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板书

2024-09-25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板书(10篇)

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板书 篇一

《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三次试验的过程及揭示的秘密。

【学习难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的联系。

[媒体运用]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了解蝙蝠和雷达。

(出示蝙蝠图片)

同学们,认识它吗?关于它,你们知道些什么?

(出示雷达图片)

同学们,这是什么?知道雷达有什么作用吗?

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蝙蝠和雷达》。

(二)熟读课文,扫清障碍。

1.朗读全文。

2.认读生字词。

3.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关注“蝇”“揭”的写法。

(2)学生书写。

(三)概括内容,质疑问难。

1.抓住要点,概括内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并用连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针对内容质疑问难。

同学们自己读读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从以下方面提问题:

(1)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

(2)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3)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四)依据问题,顺学而导。

感悟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

1.师范读课文。

2.同学们交流感受。

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

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八自然段,思考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

(1)边交流,边演示。

(2)通过比较,理解飞机夜行与蝙蝠探路的关系。然后完成课后的填空。

(五)总结全文,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由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了解仿生学。

2.交流人们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示。

3.好书推荐——《神奇的仿生学》。

[课后练习]

1.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阅读《神奇的仿生学》。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蝙、蝠、漆”等13个生字,会写“蛾、蚊、即”等14个字。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

教学难点

怎样使学生理解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6课。(板书:蝙蝠和雷达)

【设计意图:用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容易理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蝙、蝠、启、即、锐、系、铛、蝇、证、揭、障、荧、屏”

“蝙、蝠、蝇”的偏旁都是虫字旁;如“蝙”不能读成“piān”,“锐”翘舌音要读准,“荧”要与“萤”要区别开。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达、蚊、即、科、横、竖、绳、系、蝇、证、研、究、驾、驶”

指导书写:“绳”去偏旁加一虫字旁变成“蝇”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即”的第五笔是点。“蛾、蚊、科、横、证、研、驶”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朗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2.交流后展示并齐读一遍。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3.小结并质疑。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这个主要内容,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

(可能提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蝙蝠是怎样探路的?为什么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飞行了呢……)

4.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这些问题老师都明白,那么是老师告诉你们呢?还是——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扫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字的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设计意图: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五、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课下搜集有关蝙蝠的资料,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设计意图:资料的积累,有助于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3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飞行。以及飞机夜间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科学作品的能力和兴趣,激励学生从小热爱科学的兴趣。

2.初步掌握一般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文,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七、作业

练习写字词,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板书)。

1.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小朋友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七)布置作业

[评:《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文字的挖掘,传授科学知识,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还要使学生掌握说明文一般写法和阅读方法。教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读、想、说、议、练,努力做到融发展语言、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于一体。

一、教给方法,注重规律

1.按照整体原则,沿着由篇章、段落到句子、词语的路子进行。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后,了解到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能安全夜航。教会学生每接触一篇文章,通读后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写什么的方法。

2.理解“怎么写”。在教学中简单介绍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写法,引导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叙述方法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来解答问题。在解答问题的段落中往往有一个主句,而其余的文字则围绕这个主句进行叙述。本教学设计,以教会学生找一段话的主句(即抓基本要点),然后让学生去体会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进行分析、推理、概括的。这一主线是贯穿于始终。做到了以教示法,使学生在学中悟法,掌握一般说明文的规律。突出常识性课文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突破难点,循序渐进

《蝙蝠和雷达》的教学要点是让学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超声波为什么能探路的道理,知道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是因为装上雷达靠无线电波探路,这就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要把这个道理说清楚,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既是这节课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突破难点,使学生便于领会掌握文中所要说明的道理,我通盘考虑,精心设计如下:

第一步,通过第三、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让学生发现“段落围绕一个主句进行叙述”的规律,为下面重点段落的学习,初步打下基础。

第二步,从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上面学到的知识规律。先让学生找到第六自然段的主句“蝙蝠就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然后再看课文是怎样围绕主句具体叙述蝙蝠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

这部分板书的出现,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奥秘。用箭头、图示形象而逼真地标明蝙蝠怎样探路夜飞,使学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发出超声,耳朵能接收超声的这种特殊本领。这部分的板书,便于口述,加深印象,从而起到了帮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第三步,教学第七自然段,放手让学生熟悉运用上面所学到的知识规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使飞机也能夜间飞行,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的部分是:“相当于蝙蝠的嘴和耳朵”。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第一部分板书,用相似的有关文字和线条表明飞机夜飞的道理,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部分板书。(略)

为了面向大多数,让每个学生得到练习的机会,人人动脑,个个动手,我将印好的小练习纸条发给学生,分小组讨论填写。并让学生说出填写的道理,并按图示的内容,口述出飞机靠雷达夜航的过程。这样的笔练加口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改变了过去阅读教学只是单一的口说答问的形式。整个板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这样,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凝成了一个新的有机整体。

三、沟通联系,激发思维

1.在学生掌握了围绕段落的主句进行叙述的方法后,联系第5课《海底世界》,让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在写法上的异同点,从而懂得科学性的课文一个段落的主句可以放在这段的前面,也可以放在这段的后面这一知识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阅读相类似的课文。

2.在学生已完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扣住课题进行牵引:“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在这时提出这一问题,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都能明白雷达的发明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于是,我因势利导,话题一转讲:科学家就这样从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他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不断实验研究,进行发明创造。于是,再问学生:人们还从哪些动物、植物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过什么呢?让学生们联系课内外知识讨论“潜水艇”、“水草和锯”、“蜻蜓和直升飞机”、“人脑和电脑”等,激发学生对仿生科学兴趣。

3.在这堂课的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处处联系课外阅读知识。如讲到科学家第一次试验蝙蝠的眼睛蒙上后铃不响时,我设问:照这样说蝙蝠的眼睛是不起作用的啰!有谁从课外书中了解到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运用课外书中的知识,蝙蝠的眼睛不起作用,是因为它的视力已退化,是动物世界的“盲人”。又如,讲到雷达的荧光屏能显示无线电波所反射出来的物体时,让学生讲自己在课外书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以加深对课外知识的理解。

2.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二、新课程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设计。

五、教学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

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⑵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找一名学生将四张卡片“嘴耳朵超声波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所以课文的题目叫《蝙蝠和雷达》(师板书课题)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老师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多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向科学家学习,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二、新课程目标:

1、认识个生字,会写出12个生字,正确读写出14个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

3、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设计。

五、教学安排: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言:(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喜欢倒挂在树枝上休息,经常在夜间飞行,捕捉飞蛾、蚊子等昆虫。这是什么?雷达(齐读),谁知道雷达是什么东西?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广泛运用于天文、气象、航空、航海等方面。

师: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

(二)新授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课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提示:看看哪一句话既写了蝙蝠又写了雷达。

生: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齐读)

师: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使飞机可以在夜晚安全的飞行。

过渡:那么,蝙蝠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指名读

师:蝙蝠在夜间飞行,你觉得它飞得怎么样?(灵巧)

你是从哪句话中看出来的?划一划。

(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师:读出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⑴读到这里,你心里产生什么疑问了吗?

(生说)难道他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⑵(出示第二句话)谁能用疑问的语气来读读这句话,表达一下我们心中共同的疑问?

师过渡:同学们,既然我们心中都有同样的疑问,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小科学家,来研究和发现一下其中的奥秘吧、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师问: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证明了什么呢?(课件演示三次试验)

2、自由读,⑴找一找,科学家第一次实验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⑶用“首先……然后……最后……”有顺序地说一说科学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试验结果如何?生答: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个也没碰。

⑵小科学家们,从这个结果中你有何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来探路的。

3.第二次、第三次试验科学家又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演示第二次、第三次做试验的情况)

边演示,学生边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句式分别说出第二第三次试验是怎样做的。

师:结果怎么样?

教师小结:

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写试验时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详有略,同时使我们知道写试验情况时应介绍交代什么。望同学们学习这些写作方法。师: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后是否通顺?为什么不能去掉?

师:强调了嘴和耳朵是分工合作的,缺一不可的。

师: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生;(科学家对待科学的态度认真、刻苦钻研的精神,结论来之不易。)

师: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3.学习第六自然段

(1)自由读

(2)生说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探路的?

找一名学生将四张卡片“嘴耳朵超声波反射“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4)师补充: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六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六、自学第七自然段

1.自读第七自然段。

2.仿照前面把四张卡片“天线、荧光屏、发出无线电波,反射回来”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3.看着示意图讲述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雷达,所以课文的题目叫《蝙蝠和雷达》(师板书课题)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1、雷达的天线就像蝙蝠的(嘴)。

2、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超声波)。

3、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耳朵)。

教师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讲叙科学家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到原因,从而得到启迪。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安全飞行,使我们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这就是仿生学。你们还知道那些发明创造也是从生物得到的启示。(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鱼——潜水艇、松树尾巴——降落伞等)

3.《蝙蝠和雷达》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以猜谜的方法揭题:它长着一对翅膀,以昆虫为食,它喜欢在夜里活动。(蝙蝠)出示雷达的图片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难读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默读课文

1、课文中如何写蝙蝠与雷达的关系?请大家默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读一读文中写两者关系的句子。

填表助学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默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表中加黑部分为需填写的内容,答案供参考,只要学生抓住要点即可,语言是否简洁不做重点强调)

试验顺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试验方式

把蝙蝠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铃铛的屋子里飞。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试验结果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试验结论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交流: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补充知识: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息与其它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

5、小结:

a、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反复、终于”)

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七、八自然段,想一想下述问题。

2、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a、请用图示表示蝙蝠探路和雷达探测。(下列图示供参考)

嘴巴 超声波 障 天线 无线电波 障

碍 反射

物 反射 碍

耳朵 荧光屏 物

(蝙 蝠) (雷 达)

b、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拓展补充

4.蝙蝠和雷达教学反思 篇四

最近我校梁校长,又引领我们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尤其自己还执教了一节校级研讨课,让自己豁然体会:一节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课学生才是收益的课,一节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地融为一体的课,学生才是有所得的课。

今天自己将自己的这一段收获重组《蝙蝠和雷达》:一、填表。自己填第一次试验的表格,复习填表方法;放手填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过程表格。两次的学生有方法的做,既清楚地了解结合课文填表的方法,又深刻地明白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二、重点句式的理解。引导学生反复读文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结合资料理解,想象理解……不同层次的读文,不同方法的理解,学生真正走进课文,走进科学家,走进试验过程,感受科学家的伟大。

5.《10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篇五

10、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多媒体图片出示)

那么,什么是仿生学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到40页的资料袋,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多媒体出示词语)

2、再次默读课文,圈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3、跳读:快速找到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试着使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者与同桌讨论等方法去理解。最终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再共同解决。

4、再读文本,找到文中的过渡段,试着划分逻辑段。

三、归纳文意

1、刚刚我们进行了逻辑段的划分,现在请大家试着归纳每个逻辑段的大意。

2、教师带领同学们对逻辑段进行总结段意,然后再尝试使用串联法将文章大意概括出来。

3、探讨交流。同学们同桌自由进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看法,然后请同学进行课文大意复述。

4、教师小结。

四、拓展提升

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长期发展中,与大自然相互依存。仿生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从古至今,人类从自然身上得到了很多启示。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仿生学的例子呢?

6.《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板书 篇六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理解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仿生学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谁能说一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播放短片)从片中你找到答案了吗?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短片中的试验我们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份试验报告。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3.师述: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4.生齐读这句话。5.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行吗?为什么?看了这个试验证明,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6.师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7.指名回答。

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9.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0.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1.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 2,学生自学第7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

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

线→无线电波 →

障 雷达

\荧光屏→无线电波 →

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四、复习巩固

1.(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3.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板书:发明雷达)。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仿生学,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信息,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仿生学事例,教师适时补充资料)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学生交流想法)

3、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真有创意,老师支持你们!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吗?(同学谈收获。)

4、小结: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有兴趣的同学希望你在课下继续查找阅读一些有关仿生学的读物,有关发明创造的读物,在不断的阅读思考中,看看你能不能萌发出奇思妙想的创意,我非常期待着我们四(1)班小发明家的诞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推荐理由:

1、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赞赏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理解表达。这节课教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蝙蝠和飞机的飞行示意图,小组内共同完成思考,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2、新课程注重教材内容自身的综合和学科之间的整合,因此一节好课更应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进行创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节课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课前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了解什么是仿生学,为突破第二课时的重点作好了准备,课上学生和教师共同交流收集的资料,进一步加深了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为课堂注入了活力。更可贵的是教师没有满足于只是交流资料,而是让学生也说说自己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和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的发明创造,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创新思维也得以培养。

在我校的教学研讨课活动中,我校的张焕英老师的《蝙蝠和雷达》一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课堂气氛民主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节课吧。

《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3、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理解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仿生学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谁能说一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

二、学习课文第4、5、6自然段

1.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短片。(播放短片)从片中你找到答案了吗?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短片中的试验我们课文中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先自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共同研究,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一份试验报告。

2.指名回答完成的试验报告。(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用多媒体出示答案。)3.师述: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找出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并划上横线。(多媒体出示这句话的内容。)4.生齐读这句话。5.师:“配合”是什么意思?去掉“配合起来”行吗?为什么?看了这个试验证明,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现在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齐读课文第6自然段。

6.师范读课文第6自然段,生思考刚才的问题。7.指名回答。

8.教师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蝙蝠探路原理。9.学生根据演示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0.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画出蝙蝠探路原理示意图。

11.小结:通过刚才的试验和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蝙蝠探路的办法。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多媒体播放飞机夜航)师问: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飞机没有眼睛,它怎么能在漆黑的夜里安全飞行呢?(靠雷达)那么雷达是怎么发明创造出来的呢?(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文中的哪个自然段讲了这个内容? 2,学生自学第7自然段,了解科学家是怎样摹仿蝙蝠探路的办法,给飞机装上雷达的。并画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的示意图。

3.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用多媒体动画演示雷达引导飞机飞行图,并画出示意图:

/天

线→无线电波 →

障 雷达

\荧光屏→无线电波 →

4.小结:学了这一自然段的内容,我们明白了飞机能在夜里安全飞行靠的是雷达。

四、复习巩固

1.(多媒体出示两幅示意图)学生比较两幅示意图的异同点。2.完成课后练习思考第2题。(学生把答案直接填在书上。)3.多媒体出示答案,学生订正。

五、总结拓展

1.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科学家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板书:启示),然后进行反复试验和研究(板书:反复),终于发明创造了雷达。(板书:发明雷达)。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仿生学,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信息,你有什么收获吗?(学生交流仿生学事例,教师适时补充资料)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如:蜻蜓--飞机、蛙眼--电子蛙眼、荧光屏--日光灯等)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从动物身上受到启示,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学生交流想法)

3、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真有创意,老师支持你们!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吗?(同学谈收获。)

4、小结: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小!有兴趣的同学希望你在课下继续查找阅读一些有关仿生学的读物,有关发明创造的读物,在不断的阅读思考中,看看你能不能萌发出奇思妙想的创意,我非常期待着我们四(1)班小发明家的诞生。

六、课后作业 1.朗读课文。

2.课后阅读有关创造发明的读物。

推荐理由:

1、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赞赏学生富于个性化的理解表达。这节课教师就注重了这一点,课堂上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蝙蝠和飞机的飞行示意图,小组内共同完成思考,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7.《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板书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的十一课。这是一篇讲述科学常识的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示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飞行的问题。这项研究告诉人们,自然界中生物的奇特本领,常常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学习课文3——8自然段,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3、培养自己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四、教学准备: PPT辅助课件、三次试验表、仿生学小资料。

五、课时安排: 2课时。本节为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入: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个探测装置,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课题却用“和”字连接。究竟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齐读课题。

2、复习: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课文主要讲述了科学家通过试验研究,解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

3、蝙蝠在夜间飞行有什么本领?谁能来说一说? 出示蝙蝠夜间飞行本领高超的句子,齐读。

4、那蝙蝠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科学家又是怎么发现它的秘密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4、5、6自然段。

二、熟读课文,思考问题。

1、出示问题: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的方式是怎样?试验结果是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

2、我们先一起来分小组合作读4-6自然段,熟读课文,就能解决上面的问题了。

3、小组合作读课文。

4、你们找到答案了吗?指名学生反馈。

三、小组合作,解密科学家的试验

过渡:老师看到许多同学都举起小手,迫不及待要和大家分享他们的答案了。不着急,老师准备了一个表格,要请你们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这个表格。注意,要分工合作,一个人写,其他人就负责找出关键词,用关键词来填写表格。

1、小组合填表作,师巡视。

2、小组汇报。

试验顺序 试验方法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蒙眼睛 铃铛一个也没响

探路与眼睛无关 第二次 塞耳朵 铃铛响个不停

探路与耳朵有关 第三次 封嘴 铃铛响个不停

探路与嘴有关

3、师::三次不同的试验结果结合在一起,证明了什么?。

(1)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

起来探路的。

(2)师提问:配合起来这几个字老师用红色标出来,我觉得它有点多余了,如果把它去掉行吗?为什么?(出示对比句子)使句子表达更准确

4、质疑过渡: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蝙蝠的嘴巴和耳朵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用“——”划出相关的句子。(1)指名汇报、补充。(2)找出关键词、排序。(3)学生画蝙蝠探路示意图。

(4)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是这样画的,你们看看这样画好不好?(5)看示意图说过程。

2、原来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过发出和接收超声波来飞行的。为了解开这个秘密,科学家容易吗?文段的哪一句让你体会到这一点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1)齐读。

(2)对比读,“反复、终于”可以去掉吗?从“反复、终于” 你体会到了什么?(试验次数多、时间长,过程艰辛)

(3)指名说感受、带感受度——科学家们在试验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试验失败、熬夜)

(4)你觉得要怎么读好这一句话?“反复、终于”要读出重音。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5)你能用终于造个句子吗?(通过努力,他终于考到了一百分)

3、指导朗读。

同学们,老师了解到,蝙蝠不但能捕捉反射回来的信号,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能够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齐读第七自然段。

五、自学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雷达,雷达是怎样工作的呢?它和蝙蝠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第8自然段,了解雷达的工作方式,并画出关键词。

2、你能用刚才学习第七自然段画示意图的方法来学习第8自然段吗?试着来画一画雷达工作示意图。

1、指名汇报,根据自己画的示意图来说说雷达的工作原理。

2、全班看示意图,说工作原理。

3让我们一起来齐读第八自然段,明白雷达是怎样工作的。

4对比一下蝙蝠探路示意图和雷达工作示意图,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5如果我们用“雷达”来替换掉“蝙蝠”,那“天线”“无线电波”“荧光屏”又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呢?

6、看示意图,说句子。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六、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1、同学们,科学家由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让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服务于人类。

这是属于近代的一门科学——仿生学。

2、同学们,其实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出示仿生学资料,师生配合读。

3、你们搜集到的资料还有哪些呢?

用“人们从()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的句式来说。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想法?你想从哪些植物、动物身上寻找灵感,发明哪些新事物?(可小组讨论)

七、师小结,延伸拓展

1、总结:同学们,动物、植物都是我们人类的好老师,只要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多观察,勤思考,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明和发现,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呢!

八、作业:

1、阅读有关仿生学的书籍,增长见识。

8.《蝙蝠和雷达》评课 篇八

听了霍老师《蝙蝠和雷达》一课,专题为“关注文体语言物质,训练言语表达能力”,我个人在听了这节课以后,提出了几个疑问。第一: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过程。为了突破“一问一答”的传统教法,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没有考虑到如何将教师的提问转化为学生的质疑,没有明确读文方向,然后老师没有扣住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达不到训练言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第二、以“字、词比较分析”突出不了语言基本功训练,也就是说没有关注文体语言物质。

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普类的文章,我们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常识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表达方式等语文形式的现象。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霍老师抓不住语言因素,没有通过对句、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不了科学常识。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写蝙蝠夜间飞行很灵巧。他没有要求学生找出表现蝙蝠灵巧的句子读一读,看哪个词最能突出蝙蝠的灵巧?当学生提到“无论…即使…也…、极细”这些词时,老师进一步设问:“多灵巧的蝙蝠呀!你能读出你的惊奇和赞叹吗?”将“无论……也……”这个复句关系渗透于学生的朗读中,力求在词、句的强调读中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再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句子,了解“配合、反复、终于”等词在文中所含盖的丰富意义,实现了文本“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三、注重课外延伸

本课第一次让学生接触到仿生学的知识,该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在教学本文内容后,老师让学生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仿生学的资料。例如,人们根据乌贼喷水的原理,发明了喷水船;根据海蜇的游动,发明了风暴预测仪;根据蝴蝶的外表特征,发明了迷彩伪装……这一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对人类模仿动物进行创造发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老师还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想象:你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想发明什么?以此来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第四、教师的板书形象化,意境化

小学生具有喜欢新事物、上课容易视觉疲劳等特点。因此,千篇一律或固定模式的板书势必会令学生厌倦。所以教师在设计板书时,可以运用有趣的字体变化和图画等手法进行板书。图文并茂的板书更能促进学生的选择性知觉,使学生的记忆更牢固、更持久。老师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板书,极好地梳理了课文内容,让人一目了然,也为学生练习叙述课文提供了拐棍。

9.蝙蝠和雷达教案 篇九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应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课文内容,明白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以及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积累运用语言,对照图,组织语言,说清楚蝙蝠探路的秘密和雷达的工作原理。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课件一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1.今天早上,我们预习了《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大家都知道,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课文为什么把它联系在一起了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课本解决问题。

2.首先,我们课前放松一下,走进字词林。猜一猜:(幻灯片1)

三人三木()三口()十五天()......

看我们今天的生字林(幻灯片2),你也能说出几个趣味题来让大家猜猜你说的是其中的哪个字吗?

在识记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如蝙蝠的蝙是第一声不要读成第三声)荧字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下面让我们走进词语林:开小火车形式领读;说一说你已经理解的生字词语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词语认读得差不多了,那么同学们课文读通顺了吗?分小组读。比一比哪个小组同学读得最认真,最整齐。并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并试着分段

2、课文读完了,看来同学们课前预习工作做得不错,希望再接再厉,在以后的预习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3、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1、2自然段)

第二部分:科学家们做了三次实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3-7)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三、研读重点段落

1、既然课文题目是《蝙蝠和雷达》,那我们应该重点研究的是哪一部分?(第二部分)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并拿出笔画出含有关联词的句子,并想想说明了什么问题?(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并用“即使......也......”造句

3、针对“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这一情况,作者发出了怎样的疑问。齐读,点名读,读出疑问语气。

4、真的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吗?不是。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组合作,默读4、5、6自然段,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试验顺序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

铃铛一个也响

蝙蝠夜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

第二次

把蝙蝠的耳朵塞上

铃铛响个不停

第三次

把蝙蝠的嘴巴封住

铃铛象个不停

先在小组,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互看图表,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迷的?

师小结:

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说一说你从句子里体会到什么?(感悟“经过反复、终于)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呢?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下节课我们再来阅读探究这些问题。

作业布置:

1、写一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2、仿照写句子。(即使...也,终于)

3、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内容。

4、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以及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二、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默读7、8自然段,思考上述问题。

2、以画促读,理解蝙蝠探路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嘴巴天线

超声波无线电波

障碍物障碍物

反射反射

耳朵荧光屏

3、填空,看图说一说雷达和蝙蝠之间的联系。

飞机上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三、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默读全文,说说你从本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阅读文后”资料袋“,出示有关仿生学的图片,补充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与探究兴趣。

四、作业布置

完成作业本中练习。

课后反思:

本堂课利用板书,突破重难点。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的工作原理之间的联系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我采用了简单示意图,直观地显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然后指导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再借助这两份示意图,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化难为易。

在学习科学家三次实验的经过,填写表格这一学习环节没有处理好,因为这一部分内容简单,而花时太多,挤占了后面仿写的时间。学生在复述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很好地运用到课文中的语言,只是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没有达到目的复述课文的真正用品。复述完后,如能带领学生再回到课文中读一读,回味课文语言,感情课文语言,体会作者写作思路的缜密,我相信效果会更好。

10.教学设计蝙蝠和雷达高静 篇十

西宋门小学

高静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 语文

3、课时: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

3、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探路的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4、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 【教学难点】

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探路的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准备】

1、科学家做的三次试验的试验表格

2、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题,提出问题,引发兴趣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11课《蝙蝠和雷达》(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同学们,看到课题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把学生提的问题标到课题上)

3、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蝙蝠和雷达,出示课件。

4、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两者之间会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11课。

(采用我县推广的“三小”教学经验,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 1 的能力,通过课件了解蝙蝠和雷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突破重点,弄清联系

1、通过看图片,我们已经知道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蝙蝠夜间飞行的本领怎样?(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质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

2、蝙蝠有高超的飞行本领,蝙蝠是如何探路的?蝙蝠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敏锐?科学家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早在一百多年前做了试验,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四、五、六自然段把手中的试验表格补充完整,课件出示试验表格。

①学生填表,填完后小组交流:根据填写的试验表格,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②课件出示三次科学试验的结论(这一环节采用我县推广的“三小”教学经验,使学生在多读、多说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明白了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从而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过渡: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

3、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七自然段,读完后,小组讨论蝙蝠夜里飞行的秘密。①小组讨论

②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③蝙蝠夜间捕捉蚊子图,出示课件

④师生共同画出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示意图

(通过课件这一辅助手段的运行,使抽象的科学原理生动形象化、显现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

④小结:蝙蝠的眼睛虽不行,但它的嘴和耳朵特别敏锐。老师在一份资料中看到:蝙蝠在一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它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的区分,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真神奇!

过渡:出示课件,白天飞行的飞机

4、出示课件,学生观看课件后,师问: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①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装上了雷达。雷达是怎样工作的?请同学们小声朗读第八自然段,小组讨论并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

②小声读第八自然段 ③小组讨论雷达的工作原理

④(出示课件第五、第六张)雷达工作的图片,学生看图片理解课文内容 ⑤学生动手画雷达的工作示意图,找一学生到黑板上画,教师巡视指导。(新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怎样学习。”我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来画图,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学生根据黑板上的示意图示意图小组讨论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夜行探路有什么相似之处?

(1)小组讨论交流(2)汇报交流结果

(3)(出示课件)形成性练习

(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4)学到这里,回到课题让学生回答: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5)小结: 人们从蝙蝠夜行探路中受到启发,制造出雷达,所以说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学生在分析、比较、练习中明白了蝙蝠和雷达之间的联系,生动化、趣味化了语文内容,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贯彻了新课标中要求的“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外延伸,扩展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发明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2、学生交流

3、出示课件,教师补充仿生学图片。

4、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进行的发明创造,是近代新兴的一门学科——仿生学。读课本P44资料袋。

(扩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谈话结束,激励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将来做一名仿生学家?(想)只要今后大家多学知识,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善于观察、善于探索研究,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相 信你一定能做到。

(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课件出示)

1、从小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

2、课下搜集科学家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制造了哪些现代化的设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课内转向课外。)

上一篇:公司早会主持词文本下一篇:新课程改革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