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举例

2024-07-26

新闻导语举例(共10篇)

1.新闻导语举例 篇一

1、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2、本报武汉专电 3月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发生一起液氨泄漏事故,造成数十人不同程度受伤。(204月5日《湖南日报》)

这条导语只有一句话,31个字,它把新闻事实中的.时间、事件、结果三要素十分清楚地作了交待,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让人一目了然,明白无误。可谓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3、今天下午,记者终开见到了陆蓓英。撩开门帘进来的,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妇女。她一头披耳短发,遮住了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年7月8日《文汇报》)

这条导语用“身材瘦小”,“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来描写被拐卖妇女陆蓓英的外在形象是最富有特色的,因而让人读之便欲罢不能。

4、新华社7月16日电 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2002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这则导语构思奇特,打破了追悼会消息的传统格式。追悼会消息的导语,过去往往是“某月某日某人追悼会在某地召开”,几乎是千篇 一律,刻板至极。这条导语则一反常规,一开始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向“鲜花、翠柏丛中”,“金山同志的遗像”

[1][2]

2.新闻导语举例 篇二

导语写作, 是消息写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抓住或者失去受众, 首先取决于新闻导语, 有时甚至取决于导语的最初几个字。一个好的导语, 一方面要反映出新闻的要点或轮廓, 引出主题以及阐述、解释这个主题的新闻事实来。另一方面, 要唤起受众注意, 引起受众的兴趣。美国《底特律新闻》社论作家杰克·海敦曾经说过:“导语是能吸引往下看的关键。”可见有无明确的导语或者说有无一个好的导语是决定一条消息成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新闻导语发展到今天, 已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 按照表现手法,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新闻写作的经验, 以为可以把导语简单地分为叙述型导语、描写型导语和议论型导语这三大类型。

(一) 叙述型导语。

这是我们应用最多, 消息中最常见的导语类型。可以说, 平铺直叙是它的主要特征。这类导语中常用的有陈述性导语、概括性导语和对比性导语三种形式。

陈述性导语。这种形式的导语就像平时写文章一样, 讲求平铺直叙, 但要有自己的特点, 那就是能吸引人。

概括性导语。它用直接叙述的方法, 把新闻中最重要、最引人的事实和思想, 经过提炼、概括, 简明扼要地写出来。它的特点是摘其精华, 高度概括, 开门见山。

对比性导语。就是把现在的情景和过去的情景, 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另一处情景相对比, 使之相映成趣。它的特点是着眼于当前讲过去是为了衬托现在。

(二) 描写型导语。

就是对新闻里的某一有意义的特殊的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以造成气氛, 增添声色, 引人入胜。

这是导语中比较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一种形式, 采用这种描写时要简洁, 记者要深入现场, 要有现场的真情实感, 否则容易在细节上失实。描写型导语在导语写作的改革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新闻导语的写法一百多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新闻学将新闻导语的写作发展这样划分:第一代导语是简单地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第二代导语是面面俱到的五个W;近些年来较为流行的多以描写为特征的“第三代导语”, 灵活、机动、突出、多样, 其写作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第二代导语的否定。

(三) 议论型导语。

新闻是用事实来说话的, 一般应少发或不发议论, 但如果议论运用巧妙, 一样可以写出受人赞赏的好新闻。议论型导语又可分为三种:引语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和评论式导语。

引语式导语, 也称引述式导语。即引用新闻人物重要的讲话或经典的熟语、诗歌, 放在新闻导语中借以概括地表达新闻事实或揭示主题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设问式导语, 又称提问式或问答式。在消息开头提出读者关心的某个尖锐的问题, 然后加以解答, 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沉思。这种导语的好处是把新闻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介绍的经验更突出、更尖锐地提出, 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沉思。但要注意的是, 这种导语所提出的问题要适当, 不能无疑而问或故弄玄虚。

评论式导语, 又称结论式导语。在叙述事实的同时, 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 或者把事情的因果关系、现实意义明确地揭示出来。

评论式导语, 不仅告诉受众主要新闻事实, 而且通过结论充分揭示出被报道事件的意义, 增强宣传效果。写这类导语需要注意的是, 一定要冷静地、辩证地、客观地对待所要报道的问题。这一类导语结论或评论应是从主要新闻事实中提炼出来的, 一定要实事求是, 掌握分寸, 以毫不含糊的事实作依据, 反对夸大其辞, 耸人听闻和穿靴戴帽。

在我们日常写作中还有谈话式、对话式、感叹式等等导语形式, 无论采用哪一种写法, 都必须根据新闻特点, 从内容出发, 做到全篇的统一、完整、和谐。

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上,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

(一) 导语中必须突出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 写导语就要善于突出本质的内容, 不能说题外话, 掩盖主要内容。

(二) 导语要有新闻根据。导语的内容要具体、实在, 不能空对空。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鲜的事实, 同时, 在表达形式上还要力求新颖别致, 要尽可能地使导语出语不凡, 先声压人, 最好一开头就有摄人魂魄的力量。

(三) 导语应抓住事件核心, 突出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只有抓住了特点, 才能使导语具有鲜明的个性, 跳出一般化、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一般说来, 时效性强的“硬新闻”就应该把最重要、最新鲜的写进导语里, 而时效性不强, 本身又有趣味、生动有趣的新闻, 就可以在导语中突出最有趣的情节或场面。

(四) 导语中的背景材料不宜过多。导语中背景材料使用要适当, 更要为说明消息中的主要事实服务。

(五) 导语句子要简洁。

简明扼要表述事实是消息的特征之一, 写导语更要逐字推敲, 用最简洁的文字, 表达清楚最重要的内容。

(六) 导语不要重复标题。导语若重复标题, 让人一看就乏味。

3.电视新闻导语的优化与创新 篇三

【关键词】导语镜头 画面特征 电视新闻

导语是新闻的眉头,是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导语的运用能起到提炼新闻主题,吸引观众兴趣的作用。所谓导语镜头,就是电视新闻画面为了与解说词相呼应,需要有一个启幕的镜头。导语镜头虽然不是对主体事实的叙述,但可以先声夺人,直接影响到观众对整条电视新闻的兴趣。特别是在以画面为主的电视新闻中,一个好的导语镜头,可以使观众一看便知这条新闻的大致内容,引起观众继续观看的欲望。

现代社会的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大媒体,不断传播着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再加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无线、有线、付费电视等上百个频道的选择,使现在的电视观众变得更加挑剔。据了解,2000年台湾的专业新闻频道多达11个,以台湾2400万人口来估算,台湾新闻频道的密度高居世界之冠。①为了争取收视观众的最大化——不只是争取忠诚的观众建立固定的收视习惯,同时更要争取手握遥控器、随意转台的广大游离观众,台湾电视新闻栏目开始逐渐突出具有自身特征的电视新闻导语,以此在新闻大战中树立自己的风格,并且掌握电视独有的特性,使电视新闻在具象和抽象语言的兼容并蓄中产生最大的传播效果。

丰富的镜面视觉包装在台湾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已成常态,笔者归纳了这些新闻导语镜头的画面特征:

一、完善新闻细节,凸显电视新闻导语优势

大陆的电视导语镜头就如一碗清汤挂面,观众只能竖起两只耳朵专心地听播音语言。如果画面剪辑打乱了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破坏了整条电视新闻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观众就会听得很吃力。电视是视听双通道的媒介,而且相对于没有屏幕文字的画面配语音的新闻来说,屏幕文字的介入能使得语音描述与画面展现的内容在屏幕文字的帮助下对应得更加吻合,减轻电视的负功能。

电视新闻的细节对新闻报道来说至关重要,正如研究电视新闻语言学的黄匡宇教授提出的,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五个W和一个H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它并不仅指有冲击力的图像,还包括现场语言、播音、音响、屏幕文字等有吸引力的要素。②

信息传播所获得的价值大小,与其信息所运用的传播符号有着密切的关系。1967年出现了一种多渠道传播与提示—累计理论(The Cue-Summation Theory)。当时,该理论的提出者赛维瑞(Severin)指出,如果有适当的提示或刺激物增加,学习的效果也将增强。“提示—累计理论”指出:“当文字信息和图片并列展示在受众面前时,能相互提示,特别是能引起受众的回忆和联想,从而调动记忆库中的知识和信息,增强理解,加深记忆。数字技术更使得多媒体传播如虎添翼。”③

电视就是一种多媒体,同样适用“提示—累计理论”。一般没有屏幕文字与有视像化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其传播符号的区别如下:

无屏幕文字:播音员+播音语言+新闻画面

视像化屏幕文字:播音员+播音语言+新闻画面+屏幕文字+动漫+图表

显然,视像化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符号多于一般无屏幕文字或简单用屏幕文字的电视新闻,其新闻信息在多种符号的共同作用下表达得更加明确,受众对其的认知更快捷,记忆更深刻。

台湾电视新闻导语的画面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们把屏幕文字视觉化落实到标题和画面上,使平淡无味的镜头耳目一新。台湾电视新闻在每则新闻一开始播报时就上标,并尽量保持上标的状态,包括没有画面的简讯或新闻(口播新闻)在内,每则新闻至少要有一个以上的标题,有时还会有2个以上的大标替换让观众维持视觉的新鲜感。(图1)

二、“捆绑式”报道,强化导语主题

图2是一则“捆绑式”的新闻。所谓“捆绑式”新闻是最近几年电视新闻中较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它将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发生的同一类事件捆绑在一起播报,大大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将类似的报道集中在一起,并且将导语镜头制造成双导语画面模式就是一种“捆绑式”新闻报道方式。左边是刚播报完的家庭隐患,桃园母被虐杀人事件。右边窗口就是主持人正在报道的台南狠心杀瘫夫的家庭悲剧。这个导语画面同时又用了一个总的大标题:家暴多年 妻杀瘫夫钢杯砸爆头,再一次将正在报道的主题凸显出来。

一般情况下,纸质媒体的各条新闻都是独立成章的,它不需要有导语从中串联,而电视新闻则需要有文字在整档新闻栏目中起串联作用。这个特点在大陆电视新闻中的应用较常见,但结合新闻镜头作为播音画面的双导语画面,并串联在一起报道的这种捆绑方式,就比较少见。这种同类新闻串联报道的方式不仅找到了新闻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原本分散的、类同的、单薄的新闻显示出综合效应,还大大增强了新闻的信息量和分量,让观众加深对此类新闻的印象。

三、通过景别置换,制造导语悬念

图3这则新闻的导语镜头中,通过景别的变换,一步步地交代事件,并且观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更想了解事件的结果。画面首先运用了远景交代事件发生的位置,对画面中的重要人物进行定位(会场外执勤人员维护秩序,其中两人引人注目,关键词:马谢辩论,场外重兵,国安部队,黑水取经),然后记者再切到中景(两个头戴黑水公司帽子的警官被突出,并打上文字介绍他们各自的身份),最后特写交代特定的细节(镜头推到某个人帽子的图案标识上)。报道的同时还搭配了上文字信息,使这条新闻的主要内容立刻从基底凸显出来,这样不但有利于观众轻松地抓住新闻信息点,形成信息易受性,而且还为新闻制造了引人入胜的悬念。台湾新闻经常以设问的方式,引起观众注意,提高了电视传播的效果。

四、利用漫画特辑,使导语画面更精彩

台湾年代新闻在报道台湾国安局局长许惠佑的风化案时所用的动漫,很清晰地再现了不可能拍摄到的新闻画面。在此篇报道的导语镜头中,就能看到许惠佑被画面引申放大了出来,并且打上标题“伸狼爪?许惠佑被控性骚扰秘书、女记者”,这种风格的报道只有在台湾电视新闻中才能看到。

对于已经成为历史,或者缺乏现场画面的新闻,利用动漫来帮助新闻的叙述,比单单运用主播语言来陈述事件要精彩得多,使得观众能免去繁琐的说明,直接通过图像和文字看懂信息点,为导语镜头提供了有力的补充说明作用。实践表明,为了弥补由于摄像机无法触及的新闻现场画面而造成的新闻信息空洞贫乏的缺陷,极为有效的叙事手段就是动漫形式的运用。动漫以其联想、重构、趣味的叙事手法模拟、再现新闻现场的功能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今电视新闻中“空镜头多、重复镜头多、虚假扮演镜头多、准确叙事镜头少”的被动格局,此为动漫符号信息价值的重要体现。④

导语是一条新闻的点睛之笔,画面是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成功的导语镜头更是电视新闻——开始就吸引观众的制胜法宝。

画面的任务在于以具象符号的色彩、形象、动画空间等因素与抽象的解说词联袂向观众传播完整的信息,而导语镜头的出现则帮助图像与语言共同组成的信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达到了完美的体现,杜绝了“声画游离”现象。因此,处理好新闻的导语镜头对吸引受众来说,是首要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①陈飞宝,《台湾电视新闻发展脉络》[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7):69

②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73

③罗以澄、黄雅堃,《论动漫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叙事价值》[J].《现代传播》,2007(3)

④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5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09级研究生,宣城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4.新闻六要素举例说明 篇四

例一:4月16号,信息学院分党校第四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学典礼在教学楼B515隆重举行,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石振保、谢其梅、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哲锐、党总支副书记谷凤艳、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群共五位老师莅临现场做报告指导,312名学员参与此次典礼活动。

六要素分别对应为:何时(when):4月16号

何地(where):教学楼B515 何人(who): 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石振保、谢其梅、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哲锐、党总支副书记谷凤艳、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群以及312名学员。

何事(what): 信息学院分党校第四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学典礼隆重举行。

何因:(why):信息学院分党校第四期培训班开班

何果:(How):淮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石振保、谢其梅、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哲锐、党总支副书记谷凤艳、信息学院党总支书记李群共五位老师莅临现场做报告指导,312名学员参与此次典礼活动。

例二:11月27号下午四点在教学楼A503,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王文韬应邀为我院做“滨湖讲坛”系列之二十四——“智能手机的选购与使用”的专题讲座。

何时(when):11月27号下午四点 何地(where):教学楼A503 何人(who):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王文韬博士

5.编辑要关注新闻图片的“导语” 篇五

阅读新闻图片“导语”

“导语”是新闻图片特有的部分, 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作为摄影记者, 写好新闻图片的“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例如《人民日报》图片导语“温家宝抵达四川指挥抗震救灾” (2008年5月13日第01版) 和《震不垮的乡党委》图片导语“四川青川县乐安寺乡在地震中房子垮了, 但组织不垮” (2008年5月22日第01版) ;新华社北京2008年5月19日电《深切哀悼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图片导语“国旗半垂, 汽笛长鸣;山河齐哀, 举国同悲” (《人民日报》2008年5月20日第01版) ;等等, 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摄影记者在采摄中, 经常前后左右上下横竖地寻构图角度, 就是为了在图片充分表现新闻的同时.使画面抓住读者, 拍出能抓住读者情趣的瞬间。例如新华社北京2008年8月8日晚《百年奥运梦, 今夜终成真》图片导语“举世瞩目的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隆重举行” (《人民日报》2008年8月9日第01版) 在实践应用过程中, 笔者认为既然“导语”在新闻图片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那么对新闻图片“导语”的写作进行探讨, 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导语”新闻在编辑中的位置

“导语”首先要新, 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 抓住读者最关注的事件的焦点、热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 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面对今天的多媒体传播时代, 应该不断完成新闻图片由“二传手”向“主攻手”的转变。因为深刻独到, 选择明显有独家视角的大图片, 大标题的作用就是激活这个大图, 让它可看、好看、易读, 能深读。其余的文字和标志都围绕这个大图的思维延展, 力求简洁干净、清爽别致, 尽量减少传统的长文章配小图片的落后模式。图片只是起着视觉调节的作用, 那种整版都是图片的传统的“写真版”或者叫“视觉版”也应该减少, 因为绝对多的文字和绝对多的图片, 都是这种图文不能相互伴生相互激活从而成倍放大能量的老套子, 必须革新改良。

图片专题报道集中放在最重要最醒目且最好是最靠前的版序里, 自成一体, 内有节奏起伏变化, 刻意营造变化和新的新闻兴奋点, 有声有色、有张有弛地推进。新闻图片产生的形式冲击力, 一个重要方面是由图片本身的样式所决定的, 能使人们目不暇接。在图片的海洋中不再因它是图片而去关注它, 也就是说最初的样式冲击力不再起主导作用了, 而是受图片在两度空间内的构图、影调、色彩、动态等方面所赋予的形象冲击力而受到感染并仔细阅读。有的摄影记者采用多种手法进行拍摄, 甚至采用艺术构图的方法都是为达到这个目的。

真实的新闻和新闻的真实, 除了画面上的问题以外, 还有语言上的。版面以注重情感宣泄、增加感染力、凝固冲击力为编辑核心思路, 以期引起读者广泛共鸣。根据新闻图片内容需要, 果断使用通版。使用通版不仅能更好地展示图片效果, 也突出了视觉冲击力, 增强了报道的整体效果, 使题图文相得益彰, 视觉效果突出。如一版主题巧妙的版式和题图文搭配, 使氛围相对凝重的版面上凸显人性关怀。

评判新闻图片的新闻“导语”

社会新闻是新闻的一个类别, 主要是指反映社会生活中有关社会问题、社会风尚、伦理道德、生活情趣以及自然界奇闻趣事等新闻报道。社会新闻由于“新、奇、特、趣”的特点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满足其好奇心理。记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他的工作就是给历史打草稿。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时代, 决定了新闻永远是一项常干常新的事业。在不同的媒体环境变化中, 吸引编辑和读者的眼球, 就成了新闻记者的基本功和必修课。

做足功课从抓细节入手。尽量应用图片、图表, 克服时政版面的枯燥感。很长一段时间里, 时政版的图片、图表一直只起点缀作用, 版面整体显得很局促、呆板。如今, 时政版面改革很明显。一些版面甚至让有视觉冲击力、突发性强的图片和图表唱主角, 收到很好的效果。图片、图表的强化运用, 既有很强的服务性, 也让时政新闻更直观、立体。这种画面给读者的印象深刻, 它给读者带来的是有声有色的鲜活画面。为此, “导语”要注重细节和现场描写, 调动读者大脑的想象力和情绪, 使“导语”富有故事化和戏剧化, 从而使一篇消息的开头有了一个亮点或卖点。当然, 新闻毕竟不是散文, 过于注重用散文化的笔法写“导语”, 有时也会埋没新闻的时效性。“导语”不能写得繁杂冗长, 不能出现多余的字, 否则既会埋没新闻的亮点, 又会使读者失去读下去的耐心。如果非要在“导语”中使用形容词, 那么这个形容词必须能使新闻的内容更加具有精确的冲击力和吸引力。也就是说, 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导语”, 那么新闻图片是不会引起关注, 起不到新闻传播作用的。

6.浅谈电视新闻的导语个性化 篇六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27-02

摘 要 电视新闻导语作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结构之一,它要把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和记者最需要告诉观众的内容表达出来。实践证明,传统新闻写作理论,已越来越难以支撑受众对导语的个性化需求,电视新闻需要不断开掘导语写作的空间,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 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化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作为电视新闻写作的重要结构之一的导语是位于新闻正文的开头,用简捷的语言突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兴趣的效果。

电视新闻导语表现在荧屏上,多为口播形式,它集中体现为一种听觉张力,尽管它还包含有播音员非语言情态,播音室背景气氛,相关主题抠像画面等多种辅助因素,但就其新闻主题、新闻价值而言,语言文字的阐述仍然是最主要的因素。

目前,虽然对电视新闻导语作为一个科学、全面的定义还很难,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粗线条的勾勒它的轮廓:一、电视新闻导语是新闻的第一部分;二、它是由画面、音响和文字解说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整体;三、它的作用是高度概括新闻要素和吸引观众。

1 新闻导语应以凝练的形式,表述电视新闻的核心和精华

電视新闻记者写导语时经常犯的毛病是内容庞杂,中心不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闻主题缺乏提炼,没有抓住电视新闻的主要特征,所以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善于提炼,切忌冗长。

下面是某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新闻的导语:

我市的全国农村资金比较雄厚的地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全市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圈套进展,农民收入得到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较突出的是群众对村级集体经济老一套的管理方式不满。从去年开始,市委、市政府体察民情,积极推行以“理财民主化、管理规范化、监督制度化”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会计代理制。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项制度有效改善了农村干群关系,大大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政权建设。群众说,这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

撇开其它不说,这条导语光字数就达230个,如果以播音员的下常语速播音,念完提示也需近45秒钟,试想一条不到三分钟的新闻片,让播音员念45秒钟的提示,观众会有何反应?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一条成功的电视新闻导语只要紧紧抓住所要报道事件的本质,把新闻事件中最引人的部分,也就是新闻主题、新闻价值提炼在新闻中即可,这样才能写出短小精悍的电视新闻导语来。

2 电视新闻导语要从“视”觉方面强调个性特征

电视新闻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源,但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每个观众所需要的。传播学研究成果表明“阅读文字可以记住10%,听可以记住20%,看画可以记住30%,边听边看可以记住50%”,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就是充分利用电视传播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人的注意,主导人的选择,让人记住更多的有效信息。

一般导语中会把新闻中的5“W”交待清楚,新闻导语或写得生动活泼,或写得简明扼要,也会体现导语的个性特色,但在目前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合理运用特技手段可以强化新闻导语中的电视个性特征。

比如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 3月20日,CCTV4《中国新闻》节目组的主持人就向电视观众口播了战争已经打响的消息:10时41分40秒切出巴格达遭受空袭的现场画面,并同步映出“伊拉克战争打响巴格达发出爆炸声”的字幕;同时同声传译员开始直转CNN报道;44分35秒,正式推出《关注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在主持人口播新闻时,画面右侧用特技制作出一幅导弹轰炸的图片,随后主持人在播报战争新闻时都会用特技抠像,或用战火纷飞的画面,或用伊拉克人遭受苦难的脸部特写,既表明中国的立场,又能对观众起到强化提示新闻的作用,这时的抠像画面也具有新闻导语的作用。

新闻播报时利用特技强化画面,使之成为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之一,这在中央媒体已经得到广泛的运用,也有用大屏幕电视、电脑显示屏代替特技抠像的,这些画面交待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免去了繁琐的说明,观众能通过画面直接看懂新闻要点,起到补充说明导语内容的作用。

3 让“听”彰显电视新闻导语个性

电视新闻导语的内容必须依靠主持人的播报得以体现,画面可以起到强化个性的作用,但内容必定是以听的方式传播给观众,从“听”的角度出发,表现自身的个性特征。

在一些民生新闻中,导语不但口语化,还极具地方特色,主持人不再用以前那种“硬面孔”来播新闻,而是采用讲述的方式软化导语,使新闻导语更贴近生活。

从受众方来说,电视是他们一种精神食粮,他们紧张工作一天之后,总喜欢看着电视,放松自己,电视新闻娱乐化适应了观众的这一需要。电视新闻娱乐化引起电视研究界的广泛关注,有肯定的,也有否定的,但从一些新闻栏目的实践来看,在电视新闻中,特别是新闻导语引入音乐、特效音效等形式,强化新闻特色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

总之,电视新闻导语虽短,却是“寸金之地”,要以精心设计,精心修改,精益求精的态度来发掘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多一分耕耘,便多一分收获。电视新闻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特征,认识和适应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和优势,构筑电视新闻导语的鲜明个性和特色,电视新闻才能唤起观众的注意,从而达到传播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

[1] 2008年 武汉大学出版社 《电视新闻采写》

[2] 2007年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消息写作》

7.新闻导语举例 篇七

中英语言文化差异与新闻导语语篇翻译

■肖妮

导语是新闻不同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在都有导语的文体特征外,中英新闻导语也有自身语言文化特点。在翻译中,这些差异会对译文产生影响。

一、语言文化与语篇翻译

语篇是翻译的客体,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经常会面对各种语篇材料。由于语篇脱胎于文化语境,文化因素自然会积淀在语篇中。作为文化载体的语篇,能反映一个语言团体的社会、历史、心理特征。所以,对原语语篇的正确理解必须联系它赖以产生的文化语境及其语言特点。译者首先要熟悉异域文化及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从文化的视野看,翻译实质上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沟通。具体到语篇翻译来说,翻译是译者把负载着文化信息的原语语篇进行加工处理,然后转换成译语语篇的形式,完成文化移植的过程。

二、语言文化差异下的中英文新闻导语翻译

导语是新闻基本内容的概括,处于新闻开头以引导读者阅读新闻。导语多为一个句子,通常包括新闻五大要素who,what,when,where,why(或 how)。

中,英文化分属于东,西方文化,其语言表达方式,篇章结构必有不同。这些差异会影响中英文新闻导语的互译。

1.语法结构

导语是新闻的浓缩,其句子必须有高度的容量,结构严密。在此方面,英汉导语各有特点。

1)英语常用短语动词,句中意义紧凑,较多使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则喜欢用短句,句中意义松散,多使用动词。如,

Norway's prime minister cannot use his new bomb-proof car despite a threat of attack by al Qaeda because Norway's state road authority says it is too heavy,Reuters reported Monday.

路透社周一报道,尽管受到基地组织威胁,挪威首相还是不能使用他的新防爆炸轿车,因为挪威道路管理部门称新车太重。

此句为英语简单句,但附属成分多。中文无法用一句长简单句表达,这会使中文读者很难断句,造成理解困难。因此,须将其划分为几个意群,由多个小句表达。

2)英语多用长复合句,汉语相应改用短句

英语有从句和不定式短语,结构严谨,有些导语句子长,从句多,如,

The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Mr.Halfdan Mahler,yesterday predicted that up to 100 million people world-wide may become infected with the AIDS virus in the next four or five years and that by that time it would cost at least$115 billion a year to counteract the disease,when virus may vary as time goes and become harder to control.

世界卫生组织执行长官Halfdan Mahler先生,昨天预言在今后四、五年内全世界将可能有1亿人感染爱滋病;届时,由于爱滋病毒有可能变异,难控制,每年可能需要投入15亿美元来对付它。

上句中有几个关联词that,and,that,when,and。其中有几个连词无实际意义,由于中文中没这样一些关联词,故在表达时,应按汉语的习惯按功能及语义把原句分成若干意群组,取消所有无实际意义的关联词,最后进行调整,自然排列,意思就比较通俗易懂了。

2.要素排列

1)英语导语常在结尾部分交代新闻出处,而汉语中,消息来源常置于开头。这是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和人们的思维习惯不同。如,

Politicians are the least trusted people in Britain,with more faith placed in car salesmen,a survey released on Tuesday revealed.

据本周二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政客在英国是最不被信任的人,对其信任度还不如汽车销售人员。

2)英语导语常在句首强调原因和方式,把主语置后;汉语中则把主语放首位,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习惯追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太注重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常自然铺排事实。而西方人强调自由表达个人观点,直接明了,观点鲜明。如,

Trying to pass another car while traveling at high speed brought serious injury to two men last night when their automobile overturned twice on Washington boulevard at Potter Avenue.

昨晚,两名男子在波特大街的华盛顿大道口发生车祸,严重受伤。他们的车在试图高速超越另一辆车时连打了两个滚。

此句若按英文语序表达,开头没有主语,中文读者会很难理解。

三、结语

导语,作为新闻的导入,起到引导读者,概括消息的作用。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中英文新闻导语的结构,要素排列会有一定差别。在进行中英新闻翻译时,须留意这些差异以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其自然,地道,引人入胜。

[1]白靖.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陈明瑶,卢彩虹.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2006.

[3]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8.电视新闻也要重视导语设计 篇八

关键词: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化

当今时代,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大媒体, 无时无刻地不在为人们传送着五光十色、包罗万象的新闻信息。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 使得现在的电视观众更加挑剔, 也更加没有耐心。如何才能吸引住观众的眼球?饱含信息要旨的导语, 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电视新闻进入新闻大家族后, 以其特有的先进手段为世人所瞩目, 又以其特有的形式为新闻工作者探索。电视在诸多新闻媒介中是个晚生子, 自身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不能完全照搬报纸新闻的写作方法, 而应在遵循共同规律的前提下, 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传播方式去影响观众。因此, 电视的特点也就决定了电视的创作方法, 导语也是如此。

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对它的导语有什么影响呢?

第一, 在某种程度上讲, 写作电视新闻导语并不是侧重于写出什么花样来, 而是侧重于判断、分析导语到底应该包含什么东西。在传统的五个W和一个H这六个新闻要素中, 电视新闻导语最有可能提供的是What。一条导语中的What可以成为许多内容, 一般情况下, 它是新闻中主要事件的交待。较好的导语交待“什么事”的时候, 应该考虑观众的因素。例如“猪肉价格继续上涨”, 这是一条简洁具体的导语;“人们要花更多的钱买猪肉”, 这是一条生动、清楚的导语;“我们要花更多的钱买猪肉”, 这是一条包含了观众因素的更为亲近的导语。相比之下, 最后一条导语更为可取。

第二, 从电视的传播形式看, 它的传播过程是以时间顺序进行的, 观众处于被动地位。你如果想让观众能够全神贯注地接受信息, 不要因为一时分神而不知所云, 那么新闻导语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导语必须先声夺人, 激发观众的求知欲望, 唤起观众的注意力, 吸引观众看下去, 这些就是电视新闻导语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报纸相比较, 电视的新闻导语目的比较单一, 它不需要为了吸引受众接受信息而要求新闻事实要素完整。但是, 电视的新闻导语却更具有强烈的刺激性, 对观众的注意力“常抓不懈”, 因为它不能给予观众随意选择信息的余地。我们知道, 注意是记忆信息的前提, 唤起注意就需要刺激观众求听求看的欲望, 这是媒介传播中所要重视的问题。在电视新闻中有不少精彩的导语值得借鉴。晚间新闻《谁给白鳍豚找个伴儿?》的导语是:“二十来岁如果还没有个异性朋友, 其实也不算什么, 不过对于琪琪来说这可是件大事, 再不给它找个伴儿, 恐怕就没有机会了。”这个导语有两个方面值得一说:一、有趣, 二、有悬念, 会让人琢磨, 琪琪是谁, 二十来岁没有伴儿怎么就没机会了?看了正文恍然大悟, 原来它是白鳍豚, 让人会心一笑。导语用大白话“讲”, 也要学会吸引人, 吸引人就要设置悬念, 吊起受众的胃口, 使人欲罢不能。

第三, 与报纸、广播相比, 电视传播信息手段更加丰富。它能听又能看, 画面直接作用于观众耳目两个通道。这样得天独厚的优势, 不仅能使信息传播的效果增强, 而且还赋予了记者一个广阔的新闻创作空间。聪明的记者往往能够利用这种综合优势, 创作出引人入胜的电视新闻导语。以下几例就是电视新闻的导语形式。

1.把新闻事件的画面、实况音响与解说词混合, 用真实的场面、精彩的语言解说唤起观众对新闻的注意。这是电视新闻中常见的方法。

2.仅以画面和实况音响开头, 这种做法较为少见。

3.利用字幕与画面、实况音响的结合开头。

4.以口播形式出现的导语。

5.以现场报道形式出现的导语。

第四, 电视以形象表达事物, 观众对事物的认识是直接的, 这种表现方式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面对面传播, 因此, 这种传播就要求画面语言丰富真实, 文字语言直白通俗。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曾播出一条新闻《上海商家备好年夜饭》, 导语是:“除夕之夜, 谁家不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呢?精明的上海商家说, 别在家里忙活了, 年夜饭, 我做给你吃。”这个导语朴实无华, 是百姓的大白话, 听来亲切可信, 比起“为让市民欢欢喜喜过大年, 上海商家除夕之夜推出年夜饭套菜”之类不知强上多少倍。

近年来, 电视新闻导语出现通俗化的倾向,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 引导观众往下看, 属于叙述式。《晚间新闻报道》的《手术钳腹中“停留18年”》的导语:浙江一名妇女自从18年前做了个剖腹产后, 肚子一直不舒服, 吃药打针都没用, 如果不是她摔伤脚到医院拍了个片子, 恐怕还不知道她肚子里居然有把血管钳。这条新闻的精彩之处是什么呢?是肚子里有把血管钳, 这个导语的前部分是“讲”事件, 后部分是“讲”结果, 触目惊心, 让人想探个究竟。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强化新闻的效果, 三言两语点评几句, 属于评论式。《晚间新闻报道》的《北京放宽大学生留京限制》的导语:北京的人力资源市场这两年一直在嚷嚷一个词:求贤若渴。可要说到实际行动, 比起上海、深圳等城市, 并没什么特色。据北京人事局透露, 今年北京将毕业生的就业政策放宽了一大步, 除研究生外, 成绩优秀的本科生也能享受到各种优惠。这个导语在叙述过程中, 做了评论:北京的人力资源市场这两年一直在嚷嚷一个词:求贤若渴。这实际上是批评北京市这几年的人才政策说到没做到, 语言平实、通俗。

9.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改革之我见 篇九

毛泽东曾说过:“一切较长的文电, 均应开门见山, 首先提出要点, 即于开端处, 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甚至强调:“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导语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一般而言, 以简练的文字提示咨询、吸引受众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就是导语。“文无定法”, 但电视新闻导语写作还是有规律可循。

先看下面两条新闻的导语:

2013年9月26日娄底电视台一条电视新闻《娄底严厉打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的导语共有183个字:记者今天从全市交通系统打击非法营运专项行动会上了解到, 9月20号—明年1月20号, 娄底将开展为期四个月的打击客运市场非法营运专项行动, 重点查处非法营运两轮摩托车、面的车、私家小车等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客运的行为, 重点打击火车站、汽车站和商业区等客源集散地的非法营运行为;查处出租车异地驻点经营、异地候客从事班线营运行为;查处交通系统公职人员参与非法营运、提供保护、打招呼说情的行为。

按照播音员的正常语速, 需要28秒钟。而此条新闻总共时长为1分30秒, 等待观看新闻的观众的热情已经消退。再看, 2011年05月17日东莞电视台同样题材的另一则新闻《重拳打击非法营运》, 其导语为:近日, 东莞电视台接到市民爆料, 虎门部分地段存在非法营运现象, 破坏了正常的市场运营秩序。非法营运都有哪些表现, 为何屡禁不止?市民能做什么?东莞电视台《直播现场》栏目带您直击现场整治情况。这条新闻的导语是92个字, 是前者的一半, 却紧紧抓住所要报道事件的本质, 让观众急切想知道下面的内容。

在英语消息中, 一般要求导语不超过25个单词。同样, 电视新闻导语要保持精悍, 也不失去重大事实和生动细节。

2 导语要注重形式创新

电视新闻导语应大胆创新, 努力扫除导语写作公式化、概念化。这方面, 央视新闻联播有其特点。比如, 每年元旦《新闻联播》都有一则迎新年的报道。它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2012年:告别2011, 拥抱2012, 各地的人们用多姿多彩的方式辞旧迎新。

2013年:在期待和祝福中, 全国各地的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

2014年:告别2013, 启航2014!人们用璀璨的烟火和悠扬的钟声度过2013年最后一个不眠夜, 迎来充满希望的2014。

同样是三则题材类似的新闻, 导语却令人倍感新意。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 切入每年都相同的主题, 再通过抓拍细节画面、特色镜头, 让观众真正感受到每年的新年真不一样, 极大地调动了观众情绪。

中外新闻采编人员和新闻理论研究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研讨和传授。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过去, 电视新闻导语写法莫衷一是, 众说纷纭;如今, 电视新闻导语正以日渐明晰的结构形式和约定俗成的写作模式, 具体写作起来也有规律可循。业界比较流行和同行普遍认可的实用写作技法就, 一语破的、设置悬念、欲擒故纵、化静为动等等。但是, 这些形式上的变化要为新闻内容服务, 导语应客观描绘避免主观评论。既要突出新闻事实, 又让观众决定不落俗套, 做到这一点需要记者苦下功夫才行。

3 导语写作的若干应用

一般情况下, 观众对开头6秒印象较深。电视新闻有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 写导语也有所区别。

1) 硬新闻导语。硬新闻要回答:人物, 时间, 地点, 事情, 怎么发生的, 为什么发生, 这六大问题。写这类新闻的导语, 必须开门见山。这几个要素不一定全部包含在导语里, 只要有最有意义和价值的要素就可以了。

例如:昨天,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率全国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调研组来到二道区东盛街道亚泰社区, 调研社区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第16届国际泳联跳水世界杯赛今天到24号将在北京奥运会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今天18:50分, 本台奥运频道将直播男子双人3米板决赛的比赛。

为期六天的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昨晚在上海落幕。闭幕式采取具有上海特色的浦江夜游方式进行。

2) 软新闻导语。软新闻不仅要告诉观众事实, 而且要有启迪、引导的功能。这种新闻的导语形式多样, 但是要吸引观众观看下面的内容, 是其区别去硬新闻导语的地方。

例如:顺其自然, 一个普普通通的词语, 在浙江宁波却成为了“爱心”的代名词。15年来, 化名为“顺其自然”的好心人, 累计向慈善组织、困难群众等捐款一千多万元。而她的真实身份, 人们至今都不清楚。

这条导语用人物故事来引导全文, 牵引观众的情感, 让观众对这个好心人产生极大地兴趣, 迫切想知道她的真实面目。

再如:6年前, 因为父母病重, 父母投资的养老院只能交给当时只有19岁的闫帅管理。现在, 闫帅已经把养老院里的老人们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一个故事打动人心, 一句话语给人力量。越来越多制作精良、创意鲜活的公益广告, 在倡导文明、弘扬美德、服务社会等方面, 向社会积极传递着向上的正能量。

其实, 写这类新闻导语的方法就是以点带面, 导语从具体问题切入, 然后再正文开展话题。导语必须与主题密切相关, 不可以把小细节当成诱饵, 开头之后, 再联系上与导语无关的话题, 这会让观众兴趣顿失, 有上当受骗的感觉。

3) 复合式新闻导语。这种新闻导语结合了前两者的特点, 既有客观性, 也有感染性的特点。对于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的“新闻”, 使其“翻新”的办法就是:寻找时间要素的最近点, 写出最新的新闻根据。在导语中, 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 可以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 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 使之更加引人注目, 发人深思。

综上所述, 写好电视新闻导语, 要做到因事而导, 因时而语。只有这样, 才能创新形式的同时又打造电视新闻导语的鲜明个性和特色。

摘要:一条电视新闻, 导语写不好, 思维是混乱的, 所以也就谈不上写出好新闻。当前, 有些电视新闻记者忽视新闻导语写作, 侧重画面, 放松文字写作, 导致新闻稿件导语千篇一律、缺乏生气。为此, 本文从创新、改革的角度探讨如何写好新闻导语。

关键词:新闻,导语,文字,改革

参考文献

[1]汤世英.新闻通讯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

[2]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3]朱菁.电视新闻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沈爱国.消息写作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0.新闻导语举例 篇十

新闻节目也同此理,在写作新闻导语时,适时适当地设置悬念,就形成了悬念式导语。悬念式导语作为一种特殊的“凤头”形式,在传播信息时具有特殊的功效:奇特、趣味、吃惊,能够吊起读者、观众的“胃口”,使之欲罢不能。因此被新闻工作者广泛加以应用,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尤为多见。

悬念式导语“受宠”是由电视民生新闻的自身特点决定的。电视民生新闻选择的报道题材,大都是发生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而且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播报民生新闻节目,更像是主持人在为一群普通大众“说书”、“讲故事”,这也是电视界“说新闻”、“讲新闻”、“聊新闻”等词“风靡一时”的一个主要原因。而“说书人”要留住听众,设置悬念,甚至故弄玄虚,是惯用手法。电视民生新闻的导语,同样以主持人口头“讲述”为主,因此它要求主持人跟“说书人”一样,一张口就有足够的“魔力”,抓住观众的心,吸引并留住观众。如果电视主持人在“说新闻故事”时,采用纸媒中通常使用的“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导语,用一两句话就将最重要、最核心的新闻内容讲完,而不留任何悬念的话,观众的知情欲望很快就得到了满足,从而迅速对新闻的详细内容失去继续收看下去的兴趣和必要。

悬念式导语是主持人与观众互动的需要。随着电视传播事业的发展,现在的传受关系,已转变成为一种传播和接受双方互相尊重、互相参与、互相反馈的互动式新型关系。在电视机面前,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信息的消化者、参与者,他们有满足自主意识和自我表现的需要,因此新闻导语必须注重增强互动性和沟通感。悬念式新闻导语通过提问、设置悬念等方式,引起观众的注意,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并自觉不自觉地参与进来,甚至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主持人在观众面前,也不再是“水中月、镜中花”,而是像正在与观众聊天的邻家小妹。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良好互动,是民生新闻深入民心,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电视民生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的方法有很多,下面笔者就以本人就职的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公共频道的两档民生新闻节目《新闻广场》、《18点新闻》近期播出的一些新闻导语为例,初探几种常用的方法。

疑问解答法。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法律法规的发布、规章制度的实施,与百姓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每日不断发生的新闻事件,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生活以及变幻莫测的世界,观众心中时刻都存在着许多欲知而未知的疑问,疑问解答法就是一开篇就将观众关心的重点、疑点、难点“点”出来,吸引他们更多关注。如:

《深圳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方案出台》一文的导语是这样导出观众疑问的:备受关注的深圳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方案今天正式出台。方案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什么时候正式实施呢?记者今天到相关部门了解过。

对老百姓而言,需要就重要,利害相关“我”就看,这则导语虽然写得平常,但关键是导出了主题利害关系、事实的利害关系,导出了观众的“心声”。因此问题一抛出,就能抓住观众的公共兴趣。

要素保留法。一般来说,新闻信息要具备五要素,新闻界称之为“五W”,即Who/What/Where/When/Why,但是在电视新闻导语中,我们往往不会将这五个W一一介绍清楚,而是有所保留,根据新闻表达的主题思想,巧妙地提出观众当前感兴趣的问题。如:

在《电梯压死维修工家属被瞒一天后才知情》的新闻稿中,导语是这样写的:“昨天,福田区百花园二期芙蓉阁,一名电梯维修工被落下的电梯压死,但死者家属却迟迟没得到消息,究竟是谁隐瞒了死讯?他们为什么要隐瞒死讯?”

在这条导语中,时间、地点、事件即What/Where/When等要素都有,但对于“谁”即Who的要素,以及“为什么”即Why的要素,作为疑问向观众抛出,激发观众的好奇心。我们可以根据内容及形式的需要,选取五个W甚至包括How在内的任意两个要素来巧妙地提出疑问,有时还可提出一连串的疑问,将观众的心一步步“钩”住。

抑扬彰显法。“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一个新闻事件并非淡如杯水,而是有故事情节,有变化起伏,有美丑善恶的。使用抑扬彰显法,就是要在导语中凸显这种变化与不同,从而激起观众情感上的波澜。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

先来说欲抑先扬:

《酒吧庆祝生日遭暴打险丧命》的导语:吴先生昨晚和朋友一起到酒吧为女友庆祝生日,玩得正尽兴时,未料乐极生悲,差点连命也没了,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再来看欲扬先抑:

《今年春交会开发商“牛”了》的导语是这样的:在今年的春交会上,记者发现地产项目的促销手段少了,价格优惠也取消了。开发商表现出一种姿态:楼市回暖了,房子不愁卖。那么,春交会之后楼市的“小阳春”能否延续呢?专家市民各有说法。

这种导语写作办法,可以体现出情节的多变,形成波澜起伏,构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观众在收看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不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都会突然笔锋一转,使得导语有顿挫起落感。

典故比较法。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都可以当做典故运用。运用典故写作新闻导语,可以借古喻今,使观众由典故而联想新闻事实,使导语寓庄于谐,言简意丰。如:

《市民自建“念叨队”烦走占道小贩》的导语很有意思:最近,重庆大渡口区某社区为改善社区环境,想出了一个新点子。15位五旬以上的老人,组成一支城市管理义务巡逻“念叨队”。他们就像《大话西游》里面的唐僧一样,用不厌其烦地劝说,让占道经营的小摊贩主动撤走。这招能否制伏桀骜不驯的“孙悟空”呢?

由此例可以看出,活用典故,可以使新闻满篇生色,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典故其实也可以算是比较法中的一种类型,只是它比较的对象是“古”与“今”。

反常引人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甚至反常的现象,这些现象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使人忍不住想去探个究竟。对这类反常性新闻,我们可以在导语中先将其反常性“抛”出来,抛出绣球让观众去接,或者先置观众心目中的常情、常理于不顾,反其道而行之,以便达到更加惹人注目的效果,从而表达出深刻的主题。如:

《高考后学生整形整容忙》的导语:高考之后,高三学子们卸下学习重担,忙着旅游、会友、培训……不过,今天民生记者在医院里居然也发现了不少高三学子的身影,他们到医院来做什么呢?

导语中恰当利用学生的反常行为设置悬念,突出新闻事实的不同寻常之处,使得新闻故事曲折生动,跌宕起伏,激发观众的探究欲,达到了出奇制胜的目的。

倒叙设悬法。对同一个新闻事实,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作,可以产生不同的导语。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观众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观众带着悬念继续收看节目。这种手法也叫先果后因法。如:

《湖南隆回县公安局原政委因女儿顶替上大学被刑拘》的导语就先写了结果:最近,湖南隆回县公安局原政委王峥嵘的女儿王佳俊,冒用同学罗彩霞名义读大学的事件有了最新进展,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组成的罗彩霞事件联合调查组今天对外公布,核心人物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已经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现在王佳俊和罗彩霞两人当年的高三班主任张文迪也被邵东县纪委实施“双规”。他们是怎么被牵扯进这件事的呢?

这一起“顶替上大学”的新闻事件,案情比较复杂,牵扯到多个部门及个人,如果导语写作从“因”入手,可能三言两语也说不清楚,记者巧妙地将“因”作为疑问,抛出谜团,引导观众去揭开谜底。

上一篇:借景抒情的初中作文600字下一篇:《石钟山记》原文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