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污染治理调查报告

2024-07-09

白色污染治理调查报告(精选13篇)

1.白色污染治理调查报告 篇一

9.3白色污染的危害与治理2012/3/30学生全勤

学习目标:

1、认识使用塑料制品的利弊。

2、了解白色污染与防治,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学习流程:

一、塑料制品的利弊(阅读、讨论、归纳)

1、塑料的两面性:塑料的使用大大方便了人类的生活,但由此也带来了严重的。

2、常见有毒塑料:如:、。燃烧或受热分解时产生有害成分。制作食品袋和餐具。

4、塑料袋的鉴别:(见“观察活动”)

(1)外观:有害性塑料一般有、透明度、质量;而无害性塑料一般无、半、质量。

(2)燃烧:有害性塑料一般不易,燃烧时冒烟、有味;而无害性塑料一般易,燃烧时不冒烟、无味。说明:再生塑料袋(一般是色),它是用塑料制成的,有害,一般用于等。

5、课本P274-----讨论与交流

二、白色污染与防治(阅读、讨论、归纳)

1、白色污染:是由造成的污染。

2、白色污染的产生原因:混在垃圾中的塑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中很难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气体,对空气造成污染。(另见“观察活动”)

说明:合成材料制品的缺点:易,有的有,而且大多数人工合成的塑料是材料,在自然状态下,能存在,不会分解。

3、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

(1)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2)使用某些塑料制品。

(3)使用一些新型的、的塑料制品。(阅读参考“知识视窗”)(4)各种废弃塑料,再生产、循环利用。说明:为了消除“白色污染”,对废弃塑料采取焚烧或填埋的做法是错误的。

三、完成课本P278习题。

班级姓名正确率工整度

随堂练与测:

1、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指的是()

A、白色建筑材料B、聚乙烯等塑料垃圾 C、石灰窑的白色粉末D、冶炼厂的白色烟尘

2、下列解决“白色污染”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焚烧废旧塑料袋②废弃塑料随意丢弃③禁止使用塑料制品④使用可降解塑料⑤用布袋代替塑料袋⑥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⑦回收利用各种废弃塑料⑧不滥用塑料制品

A、①④⑤⑥⑦B、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D、以上说法都对

3、下列对于废弃塑料制品的处理方法中,最为恰当的是()A、将废弃物倒入海洋中B、将废弃物焚烧

C、将废弃物切成碎片,混在垃圾里填埋于土壤中D、将废弃物用化学方法加工成防水涂料或汽油n4、下列有关“白色污染”的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

A、废弃塑料长期堆积会破坏土壤污染水体B、大部分塑料在自然界中很难分解 C、焚烧含氯塑料会产生有毒的氯化氢气体D、现在生产的塑料都是可降解塑料

5、新型易降解材料聚乳酸能代替造成“白色污染”的聚苯乙烯材料。下列关于聚乳酸的单体——乳酸(C3H6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乳酸由C、H、O三种元素组成B、乳酸是氧化物 C、乳酸分子中C、H、O元素的质量比为1︰2︰1 D、乳酸分子中C、H、O的原子个数比为1︰2︰1

6、可用来制作食品包装袋的是()

①聚乙烯 ②聚丙烯 ③再生塑料 ④聚氯乙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②③

7、有人说:塑料是“双刃剑”,有利有弊,写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有利一面:有弊一面:建议(写两条)(1);(2)。

8、分别由聚乙烯、聚氯乙烯为原料制成的两种塑料袋,鉴别的方法是。

2.白色污染治理调查报告 篇二

一、“白色污染”的危害

1. 影响人、畜健康

塑料废弃物对人的危害早的定论[1]。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 人们研究发现聚氯乙烯塑料中残存的氯乙烯单体能使人产生“肢端骨溶解症”, 长期接触氯乙烯单体后, 会出现皮肤硬化症, 还有人出现脾肿大、胃及食道脂肪瘤、肝损伤、门静脉压亢进等病变。废塑料也会危及动物健康。动物误食塑料后, 会引起胃部不适、行动异常、生殖功能障碍, 严重者会引起动物的死亡。

2. 影响环境卫生

在城市居民区、旅游区、水体和道路旁散落的五颜六色的废塑料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影响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 破坏市容、景观, 造成“视觉污染”。废塑料与其他废物混杂在一起, 也易导致细菌、病原菌、蚊蝇等的大量繁殖, 影响公众健康。

3. 污染土壤、影响生物生长

废塑料进入土壤中长期不降解, 会对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养分的迁移转化、土壤微生物的类型和活性等理化性质产生深刻的影响, 降低土壤肥力。土壤中残留的塑料阻碍植物根系的正常生长, 影响植物对水、肥的吸收;也会影响植物发芽、出苗, 降低产量及作物品质。对土壤动物的正常活动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 影响航运及水力设施的正常运转

废塑料进入水体, 随水流漂移, 一方面会影响水的流动, 堵塞涵洞, 降低防洪、泄洪能力;另一方面水中大量的废塑料会缠绕在水力设施如轮船、水力发电机等的转动部位并致其损坏, 引发事故。

二、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

1. 塑料用途广, 使用量剧增

(1) 农用塑料地膜的使用由于农用塑料增产效益高, 导致其使用量剧增。塑料薄膜的应用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 全国仅塑料包装业的年总用量就达5 000万t;农用塑料年总用量在2 000万t以上, 其中在666.7万hm2耕地50余种农作物上应用地膜近1000万t, 农产品保鲜膜、营养钵塑料等的使用量亦达1000万t左右。目前, 全国每年约有1000万t塑料残余物遗留土壤, 单位耕地面积塑膜残留量达3kg/667m2[2]。由于废地膜不易分解, 积留在农田不易清除, 导致农田土壤污染。

(2) 商品的生产与包装塑料制品作为一种新型材料, 具有一系列其他产品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包装过程, 被用作包装袋、包装盒、防震泡沫塑料、隔层板及塑料产品等, 且呈逐年增长趋势。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他包装材料, 1990-2000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9%[3]。

(3) 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生活方式也由“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 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量都在大幅度增加。我国的泡沫餐具的生产和使用量极大, 食品包装、购物买菜的塑料袋使用数量也是惊人的。据调查[4], 全国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消费已达100亿只, 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购物袋消耗要超过万亿只。

2. 人们不良的行为习惯

城市居民的环保观念虽比前几年有所提高, 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但还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用后随手抛弃、乱堆废旧塑料包装物的行为随处可见, 这是导致“白色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垃圾的袋装化

为方便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 在一些地区提倡垃圾袋装化。城市居民也习惯于将生活垃圾装进塑料袋内抛弃, 给垃圾的分类、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加剧了“白色污染”的程度。

三、目前的治理现状

1. 填埋

填埋法是我国治理“白色污染”的主要方法。该方法由于简单易行, 勿需繁琐的操作工艺, 是我国处理生活垃圾的一种主要方法。但由于我国垃圾的产量大, 并夹杂了大量废塑料, 使其体积庞大, 降低了填埋场的处理能力。再加上废塑料非常稳定, 难以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可在土壤中200年不降解, 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因此, 填埋法并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

2. 焚烧

焚烧虽然可以销毁塑料袋并可以获取一定的热能, 但在焚烧过程中, 塑料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气体, 导致环境的二次污染, 危及人类身体健康。同时, 建一个垃圾焚烧厂需要较高的投入,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 不适宜大范围推广。

3. 禁用

为了治理“白色污染”, 国家经贸委及国务院办公厅先后相继出台了相关“禁白令”。1996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处理法》明确规定对固废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三化原则, 对地膜、一次性包装塑料制品的使用也作了有关限制。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发布6号令, 规定到2000年12月31日, 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于2001年4月23日、5月29日连续下发了《关于立即停止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紧急通知》、《关于餐饮企业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通知》。2007年12月31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禁白令”, 从2008年6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 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但收效甚微, “白色污染”形势依旧严峻。究其原因, 一是塑料的诞生被誉为一场“白色革命”, 已渗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为使用管理不当带来污染而禁止使用, 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老百姓很难接受, 这也是禁白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二是国家针对治理“白色污染”的法律法规缺乏强制性的措施, 给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监督管理、行政处罚上带来了一定困难, 政府执法不严, 执法多数是“一阵风”;三是“禁白令”配套措施没跟上, 缺乏一套好的管理方法和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由此可见, 治理“白色污染”, 只靠单一的行政命令是很难行得通的。

4. 替代

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同时, 人们在寻求其他替代物来减轻“白色污染”。一是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在塑料包装制品的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 使塑料包装物的稳定性下降, 较容易在自然环境中降解。与一次性塑料制品相比, 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 可降解塑料在性能和价格上都没有优势, 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尽管可降解塑料可被微生物降解, 但总还是存在一个降解周期, 用后如果不重视回收利用, 同样可以造成环境污染。二是提倡以纸代塑。认为废纸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 可以解决所谓的“潜在危害”, 但也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首先, 造纸需要大量的木材, 这会给我国并不富裕的森林资源带来压力;其次造纸过程中会带来水污染, 并不环保。另外, 纸不具防水性, 在隔热、抗拉强度等性能尚无法与塑料相比。“以纸代塑”值得商榷。

四、回收利用是治理“白色污染”的根本途径

废物具有二重性, 弃之不用即为垃圾, 污染环境;回收利用即可变为资源, 可重新造福于人类。废塑料是一种资源, 清洁的废旧塑料可以被重复使用, 或重新用于造粒、炼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因此, 加强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是治理“白色污染”的关键。造成“白色污染”的责任不在塑料本身, 而在人类不恰当的行为。对于如何进行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宣传教育

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方式, 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多种渠道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 了解对废塑料的回收利用在“白色污染”治理中的重大意义。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育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积极投身到“白色污染”的治理工作中来。

2.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制度, 促进废塑料的回收利用

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制度是解决垃圾污染, 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有效手段。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实行了有关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如美国的《资源保护与回收法》, 日本的“绿化地球百年行动计划”, 德国、韩国制定了《包装条例》等, 把回收、利用、处置的义务, 分解落实到商品及其包装材料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各个细微环节, 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目前, 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的全国性的专门法规。因此, 制订、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制度, 是有效治理“白色污染”的前提。

3. 制订促进废塑料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也不能仅靠行政命令, 而要给回收、加工、利用塑料制品的企业以优惠政策, 以经济杠杆调动积极性。建议有关职能部门或地方政府, 利用经济杠杆的作用, 调动超市、大卖场以及连锁店的力量, 通过他们的工作, 尽可能多地把使用过的废弃塑料购物袋回收、集中起来, 免费或低价提供给从事塑料再生利用的企业, 解开塑料购物袋回收利用工作中, 长期以来因回收成本高而无法运作的“死结”[5]。使众多的集体或个人积极地投入到废塑料的回收、加工利用中来, 彻底根治“白色污染”。

4. 加强废塑料的再生利用的技术研究

废弃塑料经回收后, 经过加工处理进行再生利用, 制造成各种产品, 才算完成了一个循环周期。目前, 尽管废塑料已经有了多种用途, 但在回收、分选、处理的技术上还不是很完善, 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研制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及综合利用技术, 以使废塑料的再利用达到无害化及有效利用的要求, 缓解环境污染。

结语

“白色污染”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政府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制订相关法律、法规及优惠政策, 引导人们对塑料产品从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等进行全程管理, 重视回收、再利用环节, “白色污染”是完全可以消除的。

参考文献

[1]杨福馨侯林青:杨连登编著.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与城市环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年2月:210[1]杨福馨侯林青:杨连登编著.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与城市环境[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年2月:210

[2]崔峰:浅谈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6, 2:8[2]崔峰:浅谈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J].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06, 2:8

[3][4]秦国民田代年“:白色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5, 3:16[3][4]秦国民田代年“:白色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 2005, 3:16

3.白色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研究 篇三

【摘要】“白色革命”之后,“白色污染”问题就悄然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引发极大关注。塑料制品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尤其是以其价格低廉、质量轻、携带方便等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人们随手丢弃的废弃塑料就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白色污染”问题在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得到合理解决,而在我国,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白色污染”问题依旧是比较紧迫而且值得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白色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并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提出对策。

【关键词】白色污染;废旧塑料;治理

一、前言

环境问题始终是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与身体健康的首要问题,而“白色污染”作为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始终存在于人们视野之中。“白色污染”不仅带来了“视觉污染”,而且带来了许多难以察觉的“潜在危害”。在我国,“白色污染”是一项长期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的共同努力,并整合各产业部门的力量,综合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提出一系列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

二、相关概念与定义

白色垃圾是人们随意丢弃、处理不善的废弃塑料制品,主要包括生活白色垃圾、农业白色垃圾、工业白色垃圾,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白色污染是难于降解、回收利用的废弃塑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治理“白色污染”的意义

“白色污染”问题的治理涉及到诸多方面,应当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在提出治理手段时要善于利用诸多理论工具,如经济学原理、社会学原理、相关法律法规等。从我国国情考虑,在人口多、人均教育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防治“白色污染”的道路将是困难重重,因此更需要制定一项长远的,可分步落实的治理方案,这都体现了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白色污染”问题的现状

首先,“白色污染”体现在直观的视觉污染。铁路沿线由于乘客与列车员的随手丢弃,形成刺目的白色污染带;城乡结合部由于处理不善,垃圾的随意堆放形成白色污染园,污染大片土地;景区公园等,由于游客的乱扔乱弃及缺乏有效的分类回收管理体系,到处都是破坏景观的白色垃圾。其次,“白色污染”体现在潜在危害方面。“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体现在各个方面:白色垃圾的随意丢弃污染江河湖海;填埋堆放占用土地,破坏土质,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农业生产;焚烧白色垃圾会释放有害物质,有害气体破坏大气,而残留的有毒物质如二噁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然消解。除此之外,白色垃圾会危害人和动物的身体健康,废弃工业塑料、医用塑料的随意丢弃会带来毒素和疾病,对人的健康十分不利;而江河湖海、土壤树林中的白色垃圾不仅会造成动物外伤之外,若被动物误食会对动物造成极大身体伤害,甚至还会随着食物链的传递被层层积累,危害生态。

五、产生“白色污染”的原因

居民的观念落后,对“白色污染”的认知程度不够,这是造成“白色污染”的根本原因。一是环保宣传力度不够,二是城市居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环保意识淡薄,三是政府引导不够,甚至方向错误,都造成了居民对白色污染的认识不足。治理体系不完善是造成“白色污染”间接原因。治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传统治理模式的不合理、生产销售消费环节把关不严格、产业部门管理不善等。传统的治理模式主要是运送填埋、堆放在空地及焚烧等,这样不仅不能有效处理白色垃圾,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增加环境负担。立法不完善,也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只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与白色污染有所相关,但是缺乏明确规定如何“白色污染”的更为完善的专门法律法规。“限塑令”是从限制使用塑料袋,禁止使用超薄塑料的的角度而发布的一项“通知”,但总体实行效果并不理想。

六、“白色污染”的治理对策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防治“白色污染”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尤其是教育部门的努力,制定一项长期宣传战略,有利于人们转变观念态度。从当下的忽略、不重视到重视并自觉地承担起防治白色污染的责任。提倡回收利用白色垃圾,实现废旧塑料的资源化。从绿色化学的角度来看,回收利用分为四级,其中一二级不仅能够高效地回收利用废弃塑料,还能避免产生相关污染。而三级回收成本较高,四级回收过程中二次污染严重。因而应尽量实现一二级回收,不提倡三四级回收。而废旧塑料的资源化满足“减量、复用、回收、再生”的原则,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管控,将防治“白色污染”纳入法制化治理轨道。立法越完善,越有利于白色污染的有效治理。不仅要制定不同层级的法律法规,相关行业标准、治理标准等,还要强化执法力度及监督管理制度,才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真正地改善“白色污染”现状。

加强产业部门管理,整合各方力量,化零为整,共同治理。据此各部门宜加大研发力度,增加研发投资,研制易降解和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各負其责,在塑料生产、流通和退出流通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而整合各方力量,能够有效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优势,以改善现今治理力量分散的现状。

与国际接轨,遵循4R原则,使用绿色包装,提倡绿色化治理。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包装,推广使用绿色包装,能够从源头防治白色污染。研制和生产易降解塑料制品,主要包括光降解、生物降解、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也是绿色化学在防治白色污染方面的重要体现。

治理“白色污染”需要人们提高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手段,尤其是以绿色化学为指导的绿色化治理方案。“白色污染”是个长期问题,在探索解决办法的过程之中应避免过于激进,也不应不重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力量齐心协力,实事求是地展开治理。治理“白色污染”的过程应紧紧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发展需要,不违背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宏观目标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相信一定会取得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4.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篇四

人类在享受了工业革命带来物质以及高神上的便利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也被打破;每天大量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当中,人类也时常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为了更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共存,我们小组对身边的白色污染进行调查,从而也使我们更好地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性,并决定从自身做起,加大宣传使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我们对白色污染进行调查,提出什么是白色污染的问题。经过我们查阅资料和询问有相关知识人员,得到“白色污染”主要指塑料是一类高分子材料。以石油为原料可以制得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这些物质的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反应生成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即高分子):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我们通常使用的塑料就是由上述四种高分子组成的材料(聚乙烯、聚丙烯薄膜抖动时声音发脆,而聚氯乙烯薄膜则较柔软,抖动时无发脆声音;发泡塑料一般是聚苯乙烯。“白色污染”主要成分为: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树脂等。

随着塑料产量不断增大,成本越来越低,我们用过的大量农用薄膜、包装用的塑料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在使用后被抛弃在环境中,给景观和环境带来很大破坏。由于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它们造成的环境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的现状

第一、侵略土地过多。塑料类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一般可达100—200年。

第二、污染空气。塑料、纸屑和粉尘随风飞扬。

第三、污染水体。河、海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水面上方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会伤及健康,甚至会因其绞在消化道中无法消化而活活饿死。

第四、火灾隐患。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不断发生,时常造成重大损失。

第五、白色垃圾可能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它们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而其中的残留物也常常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第六、废旧塑料包装物进入环境后,由于其很难降解,造成长期的、深层次的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废旧塑料包装物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将导致农作物减产;

“白色污染”物主要含有有毒化学成分,那对周围环境带来一定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白色污染”的原因呢?

围绕这个话题,我们小组访问了一些学生、老师及领导,也得到他们的说法。

有些同学说:“造成污染主要来源是平常不自觉,没有很好地重复使用塑料袋,自己约束自己能力不强,受到他人的影响,认为自己一个人环保在世上也没多大作用。”

有些同学说:“社会的高速发展,带动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人类在享受物质生活带来的快感,造成白色污染那是必然结果,否则社会经济就会止步不前,人类也不会进步”。

当到这里时老师也有话要说:“白色污染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现象,要想杜绝则是不可能,只有从思想上教育,让自己的学生意识到污染的危害及影响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社会才会改变现状,污染也会减少甚至无污染。”

而当我们访问相关领导时,他们说:“国家虽有相关法律文件,但在县级以下的地方难以实施,更没垃圾回收以及利用,只是采用焚烧或堆积,严重影响当地的水源、土壤及人们生活状况”。

我们小组根据同学、老师、领导的答复,经过讨论和相关的资料,总结了以下几点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和管理,垃圾没有分类回收,能回收没有回收利用而采取焚烧、填埋等不科学方式处理。

2、许多企业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没有科学处理,放任直流。

3、我国现有法律法规虽有对使用塑料袋规定,但没有对塑料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4、我国虽响应世界宣传保护环境的口号,但总的来讲中国人受到的教育水平不如西方,人们的保护意识也较单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相当普遍。

现在我们小组更充分了解我们日常生活废弃物产生原因,我们会更好约束自己,告诫朋友、同伴合理使用塑料制品。我们小组的一个成员提出既然生活中有那么多白色污染,那它到底影响到我们生活及环境的哪些方面?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为此我们小组开始到附近池塘、乡村做些访问及调查。

有的农民说:“今年来池塘养鱼收入不是那么理想,有时捕捉的鱼还发生变异,鱼类逐渐减少,水体开始发臭,现在养鱼已经负利了。”

当我们从池塘里打捞时,发现了许多塑料制品,这就是节省脚步,顺便把生活废弃物扔入池塘中造成的后果。现在水源被污染,养水产品已成为不可成的事实,这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我们又去田野调查,发现有几块地已经长满荒草被丢弃。土地是农民命根子,这时我们询问村支书,正如他所说:“这块土地的土壤硬化,出现土地沙漠化,导致粮食年年减产,这是迫不得已的事”。经过一番调查,我们总结“白色污染”的危害如下: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袋影响城市、校园景观,塑料袋漫天飞舞,给人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视力及心情。

二、造成危害:

(1)塑料长期在突然、水体残留,造成土壤硬化、沙漠化,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导致减产以及水体恶化。

(2)抛弃在水陆中的废弃物、破坏了动植物的栖息地。

(3)生活垃圾被运往郊外,堆积成山占用建筑用地、生活用地,而且焚烧成为一些城市、乡村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间接造成空气污染。

(4)部分塑料含有毒性,若有将热食物装进去会发生部分化学反应,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们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的生产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发展已经构成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空气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有飞舞塑料袋,使人们出门狼狈。因此,解决环境问题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我们市政府和校园清洁工日夜与“白色污染”在搏斗,但都改变不了现状,而且光靠环卫工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同时,我们也懂得了:我们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环、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环境。

为此我们建议从我们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做到:

1、不随地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不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3、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的生活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4、发现身边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及时提醒和制止,上街购物时,尽量自己携带环保购物袋。

5、要爱护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大自然交朋友。

6、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应组织同学们到社会宣传,提高人们环保意识、相信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彼此的家园会变得越来越美。

抵制白色污染(象山中学)

——关于塑料袋污染问题

一、研究目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档次也在不断上升。于是,各种塑料制品纷纷扬扬的出现在市场上,但是也随之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日益严重。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两个目的:

1、对目前社会上塑料的使用情况及以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预测。

2、针对塑料的使用情况提出如何减少塑料对环境的危害。

二、研究计划:

1、内容步骤:①查资料了解塑料的种类、结构、组成、性质、用途。

②调查塑料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③研究废旧塑料对环境的危害。

а现时条件下塑料对人类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b将来塑料对人类环境和生活的影响

④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何减少塑料对社会的危害

三、工作研究安排:

12月下旬完成计划第一步

1月上、中旬完成计划第二步

1月下旬完成计划第三、四步

2月下旬整理研究结果

3月写出研究报告

四、成员分工项目成员职责组长白聪负责所有事项实验魏龙、张芳负责实验操作、记录调查郭腾.范秋萍.卜菁菁负责调查搜集白聪、薛艳负责搜集材料文字写作白聪负责撰写论文、实验报告、研究计划指导教师杨海萍、冯伟利

五、调查研究日记05年11月12日星期六晴

今天是我们研究性课题组选定课题后第一次开展活动。我们好不容易抽出两节自习课。今天的任务是上网查找关于塑料的有关知识。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学校微机室,面对电脑不知从何下手,不过这难不住我们。我们请来了辅导老师,老师耐心的给我们教了如何查找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很快地我们都掌握了如何查找资料的方法,原来就那么简单!

电脑中关于塑料的介绍实在是太多了,我简直看不过来。

5.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篇五

杨老师依然和我们一起,我们商量先买一些菜比较合适。

买完菜后,我们便对摊主说明了我们的来意。摊主很热情的谈了起来。以下是我们调查的结果。?这些是一个摊主一个月塑料袋的用量,总共要花600多元。一年购买塑料袋花掉六、七千元,菜农很感慨,也很优虑。

我们询问:“你对如何减少白色污染有什么想法?”

摊主说:“要么不要再生产塑料袋,要么大大提高塑料袋的价钱,让人们不得不用布袋或篮子、、、、、、”摊主越说情绪越高涨。

塑料袋以它价格低廉使用便捷的优点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它潜在的危害是很大的,生活中不可没有塑料袋。因此,回收塑料袋,妥善处理塑料袋,研制可降解的塑料袋将为解决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

六、论文

抵制白色污染

――关于塑料污染问题

塑料的诞生使人类的科技文明迈进了一大步。由于塑料具有质轻、稳定、耐磨、耐腐蚀,电绝缘性好等多种优点,使得塑料在全世界的每个角落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不夸张的说,现如今,家家户户都离不开塑料制品了。小到一文纽扣,大到一辆汽车都与塑料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塑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走到大街上,凡购买东西的人手里或多或少都提着塑料袋;走进药店药瓶大多是塑料瓶;走进超市90%以上的商品都用塑料制品包装;走进菜市场,你买几样菜菜农就会赠你几个塑料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塑料袋真是方便了千家万户,它的优点总使它占有很大的市场!可是,塑料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

塑料是不可将解的物质,塑料制品的大量生产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到处飘扬的塑料袋成了大街小巷的一大“风景”,特别是在刮风天,这一景观更为壮观,而到了下雨天,塑料堵塞下水道和公路边水渠的现象经常发生。这一现象的日益严重,使所有热爱环境,热爱生活的人们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压力。我和我的同学们就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选定了这个课题,进行尝试性调查研究。通过我们半年多的调查走访、上网查询、阅读课外资料,请教相关人员,使我们对塑料得成分、性能、作用、危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塑料的类型:(不同类型塑料的分子结构式)

塑料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其中,热塑性塑料可以回收,热固性塑料不可以回收。

二、塑料袋的原料成分和市场面上塑料袋的类型:

通过网上查询和市场调查,塑料食品袋根据其原料成分,分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类型。其中聚乙烯、聚丙烯是安全塑料,可以用来盛装食品。但多数聚氯乙烯塑料袋有毒,是用回收的废塑料加染料制成。如用其包装食品,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环保专家告诉我们,现在市场上使用的塑料袋许多是不允许盛装食品的。并且,我们调查的塑料袋有三种:一种既不能沾皮肤,又不能放食物的,只能用作建筑材料;一种是来装服装;还有一种可勉强用来盛装食品。

我们在塑料袋批发市场了解到,目前市面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绝大多数是各地小型企业及家庭作坊生产的,有相关的数量是生产再生塑料制品的。利用垃圾站收拣的废旧塑料、工业废旧和医疗机构丢弃的塑料垃圾回收加工的,未经消毒处理,就私下将其加工制成食品袋投入市场。我们通过网上查询和请教老师了解到,这些再生塑料含有严重超标的病毒和致癌物。用这些塑料制品包装的热食品,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将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因为,这样的塑料袋含有大量肉眼所无法看到的细菌,长期使用这样的一次性塑料食品袋,及易导致慢性食物中毒。我们只有在超市里购买的食品袋才符合卫生标准。

三、塑料袋是否有毒的检测方法:

1、感官检测法:无毒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柔韧性、手感润滑、表面似有蜡;有毒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淡黄色,手感发粘。

2、用水检测法:把塑料袋至于水中,并按入水底,无毒塑料袋比重小,可浮出水面,有毒塑料袋比重大,下沉。

6.校园白色污染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学 生 实 践 调 研 报

课程名称:实践调研报告题目:

调研报告负责人:黎泽荣所在院系:机电学院

任课教师:周敏华

日期:2010.5.2

4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社会科学部

校园白色污染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课题:校园白色污染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地点:广东水利电力职业学院

调查成员:黎泽荣 周泉 刘俊阳 陈妃芳 冯志明 肖嘉润 谢金青 刘如杰 肖金祥 调查时间:2010年5月

一、引言

白色污染是指由塑料袋所引起的污染。由于塑料制品难以分解,所以被遗弃的塑料制品(尤其是各种塑料袋)会给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广大中学生对白色污染知之甚少,环保意识淡薄,每天都在制造白色污染,使原本圣洁的校园受到白色污染的侵蚀。为了了解、解决校园白色污染的问题,我们对校园白色污染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尝试找出解决办法,使广大中学生了解白色污染的危害,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还校园一片净土,促进太原市的白色污染防治工作。

二、有关白色污染的相关知识

1、白色污染的危害。

白色污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埋入土壤中的塑料制品,对耕作和播种造成了极大困难,影响了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污染地下水,使农作物减产甚至不产。如果将塑料燃烧,则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破坏环境。将塑料倒入海洋(海洋中塑料的分解需250年),若被海鸟、鱼类误食,会造成这些动物死亡,若是缠住一些舰船的螺旋桨,则会造成海上交通事故。

2、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白色污染治理办法。

白色污染形成的关键是塑料不易分解,因此,科学家研制了多种自毁可降解塑料,如生物自毁塑料、化学自毁塑料、医用自毁塑料等。制造这些塑料的指导思想是:在塑料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使塑料能被光照、细菌或其他化学物质溶解或消除。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造价昂贵,无法与便宜的不可降解塑料竞争。我们盼望着早日出现可以与不可降解塑料一样便宜的可降解塑料能够回收、再生、利用。

三、调查情况

我们小组在学校随机挑选50人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共收回50份,占100%(调查问卷附表),结果如下:

问题一:你知道白色污染正确解释吗?

调查者中,有3/5表示知道白色污染,而有2/5表示不清楚,只知道白色污染的表面意思。结果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是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的,这与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宣传有很大关系。但仍有一部分的人不清楚,这表明,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问题二:你一般情况下使用塑料最多的是?

42%的人选择平时买东西,34%的人选择到商场购物,10%的人选择带东西回校,14%选择給别人带饭。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那种强烈的环保意识,没有自己去携带一些环保袋,都喜欢去买一些一次性塑料袋,导致白色污染还是那么的严重。

问题三:你对防止白色污染的愿望强烈程度如何?

44%的同学选择一般,36%的同学选择较强,然而选择无所谓和较小的同学一共占有8%,由此可见,我们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不够强,现在我国的白色污染那么的严重,在整个中国,乃至于世界都极其关注我国的污染问题,居然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情况还不算是严重,更有甚者认为无所谓,因此,我觉得现在大学生对于白色污染的严重性还不够明确,环保意思相当薄弱。

问题四:请同学对校园白色污染的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

提供建议如下:

1、应从大家做起,推动和保护环境的整洁卫生。

2、政府与环保部门对此问题意识尚显欠缺,急需跟上。

3、国家应尽快进行替代产品的大量生产,降低成本,以适应需求量,推动污染的防止。

4、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采用可降解塑料,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①大部分学生对于白色污染比较了解,但仍有部分人对白色污染的概念不清楚,这需要学校增强环保方面的教育。②相当一部分人虽然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但依然使用或随手丢弃白色污染物。由此可见,学校培养学生环保的观念十分重要,同时学校也要作出实际行动,如多点做一些宣传活动,利用学生会的力量去影响其他同学,还有多设置分类垃圾箱,组织回收有价值的垃圾等。

(三)学校白色污染现状调查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已经调查清楚了学生对白色污染的了解情况,与同学们初步探讨了如何防治校园白色污染。下一步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分析学校白色污染的情况,并对处理方法进行可行性探讨。

从我们平时的观察,不难看出,食品包装和饭盒是校园白色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还发现,纸张和易拉罐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而且目前社会上也有回收废纸、易拉罐的地方。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塑料的回收再利用上。

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我们得知:塑料是可以回收的,但不可以再利用来制造食品包装袋(因为造价高,不能保证卫生与安全),只可用作建筑材料或农用大棚等。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违规生产的个体小企业私自回收塑料废物,用一些有毒的有机溶剂清洗后再利用,这对人体是有害的。因此,学校在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时,一定要将回收的塑料制品送到正规的回收单位。

四、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发现校园内是存在白色污染的,如果每天每间学校都产生那么多的垃圾,这会使多少亩土地丧失耕种能力!而且,学生对于白色污染缺乏紧迫感,采取不以为然的态度,这是十分危险的。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那么若干年后中国还有没有可供种植耕作的土地?我们中学生不应该对白色污染这一社会问题不闻不问,而一定要拿出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地去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宣传环保意识、从而使全社会的人都有环保观念--这正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我们的建议:

(1)根据我们的调查以及我们所查的资料,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①应从大家做起,推动和保护环境的整洁卫生。

②尽量减少用塑料袋包装物品,并杜绝使用一次性发泡饭盒

③学校设立几个大型垃圾箱,统一回收各班分类垃圾箱中的垃圾,并在校园内多设置一些小型分类垃圾箱。学校负责与社会回收单位联系,及时送出回收来的垃圾。

(2)应当看到,要想真正从根本上杜绝校园白色污染,就必须在学生心中树立环保的观念,因此建议学校多多加强环保教育,如征集环保标志,举行环保歌咏比赛等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3)加强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目的还在于向全社会宣传环保知识,因此建议学校多方面向社会开展公益活动,如在每年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知识,只有全社会都在讲环保,才会从防治白色污染。

7.我国白色污染防治对策 篇七

一、白色污染的防治

我国目前防治白色污染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 以强化管理为核心, 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 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

1、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超薄塑料袋。

“一次性方便, 二百年污染”是塑料垃圾的形象写照。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 根据《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 从2008年6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 超薄塑料购物袋被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 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我国实施塑料袋收费后, 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 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2、回收利用是当前防治白色污染的主要手段。

随着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 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作为一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 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发达国家, 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早, 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益, 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

美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大国。据统计, 到2000年, 美国年生产塑料3, 400余万吨, 废旧塑料超过1, 600万吨。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已展开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广泛研究。20世纪末废旧塑料回收率达35%以上。其中, 燃烧废旧塑料回收能源由八十年代的3%增至18%;废旧制品的掩埋率从96%下降到37%。美国在燃烧废旧塑料利用热能、热分解提取化工原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另外, 美国各州为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 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日本也是塑料生产大国。20世纪八十年代, 其年均废旧塑料排放量占生产量的46%。废旧塑料的处理已成为日本的严重社会问题, 而且日本是能源短缺国家, 所以对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保持积极态度。九十年代初, 日本回收利用废旧塑料率为7%, 燃烧利用热能率为35%。日本在混合废旧塑料的开发应用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意大利是目前欧洲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意大利的废旧塑料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4%, 其回收率可达28%。意大利还研制出从城市固体垃圾中分离废旧塑料的机械装置。意大利对废旧塑料回收一般是将塑料碎片和纸片一起收集, 分离后的废旧聚乙烯制品经粉碎处理, 用磁筛除去铁等金属杂质, 经清洗、脱水、干燥后, 通过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这种回收料再加入新料, 可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 可生产垃圾袋、异型材、中空制品等。

3、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方法

(1) 直接再生利用。根据原料不同, 有3种直接再生利用的方法: (1) 不需分捡、清洗等预处理, 直接破碎后塑化成型。 (2) 必须经过清洗、干燥、破碎后造粒或直接塑化成型。 (3) 再生前须特别预处理。直接再生制品性能欠佳, 一般只做档次较低的塑料制品。

(2) 改性再生利用。是将再生料通过机械共混或化学处理进行改进的技术。如增韧、增强、复合、活化、高联等, 使再生制品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可以作为档次较高的产品。改性再生利用的工艺路线较复杂, 有的需要特定的机械设备。湖南大学的谢朝学等研制的利用泡沫塑料制轻型保温隔热建筑材料,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热分解法。热分解法就是将高聚塑料废弃物在高温条件或低温催化的条件下分解, 使其回到低分子量状态, 从而把长链的高聚物转变成了短链的不饱和烃的方法。这样得到的不饱和烃可以用来重新制造其他产品。此方法可用于处理聚乙烯 (PE) 和聚丙烯 (PP) 制品的混杂回收物, 但对于那些含氯的塑料制品需分开处理, 这种方法可用于反复处理高聚塑料废弃物。

(4) 通过催化裂解制燃料油。将塑料废弃物收集起来, 通过热裂解得到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这样既减轻废塑料对环境的污染, 又节约资源, 变废为宝。现在这一方面的技术日臻完善, 已产生了好多专利技术。冀星等总结了废塑料油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四川大学化学系李晓祥、石炎福、余华瑞等通过试验表明:混合废塑料经过催化裂解制得的90#汽油和0#柴油的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

(5) 焚烧回收热能。对于难以分捡的混杂型废旧塑料, 将其作为燃料焚烧具有明显优点:不需繁杂的预处理, 也不需与生活垃圾分离, 而且其生热值与相同种类的燃料油相当。残渣较少, 密度较大, 易于填埋处理。据统计, PE的燃烧热为46.63GJ/kg, PP的燃烧热为43.95GJ/kg, PVC的燃烧热为18.06GJ/kg。可见, PE、PP、PVC的燃烧热非常大。因此, 可利用焚烧法来处理并充分利用其释放出的热量。但是, 我们必须考虑一些持久性有机环境污染物的生成, 以及这些燃烧产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如, 聚氯乙烯 (PVC) 燃烧产生HCl、聚丙烯腈 (PAN) 燃烧产生HCN、聚氨酯燃烧时会产生氰化物等, 因此必须在焚烧炉上安装污染气体的吸收装置, 以实现整个流程的绿色化。

二、可降解塑料的性能、应用及前景

可降解塑料作为一种治理白色污染的全新技术途径, 经过多年研究开发, 已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目前, 主要的可降解塑料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 以及光-生物双降解塑料三大类。光降解和光-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虽加工简单、成本低廉, 但控制降解难度较大, 不宜进入垃圾填埋系统。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降解性能较理想, 但其加工难度较大, 工艺配方以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等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生产成本较高, 价格昂贵并且用后需要全面地堆肥处理。

1、光降解塑料和光—生物降解塑料。

光降解塑料就是靠吸收太阳光引起光化学反应而分解的塑料。光降解塑料的制备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光敏感剂, 敏感剂吸收光能后所产生的自由基促使高分子材料发生氧化作用, 达到裂化的目的。二是利用共聚方式, 将适当的光敏感剂倒入高分子结构内赋予材料光降解的特性。常用的光降解剂有:金属盐类、二茂铁衍生物类、羧酸盐类、烷基硫代氨基甲酸铁类等。塑料制成的地膜有三个特点: (1) 使用后, 在阳光照射下可自行光分解, 分解后的小残体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继续分解。 (2) 使用寿命可以控制。 (3) 节省了回收地膜的费用, 且解决了残膜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光降解塑料的降解速度取决于日照的时间和强度, 且降解后在被微生物分解前碎片易形成二次污染。光降解技术与生物降解技术结合:一是可以克服淀粉基塑料在非生物环境中难降解的问题;二是可以利用光敏体系的复合配比、用量来实现降解时间人为控制的目的。因此, 目前工业化较多的是光降解技术与生物降解技术结合的双降解淀粉塑料。在一次性使用地膜中可采用食用淀粉或无机矿物质填充的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的全面降解技术进行实用性研究。我国可覆盖地膜的面积为5亿多亩, 用量高达40万吨, 使用价格低廉的光-生物降解塑料地膜较适宜。对于厚度0.005mm~0.015mm的降解地膜也可采用塑料单纯光氧降解技术, 但一定要做到时控降解。这对解决废弃地膜污染农田的问题, 造福子孙后代, 具有深远意义。

2、生物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 (真菌) 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纸”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降解材料, 而“合成塑料”则是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因此, 生物降解塑料是兼有“纸”和“合成塑料”这两种材料性质的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塑料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两种。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包括淀粉改性 (或填充) 聚乙烯 (PE) 、聚丙烯 (PP) 、聚氯乙烯 (PVC) 、聚苯乙烯 (PS) 等。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由天然高分子 (如淀粉、纤维素、甲壳质) 或农副产品经微生物发酵或合成具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 如热塑性淀粉塑料、脂肪族聚酯、聚乳酸、淀粉/聚乙烯醇等均属这类塑料。

尽管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推广异常困难。一是因为可降解塑料袋承重能力低, 不能满足顾客多装东西和反复使用的要求。二是可降解塑料袋色泽暗淡发黄, 透明度低, 给人一种不洁和难看之感, 用起来不放心。三是价格偏高, 成本难以接受。

3、可降解塑料的开发趋势及发展前景。

可降解塑料尽管存在种种问题, 但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积极开发高效廉价光敏剂、氧化剂、生物诱发剂、降解促进剂和稳定剂等, 进一步提高可降解塑料的准时可控性、用后快速降解性和完全降解性。 (2) 为避免二次污染, 以天然高分子微生物合成高分子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3) 水解性塑料和可食性材料由于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用途而备受瞩目, 也成为环境适应性材料的又一热点。 (4) 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可生产聚酯的生物性植物以降低生物降解塑料的成本。

8.白色污染 篇八

地膜覆盖技术自1979年从日本引进我国后,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在我国北方广大的旱作区,地膜覆盖技术已然成了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大面积农作物获益,产量提高30%左右。在短短的20多年里,地膜覆盖技术从北方开始向南发展,如今几乎中国全境都能看到地膜的使用。据测算,未来10年,我国地膜覆盖面积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有可能达到5亿亩,地膜用量也将达到200万吨以上。

正当人们兴奋于地膜覆盖技术到来的增产时,大量使用地膜带来的危害也凸显出来。由于地膜是由高分子的聚乙烯化合物及其树脂制成的,具有不易腐烂,难以分解的性能。自然状态下残留地膜能够在土壤中存留百年以上,残膜对农业生产及环境都具有极大的副作用,不仅影响到土壤特性,降低土壤肥力,严重的还可造成次生盐碱化等,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

9.白色污染研究报告 篇九

我们小组这次研究的课题是“白色污染”,一提起“白色污染”,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白色污染”是指废弃的塑料袋、塑料膜等包装材料和塑料制品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因为这类废弃物多为白色,故称“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是用聚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所以现在提倡不用或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购买东西时最好自备工具,减少它的使用。

以下是白色污染的危害:

第一、侵略土地过多。塑料类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一般可达100—200年。第二、污染空气。塑料、纸屑和粉尘随风飞扬。

第三、污染水体。河、海水面上漂着的塑料瓶和饭盒,水面上方树枝上挂着的塑料袋、面包纸等,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如果动物误食了白色垃圾会伤及健康,甚至会因其绞在消化道中无法消化而活活饿死。

第四、火灾隐患。白色垃圾几乎都是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的火灾事故不断发生,时常造成重大损失。

第五、白色垃圾可能成为有害生物的巢穴,它们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而其中的残留物也常常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以上的种种都说明白色污染是一个对环境危害很大的污染,我们要减少白色污染就要减少塑料的使用,但是塑料制品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质轻、防水、耐用、生产技术成熟、成本低等优点,伴随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生活正向便利化、卫生化发展。顺应这种需求,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开始频繁地进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包装材料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面对这些塑料制品带来的便利和塑料本身带来的破坏,让我们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图一时的方便,而把整个地球都破坏,以前我国限制使用塑料袋没有法律强制,一切都要靠公民的自觉,但在今年六月份开始,国家制订了这方面的法律,用法律强制限用塑料制品。

我们做了调查,大约60%以上的人都有环保意识,会想办法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但是,还是有大约20%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做,提出最多的问题就是:没有了塑料袋拿什么装垃圾等等

开始时,总是不太习惯,应为没有了塑料袋,生活、购物等都感到不方便。我们可以在家里循环使用塑料袋,尽量少制造一些垃圾,这样垃圾可以每2至3天倒一次,每次购物买菜就可以用布袋或竹篮,有些商品的包装袋也可以再次利用,像以往一样塑料袋一用完就扔掉的习惯,应该算是一种浪费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应该从每家每户开始行动。

减少污染也需要科学知识来帮助,我觉得最好能利用科学,制造出一个塑料袋的代替品完全替代它,我觉得这个替代品应该从大自然中寻找,最好是大自然中的废弃品但又环保、安全。

10.白色污染――塑料袋调查报告 篇十

调查对象:塑料袋,白色污染中的重要角色。

由于我国大部分城市垃圾处理不是卫生填埋或焚烧回收热能,而是垃圾搬家,由市内运到郊外露天堆置或浅埋,一遇大风,重量轻、体积大的塑料废弃物,特别是超薄塑料袋则随风四处流散,漫天飞扬(戏称为“群膜乱舞”),或悬挂在枝头或电线杆上,被形象地比喻为线杆上的“万国旗”,或随流水漫延到江河湖泊、排灌沟渠等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白色污染。白色污染主要是指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视觉污染和潜在危害。

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环境中的废弃塑料袋对市容、景观的破坏,如散落在自然环境、铁道两旁、江河湖泊的各种食品包装袋,或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这些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被称为视觉污染。

潜在危害是指塑料袋进入自然环境后难以分解而带来的长期的环境问题。其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土壤中大面积积聚的塑料袋(主要是农用塑料地膜)残留物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⑵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袋,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导致死亡。

⑶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袋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其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且长时间不易分解。混有塑料袋的生活垃圾也不适合堆积起来做化肥。现在社会上反映最强烈的是视觉污染,而对于塑料袋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大多数人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数据查询、计算、分析等

调查数据:杨帅家一周使用塑料袋34个,胥瀚文家一周使用塑料袋25个,李林倩家一周使用塑料袋100个,罗涵家使用塑料袋70个,彭思涵家使用塑料袋68个,薛世杰家一周使用塑料袋74个,经统计全组成员一周共使用塑料袋371个。小组平均每天使用塑料袋53个。小组平均每天使用的塑料袋可污染31800平方厘米的土地,合为3.18平方米,约等于3平方米。学校操场总面积约为1.8公顷,合18000平方米,假设每个塑料袋污染600平方厘米土地,小组每天丢弃的塑料袋6000天,即16年零160天,便可将整个操场污染。

网络查询数据:据有关部门统计1998年国内包装塑料近400万吨(包括自我配套用的在内),其中难以回收利用的一次性包装材料以30%计,则每年产生的塑料包装废弃物约120万吨;塑料地膜产量40多万吨,其废弃物由于混入了大量沙土,较难回收利用,通常农民把它们捞到地头烧掉,回收量甚微;一次性塑料日用杂品及医疗卫生用品约40多万吨,综合上述各项,塑料垃圾年产量达200多万吨。

近十几年来,随着商品经济、交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市数目的增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大幅度增长。城市生活垃圾组成中的塑料废弃物也迅速增加。按重量计算,约占3-10%,按体积计占20-30%。

到 2000年 ,由于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约为 5 00 万t。而今后 10年累计污染量将达 35 00万~ 4000万t,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近年,我国因和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2000亿元,其中生态破坏1000亿元。据对北京、天津、上海三大城市抽样调查 ,塑料包装袋 18~ 25亿个 ,人均每日 1个;农用薄膜每年约 675万平方米及几亿个饮料瓶。这些品种总重量全年在 5~ 6万吨 ,是城市固体废弃物(垃圾)总重量的 7%~ 10%。

对环境的危害:导致酸雨的产生,破坏臭氧层,加剧温室效应,为老鼠,蚊蝇,细菌提

供了繁殖场所。塑料制品大都含有PVC和丙烯晴等有害物质,当其燃烧时会产生HCL,HCL是导致酸雨的重要原因之一。生产泡沫塑料过程中使用氯氟碳化合物(CFC)和氟利昂,导致紫外线过量照射,使温室效应加剧,破坏大气生态平衡。料垃圾还会释放出很多种有毒化学气体,如二恶英。特别是其中的二恶英,会使人消瘦,肝功能紊乱,神经损伤,诱发癌症。由于废弃塑料包装物上的残留物质 ,如快餐盒的食物残渣、饮料瓶中的糖份等都会给蚊蝇和细菌提供生存和繁殖的温床 ,尤其是春夏季 ,一些常见微生物如芽胞杆菌属、无色杆菌属、八叠球菌属、旧球菌属等都可以在城市堆放或散落的塑料包装物上快速繁殖生长 ,同时也可引起大量蚊蝇孳生 ,危害城市公众的身体健康和影响环境卫生。在多风季节 ,随风飞舞的塑料袋可缠绕到架空供电线上造成短路事故。

有效的治理措施:据悉,国内已有许多城市禁止使用此类产品。北京,自1998年1月1日起禁止生产和使用0.01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西安,1999年11月1日严禁在市区内生产、销售和使用厚度在0.02毫米以下的一次性超薄塑料袋。天津,自2000年10月1日 禁止生产和使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大同,自2001年5月1日禁止生产和使 用0.025毫米以下的塑料袋。成都市目前还没有相关禁令。

治理办法:治理白色污染可以借鉴国外3R1D,即减量、回收再用、再生利用、降解等的治理对策,实施省资源化(减容、减量)、再资源化(回收利用)、无害化(可降解)等措施。因为近年来开发了许多替代品如纸质、纸浆模塑、植物纤维、全淀粉等餐饮具。它们虽是采用天然材料为原料,比较易腐烂降解,但由于加入了防水防油剂,又增加了腐烂降,而且其降解快解和回收利用的难度,实践证明它们在用后回归自然仍需要一定的周期慢又相当大程度取决于环境条件。

事实上,白色污染不是塑料的悲哀,而是人们自身的悲哀。白色污染的源头其实并非物质或用品本身,而是人们的行为习惯。在我们调查中就发现,为了图方便,几乎人人都在用塑料袋装物品,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塑料包装物对环境的危害。

你知道吗?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共同的环保职责:关心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

参与政策建议,选择绿色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的绿色生活方式(5R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评价,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让我们牢记:人类尊重自然是人类珍爱自己生命的需要。

附件一:

数 据 计 算 结 果

1、小组一周使用塑料袋总数:

34+25+100+70+68+74

=59+170+142

=371个

2、小组成员平均每天使用塑料袋个数(得数保留整数):

371÷7≈53个

3、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污染土地面积(假设每个塑料袋污染600平方厘米土地,得数保留整数):

600×53=31800平方厘米

=318平方分米

≈3平方米

4、本小组使用的塑料袋污染与学校操场同样大的土地所需时间(操场1.8公顷):1.8公顷=18000平方米18000÷3=6000天合16年零160天

11.被忽视的白色污染:农膜 篇十一

以前,城市里的废弃塑料袋曾经肆意地随风飘荡,在影响城市美观的同时,更是带来了污染的难题。2008年,一纸限塑令,使得这些曾经“横行霸道”的塑料袋顿时少了些气焰。但是在农村地区,另一种被人忽视的白色污染,却仍逍遥法外,它所带来的危害,更甚于城市中的塑料袋。

农膜,提高产量却留下污染

农膜,是一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引进到我国的一项塑料薄膜覆盖栽培技术。这种长相酷似保鲜膜的聚乙烯材料,被覆盖在土地上,由于改善了土壤温度、湿度,生长季节可以延长,土地就像穿上了一层棉衣,即使在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产量也能够提高数倍。2009年,甘肃省县农膜使用面积达60多万亩,其中种植玉米56万亩,在遭受春夏连旱和冰雹灾害的情况下,平均亩产仍达559公斤,总产超过6亿斤,仅此一项就是全县粮食产量最高年份2008年的1.87倍。

产量的提高就意味着收入的增加,凭着这个显著的优势,这层薄薄的农膜在中国铺天盖地地推广开来。目前,中国的农膜使用量已经居世界首位。据统计2005年农膜用量超过120万吨,覆盖面积967.4万平方米,是1982年的80多倍,其中山东、河南、新疆等省农膜用量最多。

“耕地几乎被清一色的白色塑料膜覆盖。从空中俯瞰大地,白茫茫一片。在高速公路两旁,白色塑料膜一望无际,真是‘白色恐怖’。”曾经在河南、河北、天津、山东农村等地考察过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告诉记者,除了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外,花生、土豆、西瓜、大蒜、茄子、辣椒、黄烟等,几乎毫无例外地覆盖农膜。旧的农膜没有处理完,新的农膜又铺上了。

关注农膜危害多年的蒋高明告诉记者,他在山东临沂进行调查时,翻开一片种植着小麦的土地后,发现在小麦的根系和土壤之间,农膜残破的碎片就像棉絮一样,密密实实地裹在中间。而这些农膜的碎屑,即便过筛分离,也不能从土壤中彻底剔除。

我国每年残余农膜50万吨

这些百年不腐烂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微生物的活力,造成土壤板结,而且还会阻碍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对土壤养分、水分的吸收,同时,农膜中的增塑剂在土壤中挥发,还会对农作物造成毒害,阻碍作物体内叶绿素合成,影响作物正常生长。

调查显示,连续使用农膜种植玉米15年以上的土地,每亩含膜最高达25.6公斤,最低13.8公斤。一亩地土壤含残膜达3.9公斤时,将导致农作物减产11%~23%。目前我国每年还有约50万吨农膜残留在土壤中,残膜率达40%。

蒋高明说,勤快一点的农民会将农膜从地里挑出,但他们仅仅是将农膜从自己家的土地扔到地头而已。虽然有人专门来收集废弃农膜,但是随着技术的提高,农膜的厚度越来越薄,回收的价值也越来越小,所以很多农膜就被彻底地遗弃在了地里。当农膜积累多了以后,农民们大多是一把火将它们烧掉。然而,这样带来的是更加严重的污染。

那些自然界不能分解的有机化合物,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2004年《斯德哥尔摩公约》把12种化合物列为首批对人类危害极大的POPs,它们在世界范围内禁用或严格限用。而焚烧农膜时,极易产生《公约》中所列的至少5种污染物质,如二噁英等。这些毒性极强的物质在自然界中滞留时间最长可在第七代人体中检测出来。通过呼吸和食物链进入人体后,可能导致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癌变或畸形,甚至死亡。

在农膜危机出现后,各种办法和对策也纷纷出现。目前一种液体农膜被发明出来,它是一种以甲壳素为主要原料的高分子混杂物,兑水后可以直接喷洒于土壤上,高分子物质和土壤分离后,可在土壤团粒表面固化成极薄的透气膜,作用和传统农膜相同,但是它能够自行降解。

此外,一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回收公司。虽然这些方法都在积极地减少农膜的残留,但是由于成本和推广难度等问题,它们并不能“治本”。

我国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

蒋高明告诉记者,减少农膜的使用,光靠农民转变意识,主动弃用是不够的。我国应该尽快建立相关的规范和制度。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残膜污染实际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而国外一些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不论使用何种农膜,农作物收割后都不允许有农膜残存,否则将予以严厉的惩罚。

12.白色污染治理调查报告 篇十二

当前, 在医学、病毒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卫生检验等诸多领域, 细胞体外培养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在细胞培养过程中, 污染问题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自然界中的所有微生物而言, 都是细胞培养过程的污染来源和威胁, 如昆虫、霉菌、细菌、病毒等。当微生物进入到培养体系中, 就会频繁地增值和代谢, 尤其以生物性污染的危害最为严重。一般情况下, 如果发生了真菌污染问题, 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并将培养物直接废弃。但是对于一些细胞具有难以复制性、实验过程复杂等现实问题, 就不得不采取有效的污染清除方法, 才能保留较为珍贵的细胞, 降低成本损失。如果一些培养的细胞非常重要, 或者受到的污染并不严重, 就可以消除污染或者想方设法控制污染。以常规采用的广谱抗真菌药 (如两性霉素B) 对细胞会产生额外的毒性作用, 在细胞培养中不适用;专门在细胞培养中采用的水溶性两性霉素B大多来自国外进口, 成本相对较高。本文根据实验室小鼠成肌细胞C2C12培养过程产生白色念珠菌污染的实际情况, 试图采用大扶康进行预防和控制,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实验过程与观察方法

在室温37℃的环境下, 满足5%的CO2以及一定的湿度条件, 在含有10%的胎牛血清DEME培养基中, 培养小鼠成肌细胞C2C12。具体检测项目和方法分析如下:

2.1 污染的检测方法

在培养小鼠成肌细胞C2C12过程中, 细胞培养液没有出现任何的颜色变化现象;经过显微镜进一步观察, 细胞的活力弱化, 生长速度逐渐缓慢, 甚至出现个别死亡现象。显微镜中可以看到单个或者成串、成团的贴壁白色椭圆形菌落, 对受到污染的细胞培养液进行收集, 采取离心处理措施, 对沉淀涂片实行革兰氏染色、检验结果为白色念珠菌。

2.2 白色念珠菌的防控

合理控制大扶康在细胞发生毒性中的剂量, 针对产生白色念珠菌污染并且污染程度相近的细胞, 采取三种防控方法:其一, 采用高浓度的大扶康和PBS进行洗涤、冲击, 起到控制作用;其二, 采用低浓度的大扶康和DEME培养基继续进行培养控制;其三, 大扶康和硫酸阿米卡星+头孢他啶配伍, 继续维持培养过程, 预防真菌污染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 大扶康毒性水平的确定。在不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中, 对细胞进行计数、消化及稀释作用, 一般稀释为常规细胞传代浓度即可, 将细胞悬液分散到12孔的培养板中。在不同浓度的梯度范围之内, 分别添加大扶康, 每孔中的培养基数量为1ml;根据细胞毒性指标, 每天观察细胞是否脱落, 出现空泡、汇合度下降和变圆。处理后用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生存率, 确定大扶康的最佳使用浓度。

(2) 合理控制高浓度洗涤冲击。将2倍控制浓度的大扶康及1ml的PBS加入到白色念珠菌污染的细胞培养皿中, 静置约15min。通过显微镜观察这种方法的抑制效果, 并注意C2C12细胞生长的情况, 每日定期重复以上操作。

(3) 维持培养策略。向发生白色念珠菌污染的细胞培养皿中加入控制浓度的大扶康培养液培养细胞2~3代, 隔天换液。连续培养1周后, 显微镜下观察该方法的抑菌效果及对细胞生长情况的影响。改用低于治疗浓度一半的剂量进行维持培养, 连续培养1周。在无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培养4~6代, 确定污染是否已被消除。

(4) 预防真菌污染措施。染消除后的细胞, 采用30μg/ml大扶康与20μg/ml硫酸阿米卡星+50μg/ml头孢他啶配伍的方法继续培养, 连续观察2周。新复苏的细胞和同一培养箱中的其他细胞均可用此方法进行真菌污染的预防。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大扶康的毒性水平

当细胞处理完毕24h左右, 一些孔中大扶康的浓度就会降低到250μg/ml以下, 而抗生素浓度的下降, 白色念珠菌的活动更加频繁;在大扶康浓度达到60020μg/ml的孔中, 基本已经控制细菌污染问题, 但是大多细胞发生脱壁、死亡现象;在大扶康浓度达到30020μg/ml的孔中, 效果良好。经过24h处理之后, 其中的污染基本控制, 剩余细菌的数量较少、游走缓慢, 仅有少量细胞发生脱壁或死亡问题, 更多的细胞处于增值状态;48h之后污染完全控制。

3.2 高浓度冲击的控制效果

白色念珠菌污染的细胞培养皿中加入600μg/ml的大扶康与1ml PBS, 培养箱中静置15min。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稍有变形, 即将脱壁。立即换完全培养基培养细胞。此方法每天重复1次, 共7d, 7d后污染完全被控制。细胞较处理前数目增多, 处于增殖状态。

3.3 维持培养的控制效果

在白色念珠菌污染的细胞培养皿中加入300μg/ml大扶康培养液培养细胞2~3代隔天换液。1周后, 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污染被完全控制, 少量细胞脱壁死亡。用150μg/ml大扶康进行维持培养1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无白色菌落, 细胞污染被完全控制。

4 结论与思考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 白色念珠菌较为常见, 可通过空气、培养液或者器皿传播。如果发生白色念珠菌污染问题, 需要立即采用抗真菌药物并切断污染源。污染的细胞要及时灭菌销毁, 以免污染其他细胞。由于一些细胞很珍贵, 因此不得不设法清除。事实上, 经真菌污染的细胞, 在抗菌素作用下, 细胞原有的许多生物学特性 (如基因的表达, 抗原性和代谢特点) 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对研究结果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在采用每一种治疗方案时必须对其效果以及对细胞可能产生的毒性影响进行监测。

经本实验表明, 大扶康有广谱抗真菌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隐球菌等, 尤其适用于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毒性作用的细胞, 而且价格低廉, 容易获得。利用大扶康和硫酸阿米卡星+头孢他啶配伍的方法, 可有效防范真菌污染问题。其中, 硫酸阿米卡星抗菌谱与庆大霉素相似, 对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头孢他啶抗菌活力较强, 抗菌谱较广, 对革兰氏阳性或阴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可用于治疗由两种以上敏感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因此采用3种抗菌素配伍的方法可代替两性霉素B用于细胞污染白色念珠菌的防控。但是该方法的运用, 是否影响了C2C12细胞的转染效果和分化能力, 今后仍需进一步探讨。

摘要:基于细胞培养过程, 采用大扶康对白色念珠菌污染问题的形成加以控制, 对不同浓度的大扶康进行观察、培养, 了解其对小鼠成肌细胞C2C12的生长影响, 判断应用效果。

关键词:细胞培养,白色念珠菌,污染,防控

参考文献

[1]刘轶, 朱国强.动物细胞培养及微载体技术研究进展[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 .

[2]李祥, 王成焘, 王林.可控多孔结构生物活性钛的制备及其体外细胞培养[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0 (10) .

[3]高航, 关春艳.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及鉴定:内皮细胞分离方式及培养条件的改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 (11) .

[4]赵俊, 王兴满, 胡勇, 等.动物细胞培养物中支原体污染的检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 .

[5]邵建波, 金庆辉.一种细胞培养微芯片的制作及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 2008 (7) .

13.白色污染问卷调查结果 篇十三

我们小组在学校随机挑选70人参加我们的问卷调查,共收回70份,占100%,结果如下:

问题一:在这次调查之前,您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吗?

调查者中,有34.3%的人表示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61.4%的人表示知道一些,只有

4.3%的人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是知道什么是白色污染的,这与学校教育有很大关系(初一初二的生物老师和初三的化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注意在讲解相关知识时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问题二:您每天使用的一次性饭盒、瓶子、袋子有多少?

调查者中,有60%的人每天要使用1-2个一次性饭盒、瓶子、袋子,18.6%的人每天要使用3个以上一次性饭盒、瓶子、袋子,还有21.4%的人从来不使用一次性饭盒、瓶子、袋子。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每天都会用到一次性饭盒、瓶子、袋子,这就为白色污染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中喜欢买零食吃的人比较多,而食品包装绝大部分都是塑料制品,这就为白色污染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问题三:您知道一次性塑料燃烧后会生成什么物质吗?

调查者中,有37.1%的人知道一次性塑料燃烧后会产生二恶英等物质,而62.9%的人表示不知道或以为生成的是碳和氯气等物质。结果表明,虽然绝大部分学生知道白色污染是由于一次性塑料制品引起的,但是还有一半多的学生不知道一次性塑料燃烧后会产生什么物质,对其污染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深刻,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教育。

问题四:您知道塑料垃圾埋藏地下大约要多少年才能降解吗?

调查者中,有50%的人知道塑料垃圾埋藏地下大约要100-200年才能降解,4.3%的人认为只要1-2年,21.4%人认为是5-10年,还有24.3%的人表示不知道。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塑料垃圾埋藏在地下是很难降解的,但是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准确估计塑料垃圾埋藏地下降解所需要的准确时间,还有一半学生不知道塑料垃圾埋藏以后降解是如此困难,对环境的危害是如此之大,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教育。

问题五:您知道一次性发泡塑料年排入环境量大约多少吗?

调查者中,72.8%的人表示不知道,11.5%的人认为大约是4500吨,15.7%的人认为大约是5400吨。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一次性发泡塑料年排入环境量不清楚,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教育。

问题六:您家附近白色污染严重吗?

调查者中,只有15.7%的人表示自己家附近白色污染不严重,74.3%的人表示自己家附近白色污染一般,还有10%的人表示自己家附近白色污染严重。结果表明,白色污染在我们家乡的大部分地区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且有的地区的白色污染已经达到严重的程度,急需提高全体学生包括居民的环保意识。

问题七:如果在自已居住的小区里看见有人随地扔塑料袋、塑料包装纸,您会?

调查者中,有64.3%的人表示会叫别人注意卫生并提醒他们捡起,21.4%的人表示自己有时会帮助捡一下,还有14.3%的人认为无所谓,反正有清洁工处理。结果表明:大部分学

生已经具备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但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周围环境上却做得不够,甚至还有些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学校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问题八:如果在超市里使用可降解塑料袋,不过会额外支付五角或一元钱的袋子费,您会愿意吗?

调查者中,有48.6%的人表示完全可以接受,27.1%的人认为五角或一元钱的袋子费比较贵,如果降到二角左右则可以接受,还有24.3%的人不愿意,认为还是使用原来免费的塑料袋好。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在超市花钱买可降解的塑料袋,还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可能是因为对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或者缺少环境保护的意识,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教育。

问题九:从现在开始,您能否要求自己,养成少用塑料袋的习惯?

调查者中,有41.4%的人表示可以,55.7%的人表示会尽量做,2.8%的人表示不可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学生经过调查后对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认识有所提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环境保护的愿望有所增强,极个别的学生表示不可以可能是对白色污染的危害性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其真实性也有所怀疑,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教育。

问题十:您认为该如何处理白色污染问题?(多选)

调查者中,三项措施全选的人有62.9%,三项措施选择一项和两项的人共有37.1%。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三项措施都可以用来处理白色污染问题。

上一篇:水浒传第64到第69回读书笔记下一篇:留学考试费用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