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精选8篇)
1.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篇一
主要研究如何才能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高效的具有可操作的多元整合的运作模式,用以指导和管理基于现实生活中乡土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研究方法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六.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月)。作好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必要的预测和理论准备,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开题。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4年2月——2015年2月)。课题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整理和分析资料。按计划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撰写活动方案,典型案例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观察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第三阶段: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2月-2015年6月)。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统计法、分析法等。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①以调查分析为起点,确立研究的起始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在我们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有哪些乡土资源可供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开发和利用。针对现状,设计和实施切实有效的操作方案,通过活动实践,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
②着眼整体联动,着力构建本土化环境下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在课程资源多元结构的情况下,其开发和利用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易变性,必须构建起本土化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系。
③注重务实多样,着力寻求乡土课程资源发展性开发的途径。 一方面乡土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的财力、物力、人力、网络设施等条件相当有限,要在这种反差下发展性地开发出乡土课程资源,必须找到有效的途径,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开发无果。
④有效生成,着力探索本土化环境下发展性开发和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模式 。
实践证明,没有相对稳定的模式规范,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会出现随意、无序乃至流产的局面。因此只有在基本模式的基础上,同时又要用发展性思路不断修正、超越模式,才能保证乡土课程资源动态化、可持续、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
2.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篇二
一、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的特点及优势
1.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
贵州铜仁地区许多农村自然风光迤逦秀美,如梵净山的鸽子花、茶园山的十景、松桃乌罗的溶洞、思南的石林等。既有深厚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绚丽多姿的现代发展色彩,还充满了独特的乡土气息。如果能熟练地把这些自然资源引进农村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不仅可以调节学生情绪,还能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
2.独具特色的民俗资源
贵州省铜仁市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传统节日等,把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带进口语交际课堂,既能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又可以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3.丰富的地方饮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地域的影响,铜仁地区汇聚了各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小吃,如“社饭”“ 棉菜粑”“马打滚”等各种民间美食都是农村学生常接触的,加之孩子的天性,一说到“吃”,学生定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吃”无疑是孩子最好的语言素材。
4.醇厚的乡土历史文化
铜仁农村地区还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虽风雨沧桑,却保存完好,如:滑石新营垴屯墙及复兴桥、文笔洞、岩董遗址、罗忠义烈士墓等。这些遗迹又往往伴有很多历史传说,经过代代相传,当地孩子都能说出一二。而语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理应把这些宝贵的乡土文化传达给学生。
二、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教材因素———城市化现象浓重
一线教师由于长期受主观教育经验的影响,认为所谓的课程资源就是教参、教材,仅仅定位于书本知识,致使农村学生虽然与大自然朝夕相处,但从他们走进教室的那刻起,便被无情地“禁闭”起来,然后日复一日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经典”知识。殊不知,课本中的很多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距离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很多东西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是那样可望而不可即。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76项口语交际训练内容分析发现,在介绍类、独白类、交往类、表情类、讨论类,图画类、情境类、话题类等诸多内容中,都有部分内容离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不适合农村孩子学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化。现在的教育偏向城市的需要,“以城市的发展规格为标准,以城市的需求来制定教育相关的政策和制度”[1],导致了我国的农村教育尤其是西部农村教育,无论是教育经费投入还是教育师资投入都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使农村教育“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第二,课程文化取向精英化。很多人认为农村文化是一种“贫穷”“愚昧”的文化。而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过程又是编者对文化价值的判断过程。由于长期的教育政策的左右,编者选入语文教材的文化内容必然是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城市精英文化,这样教材内容城市化现象浓重就成为必然。
2.学校因素———成绩决定绩效
当下,部分农村小学,教育主管部门的几个领导掌握全镇上百名教师的绩效工资分配权,年终考核时按学生的成绩给教师分配绩效工资。学生的成绩高,教师就能多享受一部分绩效工资。有的年轻教师虽然教学较有特色,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很多有意义的活动,但是由于学生成绩稍微靠后,绩效工资就被无情砍掉一截。学校的这种决策,严重地背离了新课改精神,极大地打击了年轻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比如,我们在对铜仁市松桃县太平乡中心小学运用地方资源教学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只有不到6%的口语交际课堂运用了地方资源,这无疑也是农村学校的一个缩影。
3.教师因素———教学墨守成规
在西部的村小,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后继续任教的,他们虽然实际教学经验丰富,但是很多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课程教育,自身知识结构单一、老化。传统的教学观、课程观和师生观已经在他们心中打下深刻了烙印,“师道尊严”的思想无法改变,这些观念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完全背离。加上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导致这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长期坚持墨守成规的教学思路。他们不会在已有的教育基础上动脑筋、想办法,发现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在他们的带领下,学生虽能轻车熟路地钻进课本,却难以走向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严重地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
4.家长因素
农村学生的家长认为孩子只有学到更多的书本知识,才能考出好成绩,才能升大学,才能“光宗耀祖”“出人头地”。所以他们反对学校实施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活动,反对学生参与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的实践,其原因就是害怕这些课程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认为这些都是与考试“无关”的课程。家长的这种态度必然影响学生的选择,以至学生处在学校和家长的夹缝中无法选择,当然也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5.投向因素———资源分配不均
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往往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资源开发氛围,组成一支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开发队伍。在对铜仁市实验小学和铜仁市松桃县太平乡小学的调查中发现:铜仁市实验小学全体教师中,有两名省级特级教师,其余大部分是小学高级教师、一级教师,只有一名二级教师。而太平乡小学的二级教师却占了全校教师的56%。这样的城乡师资差距不但阻碍了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
三、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策略
1.突出本土化,重点建设乡土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的外延是生活。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农村课程资源先天不足。但是在新课改精神的倡导下,农村丰富多彩的民间课程资源以崭新的身份无可抵挡地出现在教育领域。
(1)立足乡土,转变课程资源结构。所谓立足乡土,就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把具有农村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作为首选,使所选取的课程资源具有本土化特征。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虽然非常丰富,但现代文明成果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集中在城市,往往让农村学生可望而不可即。且这些文明成果对他们的发展必不可少,农村小学在一定程度上引进这些课程资源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农村小学可以立足乡土,学习借鉴城市学校对现代文明成果的开发方式。这样既降低了成本,又贴近学生生活,还很好地转变了农村课程资源结构。
(2)立足乡土,充分开发地方资源。农村地区的很多课程资源是自然天成的,并不需要怎么加工就可以拿来为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服务。以铜仁市的九龙洞为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很多问题:九龙洞是怎样形成的?在进洞时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进洞后看到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九龙洞给当地带来了哪些好处?等等。学生可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交际训练。虽然有些问题学生回答的不一定正确,但这种贴近学生生活而又主题明确的话题能够让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得到很好的训练。
(3)立足乡土,利用生产劳动资源。农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农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他们可以随时看到城市学生所看不到的农具、农副产品,这也是农村特有的优秀课程资源。将农村生产劳动课程资源运用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时候,要将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的农业管理方式等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对学生讲解,努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致力于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除此之外,还要让学生深入农村农业生产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最后再让学生把实践中学得的经验知识拿到口语交际课堂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增长了农村学生的见识,增加了劳动交际素材,还提高了交际水平。
2.提升软实力,充分开发教师课程资源
农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是整个农村小学语文教育活动的领导者。要想改变当下农村小学语文教育现状,首先要培养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有效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是在短时间内提升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提高他们课程资源开发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就要舍得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去组织落实。培训过程中必须通过硬性指标或后期考核的方式,保证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够提高意识,认真地去学习。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是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力、充满灵性智慧的重要资源,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最基本形式。
(2)积极吸收新鲜血液。要想彻底扭转农村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低下的现状,光靠培训是不够的,必须把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农村教育领域。比如现在很多高等院校都在招收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再将其分配到农村基层教育领域。一个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程资源开发氛围。这样一批有一定课程理论的年轻教师,必将给农村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生机。
(3)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城乡学校要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定期把城市学校较为优秀的教师,特别是课程理论专家选派到农村学校,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辅导,也可以派农村小学较有潜力的教师到城市学校去交流学习。这样既增加了城市学校教师对农村的了解,也扩展了农村教师的课程视野,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促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新课程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注重创生性,开发利用学生课程资源
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而学生却是最根本的课程资源。要在农村小学上好口语交际课,就必须对每个学生的自身情况及家庭背景认真了解,在熟练掌握这种差异化课程资源的前提下尝试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敢于表达。在对当地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口语交际书面化严重,不敢直接发言,或发言之前都事先经过书写,没有信息直接交际。最突出的问题是普通话差,方言太浓,缺乏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所以,要使农村小学生敢于表达,首要任务是增强普通话标准训练,提高普通话水平,消除学生怕说话的心理障碍,培养敢说话的勇气。因此,教师在口语交际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设上限要求和下限要求,让不同交际水平的学生都能以自己的实际水平为立足点,找到能够表达的东西。
(2)鼓励学生乐于表达。具体的交际情境是学生语言的“活水源头”,没有具体的语言情境,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就很难进行。因此在口语交际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交际情境,不管是虚拟的情境还是真实的情境,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调动学生的交际欲望。首先,借助小动物“说”。小动物是鼓励学生开口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各种活泼可爱的小动物能唤起学生养动物、陪动物玩耍的美好回忆,激起他们说话的欲望。其次,借助故事“说”。小孩子是最喜欢听故事的,在农村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民间故事。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可以示范性地给学生讲述民间故事。以九龙洞的“小龙女与董岩”的故事为例,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在组内编故事,再在小组与小组间比赛,然后教师可进行激励性的引导、评价。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善于表达。农村小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经常出现词语搭配不当、语序混乱、表达啰嗦和想说又难于组织语言的状况。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规范性。在平时的交际中,教师要对学生言语中的语病给予及时的纠正,教给学生基本的表达技巧,学会倾听、相互尊重、相互团结,使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跨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丽群.农村课程资源开发深层困境:乡村文化边缘化.中国教育导刊,2009(7).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蔡伟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篇三
关键词: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39-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一、农村小学的语文课程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认识上曾有误区:农村小学的语文课程资源处于劣势,如文本资源匮乏、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水平低、学生视野相对封闭等。近几年来,这种状况已大为改观。我们农村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操场、植物角、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电子备课室等硬件设施。经过学习培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水平不断提升。
其实,农村小学的语文课程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广阔的田野,淳朴的农民,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四通八达的村村通公路,鳞次栉比的新农村楼房,都在诉说着家乡变化,处处蕴涵着教育价值,潜藏着教育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农村课程资源,不仅是“大语文”教学观念的体现,还会使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中实践、探索、体验,使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所以,农村学校缺少的不是课程资源,而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重视不够,缺乏对于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和能力。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不能及时地被加工、转化和进入课程实践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农村小学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开发出适合农村小学生的课程资源,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研究和探索实践的课题。
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中,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无穷无尽,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处处留心,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学资源开发者,把教学资源引入教学活动之中。
(一)开发和利用农村自然的课程资源
农村自然的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田园风光、蔬菜果品、鸡鸭牛羊……都是学生熟悉的。开发和利用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学生才会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由此产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感。这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教师应有的教育理念。
1.欣赏田园风光,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资源。春赏百花争艳、夏听百虫啾啾、秋历丰收喜悦、冬看冰封雪飘,当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心仪自然之美时,只要稍作点拨,他们就会心领神会,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去描述见闻。让他们用优美词语、句子来描绘眼前美景,或者背诵一些名段、名篇来抒发心情,或者拿起纸笔写作,还可以用画笔画出这美丽的景色。
在《咏柳》一诗的教学中,我把移动黑板放在柳树之下,同学们看着枝繁叶茂的柳树,碧玉一般随风拂动的枝条,诵读着古色古香的诗句,深深沉浸在优美的学习情景之中,整堂课充满了诗情画意,收到了在教室内上课无法达到的效果。
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运用了语文知识,积累了作文素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农产品和语文学习相结合。孩子们自幼生长在农村,对农家的蔬菜、水果、家禽、粮食、干果等都很熟悉,对它们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有深刻的印象。禾苗在乡村田野随处可见,当教到一年级上册识字(一)时,文中的“禾”就可以结合学生所见,让学生说一说麦苗的外形特点,深刻记忆字形,了解象形字的特点。再如学习《比一比》时,学生对韵文中出现的所有果品和动物都十分熟悉,识字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任务得以较好地完成。
实践告诉我们,乡村孩子的见闻也不少,乡村特有的物品和学习语文结合起来,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开发和利用农村社会的课程资源
农村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多姿多彩的:村办工厂、道路的通畅与线条美、乡土音乐、经济活动和人际交往、宗教伦理与风俗习惯……这些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是语文课程的源头活水。开发和利用社会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从小了解社会、参与社区活动,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的素质。
1.凭借学生的经历体验,深刻理解课文。学生自身也是特殊的课程资源。他们有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家庭故事,如,做家务、田间劳动、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留守生活等,这些经历和体验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利用,把学生的这些经验同对课文的感悟结合起来。学生们亲眼看到自己的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动,中高年级的许多同学亲自在田间劳作过,他们诵读《锄禾》一诗,一定感悟良多。《祖父的园子》《麦哨》等文章都有学生自身的经历的影子,必能体悟深刻。
2.借助乡村的人际交往,开展综合性学习与实践活动。乡村淳朴的人际交往,为学生创设了和谐、开放的语境,他们容易通过访问、交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在活动中历练并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时代》时,要求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我与学生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分组调查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第三小组到村办工厂了解情况,到小卖部采访,了解了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数量,环境污染尤其是白色污染的严重情况,与一些农民企业家、果农、菜农大户和村干部进行交流,提出了解决办法,写出了有见解的小建议。
充分利用农村的人际交往,让学生实实在在去感知,谁家有困难就会帮助,相邻相亲一家人。从而促进学生纯真品质的形成。
3.利用农俗农谚,开创知识与经验积累的又一渠道。农村孩子应当了解并熟悉农业生产,培养热爱亲人、关心农业、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农业发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要组织学生观察 “农情”,写出“农情”作文。在对农村生活有切身体验的基础上,积累“农情味”十足的作文素材,学生不仅写出了具有农村特色、表达真情实感的好文章,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发现平淡的乡村生活蕴藏着这么多知识,他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开拓了作文素材积累的渠道。
积累乡土语言。课标强调语言积累,积累语言的途径、渠道很多,农民群众的语言生动风趣,富有寓意。如谚语、歇后语等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如在学习冀教版小语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八》的“读读背背”时,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收集农谚、俗语,并引导运用,使学生的习作具有个性特征和乡土色彩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语言个性化的水准。
(三)开发和利用农村人文的课程资源
农村人文的课程资源是指乡村文化,包括历史文化、饮食文化、社交礼仪文化、婚丧庆典文化等,乡土文化朴实生动,富有人情味,处处洋溢着真善美的气息,是最具特色的课程资源。
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乡土文化展览,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收集了风筝、剪纸、书法绘画、布老虎、各种绣品、瓷器等物品,陈列在课桌上,并请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艺术品,有的同学带来了几个村子村名的来历资料,有的讲了流传的民间故事、节日的来历,有的介绍了家乡戏河北梆子、有的介绍了家乡的名人……讲得声情并茂,听得如醉如痴。我趁热打铁,让学生用一篇日记写自己最喜欢的一件艺术品或一个故事,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些活动提升了学生鉴赏力、口头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4.小学数学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篇四
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既是学生数学知识系统性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思维提高、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合理的利用开发教学资源是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与普及,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在不断增加。从原始的教具教材到音像光盘,从单一的实物到多媒体的应用,从固定的学校、班组这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到互联网、异地同步教学这个广泛开放流动的环境,教学资源在不断增加,从而为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在教学中适当选用新的课程资源,来增加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规则、方法或技巧的理解,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对已有的资源优化整合,以达到教学目的
2.1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时至今日,科学飞速发展,学校的教学设施也相当得到改善。为了体现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动用全部认知和情意方面的储备投入学习过程中。如在上《认钟表》时,我就用了多种教学媒体。先运用实物让学生感知时间的概念,再运用电脑显示出钟表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既让学生动眼、动耳、动手,还让学生动了口,突破了认时间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我利用电脑的优势,设计了一个活动的钟面同时配上动听的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师生之间的交流融洽了,教学效果自然比“一言堂”好得多。
2.2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参与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有效的内部驱动力,合理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就可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乐意去学。如:教学“8的认识”时,为了激发学习的动机,引起兴趣,教学中我特意安排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有趣练习,创设一个建构认知的情境。首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8根小棒放在桌子上,问同学拿出7根小棒,再放1根是多少根?然后要求学生用8根小棒拼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图形,看谁拼得最好。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拼的是什么图形,怎样拼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小朋友拼的各种图形都是用8根小棒拼的,于是引入新课《8的认识》。教学8的组成时,让学生拿出8根小棒分成2份,学生借助于学具的操作,学得自然就轻松了。又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一人得1个,另一得7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6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得5个;两个人各得4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四种分法与前三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四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2.3巧设疑问,创设情境。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提问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抓住思维含量高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我首先从不同类型的线入手,观察“直的线”和“曲线”,让学生感性认识“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接着让学生随着我的演示从“能否延长”、“能否度量”、“几个端点”等方面弄清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最后再通过学习教材的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起了新的知识,也掌握了学习、思考的方法。
2.4联系生活,加强运用。教学过程中,可能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第三册的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一课《东南西北》中,若在室内上课,学生接受的方向知识将是抽象的,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把学生带到户外,让他们找找日出的方向,联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以此为固定方向,让学生辨别一些树木、建筑物的方位。教师再稍加引导,有部分学生就能自己指出学校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又如在第四册的第五单元《测量》中的《千米的认识》中,把学生带到操场上,测量出10米的距离,请他们试试若手拉手,需要多少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走一走,大约走几步?然后让学生根据刚才步行10米距离所得的经验猜测:100米大约走几步?学生猜测后,再请他们走一走,把所得的数记录整理;至此,部分学生会以此类推:10个100米是1000米。教师再作引导:1000米=1千米,前面是用米作单位,后面是用千米作单位。课后可布置学生步测从家里到学校的距离。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用上,因此所学得的知识比较深刻,不容易忘掉。
3.优先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对教师备课,提供了方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既要坚持跟踪社会上新事物的出现,又要学习研究掌握,并熟练地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把新事物变成新的课程资源。这要求教师不但有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有长期坚持不懈的学习新事物运用新事物的韧劲。
其次,要合理选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对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予以必要的比较、筛选,使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更紧密地结合起来。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
5.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篇五
(二)农民工中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在农村技能型人才的带动和影响下,全县劳务经济主要呈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输出总量不断增加。我县劳务输出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近几年达到高峰。2004年,在技能型人才的带领下,全县输出劳动力196700人次,其中:当年在外务工时间满12个月的达64000人次,务工时间在6—12个月之间的123000人次,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9700人次。据统计,2005年全县外出劳动力将达到22万人次以上。从2000年至2004年,全县外出劳动力年均增加近2万人。二是劳务收入持续增长。2004年,全县外出务工收入88713万元,占农村经济收入的40.32%,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7.70%,比上年实际劳务收入增长30%以上,与2000年相比翻一番,人均劳务收入4510元,月均收入440元。但由于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务工前受训程度、工种熟练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其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务工人员达2700人,占外出劳动力总量1.37%。1万元至10万的占10%以上,5000元至1万元的占35%以上,5000元以下的占55%左右(其中,收入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仅占1.5%以内)。三是就业岗位相对稳定。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县外出务工致富能人组织、带领和推荐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达16万人次,占全县外出务工人员总量的80%以上。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岗位相对稳定,合同期限较长。在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建筑的69000人,工业制造的57800人,商业服务的38900人,运输的9300人;在省内务工23000人,省外务工173000人,其中:长江三角洲地区84500人,珠江三角洲地区23800人,武汉11000人,初步形成了以“两洲”为重点、建筑和制造业为主业的劳动力就业格局。
三、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分布不尽合理。全县农村人才资源呈现“五多五少”现象:一是在县外发展的多,在县内发展创业的少。县外的1744人,县内的仅364人;二是建筑、制造行业的多,第三产业及农林牧渔业的少。建筑、制造行业1379人(县内仅132人),占总人数的65.4%,其它10多个行业共计729人,占总人数的34.6%,农林牧渔业88人(县外8人),占总人数的0.04%;三是普通型人才多,优秀人才少。优秀人才86人,占总人数的0.04%;四是高学历的人较少,低学历的多。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仅25人;五是年轻人少,中年人多。
(二)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从调查统计的2108人来看,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人仅25人,有职称的人更少。这些少数的高层次人才还大多流动在外,县内许多产业科技含量很低,创新能力较差。
(三)管理体系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农村人才资源在管理上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监督约束机制。大多外出或县内农民工人才在经营方式上,还停留在小作坊阶段,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四)缺乏留人育人的环境。主要缺乏人才培养机制,集体或民营企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都想引进成熟的、有经验的、引来就能用的人才,而不愿培养有一定基础的农村技能型人才。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对待农村技能型人才没有优惠的人才政策和激励措施,工资、福利待遇不稳定。
(五)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尽管政府牵头,通过“扶贫开发培训服务中心”、“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培训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但力度仍然不够,人力资本和投资不足,而且有人片面地认为农村人才的培训是社会行为。
四、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一)坚持党管人才,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一是坚持党管人才,党不仅要管理党政人才、专业人才,还要管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二是根据各乡镇、各村的人才总量和结构需求,遵循人才使用的梯度原则,有计划分层次地培养深造不同类别的人才,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民工中人才资源的使用效率;三是向人才资源“柔性”流动的观念转变。坚持党管人才,就必须强化人才资源的“柔性”流动,实现农民工中的人才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大力吸收农村技能型人才加入党组织,大胆启用能人到乡村领导班子中去任职。
(二)完善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工作平台。一是加快完善农村人才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农村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建立人力资源档案,通过人才信息反馈,及时掌握人才市场的动态及规律,从而有利于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措施;二是加快搭建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平台。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制定出短、中、长期的人才培养和培训计划;三是加强对农村技能型人才的科学评价和职称认可。
(三)健全人才工作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才政策环境。一是强化人才竞争激励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技能型人才的学习、生活、工作条件,实施高强度的人才激励手段,进一步完善人才奖励措施,设立农村技能型人才专项基金,激励人才脱颖而出,多出成果;二是强化农村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健全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以机制建设推动市场功能建设,拓宽人才服务领域,提高农村人才工作创业的水平。
6.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篇六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诸多学校与教师却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为了课程教育开展而组成的各种辅助因素,如社会文化、教师的知识储备等等;从狭义上理解,课程资源就是指语文教材、多媒体等教材工具的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要通过不断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将资源与语文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是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被汉语言文化包围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必须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7.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篇七
一、目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从某些角度来看,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包括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1.教育方面的花费还比较高。据我们所了解,目前农村家庭最大的负担就是孩子的教育支出。根据调查结果,百分之四十的人认为教育支出占到了家庭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多;有百分之五十的人说教育支出占到了他们总收入的一半。农村有些家庭为了能让孩子上得起学还在外面借钱供孩子上学农名的收入本来就不是很高,这使得农村家庭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也很低。再加上我们国家倡导大力发展教育,所以教育费用也在不断的提高。这导致很多的农村孩子辍学,早早的就出去打工挣钱,慢慢地就影响了农村的教育发展。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农村学校中有一部分老教师他们在汉字认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汉字认识的不够全面再加上这些老教师上课时用的以前的繁体字,这给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而且农村老师大部分不会英语,而且还对一些多媒体不了解,不知道怎么去操作新型的设备。而且他们传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没有新意,有些问题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渐渐的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农村教学中教师们用方言进行教学,有些词语的发音更本不正确,这样就传授给了学生,在以后的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很难改正过来。
3.教学设施与办学条件差。我们调查了一些农民,问了他们关于教育方面的看法,他们普遍都反映的是学校教学设备太落后,学生接受的知识有限。不过确实如此,农村学校的硬件设备确实很落后,很多农村的中学没有开设语音教室,没有配备电脑,甚至连像样的实验室和图书馆都没有。在城市学校小学生早早的就开设电脑课程和英语课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语言能力。但是在农村的大部分学校学生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些课程。他们学的课程相当的单一,因为学校硬件设备落后和教室方面的不足像绘画、体育、音乐等相关课程学生们就不怎么学。城镇学校的学生认为平常的东西在小学生看来都是陌生的。但是,无论教育有多落后,我们还是应该全身心的去投入到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二、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挖掘创新的方法
1.将网络文化、信息文化带入农村。城市的文化比较先进,网络化、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城市,但是农村还没有实现网络信息化,农村的人们获取信息的突进很少,信息的不畅通对农村的发展有了阻碍的作用。所以为了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当下的任务就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为农村人带来一条信息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丰富农村的生活,使农村得文化更加丰富,从而促进农村发展。
2.农村的教学质量非常关键,教学环境和义务教育体制都需要改善,这样有益于提高农村的整体素质.这对培养农村人才和发展农村的经济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教师方面做到“优胜劣汰”。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教育方面同样也要实行优胜劣汰的考核机制,教师要实行严格的考核评比制度。要积极的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争取把教学质量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总结: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整合挖掘和创新农村教育,我们必须清楚的了解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与农村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情况和问题重视起来,采取一些办法去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必须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的素质。使国家繁荣昌盛。
摘要: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非常的落后,严重影响着国家教育的发展。为了提高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农村教育中,我们要想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就需要利用身边资源区开发一些新的资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课程内涵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就能更容易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去。农村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利用对老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8.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23.5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B)—0050—01
所谓学习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依据功能特点,学习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前者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能够成为课程素材或来源的因素,而后者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和环境等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因素。因此,我们的教学活动应该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积极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的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但是,“教师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不但体现在教师对外在的资源条件进行合理与充分运用,不但体现在通过自身严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宽厚的为人等人格魅力来感染和教育学生,还表现在教师自身的一些生理条件也是极好的学习资源。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与米”一课时,由于是外出借班上课,与同学们第一次见面,所以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猜老师身高”的环节,与学生进行了一番有趣的对话,利用自身身高的资源既向学生做了自我介绍,又巧妙地引入了新课。
二、开发与利用学生自身的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最基本的生态环境。课程资源整合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致力于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服务于这个目的,所有的学习资源都必须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即以学生作为课程资源整合的基点。而学生自身的一些生理条件,已有的生活经验等都是极好的教学资源。如学习“时、分、秒”时,让学生感受自己一分钟的脉搏次数,一分钟能跳多少下绳等;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身高;学习重量单位“千克”说说自己的体重等。同时,我们知道小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现象无时无刻不在进入他们的认知视野和认知领域,会形成他们“自己的活动经验”,这种“经验”正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我们常说“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其中就包含了这层含义。
三、开发与利用生活的资源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把“生活”看作教学的资源,要求我们首先要有“发现”的眼光,善于将现实有用的素材直接运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如面巾纸、日记本、自动铅盒、数学书等印有长度标记的实物,不但成为学生练习长度测量的“天然”工具,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毫米的认识等;其次要有“联系”的眼光,善于将抽象的数学内容附着到现实的背景,寻找它在生活中的“原型”,如认识20以内的数,通过钟面上的数字、温度计上的刻度、直尺上的刻度、运动员背上的号码、倒计时器上的数字等来增强学生的数感和体验;第三,还要有“应用”的眼光,善于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统计表的知识,可以统计一下全班同学对各种体育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从而对学校组织的活动提一些合理化建议;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帮父母测算一下家庭装修粉刷的面积与铺木地板的面积等;学习利率知识后,可以计算一下各种存款的利息,从而为自己的压岁钱选择一种最合理的存款方式;掌握了比例尺的知识后,可以利用地图测算一下自己假期准备出去旅行的路线及距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开发与利用教材的资源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08-11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10-19
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情况及对策研究09-05
浅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策略11-10
《小学数学课堂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小专题研究报告06-09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07-08
浅谈农村小学三生教育的有效实施07-22
应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的思索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