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共14篇)
1.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篇一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减法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不仅知道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还知道减法其数学模型。
成功之处:
1.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减法性质的复习,建构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于新知的学习,不感觉困难,而是通过推想,得出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两个数的积。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掌握两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例题的教学采用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形式,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知道每种方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
不足之处:
1.练习中注重了基本形式的练习:4800÷25÷45100÷3÷17,忽视了变式练习,导致错误率高的问题。
2.部分学生对于特殊数的简便计算还存在计算错误。
再教设计:
1.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掌握好练习的时间和学生做作业的时间,做到习题精而少,有针对性。
2.注重对习题的变换练习,全面而缜密的设计练习题。
2.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篇二
【关键词】简便运算 小学中年段数学教学 应用
一、引言
简便运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细微灵活性进行训练,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还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创新性进行培养,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简便运算的教学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机械化重复运用“题海战术”,造成小学生的思维固化。例如:在传统的简便运算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对于简便运算中的数学思考和如何解决问题缺乏重视,只是单纯地通过大量的、繁杂的简便运算的题目来重复机械化的练习;有的教师不重视对运算规律和运算性质的深层次挖掘和讲解,在对运算规律和性质进行讲解时一带而过,使得学生缺乏探索性;还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让学生做练习,使学生成为运算的奴隶。针对这些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简便运算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简便运算教学策略的优化
简便运算主要是指小学生能够根据算式的特点,在运算规律或运算性质的指引下,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基础上对运算顺序进行灵活地处理,从而实现运算的简单、快捷。简便运算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思维的特点,如灵活性、创造性、敏捷性。
(一)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归纳简便运算方法
小学数学的简便运算,主要是将烦琐的、难的数值运算进行简化,将其转化为简单的数值计算的方式。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数学运算性质、运算定律的指引下实现数值的等值变形。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创设情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利用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运算,如可以运用“凑整”( 凑十、凑百、凑千等)的方式进行简便运算。经过多次训练后,很多学生能够在计算中更加准确,计算速度也更快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大大提高。
(二)整合教学目标,创建多元化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数学简便运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探索和理解运算规律,能够运用运算规律进行简便运算。我们将这句话进行分解后不难看出,这是对简便运算教学中“解决问题”“知识与技能”这两个目标的界定。经历运算规律的探究过程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知道了简便运算“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知道了“为什么”进行简便运算。这一过程的经历能够使学生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提升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要想真正提升小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引导过程。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将简便运算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要做到学生一看到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后马上产生使用多种方式解题的联想,并根据题目的特点进行自我判断,最后确定一种最合理、最优的计算方法。例如:在讲解小数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可以为学生出示这样一道题目:“11.45+2.12+77.88+8.55”。在展现这道题目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你有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你觉得哪一种计算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切实感受到运用简便方法不仅提高了运算的速度,更提高了运算的正确率。学生在感受到避繁就简的运算后,更激发了学生简便运算的积极性。在展示完例题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要求学生继续完成两道运算题目:“(1)10-5.35-2.65;(2)5.36+4.981+10.64+6.019”。在经过多次训练后,学生一看到类似题目就会产生简便运算的联想。
(四)多种方式评价,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评价
在学生训练后,教师还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勇于思考,探索出运算的最优化方案。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方式存在着差异,教师应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对每一个学生给予适当的评价。教材中和教师展现给学生的简便运算的算法可能是最优的方法,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或许并不是他们最喜欢的,也不是其所能接受的。因此,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例如:在进行简便运算16×125时,很多教师总是跟学生强调125和8结合在一起,这样就能够凑成1000,于是教师在教学中总是这样展示:16×125=2×(8×125)。当学生采用16×125=4×(4×125)时,教师就认为不正确。其实,教师不应该用自己的思维来固定学生的思维,一种方法简便与否,学生只有亲自尝试后才能感觉到。
总之,简便运算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学生简便运算意识、思想的培养,将这种思想和意识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大脑中,使其变为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运算中灵活运用简便运算,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臧娜.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园文学(教育教学研究),2012(03).
3.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篇三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结合具体情境的学习,使学生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懂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
教学难点:会用上述规律进行简便计算,并会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同学们,前段时间我们学了运算定律,请你回忆一下我们学了哪些运算定律,你能用字母把他们表示出来吗?(学生回忆)通过这些运算定律的应用,我们知道可以使我们的计算简便。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除法运算中的简便方法》(板书课题)
首先,了解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使计算简便。
2、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有关乘除计算的实际问题。
老师希望这节课中,每个同学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的问题,期待你们精彩的课堂表现,能做到吗?(能)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同学们,为了加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王老师要为学校添置一批体育器材,我们一起去看看他在购买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
(出示主题情景图)提出学习第一个问题的要求:
学习要求: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1、从题中可以了解到什么数学信息和问题?
2、根据题意,怎样列式?
3、说说有几种计算方法。
4、说出每种计算方法的依据。
(学生小组活动,展示交流,时间大概10分钟)
刚才我们帮王老师解决了了羽毛球的问题,那还有羽毛球拍的问题呢?(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你认真读题,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做完之后,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思路。
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用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三、检测导结
学习任务结束了,老师想考验一下你的学习情况,请完成下列检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5×5×00÷125÷8
2.李大爷家有一块菜地(如右图)这块菜地的面积有多少平方米?
结果反馈:集体订正答案
4.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篇四
生:分成4大组再传下去比较快。
师:那好,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分,比一比,看哪一组传得快?(分发练习纸)
探究:
师:我们开学时,要发练习本做作业,小黑板出示:
开学时,班主任陈老师领了24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我们班的每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到几本?
能解决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决?
生独立计算,师巡回观察,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用竖式计算。
小组内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内同学听,组长统计,你们小组一共想出了几种方法?
反馈: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生1:240÷48=5(本),我是用竖式算的。有240本本子,平均分给48个同学,就是240÷48,结果得5,每人分到5本。
生2:240÷12=20(本)
20÷4=5(本)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是先把240本本子分给12个4人小组,每个小组分到20本,再把20本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5本。
生3:240÷4=60(本)
60÷12=5(本)
我是先把240本作业本平均分成4大组,每组分到60本,每组有12人,再除以12,每人得5本。
生4:240÷8=30(本)
30÷6=5(本)
我是先把240本作业本分成8个小组,再分给小组中的6个人。每人也是得5本。
生5:12×4=48(人)240÷48=5(本)
生6:240÷(6×8)
=240÷48
=5(本)
师: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那么多办法。不论哪种分法,每个同学分到的本数一样吗?
生:一样,都是5本。
师:第2种怎样列综合算式?
生:240÷12÷4
=20÷4
=5(本)
师: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
这时,同学们激烈地争论起来,有的认为第一种简便,有的认为第二种简便……
[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除法的简便运算,让学生运用除法的性质灵活、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书本上的教材是这样设计安排的:
1、准备练习。
24÷2÷360÷6÷5
24÷(2×3)60÷(6×5)
让学生通过计算,感知“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用被除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例题教学。
5.《简便运算》教学反思 篇五
本课我只设计了两个环节,(1)复习运算定律,(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在复习运算定律时,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例子表示运算定律,为下一步的灵活运用奠定了基础。在总复习时不能满足于掌握常见的五个运算定律,要加以引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我改变以往的做法,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让学生自己自编或搜集简便运算的题目。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了,看我编的题目能不能选上。学生在编题和选题时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复习的过程。学生出的题目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精选的题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覆盖面全,涵盖了小学阶段所有的简便运算的类型。
(2)关注了学生易错的题目。
(3)关注了一些生僻的解法。我们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舞台学生会还你一片精彩。
最后还找了一些学生平时容易出错的题目供学生判断和一些思维拓展题供学生计算,让学生以竞赛、限时做题看谁做得又多又对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计算题枯燥无味,学生在测试中,如果做的好,采取一些鼓励机制,如加分或加星等。
6.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篇六
[关键词]小数乘除法 运算能力 转化思想 算理 运算定律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85
数的运算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运算定律的运用等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显得极为重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将运算能力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也充分体现出运算能力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一、渗透转化思想,促进学生熟悉运算方法
转化思想在小数乘除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转化思想对提高学生小数乘除法的运算能力,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熟练掌握小数乘除法运算,提高学习质量,实现知识的生成、发展与提升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师:大家请看,我这里有一个边长为0.1分米的正方形,怎么求出它的面积呢?请同学们先列式,再尝试求出结果。
生1:利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列式为0.1×0.1,0.1分米=1厘米,可以求出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利用面积单位转化“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就可得出0.1×0.1=0.01(平方分米)。
师:说得太好了,既正确应用了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又复习了面积单位的转化,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那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我在列式为0.1×0.1后,把两个因数都扩大了10倍,变成了1×1,这样积就扩大了100倍,回到原来这个式子上就需要将积缩小100倍,得到0.1×0.1=0.01。
师:真棒,将小数先转化为整数,然后再将扩大的倍数缩小回来,真聪明,这也就是我们乘法列竖式计算的基本思路。
二、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在教学时,很多教师都只是注重方法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技能,而忽视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殊不知让学生理解算理是运算教学的起点,也是关键,不重视算理的教学就好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应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形成方法、掌握技能,最终提高运算能力。
在学习“小数除法”时,可先让学生感知“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的性质。这样当除数为小数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向右移动小数点来转化为整数,同时被除数也要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这也就是小数除法的基本算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这么三种情况:被除数也成为整数;被除数还是小数;被除数的末尾需要补0。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以此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前提下反复练习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强调要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分清,划去可以用铅笔,避免出现混淆,并按照先划、再移、后点的顺序,使学生能够将其熟记于心,从而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掌握小数除法的运算。
三、突出运算定律的作用,让学生养成主动运用运算律的良好习惯
运算定律的作用体现在解题中就是使运算更加简洁、简便,从而使复杂的计算变得简单,甚至口算都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我们可以通过几组练习让学生感知到整数乘法运算律对于小数乘法仍然适用,这样就可以将运算律推广到小数范围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结论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要引导学生在计算时先看一看、想一想能不能用运算律,在这一过程中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数感,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运算律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刚才已经通过尝试得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仍然适用于小数乘法运算,那么大家观察、思考、完成下面的一组题目,看一下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运算,如果能,用了哪个运算律?
(1)2.5×3.2×0.125 (2)0.18×99 (3)89.7×99+89.7
生1:第(1)题中我一看有2.5和0.125,就想到了4和8,于是我将3.2写成0.4×8,就可得出2.5×3.2×0.125=(2.5×0.4)×(8×0.125)=1×1=1,这里用到了结合律。
生2:一看第(2)题的结构就知道把99写成(100-1),这样就可以得到0.18×99=0.18×100-0.18×1=18-0.18=17.82,这里用到了分配律。
生3:一看第(3)题的结构也是用分配律的,89.7×99+89.7=89.7×(99+1)=89.7×100=8970。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反应也很快,可以看出运算律的作用真不小,如果不用或不会用的话,你不仅做不快,还很容易出错。
总之,小学阶段运算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算理,熟练进行数的运算,得出正确的结果,也为下一步初中阶段式的运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7.《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学反思 篇七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8.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篇八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练习课的反思
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练习课反思教学目标中这样说:“在观察比较中,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都理解简便运算在分数中同样适用的,但在实际计算中,我觉得还是因题目来决定,哪种简便用那种方法,所以在分数这章节里不必要强作要求,只要学生喜欢的方法就可以了。例如:(1/3-1/4)×12,本来在口算时,学生可以很快说出1/3-1/4=1/12,那么用乘法分配律就多此一举了;5/6×1/7×2/5,这样的类型,我觉得也不必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因为在分数乘法中,本来分子和分母约分的.时候,就可以超越第二数。但在乘法分配律时,出现了加数不好通分的时候,而加数的每个分母和乘法中的分数是倍数关系时,还是应该用简便,如:(4/9+7/15)×45。在乘法混合运算中,比较有意思的拓展性的题目,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如:2/7×1/3+5/7÷3,2/7×10/13+3/7×2/13.前面一道先乘以3的倒数后再简便,后一道利用分子交换后达到可以用乘法分配律。其实很多简便的运算在计算过程中书写麻烦,导致学生认为简便简便越写越不便,所以在教学简便运算时还需要看题目而定,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这个才叫做多样化了。
9.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篇九
一、将数据拆分,渗透转化思想
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如果注意并正确运用转化思想进行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把握事物的发展进程,对事物内部结构、纵横关系、数量特征等有较深刻的认识,可以使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譬如说44×25,可以试着让学生思考如何将44进行变形,因为看到25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25×4=100,所以,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去想办法变形,将44转化为11×4,并且反复让学生用语言表述44就是11×4,11×4就是44,然后再应用乘法结合律即可。这样,经过几个反反复复,学生一定会记得牢靠,教学效果也会出奇的好。
二、将题组拓展,渗透对应思想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对应思想容易理解,人与人名、人与家之间就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对应思想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的联系认知的一种思想方法。在简便运算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对应意识,使之逐步形成对应的数学思想。譬如:根据每组第一题的算式,直接写出后两题的得数。
24×3=72 7×15=105 16×5=80
24×30= 7×150= 16×20=
24×300= 7×1500= 16×35=
该例中,每组的第二、三两题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发生了变化,它们的积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比较对应因数间的大小关系,不计算就可直接写出二、三两题的得数。往往有些老师只满足于有了结果就行了,其实这里面还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要适度拓展,引导学生体验一一对应的变化规律,感受对应的数学思想。这样反反复复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学生的数学素养就会形成,对后续学习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将知识串联,渗透函数思想
2011版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小学阶段渗透函数思想方法,可以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而且是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从而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及其运动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被除数48;48×3;48×10;48÷2;48÷8,除数8;×3;8×10;8÷2;8÷8,商6,这道题实际上是商不变规律的具体应用,在教学时可以不要就题讲题,而要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一个数量变化,另一个数量也作出相同的变化时,得数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朴素的函数思想,同时为六年级学习正、反比例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做可以把商不变的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使知识脉络化,系统化,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而这种“得”归根到底是依赖于函数思想而实现的。
四、将规律抽象,渗透符号思想
在运算律教学中还可采用归纳法,可以从实际问题场景引出乘法中两个因数相乘的算式的规律,然后让学生观察研究乘法算式特点,观察到“因数相同,位置交换,积不变”,形成猜测;接着通过举例验证,便于归纳,形成结论;最后将规律概括抽象,上升到符号化的表达,用a×b=b×a来归纳这一规律,体现一种符号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教师只作为一个引路者,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虽然研究很费时,但学生会完完整整地经历一次数学规律探索的过程,即“猜测——验证——结论”,感悟到一切猜测要想成为一个公认的结论,必须经过验证。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才会体会到探究的快乐、成功的自豪。相信学生今后遇到再难的数学问题,都能运用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那样,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对于他们更好地完成将来的学习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0.《连减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
沙湾中心小学
邓婉仪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教科书第八册第39页例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掌握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见算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在连减的简便运算中理解加括号如何变符号。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自己买文具吗?老师带了100元刚刚去文具店买了一个笔记本(单价5元)和一套教学三角板(单价15元),老师该如何付钱?有多少种付钱的方法?你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他们很熟悉的问题,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复习了凑整十的计算方法,为教学新知识作了辅垫。)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提供生活情境:邓老师带了234元去逛商场准备买一条裙子(单价:66元),一条牛仔裤子(单价:34元),让学生用脱式计算大比拼怎样付钱?还剩多少钱?学生进行讨论,说说你怎样想? 可能有3种:
第一种解法:
234-66-34(从总钱数中减去裙子的钱,再减去牛仔裤的钱。)
第二种解法:
234-(66+34)
(先算出裙子的钱和牛仔裤的钱一共要多少钱,再从总钱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
234-34-66(先从总钱数中减去牛仔裤的钱,再减去裙子的钱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进行计算,算出结果后再选出你第二喜欢的方法来算。
2、算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说一说你觉得哪种好?为什么?
(通过选方法,让学生体验到凑成整
十、整百进行计算所带来的简便,并且肯定学生的想法,让学习尝试到利用简便运算所带来的甜头。)
3、脱式计算大比拼。
出示两组比赛题 :
500 -28 -172
500 -(28+172)
1000 -352 -248
1000 -(352+248)
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每大组各做一组题,看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学生发现第二组做得快,得胜,引起学生争议。并让输的那组学生代表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如果我们组也是这样凑整
十、整百进行简便计算,我们也一定赢”。
(通过比赛,造成一种矛盾:第一组学生觉得比赛不公平,因为第二组凑成整
十、整百再减,计算简便。而第一组题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退位算起来麻烦、易错;并从中发现第一组题与第二组题之间计算结果相等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矛盾中真正体会到连减的两个数凑成整
十、整百时,减去两个数的和比分别减去这两个数简便,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感到运用凑整进行简便运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简便运算的方法,达到“我要学”的学习目的。)
三、大胆猜想,归纳总结。
1、通过两组题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你怎样来验证你的猜想?
3、修正你的猜想,用一句话来概括。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减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4、我们以前学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都能用字母公式表达出其内容,现在你能用更简便的语言表达出我们刚刚的规律吗?(用字母公式表示为:a-b-c=a-(d+c))
5、运用这个规律时,你觉得应注意些什么?学生4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在连减的简便运算中理解加括号变符号。
四、巩固练习
1、想一想,在○里和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运算符号和数。868-52-48=868○(52+____)
1500-28-272=_____-(28○272)415-74-26=____○(____○____)
2、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①528-53-47 ②470-254-46 ③545-167-145 ④326-126-145(提醒学生不要盲目用公式a-b-c=a-(d+c),要仔细观察题中的数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让学生体验到连减简便运算的多样性。)
3、小小计票员(P39“做一做”第2题)
4、拓展活动题(备用)
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回应邓老师到商场买衣服的情景,你能告诉邓老师,我还能买哪些东西,又应该如何付钱,让你和你同桌商量一下后告诉老师。
(让所学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真真正正学生活中的数学。)
五、小精灵总结全课
11.《加减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四年级一个数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在加减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时,可直接加上整十整百数,多加了就减去。多减了就要加上来。
教学过程
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使在计算器已经普及的今天,这种口算仍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学习这部份内容却困难较大,计算的正确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
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
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教师提出问题:“营业员很快地算出买一套运动服(113元)和一个书包(59元)共需要172元,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出了很多计算方法:
113+59=113+60-1=172。
113+59=113+50+9=172。
113+59=112+(1+59)=172。
2、合作探讨阶段。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独立探索地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可以使他们彼此交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出全面地判断。5
①每一种方法为什么这样做?请讲讲你的道理?
②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比较简便?为什么?
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达到了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地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归纳出多加几,减去几;先凑整,再相加这两种方法。
在教学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原型来揭示算理,探究规律。小学数学的内容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减数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数时,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减几,加上几这个数学知识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原型——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地“付整找零”的活动,并且在课堂中展示这个活动:妈妈带了165元,其中有一张百元纸币,到商店买钱包花了97元,妈妈怎样给钱呢?由老师扮妈妈,一名学生扮售货员,妈妈拿出一百元钱给售货员,售货员找给妈妈3元。这里的道理明明白白,是学生所熟悉的常识。这个活动是原始的、最低层次的减法速算法,是学习数学的原型。再引导学生摆这个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165-100+3,从而概括出速算的方法。这样,由常识上升到了数学,学生的学习由低层次上升到了高层次。
三、拓展问题领域,重构知识体系
在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理解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所以在学完了新知以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习题:
1、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计算下面的题目。
(1)198+197 299+98 =
(2)如果选择了三种物品(钱包97元,旅游鞋198元,录音机236元),要计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用500元钱去买钱包和旅游鞋,还剩多少钱?
2、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为什么?应该怎样改正?3+305=873+300-5
这样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知识在日常生活的运用。
12.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经历由整数除法的计算迁移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的探究过程,体现数学的转化思想。
2.结合情境以及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会笔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能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类推能力,同时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准备:相关教学内容中的PPT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用竖式进行计算。
2.8个1和5个0.1合起来是( )个0.1。
3.把16个0.1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个0.1,也就是( )。
4.不改变大小,把13改写成一位小数是( ),把3.6改写成两位小数是( )。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整数除法的相关经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理的基础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算法的基础是整数除法,这种复习性导入的设计,通过新旧知识的连接,为后面学习新知的探究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没有余数。)
师:图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生:已知条件是4周跑22.4千米,问题是平均每周跑多少千米。
师:这道题可以怎样列算式呢?
生:22.4÷4。
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生:可以根据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求,速度=路程÷时间。(PPT出示:“224÷4=”“22.4÷4=”。)
师: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这两道题都是除法算式,而且除数相同,都是4。
生:第一道题的被除数224是整数,第二道题的被除数22.4是小数。
师:看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小数的除法也会经常见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小数除法”,先来学习第一课,“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板书课题。)
师:这道题应该如何来进行计算呢?请同学先独立进行思考,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到练习本中,然后再和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师进行巡视,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提出指导意见。)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解题方法。
生1:我想利用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将22.4扩大10倍,变成224。将4扩大10倍,变成40,就变成了224÷40。这样就将小数除法变成整数除法,可是后面的我就不会做了。
想法一:
把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师:你的思路不错,虽然没有算下去,却提示我们小数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解决。
生2:我是这样进行计算的, 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师:你是通过单位换算把这道题变成了整数除法,很好。虽然可以算出结果,过程却比较麻烦,如果没有单位转换的话就不能计算。
生3:我们学习了整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这道题我是用竖式进行计算的。
师:你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吗?大家认真听,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他提。
(生回答,师适时点拨。)
师:22除以4,商5余2,2不够除怎么办?
生:余下的2表示2个一,化为20个十分之一。
师:4在哪一位上,表示什么?24表示什么?
生: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十分之一,合起来就表示24个十分之一。
师:商6应写在哪儿?怎样表示出6在十分位上呢?
生:用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商6个十分之一,在商的十分位上写6。在商的个位5与十分位6之间点上小数点,这个小数点要与被除数22.4的小数点对齐。
师:如果没有小数点,商就变成整数了。所以同学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点小数点。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时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怎样了?
生:对齐了。
师:那么我们在用竖式计算“224÷4=”和“22.4÷4=”时,计算过程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板书课题。)
师小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也是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唯一不同的是要确定商中小数点的位置,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出示做一做的习题:9.6÷4、25.2÷6、34.5除15。)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不仅让学生理解了竖式的计算过程,更让学生明白了其中的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教师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个性化的再造。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尝试、猜想、验证,是整节课中的设计亮点。最后,结合数的含义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2.教学例2。(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仍有余数的计算方法。)
※王鹏的爷爷计划16天慢跑28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生练算式“28÷16=”。)
师:除到被除数的末尾还有余数时应该怎么办?(生回答。)
师:余数12后面的这个0从哪来,可以添这个0吗?(生讨论,小组研究。)
师:通过交流活动,同学们知道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时,可以添0后继续除。因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可以在十分位上添0继续除。120表示什么?用120个十分之一去除以12商几?(板书课题。)
师:现在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时,你能解决吗?(生做题。)
3.教学例3。(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除的计算方法。)
※王鹏每周计划跑5.6km,平均每天慢跑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生练算式“5.6÷7=”。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
师小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按照整数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个位不够商1,就在商的个位上写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
【设计意图:例2和例3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有了例1的学习基础,例2和例3的学习难度就降低了。所以在教学时适度放手,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让学生自主尝试竖式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之中发现它们的特殊之处。】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算一算,试一试。
2.提高练习。(练习十六第1题。)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吗?
3.拓展练习。
甲、乙两具筑路队,甲队8天修路6.48千米,乙队9天修路10.35千米。哪个队的工作效率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是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生深刻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及时巩固、练习并突破难点。由于本课的时间关系,习题量安排得不大,重在提高准确度。】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体目标中曾提出,要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在整个小数部分的学习中,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其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深藏其中的算理多、方法难,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认真研读教材的内容,我把对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集中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计算导入提示课题,为算法算理埋伏笔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理的基础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我在新课伊始阶段,通过几道复习题,对先前所学的小数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新知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设计,加强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通过练习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利用情境理解算理,初步形成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这些经历就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在新课的开始环节,我借助了书中例1练习的主题图,这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在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量关系列出一个小数除以整数的算式时,也就加深了他们对小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尝试竖式掌握算法,自主探究竖式练习
本节课中对于例1的教学用时时间长,因为我认为例1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例2和例3只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的两种特殊情况。例1的算理和算法掌握了,例2和例3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解释算式过程,并结合数的含义来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这样,学生不仅明确了计算的过程,更弄懂了为什么这样算,并通过讲练结合、合作交流的方式,最终掌握了计算的方法。
四、总结全课,完成练习,在反思中体验转化
由于整节课的时间关系,练习题在量上不多,但整体是有梯度的,由易到难。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反思整节课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形成了一定的计算能力,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只是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应该加强。另外,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带有太多的规定性,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不够。在巩固练习环节,也应该多准备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体会算理和算法的运用。
13.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篇十三
=75+54=29+(46+54)a―b―c=a―(b+c)
=129(棵)=29+100
=129(棵)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计算题教学常常枯燥、乏味,但本课我注重创设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编,以学生参加植树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计算。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同时又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计算比赛游戏安排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了本课知识后,进一步对比体验运用加法运算律所带来计算的简便,以增强运用加法运算律的自觉性。由于是游戏方式,可灵活组织,安排激励,并注意调节气氛和节奏,使学生适当放松。
(3)教材16页第6题,让学生理解掌握“减法的性质”。教师没有直接讲解什么是减法的性质,而是让学生在完成第6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总结概括出来,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习了这个性质外,还要让学生会用这个规律进行简算。所以,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较多的巩固练习题,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练习题,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2、使用建议。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和课堂教学时间,适当删减练习题目,灵活调控学生的练习量。
14.《简便运算复习课》教学反思 篇十四
成功之处:
1.对于运算定律的复习,出示了六道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88×12599×38+3836×99720÷45784-42+5825×32×125。在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特别是784-42+58学生应用了结合律进行“凑整”,导致出错。由于学生在这阶段都是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导致学生不认真进行分析题目,只想一味地进行应用。通过此题的训练,让学生要遇到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于练习题的处理,渗透转化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问题。
第7题: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要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应使其转化为学生学过的规则图形的面积,可以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即可以用补的方法转化为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小长方形的面积,也可以用拆分的方法转化为两个长方形,把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加。通过此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思想——转化思想,并且知道转化思想的内涵是将要解决的复杂问题转化为另一个较易解决的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通俗地讲,就是把未学过的知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知识。
智慧园:求每个图形各代表多少。此题是应用等量代换思想解决问题,让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1)由△+△=□+□+□(2)由△+△=□+□+□
□+□+□=○+○+○+○□+□+□=○+○+○+○
得出:△+△=○+○+○+○得出:△+△=○+○+○+○
△=2○△=2○
由△+□+○+○=400由△+□+○+○=400
得出:○+○+○+○+□=400得出:△+△+□=400
□+□+□+□=400□+□+□+□=400
□=100□=100
由△+△=300○+○+○+○=300
得出:△=150得出:○=75
由△=2○由△=2○
得出:○=75得出:△=150
通过对解题思路的理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又一思想——等量代换思想,其内涵就是用一种量代替和它相等的另一种量。
不足之处:
1.对数学思想的`介绍就题论题,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
2.由于时间的关系,每种典型易错题只练习了一道,没有进行再巩固。
再教设计:
1.对于数学思想的介绍可以使用尽可能大的篇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是数学学习的精髓所在,应让学生系统进行感知和学习。
2.易错题型要反复练习,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能灵活应用运算定律解决问题。
【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教学反思06-30
简便运算教学设计08-15
六年级简便运算试题06-16
五年级上册简便运算题07-22
六年级奥数简便运算一09-26
四年级数学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教案09-04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1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简便运算练习题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