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精选6篇)
1.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 篇一
成考政治专升本复习重点
1、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答: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我们的主心骨。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它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基本原则共10个方面:第一,中国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第二,中国主张世界所有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第四,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第五,中国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和睦相处,友好合作,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第六,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坚持把加强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一个基本立足点;第七,中国反对军备竞赛;第八,中国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开放政策面向全世界;第九,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开展积极的多边外交活动;第十,中国重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穿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一走自己的路,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二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第三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第四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由此不仅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用和平方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7、怎样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1)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前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
(2)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的特点: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9、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公有制经济的范伟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话
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10、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答:首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其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11、党中央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答: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12、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答: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3、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主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4、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15、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答:内涵: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16、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对)
答:小生产的狭隘性,使他们不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在近代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最终都归于失败。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只能是新兴的中国无产阶级。
17、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天然领导者”。(错)
答:无产阶级虽然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要真正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必须建立自己的先锋队组织——共产党,并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武装本阶级,才能够成为合格的领导阶级。
18、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
答:马克思主意哲学的产生,恰恰是结束了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的就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离不开科学,反过来哲学也能为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19、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是辨正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为自己开辟道路,一切偶然性的背后也都存在着必然性,即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20、是一种错觉。(错)
答: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有真像和假象的区别。真像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侍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也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假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21、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错)
答:这是一种主观真理论,辨正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真理具有客观性,其一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是说: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多数人拥护,还是少数人拥护,都是把真理的标准,归置于人的主观判断,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22、家本质上是社会事务管理机构。(错)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管理社会事务,是国家的若干责任中的一种,也是为了阶级统治而服务的。
23、个国家经济发达,社会意识也必然先进。(错)
答: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意味着社会存在的比较意,但并不能必然导致其社会意识也先进。在历史和现实中,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对照,都有许多明显的例子。
24、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因此任何真理都不会被推翻。(对)
答:所谓真理,是表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实际相一直的内容,这点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也是不会被推翻的。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它将不断的得到完善和修整。
25、界统一于存在。(错)
答:存在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字眼,可以理解为,可以认为物质存在,也可以意识存在,因此这个命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的命题。具有明显的折中调和的特性,实质是一个二元论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统一性,明确指出世界统一于物质。
26、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而总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错)
答:上层建筑,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来体现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可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也可能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判断的标准主要看,它服务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不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果是适合的那么这种反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之则对社会进步具有消极影响。
27、质不是意识的产物,相反,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对)
答: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具有不依赖于物质的客观性,相反,意识由物质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物质世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类社会,这一物质世界的最高形态时,才产生了意识。
28、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对)
答:邓小平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创立过程,首先是从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开始,邓小平首先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考验,然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所以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七点。
同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创立符合新的历史阶段的理论,解放思想是逻辑起点。
29、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资”姓“社”的问题。(错)
答: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这是针对改革开放中,迈步开步子,凡事都要去问一下姓“资”还是姓“社”而提出来的,它要求大胆的试,勇于改革,勇于实践,从而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大的基本原则方面,邓小平始终强调是社会主义。
30、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错)
答: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之一。
31、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对)
答: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生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依据:
第一: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要求。
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要求。
第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32、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错)
答:一个国家的性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这个国家的国体。
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这个国家的政体。
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与之相适应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3、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答: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34、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答: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 篇二
高职院校的学生以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为契机, 可以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从而提高学历,达到能够获得更高层次的就业机会与更顺畅的未来职业发展、提高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及更好地准备考研或职称评定的目的。
根据《2015年陕西省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招生考试说明(以下简称 《考试说明》),该考试是“优秀专 科生升入本 科学习的选拔性考试”,“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对‘专升本’招生考试的报考对象提出了严格的资格审查要求”。根据文件规定,由省招生办统一命题的科目为“大学英语”(所有专业学生均考)、“高等数学”(理工类学生均考) 和“大学语文”(文史、艺术、医学类学生均考)。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是所有专升本考生必考科目。那么,了解考试题型及特点,从而抓住复习要点对于备考的考生而言就非常重要。
二、考试内容及题型特点
考生须在150分钟内完成五道大题的解答,满分为150分这五道大题分别为:
1.词 汇和语法
该部分包括40道单项选择题,满分40分,要求考生从每小题所给的4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在该部分,词汇方面要求考生领会式掌握4200个单词 (其中复用式掌握的单词为2500个)、500个常用词组 和短语 ,要求考生具有 按照构词法 识别生词的能力。根据《考试说明》语法方面要求,考生要“掌握各种语法结构,包括简单句、并列句、主从复合句、时态、语态倒装、虚拟语气等”。
综合分析2005至2014年的十年考试真题, 该部分词汇的考查和语法的考查各占一半。词汇考查主要以词性用法、形近词辨析、近义词辨析、词汇搭配和短语辨析等形式出现,综合考查了考生的词汇量、对复用式词汇的掌握与运用,以及对短语、搭配的掌握程度。语法考查点主要为动词时态(12种)、非谓语动词用法、各种从句用法、主谓一致、虚拟语气、情态动词用法、倒装、强调、反义疑问句、倍数的表达、并列句的分类与判断、连词用法、常见介词用法、冠词用法、多个形容词的排列顺序、形容词与副词的级等。考题多,考点范围大、分布广是这部分题目的主要特点。
2.阅 读理解
该部分包括4篇短文,每篇后面有5个问题,共20道小题满分50分,要求考生掌握所读文章主题或大意,了解支持主题或大意的事实细节, 根据上下文的提示判断和猜测给定单词的意思,根据句子间逻辑关系进行推论。阅读总词数在1000到1100个左右 ,超纲词汇不超过3%。
该部分出 题形式主 要以主旨 大意题 (如本文作 者主要观点是什么、本文适合的题目是什么等)、事实细节题(如在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或错误的、下列哪一个不是液体燃料火箭助推器的特点等)和推断题(如从下列选项中选出能解释文章第三段的某个词的选项、你认为如果后面再增加一个段落作者会写什么)为主。信息量大、词汇多、句式复杂选项干扰性和隐蔽性强及单个题目分值大是这部分题目的特点。
3.完形填 空
该部分为一篇200至300词的短文,其中有20个空,考生需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来补全文章, 共20个小题,满分20分。
该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一篇短文的基础上填补空缺, 从而使短文的意思和结构恢复完整。所给的选项既涉及语法知识, 又涉及词汇知识,还涉及篇章结构知识。综合考查词汇、语法和篇章理解能力是该部分的特点。
4.翻 译
在2015年以前,该部分考查分为英语专业(翻译一篇汉译英的文章)和非英语专业(英译汉,翻译从阅读理解篇章中划出的5个长难句)两个不同内容的题目。但2015年起,该部分不再分英语和非英语专业,所有考生的翻译题目相同,即将一篇英语短文译成汉语,满分为20分。
该部分主要测试考生基本的英译汉书面表达能力, 要求考生能翻译所给译文,理解正确,译文达意通顺。该部分考查的特点体现在词汇与句法的掌握、对英语的理解与汉语的表达能力上。
5.写作
该部分要求考生按照规定的作文题目与提示, 写出一篇120至180词的英文作文,满分20分。
写作部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英语书面表达思想的能力,要求语言表达连贯、内容切题并且无重大语法错误。话题多样、词数要求高、语言表达要求高是该部分试题的特点。
总而言之, 专升本考试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为考点范围广、题量大、时间紧、综合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复习要点与策略
随着招生政策的改变,高职录取分数线连年下降,学生英语成绩自然不高。由笔者所在学校做的问卷调查来看,在接受问卷的1350名学生中,约94.6%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词汇量水平不足高考要求的3500词,约91.5%的学生表示英语语法概念模糊,做题基本靠猜。学生学习英语难度大,而准备专升本考试往往是考前一年才开始,时间相当紧迫,这就需要考生在备考时抓住复习要点,对每种题型有策略地复习。
1.词汇和语法部分 的复 习要点
建议学生在平时积累词汇,尽量不要将积累词汇的任务留在最后一年备考时。语言的学习有其自身特点,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以,有专升本想法的学生在大一时就要提前积累词汇,以减轻最后一年的备考压力。学生习惯于机械地记背单词,往往效果不好,掌握一定的构词法知识,可以事半功倍地积累词汇。并且,笔者建议学生备考时不要拿着考纲的词汇表去记,词汇一旦离开句子,没有了语言环境,我们很难以了解其具体意义和用法。没有丰富的词汇积累,达不到考纲对词汇和短语的要求,是无法答好题目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提前准备、掌握构词法、在句子中熟悉词汇和短语、关注词性和搭配是备考词汇和短语的核心法则。
目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对语法教学的“淡化”处理,使得学生语法基础非常薄弱,甚至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甚至对词性和句子成分没有任何概念, 更妄论熟悉并掌握主从复合句等。建议考生在考前进行系统的语法知识学习,从基本的词法、句法、句子成分、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的基本概念开始,进而系统掌握动词时态(12种)、非谓语动词用法、各种从句用法、主谓一致、虚拟语气、情态动词用法、倒装、强调反义疑问句、倍数的表达、并列句的分类与判断、连词用法、常见介词用法、冠词用法、多个形容词的排列顺序、形容词与副词的级等用法规则。这些语法知识的系统学习不仅有利于在单项选择题中获得较高成绩, 还有利于在翻译中能够准确地剖析句子结构,进而准确地进行翻译。否则,一些学生在翻译时是逐词翻译,根本不考虑句子结构,以致译文和原文大相径庭。对语法的系统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在作文中能够准确地应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复习中,学习语法时死记语法条例是没有用的,必须认真分析例句,从例句中理解语法规则,在练习题中渗透语法知识,反复练习,直到牢固掌握。
2.阅 读理解 的复 习 要 点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 其阅读理解部分读不懂或做题出错的原因在于词汇和短语积累不够,导致看不懂文章,进而无法做对题目,所以词汇量的积累是阅读理解的关键。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在平时生活中多涉猎新闻报道、科普常识、人物传记、文化教育等相关内容,有了这些知识储备,进行文章的阅读时才能够有效联想,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学生平时应多阅读英文文章,注意阅读时带有目的和意图,比如在阅读后要求自己掌握所读文章的主旨大意,了解一些事实细节,能够猜测生词的含义, 根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作者隐含的意思等。平时增加阅读的积累有助于增强语感,熟练应用英语的逻辑思维模式。
3.完 形 填 空 的复 习 要 点
在这一部分,学生必须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英语知识,不仅要掌握好词汇、语法等基本语言要素,了解诸如连贯性和一致性等语段特征, 而且要能够积极调动平时积累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才能在解题时融会贯通,将自己在词汇、语法和阅读理解三方面的经验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该部分题目中有18或19道题目考查词汇和短语, 有1或2道题目考查从句的关系词。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将该部分看做独立的20道词汇与语法的单项选择题。完形填空本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从中空出了20个单词的位置,考生的任务是将文章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前后文的贯通与一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复习时的重点。
4.翻译 的复 习 要 点
本部分考查学生对英语篇章的翻译能力,难点主要在不熟悉词汇、短语和长难句的结构分析。学生现状主要表现为两种:第一种:“我不明白这个在讲什么,所以翻译不出。”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学生词汇和短语积累不够,导致根本看不懂文章所以翻译不出。第二种:“这句话我英语读懂了,但是就是汉语说不出来。”这就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主要原因是没有真正读懂英语, 没能结合句子逻辑和文章大意判断出更切合文意的意思。另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汉语水平确实不好。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在复习这部分重点时多读文章, 不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应多多涉猎。关于长难句的分析问题,建议考生遇到这类句子时,先找出句子谓语动词,确定句子类型,究竟是简单句、并列句还是主从复合句, 然后按照结构进行翻译,再将译文整合成符合汉语言习惯的标准汉语。我们还建议学生在复习时将翻译作为阅读理解复习时的最后一步提高英汉双语的水平。
5.写 作的复 习 要 点
在这一部分,学生首先要注意审题,下笔前要清楚这篇作文的主题是什么,应该从几个方面去写,其实这两个问题在试卷题目上很清楚, 只需按照题目要求上的几点提示去写就可以了。每一点提示后都需要考生列出一个小的提纲,在这一点提示下准备从几个方面去写,用什么样的内容填充这几点,这样作文的框架结构就出来了。接下来就是用英语表达书写的过程,事实上,学生的作文思路与框架鲜有问题,主要问题出现在英语表达上。针对表达难的问题,建议考生在复习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平时训练遣词造句的能力。这与积累词汇和短语可放在一起进行,既把词汇记住了,又积累了更多的句子,一举多得。其次,要学会从阅读中积累素材,从阅读别人的文章中积累语句。仅仅阅读是不够的,还应养成摘录的习惯,更利于记忆和内化。同时,应注意避免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英语是逻辑性明确的语言,注重文章的实质内容,讲究层层推导、表述透彻,主题或主题句往往处于文章的显要位置,如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每年都会有学生问:“老师,我背一些作文的模板行吗?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记一些模板的连接句子或固定表达套路会有帮助, 但是写作主要考查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与观点,文章内容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只背模板是不够的。因此,用规范的英语句子、掌握常用句型、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连接和掌握英语文章段落的基本结构是复习该部分的重点,学生可以从仿写开始,逐渐过渡到独立写作。
3.刍议提高成考英语水平的写作方法 篇三
从近几年的成考情况来看,书面表达已成为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固定题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要求越来越高,80-100个单词的短文既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又考查学生用英语书面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和记录事实的能力。如果说提高听说能力是为了克服“聋哑式英语”;那么,提高读写能力则是为了克服“文盲式英语”。
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领域内普遍受到冷落与忽视,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写作的提高无非是多写几篇,但却没有英语记日记、记笔记的习惯,写作时用中文构思,再译成英文,写作后自己不注意修改,也不关心老师评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写作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1.基本功不扎实,单词拼写错误率较高;2.句法知识不扎实,无法驾驭长句,常常顾此失彼;3.语法实际运用能力差,基本语法错误严重;4.“汉语式”英语,表达不清楚,语篇不得体;5.布局及衔接能力差。
针对学生在写作上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应当开展全面综合型教学,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角度来解决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信心。
一、加强写的意识,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首先要强调书面表达在成考试卷中的重要性。由于教师明确地提出了写的要求,围绕所写的题目展开的课堂活动,如通过输入渠道听与读进行的材料积累,包括词汇、习语、句型、语篇结构等的学习操练,为输出而进行的“写”前活动,如:集思广益、串联归纳,每单元的单词,短语,句型听写,作文完成后开展的相互间、小组中与全班内的习作和作文讲译,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枯燥的语言学习为愉快的语言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重视英语写作的课堂教学
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在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一环扣一环的进行训练。在写作的初级阶段,要狠抓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句—段—篇,句是基础,段是过渡,篇是目的。没有句子便没有段落和文章。
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是基础中的基础。训练的重点是简单句,强调句子的简短、通顺和完整。翻译句子是书面表达的基础,翻译得多,造句和写文章就容易得多,巩固了常用句型和词汇,为以后的书面表达打下扎实的基础,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和积累各种地道的英语表达法,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逐步摆脱“汉式”英语。
三、重视批改与讲评
在批改这一项中,采用多种方法。重点还是采取面批的形式,尤其是针对语言错误特别多的学生,请到办公室,边批改,边解释,这样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老师也能把问题讲清,说透,及时反馈自己的看法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学生书面表达中的错误也不尽相同,而相互批改可以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要求中下等水平的同学批改中上等水平的作文,要求批改者在有疑问的地方可当场请教老师,也可与同桌或周围的同学商量来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样即可提高教师的批改效率,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能使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得学习的机会。另外,还可以采用部分批改法,将学生的作文全部收起来,但每次只对部分学生的作文进行细致的批改,全收可以督促所有的学生都进行写作学习,使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收集学生写作中的错误,增强讲评中的针对性。
通过长期的英语写作训练,狠抓基本功,在语言方面,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套用已背诵的熟练句型,逐步提高表达思想的准确性和主动性。能妥善、合理地组织语言,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这样即训练了写作,也锻炼了分析与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背诵经典范文
背诵范文,整理佳句对提高写作能力帮助极大,优美的句子、地道的表达方式、精彩的段落要让学生背诵。经过消化,成为自己写作的好材料,还应让学生大量阅读,广泛吸收。要写出好文章,除了篇章结构和内容以外,词句的积累也十分重要,恰当运用一些常用的习惯表达和典型句式既能有效地减少文章的病句,又能给文章增添色彩。
近年来成考英语写作中,具体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写好开篇交待句和末尾总结句,增强文章的照应性;
2.写好常识性语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
3.巧用过渡性词汇,增强文章的逻辑性;
4.巧用高级语法,增加文章的表达档次;
5.尽可能采用多种表达方式,提高文章的表达效果。
最后,我们认为,书面表达只要能做到以下六点,就能得高分:要点全,语法正,表达准,句型整,逻辑顺,卷面洁。
参考文献:
[1]冯卫东.浅谈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方法[J].赤峰學院学报,2006(27).
4.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 篇四
第一部分名词解释
1、人生理想:是指人们在实践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生活理想:是指人们在生活领域内对未来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它包括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构想以及对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追求目标。
3、人生目的:是指人为什么活着。它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对人们的某种具体活动的目的起规定和制约作用。
4、道德调节功能: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和能力。
5、诚实守信:所谓诚实守信就是真实无欺,即不自欺;也不欺人;所谓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守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6、友谊:是个人之间在情感上相互联系的一种平等、真挚、亲密的感情。
7、心理品质:是一个人的志向、意志、情绪、兴趣、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8、法: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力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9、公民:是具有一个国家的国际,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力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
10、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之间、法人之间、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1、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义务,所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
12、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力。
13、发明:发明是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发明一般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
14、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法追究责任而采取的强制性惩罚措施。
15、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
234、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9、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314、实现人生价值,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改造世界的活动。
1819、道德调节的主体是社会一切成员。
21。
2930、在人际交往中,应该培养的良好心理品质是宽容。
3435、我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合法、及时、合理、公正。
3738、我国现行宪法是
394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4445、自然人的民事权力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48。
49、以下那一种民事行为属无效民事行为?
50、法定代理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代理。
53。
5455、继承自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
5657、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58
5960、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6263、计算机软件作品受《著作权法》的保护。
6465、不得与他人在先权利相冲突不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应当具备的条件。
6869、行政拘留合并执行最长不得超过
70、不满
7273、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
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利益的行为。
第三部分判断题
1、人们在做人方面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就是生活理想。(F)
2、共同理想就是一切时代都共同具有的理想。(F)
3、信念是一种单纯的知识或想法。(F)
4、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对立的统一。(T)
5、理想信念的追求和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T)
6、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T)
7、追求理想目标需要有执著的信念。(T)
8、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阶段性理想与最终理想的关系。(T)
9、人生价值是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F)
10、只要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就一定具有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F)
11、评价人生价值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的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T)
12、世界观要回答的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问题。(T)
13、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主观条件。(T)
14、实践是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基本方法与途径。(T)
15、诚信是现代青年成功进入社会的“准入证”。(T)
16、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F)
17、道德调节的目标是使人们的行为逐步从“突然”向“应然”转化。(T)
18、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民族凝聚力。(T)
19、诚实守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F)
20、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T)
21、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T)
22、交朋友不需要选择。(F)
23、竞争就是你死我活的较量。(F)
24、竞争与合作的形式是对立的。(T)
25、竞争能激发人的创造潜能。(T)
26、善于原谅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T)
27、法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T)
28、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驶职权是我国法的制定的基本原则之一。(F)
29、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际的基本方略。(T)
30、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和基础。(F)
31、宪法所规定的内容只涉及国际和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重要问题。(F)
32、修改宪法是国务院的主要职权之一。(F)
33、民法只调整人事关系。(F)
34、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一律平等。(F)
35、依法成立是法人设立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T)
36、民事行为都是合法行为。(F)
37、财产所有权的合法取得主要有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两种方式。(T)
38、合同纠纷可以通过仲裁途径解决。(T)
39、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T)
40、继承权不能放弃。(F)
41、知识产权没有地域范围限制。(F)
42、知识产权占有一定的空间。(F)
43、表演权属著作人身权。(F)
44、同样的发明创造只能授予一项专利权。(T)
45、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T)
46、商标权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商标权。(T)
47、我国法律规定,商标采用先申请原则。(T)
48、如果没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但有危害社会的思想意识活动,也构成违法。(F)
49、只有法人才能成为违法行为的主体。(F)
50、广义的法律监督包括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力量的监督。(T)
51、社会危害性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能认为是犯罪。(T)
52、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F)
53、剥夺政治权利包括剥夺受教育权。(F)
第四部分简答题
1、简述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答:(1)理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有区别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美好的,而现实是由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前的。
(2)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存在着内在联系。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中包含着实现理想的条件和因素,理想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将来会变成明天的现实。
2、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消费资料实行按需分配。
(3)在共产主义社会,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3、简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答: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个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
(2)个人与社会也存在着相互的矛盾和冲突;
(3)从实践上看,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4、简述人生价值评价的四个坚持。
答: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尽力相统一;
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第四、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5、简述道德的主要社会作用。
答:(1)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法则;
(2)道德能够保护或者破坏一定阶级的政治统治;
(3)道德能够促进或者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道德能够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
(5)道德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6、简述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答:“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7、简述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
答: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生中的意义:(1)身心健康的需要;
(2)人生事业成功的需要;
(3)人生幸福的需要。
8、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答:(1)平等原则(2)诚信原则(3)宽容原则(4)互助原则
9、简述法的基本特征。
答:法的基本特征包括;(1)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3)法以权力和义务为内容;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10简述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答: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1)有法可依(2)有法必依
(3)执法必严(4)违法必究
11、简述代理的种类。
答:代理的种类分为:(1)委托代理(2)法定代理(3)指定代理
12、简述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条件。
答: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的条件包括:(1)新颖性(2)创造性
(3)实用性
13、简述犯罪的基本特征。
答:犯罪有一些三个基本特征:(1)严重社会危害性
(2)刑事违法性
(3)应受刑罚惩罚性
第五部分论述题
1、试论理想信念对人生的重要作用。
答:一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它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永不迷失前进的方向。
二是支撑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另一方面又引导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人有了理想和信念,就有了精神生活的支柱,就能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永不停息地奋斗向前。
三是推动人生的前进动力。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前进的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去成就事业、创造奇迹。青年人要成才,首先就要立志,要有历史责任感,要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有成才的持久动力和根本条件。
2、怎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答:第一,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也是每个有志者在人生道路上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指导思想。有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完整的世界观来武装头脑,我们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生就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就能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前进的方向,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忘我献身。
第二,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除了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理论上提高辨别人生问题上的是非是非荣辱界限外,还必须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这不仅因为实践是人们对人生问题认识的源泉和动力,而且因为实践也是认识人生问题的目的和归宿。一个人的人生观正确与否,最终都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
第三,学习工农群众的优秀品质。对于现代青年来说,工农群众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身上有着许多优点,在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学习工人、农民的优秀品质,如勤劳节俭的品质,吃苦耐劳的作风,勇于牺牲、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的精神等。这些对于培养我们的工农感情、树立为人们服务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答:第一,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第二,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常常发生矛盾,有时甚至会发生激烈冲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当集体主义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即个人应以大局为重,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归根结底,即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也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根本利益。
第三,强调重视、保障、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和自觉创造精神。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促进和保障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使个人的才能、价值、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集体主义不仅要求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提倡个人对集体的责任和贡献,而且更包括集体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维护正当个人利益,追求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不仅是个人的需要,也是集体主义的应有内容。
4、如何建立崇高友谊?
答:首先,要以共同的、远大的理想和追求作为基础。崇高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远大的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上,建立在工作、事业等方面的共同志趣上的。在今天,青年学生的友谊,就首先要建立在实现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基础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友谊,才是具有真正的道德意义的友谊。
其次,要与人为善,互相信赖。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获得友谊,发展友谊,首先要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就是要播种友谊;与人为善,就能广交朋友。崇高的友谊还体现在朋友之间的互相信赖。信赖的条件是双方真诚相待,不无故地猜疑朋友,对于朋友的信任应该倍加珍惜。古人云:“朋友有信”。这种信任是友谊的基础,失去信任,友谊也就难以维持。要学会宽容,善于原谅他人。宽容他人,就是在宽容自己;原谅他人,就是宽以待人、心地坦诚、谦虚自重。善于原谅是一种美德、一种教养。
再次,要互相帮助。互相帮助是由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所决定的。互相帮助的内容很广泛,比如,但朋友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应当给以鼓励、鞭策和帮助;当朋友在事业上受到挫折的时候,应当给予理解、同情和安慰,给他以支持和勇气;当朋友有错误的时候,应当给予当面直言批评或劝告。
最后,要严于律己,谨慎择友。现实社会生活,人人事复杂,在人与人的频繁交往中,要获得真挚的友谊,必须严于律己、谨慎交友。严于律己,就是要求自己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品行端正,作风正派。谨慎择友是交朋友一定要慎重,交朋友应该有所选择。交友要与品行高尚、善解人意、知书达理、思想健康的人相交;应该选择好的朋友,与正直诚实、见义勇为、知识渊博的人交友。
第六部分时事政治
5.2011成考专升本政治总结 篇五
马哲特点: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创新性。
唯心主义的内容: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联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质与运动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运动与静止关系:(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3)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关系:主观能动性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及活动,表现在想、做、精神状态。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利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困难、失败,需要人们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尊重客观规律和条件,端正主观动机,正确的、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的世界;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世界的统一是无线多样的统一。
发展实质: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必然性:新事物有新要素、新结构、新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或历史条件,旧事物不能适应,所以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成熟的,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继承了积极的东西,并增添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它的内容、形态、结构等方面都优于旧事物;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阶级、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反映社会生活进步的要求。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中,并贯穿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
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普遍是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变化发展规律;特殊性是指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具有的特点。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坚持普遍特殊关系的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是坚持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指导;是“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典型”、“解剖麻雀”等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自觉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这个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有重大的意义。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唯物辩证法是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量变质变的关系:不显著的变化叫量变;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会经历量变—质变—新量变—新质变,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意义: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要不失时机的促进飞跃,重视量的积累与变化,学会“优化结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又要准备走曲折的道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2)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统一表现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在于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真理的社会作用也是客观的,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唯物论。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它把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作为认识论的基础。第二,它是实践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了意识和存在,主管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第三,它把辩证法贯穿于反映论,从主管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考察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为什么说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检验真理性的标准,是把主管同客观加以比较,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唯一能够满足这个要求的,是社会实践。因此,通过实践检验人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在相符,才能使真理具有客观的确定性,经得起反复检验。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直接把真理同实践产生的客观结果相对比,是真理获得现实的证据。
怎样理解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唯一的,某种理论或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将有实践来鉴别,这是确定的,否认确定性,将导致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不确定性是指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一定条件下的实践也会带有自己的社会历史的局限性,所以实践标准又具有不确定性,否认不确定性会使人们思想僵化,教条。
唯心史观缺陷: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将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不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总是将少数英雄、帝王、统治者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人与创造者。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第一,使唯物主义哲学第一次成为真正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第二,使空想社会主义第一次走向科学社会主义。第三,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第四,使无产阶级及其改造世界的奋斗第一次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南。
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一定的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其特点直接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地理环境不是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它不能直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变化。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指人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指精神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及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及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有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有阻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能正确的反映事物的属性、变化、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利益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会促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会阻碍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的作用: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务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个人在历史发展的作用:具体参与历史活动的人类个体,包括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倡导者,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和领导者,是历史进程的引导者和影响者。但无论他们作用多大,也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大方向、总趋势、不能取代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意义:第一,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问题,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问题,靠背诵马列主义原理和照搬经验,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条件,寻找适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和方略。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其基础是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具有独创性的实践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创造出新的东西,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它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融合,使其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而得以生长和繁荣起来。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构建和谐社会意义: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提出和谐社会应该是六个特征,两个方面,六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两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基本原则:必须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是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是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主要任务: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特色理论体系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主题:邓论,党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引导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三代,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科发,党十六大,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飞跃形成理论成果: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思想;以改革作为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党十二大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包括以下四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途径和方法,实事求是是核心和实质,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领导力量:中国工人阶级。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性质: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左右,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旧民主主义关系:二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但之间有原则的区别,革命领导权不同,时代条件不同,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革命目标与革命前途不同。红色政权存在发展原因: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根本原因;国民革命生产的政治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及其各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是其存在发展的前提和根本保证。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统一战线必要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不平衡性,要战胜地主阶级和官僚资本阶级,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原则:独立自主。组成:工农联盟,以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党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特点:以“一化三改”为核心,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总路线的两翼。
社会主义本质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特点: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把基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意义: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反映了人民利益和时代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的社会发展规律和模糊观念,拜托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党在社出阶段的内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政治,在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建设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步走内容:第一,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特点: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有步骤的逐步推进;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建设小康目标:在优化结构和调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七大建小康更高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20比2000翻两番;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为什么社主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改革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改编束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各种体制,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说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来说的;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的。
如何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客服困难,才能保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最终实现,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才能充分发挥优越性,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物质条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也要看自己的发展情况。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克服旧体制,解决生产力发展中的问题,为发展开辟空间,改革是发展的推动力量,反过来,只有发展,改革才能持续下去。稳定是前提,改革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保证,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在改革和发展中,既要变,也要稳定,把变和稳定结合起来,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的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
社出阶段经济制度内容: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制度的确立,由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原因: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公有制地位表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原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保证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是贯彻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社出阶段分配制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原因: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特点决定的;有所有制实现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多样化决定的;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决定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个体劳动收入,劳动价值分配,经营成果分配,资产分配收入,社会保障原则分配。分配方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先富后富原因:共同富裕不等于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勤奋程度不同,报酬就不同,即使报酬相等,也会由于家庭负担不同,出现富裕程度差别;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由其他分配方式所产生的个人收入的差别;价值规律和竞争起作用,必然造成优胜劣汰;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步同等程度完成,只能先富裕一部分,形成示范力量,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使全国人民比较快的富裕起来。
社主市场经济含义: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经济体制。内容:邓小平1992初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紧急手段。框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方针;建立全国统一开发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新型工业道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与传统区别:传统在工业化之后推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时期,多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负面影响大;机械化和自动化是主要着力点,导致失业问题出现。建新农村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是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求:生产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管理民主,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怎样做: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坚持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统筹区域发展目标:发挥各地优势,形成合理分工;帮助扶持贫困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差距;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实现各商品和要素合理有序流动。核心:统筹考虑各地区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和各地区人民生活。格局:西部,加快改革开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科技教育发展和人才开发,发挥资源有势,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东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振兴装备制造业,存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在改革开放中振兴。中部:抓好粮食生产区建设,发展能源制造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在发挥从东启西和产业发展有势中崛起。东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怎样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深入开展宣传,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完善法规标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
建设特色社主的民主政治内容:坚持和完人民民主转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特点:1和2。特色社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怎样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积极稳妥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学习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有势。
特色社主文化建设任务: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切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针:重在建设、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社主核心价值体系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决定了其性质和方向,是理论基础,居于统领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体,解决了实现目标问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解决了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问题;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解决了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意义: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和平发展是时代主题关系:和平问题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防止世界大战,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制止局部战争。发展问题指各类国家面临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发展抑制了战争,有助于消除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和平力量的壮大,发展是核心。
外交政策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
为何对外开放是长期基本国策: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户建设迫切需要对外开放;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是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怎样提高对外开放:增强综合国力,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开放型经济;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优化进出口结构;办好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
一国两制含义: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内容:前提和基础是一国;两种制度并存,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享有告诉自治权,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实行此制度长期不变。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把党的统一战线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范例。
对台政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基础;一国两制是最佳方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加强人员来往,扩大各界交流;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加强党建目标:把党建设成为用邓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经受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是得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求:高举邓论旗帜,全面贯彻大哥代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准确把握当代社会前进的脉搏,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经验: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把推进党的建设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是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内容: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廉政建设。
怎样加强党建: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要做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强党的思想组着作风建设,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标,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源头上预防;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6.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重点知识 篇六
1、选取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类(字、词、句、段落)和分析感情类:表达了作者对……的热爱、向往、忧愁,爱国感情、怀才不遇、建功立业、统一天下、悠闲自在、洒脱豪迈之情,表达了作者……的情怀,表达了对……的厌恶憎恨,抒发了思念之情、抑郁之情,体现了对……的追求
2、分析中心论点和主旨类:批判了……的社会现实、封建制度、愚昧无知,表达了讽刺之情,通过描述……展现了……通过雅俗对比,突出文章主旨……,暗示了……,反映了……
3、比较类:通过比较……衬托了、烘托了……的社会现实、人物性格、社会的黑暗、制度的落后、道德的沦丧,表达了……的决心
4、描写方法类:场面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情描写
5、表现手法类:以动写静、动静相衬、比较
6、修辞手法类:用典、比喻(增强形象性)、拟人、对比、对偶、夸张、排比(增强气势)、象征(深化意义)、引用、反问(反诘)
7、成语出处分析类:狡兔三窟、祸起萧墙《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望洋兴叹和贻笑大方《庄子·秋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8、人物性格分析类:阶级局限性、内心软弱、多愁善感、开朗乐观、沉静、谨慎、稳重、过敏多疑、安于现状、消极忧伤
9、抒情方式分析类:借典故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10、结构作用分析类:承上启下、前后照应、点题、突出中心思想
11、论证方法分析类:举例论证、例证法、说理论证、对比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
12、原因分析类:制度、社会现实、客观环境、主观认识
13、线索梳理类:某个人物、事件、客观事物、一句话、一个现象等
14、论证关系分析类:正反对比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总分总、分总关系
15、艺术特色分析类:复沓、叠句、重唱
16、现实意义分析类:借古喻今、从政者广开言路、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和建议、礼贤下士、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以人为本的思想
【成考专升本复习资料】推荐阅读:
成考专升本政治小抄11-20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分析题11-06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07-25
成考高起点数学的复习技巧06-25
成考一封信08-11
湖北成考学校10-12
成考英语作文典型例句09-03
专升本复习计划时间安排表07-07
的成考大专毕业自我鉴定07-31
成考经验:如何在考场超常发挥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