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比赛的开场白

2024-10-04

弟子规比赛的开场白(精选19篇)

1.弟子规比赛的开场白 篇一

一、引导学生巧背,实现古诗文“量”的积累

1. 边背诵边表演

古诗文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强,学生在背诵时,可以引导他们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边背诵边表演。例如,《弟子规》中“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它告诉我们放置衣服的时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随意乱放。如果随意乱放,就会把它弄脏。我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理解之外,还把它进行了拓展,针对儿童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教育,如:学习用品用完之后要把它放回书包,引导孩子规范地放置物品。再如:打扫卫生结束了,应该把洒扫用具摆放整齐;看完了图书角上课外书籍,必须将书摆放整齐便于其他同伴阅读等。

2. 情境背诵法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文时,应充分利用我们身边的各种教学手段,为他们营造一种背诵的氛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把自己带入到情境之中去背诵。例如,在教学《弟子规》中“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时,我让学生观看课本剧表演,内容大意为:小明的妈妈在忙着做事情,小明去打搅她;小明的妈妈身体不舒服正在休息,小明嚷着要妈妈带他出去玩。后来,姐姐告诉小明,妈妈在忙着做事的时候不要打搅,妈妈不舒服的时候要让她休息也不要打扰,不然她会很难受的。我通过让学生观看课本剧表演,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韵文的含义,从而影响自己的行为,通过情景的创设,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理解感悟

1. 感悟背诵

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引导孩子通过询问老师、家长、收集资料、阅读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感悟古诗文的内涵。如:现在的家长、老师都比较注意从小给孩子讲一些卫生常识,使其养成好的卫生习惯。多数学生能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梳洗,把自己打理干净,再做其他事情。家长也很关注孩子的牙齿健康,使其坚持每天早晚刷牙漱口。上了厕所后,要洗手。这正是《弟子规》中说到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学到的经验,进行经典美文的学习。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弟子规》的兴趣。

2. 图文并茂,背诵积累

(1)课件赏析。

我利用早晨、中午、国学课等时间,让学生观看诗文诵读的视频,欣赏美丽的画面。学生从视频中,从美丽的画面上,从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着、品味着古诗文的艺术魅力。赏析法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悟诗文的无限魅力。情景交融,理解感悟,学生在欣赏中对古诗文进行再造想象,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也使其感受到了诗文的韵味。

(2)评价是非。

在教学《弟子规》中“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一句时,我认真地向学生讲解了它的含义,凡是别人所有的物品,即使是小东西,哪怕是一颗糖果、一块橡皮,不该你吃、不该你用的时候,你就不可以私自把它藏起来,变为己有;在拿别人的东西时,应该先征得别人的同意,经过别人的同意之后才能拿;在父母不在家时,不要乱翻柜子,在别的同学家玩耍时,不要乱拿东西,因为这些都是不好的行为。

3. 积累运用相结合

古诗文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到、感悟到东西用古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感悟。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打开手中的这本《弟子规》,目光所及之处,尽是耳熟能详的古代先贤的谆谆教诲。我们不禁慨叹古人的良苦用心,我为之感动,《弟子规》何尝不是一面镜子,在时时折射出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2.令人纠结的《弟子规》 篇二

如今,《弟子规》也正式走进了我和我的家庭生活——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所在的学校,很“幸运”地成为诵读《弟子规》的试点校之一。春节放假在家,我常看到孩子撅着小嘴,锁着眉头嘟囔着“圣人训”“首孝弟”“晨必省,昏则定”之类,刚开始我还嗤之以鼻为“陈词滥调”,妻子却非常严肃地“告诫”我:“这是学校当作作业正式布置下来的,如果你的消极态度影响到孩子,开学后其他同学都能背,只有我们的孩子背不下,那时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考评成绩?你负得了这个责任吗!”

我顿时觉得问题严重了,赶紧仔细翻阅了这本由”北京可持续教育发展协会”策划的《(弟子规)新解》试点教材。从教材的释读、链接、举例讲解中我强烈地感受到,《弟子规》在某些人扯起的弘扬国学的大旗下,“功效”已被大大神化。通读这本小书,我发现虽然它仅有1080个字,却以三字韵的说教方式罗列了108项繁文缛节的“规矩”,其中大多是“号泣随,挞无怨”“言语忍,忿自泯”之类的愚忠愚孝。在试点教材的链接事例中,为了证明某些“道理”,编者牵强附会地扯进了很多现代人的例子,诸如用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少年黄舸的事例说明“报恩长”,在“丧礼尽,祭尽诚”一节链接中,居然和张思德的追悼会联系在一起……十白是当年结合自己的私塾教学经验拼凑成《弟子规》最初文本的那个酸秀才李毓秀自己都绝难想到,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竟有人把他向清廷邀功而作的这一文本视为圭臬向孩子们灌输!不知这是教育的幸,还是不幸?

硬币总有两面,《弟子规》也不能一概而论,但问题的关键是以我中华民族5000年汗牛充栋的国学典籍而论,为何偏要选择从弟子规下手对孩子们发蒙呢?论“泛爱”之理,《弟子规》的“小我”说教难敌《岳阳楼记》的胸襟气度,论“孝弟”之情,《弟子规》不如《陈情表》来得深情自然;论“忠廉”之义,《弟子规》怎比得上《出师表》动人心魄;论文字表达,《弟子规》的枯涩与白乐天的明白通达相差又何止千里!有关部门如果真的心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否把上述真正的国学典籍进行一番精编,告诉孩子们一些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岂不比让孩子莫名其妙地背诵“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强之百倍!

3.弟子规背诵比赛通知 篇三

为了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读背《弟子规》的浓厚兴趣,促进德育的有效性。特举行全校学生《弟子规》背诵比赛,现将比赛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比赛时间:2011年4月21日上午。

二、比赛内容:《弟子规》全文分为17段,临时抽选:

1、总叙的内容并说出所包含的七部分的名称。

2、“入则孝”部分,“父母呼„„谨为去”。

3、“入则孝” 部分,“身有伤„„如事生”。

4、“出则弟” 部分,“兄道友„„勿见能”。

5、“出则弟” 部分,“路遇长„„如事兄”。

6、“谨” 部分,“朝起早„„最为丑”。

7、“谨” 部分,“步从容„„勿轻略”。

8、“谨” 部分,“斗闹场„„借不难”。

9、“信” 部分,“凡出言„„进退错”。

10、“信” 部分,“凡道字„„无加警”。

11、“信” 部分,“唯德学„„增一辜”。

12、“泛爱众” 部分,“凡是人„„勿喜新”。

13、“泛爱众” 部分,“人不闲„„道两亏”。

14、“泛爱众” 部分,“凡取与„„方无言”。

15、“亲仁”全部。

16、“余力学文” 部分,“不力行„„求确义”。

17、“余力学文” 部分,“房室清„„可驯致”。

三、参赛对象:六、七、八、九年级学生。

四、参赛形式:面向全体学生,班主任抽签确定选手,选手抽内容。

4月21日早,班主任抽选手和出场顺序,每班3名。

五、设奖:

个人奖:全校取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

集体奖:全校取一等奖1名(班主任考核活动开展一项中加4分),二等奖2名(班主任考核活动开展一项中加3分),三等奖3名(班主任考核活动开展一项中加2分),优秀组织奖、精神文明奖各1名(班主任考核活动开展一项中加1分),颁发奖状。

六、《弟子规》背诵比赛评分标准:

1、语言表达: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语言流畅。(10%)

2、诗文处理:正确把握诗词节奏,富有韵味和表现力。(10%)

3、仪态风度:精神面貌良好,大方镇定有台风。(10%)

4、感情处理:感情真挚丰沛,表达自然声情并茂。(20%)

5、背诵内容正确无误(50%)

七、几点要求:

1、各班要高度重视,积极准备。

2此次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所以每位同学在背诵的同时要感悟其内涵。

4.《弟子规》诵读比赛活动方案 篇四

为了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国学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六一”儿童节之际,学校德育处和少先队大队部经研究决定开展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比赛活动。目的通过以诵读国学经典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桂林洋中心小学的学生从小开始,在他们心灵最纯净的时期,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与现代文明、现代科学、现代民主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为培养具有“刚毅之气 厚实之学 强健之体”的现代合格公民发挥积极作用。

一、活动主题:吟诵国学 书香校园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

2、使学生借国学诵读的比赛平台,更新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在道德劝戒、历史文化知识、传统语文教育等方面得到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比赛对象:全校学生。

四、比赛要求:

1、一、二、三年级指定《弟子规》原文的【总叙】和【入则孝】;四、五、六年级指定《弟子规》原文的【总叙】和任选《弟子规》原文的其中两篇。

2、参赛采取抽签为序。

3、参赛班级必须脱稿诵读。

4、参赛班级必须用普通话诵读。

5、各班可在诵读的形式上有所创新,可播放背景音乐,以创造良好的欣赏情境,获取良好的艺术效果。

6、诵读时要求语音清晰准确、抑扬顿挫、情感丰富、表情达意、仪表得体大方具有感染力。

五、比赛时间:低年级组定于5月30日上午7:30;高年级组定于5月31日上午7:30。

六、比赛地点:教学楼黑板报前。

七、奖项设置:全校分为二个级别:一、二、三年级为低年级组;四、五、六年级为高年级组。每个年级组各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

八、评选方法:评委打分评选。计分方法为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后的平均分为该班级的最终得分排名。

九、有关注意事项:

1、参赛各班主任于5月27日下午4时在会议室进行抽签,确定诵读顺序;

2、凡要背景音乐的要自备,服装自定。

十、比赛评委

王晓林 陈振鹏 王毅 徐波

十一、计分员:郑树武

十二、主持人:

另附:国学经典《弟子规》诵读比赛评分标准

1、服装统一、整洁,佩戴红领巾,举止大方、得体,充满自信。10分

2、使用普通话,语速适中,富有感情,轻重缓急合理,声音能传达出文章的韵味。30分

3、诵读正确流利整齐,吐字清晰,不破句,能很好把握节奏,能够脱稿。30分

4、诵读时能辅以合理的动作。10分

5.学习弟子规征文比赛方案 篇五

我校自创建以来本着“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办幸福教育”的办学宗旨,以“立德树校”的德育理念为指导,努力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注重人的发展,自开学以来就开展了学习《弟子规》教育活动,并且我校也举办了《弟子规》的背诵竞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结合我学校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举行北流市实验中学学习《弟子规》征文比赛。

一、指导思想

《弟子规》教导为人子弟应该孝亲尊师、谨信言行、爱众亲人、静学修身以及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倡导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力行达到与人和睦、社会和谐。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精神,努力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教育理论的结合点,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中陶冶情操,荡涤心灵,促进青少年学生孝亲尊师、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等基本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征文目的通过此次学习《弟子规》的征文比赛,让同学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同学们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积淀文化底蕴;规范同学们基本的文明礼仪和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在校园文化中不断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认识,勤奋学习,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友爱、乐于助人的氛围,构建和谐、温馨校园。

让同学们在学习《弟子规》中要坚持“三要”、“三结合”。“三要”即学习《弟子规》要深刻领会、融汇贯通,不望文生义、断章取义;要与时俱进、活学活用,不生搬硬套、脱离实际;要注重践行、言行一致,不口是心非、流于形式。“三结合”即坚持学习《弟子规》与挖掘其当代价值相结合;坚持学习《弟子规》与提升个人文明素养相结合;坚持学习《弟子规》与践行道德礼仪规范相结合。

三、征文主题:我学弟子规,文明伴我行

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美德,弘扬《弟子规》倡导的“孝悌、谨信、博爱、亲仁”理念,促进校园和谐。

四、参赛对象:2012级高一学生

五、征文要求

叙写学习弟子规的心得和实践弟子规的获益,从各个视角,用各种方式阐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与幸福人生、和谐社会的关系。

1、文章题目自拟,紧扣主题,内容积极健康,紧扣《弟子规》教义,具有真情实感和艺术感染力,真实有趣,以理悟人,以情动人,以文悦人;文体自选(散文、随笔、读后感、议论文、记叙文等均可,诗歌除外);字数在800—1500字。

2、必须为原创作品,不得抄袭、套改。(抄袭、套改的全校通报批评)

3、指导老师:各班班主任、语文老师

4、稿件要用红色方格稿纸书写,在稿件的右上角注明班级、姓名。

六、收稿方式及时间

由各班语文科代表于11月15日统一收齐,交到语文老师处。

七、评选方式及时间

由各班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征集、筛选作品,并将优秀作品于11月20日前送到政教处,每班征文不少于5篇。

再由政教处组织老师评定一、二、三、优秀奖,组织鼓励奖若干,获奖者在全校进行表彰。并颁发证书、奖品。

6.弟子规比赛的开场白 篇六

关键词:《弟子规》,品行教育,课堂教学,策略

一、《弟子规》的内涵与品行教育相结合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 品行教育古已有之。《弟子规》字句简单, 内容通俗易懂, 阅读起来朗朗上口, 且容易背诵成为较好的教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 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而成的。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 并改名《弟子规》。《弟子规》通篇约一千多字, 言简意赅, 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 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为中心, 分为六个部分, 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为弟子们明确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标准。

1.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

《弟子规》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 告诉我们为人子女, 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

首先, 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 不能傲慢无礼。《弟子规》讲,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弟子规》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 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

其次, 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 做一个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再次, 孝敬父母, 还应该兄弟友爱。《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 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 要友爱弟弟。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敬兄长, 只有兄友弟恭, 兄弟之间以情谊为重, 看轻钱财, 才能真正相处和睦, 而兄弟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孝顺非常重要的表现。

最后, 《弟子规》中具体列述了对待长者应有的各种礼仪, 包括在长者面前的坐走言谈行止等要求。行为是人内心精神的体现, 《弟子规》通过这些具体行为的规定告诉我们, 作为晚辈、作为幼者要有对长者的恭敬忠诚之心, 要将这种恭敬忠诚之心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日常行为中。

2.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谨》这一章里着重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 夜眠迟”, 勤勉学习, 生活规律。讲究个人卫生, 衣着整洁, 饮食合度。指出:“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弟子规》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在于它是不是华丽, 是不是很昂贵, 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 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 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 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

3.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信》这一章提出, “凡出言, 信为先。”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 言以信为先, 实事求是, 不要夸夸其谈, 华而不实, 虚浮佞巧, 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 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 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 要见贤思齐, 见不善而内自省, 结识良知益友, 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 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 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 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 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 对诚信品行的养成意义重大。

二、课堂教学《弟子规》品行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弟子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瑰宝, 她闪烁着中国古人品德、智慧的光芒, 传承这种优秀的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让孩子们认识这些古老的文明更是我们必须要做的。而只有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品行教育, 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

1.课堂渗透法

在语文课《一片树叶》的课堂上, 孩子们不但被里面的童话内容深深吸引, 同时也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每只小动物经过小椿树时, 虽然都分别摘下了一片树叶, 可是第二天树上却一片叶子也没有了。仅仅再小的错误也会酿成大祸, 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谁能用《弟子规》里的话说一说?”有的孩子马上能说出:“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教师立即表扬。

2.教学情境化

每天午饭后, 孩子们经常把外衣脱下来, 随便扔到桌椅上, 然后跑出去玩。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场景:喜羊羊家里乱七八糟, 衣服、帽子、袜子乱扔一地, 小朋友看到了都说:“太乱了, 我们要整理!”于是孩子们便动起手来, 一会儿, 教室里干净极了!孩子们自己诉说着劳动成果的同时把《弟子规》“置冠服, 有定位。勿乱顿, 致污秽”的含义解释了出来。

3.内容生活化

每节下课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 身体都会无意地碰到过道里的课桌, 造成班级里的课桌七扭八歪。于是在讲到“宽转弯, 勿触棱”这一句时, 让孩子们站排到前面演示, 怎样做才是“宽转弯, 勿触棱”。通过孩子们亲身演示, 以后每节课上下课都井然有序。

4.游戏巩固法

《弟子规》的记忆多半是依靠反复的诵读, 在诵读的同时孩子们感受到了韵律美、节奏美、思想美。皮筋舞是普通的户外活动, 孩子们边跳边唱的不是普通的儿歌, 而是《弟子规》里的内容。孩子们边学边玩, 边玩边乐, 边乐边背, 牢牢地把《弟子规》内容记住了。这样既锻炼了身体, 又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 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

5.实际运用法

如果教学《弟子规》, 让孩子们变成死背书、背死书的孩子, 那么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 必须能够灵活运用到生活中才算起了真正的作用。有一次一个孩子向教师告状, 教师问他:“你亲眼看到的吗?”他说:“我听别人说的!”另一个小朋友就马上说:“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别的孩子马上同意并跟着念了起来, 然后经过一番调查才弄明白事情的经过, 这个孩子也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的地方。

三、在家庭生活中落实品行教育

1.开展亲子诵读活动

通过亲子诵读, 让《弟子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不仅使儿童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启蒙教育中得到熏陶, 从小、从细节养成;而且使家长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 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 规范自身行为, “以德治家”, 建立起与传统道德文化相承接, 与和谐社会核心价值理念相适应的新型家庭关系。

2.定期组织家长培训班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 因此, 《弟子规》的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定期组织家长培训班, 鼓励家长诵读和践行《弟子规》的行为准则, 为子女做好榜样。

3.记载好家校联系卡

品行教育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背诵上, 更需要落实在日常的生活中。借助家长的力量, 结合《弟子规》的内容, 制定学生在校、在家要做到的细则, 设计成家校联系卡, 家长与老师每周反馈、交流一次, 共同教育好孩子。

7.从《弟子规》看“孝”的三个层次 篇七

关键词 《弟子规》 孝 父母 子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根据《孝经》的论述,孝通常可分为三重境界:孝敬父母;报效国家;立身行道。其中,孝敬父母是孝的原初意义,是报效国家和立身行道的伦理基础。受“五四”以来“打倒孔家店”的影响,加上现代市场经济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人们对于“孝”存在很多狭隘、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本文以传统文化启蒙经典《弟子规》为依据,力图从理论上厘清“孝”的三个层次,为大家履行孝道提供基本的依循或借鉴。

“孝”字上面是“老”字的演化,下面是“子”字,象征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老年人。它向我们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所谓“孝”,就是要肩负起赡养父母的责任。赡养父母、履行孝道,包括“养父母之身”、“悦父母之心”和“厚父母之德”三个层次的工作。

一、养父母之身:“孝”的物质基础

养父母之身,即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让父母衣食无忧,这是孝敬父母的物质基础。为人子女者如何才能“养父母之身”呢?《弟子规》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爱惜自己的身体。“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防止“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作子女的要自尊自爱,不好勇斗狠、作奸犯科,这样当父母年老时自己才能守在身边,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这也符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第二,关心父母的生活。“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在现代社会里,很多人由于学习或工作的原因,不能再像古人那样做到“晨省昏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保持和父母的密切联系,时时刻刻关注父母的饮食起居,根据季节和时令变化,积极、主动地满足父母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每逢节假日,尽量回家探望父母,或是多安排一些与父母共同参与的活动。第三,照顾父母的病情。“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古人所服的药物多以中草药为主,用水煎服时往往不易掌握温度的高低,所以作子女的要先试好后再端给父母。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药先尝”已经没有必要,所以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父母唯其疾之忧”上,照顾父母按时服药,注意父母生病期间的饮食禁忌,防止病情恶化。第四,祭祀父母的亡灵。“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如果父母不幸去世,作子女的要按照当地风俗为父母举办丧事,并以事奉生者的恭敬态度,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也就是“生事爱敬,死事哀戚”。

二、悦父母之心:“孝”的精神依托

养父母之身是“孝”的物质基础,是子女履行孝道最低、最起码的要求。但只有这一点还远远不够,因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仅仅是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需求,那与我们对待豢养的宠物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在养父母之身的同时,还要悦父母之心,这是“孝”的精神依托。《弟子规》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悦父母之心”的途径:

第一,谨遵父母的教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日常生活中,要用非常恭敬的心态,及时回应父母的呼唤,努力落实父母的命令,严谨遵奉父母的教诲。当犯有过失的时候,要勇于坦承自己的错误,谦卑柔顺地接受父母的责罚,并尽力改正、弥补因过失而给他人或社会带来的影响或危害,这样就可以渐渐做到“过能改,归于无”。第二,恭聆父母的训勉。“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如果是和父母一起生活,我们不能对家庭中的各项事情擅做主张,而应多听取父母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见;如果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对于自己住所或工作的变动,也要及时通知父母,以免他们担心。第三,顺承父母的心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对于父母的物质或精神需求,要尽心尽力地去准备;如果我们的某些做法或习气是为父母所厌恶的,更要努力改正和去除,让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第四,友爱自己的兄弟。“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姊妹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在遇到财物往来时相互礼让,会让父母感到非常的欣慰,这也是子女尽孝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厚父母之德:“孝”的境界升华

《弟子规》对于孝道的论述,并非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小孝”,也不是子女单向度顺从的“愚孝”,而是主张在做好“养父母之身”和“悦父母之心”两个层次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厚父母之德”,将“孝”的境界予以扩充和升华。

首先,弘扬父母的美德。“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我们要把对父母的孝敬之情扩充到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对党和国家忠诚,对单位和领导忠心,对同事和人民忠顺,努力做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弘扬和彰显父母的美德与教诲。在领导面前,要做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同事交往,要做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对待普通群众,要做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这也就是《孝经》里讲的“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其次,劝谏父母的过失。人在步入老年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性格可能会变得固执、任性甚至贪婪,孔子早就告诫人们:“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所以,为人子女者在履行孝道的过程中,要自觉用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衡量父母的各种需求,不能简单地把“子从父之令”当作尽孝。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善巧方便地引导父母学习传统文化、关注社会新闻,以防父母做出某些不合法律或道德的行为。假如父母确实有了过失,就应该“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以恭敬、柔顺的语气和态度,努力劝谏父母改正错误;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只要我们真心实意地履行孝道,就一定可以做到规父母之过、厚父母之德,因为“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参考书目: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8.弟子规诵读比赛活动通知 篇八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同学们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提高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经研究,决定开展《弟子规》的诵读比赛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范围: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活动时间:11月23日——11月24日

三、比赛程序:

1.初赛

初赛由各班自行组织进行,确定决赛参加对象。2.决赛

时间:11月24日; 决赛地点:图书阅览室

四、比赛规则: 1.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2.参赛选手可脱稿朗诵。诵读时可加音乐伴奏,伴奏音源由选手自备。

3.每位参赛选手比赛时间限制在8分钟以内。

五、奖项设置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参与奖6名。

9.3弟子规诵读比赛闭幕词 篇九

微山一中《弟子规》诵读大赛第一阶段圆满结束了,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成功。在这里我们要感谢组织这次比赛的语文老师们,感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生动而又充满哲理的舞台。感谢我们的班主任、我们的父母和所有给我们提供过帮助的人,是他们给了我们耐心而又细致的指导。感谢每个同学的认真准备、刻苦训练和同学间的团结协作、紧密配合,才取得了今天这样成绩。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来表达我们的感激和祝贺吧!

中华经典文学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被誉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通过学习《弟子规》,可以使我们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做人的基本道德,懂得做人的道理和途径。

今天晚上举行的《弟子规》经典诵读比赛,通过不同形式的经典诵读,同学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培养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享有快乐的经典人生。

同学们声情并茂,时而铿锵有力;时而悠远绵长;时而动人心弦。朗朗书声一浪高过一浪,字字沁人心脾,言言直达肺腑,以饱满的精神,融入到字里行间!集体朗诵气势磅礴,个人展示抒发豪情,经典的诗文优美动人,铿锵有力的诵读让人回味无穷。整个比赛,高潮迭起,精彩纷呈,得到了在场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展现了我校同学们良好的语言素质和精神面貌。

通过这次的《弟子规》的经典诵读比赛,让我们知道了怎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中华美德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最后,我希望大家明白,这次比赛仅仅是学习《弟子规》活动的一个开端,学习《弟子规》,实践《弟子规》是我们每一位一中人的必修课,现在学,以后也要学。学了以后,一定要用他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只能记住弟子规的原话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按照弟子规的要求,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严格要求自己。形成我们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习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这样的学生,才不愧为我们微山一中的学生,才无愧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才能形成我们民族振兴的正能量。

10.我与《弟子规》 篇十

《弟子规》开篇就讲:“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让我汗颜,我虽心里想孝敬父母,可多年来,实际言行远不及格,仅春节去济南父母家住了几天,除了爱整洁擦净楼上下地板外,未再帮80岁的父母做什么。还让老父母为我的个人生活操心,真是愧疚哇!国庆假期我去父母家,老妈提醒我要耐心听老爸的意见,顺着他。八十多岁的老爸蹒跚着,将他用清秀字体写就的“搞好家庭注意的几个问题”交给我,我从部队退伍至今,这还是老爸第一次书面写给我,我认真、专心地听完了老爸的教育、意见。返回深圳后老妈告诉我,这次老爸很高兴,没想到我表现这么好,我听后好惭愧,这本应是做子女应有的孝顺态度哇。

我的个性有点儿得理不让人,脾气一点就着,习惯指出对方错误,因而易得罪人,《弟子规》就提醒:“言语忍忿自泯。”即使我“本性难移”,我也要时刻自省、改正。对照我们现实生活中,时常看到人进门时脚踩在门槛上,站立时身体也站得歪歪斜斜的,坐的时候伸出两腿,腿脚抖动,《弟子规》教导我们:“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勿做以上行为,这些都是很轻浮、傲慢的举动,有失修养、文明。我在生活中常因赶着出门而多次忘带钥匙,赶时间急急上车而碰伤腿、眼角,应谨记《弟子规》:“事勿忙忙多错。”

在公司宿舍,偶有个人物品被同事没打招呼就取走用,如没还就找不到了。好意借给朋友的书刊,而对方却疏于保管,造成丢失、污损,对这样不爱惜借来物品的人,坚决不借。在深圳提到借钱很多人会回避,我曾借与朋友刘某几万元,自写了借据、归还时限、年息当归期到,我要其还款时,她一再撒谎失信,不履行亲笔承诺,令我费时费舌勉强一点点追讨回接近本金,终止交往。现实中一些人违背了《弟子规》讲的基本做人准则:“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与人相处,要学会“舍得”,即使一无所有的人,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一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二是要对别人多说激励的话、抚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三是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四是以善意的目光去看别人;五是以行动去帮助别人;六是坐车乘船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七是将自己空下来的房子、床铺提供给无助、急需的人休息。无论谁,如果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就会随之而来。《弟子规》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之一杜鲁门,他没上过大学,经历多次生意失败,最终担任政府职务时,已年过五旬,多年的阅读使杜鲁门的知识非常渊博,他的信条是:“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一名领袖,然而每一位领袖必须是读书人。”而古人在《弟子规》中教给了我们阅读的正确方法:“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在信息时代,你手中有好书而不读,就如同在农业时代,你手上有种子而不去播种一样。一个不读好书或者不愿意读好书的人,会越来越穷,而读好书的人则可通过读书变得富有。

编辑张金余

11.弟子规比赛的开场白 篇十一

大思想家孔子非常重视孝悌, 认为孝悌是“为人之本”。孔子指出, 孝敬父母的关键不是仅仅为他们提供物质上的满足, 更应该从精神上敬重、爱戴父母。至于具体如何做才能体现这种孝的精神, 孔子没有展开详细的阐述。而《弟子规》则以浅显具体的说理展开, 告诉我们为人子女, 孝敬父母应体现在以下具体的行为中:

1. 要从行为上敬重父母, 不能傲慢无礼。

无论父母教责对错, 做子女的都要敬听顺承, 以示对父母的恭敬心。《弟子规》讲, “父母呼, 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父母责, 须顺承”。很多人因此则误解儒家所谓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味地顺从, 听任父母的呼唤与责骂, 失去起码的判断能力和处事立场。笔者却以为《弟子规》在此并不是要求做子女的做事一味顺从父母, 不讲对错, 不做争辩, 成为一个听话听使唤的乖孩子, 而是要求做子女的通过应、行、听、承来表现对父母的恭敬之心, 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人格尊重。在其看来, 无论父母对错, 要求有无问题, 作为子女首先在态度上、人格上要敬重长辈, 而不是无礼的不尊重的抗争与辩驳。

2. 对亲人的过错要和颜悦色地劝谏, 要真诚恻达, 直到对方接纳为止。

《弟子规》接着上文说:“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作为子女在充分尊重父母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 要明辨是非, 不能因为对父母的敬重而忽视父母的过错, 从而使父母走向更大的失误。如对父母的过错不加劝谏, 则是陷父母于不义的做法。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 使父母感觉到你对他的人格尊严是充分肯定的, 你只是针对他所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劝谏。即使这样父母不能接受也不能大发雷霆, 相反更要真诚用心, 以诚心感动亲人。

3. 真正的孝子要爱护自己的身体, 更要加强自我的人格修养, 做一位身体健康, 道德高尚的人。

“身有伤, 贻亲忧, 德

有伤, 贻亲羞。”《弟子规》使孝亲上升为主体自身的人格修养, 这是很有意义的。在其看来, 孝亲不仅是主体的行为表现, 更是由这些行为透显的人格精神, 一个人只要培养起这种敬爱亲长的高尚人格, 则其无时不再关心着父母的生活起居, 心理感受, 而孝亲的行为亦无处不在。

4. 孝敬父母, 还应兄弟友爱。

《弟子规》提出了兄弟相处之道在于重义轻财, 为人兄长要有长者风范, 要友爱弟弟, 而为人弟则更要懂得尊敬兄长, 只有兄友弟恭, 兄弟之间以情谊为重, 看轻钱财, 才能真正相处和睦, 而兄弟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孝顺的非常重要的表现。《弟子规》中具体列述了对待长者应有的各种礼仪, 包括在长者面前的坐走言谈行止等要求。行为是人内心精神的体现, 《弟子规》通过这些具体行为的规定告诉我们, 作为晚辈, 作为幼者要有对长者的恭敬忠诚之心, 要将这种恭敬忠诚之心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 日常行为中。

当代大学生, 作为“80后”出生的一代, 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在父母的溺爱呵护中长大, 在重智力教育, 忽视道德伦理教育中成人, 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索取, 从不知付出, 更不会从事任何具体生活劳动,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孝敬父母在他们眼里是感性而模糊的, 更不要谈如何孝敬父母, 如何为人子女了。所以, 学习《弟子规》, 不仅可以使他们知道孝悌之行为, 更能培养他们的孝悌自觉意识, 健全人格。

二、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

在多元文化并存, 信息爆炸的今天, 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 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的甄别能力, 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道德人格。由此, 崇尚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当代大学生, 则成为精神失落, 信仰倒塌的一代人。我们的学生在这个多元、分裂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 追求时尚, 无宁说是没有自我的随波逐流。当代大学生很少有人思考“人活着为了什么”?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做人?更不要谈做人的标准问题!现时代是个诚信缺失的时代, 大学生失信问题普遍存在。很多同学不把诚实守信、相互信任、信守承诺作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不再相信世上有真诚、信任和帮助。欺诈、虚伪狡猾等丑恶现象被部分学生奉为圣明, 认为自己要有这样的本事才能适应社会成为人上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是未来世界的引领者, 如果将大学生如此严重的失信态度与虚伪禀性带到未来社会, 这将是一个没有信任, 没有真诚, 充满着尔虞我诈的社会, 这种社会将是非常黑暗与可怕的。

大学生诚信问题如此严重与社会上流行的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普遍风气有关, 与家庭诚信教育的严重缺失有关, 更表明德育教育的滞后与失职。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技能的场所, 更是完善人性, 提升人格的精神教场。然而在大学期间, 学校的德育基本上是大而空的政治教育, 没有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结果不仅没有形成学生的基本品德, 更没有强力倡导诚信教育, 使德育深入学生的心灵, 影响其人格发展, 从而塑造他们健全而又理性的精神。《弟子规》不仅提出人以信为本, 要求言以信为先, 实事求是, 不要夸夸其谈, 华而不实, 虚浮佞巧, 而且还非常重视道德人格的建立, 认为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应放在首位。指出人格之美胜于外在衣服饮食的华丽奢侈, 胜于巧言令色的能言善辩。在人格培养中, 要见贤思齐, 见不善而内自省, 结识良知益友, 善于听取他人的批评, 勇于承认错误。《弟子规》突出了有心为非与无心为非的区别, 特别关注人们行为的内在心理动机, 强调从内在人格上改善人, 提升人。这种直指心灵的教化, 对诚信人格的养成意义重大。

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 是道德生成的基础, 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良好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包括行、坐、卧的日常行为举止和言谈的把握程度, 对待衣食住行的态度和整洁化等要求。

然而,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 很多大学生的日常习惯与生活方式让师长瞠目结舌, 不可思议。很多大学生通宵达旦的上网聊天, 玩游戏, 白天逃课;有些学生则过分追求品牌, 追求服装的华丽, 追求社会上的时髦, 不顾及个人的经济能力, 一味攀比;还有很多学生则根本没有卫生意识等。诸多现状表明, 大学生德育教育要从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 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 形成大学生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地阐述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第一, 要求弟子珍惜光阴。“朝起早, 夜眠迟”, 勤勉学习, 生活规律。第二, 讲究个人卫生, 衣着整洁, 饮食合度。《弟子规》不仅要求我们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更要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衣着的关键不在于它是不是名牌, 是不是很昂贵, 而是符合自己的身份, 符合自己的经济能力。大学校园是知识的圣堂, 礼仪的殿堂, 大学生着装更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穿着整洁大方是其最基本的要求。第三, 要求青少年学生坐立行走, 出入进退要符合一定的规范。“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这是要求我们注意自己的体态姿势, 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熟读《弟子规》, 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 长期实践, 形成良好习惯, 由良好的习惯塑成富有教养的行为品格。

四、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

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没有统一的价值尺度, 有着极强的个性, 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生活。他们心理冲动, 自制力弱, 常常因为一些人际关系中很小的事情发生争执, 为了维护彼此的自尊, 谁也不愿意让步, 层层升级, 最后造成大的冲突和悲剧。而在人际交往上, 他们或过度的心理提防使得不愿与人交往, 或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而不愿与人交往, 或过于自负, 不愿与人交往, 或不会与人交往。

《弟子规》的学习可以确立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处事为人之道。《弟子规》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第一, 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天生地养的, 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 所以同类间应该以仁爱为相处的原则, 提倡彼此平等、亲爱、善以待人, 做一个有仁爱精神的人。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 要把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既不能觉得低人一头, 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与差别, 应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征服他人的要靠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 而不是张扬的外貌与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 不要以势压人, 这样他人方才心服口服。第二, 真诚协助合作, 友好竞争。在与他人相处中, 《弟子规》要求我们本着公而无私的态度, “人所能, 勿轻訾”、“人有短, 切莫揭”, 不随便诋毁他人, 不揭他人的短处, 不恶意散布议论他人的私事。与人相处, 要“道人善”、“善相劝”, 积极地发现他人的长处, 他人的好处, 以德相劝, 这样彼此既能和谐相处, 又可以相互提升人格修养。人与人之间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 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大学生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 鹤立鸡群的人往往会被看成“怪物”, 大学生生活的环境, 使得彼此间的合作不可避免。“勿以善小而不为”。当你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时, 彼此合作的契机便已来临。大学生在与他人的竞争中, 应倡导“公平公正公开, 既竞争又以诚相助, 既竞争又相互合作。”第三, 己立立人, 行为文明。有的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处处为自己着想, 只关心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强调自己的感受, 把别人当做达到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不尊重他人的价值和人格, 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弟子规》则告诫我们, 良好人际关系的维系要靠我们文明的行为和己立立人的处事精神。“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和他人相处不要贪图便宜, 要见利思义, 不该拿取的则不要拿, 和他人相处要本着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态度, 付多取少。

摘要:《弟子规》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培养爱亲敬长的孝悌意识;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品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健康的价值观念;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人际习惯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弟子规》,道德价值,大学生,人格养成

参考文献

12.弟子规比赛的开场白 篇十二

——《弟子规》故事演讲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为了教育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我校第七届校园艺术节特开展《弟子规》故事演讲比赛,以便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营造一种文明的校园氛围,创设文明的校园环境。

二、活动时间:5月18日下午第一节下课后

三、比赛地点:学校敏行楼操场

四、比赛内容

个人讲弟子规相关故事比赛。故事内容:《弟子规》中内容积极向上的经典故事。可以是一个故事,也可以是围绕同一主题的几个小故事。时间5分钟内。

五、活动形式:5月18日上午抽签,按抽签顺序上场。

六、比赛规则:

1.各班仅报一名同学参加。

2.自己准备演讲材料。要求内容具体,语言流畅,感情自然,有感染力。

七、参赛对象及评委

1.三年级至八年级的同学

2.评委:各班班主任

八、评比办法

为了保证比赛的公平性,评分采取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平均分的办法。

九.评分标准(100分)

(1)故事內容: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事例感人。(40分)

(2)语言面貌:语言清晰、语句流畅、语调生动。(20分)

(3)表 现 力:表情自然、手势得体、放松表演不造作。(20分)

(4)精神面貌、服装仪表:配合故事主题装扮,天真自然。(20分)

十、奖项设置:按总分高低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童寺镇芝溪小学艺术节组委会

13.弟子规比赛的开场白 篇十三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开学典礼那天,卓校长给我们讲了《弟子规》的一些内容。当时,我对《弟子规》的第一感受就是这本书是一本好书,这本书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那天的古诗文课,刘老师让我们每人都要买一本《弟子规》,买了书,回到家后,我便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弟子规》里的每一页上都有一段短小精练的小故事和一个只有12个字的小道理。我觉得,这一页里不止只有这一段话和12个字,而是还有一把金子、一把能让人成功的金子。可能一个人能否成功就把握在这几个字间。初读《弟子规》,我就受益匪浅,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人应该孝敬父母;应该勤学、善问;有勇气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时刻都不能放松自己等等。

我想,对于《弟子规》这样一本好书,我决不会轻视它,我会认真地将它读完,把它背好。在《弟子规》中学做一个好人。

14.浅谈《弟子规》与班级管理 篇十四

一、背诵《弟子规》,育班级文化之根

小学生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最优美的底案呢?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习首重立志,所谓“学贵立志”。所以,第一节课我和所有的孩子共同立了一个志向,即“诵读弟子规,做谦谦君子”。怎样的人能称为君子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弟子规》,它会让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先背诵《弟子规》的第一章节入则孝,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利用中午时间指导学生认真背诵,与此同时,我们规定每个语文早读前5分钟,全班起立齐诵《弟子规》。通过《弟子规》的反复诵读、吟咏、背诵,同学们思想上都能接受古圣先贤的谆谆教导。很多孩子在家里的“小皇帝”,现在也开始懂得尊重父母。学了《弟子规》后,一些孩子能用里面“话说多,不如少”这一条规定要求自己;有的同学以前对父母不是很孝顺,能用“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来反省自身。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接触了《弟子规》之后,都能做的很好,但是都有所改变。

二、内化《弟子规》,让心正促行端

何为“内化”,“内化”就是让学生从思想上从内心懂得《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深刻理解《弟子规》。因为是一年级的孩子,所以每读一小段,我就认真地讲解,并且每天分享一个《弟子规》小故事。当我们背诵了“冬则温,夏则清”时,我给他们讲《黄香温席》的故事,当孩子读到“居有常,业无变”时,我就讲解《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在班级管理中不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道德”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内心上有对“君子”的理解和向往,使学生在对《弟子规》的学习中明白懂“孝弟”“敬老尊贤”“谨而信”“泛爱”的重要性,让这些成为他们心灵中永恒闪耀的启明星,指引他们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热爱班级。以至使由心而发的“道德”成为他们终生的追求。这样教师在班级管理中也有了依据,以“弟子规”的标准强化管理,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逐步走上思想形式的正轨,这样既强化了管理的合理性,同时使学生受益终生。

三、践行《弟子规》,做谦谦君子

虽然有了《弟子规》这样一套行为准则,学生也懂得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但由于年龄小,自我约束力比较差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对学生提出一些严格细致的要求,如进门喊“报告”,不走后门,与老师接送东西用双手等。对坐、立、行走的姿势也有明确要求,起坐无声。每天早上的师生第一次见面,要求的“路遇长,即趋揖。”

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要求,凡事必须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既所谓“修之于身,其德及真”,用班主任自己的实际行动垂范于学生,榜样于学生心中。如每次上课问候时,我也都用《弟子规》里面的要求还以90度鞠躬或者表示赞扬。这样一种师生交流的方式虽然看似有些陈旧古板,但是自我感觉这鞠躬鞠下去的是身体,躬下去的却是谦卑和尊重。于鞠躬者自己而言,虚怀若谷态度温和受人尊重;于被鞠躬者而言,心情舒畅满足感激胸怀仁慈。长此以往,在潜移默化中,不仅形成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促进学生向心力的产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对一些屡教不改的同学我先对他仔细观察,了解其心性,以合理的输导在配合以硬性的制度,绝不能因为班主任的工作失误,破坏了班级的整体管理或损伤了学生的内心。比如让他罚抄《弟子规》,并和他一起找到原因,共同反思。在我的深耕细耘下,我班的学生思想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打架的同学少了,乱丢乱抛的现象少了。

当我们全班已经都能熟练地背诵《弟子规》全文了,我也有意识的搞一些班级主题活动,如母亲节,开展“知恩报恩,心动行动”;针对一些打架现象开展“见人善,即思齐”的故事会。有时组织学生看于丹教授主讲的《交友之道》及袁了凡的《了凡四训》等经典视频。看完之后,我们师生一起评点讨论,并且一起互相解疑答惑。

为学与做人,做人乃是第一要义。教学生学做人,学做真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让我们扎根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土壤中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民族的精神的家园。

摘要:首先,讲解《弟子规》故事,让学生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怎样做,育班级文化之根。其次,是内化《弟子规》,用《弟子规》净化学生心灵。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践行《弟子规》。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谦谦君子。

15.缘系《弟子规》 篇十五

姥爷病倒了,阿尔茨海默像席卷而来的海水,慢慢裹满了他日渐伛偻的身躯,以及他曾经智慧的思想。它像一个巨人,手中支起一杆枪,说:“不忘掉,就杀死你。”于是,姥爷忘掉了曾经对我念念不绝的《弟子规》,也忘记了我成长中那些不可忘怀的岁月。

多少年前我还小时,夏天姥爷总爱坐在院子里,让我站在他面前,背过小手读《弟子规》,我那时还不知《弟子规》云云何物,只记得邻居家的爷爷奶奶路过时总会夸上一句“哎哟老李家的孙女儿咋啥都会呢?”“看这小姑娘背得,有模有样的。”……每当这个时候,他出于谦虚,或者是出于炫耀?总要补上一嘴“嘿,差得远喽!”我便是在这类夸奖以及姥爷故弄玄虚的谦虚中,度过了珍贵的小学时代,而后随父母奔向大城市,再鲜少回来。

姥爷是一位人民教师,退休后又被学校返聘回教育岗位,五六十年来,他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这个小县城,去往更大的世界发展。他常常挂着一幅老花镜,在阳台上的摇椅上,闭着眼睛,晃啊晃,嘴里不停地念叨着一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句末音调转个弯儿,寂静的屋子里,他的声音似乎有些落寞。我站在他的身后,看见阳光将他的身体勾勒出模糊的形状,隐隐觉得他伟大又孤独。

他常说:“《弟子规》是中国先贤留给后人做人的智慧,可惜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看。”因为它,姥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学生犯懒,他不打不骂,要学生背《余力学文》篇;学生打架,背《泛爱众》篇;学生忤逆父母,背《入则孝》篇……多少年过去了,很多学生来回看他时,常会聊起当年被罚背诵《弟子规》的经历,三杯五盏间都是感激。我曾听到过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和他说,“老师,我妈在世最后那两年,我才明白您那时候让我们学习《弟子规》的用意何在,这些道理,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那一次,他激动得老泪纵横,几乎整夜未眠。

我上四年级时,他对我说:“丫头,《弟子规》你可不能忘喽!等你将来当上了老师,也要教给自己的学生。”

我一度不懂,为什么姥爷把《弟子规》看得那么重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意识到它存在的必然性。青春期的叛逆时期,我开始形成自己的个性,常常和爸妈暴跳如雷,和人攀比物质,有时甚至自诩自大。深夜自省时,想想《弟子规》所言,又万分悔恨,惭愧不已。“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衣贵洁,不贵华”“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这些烙印在我心头的文字,不就是我应该懂得的道理吗?那时候,我明白,所谓《弟子规》,其实就是在教人如何做人,做一个忠孝礼义全的人。

我亦曾细细想过多年前那个年轻人的话,“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在迅疾流转的时光中,我更是感同身受。儿时背《弟子规》,我不明白其中意思,姥爷也只是简单解释字面含义,从不深究。我问他:“‘老易至,惜此时是什么意思?”他将目光从报纸上挪开,低下头,两只眼睛从镜框上方瞅着我,然后慢吞吞地说:“等你长大你就明白了。”

而今我已然长大,岁月更迭,儿时的天真懵懂不再,开始逐渐踏入这繁冗纷乱的滚滚红尘之中,也在数度坎坷中,一句一句领会《弟子规》的深意,每一次的领悟,都让我心中对姥爷的感激更深一层。

16.教《弟子规》的感受 篇十六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的部分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

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尽管此时他还不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先记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时机再反刍一样,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在成长,到了一定年龄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一个人,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弟子规》中“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进而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学习了《弟子规》,我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17.14下弟子规绘画比赛方案 篇十七

为激励少年儿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提升少年儿童综合素质。中南小学美术科组决定举办中南小学“弟子规”绘画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弟子规”。

二、参赛对象:中南小学全体学生。共分三组:

1、低年级组(1至2年级)

2、中年级组(3至4年级)

3、高年级组:(5至6年级)

三、比赛形式:用绘画的形式,配上弟子规原文的描述。

四、作品要求(绘画风格不限)

(一)规格:

.1.低年级组用纸:A4纸

2.中高年级组用纸:4开纸

(二)数量:各班最少上交5幅作品,一人限交一幅作品。

五、作品提交截止时间:3月26日

六、评选原则:本校美术教师组成评委会,负责全部作品的评选工作。

七、奖励办法:各年级组评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若干名

中南小学术科组

18.弟子规比赛的开场白 篇十八

关键词:《弟子规》,儒家文化,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主要包括儒、释、道三家。而儒学乃是中华文化中对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方面, 是构成中华文化的基础。儒学最大的功用就是教育, 是对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素质教育。近百年来, 由于在社会的变革中, 我们一度提出打倒“孔家店”, 对儒学的戕害很大, 儒学甚至成了迂腐、保守、不思进取的代名词。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 一些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了扭曲, 大到贪污腐化、生活堕落, 小到言谈、举止不文明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在国家大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 我们亟须加强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很多仁人志士也认识到, 重拾中国传统文化, 在大众中倡导“学儒”, 让儒学作用于社会, 将对社会起到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 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这几年出现的国学热原因就在于此。从幼儿园到大学校园, 诵读国学经典的热潮正在迅速兴起。早在2004年, 河南省漯河市的幼儿园就在孩子中开展了诵经活动, 年龄最小的孩子才3岁, 但背诵《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滚瓜烂熟;2007年4月, 京城数百名小学生诵读经典迎接世界读书日;2008年, 教育部下发通知, 在中小学 (幼儿园) 、高校师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2009年, 在洛阳市教育局的一份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通知中明文规定:学生在学校要保证每天10分钟的诵读时间, 在家保证10到15分钟的诵读时间。《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唐诗》、《增广贤文》、《治家格言》、《大学》、《论语》、《孟子》等成为必读篇目。这些现象说明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传统价值观回归社会人生的强烈渴求。

在儒家文化的这些经典当中, 《弟子规》是儒学教育的基础。《弟子规》根据《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余力学文”为中心编写而成, 全文360句, 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以及附录, 共九个部分。它虽然只有千余字, 但它是用儒家文化提炼出来的做人规范, 是儒家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以孝为先

儒家认为, 德行最根本的就是孝道, 所有的道德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之上, 一切善心都是从孝心开始的。整个儒家圣学, 讲的都是孝, 乃至儒释道三家的学问, 一个孝字就可以概括。整部《弟子规》讲的也就是孝。

孝是做人的根本。《弟子规》开篇的“首孝悌”就强调了孝的地位和重要性。古人云:水有源, 木有本, 父母者, 人子之本源也。人之所以能立于天地之间, 是因为底下有根, 根就是自己的父母。能想到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才能迁移到对社会、单位以及他人的感恩。有了这种感恩之心, 个人的成就才能快速、才能扎实、才能长久。

对父母的关怀要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 那么走入社会我们也将会变成一个温良受欢迎的人。“出必告, 反必面”, 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所以不论是离家在外还是回来, 告知父母, 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也是行孝的一种。孝养父母, 不仅要养父母之身, 在物质方面, 要满足父母的需要, 让他们能够衣食无忧, 更关键的是能够让父母欢乐, 养父母之心。“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养父母之心, 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孝顺, 而孝顺的另一层含义就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把自己的生活过好, 不让父母操心。要修身养性, 洁身自好, 让父母因自己的德行而骄傲;要勤勉工作, 报效社会, 让父母因自己的成就而自豪。“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不仅用来指父母, 作为一个企业, 客户也可以说是你的“父母”, 我们常常说“顾客就是上帝”, 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那么这个企业就可以长盛不衰。作为一个企业的员工, 如果你对待工作能够做到“应勿缓”和“行勿懒”, 那就一定是个有进取之心的人, 长期坚持, 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内受到领导的重视、同行的爱戴, 一定能积累起好的人脉、人缘, 为自己事业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国以人为本, 人以德为本, 德以孝为本。”《弟子规》从个人修为做起,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它强调做人要从人性的原点———“孝”出发, 首先修养身心, 当德行充盈, 在家就可以让家庭和谐, 全家长幼有序, 共享天伦;治理国家就能起到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 从而带领并影响自己的团队、国家, 共同建设幸福家园, 共谋和平安宁。相反, 一个对自己的父母都没有孝心的人, 更不会爱护别人和社会大众, 这样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难以担当起社会的责任, 说不定还会造成对社会更大的危害。

以信为本

“信”在儒家文化中为五常之一, 即所谓“仁、义、礼、智、信”之信, 也就是守信、诚实的意思。在《论语》中, 信就是不欺诈。践言失约、谋事不忠、负人财物、缓急不周、知过不改等都不是“信”的行为。在中国蒙学教育中, “信”始终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千字文》中说:“信使可覆。”意思是说和人约信, 务必诚意, 诺言一定要兑现。《左传·宣公二年》:“不忘恭敬, 民之主也。贼民之主, 不忠;弃君之命, 不信。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儒家文化对于“信”的高度重视和“信”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做人之本、立国之基、交往之道。《弟子规》更是把诚信当做做人的一个重要的道德指标。“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儒家认为, 在待人接物中, 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要以诚信作为基础, 做到“言必信, 行必果”, 不可轻易许诺。凡是自己做不到的, 就不要随便应承, 因为“君子一言, 驷马难追”。欺诈和信口雌黄, 在儒家的观念里, 是最不可容忍的大错。你可以能力不足, 你可以不善言辞, 这些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 但是只要你慎言慎行, 诚实守信, 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

然而在当今, 能坚守诚信并将其发扬的人已越来越少了。在金钱、物质、利益驱使下, 一些人已无情地将诚信丢弃一旁, 追逐名利, 成为他们新的目标。由于缺乏社会信用体系, 人与人之间已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三鹿奶粉”事件、肯德基的“秒杀门”事件等, 让我们想到, 诚实守信, 不仅是做人之根本,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 不仅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基础, 也是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中也说道:“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如果一个人能诚实守信, 就能打造出可靠的个人品格形象, 就能用这种人格魅力吸引一大批有德有能的人合作共赢, 小到幸福自己的人生, 大到管理一个组织、单位甚至国家;如果一个企业能诚实守信, 能对自己的员工负责, 能对消费者负责, 必然能打造良好的企业口碑, 获得良好的声誉。如果全社会都能形成诚实守信的风气, 我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容易得多了。

以爱为要

儒家所倡导的爱, 通常表述为“仁”。《论语·颜渊》中讲道:“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那么爱哪些人呢?在《国语·晋语》中说:“爱亲之谓仁。”孔子自己也说:“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孟子也说:“亲亲, 仁也。”也就是说, “仁”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 爱亲人是产生爱的基础。到了《弟子规》中, 其所爱的对象除了自己的亲人之外, 更是推己及人, 成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一种大爱。也就是说, 儒家的爱是有层次的。所谓“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在《弟子规》中似乎也可以这么理解, 先用“见人善, 即思齐”, 用“非圣书, 屏勿视”的方式提高个人修养, 从爱亲人开始, 进而爱国家、爱整个天下。当爱推己及人, 当朴素的爱亲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华为爱他人、爱国家、爱世界时, 爱的境界也就得到了提升, 人的精神境界变得更加博大。

“泛爱众”就是站在宇宙的高度俯瞰芸芸众生, 对人类的生存和相互之间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产生深深的慈悲。儒家文化认为, 要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心中有大爱。《弟子规》中还有这样的表述:“凡是人, 皆需爱, 天同覆, 地同载。”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 共享一片蓝天, 我们有着一样的血肉之躯, 爱是我们共同的需要, 爱中有我们共同的利益。我们常说“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 就是说爱不仅有益于别人, 也有益于我们自己。“行善最乐”、“施比受更有福”都是爱的至高境界。因为有个比喻说, 爱就是杯子里的水, 溢出来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爱。爱让我们充满力量, 爱让我们幸福充盈。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 不吝惜自己的才华, 不吝惜自己的财物, 如果有多余的, 及时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让我们杯子里充盈的幸福, 自然而然地流向朋友、亲人、社会大众。爱心也是可以相互传递和影响的, 给予不但让我们自己得到快乐, 还同时在和他人分享快乐的过程中得到爱的回馈。

当今社会,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代, 科技日新月异, 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然而人们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 相反却因为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而造成人人焦虑困惑、心灵难安。因为崇尚物欲、贪婪自私, 让人类陷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浮躁和癫狂。因为缺乏对自然的爱, 科学技术也就成为一些人掠夺大自然和人类同胞、聚敛物质财富的工具。大自然在人类的贪婪索取下已是满目疮痍、遍体鳞伤。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已危及大部分物种的存活, 这也将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由于缺乏对他人的爱, 在利益面前, 人与人勾心斗角, 兄弟反目, 父子成仇, 朋友分道, 同事拆台。看看电视报纸, 这样的闹剧惨剧天天都在上演。

一个社会, 如果没有基本的伦理共识, 一个人, 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 那将是非常危险、非常可怕的。再严密的法律, 也代替不了道德的力量, 而只能是道德规范的延伸和补充。因而, 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让儒家文化中好的做人的道理滋养现代人枯竭的心灵, 对于当代社会制度的安排和秩序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段文字, 后来成了他墓碑上的铭文:“有两样东西, 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 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的星空是自然的天道, 康德的“道德律”就是我们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明明德”, 是《弟子规》中的“孝悌”、“谨信”和“泛爱”, 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 是人类的超越自私自利的天地大爱。有了这些美德, 我们的生命才会出现勃勃生机, 我们的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我们头顶的星空才能清明静美!

参考文献

[1].吴予敏:《从儒家文化到近代理性评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 《读书》, 1987年版。

[2].曾华东、甘筱青:《儒家文化中“和”“同”思想及其发展》, 《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年版。

[3].唐贤秋:《关于诚信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道德与文明》, 2005年版。

[4].陈根法:《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2年版。

19.弟子规比赛的开场白 篇十九

《弟子规》是依据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亦是人性的基础。

常听老师们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里说的难教,不只是指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指习惯和品德,简而言之就是——如何教做人。由此可见《弟子规》的践行是有其必要性的。首先,儿童青少年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关乎国家未来,关乎世界发展,因为在几十年后,中国的发展就主要依靠他们,他们是中坚力量,如何让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行为、思想观念,对于中国的发展,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次,儿童青少年时期思想很单纯,而此时,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让其知晓正确的思想,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对他们一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最后,结合现今儿童青少年的受教育情况,现在的孩子存在过分溺爱的现象,《弟子规》中教导我们:"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和“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些内容似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流失。“每个国家都应该珍惜自己的过去” ,那才是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自我。

几百年来,我们的中华名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的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哪怕他此时还不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但是先记住,随着年岁的增长,理解力也在成长,道理一定的年龄自然会酝酿发酵,必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而幼儿在3-6岁时学习道德礼仪最好的时期,学习《弟子规》能为以后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工作中,我积极配合班主任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诵读、讲解、故事分析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从实践效果看,《弟子规》对学生道德礼仪的学习有很深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有助于增进学生尊老敬长的意识

当今时代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爷爷、奶奶、父母的溺爱和呵护中长大,都是家里的小皇帝,缺乏尊敬长辈的意识,《弟子规》中指出:“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时刻告诫学生要尊敬长辈。记得在上学期有一位学生直呼我的大名,当时,我很生气,但我没有责怪她,事后,我越想越不对劲,如果这次不教育,同样的事会发生在其他人身上。于是,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她的班主任,经过我和班主任的共同教育,她知错了,从那以后,她对我特别尊敬,尤其学了《弟子规》之后,学生的行为习惯改变了不少,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学生见了你都会恭恭敬敬地向你鞠个躬并问老师好。这一躬不仅是学生的一个良好的行为,还是人性美的开始。

2有助于学生对孝道的理解

孝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古有“孝感动天、百里负米、亲尝汤药、卧冰求鲤、尝粪忧心……”等二十四孝。而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都有点为我独尊的味道,在家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从不知给父母帮一点忙,甚至于做错了事情还不听父母的教导,自以为很对,跟父母顶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诫学生要听父母的话。“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虽然学生到现在还不能为父母做些什么,但是一样可以学习古人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来孝敬父母及长辈。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课余我喜欢与学生交流,从中我了解到自从学了《弟子规》之后,学生回到家有的给妈妈沏茶喝,有的给妈妈洗脚,家长都觉得不可思议。可见,《弟子规》的实践效果是不错的。

3有助于培养学生诚实的良好品德

诚实,是做人之本。读小学生虽然小,但是有些学生为了自己的某些利益或是因为做错了而为了躲避责罚也会说谎。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未来世界的领导者,这个坏习惯会给自己带来很不好的影响。“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要求学生做到凡事开口说话,首先就要讲究信用,说谎和不诚实的语言是不可以说的。

4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日常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生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走进学校基本上可以看到孩子走路时用跑的,坐是歪的或趴在桌子生的,偶尔还会看见乱扔垃圾的现象。诸多现象表明,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从做人的基本行为礼仪与文明举止抓起,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念,形成文明礼貌、高雅而富有教养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态度。《弟子规》具体而全面的阐述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基本要求:要珍惜光阴。早起早睡,生活有规律。二要讲究个人卫生,衣着整洁。指出:“晨必盥,兼漱口,便尿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个人习惯,注意穿着的整洁与整齐,不在乎衣服的新与旧。三要注意走姿及坐姿。“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是要注意体态姿势,养成良好的坐立行走姿势。因此,学习《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行为准则谨记心头,长期实践,形成良好习惯,有良好的习惯塑成有教养的行为品格,这是《弟子规》教育意义所在。

5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现在的孩子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他们有着极强的个性,这使他们很难融入集体,00后的孩子由于家庭过分的溺爱而更加自私和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缺乏宽容,谦让,与人合作的品质。容易心理冲动,自我控制弱,常常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与同伴发生摩擦,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谁也不让步,最终以打架收场。《弟子规》的“凡事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者高,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打。”“势服人,心不服,理服人,方无言。”告诫学生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仁爱在平等的位置上,即不能觉得低人一头,也不能自高、自傲、高高在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应该来自于品行和才能的差异,真正赢得他人的是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而不是张扬的外貌和夸夸其谈,要以理服人,不能以势压人,这样别人才能心服口服。为以后的人际交往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曾经处理了这样一件事,我们班的班长,对一位差生大呼小叫的,被我碰见了,我就对他说,如果别人对你大呼小叫的,如此的自大,你心里舒服吗?他说:“不舒服。”我又对他说,以后可不能这样了。他边点头边掉眼泪地走开了。从此,他对别人很和蔼,这并不是我一两句话的作用,而是我们的国学课——《弟子规》的功劳。因为那天我让他把抄了一遍。

虽然《弟子规》比较的难懂,但是通过实践证明,只要将诵读、讲解和故事分析集合在一起,学生是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以《弟子规》里面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争取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礼貌的好孩子。

上一篇:爆竹作文600字下一篇:总经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