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案

2024-06-16

梯形的面积教案(精选13篇)

1.梯形的面积教案 篇一

《梯形的面积》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2.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掌握“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的。

二、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学活动步骤:

(一)复习引入:

(1)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2)复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运用。

(二)探索新知:

(1)学生操作实验,主动探究:让学生先自己设计方案,再汇报交流(2)比较分析,优化方法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智力闯关”)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呢?

五、课下作业(课外延伸)

六、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 × 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表示:S=(a+b)h÷2

2.梯形的面积教案 篇二

关键词:梯形,面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对梯形面积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属于直线型平面图形, 与前面已学的各种图形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学生预设】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将新图形转化成学过图形的意识, 本课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 方法可能多种多样,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上可能会出现问题, 要注意及时指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知识迁移, 自主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归纳能力, 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长对新图形面积研究的方法, 获得成功的体验, 提高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点】

本节课以探究梯形面积, 掌握并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主要内容, 其中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 利用已有知识把两个相同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和一般梯形通过割补、拼合等方法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等学过的图形, 并利用已掌握的图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本课时的难点。

【教学准备】

形状大小完全相等的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一般梯形若干, 剪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 (出示梯形图片) , 这是什么图形, 它的特征是什么?

师:今天老师想让你们帮忙解决一个问题, 现在有三个鱼塘 (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及梯形鱼塘图片) 这三个鱼塘是什么形状的?如果三个鱼塘都养同一种鱼, 估计每平方米可产鱼20千克, 求那个鱼塘产鱼最多?

设计意图: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遇到梯形鱼塘面积无法求出, 会产生出寻找计算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迫切需求。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没有算出梯形鱼塘的产鱼量, 为什么呢? (学生在此会提出疑问, 如:不知梯形面积公式, 不知道用什么数等。)

设计意图:设置计算梯形面积所需条件的悬念, 引发学生好奇心。

师:原来是不知道梯形的面积怎么算啊?好, 我们先放一放这个问题, 先来看看梯形的面积应该怎么求。

板书:梯形的面积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 谁还记得?那是怎么推导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转化图形的方法

小结:老师听明白了, 原来都是想办法把它们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再求出新图形的面积。梯形是否也可以通过转化的方法来求面积呢?

二、探索新知

1.想一想:梯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各部分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自主合作学习:学生利用教具自主探索讨论, 教师巡视,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根据发现填写发现卡。

【发现卡】

(1) 梯形可以转化成 () 。

(2) 梯形的面积等于转化后的 () 的 () 。

(3) 转化后的图形面积= () 。

(4) 转化后图形的 () 等于梯形的 () , () 等于梯形的 () 。

(5) 梯形的面积= () 。

3.汇报拼摆过程, 学生演示讲解。

4.师演示转化推导过程, 边演示边提问发现卡上的问题。

方法一: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边说边操作) , 这种方法是把梯形转化成了? (平行四边形) ;梯形面积是转化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 (一半) ;转化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 (上底+下底) ,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梯形的? (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上底+下底) ×高/2

方法二:可以用分的方法, 沿上底的一个端点做另一条腰的平行线, 这样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 (上底) ,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 (高) ;三角形的底相当于? (梯形的下底-上底) , 三角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 (高) ;所以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上底×高+ (下底-上底) ×高/2, 化简得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师:求梯形的面积还有很多方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探索一下其他方法。

5.归纳公式: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6.抽象概括:梯形的面积可以用S表示, 上底用a表示, 下底用b表示, 高用h表示, 那么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 (a+b) h/2

三、巩固练习

1.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解决预留问题。

(1) 学生完整叙述题目意思。

(2) 根据推导的公式, 在练习本上尝试解答。

(3) 学生说解答过程。

(4) 出示解答的完整过程, 学生对照检查。

2.选择条件, 计算梯形面积。

师:出示标有不同条件的梯形卡片, 学生根据需要选条件, 看能否求出梯形面积。对求梯形面积所需要的条件加深认识。如:只有下底、高、和一条腰;只有上底、下底、一条腰;两条腰和高;上下底、腰及高都给出, 选合适的条件等。

四、全课小结

学生谈收获、感受。

师:今天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 你们真棒!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发现并掌握更多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

自主练习课后习题第三题。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 ×高/2

3.“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思考 篇三

关键词:教学思考教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由于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通过操作、实验、探索等积累了探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即剪、移、转、拼等),并初步领悟了“新旧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都为学生自主探究、探索“梯形面积计算”这一新的学习任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中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其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亦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和日趋成熟的时期。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学生对图形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可促使他们的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三、教学目标

(一)利用迁移规律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四、教学重点

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梯形若干、直尺、剪刀。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大家一起读一下屏幕上的两个公式(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和三角形面积公式),这两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谁能选择其中一个讲给大家听一听?下面老师再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两种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为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做下铺垫,一方面回忆有关知识,为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了准备;另一方面突出“转化“思想的重要性,并提示学生在研究梯形时可以怎样考虑。降低一些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情境创设。

师:大家都喜欢看喜洋洋与灰太狼这部动画片吧?现在,喜洋洋的好朋友们被灰太狼关进了密室里,要想进入这个密室救出伙伴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密室的门上有一道题,只有算对了的人,才能进去。瞧!(出示一个梯形,标出底和高,说出各部分名称)这是一道求梯形面积的题,这回可把喜洋洋难住了,责怪自己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喜洋洋救出他的伙伴吗?(生:愿意!)

(三)探究新知。

1、操作:请大家利用手中的梯形,通过剪、拼等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并找到图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请马上动手试一试。

2、学生展示:

(要求学生说清楚用的是哪种梯形剪拼的,拼出了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将一个梯形从中点处裁开,将裁开的两部分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4)在一个梯形的中点处,画一条平行于上、下底的線段,延长上、下底,通过中线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师:观察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填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

师:还有哪些剪拼的方法吗?

(5)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填空:拼成的长方形的底等于(

),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

)。

(6)将梯形的下底延长,在上底的一顶点向下底引一条线段,使之

成为一个三角形,如图:

填空:拼成的三角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高等于()。

师:那你认为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学生归纳公式:(上底+下底)表示什么?(上底+下底)×高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7

1、总结:不管采取何种拼剪方法,得出的梯形面积是“上底加下底乘以高再除以2”。(再次验证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师:我们现在能帮助喜洋洋救出他的好伙伴了吧!(求密室门上梯形的面积)。

3、追问:想一想,计算梯形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些条件?

八、梯度训练

(一)判断。

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2、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

(二)一条新挖的渠道,横截面是梯形,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用篱笆围成一块梯形菜地,一侧靠墙。篱笆长30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九、板书设计

梯形面积的计算

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4.梯形的面积教案 篇四

1、出示平行四边形图。

2、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知道底和高会求面积吗?如果剪去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角,剩下的会得到什么图形呢?哪个图形的面积你会直接计算?梯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3、揭题。

二、新授。

1、出示梯形图。

(1)提问:这是什么图形?说说梯形各部分的名称。提示:求梯形的面积能不能像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一样,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

(2)操作实验。

反馈:你拼成了什么图形?指名拼一拼。指导拼法。①重合。

②旋转。哪个梯形旋转?一般可以怎样移动一个梯形?旋转到两下底成一条直线为止。③平移。

思考:通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反过来还可以怎么说?

2、出示直角梯形图。

(1)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又能拼成一个怎样的图形,动手拼一拼。(2)提问:拼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有什么关系?(3)观察:每个直角梯形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小结: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经过重合、旋转、平移的方法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并且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一半。

3、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思考:(1)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2)比较梯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4、填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完全一样的两个梯形都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呢?拿出梯形用同样的方法拼一拼,并把数据填入表中。

(2)从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说说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5、教学字母公式。

提示:可以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还可以将它转化成别的图形来推导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课后思考。

三、应用。

1、应用公式求梯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怎样求出梯形的面积?

2、学习例题。

3、完成“练一练”。

4、拓展。

四、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是将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来学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2、通过什么方法转化的?

3、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应用公式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除以2?

五、板书。梯形面积的计算

5.梯形面积的计算反思 篇五

《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从图入手。通过直观、形象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1.通过教学,让我更加明白:要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内驱动力之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这节课还经过研究提炼,让我认识到:在学生探究各种方法的时候,不必马上让学生统一到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规则公式中来。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后让大家一起观察,把各种方法进行沟通,理解,在统一。

6.梯形的面积教案 篇六

本学期, 我在校内上了一节研讨课———五年级上册的“梯形的面积”。反思设计教学方案时的点滴想法、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种种表现, 对如何做一节“三思”的数学课终于略有所悟。

【案例】梯形的面积。在学习“梯形的面积”一课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在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学生经历了数方格、把平行四边形切拼成等面积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在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 学生经历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 经历了把三角形剪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也就是说, 通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学习, 学生已经积累了将“新图形”转化成“旧图形”, 沟通两者之间联系再求面积的经验, “转化”的思想方法在学生脑海中已有积淀。在教材编排上, “梯形的面积”一课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 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 意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 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环节一:唤醒思想, 方法诱导。

(课件出示:小数乘法的转化过程, 三角形面积的转化过程)

师:静静地看一看, 你看懂了什么?

生1:1.2扩大10倍就是12, 0.8扩大10倍就是8。积就是要扩大100倍。

生2:两个相同的三角形面积等于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我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 在研究小数乘小数和三角形的面积的过程中, 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生3:把小数乘小数转化成整数乘整数会更简单, 求三角形的面积时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刚才的同学说到的一个词很重要———转化。当我们要研究没有学过的知识的时候, 常常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转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我们研究数学时会经常用到它。 (板书:转化)

环节二:充分活动, 积累经验。

师:今天我们要研究梯形的面积, 也是没有学过的。你打算怎么办?

生1:我打算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也就是说, 把求梯形的面积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2:我打算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求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乘2就可以了。

生3:我打算把梯形分割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师:每个同学都想一想, 你打算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想好之后可以动手做一做, 同桌两人为一小组合作。张老师给每一小组准备了一把剪刀、三个梯形。你们可以用其中一个, 也可以用两个, 甚至三个。转化之后, 说一说, 转化后的图形的和原来的梯形有什么联系。 (每小组有三个完全一样的一般梯形)

(生小组合作……拼、剪、折、移……方法在学生的操作中发现, 思想在交流中碰撞, 自信在尝试中树立)

师:刚才张老师在观察同学们转化的过程。我很欣慰。因为你们想到的办法太多了, 有很多想法张老师也没有想到。谁来跟大家分享分享?

生1:我先量出它的高是9厘米, 找出一半也就是4.5厘米, 剪下来, 旋转上面的小梯形, 就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加起来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的高的一半是梯形的高, 它们的面积是一样的。

生2:我把梯形剪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求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加起来就是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 高就是梯形的高;三角形的底是下底减上底的差, 高就是梯形的高。

生3:我把梯形剪成了直角梯形, 然后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

师:你这个方法用来求直角梯形的面积倒是挺好的。直角梯形的面积和原来的梯形面积一样吗?

生3:不一样, 少了两个小三角形。

师:如果把两个小三角形补上会拼成什么图形呢?

生3:我试试看。 (学生在长方形的宽边那里补上两个小三角形) 我发现了, 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 高就是一样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就是原来梯形的面积。

师:恭喜你, 你在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你的探索非常有价值。

(我观察到:学生想到的其余方法都是多次分割, 有的甚至是不恰当的分割, 不利于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形成过程)

师:给我一个机会好吗?我还有两种方法想向同学们汇报, 你们来看看行不行?

师:我先找到右边这条腰的中点, 左上角的顶点, 连接起来, 剪刀一挥, 剪下一个 (学生喊:钝角三角形) ;我旋转这个三角形, 和剩下的图形就拼成了一个大的三角形。孩子们, 你能看出三角形和原来梯形的联系吗?

师:刚才同学们想到很多方法, 都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其他图形。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以下 三种方法。 (课件出示) 你会计算转化的图形面积吗?

生1:我算第一种, 用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就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再除以2就求出了梯形的面积。

师:说说算式。

生2:我算第二种, 三角形的面积用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就可以了, 它也是梯形的面积, 不过也要先测量出上底、下底和高。

生3:我算第三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梯形的上底加下底的和乘高除以2的商, 不过也要先测量出上底、下底和高。

师:能想到用测量的方法是不错的, 不过张老师今天不要你测量, 我要把原来梯形的所有数据都告诉你们, 请你们选择需要的数据来计算行吗?

生:第一个图: (4+10) ×8=112 (平方厘米) ;第二个图: (4+10) ×8÷2=56 (平方厘米) ;第三个图: (4+10) × (8÷2) =56 (平方厘米) 。

师:那原梯形的面积是多少呢?

生:56平方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转化和计算, 你们觉得梯形面积的一般计算公式是什么呢?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生:我们认为梯形面积= (上底 + 下底) ×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 a表示上底, b表示下底, h表示高, 梯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呢?

生:S= (a+b) h÷2

环节三:分层练习, 巩固运用。

我设计了如下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

1.怎么求下列梯形的面积? (单位:厘米)

2.一个堤坝的横截面是一个梯形, 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3.已知一个等腰梯形的上、下底的和是10厘米, 高是6厘米, 求梯形的面积。

学生求出梯形的面积等于30平方厘米后, 再提出问题, 这个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以分别是多少呢?课件展示, 往左画最终会变成什么图?往右画最终会变什么图形?学生在图形的变化中体会极限思想。

课虽尽, 意未尽, 品其中成败得失, 在构建“三思”的数学课堂中我做了如下的努力———

1.教师要善思善问。学源于思, 教也源于思。在设计本节课时, 我着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在建构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要经历哪些思维过程?设计怎样的学习活动才能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探索的过程?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要体会和运用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2.在最近发展区内“摘果子”。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教师要考虑学生科学概念形成的特点, 为学生“摘果子”搭好脚手架。本节课我没有在开始就给学生梯形的上底、下底、高的数据, 让学生来转化, 同时算出面积, 归纳出计算过程, 而是分解成了三个思维层次。第一层:只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因为没有数据的困扰, 学生的思维就没有受到束缚, 得以尽情发挥。学困生也能在操作中有所发现, 在交流中对转化这一思想方法有较深的体会。第二层:先在没有给出数据的情境下说一说转化后的图形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可以更多地从方法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而不会盲目地用数据, 然后再给出梯形的所有数据, 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必要的数据计算转化后图形的面积;因为学生要选择, 思考必将更加深入。第三层:怎样计算原梯形的面积?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转化的经历, 有了计算的过程, 学生的讨论便是有理有据, 头脑里建立的梯形面积公式便有血有肉, 形象而且深刻。

3.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中, 学生经历了想、剪、折、拼、算等过程, 激起了探索知识的积极情绪, 克服了尝试过程中的种种思维障碍, 知难而勇进。脑、口、手并用, 积累了丰富的操作活动经验, 看着满黑板都是自己的研究成果, 孩子们兴奋不已。智慧的学习是鲜活的, 有生成、有碰撞才会有智慧的火光;智慧的学习是充分的交流、深刻的共同合作。本节课, 学生操作与探索的过程都是在小组的合作中完成, 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孩子们在“泳池”中尽情戏水, 学会“游泳”。

4.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是敢思敢想的保证。智慧的学习是自然的、民主的和平等的, 智慧的学习是畅所欲言、充分交流、才华展示的。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研究氛围, 用你亲切的眼神和孩子交流, 用坦诚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用信任的态度等待孩子的发现, 有时还要用请教的姿态询问孩子。让童言无忌, 让孩子们有充分表达的机会, 哪怕说得不够完整, 说得不够严谨。让学生在尝试和操作中亲自发现错误, 改正错误。

7.梯形的面积教案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梯形面积;思维创新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导或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把求解复杂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来求解。比如,在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梯形面积公式进行多种推导方法的探索,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一道中考题的剖析

在新的数学课标中,要求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要做到活学活用数学教科书,既要学好用好数学教科书的内容,又要注重用实际问题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考例题如下:有个厂家要给某学校制作一批学习课桌,课桌是个梯形的桌面,课桌上底长80cm、下底长120cm、高是70cm,求:制作每张课桌要用多大的木板?

在求解这个题目时,要让学生首先考虑如下两个问题:

1.制作课桌要用多大木板,这是求什么?

2.学生要说出梯形面积如何求解?求梯形面积要知道哪几个条件?它的公式是什么?

在对这道数学中考题目剖析之后,学生就能在试卷纸上进行梯形面积的求解,分别将该题目中所对应的三个已知条件带入公式中,就能求解出题目结果。

二、运用转化思想求梯形面积

在进行梯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已有知识和推理经验,放开思维把求梯形面积转化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已学图形面积的求解方法,通过寻找各图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自主探究运用不同方式、从不同的途径来探寻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是进行图形转换。在求解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面积公式推导转变成其他熟悉和已学几何图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运用拼接、剪切、分割等办法来分别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二是寻找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梯形图形转化之后,让学生分析探究转化后的图形面积与梯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梯形的两个底与高在新图形中如何寻找和计算?三是运用多种方式转化。(1)利用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转化。教材是把相同的两个梯形拼接成为平行四边形,由于平行四边形面积求解已经学过,这样通过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可以按照教材上公出的求出梯形面积。(2)把梯形转化成三角形。我们可以对梯形进行剪接,即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图形,先来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再把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加即可推导求解梯形的面积公式。(3)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来求解梯形面积。这两个基本图形的面积求解学生已经学习掌握,其面积公式推导方法如下:S平行四边形=上底×高,S三角形=(下底-上底)×高÷2,S梯形=S平行四边形+S三角形,经过简单推导就可得出梯形面积的公式,S梯形=(上底+下底)×高。(4)可以把梯形剪开再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形。具体做法是:顺着梯形两腰中线剪开,然后再把剪下的小梯形和下面的小梯形组合在一起,就能构成一个新的平行四边形图形。此平行四边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变成了原来的2倍,而高变成了原来梯形的一半。(5)把梯形剪开拼接成长方形图形。具体做法是:沿两腰中点的垂线剪下两个小三角形,再把它们拼接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上底和下底和的一半,而它的宽就是梯形的高。运用多种方法转换,能有利地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三、几点启示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多种方法来求解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从中可以看出,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的能力,特别是要给学生提供探究、创新的机会,使学生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用生活知识促进数学知识学习。由于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存在密切联系,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用途和价值,启发学生自觉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思维发散,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自主实践探究,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从对梯形面积的多种求解方法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1]万春丽.从一道中考题的剖析谈梯形面积的求解方法[J].中学时代,2013(8).

8.《梯形的面积》说课稿 篇八

梯形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出梯形面积。

2、通过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唯物辩证观的启蒙教育,知道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变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懂得用运动、联系的观点去观察、研究事物。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

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关键:通过操作实践,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探索梯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备用梯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同学们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

计算下列图形的面积:多媒体出示。

2、引入:

屏幕出现梯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图上告诉了什么?它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还不会计算梯形的面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3、回忆旧知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我们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又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课件演示)

二、探索解决问题办法,并尝试转化

1、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方案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时,采用了割补的方法、拼摆的方法,把要研究的新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再利用已学过的图形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又要计算梯形面积,怎么办呢?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尝试转化

刚才同学提出了用割补的方法、用拼摆的方法。那么,怎样来割补呢?

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指出:由于梯形的不规划,刚才的同学没有转化成功,其实是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来转化的,请大家看一看:多媒体演示割补转化。

那么,用拼摆的方法呢,你准备怎样来拼?

学生上台演示。

3、学生操作、实施转化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拼摆梯形。

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你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拼的?多媒体课件演示。

三、观察图形,推导公式:

1、观察

同学们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观察一下: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原来的梯形有什么关系?

它们的底、高和面积,大小怎样呢?小组讨论。

学生总结汇报后多媒体课件演示。

2、计算梯形面积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算吗,这个梯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同桌讨论计算方法。算式是什么?

算式中3加5的和求的是什么?乘以4得到什么?再除以2呢?为什么要除以2?

计算面积,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算式中的3、5、4分别表示梯形的什么,想一想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用字母表示梯形面积公式

阅读教材,加深理解

四、应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1、基本练习:

计算下面梯形面积

2、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并理解题意。

计算面积,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3、判断题

4、抢答题

5、测量并计算

9.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95-96页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梯形若干个,剪刀一把;课件。教学过程:

一、揭题

二、复习导入

1、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各是什么?

2、算一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课件出示)

三、自主探究、猜测验证

1、想一想,梯形的面积可能会和什么有关系?

2、梯形的面积公式应该怎样去推导呢?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

3、生猜想。(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

4、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公式,师随机指导。

5、生汇报。

6、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7、学习例3。

四、巩固练习(课件出示)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 =(a + b)× h ÷ 2

六、作业:课本97页练习二十一第2、4、5题。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对于个别学困生,我则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操作时,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分析如下: 突出体现了两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2、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拼、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上课时也显示出几点缺陷:

1、学生汇报时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行作重点理解,因而在引导公式时学生理解有难度,我才又在投影下重合两个梯形,让学生体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10.梯形的面积教学课件 篇十

等腰梯形

定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isosceles trapezium )

性质

1.等腰梯形的两条腰相等。

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底角相等。3.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上下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直线(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判定

①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②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③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

定义

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直角梯形。

性质

1.直角梯形其中1个角是直角。

2.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弱于非直角梯形。

判定

11.《梯形的面积》的评课稿 篇十一

2、通过动手操作,对课件的直观演示进行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起到了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的目的。

3、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内交流—选择可行的方法”这样三个步骤,完成了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4、激励评价到位,而且贯穿于整节课的全过程,这样能使学困生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

5、小组合作时学生感到有话可说,而且交流时目标明确,活动有效,小组长在组织时也有一定的秩序,体现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12.梯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十二

梯形面积的计算、关坪河九年一贯制学校 方运艳

设计理念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我在设计时,先通过我新买的包得侧面是梯形这一生活实例引入梯形面积的计算,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索出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用字母表示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中,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第三部分内容,本节课内容中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利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操作,渗透了旋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几何图形的位置变换和转化是规律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推导方法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中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设置了贴近生活现实的情境,通过多姿多彩的图形,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方法过程目标:

1、通过从手操作,使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类比迁移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学法:转化、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学前准备: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纸板、记录单、剪刀、学生分组而坐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以旧引新。

1、游戏:“老师说”。

2、旧知铺垫:快速的算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并说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指出梯形的各部分的名称。

4、举例:生活中有哪些梯形?

5、PPT展示生活中的梯形。

(点评:这虽然是数学教学,也渗透着情感教学。通过一个小小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回顾旧知,使学生明确我们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面积计算有关。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和PPT展示生活中的梯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问题引入:这是老师新买的一个包,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面是什么形状?你知道这个面有多大吗?想一想能不能依照前面求三角形的面积的方法,把梯形也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2、板书课题:梯形面积的计算。

3、自主探究,推导公式。

(1)学生小组合作,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摆。(若学生用一个梯形剪拼,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可)

(2)拼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议一议:剪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与原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呢?

(3)PPT演示拼摆过程。

①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过程。

②讨论剪拼成的图形的底和高与原梯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面积呢?并推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③另外根据学生的探讨结果,补充了解其他拼摆方法。(4)用字母表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b)×h÷2(5)计算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

(点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与VSO教学模式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学习。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路,并在有限的时间里推导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句话,再由多媒体展示拼摆过程,引导学生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我利用VSO教学模式开展活动,同时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要完成这个活动,就必须与其他同学合作。学生在推导过程中,既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联系实际,应用公式。

1、出示例题:一辆车玻璃的上底是40厘米,下底是50厘米,高是18厘米,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抽个别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

3、巩固练习:做一个小老师,给你的同桌或同伴出一道题。

(点评:教师引路,学生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四、灵活运用,课堂检测。

多媒体出示检测题。学生通过独立练习、个别上黑板、小组内讨论等方式进行检测。(点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重在方法指导,即解决某个问题的前提是分析问题的成因,再思考对策。这不仅仅是运用于今天的课堂教学中,以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如此。此环节培养了学生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同桌互相说一说,通过这节课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并抽取个别学生回答。

2、教师结合课件小结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表现评价鼓励学生。

3、拓展延伸:课本练习十七的第六题。

(点评: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收获的平台,给他们了一个总结与反思的机会。)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13.《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十三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88页《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点)展开想象引到(线段)又通过想象引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

同学们看这个图形,你会想到什么?(平面图形的底和高)想象这是什么图形的底和高,用工具在作业纸上将想象图形的另一部分补充完整,并在图下写出你所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达式。

学生汇报时板书所学图形的图片及面积公式,回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引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梯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⑴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如下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形状个数拼成的形状结论

……

⑵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⑶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凡是学生能想到、做到、说到的教师不限制、不替代、不暗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⑷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⑸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五)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感受祖国伟大的壮举,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2、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3、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教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88页《梯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出示学具超市—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对于个别学困生,我则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分析如下:

突出体现了两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超市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2、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拼、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上课时也显示出几点缺陷,(1)、学生汇报时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行作重点理解,因而在引导公式时学生理解有难度,我才又在投影下重合两个梯形,让学生体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造成学生失败后再补救的局面。

(2)、公式的推导形式单一,造成这一现象源于学具准备不科学。或教师引导不到位。

(3)、学生用字母代数推导公式时,我不注意先设定图形的那一部分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而是直接让学生生硬的套用,显示出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以上种种说明我的教学理念还很滞后,有待于更新、学习。)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在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通过复习,让学生明白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与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方法相似,都是把不熟悉的平面图形转化为熟悉的平面图形来计算。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想办法把它们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平行四边行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梯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这环节我是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交流,学生很容易得出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平行四边行的底相等,梯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梯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性面积的一半。

最后是让学生尝试练习求出梯形的面积,并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也有一些不足,学生在探索中,对个别学生辅导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探究的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动中学。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以及梯形的图形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能够通过拼摆独立推导出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领悟了图形转化的数学思想。

成功之处:

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准备的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拼摆,独立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所以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然后让学生思考能不能根据一个梯形进行面积公式的推导呢?从而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1)把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2)把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学生在探索梯形面积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更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问题解决策略意识的形成。

不足之处:

由于用多种方法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导致基本方法中出现部分学生不会叙述。

再教设计:

突出基本方法的教学,注意其它方法的时间分配。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新理念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如果我们将数学公式的教学仅仅看成是一般数学知识的传授,那么它就是一个僵死的教条,只有发现了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才能演绎出生动结论。这节课,我将知识目标定位为: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深刻体验和感悟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力目标定位为: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情感和意志目标定位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学习数学的方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整节课是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梯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着手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揭示课题后,我便对学生进行调查:哪些同学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哪些同学不但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并鼓励每一个孩子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新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中是自主的、是开放的,让学生体验了“再创造”。本节课的最后一道扩展题意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今天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前让学生回顾了这两天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方法,了解是用了“转化”的思想得到的。重难点都在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上。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在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回顾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再一次学习了画梯形的高,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后面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无阻碍。

首先,我提问学生,如果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的面积,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动手画一画,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此时学生开始畅所欲言,好多学生都想到了要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把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梯形的面积,此时如果我能赶紧及时的给学生一个高度评价的话,孩子们会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如果我能看到此时会思考的孩子们的美,才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不是吗?而我却没有那样做,还是因为担心教学进度的问题,只是稍作提示后就给赶紧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之后,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提示道:“想一想我们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聪明的学生立刻想到了要再拿一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把他两拼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我们就把这个梯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引导到位,学生很快能将梯形的面积抽象出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能够严谨且无懈可击。此时,如果我能够再一次给予学生真诚的欣赏,相信孩子们对数学的畏惧之感会消失殆尽。但吝啬的我依然是忙着赶进度,生怕因为一句表扬会耽误好多练习的时间。哎!

还有,本节课在课前我仍然是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在学生想到方法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上来拼拼看,然后找出拼出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进而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个梯形的面积,则1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看样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或者是用直观演示法更能够让学生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记忆和运用起来也必定是得心应手。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归纳出公式后给学生三个梯形(有两个把梯形的各边都写上,另一个没有给高的条件。)进行公式运用练习,最后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动感觉梯形面积公式的作用,即计算梯形木堆的面积。

但由于我课前准备做的不充分,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何止一二,还有:

1.在整个教学中又过于偏向推导过程和注重学生多种不同推导方法,时间占用了很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够充足。

2.由于推导出公式以后,学生在练习的时间很少,应该画出几个梯形图形,让学生应用公式求它们的面积,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后的教学要在新授部分多下工夫、下大工夫,但是不能把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研究新知的过程中,尽量浓缩自己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可喜的是,发现学生有所收获,看到学生有了进步,看到学生探究学生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运用“探究性学习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希望探究式课堂之路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越走路越宽。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梯形的面积》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自己解决了数学问题,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既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由于学生在探索中出现多种方法,因此,整节课就显得十分地紧张,有些推导的方法也不够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

1.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内交流—选择可行的方法”这样三个步骤,完成了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练习题的设计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计算学生比较熟悉的篮球场中的罚球区图形的面积,某些汽车侧面的玻璃面积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事物,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不足之处:学生手中的梯形学具应具有多样性(大小不同;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转化的过程中去体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一条件的重要性。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由于所有学生已经有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经验,因此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想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在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教学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想还是得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及时调整课堂设计,多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这样效果肯定会更好。多边形面积教学反思圆的面积教学反思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 上好每一堂课,要对教材进行加工,还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 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 , 发展的.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 , 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 , 关键的 , 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 ,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 , 通过选择 , 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 , 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 , 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 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需要自己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以下是我对本次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一、对知识点教学的反思 —— 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 ,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 ,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 , 他还要从 “ 教 ” 的角度去看数学 , 他不仅要能 “ 做 ”,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 “ 做 ”, 因此我觉得反思应当从逻辑的 , 历史的 , 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用“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求曲边梯形的面积。然而,这种思想方法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却不小,因为要真正理解这种方法必须对极限的思想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过,新课程似乎为了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不要求深入介绍极限的概念,其旨在用最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手段,使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亦是如此。基于以上原因,备课时我认为本节课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使学生获得“无限分割,以直代曲”的思路;二是对“极限”“无限逼近”的理解,即理解为什么将近似值取极限正好是面积的精确值。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对于在数学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 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不应把他们看着 “ 空的容器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 “ 空的容器 ” 里 “ 灌输数学 ”。这样常会进入误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 , 常常说要因材施教.可实际教学中 , 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 ,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所讲知识.这也许是自己一直以来教学的困惑与障碍。让学生多多思考 , 在本节课中未能达到预设目标,仍有“满堂灌”之嫌。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一、注重有关知识、方法的复习,为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复习引入环节,让学生会议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感受梯形面积与它的上底、下底和高有关系,为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做好认知准备,有利于他们利用已有知识推动新知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自主运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学具的割补、拼摆,共同探索将梯形转化成会计算面积的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各种办法。在展示汇报中,一方面让学生进行全班**流,使学生感受到应用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不同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各种的方法中,发现相同的地方,从而熟练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尝试运用与练习反馈相结合,促使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的掌握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出示梯形面积公式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梯形面积计算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通过情境促使他们对问题的理解,最后才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在反馈练习中,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独立练习结合起来,既提高了练习的有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在计算过程中,一些学生由于粗心,出现了一些错误。还有个别学生出现漏算、多算的现象。今后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我所讲的话并不多,都是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

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在有争议性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时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中,我作了一次集体性的评价:“哪个小组表现最好的?”在全课总结时安排了一次个性的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表现最好啊?你自己的表现呢?” 只有进行正确、适度的评价,关注学生共性的同时,更关注学生个性,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得到力量,勇于前进。

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可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通过动态图象演示,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演示出来,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安排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通过演示,加深对梯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通过了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理解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但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较欠缺。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我上了《梯形面积计算》一课,下面结合自己上课的感受以及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谈谈对这节课的认识。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来探索、研究新知识,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魅力。

第一、注重知识间的紧密联系

。在学习《梯形面积》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两节课的内容,并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梯形面积的学习虽然是一个新的内容,但是在方法上是有法可依的,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据此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密切联系之前的学习内容;而在研究过程中,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开展研究,表述结论,从而经历比较完整的研究过程。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本节课上也设计了相应的复习,主要是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复习。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复习公式的同时,将推导的有关过程进行一些整理,那么对学生研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无疑具有较强的正确迁移。

第二、强化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

从这部分内容的教材编排来看,突出体现了重研究过程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结论不重要。在上课前,我让每个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在研究过程中,我有意引导学生由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去探索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很容易想到这一点

。当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面积有什么关系,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观察,我对教材上提供的实验素材和内容进行了处理和利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出示了教材中的讨论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实验数据,并进行实验结论的总结性概括。最后在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关系的基础上,再进行公式的推导和相关计算练习。

第三、从练习反馈中全面反思本节课的有效性

从练习题反馈上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能够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面积。但是在练习第2题时,同学们读题后都是通过计算出面积判断哪些梯形的面积是相等的,从表面上看这道题的作用仅限于此。

但是如果我能进一步引导观察,学生还会发现这些梯形的高都是相等的,得出了在高相等的情况下,如果梯形的上下底的和也相等,那面积也是相等的结论。另外通过这道题学生还领悟到了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形状是不一定相同的。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2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小学生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节内容。它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起作为结束直线型面积的计算,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成为本册教学内容一个重点。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中向高年级过渡时期,其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亦正处于进一步发展和日趋成熟的时期,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学生对图形特征及各种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同时可促使他们的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本节的设计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2、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验证、推导、小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探索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转化的数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所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的图形,从而使学生自己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更为深刻,思维能力亦得到发展。

4、渗透数学中的变换思想,在转化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平面图形的旋转和平移,认识了解旋转和平移的含义及方法,以及其对图形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但在这节课当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只要是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3

本节教学内容是梯形的面积,是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目标有两个:

一、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问题。其中,目标一的达成度挺好的。目标一的达成之所以很理想,是因为本节课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两点。

一、大胆尝试,自主探究,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问题的存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2的教学正注重了这一点教师给予了开阔的目标(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推倒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给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学习,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二、强化实践,为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孩子的智慧生长在手指尖上。”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主动探索和发现图形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案例2的教学中,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把梯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教会学生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亲历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取了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的多向创新能力。这节课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在与老师的配合上还有待改进,其中部分学生的讨论不够积极,有个别学生不会参与讨论,不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气氛也有待改提高,不过学生对动手操作、推导公式倒是很感兴趣。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4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识别图形,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

这节课我围绕着“通过学生发现梯形与已知图形的联系,自主探究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体验和感悟学习数学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这个教学重点展开的。并注意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孩子,比如揭示课题后,先了解哪些同学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哪些同学不但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还知道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帮助他更好地完成学习的过程,并鼓励每一个孩子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新的收获。

不足之处:

1、学生活动不多,讲的有点多

2、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没有真正提高,还处于理想阶段

3、总感觉有点费力,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5

本课内容:课本第14页至第15页例题6、例7及“试一试”、“练一练”

本课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关于第二个环节的反思。

课前我让学生先将课本第117页四组梯形剪下,并且逐一标上数字,课堂上做这道题时我直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形,分组动手操作并填写表格,然后讨论表格后的讨论题。设计教案时,本以为图形已经标号分组,学生操作分析时应该不会有问题,但实际操作时,仍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有:1.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比较生疏;2.仍然有学生填写顺序出现错误;3.转化后的梯形数据分析有误;4.小组活动秩序混乱。5.回答讨论题时仍有困难。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备课时能够预想到这些情况,那么课堂上这些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我可以在讲授例题6时,借助事先准备好的图形,向学生演示怎样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转化成一个梯形,并让学生模仿操作,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观看课件里的动画演示。在学生操作例题7时,我可以先向学生分别展示各组图形以便学生对号入座,而不是全完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在解决讨论题时,我可以带领学生结合图形来分析数据,回答问题。如果我能这样安排的话,课堂纪律应该更好一些,教学效果也可以更好。

上一篇:寒梅煮雪作文600字下一篇:圣诞表白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