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10篇)
1.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篇一
科学整合财政资金努力提高支农绩效
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中央、省、市一系列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农村改革步伐,认真落实一系列惠农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减负。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了多渠道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在支农资金投入使用方面,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求相比,投入渠道不宽、投入结构不够合理、资金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做好新时期各项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行支农资金投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金管理部门过多。目前来讲,县级直接管理和分配支农资金的有发改、财政、科技、水利、林业、国土、农业、交通、民政、卫生、计划生育等十多个部门,管理部门过多必然导致统筹协调难,同时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配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上还缺乏一套有效的协调运行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主要表现为项目申报存在多头申报的现象;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多样,政出多门;计划下达形式各异,既有发改或财政直接下达的,也有发改或财政先下达到行业主管部门,然后由行业主管部门下达到地方的,还有由发改、财政与有关部门联合下达的或由行业主管部门直接下达的。
二是支农项目存在交叉重复现象。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资金投放、项目实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交叉重复,如基本农田项目在农办和水利两个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项目安排。项目的交叉重复,给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带来了困难,致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三是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目前,部分支农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仍不规范,加之各地要求解决资金的项目多,因而资金分配出现“撒胡椒面”的现象,安排项目量多、面广,但资金少。如一个需投资几十万元的项目只安排十万、八万元,基层配套资金跟不上,无法完成项目建设,甚至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同时由于部门经费较为紧张,工作经费无法保障,难免会出现挪用项目资金作为工作经费的现象,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四是资金拨付中间环节多。有的项目预算指标下达后,地方财政资金调度困难,不能及时拨付,但更主要的是,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多,使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如有的资金财政拨给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又拨给下属单位,下属单位再拨给承建单位,资金“旅行”时间很长。尤其在部分乡镇,资金滞留时间更长,卡、压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项目建设无法顺利实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财政资金要层层拨付,资金到位相对缓慢,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行业部门的资金按条条拨付,有些资金在部门内部运转,造成资金沉淀,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五是县乡财政配套难。由于目前我县县乡财政比较困
难,基本上是“吃饭型”财政,而上级要求配套的项目又多,县乡财政难以承受,项目资金缺口大。中央下达许多支农投资项目,规定省、市、县都要资金配套,省下达的支农投资项目,大多也要求市、县、乡镇要配套资金。这种方法对调动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资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省、市资金到位后,由于县乡镇财政普遍较为困难,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县乡配套经费迟迟不能到位,只能是项目开工后,使用上级专项资金,本级拿不出钱,造成资金缺口大,建设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
二、整合支农资金投入的建议
加大各项支农资金整合力度,要求各部门之间应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搞好农业项目资金的捆绑使用,按照规划区域集中投放,充分发挥农业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建立统一的领导机构,着力解决协调难的问题。县乡两级政府应成立整合支农投资领导小组,由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年度支农投资的安排原则和使用方向,衔接各项支农投资的建设重点和项目布局,统筹协调支农投资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各部门支农投资安排。
(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着力解决项目交叉重复的问题。要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必须规划先行。按照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由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制定的行业规
划,编制全县年度发展计划,规划要统筹全县,相互衔接,重点突出,避免重复,对一些重大项目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在规划指导下,对所有渠道的支农投资和项目,都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力争建一个成一个,坚决避免“遍地开花”的现象,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使全县的农业农村基础有更明显的改善。
(三)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着力解决支农资金分散的问题。集中统一使用支农资金,形成合力,这是目前支农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通过资源整合,对所有涉农项目如农村沼气池建设、安全引水工程、乡村公路建设、卫生改水改厕、村级计生室建设、村村通工程以及防洪防汛、生态建设等项目捆绑安排,统一规划,资金实行捆绑使用。
(四)规范资金划拨形式,解决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中间环节过多是影响资金高效运行,造成资金流失的关键。因此,对上级下拨的财政资金,应尽量不通过主管部门,一律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拨付乡镇,由乡镇直接划拨到项目实施单位,以减少财政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
(五)加强项目管理,着力解决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一是要全面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对项目严格按照招投标法及有关规定选择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二是要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将支农建设项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对项目建设中的物资和设备实行政府采购,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要全面实行工程监理制。县财政局要全程参与工程项目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实行社会监理,建立建设工程“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四要是全面推行决算审计制。所有项目完工(竣工)后,由审计部门对项目工程决算情况进行专项审计,报县人民政府审定后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办理项目资金结算和清算。
(六)创新支农投入机制,着力解决政府支农投入不足的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当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同时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
2.深化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篇二
摘 要
财政支农政策是党和政府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引导农业经营者行为的基本杠杆。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政策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超常规速度增长。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公共财政框架体系逐步建立的条件下,财政支农政策更趋完善。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作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各级财政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随着支农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宣传支农政策,管好用好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加强村级财务管理愈发重要。
关键词:财政支农 社会保障 保障制度 支农政策
I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目录
摘 要....................................................................................................................................................I 第一章 绪
论......................................................................................................................................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 1.2 研究方法...........................................................................................................................................2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2 第二章 对财政支农的具体分析...........................................................................................................3
2.1.1 支农的含义..............................................................................................................................3
2.1.2 支农的途径..............................................................................................................................3
2.1.3财政支农...............................................................................................................................3 2.1.4财政支农力度.......................................................................................................................3
2.1.5支农资金用在拿些方面...........................................................................................................4
2.1.6我国财政支农目前存在的问题.............................................................................................4 第三章 对财政支农的完善...................................................................................................................5
3.1.1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特点…………………………………………………………………..5 3.1.2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思考…………………………………………………………..6
3.1.3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意见……………………………………………………………………….6
第四章 结 论.......................................................................................................................................8 致 谢...................................................................................................................................................9 参考文献.............................................................................................................................................10
II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财政支农政策是财政支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支农政策可以通过财政投资等购买性政策工具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也可以通过安排社会保障支出、补贴支出等转移性政策工具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财政支农政策为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新形势下,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而言,研究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有如下重大的意义 :
(1)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以“四减免”为主的税收政策成功地实现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以“四补贴”为主的支出政策则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生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支持“六小工程”、“两免一补”、“三奖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2008年,财政增加了直接补贴额度,扩大了补贴范围,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了防汛抗旱、动物防疫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进一步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此外,还通过支持“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农村财政减贫力度等方式,拉动了农村消费。
(2)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由于财政支农资金连续多年稳定增长,农业发展形势良好,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居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了165亿元用于对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预算安排资金1022.8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村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2008年对种粮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两项直接补贴资金规模达到633亿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而在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方面,财政支农资金也起到了明显的导向作用。
(3)有利于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财政支农资金中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611.4亿元,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支出90亿元。由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资金投入的有效性。由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具有较高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较为充分地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对支农资金的需求,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4)有助于启动农村潜在的巨大需求
(5)有利于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
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力保障,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这一机制正处于初步建立阶段。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有利于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1.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主要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
本文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对近年来对促进财政支农政策的完善而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及其意义效果的分析而进行的。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对财政支农的具体分析
2.1 支农的含义、支农的途径、财政支农、财政支农力度、支农资金用在哪些方面、我国财政支农目前存在的问题
2.1.1 支农的含义
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的政策倾斜和优惠。
2.1.2 支农的途径
为支持农业,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和颁布了各种政策,财政上国家在解决农村问题时,主要采取“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这两大条途径。
2.1.3财政支农
财政支农,表现出来的就是支农资金。支农资金是政府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而对农业、农民和农村给予的政策倾斜和优惠。中国政府自2000年以来提出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制订一系列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如(1)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2)实施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增加对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以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3)政府通过价格杠杆,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
(二)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三)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速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进程:(1)
不断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引导农产品结构调整。(2)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3)在有条件的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不断探索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通过“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加大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力度,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四)疏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的渠道,为此有关部门制订了一系列推进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政策措施。
(五)坚持把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落实“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消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加快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1.4财政支农力度
近7年来,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的年均增幅超过了20%。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5955.5亿元,增长了37.9%,其中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1027.7亿元,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增长了107.7%。巨额的财政支农资金犹如春天的甘霖,给广阔的农村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
2.1.5支农资金用在拿些方面
1、每年预算安排的农业项目资金以及上级追加的指标,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土地平整,蔬菜大棚建设等)、小型农田水利,中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2、各种涉及农民的各类粮食及农业生产资料补贴资金,包括民生工程安排的本级及上级追加资金,农业生产资料补贴资金、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补贴,以及最近新出台的家电下乡补贴等近20项补贴,及代农民垫付的资金,如农业保险农民应承担部分
3、动植物防疫疫苗购买
4、对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奖励
5、农村人畜饮水安全
6、村级债务化解
7、农产品加工与促销奖励
8、农村村村通道路建设
9、农村义务教育补贴
10、对村委会及村集体经济的补贴
11、农村五保户及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2、每年安排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专项
13、农村文化及精神文明建
2.1.6我国财政支农目前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支出不断增加,但增幅波动较大,且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呈波动性下降趋势
2、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合理
在财政农业投入结构上,用于“养人吃饭”的钱多,而用于“办事建设”的钱少。生产性支出少,非生产性支出多,经常出现行政费挤占事业费、事业费挤占生产性支出的现象。
3、中央与地方支农资金事权划分不明确,资金投入高度依赖中央
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特性,农业的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具有明显的周期长、规模大、风险高、见效慢、收益外部性等特点,因此地方政府在短期利益的诱导下,容易将资本要素向具有高收益率的行业倾斜。农业税的取消更加重了地方财政的困难。
4、支农资金管理交叉,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资金使用效率低
目前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农业财政支出分部门管理。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程度的重复和交叉,但由于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协调不够、重复投入等问题。政府部门之间争项目、争资金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出多门,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支农项目资金监管水平低下,缺乏绩效评价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 对财政支农的完善
3.1
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特点、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思考、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
3.1.1现行财政支农政策的主要特点
财政支农政策是党和政府推进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的基本手段,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引导农业经营者行为的基本杠杆。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政策效应得到充分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超常规速度增长。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公共财政框架体系逐步建立的条件下,财政支农政策更趋完善。其显著特点是:
1、突出以人为本,保护发展农民利益。为解决农村体制上的障碍,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财政工作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农民休养生息”的方针,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政策越发突出以人为本,越发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作为各项政策的根本点,让广大农民分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
2、突出粮食生产,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多年来,国家始终将粮食的宏观政策目标与种粮农民的微观利益统一起来。一是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破除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传统体制,建立了农户微观经济主体地位,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并从政策和体制上肯定和承认农户自身经济利益。二是全额免征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有效减轻了种粮农民负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实施对种粮农民的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仅遂川县四种补贴资金从2004年的978.61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935.13万元,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四是实施粮食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在粮食主产区实施粮食收购保护价格政策,并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稳定市场价格,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五是实施粮食生产大县奖励政策和现代农业发展政策,保护和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和主导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3、突出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多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增强财政支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多个方面夯实农业基础,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一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能力,增强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二是实施江河堤防加固和防洪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工程,引导开展“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水利保障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的预警应急机制,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增强农业抗御灾害能力,有效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四是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和“科技推广工程”,支持农业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支撑能力和贡献率。
4、突出生态保护,农业经济不断发展。一是支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点,加强耕地地力培养,引导农民合理施用化肥、农药,保护和提升耕地地力,促进农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节本增效。二是开展退耕还林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建立林业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截止目前,遂川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85万亩,补偿中央、省级森林生态公益林321.94万亩。
3.1.2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思考
一是突出支持重点。现行财政支农政策在支持范围、支持对象、支持力度上要适应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变化,有针对性的进行结构调整,突出支持重点。要重点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要重点支持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支持优质化、专用化农产品、绿色产品以及精深加工的农产品生产,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促进产业链条延长和产品增值。要重点支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紧密结合区域性农村主导产业及已形成的龙头项目,大力支持联结农民和市场的社会化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因地制宜支持综合性农产品交易市场、网络化农村劳动力市场、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市场建设。
二是创新投入方式。推进城乡统筹,财政投入是关键。科学制定出台优惠的农业投资政策,调动和引导各投资主体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利用外资、股份集资和行业内部融资的力度,探索农业资源开发和资本营运的有效形式,支持工商投资农业项目,逐步建立多渠道的农业投入体系。探索建立“政府出资,市场运作”新型财政资金运作模式,加快将财政资金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来,采用补助、贴息、奖励、保险、物资援助、风险补偿、减免税费、购买服务等政策工具和激励措施,支持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把钱用到农民直接受益、最需要建设的项目上。完善贴息、担保、政策优惠等方式,引导并刺激银行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农业,提高农业投资的吸引力。健全财政支农激励机制,通过贴息、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规费减免等方式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完善补贴政策。完善贴息制度、配套投入机制和以奖代补办法,通过有效的贴息方式增加农业政策信贷资金投入,把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的货币政策用活用好。扩大补贴政策范围,提高标准,完善办法,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农业和农村资源循环利用机制、农业灾害保险制度以及农村小额贷款财政贴息等,不断扩大补贴覆盖面。加快完善补贴发放方式,推行“惠民直达工程”,进一步扩大农民直接补贴规模和范围。
四是加强考核监管。健全农业投入管理考核体系,将农业投入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督促各地、各部门切实贯穿好、落实好增加农业投入政策。加强对财政支农项目管理,对符合财政支持范围的农业项目,要组织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评估论证,严格项目立项条件,提高财政支农项目选择的科学性、预见性、准确性。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通过严格约束作用,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并通过项目检查、验收,促进支农项目的如期竣工,提高支农项目建设效益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监督,对支农项目专项资金的挤占和不到位的,要如实通报和限期纠正,对把专项资金挪作它用的单位和个人,应追究其责任,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视不同情况进行严肃处理。此外,还要搞好社会和舆论监督,做到支农投资额公开、支持项目公开、资金落实情况公开,督促农业投资全额到位。
3.1.3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意见
目前,国家已经建立了市场农业的体制框架,建立了公共财政的框架,建立了财政支农的政策框架。今后乃至相当一个时期,应在三个框架的基础上,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及“五型”财政建设的要求,深化制度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
1、整合支农政策资源。加强支农政策的配套衔接,提高政策的整体效应,必须整合现行支农政策资源。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大部门体制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不仅总量规模有限,而且对有限资金的使用又处于“多龙治水”的状况。往往同种性质、同种用途的资金,散见于多个部门,重复设置,相互交叉。同时由于资金多头分块管理,各自为政,加上财政支农资金需求面广量大,资金安排往往撒胡椒面,难以形成合力,集中投入度低,项目和资金整体效益不佳。建立职能有效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是顺应农业微观运行机制已发生根本转变的需要,是改变政府支农职能分割、投入分散的需要,是适应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紧密联系的需要。要按照农业事务类别,自上而下推进农业大部门体制改革,优化组合部门职能,同时实行农业大部门预算。二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是实行支农资金统筹安排、集中投入、规范管理的有效方式。继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为平台、以统筹为核心的资金整合模式。依据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原则上对同种性质、同种用途的预算专项资金进行调整归并,实行大专项体系。以县为主体依据本级农业发展规划,自下而上对口申报专项资金,实行源头整合。
2、调整农业补贴政策。一是调整补贴品种。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基础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继续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取消对非国计民生、非大宗基础农产品等地方特色品种的补贴,交由市场调节,取消后的补贴资金转为对大宗基础农产品的补贴。二是调整补贴资金的分配管理机制。将现行按种植面积补贴改为按商品量补贴,商品量多,说明种植规模大、产出水平高,对国家的贡献就大;将现行补贴标准改为按商品量贡献度、农资的涨价因素综合测算确定补贴标准;将现行对当年的补贴改为对上年的奖励,并依据上年大宗基础农产品的商品量、当年农资的涨价因素等,将奖励资金切块到县,包干使用。
3、统筹运用政策工具。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财政资金投入或财政政策,都将无济于事。因此一要从偏重财政政策转到综合政策的利用上,充分发挥价格、信贷、税收、土地等政策的独特作用,形成全方位、多环节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体系。二要依靠市场和制度的力量,加强对大宗基础农产品的动态监测,超前开展对策研究,建立政策储备制度,减少临时的、应急的政策出台,提高政策质量和政策执行效果。
4、加强支农资金管理。一是加强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制度建设,严格资金管理的程序规范。二是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扩大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财政政策最大程度符合农村实际需求,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有效性。三是建立分配与监督一体的工作机制,加强监督检查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第四章 结 论
总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要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我国当前“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农的投入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这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二是科研投入,这是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手段;三是涉农服务体系建设,这是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基础和平台;四是农民收入保障,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保证农业稳定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世界上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经验之一。
致 谢
致 谢
我真挚地感谢vv老师
2011年12月于mmm学院
kk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杨凌.谈论财政支农政策创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经济问题
3.财政支农现状与问题分析 篇三
财政支农现状与问题分析财政支农的现状与成效
2.1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
2004年以来,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一系列强农惠农的财政政策陆续实施。这些财政政策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即以“少取”为特征的税收政策和以“多予”为特征的支出政策。其中,以“四减免”为主的税收政策成功地实现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目标,以“四补贴”为主的支出政策则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生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同时,通过支持“六小工程”、“两免一补”、“三奖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惠农政策,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2]。2010年,财政增加了直接补贴额度,扩大了补贴范围,加强了补贴力度,提高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了防汛抗旱、动物防疫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持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进一步调动和保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此外,还通过支持“家电下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农村财政减贫力度等方式,拉动了农村消费。
2.2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2008年财政预算安排了165亿元用于对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预算安排资金1022.8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农村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2009年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达到1274.5亿元,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3]。在2009年,我国粮食产量10616亿斤,实现“七连增”,且从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2004年至2009
年六年共增产粮食2002亿斤,年均产量超过1万亿斤,达到10042亿斤。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达到5000个,比去年增加了2400个,覆盖了所有农业县,部分主产区已开始展开整乡整县整建制试点,使大面积平衡增产成为了可能;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样保持5年连续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与1978年相比增加了近35倍,增速达8.0%高于近5年7.5%的平均水平,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4]。
2.3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009年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2723.2亿元,比2008年增长96.5%,其中,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方面的支出611.4亿元,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支出90亿元[5]。由于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村社会领域,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资金投入的有效性。到目前为止,我国约有1.4亿农村中小学生享受了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110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了生活补贴,逾8.15亿农民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4284万农村困难群众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2.4启动了农村潜在的巨大需求
据测算,农民消费每人增加1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9000亿元,而增加“三农”投入,转化为消费的比例大约为40%。更为具体的测算数字尤其令人振奋:2009年国家计划投入农机具购置补贴100亿元,可增加农机工业销售产值约635亿元;从90亿元增加到150亿元的“家电下乡”补贴,可以拉动内需1000多亿元;在被称为“超市下乡”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中央财政投入已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约180亿元,吸纳农村人口就业约110万人,增加农村市场消费近900亿元;从2008年到2010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在3年内向农村投放1100亿元的偿债资金,这笔资金直接增加农村需求1000多亿元,考虑到产生的乘数效应,总共将拉动农村内需4000多亿元[6]。
2.5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不断完善
目前,我国新增教育、卫生和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新农村建设;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耕地开发、土地整理;从水电和矿产资源开发收益中安排资金扶持“三农”;利用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手段,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和吸引农民资金投入。此外,随着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性愈发明显,而加大对“三
农”的投入是优化支出结构的首要安排,是积极财政政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载体。由此可见,财政支农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建立健全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有利于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7]。
3财政支农支出存在的问题
3.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近年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长幅度较大,但与中国农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要求相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总量仍是低水平的。
虽然中国的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扩张了,但其相对规模却没有明显改善,远远没有达到我们财政支持三农的现实需求,规模与现实需要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额从1990年的307.84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7620.41亿元,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整体上却呈现下降趋势,1990年为9.98%,2009年下降到了8.81% [8]。因此,财政农业投入的上升空间还很大。
3.2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政府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维持在70%左右,而用于建设性的支出比重不高。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收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在政府农业投入中,一些关系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如农业品质改良、重大病害控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或者没有财政立项支持,或者缺乏足够的投入保障。财政支农支出中用于农业科技的投入数量小、比重低,对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3.3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从中央和地方财政承担农业投入的结构看,大多以地方财政的投入为主。地方财政一直占据着财政支农支出的主体地位,说明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由地方财政负担。从世界各国中央财政支农支出的份额看,许多国家中央财政在财政支农中担负着主要责任,比较而言,中国中央政府财政承担的财政支农职责偏小。
财政农业支出实行分块管理,部门分割严重,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这种体制造成了政府各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力量分散,不利于统一监督、管理和协调,不能形成合力[10]。
3.4财政支农方式不佳,政策工具缺乏灵活性
财政支农方式不佳突出表现在农业补贴过多地用于流通环节。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8579.7亿元,增长18.3%。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3427.3亿元,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支出1225.9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3350.3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占“三农”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9.95%、14.29%、39.05%和6.72%。
3.5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
合理科学的农业税费制度也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所进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憾的是,这一改革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角度出发而进行的统筹安排与思考不足,没有将减轻农民负担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及农村地方政府支农的财权、事权改革紧密结合,其改革滞后性明显,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推广。
4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的政策建议
4.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健全支农资金增长机制
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这是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实现国家农业发展目标,从而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的必要条件。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既要求财政不仅要在支农绝对数量上保持稳定增长,也要在相对增长率上保持稳定增长。
4.2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
有关研究表明,农业科技投入的边际回报率最高,农村教育投资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的边际回报率次之,农牧户自身投资的边际回报率最低。因此,我国财政支农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显得尤为重要。普及农村义务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率,最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4.3要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的力度
首先,加强地方人大和上级财政部门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及管理的监督与审查。为避免地方和基层财政部门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财政部门应积极完善逐级拨款制度,加强对下级财政部门资金的审计和监督,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其次,改革和完善立项及资金分配办法。立项时要引进竞争机制,公开招标,择优扶持,同时建立健全项目执行及资金使用的激励、奖惩及风险机制等[14]。另外,还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对支农资金的监督作用,落实和完善村民的民主监督
机制,促进农村的民主管理。
4.4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短期内,由于我国长期扭曲的农村不合理分配关系,农村税费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乡镇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冲击,加之各地区农村税费改革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参差不齐,基层财政收入不足造成支出的缺口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5结论
4.支农资金论文 财政经济论文 篇四
中国支农资金整合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基于财政支农资金处于分割和三农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的现状,中国提出了支农资金整合的命题。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是一个经济问题,其中蕴涵很深的经济学规律。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问题理论落后于实践的情况下,通过分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理论依据,探讨了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围绕财政支农资金问题,试图构建一个“3W”经济学分析框架——什么是整合(what)、为什么要整合(why)和如何整合(how),分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支农资金;整合;经济学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理论依据
支农资金整合可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和利用效率,带来的效率可以分解为:互补效应、集成效应、效益放大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和制度创新效应。这些效应将为这些支农资金提供协同机会,构建一个全新的支农资金架构,将资金集成的成效转化为最终成果,选择适当的路径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分量总和,将大大提高支农工作效率,并使支农效益同倍数或更大倍数的放大。
追求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是整合的原动力。在资金增值环节上,部门之间优势互补,可达到“双赢”的协同效应,相互在资金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展开合作,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公
共产品“多头供给”与“供给缺位”并存的局面要求应把着重点放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效率上。
二、支农资金整合的障碍(阻力)分析
(一)不同利益主体和部门利益:整合的桎梏
管理体制原因直接造成了支农资金管理的人为分割、部门利益冲突,不利于资金的统筹使用。(1)创造政绩体现机构存在价值。资金是开展工作、创造部门成绩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手段,这也是资金在各部门分散管理形成刚性的主要原因。(2)运用资源取得团体或个人福利。为了额外谋取团体或个人福利,就得争取资金控制权。这些本位利益与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但是与现行管理体制和机构职能设置相伴生的。(3)财政支农资金的“公共地”性质决定了极易在政府部门之间形成“分赃式”利益共同体,共同瓜分财政支农资金“剩余”。
(二)合成谬误是支农资金整合的理性困境
1.政府部门之间的博弈:囚徒困境模型。假设在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执行中有两个同级的政府A,B,他们都有积极整合和消极应付两种策略选择。当A,B同时选择积极整合策略时,支农资金将得到较好的整合效果和协同效应,管理者存在获得的奖励与升迁等概率。但是,两个部门都将失去各自资金的绝对支配权、支付整合成本和因此而获得租金。因此,总体上A,B获得同样的较高支付(m,m)。当A,B同时选择消极应付策略时,支农资金整合因执行主体措施不得
力而效果不佳,而且A,B因为执行中应付需要做面子工程的代价,可能还会因为执行不力受到处分,因此,支付矩阵为(n,n)。当A,B之间一方积极整合而另一方消极应付时,积极整合一方支付为(n-a),消极应付方支付为(n+a)。其中m-n>a(见表1):
表1政府部门之间博弈分析矩阵
在表1所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执行的囚徒困境模型中,存在两个均衡(m,m),(n,n),且(m,m)帕累托意义上优于(n,n)。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艰巨任务不是靠单一管理主体的积极性为能够完成的,如果只有一方努力,支农资金整合政策难以实现,博弈结果就会和双方都消极应付。这样,博弈的结果是A,B双方都消极应付,(n,n)成为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这就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政策执行难的原因。
2.基层个体的理性决策与政策目标的偏离。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程中,其理性选择的取向是尽量为本单位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支持。博弈分析矩阵(见表2)。(1)如果政府选择是集中使用,基层个体选择合理争取财政资金,那么政府的政策目标和个人的效用都可以达到最大,这里假定为(2,2);如果基层个体只是要争取财政资金,那么其效用就会由于政府的集中投入而受到影响,有些基层单位得到的财政资金达不到个体需求的数量,政府资金的集中投入也由于有些资金投入方向不当使政策目标受到影响相应的结果为(1,1.5)。(2)如果政府的选择是分散使用,政府投入效果由于分散使用而被削弱,个体选择争取尽量多的财政资金,相应的结果为(1.5,2);如果个体选择合理争取财政资金,相应的结果为(1,1),但这个博弈过程是有次序的。基层单位是申请部门,政府部门是审批部门。基层决策个体为了个人效用最大化,选择争取尽量多的财政资金。当前中国政府的支农职能可能会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中。因此,政府部门选择资金分散使用可能会得到更大的效果。(1.5,2)是纳什均衡结果。
表2 基层个体决策者和主管政府之间博弈分析矩阵
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行为分析。根据“囚徒困境”理论,中央政府在支农问题上希望地方政府多承担责任,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也不高,博弈矩阵同前面的部门之间的分析。地方政府对农业投资动力不足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1)利益机制的导向。(2)农业投资外部性太强。(3)农业投资具有不确定性和效益的滞后性。
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动力机制
1.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于供求定理的分析。财政支农资金相对于三农发展需要来说,是具有稀缺性的。财政支农资金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历史上对三农的关注和投入水平。二是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速度是否能够赶上三农发展速度对资金的需求。三是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目前国家增加的财政支农资金远远满足不了新时期三农发展的需要。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所带来的资金节约和使用效率提高,是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需求的作用的。
在总体上,支农资金一方面表现为供不应求的短缺状态。另一方面财政支农的供给支持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拓展投入的渠道,加强财政支农能力,目前在金融危机和财力有限的背景下,财政支农资金的数量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可能空间有限,内涵式发展成为首要选择的发展模式。实现外延扩大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不失为一种解决支农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矛盾的政策选择。
2.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解释。外部规模经济影响着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与否以及可利用程度。外部规模经济的产生并不是依靠单个部门三农投入资金规模的扩大,而是依靠部门之间或者财政支农部门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联合,通过节约组织成本,提高效益。
3.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交易属于关系型交易,“双边规制”、中间性组织和自组织属性、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信息畅通、交易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是降低交易费用的原因。支农部门之间的交易则具有凝聚性和合作性,关系型交易能对支农资金整合进行激励。
从实际经验和理论分析来看,实行分散管理模式往往比实行整合模式成本要高。由于分散管理,相互之间获得信息的成本太高,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交流和统一协调,导致支农资金的无效支出。从公共经济学来看,中国的这种农业分散管理体制实际上是一种“多
中心政治体制”是浪费性的或者无效率的。
四、推进支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
1.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需要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根据职能重新整合政府机构,减少政府间沟通的行政成本。中国现在正在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可以在中央层次上实现政府间职能的整合,省级及省级以下的政府部门也需要进行类似的调整,以实现政令畅通;认真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增加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组织化程度。
2.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需要不断创新。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服务型政府的定位,为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提供必需的制度保障。根据受益范围和财政能力相结合的原则,逐步明晰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农方面的事权,实现不同级次政府之间在财政支农方面的有序分工和整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效果考核。根据资金的预期效果调整资金投入效果,提高财政资金投人的边际效益。
3.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酵母作用,加强财政支农整合对金融支农资金的引导和整合。将财政支农、农信社改革、政策性金融支农进行三维整合。把财政支农与农村增量金融支农有机整合。具体可考虑把一部分财政支农资金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绩效标准以奖励形式向其注入,使更多的农村增量金融组织能顺利诞生并健康成长,以增强金融支农力量,同时也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5.我国财政支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五
摘要:财政支农是政府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之一。现阶段的财政支农资金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极大制约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本文针对中国财政支农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一、我国现阶段财政支农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中央财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2003-2009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逐年增加,年均增长17.8%。特别在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7161.4亿元,比上年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
(一)财政部门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 加大农民补贴力度。2009年安排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四项补贴1230.8亿元,增长19.4%。补贴种类由9大类扩大到12大类,覆盖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增加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规模,在已实现水稻良种补贴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小麦、玉米等补贴范围。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
大力支持发展农业生产。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新的扶贫政策。2009年安排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支出2642.2亿元。支持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稳定现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研究适当提高种植业补贴比例,稳步增加补贴品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加快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度,强化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沼气工程投入。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支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实施农村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二)新局面下,我国为发展新农村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支农的新政策
中共中央关于财政支农工作的会议及新政策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之后于2008年12月28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四大重点,会议明确了旨在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切实落实关于农民自身利益的财政支农新政策
(1)“家电下乡”政策。“家电下乡”政策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财政政策工具及运作机制的一项创新。通过对农民购买家电予以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有利于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利于带动家电企业生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完善农村流通体系。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家电下乡”补贴资金预算200亿元。自2007年12月开始,“家电下乡”在山东、河南、四川三省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从2009年2月1日起,“家电下乡”在全国全面实施,并将电脑、热水器、空调、微波炉及电磁炉纳入了补贴范围。据测算,“家电下乡”在全国推广和增加补贴品种后,4年拉动国内消费约21000亿元。
(2)促进农民工就业政策。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资金420.2亿元。比2008年增加168亿元,增长6.7%。探索建立就业支出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规范社会保险补贴先缴后补办法,完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与促进就业效果挂钩机制,引导各类职业培训和介绍机构针对市场需求积极开展就业服务。以做好促进农民工就业和稳定困难企业就业局势为重点,加大各项就业政策的执行力度,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同时,重点帮扶就业困难人群、零就业家庭和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予政策扶持。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
二、我国财政支农在新时代下出现的新问题
(一)财政直接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尽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也有大幅增长,但由于财力有限、使用效率不高、结构矛盾突出等原因,相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效益低下的发展现实而言,投入仍严重不足。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失调、管理混乱,导致生产性支农资金到位率很低,而用于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比重上升。用于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的比重更低,这就无法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良好的农业投资环境,也就很难提高农业投资者集中土地现代化、集约化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阻碍了新型农地经营方式的推广。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近年来一直没有超过1%。大大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另外,在财政支农投入中,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过高,而直接用于生产的补贴资金很少,基本上是流通企业和消费者受益,而农民受益少。目前,财政用于农村的支出约1/3是农产品政策补贴,农产品政策补贴多数还是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最终落到农民头上的不足50%。
(二)财政农业税费改革滞后,不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
合理科学的农业税费制度也是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些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所进行的农业税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遗憾的是,这一改革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全局角度出发而进行的统筹安排与思考不足,没有将减轻农民负担同促进农业现代化经营及农村地方政府支农的财权、事权改革紧密结合,其改革滞后性明显,这十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经营方式的推广。
(三)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明显
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就是缺乏有效的监督,保证不了工程的质量,造成极大的浪费。涉农部门多,条块分割较为严重,导致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实施效益不理想。而且,支农资金挤占、挪用现象并存;财政支农资金预算执行缓慢,资金到位率低,且内支农资金支出不平衡: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落后,资金使用效果差,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只有4%。
三、完善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若干对策
(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近几年农村税费改革的效果初步显现,大幅度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短期内,由于我国长期扭曲的农村不合理分配关系,农村税费改革不可避免地会对乡镇财政收入造成重大冲击,加之各地区农村税费改革的执行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参差不齐,基层财政收入不足造成支出的缺口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农村税费改革的实质是对农村公共物品筹资制度的重新安排。通过重新安排,能够稳定农村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负担反弹等影响农民收入、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同时加大农村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填补税费改革中发生的财政收支缺口,减少改革的阻力,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国家和农民的收入分配关系。
(二)重视农业科技,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推广力度
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份额一般在60%左右,有的高达80%,而我国现阶段仅为39%,农业科技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总体差距很大。因此,我国要重点支持那些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的农业科技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包括提高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研究、杂交优势的利用等;要建立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积极发展农业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光辐射技术等研究;加强重大的农业基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使一批农业科技项目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使利益驱动成为农民吸纳科技的动力。
(三)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实现财政支农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即确保每一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高于上年,保证国家财政对农业资金投入的法定增长,并切实加强预算执行。各级财政都要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同时在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市县财政也要逐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利用补助、贴息、保险、担保等方面手段。建立农业投入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扎扎实实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要鼓励以县为主,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整合支农资金;积极推进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改革,通过合理配置机构和职能,从根本上解决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的问题。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性措施,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
6.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篇六
7月22日接临财农()21号文件《关于开展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自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要求,镇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及时组织相关业务站、所人员,对近几年(自——)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自查自纠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临
川区境内东部,毗邻金、临、东三县区交界处,属丘陵地区,易旱易涝,全镇总人口21536人,辖11个村委会,耕地面积18060亩,二、自查情况
自——,我镇财政支农惠农补贴资金管理,严格按照资金分配、拨付、使用、监督等各个环节程序全部纳入了“一卡通”发放。其中:
1、良种补贴资金:上级拨付22.98万元,22.56万元,32.80万元。共计人民币78.34万元;
2、油菜补贴资金上级下拨0.03万元,1.10万元,共计1.13万元,实际通过“一卡通”发放0.25万元,其中专项结余0.88万元,已于3月31日区审计局专项上缴财政专户0.88万元;
3、能繁母猪补贴资金:上级下拨1.6万元,8.76万元,共计10.36万元,实际通过“一卡通”发放9.85万元,其中结余0.51万元,已于5月20日区审计局专项上缴财政专户0.51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鉴于上述:油菜补贴结余0.88万(来源:好范文 http:///)元,能繁母猪补贴结余0.51万元,造成按政策无法使用的主要原因,一是播种时村级在统计油菜面积,统计能繁母猪数量上报看,因种植油菜遭受旱灾和能繁母猪存栏变化情况,发放补贴资金时,四、几点建议
1良种补贴资金。能否由政府统一采购优质品种,由农业技术部门按农户实际种植面积,将良种直接发给种植户,做到了良种优质化。
2油菜补贴资金。
3能繁母猪存栏动态变化,当年新增母猪难以核实,应确定母猪繁殖最低年限,建立档案,二至三年补贴一次。
7.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篇七
区财政局:
根据《关于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检查工作的通知》(绵游财农(20xx)38号)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我镇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人员为成员的自查领导小组,由专人负责对我镇20xx年和20xx年两年各级财政安排的农口部门事业费项目支出和支农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总结,并对存在的问题着力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退耕还林资金。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我镇退耕还林粮食折现补助及现金补助1010800元(其中20xx年532400元,20xx年478400元),两年的`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全部及时地按要求通过“一折通”向全镇退耕还林农户进行了发放。
(二)天保资金。20xx年至20xx年共使用天保资金2万元,实行区级报帐制。
(三)其他支农专项资金。20xx年至20xx年度我镇财政支农资金共使用14万元,其中:水利建设资金4万元,主要补助上方寺村、雨台山村各2万元,用于新建提灌站上;病险水库整治4万元,主要补助给了四清水库2.5万元,新丰堰1.5万元,用于两处水库的维修补漏上;公路岁修0.5万元,主要用于玉刘路的维修;抗旱资金1.5万元,主要用于长林寺村0.5万元,道碑观村1万元;农机行业管理补助0.5万元,主要用于农机行业管理中;提水抗旱补助1.5万元,主要补助给苏家扁站、新桥站各0.5万元,龙王庙站0.4万元,马儿滩站0.1万元;电站维修1万元,全部补助给道碑观站用于电站维修;生产救灾资金1万元,全部用于上方寺村,属区级报帐制。我镇两年的支农资金全部按时、足额拨付到了指定的项目实施单位或项目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是财政专项资金补助面比较分散,单个项目补助资金少,撒“胡椒面”的现象仍然存在,不利于提高资金的整体效益。二是由于财政专项资金到位较迟,“拉马填槽”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由于财政资金分口、分部门来源渠道较多,资金管理分散,拼盘项目由多个部门共同实施,每个部门各自为战,缺乏整体规划,部分项目存在前期准备不足,规划、设计深度不够,概算编制粗糙,项目建设难以达到预期的整体效益。同时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存在重复和交叉的情况。
三、下一步整改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大项目资金的争取力度。牢固树立项目强镇的意识,把抓发展真正体现在抓项目建设上。二是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资金打捆使用。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政策工具,引导农民“互动”,形成在财政投入的带动下,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自己投工投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机制。三是切实加强财政监管,推进依法理财。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内部监管工作,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用在刀刃上,尤其是搞好救灾、扶贫、以工代赈、天然林保护等项目资金的专项检查,做到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检查验收、跟踪问效,杜绝挤占、挪用,随意调整项目资金,确保资金不折不扣地落实到项目上。四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实现项目资金的安排与监督职能分离、责任明确和相互制约的新机制,使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监督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8.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篇八
随着国家财政支农政策的不断深入,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长,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资金监管的重点和难点,为促使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青原区财政局严格 项制度,加强财政投资项目监管,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定期检查、跟踪服务全过程监督。
严格工程招标监理制度对凡属财政性投资的10万元以上的建设工程项目,其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必须全部进行公开竞争招标,特殊情况情况无法开展公开竞争招标的项目必须审计、监察、政府招投标中心审核批准,严格把项目建设是否进行了投资评审和政府采购招标作为工程开工的必备条件。
严格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对所有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无论项目金额大小,凡是在项目过程中发生的与工程建设相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物资采购或工程委托行为,属于区政府集中采购目录范围的,一律将自己打入政府集中采购资金专户,严格按照政府集中采购程序和要求拨付和使用资金。
严格项目预决算验收制度对凡属财政性投资的10万元以上的支农项目,必须有严格、详细的项目预决算审批程序,做到项目预算有审批、项目决算有审计,所有支农项目必须经过区直项目主管部门、区审计、监察、发改、财政的项目部门共同验收(5万元以下可以委托乡镇党委政府验收),凡是缺少以上程序的项目,一律不予报账,10万元以上项目必须预留10%的质量保证金,经过一年质保期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余款。
严格工程全程监管制度项目开工后,项目主管部门、发改、审计、财政等部门全程对工程实施进行跟踪评审监督,根据施工的建设情况,对项目工程发生的变更、签证予以有效确认,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严格进行项目评审和跟踪检查,进行投资效益分析,并向有关部门、单位反馈跟踪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效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在施工过程中产生错弊和腐败。
加强财政直接支付制度为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加大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大额财政性投资项目工程加强财政直接支付力度,坚持在拨付项目资金时严格以合格的评审结论为依据,按项目实施合同或物资采购合同,按照工程进度验收结果直接将资金拨付到提供劳务或货物的供应商或工程队,做到对拨付的每一笔资金负责。
严格财政审批报账及监督制度对10万元以上财政支农资金严格实行区级报账制度,对社会反映强烈、资金隐患较大的项目资金实行财政审批报账制。强化对资金的下拨、落实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资金是否及时足额用到计划指定的项目上,有无挤占、挪用和转移资金的情况,有无随意扩大开支范围,任意增加开支标准,有意混淆支出界限,借机乱发钱物化公为私等问题,通过评审项目的进展情况、论证项目进度是否科学合理、检验工程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审核报账凭证是否真实有效、资金使用是否合法等方式方法全面监督,有力地遏制项目资金的挪用、截留和浪费现象,为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9.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 篇九
为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规模效益,切实做到集中财力办大事,自2005年开始,省财政厅组织开展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全面提高资金整合的质量和效益,在认真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我省继续扩大整合规模和范围,积极创新整合方式,认真研究探索有利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体制性、机制性和制度性措施,逐步建立起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财政与有关部门、项目单位协调配合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模式,推动全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进一步加大横向整合力度。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继续按照“存量优化,增量集中,预算内外统筹,跨部门整合”的原则,全面梳理现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对到期、过时或效益不高的及时压减、撤消或转变投向;对资金用途和性质相近的进行合并、归类;新增专项资金要尽量安排综合性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组织各相关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实施;认真总结市、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资金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用于土地开发整理的资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统筹安排使用的经验做法,努力扩大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部门之间资金结合使用的范围。在继续做好“资金”层面整合的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现有政策体系,统筹协调各类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加强资金之间的有机衔接,切实推进“政策”层面的整合。重点探索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等重点项目为平台,有关支农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的措施办法,进一步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拢聚效应。
二、进一步创新纵向整合的体制机制。省财政厅加大了改革创新力度,努力为市、县整合上级财政支农资金创造条件。一是逐步下放专项资金审批权限。将资金审批权限下放范围由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能繁母猪补贴、优质后备奶牛补贴、扶贫开发、村村通自来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资金,扩大到防汛抗旱等各类防灾救灾资金以及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户用沼气、农民科技培训、绿化山东、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专项资金。今后,根据工作需要,还将进一步扩大资金审批权限下放范围,切实发挥基层政府财政支农决策的主体作用,探索建立权利和责任对等的支农资金分配机制。二是积极推行公式法、因素法等资金分配方式。省里将对适宜的专项资金,制定并公布资金分配的公式、系数和依据,确保资金分配的科学、公平、公正和透明。三是切实加快预算执行进度。选择部分专项资金,在每年省级预算编报前下发项目申报指南,组织各市选报项目。省级预算一经省人代会审查批准,即研究确定资金分配方案,并及时拨付资金,确保资金早到位、早发挥效益。同时,要求市、县财政部门积极研究探索有利于支农资金纵向整合的措施办法,努力形成全省上下配套联动的资金分配使用机制。
10.区级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管理论文 篇十
一、区级支农项目和资金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项目多头申报,资金源头分散,不利做大做强
由于项目申报实行条条管理,加之相关部门职能设置重叠,容易导致项目申报重复、交叉。近几年实施的土地整理、土地开发、中低产田改造、低丘红壤改造、沃土工程、农田水利建设等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范围、实施手段等相似度较高,项目涉及国土、农业、农开、水利等多个主管部门,由于各主管部门掌握的项目政策要求不统一,加上信息沟通不流畅,导致各部门在项目选择、资金投向上很难协调,容易出现项目申报的各自为政、重复交叉,其结果是大事办不好,小事重复做。
(二)项目点多面广,资金使用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由于区级支农资金投入渠道分散,在总体上说有四种之多,加之项目资金分配权实质由各部门掌控,容易导致资金分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资金补助撒糊椒面现象比较严重。如某家水果专业合作社,三年累计接受11家单位31笔财政补助资金,累计金额14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点多面广、资金分散,不仅难以使财政资金“扶优扶强”、发挥合力,也容易降低政策扶持效果。
(三)分配层次过多,资金链条过长,影响资金安全
目前,在项目资金的拨付管理上,仍存在二次分配、二次转拨的情况。如近几年实施的低收入农户下山脱贫奔小康工程,专项资金由区财政扶贫专户拨入各乡镇,再由乡镇转拨受益农户,个别乡镇无视财经纪律,出现套取挪用专项资金的违规行为。农业部门主管的农村沼气、畜禽养殖、动物防疫专项资金,均存在二次、甚至是三次转拨的状况。专项资金的层层转拨,延长了资金运行的.链条,势必造成财政资金在各环节上的滞留,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
(四)重项目申报,轻项目管理,弱化项目成效
部门支农项目在项目资金到位后,可能会因项目规划论证不够到位,使项目实施缺乏可行性;或因地方配套资金、自筹资金未能完全落实,影响项目建设进度。部分项目在实施完毕后,也因后续管护措施不到位,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在千万农民饮用水专项审计调查发现,个别乡镇因急于争取项目资金,在未充分考虑各村水源条件的情况下就仓促申报立项,导致项目不能如期实施,造成专项资金的闲置,影响资金使用绩效。
二、整合区级财政支农资金的对策建议
面对如上所言的各方面问题,应该在坚持“统一领导,协同合作;规划先行,整合申报;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用途不变,统筹使用;加强监管,绩效评价”原则的基础上,从机构、规划、财力、项目监管等方面系统联动,携手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优化整合。
(一)建立组织机构,为支农资金整合提供组织保障
建议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区财政以及各涉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项目资金整合工作的规划制定、组织实施、项目审查及协调管理工作。同时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研究项目整合方案,调度项目实施情况。
(二)坚持规划先行,围绕规划整合申报项目
责任部门应编制项目规划,建立项目库,明确项目申报、审核程序。各涉农部门应围绕农业发展规划选择确实项目类型、项目名称,并报支农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审定。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支农资金项目库,各部门申报的项目要按照集中建设项目、集中建设地点和集中资金投入的要求,从项目库中择优选择,报经领导小组审核把关后,再由主管部门按程序和上级有关规定申报。同时,要将已申报项目的名称、投资规模、预期效益等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防止项目申报中的弄虚作假行为。
(三)集中财力、突出重点,围绕项目整合资金
基于资金分散的严重问题,各地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对本地情况进行系统调研的基础上,选择最先最急需的重点领域,以此为目标集中财力,发挥资金整合合理形成的规模效益。比如某年确定的重点是推进柑桔产业结构调整、柑桔品质提升、发展城郊型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等六大工程实施。因此,支农资金整合应紧密结合六大工程,整合不同部门掌管的不同类型资金,集中有限财力,做到投资一项,见效一块。
(四)先易后难、做好试点,以点带面推进资金整合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除直接用于抚贫救济、补贴农民个人、特定防灾抗灾、农业保险补贴等特定用途资金之外,其他财政支农资金都应稳步纳入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要求,明确项目资金的管理部门不变、资金性质不变,充分调动各部门整合项目资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合方式上,应按先易后难的顺序稳妥推进,主要采取以项目统筹安排带动资金整合。整合项目选择上,应选择部分易于操作的紧密型项目,如土地开发治理、柑桔产业升级转型等项目。在整合措施上,通过制定项目规划和资金整合方案,将不同部门管理的相关资金按各自的性质实行拼盘,集中投入使用。
(五)强化项目监督管理,提高整合效益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重在财政支农】推荐阅读:
提高教师综合能力论文09-28
如何提高税务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07-09
提高考研英语综合能力的N多种方法06-22
提高综合素质结题报告08-13
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09-09
加强全员质量管理 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08-12
玉林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提高消息11-15
关于完善财政扶贫管理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的思考06-14
财政局综合科工作总结07-15
提高冲压线生产能力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