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精选13篇)
1.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 篇一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2.通过自制测力计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学生实验,感悟弹力的概念,了解测力计的原理.
分析归纳法:通过观察及实际使用测力计归纳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一般方法,并学会使用测力计.
教具准备
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木板、钩码、铁架台、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2.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 篇二
等资源, 以看代做, 别人替代。后者效果比前者固然大有进步, 但学生自主、探究又落到了一边。两者都不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如何搞好八年级的物理实验教学, 下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切实转变观念是搞好实验教学的保障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要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反映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 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开发学生的智力,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这也是改变高分低能、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人才的有效对策。
要实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认真学习构建主义的理论, 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与到学生中。在学生旁边引导, 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掌握方法、培养精神, 越俎代庖或只看不练, 都不是好办法。要克服“怕”的思想, 一不要怕学生操作不到位, 浪费时间;二不要怕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
二、大力开发资源是搞好实验教学的关键
要开展实验教学, 设备不足是主要问题, 但并不是“粉笔实验”的借口。设备不足主要靠学校添置, 但这无法在短时间解决的问题, 当务之急是自己想办法。教师在备课中, 要认真调查, 细致寻找, 开发资源。钢尺、塑料尺、口琴、竖笛、木梳、橡皮、激光笔、眼镜、复读机等都可成为实验器材。一只圆珠笔也可以在传导实验中派上大用场。“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让学生走出去听一听, 对“噪声”的学习就会很有实效。
其次, 要注意易做的实验、重要的实验要让学生人人会做;难做的器材不容易找, 教师演示给学生看, 最好还是让学生操作演示给学生看, 以使学生充分体验, 充分感悟。原有的实验器材能用的要用, 能改造成新的要改造着用, 寻找替代品变着法子用。只有这样, 学生的动手能力才会大大提高, 才能培养出爱科学、创造科学的人才。
三、合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是提高实验教学的途径
实施远程教育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令学生耳目一新, 有强大的吸引力。但由于取代不了学生动手, 且对实验设计、操作的自主能力培养也有不利的地方, 因而教师不能完全依赖其进行教学, 要合理地利用它。其中的实验, 可以放在学生动手之前或之后, 起引导或拓宽、落实的作用, 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新的课程教学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 实验教学也只有在我们不断探索中去完善, 只要我们真正的落实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就一定能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
3.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 篇三
【关键词】高中物理 弹力 误区 矫正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力学时,对“弹力”有很大的误区,尤其在高中物理的“弹力”这节教学中學生与教师在某些知识点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更存在许多分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矫正学生的知识点。
一、高中物理“弹力”存在的误区
(一)高中物理“弹力”的教学现状
(1)“弹力”与生活
“弹力”这个物理名词,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弹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与弹力相关的生活现象。比如:喜欢健身的男生喜欢用练臂器来练臂力,在用练臂器来锻练臂力的时候,会拉动弹簧来进行锻炼,弹簧在拉伸与压缩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弹力”形变【1】;汽车、自行车的减震器、还有许多小孩的玩具都有弹力存在,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所遇见的“弹力”现象。
(2)“弹力”在教学中的知识点
1. “弹力”中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
力的作用效果不仅只是改变物的运动状态,还表现在物体在受到外来力时发生形状的改变,也就是力的第二个作用效果:让物体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在物体发生形变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弹力”,所以“弹力”与物体的形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高中物理人教版《物理》必修一教科书中,有关对“弹力”的知识点的概述。
“弹力”就是“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物体因为受到外力而发生形变,等外力慢慢撤去作用力物体慢慢恢复原状。“弹性”形变可以分为两种即为弹性形变与非弹性形变【2】。非弹性形变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变即为不完全弹性形变与塑形形变。到底物体在发生形变过程中,形变的物体真正产生弹力了吗?或许在大部分的参考书中都提出了要想产生弹力,必须要满足两个的条件即为相互接触与发生弹性形变。在物体产生非弹性的形变是否有弹力产生的观点进行探讨,比如捏皮泥,在你玩橡皮泥的时候,你用手去捏橡皮泥时,橡皮泥就发生塑性形变,当你不去捏橡皮泥之后,橡皮泥竟然没有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在橡皮泥变形的过程中,橡皮泥不会对你接触橡皮泥的手产生弹力。在这样看来,非弹性形变确实没有对手产生弹力。但是在你捏橡皮泥的过程中,你的手掌发生了形变,一定会对手掌接触的橡皮泥产生弹力,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由此得出在捏橡皮泥的过程中,橡皮泥对手掌表面有等同的反向弹力。因此,物体在非弹性形变的过程中也会有弹力产生。只不过,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中,物体发生形变之后立即撤去了作用力,但是与之接触的物体都会发生弹性形变,物体都会产生“弹力”。物体不单在发生明显的形变时产生弹力,在我们肉眼看不到明显形变时也会产生弹力,此时的形变为微小形变。
演示实验:我在教学中自制了实验装置,当用力捏玻璃瓶时会看到玻璃管中的水柱明显上升,松手水柱下降,说明了微小形变的存在,但肉眼看不到玻璃瓶明显的形变。(注:该演示实验要用细的玻璃管)。再如一块三角形有机玻璃压在另一块有机玻璃上,发生的形变很小,肉眼不能看出来,但是形变使有机玻璃内部不同部位的光学性质产生了差异,让特殊的光通过时,就完全可以看到这种差异。以上实验都说明“弹力”不单在物体发生明显形变时存在,在微小形变时也存在“弹力”,学生会误认为只有物体发生明显形变时才有“弹力”,所以在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当两物体发生相互挤压弹力才存在。
总结:我们通常用眼看到一些物体发生形变,还有一些物体眼睛根本观察不到它的形变,比如一些比较坚硬的物体,但是这些物体都有形变,只不过形变很微小,所以,一切物体都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形变。
2.“弹力”的微观本质
微观角度来看,弹力的本质就是当物体发生形变时,构成物体的分子在受到作用力之后,发生了偏离了原来的平衡位置。当物体发生形变时,物体本身的正负电荷的排列分布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让正负电荷之间在相互作用,分子与分子之间出现了引力或者斥力,只要有一方占优势,就会产生“弹力”。从某种程度来讲,只要物体受到外来作用力的时候都会使物体发生形变,当外力撤出之后,都会有想要恢复原来形状的趋势,这个趋势就有弹力的发生。因此,物体在受到外来作用力之后发生形变,与撤出作用力之后物体是不是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无关,其实就是物体发生形变并不一定是弹性形变。由此看来,在物体在受到外来作用力的作用下发生物体形变,这个形变不管是弹性形变还是非弹性形变,物体都有想恢复原来形状的趋势,与之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因为发生形变而产生弹力的作用。在所有的形变的过程中,形变的物体都有它自己的弹性限度,有的物体的弹性限度无限接近零甚至等于零,因此,不完全弹性形变的弹性限度值要比弹性形变的弹性限度值要小得多。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弹性限度值来判断物体到底属于哪种形变。
(二)高中物理“弹力”认识中存在的误区问题
(1)在高中物理教师教授“弹力”这节课时,大多数物理教师都会以放在桌面上的课本、粉笔以及黑板擦作为参照物,以物体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给物体的弹力作为讲解案例给学生介绍“弹力”,并且分析弹力的方向,导致很多学生都认为对物体的支持力与压力都属于弹力【3】。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由于重力的作用而压迫桌面,使书和桌面同时发生微小形变,书要恢复原状,对桌面产生垂直于桌面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桌面由于发生微小的形变,对书产生垂直于书面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那物体的支持力与压力真的就是弹力吗?就拿一项生活小实验来说吧,磁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具有吸引力的物体,当两个环形磁铁都放置在同一光滑竖直杆时,让两个环形磁铁的同名磁极极相对,这时两个环形磁铁处于相互静止状态。对于这个现象不难看出,磁铁本身就有向下的重力与向上的排斥力,当两个作用力相对组成平衡力时,物体向上的排斥力就不是物理受到的“弹力”,而是物体受到的一个向上的支持力。还可以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推出,物体的质量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向上的排斥力,排斥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向下的磁力也同时作用于向下的磁铁上。由此可以看出向下的磁力的方向和上面的磁铁给它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一致的,由此也可以证明向下的压力不是弹力。这个小实验可以说明教师举书本等生活常见的物体是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只能拿来进行说明“弹力”产生的过程和物体所受的各种作用力,却无法来说明“弹力”与物体形变有关,还有排斥力与支持力不属于“弹力”的观点,所以教师们在教授学生时,要用专门的教学实验来证明其相关的知识点与说法。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盲目的去讲弹力的产生,让学生都认为所有的支持力和压力都属于弹力。
(2)高中的物理教师在教授“弹力”这节课中,在讲到弹力的方向时,有些物理教师没有特别分析“弹力”的方向究竟和形变的趋势是否有关。其实“弹力”的方向并不是总与形变的趋向相反。在高中物理司南版《物理》必修一教科书中这样阐述:“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让许多的教授多年的物理老师和学生都认为只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才会产生弹力【4】。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是很正确的,首先,我们从力的定义了解到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在对另一物体用力让物体发生形变的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物体对其产生力。当外来作用力撤去之后能否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并不影响反作用力的存在”。只不过当外来作用力撤去后,发生非弹性形变的物体并不是完全向原来的方向恢复,只是恢复的程度很小。比如一根轻柔的丝线无论是变直还是变曲,都要受到外来作用力,都会对其产生反作用力,当把受到的外作用力撤去,物体就会稍微向原来的方向恢复,,只是我们的肉眼观察无法观察到。但这个并不能认同物体没有向原来的方向恢复。因此可以分析到“弹力”的方向并不是总与形变的趋向相反的。
二、高中物理“弹力”误区的矫正
(1)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只有物体发生明显的形状变化才能叫物体发生了形变,大家都认为比如尺子变弯,橡皮筋被拉伸等生活现象才叫物体发生形变,对于那些比较坚硬的物体是不会发生形变,学生在微小形变的概念缺乏认识,对于物体之间是否受到存在作用力,学生往往会认为只有接触了才有力的存在。为了纠正学生这个误区,物理教师在教授这节课的时候,可以拿“当人跳板时,发生形变的跳板把人弹出”;“小车会被压缩的弹簧弹开”等生活小实验来给学生讲,学生才会明白弹力的作用是使物体动起来让其状态发生改变。物理教师在教授“弹力”这节课时,最好不要用生活的常见的“弹力”的现象去给学生讲解“弹力”的产生,这样很误导学生认为“弹力”的产生物体就必须要形变的观点。让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的“弹力”现象都是正确的,其实有些现象是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因此物理教师要引用正确的实例来给学生讲解,而不是用生活常见的现象来说明,那样的话会误导很多学生。
(2)许多学生在对弹力理解的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生活常识比较短缺,常常会造成不能正确的认识其“弹力”的概念。学生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去观察其周边的事物,并于自己与周边的环境相互作用,建造出属于自己认同的观点,学生常常观察到的“弹力现象”都是那些形变效果明显的物体。而物理中“弹力”
只要发生弹性形变的所有物体都有弹力。因此学生对“弹力”的概念就带有片面性或者矛盾性。为了让这样的误区彻底矫正,物理教师要在课堂上举办一个关于“弹力”的讨论会,让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论述,并且要说明支持他自己观点的理由。让不同的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并且得出不同的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支持哪个观点是正确的,然后将正确的观点自己进行再次论述,最终学生都认为观点是正确的,最后物理教师要对正确的观点加以理解进行剖析与论述给学生,把错误的观点进行纠正,然后把错误的观点进行说明,这样学生才能对“弹力”的相关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要让学生进行实践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改变和认同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范增.我国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毛小平.高中物理关于弹力叙述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物理教学探讨,2013,02:52-53.
[3]朱加沐.高中物理關于弹力的叙述真的存在问题吗[J]. 物理教学探讨,2013,10:36-37.
4.八年级物理透镜课件 篇四
一、引入
用摄像机将现场的学生的活动画面投入到大屏幕上。
师:“什么仪器将大家搬上了屏幕”?
生:摄像机
教师指出摄像机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透镜,生活中有很多透镜,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的透镜的例子。——引出课题
二、建构本课知识框架
通过学生的回答的生活中的透镜,加上教师补充的用图片呈现生活中的透镜的例子,范围涉及到尽量多的方面,生活、军事、科技、自然等。
师:这些透镜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成像,我们根据成像的不同特点选择三典型的代表学习。我们将共同探究他们成像的特点,分析成像的原理。(简单介绍加上板书,勾勒出本课的学习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清晰的知道本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填补,完善板书)
板书呈现:
成像的特点 成像的原理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三、新知识学习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从内容上看三者是并列关系,内容上都包括成像的特点和成像的原理,按照教材呈现的顺序可以循序渐进的展开教学。照相机是学生做熟悉的,教学素材的来源丰富,学生的学习从照相机进入比较容易。通过照相机的学习,打开学习思路,形成实验、观察、描述、质疑的方法,那么后面的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学习就顺利了。
(一)照相机
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对于“成像的特点”的理解可能仅仅局限于“像的特点”,因此在照相机的教学中,需要迁移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探究框架。既要探究出像和物的关系,又要探究像距和物距的关系。需要教师在此处有学法的指导。主要方法是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布置具体明确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以问题为线索让学生自然而的形成学习思路方法。为后续两个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活动如下:
活动内容:利用照相机模型观察景物
将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直到磨砂玻璃上出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比较像和物有什么不同?此时像距和物距有什么关系?(有明确的操作指示和观察的内容,学生能写出来,回答语言不会偏离太多)
将凸透镜从对着远景改到对着近景(窗台上花盆,明天弄两盆摆上),纸筒不动,观察磨砂玻璃有什么现象?如果想在磨砂玻璃上看到近景清晰的像向哪个方向调节纸筒?
多做几次实验,总结照相机成像时有什么特点?(像和物比较,相距和物距比较,学生能否从上面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出去出来?不知道的话需要提示迁移平面镜)
设计说明:
1、2是有指向的实验操作——培养有目的的观察,且1和2是有梯度的。
1是为了完成教学规定的知识内容“像的特点”“相机和物距”的关系,在具体的实物上熟悉像距和物距,明确其确切含义。明白像的特点是和物体的比较的结果。
2是扩展实验操作,重点突出在过程。这一步的操作不需要得出“往哪儿移”的结果,教学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实验体验物距变化,光屏不移动想就不清晰,知道像距的确定是由清晰的像的位置而确定的,体验物距变化时,像和像距都会变化。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按照要求操作,描述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具体的实物说出实验中是怎样调节的即可。
3、是总结概括——训练总结概括能力,语言表达。形成教学内容结论,板书。
教学操作说明:
分段完成。防止活动时间太长学生的目的性不强,贻误教师教学指导的时机。
先完成1大约用2-3分钟,将本课主要内容完成。明确像、物、像距、物距,通过描述像和物不同这个实验事实,回归结论得出的过程是依据实验事实。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指导。
在完成2、3,大约是2-3分钟。
此活动环节设计学生小组研究汇报展示,将尽量多的小组到台前展示,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二)投影仪
投影仪的教学采用教师和学生共演示的形式。用实物投影仪,将幻灯片投影到天花板上,观察像,容易得出像的特点和像距和物距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清晰的指导“倒立”的含义,指的是像与物比较方向颠倒,演示的时候通过纵向的横向的颠倒让学生体会加深对“倒立”的理解。
改变投影仪上平面镜的位置、调节透镜等操作,体会投影仪中透镜成像与物距有关。
(三)放大镜
仿照照相机教学环节,再次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描述现象。
教学重点突出“虚像”,这是与前面两种成像不同的地方,是新的教学点。
(四)实像和虚像
前面对于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学习,是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的,为什会成像?成像的原理是什么?这就上升到理性思考,学生的学习的程序体现出来了。通过光路图显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原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通过成像原理光路图,自然的得出实像和虚像的成因。对于三种典型的成像像与物居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也就自然的生成了。
四、学习小结
板书完善知识框架,在画出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图。
总结知识、方法。
五、作业
5.八年级物理机械能课件 篇五
八年级物理机械能课件
(一)教学目的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
(二)教具 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演示课本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6.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
[生]耳朵.[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人耳的构造]
[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生]耳聋是怎么回事?
[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
[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
[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
[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
[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想想做做]
[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
[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骨能传声.[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科学世界]
[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
[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生]结果表明“能”.[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
7.八年级物理下学期期末测试题 篇七
1.为了纪念物理学家的杰出贡献,常常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物理量的单位,如以牛顿命名力的单位.以帕斯卡命名________的单位.
2.如图1所示,重均为10N的铁球和正方体木块置于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铁球所受的支持力为_______N,木块所受的合力为______N,此时_______对桌面的压强大.
3.用水平力F拉着重为80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向右匀速移动了4m.物体所受地面的摩擦力大小为30N,则物体所受拉力F大小为____N,拉力做的功为______J,重力做的功是_____J.
4.首次测出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______实验.在图2中,A、B是一个连通器上端的两个开口,当用一个管子沿开口B吹气时,开口A-端的液面会____(填“上升”“下降”或“不变”).
5.用一个动滑轮把重100N的物体匀速提到5m高的楼上,作用在绳上的拉力F为60N.则拉力F做的功为______J,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
.
6.有一木块,浸在水中时,有2/5的体积露出水面,浸在另一种液体中时,有2/3的体积没入液体中,则该液体的密度是________kg/m3.
7.如图3所示三个体积相同的实心球在液体中静止,那么与液体密度梢同的是______球.三球中密度最小的是_____球,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8.小兰在上体育课时,遇到了下列一些场景.并由此联想到学过的物理知识,下列联想错误的是().
A.“跳远助跑”时利用了惯性的原理
B.“引体向上”时手搓镁粉利用了增大摩擦的道理
C.“踢足球”时利用了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道理
D.“仰卧起坐”时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
9.在日常生活中,用100N的拉力不能提起重150N的物体的简单机械是().
A.杠杆
B.斜面
C.-个定滑轮
D.-个动滑轮
10.小阳打排球,排球离开手后向上运动到一定高度又落回地面.不计空气阻力.关于排球离开手后的运动过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排球在上升过程中,小阳对排球做功
B.排球在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变小
C.排球在上升过程中,受到的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D.排球在下落过程中,所受重力做功越来越快
11.如图4所示.一物体在外力F的作用下,以5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突然将力F撤去,则物体().
A.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B.静止
C.做加速运动
D.做减速运动直至静止
12.端午节赛龙舟是我国民间传统习俗,在划龙舟比赛活动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龙舟船底做成流线型.是为了增大水的阻力
B.龙舟漂浮在水面上时,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
C.桨往后划,龙舟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D.停止划桨后.龙舟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因为龙舟受到水向前的推力作用
13.下列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的是().
A.突然开动的汽车
B.静止在桌面上的课本
C.降落的飞机
D.射出的子弹
14.下列关于运动和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匀速竖直下落的雨滴受到的力不是平衡力
B.从树上自由落下的苹果,如果突然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将立即停止运动
C.赛车在弯曲的跑道上飞速行驶,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地改变
D.人推木箱但没有推动,是因为人对木箱的推力小于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
15.如图5所示的两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容器中分别装有甲、乙两种液体且液面在同一高度.若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A.-样大
B.甲大
C.乙大
D.无法判断
三、作图题(每小题2分,共4分)
16.如图6所示,一个物体随传送带匀速向右运动,画出使杠杆平衡的最小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17.如图7所示是一个Z形杠杆,请在图中画出使杠杆平衡的最小力F对支点o的力臂2.
三、实验探究题(第18题4分,第19题6分,第20题9分,共19分)
18.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金属块、木块、细线、水,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
第一小组:探究金属块的下沉条件,实验中,他们用两种方法测量了物体受到的浮力.
方法1:称重法,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8A.B所示,则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____N.
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测量过程与示数如图8C、D所示,则排开水的体积为______mL,根据F浮=C排=p水gV排可计算出浮力.
第二小组:探究木块上浮的条件,要测量木块浸没时的浮力,你可以选用图8中的______(填A、B、C、D)步骤,请简要说明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____.
19.在“测定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9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不计绳重及摩擦,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后,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1.
(1)实验时,用手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第①次实验时,测得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3)第②次实验时,若钩码静止,拉力F的大小会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2N.
(4)第③次实验时,若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05m/s,则拉力F的功率为_____W.
(5)由表中数据可求得动滑轮重为______N.
(6)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0.如图10是“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滚下,碰到同一木块上.
(1)实验中探究的是____(填“钢球”或“木块”)的动能与______的关系.
(2)实验中物体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填“s”或“h”)的大小来反映的,这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称为________法.
(3)若要在原图的基础上继续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应控制图中钢球______不变.
(4)改变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该装置还可以探究____:当水平面绝对光滑时,钢球将____.该实验用到的方法是____法,结论是________.
五、综合应用题(第21题8分,第22题9分,共17分)
21.在城乡建设中,推土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请回答并计算:
(1)推土机安装履带,是为了在松软的土地上作业时______.当推土机在湿滑的土地上作业时.履带上凸起的棱则起到______的作用.
(2)推土机的质量为2t,一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m2,求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强.
(3)当推土机以2000N的牵引力前进300m时,求牵引力对推土机做的功.
22.为了测量石油的密度,小明在杯子内盛有适量石油,放人一个质量是5.6x10-3kg,边长是2cm的正方体物块,有此时石油的深度为0.1m,如图11.取g=10N/kg,求:
(1)石油的密度为多少?
8.八年级物理看不见的光课件 篇八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说出什么是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说出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加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1)红外线:光谱的红光以外存在的人眼看不见的光。
(2)紫外线:光谱的紫光以外存在的人眼看不见的光。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课型:新授课。
基本教学思路:本节课可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查找资料,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学习。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课件、三棱镜、平行光源、光屏。
素材储备
彩虹图片、夜视镜、验钞机工作原理资料、地球臭氧空洞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
彩虹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是光的色散?
2.课前热身
太阳光被三棱镜分成哪些色光?试排出它们的`顺序。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Hz~5X1014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吸收红外线。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另外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较强。
紫外线位于紫光之外,它的频率范围在7.5X1014Hz~5X1016Hz。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可以使照相底片感光。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应用紫外线的荧光效应进行防伪。
(2)四边互动
互动1
雨过天晴,天空中经常会出现彩虹,它的色光是怎么排列的?
明确:观察光的色散现象,认识光谱,指出光谱两侧还有不可见光,从而引出红外线、紫外线。
互动2
在现代打斗片中,特警手持一种先进步枪瞄准非常难,为什么?
明确:讨论分析有关资料,了解红外线的特性及其应用。这种步枪就是应用了红外线瞄准的。(出示夜视镜)
互动3
验钞机能辨别钞票真伪,为什么?
明确:讨论分析有关资料,了解紫外线的特性及其应用。验钞机就是应用了紫外线的荧光效应来辨真伪的。
互动4
世界环保组织宣布起禁止生产氟利昂做制冷剂的冰箱,为什么?
明确:引导学生了解紫外线的来源与危害性,而氟利昂会破坏大气层上部能够吸收紫外线的臭氧层。
4.达标反馈
(1)光谱中的红端以外的光叫(红外线),紫端以外的光叫(紫外线)。
(2)(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主要来源。地球的周围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使它不能到达地面。
(3)在SARS病毒肆意侵害人类的时候,除了用84消毒液喷洒和过氧乙酸熏蒸预防外,还常见用(紫外线)灯来灭菌。另外许多部门(尤其车站、飞机场)运用了多种快速测体温的仪器,它们是利用(红外线)测温的。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及其应用。
(2)方法归纳
本节课运用了讨论式探究学习方法。
(二)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夏天我们到户外活动时总要抹上防晒霜。
2.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
你家里哪些家用电器中用到了红外线。
巩固练习
①下列现象分别与红外线或紫外线有关,用线段将它们连接起来。
②电视机遥控器运用了 (A)
A.红外线 B.紫外线 C.X射线 D. 射线
③到商场调查,有哪些紫外线用品,比较他们的功能进行评价。
(三)板书设计
2.5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
9.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 篇九
【关键词】 概念;规律;机械记忆;意义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1
一、紧抓教材,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学生最好能养成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物理很重要。因为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材料,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些材料不仅能使大家浅显地认识物理知识,还会使大家很好地组织出解答物理问题的论述语言。并且,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同学们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它会使学生的物理思维得到更好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其实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课前阅读是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和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
二、注重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在物理学习中,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有两方面,一是用物理语表述问题和规范书写物理公式、解题格式的能力;二是物理实验基本操作能力。物理语言是学习物理的语言工具,必须学好。物理用语中专用词、专用符号需要一定的记忆,例如,每个物理量都有它的名称和表示字母;每一个物理规律或定律都有它的陈述原则。但是这些内容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每个物理量的表示字母,多数都是用物理名称的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物理规律或定律的陈述,一般都是条件式陈述或因果关系式陈述。灵活运用上述规律,正确使用物理用语,记忆物理概念,陈述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就无需死记硬背,也不用担心表述不自如的尴尬。同样,物理公式的书写、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都要做到规范和熟练。
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每一条物理规律的认知,都需要由知道上升为理解,才能达到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答问题的目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完成的。学生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因此,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章节中物理概念的学习,要特别注重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规律。
三、勤实验,多操作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操作技能必须通过大量的动手做才能熟练掌握,才能找到操作技巧。实验操作时要手脑并用,照章操作,要多向自己提问题。对每一个物理实验,都要要求自己知道实验原理,明确操作方法和操作注意事项,这样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问题的辨析能力。逐步达到依据实验课题,提出实验原理、选择实验仪器、组装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论的水平。
四、善于提出问题,反向思考
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本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如某些现象相似,但实质不一;某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就可列表比较,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都可列表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同学们要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善于有目标地观察物理现象,并学会依据物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但具体的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每个同学要在认真的学习过程中去探求,在平时学习的过程把握好学习过的“预习、听课、作业”三个环节,定期把所学习知识进行小结或总结,这样初八年级物理第一棒肯定会很顺利的跑下去的!
参考文献:
【1】崔春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八年级下册音乐课件 篇十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管弦乐《九寨沟音画》进教室
二、新课教学
1、学习管弦乐《九寨沟音画》
导语:老师带领大家去看一个地方,请欣赏九寨沟的宣传片(学生看着美丽的风景啧啧称赞)
2、欣赏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
导语:再请大家欣赏音乐片段,你能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学生边听边想象)
(1)学生讨论、交流音乐所描绘的情景
(2)师总结:刚才欣赏的《九寨沟音画》和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都向我们描绘了
美的大自然的情景。但我们知道,现在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该怎么做,请听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3、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教师范唱(独唱,演唱高声部)
(2)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3)听录音范唱提出问题:这首歌曲可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从歌曲中感受到、体验到什么?
(4)学生交流讨论、谈感受、体验。
(5)我们能和着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作些动作吗?(学生可站着、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也可走出座位,随意的表演)
(6)跟着钢琴试唱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解决难点,如弱起、休止符等)
三、布置作业:
11.八年级地理降水课件 篇十一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3、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并能够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2、学习过程
(1)合作讨论的过程──降水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个别探究的过程──根据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
(3)小组探究的过程──据图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生活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分析及正确绘制柱状图
3、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图的阅读
(二)教学难点
通过读图、绘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发空间概念并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三、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创设环境,用一段视频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种天气现象,最后画面定格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种降水的形式,使学生观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课题: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为了复习巩固上节课所学的天气符号,可以让学生分别画出代表这三种降水形式的天气符号。
[讲授新课]
一、降水与生活
1、教师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说法,让学生判断这个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让学生在争辩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种主要形式,降水还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时,所看到的、听到的情景和感受。
3、让学生阅读课本P54活动1,以第一项给出的影响案例做参照,讨论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教师把学生分成3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在各组讨论形成共同意见后,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评价点拨后承转:无论是人类的生产还是生活活动,都受降水的影响。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5、多媒体课件演示降水量的测定
用课件依次展示储水筒、储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组装成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说明雨量器的构成和测量单位(毫米)。
6、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说说临沂市一年内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匀;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转入降水的季节变化。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教师引用朱自清的《春》中描述春雨的句子:“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学生齐声喊出描述的是春雨,然后找不同的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在夏、秋、冬季的所感受到的降水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有季节的变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
2、多媒体课件展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教师边鼠标点击,边说明。引导学生了解降水柱状图的组成以及绘制的方法和步骤,并让学生准备好画图工具跟着绘制。
显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
3、学生画好图后,鼠标点击读图要求,引导学生分析该地降水在一年的季节变化情况。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7、8、9月份)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1、2、3、4、11、12月份)
(3)该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约749毫米)
(4)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该地全年降水较多,且不均匀,夏秋降水较多,冬春降水较少)
4、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降水柱状图的阅读方法。先让1~2名学生谈谈,大家补充,最后归纳:首先看柱状高低,对照降水量刻度,读出各月降水量的约数,以及计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内的季节变化情况,包括该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匀,什么季节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节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5、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评价点拨后承转: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节上有变化,就不同地方来说,降水也不一样,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没有规律可循呢?
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师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线图来表示。等降水量线与前面学习过的等高线、等温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也就是说,在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各点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线图的阅读要领与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阅读要领基本相同。用课件展示三种图,让学生进行对比。
2、多媒体展示课本P56图3.21 《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分析下列问题(课本56页活动题)。首先根据将学生分为5组,给出2分钟时间,依次讨论以下5个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两极,年降水量是怎样变化的?
(3)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在中纬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3、2分钟后,每个小组分别推荐一名同学回答以上问题,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两极地区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大陆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乞拉朋齐(雨极),最贫乏的地区是阿塔卡马沙漠(干极)。
4、让学生回忆影响世界各地气温的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纬度、海陆、地形)同样,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因素影响的结果,除此之外,还受地形的影响。
5、多媒体演示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让1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明:哪是迎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多)哪是背风坡?降水多还是少?(少)大家评判补充,使学生认识迎风坡和背风坡及其与降水多少的关系。教师并给学生说明乞拉朋齐在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内),位于迎风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称为世界“雨极”。
[课堂小结]
12.八年级牛津英语课件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when , whil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2.学习过去进行时态。
3.利用知识谈论过去发生的事情。
4.复习过去式,学会讲故事。
5.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1.when , while 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2.学习过去进行时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Step 1 Leading in
1.Greetings and free-talk.2.Check the homework.3.Dictate the words in Unit 2.Step 2 Pre-task
SB Page 18 , 1a.1.Point to the sentences.Read the sentences.Explain what each one means.2.Look at the picture.Point out the six people.Match the statements with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3.Check the answers.4.Practice reading.Step 3 While-task
SB Page 18 , 1b.1.Read the instructions.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 should do.2.Look at the dialogue in the picture.Explain :
过去进行时态的构成: was / were + doing.用法:表示过去某一时刻或某一段时间正在进行的动作,一般用时间状语来表示。
I was standing in front of the library when the UFO arrived.3.Play the tape twice.Circle the correct responses.4.Check the answers.Step 4 Post-task
Talk about what people were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Step 5 While-task
SB Page 19 , 2a.1.Read the sentences.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what they mean.2.Play the tape twice.Order these statements.3.Play the tape again ,correct the answers.SB Page 19 , 2b.1.Read the instructions.2.Play the recording.Write “when” or “while” on each line.3.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correct their answers.Notice: when / while
※ When comes before a quick action that happens only once.The word “while” comes from an action that continues for some time.Step 6 Post-task
SB Page 19 , 2c.1.Point ort the picture.Ask what each person is doing.2.Groupwork : Ask “What was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
3.Ask a group to say its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Step 7 Grammar Focus
Review the grammar box by asking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 sentences.Homework :
1.Go over the words in this unit
2.用介词或介词短语填空。
① They were talking the phone.② I was the barber’s chair.③ The boy was walking the street when a UFO landed.④ I had a very unusual experience Sunday.⑤ The alien visited the Museum Flight.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13.广东省八年级物理课件 篇十三
初中物理启蒙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指成功的让学生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方法,这关系到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广东省八年级物理的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教学重难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理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一、导入重力概念
1.学生观察漂亮的瀑布图片,思考:是什么力使瀑布飞流直下?
2.学生观察运动员蹦极的图片,思考:是什么力使蹦极的运动员急速下坠?
3.学生观察跳伞运动员跳伞的图片,思考:跳伞运动员为什么会落向地面?
经过学生观察思考,对重力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引入重力的概念。
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面受的力
教师通过图片说明: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
二、研究重力方向
【提出问题】从刚才同学们的举例中可以看出,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学生猜想】向下。
【演示实验】学生的观察自由下落的物体和重垂线
【师生归纳】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提出问题】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为了检验墙砌的直不直,要用重垂线还检查一下,大家知道这是利用了什么道理吗?并请一位同学上前展示。
三、探究重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重力有大小吗?你如何感受到重力是有大小的?
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
【猜想假设】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很容易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教师肯定猜想,指出:在缺乏足够依据的情况下所做出判断称为假说,假说的正确性有待于实验的检验,你认为这个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你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样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
1.需测的物理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2.实验器材: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步骤和记录
【实验探索】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找多组学生出示实验记录,对学生得出的正确结论给予肯定,教师进一步补充说明。至此,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确定: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G=mg(g=9.8N/kg)
巩固应用
练习1.一块钢锭的质量是4 t,计算它所受到的重力。
练习2.质量是50 g的鸡蛋,重是多少牛(取g=10 N/kg)?
练习3.根据自己的体重,估算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最后教师讲评)
四、自学重心
学生根据自学提纲自学重心的概念
1.重力的作用点叫做什么?
2.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你能想出一个简单方法,测你的直尺重心吗?
3.怎样测出不规则薄板的重心所在位置?为什么这样做?请你试着做一做。
课后小结
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学习小组之间交流。
教师学生讨论交流: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八年级物理弹力课件】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弹力教案09-10
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弹力教案 苏科版08-28
八年级物理下压强课件08-31
超声和次声的教学课件八年级物理08-04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温度教案2新版新人教版课件11-07
八年级物理透镜教案06-11
八年级物理下册计划06-15
八年级物理力学试卷06-21
八年级物理下册压强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