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论文

2024-06-19

云南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论文(精选15篇)

1.云南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论文 篇一

“桥头堡”捷报频传 “新云南”释放新发展动力

云南,正呈现给世界新的面貌。开放,也正成为‚新云南‛的关键词。

《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去年发布。

一年来,‚桥头堡‛建设捷报频传:国际大通道建设提速,昆交会成交规模创历史新高,‚民企入滇‛引资万亿元……‚新云南‛,正在蓄势跨越。

大战略:开辟新的合作方向

云南与东南亚山水相连,毗邻印度洋,具有向西南开放的天然优势。

‚‘桥头堡’建设,是中央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提升了云南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为云南与西南乃至全国各省区市开辟了新的合作方向。‛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说。

一时间,云南备受瞩目,各方纷纷行动。

国家层面成立了桥头堡建设协调机制。云南省发改委主任米东生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有关部委和云南省参加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国家各部委对桥头堡建设积极支持。云南省政府研究室主任童志 云说,目前已有35个国家部委与云南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桥头堡建设带来巨大商机,企业纷纷进入云南发展。近两年来,云南与9家中央金融机构、25家国有大型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年第20届昆交会上,‚民企入滇‛签订国内合作项目700多个。

周边国家及外企对桥头堡建设也积极响应。泰国正大集团等一些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云南。童志云说:‚通过互访等交流,周边国家表达了与云南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对我国面向西南开放表示欢迎。‛

大改革:释放新的发展动力

从国际通道、开放门户、产业基地到生态屏障、民族团结、边疆繁荣,国务院文件为桥头堡建设指明了战略定位,确定了发展目标,并从财税、金融等7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云南省省长李纪恒说:‚这是云南未来十年发展的总纲领。‛

着眼现实,云南基础设施滞后、产业不强、贫困面大等省情仍然突出。以改革释放发展动力,近两年云南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令人印象深刻。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大规模公选优秀年轻干部,面向全国公选50名工业园区主任,面向全球公选40名经济学博士……这些措施在招纳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形成‚鲶鱼效应‛,使本地干部队伍更具活力。

云南要跨越,关键在产业。云南提出打造‚高原特色农业‛,做强烟糖茶胶、花菜果药、禽畜水产、木本油料等优势产业;实行‚工 业三年倍增行动‛,打响园区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三大战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城镇上山,农民进城。云南坝区面积仅占6%,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形成矛盾。为此云南实行‚守住红线、统筹城乡、用地上山、农民进城‛,在低丘缓坡建设城镇和工业园区,实现‚城镇朝着山坡走,良田留给子孙耕‛。

‚桥头堡‛建设任重道远,靠什么凝心聚力?云南省委响亮地提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高原情怀‛就是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就是坚定、担当、务实。新时期的‚云南精神‛,为跨越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开放:推动新的历史跨越

以‚桥头堡‛建设为统领,去年召开的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开放,成为新云南的关键词。

加快面向西南开放、推动跨越发展,云南引擎已经启动,正在蓄势腾飞!

国际大通道建设提速。中越、中老泰、中缅、中缅印四条国际公路我境内段全部实现高等级化。玉蒙高速、蒙河高速、大瑞高速、保腾高速等出境公路正在抓紧建设,境外路段和跨境铁路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云南省交通运输厅厅长杨光成满怀信心地说:‚未来几年,云南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将有显著提升。‛

沿边开放水平提升。云南省商务厅厅长熊清华说,云南积极推进 建设‚1个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2个综合保税区、3个跨境经济合作区、3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5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国家一级口岸增加到16个,口岸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区域合作不断深化。云南与周边国家高层互访、经贸往来、民间友好交往频繁,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合作、云南与越北、老北、泰北等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刚刚结束的第20届昆交会,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经贸成交额达80.68亿美元,交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桥头堡建设启动第一年,云南经济增速为改革开放30余年来最好水平。第一年,更多工作是在夯实基础、增强后劲。走进云南各地,到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实现新的历史跨越,云南上下满怀信心!

(新华社记者 伍晓阳)

2.云南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论文 篇二

6月18日,“云内动力杯”2008奥铃中国勒芒轻卡耐力赛云南赛区选拔赛在春城昆明正式启动。

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有关领导和数百位初选赛手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参加选拔赛。

“中国勒芒耐力赛”中西部赛区包括云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湖北、河南、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11个省区。自6月起,“云内动力”将依次在这些省区组织报名、进行初试活动,从中选拔出车手,然后进行专业培训并参加成都的预赛。获胜者将代表云内动力参加10月在上海举行的总决赛。此前,选拔活动已经在河南、湖北和新疆等省区展开。

由中国汽车运动联合会引入赛事,国内首次举办的2008奥铃中国勒芒轻卡耐力赛,自6月拉开帷幕迄今,已吸引了全国6万多名卡车司机。8万多车迷的踊跃报名参与。

斯巴鲁Implreza GT300获得SUPER GT马来西亚站冠军

日本SUPER GT锦标赛第四站比赛于6月21日至22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的雪邦赛道(SEPANG CIRCUIT)举行。

本站比赛总赛程约为300km,总共包括54圈和5.54km的大奖赛赛段。经过激烈的竞争和紧张的角逐,由山野哲也(T.Yamano)和佐佐木孝太(Kota Sasaki)先后驾驶斯巴鲁Impreza GT300赛车勇夺本站比赛冠军,为斯巴鲁车队和车迷们创造了巨大惊喜和鼓舞。比赛当日,天气并不像以往那样炎热,约为30℃的气温对比赛非常有利。在比赛中,在山野哲也创造领先优势的基础上,更换驾驶员后,佐佐木孝太很快适应并保持了亢奋的比赛状态,在多个赛圈获得第一,最终凭借两位车手出色的表现,山野哲也和佐佐木孝太携手夺得了本站冠军。本站优异的比赛成绩也将对斯巴鲁GT车队最终掳获SUPER GT年度总冠军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3.校园文化学校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篇三

河北省阳原县实验小学

一所学校不仅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还应在教育实践中努力积淀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把它变成一种教育资源,把它变成一种促进学校创新发展的动力。一所学校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校所有成员认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才能更好地塑造师生的理想人格,有力地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一、环境文化:滋养师生心灵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高山能铸造人的宽厚仁慈,流水能滋养人的聪慧灵动,同样,优美的校园也能塑造师生美好的心灵。在环境建设中,要创设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境界,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壁开口说话,传情达意,为师生提供一个具有品位的学习、工作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师生的工作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工作效率。我校处在一个居民区包围着的环境中,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制约,学校一班人从实际出发,深入挖掘校园环境中的文化内涵。

一是打造廊道文化,展示师生精神风貌。我们在教学楼内一楼设置了历史文化长廊。这条凝聚着学校几十位老师智慧的历史文化长廊,囊括了中华民族五千年长河中重大历史事件,并融入了泥河湾文化的乡土特色。漫步在长廊之下,一种中华民族的历史凝重感油然而生。在二楼设置了各级领导对学校的殷切关怀和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的“七彩校园长廊”。在三楼设置的“师生绘画作品长廊”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名师与高徒,相映生辉。

二是完善校园文化阵地,以高品位文化育德怡情。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建

成了“少先队科技活动室”、“红领巾广播站”、“三图、五旗教育墙”、“荣誉壁”、“法制教育宣传栏”、“学校管理显示栏”、“常规管理成绩显示栏”、“学生素质教育书画作品栏”等阵地,吸引众多学生参与活动,接受了教育。围墙、喷绘图匾、绿树、鲜花,构成迷人的风景。教室里的国旗、名人名言和过道上的名人画像、文明导语牌等成为“无声之教”的活教材,使学生的精神、品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三是打造人文景观,展示学校办学特色。我们在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绿茵草坪上,汉白玉的石碑上鲜红的“乐园”两个大字,厚重之中透示着活泼,朴实中折射着典雅,充分展示了学校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的办学宗旨。学校为了挖掘传统文化特色,利用保留下来的文庙石碑,建立了文庙纪念遗址。肃立碑前,仿佛感受到实验小学走过的近百年沧桑,更被今天的实验小学一步步走向繁荣感动着。走在学校的每一条廊道,到处是醒目的标语、优美的画框,就连冷冰冰的暖气管上也缠绕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花链,每一个细节,无不凝聚着管理者独具的匠心。这一切,都足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愫,起到怡情励志的作用。

在教学楼的底层墙壁上,悬挂着近年来该校所取得部分荣誉:张家口市群众最满意五星学校、张家口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张家口市绿色学校、河北省德育示范校......一块块牌匾,凝结着实验小学一班人的甘苦,又仿佛是风雨征途中一个个坚实的脚印。

二、管理文化:促进师生发展

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国家政策法规及社会道德在学校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体现的学校管理风格,是全体教职员工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能把学校的价值外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校核心价值。

一是强化规范管理。制度建设是规范管理的必需,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我们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内化为师生的思想,渗透到师生的言谈举止中,才能保障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井然有序。我们以张家口市教育局《中小学管理规定》为准绳,努力促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学生的座位排列是个社会热点问题,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分一个靠前的位次,甚至向教师送礼。这些现象,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实行了分座位权力上收的做法。在校长和所有学生家长的监督下,所有新生按个头大小站队,依次排座位,并实行前三排、中三排和后几排之间每两周前后轮换制度。这项措施,得到了学生家长、教育局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二是突出人文管理。规范管理的目的主要是追求秩序和效益,但这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最高的境界是实现人的发展。因此在管理中,不仅要注重制度的精细与完善,还要注重人的丰富与完善,不仅要注重管理的结果和效益,还要关注、呵护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经营学校的制度文化时,应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与规范管理手段相结合,使刚性的气度闪耀着人文的光辉。我们组织开展了教师专业提升活动,一改以往的做法,进行讲座是我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通过活动体现了学校的领导、骨干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也开辟了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新篇章,更给学校的管理有了新启示:管理的强制、指令、督导可以变成亲近、自主和研讨,以此引导教师自主实践、自我成长。

三是追求创新管理。学校的管理还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新观念、新潮流。我们为了加强学生管理,开展了“小主人在行动”活动,引导学生做学校、家庭、学习、活动的小主人,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学校管理,参与教师教学,树立小主人志向,学习小主人本领,做出

小主人的贡献,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学生积极融入学校常规管理之中,从环境卫生、行为举止,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参与和影响的痕迹。学校每天有300多名小学生上岗参与“小主人在行动”活动,从上学、值日、课间活动、上操、放学、集队等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展示了学生的刻苦精神、竞争意识,丰富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内容。

四是拓展发展空间。我校作为省、市、县三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性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是我校的一大优势。我们科学规划校园网,利用近五年的时间实现了光纤到校园,网络进教室,班班多媒体,室室有终端,网络、电话、广播、监控、视频等系统全线运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拓展视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各教室实现了VOD视频点播、远程教育资源、学校网站链接、FTP文件传送等功能。师生在教室就可进行实例展示、资源浏览与使用、分析评价和网上交流。网络资源、远程教育资源使原有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方便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部门之间的资料、信息交流,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教师对生活、工作的反思,体现了现代人文精神和科技含量,使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走进了师生的生活,真正做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活动文化:彰显学生个性

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停留在墙上、嘴上,而应是做的,是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提升的。我们把时代精神与学校实际、办学传统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从中挖掘提炼富有学校个性的文化亮点,不断做亮做精,努力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学校品牌文化。

一是开展书香校园活动。为了引领学生走进书海,让每一位学生在校园里享受书香人生,我们十分重视书香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了方便学生图书的借

阅,学校利用“HX2000”图书管理系统,把所有的图书进行了电子录入,并将图书目录发到每一个班级和办公室。同时,在教学班设立“红领巾图书银行”,书架上陈列着一本本散发着墨香的儿童文学作品、经典名著,吸引了孩子们在课间的集聚交流、静心阅读,为学生个人书籍的交流搭建平台。图书阅览工作实现了“查询在班、阅览在班、借阅在班”,保证了学生课外阅读激情常驻、常读常新。2011年3月,学校被张家口市教育工委、张家口市教育局确定为“张家口市首批书香校园”。

二是开展校园艺术活动。我们十分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先后成立了演唱、演奏、舞蹈、书画等10个艺术小组,200多名学生参加艺术小组活动。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举办校园艺术节,更是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集中展示。学校的艺术活动将学校教育延伸到了家庭和社会,形成了大时空的教育网络,打破了班级授课制整齐划一的局限,突出了少年儿童的自主性和活动性。丰富、健康的艺术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外时空,提高了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素养,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

三是毕业典礼感恩教育活动。每年的七月,我们都为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举办毕业典礼。毕业典礼中邀请县教科局领导和学生家长代表参加,典礼隆重而庄严。学生发言依依不舍,师长发言情深意重,全场上下人人饱含热泪,这既是为学生的温馨的送行,也是为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感恩教育课。莘莘学子将要奔赴新的学习环境,留下是勤奋学习的背影,带走的是我们教给学生回报母校、回报社会的校园文化理念。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创新发展的新动力,是学校创新发展的新资源。作为校长,应成为学校环境文化的设计者,管理文化的践行者,活动文化的构建者。在学校的管理和改革中,突出重点,确立核心理念,精心谋划,竭力实

施,以自身的品格、修养、风范影响广大师生,以自己的文化理想和文化情怀,细致关心每一位师生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提升学校品位,打造学校品牌,形成学校独有的办学特色。

学校地址:河北省阳原县西城镇东大街24号

邮政编码:

4.云南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论文 篇四

关于加速林业发展的决定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结合我省实际,现就加速云南林业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正确认清形势 明确林业发展思路

1.林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首先要满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同时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林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居于基础地位。云南地处长江、珠江等六大江河的源头或上游,山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林业用地面积占60%,是全国重点林区省份。云南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全省分布17000多种高等植物和1366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是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林业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建国以来,我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910万公顷,为国家建设提供商品木材1.5亿立方米;1997年开始,消灭了森林“赤字”,实现了有林地面积和活立木蓄积量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44.3%,活立木蓄积蓄量为14.2亿立方米。全省初步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门类较为齐全的林产业体系,在部分地区已成为支柱产业。林业为我省生态的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林业发展面临着严峻形势。当前,我省林业发展正处在由以采伐天然林为主向以采伐人工林为主、由以资源开发为主向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并重发展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生态状况在整体上有所改善,但局部仍继续恶化,一些地方生态功能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林业产业取得很大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 ”的状况;观念陈旧、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政策滞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林区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林业科技落后,经营管理粗放,林分质量不高;林业的整体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加速林业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明确思路、深化改革,加速我省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3.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把发展作为林业工作的第一要务,围绕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两大目标,实施六大工程,发展八大产业;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调动全社会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把林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促进全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4.指导原则。坚持以社会力量为主体,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动员和组织全省军民参与林业建设;坚持以分类经营为基础,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管严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开人工林;坚持以资源培育为依托,以人工商品林的快速发展带动林产业的大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扶持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林科教、技工贸相结合,依法管理,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改革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机制。

5.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以上,生态状况显著改善;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6%以上,生态状况步入良性循环;到2050年,全省实现生态良好、山川秀美的目标,建成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到2010年、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分别达500亿元和1000亿元以上,第一、二、三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林业产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到2050年,全省建成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二、突出发展重点 加快两大体系建设

6.实施六大工程,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继续实施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对重要生态功能区采取保护性措施,对重点资源开发区采取强制性措施,对生态良好区采取主动性措施,加快恢复和发展森林植被,从根本上改善工程区的生态状况;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重点是陡坡耕地、大江大河沿岸、湖库周围、城镇面山、交通沿线及生态脆弱地区,要认真总结经验,搞好规划,完善政策,突出重点,循序渐进;进一步实施好防护林建设,以及干热河谷、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低产林改造等生态建设项目,努力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状况,同时加快交通沿线的绿色通道建设;切实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以云南特有的珍稀濒危动植物和原生生态系统为重点,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为载体,努力形成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和管理高效的野生动植物、森林生态和湿地保护网络;加速建设用材林基地工程,改造低效林分,大力发展短周期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珍贵用材林;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工程,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节柴改灶,推广太阳能、风能和秸杆气化等新能源,有效降低森林资源的低价值消耗。

7.发展八大产业,建设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加大外资引进力度,重点在我省适宜地区扩大林纸基地规模,加快建设林浆纸一体化企业;重点发展核桃,适度发展澳洲坚果、八角、肉桂、青梅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在发展松香、松节油、紫胶和桉叶油及其深加工产品的同时,重点开发紫杉醇、印楝、单宁酸等系列生物医药和农药产品的林化产业;大力培育具有云南特色的稀有珍贵植物、林药、野生食用菌、森林蔬菜、野生花卉和观赏植物和松花粉系列产品等非木材加工业;积极发展人造板及其二次加工产品、高档家具等,通过技术改造创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并积极提升木材加工业;大力培植人工优质丰产竹林和棕榈藤,加大天然低效竹林改造的力度,积极培植和引进竹藤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竹藤产业;重点扶持为观赏、科学试验、医药行业服务的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业,大力发展养殖技术成熟和国家允许商业性经营利用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产品深加工利用业;以各种类型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为依托,科学规划,重点开发生态旅游、森林保健、森林探险、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等特色森林旅游业。

三、改革管理体制 创新林业经营机制

8.改革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明晰林业产权,依法保护林权所有者的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木采伐处置权、林地林木流转权、林地景观经营权、林下资源开发利用权和林产品收益权等合法权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于权属明确的林地要颁发林权证,切实维护林权证的法律效力;对权属不清或者有争议的,要抓紧明晰和调处,并及时核发林权证。稳定和完善“两山”责任制。自留山上的林木一律归农户所有;目前仍未造林的,要采取措施限期绿化。对于由集体统一管理的责任山,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方式;分包到户的责任山,要保持承包关系的稳定。鼓励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促进森林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凡纳入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已退耕地、配套荒山造林地,都应纳入林业用地管理,依照《退耕还林条例》办理登记手续,确权发证。

9.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合理确定公益林和商品林的比例,分别制定管理办法。对公益林,按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以政府投入为主;对于纳入公益林管理的集体和农民自留山的森林资源,按照事权划分给予合理补偿;积极探索收购非国有公益林的有效途径。对商品林,按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政府给予必要的扶持。

10.深化国有林业体制改革。将国有林场界定为生态公益型和商品经营型,实行分类管理。把生态公益型林场以及已停止采伐、专门从事森林管护和公益林建设的国有重点森工单位,纳入公益事业单位管理。商品经营型林场应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国有苗圃应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推进苗木市场化经营。对森林公园应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并采取拍卖、招投标等方式,将经营权出让给企业、组织或个人。

11.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严禁对公益林进行商业性采伐,对其抚育间伐和更新采伐也必须严格履行报批手续,加强监督管理。商品林由经营者自主经营,要确保商品材指标安排到林木所有者手中。对人工培育的珍贵树种用材林,按商品林进行管理。农民采伐在房前屋后、自留地、非基本农田的承包耕地上种植的和基本农田上原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不需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对竹材采伐不纳入采伐限额管理。对抚育间伐人工用材林胸径小于10厘米(含10厘米)的林木,只纳入采伐限额管理,不纳入木材生产计划。对烧柴、农民自用材所节约的采伐限额,经认定和批准,可转为下的商品材采伐限额。对企业或个人投资营造的人工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应按照经营方案确定采伐林木的年限、方式和数量,采伐指标实行单报单批。对在提高林分质量过程中清理出的次小薪材,经济林木,病虫害木,火烧木,风倒木,雪压木和枯立木等灾害林木的采伐,实行单报单批。对农民在非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非林业用地上营造的林木,不纳入林地采伐指标管理。积极探索改革自留山林木的管理办法。

四、强化政策措施 保障林业稳定发展

12.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定向培育人工商品林,合理开发利用非木材森林产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第二产业,走新型林产工业化之路;加大生态旅游区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带动林区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林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加快林木良种基地建设,新建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珍贵用材林、特色经济林和优质竹藤基地。大力扶持和培养民营林业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林业产业。

1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改善投资环境,放宽非公有制林业投资主体、投资领域和经营形式。凡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业主、境外投资者、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等,都可以单独或合伙参与林业开发。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做好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人转让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林权证核发等工作。非公有制林业与国有、集体经济主体同样享受财政扶持、投融资、税费优惠政策。引入民营经济方式,开展对国有林业企业的改革,调整林业所有制结构,转换国有林业经营的运行机制,提高企业效益。

14.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强化全省林业关键技术的研究,组织对各地区林业发展宏观战略研究,开展对林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技术攻关。加强省、地、县、乡四级林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促进林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领办、兴办多种形式的林业科技咨询、科技服务等中介机构。加强林业标准化工作,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继续做好林业植物新品种认定工作。实施人才战略,加大对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实行从业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在全行业推行职业资格制度。推进省院、省校合作,完善国民教育与在职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15.积极扩大林业对外开放。巩固提高已建成的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云南自然保护区管理和云南省林地资源合理利用示范等国际合作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效益;加强对正在实施的与国际热带木材组织合作的中国云南省热带林阔叶树种造林技术开发与示范等合作项目的领导和管理,力争早见成效。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增强活力。开展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国际援助项目;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劳务输出和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林业产品出口规模。

16.多渠道增加对林业投入。确保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对省级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要安排专项资金。把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适时启动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整合现有的林业专项资金,调整结构,把资金用于扶持林产业发展、林业科技支撑和科技推广。对获得国家政策性贷款的速生丰产林造林项目,按有关规定给予贴息。对获得全国驰名商标的产品或省级名牌产品的企业,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有森林资源景观的经营单位,从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或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项用于辖区内营林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管护工作。已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各级政府要以多种方式对林业投资者给予补偿,并适时开展排碳权交易试点工作。强化金融信贷扶持,鼓励林业大型企业上市融资;社会各界投资营造商品林,享受金融部门的信贷优惠政策;扩大小额信贷规模,开展个体或农户以联户、联保等方式进行小额贷款。

17.努力减轻林业税费负担。严格执行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林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对抚育间伐胸径再10厘米(含10厘米)以下的林木和农民在自留地、非基本农田的承包耕地、田间路边、房前屋后和庭院内自种林木的采伐销售,培育和生产林业生态建设造林使用的苗木销售,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内进行旅游开发等经营收入,都免予征税。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林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取消对林农和其他林业生产经营者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改革育林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办法,对在非林业用地上营造的人工商品林生产的木材,免征育林基金;征收的育林基金要逐步全额返还林业生产经营者,用于更新造林和森林管护。各级林业部门因此出现的经费缺口,由同级财政列入预算给予解决。

五、切实加强领导 搞好宏观综合指导

18.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林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搞好统筹规划,列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组织协调各部门、各方面力量抓好落实。各级政府是本地区林业建设的责任主体,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林业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林业建设的主要责任人,林业部门主要领导是林业建设的直接责任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建立和完善林业建设目标分级管理责任制。将落实林业方针政策、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等方面的工作纳入地、县、乡的考核体系和各级干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制定和实行有关重大毁林案件、违规使用资金和重点工程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的,要严格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19.强化林业法制建设。抓紧制定林木种子、森林分类经营、林地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林产品经营、湿地管理、森林微生物资源开发、国有林场以及乡镇林业站管理等地方法规和规章,根据国家新出台和修订的林业法律法规,制定下发与其相配套的具体规定。对此前所发的文件进行清理,凡不符合本决定精神的,要限期废止。开展林业综合行政执法的试点工作,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加强林业法制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促进依法行政。

20.加强林业综合保障。加强森林公安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切实解决机构和编制等问题,落实基层办案经费,加大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省、地、县三级森林资源监测管理网络,及时掌握森林资源消长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加强以林木资源和林地管理为主的资源林政管理体系建设,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测报、检疫和防治工作,严防新的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林木种苗和种质资源的管理,严格林木种子的品质检验。加强各级政府的林业行政机构建设,强化地、县级种苗站、森防站、木材检查站和林政稽查队的职能。理顺乡镇林业站管理体制,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完善基础设施,切实保障基层林业单位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21.狠抓森林消防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认真执行各级政府、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林业系统三线森林防火责任制,抓好“组织机构、防火责任、设施建设、防火经费、靠前指挥”的真正落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全民防火意识;加大对野外火源的管理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加快火险预警和林火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有效提高对林火的控制能力,确保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和重大人员伤亡事故。

22.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加大对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宣传,强化全社会的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意识。动员和组织全省军民积极投身林业建设的伟大事业,凡年满16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公民,每人每年应尽义务植树3株的职责。调动城镇居民及外来人员参与义务植树的积极性,以绿地养护、古树名木保护、以资代劳等方式履行义务植树的法定责任。动员和组织全省军民积极投身林业建设的伟大事业,努力实现我省与全国同步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5.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篇五

初干中考时,各校上交中考档案有6000份之多,我先是按号排序;后又变成分号段再排序,足足用了两天时间才做完。

次年又遇到交档案,想到去年辛苦,觉得不是办法,便让领导抽派了四、五个人来帮忙,一人念号接档,其它人听号找档,速度快了一半。

第三年在安排交档时,又想到了上一年整档,思想是否有比之更好的办法呢?否定之否定,想到了以第一家先交者为基础,以后各家按序进去。如此办法,省了抽人麻烦,还解决了重号问题。因为后边各学校在插档时发现同号会及时查对并随时进行纠正。

由此得出:工作遇到难题时,不要埋怨,不要自责,不要泄气,要想方设法,不凡脱开旧的思维束缚去创新。对我们来说往往缺少的不是条件,而是缺少创新,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主观能动性。事是死的,人是活的,死事可以把活人逼死,因为逼死的人本来就是死人,活人也可以把死事做活,因为人是有思维有头脑的人。

活人可以战胜一切。

6.无线传感网: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篇六

近日,本刊记者走进了作为国内最早研究无线传感网技术的企业、中国领先的无线传感网技术、产品与服务供应商、中国无线传感网国家标准组创始成员、国际ISO/IEC JTC1 SGSN无线传感网标准组创始成员,同时也是9月11日承办了第二届国际无线传感网产业高峰论坛的杭州家和智能控制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正平博士的办公室。

在等待采访的间隙,记者得知家和公司以前从事的是锅炉控制,很是惊奇。于是,采访由此开始:

记者:方总,我听说家和公司以前从事的是锅炉控制。锅炉控制和无线传感网,可以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当时您是怎么想到要转到现在这个行业的?

方正平:国家在2006年出台了《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将无线传感网列入了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而家和公司在2004年就开始涉足这个行业。实际上,在当时连这种技术的核心是什么?这个技术能够应用在什么地方?未来对家和公司到底能够产生多大的市场机会?都不清楚。

但是为什么下这个决心来做这个事情?我觉得一个企业要做产业发展,尤其是一项重大的产业发展,必须要方向明确,而且要非常清晰。无线传感网从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很技术性的概念。实际上并非如此。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把因特网跟无线通信、3G、GPRS看作是信息化的静脉和动脉的话,那么传感网就是毛细血管。现在所有的高科技领域或者说信息化服务业、利用信息化平台所做的解决方案,无一例外,都是停留在因特网、3G、CDMA或GPRS上。而我们现在做的无线传感网是毛细血管,利用传感网毛细血管低功耗、小体积的特点来研究、开发解决方案。将来如果把毛细血管和动脉、静脉相结合,就会像人的血液系统一样,鲜活、畅通、无所不在,这样的信息化将会非常完美。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从事无线传感网的理由。

记者:这是一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技术。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机遇?

方正平: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待这个机遇。第一,从信息化的角度看:我们知道已经经历了三次产业革命,第一次是个人电脑,把晶体管电脑变成了集成电路的桌面电脑,可以看到集成电路、桌面操作系统和很多信息化服务企业的的大发展。在这个时代产生了微软公司、Intel公司等国际大企业。第二次产业革命是互联网Internet的发展。在这个时代,同样也产生了一些国际性大企业,如我们杭州的阿里巴巴,以及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很多门户网站,如Google、baidu等。第三次产业革命是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包括手机、程控交换机等。产生了华为、中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通信服务商,以及像摩托罗拉、三星等手机制造商。所以你会发现,任何一次新技术的诞生,都会产生或带动一些新的产业变革,而且会出现你想象不到的变化,今天很小的企业明天可能会变得很大。而无线传感网就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中国未来是不是有可能利用传感网产业的机会,涌现出一些国际性的大企业,这是一次历史机遇。

第二个从技术角度来看:前三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全在国外,特别是在美国。而无线传感网的研究,我们几乎是跟国际同时起步,同时发展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我们还超越了他们。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是支撑未来中国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机会。

还有一点,未来信息化的服务业,也将产生巨大的变革,它的商业模式、服务内涵、发展特点都会有很大的变化。浙江省是一个制造大省,将来把无线传感网和因特网连接起来而形成的信息化平台,很可能成为浙江省传统行业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技术支撑,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乃至于对中国也一样。

所以,对于摆脱以往落后于人、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形成中国标准,开发出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为现有的传统行业和制造业创造出新的发展机会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记者:我们该为这个机遇做些什么?

方正平:无线传感网发展,目前我觉得更需要的是理性的判断,机遇很好,但同时挑战也很大。所以我觉得应该做以下几项重大的工作:

第一,要把无线传感网的研究力量和产业化力量良好地集成起来,变成一个拳头,形成合力,形成竞争力。浙江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基础,产业基础和经济条件,尤其是杭州,应该率先在无线传感网的产业发展过程中,占领一席之地。在产业刚刚兴起的过程中,要有政府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推动。

第二,作为产业界来说,要把现有的技术尽快地在一个、两个或者三个重大领域有所突破,这个问题非常关键。用这些技术与产业发展的突破来证明无线传感网是真正的产业发展新动力,能够创造良好的商业价值。

第三,要研究和探索无线传感网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因为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全部。商业成功要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很好的商业运作能力,特别是要去探索无线传感网的产业发展特点,而不能够把现有的产业特点和产业规律、经验直接拷贝到无线传感网的发展上去,这点尤为重要。

7.云南城市发展的新动力论文 篇七

摘要:本文以云南本地经济发展情况为切入点对高职学院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状况、形成原因及高职教育就业市场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了系统综合的分析,结论是: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地的经济结构和教育市场构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市场需求协调、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云南本地经济协调发展

一、高职教育要适应云南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l、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培养出圆满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产品的销售过程就是毕业生走向就业的过程。毕业生能否顺利、充分地就业,对扣叶立学院的形象、打造学院的品牌、增加“入口”的旺盛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就等于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在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下,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它的市场切入点主要是学院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探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首先研究当地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探究云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探究云南就业市场的背景和潜力。我们只有把握本地经济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把握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对我们学院来说,要结合云南经济及就业市场的发展特征、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教育模式和培养重点。云南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变、地质条件复杂的省份,而地质、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地质类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我院就可抓住这一特点,大力发展地质类等相关专业,培养能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力推进“订单式”教育,发挥学院优势,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2、本地经济结构的特点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蓝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换句话说,本地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就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最佳依据。就云南来说,它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方,一方的经济发展和平安,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大批应用型、综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可见,本地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依据。

二、云南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

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咽喉要塞,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其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尤其是“九九世博会”以来,云南抓住全球信息fh高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在加快本地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对经济结构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

1、云南的经济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业结构不合理。“九五”以来,云南的GDP从1995年的l20.68亿增加到的2231.88亿,增长率却从l995年的l0.4%降至的6.5%。尽管又回升至8.6%,并趋于稳步增高,使社会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期。但总体来说,投入与增长率攀升力度还不够,成效还是不明显。

2、农业基础薄弱。20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的21.0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但缺乏龙头性企业,规模较小,产业运行机制不规范、不成熟、基层组织发挥作用不完全、农户对农业产业化组织不适应等等,远赶不上内地农业发展态势。

3、工业发展进程缓慢。制造业不发达,导致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年其比重只占GDP的42.8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传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已丧失,烟草行业也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而走下坡路,矿业、采选、冶炼成本在不断增加,最占优势电力工业也面临着挑战。

4、第三产业自l995年以来以超过9%的增长率快速增长。2002年占GDP比重的36.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虽然云南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其内部结构、远期规划等方面仍存在着不合理性,还有很多发展潜力未被发掘。结合本地经济状况,笔者认为对本地经济特征、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发展的准确定位,就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而云南当地行业的实际人才结构与合理的人才结构间的.差异,正是就业市场上高职毕业生需要占领的空间。

三、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与本地经济结构及教育市场间的关系

据我省初教育厅学生处公布的就业数据显示,省内高职院校间、同校不同专业问的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就我院应届毕业生“双选会来说,只有地质系、机电系专业的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青睐。经笔者了解,省内院校部存在这样的现象,有这样结果,主要是因为就业好的专业与云南的经济特点、本地主导产业联系比较密切。因此,高职院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这些专业的建设,为培养优秀毕业生创造条件,树立院校在社会上的诚信形象。过去较为热门的会计、经济、计算机等类的专业现在就业情况变差,可以说是学校对就业市场缺乏及时、科学的评估和了解。所以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办学是高职学院唯一的出路。

四、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三个导向”为原则的人才培养策略

高职院校应了解本地经济结构、行业发展状况和教育市场、就业市场间的关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性培养方案。近几年云南的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大,高新技术被广泛应用,第二三产业也迅猛发展,而重点培养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化上业、农业和旅游业的各类应用型“高级蓝领”将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高职院校本身,要使课程设置和教学系统形成有机的结合,构建一个科学的专业平台,形成灵活多样的专业开发机制,为我们的学生提供全方位发展的条件,使其在理论千¨灾际动手能力方而有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空间,增强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在教学体系建设和专业课程开发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通过“产教学研”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与本地市场人才需求的合理衔接,实现校企间“双赢”,这是我们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实行对口培养,加强针对性和适应性,灵活安排教学、实习实训。在教学上,以企业为依托,重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和企、的岗位需求“零距离”贴近。按企业对知识、技术能力的要求,使教学现场与生产现场步,与企业共同探讨·一些课程的设置,对不符合实际生产的专业课程要精减或停开。别外也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需求,缩短了毕业生思想观念和实际工作的转变过程,让企业真实地了解、考查我们的毕业生,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供条件。总之,学校要把学生的实作能力培养和理论基础教育提到同一高度,不断强化学的实习实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式办学模式,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教育体系上强化以理论教学为基础,灰践教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做到以课堂教学为辅助,企业实践 教学为中心,以教师的教为客体,学生的学为主体的教育模式。

8.企业文化——品牌发展的动力 篇八

啤酒、音乐和五金工具——Home Depot也疯狂

Home Depot的周末总是充满激情和疯狂。尽管公司的所有分店和职能部门都实行了禁酒政策,但Home Depotk的周末总是一个例外。也许是继承了霍姆克公司的传统,帕特·法拉赫总是杜绝啤酒饮料的天然屏障。Home Depot的周末,等最后一位顾客离开商店,公司的员工就开始了他们例行的啤酒晚会。

音乐疯狂响起,六大箱啤酒搬上来,气氛热烈而又融洽。“聚会经常形同又一星期成功和下一星期决战的准备。一整夜,音乐疯狂响着,人们情绪激昂,很快就能干完许多事。如此顺畅协调真让人神奇。” Home Depot的员工这样评价啤酒晚会。这种热情、高效和不知疲倦(这显然不是一家初创公司最需要的),以及由帕特经营的这种强悍的、具有男子汉气概的文化,尽管未被公司提倡,但在当时却是受到鼓励的。

有时,当公司创造出一个销售纪录时,他们就会用最疯狂的行为显示他们的快乐。有一次,当马里他商店一周的销售额突破100万美元时,帕特·法拉赫和塞西尔·威尔逊拿出一个大浴盆,然后装满香槟和啤酒,与公司员工共享欢乐的一刻。

在公司发展的前10年里,起初是帕特,后来是布鲁斯·伯格,他们与手下的采购人员经常和供货商们疯狂聚会。这种疯狂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公司的利益,因而被亚瑟强行禁止。公司不久后便出台了政策,公司内不准喝酒,包括公司的庆典在内,除非在外部员工比内部员工多的情况下,公司才允许。例如,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公司就在有许多供货商参加的Home Depot赞助活动的宴会上提供了啤酒和葡萄酒等非烈性酒类。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有着啤酒、音乐和五金工具交杂在一起的气息,是Home Depot员工的一种感情融合剂,也是当年Home Depot高效率工作的催化剂。

“西点”再现——Home Depot的野外生存训练

Home Depot对员工的培训方式多种多样,除了课堂授课以外,还有销售现场授课。课堂授课

一般由伯尼开讲,亚瑟做总结,中间课程由一些经验丰富的高级经理担任主讲。除此之外,伯尼和亚瑟等管理人员还经常在巡视时亲自指导员工,面授一些经营诀窍。在诸种培训方式中,最为特殊的要算是野外生存训练了。

野外生存训练的方式是由亚瑟倡导的。开设这一项培训有助于塑造和提高Home Depot经理们多方面的素质。它的出发点就在于亚瑟所说的,“我们是在一个高度危机的环境里竞争,我们的员工应该学会考验自己,了解自己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体力上能够比现在做是更多”。

野外生存训练不仅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危机意识和面对困境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增强培训人员在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这种培训富有特色却一点都不脱离实际。在一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公司的员工尤其是高层决策人员更应该具备一种临危不乱、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惟有这样,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

释解公司文化的另一层面——带着强烈男性主义特征的Home Depot文化

Home Depot是一家从事家居改建、装修等产品买卖的零售公司。从一开始,它所从事的这一行业就已带有了十分鲜明的行业特征。这是一个带有强烈的男性主义特征的企业,尽管公司后来由于发展需要,也极力地向女性靠拢。但毫无疑问,在Home Depot的橙色文化中,这一特征始终存在着,而且时间还会显露出来。

在这种带有强烈男性主义倾向的公司内,势必有生种强势力的男性主义特征的文化作为支撑。这种文化一被带到市场,就自然会表现出一种进攻性和强占性。

事实上,Home Depot的这种文化特征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已表露得很明显了。那种充斥着啤酒味和疯狂音乐的杂乱无章形同仓库的Home Depot商店,简直就是Home Depot男性主义的一个生动的写照。当时公司的物流副总裁克利夫兰这样说,“这是一群动物,一群酗酒喧闹的西部牛仔。疯狂的聚会,一方面是一种文化冲击,另一方面也充满乐趣”。

除了周末,平时的Home Depot商店也到处弥漫着男性主义的硝烟。公司内部的员工表现出来的并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而是一种典型的“性”差别。在公司里,一些高工资、高待遇的工作都给男性占去了,女员工做的都是一些工资低和机遇低的工作。1990年,由于遭到女员工的一致抗议,公司开始考虑这一问题,情况慢慢有了好转。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Home Depot浓郁的男性主义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司的发展,但作为一个年轻的公司,它的路还很长,那种由来已久的男性化和军事化特征的文化,也该随着Home Depot前进的步伐,做番改革了。

绿色文化营销——环保意识融入公司管理理念

进入90年代,富有远见的Home Depot的一些经理人员意识到:如果家居仓储公司继续出售那些对环境有害的商品,就会与Home Depot的企业文化所强调的“要善待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的精神相违背。于是,公司开始致力于改善环境这一伟大的工程。

亚瑟提出要大家爱护地球,关注环境保护。艾森也呼吁大家在想起住宅时要想到并珍惜建造住宅所需的各种材料和能源。1993年,在五金器具展览会上,著名的营销学家英格里斯说:“世界在发展,你不主动抢占制高点,你就会被无情地落在后面。我们的顾客希望我们走在前面,我们认为长远的眼光看,绿色市场将会给我们带来丰厚的利润。”

当Home Depot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居零售中心以后,Home Depot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的话题了。公司管理层也开始考虑另一个环境保护的话题——“绿色文化营销”。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工具都在创新,原先很难操作的家居活变得越来越容易了。更多的DIYers的出现使家居市场的繁荣指日可待。然而,真正使DIY的概念渗入美国人的生活还是在9·11事件以后。9·11事件为美国住宅修缮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根据美国住宅修缮研究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2001年,美国住宅修缮产品销售额达到187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5%。美国全国五金零售商协会的统计显示,美国DIY住宅修缮产品零售商2001年的销售额为1719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了3%。住宅修缮市场的发展使相关公司的获利迅速增长。作为美国最大的住宅修缮零售业者,Home Depot日前宣布,该公司在截至2月3日的会计第四季净获利1.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的4.65亿美元大幅度增长了53%。“多年来,DIY一直是促使家庭平等的一条大众途径,”Lowe市场预测和设计机构的经理Melissa Birdsong说,“在9·11事件发生之前,顾客对DIY的兴趣有所衰减,而BIF(自己购买)和请人代做的观念呈上升趋势。但是,9·11事件后美国经济误退,人们日渐意识到用较少的钱去提高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性。”她还补充说道,“人们对DIY的兴趣递增的原因除了恐怖事件外还包括利率的下调和人们对平等的追求,但9·11恐怖事件是DIY重新兴起的真正催化剂。

9·11事件后,人们尝试着自己动手,这样就能省一大笔费用。据Rick Cota说,他在Home Depot参加了两周培训后就尝试自己动手装修房屋,结果估算了一下,足足省1万多美元。事实上,DIY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此,它还在于一种以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去创造美好生活的乐趣。今天的DIYers也许更应该去思索,假如他们再次面对困境,假如他们以后年老,他们更应该学会的是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新的生活。

而这对Home Depot来说,不但意味着它有了更好的商机,而且也意味着它的生存对社会而言有了更多的意义。

9.浅析云南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篇九

关键词:云南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云南省的发展速度一直有所受限,而人才问题就是困扰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要想为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加速,人才建设必不可少。但由于人才建设与发展战略不匹配、人才供求不协调、培养方式不合理等系列原因,云南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仍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发展的需要。

一、云南人才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云南省人口基数大,数量增长较快,劳动力资源充足,但是云南省的人口资源优势没能转换为人才优势,劳动力的素质没有跟上人口增长需求。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云南省广阔边疆区域和众多的山区村落,民族区域较多,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占全省总人口的8.5%。重重山脉阻碍了信息流通和知识的传递,造成了边疆地区的现代化进程缓慢,人力资源开发程度低的现实情况。此外,广大的农村地区在人才建设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尽管农村地区人口数量远高于城镇,但人力资源总体质量、能力、文化素质普遍低于城镇人口。边疆民族地区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一直是云南省人才建设的重点,但更是人才建设的难点。开发难度大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地理环境的限制,云南广大边疆民族地区人口分散,政府难以集中投入开发;二是贫困问题,贫困是阻碍教育发展主要原因;三是财政投入不足,资金不足直接阻碍人力资源的发展与建设。

二、人才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

(一)产业间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云南省不同产业之间人力资源结构存在较大的差距,表现为传统产业从业人员较多,竞争激烈,人力资源过剩,而部分新产业则无人问津,因缺少人才而举步维艰。由于云南省内三大产业间的结构不同,优势产业发展往往比较受重视,对产业人才的要求、待遇相对一般产业要舒适的多;其次是就业者固有观念的认识,现代社会就业价值观存在偏见,对于机关单位办公室过于看重,而对新产业、新行业的认识不足。就业观念不正确导致不少产业人才放弃自身优势领域,造成人才结构不合理的怪异现象,这不利于产业人才的培养,对于人力资源也是一种产能浪费。

(二)高层次创新型需求难以满足

当今社会处在一个断不变化发展的时代,产业发展也要求不断创新升级,而云南却缺少这部分创新型人才,无论在创新型产业的建设亦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突破的软肋。实践能力和理论能力跟不上发展需求的矛盾,这就要求增加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产业人才的再教育培养问题。

(三)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间的不匹配

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是就业市场矛盾的一大体现,供求矛盾不仅体现在产业结构上,也体现在教育培养问题上。对于本科教育重视使得本科毕业生数量在几年内放了一番,但是大学生的泛滥却并不能解决产业人才供求不足的矛盾,社会上与产业相关的工程技术类人才和生产技术类人才依旧处于稀缺状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培养模式的不合理造成职业教育出现断层工程技术类,尤其某些特定的职业技术领域。

三、较国家发展战略人才需求的滞后

(一)新时代背景下云南人才发展的机遇

作为西南地区开放的重要门户,云南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此前国家就有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一带一路”是桥头堡建设的延续和扩展,也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提供的新机遇。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云南能更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对于加快沿边开放,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圈,扩大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与沿线国家开展业务往来和项目投资提供了更多机会与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战略中,云南是链接内陆与东南亚地区往来重要贸易节点,有利于拉动内需,开拓国际市场,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产品出口,推动企业扩大市场业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给产业人才创造了更多发展机会与发展空间。此外,“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加快彼此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产业人才在产业间的适时流动,改善各产业的人才结构,推动产业间良性发展;最后,“一带一路”战略为云南企业与国际、国内其他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合作交流机会,有利于彼此技术水平人才方面的交流学习,开放的经济环境促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流动,这对于产业人才技能提升,能力素质提高,优势互补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背景下人才需求

1、高层次人才需要

无论是在产业发展还是企业生产技术革新,要实现突破性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高层次理论指导。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人才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理论新人才对于生产的创造性和产业的未来走势能起到“智库”的作用,引领发展走向的先驱者。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培养模式等原因的局限,云南这类高素质的人才显然极重要而又太稀缺,创新人才开发仍旧是一个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部分人才的培养除了个人自身的禀赋以外,教育的影响及外界环境氛围同样至关重要。目前云南省的社会环境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仍不相适应:重视创新的社会风气还未形成;受市场现有局面限制,毕业生对于就业观念略微保守,偏好选择传统行业;教育模式对创新型人才缺少支持等等。

2、服务型人才需要

“一带一路”战略拉近了云南与世界的距离,提供了更广阔发展前景的同时,也要求云南省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也需要跟上,尤其是与国际化接轨的语言,法律等服务型人才,同时大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更是仅有服务型人才的建设不仅仅作为发展国外市场的需要,服务型人才亦是任何产业发展的基础型人才,对于云南省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推动产业建设、增加人才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现阶段云南省的服务人才显然处于稀缺状态,例如语言类、文化类人才,云南沿边国家较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习俗、法律,而精通这些国家语言、习俗的人才数量极少,而随着对外贸易的展开,市场对这类服务型人才的需求又逐年增加,这就要求在社会环境和产业建设上都需要注重对服务型人才的培养。

3、国际化人才建设需要

“一带一路”战略目的是顺应全球开放发展格局新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于长远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开放合作的重要平台,云南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云南省建设一批面向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在以往的“桥头堡”建设中,云南省在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上投入了大力气,现在更应顺应时代潮流,不仅仅注重国际贸易类人才培养,而是现有产业人才提供再教育机会,增加国际化知识的积累,使现有产业人才转变为不仅仅精通产业发展技术,更要熟悉国际贸易法,了解国际化语言,不同国家的文化与宗教。同时,云南省也可以加大国际人才间的流动,引进海外优秀产业人才,有计划地选派国内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境外学习和锻炼,这对于推动云南产业人才的国际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涛.桥头堡建设下云南人力资源开发的难点与对策.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J].2013(1):102-104.

[2] 田景春,袁明旭.新形势下云南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5(5):13-15.

10.对云南省农民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 篇十

对云南省农民体育发展问题的思考

本文针对云南省农民体育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只有大力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农村农民的经济实力,培养农民的.体育意识,才能尽快改变云南省农村农民体育的落后现状,才能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作 者:王燕梅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8 关键词:云南省   农村   体育   思考  

11.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动力 篇十一

XX 公司高度注重企业文化,公司董事长XXX深有体会,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拉动一个企业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推动一个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如果没有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没有自己企业共同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生机,就会失去活力,就会失去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和生命力。企业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感召力,就是在于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面凝聚人心、催人奋进、鼓舞斗志的飘扬旗帜,是一方克服窘境、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既要坚持不懈地用传统的优秀企业文化武装干部、教育员工,又要持之以恒地将发展着的优秀企业文化深入宣贯到每一位员工。

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就是每一位员工都明白怎样做是对企业有利的,而且都自觉自愿地这样做,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再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习惯成了自然,成了人们头脑里一种牢固的观念,而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又会反作用于(约束)大家的行为,逐渐以规章制度、道德公允的形式成为众人的行为规范。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

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应对各种困难、化解各种风险、战胜各种挑战的强大精神支柱。一个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就是要紧贴

企业的当前发展与公司的未来发展,就是要紧贴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员工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紧贴企业规模急剧扩张的速度与员工幸福指数的提高程度。因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战胜一切困难、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它能够在公司发展中遇到困难、甚至是绝境的时候,给员工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穷的力量。

12.知识产权:城市发展的创新动力 篇十二

《创新时代》烟台市于2005年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经过两年多努力,2008年3月通过考核验收,并于同年8月被批准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由“试点市”到“创建市”,体现出了烟台市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成绩,这些成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广波:几年来,我们切实将知识产权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统筹考虑,纳入到政府重点工作的议事日程加以考核监督,纳入到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自主创新,纳入到企业创新研发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成效初显,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示范创建工作促进了全市知识产权的大幅增长。2008年全市专利申请5435件,同比增长20.35%,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87件,占当年专利申请总量的27.36%,累计申请专利超过32000件;注册商标1060件,认定驰名商标9件,总数达23件;新增著名商标45件,总数达211件;新增著作权登记50件,其中软件著作权登记14件,软件著作权累计达183件;新增农业植物新品种权27项,总数115项,占全省的74%。

(二)示范创建工作带动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拥有MDI生产方法、油压万吨挤压机、抗癌新药、植物新品种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50多项,40多家企业在国外申请了专利,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其中,丛林集团的“万吨挤压机”、麦得津公司的“生产内皮抑制素方法”、龙源电力公司“等离子体点火装置”3个专利项目获“第十届国家专利金奖”,占全国的20%,位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三)示范创建工作推动了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的逐步形成。随着我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的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相关部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了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开展“4·26”知识产权宣传周、“知识产权培训进民企”、“知识产权进校园”、知识产权高层报告会、知识产权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知识产权认知度,社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逐步提高。

《创新时代》:当前国内外经济低速的形势下,您怎样看待今年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形势?

张广波:从国际形势看,国际金融危机迫使知识产权加速发展。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各国在积极调整产业政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将知识产权作为优化结构、鼓励创新、摆脱危机、突破困境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在加速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许多跨国公司纷纷通过知识产权保护以获得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新形势下知识产权面临严峻挑战,引导企业及时将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实现由自主创新向自主知识产权“质”的飞跃,已经迫在眉睫。

从国内形势看,知识产权事业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将其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决定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08年11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9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知识产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历史性的提升。

《创新时代》:在金融危机还未见底的2009年,烟台采取了哪些措施,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张广波:今年是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关键年,烟台市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能力”,努力提高烟台市发展的创新动力。

第一,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一是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突出企业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主体作用,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优势产业,及时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自主知识产权,增强综合竞争实力。要鼓励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申请国外专利,抢占国际市场。二是构建政产学研联合体。引导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将知识产权量化指标纳入科研开发的评价、考核体系,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开发机制。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通过委托开发、技术协作、共同研发、专利入股等形式开展合作,构建政产学研知识产权联合体。三是组织核心专利技术攻关。要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行业,组织重大专利技术联合攻关,努力获取一批促进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高关键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着力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一是推动知识产权技术转化实施。培育和扶持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制定出台专利技术产业化资助政策,搭建包括信息检索、技术评估、产权交易、运用实施等功能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专利孵化基地,做好国家级“专利技术展示交易中心”筹建。二是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指导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企业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拓展各个环节,运用知识产权提升“烟台创造”水平。全面启动知识产权强县、强企、强项培育工程。三是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投融资机制。引导和支持金融和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资金投入。鼓励金融机构依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推广知识产权有偿转让或作价入股。

第三,着力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一是健全知识产权法律援助机构。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协会、专利代理机构等在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制度。要加快烟台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建设,推动我市知识产权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开展。二是强化行政执法保护与司法保护的协调运转机制。健全市、县两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保护体系,充实基层知识产权执法力量。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强化部门间的定期沟通和重大案件会商、通报制度,形成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和纠纷快速解决机制。

第四,着力提高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一是建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制度。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要全程参与重大产业装备和技术引进工作,积极主动提供政策性建议。对涉及国家利益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并购、技术出口等活动,要进行监督或调查,避免自主知识产权流失和危害国家安全。二是强化知识产权政策导向。在制定出台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科技人才等政策中,要充分体现知识产权导向。要将知识产权作为科技立项、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或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园区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认定和复审的重要条件之一。三是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机构。要加快知识产权专业服务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吸引国内外实力强、信誉度高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入烟台,在竞争中提高服务水平。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要有计划、分层次、分行业地组织培训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创新时代》:除了着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能力”外,烟台市还将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推动“知识产权示范市”的发展步伐?

张广波: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是烟台市各条战线共同的使命,创建“知识产权示范市”的过程正是烟台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向创新型城市推进的过程。为此,烟台市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出台了一些举措,以便为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要加强示范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已成立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统筹指导创建工作中重大事项。市财政、科技、知识产权、工商等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形成主体突出、分工明确、协调有序、配合联动的工作机制。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落实领导责任制,做到认识到位、人员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确保工作落实。

二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要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逐步设立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专利申请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驰名(著名)商标培育等,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资金保障。企事业单位要安排相应的知识产权专项经费,落实“一奖两酬”制度,激励发明创造,推动知识产权产业化进程。

13.企业发展的动力——改革与创新 篇十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能否适应动荡的转型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是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需要有新的思路,而速度、改革创新、把握机遇、创造新价值,是企业得以发展、生存必须具备的条件。如何改革创新,才能使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稳步上升,稳中发展?正所谓的“创业容易,守业难。”

随着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深化,面对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不断变化,围绕企业改革和创新为发展目标,企业必须推动思维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提高员工素质。

改革是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作局部或根本性调整变动,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企业与社会改革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结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改革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的再分配,资源再分配就必然会涉及多方面的利益。利益的博弈,就需要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企业的改革创新就是打破固有的模式,重新规划和制订新的发展战略。那么企业在改革中如何做到创新,是企业能否顺利改革的关键?

一、必须做到与市场接轨:人们常说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字。时代在变,市场也在变,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有所改变,有所创新,去顺应这变化。但,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目标和远景。企业的创新、改革必须结合市场情况,充分了解市场发展趋势,做到与市场接轨,与企业长期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独占鳌头。

二、管理制度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入手:企业改革创新,“两个确保”是关键,即:一是企业利润,二是员工收入。激励机制的基础是将员工的业绩与奖励直接联系起来,并使这种关系变得透明。若企业不能作出公正的评判,业绩不佳也不会给个人带来不良的后果。那么,何谈激励?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以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证:改革创新的任何举措都必须要有完善地、可执行地、适用本企业的机制与制度来支撑。才能使改革创新达到预期的目的。我们不也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假如,领导交给一项任务,没有要求和标准,没有监督和反馈,没有评估和结论,员工干起来有积极性吗?

改革,其目的是创新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使其更适应企业发展、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实施新的改革方案过程中,应事前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和要求,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责、权、利相结合,奖惩分明,这样才能确保任务的完成,目标的实现。总之,企业的每一次改革创新都是一次浪潮,有人逆流勇进,有人急流而退,大浪淘沙,经受得住大风大浪才能使我们成长,使企业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

创新也是创造,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知条件产生出新颖性、具有价值的成果的行为。新颖性有三种:世界新颖性或绝对新颖性、局部新颖性、主观新颖性,就是对创造者个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具有价值性:与新颖性密切相关,世界新颖性价值层次最高,局部新颖性次之,主观新颖性更次之。

首先,树立全方位创新理念,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七种创新(思维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缺一不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不可偏废。创新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其次,企业具备鼓励创新的开放系统,倡导学习和提升个人工作技能,营造集思广益的氛围,中高层以上管理人员鼓励并善于采纳下属意见,员工普遍习惯于采纳同事的意见,建立合理化建议奖励制度。

再次,公司在资源配置上要倾斜。创造本身需要投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更需要大投入。管理创新,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加强管理是企业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对企业管理要不断创新管理观念,建立了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包括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人事、用工、分配改革。在质量管理上,我们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建立厂部、车间、班组三级质量管理机构,签订质量管理责任状,实行质量一票否决,严把产品质量关。

改革创新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可称之为变革。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都会有改革创新或变革这么一个阶段,所以作为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应该顺应企业改革的举措。也许企业的每一次改革、创新与个人的期望与理解有所差别,但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我们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做好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观念,适应企业改革创新的要求。

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又如何能以促进公平正义、改善员工关系为重点,无疑是改革的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事为本,强化人文关怀,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基层、服务员工。结合实际全面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哪些需要改革?哪些需要创新?怎样创新?要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用改革的精神去改进和完善不适应的制度与措施,用创新的精神去拓展新的工作领域,提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工作思路。《周易》上的 两句改革创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发展成了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后者发展成了以人为本、团结和谐、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人文道德精神。这两种精神各有侧重,却又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这就是“自立立人”的关系。一个团队越是自尊自重自立,就越是胸襟开阔,敢于揭己之短、善于学人之长,能够在广泛吸纳各种文化营养丰富自身的同时推动各种文明的繁荣灿烂,从而对企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14.加快云南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十四

制作人会展三班 冯达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许多城市将会展业作为朝阳产业大力发展,近几年更呈激烈竞争的态势。云南的会展业虽起步较早,但发展不尽如人意,有必要在分析云南会展业的主要优势、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市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我市会展业发展,在“群雄角逐”中占据应有的地位。

云南会展业取得的成绩以及发展的主要优势

云南建改革开放以来,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拥有一座单体建筑体量大、设施较为先进的国际会展中心,培育了具有相当规模和影响的品牌,全市约举办各种类型的会展展览会80个,共约2万个国际标准展位,平均每年开展3000多个展位。1992年至2001年的10年间,共举办220个各类展览会,展览数平均年增长11%左右,总展位规模超过10万个国际标准展位,尤其是云南国际会展中心启用后,展位规模在1000个以上的中大型展览每年达8~10个。其中,2010年共举办各种展览22个,全市展览公司经营主体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参照国际业内统计口径,会展业投入与拉动GDP的比率为1∶5~1∶10,可见十多年来会展业给云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云南发展会展业主要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东南亚联系紧密,人文环境优势突出。

云南地处闽南金三角,内联东南13地市,外接东南亚,旅居海外侨胞众多,是东南亚进入中国主要口岸之一。云南是国际花园城市,自然风光优美,会展资源丰富,在海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与周边城市具有会展资源的关联度和互补性,具备发展会议会展的良好条件。

二、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人货集散比较方便。

云南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空港、信息港初具规模,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国道齐全,空港年吞吐量位居列全国前列,与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光纤、微波、卫星通信等电信业务,城市人均道路占有量居全国前茅,星级商务酒店具有较大的接待能力,城市文明程度较高,社会治安良好,这些都为参展商、采购商人货集散、信息传递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三、市场架构初步形成,外向经济特点显著。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云南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架构基本形成。资源配置得以优化,产业结构相对合理;经济运行质量较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对周边影响力不断增强;商业氛围比较浓厚,市场秩序比较稳定;经济规则逐步与国际接轨,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敏捷;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对外会展比较发达;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大批外企在厦落户,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在厦发展良好,外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0%以上,其产品与客户群为云南办会办展提供了厚实的市场基础。

四、创立了“国字号”品牌,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我市会展业经17年精心培育,创造了“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品牌效应,具有举办300多个各类会展的成功经验,拥有全国及海外124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多个客商的产业信息。充分利用品牌的无形资产,发挥好带动效应,可以为云南会展业做强、做大、做优、做特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云南会展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发展会展业,云南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是行政资源不充分,与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

二是云南不具备全国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城市地位,与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的经济影响力无法比拟。

三是云南的经济地理位置不甚理想,不处在国际主航道上,城市知名度不太高。

四是城市规模不大,经济总量偏小,辐射力不够强。

除此之外,云南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办展行政色彩较浓,市场化程度不高。

云南会展业近年发展不快,重要原因首先是缺乏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规划,政府该干什么,怎么干,由谁去干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政府直接操办虽可收一时之效,但从长远上看,却制约了市场的发育。多年来,云南为了办好展会财政每年投入大量资金,作为宣传推介、后勤保障、展位补贴等费用。从云南2001年展览举办数与展位面积来看,全年办展22个,展览面积27.6万平方米,由政府名义主办的展览5个,面积占全年的49.7%;公司、社会办展8个,面积约占25.3%,其余为各级商会、行业协会举办的专业展和行业例会,可见政府办展在会展业中占主导地位。

二、会展管理体制不顺,市场秩序不规范。

目前云南会展业缺乏统一的、具有权威的管理机构,市贸发局、贸促会、会展协调办多头管理,造成职能交叉,分工不明,权责不清。2010年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全省率先取消了市工商局的会展审批登记制度,而行业监督管理制度没能及时跟上,行业协会管理也没及时补位,造成市场管理真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混乱现象。

三、行业协会作用不大,中介组织力量薄弱。

社会中介组织职能不到位,是我市会展业市场化低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我市会展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长期以来,云南对会展业协会和其他中介组织的作用重视不够,缺乏统一的法规和行业规则,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也不健全,没有统合社会的办展力量,不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对市场秩序的管理乏力。其他行业的中介组织也与会展业协会配合不够,未形成整体合力。

四、从事会展的企业弱小,会展品牌培育不力。

会展业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但目前云南注册从事展览业的公司不足20家,实际有办展能力的只有4~5家,迄今还没有一家公司有能力举办国际展。而深圳市政府举办“高交会”迄今只有3年,经注册的专业展览公司达200多家,日常运作较好的有80家,其中还有2家能举办国际展。而云南2001年举办的大中型展览仅有22个,还不到全国总展览数的1%,多数展览面积不及1万平方米。除少数几个专业展外,多数不具品牌效应。相比之下,深圳2001年共举办大中型展览68个,大部分展览面积都在1.5万平方米以上,并已培育出“高交会”“住房交易会”、“光电博览会”、“首饰展”、“家具展”等20多个专业品牌展。

五、专业会展人才匮乏,激励机制尚未形成。

会展业要兴旺,拥有专业人才是关键。然而我市无论是管理层还是经营层,高层次的会展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引进的制度严重滞后,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目前,从商务展览五大环节看,项目策划、组展单位、展览场馆、设计布展、配套服务都缺乏一流人才。就是对现有的业内骨干也重视不够、使用不当,导致内行人才转行或外流。

六、展城设计尚存缺陷,经营模式值得商榷。

会展中心单体建筑体量位居全国前列,但功能布局设计上存在先天缺陷。二楼是餐饮区,一楼实际展位并不多;居中大门只有一个,难以分隔分区同时举办若干个展览;展馆与会议

区连成一体,会议区的设备养护和其他费用摊进展位,提高了办展成本,增加了组展商和参展商的经济负担。

会展中心由政府投资建成后,交由建发集团管理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企业若将11.5亿的固定资产通过包装、增发上市,会展中心的产权将实现转移,政府将失去对会展中心使用的前提条件,失去对经营者的必要制约,无法正确处理会展中心的收益与全市整体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由于会展产业链有可能在展馆这个环节断裂,从长远看,不利于我市会展业的发展。

三、关于进一步促进会展业发展的建议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会展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但是,云南会展总体看好,未来更好,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抓住难得的机遇,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为此,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充实市办的工作力量

2、加快场馆建设,进一步完善促进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结合云南市产业优势和科教优势,打造我市的品牌

4、培育壮大市场主体,集聚经济人才

5、以打造会展目的地城市为目标,修编会展总体规划

6、建议组建云南市会展集团,提升我市会展景区和会展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7、加快会展大项目的建设,抓好会展产品的开发

15.云南省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研究 篇十五

【关键词】民营银行  金融组织体系  金融产品创新  云南省

一、引言

云南作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是我国较早与周边国家开展金融合作的省份。近年来,随着云南省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沿边金融独具特色,跨境金融发展较快,云南省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迅速,形成了以昆明为核心,河口、西双版纳、腾冲、瑞丽等次区域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为支撑的发展态势。2013年11月,国务院批复下发了《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提出了试验区改革的十大主要任务,即实施人民币跨境业务创新、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培育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进保险市场发展、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跨境合作、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建立金融改革风险防范机制和健全跨境金融合作交流机制共10项试点任务。每一项任务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必将成为推动云南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方面,提出了重点实施金融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吸引东盟、南亚、乃至西亚金融机构到云南设立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国际性或区域性管理总部,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云南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到东盟、南亚国家设立机构等试点任务。从《总体方案》可以看出,中央对云南沿边金融改革寄予了高度重视,对云南金融发展给予了极大支持。在这样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中,云南民营银行如何发展必然构成其中重要部分,因而这一研究具有现实必要性。

第一,发展民营银行是推动沿边金融改革试验区发展,促进金融竞争的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是配置资金的市场,是经济金融发展的供血系统,从东部经济发展与金融业的紧密联系,在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新时期云南省同样需要金融的支持。现代意义的金融发展都是从银行体系的发展开始的,发达金融市场的银行业应当是一个涵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结构在内的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银行体系。促进云南金融竞争,推动云南金融市场化,发展民营银行变得尤为重要。

第二,发展云南民营银行是解决云南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必由之路。民营银行发展首先是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体现,表明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正在进一步落实当中。民营银行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中小企业相对国有企业而言,从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贷款都很难以得到满足,目前云南省金融市场的竞争还不够,所以这就造成还有一些垄断行为,还有在定价上收费过高、过多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民营经济,特别是民营银行的准入得到逐步解决。据统计,2013年,云南省小微企业获得贷款2673.56亿元,占云南省各项贷款余额16.57%。虽然2013年云南小微企业的贷款总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从占比情况来看,还是不太理想。中小微企业在获得商业银行贷款上的“不公平待遇”一方面体现在税负较重,政策扶持力度较小;另一方面体现在“融资难”上。建立与小微企业相匹配的专业对口银行如民营银行,可以大大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第三,发展民营银行是促进民营金融规范、维护金融秩序的现实途径。以云南省为例,据统计,2014年前7个月,云南省高级法院新收审借款合同纠纷案件15件,同比上升114.3%,其中民间借贷案件从去年的1件上升为12件,同比上升11倍;新收二审借款合同纠纷118件,同比上升118.51%,其中民间借贷案件98件,同比上升180%;另外,昆明市中级法院受理各类借款案件618件,同比上升113.1%,其中民间借贷纠纷案件303件,同比上升146.3%。法院审理涉及相关金融案件呈高发态势,案件标的额增大,金融风险进一步增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民间纠纷案件(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典当公司等借款案件)成倍增加。因此,让民间资本“浮出水面”,使民间金融合法化已经刻不容缓,民营银行由于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通过设立民营银行便成为促进民间金融规范发展、维护稳定金融秩序的重要途径。

二、我国及其云南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现状

1.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现状。2013年7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此后,银监会专门制定了设立自担风险民营银行试点工作框架性建议,该框架性建议获得了国务院批准。2014年3月11日,银监会发布第一批5家民营银行将分别在天津、上海、浙江、广东开展试点,浙江获得2家试点名额。2014年7月25日,三家民营银行已批准筹建,它们分别是:腾讯、百业源、立业为主发起人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正泰、华峰为主发起人的温州民商银行;华北、麦购为主发起人的天津金城银行。根据监管部门的批复和要求,三家民营银行的筹备期为6个月,需提前一个月向监管部门提交开业申请。同时筹备期可以延期一次,期限则是3个月。对此,在最多6个月或者9个月之内,上述三家民营银行则会开业。2014年9月29日银监会同意在上海市筹建上海华瑞银行,上海华瑞银行由上海均瑶(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同日,银监会批准在浙江省杭州市筹建浙江网商银行。从正在筹建的5家民营银行来看(具体见下表3),均在东部沿海发达省市,而且业务领域都是在特定范围内。目前获得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主要有4种经营模式:一是“小存小贷”(限定存款上限,设定财富下限);二是“大存小贷”(存款限定下限,贷款限定上限);三是“公存公贷”(只对法人不对个人);四是“特定区域存贷款”(限定业务范围、区域范围)。

表1 我国首批民营银行简况

2.云南民营银行发展现状。2013年10月,以云南省政府名义将云南省泛亚金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申报材料上报银监会审批。泛亚金控银行为云南省工商联与省民营企业家协会拟联合发起设立的云南省首家民营银行。具体拟由省工商联牵头组织云南民营企业,委托云南金控股权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协助组成临时筹备组,筹建云南省首家民营银行。省内40家民营企业作为发起人,总出资20亿元作为注册资本金,申请报告已顺利上报。参与发起该民营银行的企业,大多为云南省的民营100强企业,如云南红酒业、俊发地产、柏联集团等。但遗憾的是,云南最终没有被列入全国第一批民营银行试点。

2014年8月,德宏州边贸银行开始筹建,成立了筹建工作班子,完成了发起股东的征集工作,制定了“立足德宏本土,服务边贸实体,支持沿边经济,中缅货币兑换,跨境金融合作,面向东南亚、南亚发展。”的银行发展目标,边贸银行定位于着力探索开展与缅甸特别是缅木姐等相邻地区银行多向合作,推进跨境结算、人民币兑换、汇率机制的完善。重点对口岸建设、中缅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陆水联运通道建设、会展招商、珠宝翡翠交易、境外毒品替代种植、跨境产业合作和边贸企业走出去做大做强等方面进行金融支持。目前已编制完成《瑞丽边贸银行筹建申报材料》,并上报省政府,已成为云南省重点推荐上报银监会的民营银行。

2014年10月28日,一心堂接云南沿边小微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组入股邀请函,拟向云南省政府金融办公室推荐公司为云南沿边小微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拟用自有资金出资不超过5.2亿元。拟同意公司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参与发起设立云南沿边小微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正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政府要求,就设立民营银行事宜与相关部门、其他发起人进行沟通、交流,研究设立方案相关细节。还有多家企业都在跃跃欲试,云南民营银行正在“破茧”之中。

云南省民营银行申报筹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之中。根据最新消息称,云南银监局积极推进我省民营银行申报筹备工作,根据准入原则、标准,重点围绕“特色定位”和“风险处置”两点突破口完善设计方案,对条件相对成熟的瑞丽边贸银行、红河银行、滇商银行和金控银行进行重点辅导和方案修订,目前已由省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了金控银行、瑞丽边贸银行和红河银行的筹备方案。条件成熟时云南省还将推动拟设民营银行的申报筹备工作,探索建立泛亚沿边开发银行,争取民营银行设立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目前民营银行我国只有5家正式批准筹建试点,云南还没有1家,其问题还显现不出来,但是,从一般和我国已经运行的几家民营银行的情况以及云南民营银行未来发展的实际来看,下面一些问题我们不得不引起重视:

(一)吸储能力先天不足

民营银行的诞生正逢当下我国经济下行,经济运行进入了“新常态”、结构调整以及利率市场化等背景因素,同时面对原有3954家银行业法人机构以及20多万家分支机构,其市场空间已经被高度挤占与细分,这就对民营银行吸储经营等形成很大的压力。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这一特殊商品,而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其吸收的存款,这种负债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银行的正常经营是建立在良好的信誉基础之上的。或有人认为,民营银行机制灵活、赢利能力强、没有历史包袱、,从而能很快树立起良好的信誉。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民营银行规模小、资本少、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尚未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目前仅有人民银行2014年11月起草的《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正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以及民营银行未获得社会信用基础的情况下,其难以在短期内树立起良好信誉。因此,民营银行的吸储能力必将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

(二)公信力缺失问题

由于民营银行刚起步,知名度不高、信誉还未建立以及实力有限,与现有的国有控制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有着“先天性”不足,短时间内很难在公众心目中建立起充足的信任度。客户选择银行或办理银行业务时可能会“用脚投票”,即同等条件下不愿选择民营银行,从而导致了民营银行在发展起点上就落后了一步,以及在后续经营管理中发生同样的问题。银行的主要活动领域是信用领域,公众对银行的信任度大小和认可度大小将直接影响着银行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人才匮乏问题

银行业经营风险大、专业性强,需要一支即懂金融理论又懂管理的专业团队。这支团队仅靠民营企业内部组建肯定是不够的,专业知识薄弱将成为民营企业家们的短板。因此,民营银行必须外聘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和有着丰富银行业经营经验的技术与管理人才。

(四)外部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也不容乐观,如民营银行面临不合理的竞争环境和较高的行业壁垒,相关政策法规也尚未跟进配套。尤其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金融业就存在着一定的过度和无序竞争问题,金融乱象较多,主要原因是银行业市场划分不清,各类金融机构服务对象分工不明,业务交叉重叠,竞争互“挖墙角”,缺乏社会责任的“唯利是图”倾向,监管当局也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从而引致整个金融市场环境较差的问题。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较高,在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客户来源、资金实力还是风险防范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另外,我国失信惩戒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导致失信违约现象较多。这些都对民营银行发展构成外在不利影响与严峻挑战。由于民营银行是完全按照市场化机制和股份制原则设立运作的金融机构,所以完善的自由平等的金融市场环境对民营银行发展至为重要。

四、对策与建议

当前,我国银行业正进入转型的“新常态”时期,监管部门应科学界定民营银行经营范围和服务对象,消除制度障碍和现实阻碍,让民营银行也不被经营困难所挡,并逐渐使其成长为我国银行体系一支重要力量。我们认为,设立民营银行不可一哄而上,也不能过于追求数量和规模,应该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审慎原则基础上,先在一些二、三线城市开展试点,以中小企业或县乡地域为对象,或先开办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再逐步向大中城市、大中企业发展。下面,具体针对云南省民营银行如何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民营银行市场定位,抓住时机积极申报设立

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民营银行一般规模小,但机制灵活,信息传递效率较高,有利于克服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存在的财务不透明、信息不对称、风险不确定等难题。当前,我省的民营银行一定要抓住大好时机,积极认真申报,政府要全力支持。我省民营银行的市场定位一定要以中小企业和“三农”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差异化、特色化的服务占有市场,从而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注意民营银行定位应偏向于社区银行,以服务小微企业和本地居民为主;建立升级导向机制,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发展得比较好的可以升级到民营银行。

(二)完善民营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民营银行具有责权清晰、产权明确的制度优势,这是民营银行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必须不断完善和加强公司治理结构,以充分发挥它的制度优势。首先,要明确各个管理机构的权限,加强各自之间的制约和约束,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能,努力实现其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其次,要合理确定股东投资比例,既要防止一股独大的现象出现,又要避免股权过于分散,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再次,还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约束激励机制。民营银行可以借助机制灵活、治理结构完善等的特点,尝试股权激励创新,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

(三)完善监管层次,构建合理监管制度

由于民营银行信息透明度较低,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比较弱,金融风险容易累积不易被发现。金融风险具有传递性,一家民营银行的运营不善有可能会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风险传递。因此,发展民营银行还需要监管当局有效加强监管,对民营银行的监管要走在民营银行发展之前。具体来看,应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监管工作:

第一,监督民营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会计制度,强制民营银行的信息披露,确保民营银行披露的信息准确及时。要防止可能出现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对股权结构、募股、扩股、转让等都要进行监管,防止股东相互串通。

第二,制定适当市场准入规则和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这是保证民营银行安全稳定发展的最有效预防措施。监管部门要制定适当的市场准入规则,明文规定民营银行市场谁能进入、进入标准是什么、以何种方式进入、选择多少数量进入、谁来审查资格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同时还要建立起民营银行因经营失败需要退出市场时的法律法规等细则。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以增强社会公众的信心。民营银行有进入就有退出,银监会要牵头,会同财政部、央行等其他部门研究民营银行按照市场运作的方法进行拍卖、接管、重组或兼并的具体程序和准则。如果只进不退,势必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的积聚,产生更大的风险,只有及时实现优胜劣汰,才能确保民营银行的健康有序发展。当然,这需要推进系列配套改革,如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等。

第四,密切关注民营银行的财务状况、资产充足率、资产质量等,特别要留意银行是否把大量贷款发放给关联交易方。

据2014年11月13日最新消息,民营银行上海华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暂定名)发起人明确提出:持股5%以上股东“在国家颁布存款保险制度和金融机构破产法规之前,以自有资金,在出资额一倍范围内,对50万元以下储蓄存款承担因华瑞银行经营失败而导致的剩余风险赔付责任,并以书面形式约定具体操作程序”。由此增强了民营银行的风险应对意识与有力作为,有利于人们增强对民营银行的信心。

(四)设立民营银行过渡保护期

结合实际,自主地选择适合我省的民营银行发展模式。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和我省民营银行发展模式将会经历“保护—成长—独立”三个阶段,根据产业保护理论,在政策的保护下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应达到三个标准:第一,保护民营银行的发展要有利于民间潜在金融资源的利用;第二,保护民营银行应该有利于整个银行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第三,对民营银行的政策保护应有益于银行业市场结构的动态变化。此外,这里需要明确的是保护而不是行政干预,其目的是为民营银行日后完全市场化运营积累物质基础和提高生存能力。

(五)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

支持民营资本设立银行,首先应进行金融改革顶层制度设计,有序推进银行破产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政策法规上营造有利于民营银行发展的市场环境。一般来说,银行业的风险高,但我们不能以风险大、门槛高为由不开放,而是要出台清晰、透明的准入标准,对民营银行进行系列制度安排,有效规范、约束其行为,既保证构建市场化、多层次、优势互补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又使云南省的民营银行始终不脱离健康的运行轨道。

(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民营银行比起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无论是从资本金还是经营经验都是不能同日而语,民间资本一旦进入银行领域,经营和生存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政府应加大对民营银行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经营初期可以进行税收优惠和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对于风险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政府可以通过民营银行的发放贷款的水平和绩效,采取减免,抵补风险的措施来保护民营银行。

第二,央行可以对其实行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或者采用差别的准备金率,来提高民营银行的贷款规模。民营银行到中央银行办理再贷款或再贴现业务时,中央银行对其可以适当降低其再贷款率和贴现率,以降低其融资成本。民营银行也可以适当提高贷款利率水平,缩短业务审批周期。此外,还可通过窗口指导鼓励民营银行在利率尚未市场化的阶段积极进行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第三,业务市场准入政策。适当地向民营银行开放一些国有银行限制受理但风险相对较低的业务,使其在市场内进一步发挥自身的独特功能和优势。

总之,上述扶持政策均是在民营银行发展初期的保护措施,在其发展成熟之后则应适时地退出,保证民营银行在市场内自主的生存。

参考文献

[1]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焦瑾璞,陈瑾.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3]丁文丽.大涓公河次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理论、基础与对策.人民出版社,2009.

[4]唐青生.农村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5]刘光溪.建设金融桥头堡.金融世界,2012(3).

[6]雷扬.昆明泛亚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2(2).

[7]赵文龙.西部地区保险资金运用面临“抽血”困境亟待破解.中国保险,2013(9).

[8]袁天昂.昆明建设泛亚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及对策建议.经济问题探索,2012(5).

上一篇: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下一篇:山西省煤矿安全管理人员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