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2024-06-20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共13篇)

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一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的反思

通过学习《燃烧和灭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明白了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在课堂上的重要性。《燃烧和灭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着重对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反思:

1、注重探究式教学。传统的学习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只作为教的客体,只是被动地接受。它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因而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较重。为了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需要加强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合作性和自主性。探究式教学是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教学活动形式,它是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给学生提供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2、把握学生已有经验。把握已有经验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学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根据其形象思维、感性思维和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的特点,设计必要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构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理解化学和社会的相互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与调查所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不断进步的过程。

3、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

4、注重教学练习。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还是检查、了解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的良好途径。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需要加强练习的趣味性、实践性、情境性、开放性和计划性;还要注意练习题设计的整体性,使不同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练习题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的整体;要改变练习只能起复习、巩固作用的观点,在练习中适当地渗透新的学习内容。

5、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直接维持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部原因。如果学生有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处于积极的精神状态,就能在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并不断获得心理愉悦。学生能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理解就会迅速,记忆就会牢固,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提高,学习效果得到改善。所以,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及社会热点问题上,这节课就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思考、理解和记忆。

2.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二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案设计、动手实践和逻辑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最近发展区, 最大限度地放开课堂。本节课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自主探究, 从实验中得出燃烧所需的条件;再让学生由燃烧条件得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学习推理的方法, 然后在利用各种方法熄灭蜡烛的灭火竞赛中归纳各种方法背后所涉及的灭火原理;最后通过火灾模拟实验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火灾自救的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2.树立安全用火意识, 学习简单的灭火和逃生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 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2.在由燃烧条件推出灭火原理的过程中, 学习推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人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 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改造自然”;2.树立防火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实验准备:

1.学生探究燃烧的材料:小石块、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火柴、蜡烛、烧杯、镊子。2.学生灭火竞赛内容:用剪刀、水、湿抹布、沙土、镊子等熄灭燃着的蜡烛。3.学生做火灾模拟实验:点燃高低不同的蜡烛后用烧杯罩住, 看哪支先灭。4.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习题教学时用) 。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场景: (1) 神舟七号载人火箭点火发射成功的视频; (2) 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一些有益的燃烧; (3) 山林火灾用飞机喷洒灭火剂的画面和听课学生所在地近期发生火灾的画面。

师:燃烧是一把“双刃剑”, 要想让它为人类造福而不引发灾难, 就需要学习“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请看学习目标 (投影学习目标, 学生看学习目标时教师板书课题) 。

二、新课

1. 燃烧条件的探究

任务我们要想充分利用和控制燃烧, 就必须知道物质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起来?下面我们就通过“玩火”的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在“玩中学”“做中学”。供同学们选用的仪器和药品有 (也可自寻用品) : (1) 火源 (热源) :火柴、蜡烛; (2) 可供点燃的材料:棉花、纸片、小木棒、木炭、小石块、蜡烛; (3) 仪器:烧杯、镊子。

指导活动前进行安全指导和方法指导, 提醒4点:1.要安全“玩”火, 避免烧伤自己!吹灭后的火柴棒等物放在纸杯 (有少量水) 里。蜡烛下面垫一张硬纸以使桌子清洁 (本实验所用纸片、纸杯及硬纸均为废物利用) ;2.探究“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的基本过程:大胆猜想、设计方案、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 准备汇报;3.小组分工:操作、记录并汇报;4.设计方案若有困难, 可询问老师、同学或阅读下列提示: (1) 可以用发现法, 把几种物质放在火上烧一烧, 看有什么不同, 对不同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2) 可以用对比法, 让可以燃烧的物质分别在猜想的条件充足和不充足 (或不具备) 的环境里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对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供学生使用的探究实验报告单 (部分) 如下:

探究学生开始探究,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帮助设计实验有困难的学生。教师选择部分小组将他们的实验情况用数码相机拍照, 拍后立即输入计算机并投影, 做好汇报前的准备。

交流小组以投影幕上的照片为顺序, 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汇报猜想、方案、操作及结论等, 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并积极补充。

预设学生说出燃烧与物质的材料有关 (师板书:材料) , 并引出可燃物与不可燃物, 点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有可燃物”;学生若说与加热时间有关, 教师追问:加热时间不同说明了什么?或说明了“物质燃烧所需要的什么因素不同”, 引出“着火点”概念。若有物质必须干燥等出乎意料的猜想,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 看能否归纳到三个条件之中。

介绍出示着火点概念及下表:

小结燃烧的概念及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教师将这三个条件板书成“火”字形状, 如图1) 。问:这三个条件只具备其中一个就可以吗?如果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火就形成了 (教师把“火”字的笔划分成“三个部分”用彩色粉笔描边, 黑板上展现出一个大大的“火”字, 形象地说明了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如图2) 。

评价让学生对教师的“火”字板书进行大胆的评价 (从内容到形式, 注意引导学生, 认识到把“火”字处理三部分是为了强调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以避免“火”字是三个笔画的误解) 。

2. 灭火原理的学习

过渡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 如果缺少一个, 情况会怎样?

推理教师和学生一起用推理的办法, 得出灭火原理, 边推理边出示下面的电子板书 (点击后擦除一个燃烧条件并显示出一条灭火原理, 随后再复原) 。

预设学生可能在从“燃烧需要可燃物”推理出灭火原理“清除可燃物”时, 会感到困难。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或投影液化气燃烧的画面得出“关闭阀门, 清除可燃物”。

小结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关系 (板书:把灭火的三种原理放在“火”字的上方, 成一行, “火”字变成了“灭”字) 。和学生一起分析“灭”字所体现的灭火方法和灭火原理, 继而欣赏和领会我国的汉字造型艺术。

过渡学了灭火的原理, 下面我们来一个灭火竞赛。

活动灭火竞赛内容:点燃一支蜡烛, 利用所给仪器、用品, 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熄灭它 (仅供选用的仪器用品:烧杯、胶头滴管、水、湿抹布、沙土、镊子、剪刀) ?你甚至可以不用上述物品, 只要能灭火就算成功。

结束师:让我们一起用最简单的方法熄灭蜡烛, 什么方法?我们一起吹灭蜡烛。

交流小组汇报方法:用嘴吹灭、用书本扇灭、剪去烛芯、用湿抹布盖灭、用水浇灭、烧杯罩灭、镊子夹灭…… (学生汇报的同时, 教师及时把学生汇报的灭火方法板书成一竖行) 。

分析各种方法所体现的灭火原理 (教师将三种灭火原理也板书成一竖行, 并把灭火方法和对应的灭火原理用斜线连起来) 。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回想探究燃烧条件时, 我们曾把一支蜡烛用烧杯罩起来, 蜡烛熄灭了, 我们认为是氧气耗尽了, 但是蜡烛燃烧还会生成CO2和水蒸气, 究竟是氧气被耗尽了还是氧气被隔绝了呢?我们通过下面这个有趣的综合性实验来探究。

探究点燃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 然后用烧杯罩住, 如图。

猜想学生先猜想哪支先灭, 尝试说出理由。

验证学生动手做验证实验。

交流实验后, 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释疑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 让学生初步理解高蜡烛先灭的原因: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温度比较高, 会上升到杯底, 然后下沉, 高蜡烛首先接触到它们, 而与氧气隔绝, 所以先灭 (使学生初步明确烧杯中的上层空气中含氧量较少, 这对下面的火灾自救的教学很重要) 。

预设学生往往认为上层的蜡烛先耗尽氧气从而先熄灭, 教师可追问:低蜡烛不也是以同样的速度消耗氧气吗?

过渡高蜡烛先灭的原因既浅显又深奥, 值得我们课下慢慢研究。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个实验的结果有什么用?让化学服务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实验中的烧杯看做是着了火的房间, 这个实验就成了火灾模拟实验, 实验的结果对我们在火灾中自救有何启示呢?

3. 火灾自救

联想学生思考:该实验对我们在火灾发生后逃生自救有何启示?

交流可能的答案:着火的房间里烟尘弥漫在中上方, 贴近的地面的空气较清新, 所以有浓烟的房间内应躬腰或匍匐前进;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过滤有害的烟尘……

讲述师:发生火灾无法控制时立刻报警, 拨打火警电话119 (教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拨打119电话报警和消防队接线员的角色, 然后播放视频《如何拨打火警119电话》并比较评析, 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

三、学以致用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 如何处理? (可能的答案:用锅盖盖灭, 将切好的菜放入锅内, 关闭液化气阀门等) 这些方法是利用了什么原理?

2.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 把白磷放入约80℃的水中, 白磷会燃烧吗?如果不能燃烧, 根据所学知识你能使它在热水中燃烧吗? (学生回答通入氧气可使白磷在水中燃烧后, 教师将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 放入导管, 问学生:现在没有制氧装置和药品, 怎么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然后教师演示向热水中的白磷吹气, 结果吹气也能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制造了一个认知冲突, 深化学生对人体呼出的气体的认识:吹出的气中氧气虽然较少但仍约占17%左右, 还能支持燃烧。)

说明此方法经实践检验是可行的, 吹气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水温越高越好, 白磷的量要多, 这样吹出的气与白磷接触面大, 不会出现熔化的白磷随着气流到处游动难燃烧的现象。此外, 实验后的白磷可回收, 并不浪费。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和疑惑, 并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留在课后探究, 以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 (人教版教材)

课内:课本第131页的第2题和第3题。

课外:阅读课本第127页的“资料”。

3.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三

在牡丹江市第四中学召开的《坚持双主互动理念,创新校本教研文化,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教研现场会上,鲍金玲老师上的《燃烧和灭火》一课为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做了很好的探索,下面是鲍老师的教学纪实以及我们对本节课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师:同学们你们大家喜欢魔术吗?下面我给大家变个小魔术。我需要一个助手,谁来?

(先用一条手帕蘸体积分数70%的酒精溶液,拿出手帕,学生协助展开并夹住点火)

师:猜想一下大火过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烧成灰烬。

(点评:增设趣味实验“烧不坏的手帕”,用“魔术”创设课堂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大火过后,手帕完好无损,学生发出惊异的叫声)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在这团魔术之火的引领下一起踏上“燃烧和灭火”的探究之旅吧。

板书:燃烧和灭火

师:几十万年前,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火是物质燃烧的一种现象,火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途?

生:取暖

生:烧饭

师:能燃烧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可燃物。

下面由教师演示一个小实验,(将粉笔、石子、小木条放在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小木条燃烧,粉笔、石子不燃烧。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燃烧必须有可燃物。

师:是不是有了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烧呢?我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凡是可燃物都有着火点,着火点是使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的着火点是固定的,一般是不能改变的。比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演示放在铜片上(铜片放在盛热水烧杯上)白磷和红磷的燃烧情况。]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生:白磷先燃烧,红磷没有燃烧。

生:白磷的着火点低先燃烧,热水的温度低于100℃,因此红磷没有燃烧。

板书:燃烧条件:温度达到着火点

师:现在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外面要罩一个大烧杯?水槽中的水起什么作用?

生:因为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粉末逸散到空气中会使人中毒。水槽中的水可以与五氧化二磷反应。

师: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把教材中只有在通风厨中进行的实验做了修改。

师:是不是有了可燃物并达到着火点就一定能燃烧?

(教师演示放入热水中的白磷和热水中被通入氧气的白磷燃烧情况)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生:燃烧还需要氧气。

板书:燃烧的条件:与氧气接触。

三个条件只需满足一个还是同时具备?

生:三个条件同时具备

师:做了三个有关燃烧的实验,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非常好!你能不能归纳出可燃物燃烧的共同特征?

生:发光,放热。

生:和氧气反应生成新物质。

师:到底什么是燃烧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回答。

生: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点评:推导燃烧的三个条件采用连环设问、层层推进法。以问题为台阶,步步推进,使学生很容易拾阶而上,达到预期效果。)

师:现在我们进行魔术揭秘。请同学们思考刚才我们魔术中的小手帕为什么没有燃烧?

生:可能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生:可能没有与氧气充分接触。

生:可能生成的水蒸气降低了温度。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有道理。原来,玻璃杯中盛的是两份酒精和一份水,酒精的燃点很低,它很快地燃烧了,而且酒精的沸点只有78℃,水的沸点是100℃,所以,酒精很容易从手帕中挥发出来烧掉,一部分水仍然留在手帕上,保护着手帕。另外,在酒精燃烧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水变成蒸气挥发了,这些挥发的水汽带走了手帕上的一部分热量,从而降低了手帕的温度,使其达不到燃点,因此手帕完好无损。也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火既能造福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了灾难,那么如何灭火呢?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仪器和药品并结合生活经验设计实验,如何使燃着的蜡烛熄灭?(学生实验开始,有摇的、有用镊子夹的、有用嘴吹的、有用水浇的、有用剪刀剪的、有用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的。)

(教师巡回指导)

师:谁能来总结一下,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生:消除燃烧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即可。

(点评:增设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使燃着的蜡烛熄灭的多种方法”,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实可信,说服力强,使学生印象深刻,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有哪些灭火实例,原理是什么?

生:木材着火用水浇灭。

生:做实验时,酒精灯倒了酒精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生: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该用锅盖盖灭?

师:为什么?

生:油的密度小浮在水的上面,水沸腾会使液滴飞溅而伤人。

师:很好,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几种特殊的灭火方法。金属镁、钠等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只能用砂土盖灭。扑灭油井大火的方法有:1.利用爆炸消耗和驱赶燃区的空气,达到隔绝氧气的目的。2.用液态氮(沸点-196℃)既可降温又可驱赶燃区内的空气。

师:现在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点燃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猜想一下,如果扣上一个大烧杯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甲:上面蜡烛先熄灭,下面蜡烛后熄灭。

生: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

生:同时熄灭。

(教师扣烧杯,上面蜡烛先熄灭,下面蜡烛后熄灭。学生发出惊疑声)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是什么原因?由此你受到哪些启发?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际的判断有差别,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七嘴八舌,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点评:“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的熄灭”,既紧扣教学环节的主题,又与生活实践相关,使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燃烧与灭火》整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首先通过烧不坏的手帕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通过三个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由学生自己归纳出燃烧的概念。通过如何将燃着的木条熄灭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灭火的原理。再联系生活实际如何在火灾中逃生环节中,引入了罩在大烧杯里高低蜡烛的实验,让学生从真实的实验中去体验,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与重组,无论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上都对实验设计进行了优化处理,这样不仅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更增强了探究实验的实效性,为新课程理念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做了很好的探索。

4.燃烧和灭火教学反思 篇四

上课时,先以小魔术-----魔棒点灯,提起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发问,为什么不用火,而用玻璃棒就能点燃酒精灯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探究,得出结论,然后回过头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知识来揭秘刚才的魔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加兴趣和信心。最后展示火场逃生72字口诀,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一些不足:在讲灭火的方法和原理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后说出所用的方法及理由,最后将不同的方法按照相同的理由归类,这个学生自己归类,得出结论更好,而不是由我去归类。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作为了解性内容,就不花费过多的时间去一一讲解,简单提出,然后布置学生课下去看。还有就是火场逃生72字口诀,改为由学生齐声朗读出来,效果更好,印象更深。

5.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五

杨庄一中

张怀军

在讲授《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我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部分内容做为一课时来学习,其余内容放在课下学习。并设想了改进措施。

本课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起到了引导作用,大部分活动都是由学生完成,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对于相关的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

(二)通过观看实验视频的方式突破重点与难点。我设置了探究实验——燃烧的条件,并把课本实验加以改进,一个学生演示实验——灭火演习。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能通过身边常见的物质,简单的化学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降低了难度,使学生轻松的得出燃烧的条件,并分析出灭火的方法。灭火的实战演习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

(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影片的引入,直观、形象、生动,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了学生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消防队员灭火片段的放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灭火的方法有更深刻地了解,学生表现强烈的极大的兴趣。

(四)充分体现了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利用燃烧为人类服务。根据燃烧条件得出灭火方法,分析生活中常用的灭火方法及所用原理。实战演习环节,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生活能力。火中逃生方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增长了学生生存本领,使其受用终生,是化学知识更有效的应用于生活。

不足之处及改进设想:

(一)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课堂的开放度不够,仍然是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的思路活动,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还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二)教学环节设计还需进一步改进,燃烧条件的得出,和磷燃烧的演示实验交换前后顺序,更顺理成章,更符合逻辑。

6.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篇六

对模块开发与课时设计的反思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有体现出“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并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本课题中的第一课时内容就紧紧围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而展开的。

在本教学设计中,采取了“水中生火”的化学魔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的指引与实验分析,学生自主地探究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实验,充分发挥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分析灭火的原理是什么,并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三个条件,破坏一个即可。”

本部分——燃烧与灭火的第一课时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燃烧的现象,并以此为契机进入接下来的学习的重点内容,其课时分配与其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目标的作用上是成正比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找出自己灭火所采取的原理。从整体上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容易,时间相对较长,但是能给出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进行思考却是值得的。

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总结与反思

1.教学目标的设置:

“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设置主要体现在“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以及“了解灭火的基本原理”。这两点充分围绕了课程标准中对该部分的内容要求。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学情再具体地设置教学目标。由于本节课是作为青年教师比武的一堂比赛课,因此,在生源方面选择了优班,其学生基础较好,学生的发散思维较强。对于这样的学情,个人认为需要在“了解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再拔高一个台阶,即从实验设计的角度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如“铜片上白磷燃烧”的.实验,可以在设置问题“如何在该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改进,使得实验的实施更加环保?”。虽然我们不可能通过一个知识、一个实验以及一堂课来完全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的能力,课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一点一点的向学生灌输化学实验中我们应具备的能力以及能掌握的化学实验知识。

另外,在贴近生活方面,我选择了“灭火毯”。灭火毯的主要灭火原理是将灭火毯扑在燃烧物上,以隔绝空气(氧气)来达到灭火的。但是这个灭火毯的灭火原理与使用方法与我们课的前半部分的“酒精灯洒到桌面上”以及“燃气管着火用淋湿的被褥盖住来灭火”的学习效果是相似的。

反思修整意见:建议在这个地方,应选择另外一种新型产品或灭火设备,本着提高学习内容层次的目的进行教学,或许会使整堂课显得有松有驰,有易有难。或者这个地方可以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教学,但是教学时间不宜过长。

2.对于“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考虑不周:

学生在“熄灭蜡烛”实验比赛的基础上,找到了几种灭火的方法。其中“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同学们想到的一点都是“吹出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但是在我的设计中却忽略了这一点作用,只是考虑了“吹出的气体使得烛火周围的温度降低了”,破坏了燃烧的第三个条件。因此,在学生答道“二氧化碳”这一作用时,教师应给予极高的评价与认可,再引导他往破坏灭火原理的方面去思考。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忽略了学生,遏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急于将课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7.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隶属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内容标准。课程标准指出化学科学的发展,增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某些化学现象可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用大量具体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包含三项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通过抛锚式教学,引导学生基于真实事件,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经过几个月化学学习,在知识上,学生已经了解到碳、硫、磷、铁、蜡烛等在空气或氧气中能够燃烧,但是对燃烧的实质及灭火的原理却是一知半解。在方法上,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及简单的实验操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自行设计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在情感上,燃烧和灭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通过化学知识学习深入认识它们,参与与它们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欣赏化学的魅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抛锚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基于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尝试理解情境中的现象或活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讨论形成概念和理解,并体验和思考问题。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决定整个教学的内容和进程。本节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烈火毒车》,向同学们抛出两个“锚”。新闻视频是关于高速公路上一车黄磷自燃的火灾事故,在开场熊熊烈火中抛出第一个“锚”——黄磷为什么会燃烧,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继续播放视频,抛出第二个“锚”——怎样扑灭大火,面对火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通过抛锚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经历探究过程,感受化学的魅力,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计方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以及灭火方法。 能运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探究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体验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进一步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2.教学过程

附:情境素材:CCTV-10《走近科学》栏目2007年1月29日20:30播出的《烈火毒车》

2006年8月29日, 17点57分,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消防中队的警报突然响了起来,在207国道的一辆货车上发生了火灾。18时零4分,20多名特勤消防官兵赶往了事发现场,当消防车行驶到距离着火地点还有几百米的地方时,战士们就已经能看到远处车上冒出的滚滚浓烟,经过了解知道,在发生事故的车上装载着整整123桶平均每桶250kg的黄磷。此时正值盛夏,室外温度高达40℃,情况非常紧急!

消防官兵首先分析事故原因,黄磷在30度以上就会发生自燃。找出火灾源头后,消防队员决定用水灭火,但是很快消防队员就发现当水覆盖在黄磷上时,火灾可以被短暂控制,然而水一旦蒸发,黄磷又与空气接触,便又燃烧起来。火灾现场位于郊区,那里没有可以用于救火的水源。火灾刻不容缓,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最后,消防官兵找到泄漏的黄磷桶,并把它们转移下来,把泄漏的黄磷桶放在盆中用潮湿泥土严密地封闭起来,并采取一种整体保护措施,就地取材,用大量的泥土填充黄磷桶之间的空隙。这样,不仅压灭了流火,还阻断了黄磷桶之间的接触。经过五个多小时的奋战,大火终于被扑灭了。因为黄磷是有毒物品,会对泥土和当地的水源产生污染,事故后环保部门安全转移被污染的泥土。

(收稿日期:2013-11-18)

8.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2.知道一些防火和自救的常识,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能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放讲台逐步深入地探索与燃烧相关联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选择、逐级探究、细致分析、不断整合,构建递进式知识体系的科学探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开放讲台,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高楼失火的情景模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通过燃烧还受其它因素的制约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学无止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难点:

1.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2.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化学实验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图片】播放有关燃烧的图片

【引入】燃烧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人们一直都想方设法控制住火,让它向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燃烧和灭火 活动2【活动】复习旧知

【播放幻灯片】

回忆镁、碳、硫、铁物质燃烧的现象

总结:燃烧的特征---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总结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活动3【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及所观看的视频猜一猜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猜测 1.需要有可燃物 2.需要和氧气或空气接触 3.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活动4【讲授】动手实验

教师出示已设计好的三组对比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1.将木条和小石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2.点燃两根蜡烛,其中一根扣上小烧杯 3.将木条和木炭放在酒精灯上点燃

动手实验,讨论,汇报 实验1.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实验2.证明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实验3.证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活动5【练习】

【播放幻灯片】

铜片上的白磷、红磷、水中的白磷的实验呢请同学分析 提问:如何让水中的白磷燃烧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理由,得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结论

活动6【讲授】

【播放幻灯片】

铜片上的白磷、红磷、水中的白磷的实验呢请同学分析 提问:如何让水中的白磷燃烧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及理由,得出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的结论

【板书】 •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活动7【讲授】

据以上练习可总结

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时,燃烧条件现象才能发生少任一条件燃烧就不能发生。【提问】如何灭火?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 【总结】 灭火原理 【板书】

1.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空气)3.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活动8【测试】

【练习】演示实验 如何使一支燃烧的蜡烛熄灭 1.倒扣一支烧杯 2.嘴吹气

学生分析理由并解释

安全教育: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及自救 【观看】学生火灾逃生方法

设计说明

9.燃烧与灭火教学体会 篇九

承教《初中化学》新教材以来,我的感觉是:新教材集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是一本难得的好教材。下面仅就“燃烧与灭火”一节课的教学谈点体会:

1、知识内容的编排上,更加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实际,适应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了必备的知识保障。

燃烧作为一种化学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没有可燃物的燃烧,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教材正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燃烧这一变化,设计了四个专题,即(1)燃烧的条件;(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3)爆炸;(4)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学生经常要面临解决,甚至是已经亲自解决过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对发生在身边的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产生注意,并进行思考和研究,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研究的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化学的学习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有用,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身边发生的一些实际问题,是我们生存的需要。

2、实验设计,主要以“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形式出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探求知识的欲望。

“燃烧与灭火”一节所涉及到的所有实验,学生都有能力独立完成,而且完全具备家庭实验的条件,当教师把实验用品摆放好,讲解实验步骤和有关要求时,学生已经知道了实验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现象产生的原因,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了生活的体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非常兴奋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实验,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成功的喜悦。

面粉是同学们所熟悉的,但面粉能燃烧吗?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也可能导致爆炸吗?一些学生对此产生了疑问,于是教师提供有关的用品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当看到面粉燃烧时,学生们很兴奋,当看到面粉爆炸十,教室里顿时发出了一片惊叹声,由此学生们意识到:可燃性的粉尘也可能导致爆炸的产生,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安全意识。

3、问题设计,主要以“你已经知道什么?”、“活动与探究”、“联想与启示”等形式出现,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求知识的发生和发展。

例如:在“你已经知道什么?”中,让学生把知道的燃烧事例添在表格中,并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归纳概括出反应的特征。再如:在“联想与启示”中,给出四种物质提出了两个问题:(1)“如何点燃它们?”(2)“我知道如何点燃它们,但点燃的方式为什么不同呢?”等等,这些问题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而且日常生活中都亲自做过,这方面的经验很丰富,他们很乐意表现自己,在教师肯定性评价的激励下,学生的自信心更强了,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促使学生通过思考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练习与实践”中的问题设计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适合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高层次的学生问题的解决会更全面一些,而低层次的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谈一些自己的观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经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对学生知识方面的要求降低了,而对学生能力方面的要求更高了。

新教材一改过去在“缓慢氧化、自燃、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方面的大篇幅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学生对“面粉爆炸实验”的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爆炸产生的原因。增加了一个“灭火与自救”小图片,丰富了学生防火与自救方面的知识。

新教材在“燃烧与灭火”一节共设计了五个实验(旧教材在这一节里只设计一个实验),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必须具备自己独立动手实验的能力,而后通过实验去获取新知识。

10.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范文 篇十

一、教学目的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四、教学用具:仪器:蒸发皿、烧杯、薄铜片(或铝片)、小刀、玻璃片、镊子、火柴、试管、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药品:酒精、凉水、蜡烛、白磷、红磷、热水(60 ℃以上)、氧气。

五、教学过程

【引入热点,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仪式。

引题: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其中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开幕式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奥运圣火”点燃仪式成为重中之重。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燃烧与灭火”。

【板书】课题1 燃烧与灭火

【观看联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燃烧的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活动探究,求索知新】

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有关燃烧的概念,建立燃烧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燃烧特征是什么?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 【板书】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

【提出问题】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组织猜想】 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 学生热烈讨论,并作出猜想

【设置悬念,布置任务】

师:你们的猜想你否正确呢?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方案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分组实验,观察感知】

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师生共同制定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

(1)用坩埚钳或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实验现象。

(2)将一个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3)取一张纸和一小块木板,分别用火柴点燃,观察现象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交流讨论: 思考并回答:

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本身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修正——得出结论。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能力。

【改进实验,深入探索】

提问:燃烧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实验。实验完成以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而在铜片上的白磷却燃烧起来了?同样在铜片上,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

学生思考回答: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助燃物(氧气)。

(2)铜板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板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3)铜板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三个条件。【小结并板书】 燃烧条件:(1)可燃物

(2)助燃物(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强调】

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新掌握的知识点去解释实验现象。既是对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的巩固,又使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过渡】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也会因为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遭难。

多媒体展示一组火灾的图片,显示大火的无情和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教训,突出灭火的重要性。学生观看、感受引起内心的震动。突显火灾引入灭火 提问:根据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我们应怎样灭火呢?

反推理解知新,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引导学生用辨正的目光来看事情,掌握原理。

让学生学会逆推法,从而获得新知识。【师生互动,一显身手】

场景:教师给出指定的器材,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随后,交流,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 学生学以致用,灭火成功。

学生1:用水浇灭 学生2:用嘴吹灭 学生3:用湿布盖灭

学生4:用剪刀剪掉蜡烛的灯芯

学生5:用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灭火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了从书本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归纳原理,防火自救】

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板书】

1. 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助燃物(空气、氧气);

3. 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讨论】

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甚至有错误的。但没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共同讨论、评判,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方案。)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动画。

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教导学生珍爱生命。

【消防安全,防患未然】

利用多媒体、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认识一些和消防有关的图标。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防患未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回顾总结,整理新知】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师生回顾,总结。知学习的乐趣

【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1、判断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的现象。②氧化反应都会引起燃烧。③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

2、为什么酒精灯用火柴就可点燃,而煤却不能呢?

3、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烛火时,为什么一扇就灭?

4、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由。①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②邻居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火灾。

③由于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课外作业】

1、请你以“生活中的燃烧”、“科学用火”、“燃烧对人类的影响”、“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安全防火灭火”为主题,设计一份手抄报。

2.根据自己住宅的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采取的灭火或自救措施)。

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将课堂延伸到同学们的生活中。通过课后作业探究和书面作业以及防火预案的设计,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使学生以多种学习方式,灵活有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人文精神。

板书设计

一、燃烧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感课题1燃烧与灭火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3.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助燃物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总结: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空气

3.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

教学反思

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物质和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11.燃烧和灭火评课 篇十一

今天聆听了傅影的一节化学课《燃烧和灭火》,很有感触。这堂课与生活十分贴切,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傅老师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认知起点、障碍点和发展点。知道本节课首先要帮助学生区分可燃物和非可燃物,其次是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化学本质,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

首先傅老师通过复习镁带燃烧,铁丝燃烧,硫燃烧等旧的知识让学生寻找燃烧的共同点,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燃烧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来完善燃烧的概念。

然后傅老师通过实验和学生一起讨论,得出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

我认为教学流程比较流畅,环节的设计上很连贯,层次也较分明。如,在设计物质燃烧的条件时,通过学生设计试验,来验证物质可燃性的条件。

在推理探究灭火的原理的时候,让学生思考“怎样让一支燃着的蜡烛熄灭”这个问题,学生答到了降温,隔绝氧气,能力稍强一点的认为还可以用剪刀剪去烛芯。“铜片导热性能非常好,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给蜡烛降温呢?”用液态二氧化碳更好,既可以隔绝氧气,又可以降低温度,双管齐下不是更好么?”学生的思维会让这堂课有第二次高潮,应该为学生欢呼。

12.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 篇十二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9小题,共18.0分)1.在森林中设防火道的目的是()

A.隔绝空气 B.便于运水 C.降低温度 D.隔离可燃物

2.某物质的着火点为t℃,图中该物质燃烧得最旺的点是()

A.Q 点 B.N点 C.P点 D.M点

3.白磷的着火点为40℃,向沸水中加入一块白磷,白磷没有燃烧,原因是()

A.没有点燃 B.未与氧气接触 C.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D.水的湿度太低

4.纸火锅是用纸代替金属材料做容器盛放汤料,当酒精燃烧时纸张不会燃烧.对此现象,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纸张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C.纸张被水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纸张没有与空气接触,不会燃烧

5.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 B.现象①③说明物质的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C.现象②③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D.现象②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

6.下列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A.可燃物 B.氧气 C.压强 D.温度达到着火点

7.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导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置,并打求助电话 B.室内起火,要赶快打开门窗 C.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

8.熄灭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9.自动灭火陶瓷砖在发生火灾时砖会裂开,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扑灭火焰.此砖的灭火原理是()

A.清除可燃物 B.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

初中化学试卷第1页,共11页 点 D.使燃烧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二、双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10.安全是人生第一大事.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A.拨打求救电话 B.冷静自救 C.乘电梯逃离 D.贴近地面逃离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1.为了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按如图的甲、乙两个装置进行对比实验.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中,装置甲热水中的白磷和装置乙薄铜片上的白磷都能够燃烧,而装置乙热水中的白磷未能燃烧,说明 ______,如果停止往装置甲通人氧气,燃着的白磷将会熄灭,这里所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______ .

(2)装置乙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红磷未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 ______ .

12.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大小相同的若干棉布在五份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中浸透后取出点火,做了“烧不坏的棉布”的实验.其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实验序号

初中化学试卷第2页,共11页 所用酒精的体积分数 实验现象

95% 65% 55% 15% 5%

酒精烧完,酒精烧完,酒精烧完,不燃烧

棉布烧坏 棉布无损 棉布无损

(1)请你推测实验⑤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 .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验②③中“酒精烧完,棉布无损”的原因: ______ .

(3)实验室里的酒精灯常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______ .

13.某同学在学习“燃烧和灭火”内容时,做了以下实验,用两种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火焰.

(1)以上实验依据的灭火原理是:实验1 ______,实验2 ______ .

(2)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实例 ______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0.0分)

14.《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大军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请用燃烧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用“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火箭”使木船着火.则木船是燃烧条件中的 ______、木船又与空气接触、还需 ______ .

(2)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______,使火势烧得更旺.

15.燃烧是重要的化学反应.

(1)可燃物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2)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两条)选择其中一种因素举例说明.

16.《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与灭火知识回答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曹军木船是 ______,“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______ .

(2)起火后曹军砍断铁链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 ______ .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17.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1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并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变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2装置进行实

初中化学试卷第3页,共11页 验.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实验现象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1)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

(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

没有燃烧

(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______

(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的优点是 ______ .

(2)小林同学指出图2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3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______(填字母).

A.收集生成的气体

B.防止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C.调节试管内的气体压强,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朝下垂直伸入水面下(室温),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你认为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且实验所用白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______,理由是 ______ .

18.控制变量法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下面是探究燃烧与灭火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由图甲中观察到 ______ 的现象,可知燃烧的条件之一是需要助燃剂(氧气);如果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2)按图乙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再改通O2,观察到 ______ 的现象,可知燃烧的另一条件是 ______ .

(3)若实验中,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灭火的方法是 ______ .

初中化学试卷第4页,共11页 19.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1)______(2)______(3)______ .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0.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白磷放在燃烧匙内,塞好胶塞;

②从a向瓶内迅速注入60℃的水至刚刚浸没白磷;

③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

④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请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③中白磷露出水面前、后的现象,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______ ;

(2)④中瓶内水面上升的原因是 ______ .

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

【答案】

1.D

2.A

3.B

4.B

5.A

6.C

7.B

8.A

9.B

10.BC

11.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隔绝氧气;最低温度

12.不燃烧;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

1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14.可燃物;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充足的氧气

15.解:(1)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故答案为:与氧气或空气接;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2)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如:木炭(或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等.

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煤粉在空气中燃烧比煤块更剧烈.

故答案为:氧气的浓度,如木炭(或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更剧烈;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如煤粉在空气中燃烧比煤块更剧烈.

16.可燃物;点燃可燃物或温度达到着火;隔离可燃物;氧气

17.达到着火点但没有和氧气接触;和氧气接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B、C;

18.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往水中通入氧气与白磷接触;a中红磷没有燃烧,b中红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用湿抹布盖灭

19.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20.与氧气(或空气)接触;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

初中化学试卷第5页,共11页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解析】

1.解:A、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不能使森林隔绝空气,故A说法错误; B、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目的不是便于运水,故B说法错误; C、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不能降低温度,故C说法错误; D、根据灭火的原理,在森林中设防火道的目的是隔离可燃物,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本题考查学生对灭火原理知识的理解,并能解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解:A、Q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最大,燃烧最旺.故选项正确;

B、N点的温度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并且氧气的浓度较大,燃烧较旺.故选项错误; C、P点的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D、M点的温度虽然达到了可燃物的着火点,但是没有与氧气接触,不能燃烧.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本题主要考查燃烧的知识,解答时有关把图中提供的信息和燃烧的条件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解:白磷的着火点是40℃.把一块白磷投到盛有开水的烧杯中,白磷却不发生燃烧,原因是水中没有支持燃烧的氧气,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 故选项为:B.

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分析.

此题是利用化学中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燃烧的条件是中考中经常考查的内容,需要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牢固掌握.

4.解:纸张是可燃物,也与氧气接触,潮湿的纸张不燃烧的原因是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温度达不到纸张的着火点. 故选B.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问题,熟记物质燃烧的条件就可做好此题. 5.解:A、温水是80℃,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而红磷不能燃烧则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的着火点低,故正确;

B、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铜片上的白磷满足了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故错误;

初中化学试卷第6页,共11页 C、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说明需要氧气,故错误;

D、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可能是没有达到着火点,不一定就是说明红磷不是可燃物,故错误. 故选A.

A、现象①说明白磷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

B、现象①③不同是因为与氧气(或空气)的接触不同;

C、现象②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现象③是因为不与氧气接触; D、红磷是可燃物.

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解:A、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燃烧必须要有氧气参加,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压强不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符合题意.

D、温度达到着火点是燃烧需要的条件,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解:A、遇到意外,若自己能处理应积极面对,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自救,通过电话向他人救助,可以获得更大的救助力量,故A正确;

B、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形成空气对流,增加氧气,加剧燃烧,所以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故B错误;

C、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故C正确;

D、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故D正确. 故选:B.

遇到意外情况,不要慌乱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救或求救:室内着火时打开门窗能增加氧气,加剧燃烧;处于烟雾较浓的火场时,用毛巾捂住口鼻能防止烟雾进入呼吸道;遇到危险时可根据掌握的知识处理,并拨打求救电话;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逆风方向奔跑,脱离火灾等知识进行分析.

本题是考查生活、生产和实验室中实验完全注意事项,对于这类型题目,抓住被选项题干,仔细审题,结合生活实际和日常的注意点解题即可.

8.解:A、灯帽盖灭是通过隔绝空气熄灭酒精灯的,故A正确; B、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属性,是不能改变的,故B错误;

C、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不是清除可燃物,故C错误;

D、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隔绝空气,不是降低酒精的着火点,故D错误. 故选:A.

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 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9.解:在高温烘烧下,砖会裂开并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由于氦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稳

初中化学试卷第7页,共11页 定,且不支持燃烧,所以起到隔绝空气,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离,不能燃烧,而熄灭.着火点不能降低,降低的是温度. 故选B.

根据灭火的原理来解决本题.

灭火的方法有: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自动灭火陶瓷砖喷出氦气和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而灭火.

10.解:A、要到火灾,首先要学会自救,然后在拨打119,故A合理; B、要到火灾,首先要学会自救,故B合理;

C、火灾期间会停电,所以不能乘电梯逃离,故C不合理;

D、吸入大量的烟尘会使人窒息死亡,烟尘和有毒气体由于火势,都位于室内的上方,所以要匍匐前进,故D合理; 故选C.

A、根据遇到火灾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 B、根据遇到火灾的处理措施进行分析; C、根据火灾期间会停电分析;

D、根据烟尘会伤害人的呼吸系统进分析.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了解有关火灾方面的知识,然后结合选项中的做法进行分析解答. 11.解:(1)实验乙中温度并没有变化,只是提供氧气,即能燃烧,说明燃烧与氧气有关,同样如果撤了氧气,白磷就不能燃烧,所以隔绝氧气可以灭火.

(2)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所处环境一样,只能说明是温度达不到的原因,即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 故答案为:(1)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隔绝氧气.(2)最低温度.

铜片上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也能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水中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没有与氧气接触.实验2中的白磷温度达到着火点,也与氧气接触.

本题考查学生判断能力及能否对给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能力.物质燃烧的条件是: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2.解:(1)由实验结果记录可知:当酒精的质量分数小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燃烧;

(2)由于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实验②③中,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

(3)酒精灯用完后必需盖上灯帽.如果酒精灯出现灯内有酒精却点不着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 故答案为:(1)不燃烧;

(2)②③酒精溶液中含水量较多,酒精燃烧引起水分蒸发吸热,使棉布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故棉布不能燃烧;

(3)用完酒精灯时未盖灯帽导致酒精挥发,灯芯上水分过多.

(1)根据实验结果记录分析:当酒精的质量分数小到一定程度时不能燃烧.

(2)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实验②③中,水蒸发时需要吸收热量,从而降低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主要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及其原因的分析,学会根据所给信息分析问题,并把相应的结论

初中化学试卷第8页,共11页 加以运用.

13.解:(1)用嘴吹蜡烛的火焰,加快了周围的空气流动,使蜡烛火焰温度降低;用烧杯将蜡烛罩住,使烧杯内的空气减少,故答案为: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2)生活中常见的着火有:油锅着火、电线着火等,故答案为: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1)根据灭火的原理:①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本题;(2)只要是生活中的灭火方法就可以.

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在解此类题时,需要注意降低的是可燃物的温度,而不是降低着火点,这点是一个经常错的地方.

14.解:(1)木船属于可燃物.故填:可燃物.

木船与氧气接触的同时,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木船才能燃烧.故填:温度达到木船的着火点.(3)东风为木船的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使木船燃烧更加剧烈.故填:充足的氧气. 燃烧的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15.(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影响燃烧的因素进行分析.同种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6.解:(1)曹军木船是可燃物,“火箭”能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满足使木船着火燃烧的所有条件.

(2)部分船只逃脱,相当于“移走可燃物”,破坏了燃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些逃脱的船只没被烧掉.

(3)随着风吹空气流动,使火场得到氧气补充,燃烧更加剧烈. 故答案为:(1)可燃物、点燃可燃物或温度达到着火点;(2)隔离可燃物;(3)氧气.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发生: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需和氧气接触,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了任何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即使是正在进行着的燃烧也会熄灭.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17.解:【改进与实验】燃烧必须达到三个条件: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所以投入水中的白磷虽然温度达到着火点,但是在水中与空气隔绝,所以不会燃烧;试管中的白磷会燃烧,它的温度即达到着火点又

初中化学试卷第9页,共11页 与空气接触,满足燃烧的条件;试管中的红磷尽管与空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所以不会燃烧.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2装置与图1装置比较燃烧后的产物在试管中不会散发到空气里,所以优点是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2)由于在反应过程中生成了有害物质,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所以图3装置中气球的作用是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被冲开,同时可以收集有害物质; 【拓展与迁移】

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且实验所用白磷足量,装置气密性良好,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故答案为: 【改进与实验】 现象

解释

(1)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达到着火点(1)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

但没有和氧气接触,有燃烧

(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和氧气接(2)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触但没有达到着火点

【反思与评价】(1)防止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2)B、C;

【拓展与迁移】,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理由是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改进与实验】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可得到实验现象的原理; 【反思与评价】(1)可从资料中查阅的五氧化二磷的性质得知,它有毒,所以要从防止污染的角度来分析根据气球的弹性较大;(2)根据在反应过程中试管内的压强会变化及生成物的特点,分析装置中气球的作用. 【拓展与迁移】根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分析回答.

熟练掌握物质燃烧的条件,即是:①物质本身具有可燃性,②可燃物与助燃物充分地接触,③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物质就可以燃烧;同时对于装置优越性的改进一般要考虑到操作的简便性,气密性良好,反应易操控,环境保护等方面.

18.解:(1)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是因为热水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不会燃烧.让水中的白磷在水下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故需要通入氧气;

(2)按图乙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通入N2,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立即改通O2,a中由于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无明显现象,b中由于红磷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3)用湿布覆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以隔绝酒精与氧气的接触,达到隔绝氧气而灭火的目的;扑灭后不会在实验桌上残留其它物质,灭火方法比较简捷. 故答案为: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往水中通入氧气与白磷接触.(2)a中红磷没有燃烧,b中红磷燃烧; 温度达到着火点.(3)用湿抹布盖灭.

(1)根据已有的燃烧的条件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初中化学试卷第10页,共11页(3)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燃烧的条件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图示实验进行.

19.解: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此三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答案:(1)可燃物;(2)与空气(或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

燃烧的三个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本题考查物质燃烧的条件,属于识记性基础知识.

20.解:(1)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一会白磷熄灭,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白磷熄灭后,瓶内水面上升,最后淹没白磷,是因为白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使装置内压强减小. 故答案为:(1)与氧气(或空气)接触;(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

(1)连接好注射器,向瓶内推入空气,瓶内水面下降,当白磷露出水面时立即燃烧,停止推入空气,根据白磷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白磷燃烧消耗装置内的氧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进行分析解答.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 篇十三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的出发点应该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本节课在教与学的方式上,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思考,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解决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与现有发展水平的转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微课,通过“我预习我知道”、“我质疑 我勇敢”、“我释疑我进步”、“我探究 我明了”、“我查阅 我提升”五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接触到了燃烧,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不难完成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燃烧和灭火的相关知识产生更深入的思考,对于学生在微课学习中产生的疑问,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进行解疑,而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涉及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三、学习内容分析

鉴于本课题内容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且难度不大的特点,本节课以翻转课堂的模式,利用微课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点。

微课中设计的问题情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启发,从而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对本课题基础知识的完善和提升。本节课设计选择其中学生可能有疑惑的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等形式来解决学生的疑惑。

四、教学目标

1. 通过微课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提高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 在微课学习中对燃烧和灭火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并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五、重难点分析:

重点:1.通过微课的学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在微课学习中生成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学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难点:1.在微课学习中学会思考,使思维得到提升,学会提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实验、探究等活动进行释疑解惑,培养科学品质。

六、课前准备

1.微课(时长:7分31秒)

2.学生完成导学案

3.根据学生学案进行二次备课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我预习,我知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微课中的知识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回答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并板书。检测学生微课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提问】1.什么是可燃物?

2.什么是着火点?

3.燃烧的定义。

通过回忆微课内容和翻阅课本回答问题。对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补充和强调。第二环节:我质疑,我勇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过渡:燃烧和灭火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你今天的午饭就需要燃烧放出的热量。我们利用燃烧发出的光合热。有燃烧就有灭火,比如熄灭酒精灯,比如熄灭燃气灶等。燃烧和灭火离我们这么近,同学们对它有一定认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惑。今天就请同学们大胆听闻,说说关于燃烧和灭火,你一直想知道但是又不知道的问题。

思考

提问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第三环节:我释疑,我进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多媒体:课前同学们观看微视频之后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一)着火点方面:

1、钻木取火的原理?

2、为什么有些物体在不遇明火的情况下可以燃烧?

3、为什么在加油站不能打电话?

得出小结:物质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即使我们使用其他物质燃烧来点燃也是利用其他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从对着火点方面问题的解答,给我们的启示是:冬季使用取暖设备时,不能在上面覆盖衣物,也不可使取暖电器靠近易燃物

(二)助燃物方面:

1、水不是能灭火吗,为什么白磷在水下还能燃烧呢?

2、水中本来就有氧气,为什么一开始白磷在水中不能燃烧,通入空气后白磷燃烧?小结: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当氧气的浓度过低时,即使有氧气,燃烧也不能发生。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21%,一般情况下,当氧气的浓度下降至14%-15% 以下,燃烧就停止了。

(三)灭火方面

为什么有的火一扇就灭,有的火越扇越旺?

展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新西游记的片段

演示:用扇子扇灭蜡烛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小结:当燃烧火焰比较小时,扇子煽动使空气流动,从而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当火焰比较大时,扇子煽动带走的热量有限,却补充了更多的空气,促进燃烧。

启示:灭火要分情况,科学灭火。

在交流的同时思考问题的答案。

思考。

观看视频、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通过展示学生的练习检测情况,使明确其中部分问题的答案,对其中分歧较大对的问题再思考,激发求知欲。

通过不同场景的对比,学会分情况分析问题,而不是一概而论。问题一:燃烧一定需要氧气,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演示实验: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

结论。小结: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广义上,燃烧是指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观察实验现象:镁条在二氧化碳中能继续燃烧,得出问题的答案: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对燃烧的定义进行拓展,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寻求真理。问题二: 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来浇灭,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视频:慢镜头展示油锅着火后浇水的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观看视屏,思考

讨论

回答

对于现实问题的讨论和分析,体现了化学学科应用于生活的学科价值。问题三:蜡烛被吹灭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真的吗?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学,提出猜想

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如果是因为呼出气体中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蜡烛熄灭,那么吹大量的氧气是不是就不会熄灭呢?

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1、点燃蜡烛

2、用充满氧气的气球对准蜡烛火焰

3、解开气球的绳子。

结论:这是假的。吹灭蜡烛和扇灭蜡烛一样,都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反馈练习

下列场景的做法对吗?

1、煤气泄漏,开灯查看。

2、煤气泄漏,立即开窗通风

3、室内起火,立即开窗通风

4、电器着火后,关闭电源,用棉被等不透气的物体覆盖在上面,及时拨打119思考、讨论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的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实验的环节,增加师生互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第四环节:我探究,我明了[自主探究]

实验目的:

请同学们点燃两根小木棍,并想办法让其中一根燃烧的更快。

在我倒数5个数时,用桌面上所给的仪器和药品通过不同的办法将纸条熄灭。提供物品:

长纸条两根、

氧气一瓶(部分小组有)、

二氧化碳(部分组有)、

沙子、

水、

空烧杯、

剪刀、抹布小结:

1、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燃烧需要氧气,而且氧气越充足,燃烧越充分。

2、还可以通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来促进燃烧。

用相机捕捉学生实验的精彩瞬间,展示在多媒体上

小组讨论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老师将不同组的现象拍下来,在多媒体上展示)

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自主实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自主实验中发现新的知识,对燃烧和灭火有了更深更高的认识。第五环节:我查阅,我提升多媒体链接新闻:

一家三口遇火灾 初中生凭消防演练知识救全家

请同学们通过网络,报刊、书籍学习,掌握一些常见的火灾的灭火知识,以及正确的火场自救知识。

将这些知识整理成小论文,手抄报,漫画等形式,下周将会把大家的作品在学校进行科普展览。

课后查阅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改变作业的形式,提高学习的兴趣。

通过自主查阅资料、整理资料,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整理能力。

板书设计:

燃烧和灭火

上一篇:浅析网络时代的邮件礼仪下一篇:中考满分作文《聊一段快乐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