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精选8篇)
1.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篇一
“英语(教育方向)专业(本科)”专业介绍
来源:河南学历考试网
培养目标:
主要培养对象为已具有英语大专毕业水平的成人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水平,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等英语专业人才。
适用对象:
在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的人员,及对本专业感兴趣的人员。
入学资格:
具有国民教育系列相同或相近专业高等专科(含专科)以上学历者。入学水平测试:
由省级电大组织实施,在学生注册前进行。
主修课程:
高级日常英语、高级休闲英语、高级职业英语、高级时事英语、高级英语写作、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英语赏析等。(仅供参考)
修业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最低毕业学分为71学分。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最短毕业年限不低于两年半。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最低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教育部给予毕业证书电子注册。学位取得:
符合学位申请相关条件:必修课平均成绩70分以上(含70分);其它课程平均成绩65分以上(含65分),通过学位英语相关考试(第一外语: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英语专业本科四级统一考试、或通过教育部统考“大学英语A”,且成绩超过百分制的及格线10分以上(含10分);第二外语:通过第二外国语考试统考,成绩达到60分以上(含60分));毕业论文(设计)达到良以上(含良)等。
符合以上条件者,可申请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具体要求参见中央电大与学位授予高校共同制定的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毕业可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语言学、文学及相关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基础知识;2.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组织教学活动的技术能力;4.掌握某一专业倾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5.具有获取知识、利用信息、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收费标准:参见当地省级电大英语(教育方向)本科专业收费标准
2.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篇二
美国是一个高度分权的国家。在高等教育中, 来自于欧洲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理念根深蒂固。专业设置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 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高校自己的事务, 高校在自己的专业设置上具有充分的自主权[1]。这样, 美国不但没有中央统一、强制全国高校都要执行的学科专业目录, 从而形成了各个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个性和特色, 而且这一体制也为高等学校创新专业设置、满足市场多元需要、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多元化培养提供了空间。
在美国, 存在一个类似于我国专业目录的指导性课程计划分类标准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mes, CIP) , 它是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研究开发并由联邦教育部颁布, 广泛应用于教育部的各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 并被高等院校所接受, 在收集、报道、整理有关学科专业目录资料, 指导教育规划、资源配置以及教育整体布局等方面发挥作用[2]。但是美国的这一“专业目录”却没有我国专业目录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对高校的控制力。CIP不是规范性文件, 而是国家信息服务的一种方式。CIP特别强调自己所使用的代码和名称是“标准的统计工具”, 反映的是当前的实际情况, 而不是官方承认或许可的学科专业的目录;名称和代码的增加、删减与移动, 反映的则是自上次分类标准修订后学科专业设置上的实际变化[3]。在美国, 高校也并没有严格遵守“专业目录”, 而只是在其指导下, 自己确定专业设置的名称和方向, 同一学科领域内各学校专业设置不同, 同时也存在大量的五花八门的跨学科专业。
在这样一个宽松的专业设置环境下, 美国高等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充分吸引学生, 满足学生的特别学术兴趣,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和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不但由学校公布了大量的专业供学生选择, 还允许有特别需要的学生自己提出个人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组合, 发展个性化的专业和学习方向, 这就是个人专业 (Individual Major, IM) 。个人专业不仅是一个专业种类, 而且还代表着一种专业设置和管理的不同体制, 更是一种关于“专业”本质的不同理念和认识。认识个人专业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革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专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美国高校个人专业的发展过程
在美国各所高校关于个人专业的介绍中, 个人专业一般被定义为高校为满足和实现学生的特定兴趣和学习目标、允许学生在学校已经公布的专业之外发起、提出、设计的新专业。这一专业为那些不能在学校已设置专业中满足其学术兴趣、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发展的个性化选择。在美国,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育中都提供了学生发展个人专业的机会。个人专业是美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一位学生而言, 确定专业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也是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之一。对于高校而言, 批准一个个人专业也是一项非常严肃、需要仔细思考、反复研讨的学术事务, 既要保证学生兴趣的满足, 又必须保证课程结构的科学性, 还要满足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因此一个个人专业的提出和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轻率的选择, 而是要经由复杂的程序、涉及多种机构和人员的审慎行动。尽管不同个人专业的情况因学科性质和学校校情略有不同, 但个人专业的发展过程在总体上还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来说, 这一过程要包括确定兴趣、发展设计个人专业、提出申请、审核与批准、执行与修改等诸多环节。下面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文理学院 (the College of Letters&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的个人专业为例, 简要介绍一下美国高校中个人专业的发展过程、步骤[4]:
(一) 明确兴趣和目标
个人专业是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兴趣、需求和发展目标的, 因此确定专业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明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人生目标。一般来说, 各高校不鼓励学生轻易地申请个人专业, 因为一个个人专业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学术冒险行动。如果学生无法完成其个人专业的所有课程, 或是课程结构最后证明是不合理的, 那这对于学生个人和学校本身都是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各高校在学生申请个人专业之前都希望学生谨慎明确地确认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并要求学生尽量在学校已设专业和已批准的其他个人专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美国本科教育普遍实行通识教育, 因此专业确定比较晚, 大部分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之前才确定专业。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当学生需要确定专业时, 学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校方设置专业的简介并尽量在其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如果学生不能在这些专业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他们可以把那些培养目标及学术领域令其感兴趣的专业记录下来, 即使这些专业还不能完全符合他的兴趣, 还是最大限度地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寻找最接近他兴趣的课程。然后, 学校建议学生可以请教那些看起来与他自己有同样学术兴趣的教师, 这些老师经常是他感兴趣的课程的授课教师, 学生还可以在咨询处 (Advising Service) 与专业前顾问教师 (pre-professinal adviser) 或职业生涯顾问 (Career adviser) 谈谈, 探讨他们自己的学术兴趣与专业或生涯目标的关系。
学校还要求学生仔细考察一下过去已经得到批准的个人专业, 确定是否存在能满足他们特定需要和兴趣的个人专业, 或是能够对他们提出新专业有参考价值的个人专业。这种考察还可以扩展到其他学院或大学, 以确定是否存在与学生兴趣相似的专业, 然后在本校寻找最类似的专业或课程计划。
(二) 发展个人专业计划
当学生决定要发展其个人专业时, 他需要初步确定专业课程和专业名称。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 学生可以将那些打算包含在自己学习计划中的课程列出清单, 并且根据课程名称或学术领域进行分组, 初步形成一个结构性的课程计划, 并尝试性地确定一个专业名称。这个专业名称要求能大致反映所选择课程的内容, 并且能精要地概括课程计划的中心主题。学生必须就其组合的课程计划的主题和他们自己的教育目标形成一个书面的说明, 其中要特别说明他们所形成的课程计划如何能够实现他们的发展目标。然后, 学生可以从开设了他们选择的课程的院系中选择两名教师作为他们的顾问, 并把已初步确定的课程计划和书面说明提交给顾问教师, 请求后者为个人专业的发展和实现提供帮助。一般来说, 学生应该选择其课程计划中最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作为他们个人专业的顾问, 并且指定其中来自于文理学院的教师作为首席顾问, 另外一位作为第二顾问。顾问教师都必须是学术委员会的成员 (Academic Senate) 。学生要与顾问教师进行商讨, 以确定他们所选择的课程是否合适于他们的兴趣, 课程计划中是否还有课程需要增删修改, 顾问教师是否认同这种课程计划, 课程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的目标, 是否有必要加入学位论文、独立学习课程和实习等等。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 学生可以约见文理学院院长办公室的一位顾问, 这位顾问将会对学生们的课程计划进行一般技术性修改, 如有必要, 也可能指引他们向其他教师咨询。
(三) 提出申请
当课程计划得到了顾问教师们的批准后, 学生就开始填写个人专业申请表格。在向学院提交其申请时, 申请表格还必须得到学生个人专业顾问教师的签名和同意支持。学生在提交申请的同时还要提交一份个人陈述 (Personal Statement) 和顾问教师填写的个人专业评价表。个人陈述主要是介绍申请者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或专业的目标以及所选课程之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在陈述中, 学生还要对课程计划中的任何可能与个人专业看起来不大相容的课程进行申辩。如果已经存在与他们所申请的个人专业相似的专业, 那他们还要在陈述中解释为什么他们的目标不能在已经存在的专业中得到实现。而个人专业评价表则主要是顾问教师对该个人专业的新颖性、对学生的合适性、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的评价。
如果学生提交的个人课程计划中包含了那些注册学生数过多或者有专业限制的课程, 学生还应该与相关院系咨询, 以确保他们能够选修到那些课程。
(四) 审核与批准
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文理学院, 院方专门设置了一个个人专业教师委员会 (The Faculty Committee for Individual Majors) , 对学生所提交的个人专业申请最后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该委员会由5名教师代表和一名学生代表组成。在5名教师成员中, 至少有4名教师必须分别来自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心理科学和生物科学。学院的一名助理院长列席委员会, 但没有投票权。委员会实现一票否决制, 只有在全体成员意见一致时, 委员会是否批准个人专业申请的决定才能有效。如果意见不一致, 个人专业申请将会被提交到学院的执行委员会进行最后处置。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学生同意修改某些个别指定内容, 教师委员会会批准个人专业申请, 有时该委员会也可能要求进行较大修改, 并且建议推迟申请。
个人专业教师委员关于个人专业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申请的个人专业是否能代表一个已确认的学科或学习领域;申请者的兴趣和目标是否能够在已经存在的专业中得到满足;学习计划是否具有严肃的学术性, 是否与其他专业在学术性标准上相一致;课程计划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 课程之间是否是互补相关并且形成一个统一中心;是否包含了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课程等等;学习计划看起来是否领域分得太散或太窄、太专业化;个人的陈述和课程选择是否相关;个人申请的课程计划是否适合于实现其目标, 或者是否有其他的专业更适合这一目标;专业名称相对于课程计划是否合适, 是否与学院里设置的其他专业相一致;课程计划在技术上是否正确, 譬如学分要求或学分限制等等。
(五) 执行与修改
得到批准的个人专业被看作是一个经过精心建构的、平衡的课程整体。当学生接受了批准过的个人专业, 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全心致力于完成这些专业课程并实现其专业目标, 因此, 除非出现了所选课程被取消开设, 或者课程开设上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等之外, 一般来说, 学校不鼓励学生在其个人专业得到批准之后再进行任何改变和修改。在上述那些情况下, 学生必须向文理学院院长办公室提交修改个人专业的申请和顾问教师的书面证明或支持, 并详细解释修改原因。一般来说, 选择替换课程, 而不是删除课程, 更容易得到批准。
三、美国高校个人专业的发展背景与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个人专业并不是个别高校的特例, 而是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大量普遍地存在。在大部分高校中, 它们被称为个人专业, 在其他一些高校则被称为独立学习计划 (Independent Studies Program) 或未明确专业 (undeclared major) 。个人专业的普遍出现, 具有深刻的理论、思想基础和实践的、时代的背景。
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大学理念的发展是个人专业出现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 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其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权利, 成为教育理论中“学生中心论”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基础上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这种新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美国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和学生中心的教育哲学基础上, 成为个人专业在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背景。另外, 在高等教育史上,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代表着现代大学、现代大学理念和制度的肇始。美国高等教育深受德国大学的影响, 德国大学中的教学自由理念和制度也从19世纪后期开始被移植到北美洲, 并与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结合, 以新的形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得到延续。如1869年,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哈佛推行本科生选课制, 1872年哈佛又开始实施学分制, 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个人专业作为“学的自由”的重要表现, 体现了现代大学教学自由的理念和精神。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个人专业发展的深厚现实背景。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际上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 二战后得到快速推进, 并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三个方面为美国高校个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第一, 由于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 学生群体相对于精英高等教育时期在素质基础、兴趣爱好、人生理想、就业目标和教育需求等多方面出现多元化取向, 这种多元化的取向是校方无法完全预测和满足的, 从而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进行个人专业设计的机会。第二,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实也促进了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 不同高校为了包括生源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展开激烈的角逐。特别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政府拨款的锐减, 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获得优质的生源或是足够的生源, 培养优秀人才, 各个高校都需要努力贴近学生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专业, 以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第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高等教育的消费主义思想越来越把学生看作是“上帝”, 这也为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有权决定自己的学习、要求获得更好的服务提供了理由。
科学、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广阔时代背景。二战以来, 现代科学经历了一个飞跃, 由小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 科学知识爆炸、更新速度加快, 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这种科学发展趋势在高等教育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立在整体知识观基础之上的大学课程思想在美国高等教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5]。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学科逻辑下的专业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大量的跨学科知识、技术和岗位要求跨学科专业、课程的开设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科技发展, 使得社会人才需求的种类更加多样, 对于跨学科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 个人专业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得到快速发展。总的来看, 美国的个人专业具有如下特点:
1.个人专业是学生发动、设计, 以兴趣和发展目标为导向的专业。个人专业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进行设计的课程计划或学习进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提出、发展和完成专业的主动者, 不但兴趣、学习目的、发展目标是由学生确定并清楚表达, 而且专业名称的确定、专业的申请都是由学生完成;不仅课程都是由学生挑选、设计的, 而且即使是顾问和委员会的任何决定都必须得到学生的同意。所以说, 个人专业是学生自己的专业。
2.个人专业是个性化的专业和学习进程。几乎所有允许个人专业的高校在介绍时都指出, 个人专业是为具有特别兴趣和目标的学生提供探索特定领域的机会, 是在学校已经设置的专业之外、由学生创新提出的专业。没有具有完全相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其他个人专业, 每一个个人专业都具有专业新颖性。这种新颖性不仅是指学生学习的课程之间的个性化差异, 而且还是指要在学习的核心领域、发展目标、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形成一个相对独特的整体性, 与已经公布的正常专业和已批准的其他个人专业有较大差别。
3.个人专业是跨学科、跨系的专业。一般来说, 个人专业是围绕学科交叉、行业交叉的领域形成的, 因此其课程就来自不同的学科, 授课教师也就来自不同的院系。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个人专业就明确规定个人专业的课程必须由二个以上的系开设[6]。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文理学院和农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其已经批准的个人专业有非洲文化、政治与发展 (African Culture,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基因保健 (Genetic Health Care) 、工程管理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体育经济学 (Sport Economics) 、媒体时尚 (Fashion in the Media) 、农业植物种类学 (Agriculture Ethnobotany) 、酒业酿造与营销 (Winemaking and Marketing) 、农业教育学 (Agriculture Education) 、文化城市设计 (Culture Urban Design) 、动物科学与政策 (Animal Science and Policy) 、国际酒业商务 (International Wine Business) 等。很显然, 这些专业很难被划归传统的单一学科之内, 它们大多聚焦于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交叉地带, 涉及到二个以上的行业[7]。
4.个人专业的提出和批准是严肃的学术事务。专业的设置是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设计, 是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计划安排, 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个人专业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但是个人专业的管理却是非常严肃的。学生提出的个人专业并不都能得到学校批准, 个人专业的发展和形成要经过严格的程序。个人专业不是学生单凭兴趣爱好提出的, 它还需要顾问教师的帮助并且得到他们的支持同意, 最后还必须经过教师委员会以及学院委员会等不同学术单位的严格审查。而且在个人专业的实施过程中, 任何对课程设置的修改都必须得到顾问教师和委员会的批准才能生效, 有的高校甚至还规定了当修改达到三次之多时, 个人专业就需要重新提交和审核。
5.个人专业不是课程的自由松散组合, 它还是一个经过科学架构, 有逻辑、有结构的课程整体。首先, 所有高校的个人专业都要求学生必须围绕一个中心领域 (concentration) 或集约焦点 (focus) 组织课程、发展专业;其次对于个人专业的课程还有结构上的明确规定, 不同水平层次、不同院系开设的课程要分别达到一定数量。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文理学院的个人专业要求课程分为数量不等的初级预备性课程 (Preparatory Subject Matter) 和45-54个单位学分的高级深度课程 (Depth Subject Matter) , 其中后者中必须有不少于30个单位学分是在文理学院内部取得等等。又如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文理学院对个人专业要求修满36-40个学分的课程, 其中在一个系里修满的课程不能超过24学分, 20个学分的课程必须是中级或高级水平等等。在威尔斯利女子学院, 其个人专业要求必须是围绕着一个特殊的中心领域构建, 完成个人专业的学习必须能够利于学生在其兴趣领域内知识、技能的积累性发展, 其课程必须包括高级水平的理论课和方法课等[8]。
四、来自个人专业的启示
在我国, 今天的专业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仿照前苏联建立起来的。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我国的专业制度一开始就带有计划控制的色彩:国家不但颁布了具有法令色彩的《专业目录》, 根据学科划分确定专业划分, 作为国家对专业的权威认定和高校设置专业的基本依据[9], 而且国家还以计划的形式设定控制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生产建设部门的专门人才需求的种类和知识领域的划分, 以一个权威、统一、固定和有限的《专业目录》来规范知识、教育和社会生产等各个领域;其次, 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都是围绕着专业进行设计而形成的, 专业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细胞。政府按照国家经济、文教、政法等各方面建设的需要, 确定人才的种类和数量, 决定全国高校应该设立的专业, 然后结合师资、设备条件, 形成高等教育的一定的专业, 再在相近性质的专业基础上组成系, 然后在相近性质的系的基础上组成单科类的高校, 这是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10]。同时, 专业还成为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直接工具和抓手, 各种行政指令和指标均直接与专业联系在一起;最后, 不仅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固定单位进行, 而且在一段时间里, 高校一切资源的配置都是以专业为平台进行的, 专业成为拥有各种资源的实体“王国”。显然, 这种专业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小科学时代和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的产物, 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它不能很好适应今天市场经济时代、大科学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要求。这一制度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 至今天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亟待改革。美国高校的“个人专业”是与美国高等教育整个体制相适应的, 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地引入我国, 但是它所揭示的专业思想对我们认识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
1.专业就是组合 (programe) , 在本质上是知识能力的组合, 在形式上是课程的有机结合。从个人专业的申请和实施过程来看, 专业其实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定兴趣而将一组特定的课程组织起来的集合。当然, 组合的课程并不是自由散漫的“乌合之众”, 而是围绕一个集中的领域有机联系在一起, 课程是依一定逻辑进行选择和安排的。专业起始于个人需求, 对应于社会需求, 个人需求多种多样, 社会需求也是千变万化, 因此专业课程组合的逻辑也是多种多样, 课程组合的方式也是灵活的, 而不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 专业既不是一个权威固定的人才培养单位, 也不是一个进行资源分配的平台, 更不是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和人财物独立的系统。
但是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专业制度中, 专业是由国家权威发布的专业目录统一确定, 专业在时间上是固定的, 人才培养难以及时地反映市场需求;在空间上是统一的, 不同高校专业设置大体相同, 同一专业则高度趋同, 这样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缺乏特色、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而在高校内部, 不同专业 (或以专业为基础的院系) 拥有相对独立的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成为独立的资源实体[11], 不同专业 (或院系) 之间不能进行人财物等要素的流通, 专业 (或院系) 作为资源实体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 阻断了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学习、教学和研究, 降低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显然, 改革我国现今呆板的专业制度, 首要就是去除专业的固定性、神圣性, 回归课程的组合, 增加课程组合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2.专业不应是学科的细分, 而是围绕特定领域组织的知识能力结构。在我国, 传统的专业设置是建立在学科划分的基础上, 专业是学科之下的亚学科, 专业一般都是特定学科的专业, 专业的增加就是对学科更加细致的划分。现代科学发展越来越表明, 学科分设是对整体世界的机械切割, 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整体系统世界的本来面目, 建立在学科机械划分及再划分基础上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其实并不是对世界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正确反映, 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工作岗位是跨学科的, 纯粹的单一学科实践和工作岗位几乎是不存在的。
今天的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 科学发展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改变了精英时代培养作为社会精英的理论研究型人才的目标, 而要更多关注传授普通大众生产生活技能、满足个性兴趣发展的需要。显然, 以学科划分为逻辑的专业设置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人才培养要求了。今天, 在高等教育专业确定的问题上, 我们除了要考虑学科划分之外, 还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个人的兴趣, 另一个是社会实践的需要。根据后两者所确定的专业往往并不是单一学科内部的专业, 而是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 培养的是行业交叉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当然,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必定要有一定的集约。但是这种集约的领域再也不完全是单一学科内的领域, 而是可以依照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确定的特定跨学科领域。个人专业告诉我们, 专业的设置不一定是学科划分逻辑下的结果, 专业可以是个人特定兴趣和目标下的特定领域。只要围绕特定的中心领域, 科学合理地组织课程, 就可以成为专业, 这不但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而且还为社会实践培养了所需要的跨学科人才, 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特色。显然, 个人专业代表了一种新的专业观。
3.专业设置是相关利益主体协调、权力共享的产物。专业设置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三个利益主体:学生、高校和政府。首先, 学生与专业联系最为紧密。任何专业都是学生的专业, 都是提供给、服务于学生的。任何学生都是某一专业的学生, 学生是根据专业、在专业中学习的。专业人才培养是否合理首先就是要看专业是否贴近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专业的确定中, 学生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 专业也是高校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高校的办学声誉。专业作为高深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有机组合, 其设置确定是一项复杂的学术工作, 必须要求高校和教师发挥其智力优势和学术水平才能得以保证其合理。最后,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息息相关, 特别是在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日益体现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竞争上, 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承担了更多的与社会、国家、民族和未来紧密相关的责任。同时今天的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国家和社会进行大量资源投入, 因此, 政府在专业的确定中也具有重要的话语权。由此可见, 专业的设置确定需要学生、高校和政府三个主体的协调, 专业设置的权力也必然要求三个主体的共享。但是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在社会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 专业设置的权力集中于政府, 而且是中央政府。不但政府制定专业目录, 而且各个高校在这一目录框架范围内自由设置本校专业的空间都非常小。在这一过程中, 不但作为专业设置直接服务的对象——学生被排除在外, 专业设置的学术主体、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机构——高校和教师也被排除在外。政府几乎垄断了专业事务的全部权力, 以统一性代替多样性, 以计划取代市场、以行政逻辑取代学术理性、以社会利益替代个人利益, 传统的专业制度到今天暴露太多的问题, 如专业设置死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缺乏创新能力、科技发展乏力、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就业困难等等。
在美国,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控的权力是由多个主体共同协调行使[12], 其个人专业则又特别典型地反映了在专业确定问题上政府、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和权力共享。专业由学生根据兴趣、发展需要和目标来发起和申请, 由代表学术权威的教师和委员会来提供建议和进行审核, 保证了专业的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虽然表面上难以看出, 但是通过行业性的专业认证评估、院校评估以及法律、财政等杠杆调控可以得到体现。比较于美国的个人专业的发展,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专业制度到今天需要变革了, 我们需要赋予学生和高校更多的专业和课程权力, 政府要从专业事务垄断者的角色中退出来, 其作用不再表现为提供权威的专业目录清单, 而是要制定严格的专业设置和评估的标准, 督促高校和学生合理、科学设置、确定专业。
4.跨学科的专业是解决当前我国专业困境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身的发展, 社会实践需要的人才和高等教育的专业种类会不断增加。这一点可以从美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专业种数的变化得到证明:从1985年的431种增加到1990年的912种, 5年中增加了491种, 增幅为113.92%。到2000年, 这一数字又被刷新到1358种, 10年间又增加446种[2]。但是在这种趋势下,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专业制度今天却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传统学科逻辑下的专业不断在学科下纵向细分, 从而使得专业数目不断增加, 到1980年,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总数达到了1039种[13]。但是这种建立在学科划分基础上的专业, 其数目的增长其实也就是对学科更加细致的分割, 从而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薄、口径窄、创新不足和发展乏力等问题, 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 为了适应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新形势, 拓宽专业基础和培养口径,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合并专业, 促进学科交叉, 减少专业数量。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专业数目的减少却又造成了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减少, 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从而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重复建设和就业困难等问题。例如,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为什么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高等教育入学率还不是太高的情况下就如此严重?究其原因, 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的专业制度。有研究表明,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是通过改变专业目录, 增设新的专业种数来实现, 而是以专业种数不变、增加专业布点来吸纳更多的学生[14]。从1998年到2005年, 我国高校本、专科的专业种数从779个减少到586个, 减幅为24.78%。而此时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则从340.88万人增加到1561.78万人, 增幅为358.16%, 在这两个数字相反变化的同时, 我国高校各专业平均学生数从4376人增加到26652人, 增幅超过509.04% (1) 。显然, 因为专业目录制度限制了专业种类的增加, 所以同一专业学生数的剧增造成了相同人才的重复培养, 从而加剧了就业的困难, 而社会需要的其他专门人才又不能在高校中得到培养, 从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当然教育部鼓励各高校在设置同一专业时可以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但是实际上看, 高校之间的模仿跟风造成了校际同一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度非常高。这也就是说, 因为专业目录的限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原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复复制和同类放大过程, 而没有因应大众化时代学生需求、个性和市场需求多样化增加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 从而造成了特定类型和规格的人才的重复培养和其他类型规格人才的稀缺。显然, 要解决我国专业制度当前的尴尬困境,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专业机制, 这种机制既要保证专业种类和数目不断增加以满足社会和学生多元需求, 又要防止专业在学科逻辑下的进一步细分和封闭。
如上所述, 增加专业种类就是要增加课程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从根本上是要适应市场的多元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而为了避免专业在学科下的细分和封闭, 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 扩大组合的视野, 增加跨学科、领域的组合, 从而在增加专业种类的同时保证专业培养的宽口径和厚基础, 在满足市场多元需求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革传统专业设置的学科思维, 寻找一种有利于课程跨学科自由组合和专业创生的新机制。个人专业正是通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 在不同领域科学自由地组织课程, 发展跨学科的专业, 从而满足了市场上丰富多彩的人才需要, 这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美国2000年版的“专业目录”中, 不仅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群和文理综合学科群, 而且每个学科群内部都专门设置了交叉学科。可见, 设置交叉学科和跨学科专业是解决当前我国专业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个人专业”。个人专业是在学校公布的专业之外, 由学生个人发起申请并进行课程设计的, 以满足其独特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的个性化、跨学科专业。美国本科教育中的个人专业对于认识和改革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专业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专业仅仅是课程的组合, 而不是固定的人才培养单位和平台;专业是围绕特定领域组织的知识能力结构, 而不是学科的固定划分;专业设置是多个主体的协调和权力共享, 而不是政府的权威决定;跨学科的专业是是解决当前我国专业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3.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研究 篇三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 本科教育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 教育改革
1.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概述
1.1信息管理专业的涵义
信息管理又稱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门相对交叉较强的学科,以应用整体的观念作为指导思想,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并解决整个社会体系中存在的各类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问题[1]。
1.2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信管专业简述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由福建师范大学与有关企事业联合申办,2003年12月通过教育部确认的独立学院,学院独立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毕业文凭,与此同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同时成立,直到今天已有10年之余,本专业正朝着向上的道路发展[2]。
2.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现状
以下是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分析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
2.1专业课配套教材
2.2师资力量
由于笔者在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学习,调查了专业课程老师的师资资料。由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依附于福建师范大学存在的,存在着特殊性,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老师中大部分是讲师,讲授以及以上的师资很少,缺少专家,进而缺少专业性,不过还好大部分的老师都有从事工作的经验,从而可以更好的教学。
3.信息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3.1配套教材大多过时,不符合社会型人才的需求
自己对教材的学习和分类觉得问题如下:因为信息管理专业是个新兴的专业所以日前出版的相关教材很有限,教学内容严重的滞后。如此这样下来,学生学习到的专业知识陈旧,很难满足社会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信管专业的师资力量的调查和分析,老师缺乏实物经验,是导致学校与业界脱节的主因[3]。一位业界经理如是说。的确如此,这样很容易流于理论,而对学生的渴望的实践问题没办法给予具体,准确和技术性的指导。
4.信息管理专业改革对策
4.1具体措施:合理整编教材
目前的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为了更好适应时代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管理专业应将基础课程进行合理的分割,合理整编使用的教材。应贯彻信息管理专业基础教学既要保持其实用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的原则,对基础课程的教材整合,结合信息管理专业的交叉性特点,正对该专业的教材内容,优化计算机课程教材。
4.2关键措施:改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懂专业知识、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是信管专业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培养信息管理专业实用型人才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性环节[4]。学校应加强在校老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历层次,可以采取国内进修、攻读在职硕、博士,并定期的对专业课程的老师进行考评,促进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5.结论
综观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以后的发展,必然会沿着快速的坐标轴向前运动。与此同时,学生不断地参加实际信息系管理专业部门的业务活动,减少知识水平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反差,真正的达到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实用型,综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彤.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中国信息科技,2006,(4):260-261.
[2]李培,洪颖.谈信息管理教育的教学内容改革[J].津图学刊,1997,(4):73-77.
[3]廖璠.改革中的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特色与学科定位[J].图书情报知识,1999,(3):1-5.
[4]卢泰宏,沙勇忠.信息资源管理[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10,108-125.
[5]宋微.图书馆搬迁工作经验谈[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05):136-138.
4.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个人总结 篇四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急匆匆地走过两年半年轮,即将函授毕业的我,点点滴滴依然清晰分明。为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我有幸被师院继续教育学院录取,成为一名函授生,开始两年半的求学之路。在这两年半的函授学习得日子里,本人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更加充满自信和更大青春活力践行于实际工作中去。两年半的函授学习,使我获益良多。一.珍惜机会、受益匪浅
通过这两年半的学习,本人在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提高: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认真学习、严守纪律
函授业余学习条件艰苦,面对诸多困难,我都一一克服了:1.是年龄偏大,记忆力和智力减退。我就用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多几倍的时间去学习;2.是正确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工作时做好工作,学习时努力学习,同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3.是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家庭的关系。我积极争取家人的支持、帮助和配合,家人的支持和鼓励,成为我完成学业的巨大动力。业余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就是为我们提供了边学习边实践的机会。在学习中,我注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研究分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由于不同于全日制的授课方式,除了面授的机会外,可以说大部分时间要靠我们自学去完成。我能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在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教学材料,仔细领会每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做到课前预习了解,把不明白的内容带到课堂,向教师请教;课后复习巩固。有些老师以前也从事过幼教工作,她们的丰富理论知识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工作经验吸引了我,增加了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对老师的辅导总能倾心、安心、静心地聆听,认真地圈划重点,按类别认真做好笔记,既兼顾基础知识,又突出重点内容;回家后舍得化时间,根据复习提纲认真地读书,认真地背诵记忆,做到在理解基础上背记,在背记基础上理解。为了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改进学习方法、把学习当作完善自身的需求,当成促进工作的动力,我特别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能够合理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时间,勤学苦练;虚心向同学和教师请教;能够严守学院各项纪律和规章制度;做到尊敬教师和同学。两年半的函授学习生涯,是我不断挑战自我、充实自己的一段光辉历程。三.学以致用、回报社会
经过两年半的学习,使我在短期内更新了理论知识,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多门理论基础知识,学会了基本操作技能等等。函授灵活的在职学习方式、学业考查方式给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极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让我们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在教学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文化素质。本人在函授学习期间,认真学习了学院开设的专业课,特别是对学院开设的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本人明白了,合格的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在工作上,我坚持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果。例如在学习了《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我了解到幼儿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既呈现出了发展的共同规律,又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这就为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和对学生的因材施教提供了理论的指导思想。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给我们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极为平稳的成长平台。在两年半的学习中,我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合格、素质过硬的幼儿教师。
5.英语本科专业开放教育的论文 篇五
一、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项目设计的研究方法
首先,设计调查问卷,通过QQ发给三位已完成论文的学生,后根据他们的反馈进行修改。修改后的问卷分为两种,一种是针对论文已完成的对象;另一种是针对论文未完成者。问卷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1.基本情况:性别、论文方向、职业、英语基础、教材难度等;
2.原因分析:论文顺利或不顺利完成之因素;
3.对指导教师和学校的建议。接着对英语本科专业学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学生的QQ群给40多个学生的QQ信箱发电子邮件,并在群里公布调查信息。虽然这种联系方式相当方便,但是及时作出反馈的只有15位学生。通过再次的邮件催促,且对没反应的同学进行电话联系,联络上了五位,有两位的电话已不在使用中,最终得到了40名学生的电子文档问卷反馈,其中论文完成者22人,论文未完成者18人。针对问卷的反馈,本人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为了弥补问卷的不足,采用了个体访谈调查方式,访谈了多位论文未完成者,更深一步地了解到所存在的问题。
二、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项目设计的调查结果
(一)调查人数
问卷调查中的22位论文完成者绝大多数都是以后完成的毕业论文,教育方向7人,占32%;商务方向16人,占72%。其中一人完成了教育方向,后又选了商务方向。18位未完成者中教育方向有8人,占44%,商务方向10人,占56%。在论文完成者中,商务项目设计完成者居多,约相当于教学项目设计的两倍。在未完成者里,教学项目设计的学生数量有所增加。商务项目设计操作性强,贴近生活,项目还可以虚拟,英文报告的字数要求也相对少适合各种职业的学生,不管是教师行业还是企事业单位。而教学项目设计专业性较强,要求对课堂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做出具体的设计,这对非从事英语教学的学生来说,操作起来很难。特别是实施部分,需要实施对象,不能虚拟,因为需要提供课堂录音和学生日记等附件。论文完成者里,7人教育方向有5位是中小学英语教师;而18位论文未完成者当中,只有2位从事英语教学工作。
(二)英语水平自评情况
两类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好的比例差不多,分别为18.2%和16.7%。但认为自己水平差的学生在完成者和未完成者的比例分别为4.5%和16.7%,相比之下未完成者中的差生数量明显增加。
(三)学员对项目设计教材的学习情况
在论文完成者里,项目设计教材看得懂的学生比例为54.5%。其实,教材看得懂就显示了他们自己英语水平的高低。而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好的学员数只有18.2%,这两个数字的对照说明论文完成者对英语水平的自评显得较为谦虚。但是在论文未完成者中,教材没全懂又没认真看的学生比例却占到了38.9%。如果英语基础好,又愿意花时间去读懂英文教材,就十分清楚自己该如何选题,项目设计过程的开展也不成问题。而对那些没看或没看懂教材的学生来说,项目设计的启动与开展则存在着困难与障碍。看不懂教材与英语基础差有一定关联,如果学员自己不努力,就根本无从下手。
(四)项目设计顺利与难于顺利完成的原因
成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依次是指导老师负责、自己努力、专科阶段的英语基础、工作需要、学历或学位提升需要、班主任尽职、同学帮助以及毕业时间长短。最重要的因素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导老师问题,二是自身的努力与自己的英语基础。根据论文未完成者的分析,他们的论文难于顺利完成则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依次是缺乏毅力、论文与本职工作无关、工作忙、专科毕业时间太长、同学之间没联系、专业阶段的英语基础薄弱、学历或学位提升需求。显然,缺乏毅力这个主观因素是造成项目设计顺利与不顺利完成的最重要原因。论文完成者把指导教师的负责摆到了第一位,强调指导教师的重要性。而论文未完成者把论文与本职工作无关这客观因素与缺乏毅力这主观因素并列为第一位原因。因为成人学生都有自己的工作,而项目设计的`开展需要持续的一段时间(前后至少三个月),所以工作忙无法挤出时间也是造成他们不能顺利完成的一个客观因素。因为项目设计的阶段报告都要求用英文书写,如果英语基础薄弱,就严重阻碍了他们论文的按时顺利完成。
(五)论文能否检测本科学业
虽然论文没法按时完成,但是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英语本科的项目设计能够检测到自己的本科学业。论文从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综合评价等方面对写作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对语言和结构的组织,对本科学习的专业知识做全面的回顾和检测。论文是本科学业的书面汇报形式,它能够合理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当中。通过论文的准备和提交可以巩固基础专业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并运用于实践当中。教育方向的学生认为教学项目设计是对所从事工作的理论总结和提升,同时亦对工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商务方向学生认为是商务项目设计与专业贴近,涉及许多商务英语知识,用到很多专业术语及描述,很多课程均被应用其中。但是在论文未完成者里,27.8%人认为不能检测到自己的本科学业。原因是论文与学习并无多少相关,是否本人完成仍需考量;专业课学好也不代表能写好论文;工作后精力有限,无法专心写论文。这也表达出他们无法完成毕业论文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六)与指导教师交流的最佳方式
大多数学员喜欢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至少一次以上,特别是开题部分,然后分阶段进行QQ或邮件或电话交流。所以,指导教师应该鼓励学员与自己见面交流,无论自己多忙碌,都要挤点时间与学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之后结合其它远程交流的方式继续跟踪指导。
三、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项目设计的调查结论
论文的撰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与精力。调查研究表明,论文的按时顺利完成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身努力。自觉性强的学生较容易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即使自身工作繁忙、英语基础相对薄弱,也能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去做。当然,如果英语基础好,完成这个项目设计相对得心应手,也较轻松。个别学员虽然课程学得好,但对论文这个环节则是一拖再拖。有的学员则是课程都学过了还来听课,但到了论文这个阶段就停滞不前。原因是他们感觉不再学知识了,也不再接到准考证的通知来参加期末考试了。同时因为没有学历或学位提升的需要,他们很难自觉地去完成毕业论文这一环节。有的学员到了最后期限都不着急来找指导教师。如何督促、激发自觉性差的学员继续完成论文是一门技巧。经过访谈了解到发短信和发邮件根本没有任何作用,起不到催促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的作用。而打电话则是催促他们完成毕业论文的最佳方式,能够激起他们行动起来。本次问卷调查的电话催促已经激起两位同学开始启动教学项目设计。教育方向还有十三位学员未完成,他们几乎都不是从事教育行业的,这点严重阻碍了他们论文的顺利开展。原因有几点:一是与他们所从事的行业没有任何相关性,激不起他们做论文的欲望。二是他们根本没有教学经验,听了指导老师的论文过程介绍还是云里雾里,不知从何入手,开题对他们特别难。三是他们也没有教学的对象,所以到第四阶段的实施部分因为没有教学实施的学生对象就进行不下去。这是目前妨碍英语毕业论文进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只好降低教学实施对象人数的要求。他们还可以自己组成一个小班级作为教学项目设计的实施对象。商务方向大约还有40位学生,做起来倒不存在上述那些困难。因为商务项目设计运用范围较广,可以运用于教学、外贸等行业。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找现实生活自己比较熟悉的项目,无需实施对象,做起来相对容易。只要学员挤出时间,用心点,完成一个较满意的商务项目应该是不难的。
四、思考与建议
总体来说,专科阶段英语基础越好的学生越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好英语基础是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提,特别是英语写作水平。那些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对老师都较满意,认为他们都很负责任,对学校也没有特别的要求。部分学生则对指导教师提出一些要求与建议,归纳如下:
1.开设论文辅导课,让同学们更加清楚论文的操作与流程。
2.安排一些时间让老师和同学聚在一起讨论,有助于大家开拓思维。
3.组织论文分析会,对优秀论文范本进行现场分析和指导。
4.组织论文批改课,让同学们互相讨论,边探讨边修改。
5.多联系学生,督促与监督他们论文完成的情况。
6.在专业领域的造诣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课程要求的变化有新的提升。虽然针对每一年级都开过论文开题辅导课,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来参加。所以,每学期还是十分有必要由专业主任或课程负责教师开设一次论文开题辅导课,由管理员通知到每一位学员,这样就可以激发和启发他们及时行动起来。同时,还可以腾出一些时间让学员共同讨论交流,相互学习,拓展思路。虽然论文分析、讨论、批改课,操作起来略为困难,因为项目设计都是分阶段完成的,而每个同学的进展速度都不太一样,但是这些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写作课程上,这样就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又可以加强学员的写作训练,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为最终的论文撰写打好基础。学员因为忙于生活与工作不会主动联系老师和同学们,管理员和指导者就要主动打电话,经常联系学员,使他们感觉有亲近感,才能激活他们完成论文的积极性与迫切性。指导教师应该坚持努力学习,拓宽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并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灵活的指导方式与方法。同时,他们对学校也提出如下建议:
1.希望教育方向的能转商务方向,教学项目设计改为商务项目设计,以更实际有用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
2.以学生的需要为本,以实用为本开设课程,应更贴近日常工作需求及应用。课程还是偏少,特别是关于实用商务类。希望能与更多的院校合作,开设多样化课程。
3.每节课的辅导内容都能通过演播室录制和在线BBS结合得更加完善,让无法及时来校上课的同学不落下课程,让远程教育更加贴切。
6.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篇六
自考全日制:
全日制自考即全日制自考助学班,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全日制大学正规教育有机结合的一种学历教育形式。与其他全日制一样,自考全日制生既是一名自考考生,又是所在就读高校的一名大学生。
全日制自考自学考试具有双重性质: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法律专科主考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普通逻辑,经济法概论,国际法,中国法制史。共14科。
法律本科课程设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二,中国法律思想史,法律文书写作,外国法制史,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概论,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合同法,公司法,劳动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毕业论文。
法律就业:
能在国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咨询等法律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报读对象及条件:
7.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篇七
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与工商企业界和理论界的看法
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当前困境, 集中体现在:和接受能力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 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能力。
由于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深层的数学知识, 它隐含于数学教材之中, 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而挖掘过程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归纳和提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编排课程内容时, 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渗透一些数学结合的初步思想。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引导说明, 抓住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学习, 既借助图形使数量更加直观形象, 又借助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特征。
这样, 既有利于数形结合思想的阐述, 又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这样, 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等。
6加强数形结合思想训练
当学生弄清楚了数形结合思想以后, 教师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和及解题指导中, 应尽量体现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运用, 使其达到自觉、自由的熟练运用。
在进一步的运用过程中继续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这个阶段要注意设置阶梯, 有明显的层次感,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数形结合思想方的运用必须恰当, 有时貌似数与形没有联系, 实则不然, 有时需要先转化再用数形结合思想;有时则是一开始研究问题就需要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掌握其间的分寸, 正是加强数形结合思想训练的目的。
7结论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科学, 在解答数学题是, 同一方面, 大量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难以在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而且职业发展困难;而另一方面, 大量的企业又招不到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满意的管理人才。这一困境引起了理论界和工商企业界对于我国“是否应该”、“应该如何”发展本科阶段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思考。
1.1 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就业与教育的问题
由于“中国企业系统化管理与国外整整相差一代人, 大约70%的企业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系统”, 因此, 大批学习发达国际先进管理理论的毕业生去企业后, 将发现理论与现实相差太远, 而无所适从—即所学的管理学理论往样存在着现在所谓的“性价比”之说。“性价比高”即在解答问题时用最小的“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成果。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打开“高性价比”之门的钥匙, 数形结合思想作为数学思想方法中重要的一员, 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 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是比较重要的。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集合, 不等式, 函数, 平面向量, 解析几何, 不定积分的应用等多方面都有所涉及。可见, 数形结合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门知识。学生要从单纯的学习数学知识上升至对于数学思想的认识, 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美”的真谛。
数形结合思想是解答数学试题的的一种常用方法与技巧, 特别是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中有奇特功效, 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及时总结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 渗透数形结合意识, 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根据男女性别差异对于数学学习的影响, 因材施教, 强化其对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 以提高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士著.PME:数学教育心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喻平.数学教育学引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往与企业的个性化管理甚至是运行潜规则狭路相逢。
所以, 当前在企业中存在“科班生”敌不过“半路出家”的现象, 即企业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而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刚进入企业时, 他们还不知道企业实际为何物, 不熟悉企业上中下职员关系与内外部环境;相比一线管理人员, 这些“科班生”与企业磨合期会很长, 处于市场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择上, 自然会倾向于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半路出家”管理者。
实际上, 任何企业需要的都是有经验、上手快的管理者, 而不仅仅是有知识的、有发展潜力未来管理者。对于帮助学生跨越“实践能力”这道看似无形胜有形的门槛, 实现所学理论知识和工商企业要求的“无缝对接”是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面对的现实问题, 而且, 面对企业对管理人才越来越高的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却暴露越来越突出的整体不适应。深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 从教学体系来看, 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反映为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征表现为:培养出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 但由于理论课程教学中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训、实习、实践环节, 致使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较低, 在实际工作中直接表现为动手能力、提出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能力差, 并缺乏创新精神。
其次, 从教学内容来看, 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主要集中于对西方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的阐述, 往往脱离我国企业实际的国情, 且这些专业课程的讲授又仅仅是知识性讲解, 缺乏实际应用的针对性。进一步原因则在于, 高校对相关实训、实验、实习、实践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老师则往往缺少工商企业实践经历, 只能“空对空”地给学生讲理论与模式。
1.2 理论界和工商企业界对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教育发展的一些看法
针对上述问题, 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些企业老总们认为, “企业需要的是有经验的管理者, 而不是有“知识”的管理者。”他们直截了当地表示其企业近年招聘的管理人员, 全是社会上或同行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而大学管理类应届毕业生一个都不要。
因此, 有关专家建议应该“取消”高校中的本科管理类专业, 其中比较有代表的观点有两类:其一是“工商管理高级论”;其二是“工商管理通用论”。前者认为:学习管理的“本科生刚刚入校只有十八九岁, 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 没有一定的阅历, 对社会对公司都不甚了解, 上来就学这方面的东西确实有点空。”有学者甚至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经过50年的管理教育实践, 我深深感到, 从本科培养管理人才是行不通的……。”有这类看法的专家提出, “管理学, 在研究生目录中有, 但在本科不应该设置”, 应该将管理人才的培养全部交给工商管理硕士 (MBA) 教育和高级企业管理人员进修的EMBA来实现, 因此可以称之为“工商管理高级论”。
此外, 有的专家则认为, 仅仅通过现行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公司, 纯属有点理想化。因此, 不如突出对“会计”、“营销”、“物流”等针对性强的专业发展, 而取代通用性强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这类观点本文则称之为“工商管理通用论”。
客观地讲, 上述观点, 对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和职业前景问题都有一定的把握与认识。但是, 两种看法虽然均以“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出发点, 但都未能正确理解与把握今天中国经济发展对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真正要求, 前者“选择性忽视”了今天我国经济发展对广大高素质中、基层管理人才急需的现实;而后者则否定了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通用人才具有的强大市场适应力。
2 大力发展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任何一个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 那么这个专业就的确没有存在的基础;同时, 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 雷同于其他专业, 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因此, 客观地分析人才市场需求并正确地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是本文必须都回答的问题。
2.1 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的新的认识
陈岱孙先生认为经济管理工作是“最古老的行当, 而最时新的职业”。从现实需求来看, 权威研究表明: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总体来看, 意愿仍然较强, 91%的单位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有招聘意愿。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意愿更为强烈。”从长期潜在需求来看需求量更大。这是因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民营经济、外资、国企将被彻底激活与裂变, 企业总量将呈几何级数增加, 对各个层次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中国正呼唤着大量工商管理人才, 去激活并驾驭这个庞大而又充满机会的新兴市场。其原因在于:
首先, 中国的CDP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 工商管理的企业数量、质量和管理实践发展迅速, 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就已经达到1000美元, 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 经营方式粗放, 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 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因此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 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其次, 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将是民营经济的集体起飞。到2006年我国民营经济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494.7万户;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6395.5万人。不难看出, 民营企业成为解决中国社会就业问题的主体, 为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当前, 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尚处于管理的初级阶段, 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指导的中国民营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他们要在管理上有质的飞跃, 必须引进新型管理人才, 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最后, 新时期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也将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供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依法从事下列生产经营活动的, 可以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销售、加工、贮藏、运输;农业休闲观光和民俗旅游;农民家庭手工业;农业机械作业服务;农业技术服务等。
显然, 上述每项经营领域的开发与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支持。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在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大舞台上, 为我国农村城镇化、“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智力支持。
2.2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主体
众所周知, 社会人才的需求层次结构是符合“金字塔”型结构的特点, 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布也符合这一特点。
首先, 具体从工商企业的管理层次看, 一般在管理层从高到低的设置是:负责全面工作的总经理、负责专项工作的副总经理、负责一个部门职能的专项工作的部门经理、负责具体工作工作人员。很显然, 相应的人员数量配备上是明显的“基础宽厚、上层窄小”层级状态。
其次, 相关研究也表明, 当前我国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一般需要”的占51.9%, “较需要”的占23.1%, 且市场需求具有稳定、长期的特点。同时, 在企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员的类型中, “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沟通能力的中层管理人员”占57.7%;“具有娴熟专业知识的操作层的管理人员”占34.6%, 以及少数的高层管理人员。
总之,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培养对象的主体是工商企业中、基层管理人员, 这是当今和未来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所决定的。因此, 试图将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资源全部集中于金字塔尖端的“企业高管”, 而对占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基层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视而不见的看法, 就实在是舍本逐末了。
3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专业特色新定位
要从根本上解决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工商企业需求不适应这一困局, 我们必须根据市场对人才的现实需要, 定位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要适应工商企业中、基层管理需求, 更加突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一专多能“的特点。
3.1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目标就是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未来企业管理人才
人才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 本科工商管理教学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竞争力的起点, 使其胜任将要面对的管理任务, 并为其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
首先, 未来中国的企业家 (很大部分为自我“创业者”) 应该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教育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任何学科的教育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递进式发展过程, 完全指望某一专业领域的人才全部或大部分依赖于“半路出家”的形式来供应是不切实际的;恰恰相反,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管理人才, 必须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培养, 最佳的专业培养时机当然是本科阶段的学习, 世界上的著名大学对本科阶段的管理学教育的高度重视均体现了这一点。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本科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宗旨是“提供学生在优秀教师指导下, 参与发现新知识过程的机会。”沃顿商学院对本科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则强调“提供成为未来领导者的基础。并为学生提供把商务与自由相结合的艺术, 从而有助于获得人生的成功。”
当然, 我们并不否认“MBA教育, 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到企业先工作一段时间, 之后再回来读书”的意义,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的是:
第一, 今天, 工商管理学的基础专业知识是近百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 对其的充分学习绝对是有利于工作者的实际工作的;甚至可以说, 越早了解相关的理论, 就越能够在实践中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第二, 如管理行为理论, 跨文化管理理论等教学内容, 如果在学习者工作若干年后才进行“回炉”的话, 对于世界观价值观早已定型的成年人而言, 其学习效果不会好。
第三, 工商管理学知识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国际上对于“创业教育需要趁早”的观点, 早已成为共识。如哈佛商学院、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等著名高校,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设置本科创业教育课程, 以适应社会经济变革对教育的冲击。
其次, 正确理解“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企业家与企业管理中坚队伍”中“高”的含义。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除了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外, 毕业生的流向更多是在公司或企业的中、基层部门, 而非高层部门。那么如何理解这一“高级”的表述?本文认为这里的“高级”应该是指“高水平、高素质”—即理论方面的“高水平”与实践能力上的“高素质”;而不是理所当然地把这个“高级”误等价为是“高职位”。所以本文认为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工商企业培养高层次 (即高职位) 管理人才已经不再适合, 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高水平、高素质的工商企业的中、基层应用型人才和创业人才”。
3.2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就是“一专多能”
如果说传统工商企业活动强调的是“专才”教育, 那么在现代工商企业管理活动中, “通才”教育的观念则日显突出, 这决定了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就是宽口径的课程设置。优点在于:
首先, 有广阔的知识面是每一个工商企业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条件。
其次, 宽知识面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知识转换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为其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 宽幅的课程设置, 对充满求知欲望的可塑性强的大学生是件好事。
但是, 在为学生“打通学理”, 使他们初步具有将销售、财务、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因素整合起来的工商企业决策理念和意识的基础上;我们必须要引导学生从所学的课程中进一步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 提倡学生从某个自己兴趣所在、相对小而实际的切面入手, 集中精力学习相关课程, 让学生在毕业前具有某个方面的专长, 这样就具备了“一专多能”特色素质。
虽然“实际上企业永远认为大学训练出来的人不可能完全符合企业的需求”, 但是, 通过“一专多能”特色素质的培养, 本科工商管理学生宽知识面与精专长的能力结构, 可以使他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 并给企业带来活力。不难看出, 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会计”、“营销”、“物流”等培养某方面“专才”的专业来说, 它培养的是“一专多能”的具备强大市场适应能力的“通才”。
4 对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要实现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一专多能”的特色能力素质培养, 关键在于本科工商管理教育要改革教育模式, 建立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体系。
4.1 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教学新体系
从我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和实践来看, 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需要进行较大程度的调整, 建设新型教学体系。总的原则是, 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向导, 建立一套新型的基础饱满、特色突出、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首先, “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向导”, 根据企业的岗位能力因素需求, 要精练核心课程, 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应用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 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 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 突出技能性、应用性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
其次, 这个课程教育体系要“基础饱满、特色突出”, 在保证管理学原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生产管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核心必修课程教学的前提下, 要与其它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区别开来, 突出企业组织、公司运作、公司治理、战略管理等课程的核心地位;并加强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增设人际沟通、商业伦理等课程, 同时增大选修课比例, 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 营造更加开放的学习氛围。整个课程设置体现出“加强基础教学, 突出主干课程, 注重能力培养、个性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的特色。
再次, 为了保证“实践性强”的教学效果, 课程体系安排上, 应该改变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四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 变为“3+1”甚至是“2+2”教学模式, 即:在学生一、二年级完成基础专业学习后, 积极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专业兴趣并锁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要求他们在最后一年选择具体的专业小方向 (如:财会) , 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课程实习实训, 甚至工作实践实习, 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前至少有一年时间积累实践经验。
最后, 配合课程体系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有所调整, 总体原则就是教学内容必须反映该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反映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未来企业间的竞争必然是全球性竞争, 为此, 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从易到难, 从低到高, 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国际化。
4.2 建立以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为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 由于高校和企业缺乏联系或联系不紧密, 大学难以为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专门的实践平台, 难以通过企业管理实践开展探究学习, 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囫囵吞枣, 缺乏由感性向理性升华的过程.对于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很不利, 也是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不能与工商企业人才需求完全对接的主要原因。
因此, 工商管理教育必须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 使学生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一方面, 高校的工商管理院、系必须重视数字模拟动态仿真实验室建设, 尤其是反映企业运作的仿真模拟软件的学习, 如企业资源计划 (ERP) 、企业动态建模 (IRP) 和人力资源测评系统等。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 工商管理院、系要主动走出校园, 在市场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 建立多个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 密切与企业的联系, 发展企业界与院、系的良性互动关系, 既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公司和商界的运作, 从而不断通过实践来充实教学, 又可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同时, 鼓励学生参与各类管理科学竞赛活动 (如:ERP沙盘模拟竞赛) 。通过参加高水平的竞赛, 学生能够提高对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改善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好的课外教育方式, 学生参与热情高, 理论与知识可以得到很好的结合应用。
5 结语
从马克思唯物主义的社会观来看, 工商管理教育从本质上讲是适应与促进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学科专业;现代社会生产力状况又是决定其存在与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 今天我国的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存在与发展, 从根本上讲, 是由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客观实际需要决定的, 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当然, 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育模式必须改革, 从而建立以工商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加强实践教学为特色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校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遭遇到发展的困境, 一方面,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尽管就业率并不低, 但越来越不好找工作, 即使找到工作职业发展也困难;另一方面, 社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需求又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在深入分析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依据该专业广阔的市场需求前景, 对该学科教育目的与特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强调大力发展我国的本科阶段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 并提出了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一专多能”人才为特色的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周三多.我国MBA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中国管理学教育三十年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 2008-12.
[2]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9, (1) .
[3]侯一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4, (1) .
[4]北京出台办法鼓励高校毕业生任职农民合作社[N].北京青年报, 2010, 2.
[5]张玉利, 陈忠卫.国外著名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性比较及其借鉴[J].管理评论, 2003, (4) .
8.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篇八
关键词:留学生 中医药学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119-02
目前,来华学习中医药的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中医药专业仅次于汉语言专业位居第二。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它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结晶,更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因此,高等中医院校应加强对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1 加强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 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紧密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的中医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因此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中医药教育理论体系。因此,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加快中医药国际人才的培养,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教育俨然是中医药国际教育一个重要的特征和主要形式,通过留学生教育让世界了解中医药、认可中医药。
1.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多,国别也出现了扩大化,最初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以中国的近邻日、韩国家的学生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欧洲、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的许多留学生也把中医药学作为来华留学的首选专业。但是留学生很难理解中医学的内涵和精髓以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来自汉文化圈的日、韩、东南亚的留学生,虽然能理解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毕竟还是与本国文化存在着极大差异,因此他们对中医文化内涵的理解也同样存在着一定的盲点和障碍。
因此在中医药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国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会说流利的汉语,会日常的交际,还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中国文化课程是汉语言的有力支撑。正因如此,高等中医院校不但要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主体,更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不能让文化成为专业学习道路上的绊脚石,而要使文化学习成为专业学习的良好基础。
1.3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留学生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留学生学习中医,汉语言是基础,没有过硬的汉语言水平是肯定不会在专业学习中取得成绩的,因此,我们应当重视汉语课程的学习,打好汉语言基础。但是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日常交际口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系统学习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中国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背景、人文地理知识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中医药文化的深刻内涵,否则只是表面肤浅的认知记忆。但目前各高等中医院校此类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缺乏系统的学习,造成在学习中医经典著作的时候显得尤为吃力,只是死记硬背,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人文学科、文化课程开设不足,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知识、文化素养,很难形成中医思维和逻辑。
因此,中医药国际教育不但要加大汉语言课程的教学力度,还必须加大人文课程的教学,优化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其教学地位。开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古代经典著作鉴赏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显得尤为必要。这种新问题的提出就要求中医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外事管理干部不仅要拥有渊博的中医药知识,更应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提升思辨和领悟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把握中医灵魂和命脉的大医精诚的高级人才。
2 重视留学生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保持中医优势特色的途径
2.1 拓宽文化教育空间,创建文化教育新模式
为增进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应力求为学生营造氛围,无论从教室的布置还是体验活动的安排,都要充分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打破以往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应努力创造具有烘托中医文化氛围的活动,使学生积极营造有中医药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多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定期举办人文、社科类讲座,举办艺术节等以提高留学生人文素质为宗旨的大型活动。定期开展中外学生联谊会,不但能增进中外学生感情,同时也可以在相互交流中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我校近年来连续举办了中外学生中医基础知识竞赛,竞赛内容既有中医学知识又包含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这种竞赛不但能激发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更能加深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记忆。此外,我校部分留学生代表参加了“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天津”、“中医中药中国行走进北京—— 大型科普晚会”的活动,通过文化娱乐活动留学生们对中医药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热爱,并能切身体会到中医药对人类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2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引进高水平人才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质量,就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多数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只对其中某个领域有比较深的研究和造诣,若要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恐怕是有一定难度的,就此问题,高等中医院就要从引进师资方面考虑如何解决。如果只引進医学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人文学科的教学任务,那么就要考虑从文科院校直接引进具有人文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迄今为止,能独立承担本学科教学任务的老师还占少数。
此外,也可重点培养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一些即将毕业的本校本专业的学生,使其成为适应课堂教学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学以致用,在留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国文化,做文化传播的使者,而不是照本宣科,更不可以视留学生教学为儿童教学,只讲一些肤浅的,皮毛知识,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入贯彻留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2.3 创新文化课程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创新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的教师上课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按照PPT宣读,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只会让学生认为中医教学就是陈旧的,呆板的。而PBL启发式教学法已成为当今教育界发展的一种教学大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在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中尤其适用。PBL即“问题导向学习”,它与传统教育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别。问题式教学方法促使留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中国文化的深邃以及留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文化差异,都会增加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难度。因此,当前教育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是留学生无法主动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而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提出问题后,由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以问題激发兴趣,促使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无疑可以减弱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困难,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尝试提出新颖有趣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形式查找信息,探究答案,总结规律,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以讨论的形式汇总大家的观点,在沟通交流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体会。
3 加强对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3.1 是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留学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说明了他们对中国,对中国文化、对自己所选院校和专业的热爱。但是由于受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会让留学生在新的环境中产生陌生感、恐惧感和思乡感,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到他们在华期间的学习生活。
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使留学生尽快的熟悉中国国情和民俗习惯,还可以大大提高留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是向世界宣传中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留学生这个群体来自世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让留学生从初来中国的陌生感、恐惧感,到逐渐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文化并且接受中国文化,成为中外交流的使者,是我们外事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同时也是对外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陈红梅.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研究中医思维培养途径[J].四川中医,2008,26(8):41-43.
[2]周仲瑛.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保持中医的优势和特色[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63.
[3]胡森.高等中医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必要性及思考[J].中医教育ETCM,2004,23(3):81-83.
[4]薄彤,张杰.中医文化在中医药对外教育中的作用[J].西部中医药,2011,24(8):57-59.
[5]张宁.医学留学生中国文化实践活动的思考[J].科教导刊,2006,30(5):209,246.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推荐阅读:
医药代表专业简历模板07-19
英语医药学专业11-22
医药营销专业调研报告07-29
医药营销专业求职信10-21
医药专业毕业生个人简历08-23
结合实例谈医药代表的专业拜访技巧12-17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个人总结10-10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06-26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中教法》练习题08-31
舞蹈教育学专业本科生的自荐书格式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