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课例评析》心得体会

2024-08-07

《英语教学课例评析》心得体会(共12篇)(共12篇)

1.《英语教学课例评析》心得体会 篇一

《蜀相》教学课例评析

韩宝江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5)

近期到一线调研,观摩了多节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例,其中高二年级杜甫《蜀相》一课,有些细节处理值得推敲商榷。陈述如下,与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广大同仁交流探讨。

蜀 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老师发给学生们的课文导学辅助材料中,载有该诗的白话译文、创作背景、赏析文等内容。后来才发现,这些内容都是从“百度”网页上完全复制过来的。细读之后,发现其中有些信息未必准确。

一、关于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赏析讲义云:“寻”字之妙在于它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急切、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蜀相》一诗,前人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此时杜甫结束了四年因“安史之乱”引发的颠沛流离生活,在朋友严武的资助下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他在这里安居交游,赋诗题画,近4年中写下240多首诗篇,精彩之作层出不穷,如《春夜喜雨》《绝句四首》《过客相寻》《江畔独步寻花》等诗,暂时纾缓了仕途失意的消沉。

笔者认为,讲义的部分文字过于注重挖掘,力求塑造诗人“高大全”、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实暂时避开了战火,过上了安定优游的日子,杜甫的诸多诗文勾勒了他的惬意生活状况:“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特别是诗人所作《江畔独步寻花》组诗七首,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独自漫步锦江畔,欣赏花枝繁茂、蝶舞莺歌,胜日寻芳,表达了诗人久经乱离后得以和平宁静生活的喜悦心情。全诗动静相应、不着声色,却生动自如、别有风味,与战火乱离势同霄壤。

讲义提到,“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那么《江畔独步寻花》组诗标题中的“寻”,该如何领会才是所谓“正解”呢?“寻”字还可以理解为武侯祠的位置幽曲,对于初到成都路线不熟的诗人而言,颇有些生疏感。也许不过是诗人解决衣食温饱之后暇日里的四处游览胜迹之举,“何处寻”以叙述追寻古圣先贤踪迹之义来表达诗人登临凭吊之情,非要把一介平民诗人生硬主观地拔高膜拜为不食人间烟火、时时刻刻胸怀“追慕先贤的急切、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造势”斧凿的思维定式使然。

讲义指出,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森森”,这里指祠堂周围柏树繁密茂盛、修长高耸、浓荫幽暗,是否一定给人“象征意义”、“联想诸葛亮的精神”?恐怕不免牵强之嫌。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笔者试理解为,自诸葛亮病逝武功县五丈原,至五百余载后的诗人今日访谒祠堂,浪花淘尽英雄、风流余韵湮没、时代隔膜久远、徒叹物是人非的况味可能是不可忽略的。

二、关于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讲义中的“白话译文”部分把这一联解释为: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前句中“自春色”解为“自然的春色”,后句中“空好音”解为“隔枝空对婉啭鸣唱”,似都有探讨的余地。

笔者认为,“自”、“空”在诗句中都充当了副词角色,而非如“白话译文”部分所说的“自然的”、“隔枝空对”。这个“自”字,在句中作“依旧、仍然”解。这个“空”字,在句中有“徒然、白白地”之意。诗作第二联试理解为:掩映台阶的碧草葱葱空自展现着一派勃勃盎然的春色美景,枝繁叶茂之间的黄鹂徒劳地啼鸣传递出宛转清音。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描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成都的春天当来得更早。武侯祠外“柏森森”,阶前碧草萋萋生机,叶间娇莺恰恰百转。这里特别强调,有不少读者认为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丞相祠庙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意在描写武侯祠堂环境的荒凉。笔者不能苟同,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恰恰是一派充满活力的芳春气象。如果一定要说“荒凉”,充其量也只是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心底里的几分感物思人的情怀。

“碧草”意在渲染“春色”之怡目,“黄鹂”意在强调“好音”之悦耳。景色不可谓不幽美,清音不可谓不迷人。然而,这一派大好春光,在诗人眼里心中都是无足轻重。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草木无情、禽鸟无知。武侯的丰功伟业、人事代谢,诗人的颠沛流离、百般心事,草木禽鸟并不关心,自纵其势、自得其乐。一“自”一“空”,既是“碧草”、“黄鹂”本真的自顾常态、质性自然,又是诗人物我两隔、胸臆寥落的真实写照。自然恒久,世事多变、人生不永,欢愉与沉郁之间,不失几分机心禅意。空旷的天地之间,无人欣赏,没有知音,无人懂得珍惜眼前美景,也就徒增些许悲戚。一“自”一“空”,让所有撩人的春色趋于黯淡,使所有的花香鸟语归于寂寥。正如杜甫在《阁夜》诗中所说:“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自”和“空”两个字是颔联之眼,两相对举,前后呼应。且运用巧妙,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深沉怅惋。“自春色”、“空好音”,庭草自春,新莺空啭,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情景交融,衬托人事已非,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和扼腕叹息。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见谢榛《四溟诗话》),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句诗人对诸葛亮的评论与哀悼,引起下文。前后紧密呼应,铺垫自然,蓄势而发,感情真挚强烈,从而使得全诗更加伤情。

“自”和“空”一仄一平对称,以乐景写哀情,由景转换到心境,隐含了诗人将自己的落拓境遇与诸葛亮的辉煌功业对比而倍感失落,诉说着自己一片忠心无路请缨报国的愤慨。

三、关于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白话译文”解为: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笔者认为此解并不够通畅准确。

“三顾”指刘备多次亲往隆中茅庐诚邀诸葛亮出山的典故,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有解释为“再三劳烦”,也有解释为“屡屡、几次”,似都不确,因与“三顾”重复。且从律诗联句工整对仗的规则要求来看,“开济”意为“开国、辅佐”,“频烦”与之相对,也应作动词为宜。“频”,危急,《玉篇·页部》:“频,急也。”《诗·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国步斯频。”毛传:“步行频急也。”“烦”,劳苦、疲劳,《广雅·释诂一》:“烦,劳也。”《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晋书·庾亮传》:“频烦省闼。”唐张籍《寄韩愈》:“临溪一盥濯,清去肢体烦。”

由此,“频烦”一词可以回归正解:诸葛亮与刘备君臣屡屡研究分析政治军事局势,在危难中殚精竭虑支拄国事,计议筹划统一天下的策略。辅先主刘备开创蜀汉基业,佐后主刘禅撑持危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诸葛亮《出师表》中有提及:“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拳拳“老臣心”。周汝昌先生评:“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清光绪辛丑(1901年),叙州知府文焕书匾额“丞相祠堂”及门联“明知炎德已衰感三顾君恩出抚危局,毕竟大名大(按,“大”疑为“不”之误)朽怀两川相泽来拜荒祠”,颂赞诸葛亮至死不渝的报国苦衷、呕心沥血的耿耿忠贞感召后人。

四、关于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壮志未酬、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以及类似人物史事,增强了对后世众生的感染力。

“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人杜甫毕生持有崇高志向,却又始终未获展布,“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这个悲剧人物也曾发出“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的感喟浩叹。不否认杜甫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政治理想,更不能够回避他仕途坎坷、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垂暮自怜、钦迟悲慨。

“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自然不仅指凭吊者诗人自己,也包含了千古以来无数具有同等爱国深情、为国为民的大智大勇仁人志士。第四联长歌当哭沉挚悲壮,密意低回、震撼人心,对于后世读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强烈的移情作用,激起多少失意英雄的心事慷慨共鸣和扼腕痛惜之叹!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清邵子湘评此诗:“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此言得之。

五、综述

学生们在理解这首作品时,颔联的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都迟迟不能较好地解决,以致频频卡壳,足以说明这两个“副词”的难度,同时也是其重要作用的体现。遗憾的是,教师自身对这一点的理解、重视不够,解释不够到位,一语带过,阐发不足,也就难以引领学生们理解诗人身外春光烂漫、花香鸟语,心底几许空寂悲凉的情感反差。也就是教师自身对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准备不足、突破不够,体现出教师备课过程中、教学过程中的疏漏。

教师可以预先提供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但是译文、赏析不宜先印发,这样容易使学生们跳过了自我思考解读文本的重要环节,直接看到译文、赏析。这样处理,客观上虽然利于学生们尽快理解文本,且表面上意见基本趋于一致;但是从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角度而言,跨越了学生必需的个体赏读文本的实践锻炼,回避了可能产生的不同见解之间的碰撞和交锋,限制了学生们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变成了单方面的灌输与接受的性质,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迁移就根本无从落实。

教师提供参考资料的准确性不高,事先未对这些教学辅助资料进行细致的研读,就人手一份地发给学生们阅读。这些材料客观上框束了学生们的视角,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发言多是这些资料中的原话,凸显了这些材料对学生们的深度影响。然而,这些表述不够准确的资料被学生们奉为“正解”,对于他们学业提升的消极影响是长远的。

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与引导不够,教师应该带领学生们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以便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水平。古人在文艺创作中非常注重表现艺术,写景、状物、抒情、言志往往采用既对立又统一、既相反而又相成的辩证手法,从而形成了古诗词文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象征、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联想、想象、用典、以小见大、虚实相生、白描等等表现技巧。《蜀相》一诗中就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教材中有现成的材料却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训练,对于学生们的阅读素养而言必定是一种缺失。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地方课程规划与管理研究”(FHB120466)的阶段性成果,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2015年08期。

作者信息:

韩宝江,博士后、副研究员,学术研究领域涉及教育、文学、美学、文化、艺术。现任职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学及相关学术研究。邮箱 hbj_2000@126.com,手机 ***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真武饭店512室,邮编100045

2.《英语教学课例评析》心得体会 篇二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老师发给学生们的课文导学辅助材料中,载有该诗的白话译文、创作背景、赏析文等内容。后来才发现,这些内容都是从“百度”网页上完全复制过来的。细读之后,发现其中有些信息未必准确。

一、关于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赏析讲义云:“寻”字之妙在于它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急切、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蜀相》一诗,前人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此时杜甫结束了四年因“安史之乱”引发的颠沛流离生活,在朋友严武的资助下定居在成都浣花溪畔。他在这里安居交游,赋诗题画,近4年中写下240多首诗篇,精彩之作层出不穷,如《春夜喜雨》《过客相寻》《江畔独步寻花》等诗,暂时纾缓了仕途失意的消沉。

笔者认为,讲义的部分文字过于注重挖掘,力求塑造诗人“高大全”、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实暂时避开了战火,过上了安定优游的日子,杜甫的诸多诗文勾勒了他的惬意生活状况:“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特别是诗人所作《江畔独步寻花》组诗七首,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诗人独自漫步锦江畔,欣赏花枝繁茂、蝶舞莺歌,胜日寻芳,表达了诗人久经乱离后得以和平宁静生活的喜悦心情。全诗动静相应、不着声色,却生动自如、别有风味,与战火乱离势同霄壤。

讲义提到,“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那么《江畔独步寻花》组诗标题中的“寻”,该如何领会才是所谓“正解”呢?“寻”字还可以理解为武侯祠的位置幽曲,对于初到成都路线不熟的诗人而言,颇有些生疏感。也许不过是诗人解决衣食温饱之后暇日里的四处游览胜迹之举,“何处寻”以叙述追寻古圣先贤踪迹之义来表达诗人登临凭吊之情,非要把一介平民诗人生硬主观地拔高膜拜为不食人间烟火、时时刻刻胸怀“追慕先贤的急切、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造势”斧凿的思维定式使然。

讲义指出,成都郊外的武侯祠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森森”,这里指祠堂周围柏树繁密茂盛、修长高耸、浓荫幽暗,是否一定给人“象征意义”、“联想诸葛亮的精神”?恐怕不免牵强之嫌。据《儒林公议》《太平寰宇记》等书记载,武侯祠前有大柏树,相传是诸葛亮亲手栽种。笔者试理解为,自诸葛亮病逝武功县五丈原,至五百余载后的诗人今日访谒祠堂,浪花淘尽英雄、风流余韵湮没、时代隔膜久远、徒叹物是人非的况味可能是不可忽略的。

二、关于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讲义中的“白话译文”部分把这一联解释为: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前句中“自春色”解为“自然的春色”,后句中“空好音”解为“隔枝空对婉啭鸣唱”,似都有探讨的余地。

笔者认为,“自”、“空”在诗句中都充当了副词角色,而非如“白话译文”部分所说的“自然的”、“隔枝空对”。这个“自”字,在句中作“依旧、仍然”解。这个“空”字,在句中有“徒然、白白地”之意。诗作第二联试理解为:掩映台阶的碧草葱葱空自展现着一派勃勃盎然的春色美景,枝繁叶茂之间的黄鹂徒劳地啼鸣传递出宛转清音。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描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成都的春天当来得更早。武侯祠外“柏森森”,阶前碧草萋萋生机,叶间娇莺恰恰百转。这里特别强调,有不少读者认为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丞相祠庙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意在描写武侯祠堂环境的荒凉。笔者不能苟同,草木葱茏、鸟语花香,恰恰是一派充满活力的芳春气象。如果一定要说“荒凉”,充其量也只是字里行间寄寓着诗人心底里的几分感物思人的情怀。

“碧草”意在渲染“春色”之怡目,“黄鹂”意在强调“好音”之悦耳。景色不可谓不幽美,清音不可谓不迷人。然而,这一派大好春光,在诗人眼里心中都是无足轻重。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草木无情、禽鸟无知。武侯的丰功伟业、人事代谢,诗人的颠沛流离、百般心事,草木禽鸟并不关心,自纵其势、自得其乐。一“自”一“空”,既是“碧草”、“黄鹂”本真的自顾常态、质性自然,又是诗人物我两隔、胸臆寥落的真实写照。自然恒久,世事多变、人生不永,欢愉与沉郁之间,不失几分机心禅意。空旷的天地之间,无人欣赏,没有知音,无人懂得珍惜眼前美景,也就徒增些许悲戚。一“自”一“空”,让所有撩人的春色趋于黯淡,使所有的花香鸟语归于寂寥。正如杜甫在《阁夜》诗中所说:“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自”和“空”两个字是颔联之眼,两相对举,前后呼应。且运用巧妙,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表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深沉怅惋。“自春色”、“空好音”,庭草自春,新莺空啭,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情景交融,衬托人事已非,流露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和扼腕叹息。可谓“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远且大”(见谢榛《四溟诗话》),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句诗人对诸葛亮的评论与哀悼,引起下文。前后紧密呼应,铺垫自然,蓄势而发,感情真挚强烈,从而使得全诗更加伤情。

“自”和“空”一仄一平对称,以乐景写哀情,由景转换到心境,隐含了诗人将自己的落拓境遇与诸葛亮的辉煌功业对比而倍感失落,诉说着自己一片忠心无路请缨报国的愤慨。

三、关于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白话译文”解为: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笔者认为此解并不够通畅准确。

“三顾”指刘备多次亲往隆中茅庐诚邀诸葛亮出山的典故,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有解释为“再三劳烦”,也有解释为“屡屡、几次”,似都不确,因与“三顾”重复。且从律诗联句工整对仗的规则要求来看,“开济”意为“开国、辅佐”,“频烦”与之相对,也应作动词为宜。“频”,危急,《玉篇·页部》:“频,急也。”《诗·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国步斯频。”毛传:“步行频急也。”“烦”,劳苦、疲劳,《广雅·释诂一》:“烦,劳也。”《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曹植《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晋书·庾亮传》:“频烦省闼。”唐张籍《寄韩愈》:“临溪一盥濯,清去肢体烦。”

由此,“频烦”一词可以回归正解:诸葛亮与刘备君臣屡屡研究分析政治军事局势,在危难中殚精竭虑支拄国事,计议筹划统一天下的策略。辅先主刘备开创蜀汉基业,佐后主刘禅撑持危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点,诸葛亮《出师表》中有提及:“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初,亮自表后主曰:‘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这就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的拳拳“老臣心”。周汝昌先生评:“一方面是知人善任,终始不渝;一方面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方面付托之重,一方面图报之诚。”清光绪辛丑(1901年),叙州知府文焕书匾额“丞相祠堂”及门联“明知炎德已衰感三顾君恩出抚危局,毕竟大名大(按,“大”疑为“不”之误) 朽怀两川相泽来拜荒祠”,颂赞诸葛亮至死不渝的报国苦衷、呕心沥血的耿耿忠贞感召后人。

四、关于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壮志未酬、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以及类似人物史事,增强了对后世众生的感染力。

“许身一何愚,自比稷与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人杜甫毕生持有崇高志向,却又始终未获展布,“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这个悲剧人物也曾发出“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谒先主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的感喟浩叹。不否认杜甫匡辅君主靖世安民的政治理想,更不能够回避他仕途坎坷、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垂暮自怜、钦迟悲慨。

“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自然不仅指凭吊者诗人自己,也包含了千古以来无数具有同等爱国深情、为国为民的大智大勇仁人志士。第四联长歌当哭沉挚悲壮,密意低回、震撼人心,对于后世读者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强烈的移情作用,激起多少失意英雄的心事慷慨共鸣和扼腕痛惜之叹!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清邵子湘评此诗:“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此言得之。

五、综述

3.高校英语翻译教学评析 篇三

[关键词]: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对策 评析

一、翻译与翻译教学

翻译是运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一种语言的意义。翻译过程中仅仅知道某些单词,看懂某段文章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把源语转换成合格的目的语的翻译能力。翻译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其中包括理解与表达这两个基本环节。学生翻译实践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翻译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其中包括理解与表达这两个基本环节。

英语翻译教学不同于英语教学。然而,在我国翻译教学研究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观点是:“教学翻译指语言教学中的中外互译,它对译文的要求较低,比较适合与翻译专业课之外的其他形式的外语教学;而作为教学目的的翻译教学则是专业的,它对译文的要求较高”。众所周知,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翻译主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而很少应用于英语专业教学。笔者以为,译界学者之重翻译教学而轻教学翻译的态度有将教学翻译边缘化之嫌。事实上,教学翻译的确被边缘化,甚至有研究者有失偏颇地将翻译教学之不良影响归咎于教学翻译。正如罗选民所指出的:谁也不能保证现在所教的非外语专业学生将来改行从事口笔译或从事业余翻译;非语言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需要翻译技能; 非语言专业工作者翻译了大量的非文学作品; 翻译具有优化教育的功能。因此,改进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是当前需要共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实践与重视程度脱节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中,对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从《要求》中可见对翻译能力的培养标准明确而具体。但纵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的地方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开设量明显不足,有些学校的英语专业每周仅仅开设2课时的翻译教学课程,甚至英语翻译在读写课程上附带练习。而公共英语课中几乎没有设置翻译课,导致学生的翻译能力停滞不前。不够重视翻译教学,直接导致学生在翻译课程中逐渐产生消极对待情绪。此外,大学英语教材中很少涉及翻译理论与技巧。没有对翻译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系统的介绍,很少涉及培养翻译能力的具体标准,课后翻译练习多是以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或语法现象为主,局限于检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难以体现针对翻译教学需要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训练。

2.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在现实中,由于翻译教学长期处于英语教学的边缘地带,很多人对于翻译教学存在模糊认识,把翻译教学等同于外语教学,常常以语言教学的模式来讲授翻译课,重技法讲解,轻实践解读,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讲解词和单句练习。这种教学方法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专业培养目标,有效运用翻译理论指导学生的翻译实践,把重点放在学生的翻译思路和翻译能力的培养上,而只是单纯为教会学生具体怎么翻译词汇,翻译句子。教学方法大多仍然是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方法,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大多仍然停留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课堂传授翻译知识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翻译实践和翻译能力培养。目前国内的翻译教学设置不够系统,连基本的翻译课程都是一些公共选修课,更不必说在课程之外主动设立一些让学生交流翻译的活动平台。换言之,这种传统的翻译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情况不够了解,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英语翻译基础,进一步造成学生不重视,教师也不重视的恶心循环。

三、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对策

针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和肯定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更要侧重学生的翻译能力的提高,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完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加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视

当前的大纲尽管提及翻译能力的培养,但总体上其注意力还集中在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上,忽视了翻译能力。修改教学大纲需明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不同层次的翻译水平要求,明确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要重视对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强调翻译理论和翻译技能的重要性,在相应的英语等级考试中也要加大翻译的比重,以引起广大师生对翻译课程的“教”与“学”的足够重视。同时,高校应编写适合当前经济文化发展形势和翻译教学新理念的翻译教材,教材中应加入翻译教学的内容和大学英语教学方式以指导实践中的翻译教学,更好地完善大学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体系。

2.转变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组织合理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 “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然而然向以学生为中心靠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则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开设不同的翻译选修课,包括基础性质的选修课和综合性的选修课。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需要进行授课,并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学方法应提倡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式学习,并且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应时刻查询最新的实践翻译材料,结合一些影视资料,让翻译课堂不再枯燥,并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与教学方法,再以设疑为中心鼓励学生探索总结,重视教学互动。具体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主动思考一些比较常见而又深刻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主动的进一步探究英语翻译的深层内涵。

综上所述,翻译教学促进了学习者翻译能力的发展,因为正是翻译教学赋予学习者运用翻译技能与技巧的能力,构建了学习者翻译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石。翻译教学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学好外语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高等院校可以通过翻译教学检验学生英语技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研究并付诸实践,最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化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和平 . 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J]. 中国翻译 . 2009(6):34-41.

[2]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 中国翻译,2002(4).

4.《英语教学课例评析》心得体会 篇四

(一)片段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师:我们来做道抢答题,谁知道答案马上举手。

1.题目一:

照这样,一根小棒一条边,摆10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题目出示不久,大部分学生举手。)

生:需要300个小棒。

师:怎么算的?

生:100乘3。

师:谁来说一说这三个数字表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个数”“根数”。

2.题目二:

照这样,一根小棒一条边,摆100个连续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师:这次举手没那么快了?

(题目出示后许久,只有一位学生举手。)

生:有299 个。

师:有不一样的吗?为什么举手的速度比刚才慢

了?

生:问题难了。

师:这个问题与刚才的比,有点难。面对一个难

题你们准备怎么去解决?(板书难)

过了一会儿,生:画画图。

【评析】“为什么举手的速度比刚才慢了?”这是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老师创设这个数学情境的

初衷所在——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为接

下来“化难为易”的出现打下伏笔。

片段二.借助策略,探究规律。1.引导学生明确探究任务。

(大屏幕出示:学生看屏幕,明确

探究要求。)

2.学生利用表格独立探究规律。(约用时5分)

3.交流。

(1)同桌交流。

(2)组间交流。

展示学生的做法。

师:和他一样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有什么规律?

生1: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小棒根数就多2。

师:是这样吗?当三角形个数是1时,小棒有几根?三角形个数是2时,有几根小棒?……

结合学生的回答完成如下板书:

师:如果是8个三角形呢?要几根小棒?

生2:17根。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15+2=17。

师:他利用第七个三角形推出来 的,如果从第一个三角形开始算,怎么列式呢?

生3:3 加2加2……

师:要加几个2?(学生停了许久)你能看着图来指一指说一说吗?

生3:要加7 个2。

师:3加7 个2,这样写很麻烦,可以怎么写。

生齐:3+7×2。

师:原来还可以算呢,这个算式是根据什么规律

写的?

生4: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增加两根小棒。

【评析】先展示学生根据操作过程最容易得出的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从第8 个三角形开始引导学生脱离操作,借助操作的经验想象需要多少根小棒,是逐步培养学生抽象能力的一个着力点。

师:真好,还有别的规律吗?

生5:3 加4,4 加5,5 加6,一

直加下去。

师:我们就先以7个为例。几加几?

生5:7 加8。

师:大家听得明白吗?

学生摇头。

师:你能上来用图指一指7 在哪里,8在哪里?

生上台,想了一会儿说不能从图上找出7 和8。

师:他找不到,但是规律确实有,有同学能帮他找到吗?

生6:比如7个三角形时,7就是前面这7根(前面三个三角形),8就是后面这8根(后面四个三角形)。

师:大家看得明白吗?

学生还是摇头。

师:可能我们一时看不出来,没关系,能发现这个规律就很不错,还有其他规律吗?

【评析】面对课堂中的“意外生成”,教师没有否定不理,先让学生用文字介

5.《英语教学课例评析》心得体会 篇五

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从中学习到了,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便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下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也就是说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一、加强业务学习,夯实自我基本功。

要想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先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增强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新课程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每一位教师都需要在学习、更新、反思与实践中发生“裂变”,提升自己,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提升备课能力。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事实上,许多时候因备课不充分而达不到理想教学效果。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备课。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师备课的要求:

(1)一视同仁,尊重学生差异。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备课的重点应该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课堂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该考虑这样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放在首位,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使备课的过程成为研究学生的过程,不断弘扬学生主体精神的过程。同时做到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学设计中提“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发展。

(2)教学统一,注重转变方式。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备课时就要注意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理念。我们提出教师在备课中应详细设计出引导学生从事体验、实践、动手的过程,写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体现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探索、长于合作、追求真理的品质,有效落实“三维”目标。

(3)体现预设生成,关注解读超越。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正因为此,所以课堂上的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这一切都需要备课不断调整,在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备课既要体现学生的学,又要体现教师的导。既要体现教师的预设,又能体现可能的生成。有时甚至要跳出教材,深钻细研,解读与思考教材,灵活变通教材,吸收生活中鲜活的素材,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通过教学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2、提升自我的课堂调控能力。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有效调控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信息交流的畅通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调控艺术;信息交流深刻与否,取决于教师的反馈艺术。我们要求教师逐步掌握一些调控技巧。

(1)关注并观察学生。

课堂上,教师要有全局观,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立足于整体素质的提高。

(2)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教学中,教师的目标要分层,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分层次布置作业和联系,帮助学困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

这样,努力做到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呢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课程整合能力的提升。

课程整合是对分科课程的一种反叛和重构,这是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特别是信息激素与学科的整合,弥补了学生由于知识经验不足造成的对知识理解有困难的局限,把远的拉近,把“生”的变“熟”,把“世界”搬上屏幕,拓展学生思维,开阔他们的眼界,使学习走向开放。

4、提升自我诊断能力。

教师的自我诊断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可以预定的职责、素质和效能标准进行内省,检查自己的实际表现和行为,并判定自身症结所在及其发展情况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历程。实际上,自我诊断是一种内在激励,教师如果具备自我诊断的能力将有助于其专业化发展,提高魅力。我们提出教师“每日一反思,每周一整理”的要求,以促进其自我管理

二、优化教学过程,寻找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最有力的支撑,还需要找到最佳的途径确实实现高效的教学。高效的课堂是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

1、培养学生的自我预习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预习新授内容。根据学科、学段的不同,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学段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教师要根据学段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问题进行交流。已经懂了的互通看法,自己不懂的讨论探讨,真正把时间与空间都还给学生。可以有小组内交流,就预习笔记,从难字、新词、句型等方面各自谈自己的学习收获,不重复,可补充。之后,交流自己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难。教师一定要巡视指导,提供帮助。可以有组际间交流,教师根据本课的重难点提炼出关键几个问题,以小组进行汇报展示,其他组随时做补充、更正、评价,教师随机引导、指导,随时重点点拨。学生的疑难,小组内没有解决的,提出来求得大家的帮助。组际交流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再次进行讨论交流。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认真落实三个理念:

(1)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理念。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建立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最佳学习心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下,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使所有的学生享受公平、平等的教育;课程内容多样呈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要因材施教,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需求;要尊重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3)全面发展的原则。也就是在课堂上要实施“分层递进教学”,使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师既鼓励冒尖,又允许暂时落后,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材提供机会。

在不断的实践探讨中,我们逐步形成了“自学——交流——拓展”的较为优化的教学过程。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研讨,完善评价体系。

为了能让每一位教师能尽快具备课堂教学能力,尽快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我们扎扎实实搞校本教研,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

6.古诗《出塞》课例评析 篇六

庙街镇 xx小学

XXX

《出塞》选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军旅生活的一首名诗。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的美好心愿,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在多次聆听了学校多位语文教师的指导后,我讲授了语文S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出塞》第二课时,课后,我认真听取了学校高段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听课的反馈意见,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巧妙拓展。

《出塞》一诗描写的历史年代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遥远,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方面困难不小。感其境,才能激其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设情境,鼓励有创意地表达”。本节课中,我通过图片播放,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比如,在感受边塞的印象时,教师播放“冷月照边关”的凄凉画面,再加上富有感染力的配乐朗读,完全把学生带入到征人痛苦、无奈的情感世界,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融情想象的基础上,配以教师的入情解说,激情诵读,诗句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悲壮的情景,学生自然入情入境,读出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本课教学我做了大胆尝试,补充多首相关主题的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了解边塞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相机出示了三首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诗歌——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学生通过这几首诗的补充学习增加对边塞古战场的了解,认识它的荒凉寂寥、战争的艰苦以及惨烈,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再如,为了帮学生体会到诗人心中的渴望,将士们心中的期盼,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心愿,补充了唐朝诗人卢伦的《塞下曲》,认识到只有像李广那样的飞将军镇守边关,胡乱才会平息,边塞才会安定。这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三、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补充描写明月的古诗引导学生感慨:古人是借明月而抒思乡情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思乡之苦以及亲人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的愿望是“回家”后,教师引读——是啊,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的盼回家啊,可是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个过程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假如我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我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还)

四、学法渗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环节中,让学生自主理解,说说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同时学习、总结学习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和创新欲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节课下来,给我留下了太多思考和遗憾,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进和创新同行,使我的课堂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附:《出塞》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S版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

1、小小赛诗会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收集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古诗并背诵,今天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赛诗会,请同学们以抢答的形式上台展示。生:上台背诵古诗。

2、谈话导入:(师)自秦汉以来,我国的边塞一直战事不断,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感受了大漠的壮美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写下了许多豪放悲壮的边塞诗,被世人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中的精品,它被称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这首诗就是王昌龄写的——《出塞》(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师:课题中的“塞”指的是什么?生:边塞,边疆险要的地方。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读准诗中生字和多音字的字音,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读出节奏。指名读诗并简单点评,提示读准“将”、“还”、“教”的音。全班学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师:听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读读这首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朗读,听完后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

这些画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这句诗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中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种修辞手法再理解诗的意思。

3、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佳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你能说说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不能)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怎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说说诗的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意?

6、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明月、边关都没变。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边关,面对着恶劣的环境和长年残酷的战争,他们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亲如手足的兄弟,遥望边关企盼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我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我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还)

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关将士的亲人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残酷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悲哀,板书悲)(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我们曾学过描写李广将军的一首诗《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唐)卢纶《塞下曲》在你的印象中李广将军是位怎样的将军?(出示李广的资料)

师:正是因为李广将军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才不敢南下阴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生自由说)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边关就会有安宁,将士就能回家乡,国家也会太平,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一起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是当时朝廷腐败,不能启用良将,他们只能失望的说:一起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生活艰苦,九死一生,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浴血奋战的场面。(出示战争图片)

你感受到了守边将士们内心怎样的渴望?(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师: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

四、课后延伸,情感升华。

1、身为新中国的中华儿女我们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2、课后把自己搜集到的边塞诗和同学交流分享,选出自己喜欢的三首抄写在采集本上并背一背。

[板书设计]

明月

边关

思良将

建功业

7.曹刿论战的教例评析 篇七

字词教学已经进行,记叙的线索已经点明,课文已经读午很孰,课文教学进入第二课时,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一、讨论本文的详略。

(详写“论”,略写“战”详写人物的“言”,略写人物的“行”;详写事物的因,略写事物的课;详写曹刿,略写庄公;详写鲁,略写齐。)

二、分析课文内容和曹刿的人物性格。在讲析中如下板书:

课文内容 故事情节 曹刿活动 曹刿性格

开头……乃人见 发生 请求入见 爱国热情(有德)

何以……请从 发展 论何以战 政治远见(有识)

公与……齐师 高潮 从战指挥 军事才能(有才)

既克……逐之 结局 论何以胜 谋略过人(有学问)

三、请同学们依照老师分析曹刿的方法和过程,分析一个鲁庄公这个人物形象。

通过激烈的讨论,同学们认识趋于统一,教师归纳学生的讨论要点,形成如下板书:

故事内容 课文内容 人物性格

庄公备战见刿 三问三答 实事求是答问

虚心听取意见

庄公作战用刿 公与之乘 大胆任用人才

战于长勺 自己亲自参战

不因胜而自喜

庄公战后问刿 一问一答 为真知而求教

[评析]

这个教例的最大优点是进行了课文分析,不仅仅是单向的分析,而且是双向的分析。

从文言文教学来看,往往字词句的讲析比较认真,而课文内容的分析则比较马虎。

此教例的课文分析却相当细腻,教师不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而淡化分析,也不因其只有220来字而轻率处理——认真把握分析这个环节,就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大有帮助。

从记叙文的教学分析看,很多课堂教学只济意了单向分析,简化了对课文理解的层次。如教《狠》,只分析屠夫,不分析狼;如教学《竞选州长》,只分析马克·吐温,不涉及霍夫曼之流;如教学《背影》,只分析父亲买桔的深情,不理睬“我”的“四看”更烘托了父亲的深情,等等。

此教例不仅仅分析了刿,也分析了鲁庄公并未如教参上所说的那么“鄙陋”(他的三答是很有内容的),而且贯注给学生一个意识:在阅读中,要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善于从不同的视点来分析阅读内容,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的辨证的理解。

8.英语课例研修心得 篇八

我有幸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这次由教育部课程中心专家指导的XX初中英语学科“课例研修”这么高大上的培训活动,说实话,身在教学一线,常感到理论的匮乏,对学习的渴求也愈加强烈。教书11载我从未接触过这一领域。所以我十分珍惜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第一天不知道什么是课例研究,为什么要开展课例研究,研究什么我带着困惑很迷茫的走进会议室。很有幸得到南京课例研究专家马黎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专家老师为我们解读了大家都困惑的问题:课例研究是什么,课例研究的流程,目的,怎样做课例研究等。

通过专心聆听专家的专题讲座和网络学习,我了解到课例研究的目的是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时效性,使学生最终受益。再好的课堂教学也会有遗憾,老师们只有不断发现自己课堂上的不足、问题,并反思、研究,再改进,这样才能使问题越来越少,课堂效果越来越好。有时候,教师本人在授课中并不能全面发现自己的不足,旁观者清,听一听听课老师的意见能很好的发现问题,这就是团队的作用。在一个团体中,大家一起观察、研讨、改进,对于教师的自我完善和成长是很重要的。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课例研修是几人或多人为团队,以某一人或某几人的教学实践为例,扎进课堂,依托学科教学,反复实践,去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规律。课例研修的意义在于课例研修既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又重视教师的理论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技能训练,又重视教师的能力提高;既重视教师的个体的自我反思,又重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

并且我们课例研究团队第一次根据XX初中英语特色制作了课例研究观察表,从各个维度去观察课堂,教师和学生。我们小组以XX老师为组长,积极讨论最终决定以学生为对象来进行观察并制定观察量表。我们制作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中的行为”观察表,学生课堂参与度记录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度的观察表。在课堂上我们小组各个成员深入学生中间,根据观察表内容重点观察学生。在观察课堂时我们就有了侧重点,比起以前去听课目的明确了很多。每个课例研究成员带着任务去观察课堂,剖析课堂都发现了很多以前我们看不见的问题,再进行探讨改进。

虽然整个过程只进行了短短的2天时间,但我收获很多,我觉得通过课例研讨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核心教学能力:一是可以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高解决问题与研究课堂的能力,二是可以就关键教学事件展开教学研讨,分析教学行为所体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人际关系与沟通表达的能力;三是可以就教学问题研究并制订整改措施,改进教学策略、方法和组织形式,提高创新思维与完善实践的能力;四是通过观课、议课,既反思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的差距,又可以吸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提高判断反思与不断学习的能力。所以说,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课例研讨是一种新的专业成长渠道。加强课例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捷径。

9.英语诗歌对比评析 篇九

I Prefer Poets: Poets Can Do More than Barking In November 2011, Notch officially completed work on Minecraft 1.0, “an open world game that has no specific goals for the player to accomplish”(Gallegos), which turned out to be a huge success(McCarthy).McCarthy first regards its success as a mystery since it’s only an indie game without any advertising but he finally points out that the success is just because players“have free rein to build, build, build”(par.18).People do enjoythe freedom to think and create.In effect, the situation is analogical when people encounter poems.“Who Is a Poet” and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are two poems that both take advantages of audience’s imagination in order to convey its message.However, “Who Is a Poet” provides more freedom for audience to understand and to imagine, thus giving a more effective argument, while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restricts audience’s imagination in the author’s world by giving a detailed imaginary scene.The detailed reasons why “Who Is a Poet” is better than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will be gradually revealed by analyzing the logos, ethos, and pathos in those poems.Billy Collinswrites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in an imaginarily narrative way, encouraging people to seek joy amidst sorrow.In the poem, the neighbors’ dog keeps barking which almost drives the speaker craze.Then he falls into his imaginary world where the annoying dog becomes a soloist.The story that the speaker uses imagination to make an irritating dog so funny tells people not to be stuck by little annoyance and try to make life happier.Wang2

Alternatively, Tadeusz Różewicz writes “Who Is a Poet”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ho is a poet.His argument is that poets are hard to define-anyone can be a poet under certain circumstances.Therefore, he actually gives a “vacant” definition of poets, and leaves the work to the audience who are guided to define their own poets.This kind of argument seems ridiculous but actually is a more effective way to argue such ill-defined items-it has no complete argument in the poem itself, but it has a unique argument once a reader start to read it.It’s the reader who completes the other half of the argument.Although the story in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is quite interesting, it can only offer a very limited extent.“Who Is a Poet” does a much better job in offering chances for audience to think deeply.As a result, the latter one is superior to the former one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ets and audience, which makes it a better argument.The logos,or the width of a poem’s context may wellconstrain the width of audience’s thoughts, thu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an argument.The objects are very limited in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just the neighbors’ barking dog and the fictional dog soloist.Although that“dog” is likely to be a represent of all the annoyance, which provides a little more extent, the poem is far more restricted in comparison with “Who Is a Poet”.In “Who Is a Poet”,Różewicz covers both abstract and figurative parts about poets.Thanks to its complex context, readers are able to think over it in severallevels, thus obtaining profound understanding that comes from thinking deeply.Generally, the width of poems’ contexts provides objective condition for readers to think freely.The ethos,or the reading process of a poem, does matter a lot with respect to the effect of the argument.Collins’s story starts from a narrative of the actual barking dog and then turns into a narrative of a fictional dog soloist using a transitional sentence “and now I can see him sitting

Wang3

in the orchestra”(Collins).The transitional sentence is a signal and it’s so clear and obvious that people jump into that particular scene without any other thoughts.However, the literal meaning of “Who Is a Poet” is somehow contradictory-Różewicz states a poet can be both one who writes verses and one who doesn’t write verse(Różewicz).The literal contradiction can lead audience into deeper thoughts, thus being capable of sending more messages which are not on the surface of the poem.This kind of sentence-pairs also appear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novel Tale of Two Cities-“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 it was the age of wisdom, 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Dickens 8), which are a recognized extraordinary opening that constructs a solemn atmosphere.Such atmosphere helps people think deeply.The pathos isthe choice ofperson in poems.“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uses the first person which constrains the thoughts of readers, while “Who Is a Poet” is in the third person so that it can free the readers’ thoughts.Using the first person is known to be a good method to tell stories, though;it’s not a good idea to apply the first person in an argument.The use of “I” will absorb readers into the story and trap them within the story.Notice that although poems using the first person can take advantages of audience’s imagination,this kind of imagination is limitedwithin the author’s imagination.That is to say, the audience could at most imagine in the way the author imagines, being not able to go out of the author’s imagination.“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is actually an interesting poem with wild imagination, but after reading it, people only get the interesting idea of the barking dog and then little thing else.Alternatively, “Who Is a Poet” keeps in the third person and provides an insight of poets by offering a distance between readers 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poem.As a result, “Who Is a Poet” is also superior to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according to the pathos.Wang4

“The message of the poem was defined a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m, often linked to theme but encompassing more than that.It involves analyzing of unfolding what that would mean to the reader”(Patel).That’s true.Therefore, in order to “have something to be unfolded”, poems need some extra space that is left to readers, as opposed to proses, which are designed to instill the text into readers’ brain thus providing no extra space for readers.People prefer play games rather than watch television, for the former activity provides the freedom to think and create and Minecraft made a huge impact just by providing freedom for players.Not surprised, the poem “Who Is a Poet” which possessesan expansive width, a guidance of in-depth reading process, and the solemn use of the third person is superior to “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for the former one has a higher degree of freedom provided for audience.According to the history of human beings’ exploration, in which humanbeings try again and again to free themselves from the limit of nature, human beings do pursue freedom, and do enjoy freedom, even when they are reading a poem.Wang5

Works cited

Collins, Billy.“Another Reason I Don’t Keep a Gun in the House.”

10.初二学生英语作文及评析 篇十

1.乐器名词前要加定冠词the.Play the guitar

2.You是指你,你们

3.Your是指你的你们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4.年龄的表达方法:14 years old或者是14-year-old

5.只有首写字母或者是专有名词要大写。因此文章的Birthday→birthday

6.Like to do something 或者是like doing something

7.不要遗失信息点。在打电话后还可以加上邮件即 or email at ****** 建议:对于这些刚接触英语写作的学生来说,多读,多背,多记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同时这些作文也需要专业老师细心地评论。经过多次的这样的修改,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11.考研英语作文及评析大全 篇十一

考研英语作文范文及评析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贾从永

建议信已考过两次(2007年和2009年),但前两次都是公务信函,今年是私人信函,语言可适当口语化。信从称呼写起,亲戚间常直呼其名,在此可写成Dear Li Ming。信的主体宜分成三段:第一段简洁地表达祝贺;第二段向对方提一两条建议;第三段表达一下希望和祝福。最后是落款,根据要求须写Zhang Wei。请看范文: Dear Li Ming, I´m so pleased to learn that you have been adnutted to ShaW;hai Unwersity.I´m writing toextend my warmest congratulations to you.My advice to you is to sign up for a crash course(速成班)in oral English during the sum-mer vocation.Fluency in English will not only impress your teachers.and ease your contact withforeigners, but also stand you in good stead when you look for a job in future.I hope you´ll find my suggestion useful.University time is one of the best times of your the most of it,and enjoy yourself l Yours sincerely, Zhang Wei 今年考研英语

(二)大作文与2010年相同,是图表作文,不过去年采用曲线图,今年采用柱状图。图表作文第一段要描述图表(interpret the cluut)。认真观察图表后,用一句话将其反映的现象表达清楚,立片言以居要;然后引用数据,描述图表。(英语作文)本图表反映的现象是:2009年国产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超过日、美品牌。图表作文第二段是文章主体,要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give

your comments),一般可从两三个方面展开。以本题为例,对国产品牌汽车的市场份额超过日、美品牌这一现象,可从以下几方面说明:近年中国国产汽车的性能良好:国产汽车价格便宜;日本汽车近年来质量丑闻不断;日本右翼势力抬头使一些中国人不愿买日本汽车,等等。如文章到此戛然而止,会让人感到很突兀,所以还需给作文加个结尾段,使文章能浑然一体。就本文而言,第三段可水到渠成提出建议:中国的汽车厂家不应沾沾自喜,而应继续努力。请参阅下面的范文:

12.《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篇十二

这是高永祥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xx年第8期)。

教师的发现:文中所描绘或明或暗的景物与“小石潭”的“石”相关联,特别是人的心境与“石”为联系得更紧。

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

.教案实施:

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

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

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

学生丁:“凄神赛骨”也写了“石”。我看文中的“寒骨”除了寒气刺骨的意思处,还应有“石”冰凉刺骨的意思。

……

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

[评析]

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只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若以以此来处理《小石潭记》的教学,显得比较单薄。

但教者的这种发现,这种教学设计可以引发我们深层次的联想。

联想之一:

教者在此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篇。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

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

①《小石潭记》中的“水”。

②《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上一篇:湖北省开发区发展现状下一篇: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国际标准中英文融资商业计划书(Business 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