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精选7篇)
1.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篇一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寒痹阻: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二)血瘀气滞: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
(三)痰湿阻络: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四)肝肾不足: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
(五)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颈肩疼痛
1.疼痛诱因、性质、部位、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做好疼痛评分。
2.慎起居、避风寒,防风寒阻络致经脉不通,引发疼痛。
3.配合医师行颈椎牵引,及时评估牵引效果及颈肩部疼痛情况。
4.遵医嘱行中药熏蒸、中药塌渍、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拔火罐等治疗。痛点处可行穴位揉药或涂擦治疗。
5.根据疼痛规律,对夜间疼痛甚者,适当增加中药塌渍、中药热奄包、牵引等治疗次数。
6.遵医嘱正确应用镇痛药,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二)眩晕
1.评估眩晕的性质、发作或持续时间,及与体位改变的关系。
2.避免诱发眩晕加重的姿势或体位。
3.做好防护,外出有人陪同,动作应缓慢,避免快速转头、低头,防跌倒。
4.指导患者正确佩戴颈托。
5.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耳穴埋豆)、中药离子导入等治疗。
(三)肢体麻木
1.评估肢体麻木范围、性质、程度及与体位的关系。
2.指导患者主动活动麻木肢体,可用梅花针或指尖叩击、拍打按摩麻木部位,减轻或缓解症状。
3.注意肢体保暖。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蒸、理疗、电针、刮痧等治疗,避免烫伤或意外损伤。
5.遵医嘱行颈椎牵引,及时巡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如有麻木加重,告知医师,适当调整牵引角度、重量、时间等。
(四)颈肩及上肢活动受限
1.评估活动受限的范围和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2.患者生活用品放置应便于取用。
3.指导协助患者正确的体位移动,按摩活动受限肢体,提高患者舒适度。
4.指导并协助四肢关节功能锻炼,防肌肉萎缩。
5.遵医嘱进行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艾灸等治疗,注意防烫伤。
(五)不寐
1.枕头高度适宜,避免颈部悬空。
2.保持病房安静、整洁,通风良好。
3.睡前服热牛奶、温水泡脚,按摩双侧太阳穴,印堂穴,听舒缓轻音乐,不宜饮浓茶或咖啡。
4.遵医嘱行开天门、耳穴贴压(耳穴埋豆)等治疗。
5.遵医嘱应用镇静安神药物,并观察用药后反应及效果。
6.因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时可给予颈椎小重量持续牵引。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手法治疗的护理
1.松解类手法的护理
(1)治疗前向患者讲解松解手法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嘱患者放松,协助患者摆放体位。
(3)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和反应,询问有无眩晕、恶心等不适。
(4)治疗结束后协助患者卧床休息半小时。
2.整复类手法的护理
(1)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相关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治疗过程中,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配合固定体位。
(3)观察患者面色和反应,询问有无胸闷、眩晕、恶心等不适,必要时停止治疗,并给予吸氧或药物治疗。
(4)手法整复后颈部制动,平卧位小重量持续牵引6~24小时,牵引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有不适及时停止牵引或调整牵引的重量或角度。
(5)整复位后下床时要佩戴颈托,教会患者正确使用颈托,患者体位改变时动作要缓慢,给予协助和保护,防跌倒。
(二)佩戴颈托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选择合适型号和材质的颈托。颈托的大小、高低要适宜,松紧以能放入2个手指为宜。高度为限制颈部活动,保持平视为宜。
2.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颈部皮肤状况,防止颈部及耳廓、下颌部皮肤受压,必要时可在颈托内衬垫小毛巾、软布等,定时清洁颈托和局部皮肤。
3.起床时,先将前托放置好位置(将下颌放在前托的下颌窝内),一手固定前托,一手放置患者颈枕部,扶患者坐起,将后托放置好(一般长托在下),调节松紧度,固定粘扣。
4.患者由坐位到平卧位时,先松开粘扣,去掉后托,一手扶持前托,一手放置患者颈枕部,协助患者躺下,去掉前托,调节好枕头位置及高度。
5.颈托佩戴时间,一般以2~3周为宜,一般整复后第1周内全天佩戴(睡觉时去除),第2周间断佩戴,不活动时可去除颈托,活动时佩戴,第3周坐车及颈部剧烈活动时佩戴。
6.佩戴颈托时须配合颈部肌肉锻炼,以保持颈部的稳定性。
(三)运动疗法
1.急性期颈部制动,避免进行功能锻炼,防止症状加重。
2.缓解期或手法整复2~3天后指导患者在颈托保护下行颈部拔伸、项臂争力、耸肩、扩胸等锻练。
3.康复期及手法整复1周后可间断佩戴颈围,开始进行仰首观天、翘首望月、项臂争力等锻练,每天2~3次,每次2~3组动作,每个动作10~15次。
4.康复后要长期坚持做耸肩、扩胸、项臂争力、颈部的保健“米字操”等锻炼,保持颈部肌肉的强度及稳定性,预防复发。
5.眩晕的患者慎做回头望月、保健“米字操”等转头动作,或遵医嘱进行。
6.各种锻炼动作要缓慢,以不疲劳为度,要循序渐进。
附几种功能锻炼方法:
(1)拔项法:吸气时头顶向上伸展,下颌微收,双肩下沉,使颈部后方肌肉紧张用力,坚持3秒钟,然后呼气放松。
(2)项臂争力:两手交叉,屈肘上举,用手掌抱颈项部,用力向前,同时头颈尽量用力向后伸,使两力相对抗,随着一呼一吸有节秦地进行锻炼。
(3)仰首观天:双手叉腰,先低头看地,闭口使下颌尽量紧贴前胸,停留片刻,然后头颈仰起,两眼看天,仍停留片刻,反复进行。
(4)回头望月:头部转向一侧,头顶偏向另外一侧,双眼极力向后上方观望,如回头望月状,坚持片刻,进行对侧锻炼。
(5)保健“米字操”:身体直立,双手自然下垂,挺胸、抬头,目视前方,颈部向左侧屈,吸气,复原时呼气,再向右侧屈。颈前屈,下颌贴胸。颈后伸到最大限度。头向左斜上方摆动至最大限度,再向右斜上方摆动至最大限度,配合呼吸。向左斜下方摆头至最大范围,再向右斜下方摆动至最大范围。整个过程就像头部在写出一个“米”字的感觉。
(四)枕颌带牵引的护理
1.牵引治疗前告知患者和家属牵引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配合。
2.枕颌带牵引分坐位和卧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牵引体位和牵引角度(前屈、水平位、背伸位)、重量、时间。
3.根据牵引角度调节枕头高度,保持有效的牵引力线,颈部不要悬空。
4.牵引过程中观察枕颌带位置是否舒适,耳廓有无压迫,必要时下颌或面颊部可衬垫软物;男患者避免压迫喉结,女患者避免头发压在牵引带内。
5.牵引时颈部制动。
6.疼痛较甚的患者去除牵引时要逐渐减轻重量,防止肌肉快速回缩。必要时可小重量持续牵引。
7.牵引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患者有无疼痛加重、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并根据情况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8.牵引结束后,颈部应制动休息10~20分钟,同时做好记录。
(五)各种针刺、小针刀、封闭、穴位注射等治疗
1.治疗前询问患者有无晕针史,告知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2.嘱患者放松,配合医师摆放合适体位,选择穴位,暴露治疗部位。
3.治疗时密切观察患者面色,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心慌等不适,及时停止治疗,给予处理。
4.治疗结束后注意观察局部有无出血、血肿等,注意局部保暖,12小时内避免洗澡。
5.有晕针史、酒后、饥饿、情绪紧张时不宜进行治疗。有严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要慎用该治疗。
(六)特色技术
1.中药熏蒸(详见附录2)。
2.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3.中药塌渍(详见附录2)。
4.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5.药熨法(详见附录2)。
6.刮痧(详见附录2)。
7.拔火罐(详见附录2)。
(七)物理疗法的护理
1.电疗、磁热疗法、超声波等物理治疗前评估患者皮肤情况,讲解治疗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
2.电疗仪电极片要和皮肤紧密接触,必要时用固定带、沙袋固定。
3.治疗时要及时询问患者感觉情况,及时调整电流的大小。治疗过程中忌中断电源,防止瞬间电流击伤患者。
4.治疗结束后观察皮肤情况,如有红肿、水泡要及时观察处理。
5.磁热疗法时,保持有效的照射距离,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局部皮肤情况,防烫伤。
(八)围手术期的护理
1.手术前的护理
(1)做好术前宣教,告知手术注意事项及相关准备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术前戒烟。
(2)前路手术术前3~5天开始气管推移训练,用食指、中指及环指将气管自右向左推或拉,使气管超过正中线,牵拉的时间5~10分钟/次,逐渐增加至30~40分钟/次,3~4次/日,而且不发生呛咳。
(3)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及有效的咳嗽练习,练习床上排大小便。
2.手术后护理
(1)手术后注意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及四肢感觉运动情况。
(2)根据不同的麻醉方式,指导患者进食,如进食半流易消化食物。
(3)卧床期间预防并发症。
(4)术后功能锻炼:肢体感觉恢复后指导患者做握拳、足趾背伸等小关节活动,48小时做被动的直腿抬高活动,72小时指导患者主动锻炼,以肌训练为主,如上肢手抓拿、下肢的抬高、伸屈活动等。
(5)3周后,在颈部固定良好的前提下,协助患者下床活动。下床顺序:平卧(带好颈围)→床上坐起→床边立→有人协助离床→自已行走。保持头部中立位,防止突然转动头部发生意外。
四、健康指导
(一)体位指导
1.急性期卧床制动,头部前屈,枕头后部垫高,避免患侧卧位,保持上肢上举或抱头等体位,必要时在肩背部垫软垫,进行治疗或移动体位时动作要轻柔。
2.缓解期可适当下床活动,避免快速转头、摇头等动作;卧位时保持头部中立位,枕头水平。
3.康复期可下床进行肩部、上肢活动,在不加重症状的情况下逐渐增大活动范围。
(二)生活起居
1.避免长时间低头劳作,伏案工作时,每隔1~2小时,活动颈部,如仰头或将头枕靠在椅背上或转动头部。
2.座椅高度要适中,以端坐时双脚刚能触及地面为宜。
3.避免长时间半躺在床头,曲颈斜枕看电视、看书。
4.睡眠时应保持头颈部在一条直线上,避免扭曲,枕头长要超过肩,不宜过高,为握拳高度(平卧后),枕头的颈部稍高于头部,可以起到良好放松作用。避免颈部悬空。
5.注意颈部保暖,防风寒湿邪侵袭。
6.及时防治如咽炎、扁桃体炎、淋巴腺炎等咽喉部疾病。
7.乘车、体育锻炼时做好自我保护,避免头颈部受伤。开车、乘车注意系好安全带或扶好扶手,防止急刹车颈部受伤等,避免头部猛烈扭转。
(三)饮食指导
1.风寒痹阻:宜进祛风散寒温性食物,如大豆、羊肉、狗肉、胡椒、花椒等。食疗方:鳝鱼汤、当归红枣煲羊肉等。忌食凉性食物及生冷瓜果、冷饮,多温热茶饮。
2.血瘀气滞:宜进食行气活血,化瘀解毒的食品,如山楂、白萝卜、木耳等。食疗方:醋泡花生等。避免煎炸、肥腻、厚味。
3.痰湿阻络:宜进健脾除湿之品,如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食疗方:冬瓜排骨汤等。忌食辛辣、燥热、肥腻等生痰助湿之品。
4.肝肾不足:①肝肾阴虚者宜进食滋阴填精、滋养肝肾之品:如枸杞子等。药膳方:虫草全鸭汤,忌辛辣香燥之品。②肝肾阳虚者宜进食温壮肾阳,补精髓之品:黑豆、核桃、杏仁、腰果等。食疗方:干姜煲羊肉。忌生冷瓜果及寒凉食物。
5.气血亏虚:宜进食益气养阴的食品,如莲子、红枣、桂圆等。食疗方:桂圆莲子汤,大枣圆肉煲鸡汤等。
(四)情志护理
1.向患者介绍本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取得患者理解和配合,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社会状况,及时消除不良情绪。
2.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给患者必要的生活协助,鼓励家属参与。
4.有情绪障碍者,必要时请心理咨询医师治疗。
2.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进展 篇二
关键词:膝骨关节炎(KOA);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3-0040-03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为一种退行性病变,系由于增龄、肥胖、劳损、创伤、关节先天性异常、关节畸形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老年性关节炎、肥大性关节炎等[1],目前国际上通用骨关节炎一词[2]。临床表现为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压痛、僵硬、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和关节畸形,多累及手指关节、膝、脊柱、髋等,是影响老年人活动的最常见原因。膝关节是各个关节中最易发病的关节[3],根据有无局部和全身致病因素,将O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骨关节炎影响膝关节最为常见,笔者现就近年临床上中医有关膝骨关节炎(KOA)的治疗概况作一综述,供同道参考。
1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髓居骨中,骨赖髓以充养,本病的发生以肾精亏虚为本,另外还与邪侵、损伤等有关系[4]。贺宪等[5]认为膝骨性关节炎的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为标,中药可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异常的细胞因子水平、抑制基质降解酶等多种途径来延缓关节软骨的变性,促进修复达到防治目的。陈龙全等[6]将本病病因病机概括为:一因虚致病:多因肝肾精血虚衰,无以主骨养筋,筋骨失养,风寒湿邪入侵而致气血痰滞,久则骨质增生变硬;二因病致虚:多由闪挫跌仆,筋骨劳损,气滞血瘀,久则肝肾亏损,气血不调,脉络失和从而形成膝关节疼痛、肿胀,甚至关节屈伸不利,功能障碍。治疗重在补益肝肾,益气活血,疏筋活络兼以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徐传毅等[7]认为本病因肝肾不足、气血亏损、劳损及感受风寒湿邪引起,其中肾虚为本,并均通过血瘀而导致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章建华等[8]认为本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本是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失去濡养,其标为瘀血痹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故治当以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要。
2中医中药
药物治疗在目前治疗KOA中的地位仍非常重要,特别是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KOA的报道不断出现,临床效果显著,为治疗KOA开辟了新途径,中医中药治疗KOA可大致归纳为内服方药、外用方药、中医针灸、综合疗法等。
2.1内服方药叶芳等[9]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分别以当归四逆汤加减、身痛逐瘀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1例,总有效率93%,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的作用。刘继华等[10]采用通痹丸(黄芪、桂枝、细辛、当归、赤芍、青风藤等)治疗本病90例,并用抗骨质增生胶囊治疗30例作对照,结果通痹丸治疗膝OA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在改善疼痛、功能障碍、形寒肢冷方面,两者效果有显著性差异。杜双庆等[11]从中医“肝主筋”、“膝为筋之府”理论人手,采用柔肝养血润筋、清热利湿化浊的方法治疗本病,全部病人均口服养血清润汤(方药组成:当归、薏苡仁、灵仙各20g,白芍、川芎、熟地、防己、秦艽、滑石各15g,防风、苍术、黄柏、川牛膝、栀子各10g,忍冬藤30g。)加减治疗,水煎服,日1剂,15d为1疗程,取得了较好疗效。邬亚军等[12]将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基本方:制川草乌各9g,全蝎5g,细辛5g,炙桂枝9g,宣木瓜12g,白芥子12g,鸡血藤12g,土鳖虫15g,路路通15g,汉防己15g,川牛膝20g,威灵仙20g,延胡索30g,桑寄生15g,杜仲15g,炙甘草5g,并随症加减。)40例、双氯芬酸组40例。中药组服中药煎剂,每日1剂,分3次服;双氯芬酸组服双氯芬酸75mg,每日1次。2组均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结果中药组和双氯芬酸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8%、80%,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不良反应中药组8%,双氯芬酸组30%。结论:中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治疗有效且安全性高。
2.2外用方药 徐振奇等[13]选择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2例(80膝),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和外贴膏药,观察组采用“膝痛消”(方药组成:伸筋草、透骨草、威灵仙、鸡血藤、海桐皮各30g,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独活、木瓜、牛膝、海藻、昆布、桂枝、艾叶各20g,川椒10g。)中药薰洗治疗,10d为1个疗程,观察2个疗程,治疗前后从疼痛、肿胀、压痛、关节活动度和肌力5个方面观察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膝痛消”中药薰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许二平等[14]以外用制剂骨痹贴(药物由阿魏、山奈、丁香、肉桂、冰片等组成)治疗骨性膝关节炎属阳虚寒凝症患者78例,并与关节镇痛膏(上海中药制药三厂生产)3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周硕霞等[15]采用本院自制活血通络搽剂(由制乳香、制没药、红花、川芎、当归、制川乌、制草乌、制马钱子、肉桂、冰片、樟脑组成。)外涂,指导病人自我治疗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治愈率达95%,取得满意疗效。2.3针灸刘立安等[16]将112例患者(181膝),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98膝),针刺犊鼻、鹤顶、血海等穴,并同时加灸;对照组52例(83膝),单纯针刺治疗,穴位同治疗组。经2个疗程(20次)治疗,对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参数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林凌峰等[17]寻找提高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的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用电热针针刺犊鼻、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针刺治疗,穴位同治疗组。2组均隔日治疗1次,以10次为1疗程,经2个疗程治疗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电热针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优于单纯针刺治疗。金永明等[18]自1980年开始用火针治疗本病110例,疗效较好,取患病关节的膝眼、梁丘、
血海、阳陵泉及阿是穴,火针用疾刺法,不留针。隔2日针1次,10次为1疗程。若膝关节周围有积液,用火针刺后拔罐吸液,连拔2次,每次15min,使积液排出,总效率为96.3%且针刺中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郭福成[19]采用微波针灸的方法,取犊鼻、内膝眼穴为主治疗60例(74个关节);随机用温针灸的方法治疗20例(30个关节)作为对照。结果:(以治疗膝关节个例数作为统计标准)微波组60例(74个关节)临床治愈27例,显效32例,好转1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7.29%,与温针组20例(30个关节)对照相比,X2=8.844,P<0.05,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波所产生的热效应较艾灸透入的更深,作用更加持久。张必萌等[20]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将5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长针穴位透刺组32例和单纯西药治疗组18例,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其中长针组的有效率为B7.5%,西药组的有效率为55.6%,2组之间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长针透刺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2.4综合疗法庞学丰[21]采用自拟方(独活、寄生、杜仲、淫羊藿、牛膝、秦艽、细辛、肉桂等)口服,结合外洗方(闹羊花、生川乌、生草乌、制马钱子、细辛、雷公藤等)外洗治疗本病86例,并设西药英太青为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9%,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方具有抗炎消肿止痛,迅速控制病情,明显缓解症状的功效。王涌[22]采用针(阿是穴,外膝眼透内膝眼,阳陵泉透阴陵泉,鹤顶,足三里,承山)。中药内服: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肝肾、强筋骨,药用当归15g,川芎9g,赤芍12g,怀牛膝15g,乌梢蛇9g,丹参15g,苏木9g,补骨脂15g,桑寄生12g,穿山甲20g,黄芪15甘草6g;2、中药薰洗:川乌15g,草乌15g,五加皮18g,艾叶30g,络石藤30g,透骨草30g,伸筋草30g,红花15g,花椒12g,独活12g,并用治疗该病129例,并与43例对照比较,收效显著,总有效率95.3%。程亭秀[23]为探讨新的治疗方法,采用膝五针(鹤顶、内膝眼、外膝眼、阴谷、委阳五穴)加刺络拔罐(用梅花针叩击委中穴,轻微见血为度,然后拔罐20min,每次拔出血量1~2ml。)治疗48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取到满意疗效。王俊玲等[24]将150例老年性膝骨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治疗组、针刺组、薰洗组,每组50例,其中治疗组为温针加薰洗(药物组成:伸筋草、鸡血藤、透骨草各30g,独活、威灵仙、桂枝各15g,炮山甲、红花各20g,乳香、没药各10g),其他2组为对照组。结果3组有效率分别为96%、82%、8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优于其他2组(P<0.05),针刺组和薰洗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温针具有针刺和艾灸的双重效应,能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营养代谢;中药薰洗有散寒除湿,舒筋活血,关节通利的作用。黄红等[25]运用点穴按揉(阿是穴、膝眼、血海、梁丘、犊鼻等穴位)、弹筋拨络等手法,结合中药薰洗(本院制剂骨洗方:桂枝20g,乳香15g,没药15g,三棱15g,莪术15g,桑枝30g,灵仙20g,牡蛎30g等20味中药制成中药洗剂,每瓶280m1)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40例,疗效明显。林朝海等[26]采用杜川秦独汤(杜仲、川断、秦艽、独活、薏苡仁、茯苓等)配合中药导入治疗膝骨性关节炎78例,总有效率为89.7%,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补肾壮骨,祛风祛湿,活血止痛的功效。李钰鑫[27]采用手法配合中药(药用当归20g、鸡血藤20g、透骨草20g、制川乌9g、制草乌9g、威灵仙12g、红花9g、桃仁12g、白芷9g、马钱子3g、苏木12g、川椒6g、生姜12g、苍术12g、桑枝12g、艾叶12g、牛膝12g、五加皮12g。)薰洗热敷治疗120例(204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结果痊愈53.9%,好转37.3%,总有效率91.2%。结论:中药薰洗配合手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膝骨关节炎是困扰中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常见疾病之一,我国古代医学文献虽无此病名,然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归属于“骨痹”、“筋痹”范畴,《素问·痹论》指出:“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是不任厚,发为骨痛”,“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在骨则重,在脉血凝而不流,在筋则屈不伸,在于肉而不仁,在于皮则寒。”《张氏医通》云:“膝痛无有不因肝肾亏虚者……筋骨失养,不荣则痛。”病理为本虚标实,肝肾亏虚为其本,经脉痹阻为其标。现代医学认为,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关节退行性病变,以关节软骨的退变为其特征,可致软骨破坏、滑膜增生、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游离体出现等,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方案,保守治疗西医以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为主,但该类药物又往往表现出非常严重的胃肠道副作用,手术治疗则给患者增加心理及经济负担,而通过临床证实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可靠且安全性高,但其作用机理尚不甚明了,其研究手段多以临床观察为主,今后应将l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更加深入探讨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56~2359.
[2]张乃峥.临床风湿病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349~359.
[3]许建荣,柴维敏.膝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MRI表现特点和比较骨骼肌肉放射学[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1):862~864.
[4]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08~619.
[5]贺宪,魏春山.膝骨性关节炎的病机和防治机制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2):73~75.
[6]陈龙全,郝双阶.复方竹节参片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2例[J].陕西中医,2004,25(8):716~717.
[7]徐传毅,樊粤光.。肾虚血瘀与膝骨性关节炎关系初探[J].新中医,2002,34(3):7~9.
[8]章建华,童培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综合治疗[J].中医正骨,2005,17(7):15.
3.《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 篇三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二)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闷、胸痛,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苦口干,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2.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
3.遵医嘱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或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4.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等穴位。
5.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取穴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位。
6.遵医嘱中药泡洗:常选用当归、红花等活血化瘀药物。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穴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
8.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选择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等穴位。
9.寒凝血瘀、气虚血瘀者取穴隔姜灸,选取心俞、隔俞、膻中、气海等穴位,每日交替施灸,也可取穴选用艾条灸,取穴足三里、内关等穴位。
(二)心悸、气短
1.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节律,面唇色泽及有无头晕、黑蒙等伴随症状。
2.遵医嘱穴位贴敷:选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等穴位。
3.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选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4.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位,伴汗出者加合谷、复溜穴。
5.遵医嘱中药泡洗:选用红花、当归、川芎、薄荷、艾叶等药物,伴失眠者配合按摩涌泉穴。
(三)便秘
1.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4.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5.虚秘者服用苁蓉通便口服液;热秘者口服黄连上清丸或麻仁丸;热毒血瘀者遵医嘱大黄煎剂200ml灌肠。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1.中药汤剂一般饭后温服。寒凝血瘀者偏热服;热毒血瘀者偏凉服。
2.速效救心丸舌下含服,麝香保心丸、丹参滴丸舌下含服或口服。须密闭保存,置于阴凉干燥处。
3.三七粉用少量温水调服,或装胶囊服用。
4.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宜饭后服用,如冠心丹参胶囊、通心络胶囊、血栓通胶囊、银杏叶片、血府逐瘀口服液等。
5.宁心安神类药睡前半小时服用,如枣仁宁心胶囊、琥珀粉等。
6.补益类药饭前服用,如滋心阴口服液、补心气口服液等。
(二)注射给药
1.中药注射剂应单独输注,须使用一次性精密输液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建议用生理盐水间隔,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2.使用活血化瘀药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常用药物有丹参、丹红、红景天、血栓通、参芎、舒血宁、红花、灯盏细辛、苦碟子等注射液。
(三)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耳穴埋豆)(详见附录2)。
3.中药泡洗(详见附录2)。
4.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2.避免劳累、饱餐、情绪激动、寒冷、便秘、感染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
3.起居有常,发作时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以不感疲劳为度。
(二)饮食指导
1.寒凝血瘀者,宜食温阳散寒、活血通络之品,如龙眼肉、羊肉、韭菜、荔枝、山楂、桃仁、薤白、干姜、大蒜等;少食苦瓜等生冷、寒凉之品。食疗方:薤白粥等。
2.气滞血瘀者,宜食行气活血之品,如山药、山楂、桃仁、木耳、白萝卜等;少食红薯、豆浆等壅阻气机之品。食疗方:陈皮桃仁粥等。
3.气虚血瘀者,宜食益气活血之品,如鸡肉、牛肉、蛇肉、山药、木耳、大枣、薏苡仁等。食疗方:海蜇煲猪蹄等。
4.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者,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甲鱼、鸭肉、海参、木耳、香菇、山药、荸荠、甘蔗、百合、莲子、藕汁等。食疗方:山药粥、百合莲子羹等。
5.痰阻血瘀者,宜食通阳泄浊,活血化瘀之品,如海参、海蜇、薏苡仁、荸荠、冬瓜、海带、白萝卜、蘑菇、百合、扁豆、桃仁、柚子等。食疗方:薏苡仁桃仁粥等。
6.热毒血瘀者,宜食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之品,如百合、芹菜、菊叶、苦瓜、绿豆、莲子芯、黑木耳、荸荠、马齿苋等;忌食羊肉、荔枝、龙眼肉等温燥、动火之品。食疗方:绿豆汤、菊花决明子粥等。
(三)情志调理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2.鼓励患者表达内心感受,针对性给予心理支持。
3.指导患者掌握自我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音乐疗法、谈心释放法、转移法。
五、护理难点
(一)服药依从性差
解决思路:
1.建立目标人群档案,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2.对目标人群进行定期追踪、随访和效果评价。
(二)不良生活方式
解决思路:
1.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并进行个体化指导,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2.定期门诊复查。
3.筛查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便秘等),进行针对性干预。
六、护理效果评价
附: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
医院: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入院日期:
证候诊断:发作期:寒凝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缓解期:气虚血瘀证□
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痰阻血瘀证□
气滞血瘀证□
热毒血瘀证□其他:
一、护理效果评价
主要症状
主要辨证施护方法
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效果
胸闷、胸痛□
1.体
位□
2.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艾
灸□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6.中药离子导入□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7.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心悸、气短□
1.活
动□
3.情志护理□(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中药泡洗□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便秘□
1.饮
水□
2.腹部按摩□
3.排便指导□(方案中无)
4.其他护理措施:
1.耳穴贴压□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方案中无)
2.穴位按摩□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3.穴位贴敷□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4.中药灌肠□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5.其他:
应用次数:
次,应用时间:
天
好
□
较好□
一般□
差
□
其他:
□(请注明)
1.2.3.好
□
较好□
一般□
差
□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
评价项目
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
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中医护理技术
耳穴贴压
艾
灸
穴位按摩
穴位贴敷
中药足浴
中药灌肠
健康指导
/
/
/
签名
责任护士签名:
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
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
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护士长签字:
—
END
4.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篇四
市中医院加强中医护理培训 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为推进全国中医药先进单位的创建,提高中医护理内涵,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市中医院于8月6日开展了中医护理知识培训.此次讲座由护理部主任尹丽霞主持,全院护理业务骨干80余人参加培训。主讲人郑延辰主任从中医护理的现状、中医护理的优势及发展前景和对策等方面,结合市中医医院护理工作实际,理论联系临床,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座。通过此次讲座,在进一步落实《中医护理工作指南》的相关要求,使护理人员对中医基础理论及辨证施护的相关知识有更深理解的同时,进一步树立了做好中医护理,提高临床疗效,达到“以较低的费用,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信心。
市卫生局信息员:张娜张瑞涛
5.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篇五
1 药物配伍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个方面。
药物配伍含 义举 例相 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
原有的疗效。 如大黄配芒硝。相 使 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
种药物为主,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功效。 如黄芪与茯苓相配。相 畏 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
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相 杀 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的毒。相 恶 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
用,而致使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药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相 反 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 2 配伍禁忌
从上述的配伍关系可以看出,相须、相使的药物可使药效起协同作用;相畏、相杀的药物可去除药物的毒性;相恶、相反的药物应忌用,即属于配伍禁忌。
妊娠用药禁忌与慎用
分类
一般根据药物对胎儿损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禁用与慎用。
禁用药
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
慎用药
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温重镇的药物。
2 注意事项
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
慎用的药物,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酌情使用。使用时,应作好病情观察,随时记录。但如果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危险。
服药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即避免药物与食物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而影响药效。
一般忌口
服药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应忌食。
特殊忌口
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甘草忌鲤鱼;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食醋;
6.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篇六
关键词:创新中医教学;中医护理;应用及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11-01
中医护理是我国医疗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内容相对较多,也比较分散,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难以掌握。传统教学虽然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但是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较差。创新中医教学方法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基层中西医结合的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中医止血能力,培养学生对学生的认知[1]。为了探讨创新中医教学方法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科室学习的80名实习生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8月在我科室学习的80名实习生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实习生分为两组,实验组40名,男13名,女27名,年龄为(14~18)岁,平均(16.7 0.3)岁;对照组有40名,男8名,女32名,年龄为(15~18)岁,平均(16.4±0.6)岁,两组学生对其教学方案、教学目的等具有知情权,学生年龄、病情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方法如下:对照组学生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授课内容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部就班的进行。
实验组采用创新中医护理,方法如下:以患者病证为中心,采取贯通法、辨证及辨证及治则,重点讲授中成药、针灸、推拿、拔火罐活艾灸等方法,让学生对中医相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同时,实验组定期开展医疗扶贫体验活动,深入一线基层和农村,将典型病例作为教学的范例,让学生能够从实例中获得更多知识[2]。
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知识宣教、沟通能力、心理压力、学习积极性以及患者的信任度等,了解学生的中医知识掌握能力。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予以LSD法两两比较。P<0.05提示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
二、结果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知识宣教能力;沟通能力;学生能够承受压力能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取得患者信任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见表1。
三、讨论
创新中医教学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优势较多,该教学模式能够巧妙的解决中医教学课时少、内容不当、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少的矛盾及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问题;同时,创新中医教学能够解决中医教学中的素质教学问题,能够有效的提高中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创新中医教学能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高中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实用型医疗人才。创新中医教学方法是对中医教学体制的一次改革,它重新考订、规划教材,采用浅显的现代语言将中医的精髓、内核本质等进行诠释,能够将中医学全面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搭配中医教学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避免传统中医的空洞、枯燥、乏味,能够充分发挥其中医学术的特性和价值,提高教学质量[3]。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学生知识宣教能力;沟通能力;学生能够承受压力能力;学习积极性以及学生取得患者信任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教学中实施创新中医护理教学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芳丽.白 琴.靳艳.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2.27(15):67~68.
[2] 梁燕秋.欧阳彩弟.护患角色模拟情景教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23(3):209~210.
7.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篇七
一般汤剂一日一剂,分2~3次服用,间隔4~6小时为宜,小儿可适当增加次数。
丸剂、散剂、膏剂等中成药,应按说明定时服用。
病在口腔、咽喉宜缓慢频服或随时含服。
对发汗、泻下、催吐等,服药剂量不必拘泥,一般以中病即止为宜。
呕吐病人宜少量多次服用。
对于急症、发热、危重症患者,应遵医嘱酌情服用。
服药前应了解病人服药的目的,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时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由于中药的剂型多种多样,应根据病人自身的具体情况及药物的剂型采取不同的服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服法:
送 服一般丸剂、片剂、胶囊、滴丸等用温开水送服;治疗脾胃虚弱的
药,可用米汤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祛风除湿、活血化瘀药可用黄酒、米酒送服,以助药力。冲 服一些散剂、丹剂、膏剂以及某些贵重药物(如三七粉、人参粉、
益母膏等)服用时,不需煎煮,只需用热汤剂或白开水冲开服用即可。含 服一些片剂、丸剂、丹剂(如人丹、速效救心丸、复方甘草片等)
宜放于口中或舌下含服。代 茶 饮一些容易出味的药物(如胖大海、肉桂、番泻叶等)服用时,可
用热汤剂或沸水浸泡后代茶饮。其 它1. 呕吐病人的汤剂应浓煎,服药前,先口服少量姜汁或嚼少许生姜片、陈皮,然后再少量多次服用。
【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推荐阅读:
中医怎么治风湿性关节炎12-14
医学影像学骨关节诊断报告书写规范11-10
中医护理综述范文08-22
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规范06-26
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培训07-07
中医护理文书书写要求11-07
中医科临床护理11-08
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07-04
中医护理三基考试试题07-12
宝宝黄疸的中医临床护理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