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2024-07-1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精选13篇)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篇一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

摘 要:目前我国现代化的程度日益加深,而教育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在时代的潮流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教育部自2014年发布的政策中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时代下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以来,全国范围内的教育机构都在探索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这一综合素质。小学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启蒙阶段,英语教学是为了响应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而开设的课程。因此,探索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传统小学教育体系主要要求学生对所教授的学科知识进行记忆性的掌握,侧重点在学科知识的传授上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对于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能力、其他才艺培养上则不做重点要求。新时代下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传统教育要求上进行的扩展,它包括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品质及素养,旨在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而成为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修炼心智、提高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现代小学教育要求下,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小学教育机构努力去实现的教育目标。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求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进行学习掌握,更重要的是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从而满足现代化小学教育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师需要不断探索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同时满足现代化小学教育对英语教育的要求。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化小学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强制性“填鸭式”教学,它提倡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在主动去了解、去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才会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种知识的传递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课件知识的理解,打破小学生一开始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可以布置有适当难度的课下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自主的完成学习任务,之后的教学中进行同学间的交流,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以小学英语四年级下期的Unit 4 Buying fruits 为例,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情境对话模式,去商店里面买自己喜欢的水果,完成对话中英语语句的搭配,并且和同学完成交流。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对后续的学习深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普遍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这个阶段已经没有英语学科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在需要提高英语水平时往往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英语深造学习。因此,学生在前期形成较好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影响着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

(二)加强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扩展能力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此需要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展开学习。例如小学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What’s your job??@种情境的课堂教学,教师在完成课堂知识教学后,通过提问学生还有哪些工作名称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扩展,进而让学生考虑将汉语转换为英语该如何进行,加强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扩展能力。小学生正是思维比较活跃的阶段,对外界的认识不深,往往有新奇的想法冒出,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的思维扩展能力,十分有利于小学生以后学习生活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它具有西方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深刻的文化意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也有利于学生思维扩展的教学工作开展,这不仅是核心素养的素质要求,也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加强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思维扩展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小学生对简单的英语文学著作进行阅读、慢慢地理解文学著作背后的情境和文化内涵,这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三)加强小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力

古人曾提倡“学以致用”的学习思维,英语作为一门应用性语言,也只有在使用中方能体现它的最大价值。在现代化的形式下,国人和国外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何将学习到的英语学科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也是现代化核心素养要求的一部分。小学英语教学可以通过课上和课下两种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课上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对话中充当不同的角色练习不同的对话语句,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四年级下期的Unit 1 A new student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扮演新生的角色,在进入新的班级进行自我介绍,通过这种表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将学到的英语知识总结应用的能力;课下小学校园内可以开设英语角,学生根据不同的爱好兴趣加入不同主题的小组进行交流,这不仅增加小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机会,锻炼了小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也提高了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总结

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不仅是简单地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知识进行传递,更重要的让它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教会学生进行应用,以达到现代化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策略有很多种,英语教学人员需要根据自身教学情况进行探索总结。英语教学人员可以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工作,旨在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满足核心素养在现代化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宁.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分析[J].教育:文摘版:00199.[2]胡琼瑶.浅谈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12):00071.[3]陈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0).作者简介:朱迎川,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小溪中心小学。

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篇二

一、从“字”的学习上来说, 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有一些教师认为, 字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 到初中阶段就不作重点要求。实际上并非如此, 小学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学生学会了汉语言常用的汉字, 奠定了语文阅读、写作的基础。到初中阶段, 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离开了每一个生动的汉字, 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谈论都是空中楼阁。

在字的理解上, 要请学生将这个字带到句中去进行理解, 去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 上课时笔者特意拿来了九元硬币。笔者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 谁来做一回孔乙己。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有的学生上来后, 一下子把“九文大钱”反扣在讲桌上, 显然, 他把“排”理解成了“拍”, 有的同学把“排”做成了“摞”。在几次练习后, 学生知道“排”原来是把钱依次撒出, 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耀富裕的酸性, 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对于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把握。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 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 并形象地说:“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来看, 一个个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可以从那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启发。”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 特别是汉语言更是具备无限的美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 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 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课文的时候, 要在尊重课文本身的基础上, 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 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感情的激荡、理性的思辨。在散文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以及独创性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在戏剧教学中, 侧重引导学生体会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在诗歌教学中, 侧重引导学生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以及意境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有了这样一种美感享受, 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

二、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 智慧的教师让学生用一双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 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 拓展学习的空间, 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 将会事半功倍。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 树木是活书, 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 风云雨雾, 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 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 便是活的书。”这活的书里面, 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 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语文素养的培育给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广广阔的背景, 写作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是在农村学校, 身边有数不尽的自然资源——辽阔的田野、翩翩的黄蝶、星夜的夏日, 都是学生无穷无尽生活的仓库, 平常更应引导学生多观察, 多体验, 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以童真童趣的视角来滋养自己和孩子们的童心。

三、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 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首先, 教师应扩大对语文学科的观念意识。语文作为我们的国文, 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不是几本小小的课本所能涵盖的, 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因此,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 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树立走出教材的理念, 虽然学生的阅读资源有限, 但我们可将一些篇幅不长, 内容隽永, 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 编辑成册, 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能开阔眼界, 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的积累, 如仅限于课堂学习, 只是井底之蛙, 所识有限。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 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作为学校, 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资源。如图书, 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作为家庭, 应配合好学校, 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 支持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 鼓励孩子做一些有益于语文学习的事。如多看课外书, 坚持记日记等。此外, 还应多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与社会中去亲身体验感悟, 让学生的学习能回归社会, 回归自然, 也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让学校、家庭、自然、社会融合起来, 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 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 并自取一个名字, 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 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 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 有了毅力, 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 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 下笔流畅、妙笔生花。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 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 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 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 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 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语文素养的培养, 立足于课内, 延伸于课外。“大阅读”与“语文生活化”都是重视学生长远的发展,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 让我们齐力为学生的语文世界打造更广阔明丽的天空。

摘要:从“字”的学习上来说, 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优化语文教学环境三个方面, 探讨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3.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三

语文小学生语文素养素养是指人在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之后,自身在某一方面所形成的一种能力以及达到的一种水平。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小学语文课程应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感情,拓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求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同时,还要求能够从小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这些都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作为一名现代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将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作为自己教学实际中的首要问题。笔者根据小学语文课堂的发展现状,根据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对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小学生的素养进行如下分析。

一、从“字”的学习上来说,要注重扎扎实实、规规矩矩

有一些教师认为,字的教学是小学低年级的事情,到初中阶段就不作重点要求。实际上并非如此,小学低年级到中、高年级学生学会了汉语言常用的汉字,奠定了语文阅读、写作的基础。到初中阶段,应该在更高层次上加强“字”的学习和揣摩。离开了每一个生动的汉字,一切关于语文能力的谈论都是空中楼阁。

在字的理解上,要请学生将这个字带到句中去进行理解,去体会作者的独特匠心。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上课时笔者特意拿来了九元硬币。笔者说:“老师这里有九文大钱,谁来做一回孔乙己。在讲桌上‘排’出九文大钱?”有的学生上来后,一下子把“九文大钱”反扣在讲桌上,显然,他把“排”理解成了“拍”,有的同学把“排”做成了“摞”。在几次练习后,学生知道“排”原来是把钱依次撒出,在桌面上慢慢地排成一行。一个“排”字生动地显示了孔乙己的穷而炫耀富裕的酸性,也表现了其诚实迂腐的性格。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于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和把握。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教语文,必须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并形象地说:“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来看,一个个字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可以从那一幅幅画、一个个故事中受到多种多样的启发。”语文有着独特的魅力,特别是汉语言更是具备无限的美感。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范文,无论在语言上、意境上、形象上,甚至在结构上都充分展现着汉语言文字的美。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研究课文的时候,要在尊重课文本身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文中的内涵,使学生体会到文章感情的激荡、理性的思辨。在散文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独到感悟以及独创性的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在戏剧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体会符合人物身份的个性化语言以及字斟句酌的精妙之处;在诗歌教学中,侧重引导学生挖掘音韵美、整齐对称美以及意境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有了这样一种美感享受,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起学习语文的浓烈兴趣。

二、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用一双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生活——这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得天独厚的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语文素养的培育给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广广阔的背景,写作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是在农村学校,身边有数不尽的自然资源——辽阔的田野、翩翩的黄蝶、星夜的夏日,都是学生无穷无尽生活的仓库,平常更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童真童趣的视角来滋养自己和孩子们的童心。

三、优化语文教学环境

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首先,教师应扩大对语文学科的观念意识。语文作为我们的国文,其博大精深的内涵不是几本小小的课本所能涵盖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因此,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走出教材的理念,虽然学生的阅读资源有限,但我们可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能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和认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另外,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的积累,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结合起来。作为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的资源。如图书,多媒体、网络资源等;作为家庭,应配合好学校,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学习的条件,支持孩子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做一些有益于语文学习的事。如多看课外书,坚持记日记等。此外,还应多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与社会中去亲身体验感悟,让学生的学习能回归社会,回归自然,也为语文学习积累更多的素材。让学校、家庭、自然、社会融合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大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老师要重视读与写的结合,要求学生每人都准备一个积累本或者叫读书反思,并自取一个名字,记下课外活动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下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组织学生定期相互交流赏析。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时候也要注意督促检查,使学生能够持之以恒。只要学生有了习惯,有了毅力,通过一年或几年的训练,就一定会积累下丰富的素材,下笔流畅、妙笔生花。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让课外阅读发挥最大的功效。

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篇四

湖北省谷城县冷集镇胡湾中心小学 胡静秋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去实现。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公民所必备的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格和满足自身发展、社会需要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的价值所在。数学核心素养也是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以疑激思,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从数学的感知材料中揭示数形的本质特征,确定它们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应该使学生对数学结论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分析思考问题时,不迷恋事物的表面现象,外在特征,要能够自觉地注意到事物的本质,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要能够从本质看问题,善于区分主要的、次要的,表面的、本质的。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在一个棱长是8厘米的正方体上挖去一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后,表面积怎么变化?学生思考后立即回答,表面积不变。我要求学生不忙下结论,先画一画图或找一找模型,思考后再回答,学生通过画图思考并与同学讨论后发现,挖去的正方体的位置不同,表面积的变化情况也不相同。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以疑激思,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高学生的洞察力。

二、以趣引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善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而转换思考的角度、思路与方法。将以前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能将旧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从而自己掌握新知识。比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让自己自学比的基本性质,然后回忆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和它相似。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将它们拓展到比的基本性质,不用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很快就把这几个性质融汇到了一起,并很好的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兴趣是思维活动的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持久、最强烈的心里成份,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给学生创造一个引起观察、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并让学生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相互促进。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维过程。

三、以标导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表现在思考数学问题时的灵敏程度,接触事物的实质快,思维效率高。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能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速度训练,并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形式的训练,这一些,主要来自高效的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时,教师应及时揭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使学生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导他们大胆提问。课堂上不会发问,不敢发问的学生,不是思维敏捷的学生。

四、以动助做,发展思维的独立性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独立地探索新的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到发展,如果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比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推导时,依据常理,学生在独立操作后,都能将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一般情况下,到此为此,圆面积公式就算推到出来了。而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除了让学生利用上述方法推导,还问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经过自主操作探究后,一个学生提出:我把圆转化成了三角形,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一结论的提出,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松开了,纷纷寻求其他的方法。很快又有许多学生推出了将圆转化成三角形的方法。还有的同学将圆剪开,拼成了一个近似的梯形,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新教材增加了许多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等活动,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在动手操作和实践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五、以议明理,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数学思维的过程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确地检查思维过程,随时控制和调节思维过程。对自己能自我监控,对别人能正确评判。英国大文学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集体讨论可以使学生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教学中,建立良好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讨论、争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有道是:灯不挑不亮,理不辩不明,当学生逐步学会据理力争,批判自己和他人时,他的思维品质又有了新的飞跃。

5.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篇五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联系实际创造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探索活动,促进个性发展,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课堂 小学生 核心素养 影响 培养

随着新课标的提出,素质教育被放在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上,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的加剧,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数学文化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那种远离数学、远离数学生活,固守过去传统的人不仅会被时代所淘汰,而且连基本的生存也潜藏危机。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为人的数学素养。数学核心素养对如今课堂教学有那些改变以及影响。数学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具有数学特征的关键能力与思维品质。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等。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核心素养?以下从四个方面结合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主动发现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原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结果,而新课标的改变,却将过程与方法放在重要位置,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享受成果。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猜想,创新地学习数学。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数学思维。杜威曾说:“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数学问题的猜想,实际是一种数学想象,是一种创新精神的体现。“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数学使人精细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外在表现。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和解决。学生不但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有创新意识的问题和见解,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鼓励,而且要表扬学生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大家一起去深层次地思考交流。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时,这节课主要是探究和发现规律,在探索新知的环节,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教学。在讲清竞赛的内容和规则后出示题目:25+47+75、69+47+53、68+32+49…..小组轮流答题,答到第3题时,先答题的小组的同学马上提出了问题:“老师,其三组的同学做的题目简单,不公平!”这时老师问:“为什么不公平,你来说说。”接着学生就顺其自然地说到问题的本质:“三组所做题目前两个数相加得100,算起来简便。”通过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本质,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加法结合律的内涵。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突破难点。

二、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新课标的修订,对数学教育有了很大的转变,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如今的启发教学。新颖的教学手段,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课改的提出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并提高,并将学科更加贴近生活,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认识是从动手能力开始的。作为教师应该注意:首先,让数学走进生活,培养小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摆一摆、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从中学到新知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从内心深入来说我觉得数学其实是一门比较有有意思的学科,数学在小学阶段几门学科中也是比较贴近并走进生活的,儿童的学习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及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例如最近在学习的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我可以首先让学生通过体验分月饼(把一块月饼,如果给两个人平均分,每人会分到多少?如果给咱们班每人都分呢?)这样设计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我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大这一道理。所以在教学中,我借助孩子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为学生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投入学习,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新知识,并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即使遇到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调皮等现象,或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教师都应保持冷静的头脑,要善待学生,耐心教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另外,课堂上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之中。

三、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由于陈旧的教学观念和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和学会动手以及动脑能力,这就是一个本质的改变。这就是为何老师却成了学生学习的辅助,而不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改变使学生更加对学习感兴趣,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合作交流的、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发展、提高。使学生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习惯:多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多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去创造性学习,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动手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能,而且懂得如何去获取知识;多思,通过自学、操作、尝试等活动,让学生自己主动去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提高。在探索过程中还将动手操作与观察、思维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如在三年级数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节课时,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体验、猜想、发现、验证等活动去认识、归纳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有了不同的获取信息的经历,有了不同的学习收获,同时更有了不同的学习体验,他们个个都对数学表现出了无限热爱,个个充满信心。

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所以课堂教学中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数学教学应从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已有知识相联系的素材出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了解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例如: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方法,许多问题有的只需要得到大致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很难算出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用估算的方法来帮我们解决问题。因此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对于学生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的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比如估算到超市买东西大概需要带多少钱?布置会议厅大概需要多少吧椅子?估算给桌布做花边要多少材料?……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将估算内化,学生的估算能力也才能真正的提高。又如:学习“平移和旋转”这一课,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对称图案的美,并体验到复杂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得到。“小小设计师”是在欣赏了各种漂亮图案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学生创造出的图形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数学离不开,数学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小学数学教学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情景,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行数学分析,寻求数学解决。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关系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件大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绝不只是上述所见。对这项工作的落实,我们应该从小学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们的日常工作做起,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师,我们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各个方面的渗透和提升。【参考文献】 1.陈婷婷:以素养为本 促全面发展——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5年24期

2.高伟成:浅谈提高学生数学语言修养[J];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年03期

3.杨红萍:国内外数学阅读研究概览[J];数学教育学报;2013年05期

4.王善森:浅谈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期

6.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篇六

蓬安县河舒小学校 吴竞

核心素养现已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指导课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

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主体,应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以时间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情感;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组织学生广泛思考、发言、争辩,教师因势利导、启发释疑,把读和议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评论探究,引起学生思考并发表见解,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在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教《寓言二则》时,的广阔资源。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自然、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增长才干。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利用询问家长、上网、读课外书、收集资料等多种途径,开发资源,并学习整理资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7.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篇七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任务驱动

人类社会在经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后, 终于步入了信息时代。高效便捷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信息素养应成为了大多数人们必备的素养, 尤其是处于性格养成第二关键期的高中生。

信息技术课程是由计算机课程演变而来的。随着全世界教育水平的提升, 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培养, 而是走向了信息素养的培养方向。在新课程改革中, 信息技术课程明确了其在技术科目中的地位,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 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过程中, 在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掌握信息技能, 感受信息文化, 增强信息意识, 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如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养, 要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方法, 成为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素养的定义

信息素养, 是指个人对信息的需要以及对信息活动的看法、获取、分析、应用等能力。它是一种在个人需要前提下, 所产生的对信息的态度。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47年在美国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他认为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学会于1989年进一步提出了信息素养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 并且懂得如何获取信息, 如何去平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素养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 才有可能运用其信息能力, 不断延伸到多方面的应用之中。信息素养对于高中生而言, 更是必须具备的, 这是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从最初的计算机教育到现有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经历将近20年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是独立的学科分支, 是学科发展的基础, 是改造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在人类各个生活领域, 在普通高中设立信息技术科目更是必要的, 是为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公民做准备, 是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保证。

信息技术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基本课程, 它所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能力训练, 还承担着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使命, 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已经更加丰富多样, 课程内涵也在不断提升。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 信息技术课程确立在技术领域的科目的地位, 相对应的课程标准的制定, 使得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教学目的, 不仅让学生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 形成个性化发展, 还要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运用信息技术, 不断扩展视野, 敢于发明创造, 提高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 形成信息时代下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明确信息社会中公民享受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 了解关于信息技术的法律法规, 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三、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必要性

1. 提升学生素养是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的基本素养。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渗透, 信息素养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新课程改革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其根本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 各个高中应该在信息技术课程中, 加强信息素养的教学, 不管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争取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中生。

2. 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如果说知识创新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良好的信息素养就是创新人才就是提高教育水平, 适应信息社会的必要条件, 是壮大科学队伍的重要前提。一个缺乏信息素养的高中生, 很难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获得足够好的发展, 很难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所突破。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掌握了现在信息技术选择技能, 发展应用能力, 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收获更多知识, 推动自我发展, 进而在社会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机遇。

3. 高中学生的素养整体水平需要提高

在已有的关于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中, 我们发现高中生的信息素养大多体现于网络通讯工具、信息娱乐工具等的应用, 对于信息的选择能力较低, 不具有很好的信息好坏分辨能力。就高中信息素养的整体水平而言, 是非常不理想的, 他们在信息科学和信息社会方面明显薄弱, 并亟待提高。针对这一情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 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尤其注重教学目标已经从单一的技能教学转变为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培养。

4. 高中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如手机通讯技术已经从2G网络, 升级为3G网络, 4G网络已经开始大范围纳入使用了, 如此之快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 让信息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人们所有的活动都几乎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 都与高中生们的需求密切相关, 并正在改变, 更是要求高中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四、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素养的具体措施

1. 坚持“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根据基础学习内容, 并在此技术进行学习建构的教学方法, 主要是让学生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方式不仅仅是教师的讲授, 而是学生在情境中, 借助教师的指导、学习伙伴的协作以及相关资料查阅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任务为切入点, 学习者观察分析问题, 运用自己的思维, 在时间操作中培养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常常根据“提出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总结评价”的步骤进行教学, 教师会根据教学内容, 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 利用相关的信息搜索、查阅的手段, 收集资料, 自由组织小组完成任务;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不会直接的告诉学生怎么做可以完成任务, 而是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相关网站、资料等, 学生们在确定好任务主题后, 就可以对任务完成的所需时间、资料等进行大致的官话, 明确完成任务需要什么资料、什么能力, 这些资料、能力, 可以从哪里获得, 可以怎么获得, 以及怎么样才可以让自己的作品完成得更加出色;协作学习, 便是让学生在进行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 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合作, 解决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小问题, 不断共同进步与提高; 总结评价, 是教师让学生们在任务弯沉后, 采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对自己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发现优点与不足, 在评价中积累经验, 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对学习的热情。

2.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专题活动的方式, 为学生们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纵然现今是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 但还是不能够否认其课程本身的技术性。总所周知, 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会相对枯燥, 因而要想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更加集中, 就要为学生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专题活动中, 提升信息活动能力。信息活动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是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等能力。在专题活动中, 让学生自由确定任务主题, 根据任务要求, 选择所需要的信息, 能够最为全面的搜寻到需要的信息, 更能够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获取的信息; 能够熟练操作信息技术工具, 并应有其在实践之中; 在专题活动中, 能够哦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察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研究, 对整合已有的信息, 对信息即兴分类、存储等;除此之外, 清楚流利地表达出信息, 是需要应该具备的能力。

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在专题活动训练解决问题能力, 从而让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更大程度的提升。

3. 采取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

社会的层次性是明显的, 每一个学生在因为其家庭情况, 所处的社会环境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因此, 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 就是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立足点, 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依据不同的目标, 采用相应的学习起点, 学习梯度由于速度、学习方式, 给学生不同的分层讲解、分层联系, 以期达到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动态过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 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不层次学生的水平制定教学目标。例如, 对信息收集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为他们打好基础, 让他们具有最为基本的信息收集能力;对信息分析能力较强的学生中, 教师应该从着重发展学生的信息分析能力, 让学生多多进行程序设计方面的学习; 对于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 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 培养学生的程序编写、软件编程等方面进行培养。总而言之, 在分层教学中, 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 尽量地去弥补他们的不足, 发挥他们的优势, 让他们扬长避短, 获得更好的发展。

4. 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的发展, 为高中生们提供了更多学习与娱乐的方式。与此同时, 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 会对学生们造成不好的影响。高中生对学校、家庭之外的世界充满着好奇, 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以及猎奇心理较强, 对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弱, 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腐蚀。

同时, 高中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的薄弱, 压根就意识不到网上的很多行为是不合法的, 如黑客攻击行为、淫秽视频传播行为。因而,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 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让他们能够分清好坏。

对于教师而言, 传播知识是教学的使命, 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是教学的必要任务之一, 并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 是让信息技术教学变得更具有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在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 为学生传播一些“正能量”的视频, 让学生去观看, 并学会制作, 让他们在观看与制作的过程中, 体会到那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应该特意拿出一些课时, 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有关的法律传播, 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从侧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重视学生的课后反馈

课堂教学并不仅仅是一节课堂的教学, 每一节课堂都是具有一定的衔接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复杂并漫长的,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做好课堂之间的衔接, 而课堂反馈便是进行课堂衔接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在课堂中对学生的语言、动作、表情中获取反馈信息, 并以此作为依据做出及时的调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时间性, 教师还应该在学生的课后作业等里面获取反馈信息。如果该次作业中学生的作业普遍完成较差, 就说明学生在上节课中的知识学习不够透彻, 并没有有效地掌握。当然, 在下一课开始时, 让学生们来谈谈自己对上节课的认识, 也是不错的课堂反馈, 也更为直观。但是, 教师依旧要根据本班的学生个体情况, 选择最为合适的反馈方式。在接收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后, 教师就要解决问题, 修正不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

[2]董玉琦.信息教育课程设计原理:要因与取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08) :21.

[3]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8.如何巧妙设问提高小学生数学素养 篇八

关键词:数学素养;课堂提问;严谨;意图明确;抓大放小;联系实际

在课堂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呢?精心设计提问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设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能够帮助小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生成、发展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语言严谨,周密思维

数学是严谨的学科。培根说:“数学使人周密。”我们要培养学生使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就应当在课堂提问中坚持使用这样严谨的语言。教学五年级分数与除法时,有个老师问,班级的男生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这个“占”字就用的不严谨,它体现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应该这样问:“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才恰当。

有一次,在听一位老师给一年级学生上“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老师要求“从395开始往后数5个数”,学生数“395、396、397、398、399”,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从395开始”,到底包不包括395?是他们不容易立即领会的。所以这里教师应该再加以说明“从395的后面一个数开始数”比较恰当。这位老师因为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所以有的学生从这个数开始数,有的学生从后面一个数开始数,造成了学生的困惑。

以上是老师的主动提问,需要严谨。对于学生的回答有不严谨的地方,老师还要进行追问。如,学生说:“13和19没有公因数,它们是互质的。”我会追问:“13和19没有公因数吗?”不是的,13和19除了1以外没有其他的公因数,所以,它们是互质数。

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与追问中,能逐渐形成数学的语感,能简洁、准确地描述问题,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他们能够形成严谨的思维方式,用严谨的眼光看世界。

二、意图明确,有的放矢

所谓“打蛇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数学课堂的提问应该意图明确,让学生一听就懂。一位教师在教学“因数与倍数”一课时,板书算式2×3=6,指着2提问:“2是什么?”有学生回答:“2是偶数。”这是教师的提问意图不明。如果提问:“在这个乘法算式中,2称为什么数?”学生应该能够准确作答。

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让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提问: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这样的问法就让人有些不知所云。这里的提问要加强目的性,可以这样问:这两个加数的分母相同吗?能不能直接计算?为什么?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问,很快将关注点放在两个分数的分母上,观察到它们的分母不同,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课堂提问意图明确,学生的数学思考才能有的放矢。在这样不断地思考中逐渐积累,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养。

三、抓大放小,让学生参与探究

有的教师上课,提的问题很多。学生也踊跃举手,听课老师耳边左一个“你来说”“很好”,右一个“你来说”“很棒”。但是提问不能过细,只追求表面的“热闹”,久而久之,学生会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数学思考的能力。所以,提问还是要抓大放小,多提“大问题”。

所谓“大问题”,就是带有思考含量的,能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一个“大问题”思考的深度不同。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当揭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让你想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在给学生一点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以后,学生有如下的回答:

1.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一个数或者除以一个数,而且这个数不能是0。

2.分子和分母要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

这和商不变的规律很像,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也可以这样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这是因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也可以写成分子除以分母这样的除法算式,所以,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一样。

……

在这样提问的引导下,学生不仅注意到了概念上应该注意的地方,而且还把新概念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了其中的联系。可见,学生能回答出一个“大问题”,胜过回答出许多个“小问题”。提问的抓大放小,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进行数学思考,保证了思考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四、追求完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2□3能够被3整除,□中可以填多少?回答“可以填1”的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远不如回答“可以填1、4、7”的学生。很多学生看问题只看到问题的一个方面,没有考虑到还有其他的情况。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提问中就追求完整的结论,那么学生就能逐渐形成全面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全局意识。

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可以多使用这样的语言:谁能回答得更完整?把所有可能的情况列举出来等,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多角度思考问题。

五、联系生活,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学习了数学,还要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教材资源是有限的,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整合资源,将学生实际与课堂提问结合,提问联系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教学“众数”时,为了和之前学过的平均数、中位数进行对比,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小叶、小延和元元都不如5班的队员高,但是我们班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却是年级最高的,这是为什么?

2.如果每班派一个队员组成运动会的入场式运动员方阵,你觉得选谁比较合适?为什么?

3.如果只在我们班选20名同学组成运动会的花束方阵,你觉得选择身高是多少的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在经过思考交流后有了结论:

1.因为浩浩的身高是全年级最高的,所以,我们班篮球队员的平均身高最高。

2.选择队员中身高中等的阿凯比较合适,因为不会太高也不会太矮。

3.先选择相同身高的多数学生,如果不够20人,再选择和他们身高接近的学生。因为这样才能保证方阵中大部分学生的身高差不多。

其实我校运动会开幕在即,这三个问题的提出非常自然,而且让学生从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三种数据的特点:平均数受偏大偏小数的影响;中位数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可以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次最高,也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常常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学生就会在实际生活中也养成进行数学化思考的习惯,在更广的空间中展开数学的思考。

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坚持以上原则,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习惯,那么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也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朱德江.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J].学科教育,2004(07).

[2]黄爱华.课堂教学需要“大问题”[J].小学教学设计,2013(01).

9.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篇九

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6个素养,分别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与高中应该是相通的,不需要再行研制,这里通过一些案例,主要讨论了数学学科6个核心素养在教学中如何落实的问题.期刊代号:G392

分类名称:小学数学教与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

近两年,各种媒体上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相当丰富,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抓手.教育部立项研究的核心素养,包括两个方面,或者说两个层次:一个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个是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结果,教育部已经于2016年9月13日公布并征求意见;高中近20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预计结果会在2017年第一季度随《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稿)》的公布同时出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三个方面展开,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文化基础的积累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升为支撑条件,引导学生在社会参与及互动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阶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虽然目前尚未公布,但从目前的研究看,主要包括以下6个素养,分别是: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与高中应该是相通的,不需要另起炉灶、再行研制,也即: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中是相同的,也是上述6个.本文主要讨论数学学科的6个核心素养在小学教学中如何落实,也附带涉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含义

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上述6个核心素养的定义,或者说“解释”如下所示.“数学抽象”是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属性,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另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是演绎.“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知识与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在实际情境中从数学的视角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结论,验证结果并改进模型,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借助空间认识事物的位置关系、形态变化与运动规律;利用图形描述、分析数学问题;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构建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取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进行推断,获得结论.这6个核心素养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有密切联系的.笔者认为,它们可以分为三组,而且可以用下面的一段话表述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们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发展数学抽象和直观想象的素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发展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素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发展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的素养.这是因为,直观想象也是一种数学抽象,数学运算也是一种逻辑推理,数据分析也是一种数学建模.二、数学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落实

上述6个核心素养,是数学教学中的精髓.那么,这些核心素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呢?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笔者有下面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小学数学的内容主要有识数、运算、图形、几何和推理,还有一点统计.“数”的概念形成依靠抽象,“图形”的概念形成也依靠抽象.例如,“5”是从5个野果、5条鱼、5颗石子等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圆”是从太阳、月亮、车轮等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客观世界中并没有抽象的“5”和抽象的“圆”,数学的研究对象其实是人类思维的产物.“抽象”一词本身也是抽象的.到小学几年级可以在教学中对学生说“抽象”一词?这是一个可以研讨的问题.笔者觉得,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可以,例如,在讲“5”和“圆”的概念时,就可以说上面的那些话,自然就带出“抽象”一词.在教师第一次或第二次讲“抽象”一词时,学生未必理解,可能只是生硬地接受;但是多次以后,学生慢慢就体会、理解了.小学生对“抽象”一词的理解,也许更多地靠数学课,而不是靠语文课.“逻辑推理”一词及相应的素养也是从一、二年级开始就可以教给小学生,只不过起初可以只说“推理”,到高年级条件成熟时再表述为“逻辑推理”.例如,计算9+3=12时,有一个先把3拆成1+2的过程,再得出9+3=9+1+2=10+2=12.这种“算理”其实就是一种“推理”.当然,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会逐渐接触一些稍复杂的推理.“数学建模”的素养在三年级以后就可以教给小学生,只不过小学阶段可以不出现“数学建模”的说法,只说“模型”或者“类”等,最初甚至可以只用“一般形式的表达”的说法.例如,在学生学到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时,可以说“这是对于所有的数都正确的等式,是普遍的规律,这是数学概括和总结的结果,我们应该重视这种一般形式的表达”.到高年级学到“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等公式时,可以进一步说“这种一般形式的表达,也称为解决一类问题的模型”.“直观想象”一词从字面上不易理解,因为它其实是“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缩减字数的结果.笔者觉得,在小学阶段可以不出现“直观想象”一词,起初只分别用“直观”“想象”的说法,把相应的素养教给学生,到高年级再视学生的情况结合实例分别用“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的说法.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附录2”中的例32是:

观察图1(《课标》中的图8):

请在图2(《课标》中的图9)中指出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相应图形:

10.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篇十

三塘镇蒸北中学张伶俐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两种倾向;在语文教学中,曾经存在两种倾向:第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特点,人为强化语文政治因素;第二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挑战传统语文教学,大胆走进新课程,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当前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关键词:范读品读大胆说话自主与多样化的作业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的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我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训练:

一、让朗读焕发迷人的光彩。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要求学生充分的读书,是一个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相统一的重要过程和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朗读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初中朗读教学绝不能停留在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背诵文段和教学的过渡环节这些层面上,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呼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朗读铺设一座通向作品深层美感的桥梁。

1、教师尽量运用真情范读

范读的魅力是无穷的。学生在听音像材料的时候,他会觉的那很好,可是离他很远,没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只有范读。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老师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学生就会被文章的美 1

景所陶醉,就会被文章的优美语言所吸引。他们不由自主的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并且,范读能在无形中指导学生的朗读,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2、教师尽量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文本。要通过丰富的材料、生动的剖析、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的朗读。例如,我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一边在头脑中浮想鲁提辖和镇关西的精神风貌,然后指导他们哪些该读重音,指导他们如何把握语速,指导他们如何读出气势和感情,经过指导,教室里沸腾起来,读着读着,他们有的推出拳头,有的拍手叫好,有的神情严肃,一拳比一拳更猛,一句比一句读得更有气势。一遍一遍的朗读,学生们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通过朗读,学生们已经深刻感受到了鲁智深疾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辉形象。

3、教师创设情境,提倡开放性朗读

在新视听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对图像、音乐有一种格外的亲近。我们可以在朗读教学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为他的个性化的朗读增加色彩。活泼多样的朗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表现欲。例如:不同的分组方式朗读,配乐朗读,接力朗读,主题朗诵会等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处理好教师的指导和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之间的统一,对学生的朗读都要作出鼓励性的评价,要让人人都乐意去读。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抒发性情的舞台。例如,在教学诗歌时,就安排诗歌朗诵比赛,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就要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这样,学生就能更好领悟诗的感情,更好感受人物形象。

二、让说话闪亮登场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说话教学。如果在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中,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创造学生说的机遇,安排学生说话的空间,让说话在语文课堂中闪亮登场,那么,学生的说话能力就会大有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会更上一层楼,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那么,说话应该怎样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呢?我做了一点小尝试:

1、坚持课前“3分钟”讲演

讲演的要求是人人参与,按座号轮流上台演讲,每课一人,讲演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讲故事,说见闻,谈感受,评社会,议他人,演小品,校园生活,家庭经历,社会现象都可以成为说话的内容。

2、回答问题,大胆说话

在初读课文的时候,老师往往根据文本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个或两个问题,在学生朗读之后,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看法,要尽量的让学生多说,要尽量让多个学生说,要尽量的让学生评议,老师万万不能越俎代庖.,让说话匆匆而过。这样的回答,既能使学生对文章有初步的理解,又能大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对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一箭双雕的效果。

3、探讨问题,对话交流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的三个重要标志,在阅读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积极探讨,研究问题,这样,在小组合作形式的组织下,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问题,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会各抒己见,他们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他们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领悟了作品的感情。例如,我在教<<在山的那一边>>时,让学生讨论”山”和”海”蕴含着什么深刻意思时,课堂上顿时沸腾起来:有的说是心中的大海和山,有的说是努力和信念,有的说是意志和美好的境界,有的说是克服困难和达到理想境界,当我再一次要求学生品读第二部分时,大多数学生们能坚定的说∶山比喻困难,海比喻理想,只要努力克服困难,就能实现美好理想.在愉快的对话交流活动中,学生们不知不觉的领悟了作品的感情。在探讨问题中持之以恒的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既能使语文课变得生动活泼,又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品味语言,模仿创作

新课程语文教学尤其重视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词汇训练,新课堂的语文课堂常常有这样一个环节:朗读课文,选择你喜欢的词、句、段、背下来,然后试着模仿说一段话。这样,学生在领悟语言的魅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在阅读教学的同时带动了作文教学,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又能有

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例如,我在教<在山的那一边时>要求学生说说你喜欢的语句,并谈谈喜欢的原因,有位学生说了喜欢“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经过讲评之后,我说:你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经历,你们能否运用拟人手法,说上几句话呢?同学们开始努力回忆,有许许多多的同学发了言,他们能够体会到个人的主观感情能使大自然的一切受到感染,把事物赋予人的感情和思想,这就是拟人,他们知道了,悲伤时能感觉草木也会沮丧落泪,快乐时能感受小鸟也会放声歌唱,一下子又联想到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以后的作文实践中,我惊喜的看到了许多拟人的句子,这些都应感谢平时的模仿语言训练。

三、让作业丰富多彩

帮助学生改变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作业训练应该像课堂教学一样,来一场真正的革命,使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在作业布置上常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完成具有选择性

学生是有差异的。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针对学生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既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望,又兼顾中差生的接受能力去设计多梯级的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2、作业布置内容具有实践性。

“生活即教育”,语文从根本上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应该是生活的外延。因此,设计作业也应该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作业成为联结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纽带,增强实践性。具体内容可以包括“解决学习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等。例如:学习了《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业题:地球上淡水资源是怎样有限的?水污染又是如何严重的?请你拿出具体的资料和事例来证明。经过师生讨论,确定以“资料查询”和“社会采访”两种方式完成作业。资料查询组重点通过查阅书刊、报纸,上网、看录像等途径搜集资料来证明水资源的匮乏和水污染的严重;

“社会采访”组,在家长的协助下,分头采访环保局、自来水公司和城镇居民,亲身体验生活,感受水污染的状况。学生分头行动,一周后分组交流。分组交流结束后,我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面对水资源如此匮乏,水污染如此严重的严峻现实,我们是否坐以待毙?于是又一次语文实践活动开始了:走上街头,义务宣传“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给全国人大写建议信:严肃立法,保护水资源。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生活中,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看待生活,关注生活,学习的兴趣更浓,完成作业的自主性更强,作业效果之佳不言而喻。

3、设计作业的多样性。

实践证明,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这就告诉我们:作业也不应只是单

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幸福的经历。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注意形式的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制作、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让作业富有趣味性,具有吸引力。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篇十一

【关键词】文学教学内容 学生人文素养 提高

一、阅读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散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品味戏剧表演的艺术魅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将文学作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积极挖掘作品的文化内涵,为学生展现作品的人文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具体而言,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由于这是一首诗歌,首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然后播放朗读带,让学生进行自由朗读,在朗读中把握作品的大概内容,品味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诗歌教学应该将重点放在诵读上,以“归”字为核心进行思考,掌握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这四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展开全诗的学习,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歌的精妙之处。让学生了解到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嫌弃,以及渴望摆脱官场束缚,回归田园,向往自由的心志,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和归隐田园的心境,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另外,教师可以将多首田园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共性与差异,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诗歌语言的清丽洗练,以及田园生活的恬静淡雅,进而达到美化学生心灵的效果。

二、写作教学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读是积累,写是升华。开展写作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情意的能力,例如观察力、想象力等,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教师要特别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帮助学生积累较多的作文素材,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性思维,让作文更加富有感染力。

以莫泊桑的《项链》为例,通过对马蒂尔德形象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她是一个虚荣任性、贪图享乐的人,并且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章的最大“亮点”就是出人意料,再次掀起了波澜,马蒂尔德并没有得知项链是假的,为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仿照《项链》的精巧结构,利用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续写文章,每个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各有不同,写出来的文章也有差异。结合写作训练来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能力,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从而让学生在实践后知道如何正确的写作,同时也发挥了自身的个性,进一步拉近了文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文学基础知识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从理论上来讲,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文学作品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与文学作品有关的文学基础知识不仅有教育作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还具有审美作用、教学作用。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丰厚文化的积累,所以当文学基础知识与课文教学相结合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设计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促进学生更好地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

以《曹刿论战》为例,可用文学常识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就能知道《左传》记载了从西周到战国末期的史实,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同时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对于这篇古文,朱彝尊的评价是“《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通过这样的导入,帮助学生了解这篇古文在文学上的成就,以及相关历史散文体例;其次,介绍长勺之战的背景,让学生加深对“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内涵的理解。通过文学基础知识教学,学生能获得更多文学常识和历史知识,增长学识,增加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在循序渐进中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四、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

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真正掌握知识的方法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中学文学教学应该多元化、多样化,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及阅读体验调动起来,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进而活化语文课内学习,创设开放的语文实践情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增强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生活中,有很多涉及听说读写的内容,这都需要学生积极探究、训练。作为我们学习母语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课程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身处在无可比拟的语言环境中,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同时,语文课程与生活紧密相连,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以及日常生活,这些都应该得到充分的运用,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实践练习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并利用平时积累的素材进行创作,从而培育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展现人文情怀。

五、结束语

文学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也是人文教学。中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祥英.浅谈中学文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J].剑南文学,2011,(11):299.

[2]尹玉萍.人文素养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2):303-303.

12.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篇十二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 小学教师更是人才奠基阶段的引导者, 其自身的素质高低对其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小学教师专业人才的素质及其提高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广大教师不遗余力地去研究新问题, 探索新思路, 总结新经验, 发展新理论。而能够承担这一任务的教师必须是具有一定科研素养的科研型教师, 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及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特别是青年教师, 他们是学校教育的储备力量, 如何让青年教师早日加入科研队伍,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科研的素养, 是当前学校师资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为完成这一任务, 需要我们对教师科研的现状有个整体的把握。

一、小学教师科研现状

(一) 对于教育科研有一种畏难感

不少教师迫于“升学”的压力, 他们中为数甚多的人, 对此既不愿做, 又不敢做, 更不会做。因而在教学实践中, 这些教师依然因循守旧, 凭主观经验办事。实践证明, 一个不善于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 不研究学生心理和行为, 不探索教育规律的教师, 是一个不完美的教师。他不可能创造性地去实现教育教学意图, 充其量也仅是个“单纯教学型”的教书匠而已。

(二) 认为教师任务重时间紧, 无暇搞教育科研

这种认识反映了旧的教育观念仍然禁锢着不少教师的头脑。长期以来, 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受陈旧教育思想的影响, 错误地认为, 只要守着两本书 (课本与教参) , 一支粉笔, 所教学生升学率高也就心满意足了。至于搞教育科研, 就要有更大的投入和付出, 且出不出成绩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拿“升学”冒风险, 因而吓退了不少教师, 也为其安于现状, 墨守成规, 驾轻就熟找到了借口。

长期以来, 人们还往往习惯性地认为, 只要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是优秀教师。只有对学生管得宽, 看得紧, 作业多, 批改细, 补课勤的教师, 才算得上是“辛勤的园丁”。其实这是对优秀教师的一种误解。真正优秀的“辛勤园丁”, 无可置疑地应当是那些热爱教育事业, 有着良好的师德, 能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上水平的科研型教师。

二、青年教师如何走出现状

目前在小学只有少部分教师有科研积极性, 热心于搞教育科研, 其中青年教师就少之又少了。总的看这少部分尚处于自发阶段, 而且人员不稳定, 缺乏组织和连续性。要使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并取得成效, 必须加强教师科研队伍的建设, 培养和组织一支较稳定的教师科研队伍, 并提高其科研能力和水平, 这是搞好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组织保证。

(一) 提高教师和学校领导的科研意识, 组织以老带新的科研队伍

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是群众性, 要有广大教师和干部的参与, 因此学校领导必须从自身做起, 并认真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 大力发动和组织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教育科研活动中来, 使他们在教育科研实践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二) 培养骨干力量, 发挥带动和示范作用

教育科研虽然具有群众性特点,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搞并搞得好的。因此要取得研究上的成功, 需要有一支骨干队伍。所谓科研骨干, 是指能独立完成课题任务或组织课题研究工作的人员, 他们有较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自学、进修、参加讲习班、研讨班、实际开展课题研究及以老带新等多种形式和方法, 搞好科研骨干的培养工作, 使他们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取得科研成果, 从而带动青年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科研, 逐步扩大教师科研队伍。

(三) 建立制度, 制定政策, 鼓励引导青年教师参加教育科研

为了加强教师科研队伍建设, 应该形成一些制度和政策, 以绩效工资为平台, 把教师的科研成绩列入考评项目, 引导、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工作, 认真搞好科研工作, 提高科研质量和水平。教育科研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因而对教育科研有成绩的人员必须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以倡导科研的风气, 发挥科研的效能, 推动教育科研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三、青年教师提高科研素养的途径

(一) 学习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何况现今科技迅速发展, 即使有一桶水的教师, 这桶水也得常添常换, 才能跟上时代的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只有达到一定高度, 才可以一览众山小, 教学才会得心应手。因此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已成了教师的生活内涵。教师应把自我诱导、自我培养作为自己的职业追求, 时时激励自己去刻苦学习。同样, 要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就必须虚心学习、善于学习。勤奋学习教育理论, 因为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 就很难有教学研究的新思想、新思路、新视野, 就没有新发展、新突破。

青年教师必需加强基础教育理论学习, 掌握教育理论与联系实际的能力, 了解和初步学会并掌握教育研究的一些基本程序和方法。

(二) 以校本活动为平台, 参与科研活动

教师科研能力形成有赖于学校重视, 为青年教师搭建教学研究的平台, 开展校本培训。通过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以新的课程目标为导向,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 以教学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各种问题为对象, 唤醒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 帮助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意识到真实的问题, 意识到问题背后的契机, 能够提出问题, 主动改革、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们相互学习、共同发展、逐步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

(三) 课堂反思, 促进教育研究

“在研讨中发展, 在反思中成长”, 这是青年教师学习成长的目标。深入教学实践, 深入课堂, 认真进行反思, 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促进教育研究行为, 成为一名青年教师科研的重要途径。比如一节课, 你上我也上, 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不同的授课方式, 几位教师上同一节课, 却有自己独到的课堂理解。一个问题, 一个课堂环节, 大家在一起交流、剖析、反思、探究, 有所感悟, 有所提高。这一过程是把教师带到真实的教学情景中, 对课堂实例进行分析, 审视教师课堂角色的定位, 解读课堂, 分析研究, 找出存在的问题, 进行反思, 找出教师行为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相悖之处, 提出改进办法和策略。这种教育行动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新兴的贴近教学实际的方法, 是教师愿意接受的方法, 使教师不把研究视为畏途, 科研素养在讨论分析中自然提高了。

四、青年教师在科研过程中的准确定位

(一) 活动定位

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应从广泛意义层面理解, 应当理解为中小学教师从事学习和积极反思的一切活动。青年教师不断学习,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反思, 要撰写和发表论文。实际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科研。斯腾豪斯指出, 私下的研究在我们看来简直称不上研究。部分原因在于未公开发表的研究得不到公众批评的滋养, 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将研究视为一种共同体的活动, 而未发表的研究对他人几乎没有用处。因此青年教师发表文章, 青年教师撰写并发表文章就是在做教育科研。这样的教育科研可能为青年教师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

(二) 内容定位

立足青年教师实际情况, 就是青年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发现问题, 积极研究。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 是永远探索不完的一项活动。作为一名教师在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讲授, 就可进行探索, 运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教法, 看看哪种效果好。在对一个学生进行教育后, 也要反思一下教育方法是否正确, 是否达到教育效果, 有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等。我们从自己身上发生的每一个教育教学的小事入手, 进行尝试和改革, 都将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丰硕收获。

斯腾豪斯曾指出:“教师是课堂的负责人, 从实验主义者的立场看, 课堂是检验教育理论理想的实验室。从那些偏爱自然观察的研究者来看, 教师是课堂和学校潜在的实际观察者。”因此,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教育, 我们都很难否认教师拥有大量的研究机会。我们应该承认, 每一个课堂都是一个实验室, 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成员。当然, 这个优势也取决于教师是否利用。叶澜认为:“承认教育实践人员能成为教育研究人员, 并不意味着每一位教育实践人员都如此。只有具有在实践中研究、探索的意识, 即善于反思, 又善于发现、创造的教师, 才能进入研究人员的行列。”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1]叶澜.教育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1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篇十三

日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致力于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六大素养树立学生成长“标杆”。该研究成果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对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核心素养落地,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教育小新邀请了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给读者们答疑解惑。

城关中学2016-2017教师业务素养提升学习材料2

2016-2017教师业务素养提升学习材料2 事关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终极追求。已经启动两年的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也将核心素养框架构建和学科素养的目标分解,作为这一次完善升华新课程的抓手。“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高屋建瓴落实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它的提出,为我们真正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确立回归教育本源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了引领性支撑,从而使课程与教学育人主阵地的形成成为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自从世纪初新课改以来,课程的“三维目标”已经人尽皆知,但人们往往只在学科教学的文本知识中去寻找它,将它机械地割裂开来,并且存在对它善贴标签的现象。“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贯穿于课程目标、结构、内容、教学实施以及质量标准与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三维目标”可以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得以完整体现。因此,“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整合和提升。

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我们不能不承认,在当下的教学中,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仍然是教学的基本方式,过度关注固定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现象非常普遍。所以,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城关中学2016-2017教师业务素养提升学习材料2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充分展开,甚至出现了“假装学习”。

因此,今天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孩子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学科活动的真正价值。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比如,政治学科既要有社会实践,又要有“活动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教学可以设计成活动来实施,通过社会调查和访谈、问题探究和辩论等,在活动中学习和思索、认知和行动。在国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中,专家们极富创意地设计了“学习任务群”。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

城关中学2016-2017教师业务素养提升学习材料2 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它通过任务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以此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数学也要设计数学应用、数学建模、数学探究等活动。其他学科,如地理考察、历史活动、科学实验和探究、技术设计等各种活动设计,会使学习活动充满情趣,不仅会对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迁移、强化、调节作用,更能使学习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上,承载独特的、潜在的、综合的教育功能。

上一篇:关于满意的一次端午节的优秀作文下一篇:年会展望未来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