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诵读教案

2024-11-21

一年级诵读教案(精选8篇)

1.一年级诵读教案 篇一

一年级中华经典诵读教案

悯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朗读古诗体会农民种田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爱惜粮食的道理。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

教学难点:朗读体会农民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教学准备:照片、观察农民生活。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以疑导入

1.小朋友们,最近我们开展了诵读古诗的活动,老师有个建议:全班按照男女生分成两大组,我们来比赛背古诗,看哪一组背得多、背得好,好吗?

2.老师还要考考大家的观察力,请看一张照片(出示照片):这是一个学校的食堂。

3.在雪白的墙壁上,有这样两行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句诗,选自古诗《锄禾》。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课题,读题。

4.那么,为什么要把这句古诗贴在食堂里面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悯农》,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好吗?

二、初读指导,整体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摆好读书的姿势。听清要求:根据拼音读准每个字,轻轻地读完两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禾”、“午”、“粒”、“皆”、“盘中餐”、“辛苦”。

带拼音认读:请一个小朋友当小老师领读,每个读两遍。

去拼音认读:先自己练读,然后开火车读(火车火车往哪开?)(2)生字都读准了,古诗能读好吗?注意节奏,听老师读:

锄禾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范读后说:刚才老师在读的时候把第二个字延长了一些,你们也用这个方法来试一试。先自己练读,再分男女生读。

三、理解诗题,练习说话

1.看课题,“锄”可以组什么词?看图,这就是锄头。读词“锄头”。注意“头”读轻声。锄头是做什么用的?(松土、除草)

2.课题中的“禾”可以组什么词?看图,这就是禾苗,绿油油的禾苗,多可爱呀!读词“禾苗”。

3.“锄”与“禾”连起来就是古诗的题目,“锄禾”就是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的意思。

4.出示句式,训练说话:(1)_____(谁)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看图,把话说完整。

(2)_____(什么时候),____(谁)用锄头给禾苗松土、除草。(这样就把话说得更完整了)

5.从哪里看出时间是夏天的中午?(积累词语:火辣辣、当头照。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_____(什么时候),__________,_____用锄头给禾苗除草。

6.你还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老爷爷满头大汗,汗水一滴一滴落在泥土上)_____(什么时候),__________,_____用锄头给禾苗除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细读古诗,朗读感悟

1.小朋友,诗人李绅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所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悯农》。(师配乐范读)

2.学习第一二行:

(1)古诗中的哪两行直接写出了刚才我们看到的、也是诗人看到的――“农民锄禾”的画面呢?(出示一、二行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2)再读读这两行诗,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诗意)

把你看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好吗?(3)联系生活加强体验(4)反复朗读: ① 夏天,火辣辣的阳光当头照,农民们依旧――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②渴了喝一口凉水,热了擦一擦汗珠,农民们每天都是这样辛苦――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③为了使庄稼有个好收成,农民们每天都不嫌脏,不怕累地劳动着――引读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5)过渡:诗人李绅看到了“农民锄禾”这样一幅画面以后(板书:看),想到了什么呢?(板书:想)

2.第三四行:

(1)指名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你对诗中的哪些词不太理解?(估计学生会说“盘中餐”、“皆”)

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然后试着理解这两句诗。(有谁知道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呀!)

(2)指导朗读:

①出示“辛”:古人把“立”和“十”合起来表示辛苦的意思。“立”就是站立,不仅要站,还要站着干活。站立了多久呢?这里的“十”就告诉我们有十个小时,比我们一天在校的时间还要多。据老师观察,农民一天的劳动何止十个小时呀!你们说,农民的劳动辛苦吗?这粮食来得容易吗?(板书:来之不易)读出这种意思。(重点读好“辛苦”,要读到心里面去)

② 这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劳动得来的呀!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③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粒米等于一滴汗”,为了这白花花的大米,农民们不知流了多少汗啊!――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④这米饭是多么来之不易呀!让我们用朗读来告诉大家――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五、总结古诗,解决疑问

1.同学们,诗人李绅看到了――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由此想到了――引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跟老师一起写“辛苦”。(板书:辛苦)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配乐读)

3.让我们把这首古诗牢记在心中。齐背古诗(配乐)。

六、指导背诵。1.指名生背。2.比赛背。板书:

看:锄禾 想:辛苦

来之不易 爱惜粮食

2.一年级诵读教案 篇二

一、营造氛围,润物无声

环境的熏陶感染是引起人的心智活动的重要因素,“ 孟母三迁” 已足以说明 “ 环境”的重要性 。 所以 ,要想让学生对经典诗文有兴趣,就应该让学生眼看耳听都是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1.创设环境,展示经典。

学生在班级里呆的时间最长,我们可以把教室布置成“ 书香园”。 教室前面黑板的两侧是“ 我读书,我快乐”的标语,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张贴古诗文名言。“ 书法栏” 里是学生摘抄的经典古诗文,每个月更换一次,练习书法的同时也积累了诗文。 教室后面的“ 读书角”,已成了学生课余最喜欢拜访的地方,那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地方。 午休之后的小自习课上,很多学生都会挑 选自己喜 欢的图书 静静地阅 读 。 《 三字经》《 弟子规》 等的经典诵读内容 ,让学生随时感受经典熏染。

2.课堂教学,渗透经典。

低年级学生的领悟能力有限,对经典诗文的诵读学习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经典诗文浩然如海,内容丰富,老师要通过课内诗文教学, 教给学生诵读和赏析的方法,让学生循章而行,渐渐渗透对诗文的理解。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 更要对学生的思想做好引领,古诗文言简义丰,更适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一般是按照同类主题安排经典诗文,如苏教二年级下册的古诗二首是《 春雨》 和《 春晓》 ,而且正值春季学习这两首诗,绵绵的春雨过后,老师可以带领孩子去观察被雨打落的桃花、 梨花,让学生自己感受春雨初霁的清晨是何等的清新。 这样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诗文中蕴含的感情。

二、多元诵读,积累经典

积累是诵读的目的,诵读是积累的方式。 老师切不可用派任务的方式,硬性要求学生机械记忆,而要运用各种方式引领学生主动背诵,乐于背诵。

1.分类背诵,便于理解。

经典古诗文很多都拥有共同的主题, 这样就可以把古诗文分好类,背诵的时候为学生讲解大意,让学生有比较、有鉴别。 如爱国诗、思乡诗、写景诗等,老师要分类总结。 根据课标的要求,把适合学生诵读的诗文按照等级分类, 每一周过一首,每个学期过一级。 我校把适合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分成了十二级, 每个学期都要进行 “ 过级 ”背诵检测 ,整个小学阶段结束后 , 古诗文也就全部能记牢。 低年级的学生在背诵的时候比较快, 但是对其中寓意的理解则不够,如果太相似的诗文,学生还会有混淆,所以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含义。

老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的动画短片,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对动画视频非常感兴趣,尤其低年级的学生,感官刺激效果更好。 视频动画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背诵理解印象更深刻。

2.表演背诵,加深印象。

低年级学生比较好动,读到高兴处总会手舞足蹈,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对诗文意义的理解允许学生配上自己的动作。 越是夸张的动作越能体现学生的认真程度。 很多写景的古诗,表达的是作者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果学生能够在诵读的时候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那么和作者就可以达成情感共鸣。 而且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诵读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如在学习苏教二年级上册 《 登鹳雀楼》 时,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看到的夕阳西沉, 黄河奔腾的景色, 然后很夸张地向前张望, 表现出后两句 “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学生在自编自导中对本首诗的理解将更深一层。

三、引入活动,深化经典

1 .巧借佳节 ,搜集经典 。

组织活动是对经典诗文背诵的促进, 在活动中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到位,比如有关节日的诗文,如果能在节日氛围中诵读,理解则更加深刻。 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相应的古诗文,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诗词。 如我们的传统节日有: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都有相关的古诗词。 每个节日来临时,都要安排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经典诗文,让学生感受诗文的生活气息。

2.诵读竞赛,激发兴趣。

经典古诗文诵读竞赛是学校每个学年都要举行的活动,大体分为低年级段和高年级段, 学生可以自主报名报篇数,然后由评委老师按比例抽取所报的题目,由学生背诵。 根据背诵的篇数和熟练程度打分,分出一二三等奖,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 活动的价值在于学生准备的过程, 每年校园里都会掀起一场诗文诵读的高潮。 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诵读的效果才会体现出来。

经典诗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赋予学生智慧的力量。一句经典诗文,便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 当然,学生需要老师搭桥, 才可以走进熠熠生辉的经典诗文世界。 老师在经典诗文的教学中, 要运用教学智慧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在积累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赏析能力, 在赏析中感悟经典诗文的精髓内涵,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性情。

摘要:经典诗文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赋予学生智慧的力量,低年级学生需要老师搭桥,才可以走进熠熠生辉的经典诗文世界。本文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在引导低年级学生经典诵读中的教学策略。

3.一年级诵读教案 篇三

版协少读工委主任李学谦作为主办方代表,在活动开场介绍说,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国梦宣传教育,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积极组织“百社千校书香童年”阅读活动,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倡导“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阅读风气。活动通知一发出,版协成员单位率先积极响应,诵读会就是“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的开场。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版协少读工委成员单位首批28家出版社,将向全国多家学校,捐赠约30万码洋的优秀新书和畅销童书,未来还将有更多出版社向全国更多学校捐赠大量优质童书。

现场,来自北京8所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代表,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文诵读和舞台剧表演分享了包括张之路的《弯弯》、秦文君的《小鸟公主》、高洪波的《快乐小猪波波飞》、沈石溪的《狼王梦》、曹文轩的《丁丁当当》、郑春华《马口鸟力口》、杨红缨的《笑猫日记》、张永军的《少年特种兵之海岛特种战》等历年“向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获奖作品。中国作协副主席、知名作家高洪波与现场的小读者进行了趣味互动,曹文轩老师通过VCR与到场的大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感悟。现场的六家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作为版协少读工委成员单位代表向现场的八所学校捐赠了优秀图书。

据悉,未来百家出版社还将通过优秀少儿读物捐赠、知名作家进校园、读书征文、主题演讲、经典诵读等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与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1000所小学共同开展“百社千校书香童年”阅读活动。

4.一年级诵读教案 篇四

-第二学期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诗词诵读 江畔独步寻花

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教法、德育渗透点)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 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景。 3.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理解古诗含义. 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 理解古诗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第  1  课时   教学设计: 个性化备课: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路 1、你能背一首写景的古诗吗? (《咏柳》、《鹿柴》、《望庐山瀑布》等。) 2、今天我们再学习四首古诗,(板书课题)它们也都是写景的`韵文。但它们有的借景抒情,有的写景说理,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读懂诗句,了解作者所处的环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习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1、作者简介。 本诗的作者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寓居成都草堂。春暖花开时节,诗人独自江畔散步,情随景生,一连成诗七首,有《春夜喜雨》、《绝句》、《迟日江山丽》等。《江畔独步寻花》就是其中的第二首。 2、理解诗句。 ①借助注释自读诗句(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音。 畔(pàn) 倚(yǐ) 簇(cù) ③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黄师塔前江水东:黄师塔:僧人所葬墓地的黄塔。全诗句意:僧人的黄色陵墓前,碧绿江水缓缓东流。 春光懒困倚微风:倚微风:微风吹拂。全句诗意:春光融融,微风吹拂,让人略感困乏。 桃花一簇开无主:无主??没有主人,任人欣赏。全句诗意:江畔一簇无主桃花,如火如荼忽入眼帘。 可爱深红爱浅红?全句诗意:桃花深红浅红不一,哪一种更另人喜欢?) ④齐读后,指名完整的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悟内涵,体会感情 ①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交流体会。 (诗中描写了春暖花开时节,诗人来到黄师塔前看到江水东流,桃花盛开,颜色有深有浅的美丽景象。表露出诗人当时欣喜的心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4、练习背诵。(各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四、汇报交流,朗读背诵 1、指名读诗,随机正音。 2、讨论交流。 主要说说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感情,并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挂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畔独步寻花》 3.为课后生字扩词。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设计: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课后反思:  

 

5.三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篇五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课时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2.指名读。3.集体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 稚嫩 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 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 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2.同桌比赛背。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出示《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感受亲情

课时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

学生预习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次课时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2.指名读,师生评议。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2.同桌比赛背。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秋意浓浓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秋天的景色。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秋景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第五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这首诗《夜书所见》。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秋天的诗句。

第六课时

一、导入新课

现在正值秋天,寒意袭人。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杜牡《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在秋天的气息里,我们感到丰收、喜悦的时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秋风习习,寒意逼人。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祖国风光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古诗。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第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引的不少诗人墨客写出了流芳千古的诗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望天门山〉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诗句。

1.师范读,学生评一评。

2.学生练读,互评。

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三、精读课文,理解古诗

1.复习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读诗句,悟诗意)

2.分组合作学习古诗,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方法,把你的理解、感受、问题与小组交流。解决不了的可动笔记一记,方便在班上交流解决。

3.学生汇报所得所感所疑。

四、回读全诗,感受意境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1.自己背诵。2.同桌比赛背。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六、拓展延伸

搜集其他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第八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望天门山〉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祖国风光

(二)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背诵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创新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本插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时过程

第九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谁的一首诗,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朗诵给大家听吗?你能说说这几首诗描写的什么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怎么样?(好)(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师生评议。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3.集体交流

4.感受祖国的美好风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2.同桌比赛背。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继续搜集有关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第十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带有感情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祖国风光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2.陆游 ——《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的祖国处处都有美丽的风光,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课后继续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名句诵读

课时目标

1.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文化(诗句、名人名言、谚语),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人文修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习惯。

课时准备

布置学生广泛搜集诵读古诗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第十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是文化大国,古诗名句经久不衰,广为传诵,更加耀眼,请同学们接诵古诗

文名句。

二、名句接诵

岁月悠悠,大浪淘沙,经过了岁月的洗礼,例: a.明月松间照,________。b.江碧鸟逾白,________。c.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d.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e.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f.水南水北重重柳,________。

三、自由诵读 1.直接诵读

中华民族璀璨的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有阐明人生哲理的,有吟咏深厚情谊的,有陶冶高尚情操的,它们深得人们喜爱,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自己最喜爱的古诗文。(只要说得恰当均可。)2.联想诵读

四、小结课时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无数的优美诗篇给人以美的享用受,情感的熏陶。希望同学们今后更要多读多记,在生活中恰当运用。

第十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经典文化,不但包括古诗词还有名人名言和谚语。今天我们来诵读名人名言和谚语。

二、初读名句,整体感知 1.出示名人名言。2.学生自由朗读。3.指名读。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三、细读名言,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句中含义。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集体交流。

四、出示谚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常常做,不怕千万事。1.自己读一读。2.教师范读。3.抽生读。

五、诵读名句,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名人名言和谚语。2.带有感情地诵读。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祖国文字灿烂辉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注意积累和运用。

春意盎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春天的景色。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春天景物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第十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大家知道吗?对前面我们刚学习过一首他写的秋天的诗,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

《游园不值》...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4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

第十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自然中一派生机昂然的景色。不少文人墨客用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沐浴在春光中,我们感到分外的惬意;畅游在诗海中,我们收获颇丰。让我们大声地诵读这几首古诗吧!

夏日炎炎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2.感受诗中夏天的景色。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夏天景物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第十五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我国有个女诗人叫李清照,大家知道吗?她不仅诗写的好,而且很有骨气。

今天我们来学习她写的一首诗。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4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夏天的诗句。

第十六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夏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盛一院香。

2.描写夏天景物的诗句。

夏颂——纳清风台榭开怀,傍流水亭轩赏心。夏初——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夏热——日轮当午凝不去,万国如在洪炉中。夏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夏天虽然很热,但是优美的诗句却带给我们惬意舒服。

写写这几首诗。

雪花飞舞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2.感受诗中冬天的景色。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学生搜集描写冬天景物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过程

第十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述:雪给大自然装扮成粉妆玉砌的世界,山上看不见鸟影,路上看不到人的脚印。唐代诗人•柳宗元就写了一首描写冬天景色的诗。我们来学习一下。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釣寒江雪。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描写冬天的诗句。

第十八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一背上节课学习的古诗。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冬天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唐•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2、描写冬天景物的诗句。

冬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梅——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赴鼻香。冬景——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让我们大声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并把它写下来。

第十九课时

经典诗文计划背诵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粗知诗文大意。2.能感情朗读全诗。3.背会全诗。

二、教学内容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教学步骤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全诗。(1)自读。(2)小组互读。

(3)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2.借助“注释”及“解说”理解诗意。(1)自学。

(2)小组交流,质疑释疑。3.朗读指导,读出感情。

(1)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2)齐读,小组、男女生赛读,指名读。4.背诵过关。(1)自主背诵。

(2)小组互查过关。(3)老师抽查过关。

四、名句运用。

【春江水暖鸭先知。】

岸边的柳枝吐出了鹅黄的枝芽,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了。

第二十课时

经典诗文计划背诵《己亥杂诗》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二、教学目标

1.粗知诗文大意。

2.能感情朗读全诗。3.背会全诗。

三、教学步骤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全诗。(1)自读。(2)小组互读。

(3)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2.借助“注释”及“解说”理解诗意。(1)自学。

(2)小组交流,质疑释疑。

3.朗读指导,读出感情。

(1)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2)齐读,小组、男女生赛读,指名读。4.背诵过关。(1)自主背诵。

(2)小组互查过关。(3)老师抽查过关。

四、名句运用。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总是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帮助,我希望他们能够找到并跟随自己,当然,我更希望像龚自珍一样呼喊“我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十一课时

经典诗文计划背诵《游园不值》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教学目标

1.粗知诗文大意。2.能感情朗读全诗。3.背会全诗。

三、教学步骤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全诗。(1)自读。(2)小组互读。

(3)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2.借助“注释”及“解说”理解诗意。(1)自学。

(2)小组交流,质疑释疑。3.朗读指导,读出感情。

(1)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2)齐读,小组、男女生赛读,指名读。4.背诵过关。(1)自主背诵。

(2)小组互查过关。(3)老师抽查过关。

四、名句运用。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这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第二十二课时

经典诗文计划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二、教学目标 1.粗知诗文大意。2.能感情朗读全诗。3.背会全诗。

三、教学步骤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全诗。(1)自读。(2)小组互读。

(3)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2.借助“注释”及“解说”理解诗意。(1)自学。

(2)小组交流,质疑释疑。3.朗读指导,读出感情。

(1)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

(2)齐读,小组、男女生赛读,指名读。4.背诵过关。(1)自主背诵。

(2)小组互查过关。(3)老师抽查过关。

四、名句运用。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个晴朗的夏日,荷塘里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一阵风过,便是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画卷。”

第二十三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句三字经。2.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说过三字经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部分。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二、初读经文,整体感知 1.自己朗读,画出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3.学生跟读。

4.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5.指名读,余生评价。

三、细读经文,理解感悟

1.小组讨论。2.集体交流。

3.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四、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1.自己练习背诵。2.指名背诵。

3.评选出优秀的背诵者。

五、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其他三字经。

第二十四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这句三字经。2.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字经的一部分。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二、初读经文,整体感知

1.自己朗读,画出不认识的字。2.教师范读。3.学生跟读。

4.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5.指名读,余生评价。

三、细读经文,理解感悟

1.录音朗诵,老师带读,学生比赛读。2.讲解新学内容。

四、重点讲解:

1.讲解 三字经小知识 三才

天地人

三光

日月星

四季

春夏秋冬

四方 东南西北五常 仁义理智信

五行

金木水火土 2.补充:朝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3.三字经小故事

大禹治水

五、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1.自己练习背诵。2.指名背诵。

3.评选出优秀的背诵者。

六、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其他三字经。

第二十六课时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蕴涵的意味,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课前准备

搜集珍惜时间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要趁着大好时机抓紧时间学习,不要荒废了学业,虚度时光。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 歌行》。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3.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4 .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背诵古诗。

2.说说这首诗的作者和诗的大意。3.分小组讨论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长

4.教师引导学生初步理解人生的短暂,提高学生的自觉性,认真刻苦地去学文化,成有用之才。

5.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在学习上是如何珍惜时间的。

6.背诵另一首珍惜时间的古诗《明日歌》,然后仿照《明日歌》写古诗,改成一首表示要珍惜今天的诗歌,题目是《今日歌》:“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多。我生待今日,万事成蹉跎。”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拓展延伸

搜集珍惜时间的诗句

第二十七课时

一、导入新课

集体背诵《长歌行》这首诗;交流课前搜集的珍惜时间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2.《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光阴。

第二十八课时

活动目标:

1.诵读已学过的近30首古诗。通过一系列兴趣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

2.体会古诗词用词的奇妙之处,激发研究古诗词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组比赛成绩表(纸)、白板笔两支(红蓝)

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堂。

同学们,我们已经会背近30首古诗,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诗的海洋〉去畅游一番,好不好?

二、畅游诗乐园

1.看谁反应快

规则: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给出一组古诗词共10首,本组的同学在1分钟内要根据题目背诵出古诗,每背出一首得10分,若全部背出加20分。要求小组成员每人至少背一首。

2.配画诵诗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画面,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②组织学生评价:谁朗诵的最好听,为什么?

③评出诵读得最好的一个同学领诵古诗。

3.你说我猜

给出学过的古诗词题目或诗人的名字或诗句。每小组派两名代表到台前,并根据本组同学的叙述猜词句。每组答题时间1分钟。每答对一道题得10分。

4.四季漫游

学生根据给出的画面猜出是哪个季节?然后说出描写这个季节的古诗。5.评出冠军队。

三、课堂小结

古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节奏优美,更重要的是诗中所蕴涵的道理,给我们以启迪。

第二十九课时

活动目标: 1.通过一系列兴趣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兴趣。2.体会古诗词用词的奇妙之处,激发研究古诗词的兴趣。

课前准备:搜集古诗 课时安排 : 2 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揭题导入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留下了数不尽的瑰丽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这灿烂的古诗文化。

二、分类诵读 1.四季风情

春夏秋冬,四季风情,多少诗人为之倾倒,将它歌颂,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请同学们分别吟诵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句。

2.数字接龙 一、二、三、四、五„„

十、百、千、万这枯燥的数字在诗人笔下却神奇无比,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分别吟诵含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些数字的诗句。

3.名句接诵

岁月悠悠,大浪淘沙,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古诗名句经久不衰,广为传诵,更加耀眼,请同学们接诵古诗文名句。例:

a.牧童骑黄牛,________。b.少壮不努力,________。c.明日复明日,________。d.夕阳无限好,________。e.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f.独在异乡为异客,________。g.人之初 性本善,________。h.养不教 父之过,________。i.玉不琢 不成器,________。j.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

三、自由诵读.直接诵读

中华民族璀璨的诗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有阐明人生哲理的,有吟咏深厚情谊的,有陶冶高尚情操的,它们深得人们喜爱,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自己最喜爱的古诗文。

2.联想诵读

面对青山绿水,亭台楼榭,小桥流水,你会联想到那些古诗文(只要说得恰当均可)节日来临,引起绵绵深情思念;亲人离别,留下悠悠离愁别恨,此情此景,你会想起哪些古诗文?

四、小结活动

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无数的优美诗篇给人以美的享用受,情感的熏陶。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要多读多记,不断发扬这一传统文化。

第三十课时

活动目标: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活动准备:

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课时安排: 2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诵古诗:

1.配乐朗诵《夜书所见》 A.抽生独诵

B.请同学解释古诗(喜爱这首诗的原因)C.齐声诵读

过渡: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两首诗(媒体出示:《游园不值》、《草》诗图及诗句)2.配乐朗诵《游园不值》、《草》

过渡:古诗能诵,也能演。我班四位同学自编自演了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请看——

四、演古诗:

1.古诗小品剧:“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表演唱《锄禾》,学生伴奏。

过渡:同学们深深地被小品剧感染,情不自禁唱起了歌。下面我们一起唱一下上学期所教的古诗《宿建德江》(媒体出示:《宿建德江》歌曲)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喜爱的古诗,画古诗简笔画。

五、画古诗:(播放音乐)

1.小组自由绘画自己喜爱的诗歌。2.学生板演

3.学生作品实物投影,学生自评自析,他评他析。

六、课堂总结:

6.七年级经典诵读教案 篇六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2.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了解祖国优秀文化,丰富和积累文学知识的习惯。

3.通过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学生素质。

二、活动安排

1、在经典诵读课或者早读课前进行国学经典诵读。

2、在空余时间与学生讨论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国学经典内容,体验经典魅力。

3、在经典课上对国学经典进行学习,加强对国学经典的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感悟和赏析能力。

三、活动评定

1、以学习小组为基础,全方位考察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每周总结评定。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对表现不佳者进行辅导教育。

2、每月进行一次反思总结活动,总结一个月来的得失,并针对得失制定下月计划,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四、国学经典重点学习内容和课时

1、《朝花夕拾》(1课时)

2、《繁星·春水》(1课时)

3、《千字文》(3课时)

4、古诗两首《月夜》和《乡思》(1课时)

5、古诗两首《山中》和《济上作》(1课时)

6、古诗两首《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1课时)

7、古诗两首《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1课时)

8、古诗两首《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1课时)

七年级(上)经典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二、新课

我们选取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一下大致梳理:

1、创作时间 1926 年。具体说,从 1926 年2月起,至 11 月止,时间跨度不足一年。

2、经历事件主要有①女师大事件;②与“现代评论派” 的论战;③“三一八” 惨案;④赴厦大任教;

3、创作视角 在写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46 岁了。最初发表时配有副题,为“旧事重提”。这样,就自然产生两个问题: 一是“提哪些旧事”,“提它作什么” 的问题,二是把自己放回到童年来讲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立场来回忆旧事的问题。作者曾说: “带露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我不能够。” 因此,作者更多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旧事进行取舍,以成人的视角,来进行“反顾”。

3、文体特点:杂感

4、小结: “由女师大风潮所引起的鲁迅和‘现代评论派’的论战”,“不仅在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鲁迅自身思想的发展上,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场论战引发了鲁迅的很多思考,使他产生了一系列的作品,如《朝花夕拾》,《野草》,《彷徨》 的后半部,以及《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里的杂文,实际上构成了鲁迅创作的一个高潮。”(钱理群)

三、选文例析阅读导读选文《五猖会》

讨论: 《五猖会》 主要记述了一件什么事?(这篇短文描述了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 “我” 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五猖会》 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主要谈及哪两件事?(文章前半部分在谈迎神赛会时,记述了两件事,一是《陶庵梦忆·及时雨》 所载古时赛会的“豪奢”,二是小时见过的赛会盛况;)《五猖会》 为什么用将近一半的篇幅谈迎神赛会? 在《朝花夕拾》 其他篇章中有没有类似的写法?(从表面上看,是为了突出赛会的盛况,强化了“我” 对“五猖会” 渴盼的心情;《阿长与〈山海经〉》 中也有类似的写法。)

四、探究思考

《五猖会》 中提到了哪两处古迹?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一是梅姑庙,二是五猖庙;殊与“礼教” 有妨。)文末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你觉得仅仅因为父亲的阻难吗?(“我” 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其中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父亲的阻难,还不如说是对五猖、梅姑的反感。作者刻意引用《聊斋志异》 中的有关记述,借以表述自己的看法,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这一点,联系前面写到的“上海的旗袍” 等内容,也是一致的。)点评中说: “文章最后一句画龙点睛,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习俗的不合理。” 你认为这里所指的“封建思想习俗” 指什么?(应该是指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虚伪。作者在《小引》 中写道:“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 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 当时,“三一八” 惨案发生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兴起**,鲁迅和一些学生一样,被列入黑名单。在亲友和学生们的敦劝下离家避难。从 1926 年3 月底到 5 月初,鲁迅住在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地方。期间先后写成的《二十四孝图》、《五猖会》 等文章,都痛斥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只是前一篇直白,后一篇相对含蓄一点而已。)结束语: 《朝花夕拾》 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写了许多关乎少年儿童的事,同学们尽可以随便翻翻。待他年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人生阅历,回忆所及,再来细读,我敢说,你一定会温故而知新,掩卷三思,唏嘘不已。

第二课时 《繁星·春水》名著导读教案

一、导入: 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华。阅读名著,如同与大师们携手共游,可以增长见识,启迪智慧,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欢迎进入名著阅读专题!阅读名著以自读为主,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很有必要。

二、简单介绍阅读名著的方法:(一)、不妨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以便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犹如掌握了打开书的大门的钥匙。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三)、做点读书笔记。

可以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扩展视野。

三、解读课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中考语文命题已经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名著类试题走进了中考。

四、走近作家、作品:(一)、关于作家: 冰心(1900-1999)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她的作品以“满蕴着温柔”的笔墨,清新隽丽的文字,围绕童心、母爱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爱与美,构成了冰心作品的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

(二)、关于作品:《繁星》、《春水》

这两本诗集仿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形式,讴歌母爱,赞美童真,吟咏自然,抒发生活的感悟。

这两本诗集开创了诗情与哲理交融的短诗诗风,引得当时许多青年竞相效仿。《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春水》是《繁星》的姐妹篇,由182首小诗组成。同样是在《晨报副镌》上最先发表,不过《春水》的问世要比《繁星》晚三个月。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五、作品赏析: 根据下面的提示写好发言纲要,赏析一下你所欣赏的小诗。这首诗歌描绘的情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给大家说说吗? 这首诗饱含着什么感情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母爱

1、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繁星》

2、小小的花,也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然而深厚的恩慈,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呵!你是那春光么?

3、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4、这些事,是永不漫灭的记忆: 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二)、童真:

1、婴儿,是伟大的诗人 在不完全的言语中 吐出最完美的诗句

2、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三)、自然: 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四)、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五)、哲理小诗:

1、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2、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六、自由阅读,小组讨论: 举例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从某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既可以谈思想内涵,也可以谈语言风格

七、妙语佳句:(全班齐读)青年阿!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描你现在的图画。言论的花,开得愈大;行为的果子,结得愈小。

空中的鸟!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呢?你自有你的天地。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灰了青年人的心。

八、小结: 《繁星·春水》的艺术特点

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魂,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特别是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九、结束语: 《繁星》和《春水》带有诗人对人生探索的印痕。冰心的小诗在诗的寥廓星空里,永远闪烁着明亮的光彩。

十、布置作业 名著是美的。《繁星·春水》美在它对母爱、童心的赞美。

1、请大家课后用“积累·阅读”积累本积累你从本书中获得的文学常识,举例子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2、你最喜爱的一本书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请填写下面的读书卡片。读 书 卡 编号: 001 书名:《 》 作者: 摘要: 喜爱本书的理由:

第 3 课时 《千字文》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 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 4 课时 《千字文》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 读一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荀子《劝学》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千字文。

第 5 课时 《千字文》

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 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 东。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 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乡 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 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 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 背一背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 7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济上作(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 四杰”。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 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 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 8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北魏)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 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

第 9 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李益以七绝 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送友人(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活动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通过学校和班级组织学生诵读经典篇章,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主流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

1、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诗和名著的方法。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理解注释中的诗句,引导学生深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所表达的意境。

三、教学措施

1、指导学生广泛积累诗文。

2、同位、小组互组互学。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朗诵、学习名著和古诗提供场所。

4、个别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安排

1、《童年》(1课时)

2、《昆虫记》(1课时)

3、古诗两首《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1课时)

4、古诗两首《塞下曲》(节选)和《秋望》(1课时)

5、古诗两首《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1课时)

6、古诗两首《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1课时)

7、《送别组诗》(2课时)

8、李白部分作品(1课时)

9、杜甫部分作品(1课时)

10、苏轼部分作品(1课时)

七年级(下)经典诵读教案

1、《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1.作家、作品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

2.故事梗概

阿廖沙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瓦尔瓦拉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诺弗哥罗德城。外祖父年轻时,是一个纤夫,后来开染坊,成了小业主。阿廖沙来到外祖父家时,外祖父家业已经开始衰落,由于家业不景气,外祖父变得也愈加专横暴躁。阿廖沙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地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阿廖沙看到人与人之间弥漫着仇恨之雾,连小孩也为这种气氛所毒害。阿廖沙一进外祖父家就不喜欢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里含着敌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怂恿,把一块白桌布投进染缸里染成了蓝色,结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觉,并害了一场大病。从此,阿廖沙就开始怀着不安的心情观察周围的人们,不论是对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难以忍受。他的母亲由于不堪忍受这种生活,便丢下了他,离开了这个家庭。但在这个污浊的环境里,也还有另外一种人,另外一种生活。这里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每逢节日的晚上,雅科夫就会弹吉他,奏出动人心弦的曲调。外祖母跳着民间舞,犹如恢复了青春。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欢乐又感到忧愁。在这些人当中,外祖母给阿廖沙的影响是最深的。外祖母为人善良公正,热爱生活,相信善总会战胜恶。她知道很多优美的民间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亲可爱,与人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则与之相反,它不爱人,总是寻找人的罪恶,惩罚人。

后来,外祖父迁居到卡那特街,招了两个房客。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亲在一天早晨突然回来了,她的变化使阿廖沙心里感到十分沉痛。开始,她教阿廖沙认字读书,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渐渐地变得漫不经心,经常发脾气,愁眉不展。后来母亲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竭力避开大人,想一个人单独生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夏天思考之后,他终于增强了力量和信心。

母亲婚后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经常挨后父打。贫困和疾病,吞蚀着她的美丽。由于她心境不好对阿廖沙常常表现出冷酷和不公平。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受歧视和刁难。因此,在阿廖沙的心灵中,“爱”的情感渐渐被对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后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这时外祖父已经全面破产!他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困苦。为了糊口阿廖沙放学后同邻居的孩子们合伙拣破烂卖。同时,也感受到了友谊和同情。但这也招致学校的非难。

这时候阿廖沙母亲逝世,他埋葬了母亲以后,不久便到“人间”去谋生。3.主要内容 《童年》主要讲述阿廖沙(“我”)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写“我”刚到外祖父家时见舅舅们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斗殴的情景,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写“我”在母亲死后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刻画了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该他出钱买的那天,午饭照例要坏些;十分注意倒给他的茶的浓度;连敬圣像点的长明灯的油也是各买各的),外祖母的宽厚善良(该她出钱买的全是好肉;对着“我”挣来的钱默默流泪)等等。

4.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阿廖沙:可爱、弱小、倔强、执着,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是俄罗斯一代新人的代表。外祖母所讲的故事、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阿廖沙听。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

外祖父: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5.外祖父所招的两个房客

一个是进步的知识分子,绰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个优秀人物,他给阿廖沙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另一个是抢劫教堂后伪装成车夫的彼得,他的残忍和奴隶习气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6.《童年》的主题

基本主题:阿廖沙的成长;还有一个主题是: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

2.《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学习目标:

1、理解文学内容,积累文学素材。

2、了解昆虫生活习性。

3、感受动物世界人性美。学习重点:

品味关键字词和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难点: 理解法布尔作为一名文学家和科学家所体现的精神 学习方法;读议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穷乡僻壤、辍学、按部就班、细腻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一)、以时间顺序介绍作者法布尔成长经历与个人志趣(1-5)学术成就与学术影响(6-8)[作品简评]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但面孔却十分和善,不故作深刻,深入浅出,没有干巴巴的学究气,没有学术著作的晦涩枯燥与一本正经,“没有充满言之无物的公式、一知半解的瞎扯,而是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事实,一点儿不多,一点儿不少。” 作者法布尔拥有“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般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与抒写”。在本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一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 重与热爱。本书的问世被看作动物心理学的诞生。《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 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人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蜘 蛛”“黄蜂”“蝎子”“象鼻虫”在内,都在同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之中,昆虫也是地球生物 链上不可缺少的一环,昆虫的生命也应当得到尊重。《昆虫记》的确是一个奇迹,是由人类 杰出的代表法布尔与自然界众多的平凡子民--昆虫,共同谱写的一部生命的乐章,一部永远解读不尽的书。这样一个奇迹,在人类即将迈进新世纪大门、地球即将迎来生态学时代的 紧要关头,也许会为我们提供更珍贵的启示。集昆虫学和文学禀赋于一身,熔毕生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 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 思想的散文宝藏。《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法布尔写《昆虫记》除了真实的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昆 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睿智的哲思跃 然纸上。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二)、介绍编选出版《昆虫记》的目的

二、再读体会,圈划阅读 1.法布尔童年是如何度过的?对他以后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童年生活在大自然中,环境造就了他的性格--毅力、求知欲强。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语体会:蹲、爬、提着„„

2.法布尔如何进行研究与写作?有何特别之处? 从文章5、6两节进行阅读思考 3.们对他有何评价?为什么? 文章7、8

三、课文探讨法布尔具有哪些精神?这些精神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坚持不懈、追求真理、探求真相、一丝不苟地观察研究、尊重并热爱自然的生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并讨论,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法布尔的精神体现)

四、结合选文理解 《蟋蟀的乐器》的主要写作方法: 大量修辞、生动形象的描写 思考:试概括介绍文中出现的几种动物基本特征?略

五、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自己所认为的好词好句并加以适当的点评

2.写一段关于的本文的读后感3.问题设计 《昆虫记》中昆虫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感情。有人说,昆虫也是生灵,它们与人有着丝丝缕缕的相通之处。你的看法呢?请举一例说明。

3.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 别(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 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 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 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 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秋 望(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日横空冷战常。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 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其五)(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6.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征人怨(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 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7.《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采用想象、画图、音乐等方法激发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进行感情的交流。

3、以“送别”为迁移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点导读《赠汪伦》,讲一首,联一组;《赠汪伦》以歌送别,《别董大》以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以酒送别,《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以目送别。学生在这种“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迁移性拓展中,既开阔了视野,又强化了语文实践。

[教学目标]

1、学习《赠汪伦》,反复诵读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朋友情深。

2、拓展学习。创设情境,学习《送孟浩然之广陵》,感受朋友情,离别愁;并会背诵。

3、以诗引诗,激发学生的情感,诵读送别的诗,感受友情的可贵,展示学生积累的诗篇。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诗中描述的意境“美”,朋友情。[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课外收集积累有关送别的诗。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从上个学期起,我们就开始诵读古诗,到现在,你们脑中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今天,老师将继续带你们去畅游古诗王国,在其中尽情领略古诗的魅力。看谁的收获最大!

诗句接龙。(课件出示:)看图联想诗句。(课件出示:)

过渡:刚才这组诗都是写---的?今天我们再来读几首抒情的。

二、出示“送别”,揭示主题

1、今天要背诵的一组诗,与这个词有关。(板书:送别)读一读。

2、你的爸爸妈妈和你,怎么送来你家的客人呢?

听了你们的话,我很感动,这是我们现代人送别我们亲友的,但是我们的古代人,唐朝人是怎么送别呢?

二、学习《赠汪伦》

1、读。

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指名读,正音。师随机指导:舒缓一点读。齐读。

2、品诗情

(1)这首诗是谁送谁的?李白和汪伦是什么关系?(引出典故:汪伦是安徽人,非常仰慕李白,于是写了一首诗说:“先生喜欢游赏吗?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饮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 这李白一看这信,游山玩水多好阿,高兴地去了。结果汪伦告诉他:“‘桃花’是潭水名这里并无桃花;‘万家’是一家酒店店主人姓万,并无很多酒店。”李白大笑。汪伦款待李白几天临行时还赠了不少礼物,亲自送行。李白感其友情,写了《赠汪伦》这首诗。师读: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再读诗歌,品诗情

(1)你觉得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

重点指导:桃花潭水深千尺(桃花潭水再深,也比不过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啊!)

(2)指导感情朗读:汪伦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深深感动了李白,此时此刻,面对前来送别的朋友,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一句(深情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自由读,齐读。随机指导:诵读古诗要注意停顿和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来。

(3)师小结:此时此刻,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了好朋友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在赠汪伦这首诗中,汪伦这是用什么送别?

第2课时

上节课是汪伦送李白的,下面,我们看李白怎么送孟浩然呢?

一、品诗

1、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悟: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最后船消失在水天交接的地方,李白看啊,看啊。只看见滚滚的水,你猜猜李白看了多长时间?

师小结: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也就是说,李白看了很久很久,看啊看啊,看到的仅仅是水吗?好像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腔思念滚滚流向天边。这是什么情?(友情。)他是用歌声送别吗?(以目光送别)用目光默默打动着朋友

3、指导朗读。

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你还会背哪些送别诗?

1、指名说。学生说的时候相机出示课件:《别董大》等诗,其余学生也可以跟着读

2、(课件呈现两首诗)学生自读,思考:以什么相送? 预设:《别董大》以话相送。

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送元二使安西》以酒相送。

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3、过渡:同学们,这些诗为什么千古流传呢?不管以歌相送,以目光相送,以语相送,以酒相送,其实更用什么相送?唯有真情相送,才能动人,流传千古。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几首诗,看谁的真情,最能打动人。

4、创设情境,师生共同优感情背诵

“和汪伦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实在是太开心了。今天,李白悄悄离开万家酒店,登上了来时的客船??”

“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和下酒菜为孟兄饯行?”

“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朋友,您是著名的琴师,虽然此去前途漫漫,但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

你有什么好朋友?假如你得朋友要离开你,去别的地方了。你准备以什么方式相送?说出来,看谁最更感动老师。(鼓励用上学过的或收集来的古诗)

8.文学巨匠 李白(作品诵读)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 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 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 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 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有《李太白集》。

二、主要作品诵读

《客中作 》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静夜思 》 《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 《送友人》 《赠孟浩然》 《渡荆门送别》 《怨情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天姥吟留别 》 《陵酒肆留别 》 《关山月》 《子夜吴歌》 《长干行》 《蜀道难》 《长相思》 行路难》 《 《玉阶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春思 》 《赠汪伦》 《登金陵凤凰台》 《月下独酌 》 《清平调》

三、拓展活动

背诵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比一比,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

9.文学巨匠 杜甫(作品诵读)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 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 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 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 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 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 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 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 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要作品诵读

《望岳》 《饮中八仙歌》 《登高 》 《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 《曲江对酒》 《春望》 《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阁夜》 《咏怀古迹五首》 《月夜忆舍弟》 《天末怀李白》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 《旅夜书怀》 《蜀相 》 《客至》 《野望》 《八阵图》 《江南逢李龟年》 《登楼》 《宿府》 《月夜》 《春夜喜雨》 《佳人 》 《兵车行》 《月夜》 《春宿左省》 《绝句》

三、拓展活动: 查一查 杜甫在山东漫游了8年,在现今的济南、泰安、济宁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望岳》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刻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已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杜甫在山东的游历情况。

10.文学巨匠 苏轼(作品诵读)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 眉山市)人。嘉佑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 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 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 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 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 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 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 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 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 忠公诗编注集成》。

7.低年级古诗诵读方法例谈 篇七

根据课标和教学参考用书中提到的要求及建议, 经过长期实践, 最终摸索出了一种适合低年级古诗诵读的方法, 那就是“低年级古诗诵读六步法”:1. 借助拼音, 读准诗文;2. 范读引路, 感染学生;3. 情境渲染, 读懂诗意;4. 自读自悟, 尊重学生;5. 品读引读, 读出诗情;6. 多种方式, 读透诗心。

多好的理论必须由实践做支撑, 那就让我以二年级古诗《江畔独步寻花》为课例, 具体谈谈低年级古诗诵读六步法的具体运用。

一、借助拼音, 读准诗文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

借助拼音把这首古诗读一读, 注意读准字音。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听, 检查一下他的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进行第一步时, 主要是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朗读古诗上。鼓励学生只要敢于朗读就是好样的, 争取做到读正确。

二、范读引路, 感染学生

(设计意图:感受古诗韵味, 朗读熏陶)

1. 播放录音朗读。 (要求:听时要仔细听, 老师要和你们比赛读。) (教师播放录音的用意是:师生听录音, 学生此时已经走进古诗, 一心想读好古诗。)

2. 教师先配乐范读 (首先要培养学生读的兴趣, 才能产生读的愿望, 这时教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

3. 师生再赛读:先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师生再配乐赛读古诗。

进行到第二步时, 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已经很高了, 都想大显身手, 放声朗读。

三、情境渲染, 读懂诗意

(设计意图:学生与作者对话, 体会这首诗所描写的意境, 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1. 学生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播放图片。

【师:当杜甫一个人来到江边, 看到这繁花盛开的景象之时, 他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呀? (高兴的、喜悦的、赞叹的) 是呀, 那你就应该带着这种感觉去读呀!读前两句诗。】

2. 学生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播放图片。

【师:鲜艳芬芳的春花醉了蝴蝶, 迷了黄莺, 也留了诗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在春光中的沉醉吧!读后两句诗。】

(活动设计依据:课标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 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的优美。课标实施建议: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丰富积累, 增强体验, 培养语感。)

进行到第三步时, 先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意境;再想象画面, 观看画面。活动循序渐进, 感情步步深入, 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自读自悟, 尊重学生

【师:多么美的春色图呀, 她让蝴蝶醉了, 黄莺醉了, 我们也醉了, 下面让我们拿起书来用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加上动作、语气读读这首诗, 来表现我们的陶醉吧。】

进行到第四步时, 让学生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加上动作、语气读读这首古诗。此时学生的感情自然流露, 完全放松, 挥舞着双臂在学习蝴蝶翩翩飞舞, 张开嘴巴, 加上手部动作学黄莺唱歌的样子。

五、品读引读, 读出诗情

(设计意图:朗读深化, 体会诗情。)

【师:我们高兴, 诗人比我们还高兴呢。听我给你说。介绍写作背景

760 年杜甫定居成都西郊草堂, 在饱经离乱之后, 开始有了安身的处所, 诗人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开的时节, 他独自沿江畔散步, 情随景生, 一连成诗七首。此为组诗之六。

是不是该把诗再读读, 替诗人读, 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哪位同学站起来, 像一位诗人一样朗诵这首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 认真听, 听他的朗诵是否能将你带入这一美景之中?】

进行到第五步时, 情随景生, 学生深化了朗读, 深切地体会了诗情。

六、多种方式, 读透诗心。

【师:让我们怀着对春天的赞美之情朗读这首诗吧。】

一唱一和 (老师与一名学生接读, 可以几个字接读, 可以一句话接读。)

一唱百和 (老师与全体学生接读, 可以几个字接读, 可以一句话接读。)

古诗新唱 (设计意图:换一种角度阅读, 学唱古诗, 感受古诗韵味, 陶冶他们的情操, 丰富他们的语言, 更增添他们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进行到第六步时, 学生朗读古诗声音洪亮, 此起彼伏, 此时学生朗读古诗的积极性达到了高潮。

8.一年级诵读教案 篇八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诵读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2-0040-0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强调要“读出声音来”,“熟读,背诵。”有了书声琅琅的读书习惯,并坚持下来,“熟读”才能“成诵”。

针对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文人文性较强、篇幅较短,一、二年级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的现状,我县要求低年级学生尽可能把课文全背诵下来。其理由是:该年龄段学生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教师要因势利导,把握住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指导其背诵课文、诵读经典,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更多的语言素材,丰富文化底蕴,奠基语文素养。

在从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背诵教学的重要性,努力优化诵读教学。

一、让学生在诵读中认知规范语言

我校地处边远农村,低年级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孩童,受乡土语言及方言、俗语等影响,语言往往缺乏规范性,不能完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更不明白怎样用语才规范。

对这些学生而言,学习规范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习语文课文。把握学生记忆的最佳时期,让他们多渎多背,不仅能积累很多规范语言,还能矫正不规范的方言和乡音。通过两年的时间,学生们的语言必逐渐走向规范,“热”不再读作“ruo”,“教室”不再读作“jiao shi”,“放学了”不再说成“xia xioo le”。

二、让学生在诵读中巩固识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学不能偏离这个重点。让学生多诵读,要让他们在其中巩固、识字甚至认识更多的生字、新词。

一些稍长的课文,学生不是读几遍就能会的,要督促学生达到熟读成诵,以巩固已认识的字词,体悟它们在不同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了解“一字多音”、“一字多解”等现象。如:“不管”的“管”还是“管道”的“管”;“漂浮”的“漂”还是“漂亮”的“漂”等。

南宋朱熹认为:诵读“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这样正确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还能区分一些词义的不同,例如:二年级语文一首童谣中的句子“院后秃山穿绿袍”,根据生活经验,很多学生都把“院后”读成“后院”,如能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院后”和“后院”的情景,便能很快区分它们的不同。

三、让学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有个叫月月的学生,刚上二年级时,语文背诵只得了30分。由于她识字的量少,课文读不通顺。我对她从诵读课文入手,先让她读一些简短的课文和古诗,每段或每句多读几遍,在读的过程中,常见的那些汉字逐渐记住了,然后再熟读一些较长的课文,直到熟读成诵。一个学期下来,她有好多以前不认识的字,通过读书背诵解决了;到第二学期,语感也有了很大长进,朗读已不成问题。因为进步,她的自信心增强,课上能主动回答问题,尤其愿意读书,读得字句清楚、感情充沛,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进人优秀的行列。班上像她一样的学生还有好几个,真为他们高兴。如今月月已升人三年级,一些背诵类的考核她能得90分。

四、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也是生活的主人。他们能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对那些与他们生活贴近的文章,读读背背就会留在脑海里。再次遇到类似的生活情景,他们就能调动已有的知识信息,用感性的心去玩味、去解读。背诵过《太阳的香气》的学生,当他晚上躺进妈妈晒过的被子里,会仔细闻着太阳的香气;当他穿上新洗的衣服,会用鼻子贪婪地呼吸新的味道。这样,就让学生们的心同生活越来越近。

空白的大脑是“无知”的。学生们诵读过文本,再结合生活体验,他们的内心是多彩的,感觉是敏锐的。于是,他们能写出——

“我发现小草发芽了……大树变绿了,花有五颜六色的了……紫色的,粉红色的,蓝色的……春天的大地是有色的大地。”(二年级王官钊)

“春天来了,小草、大树、花朵都变得红红绿绿,连那些衰老的花草、树也都变得格外精神……春天的小雨又让花草们变得嫩嫩青青……春天的温暖带来了整个大地的笑容。”(二年级张袁涛)

“我在想,春天是不是快要来了呀?一定是!我们穿的一天比一天少了,昨天还下过一场雨了呢!我家和爷爷家的小花都开了!嗯!春天来了可真好哇!花儿香了,小草绿了……”(二年级刘宏源)

如此得当的旬式、童真的词语,让我也感到欣喜。

五、让学生在诵读中打下学习其他学科基础

《语文课标》要求“语文要培养孩子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我认为低年级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提取信息,读懂是关键。学生若养成了良好的诵读习惯,理解能力也会随之增强。学习新知、思考问题时,就不会“望文生义”,而会通过多次的品读,解其主旨,有条不紊。

“语文是百科之母”,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自然就就增强了,学习其他学科功课也必从中受益。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成长、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诵读在低年级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学生和班级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朗读得法,诵读才能得益。因此,要抓好朗读的指导,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悟和想象能力,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才能“诵”得琅琅上口。

(二)推荐适宜学生诵读的篇目

我们的经典诵读,不求全解其意。学生们背诵了《千字文》、《百家姓》,能巩固识字,还能解了中国的姓氏文化;背诵《弟子规》、《三字经》,还有《论语》中简单的句子,儒学经典中的“礼让、谦和、儒雅、博学”,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影响其品格修养。

(三)培养学生中的诵读能手

学生是有差异的,低年级学生的自觉性要靠强有力的督导,并长期坚持才能养成。因此,培养一批学有余力、诵读水平高的学生,能带动全班形成浓厚的诵读氛围,还能作为教师得力的助手,促进其他学生更有效地进行诵读。

上一篇:小学师德师风计划下一篇:母亲节感恩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