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力评价体系(11篇)
1.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一
摘要:本文针对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的教学改革中,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评定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摸索,并利用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形成了从一门课程到一个专业的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在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取得一定效果。在教学改革中,如用旧的评价来衡量新的学习情境的教学方法,必定产生矛盾。只有发展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方法,使之成为教学改革的补充和扩展,才能有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要对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研究,首先我们需要对学习能力进行分析。什么是学习能力呢?简单地说,学习能力就是怎样学习的能力,就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概括化了的经验。学习能力是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决定了人在进行学习活动时的成效,决定了学习活动的成功机率。
学习能力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学习能力是通过其职业能力来体现的。即通过职业学院的整体性教育,使学生获得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工作方法能力、个人能力与社会能力。学习能力的评价应服务于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其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在这四个方面建立量化的专业技能指标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因此对高职教育来说,随着项目教学改革的深入,原来的学科教育评价体系已不适应现有的教育,因此建立一套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迫在眉睫。本课题主要是针对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通过对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量化,并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结合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工作中总结的经验,运用最新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成果,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如何衡量所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关键是需要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国外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建立了一套职业教育的模式。如美国cbe模式,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tafe模式,英国gnvq模式。此外,像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职业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中德国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是当前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开发的课程在实施教学时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旨在培养企业所关注的学生的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许多国家都在学习、借鉴并进行本土化应用。
针对学习能力的内涵,国外一些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当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b.s.bloom)提出“掌握学习”的模式。该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教学条件,一个人能学习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习[1]”。澳大利亚教育学家比格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元学习理论”[2]。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元学习能力主要包括:第一,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有效的选择能力;第三,独特的创造能力;第四,自制能力;第五,合作学习能力。
在国内,许多机构、院校、学者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如姜大源教授主编的《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一书中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院校的学习完成一个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的过程,每一过程都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马树超和郭扬在《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非凡成就和经验》一文中指出:质量保障和监控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是对提高高职教育水平的有力促进。山西煤炭职院的马保仙在《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文中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陈利荣、黄道平、许宪国等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监控的方法以及职业素质教育的加强等进行了探讨。实践探索层面,如上海商业职院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研究总结报告中上提出了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能力培养目标应采取多层能力结构的观点。这些理论与探索对我们深入研究如何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提供了基础与参考价值。
但是我们发现,这些研究和实践都未能从根本上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中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对于如何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与标准。
2.研究意义及价值
2.1选题意义
①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推行高职高专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是在传统的教室里面进行的,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由传统教室转向教授与实训一体化的课堂,系统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使高职院校能更全面的监控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
②有助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会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从注重内容教学转向注重过程的教学,使广大高职院校更有信心开展教学改革。
③有助于我国高职高专的横向交流。在建立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探索中,高职高专学校不但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也需要相互之间展开良好的交流与合作。
2.2研究价值
以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内涵研究为切入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为载体,结合相关教学理念,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并逐步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旨在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培养质量服务。本课题还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主要是该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效果提供标尺,通过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以此来衡量改革的可行性。
3.研究目标、内容和假设
3.1研究目标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在调查了解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按照项目教学法的模式构建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2研究内容
(1)通过企业调研补充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内涵。
(2)实施项目教学法完善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
(3)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方法。
3.3研究假设
本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性
学生学习能力,在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职业能力来反映,如何提高职业能力是现在高职院校正在深入的教学改革,但没有相应与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职业能力的提高无法量化,也不成体系。
(2)标准性
完善考核标准,实施科学化考核。建立起适应高职学生提高技能和职业素质需要的、满足职业资格考核教学评价体系
(3)发展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是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应针对行业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要求,根据教育教学的`特点,考虑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趋势,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相配套的考核大纲、题库及教材等,使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齐头并进,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核一体化。
4.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4.1研究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在电气工程系的电机与电器专业推广已有二年多,特别是在省级精品课程《plc及其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按六步法来实施,同学们这样的学习能充分他们自己学习的积极性,效果良好。但我们的评价只是针对这某一个学习领域具体的评价。并不成体系。如何使一个专业的评价标准形成体系,服务于项目教学,促进和发展同学们的职业能力,以人为本,让他们在社会中有一技傍身,这是我们的研究思路。
4.2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文件、文献、专著,寻求课题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使用问卷调查、现场考察、个别访谈等方式,广泛调查省内外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现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
(3)行动研究法:以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教学为例,在课程考核中进行学习能力全面评价,并不断总结完善,提供一个较为成熟的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的案例。
(4)跟踪法:对毕业回访,根据他们在工作后的体会,让他们来对教学提出建议。特别是教学以及评价与现实企业的要求的差距,以便完善教学和评价体系。
4.3技术路线
以“一线双轨三段”为技术路线。即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为主线,实行实践行为探讨和理论建设研究双轨并进的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实施,第一阶段,调查研究,进行理性的分析比较,构建框架;第二阶段,以2009级电机与电器专业课程为试点,将理论和框架用于实践;第三阶段,推广成果,归纳、总结、提炼。
4.4实施步骤
(1)起步阶段
成立课题组,收集国内外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查阅各种文献,整理课题资料,完成课题申报。
(2)构建体系和实施阶段
课题立项,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分工、确立课题研究内容,逐步构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并运用到电机与电器专业的教学中。
(3)验收成果阶段
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实施,对所建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进行补充、完善,做好课题结题鉴定的准备工作,完成研究报告。
5.结束语
在教学改革中,笔者通过建立与之配套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
(1)以职业技术学院电机与电器专业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方法,填补这类研究领域的空缺,为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专业设置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依据或借鉴、参考。
(2)提出根据专业方向的先进性和职业技术学院的行业特点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3)为构建在当前高职教育中比较完善的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太刚.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邓志革.职业素质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4]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5]陈霞.高职学生元学习能力培育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6]雷正光.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三个层面及其可借鉴的若干经验[j].外国教育资料,,(1).
[7]许宪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培养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8]北京高校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专家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0,(3).
[9]郭唯.职业教育应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j].职业教育,2007,(18).
[10]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2003.
2.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二
一、评价内容的立体化
这里所说的“立体化评价”是我们依据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规划的作文评价内容的基本框架。
“立体评价”意在强调两个层面的特点:
其一, 从宏观上讲, 我们除了要关注学生获得写作知识和技能之外, 还要重视文本以外的过程和方法及流露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 但新型的发展性作文评价关注得更多的是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传统评价过于关注结果, 面向“过去”, 忽视了被评价者在活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 忽视了对日常学习活动的评价, 缺少对思维过程的评价, 导致学生重视结论忽视过程, 不能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 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不利于良好品质的形成, 限制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新课标之所以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因为中学生尚处在青春萌动阶段, 各方面还不成熟, 思想上极易波动。 教师以心灵建筑师的身份参与其中, 一方面可以为其“排忧解难”, 疏通“淤塞”, 另一方面有利于陶冶情操, 有利于良好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完善, 以尽教师“传道、受业、解惑”之职。 此外, 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 从评价的整体性来看, 还应包括素材的积累、 创新的程度、 修改的质量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重素材的积累, 才能克服现今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的现象, 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只有重创新的程度, 才会逐渐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升华, 进而成为创新型人才;好文章大多是改出来的, 只有重视修改的质量, 才能让学生在反复摸索中掌控方向, 学会前行。 这样建立的才是一个多方兼顾的动态评价体系。
其二, 微观上, 关于学生写作能力的评价不应该只针对他的课内外习作或考试作文, 还应该将其范围扩大到平时与作文学习有关的一切学习成果, 如日记、周记、随笔、读书笔记, 甚至是凡人睿语。 新课标建议, 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还包括对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这些日记、 周记等学习成果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体现, 要把它们视为对学生的评价因素之一。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作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 它是针对作文教学中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而言的, 指的是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的某一方面进行单一的教师评价, 而应该用宏观的视角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单调、苍白的单一教师评价很难扩大学生想象的空间。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强调写作主体的参与、互动, 强调写作过程中自评与他评的结合, 这样既体现了对主体的尊重, 又畅通了信息反馈渠道, 实现了评价信息的多元化、多向化。
新的评价机制在评价过程中有意识地不断扩大评价主体, 多方参与, 每个人的评价侧重点和层次性有所不同。 这样既提高了被评价者的主体地位, 将评价活动变成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 又在相互沟通中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有助于评价者在评价中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 帮助其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其不断反思、改进, 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评价标准层次化
由于中学生在认知水平、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发展潜能、个性特长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不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就存在很大差异, 因此, 评价的标准应该有层次性。 在评价中, 要坚持个体化和多元化的原则, 每次训练把相对突出的能力训练点作为评价的重点。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客观准确地把握不同学生的特点, 要因人、因文而异, 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尽量增加几把评判的尺子, 而不要按整齐划一的标准衡量。 正如著名教师张万化所说:“不要用经验作为评价未来的唯一准绳, 不要因为我们的迟钝否定儿童新奇的故事, 不要过分强调合理性而扼杀孩子大胆新奇的想象。 ”有经验的教师会像沙里淘金那样, 含着希望, 耐着性子, 用“显微镜”和“放大镜”捕捉那些“一无”中的“是处”, 一经发现, 便立刻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赞扬, 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写作热情。
四、评价效应的互动性
3.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三
【关键词】中医高等院校 临床专业 科技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人才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可以有效推动科技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从而为提高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可靠保障。
一、中医高等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高校承担着科研及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新形势下,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特色和优势,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与先进的技术,融合现代医药经验,不断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创新产品,促使我国中医药研究开发能力和生产水平的提高。科教兴国,要提高中医药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加强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容乐观,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不重视科研实践活动,这不仅束缚了个人的发展,同时还浪费了科研资源,约束了中医学的发展。
二、中医高等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中医高等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要科学、合理、全面,遵循导向性、系统整体性、动态连续性等原则。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具有导向性,能向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传达“应该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等导向性信息,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指导,引导高校实现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具有系统整体性,要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为核心,各指标之间既独立,也要保持相互联系,使评价体系尽量完善,全面地对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此外,由于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尽量做到动态和静态相结合,能够客观反映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以及发展潜力等[1]。
(二)中医高等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导向性、系统整体性、动态连续性等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关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有关研究成果,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起本套临床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2]。本套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45个三级指标构成。4个一级指标包括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又可称为科技创新实力,该指标反映了学生对创新资源的利用以及将资源转化为科技成果、创造价值的能力,体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际水平。而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科技创新投入能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这三者代表的是科技创新潜力,反映的是学生科技创新的基础素质、资源优势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潜在能力以及发展空间等。
三、对本套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评价
对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全面分析,从科技创新基础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创新外界环境支持能力等方面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以全面反映当前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依据。本套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特点,不仅包括了科技创新的投入及产出能力,还综合分析了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其次本套评价体系可操作性强,所有的指标均可量化通过现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检索获取,避免了一些指标难以量化,的问题,评价指标简明、扼要,应用方便、容易操作。由于本套体系考虑到不同区域及类型的中医院校存在差异,选取指标均为各高校临床专业共有,确保了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可推广应用与借鉴。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评价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基础,为高校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更好地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多数高校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但由于不同类型及区域的医学院校要承担的科研内容及特点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也要做出适当调整,不断完善,从而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提供理论指导,促使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国家战略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特布沁,敖敦图雅,侯峰,程立新,吴岩.浅谈建立高等医学院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A]. 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 2010.
4.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四
论文关键词:教学能力 评价标准体系 研究 美国国家教师资格测试
论文摘要:教师课堂表现评价是美国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它通过一个以19项标准构成的评价体系、三种不同的考核方式对新任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全方位的评估。该评价体系以“学生”为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教师在真实课堂情境内的表现是评价的唯一依据。
美国国家教师资格测试(即普瑞克西斯考试)是通过教师课堂表现评价(Praxis series III:Class Performance Assess-ments)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察,该评价包括初审,即审查教师教案、讲课录像带、学生成绩等资料;听课,即观察教师语言、神态、教学技巧、教学结果和学生反应;访谈,即与教师谈话三项内容。该评价规定考试对象是通过前两项测试、并在实际课堂中教学I-2年的新任教师,考察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教育考试服务中心围绕考脚氏戈和考试目的专门设计的刻币教学能力评价标准(ASSPSSCIlent Criteria)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考核。本文试图对这一标准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形成
在美国以“标准驱动(Standards Driven )”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改革浪潮影响下,制定严格、完善的标准体系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教学能力始建于1990年,经过了教师职业分析、国家需求分析、实践调查等一系列分析研究,征求教育专家、教育研究人员和州政府部门的意见,最后由国家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指导完成。
1991年7月,经修改完善的评价体系出台。此评估体系不但增加了评分标准、信息收集表、评估人培训材料等,评估人培训项目也在逐渐成熟,评估体系在德拉威尔和明尼苏达州开始大规模使用。1992年9月,教师教学能力标准评价标准最终定稿,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描述
评价体系针对教师课堂表现评价、课前初审、听课和课后访谈三个考试阶段设置了19项标准,每一个标准对应设置了4-6个相关问题,帮助评估者判断教师表现,我们称为“提示问题”。评估者根据教师回答或者自己的观察对每项标准的达成情况打分,分数从低到高设有五档:1分、1.5分、2分、2.5分、3分,所有的分数加在一起为候选人总分。下表为评价体系的考试形式、考试标准和提示问题对应表:
三、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主要特点
经过对标准体系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一评价体系有如下特点:
1.以教师在真实课堂内的表现为唯一评价依据
体系的设计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只能通过课堂教学反映出来,实践中的课堂教学呈现一部分是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材料,另一部分是通过评价者的观察。另外,教师在真实的课堂中授课,课堂上的学生是教师接触过的,避免了教师的紧张情绪对教学的影响,使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实际教学水平。
2.以“学生”为本设计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
教师课堂表现评价的主要日的在于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能力,而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与学生的表现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成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课堂表现评价的各项标准设计都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感受对课堂教学进行分解和描述;在实际考察过程中,评估者通过面试、观察、访谈等形式,以教师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经历的认识、对学生课堂表现的把握和对学生的成绩思考为基础,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
3.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完整,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教学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19项标准自觉地贯穿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部过程,它以一堂课为线索,设计了所有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是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每项标准的问题丰富而详尽,以教师对提示问题的反应或回答作为标准是否达到评价工具的做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5.多元学生评价体系 篇五
一、适应教育发展需要 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建立新的评价体制适应时代的要求,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以测试为评价的唯一形式,忽视人文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运用。而教育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发展的活动过程,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作出判断和决定,由此产生相应的教育评价。传统的评价体制必然被现代的教育体制所淘汰,必须建立一个适应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诱发广泛的兴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我校经过不断探索,初步建立了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多项评价内容;有学生、教师、家长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定期评与不定期评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生评价机制。基本实现了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手段与方式的多元化。
二、根据学生生活实际 体现多元评价特点
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集中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学生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学生的发展需要目标,需要引导,需要激励。在实施多元性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多元性评价必须贴近学生实际。只有明确学生发展的目标和方
向,才能确定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才能不断反思并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多元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多元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未来,所以,了解学生现在的状态不是为了给学生下一个结论或是给学生排队,而是用于分析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多元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方向,构成了评价的基本依据,我们确定的目标主要来自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新课程标准,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填写好学生《素质报告书》,建好《学生成长记录册》。通过两项评价,把学生的表现和成长过程记录下来,使评价更具有真实性。
2.多元性评价必须注重评价过程。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
多元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学生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学生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认识更为重要。他们在自评、互评和他评的过程中不断发扬长处,纠正不足,实现了发展、进步和提高的目标。
3.多元性评价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多元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认真把握学生多元性评价的每一个环节。
4.多元性评价必须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多元性评价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相结合的过程。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不断完善多元化评价
开放式的多元化评价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由其他人代替。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课堂教学可以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再由学生自己思考、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这种新旧知识的整合。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根据多元性评价体系要求设计课堂教学。
1.在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都应用在让学生自己讲,合作讨论、辩论等活动上,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角色由过去的课堂独裁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
2.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讲授要生活化,情境化。过去灌输书本知识的“空对空”模式应转变为设置合理的情境,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情境。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学生才有话好讲。
在课堂上教师努力创设情境,身边的社会情景在课堂上重现,引发学生“说”的欲望。把抽象的知识拉到身边的现实生活中,这无形中为学生搭建一个“梯子”,解决了学生的“困难”。
3.尽量消除人为设定的框框,发散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尽可能设计灵活性问题,少给学生的思维设定框框,避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散。良好的设疑,加之教师的及时引导,给学生思维以自由,打破了框框,课堂就会呈现出绚丽的亮点,学生的回答也会凸显出个性魅力色彩。 所以我们平时上课时也尽量不要人为地给学生设定框框,在学生发表意见时,教师不提前“暴露”自己的立场,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讲出个性化的思想和语言来,从而体现出学生作为个体的独特性。
6.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建议 篇六
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师生发展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扭转单纯依据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主要标准评价、奖惩学校的现象,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结合、导向与激励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多种途径,广泛收集各方面的评价信息,对学校做出全面、科学、客观评价。
二、评价的主要内容比较全面
《评价体系》内容由办学条件、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素质教育、体育卫生、办学特色、教育科研等指标组成。办学条件是办学水平的重要基础。
1.教学工作。教学效果是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把育人质量作为评价重点。小学重点考察在校生的巩固率,要以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情况,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及格率、良好率、优秀率,学生视力不良率(近视新发病率)等为重点,突出对中小学生运动与健康的评价。要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和参与学校经常性的艺术、科技、等活动情况列入评价内容,符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加特长的人才。
2.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办学水平的特色体现。办学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貌,要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和课程体系支撑,在校园文化、教育教学等方面充分体现,有运行机制、经费、设施等条件保障,得到师生的普遍认同和学生广泛参与,取得一定成果并在社会上有较大影响。
3、德育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主要考察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和治校理念;教师职业道德;教师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的提升等专业发展情况;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等。
4、教育科研。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提高,教育科研在教育中的作用便逐渐显露出来,但如今的小学教育科研的现状与整个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有着明显的不协调。小学教育科研不是一个创新知识的过程,而是科研者的一个学习和进修的过程。 “科研”是小学教师的一个最好的学习和进修的形式。教师素质提高的最有效最能与时俱进的形式是“科研”,因此教师的“教育科研”成为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瓶颈”。 因此,在我们研究和颁布对中小学教师评价新体系时,真正考虑到了“科研”所占的比重,比重应该占多大等问题。 只有彻底认清教育科研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摆正科研机构的位置,克服现存科研中的种植涣记阆颍⊙Ы逃蒲胁呕嵊姓嬲南M⊙Ы逃母母镉敕⒄共呕嵊型黄菩越埂
三、评价原则科学、客观
本次评价学校,督导评价是手段,促进发展是目的。在评价中能做到有章可循,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原则性。主要遵循下列原则:1.规范性原则
2、导向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客观性原则5、自主性原则6、发展性原则。这些原则有助于指导学校工作,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评价方法行之有效
上级领导来校评价时能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1、听取汇报2、随机听课3、察看现场4、抽样测查5、座谈问卷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全面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保证各种信息的真实可靠。学校办学水平的年度评价结果是对学校工作进行考核、奖惩的主要依据,0 为学校今后向更高、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五、存在问题与困惑
1.由于市级和县级学校的办学条件有明显差别,各项硬件建设不均衡。比如,育苗小学的学生计算机还是1980年购置的台式电脑,由于年久,运行速度慢,出现故障率极高。且离上级要求的小学生机12:1的标准很远很远。
2、近年来由于部分乡村学校的相继倒闭,农村学生的涌入,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生源的增加带来了教室的短缺。小学班容量要求不超过45人,从目前来看难以实现。
7.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七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前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专业型创新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作为创新教育实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创新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一个科学、有效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不仅能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客观、全面的认识, 还能通过它的监控、反馈功能, 对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做出指导, 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激励导向功能, 鼓励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达到在大学生中普及创新教育的目的。
当前, 我国各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种类繁多的科技创新活动, 但大多数院校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和具备的创新素质能力并没有科学、合理的评价。而我国传统教育中的评价体系, 大多采用考试的形式, 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 重定量评价、轻定性评价的问题, 其评价形式僵化, 评价指标单一, 并不适用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这种情况, 构建一个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作为评价主体, 采用科学指标体系和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创新能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 富于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和探索精神, 能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要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 所构建的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统一。评价体系既要突出不同类别专业的特点, 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 系统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但要体现多样性, 更要注重各指标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 (3) 阶段性和终结性相统一。评价体系既要包含终结性评价, 更应注重能反映学生创新能力成长过程的阶段性评价。
(二) 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构成
评价体系的基本组成元素是评价指标。要构建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 就必须对评价指标进行科学的选取和分析。确定评价指标的流程如下:
步骤1:在对相关文献进行解读、梳理的基础上, 结合工科类专业的特点, 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45种创新能力评价元素作为备选指标。
步骤2:以问卷调查的形式, 对总计100位评价主体 (包括学校、企业、学生三方) 进行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92份。归纳整理有效问卷, 从中筛选32种认同率高的元素作为评价指标。
步骤3:通过计算项目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 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α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调查问卷的题目数, Si为第i题所得分数的方差, S为调查问卷总得分的方差。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数据统计, 计算出本次调查的系数α为0.931, 说明其具有较高的信任水平和内部一致性。
步骤4:采用专家调查法, 邀请学校教授和企业高工总计10位专家共同分析研究, 对选定的32项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归纳, 构建包含三级指标的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该指标体系包含2项一级指标、7项二级指标、32项三级指标。专家一致认为, 通过这些指标, 首先能反映出学生是否具备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内在动力源泉、创新人格品质和创新思维素质, 其次它基本涵盖了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 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创新实践历程、创新技能状况和取得的创新成果, 同时该指标体系也能体现出学校、企业对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引导方向。
(三) 应用ANP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
在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后, 必须确定各评价指标的具体权重。权重是一个相对概念, 指标的权重表示了该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指标权重的取值在0~1之间, 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总和为1。确定权重数值的方法有很多, 考虑到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间具有的依存性和反馈性, 选取网络层次分析法 (ANP) 来确定指标权重。
网络层次分析法 (ANP) 介绍 网络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是萨迪 (T L Saaty) 教授于1996年提出的一种适应非独立递阶层次结构的决策方法, 它是在层次分析法 (AHP) 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新型决策方法。AHP方法在分析问题时, 将指标体系视为一个内部元素彼此独立的递阶层次结构。而ANP方法是在AHP方法的基础上, 不仅考虑系统中的层级关系, 同时考虑到同一层次中各指标或相邻层次间各指标的相互影响, 将系统内部各指标的关系用网络结构来表示, 应用“超矩阵”对有相互影响关系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求出其混合权重。很显然, 大学生创新能力各评价指标, 如知识技能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新活动成果等指标间具有较复杂的依存性和反馈性, 应该选用ANP方法来确定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 以提高指标权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ANP结构 ANP结构将系统指标划分为控制层和网络层两大部分。控制层是第一部分, 包括目标层和决策准则。这一层的各准则被认为是彼此独立, 且只受目标层支配的。因此, 控制层中每个准则的权重可用AHP方法获得。在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 创新能力是目标, 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这两个一级指标相互独立, 与目标共同构成控制层。网络层是第二部分, 它由受控制层支配的元素组组成, 元素组之间可以是独立、相互依存或反馈的关系。而同一元素组中的元素或不同元素组中的元素也可为相互独立、依存、支配与反支配的关系。图1为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ANP基本结构, 其中三级指标因数量较多, 其关系并未列出。
运用AN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步骤1:分析元素组之间和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构建基于ANP方法的网络结构模型如图1, 其中用单向和双向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反馈关系。步骤2:根据网络结构模型中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构建专家测评判断表, 采用如表2所示AHP方法中的1-9标度方法, 对存在相互影响关系的各元素和元素组进行两两判断比较, 来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程度。步骤3:根据专家按照1-9标度法的打分构造判断矩阵。步骤4: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校验, 当一致性比率CR<0.1时, 认为通过了一致性判断。步骤5:整合各指标元素间的判断矩阵, 形成超矩阵。步骤6:运用AHP算法中的“和法”对超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到加权超矩阵。步骤7:求出加权超矩阵幂方的极限, 如果极限值收敛且唯一, 并且各列向量完全相同, 则该列向量即为所有元素相对于目标的综合权重向量。
使用ANP应用软件计算指标权重 通过专家测评判断表所构成的加权超矩阵来计算指标权重虽然可行, 但实际的运算求解过程是非常复杂而繁琐的。因此, 对权重的分析计算借助于Super Decisions软件 (简称SD软件) 来进行。SD软件基于ANP理论, 它成功地实现了ANP运算的计算机程序化, 是国际公认的求解ANP模型的最有力工具。使用SD软件进行建模、运算, 最终得到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如上页表1所示。
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的建立
(一) 评价信息平台的模块结构
为了使创新能力的评价工作更加客观、科学和便于操作, 需要搭建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1) 评价指标设置模块。由系统管理员根据学校、企业的具体情况和专家意见, 动态调整评价体系的指标结构。 (2) 专家测评模块。方便专家对权重测评判断表进行打分, 由管理员将判断结果整理输入SD软件, 并得到各指标权重。 (3) 客观成绩导入模块。对于指标中学生取得的学科成绩、技能证书、竞赛成果等客观成绩, 由管理员通过学校的教务、科研系统直接导入。 (4) 主观成绩打分模块。对于指标中创新精神方面的主观因素成绩, 由三方评价主体自主打分, 并按比例得出综合成绩。 (5) 评价结果处理模块。通过以上的主客观指标成绩乘以相应权重, 得到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成绩。同时, 以图表比较的形式指出学生本人在创新能力上的不足之处;并对同班学生进行横向比较, 对不同届学生进行纵向比较, 实现评价体系的监控反馈和激励导向的作用。
(二) 评价信息平台的应用实例
应用建立的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信息平台, 对苏州市职业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11届共156位毕业生进行评价, 得到的二级评价指标平均得分如下页表3所示。
将各项二级指标实际成绩相加得到该届机制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总分为72.81分, 说明创新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而通过指标的得分比例可以看到,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是较强的, 创新思维是灵活的, 知识基础较扎实, 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能, 但创新实践能力和取得的创新成果较为薄弱, 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强校企融合、完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为学生提供更系统的创新技能训练。
如何实施改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之一。通过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将网络层次分析法引入到评价体系的模型构建中, 能较为科学准确地对学生创新能力做出评价。这样, 不但能激励专业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的脱颖而出, 更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与普及, 具有良好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封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16) .
[3]张继德.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 (10) .
[4]Saaty T L.Decision Making with Dependence and Feed-back: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M].Pittsburgh, PA:RWS Publications, 1996:88-97.
[5]梁燕, 耿燕, 林玉伟, 李相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5) .
[6]王莲芬, 蔡海鸥.网络分析法 (ANP) 的理论与算法:决策科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1.
8.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八
摘 要:顶岗实习是提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教学环节。顶岗实习的质量评价必须以学生能力为本位,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本文探讨了建立校企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客观评价学生顶岗实习效果,全面提升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
关键词:能力本位 顶岗实习 多元评价
2014年3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即将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和学术性人才两种高考模式,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也是国家更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着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操作技能、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数量逐年提高。然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却未做到与培养规模和数量同步提升。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与高职毕业生的质量严重背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不匹配,岗位稳定性和工作连续性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以上问题的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效果。
目前,主管部门虽已着手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高职教育改革,以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职业能力产生重大影响的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并未同步跟进。特别是在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提升最为重要的顶岗实习阶段,质量评价仍采用与普通高等院校类似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采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以及实习报告三个评价指标。三个指标过于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忽视工作能力的考核,从而导致高职教育改革的成效并不显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笔者通过多年来对顶岗实习单位和毕业生从业情况的持续跟踪调查和全面研究,认为有必要对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基于学生能力培养,重点突出以下四方面的体系架构。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什么?学校要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搞清了、理顺了,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的方法、标准和培养结果等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科学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是从顶岗实习职业能力培养过程管理与评价的重要而又关键的抓手,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科学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的制定必须紧紧结合专业知识和岗位实际,由学校主导,邀请企业全过程参与,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由学校和实习企业共同制定,形成学校、企业相互渗透开展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用专业知识科学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用实际操作检验所学知识,使知识在实习中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专业技能标准一旦制定,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并根据实习条件的不断变化予以充实和完善。专业技能标准一旦制定,应在校企双方备案,以注重标准的权威性,减少执行的随意性。
二、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的科学管理
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是学生技能和职业素质形成和提高的过程。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不断加强顶岗实习能力培养的过程管理,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科学引入考核评价机制,是实现顶岗实习培养目标的必要手段。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标准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加强顶岗实习能力的过程管理。
1.企业指导教师的现场管理
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应该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专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生产环境中熟悉岗位要求,学习相关技能的操作规范,完成岗位任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指导教师应结合岗位生产实际,教会学生如何在生产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企业指导教师是学生完成顶岗实习任务的指导者、管理者与监督者,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和严格要求,不仅负责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文明实习、安全生产的教育,还要认真做好学生的考勤和顶岗实习成绩评价工作,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形成有机统一,进而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顶岗实习网络系统的平台管理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特点是点多面广、学生分散、管理难度大。借助顶岗实习系统网络管理平台具有的便捷性、及时性、互动性特点,可有效地实现顶岗实习过程的实时化、科学化管理。顶岗实习系统网络管理平台设置有实习文件、实习小结、实习问卷、实习巡查、实习总结、实习鉴定、实习交流与指导等窗口。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即时提交文件,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指导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储存优势将学生顶岗实习的全过程信息展现出来,了解学生顶岗实习的工作状态,实现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全员化指导和过程化管理,从而使指导教师对学生顶岗实习过程进行考核与评价成为可能。
三、注重顶岗实习成绩的科学评价指标
为科学把握并准确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成绩,使评价指标切合实际并起到引领和促进顶岗实习工作的作用,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
1.职业道德与劳动纪律
顶岗实习的目的除了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塑造学生作为现代职业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专业技能人才的自律、自尊、守纪的基本品质和责任担当。工作就是一种责任,企业青睐具有强烈责任心的员工,也只有那些具有强烈责任担当的员工才能在职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考核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要把符合职业道德、遵守劳动纪律因素纳入考核内容,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充满竞争的职业环境。
2.专业素养与岗位技能
学生顶岗实习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掌握岗位技能,提升职业能力。学生的实习岗位工作是在企业教师指导与监督下完成的,可以从掌握岗位规范要求、具备基本专业知识、是否胜任岗位工作、工作质量等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应该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以岗位知识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岗位技术标准为规范,主要由校企共同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实施。为使评价更具客观性,条件允许时应实行指导与评定分离的方式,以求评定结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endprint
3.实习日志与实习总结
顶岗实习之初,学校为每名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发一本顶岗实习记录本,要求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志,每月撰写实习小结,将其作为学生实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并形成制度。实习总结是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撰写的实习日志和实习小结为基础,全面回顾实习体会,总结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收获,提炼顶岗实习成果。一份好的实习总结还应包括对岗位技能的深入思考和思考之后提出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实习总结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素质的全面提升。实习总结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学校不断加强和改进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工作,细化专业技能标准,优化顶岗实习方案,都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四、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客观、开放的学生顶岗实习评价体系极为重要。顶岗实习成绩是学生通过顶岗实习锻炼所掌握的专业技能的最终反映,也是衡量顶岗实习效果的主要指标。能否做到准确评价顶岗实习成绩,将直接影响到顶岗实习效果评判的公正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表明,只有坚持综合评价的原则,构建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的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成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协调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用人单位选贤纳才的风向标。
高职顶岗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以顶岗实习的综合效果为参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做到职业道德、劳动纪律、专业素养、岗位技能、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全方位的考核,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性质,设置可量化的考核点,如掌握岗位规范要求、具备的专业知识、是否胜任岗位工作、岗位工作质量等级等,由企业指导教师给予鉴定和评价。为使评价更具客观性,不同专业必须根据专业技能标准,为每一项指标确定一个评分标准,以便于企业指导教师评价时进行操作。 顶岗实习日志和顶岗实习报告、网络平台的交流沟通和实际检查情况等内容则由学校指导教师进行评价。两者采用权重系数法进行成绩计算,综合评定出学生的最终顶岗实习成绩,从而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总之,高职顶岗实习的多元评价考核过程是:方案共定,实现育人与生产的融合,为校企合作评价奠定基础;过程共管,实施校企合作立体监管,收集评价的第一手资料;质量共测,实现多元评价机制;信息共享,完成校企多向反馈任务,达到校企良性互动、促进质量提高的目的。同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是实现能力本位教育目标、社会对职业能力新要求和骨干院校建设规划的重要保障。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环节的顶岗实习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和运用也会日趋完善。笔者以多年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对这一评价体系提出一家之见,盼与热心高职教育的同仁分享见解、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刁洪斌.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生顶岗实习评价模式[J].职教论坛,2010(11).
[2]杨琼.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9).
[3]徐新玉.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时空.2011(2).
[4]孙百鸣.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
9.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篇九
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决定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的评价体系几乎都是复制了普通高校的评价方法,致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自己的特点,无法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应该为企业一线的生产、销售、服务和管理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普通高等学校还需要担负起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的功能,但是高职院校不应该与普通高等学校一样负担如此多的功能,高职教育就是应该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每一个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有适应经济社会的技能。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该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而不是照搬照抄普通本科的评价方法,才能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从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现状,结合高职院校学业评价特点与当前经济社会对高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要求,构建适合高职教育及人才培养要求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评价体系的现状分析
1.1 评价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距甚远许多高职院校的考核评价都是依据书本知识,并不能体现企业岗位需要的技能,比如说一位学生的《市场营销》课程得到了很高的分数,但是并不能说明这位学生有了很强的市场营销的能力,同样一位同学的《管理学基础》得到了很高的分数并不意味着该同学就有了很强的管理能力。这样的结果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因为学习成绩并不能最终转化为自己进入社会后的技能,所以学生没有学习的动力。企业在进行招聘录用学生时也不注重学生的学业情况,学生学业评价的成了教师自编自导的一场戏。
1.2 评价主体以任课教师为主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评价主要有任课老师评价,学生往往是作为被评价的客体被动参与,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收到了很大的限制。然而,教师真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一个班级少则三十几人,多则五十人以上,很多时候任课老师连学生的姓名都叫不出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是通过几次作业,几次测验,怎么可能对学生学习情况作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而且许多教师并没有企业实际的一线生产、销售、管理和服务的经验,所以老师的判断标准并不能代表这个岗位能力素质的实际需要,在这样的判断标准下高职院校是无法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的人才的。没有企业参与的评价结果往往不符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企业的工作,因此不受企业欢迎。
1.3 评价方式以考试为主对于高职学生的评价方式也照搬了普通本科的模式—— — 以考试为主,当然也会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期中考试成绩来确定最后的综合得分。单纯的纸笔考试,固定不变的程式化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解答题,所考查的只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很难预测学生将来在工作上的发展。高职学生面临的更多的是实际操作问题,培养的主要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解答。抽象的习题。不管是平时表现,还是期中,期末考试这一些评价的方式都没有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联系起来,就是要培养具有一线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以上的评价方式都没有为高职人才培养目的服务,只是以不同形式考核学生记忆的能力。我们都知道高职学生都是高考中的“失败者”,所以闭卷考试并不是他们的所长,这种评价形式往往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而且考试这种评价方式扼杀了高职学生宝贵的思想开放、勇于冒险、敢于挑战常规的创新精神。高职学生学业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学生学业评价体系首先要有正确的评价评价理念,高职学业评价体系必须服务于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评价体系主要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运用四个方面进行。
2.1 明确“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评价理念高职教育是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型人才,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适度即可,更加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业评价的不是评价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要评价学生把将多少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的技能。以工商管理专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例,能够背诵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特点等等理论知识相比,不如够处理好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关系,有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懂得理解他人的需要。
2.2 结合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确定评价内容依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与标准求密切结合。要本着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全而提高的原则设计试题,使评价内容科学化、人性化,以便于评价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在测量学生的应用技能和综合素质,要避免过分强调学科理论体系而轻视实践教学的倾向,力争做到既考核课业知识,又考核知识转化的能力和素质,充分体现应知、应会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业评价真正成为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2.3 完善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仅仅由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显然是不够,应进一步完善评价的主体,并确定不同主体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首先应该进入评价体系的主体是企业专家和行业专家,因为高职学生未来是要为企业服务,所以企业对于学生学业的评价至关重要,将企业专家纳入学业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未来学生的就业;其次,应该进入评价主体的是学生家长,学生是每个家庭的未来,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将对这个家庭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家长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高职院校要充分地听取家长的诉求,为每个家庭培养品行良好、技能过硬的下一代。
2.4 丰富考核方式方法加强考核的方式方法的研究对学业考核改革尤为重要,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不同的课程及内容选择考试方式,改变单一的笔试闭卷的考试形式,探索立体化、开放式的多样化考核模式。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笔试与口试、面试相结合。如可结合课程要求及特点,把讨论、答辩、演讲、自述、知识竞赛等方式作为考核形式,以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考试与职业证书结合的考核形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环节考核学生职业技能。三是积极创造条件,采用现代化的考试手段,实施智能化考核。2.5 评价结果的多方面运用除了将评价的结果运用于学生的学籍管理以外,学生的学业评价结果还应该有更多的运用。对于学生评价结果应详细的反馈给学生、家长、企业专家,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同时,学生的评价结果也是教师自我评价的依据,是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资料。多元学业评价模式
在《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企业生产岗位实际工作密切相关。该课程以生产企业一线管理岗位需要为基础,设计 10 个学习情境,在每个学习情境下设定若干个工作任务,将从事生产管理岗位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作者根据《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课程特点,进行了多元学业评价模式的改革,具体评价模式详见表 1。通过多元学业评价模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较之以前学习更加主动,课堂上学生会十分活跃,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在学生对课程测评中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2.45%,较改革之前上升了 5.3 个百分点。企业对学生的认可程度上升,参加测评企业专家超过 92%认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符合企业实践生产的需要。结束语
10.学生阅读能力评价研究小结 篇十
贝露文武学校
尚翠珍
语文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基本能力……”这表明了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阅读能力的评价恰恰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它不仅给学生提出了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向,同时会纠正学生在阅读能力形成中的错误和不足。近年来,我在对学生阅读能力评价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些效果,其做法是:
一、重视学生阅读的形成过程,实施形成性评价
阅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它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吸取,不断积累,不断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它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课标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不时地进行阅读的反思和批判,不断地把握自我理解程度,判断与阅读目标的差距,并采取各种帮助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所以,对阅读能力的评价,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结果,更要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把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对学生朗读的形成性评价,我采用的是“四个一”评价方法:
每月教师对所有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一次评价。每月学生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一次评价。
每月班上要进行一次阅读比赛,全班学生对每个同学的阅读进行评价。一期老师根据教师评价、学内容等级学生姓名普通话正确语言流利读得有感情。生自评和全班同学的评价为每个学生的阅读进行一次总结评价。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有了充分的把握,便于纠正其间教与学的不当之处。
二、呵护学生阅读的独立感受,实施宽容性评价
课标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由于自身的生活经验、社会阅历、文化积淀的不同,往往在对同一个阅读材料的理解上带上自己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结果,在这多元化的理解中,既会有正确的认识,也会有偏离主题的答案、超越“常规”的想像、违背“逻辑”的“阔论”。对于学生众多的独特感受,我们就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会和理解”,给予呵护和包容性评价。
三、开放学生阅读的时空,实施延迟性评价
课标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所以,我们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的好与差,优与劣,是不应该在较短的时间内作评价的。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它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如果我们不过早地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给予评价,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讨论,去体验和感悟,那么学生将从这开放阅读的时空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和“顿悟”。
四、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评价
在学生阅读评价中,我既关注了学生的共性,又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阅读评价实行了分层评价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了A、B、C三个层次,其次确定A、B、C三个层次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我给出一段阅读短文,让学生朗读,但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就不相同。C层次的评价标准是:①能用普通话读课文;②语言基本流利,把句子读通顺;③力争做到有感情地朗读。B层次的评价标准是: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短文;②能基本理解短文的内容。对A层次的要求是: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短文;②能说出短文的主要内容;③读了这则短文你有什么体会和感受。这样的分层评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品尝阅读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课标语)。
五、加强校内外相结合,实施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
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阅读评价中,我改掉了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即采用学生自评,同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全体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学生通过自评,能培养自己的认识能力。小组互评使学生学会辨别,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教师点评,主要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家长查评,主要引导家长主动、全面了解学生,辅导自己的孩子。
比如,评价学生阅读兴趣方面,我是这样进行全体参与多元化评价的。1.我心中的我,学生自评。2.大家心中的我,小组互评。
11.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产业集群 创新能力 评价体系 模糊综合评价
一、引言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早在20世纪初就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关注。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一种有利于创新和构建创新优势的制度安排,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群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市场竞争已从企业层面向产业集群层面演化,集群发展已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国、各地区都非常重视产业集群的发展,实施积极的集群创导,制定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当前,我国许多经济区域,尤其是沿海一带涌现了大量产业集群,它们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扩散,促进了地区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非常不平衡,大多数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产品档次不高的特点非常明显,产业集群创新能力不足。
因此,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有利于企业了解自己面临的发展环境,科学地认识自身的创新与发展状况,制定合理的创新战略,增强竞争优势;也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门客观认识所辖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状况,制定合理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
二、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是指在一个产业集群范围内,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高效配置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将创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综合能力。它是产业集群对知识积累、学习能力、竞争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的有机整合。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以创新理论为指导,结合产业集群的特点,按照系统全面、科学实用、可操作性、灵活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来构建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为,首先通过查阅文献、深度访谈等方法,初步探究影响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的因素及其条款;接着在较小范围内进行预测试,删除掉部分不必要或不重要的条款;最后进行大范围正式测试,开展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和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并得到各指标的因子载荷。
本文从四个层面构建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技术水平
技术水平反映了产业集群的整体技术实力,是决定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它通过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深度,制约产业集群创新活动的开展。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新技术使用数量、技术创新扩散程度、技术人员比重、信息化程度、新产品开发数量和企业设备更新速度。
(二)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即创新的成果,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必须最终体现到创新绩效上。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用群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专利申请及授予量、产业集群经济效益、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四个指标来衡量。
(三)创新投入
创新投入资金量,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影响。集群内各企业为保证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研发资金的投入是必要的。这其中,既有绝对量的考查,也有相对量的考查。R&D经费投入、R&D经费占销售额比重、群内企业人均培训支出等三个指标体现了产业集群的创新投入力度。
(四)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产业集群创新活动有效运作的外部力量。在硬件既定的前提下,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才能提升整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从创新的过程来看,企业、政府、中介服务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所决定的技术实力,对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因此,中介服务机构数量、高校及科研机构数量、政府支持力度、群内创新文化等四项指标是产业集群进行创新活动的基础,决定着创新环境的好坏。
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
假设现在要对某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以供投资人或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参考。
(一)建立评价指标集
根据本文第二部分建立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得到因素集E={技术水平I1,创新绩效I2,创新投入I3,创新环境I4}。
(二)确定因素集的模糊权重向量:A=(a1,a2,a3...am),Ai=(ai1,ai2,ai3...aim)
本文第二部分已指出,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权重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加以确定,这与传统使用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相比,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和优越性。
在获得各指标因子载荷的基础上,二级指标的权重依据因子分析各主因子方差贡献率来确定,三级指标相对权重由其因子荷载大小确定,以“新技术使用数量”为例,其权重为0.8157/(0.8157+0.8233+0.7028+0.5943
+0.7115+0.6627)。具体计算过程限于篇幅,不再列示,最终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见表1。
(三)确定评语集:V={v1,v2,v3...,vn}
vj(j=1,2,...,n)表示由高到低的评语。模糊综合评价主要是给予所有对评价对象有影响的因素综合考虑,这样就能从评语集中获得一个最优的评价结果。要想得到较准确的评价结果,评语等级需划分得更细,而相应评价过程就会繁琐、难以把握,所以对评语等级要作出适当的选择。基于技术角度和可操作性的考虑,本文的评价集合采用五个等级,即V={v1,v2,v3,v4,v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四)建立模糊关系矩阵R
由于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复杂性,定性、定量指标同时大量存在,因此采用调查、专家评估打分的方式确定。设专家人数为X,xij为把因素Ii评为vj的专家人数,则:
rij=xij / X (1)
而R=(rij)m×n,可以得到R。
邀请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学者、企业相关工作人员对要考查的产业集群进行评价,共筛选出有效问卷10份,整理后见表1。
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B1=A1oR1=(0.07943,0.27392,
0.46131,0.15087,0.03447)
B2=A2oR2=(0.04294,0.16227,
0.48913,0.21840,0.08726)
B3=A3oR3=(0.12982,0.39726,
0.3,0.13646,0.03646)
B4=A4oR4=(0.17525,0.47817,
0.22649,0.07242,0.04767)
(五)二级模糊综合评价,进行复合运算,得到综合评价结果:
B=AoR (2)
将上面求得的向量B1,B2,B3,B4作为二级模糊评价的模糊关系矩阵,则 B=AoR=(0.08749,0.28506,
0.41982,0.15815,0.04948)。
(六)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
对于各种不同的评价结果,相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实践中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简单平均法、最大隶属度法和加权平均法。评价结果为常数的情况适用简单平均法,需要量化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则选择加权平均法。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评价一个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而不是在多个对象之间选择一个,故采用最大隶属度法,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比较简便,且合理性比较强。
设模糊综合评价的结果为:B=(b1,b2,b3,...bn),bs=max{bj}。则该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模糊评价结果为bs,属于第s个评语等级。由上面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可知,max{bj}=0.41982,s=3,因此可判断该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属于“一般”。
进一步分析,由二级评价结果中第3个评语的隶属度0.41982最大,可知该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属于一般水平,且与评语2的隶属度0.28506最接近。这表明:该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早已达到一般水平,与较好的水平差距不算太大。故该产业集群需要继续努力以保持、巩固阶段性成果,使创新能力尽快达到较好的水平。从一级评价结果看,4个二级评价指标中技术水平、创新绩效这2个指标属于3级评语的隶属度明显大于其余4个级别的评语,因此这2个指标都属于中等水平;而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这2个指标属于2级评语的隶属度即处于较好的水平。创新投入、创新环境较好而技术水平、创新绩效一般,这反映出该产业集群存在经营管理问题,或者是存在其他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如制度不合理、创新机制不健全等。
四、结语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涵义、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在查阅文献和访谈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确定指标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并介绍了评价的整个过程。该评价体系简单适用,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在现实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①陈林生. 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5(4):108—110
②赵忠华. 创新型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绩效研究[M].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72
③孟芳. 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构建[J]. 《商业时代》,2011(7):116—117
④杨冬梅,赵黎明,陈柳钦.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体系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0):79—81
⑤胡蓓,古家军.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144—147
⑥古家军,谢凤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80—481
⑦刘峰,林涛,龚卢芳. 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研究[J].《江西科学》,2007(6):334—337
〔基金项目: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以产业集群为指向的河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1B802)阶段性成果〕
(尹猛基,1982年生,河南信阳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创新管理)
【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推荐阅读:
试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方法研究09-02
小学生自理能力评价表08-06
培养学生能力07-12
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论文:谈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07-19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07-26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10-24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08-07
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07-13
大学生沟通能力08-30
如何培养学生倾听能力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