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共14篇)
1.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一
0引言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学科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设计资料和查阅机械零件手册的能力,对于培养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增强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及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理论知识。现将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得到的几点体会论述如下。
1综合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
遵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开发精神,在构建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专业技能方面,能够依托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向相关专业渗透和联接的实践能力,表现在掌握丰富的与相关专业的“接口”能力上。所以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演示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教学挂图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首先保证教师要透教材、精心备课,以便于在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实施启发。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和有时间对所授内容作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脑、动口的状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本门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具有较大的必要性,通过采用二维或三维动画技术进行模拟,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习者不但得到结论,而且知道结论得来的过程,原来让学生感到困惑的知识,现在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对课程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讲授渐开线齿廓根切现象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正常加工和啮合极限点N后刀刃将已经切制好的一部分渐开线齿廓又切去两种情况,使学生真正明白轮齿的根切大大削弱了轮齿的弯曲强度,减少了齿廓实际工作段,在非渐开线段啮合,就不能保证瞬时传动比为定值,使传动不平稳,重合度减小,因此应力求避免。
2有效把握教材,进行知识整合在教材的把握上,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的、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对传统知识体系进行成效的整合,精选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可以突出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等性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并且有重点。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应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在不影响教学质量,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删减和编排,将知识重新组合,实行整体优化。
如在采用孔凡杰等主编的教材时,结合所教学生特点及课程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按照教材安排比较合理,但对于轴的强度计算和设计步骤等难度较大、较为繁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让学生对轴的类型、功用以及结构设计等内容重点掌握,对复杂的计算设计过程进行了解,以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应用基本和常用知识,为兴趣较浓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留出余地。
3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实践和自学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讨论课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获取知识,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即强化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
如在讲解齿轮常见实效形式时,采用的是讨论式学习结合自学的方法,取来轮齿折断、齿面点蚀、齿面胶合及塑性变形等失效齿轮样本,布置学生分组观察、思考和讨论,即针对课堂教学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主动性学习——教练式引导”的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该种失效形式观察到了什么特点,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对应用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以通过这种讨论式学习活跃学生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此过程中要做到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指出学生的偏差,充分给予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尽可能不加以干涉,指导他们完成学习,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保证教学质量。
4理论结合现场,内化职业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本身就贯穿着高职高专教育“技能培养,重在应用”的原则,以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模式和确定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选择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意味着选择了相应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开发方法,意味着带来新的学习和施教取向,所以更要注重理论知识有机衔接实践教学的模式。
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类型时,采用的是理论结合现场的方法。由于刚刚结束汽车驾驶实训,学生对实训室现场兴趣未减,对汽车各个部分构造的感性认识也较强,在讲解了铰链四杆机构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再次带到汽车实训现场,分别以汽车刮雨器、车门机构及汽车前轮转向机构为例,通过简单的操作演示和运动特点分析,引出了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并针对实际特点分析了三者连架杆运动形式的不同,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并举一反三,想到了雷达天线机构和鹤式起重机等实例。
5结语
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前修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不断进行教学手段和内容的改革,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进行改革、调整,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其改革必须和专业课的改革结合起来,使整体的教学计划形成通畅脉络,使得《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启迪创造性思维、形成设计能力,能够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奠定基础。
2.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二
一、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新目标
1、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与其它大多数工科课程的实验课程一样是完全依附于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 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实验教学目标仅停留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实验注重的是对课堂上所教授理论知识的验证。这些实验课程的设置往往强调了实验课程服务于理论教学和社会的价值, 而忽视了实验课程服务于具有高度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的价值和实验课程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和实验往往都是孤立的、缺乏系统性, 忽略了实验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体系, 例如有许多涉及机械量测试的实验, 整个课程实验做下来, 学生对机械量的测试的一般方法和手段还是没有一个系统和完整的认识, 造成学生做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时, 不知道机械量测试的一般理论、方法和手段, 而在学测试技术课时又往往不知具体的测试对象和应用。
另外, 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体系中, 各实验往往比较单一, 所涉及的知识面较窄, 缺乏各学科知识的关联性和交互性, 所用的实验手段比较单一, 测试仪器、设备也较少, 且比较陈旧, 缺少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而这样的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技术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新目标
综上, 经过反思我们认识到为适应现代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保证改革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必须对传统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进行改革, 为此我们确立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新目标。
a、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动手能力。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而现今的大学生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工程实践知识和实际的动手能力, 尽管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知识, 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验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 加强学生对机构、零件结构和机械设计等工程实践知识和对仪器设备的动手操作、机械结构的装拆等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是对理论课程教学不足很好的补充和完善。
b、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一个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综合设计能力是教学改革对工科人才培养的一个主要目标, 也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根本目标, 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 它贯穿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在理论教学课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机械系统设计的意识和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机构和机械设计的意识, 更要在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和综合设计的实际能力, 而后者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更重要, 也是我们以前在实验教学中所欠缺的。
c、培养应用现代技术解决工程实验问题的能力。课程实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某个公式或结论, 更重要的是把它看成是工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现代机械设计中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某设计模型或机构原理上的可行性, 又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来测试所设计新产品的各方面性能的好坏,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实验的技术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因此对于一个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 具备应用现代技术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d、培养学生进行工程实验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 学生应了解工程实验的基本原理, 不同机械量测量的不同方法、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过程与方法, 了解各种不同实验仪器的原理、使用和调试, 以及实验系统构建的基本要求和方法等。所有这些基本技能的掌握不仅对于学生培养用现代技术解决工程设计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设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在明确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的目标的前提下, 我们结合建设示范性院校和实验室建设, 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所有实验进行了分类和整理, 对所开实验系列的体系结构进行了调整, 确定了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其基本原则就是:
1) 在整个实验教学体系中应包括各种模式的实验, 即既要有传统的验证性实验, 又要有体现学科交叉的交叉性实验, 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性实验以及能开拓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性实验, 因为各种不同的实验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各有其特点, 将各种不同模式的实验按不同的比重进行优化组合就可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体系。
2) 在基本不放弃传统实验课程内容的同时, 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重, 以此增强学生综合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在进行实验教学的同时, 还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权, 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主体位置,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验学习和科学探索活动, 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成效, 进而培养学生丰富的个性和全面的能力。
三、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在建立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新体系时, 我们除了要淘汰一些内容确实过时陈旧的实验内容外, 基本保留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内容, 因为传统的实验课程对于学生全面的素质形成来说具有一定的前提性和必要性。例如, 我们保留对机械原理实验项目中的“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 因为学生通过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实验, 可以全面地认识机器及机构组成, 学会如何从实物抽象出机构分析和设计的几何模型——机构运动简图, 为今后研究和创新设计机构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一些实验手段、测试方法比较落后的实验项目要进行更新和改造, 如:渐开线齿廓范成实验, 主要是了解渐开线齿轮的范成和根切的基本原理, 用计算机仿真实验去代替, 既形象具体又省时省力, 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一些原来只是为了验证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某些定理和结论的传统验证性实验, 我们应对实验教学侧重点进行转移, 即从以验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为主转变为验证理论知识和介绍测试手段和方法并重, 并通过改造原有的测试手段, 引进先进的测试手段和仪器, 将其改造成交叉性实验课程, 使学生通过实验不仅验证了课程教学中所学的理论知识, 而且了解和掌握了各种不同机械量测试和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实验项目中保留轴系结构测绘和减速器结构装拆实验, 因为这两个实验均对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知识、了解结构设计的原则, 从而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毕业后从事实际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锻炼。
基于以上的思考, 我们组织编写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实训指导》一书。这也是我们对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在教材建设方面实践的一点尝试。对于课程设计作为实训部分的内容, 建议与减速器拆装实验结合进行, 以期达到最佳的实训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吉军, 李玉光.实验课程与实验教学模式研究.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新进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231~235
[2][美]泰勒.施良方泽.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三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之课程教学学时的普遍减少与教学内容增多的矛盾日益尖锐,使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使课程教学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此,根据我们的改革实践,谈谈自己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
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培养工程技术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培养既有宽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又有国际化视野和外语能力,特别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机械制造装备和机电产品的高技术化又代表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培养机械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就显得尤为紧迫,所以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当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仍存在着不相适应,这集中表现在:较窄的基础知识及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与现代工业高技术化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不相适应:相对封闭、陈旧的教学内容与学科技术的发展不相适应;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继承教育与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不相适应。
要改变这些“不适应”,就必须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以及信息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来审视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目标应该是:根据新时期机械类创新性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深化机械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一步推动系列课程的教材、教学与实验条件和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系列课程教学新体系与教学平台,使系列课程教学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与教学发展的需要,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新时期课程教学理念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适应国际化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围绕这一人才的培养目标,以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要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强化实践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理念,深化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教学体系改革。
首先是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由理论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体系和设计训练体系三部分构成的系列课程教学新体系。理论教学体系由基础教学、提高教学、创新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多层次、多模块教学组成,其中基础教学模块为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内容,提高教学模块为机械动力学、机械系统设计、机器人等不同专题内容,创新教学模块是以机械创新设计原理及方法为内容的教学,双语教学模块采用国外优秀英文教材组织的课程教学。实验教学体系是由基础实验系列、提高实验系列和创新设计实验系列构成,形成必修、选修及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并实行独立设课,从而体现加强对学生用实验方法研究机械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工程素质培养。设计训练体系主要从平时作业、大作业、课程设计和第二课堂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等教学环节入手,构建侧重由课程基本技能训练和机械CAD、机械系统综合设计与应用、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等多方位的设计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其次是课程教学的安排。要将提高内容教学安排在课程设计中进行,而将创新内容教学与创新设计竞赛活动相结合,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同时不增加理论教学学时。
再次是教学学时安排。要在保持课程教学总学时不增加的情况下,适当减少教师理论讲授学时,而逐步加大实验教学的学时比例,强化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中自主学习知识,同时有利于缓解教学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第二,要转变过去基础课程教学只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的传统观念,以既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又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时代感的教学理念,推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上,既要确保课程“基本内容”教学,让学生首先要打好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学科的最新发展和最新成果,拓宽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同时还要加强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要适应现代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发展的需要,要正确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经典性与现代性、基础性与先进性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各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协调和优化,进一步明确各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工与定位,处理好内容的互补关系;通过教材内容、例题、习题以及实践性展示内容的更新,适当引入和扩展反映当代机械学科发展的新材料、新工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产品等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感;通过典型实物案例展示教学和设计训练环节的内容设计,突出教学内容的工程实践性、系统性及创新启迪性,促进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现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贯通和机、电、液等多学科内容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综合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第三,要转变当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将当前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中心向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改变当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要求将当前仅就一本教材内容的课程教学模式,向以教材内容学习为主导、学生利用各种课程教学资源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改变“一本教材包打天下”的教学局面。让学生在掌握本门课程的“三基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更多了解学科的新发展和新知识,加强对原著的学习,解决学生的知识量过少、知识面过窄的被动状况,培养学生认知、理解和
归纳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三、新时期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
在当今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条件以及现代教育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实现因材施教,这已成为当今大学教学的特点。因此,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应根据这一教学特点,着力加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要采用优质教学资源组织课程教学。一流的人才培养和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要有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条件和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支撑。首先要选用优质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其次要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大力建设和丰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这是当前教师教学的核心工作。我校已有多年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沉淀和丰富的教材建设经验积累,有历经数十年教学考验和锤炼的精品教材。我们基于这一教学优势,以精品教材建设为龙头,充分运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教育技术手段,改造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配套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各教学环节,建设了系列辅助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及网络教学资源等,为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
第二,要加大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当前机械基础课程实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是实验教学改革的瓶颈,特别是缺少真正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和激发学生自主研究和创新的综合型、研究型和设计型等新实验平台。因此,实验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当前机械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为此,我们以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素质、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为核心,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与技能训练,着力研发机械认知测绘及反求设计系列实验、机械综合性能测试系列实验和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系列创新实验,加强科研成果向教学新实验转化,为实验教学提供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
第三,要实施教学资源的开放式管理。将课程教学的各种教学资源如教学模型、实物、教具、实验、课外学习参考资料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等,通过资源整合,面向学生开放。创造一个能让学生随到随用并可用多种学习手段和途径进行多层次学习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对教学资源与条件的需求。为此,我校基于数十年来课程建设积累的丰富教学资源,依托国家教学基地建设,通过资源集中、整合和充实,创建了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学习室、网络教学环境、机械创新设计教学与实验中心等开放式教学环境,并由研究生负责实行开放管理,效果显著,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资源利用率。
四、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与机械基础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信息化、网络化技术飞速发展,使知识传播与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这就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具有一流的教学与学术水平,具有一流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未来工程教育的发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需要建设一支教学与科研并重、紧密结合工程实践的高素质机械基础课程教师队伍。
机械基础课程教师长期从事基础课程教学,形成了学科领域面较窄,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少,争取科研项目较难的现状。如何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与创新能力是当前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一是要加强基础与专业的融合,让基础课教师也有自己的专业方向。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除承担本门课程教学工作之外,还应适当承担专业课教学与毕业设计指导等工作,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争取和承担工程技术项目研究的横向课题,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二是要让教师参与学科建设,拓宽学科领域。让教师除了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方向之外,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特别是交叉学科和新型学科的前沿方向,明确和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目前,我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师在科研工作上有了很大突破,主持有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及国家“863计划”项目,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实现了从基础教学型的教师队伍向教学与科研并重型的教师队伍的转变。
4.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四
摘 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有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金工实习等方面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机械制造常用的加工方法及其机床、零件制造工艺及其夹具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有助于提高机械类学生的全面专业素质,对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知识、过硬技术水平的高素质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生产设备越来越先进,操控越来越智能化。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一、“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
首先,“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该课程由“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机械制造工艺学”等课程精炼整合而成,知识点多,内容庞杂,课程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教学存在较大难度。
其次,“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都是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成熟技术知识,实践性很强。由于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存在较大难度,这往往导致课程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另外,随着机械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在工程应用中越来越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装备应用越来越多,使传统“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与现实应用脱钩越来越严重,这进一步增加了该课程的教学难度。[1]如何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解决课程中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比重和关系是该课程面临的新挑战。
二、“机械制造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传统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仅限于金属切削原理、各类切削机床及夹具、机械加工工艺学等知识,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新的加工工艺及成形方法、新的加工机床等不断涌现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领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涉及的机械制造技术已发展成为集材料科学、机械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技术。现行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与当今机械制造工程实际严重不符,必须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
目前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是在传统的机械加工工艺方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加工制造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形方法(车、磨、钻、铣、刨等方法)和特种制造方法。随着工业领域内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体系也大大丰富。加工材料从金属到各种非金属和复合材料,加工方法从传统的冷热加工到应用声、光、电的特种加工,设备控制从普通的机电控制到数字程序的控制,加工系统从单机版数控加工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展。[2]为紧跟机械工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机械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内容体系需进一步改革。教材仍以“零件工艺分析—材料选择—毛坯成形方法—零件加工方法—生产管理”为主线,但教材内容应适当加入当前先进的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三束加工技术。[3,4]虽然机械类学生在学习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后还会学习“先进制造技术”课程(选修或考查课的形式),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加入部分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内容,会使课程更贴近工程实际。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对教材中过于单纯的理论阐述应予以适当的删减,如金属切削方面的部分理论;对工艺技术基础方面的理论内容应予以加强,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案的分析与选择,提高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内容
工程实践训练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不同阶段和认识发展的规律,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现状,工程实践应建立以实验类、实习类、设计类和创新类为基本框架的教学体系。实验类实践教学的内容要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整体化工程能力。实习类实践教学是通过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进行全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设计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外兴趣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内容,课程设计主要强化学生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在毕业设计方面应加强学生工程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创新类的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解决工程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以上四类实践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与交叉,构建了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内容新体系。[5]
三、“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来看,若其教学方法采用传统的“灌输、填鸭”教学模式,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其培养目标。该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课程内容包括较多的抽象理论、概念,而学生恰恰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必须探索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方法,使抽象的概念、理论和加工工艺变得生动、形象。除常见的如“以学生为主体”、“应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外,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以下几点教学方法对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十分重要。 1.注重绪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兴趣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应如此。绪论是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在绪论教学中,首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产品,如电脑机箱外壳、食堂餐盘等,和学生感兴趣的一些产品,如汽车上的一些零件等,向学生提出一些诸如这些产品的材料、加工成形方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列举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工程实例来说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制造科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服务于生产实践的道理,使课程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分析该课程对培养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懂得学好、掌握该门课程知识的重要性。[6]
2.注重综合应用的教学
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应用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由多门课程整合而成,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学中将“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综合化,使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安排一些基础理论应用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探索“机械制造基础”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使学生专注于综合知识的学习及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7]
3.设置问题,课内外分组讨论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机械制造及相关方面的知识去思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对各种解决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引出正确结果。这种互动、讨论式教学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学生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另外,可以改变传统的课外作业形式,首先为学生设置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分组,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设想共同讨论问题,交流心得,最后以组为单位提交问题解决方案。
四、“工程意识”培养方法探讨
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除强化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外,还应注意以下方面:
1.理论联系实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包含较多的偏重于应用的知识,如果生硬地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接受。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应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去教授给学生。如对于圆柱销的定位问题,课本上明确提出“长圆柱销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和一个转动自由度、而短圆柱销只能限制工件的两个移动自由度”。但是单从几何和力学角度分析,两种圆柱销的定位效果是一样的。如果生硬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他们都很难接受。这时就应该根据工程实际,赋予定位销和工件一定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如果用短圆柱销限制工件的转动自由度,由于其所受的切削力、夹紧力等,势必会造成定位元件和工件的破坏,而且定位精度也难以保证。[8]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不仅可以深刻理解圆柱销定位的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从工程角度思考问题。
2.理论知识联系生活经验
将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与大家熟知的日常生活实例作类比,不仅使知识更易被接受,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讲解不同平面加工方法得到的加工纹理形状时,把刨削加工的平面纹理比作犁地犁过的痕迹,而把端铣方式加工的平面纹理形象地比作拿大扫帚扫地的痕迹。又如粉末冶金的压制和烧结类似于砖瓦加工时做砖坯和烧制的过程。
五、结束语
5.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五
摘 要:基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理解需要与工作实际难结合的矛盾,提出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探讨项目化教学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机械拆装机械基础项目化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是行业领域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性理论课程,一直以来的教学多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以理论授课为中心,而学生更多的是作为听众,被动的接受课程的知识与信息。为改变传统教学,本文尝试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以项目化教学探寻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1]
一、《机械基础》传统教学的思考反思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学生起点相对不高,思维模式、理解能力较弱,且专业意识尚未很好的形成,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显现出明显的不足了:第一,传统教学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不牢固,对后期的专业发展造成影响;第二,传统教学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容易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吸收和转化为相应的职业能力。[2]
基于这种状况,《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可引进机械拆装工作室,整合基础知识和机械装置的拆装技能,以项目为依托来组织教学,一来使学生直观的接触到机械零件实物、并在装拆的过程中实现工作原理可视化,二来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3]
二、基于工作室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
技工教育课程的内容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训和主要课堂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的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因此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应引进机械拆装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是“基于一点、贯穿一线,服务一面”。
首先,是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这个起点。这样不仅是转换了教学场地,更是实行机械拆装项目教学的基础。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操作项目,现场、实物、直接可视化的原理呈现,都可以有效实现。如:齿轮减速箱拆装项目,学生在工作室通过拆解零件,再结合对相应部分知识链接的分析及分享,就更有利于学生认识齿轮,理解其安装及啮合的条件等。
然后,要贯穿项目教学内容选择和排序的主线。根据项目的实施及完成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机构件拆装的部分和顺序来对知识点进行合理重排,并且根据项目进程中各个项目组的表现以及项目完成情况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如:齿轮减速箱拆装项目完成后紧接着的是车床主轴箱拆装项目,结合“齿轮-轴-轮系-轴承”的知识顺序设计,让知识成体系,使教学有效贯穿全线。
同时,还要服务整体行业要求。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的推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都团队意识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更好的适应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拆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分工、拆解零件的摆放顺序、清理要求、工具的取用及管理、拆解及安装的步骤要领、安全工作要求、场地卫生要求等职业要求和素养习惯,均能随着教学的推?M自然有效的形成。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设计主线、制定项目,选择重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情况及专业特点,结合行业要求,设计整体教学主线,制定小型台钻拆装项目、齿轮减速箱拆装项目、车床主轴箱拆装项目、四冲程内燃机拆装项目等,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基础知识作链接,融入项目整体推进。
2.教学对象分组。根据项目情况、教学要求、实际需求等因素,在老师的主导下,成立项目小组。通常,一个自然班可根据人数情况组建8-10个项目小组,并引导学生确定小组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分工,明确谁主导、谁跟零件、谁跟工具、谁负责链接知识的查阅等。要求不同的项目,分工要进行调整和轮换,让全体同学均能参与到不同的角色分工中去。
3.项目展示及讨论分析。项目及分组情况确定后,教师集中展示项目并引导各小组对项目进行分析,适度的帮助小组理解项目,提示他们项目的主要内容、涉及的原理及知识点、项目的要求及目标,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讨论,并解答各个项目小组提出的疑问。
4.制定项目计划。引导各小组,在项目正式开始实施之前,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分解项目内容,细化步骤,明确责任人,提交教师审阅,经同意或指导修改后方可确定并组织实施。
5.项目实施。各小组开始实施项目,教师通过巡查指导,对各组项目实施进程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管控制,直至项目最终完成。
6.小组分享。项目结束后,组织各种学生讨论交流心得:本次项目完成情况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有没有可以规避的方法,下次遇到改做哪些调整,过程中的收获等等。
7.总结与评价。教师对各组项目完成情况做总结性分析。这里要反复强调操作规程要求、安全工作要求、6S管理要求等。同时,对于项目中关于知识链接部分的内容,学生完成情况、自主学习的方法及效果等,也需要重点总结。最终根据整个实施过程中各小组各成员参与课程项目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基于工作室项目教学的注意事项
1.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项目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既然是主导,就要注重发挥学生所长,在建立小组时,注重将不同性别、不同优势的学生整合到一起,帮助他们凝结成团队,并引导他们发掘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有参与感、成就感的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自然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2.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对于课程对象群体的学生来说,职业素养的养成是显得尤为重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规范学生严格遵守行业操作规程、作业流程规范、企业检验规范、安全生产制度、环保管理制度以及“6S”管理规定等。
3.要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机械装置拆装项目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拆装项目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机械设备的结构、原理、设计理念、执行结果以及影响执行结果的各类因素。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项目分析,到知识链接,从公差配合,到机械拆装应用,再到零件图、装配图的认识等,均要求学生通过先分工合作后独立完成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进行。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有效的结合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精心选取设计项目并实施项目化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为其今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行业发展也将会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对市场、对行业的适应性、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会大幅提高,而我们也将为企业,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更高素质的专业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6.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六
一、课堂情景再现
1. 欣赏:
形式新颖, 引人入胜。欣赏是导入的一种形式, 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始环节。可以用视频、图片、故事、实验等创设情境, 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 使其在教学活动的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状态, 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
本堂课一开始, 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了一段F1赛车比赛过程中更换轮胎的视频, 这段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喜欢赛车的男生 (笔者所执教的机模班为清一色男生) 的眼球。他们发出惊叹的同时开始讨论这是哪个车队, 是哪一站比赛。当学生意犹未尽时, 笔者及时地导入了本次课的主题:便携式气泵拆装。根据男生班级爱看F1赛事的心理, 让他们从“欣赏”一段赛车进站的视频中体会技术人员熟练的拆装技术对比赛的成败具有决定意义, 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螺纹拆装的热情, 让学生主动渴望掌握拆装的技能, 他们几乎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 要接受下一个任务, 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 试错:
尝试练习, 主动探究。试错过程就是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练习的过程, 他们在实践中经历出错、知错、改错和防错四个阶段, 从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 使新知识充分融入原有知识结构中, 形成一种长时记忆, 长久地储存在大脑中。同时, 学生也能在这种小组活动中形成一个交互的学习网, 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相互合作的能力。
在本次课堂上, 笔者设计了从“拆卸气泵”到“装配气泵”的学生体验之旅。在40多分钟里, 学生先动手操作, 包括拆装顺序、工具选择、检验等, 通过组内合作完成各项操作任务的同时, 还要根据学案中的要求, 完成相关内容。比如螺纹的旋向, 教师并不是先告诉学生如何判断, 而是让学生从旋开、拧紧螺钉的实践操作中, 总结旋转方向, 再来直观地判断这些是左旋螺纹还是右旋螺纹。
对于本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气泵中用到了哪些螺纹连接?在使用场合和连接过程中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分析比较拆卸下来的螺纹连接件, 从被连接件的特点、使用的螺纹连接件情况、紧固方法等方面来比较螺钉和双头螺柱的异同, 从而有效地将感性认识自觉转化为抽象知识。
在用四个螺钉装配散热器、进气门和气门缸盖时, 学生尝试不同的拧紧顺序, 导致不同的拧紧效果, 在比较、检验之后, 再总结归纳出成组螺钉安装要遵循“交叉、对称、逐步”的原则。
同时, 在“试错”实践的过程中, 还要求学生记录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试错”的过程不但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 而且在这一环节里, 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理论知识, 并把理论知识进一步应用到实践中,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学会了知识, 而且还训练了“会学”的技能, 为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3. 模仿:
练好底功, 不断创新。模仿是创新的基础。我们需要创新, 但需要以旧的知识作为桥梁, 而模仿就是这样的桥梁。因此, “模仿”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技巧之一。
本堂课中, 在学生进行气泵拆装实训过程中, 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如何安排拆装顺序?如何摆放拆卸下来的零件?如何检测安装是否合格?此时, 学生需要正确的示范, 他们可以组内、组间讨论模仿, 同时笔者也专门拍摄了一段气泵生产流水线上工人实际操作的视频, 并制作了一篇规范的气泵拆装的FLASH动画, 还有左旋螺纹、右旋螺纹的应用实例视频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 自主点击观看。比如在用双头螺柱装配支架、套筒、方形底盖时, 出现了双头螺柱旋不进的问题, 学生通过“模仿”视频中正确的装配方法, 有的放矢, 不但突破了本堂课的难点, 也活跃了课堂氛围,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顿悟:
深入体验, 豁然贯通。顿悟就是通过梳理产生突发的“感受、领悟”, 达到内化的目的。自觉、灵感等的产生都在领悟中突发, 这种顿悟也可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一环。此时教师的作用是激励、引导、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引”是指激发学生的实践欲望, 提高学生的体验热情, 让学生通过自我检验, 从自己的收获中得到鼓励, 使错误或不准确的认识得以纠正。“导”是指教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扩展和深化, 从而使学生比较完整和系统地掌握当堂知识。
本堂课中, 笔者设计了一个成果展示的环节, 将每组作品在课堂上展出, 并让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阐述本组在完成气泵拆装任务中的表现。比如一个小组提到了在装配塑料封盖时, 因为用力过猛, 另一位同学无法将其旋开。这就引起了关于拧紧力的讨论, 笔者适时地引入了测力扳手, 介绍了测力扳手的作用以及使用方法。另外还有同学提出如何解决气泵工作中的震动引起的螺纹连接松动的问题, 于是笔者就列举了螺纹连接的防松措施。通过这些自评、互评的过程,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与善于总结经验的能力, 进一步梳理本堂课的内容, 达到让学生“顿悟”的目的。
5. 拓展:
拓宽思路, 应用迁移。拓展是对于已被学生初步获取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强化的阶段, 目的是巩固已学知识、强化记忆, 达到能够应用迁移的目的。
在本堂课的拓展环节, 笔者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螺纹连接有哪些应用?此时学生的回答非常踊跃, 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碰撞。我们看到了螺纹连接在生活中、工程中的应用, 比如电风扇叶片、车刀刀头的安装。还有在竞赛中的应用, 比如上课伊始呈现的F1赛车换胎, 以竞赛促进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布置课后习题时, 兼顾所有学生, 根据学生层次的不同, 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适当增加问题的灵活性和难度, 引导学生广开思路,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并为学生学习的迁移打好基础。
二、教学效果反馈
图7传统教学法与“五步教学法”比较
“五步教学法”在本课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气泵拆装这一教学项目和“欣赏—试错—模仿—顿悟—拓展”“五步教学法”适合职高学生学情, 学生对这两个学时的教学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直到下课之后, 他们还围坐在一起, 讨论得不亦乐乎。有学生在课后的实训报告中这样写道:“原以为螺纹连接这部分内容好枯燥、好无聊, 想不到, 这次课堂上我们都没有了以往的昏昏欲睡, 我和我的同伴都争先恐后地去动手、去思考。我们高兴地发现, 原来自己能够学会这些知识和技能, 原来学习也可以是这么轻松和愉快的。”
同时, “五步教学法”采用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中锻炼了团队协作精神, 在表达和点评时还会与原有的知识产生碰撞冲突, 这样就促使学生进一步反思与探讨, 从而活跃了思维, 拓展了思路, 提高了探究质疑的能力。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实现苦学到乐学的转变。
三、反思成功的关键点
首先是教师观念的更新。专业课要把时间还给学生, 要把时间留给学生操作, 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则要把工夫花在教学项目和学习环节的精心设计上。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要把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设计出合适的教学项目。比如本堂课中, 笔者以职业需求为依据, 以工作过程为基础, 以能力训练为主线, 把教材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动手实践进行整合, 设计了便携式气泵为教学项目, 兼顾了实用性、趣味性和完整性, 真正融合了知识与技能, 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三是教师在课堂上作用的转变: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教师在做好小组分工、任务分配、方法指导等“引”与“导”工作的基础上, 讲要少而精。比如在尝试、模仿、顿悟等环节中, 笔者只是将问题呈现在学案中,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
7.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机械制图;学生;手段
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中职进校生的总体素质严重下滑,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无实际经验,没有空间立体几何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很难,不容易掌握,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惧学情绪。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我觉得应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制图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比较可行的能够让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点与难点,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以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设备的先进,使教师可以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在直观感、立体感等方面的不足。比如,可以运用视频、PPT、幻灯等,这些教学手段能更生动、形象、直观的表达制图课中三维空间形体和二维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如在讲解剖视图时,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从多个角度演示机件的内部和外部结构,学生可以很轻松地看懂这个机件的结构,掌握基本原理、作图和读图方法以及有关机械零件的基本结构及装配的基本知识等,形成扎实基本理论知识体系,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实践表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使学生能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学生反映积极,爱学爱看,在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知识,并且记忆深刻,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不但懂得某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具有某一岗位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样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企业产品改型周期快,项目生产是企业的主旋律,这就要求技术人员除了要有复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有项目生产的理念,参与项目生产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进行项目制作的综合应用能力,这正是中等职业教育所追求的。
根据中职培养的目标,机械制图课程应重视应用性教学,强调知识的应用,适当降低理论的深度,特别在教学中贯穿项目的制作,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特别对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既要注重课本理论的教学,又要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理论教学的目的是为生产实践服务。首先,要注重课本理论的教学。理论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
同时《机械制图》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加强课本理论学习的同时,还必须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既要让学生看模型,又要让他们看一些实物,二者要结合起来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拿一些工厂中用的图纸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一些实际生产的知识,明确学了制图是用来干什么的,使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加强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養。
四、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以启迪思维、培养和发展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实施启发式教学法,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设计上有的放矢,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教师对所提问题在学生讨论、辩论的基础上要给予正确的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讲解“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一章时,我主要将“点的投影”一节讲透,在学生掌握好点的投影的基础上,提示”两点确定一线,那么直线的投影如何求?”学生很自然会想到找到直线两端点的投影、连接即是直线的投影,再根据不同位置直线的投影,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其空间位置,教师说出不同位置直线的名称,再引导大家对比不同位置直线的投影特点。同样”平面的投影” 也是先提示“不在同一直线的三点确定一面;一条直线和线外一点确定一面”,再引导学生去做平面的投影,总结不同位置平面的投影特点。这样的教学过程,即引导了学生主动思维,调动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又锻炼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学生也会很自然而且牢固地掌握内容。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培育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实用性、综合性人才,所以不论是教学手段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大可能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机械制图》的教学特点和要求,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同时又能达到社会实践要求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使《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许志荣,蒋红坤.《机械制图》教学方法的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2]周艳琼.《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5).
[3]张瑞华.任务项目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0(1).
8.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八
1确定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涵盖知识点多,既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原理,又包括机械制图等,对学生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造成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部分高职院校将其作为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教学内容较为基础,而实际对学生知识层次要求较深;教学中只注重现成知识的讲解,忽略工程背景分析,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一些学生仍就无法学以致用。为避免上述不良状况的发生,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中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加以优化:一方面,明确教学目标。要求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综合分析学科特点,做好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即,实验教学应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素养高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除注重学生社会所需相关能力培养外,还应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知识应用能力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从平台、教材、学生、教师等内容出发,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可利用教学资源,在考虑社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对实验教学所用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与更新,尤其注重在知识深度与广度上加以延伸,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视野得以拓宽,为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提高,以及工程实践的积累做好铺垫。
2构建完善实验内容体系
完善实验内容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所学,而且有助于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促进其灵活应用知识能力的提升。部分高职院校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设置为独立课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课时,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的独立设课停留在表面,教学内容对理论课程的依赖性较大,导致实验内容的孤立,尤其一些综合性强的实验项目缺乏,不仅无法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很难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与技巧,一定程度上阻碍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针对部分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系统、科学的实验内容体系尤为迫切,尤其应从教材的编写入手,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凸显出教学资源的先进性,通过实验项目的积极创新,促进实验体系内涵的深层次提升。首先,教材内容应划分梯度。根据实际学科特点,将实验内容划分成基础与综合实验模块两大层次,并注重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融入,实现学生能力由低到高的稳步提升。其次,注重教学改革成果的应用。做好对教学改革成果的研究与分析,结合实验教学具体内容,对实验教学环节加以改进,如将精度以及平衡原理等理论知识直接融入到实验教学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使其更好的掌握与应用。最后,实验项目应突出新颖特点。教材编写中应注重融入一些优秀的实验项目,确保实验项目的新颖性、代表性,并且注重工程应用背景的介绍。另外,教师应注重对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等内容的研究,编写与其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同时,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注重与学校协调,允许学生根据实验课内容运用学校资源自主进行实验。
3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能够合理的设置实验知识点,并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然而分析发现,部分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中,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较大,过分强调计算机应用以及设备先进性,即,学生只要利用计算机简单的进行操作便可得到实验结果,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为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优化,首先,在实验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教学环节的创新,注重新教学方法的融入。同时,明确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将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积极改善对策,利用实验教学弥补理论教学的缺陷。其次,实验教学中,从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学生接受与学习能力入手,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尤其结合不同类型的实验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思考,根据实验内容提出新的问题,并加以探究,逐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做好实验教学中的引导工作,注重学习方法、学习理念灌输,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主动的学习工程实验的相关流程与方法,积极寻找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验学习的契合点,在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促使学生做到用以致用,将学生所学知识实现向能力的转化。
4结论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关系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实际,加强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研究。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一些高职院校较为重视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工作,然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新颖、教学模式不先进等,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教学效果。(2)高职院校应加强认识,立足自身教学资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与方法上需求突破,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为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提升,以及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雷福祥,许晓东,周岭,丁羽,涂鹏飞.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农业科技与装备,(11):89-90.
[2]钟华林.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新丝路(下旬),2015(07):95.
9.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九
课程编码:
时间:3周 学分:3学分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课程类别: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性质:课程设计
课程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适用专业:机械类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任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在学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后,进行的一项综合性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本课程设计一方面使学生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能巩固与扩大学生的工艺知识、结构设计知识,为综合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做准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能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通过夹具设计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会使用相关的手册及图册资料。
二、课程设计时间:3周
三、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
1.掌握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正确选择定位基准;能够根据工件各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和规定的生产条件合理选择表面加工方案并且确定工艺路线;能够为各加工表面确定加工余量;能够运用尺寸链理论解工序尺寸及公差;能够运用规定的定位夹紧符号,正确绘制工序图,并能正确标注工序尺寸、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2.掌握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方法
能够根据工序卡片规定的定位夹紧方法,正确选择夹具元件;能正确进行定位误差和夹紧力计算,合理布置夹紧力作用点和作用方向并进行夹具精度校核;能够根据国家制图标准,运用必要的视图完整地表达一个夹具结构,能正确标注设计尺寸,合理标注技术要求。
3.课程设计答辩要求
课程设计完成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其目的是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了解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以期达到更准确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4.成绩评定
本课程设计的成绩是独立的,单独记载。课程设计成绩实行百分制,成绩不及格应重新设计。根据学生的设计态度、设计质量及答辩情况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四、课程设计的内容:
0.设计题目为:设计××××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夹具(生产纲领为中批或大批生产)设计工作要求提交:(1)零件图一张
(2)毛坯图一张(可以不画)
(3)机械加工工艺卡片一套(在说明书内)(4)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一张(在说明书内)(5)专用夹具设计图:一张装配图,一张零件图(6)设计说明书一份 设计进度安排参考
1.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画零件图(1天)对零件的作用及零件图上的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对零件主要加工表面的尺寸、形状及位置精度、表面粗糙以及设计基准等进行分析; 对零件的材质、热处理及机械加工的工艺性进行分析。2.选择毛坯的制造方式,绘制毛坯简图(1天)毛坯的选择和绘制,应该以生产批量的大小、零件的复杂程度,加工表面及非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综合考虑。
3.制订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路线(4天)
制订工艺路线:在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对于比较复杂的零件可先考虑几个加工方案,分析比较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
选择定位基准:进行必要的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当某工序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需对它的工序尺寸进行换算;
选择机床及工、夹、量、刀具; 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的确定; 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的确定; 填写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工序卡。4.机床夹具设计计算和结构设计(6天)结合某道工序设计一套专用夹具:
确定夹具设计方案,绘制结构原理示意图; 选择定位元件,计算定位误差; 计算夹紧力;
画夹具装配图和零件图。
5.编写设计说明书、准备答辩(2天)6.答辩、评定成绩(1天)
五、课程设计参考资料:
10.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十
关键词:基础会计 教学改革 非会计专业 会计专业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入门专业课,也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就其基本内容而言,主要就是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解决如何正确、全面地认识会计的问题。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基础会计课程具有专业上的入门启蒙作用,而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则具有奠定工作技能基础的作用。因此应进一步重视基础会计的教学工作。
通过几年的实际教学工作,笔者发现,目前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无论是专业的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在教材选择,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置及教学方法选择上几乎都是没有很大区别的。既然对于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不同的:专业的学生将成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而非专业的学生则需要掌握解读、分析利用会计信息的技能;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区分不同学生的需求,并针对这一特点来对我们的教学进行改革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的设想。
1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
1.1 教学目标的设定
对于一位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有可能成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不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读懂会计信息要比能够加工会计信息更为有用,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会计信息来为他们的经济决策服务。因此,我们教学的目标也应相应设定为:使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通过基础会计的学习,理解会计信息并能够据此进行分析并加以有效使用。
1.2 教学内容的设置
就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1.2.1 着重整个会计流程的介绍,减少具体实务处理技能的训练。
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让他们了解会计信息是如何产生的,清楚会计人员提供信息的工作程序,否则他们将无法理解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含义。我们应当看到:对于非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没有必要掌握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告的设计、编制等具体实际技能,因为如果有这方面的需要,他们可以依靠专业的会计人员。
1.2.2 增加对会计信息分析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理解能力
作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我们的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能准确理解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程度、限制因素和外界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不同于表面“信号”的真实含义,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当然我们需要做的也是让学生了解财务分析的方法以及能够让他们对分析的结果加以理解和运用,而并非需要他们去具体完成一系列财务指标的计算或真正掌握一套完整的财务分析体系。
1.2.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在原有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增加实际的案例教学,或者说可以寓理论于实例中。对于一位初步接触会计知识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无疑有不少优势,其一就是案例来源于实际生活,为学生所熟悉,从而可以帮助消除学生对一门新课程的陌生及紧张情绪;其二,案例教学相对于纯理论教学来说,更为有趣,一定程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可以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案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明白他们是可以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来运用他们所学到的会计知识的,因此他们学习的目的性也更为明确,学习也将更为有效。当然,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我们只需要让他们掌握理解分析案例中所提供的财务信息,并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这些会计信息的技能就可以了。
2 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
2.1 教学目标的设定
作为一位会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将会成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对他们来说,不仅应该学会运用会计的方法和会计的理论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还应当能够运用自己的财务知识来对会计资料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个人认为,对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我们不应当仅仅强调他们需要掌握一些会计处理方法,更应该灌输他们一些财务方面的理念,以使他们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来掌握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
2.2 教学内容的设置
2.2.1 加强财务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介绍。
相对于更加专业的会计课程而言,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务并重的课程。而我们知道,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对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从全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掌握了基础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2.2 不放松具体实务处理能力的训练。
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通过财务报告把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变化等财务信息传递给外部信息使用者。作为专业的学生,只有理应掌握了具体的实务处理,才能为进一步地分析利用会计资料服务。同时因为有后续的课程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来进一步介绍业务的处理,因此,基础会计在教学内容上不必太过注重具体业务的处理,而应更加注重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的業务流程,让他们对会计工作有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对以后的会计课程有总体把握。
2.2.3 注重与其他课程的结合。
会计作为一门经济管理的基础性学科,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对于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基础会计的学习中应不仅仅局限于会计方面的知识,更应该关注相关学科的知识,以使自己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会计在整个经济管理科学中的定位,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会计基础知识。
2.3 教学方法的改进
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在管理中使用会计信息的技能。每门学科中真正重要的部分惟有通过某种类型的实践才能掌握,仅仅通过听讲和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对此,个人认为,我们还是应该提倡案例教学。对于专业的学生,案例教学可以这样来实施:首先,让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让他们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其次,可以采用非正式的方式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知识,提高自己;最后,要求学生权衡案例中涉及的各项因素,通过专门的会计方法来对这些因素进行会计处理,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做出解释,提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并且要理解和评价其他不同的观点,最后找出最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其次,加强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通过模拟账务处理,可以使他们亲身体会会计的实际工作,以使他们对会计工作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做了一些尝试。首先,让学生自行分组,大约每组八位同学。然后组织合适的内容,布置给各个小组,在课堂上由该小组成员来介绍课程内容,然后其它组的同学再讨论后,对他们所介绍的内容提出问题,由原小组再讨论解答。最后由老师做点评。在实践中我发现这样的讨论非常成功,不仅介绍的小组同学会去查阅许多相关资料,尽可能把内容介绍得准确细致,其他组的同学提问也非常踊跃。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同学对教学的内容把握得比较好,还增强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基础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来设置我们的教学内容,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会计学——教程与案例》.第9版.罗伯特·安索尼,詹姆斯·里斯, 朱利·赫特斯坦著.[M].北京大学出版社.
[2]《会计学概论》.第1版.杨雄胜主编.[M].南京大学出版社.
[3]《关于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增订版.葛家澍著[M].经济科学出版社.
[4]《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第11版.李海波主编[M].立信会计出版社.
本文系苏州市职业大学2010年青年基金资助项目“金融危机下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对苏州出口型机械制造企业影响的实证分析”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0SZDQZ1)
作者简介:孙昳昊(1981-),女,江苏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学,税收学。
11.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十一
一、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法律基础课程顾名思义, 其意义在于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很多学校忽略了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 只是注重法律理论知识的教学, 如:刑法、民法、婚姻法、经济法等。同时因为中国目前的法律体制相较于国外建立时间较短, 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加上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国情, 所以也不能单一的参考、复制他国的法律体系, 所以忽略了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 学生在未来从事法律相关工作或使用法律知识时, 可能就会出现实践能力和效果不理想, 导致事倍功半的情况。另一方面是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单一性问题。部分教师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只是按照教材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法律相关的理论讲述给学生, 但与其他各法律知识没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学生没有深刻意识到属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和法律之间的联系。这就令很多学生只是记住了相关的法律知识, 但在实际中, 即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如何有效的有针对性的运用法律知识, 却并不清楚。这也是中国从事法律相关工作人员, 在工作初期需要长时间的磨合期, 才可以真正独自处理法律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以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
在未来社会发展需求中, 无论是法律相关人员还是其他的领域人才的需求, 都倾向于多样化的全面性人才。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 老师也应当采用更加多样的教学方法, 从各个方面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首先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可加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思考法律相关知识, 形成自己的法制观点。比如:法律的本质是什么?法律最初是如何产生?先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老师从旁引导, 最后结合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来综合阐述法律基础课程的核心意义, 从根本上启发学生对于社会主义中法律的研究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分析教学法, 是更加直观的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教学, 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所在, 令学生清晰的知道该课程究竟在讲什么。并且在案例分析中, 老师可适当的加入国外的经典案例, 然后结合中国的国情进行讲解, 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以社会主义为基础来应用法律知识。而无论是启发式的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或其它教学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提高实际效果, 老师都可结合辩论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针对一个观点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 而在辩论之前先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 整理自己辩论观点所提出的问题等。课堂辩论教学的观点可在上一堂课结束时告知学生,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找资料, 同时需要注意分组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老师负责分组, 避免学生根据主观个人因素来选择观点的辩论小组。
三、改进教材丰富内容
目前很多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 其教育目标模糊不清, 看似覆盖了各个法理和法律知识, 但没有明确的起到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并且忽略了国际化这一点, 这与中国现代与未来发展的趋势相左。所以在教材的选择和创建上, 首先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思维模式, 即学生们对于社会主义法制的理解和想法。因不同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的认知有所不同, 所以在这方面选择的教材其目的可以说是为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法律运用意识, 并且内容上不能单一的是中国国内的法律知识, 还应加入国际性的法律知识。国内法律知识, 则是以社会主义发展为基础的法律相关理论知识和案例。在确定了国内法的内容后, 加入相应的国际法, 如: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这样一方面了解到了国际法律和气发展,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中西结合完善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明确中国法律未来的发展, 令学生可以真正的成为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需求的人才。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老师是直接与学生接触, 教授学生知识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并且老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 已制定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式, 这就需要法律基础课程的老师拥有一定的较强的综合素质。而为了提高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首先就要改变教学理念, 转变以往的以教材、课本为中心的应教育观念, 以及改变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 强调以“学生的思考、思想”为教学的中心。第二要提高法律基础课程老师在法律方面知识的全面性和专业性, 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 令老师的教学内容更加的专业和有说服力, 避免或减少老师无法详细解说学生提出的涉及到但并不完全属于该课程的问题。第三,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 而根据活动的参与人员可分为全校性质和专业科系性质。法律专业的老师们可以进行法律相关知识的研讨会, 及时更新和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 而全校性质的教学研讨会, 老师们则可以交流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 共同讨论新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
结语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律应用意识, 即以中国国情为基础, 社会主义发展为目标来建设完善的司法制度。其实效性则体现在学生未来利用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来促进和保障中国的发展, 所以老师在教学时应更加注重关于中国法律未来发展方面的教学, 不能单一的教授现代已有的法律基础课程相关的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而在这种快速发展的浪潮和变化过程中, 就要求中国的法制更加的健全。法律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也是一个国家安定发展的基础, 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法制的目标。法律基础课程则是在此基础上, 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法制的法律应用能力, 以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人才为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社会主义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健, 邹丹.高校法律基础课程现状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0年27期:252.
[2]易善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探讨[J].2011年02期:114-115.
12.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十二
日期: 2007-4-26 18:04:19 浏览: 267 来源: 学海网收集整理 作者: 泰兴职业高级中学 吴震峰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对的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关键词:机械基础;研究性学习;探究;创新
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是极富生机活力的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自然、社会和学科领域中发现问题并选择研究课题,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形成理念、提高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趣、习得方法的学习过程。它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应试条件下学生以单纯的接受教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笔者就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尝试了研究性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结合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学习兴趣可言,因而也就别谈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培养了。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尝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创设环境,在课程教学的章节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题,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获得成功”的乐趣。如在学习习近平面四杆机构知识时,知识点为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判别机构的类型、画机构受力图.我让学生根据知识点,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的方式归纳出机构运动简图和构件受力图的画法,判别机构的类型。课堂教学中布置学生设计三折叠伞的机构运动简图,通过小组研究讨论,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课后布置这样一个课题:
图示为一电炉的炉门,关闭的位置为E1,开启的位置为E2,试设计一四杆机构来操作该炉门。要求:1)明确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是什么?它是由什么样的机构演化而来的?2)该机构中存在曲柄吗?3)画出该机构的极位夹角;4)如何避免平面连杆机构的死点?5)机构设计方案如何实现优化?6)你还能想出其它的设计方案吗?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先让学生初步明确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后面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作好准备。当学生在近一周的准备、实施、讨论、查阅资料、教师指导等这些工作后,进行分组总结时,每组的总结报告都很精彩。虽设计方案相对粗糙,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生不仅实现了机构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突出了学科的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学习活动中05(4)班的汪黎明同学通过研究性学习中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方式克服了自身的语言障碍,赢得了学生们的一片掌声。课后,很多同学都围着我表示乐于上我的课,希望以后多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让他们能真正学到点东西,学习的内容与社会应用联系密切;二是能充分体现自我,在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了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三是也能从中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使他们之间学会合作交流,为今后走向社会,并能立足于社会打下基础。
二、结合学科特点,发掘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有利于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研究性学习围绕的问题一般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来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它远比学生在课堂和课本中所面临的世界更广阔、深远而且更生动。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知识。《机械基础》是基于实验(训)基础上的一门专业技能基础性学科,很多概念、机构都与实验(训)、实例有关。课堂教学中若能正确、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训)探究,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化解难点、理清思路,更好地掌握概念和规律等。如平面机构在折叠椅、折叠伞等方面的应用、极位夹角的绘制、四杆机构的应用等等,通过让学习观察、探索、讨论等方式去亲身体验和研究探索,最终让学生逐步弄清课程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并且能长期坚持下去,则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开端要选择课题,即提出问题。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是关键。因为,一方面,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运用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恰当的方法运用,就不可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能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也能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例如,在学习力的平移定理时,学生联想到人在单手骑自行车时平衡的情况,进而联系到大型机动车行驶中单手操纵的平衡问题,有学生提出用类似于铰链四杆机构的装置(主动力施加在摇杆)来代替力偶的作用;在学习非金属材料时学生联想到眼镜的材料;在研究上图示作业时学生能够提出炉门如何自身旋转180°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去解决问题,大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四、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而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及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一改传统被动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当学生选定研究课题后,自己收集并处理信息;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分析、归纳,同时进行讨论、交流、辩论既可以在学生间进行,也可以在师生间进行。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的综合性特点,鼓励学生开展学科间综合.如在学习绘制极位夹角、力在轴上投影时,学生就需要运用机械制图中的投影和作图法来完成;在设计炉门方案、解决国产农用点播机种子播种不流畅问题时,学生通过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查阅杂志、上网搜索等方式收集信息,把收集到的材料和调查研究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归类汇总,小组内或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并进行比较分析,思考那些信息有用,还有那些信息缺漏,找出与研究性学习题目相关联的信息材料,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这将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及信息的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激发了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传统教育中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期中、期终考试,即考试分数高,被称为好学生,否则就是差生。而研究性学习,在传统教材学习理解的基础上,注重过程考核,通过学生平时的积累和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现来综合评价学生。我是通过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记录下每一位学生自己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就某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及进行这项活动的心得体会、有待改进和提高的方方面面或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等来综合评价学生的。
每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学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时,会把社会、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当作主要渠道寻找信息,进行广泛的阅读,参与社会实践,他们主动地提出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不断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研究探索的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思维品质,对在研究性学习中突现的“灵感”或“创新”的想法或做法,也可以提出来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延伸,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欲望。因此他们能以积极创新的态度对待学习,用批判性思维方式来看待已有的文献资料,用创造性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去经营今后漫长的人生。
六、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在《机械基础》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课程教学研究中,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市场的了解和认识,增进了学生与本专业、行业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十三
董明晓1 李瑞川2 陈继文1 逢波1
(1.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1;2.山东五征集团,山东日照262300)
[摘要] 根据“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研究如何从让机器动起来的形象思维方式成功转型到只用数学公式表达机器运动的抽象思维方式,然后再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践化、工程化,实现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工程性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学生尽快掌握“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用控制论解决机械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控制论;思维方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 01-0055-03
引言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套控制理论,是经典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之初,注重的是理论教学,强调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学形式是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学内容以介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主,这使学生初步领悟到控制论的深奥,也领会到控制论的缜密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但是,由于学生的数理基础和机械工程专业背景有限,普遍感觉课程内容抽象,而且理论性太强,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和方法,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到在“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通过生活实例和典型工程案例巧妙地将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将无形的理论有形化,将缜密的证明过程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控制论的思维方式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实践问题,使该课程逐渐成为广受学生欢迎的实用性较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1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课程特点
14.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篇十四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它以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为基础, 为培养学生处理一般工程问题能力和学习有关后继课程打下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从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教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知识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初步具有分析、设计能力, 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以及参与技术改造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
(一)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的课程模式
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 确保了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课程内容。当然, 这并非意味着项目课程不包含知识和技能。事实上, 项目课程不可能不教学生知识和技能, 但这些知识和技能被看作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条件, 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建构, 而不是作为独立的课程内容。
(二) 项目课程是以项目为参照点组织内容的课程模式
尽管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课程内容, 但其课程内容组织并非围绕着一个个工作任务来进行, 而是围绕着基于典型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活动来进行。活动情境是项目课程的基本构成单位, 每一个活动情境又是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的。这是项目课程明显不同于任务本位课程之处, 也是对任务本位课程发展的关键之处。因此, 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两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没有工作任务分析, 项目课程开发就不能准确把握工作岗位要求, 课程内容选择也就缺乏依据;没有项目设计, 这种课程就只是任务本位课程, 也即能力本位课程, 而不具备项目课程的特征。只有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 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项目设计, 才能得到项目课程。
由此可知, 项目课程的开发, 工作任务分析是基础、活动情境设计是关键、项目设计是载体。
三、项目课程的设计思路
(一) 工作任务分析
对于传动设计, 其工作任务主要为:1.选择齿轮传动类型;2.选择齿轮材料;3.分析确定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 确定设计准则;4.齿轮传动的计算载荷和载荷系数;5.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和受力分析;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及许用接触应力;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齿形系数和许用弯曲应力;6.确定齿轮传动的设计参数、许用应力与精度;7.齿轮传动的受力分析和强度计算;8.齿轮的结构设计;9.带传动尤其是V带传动的选择;10.V带轮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带传动的安装、张紧和维护。
轴系设计其主要工作任务为:1.确定轴的用途;2.确定轴的材料;3.轴的结构设计;4.轴的强度计算、校验;3.滚动轴承的类型、尺寸的选择;4.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分析;5.滚动轴承的各项参数校验;6.轴承装置的设计:轴承的配置, 轴向紧固, 轴向位置的调整, 预紧, 润滑, 密封;7.根据传动需要, 确定联轴器的类型;8.校核所选联轴器的各项参数。
机械结构联结设计主要包括如下工作任务:1.螺纹联结、键联接、销联结的设计、选择及强度计算;2.螺纹联结、键联接、销联结的安装方法和工艺设计。
机械的润滑与密封, 其主要工作任务为:1、密封元件的选择;2、密封方法的选择;3、密封元件的安装、调试。
(二) 活动情境设计
1. 活动情境设计原则
(1) 确定本课程应予培养的职业能力, 做到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并重;
(2) 学习情境的内容要能涵盖所要传授的知识点;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 确定专业知识点目标;
(3) 结合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 按照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的原则, 确定专业知识点的编排,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 活动情境的设计应体现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特征, 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活动情境设计
以机械设计的工作任务为基础, 设计4个活动情境, 每个活动情境下涵盖了不同的工作任务。
学习情境1:减速器机械传动的设计通过圆柱齿轮的设计计算, 让学生熟悉齿轮失效形式、材料选择、热处理方法、各类齿轮受力分析和设计准则, 并掌握相应的齿轮的选用方法。通过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让学生熟悉带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特点、类型和应用;V带传动;V带轮的常用材料和结构;带传动的安装、张紧和维护;了解同步齿形带传动简介。
学习情境2:减速器轴系的设计计算通过减速器轴的设计计算, 让学生熟悉轴的材料及选择;轴的结构设计;轴强度的计算。通过减速器轴承的设计选择, 让学生熟悉轴承功用、类型;滑动轴承类型、结构;轴瓦的结构及材料;液体与非液体摩擦轴承简介;滚动轴承类型、特点、精度及代号;滚动轴承失效形式;滚动轴承组合设计。通过减速器输出端的联轴器的设计选择, 让学生熟悉联轴器的功用, 类型、结构、特点和选择;离合器主要类型及其结构。
学习情境3:减速器机械联结的设计通过螺纹联结、键联接、销联结的设计计算, 让学生熟悉机械零件的受力分析, 熟悉杆件拉压变形、剪切变形、挤压变形的强度计算, 熟悉螺纹联结、键联接、销联结的选用方法和工作原理, 并掌握相应联结的设计与安装方法和工艺要求。
学习情境4:减速器的润滑与密封通过减速器的润滑与密封的设计, 了解机械中有关润滑与密封的基本知识。
(三) 项目课程设计
项目设计应体现产品设计和生产活动的典型性, 基于对机械设计工作任务的分析和活动情境的设计, 确定选择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作为项目载体, 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估六步法, 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 将真实生产过程和产品融入教学全过程。
其结构如图所示: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和活动情境设计基础上所形成的机械设计项目课程, 其实质是按照典型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 对传统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分解、重构, 从而形成了全新的知识—工作过程知识, 这使得整个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职业性, 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克俊.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以“仓储管理”课程为例.职教论坛, 2009年第5期.
【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体会06-11
关于开放教育《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06-22
适合新形势要求的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09-11
机械学院关于教学评估的报告09-15
机械基础课程设置08-14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作业ZDD06-20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心得体会12-26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