题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望着一撂的冲刺、押题试卷, 我们就是在这种劳而无功的失败情绪中度过。因为我们弱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消磨了本该可以运筹帷幄的宝贵时间。所以我常常在这三个问题上自省:为什么中考语文知识和考点越来越细、越来越少, 但学生还学不出色, 教师还教得不满意?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中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高, 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必须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 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 成绩是主流, 问题是枝叶,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激情、兴趣, 巩固他们的信心, 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 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与此同时还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 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 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 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 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不“养”, 谈何“用”?没有储备, 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我们把知识嚼得稀巴烂了才喂到学生的嘴里, 这些精神食粮对年轻的学生来说是食而无味, 脆生生的食物会更具有诱惑力、新鲜感和挑战性。比如, 笔者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言文实、虚词的整理和句段翻译上, 并布置了大量的练习题, 但因把学生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剥夺在练习、讲评上, 而课后学生又不可能在语文的复习中再花费时间, 所以学生自主消化知识的时间丧失了, 结果一个月消耗战下来, 虽然老师用心良苦, 但学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没有一点长进。指导方向对了, 但教学手段却错了, 而这样的错误依然在继续。

二、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

教学重在引导。汉语言内蕴深广, 语文课堂上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九牛一毛,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管理的生命在于“导”, 在于“启”, 即引导学生投放精力, 安排时间, 催生主体欲望, 激活学习激情。让学生获得成绩, 主动学习, 这才是成功的九年级语文教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但是到了九年级后, 由于要进行专题性的复习, 难免有些枯燥乏味, 学生常闷着不说, 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另外大部分学生, 常常有重理轻文、重英轻文的思想。课下用在语文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这就要求老师向课堂要效果, 使学生在课堂上乐学语文, 并把学习语文的时间延伸到课外。

1. 必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教师居高临下地兜售知识, 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其实大部分教师优于学生的无非是在经验上, 真正进入知识的操作阶段, 在思维的拓展度、灵敏度、准确率等方面很多老师都不及学生。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 当作学习的合作者, 在课上、课下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 唱对台戏,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无所谓“师道尊严”。若能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间的激烈辩论、师生间的良性辩论, 笔者想, 此时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效果了。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 更需要教师具有不怕“丢面子”的勇气。

2. 灵活运用教法, 激发学生去学。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 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 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 追根究底, 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 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长此以往, 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 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 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 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因此, 要用灵活的教法去激励自主学习的兴趣。

3. 教师要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 大显身手。

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1)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2)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3)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 (4)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 (5) 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地学习和复习, 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 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提高。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 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和服务员。

8.勍手螳螂门纯阳九步行气法 篇八

一、纯阳九步行气法的功架——纯阳坐山式

纯阳九步行气法,属纯阳内功心法中的静功内运之法,其所采用的功架为纯阳坐山式。练习者可在练功前先选一高矮适宜的凳子或椅子(最好为木制的,练功者坐在上面,大腿能够与地面平行),端坐于凳子上,头要中正,虚领向上,下颏微内含,闭目垂帘,神光内收,舌抵上腭,含胸拔背,脊背自然竖直,松肩空腋,肘垂而悬,腕要坐,掌要含,指要舒,松腰,小腹放松回收,使头顶百会与海底会阴成一垂线,鼻尖、脐和丹田亦应在这条直线上;双手自然放在两膝上,掌心向下,五指向前自然分开,大拇指捏内侧膝眼处,两大腿与地面平行。两足平行,两膝与肩同宽,两脚要全脚掌着地。以上即为纯阳坐山式功架的要领,按上述要领坐好后,全身放松,意念进入恬淡虚无之境。

二、纯阳九步行气法

纯阳坐山式功架摆好,全身放松,意念进入恬淡虚无之境后,可按以下九步操练纯阳九步行气法。

纯阳行气第一步:此步行气亦名纯阳真气沐浴法、醍 贯顶法。首先意念天地六合纯阳之真气从头顶百会穴缓缓注入整个头部,进而整个头部沐浴于纯阳真气之中,顿感混沌无我、醍 贯顶,而后分四次行气。第一次行气,气行身体两侧,意念纯阳真气沿头部经颈部左右两侧,缓缓流向双肩,由双肩分成两股,向下流注沐浴。第一股沿双肩流注于两臂、两手掌(皮肤表层及内部深层均需流注沐浴),第二股沿双肩流注于身体左右两侧、两腿外侧,而后两股在膝部汇合,沿两小腿内外两侧,流注至双脚,注入地下。第二次行气,气行身体前侧,意念纯阳真气从面部缓缓流向颈前部,沿胸腹、会阴、两腿前侧,流注至双脚,注入地下。第三次行气,气行身体后侧,意念纯阳真气从头后部流下,经后颈部、背部、腰部、两腿后面至两脚,注入地下。

第四次行气,气行身体内部,意念纯阳真气从颅腔起,经口腔,沿中脉经五脏六腑,注入两腿内部,至双脚举,注入地下。按上述行气法,往复练习3-5次。练习纯熟后,一至四次行气之法应同时完成,不必再分四次行气。纯阳行气第一步练法共需练习一个月。

纯阳行气第二步:按纯阳行气第一步练满一个月后,即可进入纯阳行气第二步练习。两次练习第二步行气法之前,需先练第一步行气法,而后操练第二步行气法。意念离小腹要运处有一团球形白云缓缓飘荡,随鼻呼吸,自然向小腹部运动,若远若近,若即若离。

纯阳行气第三步:第二步行气功夫练习纯熟后,进入第三步行气练习。意念小腹丹田部位,有一透明的球状物体,不断吸取天地六合纯阳真气,并与体内纯阳真气合为一致,用神光(即意念与目光合为一致)观之,似看非看,似守非守。如此操练,小腹会渐有热感。待如火烧一般时,可进入纯阳气第四步练习。

纯阳行气第四步行气法,要首先意守下身(男是指阴茎龟头,女是指阴唇),待下身有相当热感后,纯阳真气会自动向会阴穴转移(会阴穴在前后阴之间),如此即可进入纯阳行气第五步练习。

纯阳行气第五步行气法,要首先意守海底之会阴穴,待会阴穴有热感后,纯阳真气会自动流向尾闾处,如此,即可进入纯阳行气第六步练习。

纯阳行气第六步行气法,要首先意守谷道(即肛门),待谷道有热感后,纯阳真气会自动流向关强穴,如此即可进入纯阳行气第七步练习。练习第六步行气法时,由于在意守谷道及纯阳真气流注灌通长强穴时,易发生漏气,故练习者须两臂略用力。

纯阳行气第七步行气法,要首先意守整个尾闾处,待整个尾闾处有热感后,纯阳真气会自动流向命门穴,如此即可进入纯阳行气第八步练习。

纯阳行气第八步行气法,意守之处为两肾、命门,待两肾及命门有火热感时,可进入第九步行气“火炼金丹”。

纯阳行气第九步“火炼金丹”。所谓的“火炼金丹”是古称,实际上是意念用命门之火,锻炼真精,化为纯阳真气,以结金丹。具体方法为:两手劳宫穴相对搓热,以两手劳宫穴上下摩擦两肾,以意义助纯阳之气结为金丹。

收功法:先意守下丹田片刻,而后将两手搓热,按摩头面部,由上而下按摩上身和四肢,而后两脚尖用力上翘,散步片刻即可。

三、注意事项:

1.练此功要自然鼻呼鼻吸。

9.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篇九

太容易会流于平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2、要激发思维兴趣。

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3、您可以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4、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

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习,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习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

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

10.九年级政治教学反思 篇十

针对这一问题值得总结的是:

一、作为教师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实施,引导、激发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达到百家争鸣,学生用心去体会,做到“润物细无声”。

二、经过学生的争论、辩论后的观点,必须统一或有一个定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想知道的最后结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观点一致的学生更自豪、更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了铺垫。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灯不挑不明,话不说不透,理不辩不明。

11.九年级数学教学实践心得 篇十一

一、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同学们进行数学推理、数学运算的基本原理,是形成和提高数学能力的基石。那么,九年级学生怎样开展基础知识的复习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注重基础,紧抓教材,根据教材的要求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其次。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从学习安排上统筹,要想搞好基础知识,我们就必须开展系统的复习,在回顾旧知识中引导同学们弄清知识结构,由结构探寻性质,由性质思考方法,由熟练掌握方法到最终形成能力。在第一轮的章节复习中,为了有效地让同学们温故知新重组和构建新的知识网络,我们可以先用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情况查漏补缺,有目的地自由复习。要求同学们在复习中首先回顾概念、重申定义、探索基本方法。课堂上教师应在学生中巡回辅导、了解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引导同学们对本章节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类和总结,弄清内部结构。最后,再让大家通过合理的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结论的掌握、方法的运用和能力的提升。

二、结合实际,创设情境

许多数学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觉,经常强调的问题,大家总是记不牢固,针对此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创设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来引导他们学习。切忌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机械地套用教材,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运用习题中有出租车计费的问题,而要是农村学生的话可能没有坐过出租车,对这种计费方式不容易理解,这样的问题情境不利于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提高,如果我们将上述问题改为:父母出去打工,每月基本工资400元,再加上实际工作量的提成,给出详细数据来计算每月的实际收入。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同学们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无形中渗透了德育理念,一举两得。

三、展开训练,提高素质

理解和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是提升数学技能,增强数学能力的前提。初中数学中运用了不少技巧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转换思想。实际上,在初中数学学习中,解答习题过程中,我们总习惯把错综复杂的关系转变为和已知数据的关系而求得解答,这就是所谓的转换思想。变换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处于“换一种观点来观察问题”的跳出圈外思考的状态中,找到较简捷方便的解题方法,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性,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 譬如:学习平面几何时,我们会发现经常用到平移、对称、旋转、相似变换、等积变换等思想。在代数中,也有很多地方体现变换思维。像因式分解和解方程中的换元法,它的本质就是变换思想。代数一词顾名思义就可以看出来时转换思想的体现:字母代“数”、字母代“式”就是最典型的变换思想。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掌握了这些巧妙的方法,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方法和问题化繁为简,并彻底解决。

四、分层教学,关注后进生

1.教学目标分层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导开展课堂教学的准绳,兼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初中教材针对各个层面的同学也设计了不同层面的教学目标,比如教材中的习题和复习题前面的A组试题是每位同学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而“想一想”选做题、复习题B组则有较高要求是能力拔高为目标的,为基础较好的同学设置的。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体现和兼顾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可以按照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区别对待。例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习题课”可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1)基础教学目标   ①让同学们能够根据图形正确描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   ②让同学们能够巧妙运用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重要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较高教学目标   ①让同学们能够熟练地解答典型的直角三角形应用问题;   ②让同学们掌握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一些常用技巧,掌握添加辅助线和运用分析法去探索和解答难题。

这就要求优秀学生达到“较高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练习,后进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完成基础训练,中优生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可以指导他们积极尝试“较高教学目标”的教学训练。

2.分层提问

课堂提问不仅能对同学们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及时了解,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乐趣。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不能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能不能让各个层面的同学都学有所得。针对后进生我们可以设计基础性习题;对于难度系数较高、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则由基础比较好学生发挥,如此设计可以使课堂提问兼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我们还可以采用构建学习小组以集体讨论并鼓励后进学生归纳总结解答问题的方式增强他们的信心,这样后进生通过在大家协助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有了优先回答的机会以及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太大激发了他们对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该过程中由于优秀学生负责本组的学习和讨论并对后进生进行帮助和指导也感到有压力,不能有丝毫放松,从而达到教学相长,提高自身能力的效果。

上一篇:办公室6大著名忍无可忍下一篇:13年中考物理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