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剖宫产率管理制度

2024-06-30

降低剖宫产率管理制度(精选8篇)

1.降低剖宫产率管理制度 篇一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

烟台市妇幼保健院

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促进自然分娩的健康教育指导

在孕妇学校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传播科学孕育知识和技巧,大力宣传自然分娩的好处及剖宫产存在的风险,使孕妇及家属了解妊娠分娩的生理过程,引导孕妇和家属转变观念,在生理状况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自愿接受自然分娩。对社会因素要求剖宫产的孕妇,耐心细致做好解释工作,尽力避免无医学指征的择期剖宫产。

二、提供人性化分娩服务,为产妇提供温馨、舒适安全的待产和分娩环境,重点加强产房建设,培训助产人员认真学习《导乐陪产指南》及《无痛分娩》等相关知识及操作,在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给予产妇充分的支持,促进自然分娩的成功。

三、产科医护人员配备充足,加强产科、儿科合作。

四、充分做好产前评估,确保医务人员严格掌握剖宫产医学指征,科学控制和降低剖宫产率。

五、开展促进自然分娩的适宜技术和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母婴合并症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1.加强培训,助产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市、区助产技术培训,积极开展院内培训,提高产程监控水平,提升助产士和一线医生对高危因素的预测、识别以及对异常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

烟台市烟台山医院

烟台市妇幼保健院

2.助产技术人员要熟练掌握产科适宜技术,降低剖宫产率。

六、加强门诊、病房高危妊娠的管理。

七、切实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全面加强孕期营养指导,控制母儿体重,有效控制巨大儿发生率。

八、建立促进自然分娩的激励机制

1.医院将降低剖宫产率纳入科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公布剖宫产率,要求剖宫产率逐年下降,达到合理水平。

2.科室加强管理,每季度对剖宫产资料进行分析,包括剖宫产指征执行情况、总剖宫产率、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以及每位医生施行手术的比例,及时反馈信息,并对问题进行整改。

3.奖惩结合,鼓励开展自然分娩,医院每年按照剖宫产率(总)变化对科室进行奖惩,对剖宫产率(总)较上年下降,分档经济奖励,对剖宫产率(总)较上年上升,分档经济处罚。

2.降低剖宫产率管理制度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3月间足月分娩789例, 其中进行剖宫产手术生育者627例, 足月剖宫产率为79.47%, 其中初产妇502例, 经产妇125例;孕周36周~43周;年龄最小22岁, 最大45岁。

1.2 方法

对本组资料中所有剖宫产指征及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统计主要指征的剖宫产率, 并进行分析。

2结果

2.1 本研究期间足月剖宫产率为79.4%, 进行剖宫产生产的指征及因素详见表1。

2.2 其中组成社会因素的主要内容见表2。

3讨论

剖宫产是分娩的一种方式, 并发症是阴道分娩的2~4倍[2]。世界卫生组织 (WHO) 在20世纪80年代即提出了把剖宫产率降到15%以下的目标。美国等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控制剖宫产率上升, 目前剖宫产率已基本稳定于5%~20%。当前国内大部分城市医院剖宫产率在40%以上, 少数已超过60%, 某些医院已上升至70%以上, 个别医院甚至达到惊人的100%[3]。其中本研究中足月剖宫产率为79.47%, 我国学术界对如何降低过高的剖宫产率也越来越重视。

在剖宫产影响因素中, 绝大多数胎儿窘迫发生在临产后, 胎心全程监护仅凭一时胎心减慢、羊水粪染就过度诊断胎儿窘迫, 忽略了综合诊断而急诊手术。对于产时或产前胎心过快应分析其原因作出综合判断, 不能盲目地看作胎儿窘迫的早期或代偿期表现。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位居合并症的前位。所以, 如何加强孕期保健, 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 提高阴道助产分娩, 将有助于降低剖宫产率。另外, 臀位几乎手术代替了阴道助产, 臀位助产技术也是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不应该偏废。剖宫产毕竟是剖腹手术, 而经阴道分娩更符合生理, 宜为主要途径[4]。

在比较剖宫产指征时发现, 目前社会因素一直居高不下, 位居影响因素的第一位, 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医院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首先, 社会因素指的是产妇无任何手术指征, 但拒绝阴道试产, 入院后坚决要求行剖宫产术。结合本研究不难看出, 惧怕分娩疼痛的孕妇占到30.9%, 这说明现在孕妇的健康宣教还处于初级阶段, 很多孕妇并没有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惧怕生产对性生活影响也占了相当一部分, 这也说明现代人对生活要求逐步提高, 医疗服务质量要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为其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所以、产前健康教育, 产前检查宣教, 使孕妇及家属了解妊娠分娩的生理过程, 了解阴道自身存在恢复能力, 只要结合合理的缩阴运动, 可以做到与产前没有区别, 另外要增强孕妇及家属对阴道分娩的理解和配合。由于现代麻醉技术的提高, 各种现代检测手段及输血抗生素的开发应用, 剖宫产手术时间短, 安全性已经被接受, 这些对于担心分娩安全的孕妇, 自然就会选择剖宫进行生产。

基于以上影响因素, 降低剖宫产率可以采取的措施可有:提高产科医生在阴道助产和围产监护等方面的业务水平, 进一步降低阴道产的风险, 减少剖宫产指征的误诊;改良阴道产的助产方式, 采用无痛分娩等先进的助产术减少产妇的痛苦;最主要的还是要加强产前的健康教育, 使孕产妇及其家属了解各种生产方式的利弊, 减少异常发生。加强孕产妇的心理护理, 亲人陪伴, 丈夫在场的分娩环境, 可明显改善产妇紧张恐惧心理, 使产程更顺利。

参考文献

[1]王晓东, 王世阆.关于剖宫产的分析与思考.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5, 21 (10) :633.

[2]邢淑敏.剖宫产的合理应用.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4, 29 (8) :450-452.

[3]黄醒华.对剖宫产术的思考.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1 (7) :385-388.

3.降低剖宫产率提高母婴身体素质 篇三

【关键词】剖宫产;自然分娩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637-02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进入结婚生育时期。由于种种愿因,剖宫产率逐年上升。2010年 我国剖宫产率已达到46.2%,甚至向50—60%蔓延,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对剖宫产率控制在15%以下的要求。“怀胎十月,一朝分娩”,本来十分自然的分娩方式,越来越被人为的剖宫产手术所替代。中国成为剖宫产的第一大国。

实际上,剖宫产原本是产妇在自然分娩时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难,威胁母亲及胎儿生命安全和健康时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然而,现在却成为一种大多数人选择的分娩方式。因此,为提高我国妇女及婴儿的身体素质,降低剖宫产率势在必行。

1 剖宫产上升的原因:

1.1 社会因素:目前社会上特别是大中城市,剖宫产形成了一个流行的趋势。认为剖宫产对于产妇来说产程短,痛苦折磨少,既能保持身材,还可选择宝宝的出生时间,把剖宫产当做一个相对正常的分娩方式。对于产妇家属来说认为剖宫产能够尽快完成分娩,避免了自然分娩长达十几个小时带来的折磨、焦虑和等待。

1.2 自身因素:意志力不足。由于目前进入产龄的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受父母的溺爱,普遍造成毅力不足和养尊处优的性格,对分娩的恐惧心理和对剖宫产的错误认识,使这些新一代压根就没有勇氣面对健康而自然的分娩。更不懂得天伦之乐和初为人母所必须付出的牺牲,缺乏一个母亲对自然分娩所具备的应对痛苦折磨的坚强和果敢。

1.3 医院方面:由于自然分娩存在一定不可预见的风险,如前置血管、脐带脱垂、脐带在宫内过度挤压扭转、打结等,而这些确实在产前是无法发现的。医生害怕出现上述意外而承担责任故鼓励选择剖宫产既安全又省事,也迎合了产妇和家属的心理。当前医患关系普遍紧张,一旦产程中产妇或婴儿出现意外甚至死亡,就会陷入难以解决得医疗纠纷,院方当然为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而建议采取剖宫产。

1.4 病理因素:现在产妇年龄普遍偏大,有些则营养过剩,造成婴儿偏大给自然分娩造成了困难而选择了剖宫产。另外,骨盆狭窄、前置胎盘、脐带脱垂等病理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剖宫产。有的产妇一怀孕就减少活动,再加平时锻炼也少,肌纤维拉动少,产程长,宫口开大较慢,往往会造成产程停滞,最终选择剖宫产。

2 自然分娩和剖宫产的比较

2.1 自然分娩

自然分娩是指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通常不加以人工干预手段,让胎儿经 阴道娩出的分娩方式。自然分娩是人类生殖繁衍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产妇和胎儿都具有主动参与并完成分娩过程的潜力。从受精卵在子宫内培育开始,经历胚胎,胎儿在母体内近四十周左右的生长发育,逐渐成熟,而孕妇的身体结构也渐渐发生一系列生理改变,内分泌系统改变更有利于分娩。

胎儿方面:(1)临产时,随着子宫有节律的收缩逐渐加强,推动胎儿渐渐进入骨盆,宝宝经过产道时,其头部受到挤压、头部充血,血液运行速度变慢,相应出现的是血液充盈,可提高脑部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以激发出新生儿呼吸和啼哭,有利于新生儿出生后迅速建立正常呼吸节律。(2)分娩过程中子宫的收缩,能让胎儿肺部得到锻炼,让表面活性剂增加,肺泡易于扩张,出生后发生呼吸系统疾病 少。在整个产程中子宫的阵缩,能促使胎儿肺内迅速产生一种叫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磷脂,使肺泡弹力更足,易于扩张,对出生后的自主呼吸功能的建立非常有利。(3)子宫的节律收缩及产道的挤压作用,将胎儿呼吸道内的羊水和黏液排挤出来,可使胎儿口鼻中的粘液易于挤出,使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相对减少。(4)自然分娩由于胎儿通过产道时间长,所以对外界适应能力强。据有关资料报道,通过阴道分娩的胎儿,由于大脑受到阴道挤压而对新生儿今后的智力发育有好处。(5)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并发症比剖宫产低二至五倍,而且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也明显降低。

母体方面:(1)产妇经过数十小时的“漫长”折磨和痛苦的挣扎对婴儿更加疼爱。(2)经过产程的演变使体内的激素水平可以缓慢的过渡,内分泌的激素水平重新排列整合,为身体恢复奠定良好的基础。(3)自然分娩后,身体很快恢复,子宫较快恢复正常大小,且子宫没有瘢痕组织,有利于下一次妊娠分娩及采取避孕措施。(4)减少了由于剖宫产后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避免腹痛带来的痛苦。(5)像催产素可以使产妇产生轻快感,能促进子宫收缩,刺激初乳分泌。(6)免疫球蛋白G(lgG)在自然分娩过程中可由母体传给胎儿,自然分娩的新生儿具有更强的抵抗力。

2.2 剖宫产分娩

剖宫产分娩实际上并非是胎儿最安全的分娩方式,通常剖腹生产是避免因阴道生产可能对婴儿或母亲性命及健康造成损害。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有相当多的孕妇本来可以经阴道试产正常分娩却坚决要求进行剖宫产术,虽然随着麻醉技术的成熟及抗生素的应用,剖宫产术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手术中可能会有大出血或麻醉的危险,比较容易产生血栓 造成生命危险或术后伤口感染化脓等,并且胎儿未经产道挤压,容易得呼吸系统疾病。

从母体来说:剖宫产可能会有如下情况发生,由于麻醉意外可能会造成血压下降,还有可能导致神经或脊髓损伤、呼吸循环紊乱或心脏停搏。术后有可能发生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晚期产后流血,腹壁窦道形成,切口长期不愈合,肠粘连或子宫内膜异位症 等。手术时可能发生大出血及副损伤,损伤腹内其它器官,术后也可能发生泌尿、心血管、呼吸等系统的合并症。尿管的留置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从经济上来说是正常分娩的3—4倍。再次妊娠和分娩时、有可能从原子宫切口处裂开,而发生子宫破裂,如果原切口愈合不良,分娩时亦需再次剖腹,故造成远期不良影响。

从婴儿来说:一般正常分娩的婴儿受到产道的挤压,会产生一种刺激即应激力,这是婴儿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堂课。婴儿的智力开发是通过触觉、视觉、味觉、听觉来刺激大脑细胞的活跃。而剖宫产的胎儿由于缺少产道的挤压致使呼吸系统并发症比正常产多。如肺部感染、羊水吸入等,远期造成儿童感觉综合失调、多动症等。另外,剖宫产也可能因婴儿未成熟而造成医源性早产,导致一系列早产儿的并发症,如颅内出血、视网膜疾患或脑瘫甚至死亡。剖腹产的新生儿由于没有经过产道的挤压和产道细菌,直接接触外界,天生免疫力会较之母乳喂养的婴儿较差。

3 措施

3.1 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

3.2 加强产前的宣教工作,使临产妇建立自然分娩的坚强信心,为了下一代和自己的健康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3.3 加强医患沟通,使产妇和家人能够了解分娩过程,理解医务工作者所承担的责任。

3.4 在产前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医生做密切的沟通与配合。采取恰当的分娩方式,并不是在无任何剖宫产指征下,而一味的采取剖宫产分娩而放弃自然分娩。

4 结论

4.降低损耗重在管理 篇四

有计划分类表。根据本店各柜组各类药品的销售规律,编制柜组进货计划表和销售进度表。坚持勤进快销的原则,药品仓库中畅销的品种储备充足,一般性药品严格控制合理的存量。质量管理负责人将有效期在9个月以内的药品及时公布在近效期一览表中,对有效期进入6个月内的药品填报催销表,并及时发送到相关柜组进行促销。

有月度分析,

每月进行一次全面分析或专题分析,通常情况下周转时间快、创造毛利多的畅销药品仅占20%~30%,多数药品周转相对较慢,特别是滴眼液一类的药品有效期一般在两年甚至一年以内,特别需要留神养护与管理,定期分析、排除隐患,可大大降低损耗,无形之中等于增加了效益。

有检查。质量管理负责人及各柜组长,每旬对药品的存量定额和销售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明确需要解决近效期品种数量的重点措施,更好地促进一线营业员具体操作,确保控制、督促不落空。

有记载。营业员每天必须随时记载近效期药品的销售数量,以便于抽查或定期检查时能够准确统计,各柜组还建有核算登记簿、差错登记和减值报损登记,此记录作为奖罚的重要依据,从而切实调动每个员工勤俭节约、降低损耗的积极性,发挥能动作用。

5.供电所降低线损的管理措施 篇五

[作者]:王立国

[来源出处]: [发表日期]:2009-06-12 [摘要]:供电所降低线损的管理措施

供电所的统计线损(实际线损)可分为技术线损和管理线损两大类。技术线损是正常的线路上的电能损耗(包括线路,变压器损耗等等),技术损失又包括固定损失和可变损失,固定损失主要是变压器在运行时,铁心发热或发出喔喔的响声所消耗的铁损;可变损失就是变压器铁损随着负荷的变化也随着变化。管理线损是由计量设备误差、管理不善以及电力网元件漏电引起的电能损失,就地压线损管理而言,如疏于管理,用户有违章用电和窃电,社会风气差,存在权力电关系电,恶霸电等现象,电工舞弊,临时用电不上报,计量表记有误差,抄表及核算有差错等,结果导致线损电量中的不合理成份增大,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由于这种损失无规律可循,又不易测算,通常又称之为不明损耗。在供电所的线损管理中,管理线损是影响统计线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管理不到位,形成的电能损失在整个统计线损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某些地方甚至在部分环节上还相当严重。有些供电所由于管理不够严格,造成一些10千伏线路高压线损率和低压线损率长期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效益和电力市场的开拓。

供电所的线损管理措施概括起来可分为:建立健全组织、指标管理体系,定期开展线损分析工作,加强营销管理和设备运行管理等方面。

一、建立健全组织、指标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供电所线损管理的组织、指标管理体系是统筹协调全所电力网管理工作,实行分线路、分台区进行考核的基础。要积极落实局里的按线按台区承包管理办法,对各岗位人员应当明确职责、明确指标、明确任务,将各项指标落实到位,考核到位,只有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才能使供电所的管理有章可循。

二、开展好线损分析工作 电力网中电能的损失与线路的结构、负载和管理有关。通过开展线损分析,可以找出影响损失的主要因素,从中找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取得最佳的降耗目标和经济效益。

开展线损分析要针对线损管理的有关内容做好6个对比分析:

1.统计线损率与理论线损率的对比。开展线损理论计算工作,通过对比,如果统计线损率比理论线损率过高,说明电力网漏电严重、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电力网运行不经济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或许几个方面都存在问题。

2.固定损耗和可变损耗的对比。如果固定损耗所占比重较大,这说明线路处于轻负荷运行状态,配电变压器负荷率低或者电力网长期在高于额定电压下运行。对于固定损失是电压越高损失越大,可变损失是电压越低损失越小。

3.现实与历史问题的对比。由于同期的气象条件和客观现实比较一致,与历史同期的数值比较有很大的可比性,通过比较能够发现很多问题。

4.当前水平与年平均水平的对比。一个持续较长时间的线损率平均水平能够消除因负载、时间、抄表时差等变化形成的线损波动现象。这个线损水平能反映线损的实际状况,与这个水平相比较,可以发现当时的线损是否正常。

5.计量总表与分表电量的对比。搞好电能的平衡分析,监督电能计量设备的运行情况,可以发现其中的矛盾现象。是否是表记故障或者是存在窃电行为,可以有助于分析比较。

6.线路或设备之间、季度和之间、班组之间的线损综合对比。

依据上述6个对比分析达到线损管理的五个目的:一是找出当前线损工作中的不足和缺点,指明降损方向;二是找出电力网结构的薄弱环节,确定今后电力网结构改善的工作重点;三是找出电力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最佳运行方案;四是找出降损措施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新的降损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五是查找出线损升、降的原因,确定今后降损的主攻方向。

三、加强营销管理,堵塞各种漏洞

加强营销管理,堵塞营销管理上的漏洞,为电力网的综合经济负载率的分析计算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可以为摸清每台配电变压器的负荷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建立健全营销管理制度,使营销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

2.营销人员要及时掌握每个台区的损失率的波动情况,及时查清问题。

3.确保电量在抄、核环节正确无误,严谨估、漏抄表。定期和不定期地分线路同步查抄计量总表和分表,严防偷、漏、差、错等问题的发生。

4.加强计量管理和用电检查工作,保障计量装置正确计量。

管理线损中的损失大部分来自于营销管理环节。因此加强营销管理,堵塞各种漏洞对减少管理线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运用科学理论,强化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蕴藏着许多科学的内涵。因此在运行管理中要积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去改变过去那种误把浪费当节约的陈旧观念和习惯做法。以变压器的经济运行为例:当有两台变压器并列运行时,当两台变压器所带负载之和小于一台变压器的容量时,通常的习惯做法是采用一台变压器单列运行;当总负载较大时,则两台并列运行。这一做法在某些情况下就存在着误把浪费当节约的现象。例如:有两台100千伏安变压器分列运行,当每台变压器的负载为30千伏安,其总负载为60千伏安时,其实际上两台并列运行要优于一台的单列运行;而当一台变压器负载为25千伏安,另一台为75千伏安,总负荷为100千伏安时,一台变压器的单列运行又优于两台变压器的分列运行。恰恰是这一结论,虽然完全违背了习惯性做法,但却经得起变压器功率损耗基础理论计算的验证。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运行管理,不能一成不变地沿用老的管理方式和习惯做法。在供电所的线损管理中,尤其是变压器的运行管理方面,要坚持用定量计算来确定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方式、经济负载系数和经济运行区间,从而改变75%或50%的负荷率为变压器最高效率的传统观点。

由于一般配电网的固定损耗比重大于可变损耗的比重,随着配电变压器负荷率的升高,固定损耗率的降低值将大于可变损耗率的升高值。因此,根据上述特性在供电所运行管理中采取的主要降损措施有:

1.搞好电压监测,确保客户端电压既处于合格范围又处于经济运行状态。提高运行电压可以电能损失,经过计算提高电压1%可使损失约降低2%。

2.适时调整变压器的负荷率确保变压器运行在经济范围内。采用节能型变压器,淘汰高能耗型变压器,达到节约电能的目标。对于线经细的线路(卡脖子线路)要更换粗导线,降低电阻,调高电压减少损失。、减少变压器的空载及轻载运行:可以采用变容量变压器(先进)、采用母子变压器、对于季节性强的变压器(农灌),要采用季节性听送电方式,严格按照负荷情况投切变压器,防止空载运行。对于基建或也扩工程完工后要及时了解用户是否当时用电,如果并不急需要,高压可以先不给送电。

大马拉小车:就是变压器带小负荷运行,变压器负荷一般在30%以下运行。小马拉大车:就是小容量变压器带大于变压器本身供电能力的想象。大马拉小车浪费电力设备,功率因数低效率低,小马拉大车拉不动,会烧毁变压器。增加损失。两种不正确的运行方式都要尽量避免。根据国家标准经常运行在30%以下时,需按经济运行条件考核后,合理更换相应容量的变压器。对于这类利用率较低的变压器,在临近变台容量及 供电半径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其所带负荷由临近的变台供电。

4.利用经济手段调整负荷需求,达到削峰填谷平衡用电负荷的目的。

5.调整线路的功率因数,随着负荷变化及时投切高压、低压电容器。提高功率因数可以使有功损耗降低,当功率因数由0.7提高到0.8,则电能损失可以降低到原来的76%,如果提高到0.9,这它的损失可以降低到原来的60%,可看降低效果显著,并且可以增加设备的容量,降低投资费用。公式=*100% cos1---补前 cos2---补后

6.平衡低压配电电力网中的三项负载,调增三相负荷平衡,使配电变压器出口电流不平衡度不大于10%;干线及主要支线始端的电流不平衡度不大于20%。电流不平衡度=3*中线电流/(三相电流之和)。调整三项平衡的经济效益显著,能有效的防止供电设备损坏,从而减少维修开支,降低供电成本;能促进连续可靠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多供电量,并能促进供应优质电能,提高电压合格率,显著减少用电设备损坏,故社会效益也是显著的,即使用电客户满意了,又提高了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

7.加强需求侧管理,正确指导客户用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确保经济运行。重视配电变压器的经济运行,对于季节性或临时性的配电变压器,在投运前应根据配电变压器的容量,事先把用电负荷准备好;在变压器投运后,立即把用电负荷调整到某一合理值,以此保证变压器的负载率最合理,效率最高,能耗最小。

8.搞好线路设备的检查维护管理工作:磁担、绝缘子因脏污会因为雷、雨、雪天气而放电,绝缘子绑线松动放电,高低压线路街头不实,变压器保险片安装不实、接头处腐蚀发热,增大接触电阻,树枝搭电力线路方电,高低压线路段线,标箱漏雨烧表,鸟巢以及结户线年久失修绝缘损坏都会产生漏电,因此要加强线路设备的巡视、检修、清扫工作,及时处理事故及缺陷,减少漏电现象。

9.纠正单台配变设置的误区,推广使用并联配电变压器组式接线方式。对于那些电力负荷波动较大的用电台区,更应果断采取多台变压器配置的方案。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提高重要负荷的供电可靠性,还可以在运行中根据负荷的季节性变化,实现经济运行的可选择性。

10、加强计量表计管理:定期对电能表进行轮校、更换淘汰型的电能表862,使用节能型电子表、对电焊的单位使用电子表。

11、加强防窃电工作。

(最后修订:2009-06-12 16:46)版权所有:奈曼农电公司大沁他拉供电营业所 地址:内蒙古奈曼旗大沁他拉镇

6.如何降低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的措施 篇六

物流成本控制要靠好的采购分析

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为特征的新经济环境下,传统的制造企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包括思维方式、商业模式以及技术系统。在新竞争环境、新管理模式和新管理手段发生激烈变化的时候,制造业如何通过先进的模式和手段提升竞争力,是目前IT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台湾制造商以其低成本生产能力而著称,在长期鏖战于微利竞争的过程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采购经验,值得借鉴。

制造行业的供应链有三个阶段,第一是制造行业企业内部的业务整合,即完成典型ERP构架;第二是建立企业社区,优化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第三,完成从生产原材料到客户的所有业务流程协同,实现供求关系的结合。中国制造业目前还处于第一阶段,制造业的供应链成本高以及物流企业管理分散正在影响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制造企业内部业务组合建立企业社区

所有业务流程协同

制造行业的供应链发展的三个阶段

市场竞争持续不断、产品技术的差异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是整个市场现状的真实写照。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定单变化的起伏加大以及产品交货期的压力倍增,元器件采购和成品销售这一头一尾,已成为电子制造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关键。而作为采购管理与采购行为的基础,采购分析的重要性更是日益突出。

一、生产型企业在运做之初就必须意识到采购分析的重要

普遍而言,生产型企业通常要用销售额的40-70%来进行原材料和元器件的采购。采购的速度、效率、订单的执行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能够快速灵活地满足下游客户的需求。因此,生产型企业在运做之初就必须意识到:作为整个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环,采购分析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相当重要。采购分析没有做好,意味着企业的供应链和成本没有控制好,企业的经营、生存和发展就存在问题。

国内许多中小型规模的企业并没有采购分析的概念,只是当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才意识到采购分析的重要;相比之下,台湾的电子制造公司则设立了专门的采购管理部门来执行采购分析。

二、采购的原则就是一切从供应链的成本角度出发

所谓采购分析,既是分析该买什么、买多少、什么时候买、花多少钱、什么时候得到以及怎样得到的问题。由此可见,采购分析需要考虑的基本信息包括所采购物料的成本分析、交货时间和地点、交易的付款期限等等。成本分析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买家们不仅要考虑最原始的物料成本,也要考虑上游供应商的成本。

采购的原则就是一切从供应链的成本角度出发,供应商的成本也是总成本的一部分。台湾电子制造厂商大多在大陆设有工厂,假如他们的供应商在台湾有工厂,但在大陆没有工厂,势必牵扯到供应器件的运输成本。不论这一运输费用谁来出,总是客观存在、并会打进总成本的。因此,要求本地化的采购比例要越来越多,只有这样供应商和采购商的整体竞争力才能得到加强。采购商要从长远出发,多考虑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让供应商赚到足够的利润,才会有长远的合作关系。

三、进行采购分析要考虑到结订单和供应周期两个因素

在分析采购时,一定要结合库存情况。现在绝大部分的电子产品一生产出来就在跌价。产品放在仓库里面,就相当于钱一天天在损失,厂商所担的风险也越高。因此,零库存的概念大行其道。许多台湾生产商都开始实行本地化采购,并力求越来越多的元件实现JIT,一点点把库存减到最小。

究竟该买多少才算合适?什么时候下单最好呢?要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需要考察两个方面。首先是考察自己所接收到的订单情况,通过参考过去“一定时间内”物料使用量的平均值和变化的幅度,把这两个值进行加权计算,来得到未来的计划。其次需要考察供应商的历史供货情况,即“一定时间内”供货数量的平均值和变化的幅度,以计算出对供应商比较合适的交货周期和交货数量。

这里面有两个信息值得说明。首先,竞争的加剧促使订单变化快,对“一定时间内”的界定也变得越来越短(现通常为7天甚至更短),而变化的幅度却越来越大。其次,在进行采购分析时,不仅要考虑自己的订单情况,也要切身结合供应商的供应能力,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因为他们也有成本,也有供应商。

四、依据订单类别选择不同的供应商

在解决完上面两个问题之后,需要分析该向谁下单的问题。采购清单通常会被划分为三个小部分:传统的采购订单、JIT订单和VMI订单。这一分类的基础是供应商的类别属性,也体现出对供应商进行审查的重要性。

如何建立供应商评估系统?以台湾厂商的经验为例,他们对供应商的评估有一个通用的流程。首先是审查供应商的基本信息,包括公司组织结构是否健全、财务状况是否稳定、生产的品种和产能、有哪些客户群体等。等待供应商过了基本的审查关后,又派出由研发、采购、生产、品管等相关人员组成的团队对其进行现场审查,做详细的认证。之后,再由供应商开始产品送样直到供应商的产品通过批量认证。审查供应商最重要的环节在于现场验证和样品抽验阶段。

目前,许多台湾公司已经建立了信息化系统来保证采购分析流程的准确和快捷。例如明基在接到客户订单后,会通过ERP系统进行生产流程安排。ERP系统结合生产流程安排和库存方面的信息,计算出物料需求清单。SRM(供应商管理)系统会根据系统中预先设置的供应商属性,将物料需求清单分成传统PO、JIT和VMI三个部分,并分别排出所需物料的详细列表和具体进料时间。JIT信息可通过短信等方式通知供应商,让其登陆公司的网站查询订单信息;VMI信息则及时反馈给供应商。

然而,上述流程的基础在于稳定的市场供应。供应紧张时又当如何?供应断链的情况一定会发生,当预感供应开始紧张时,通常要做两件事:提前备料和生产周期的排整。

供应紧张时还需要分析成本与货源的问题。这种折中的问题需要分析哪一种利益最多。今天没有买进来,那生产那一端就断掉了;但是吃进货以后,可能在成本上增加了一点。不过,虽然利润会减少一点,但总要好过不出货。有时候要保货,而不是要保成本。

虽然采购行为日趋理性,但采购决策人士仍需要敏感的把握整个市场的供需状态,即在理性中加一点感性。而感性的部分需要日积月累的进行市场信息情报搜集。

成本控制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它贯穿于产品供、产、销的整个过程。企业通过成本控制使产品成本按照人们事先测算确定的成本水平进行,防止生产过程中损失和浪费的发生,从而使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利用,达到节约生产耗费、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其展开研究,以期提高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的管理水平。

一、企业加强成本控制意义

(一)成本控制有利于企业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可以获得较为正确的成本资料,而正确的成本资料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中的重要决策问题,都要进行经济效益分析,而成本就是一项关键性的资料。成本资料不正确,必然影响经营决策的准确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水平对产品成本控制有直接影响。成本控制不仅涉及到全厂各车间、班组和个人,也涉及到各生产环节和各个管理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费用,要对这些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从成本角度加以分析,使之不断改进提高,这对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成本控制是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重要条件,有助于考核机制的建立

实行成本控制,首先需要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要求各部门、各环节对经济指标承担经济责任,以促使职工主动考虑节约消耗、降低成本、以保证成本指标的完成,使成本控制顺利进行,收到实效。根据成本控制的情况,可以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成本控制为考核提供了标尺,利于对相关人员进行考评。

成本控制概述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编辑]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大大影响。

1、定额制定。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三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

第一,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

第二,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两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

第三,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第四,数据标准化。制定成本数据的采集过程,明晰成本数据报送人和入账人的责任,做到成本数据按时报送,及时入账,数据便于传输,实现信息共享;规范成本核算方式,明确成本的计算方法;对成本的书面文件实现国家公文格式,统一表头,形成统一的成本计算图表格式,做到成本核算结果准确无误。

3、制度建设。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一是制度,二是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编辑]成本控制的内容

成本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地平均使用力量,成本控制应该有计划有重点地区别对待。各行各业不同企业有不同的控制重点。控制内容一般可以从成本形成过程和成本费用分类两个角度加以考虑。

[编辑]按成本形成过程划分

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

这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生产组织方式,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等。这些内容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这项控制工作属于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动实施时真实的成本还没有发生,但它决定了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它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

2、制造过程中的控制

制造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这里发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动力、各种辅料的消耗、工序间物料运输费用、车间以及其它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投产前控制的种种方案设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实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和这阶段的控制活动紧密相关,它主要属于始终控制方式。由于成本控制的核算信息很难做到及时,会给事中控制带来很多困难。

3、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在目前强调加强企业市场管理职能的时候,很容易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润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

[编辑]按成本费用的构成划分

1、原材料成本控制

在制造业中原材料费用占了总成本的很大比重,一般在60%以上,高的可达90%,是成本控制的主要对象。影响原材料成本的因素有采购、库存费用、生产消耗、回收利用等,所以控制活动可从采购、库存管理和消耗三个环节着手。

2、工资费用控制

工资在成本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增加工资又被认为是不可逆转的。控制工资与效益同步增长,减少单位产品中工资的比重,对于降低成本有重要意义。控制工资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与劳动定额、工时消耗、工时利用率、工作效率、工人出勤率等因素有关。

3、制造费用控制

制造费用开支项目很多,主要包括折旧费、修理费、辅助生产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虽然它在成本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因不引人注意,浪费现象十分普遍,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

4、企业管理费控制

企业管理费指为管理和组织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开支项目非常多,也是成本控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上述这些都是绝对量的控制,即在产量固定的假设条件下使各种成本开支得到控制。在现实系统中还要达到控制单位成品成本的目标。

[编辑]成本管理控制目标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成本;否则,其结果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

(一)成本动因不只限于产品数量。

要对成本进行控制,就必须先了解成本为何发生,它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关系对于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其成本动因是产品的产量,按产量进行这部分的分配是毫无疑问的。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这是现代成本控制各方法的基础理念,其他各种概念都是围绕其开展的,因而也是本文的立足点。

(二)成本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

传统的产品成本的含义一般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而将其他的费用放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视为与产品生产完全无关。因此,广义的成本概念,既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上游),同时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下游)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相应地,对于成本控制,就要控制这三个环节所发生的所有成本。

(三)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四)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

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行业的各项技术的发展变革速度已经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很短。企业能将产品及时地送到顾客手中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顾客的意见采取及时的措施,使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既可以获得市场,又可以随时掌握市场的动态。

[编辑]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

1、全面介入的原则

全面介入原则是指成本控制的全部、全员、全过程的控制。全部是对产品生产的全部费用要加以控制,不仅对变动费用要控制,对固定费用也要进行控制。全员控制是要发动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建立成本意识,参预成本的控制,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才能付诸行动。全过程控制,对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过程进行控制,并将控制的成果在有关报表上加以反映,借以发现缺点和问题。

2、例外管理的原则

成本控制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超乎常情的情况。因为实际发生的费用往往与预算有上下,如发生的差异不大,也就不没有必要一一查明其原因,而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非正常的例外事项上,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3、经济效益的原则

提高经济效益,不单是依靠降低成本的绝对数,更重要的是实现相对的节约,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以较少的消耗,取得更多的成果。

[编辑]成本控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就是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对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是生产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成本控制的基本工作程序如下:

1、制订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但成本计划中的一些指标都比较综合,还不能满足具体控制的要求,这就必须规定一系列具体的标准。确定这些标准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1)计划指标分解法。即将大指标分解为小指标。分解时,可以按部门、单位分解,也可以按不同产品和各种产品的工艺阶段或零部件进行分解,若更细致一点,还可以按工序进行分解。

(2)预算法。就是用制订预算的办法来制订控制标准。有的企业基本上是根据季度的生产销售计划来制订较短期的(如月份)的费用开支预算,并把它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采用这种方法特别要注意从实际出发来制订预算。

(3)定额法。就是建立起定额和费用开支限额,并将这些定额和限额作为控制标准来进行控制。在企业里,凡是能建立定额的地方,都应把定额建立起来,如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等等。实行定额控制的办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具体化和经常化。在采用上述方法确定成本控制标准时,一定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计算。同时还要正确处理成本指标与其他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如和质量、生产效率等关系),从完成企业的总体目标出发,经过综合平衡,防止片面性。必要时。还应搞多种方案的择优选用。

2、监督成本的形成这就是根据控制标准,对成本形成的各个项目,经常地进行检查、评比和监督。不仅要检查指标本身的执行情况,而且要检查和监督影响指标的各项条件,如设备、工艺、工具、工人技术水平、工作环境等。所以,成本日常控制要与生产作业控制等结合起来进行。成本日常控制的主要方面有:

(1)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施工员和技术检查员要监督按图纸、工艺、工装要求进行操作,实行首件检查,防止成批报废。车间设备员要按工艺规程规定的要求监督设备维修和使用情况,不合要求不能开工生产。供应部门材料员要按规定的品种、规格、材质实行限额发料,监督领料、补料、退料等制度的执行。生产调度人员要控制生产批量,合理下料,合理投料,监督期量标准的执行。车间材料费的日常控制,一般由车间材料核算员负责,它要经常收集材料,分析对比,追踪原因,并会同有关部门和人员提出改进措施。

(2)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主要是车间劳资员对生产现场的工时定额、出勤率、工时利用率、劳动组织的调整、奖金、津贴等的监督和控制。此外,生产调度人员要监督车间内部作业计划的合理安排,要合理投产、合理派工、控制窝工、停工、加班、加点等。车间劳资员(或定额员)对上述有关指标负责控制和核算,分析偏差,寻找原因。

(3)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的项目很多,发生的情况各异。有定额的按定额控制,没有定额的按各项费用预算进行控制,如采用费用开支手册、企业内费用券(又叫本票、企业内流通券)等形式来实行控制。各个部门、车间、班组分别由有关人员负责控制和监督,并提出改进意见。

上述各生产费用的日常控制,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和监督,而且要使费用发生的执行者实行自我控制。还应当在责任制中加以规定。这样才能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使成本的日常控制有群众基础。

3、及时纠正偏差

针对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查明责任者,分别情况,分别轻重缓急,提出改进措施,加以贯彻执行。对于重大差异项目的纠正,一般采用下列程序:

(1)提出课题。从各种成本超支的原因中提出降低成本的课题。这些课题首先应当是那些成本降低潜力大、各方关心、可能实行的项目。提出课题的要求,包括课题的目的、内容、理由、根据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

(2)讨论和决策。课题选定以后,应发动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对重大课题,可能要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然后进行各种方案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优方案。

(3)确定方案实施的方法步骤及负责执行的部门和人员。

7.优质护理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 篇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度作为研究期间,以上半年(2013年1~6月期间)常规护理为对照组,以下半年(2013年7~12月期间)优质护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产妇共计100例,产妇年龄在24~35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27.5±1.8)岁,产妇孕次在1~4次范围内,平均孕次为(1.5±0.6)次,初产妇共计71例,经产妇共计29例;观察组观察产妇共计100例,产妇年龄在22~33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26.8±2.3)岁,产妇孕次在1~4次范围内,平均孕次为(1.7±0.9)次,初产妇共计75例,经产妇共计2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2013年1~6月期间,对100例产妇进行常规护理。护理内容包括遵医嘱给药、适当的心理护理、环境护理、以及饮食支持在内。

1.2.2观察组

2013年7~12月期间,对100例产妇进行优质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2.2.1优质护理中对责任护理方案的体现

由医院安排至少一名专科高级责任护士负责一位孕妇的全部护理工作,从入院贯穿到产后,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孕妇的具体情况,针对各类产后并发症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同时要定期检测胎儿的情况。同时,考虑到孕妇除担心自身安全以外,还特别关注胎儿的具体情况,产前产后都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因此,要求通过贯彻落实责任制度的方式,确保责任护理能够及时了解孕妇的心理、生理情况,避免因人为原因所导致的剖宫产问题。

同时,对于孕妇采取护士分层级管理的模式,包括辅助护士、高级助产士、责任组长等护理人员共同组成管理范围。通过小组配合的方式,由实践经验丰富的助产士带领年轻助产士,提高术中护理的综合水平,避免孕妇产生紧张不安等情绪。总的来说,在层级管理模式下,下至辅助护士,上至责任组长,对孕妇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服务,保证孕妇饮食和休息科学规律。同时,需要向产妇及其家属介绍产后身体调养的注意事项,提供具体的饮食、运动指导,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在产妇机体恢复的前提下,向产妇介绍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使产妇认同并接受母乳喂养。

1.2.2.2分娩前心理护理

要求安排专业的责任护士定期或不定期对孕妇进行分娩知识讲解,引导孕妇对自然分娩形成正确、科学的认识,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于自然分娩的信心。针对排斥自然分娩的孕妇,需要耐心听取其意见,给予个体化的指导。期间需要特别关注对护患关系的构建,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提升孕妇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为产程的有效配合做好准备工作。分娩前,护理人员还需要充分预想在自然分娩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性问题,做好必要的防治措施。掌握产妇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孕次、产次等。

1.2.2.3分娩前生活护理护理工作需要始终坚持以产妇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结合产妇的实际需求,提供细致、体贴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需要提前给产妇讲解各个产程中的注意事项,力求产妇的配合。要求产妇在各个产程均保持平稳的呼吸频率,避免深呼吸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同时,需要指导产妇在宫缩期间食用适量热量高且清淡食物,补充产妇能量,避免分娩期间出现虚脱等问题。

要求安排专业的责任护士定期或不定期对孕妇进行分娩知识讲解,引导孕妇对自然分娩形成正确、科学的认识,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于自然分娩的信心。针对排斥自然分娩的孕妇,需要耐心听取其意见,给予个体化的指导。期间需要特别关注对护患关系的构建,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提升孕妇和护理人员之间的信任,为产程的有效配合做好准备工作。分娩前,护理人员还需要充分预想在自然分娩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并发性问题,做好必要的防治措施。掌握产妇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孕次、产次等。

同时,生活护理中还要求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首先,患者需要勤洗澡,定期修剪指甲,且尽量以淋浴为主,不宜长时间坐浴;其次,患者临产前需要严禁性行为,避免出现胎膜早破或者是早产等方面的问题;再次,运动需要适当,且尽量以慢走等轻度运动为主,避免进行拥挤、下蹲等大动作;最后,分娩前需要对患者营养供应进行严格控制,多摄入鸡蛋、鸡汤、牛奶等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保障睡眠的充足以及始终具有良好的体力。

1.2.2.4分娩前基础护理

为了避免产妇因回避宫缩疼痛而选择剖宫产问题的产生,需要护理人员通过播放舒缓音乐或者是与产妇进行对话的方式,分散产妇注意力,缓解宫缩疼痛。同时,可以以拳头按压产妇腰骶部,帮助产妇自然分娩。同时,针对临产前胎膜未破的产妇,可以搀扶其适当走动,加速产程。分娩期间,需要不时为产妇擦汗并更换衣物,提高其舒适度。

1.3观察指标

对对照组、观察组的分娩方式进行观察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剖宫产分娩率为12.00%(12/100),对照组患者剖宫产率为28.00%(28/100),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表1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剖宫产率对比数据示意表[n(%)]

3讨论

本文选取本院2013年度作为研究期间,以上半年常规护理为对照组,以下半年优质护理为观察组,研究优质护理开展下对降低剖宫产率的积极意义。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剖宫产分娩率为12.00%(12/100),对照组患者剖宫产率为28.00%(28/100),观察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在优质护理的落实下,选择剖宫产分娩的产妇人数明显降低。这一研究结果证实:优质护理能够使产妇在产前存在的心理负担得到有效的缓解与控制[3,4]。这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分娩前针对患者个体需求给予的心理护理以及认知干预。

同时,在分娩行为的实施过程当中,为了能够降低产妇在分娩期间的疼痛感,绝大部分医院会在麻醉科室与产科科室相互配合的状态下,推广无痛分娩模式,对于促进产妇选择自然分娩而言意义显著。同时,为了配合患者对机体疼痛感的抵抗与转移,本次研究中还尝试通过播放音乐,配合音乐节奏按摩患者腹部、腰骶部的方式,增加产妇自然分娩的信心。同时,产后给予的综合护理干预对于加速患者预后康复也有重要意义,给予的母乳喂养指导对于新生儿生命质量的维护也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模式落实下,由于分娩前给予了系统化的心理疏导以及认知干预,从而使得产妇从心理上认同并肯定自然分娩的价值,分娩期间给予的各种无痛化干预措施在提高产妇自然分娩信心方面意义显著。综合对分娩后的系统化柑橘,使得优质护理对于降低剖宫产意义更加显著,可促进患者自然分娩,值得临床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程艾敏.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在产科病房的实施效果与分析.中国医药导报,2011,08(19):131-132.

[2]袁瑞芳.优质护理对提高产科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0):2169-2171.

[3]顾芝梅,李玉华,瞿永风,等.产科病房开展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做法及体会.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2):397-399.

8.降低剖宫产率管理制度 篇八

【关键词】干预措施;降低剖宫产率;干预前后;引发剖宫产率的主要原因不同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43-01

WHO对亚洲的母儿健康调查显示,我国的剖宫产率高达46.2%,其中无指征剖宫产率达11%,居世界之首。[1]上海市报道,1978-1997年20年间,剖宫产死亡率34.88%,显著高于阴道分娩死亡率12.28%,剖宫产大于30%时,剖宫产死亡相对危险性上升[2],同时剖宫产率急速上升肠胀气、肠道粘连、邻近器官损伤、产后出血率、感染率、新生儿湿肺及剖宫产新生儿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上升,在经济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查找各地剖宫产率上升原因,采取相应举措降低剖宫产率势在必行。

1.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选自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产科2007—2012年分娩记录,五年内共有36500名产妇,其中剖宫产孕妇有18006人,剖宫产率高达49%。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剖宫产指征数据资料输入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2013年针对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予以相应措施,与前五年平均剖宫产率进行对比。

2.结果: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2012年与2013年剖宫产的指征构成比对比结果如下:

2007—2012年剖宫产的指征构成比前三位为:巨大胎儿 (17%)、 胎儿窘迫 ( 12% )、脐带绕颈 ( 11.5% );2013年剖宫产的指征构成比前三位为:头盆不称(15%)、社会因素(14.8%)、瘢痕子宫(13.9%)。

2013年针对原因予以不同举措的干预,剖宫产率为31%,与前五年平均剖宫产率49%进行比较,明显降低。其中,引发剖宫产发生率上升的原因发生了改变:2013年前三位原因为头盆不称、社会因素及瘢痕子宫。

3.讨论:

我们在2013年孕期孕妇学校增加分娩指导课程,开展导乐陪产、家化病房、亲人陪伴分娩,引进水中分娩,主张进入产程后采取自由体位。经过以上措施,2013年年底,头盆不称构成比降低至15%。

巨大胎儿为第二大原因,目前生活水平逐日提高,产妇对优生优育的重视度与日俱增,孕妇及其家属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孕期营养的增加及产妇活动的减少,其中营养的增加主要是肉类、蛋白质类、水果类食物盲目的增加,不合理的营养调配及主观活动减少使孕妇体重指数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增加,巨大胎儿发生率增加。针对此原因,我们在2013年产科门诊开设了营养门诊,专门为孕妇进行营养测试,制定个性化的营养食谱,根据不同的孕周为孕产妇开具孕期运动处方。

胎儿窘迫为第三大原因,我们对2012年以前的分娩记录进行研究发现,我院胎儿窘迫诊断不严谨,因为目前医疗纠纷率上升,家属不依不饶,所以产科医生如惊弓之鸟,在产程中只要发现胎心监护有一次异常表现,就确定为胎儿窘迫行剖宫产结束分娩。这无疑人为地造成了过度治疗,极大浪费了卫生资源。针对此现象,我们采取三种措施:第一:2013年病人一入院就签署“分娩知情同意书”,产科成立入院宣教组,专门对新入院的病人及家屬进行产科风险预知及防范教育,以求病人及家属对产科医疗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管理措施,我们制定了详细的产程记录表,以规范产科医疗行为,对于进入产程的产妇,潜伏期每四小时记录一次,半小时听一次胎心,活跃期每二小时记录一次,半小时听一次胎心,同时对胎心监护也进行了规定,要求在进入产程、进入活跃期、进入第二产程及各种产科操作前必须进行胎心监护;第三,对产科医生及助产士进行阅读“胎心监护”图的专业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水平,杜绝一次胎心监护异常就草率诊断为胎儿窘迫的现象,减少过度治疗。

我们针对前三位因素,2013年采取了孕期分娩指导、分娩心理指导、饮食等健康教育,合理营养搭配,合理运动指导;分娩期导乐陪产、家化病房、亲人陪伴分娩,引进水中分娩,主张进入产程后采取自由体位;分娩管理方面,入院后签署“分娩知情同意书”,成立入院宣教组,加强风险及防范教育,加强产科医疗质量的规范管理;加强医务人员的理论教育,通过以上措施,2013年剖宫产率降低至31%,头盆不称、巨大胎儿、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剖宫产发生率的原因位次发生了改变,近年来,由于产妇追求胎儿的优生质量,剖宫产指征已不再是单纯的医学指征,还夹杂着选择良辰吉日等社会因素,据统计,我国90年代社会因素引发剖宫产率升高所占比率高达10.7%[3],因此,社会因素是目前剖宫产率提高不容忽视的一大原因。第二胎的上升使瘢痕子宫妊娠成为剖宫产的第三大原因,社会因素及瘢痕子宫比率大有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新的问题对产科的管理持续改进。

参考文献

[1]Pisake Lumbignon ,Malinee Liopiboon, A Metin Gulmezogelu etal. Method of delivery and pregmancy outcomes in Asia: the WHO global survey on meternal and prenertal health 2007-2008 [J] .Lancet ,2010,375(1):490-499

[2]朱丽萍, 周秉华, 秦敏,上海市20年剖宫产产妇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3):153-156

上一篇:全县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情况调研方案下一篇:2024年度财务检查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