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2024-08-19

家庭暴力问题研究(8篇)

1.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篇一

浅谈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论文摘 要】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家更是安全的、快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单亲家庭作为一个特殊的家庭结构出现于社会之中,由于离婚率增加、单亲家庭日益增多,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家庭教育使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面对生活,调整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其尽快达到平衡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单亲家庭 学前儿童 教育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婚、丧偶而仅有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也叫离散家庭或缺损家庭。单亲家庭的大量出现,对于离婚的夫妻双方或一方而言,可能是一种解脱,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灾难。同一片天空下,幸福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生活中由于缺少了父亲或者母亲的关心、疼爱,而使心理受到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单亲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学习成绩、品德行为等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的影响

1.对性格的影响

单亲家庭的学前儿童往往生活在消极的家庭中,气氛压抑,缺少父亲或母亲的疼爱,容易形成性格孤僻、偏激、焦虑等性格特点,会使其形成对人很冷淡。之前生活在完整和睦的家庭里,面对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无父或无母的生活。孩子的心理尚未成熟,无法去体会父母离婚的原因,会认为他们不爱自己了、不要自己了,自己是多余的,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自己不会排解,一旦受到影响,不知道该怎么办,很迷茫。特别是看到其他小朋友与父母亲亲热热、幸福美满地玩耍、嬉戏的时候,孩子就会想到以前自己也这么快乐过,现在的生活很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感。长期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性格会像父亲,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的性格会像母亲,这对以后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对身体心理的影响

对幼儿的教育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义务,孩子与父母要多接触、多沟通,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单亲家庭的经济收入会减少,生活水平会逐渐降低,父亲或母亲会很忙,营养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吸收得少,影响其健康发育。由于父母离异,孩子不得不被迫放弃以往的习惯和态度去适应新的生活,只能选择双亲中的一个,从此组成单亲家庭,这种由内到外的改变,会使孩子对父母情感上的依恋造成伤害,所以单亲家庭往往会对孩子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经历父母的争吵,家里压抑,气氛不和谐,长期以来幼儿对父母的依赖感降低,开始怀疑自己的父母,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其他小朋友的父母好,使幼儿开始困惑、迷茫,当这种不良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缓解时,严重的,儿童可能会出现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单亲家庭使学前儿童的心理受到创伤,对父亲或母亲态度蛮横,不亲切,不愿意与父母沟通,也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尤其是在中国,很多单亲家庭的父亲或母亲不准离婚后的一方探视,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孩子看见其他小朋友在父母面前玩耍,他们会更加伤心,加之其他小朋友的耻笑,会让他们的心里更加恐惧与别人交流,与小朋友的关系处得不好,有的会讨厌父母,并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对自己太残忍,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态度。

4.对学习的影响

单亲家庭必然会使孩子的心理受到影响,上课不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成绩,并且单亲家庭的家长为生活奔波,生活压力大,很少有时间管教学前儿童,他们无约无束任

意地玩闹,导致学习成绩差,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学习没有用,长期下去就会不学习,学习成绩下滑,以至辍学。

二 单亲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孩子要求过严

有些家长把生活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要求过严,孩子心理压力大,且相当多的单亲家庭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对孩子的期望比双亲家庭高,有的把全部心思花在孩子身上,自己节俭,尽可能满足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干预,一旦孩子的各种行为方式与自己的期望不相符,便会引起不满,出现责备等不良行为。另外,单亲家庭家长长期的过度疲劳,会使他们感到无助,从而出现过度严教。这种过度的教育剥夺了儿童的自尊,限制其自由发展,易使孩子对自己产生否定感,从而出现自卑、自责等问题。

2.对孩子监管不力

单亲家庭父(母)亲在生活方面的压力都很大,没有时间、精力和物质条件抚养孩子,他们往往把孩子交给隔代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者疏于管教,形成管理的缺陷,有的家长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忽略了孩子的痛苦,缺少对他们的关爱。甚至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遗弃他们。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或倒闭,孩子的父母大多下岗,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不得不打工,对他们来说,能够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已不错,至于对孩子的照顾,他们实在是有心无力。还有一部分家长缺乏责任感,或各自重组家庭,忽视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冷落孩子,因为害怕孩子影响自己新的家庭,甚至有家长把孩子推到门外,给孩子的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由于孩子在家中得不到重视,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体会不到自己的成长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使孩子没有安全感,压抑,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和生活。

3.对孩子过度溺爱

单身父亲、母亲因其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而有一种愧疚心理,为了弥补,对子女过分地宠爱、娇惯,而不能给予正常的管教。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妥让、迁就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弥补不健全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创伤,倾向于溺爱型的抚养方式。单亲家庭中有的父母为了博得孩子的欢心,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存在自私、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等问题。

4.孩子缺乏社会交往

单亲家庭中,很多单身父(母)亲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与孩子相依为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其出门,以免被别人欺负,过度地保护;他们按照自己给孩子设计的目标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在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缺乏与他人相处、交往的经验,在与人交往时,必然会产生孤独与焦虑,严重影响其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 单亲家庭学前儿童教育的对策

1.从实际出发,不要期望过高

单亲家庭的家长把孩子作为自己活着的精神力量,对孩子的希望过高,自己节省,把自己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些孩子不能适应,就向反的方面发展,希望父亲或母亲能注意自己,以减少压力;另有一些孩子想为了不让父亲或母亲失望,长期过度的学习,表现自己,一旦超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便有可能走向崩溃。单亲家庭的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要与孩子的实际情况相符,同时不要事事自己做决定,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

2.加大对孩子的监管

单亲家庭的父母比较忙,但也一定要关注孩子,对孩子要有责任感,不要生活有压力、心情不好,就对孩子发脾气或是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身边,不要把孩子当成包袱,要加大对孩子的关爱;同时要加大对孩子的监管,有些家长会组建新的家庭,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反应,进行沟通、劝解,而且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位置。

3.不要溺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许多单亲家长害怕孩子不安全、出事故。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去做,家长包办一切,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孩子的活动,造成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生活中的困难,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对此,单亲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定的空间,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做,有些事要让孩子自己做,培养其独立的生活习惯。

4.加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单亲父母不要限制孩子自由的活动,要尽量给孩子创造参与社会的机会,单亲子女虽然受到社会的偏见的情况已不多,但家庭的不完整总是让孩子们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家长要尤其关注,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多参与到社会中去,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要帮助孩子,给予指导,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更要主动地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参考文献

[1]丁连信.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焦晓玲.试析单亲家庭对儿童心理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3)[3]杨利玲.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篇二

一、家庭农场融资需求的特征与供给障碍

(一) 家庭农场融资渠道以自有资金为主, 信贷融资受限制

随着政府扶持力度的加大, 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趋向多元化, 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品, 家庭农场通过银行信贷融资受到限制。一项对江西省家庭农场发展与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显示, 89.2% 的家庭农场第一融资渠道是自有资金, 其次选择银行贷款, 在银行融资受限制或者贷款额度不足的情况下, 则选择民间借贷方式筹集资金以弥补自有资金的不足。

(二) 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额度较大, 但满足度不高

与普通农户相比, 家庭农场由传统生产向产业化经营转变, 生产经营面积和经营规模要大得多, 农业科技化和机械化程度更高, 生产要素的投入增大, 资金需求额远大于普通农户。家庭农场不但需要更多的流动资金用于购买种苗、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 还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购置农机设备、水利设施、仓储库房等农业生产设施。据江西省家庭农场的调查数据显示, 融资需求额度在10 万元以下的占8%, 10 万元-100 万元的占61%, 100 万元-300 万元的占比20%, 300 万元以上的占11%, 但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将近一半在10 万以下, 额度较小, 不能满足家庭农场信贷需求。

(三) 家庭农场的融资需求期限和用途多元化, 但银行提供的期限较短

家庭农场既有临时性的短期流动资金需求, 也有较大额度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并且以中长期资金需求为主。短期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 期限一般在半年左右, 这类资金需求的季节性显著, 在生产期融资收获期还贷。长期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土地租金、整理土地, 购置农业机械、水利设施以及粮食晾晒、仓储等固定资产投资, 期限一般为1-5 年。但是金融机构给予贷款期限大部分是1年, 难以满足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四) 家庭农场融资成本承受力较低, 但实际贷款利率较高

家庭农场大部分从事种植养殖业, 具有典型弱质产业的特点, 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 利润水平总体不高。首先, 农业受自然气候影响大, 自然灾害的发生会使家庭农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 近年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 同时, 人工成本、农业生产资料和物流成本上涨幅度较大, 加剧了家庭农场经营压力, 家庭农场所能承受融资利率水平总体较低。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补偿可能的损失, 对家庭农场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100%。

二、制约家庭农场融资的主要因素

(一) 家庭农场的自身不足

一是家庭农场主要从事农业种养殖, 目前产业链短, 深加工、冷藏、保鲜环节滞后, 产品附加值不高, 市场竞争力有限, 生产周期长、受气候和自然灾害影响大的产业内在弱质性, 决定了家庭农场风险的难以抗拒和不可预见性, 因而其贷款风险较大。

二是缺少有效抵押担保资产。金融机构普遍实施严格的贷款抵押担保制度, 家庭农场投入比较大, 但是形成的资产大多没有产权证, 大部分资产无法通过抵押等方式获取金融机构贷款, 信贷融资存在困难。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房屋产权、林权, 即“三权三证”抵押融资工作正在推进, 还存在法律障碍、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贷款难额度小等问题。活禽、生猪、水产品、林木等农产品按法律规定可以作为抵押物, 由于管理不便、估值和变现困难等原因, 这些资产难以得到金融机构认可。家庭农场只能通过经营者自有房产和大型农机具作为抵押申请贷款, 贷款额度有限, 很难满足其资金需求。

(二) 政策环境制约

一是家庭农场的认定和注册尚处于探索阶段。各地方政府部门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注册办法, 在经营规模、技术标准、财务管理等规范性上的要求存在很大差异, 统计口径很难统一, 金融机构在客户准入上难以把握;此外, 各地家庭农场认定注册的机构也不一致, 有的是农业部门认定, 有的是工商局登记注册, 家庭农场在未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条件下, 不能成为独立的承贷主体, 只能以农户个人的名义申请贷款。

二是土地流转配套机制不完善。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很多地方没有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 土地流转的供求、价格等信息不能及时有效沟通, 大部分土地流转只是在狭小范围内依靠自行协商的方式交易, 金融机构设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信贷产品, 如果发生贷款违约, 土地承包经营权变现会很困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正处于探索阶段, 评估机构缺失, 土地流转价值评估体系缺乏, 评估依据和评估标准主观性较大, 评估结果有较大随意性, 影响银行业机构顺利行使抵押权。

(三) 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完善, 类型单一、数量较少, 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 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尚未形成。

二是金融服务方式和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不能适应家庭农场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金融支持农业, 仍然以满足传统农户信贷需求为主要方式。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农业金融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金融机构没有针对家庭农场经营的特点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具体表现为:贷款额度有限, 贷款期限偏短, 抵质押物和担保方式狭窄, 贷款手续繁琐。

三、政策建议

(一)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一是修订完善《担保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 取消或适当放宽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限制, 为土地金融创新创造条件。研究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评估、抵押、流转处置等方面制度。二是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体系, 建立专业评估机制、明确专业评估机构资质条件, 建立科学确定评估依据和标准, 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为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有效服务。三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 为供求双方提供供需登记、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纠纷调处等服务, 逐步建立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和网络, 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 推动土地流转尽快实现由自发到自觉、由无序到规范的转变。

(二) 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一是加大商业银行支农力度, 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应巩固和稳定在县域的分支机构, 合理设置营业网点, 扩大农村信贷的比例, 使其成为服务家庭农场的支柱和骨干。二是发挥政策性银行导向作用, 加大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专门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应扩大业务范围, 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推广与应用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三是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提高其资产规模和网点覆盖率, 发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贴近农村社区、经营灵活性大的优点, 拓展经营新模式, 积极开发贷款新品, 创新金融服务, 支持家庭农场经营发展。

(三) 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金融机构要对家庭农场的信贷管理办法、信贷品种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针对家庭农场经营特点, 在总结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经验的基础上, 开发和推广符合家庭农场需求的金融产品, 如提高信贷额度、合理确定利率浮动水平、增加长期信贷产品, 以满足家庭农场的贷款额度、期限、担保方式及用途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展农机具抵押、订单抵押、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财产抵质押贷款的品种。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 探索符合条件的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村房屋产权等抵押方式。对产业化程度高的家庭农场开展产业链信贷产品, 健全“企业+ 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 家庭农场”信贷模式, 开发“土地经营权抵押+ 企业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担保”、“土地经营权抵押+ 农业订单抵押”等信贷模式。对资信状况良好、经营业务大的家庭农场开展信用贷款业务。

(四) 健全保险保障和风险分担机制

一是建立以政策性保险为基础与商业性保险为主导的农业保险体系。扶持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的发展,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提高农业政策性保险的业务范围和保险品种;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再保险等政策措施, 鼓励和引导商业保险进入农业产业化种养业等领域, 创新农业保险品种,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 加大农业保险理赔力度, 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3.家庭农场融资问题研究 篇三

调查选取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和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县作为取样地,对两地的若十家家庭农场进行了凋查。被调查的的怀远县家庭农场中,仅有10.53%的家庭农场表示其资金需求能够完全得到满足,有29.82%的家庭农场表示其融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有近60%的家庭农场表示其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满足。通过走访当地正规金融机构获悉,家庭农场获得的贷款额度普遍在20万元以下。而被调查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规模均较大,农村地区十分有限的资金供给与家庭农场巨大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缺口使得许多家庭农场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此时非正规金融成为家庭农场弥补其融资需求的重要渠道。资金供求的不平衡导致了非正规金融的融资成本过高,在怀远县被凋查的57家家庭农场中,资金借贷利率在10%及以下的仅占25%,借贷利率在11%-12%的占28.90%,利率在13 %-15%的占40.3%,借贷利率在15%以上的占5.8%。由此可见,该地区家庭农场的融资成本普遍较高,而农业生产经营的利润率十分有限,潜在的市场风险仍不容忽视。

在江苏省高邮地区被调查的51家家庭农场同样面临融资困境,根据调查,有50.98%的家庭农场表示其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但相比安徽省怀远县的59.65%,这一比重略有下降。与传统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的经营土地大多依靠土地流转所得,只拥有土地的经营权,普遍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更大,在其设立之初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大型机械和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并按期支付土地流转费用。加之农业生产经营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向家庭农场提供融资的意愿较低,因此家庭农场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十分有限。从获得过正规金融机构融资的家庭农场取得的贷款来看,最多的一笔是220万元,最少的仅为2万元,数额悬殊。许多家庭农场选择非正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非正规融资与正规融资相比,其门槛更低,且借贷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其融资成本也更高,还要求借款人必须积累一定的社会资本。因此,家庭农场首先选择内源融资(白筹)方式进行首次筹集资金,这种筹资方式成本最低且速度最快。在白筹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的情况下,再选择非正规融资渠道筹集资金。最后才选择正规金融融资方式。基于调查数据,我们得到家庭农场选择融资渠道的意愿排列顺序:自筹>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既有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

基于笔者对苏皖两地家庭农场融资状况的实地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农场融资具有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的资金需求规模较普通农户更大,资金用途更为广泛,对借贷期限有个性化需求。家庭农场融资需求以生产性资金为主。资金用途一方面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以及农业机械;另一方面需要预先支付土地流转承包费用。以安徽省怀远县为例,资金需求规模在4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占到总数的67.3%。而在借贷期限方面,除农业生产决定的资金需求的季节性外,家庭农场在成立初期投入的成本较高,而后期需要投入的成本则主要体现在季节性上,如下图所示,当家庭农场完成先期的土地流转和生产性投资后,其资金规模将降低至较低水平,并随之呈现季节性的波动。

家庭农场资金需求时间序列模拟图

2.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贷款门槛高,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物。随着家庭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张,家庭农场的经营对于长期信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日前金融产品较为单一,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物,很难直接从银行筹措经营资金;担保贷款仍“跛脚前行”。尚不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并未将家庭农场这一新型主体覆盖在内,提供贷款担保的个人或公司将承担较大风险,且要向家庭农场索要2到3分利,无形中便形成了贷款的高门槛。而在江苏省高邮地区,存在较多的贷款公司,这些公司对借款人的要求更低,除向亲戚朋友借款以外,家庭农场还可以从贷款公司迅速获得资金。

3.资金缺口较大,融资成本过高。两地均有超过半数的家庭农场表示其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正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额度低、利率低、期限较短,但对借款人的要求较高。非正规金融的贷款额度相对较高、对借款人的要求低、期限上具有灵活性,但融资成本过高。在利润率有限的情况下,过高的融资成本会将部分经营能力弱的家庭农场挤出农村可贷资金市场,使得“小微”家庭农场的“造血”能力受损。

4.家庭农场融资行为呈现多元化,受地区金融市场影响显著。调查结果显示,两地家庭农场的融资行为均以“既有正规金融又有非正规金融”为主,这正是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继而依靠非正规金融进行弥补的结果。且其通过某种渠道融资的能力也受到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

从融资特征人手,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點来解决家庭农场的融资问题:

从资金供给方的角度来说,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大致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针对正规金融,其提供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家庭农场又普遍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导致在欠发达地区(如安徽省怀远县)有效抵押物成为制约家庭农场获得信贷支持的一大障碍。此外,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对放款的额度和期限都有着十分严格的控制,家庭农场有退出正规金融市场的趋势。因此,对于正规金融机构,首先需要继续扩大其在金融领域的创新,且应尽快建立家庭农场征信体系,将家庭农场纳入银行的信用评级。例如,怀远远县所属的蚌埠市推出了政府信用型抵押贷款,即“银行+保单+担保公司”贷款,该模式是由财政部门甄选企业,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提供种植保险,市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银行以农业保单进行质押担保,为家庭农场提供融资的一种金融创新产品。日前,蚌埠市已发放此类贷款5800万元。同时,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具有的高风险和较低的利润率,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放贷便更加谨慎,申请和审批流程也更繁琐,资金所具有的时效价值便随之慢慢失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因此需要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尤其是需要尽快推出面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巨灾保险,从而助其更好地分散和转移自然风险,摆脱融资困境。特别地,正规金融可根据家庭农场的特点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为成立之初的家庭农场提供额度更大、期限相对更长的贷款。

非正规金融作为家庭农场融资的重要补充,尤其江苏省高邮地区非正规金融表现得十分活跃。非正规融资在信息传递和运作机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需更进一步继续完善非正规金融,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允许投资者以入股形式对家庭农场进行投资。这样,一方面可以克服高融资门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加强对资金运用的监管;另一方面,还应明确民营金融组织的合法地位,取缔严重干扰市场秩序的涉黑金融,逐渐放松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而非正规金融较正规金融融资成本更高,主要体现在:向亲戚朋友借款依附于社会资本,并以个人信用为基础,既包含隐性成本又兼负利息成本,由于私人获取资金的成本往往要高于规模金融机构,因此其融资成本往往要高于正规金融。

因此,需要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进行有机结合,降低家庭农场融资成本的同时降低正规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试点“政府补贴+正规金融机构+放贷经纪人+家庭农场”进行优势互补:政府通过对正规金融机构补贴鼓励其向经纪人发放额度较大的贷款,经纪人是熟悉当地情况的贷款公司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再由其向家庭农场提供贷款。

4.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篇四

一、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部分后进学生的群体,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仍屡教屡犯,引起学校和老师的关注。经过深入调查、了解、分析后,知道这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据我们对全校1093名中学生家庭调查来看,属于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有60人;在父母中有死亡的家庭学生有28人;父母因违法犯罪被劳改、劳教的家庭学生有6人;母亲被拐卖或失踪的家庭学生有6人;寄养在亲戚家里的学生有3人;共计103人。再从家庭教育看,属放任不管或粗暴型教育的家庭学生就有41人,占单亲家庭学生的40%。看来,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教育家卢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要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为此,特提出“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组织

组长:张建明

副组长:薛琴

成员:丁伟忠郭雪萍王雁吴文英王萍邢莉花李丹

三、课题实验目标

1、以邓小平的教育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针,有的放矢,加强调查研究,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作用,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总结成功的经验并推广,促进后进生大面积提高。

四、实验的思路

1、以转变学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

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活动,转变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家长为主力”的作用为动力。

要求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予,发挥在实验中的主导作用。研究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内因作用。调动学生投入实验,解决家长认识和责任问题,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联系社会力量配合,形成教育合力。

3、从单亲家庭典型学生到普遍的单亲家庭学生研究寻找教育规律。虽然都是单亲家庭学生,其表现也有好、中、差之分,要因材施教探究不同对象的最佳教育方法予以推广,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五、研究步骤

实验定为三年(2005年9月——2008年9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在前均为准备工作)

(1)启动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从“组、学、订、访、建、联”六字上狠抓。即组建课题小组、学习教育理 1

论、拟定课题报告、调查访问、摸清情况、建立实验档案、联系家庭和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实施阶段(2006年1月——2008年1月)

按“开、定、组、导、调、改、评、结”八字上下功夫。即召开开题会、定实验对象、组成互助组、诱导内因变化、调动家长积极性、改善教育环境、测定有关数据进行分析、评议、评价,进行阶段总结。

(3)总结、巩固阶段(2008年2月——2008年9月)

按“总、彰、善、撰、审、结”六字开展结束工作。即全面总结成果、大力表彰先进、完善管理制度、撰写课题实验报告、专家评审、召开结题会。

六、实施过程

1、课题组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学习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的后进生教育思想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以及《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疗治浅探》等32篇文章,用科学的理念和经验指导我们的课题研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建立科研笔记,设立课题档案。

2、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坚持每月开展集体课题研究一次,每半年对课题研究工作作总结,并按时填写上报《课题研究报表》,落实课题研究待遇。也要求全校班主任支持和协助课题组开展活动。

3、开展对单亲家庭学生情况调查。先后开展过三次调查,准确地弄清单亲学生的基本情况,先后两次开展问卷调查。(一次是对全体单亲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另一次是对“结对”的帮辅对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清其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单亲原因、家庭经济生活状况、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休闲活动、教育方式、对子女学习态度及是否家庭和睦等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有心事向谁说、最知心的朋友、在班级里心情愉快程度、喜欢什么、反感什么)老师教育行为(你在班上你是常受到表扬、偶尔表扬、还是批评、较少批评);教师对你的态度(是热情、一般、很凶还是说不清)老师的家访(经常来、较少来、主要来告状还是交流情况);犯错误后老师的态度(耐心讲道理、向家长告状、训斥、罚站);你对家庭有何要求?你对学校有何要求?并建立单亲家庭学生档案。

4、和单亲学生结“对子”、交朋友。单亲家庭子女得到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当他们看到其他的孩子被很多的“爱”包围着,既羡慕又自卑,渴望得到爱的关心。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的成功途径,填补单亲学生残缺的爱,课题组在100多单亲的孩子中先后两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孩子27人作帮辅对象,由课题组老师分两批同这些孩子结“对子”、交朋友。

5、举行“热爱生活”联谊活动。

为了增进了解、联络感情,在专家顾问的指导下,我们邀请了第一批结对同学及家长,于二OO六年正月十四日到学校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题为“热爱生活”的联谊会。大家距离拉近了,思想也融洽了,大家玩得很开心,在《爱的奉献》歌声中结束。下来课题组老师和结对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交换意见,商量共同配合教育好学生的事宜,最后还合影留念。

通过这一次活动后反响好,家长受教育深。好几个家长感慨地说,过去对孩子关心太少,而老师对孩子是这样的爱,感到很惭愧,今后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并到处宣传学校的这次活动感受,没有来参加的家长听说后,感到懊

悔。

6、开展个案追踪活动。

自确定“结对子”、交朋友的帮辅对象后,每个课题组成员即认真拟订帮辅计划,开展谈心,走访调查(家庭和邻居),辅导学习,一起娱乐,组织活动(如节日祝贺,祝贺生日,“我能行”主题队会,排忧解难等活动),形式多样。为了帮助结对的学生转变,课题老师不厌其烦同他们谈心,耐心疏导;不辞劳苦的家访,做家长的工作,甚至出现了离婚的父母在老师真情感召下复婚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成绩差,帮辅老师对他们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有的因家长没时间管孩子,帮辅教师还把“结队”学生弄到家无偿的吃住,辅导他们。对待缺乏家庭爱的单亲学生组织全班同学为他们过生日。老师和同学为他们赠送节日礼品,赠送生日蛋糕,用师生的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转化起到促进作用。全组成员和帮辅对象谈心达275次,家访165次,开展调查130次,写个案笔记632页。

7、该课题组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子课题。单亲子女的很多问题也是属于心理健康障碍的问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育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中说:“良好的方法可以增进学生的效能,乃至加速他们的心理成长而无所损害。”因此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也是一个中心研究的议题。为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素质,先后派了四批8人次参加省、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培训,并邀请心理老师到校作心理健康讲座,课题组成员也给学生举办两次心理讲座,课题组成员还举行七节心理健康观摩课。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设立“心语信箱”,到目前为止已收到和解答了学生的30多封来信,辅导教师成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知心朋友。

8、勤写论文。课题组成员通过课题研究的实践写下了课题研究的论文5篇,市一等奖1篇,区一等奖1篇,发表在市刊物上共3篇。

9、经费投入。学校对课题研究予以全力支持。三年来为课题研究小组购置有关书籍和订阅学习杂志、资料,送成员参加省、市培训经费,开支活动费,印制开题、结题资料,建课题研究档案及课题研究津贴补助,差旅费和结题出书等共投入11934元。

七、成果及认识

通过三年的课题研究和具体实施,初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

1、单亲家庭子女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了创伤带来精神压力大。有的往往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学习较差,破罐子破摔。他们既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更不能用他们不幸的家庭来损伤他们的自尊。即使父母犯罪,他们是无辜的,要鼓励他们振作起来,面对现实,自强不息,活得更好。自尊心是人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尊重是情感交流的钥匙。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故特别要尊重他们,满腔热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开展“我能行”的活动,使学生相信自己,任何困难和挫折都难不倒自己,培养起他们自信。

2、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老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单亲家庭的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现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了解孩子,而了解孩子的核心就是理解。”只有理解,才会做到有的放矢的爱。为了探索对单亲学生教育途径,课题组开展的“结对子”、“交朋友”的方法是可取的。谈心就是一种好办法,老师以平等、信

任、尊重的心态,同他们谈心,在思想和情感上交流,让孩子体会到温暖、信任、愉快、有信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有一个学生父母吸毒、贩毒,母还卖淫,双双判劳改。她依靠70多岁的奶奶生活,生活十分困苦。帮辅老师带头捐款发动全班同学帮助她,并报告学校为之减免了书杂费。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她旷课到处寻找她,为她补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她坚持读完中学。当然,对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应严格的要求他们,没有严,也就没有教育。对他们做到有理、有方、有度。有“理”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要求严,使他们明白严要求的目的是让他们进步,成长得更好;有“方”要讲究教育方法,要有针对性。因为他们在性格、习惯、经历、环境、气质上有所不同,差异大,所以要讲究教育方式、技巧和艺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发现闪光点,选好切入点,形成最佳的教育方法;有“度”,做到对他们的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要适合他们努力的程度。特别要有耐心,不怕反复,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多些宽容,多些亲近。

4、认真做家庭工作。

家庭是教育学生的重要阵地,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问题很多是由于爱的残缺、教育粗暴及放任不管所造成的。如有个学生的母亲经常遭父毒打,不堪忍受而离婚,该生判归父养。父好吃懒做,成天在外赌钱,任随他饱一顿,饿一顿生活。他还经常遭父打骂,不敢回家。母要将他接过去管,其父又不准,于是他经常逃学,同社会上街娃伙起偷东西、看录像、打电游、在外野宿,他曾发誓说过他长大后要把他父亲杀掉。老师对他的帮助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家访、谈心、解决困难。使他也有一定转变,但不持久,反复较大。有一个学生由于父母离异,随母生活,性格内向、孤僻,经常发呆。看到其他同学都有父母疼爱,而母亲为生活,做生意到处奔波使他无人管,感到自卑,常想父母要是和他生活在一起多好啊!帮辅老师通过谈心,邀请他和家长参加联谊会,多次找其父母谈该生的情况及他多么想家庭团圆的想法,使其父母认识因其离异,给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也于心不忍。在老师的多次劝说、勾通、帮助下,使他们父母复婚了,使他变了,变得开朗了,变得合群了,学习也提高,脸上常挂上了笑容。

5、不能把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简单归结于思想品德问题,实际上好多单亲家庭子女的问题也是心理障碍的问题。什么钥匙开什么锁,心理障碍,只能用心理疏导方法来解困忧,让他们沿着健康的心理发展,所以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心语信箱”,开展“心理咨询”,起到较好的效果。

6、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学的理念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全校老师撰写了有关单亲子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共5篇,其中1篇获奖,有4篇论文发表在各类刊物上,不少论文还有值得推广探索的价值。

7、通过三年的研究,我们深深的感到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有的单亲学生虽经过帮辅老师不厌其烦家访,苦口婆心真诚谈心,千方百计关心帮助,为其排忧解难,抓住节日和生日的契机进行感化,有时也见成效,但有时也反复大,成效不持久,甚至有的所做的一切是徒劳。看来教育不是万能,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大,有的家长吸毒、贩毒、赌博、嫖娼、卖淫,电游室、网吧对学生的诱惑,以及色情暴力的影视片的教唆,往往学校教育一个钟头赶不上电影录像一个镜头。有的电游室、网吧老板为经济利益的驱动,不顾

国家的政策法令,容留逃学的学生,整天整夜沉醉于电游室、网吧里,老板还为他们提供食宿方便。虽然公安及有关部门经常清理整顿,但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禁毒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打击力度,全社会都来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让他们茁壮成长。

两年多来的“结对子”帮辅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逐个集体评估,认为在被帮辅的27个单亲学生中,转变大的有10个,占37%,转变较大有3人占11.2%,转变不大(或反复大)有12人占44.4%,没有转变2人,占7.4%。

8、在单亲家庭中,也有特别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爱而不溺,严而有度,教育有方,尽力为子女创设良好健康成长的环境。他们的子女在老师教育配合下,加上学生自己面对实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也有成为品学兼优的三好生,有的还被评为市级三好生。

9、三年来,课题组进行了多次评比,其中第一次进行课题笔记评比,评出好的5个,较好3个,中等1个;第二次个案评比,评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5个。

5.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篇五

目前,我国正步入法治社会的阶段,社会的稳定发展就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队伍——警察部队。可是近期许多暴力袭警案件被媒体报道,暴力袭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暴力袭警造成的后果是及其严重的,这不仅是对警察个体人身权利的伤害,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执法环境的破坏,对国家公权力的公然挑衅。中国已被国际刑警组织称为警察伤亡严重的国家之一,当中广西也是暴力袭警案件的高发地,暴力袭警已经成为危及公安民警生命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有效减少暴力袭警案件,切实维护和保障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已经成为当前公安机关亟待题。

一、暴力袭警的原因

1、部分群众法治观念与意识比较淡薄。当前,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警察的办案程序,往往凭主观臆断推测警察执法公正与否,一旦不符自己的想法或达不到预期目的,就认为警察执法不公而进行投诉。有的甚至将警察文明执法视为软弱可欺,肆意谩骂、侮辱警察,更有甚者围攻、殴打警察。

2、立法方面明显滞后。当前,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与国际通行规则相比,对警察执法的法律保护远远不够。我国法律对警察执法权的保护散见于《刑法》、《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及《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等一些法律法规中。但是,《刑法》没有将暴力袭警行为单独列罪论处,只是将行为人实施犯罪后为逃避而暴力袭警作为前罪的一个从重情节处罚,或 以妨碍公务罪处罚,量刑明显偏轻。对其他袭警警察情节轻微的,则依据《人民警察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其处罚轻微,起不到震慑效果。对无理取闹、侮辱警察及诬告警察行为的处理,现行法律法规并没有专门的规定,难以处罚。此外,《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警察使用警械、武器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与实战相结合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规定,造成许多警察被袭击时不敢使用武器警械,无形中助长了袭警人员的嚣张气焰。

3、酗酒滋事严重阻碍正常执法。据了解,人醉酒后,由于神志不清、身不由己,一种原始的冲动使人变得野蛮、愚昧、粗暴异常的兴奋,又能诱导人为所欲为,出现迷离恍惚而洋洋自得的举止。人在喝酒过量后会失去理智的状态,很容易对周围的人进行破口谩骂、动手殴打等,看什么都不顺心或者从事一些莫名其妙、超出常规的破坏活动。

4、警用装备保障落后。目前我国警用装备的保障和使用存在很多问题。

一、基层所队特别是派出所的警力、经费严重不足,出警或巡逻时人数少,装备落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应当配备的枪击、警械和防护装备没有配备或配备不全,在制敌过程中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导致民警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在一定程度加剧犯罪分子暴力抗法的嚣张气焰。

二、部分警察认为自己是执法者,代表国家强制力量,缺乏自我防护意识和警惕性,出警时没有携带必要的武器警械及防护装备,且个别警察警务技能不高,一 定程度上增加了受伤的可能性。

二、暴力袭警对警察执法权益产生的影响

(一)媒体对警察的宣传与导向发生偏差

其实,每个有过与警察不同程度交涉经验的人,会对杨佳是不是英雄义士有不同的诠释,更重要的是了解人们各种情绪折射出来的问题:中国网民在这事件中对警察的普遍不满,究竟是否反映了真正的民意?没有能力上网的人(无论是受资源或技术限制),到底是否有其他渠道表露心声?有媒体报道称,沪上有民众把杨佳推崇为手托炸药包英勇炸敌堡的战争英雄董存瑞。更多网友则把他等同于在《水浒传》里被上司和官差衙役压制和欺负的林冲,以及“该出手时候就出手”的武松。诚如网民所说的,许许多多市民把警察等同于强拆民宅、暴打上访民众、勾结奸商或收保护费者,也就难怪他们听闻杨佳手刃这么多名警察,不但不怪他草菅人命,还称他是“英雄”、“义士”。媒体恶意炒作以及正面宣传、警务公开的不足,导致群众对警察执法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一些新闻媒体从追求新闻“看点、卖点”出发,对公民、组织应该支持和协助警察执行职务以及阻碍执行公务应受到严肃处理往往不予重视,反之热衷于炒作个别警察违法乱纪行为,侧重负面报道,破坏了群众对警察的信任。另外,在执法过程中,一旦警察与执法对象发生争执,群众或是不理、或偏向执法对象,经常出现舆论“一边倒”现象,使警察为众矢之的。这与警察在法制宣传、警务公开以及公安工作效果宣传上做得不够 有较大关系。

(二)警察因公伤残医疗费得不到保障

据媒体披露,2006年1至10月,全国公安机关共发生因公伤残医疗费8717.2万元,其中由国家和单位支付5655.1万元,占64.9%;由警察支付2197.4万元,占25.2%;拖欠医院864.7万元,占9.9%。据统计,河南省每个县级公安机关平均每年有4-5名警察因公负伤,许多警察因公负伤后,医疗费无法报销,只好个人承担或由所在单位垫支。如洛阳市公安局巡逻支队李军,处理治安案件出现场时摔伤,成为植物人,一年后死亡,仅医疗费就15万元,无法报销。警察在受到暴力袭击后受伤,没有合理得到国家的保障安置,这样会给警察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创伤,与此会消弱警察的壮心斗志。

(三)警察的素质和处置能力与暴力袭警的关系

一是个别民警执法思想不够端正。工作中表现为执法不够文明,执法方法简单,存在一定特权思想和“冷横硬推”现象,这样容易与处于非常激动状态的当事人发生冲突。二是公安业务不练。在处置事(案)件中对法律法规的把握不准,宣传解释不到位,处置事件的技巧、手段、措施不灵活,以至于引起群众不满导致阻挠执法事件发生。通过上海警方透露有关杨佳袭警案前的录音记录可知:警察对杨佳进行盘查时,两者之间的对话语气充满火药味,从中看出警察的执法素质不够强,也没有很好的处置当中的矛盾根源。假如当时警察说出根据《人民警察法》第九条 规定: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那么杨佳心里可能就平衡许多,也不会让他产生报仇心理。从此提醒我们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应具有“文明执法,立警为公”的理念和处置事情的能力要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也不会落下上海“杨佳袭警案”的祸根。

三、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

权益指的是公民应当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警察的权益从法律角度来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警察权益,是指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的属于警察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特殊的权利;广义的警察权益,还应包括警察作为普通公民的由法律规定并受法律保护的应该享有的不容侵犯的权利。近年来,公安部推出许多措施保障警察的权益。但是,我国的理论研究以及制度建设尚存在诸多空白,给警察权益保护带来难度,研究警察权益保障问题成了一大热点。

(一)警察执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特点

一是暴力阻挠民警执法办案、威胁民警人身安全案件增多。部分袭警人员甚至怀有挑衅心理。公然与执法执勤民警相对抗,违法犯罪行为具有故意性。二是受侵害民警以基层民警为多。现在实施的是一名民警带一名协警巡逻处警制度,在处置群体性案(事)中,协警难以驾驭和控制复杂的局面,一旦冲突,警方往往陷于被动、受害地步。三是袭警案件多发生在警方执法办案时。基层民警在处理民事纠纷和打架斗殴等一般治安案件时,遭到不法之徒拒绝、阻碍、围攻的现象日趋增多。四是对醉酒者缺少相应的强制约束措施。据统计部分民警在处理酗酒滋事过程中,发生涉警伤害案件比率也比较高。

(二)警察执法权益受侵害的原因分析

1、过分强调服务功能而削弱执法功能。公安机关近年来在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严肃警察的举措、服务公众的社会承诺连连推出,以至于有些人错误地认识警察只是一个服务群体,就应该言听计从,违背了群众的意愿就以告诉你,更有甚者甚至无视乃至挑战警察的执法权威。

2、社会对公安工作的认识与理解有偏差。受现行体制局限,当前公安机关除履行自身业务范围内的职务外,还承担着大量的拆迁、征迁、拆违等现场安全维护,以及地方党委、政府临时布置的非警务工作。和群众发生矛盾后,他们认为警察是政府机关的一个部门,一旦百姓与政府机关各种原因发生摩擦,警察的立场就是保护政府部门的利益,由此,警察产生了敌对情绪,具体表现为群体性群众闹事,群众与政府部门引起纠纷时,警察在处置时往往作为受攻击的对象。

3、执法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一些民警对法律知识学习不够,法律素质不高,方法粗暴,以管理者自居,还为转变到服务观念上,在工作上缺乏灵活性,一定程度上容易与当事人产生摩擦;其次,一些民警执法行为不规范,对操作程序没有认真落实,从而产生漏洞,平时疏于训练,证据意识不强,不注意保护现场收集证据,在执行公务过程中不能随心应手的运用有关技能采取措施。这保护民警执法权益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4、社会转型期一些矛盾错综交织,利益格局调整,导致基层组织职能弱化。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利益格局的调整,一些社会矛盾错综交织,在处理企业破产改制,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调节贫富差距等方面。由于一些基层组织弱化,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逐步衍化升级,使各类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多。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公安机关常常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群众不满情绪的宣泄对象。因此,社会转型期的种种不和谐问题,是导致警察权益受侵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完善警察执法权益保障机制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2002年8月在全国公安机关从优待警经验交流会上,公安部提出要在全国公安机关中设立“公安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委员会”,通过各级各类职能部门,包括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发挥应有的功效,可使民警的执法维权工作落到实处,真正为民警主持正义,保护执法权威。成立维护公安民警执法权益委员会,有“一把手”亲自挂帅其他党委成员参与,设立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局民警维权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对各个涉及的职能部门进一步细化、分解操作执行。同时,制订《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的实施办法》,明确维权的职能、范围、操作程序的工作 要求,以制度的形式保障民警执法环境、保障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得到充分维护。

2、强化教育培训,提高民警综合素质。培养民警树立较高的政治觉悟,善于调查社会现象,分析处理问题。加大民警的教育培训力度,练好内功,坚决根除特权思想,确实做到执法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善执法环境。同时,加强技能和业务培训,学习法律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保证对所涉及的法律能够理解、熟练运用,提高接处警能力和技巧、盘查和捉捕的方法和技能,学会做群众工作,做到能正确评估现场事态的发展趋势,既严格执法,有灵魂处置,切实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同时,调整并完善公安接处警工作范围,避免民警因超越职权无法解决问题而无辜受委屈。

3、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优化执法环境。公安部门应努力主导公安宣传潮流,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渠道,进一步加大普法教育力度,特别是要结合具体案例,广泛宣传《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其他有关法律,强化对公民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断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群众能“懂法、维法”。还有公安机关可以利用“警营开放日”等活动载体,加强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和联系,开展法制教育,提高群众法律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增强民警公正执法的理念,在执法中尊重保障人权,时刻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义务,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让警察成为人民群众的榜样,树立其警察在 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获得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对一些暴力抗拒、阻碍民警执行公务的行为,通过借助新闻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以便震慑那些无视法律不惜以身试法的人,同时理直气壮地为民警正当执法权益撑腰。

4、完善维权机制。一是成立维护民警维护民警执法权益的专门机构。将民警正当执法权益保护工作制度化建立科学有序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对侵害民警执法权益的行为运用法律武器从严及时打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各级纪检督察部门要在发生袭警案的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对袭警事件跟踪督办。加强与检察院、法院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袭警犯罪嫌疑人“捕得了”、“诉得了”、“判得了”。二是对民警的不实举报和投诉,要在认真核实的基础上,及时澄清事实,消除群众的误解和民警的心理压力。对于恶意诬告、诽谤,对民警名誉造成损害的,要支持和帮助民警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通过各级媒体如实报导,以正视听,安抚警心。三是积极探索建立民警执法中遭受袭击、伤害的快速救治制度、抚慰金补助制度等。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公安民警因公受伤紧急救济机制,开辟救治“绿色通道”,并落实专门的医疗经费。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多方争取和筹集警察维权资金,当民警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予以相应的补偿。通过合理完善维权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公安民警的合法权益。

6.家庭暴力问题研究 篇六

姓 名: 学 号: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赵 慧 1321090526 师范学院 小学教育 B0905 孙 新 运 2011 年 7 月 15日

0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研究综述

【摘 要】孩子成为栋梁之才,是家长必生的心愿,然而在教育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许多的问题。家庭教育中各方面的参与和支持,起到了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鼓励孩子自己走路,自我评价,不断成熟。

【关键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研究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长久甚至终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小学时期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大多数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在此笔者主要针对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问题成因的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进行综述,并提出解决一些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案。

一、关于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和成才的必经之所,是一个孩子健康性格品行形成的良好契机。家庭教育实施合理,将会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则会将孩子引向误区,形成接连不断的问题。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据调查,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家庭只占15%。85%的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1]

(二)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由于大多数学生父母外出务工后,这些学生的监护权一般都移交给了祖辈或亲朋。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这些学生出现许多问题。

(三)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有85%的小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学生孤独、自卑、封闭、虚荣、过于敏感、过分自 尊、盲目交友等,甚至让个别学生产生仇视心理。同时有部分单亲、贫困、残障、表现差等特殊家庭由于亲情的缺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极大地影响孩子的人格塑造、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

(四)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大部分家长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学习成绩,而在他们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忽视了对孩子品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全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用暴力“逼”“压”孩子学习,更有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专心读书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劳动,还往往暗示孩子少参加集体活动,少承担班级集体工作,使孩子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2]

(五)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

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非常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因此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剥夺孩子起码的休息、游戏、娱乐的时间,扼杀了孩子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3]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

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家长忙于家活或打工挣钱而无暇顾及孩子,更谈不上与孩子一起玩耍、交流、沟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有的家长过分纵容子女,对于子女不正确的言行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管教不严、一味纵容,认为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对孩子的爱,特别是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

部分家长封建家长作风严重,家长至尊,不顾孩子的自尊,经常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不理解的规则。有的甚至认为 “棍棒下面出孝子”,信奉棍棒教育,觉得孩子是打出来的,父母打孩子天经地义,对孩子动辄打骂、训斥、体罚等。家长缺乏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正确的思想教育,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所需要的是服从,根本没有与孩子沟通的意愿。长此以往,孩子变得胆小、退缩、冷漠,或以攻击和敌意对待他人。[4]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成因的分析 在了解了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而得出家庭教育具有在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使得家庭教育面临严重的考验,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一)家长放任不管。

年轻父母忙于工作或者是其它的一些原因,孩子生下来以后就一直由老人照管,有的一直在乡下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父母则象探亲一样每隔多长时间去看望一次。隔代亲使老人对孙辈的爱常常会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这种缺乏理智的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形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让他们吃饱穿暖,管他们吃喝拉撒,但对于该教孩子什么?该让他们学什么?就无从得知了。所以老人带出来的孩子一般都是特别的任性依恋骄横。这些孩子一般都把爷爷奶奶看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父母则是可有可无的。孩子普通话也不懂,不会与人分享合作,把自己和爷爷奶奶的世界看做是整个世界的全部。

(二)家长包办代替。

孩子在家,什么事情都由大人包办,多数孩子是衣来手不伸,饭来口不张。甚至认为吃饭穿衣等生活方面都是大人的事情,而不是我自己的事。家长在家把孩子所有的事情都包揽下来,他们以为这样就是把孩子照顾的很好,诛不知这样反而扼杀了孩子自己动手本能,更抑制了他们动手的积极性和兴趣。

(三)家长重智轻能型。

现代家长都比较注重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不难发现,家长也确实在这方面花了时间。但是好多不良的习惯也同时在这些孩子身上体现,太多的问题,都让我们感觉到现在的家长普遍是重知识教育轻能力培养。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他需要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有了一个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独立生活的能力,相信他才会在这激烈的世界中求生存求发展。

(四)孩子个性太强。

个性强硬的孩子比例越来越多。如不爱说话,不爱和同学一起玩自己独来独往。这些习惯都不可能与生俱来,都是后天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形成的,家长过分溺爱,无论孩子怎么样都是正确的,(五)家庭教育不一致。

父母之间可能有各自的思想,对于教育孩子这一方面都坚持己见,不愿协商进行就会造成孩子目标漂浮不定,促使孩子处在迷惘的状态。[5]

三、关于解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策略的研究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众多问题。面对当今家庭教育所面临的如此众多的问题。

(一)严格对孩子的要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成功道路上的引路人,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多了解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形成认真对待问题的习惯。同时走进孩子的生活空间,不要将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要交给自己的父母,多和学校的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一段时间内的在校学习生活状况,针对孩子的问题及时疏通引导。[6]

(二)让孩子自己动手

现当今的社会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孩子是越来越娇气了,含在嘴里怕他(她)融掉,放在口袋里会怕他(她)闷坏。使得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得不到锻炼,首先,在生活当中,会要求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晾衣服、收叠衣服、擦桌子等等,但是做每件事的开头都是困难的,作为家长不能命令的叫他去做,如果强制性的让他去做会收到反效果的。要让他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乐趣,这样才是目的。[7]

再次,就是在他学习当中遇到难题时,不要直接了当的给他道出解答方式和答案。先指导方向,让他自己朝着这个方向试着自己解决。如果确定解决不了,再一起分析,一步一步引导他把题目做出来。让他形成自己的思路。

最后,就是在遇到一些事情是与否的决择时,要先征求孩子的意见,听听他们的心底话,“你说呢?”“你来想一下怎么办才好呢?”,让他们做一下“主人”,然后再一起讨论他所做出的决定的可行性。就算最后不按他的意思行动,他都能心服口服。这样做能让孩子今后在遇到问题时的自主判断能力。[8]

(三)重视孩子能力培养

在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方面,父母过多的重视孩子的智力发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虽然知道的很多但是大多数的孩子只是单纯的记住,而没能吸收运用,在这方面父母应该多让孩子了解一些关于各方面的知识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一些社会的实践活动,让孩子投身到社会实践之中,从中获取直接经验,还可以上网查找资料通过网络了解。[9]

(四)培养孩子健康心态和合作精神

不论孩子有多大,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这就是说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平等相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用鼓励性的话语去真诚而积极地评价孩子。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入手。

1.同情心的培养。

同情心是人们社会交往及获得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要让孩子成为善良体贴、责任感强、富有同情心的人,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要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对待生活,去关心他。

2.诚实品质的培养

众所周知,同虚伪打交道,犹如跟魔鬼打交道。可见,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诚实这一品质至关重要,教师和家长首先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是孩子建立信任感的必要条件。

3.要懂得羞耻心

羞耻心是不良动机和错误行为的枷锁。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某一次错误行为感到羞耻,然后感到内疚,那么它给孩子的记忆是深刻的,一时半会是抹不掉的,因此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适当提醒和公开孩子的错误是必要的,并且引导孩子要勇于承认错误,这种负面情感可以塑造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质。

(五)协调教育态度与方法

要让父母的教育一致。不管做什么决定,夫妻双方一定要达成一致意见,并在实施过程中做到态度明确、一致连贯,这是很关键的。有一些夫妇喜欢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管教方式,也就是说,父母一方管教严明而另一方温和有加,这样的管教很有效果。此外家长要时常与学校老师沟通,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是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不能盲目的胡乱教育孩子。[10]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重在引导,良好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对孩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需要每两个家长重视起来。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性格形成的起始点,它是不容忽视的。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性格、品 行形成的黄金时期就是在家庭和学校之中,所以有必要在家庭教育的方法方面进行一下深入研究,前人的观点是有价值的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在解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策略方面,我们仍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7.空巢家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七

关键词:空巢家庭,问题,对策

全世界老年人口每年增长2%, 远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早在1999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就达到全国人口的10%, 我国老年人口上升到1.3亿, 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 占国内总人口的10.46%。根据人口预测, 到2014年前后, 我国老年人数将超过2亿人, 卷起“银色浪潮”的第一个大浪。我国已迅速进入老年时代, 无疑给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课题, 诸如社会保障问题、老年生活问题、老年权益问题、精神赡养问题等等。其中家庭空巢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空巢“危机”应如何应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 空巢家庭形成的原因

空巢老人, 是指身边无子女的老年夫妻或独居老人。有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空巢老人家庭约占老年人家庭的25%, 人数已达到2340万, 预计到2030年, 我国的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可能达到90%, 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

为什么空巢老人会成为社会发展趋势?我认为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人口寿命比预期有了大幅度增长, 而且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历史上中国就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自周秦至民国, 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一直维持在20~35岁, 长寿之人如凤毛麟角。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71岁。民间有一句顺口溜, “八十、九十不稀奇, 六十、七十小弟弟”, 就形象地反映了这种情况。二是中国20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使得家庭小型化, 三口之家及丁克家庭增多, 传统家庭结构解体。三是无论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年轻人, 外出打工、经商、出国留学等增多, 因工作的需要, 年轻的夫妇带着孩子住在另一城市, 往往将年老的父母留在家里或农村。四是由于生活和住房条件的改善, 许多老年人喜欢独居过清静的生活。五是许多年轻人并不认可“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孝文化, 为了追求属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独立空间而喜欢与父母分开居住等, 从而造成空巢家庭。

2 空巢家庭面临的问题

2.1 物质生活上得不到充足的保障

由于市场经济在拉大城乡之间、家庭之间经济收入差别的同时, 也导致一部分相对贫困的老年群体。而且绝大多数老人家庭的老人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 城市老年人由于普通退休金较低而医疗费用较高, 加之原始积累又少, 有的还没有固定收入, 子女有时不能及时供给, 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开支等;农村的老年人由于逐渐丧失了劳动能力, 加之生活条件艰苦, 生活更是窘迫。而现在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也不够完善, 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较少的财政收入, 以及劳动力结构渐趋老化, 给社会养老保障资金的供给造成巨大压力。在生活照料问题上, 我国一直是家庭养老模式居于主要地位, 传统家庭中老人的生活是由其子女来履行的, 所谓的“养儿防老”。但是随着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 现代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 忠孝不能两全, 成年子女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照料老人, 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也要依赖于社会服务机构等。

2.2 老人精神孤独

我国目前“空巢老人”有2340万人之多, 其中大部分经济上是基本能够满足需要, 但精神需求却得不到满足, 精神寂寞和精神依赖的现象比较普通。其原因有四:一是进入老年阶段后, 本身生理和心理都在逐渐衰老。加之养育子女时, 以子女为中心, 对子女依赖性强, 子女不在身边, 经常性沟通对象的减少, 自然就过着“出门一把锁, 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二是空巢老人离退休后生活范围缩小了, 节奏放慢了, 与社会的交往也逐之减少。特别是有些老人适应退休后的生活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 不知该做些什么, 人的精神也逐渐松弛下来。三是空巢老人有“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 真正需要子女照顾时, 子女不在身边, 往往产生“自我封闭”。“自我封闭”隔断了空巢老人与社会交往的纽带, 从而产生强烈的心理失落, 心境抑郁。四是行为退缩, 由于对“空巢”的现实心理准备不足, 不愿面对, 误认为空巢只是短期过渡时期, 而没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行动上比较迟缓, 意志上比较消沉, 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有的甚至诱发老年痴呆症、精神疾病等。

3 寻求消除空巢“危机”的对策

在我国, 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 最近10年来我国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趋势。1993年, 我国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6.7%, 而2003年上升到25.8%。在一些大城市, 空巢家庭问题更为突出。2003年, 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为34%, 上海市为34.8%。而在发达国家, 空巢家庭出现较早, 现在十分普遍, 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30%, 老年人已适应老年公寓等社会服务机构的生活。空巢家庭已是全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必须坦然地面对, 以积极的心态和行动来解决空巢家庭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对危机的方法很多, 国外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但主要还是立足中国国情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3.1 全社会都要来关注空巢老人可能遭遇的危机, 营造浓厚的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环境, 实现代际和谐

我国是一个东方家庭养老模式的国家, 中国人一直看重的是彼此的亲情, 好的传统美德不能丢。孔子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特别强调要重视父母精神上的赡养。因此, 作为子女, 对老人的困境特别是孤独“危机”, 要做到心中有数, 了解空巢老人在情绪上容易产生的不良情绪, 如果不能“常回家看看”, 就要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与父母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除此之外, 邻里、社会和单位所构成的社会系统也要给空巢老人提供更全面的社会环境和服务。关爱今天的老人, 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我们要以科学和乐观的态度号召人们积极应对“空巢”的挑战。

3.2 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 逐步提高老年人的平均生活水平

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障模式是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并存, 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的城乡的二元养老保障模式。城镇主要实行社会养老, 农村以家庭养老为主, 与社会扶持相结合。由于传统家庭结构解体, 使得家庭养老资源减少, 因此要大力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我国现行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和单位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面临着基金匮乏, 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等;而农村的家庭养老功能也受到冲击和削弱, 养老医疗体系在探索建立之中, 社会养老体系还亟待完善。但值得欣喜的是我国政府已十分重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构筑, 也采取了一些好的措施。我们相信随着养老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 老年人的生活有了保障, 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空巢老人一定会享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援助。

3.3 积极推行社区养老模式, 加强社区配套服务质量

在由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向社区养老模式转变的过程中, 要建立完善的配套体系, 涉及卫生健康服务、家政服务、日常生活用品、保险、金融、房地产、旅游和娱乐、教育、咨询等诸多领域, 仅仅依靠政府和公益组织来支撑是不可能的, 应积极推动和引导国内一些民间资本投入老年公寓、老年旅游项目等。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研究员张恺悌认为, 我们今后应考虑如何创造适宜条件, 合理改善空巢家庭居住格局, 建立老人与子女“分而不离”的生活环境, 有人提出在住宅设计上设计“老少户”的思路, 是一种富有远见的合理的选择方案。在社区养老问题上, 一方面在集中住宅区建立和完善住宅区的社会服务, 为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另一方面在社区建立一些老年公寓、社区托老所、老年互助中心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 如建立特殊呼叫服务及其他延伸服务等。特别是要完善老年的娱乐、教育等配套服务场所, 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切实满足老年人精神抚慰等服务, 从而减少他们空巢后的寂寞感。

3.4 不断完善老龄社会的帮助系统和相应的立法体系

8.中低收入家庭理财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中低收入家庭;理财;措施

1.绪论

1.1家庭理财的概念与内涵

家庭理财就是要根据家庭的资产现状和未来的收益预期确立阶段性的财产管理目标,设计方案以调整资产布局与投资安排,在获取必要财务信息的基础上控制风险,以实现家庭财产收益的最大化,并最终满足家庭价值目标的诉求。家庭理财目标管理最好是以数字衡量,计算每月可自由支配的资金、比较投资回报率与风险系数后根据个人偏好选择投资工具,目标高低长远需要进行阶段性的战略安排。理财目标的实现需要考虑三个变量:一是一次或多次投入的金额;二是以定期存款、基金、股票、期货、债券及黄金等形式出现的投资工具,投资回报率愈高,相对风险也愈高;三是投入的时间,财富是有时间价值的,投入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收益也越大。

1.2家庭理财的管理与规划

家庭理财本身是一个往复循环的规划过程。理财规划就是通过评估家庭财富规模、生活质量、收益预期和风险偏好,有机组合理财工具,实现既定风险下的收益最优。其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环境分析。要检查家庭现有财富的基本情况,家庭的现在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所有与钱有关的资料整理起来建立财务数据库,采用理财观点加以审视,寻找出家庭生活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第二,定位与目标。根据各自家庭的实际情况拟订其财富发展在相应的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定位,以及实现该构想的长期、中期和短期财务目标。第三,战略规划,也就是落实家庭理财中长期目标的战略安排。从家庭的中长期目标来看要在战略规划中明确家庭财富的储蓄、投资、消费、捐助等活动的合理比重,并要在“小家”和社会“大家”之间确立家庭成员健康生活、快乐发展的构想。第四,行动计划,也就是落实家庭理财近期目标所需要采取的战术行动。在现有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要认真筹划,比选方案,采取行动,增加财富。第五,控制与反馈。理财目标与理财实践之间总是存在距离的,这就需要进行理财控制,要随时根据内外部环境及自身情况的变化而作动态的调整,做好不同阶段的目标优化,才能保证理财之路的畅通。

2.中低收入家庭理财分析

2.1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的必要性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9年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达到0.458,此后我国基尼系数依然保持上升趋势。在人们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我国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在财富积累的“马太效应”逐步显现的情形下,作为占我国家庭绝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家庭,其家庭理财更加必要。首先,从经济背景看,各种影响个人或家庭结婚成家、生儿育女、购置房产、年老退休的外在变数大增,各种投资产品和渠道也增多,在机会和风险同在时要想家庭财产保值增值,就必须科学理财。其次,从当前社会形势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十分激烈,同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尚有待完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合理理财具有迫切性。再次,从中低收入家庭本身看,我国中低收入家庭在城镇中不在少数,但更多的还是在广大农村,这些家庭最大的特点就是收入来源少、增长慢,而且这种境况持续的时间长,为了保障生活水平及改变这种境况,就特别需要务实理财。最后,从家庭理财的本意看,中低收入家庭有许多良好的理财选择,把握好各种理财机会对其意义更大。

2.2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的理念

第一,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理念必须是科学的。同其它投资一样,中低收入家庭投资理财的安全性和收益性是第一位的,科学性是一切问题的根本。当前,可供中低收入家庭选择的投资方式很多,不同投资方式的风险、收益不同,科学的理财在保证风险在一定范围的前提下可使投资效益更好。

第二,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理念必须是合理的。这里的合理性是说中低收入家庭在其具有家庭理财理念后,在现实生活压力下,亦不能操之过急,而应主要按照规划,围绕既定目标,进行实际操作,既要量入为出,也要量出为入。

第三,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理念必须是务实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上,中低收入家庭理财必须既能满足平常生活,又能应对特殊情况,既能实现近期目标,又能达到长期增长的目的。中低收入家庭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包括:一是,转变观念与逐渐累积相结合原则。我国中低收入家庭理财意识淡薄,家庭财产投资方式单一,故转变旧观念是首要的。但是,理财不但是科学,而且是艺术,这需要逐渐积累,包括财产方面的积累和知识能力方面的积累。二是,投资分散化与适度集中化相结合原则。分散化是经济投资的普遍原则,是中低收入家庭理财同样要遵循的。但中低收入家庭投资有其资金量小的特点,适当的集中化投资有利于满足投资下限。三是,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原则。这是开源节流思想的具体化,即从长远考虑,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综合起来看,适度开支,同时积极开辟财源。

3.中低收入家庭理财的建议措施

3.1加强理财知识储备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理财战略目标的制定是家庭理财的关键,但要想使每一个家庭的财富由无至有、由小变大,就一定要熟知和运用好各类消费、储蓄、投资、管理等理财策略,了解家庭理财所适用的金融投资工具,如收益稳定但不高的银行存款、成长型的固定收益类债券基金、高回报与高风险并存期货股票等,只有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才可能实现家庭财富的最优配置。

3.2实施适当合理消费作为风险防控前提

家庭理财中投资、消费是此消彼长的互动因子,如果要提高投资比重以获得更多收益,就必须控制如生活费、娱乐费、子女教育费等的支出,这就要求我们合理计划每月的家庭消费支出。合理消费的控制可以通过培养家庭记账习惯来逐步建立,记账的好处在于确切列出生活具体花费过程,以利于发现可以进行家庭财务节流的环节,当前许多电脑软件都可以帮助家庭管理者分析日常记账的资料。

3.3强化抗风险能力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基本风险包括收入风险、意外风险,随着家庭的发展还会遭遇一般风险,包括债务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而对于投资意识强烈的家庭而言还会面对投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市场风险。绝大多数家庭都会面临基本风险,例如家庭的主要收入者发生重大变化,包括失业、生病、意外伤害、亡故等意外情况,整个家庭经济生活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物质基础,难以维持,从而引发恶性负债。购买保险可以降低因意外所遭致的损失,从而排除恶性负债。因此在任何阶段的理财目标中必须设立抗风险的投资计划,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进行各类保险的组合选择,为所有家庭成员提供保障。对于一般风险而言则要必须进行长短期资产合理搭配,在此基础上量力而行完善投资组合、灵活调剂资金以应对投资风险。

3.4积极预先谋划作为增强风险防控核心

家庭理财的重要目标之一也就是要应对好未来支出需求的增加,按照家庭生命周期顺序来看主要有购房费用、子女教育费用、养老费用形成了未来弹性需求较大的可能支出,因此控制风险就要未雨绸缪、提前应对,选择稳定可靠的投资手段为这些必要的大额支出提前准备资金,这也是目标管理的灵魂所在。[科]

【参考文献】

[1](美)杰克.R.卡普尔),(美)李.R.德拉贝.个人理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贺东.浅谈家庭理财策略[J].现代商业,2010(12).

上一篇:开展教师节活动计划下一篇:银行安全保卫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