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作文400字(10篇)
1.《西方哲学史》作文400字 篇一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000字
作者:张贺
本周继续阅读罗素《西方哲学史》,并对如下的两个问题进行思考。
首先,“一个判断虽然不见得比另一个判断更真,但是就其能有更好的后果这一意义来说,它却可以比另一个判断更好。这就暗示了实用主义。”【1】
读到这句话,想到了在《普通心理学》中学习第六章决策时,讲到行为决策理论时提到了西蒙的“满意性原则”.所谓“满意性”是指决策时,个体并不考虑所有可能的选项及其可能的结果,而是仅仅考虑几个选项,一旦感到满意,就会立即停止搜索。【2】就比如我们买电脑,电脑的品牌多种多样,我们会综合自身的用途、预期价位、实用性等来进行选择,在这个范围内挑选自己满意的电脑并作出决策。
前两天听老师的录音讲到“失位”,即你不在你该呆的那个位置上。那怎么就不失位?灵活。其实“满意性原则”就是一种灵活,不应该在难以抉择的时候,事事都要求做到十全十美,只要找到满意的选项,在一定范围内学会适度的降低目标,也会是最优的结果。
第二,亚里士多德按照中庸之道的学说所主张的是,适度的资产才最能够与德行结合在一起:“人类并不借助于外在的财货才能获得或者保持德行,反而是外在的财富要借助于德行;幸福无论是存在于快乐,还是存在于德行,还是兼存于这两者,往往总是在那些在自己的心灵上与性格上有着最高度的教养却只有适度的身外财富的人们的身上才能够找得到,而不是在那些具有多的无用的身外财货却缺少高尚品质的人们的身上找到的”(1323a与b)【3】
抛开亚里士多德不信仰“平等”的观念不谈,我同意以上的观点。身外财货是需和德行、品质相称的,比如医生要有“医德”.医生需要有过硬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要有“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只有“德”“才”兼备换来的“自身财货”才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但是我认为当今社会风气过多的抬高了“身外财货”的价值,就如“土豪”原本的含义,即乡下财大气粗、没什么品味的有钱人。所以一些商贩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唯利是图,却早已对“诚信”置之不理。还有一些现代的偶像剧,动辄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或者上海这样的城市里,租的起一套豪华单身公寓。或者遇到一个“霸道总裁”,从此咸鱼翻身。
针对这些虚构的偶像剧,我们可以一笑而过,但是对于正处于追偶像剧而又没有形成稳固的价值观的青少年而言,他们会对这样的生活抱有幻想,这就是在传播一种错误的社会风气,传达一种不劳而获的“成功秘笈”.所以外在的财富是要借助于德行的,需要与德行、高尚的品质相称的。
END
2.《西方哲学史》作文400字 篇二
1.西方哲学是怎么从近代走向现代的?
近代西方哲学面对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开始质疑自身理论根基的可靠性。之后,在培根与笛卡尔的怀疑主义的推动下,突破了经院哲学的影响,确认了理性的地位,并论证了人作为理性主体的可靠性。然而,从康德、斯宾诺莎、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关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可靠的知识,哲学家们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2.现代西方哲学的两条主线是什么?
现代西方哲学两条最重要的线索,一个是从尼采到海德格尔的意志哲学和存在主义思想,另一条就是从胡塞尔到维特根斯坦的现象学与分析哲学。
(1)尼采哲学延续的是康德哲学中本体世界的这一支,他并没有通过逻辑实证的方法去演绎规律,而是直接思考表象世界背后的决定性力量,也就是他哲学的核心概念:权力意志。
(2)尼采将康德哲学的外在本体转向了生命本身;而海德格尔彻底终结了形而上学,将研究深入到了生命内在,对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3)胡塞尔现象学彻底解决了近代西方哲学陷入的二元困境,超越了主客体的对立关系,把人与世界看成一个整体。
(4)维特根斯坦沿袭着理性主义倾向的路子在进行哲学研究,把对康德所说的现象世界的理性探究走到了极致。他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给哲学的目标画了一张“勘测图”,把哲学与科学严格区分,不再让哲学跑偏。
小结
1.在19世纪中叶,现代西方哲学开始了,人们对抽象思辨的兴趣减弱,哲学从思辨转向实际,关心的对象变成了具体的人。
2.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给近代哲学带来了危机,这才带来了西方哲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过渡。圣经作为知识和真理的来源这个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动摇。
3.康德的理论并没有完全解决人怎么追求真理这个问题。即使斯宾诺莎、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关于人如何能够获得可靠的知识,哲学家们也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4.就在哲学被科学肆意碾压时,科学的内部发生了重大变革。先是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版了,“无意识”闪亮登场,人们发现,原来人根本不够理性,理性的世界被打破。而后“电子”和“相对论”的提出,对传统的物理学造成了冲击,让人们开始质疑经验与常识。
3.西方哲学史名言 篇三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 ――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 ――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 ――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 ――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 ――黑格尔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 ――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 ――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 ――雅斯贝尔斯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 ――蒙田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 ――布迪厄
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像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 ――哈耶克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 ――柏拉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莱布尼茨
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孔德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 ――卡尔.波普尔
目的总是为手段辩护。 ――马基雅维利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 ――卢克莱修
人生的本质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 ――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伊壁鸠鲁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 ――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 ――休谟
4.《西方哲学史》我(模版) 篇四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看完了这本巨著——《西方哲学史》(罗素著)。这是一部在全球知识界影响甚大的哲学名作。它并没有把哲学纳入到一些条条框框中,而是顺着西方历史发展的进程揭示出哲学活生生的发展,显示出了哲学的活力。它结合了每一个时代的思想、政治思潮和重要历史人物,真实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本质。它几乎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哲学的看法,并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必将会把它的哲学光辉投射到人类的未来社会。现在我对这句话“要了解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他的哲学;而要了解她的哲学,首先就应该从哲学史入手”似乎又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介绍这本书之前,先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以便对这本书有更全面而透彻的理解。它的作者叫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罗素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著述颇丰,其首要建树在数学和逻辑学领域,同时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的研究还涉及道德、政治、教育、和平等方面。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史》、《意义与真理的探究》、《数学原理》、《物的分析》、《心的分析》、《数理哲学导论》 等。对于绝大多数分析哲学家来说,他们都是缺乏历史感的。他们往往会忽略历史问题和历史研究。然而罗素却对历史和历史理论终生嗜之不倦。他写过不少历史论文和著有三部历史专著,这三部是分别是《自由和组织》、《1902-1914年协约国政策》和《西方哲学史》。其中,《西方哲学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哲学史著作,其全名是《西方哲学史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哲学思想和发展。其引人入胜的原因在于作者的历史眼光不亚于作者的哲学见解。该书出版后很快成为西方读书界的畅销书,确立了罗素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有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正是被这本书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走上了哲学道路。伯特兰·罗素认为,“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其原因在于历史学能“开阔我们的想象世界,使我们在思想上和情感上成为一个大的宇宙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的公民而已。它采用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知识,而且有助于智慧”。哲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智慧。历史在这个根本点上与哲学是相通的。罗素的历史哲学或他对历史的解说,既不是思辨的历史哲学,也不是分析的历史哲学。一方面,他并不凿空立论,想要为历史构造出一套思辨体系来;另一方面,他并不对历史命题进行逻辑或语言分析,也从不讨论历史认识的性质、可能性和客观有效性等问题。历史对于他只是朴素的事实,他经过对这些事实进行反思后,得出自己的理论和理解。像心理分析学家解释梦一样,罗素对历史学所做的工作,就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用人心之中最深邃的欲望作为一把钥匙来解开。因此,他对历史的理解,是根据他对人性的理解的一种看法,基本上是常识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由专制而民主、由愚昧而启蒙、有残暴而宽容、有迷信而科学,他的这个基调乃是得自反思的信念,而不是从某种思想体系或逻辑分析推导出来的结论。在罗素看来,历史生命的内容是如此之丰富,乃至不可能被纳入到任何一个人理论框架内。人生的各种因素,如饮食、男女、贪婪、追逐享乐、权力斗争、虚荣心、创造欲等,都是本能,都在起作用,所以就都是人的行为的动因,从而也就是历史的动因。他无异于并且认为也不应该把这些都归纳为一个一元的理论结构。哲学大师写哲学史的在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不管有意还是无意,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将自己的哲学观点带进哲学史,所以,他们所写的哲学史,或多或少都寄托了自己的哲学理念。在这本《西方哲学史》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伯特兰·罗素那多元的人性论、实在论、分析哲学等的痕迹。
这本凝聚天才哲学家深沉哲学思想和饱经历史考验的《西方哲学史》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古代哲学(卷一)、天主教哲学(卷二)和近代哲学(卷三)共三卷。卷一又分三篇分别讲述了前苏格拉底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古代哲学;卷二介绍了教父(第一篇)和经院哲学家(第二篇)。卷三又将近代哲学划分为从文艺复兴到休谟(第一篇)和从卢梭到现代(第二篇)两个时期来论述。整本书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哲学天才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作者把由奥古斯丁到文艺复兴时期为止的支配着欧洲思想的天主教哲学分为了两个时期。他认为天主教哲学应该以黑暗时代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而在这段时期里西欧的精神活动足迹几乎没有。与古代世界相比,中世纪世界具有不同形式的二元对立的特征。比如僧侣与世俗人的对立,拉丁与条顿的二元对立,天国与地上王国的二元对立,灵魂与肉体的二元对立等等。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在教皇和皇帝的二元对立中体现出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瓦解了中世纪的综合思想体系。该卷的主题便是这种清晰、完整的综合思想体系的成长和衰落。在谈到近代哲学这部分时他说“人们的思想见解和中古时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教会威信的衰落和科学威信的上升”。不过,近代哲学大部分却保留下了个人主义的和主观的倾向。例如在15世纪的意大利,人们从教会的威信中解放出来,使个人主义得到了发展,甚至发展到了无政府状态。这在笛卡尔的身上又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洛克的气质是彻底的客观气质,也不由自主的陷入主观论调。而康德和费希特伦学说和论气质都是主观的。
介绍完整本书的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其间的几个具体问题。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们对于天主教哲学一部分的认识总是不够的,尤其是中国的哲学系的学生。正如前文介绍的,按照罗素的定义来说,这一时期包括了上起奥古斯丁、下至文艺复兴之前的时间阶段。这是欧洲思想与文化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此前与此后,希腊精神(以及与其有关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形态等)都较为显著地统治了西方人的生活;而这一漫长的,经常被冠以黑暗、蒙昧等形容词的历史时期却在西方社会的核心深处打上深刻的希伯来烙印。两种文化根源在发展过程中彼此交缠融会,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西方模型。忽视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或者给其一个较低的评价,是无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今日西方人心中一些根深蒂固的、几乎成为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的东西的。哪怕这一时期的哲学从任意角度来看也与其他时期显示出更大的不同。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或者宗教)的关系不断引起思考和争论,也给历来的哲学史撰写者增加了难度。为了避免一种陌生与无目的的盲目(也许与中世纪的世俗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同等盲目),罗素首先考察了教会制度以及教皇制的成长。以次为开端,不但僧侣们在修道院中苦思冥想所得的见解得到关注,中世纪的普通人群或说是平信徒们的思考和信念也通过教权王权之间彼消此长的大势得到了间接的体现。
关于这部分,我将以经院哲学家为例来深入分析。整个第二篇章(经院哲学家)以教皇制的兴盛为开始,以教皇制的没落为结束。我们知道,“教皇”一词,是中国人的独创,既包含了“教”之圣洁,又兼有“皇”之尊贵。这个译名要比英文或拉丁文原文作“牧养者”或“父亲”并加以大写的那个词汇要更加传神和贴切。和秦始皇的那个“朕”一样,原本这个词语是某些宗教人士的通用名称,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才逐渐成为罗马主教的专用称呼。至此,“罗马主教”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词汇淡出,慑人眼目的变成“教皇”这样一个霸气十足、光芒四射的词汇。历史上有着无数的罗马主教,也有无数的教皇。当然,其中也有天纵奇才,将教会发扬光大,让教民安居乐业的英明人士。当年,“上帝之鞭”阿提拉兵临罗马城下,让整个欧洲谈黄祸而色变之时,正是一位勇敢的罗马主教利奥一世出面与之谈判,才避免了已经疮痍累累的罗马城经受又一次的劫难。当时他们在罗马城外谈判了些什么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够得知。若无什么重大历史发现,可能会成为人类的又一个千古之谜。当然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毋宁坚定地相信是吾主庇佑。严肃一点的历史学者可能会从当时基督教传播的迅猛势头和匈奴民族本身信奉的情况加以分析,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当时这位准教皇仍然是与民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领袖。
了解西方历史的人就知道被历史公认的教皇之父,即教皇制的真正开创者是590-604在位的格列高利一世。蛮族大举入侵,却又对城市管理和权利分配兴趣不大(这点上与我们东方人尤其格格不入。从希腊到罗马再到蛮族时代,似乎没有人将民族的统一、帝国的昌盛当成至关重要的事情,更别说什么家天下、完善的继承制度云云。倒是当皇帝当得不耐烦要将国家一分为几去给别人治理的大有人在。事实上,在教皇之前,无论恺撒还是屋大维都未曾拥有过绝对的权利。)于是,相对而言在兵荒马乱之中仍旧保有了相当的体系和控制力的教廷教会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管理城市的义务。而教会积蓄的钱财则刚好拿出来作为军队的粮饷。逐渐地,教会成为了控制原西罗马帝国范围的唯一物质与精神支柱。再加上格列高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进修道院制度,教皇的权威凛然建立起来,不可侵犯。马乱之中仍旧保有了相当的体系和控制力的教廷教会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管理城市的义务。而教会积蓄的钱财则刚好拿出来作为军队的粮饷。逐渐地,教会成为了控制原西罗马帝国范围的唯一物质与精神支柱。再加上格列高利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进修道院制度,教皇的权威凛然建立起来,不可侵犯。无论是丕平献土还是君士坦丁赐予,教皇再入世再嚣张到底基于其宗教身份无法实际干涉俗世的事务。蛮族纷争尘埃落定之后,教廷立刻与法兰克王国结盟,谋取双赢的结果。此时的基督教廷,并非我们意味中的文化的戕害者与启蒙的反动者,而事实上古希腊古罗马仅存的文明的最后幸存者和承担者。但是,随着权利的稳固,越来越大的教会系统已经不满足于目前的状态。教权面前俗权必然此消彼涨地退却。而独揽大权的教廷也注定走向文明的背面,在绝对权利之下自身和对象双重荼毒于绝对的腐败。
未必所有人都甘心事事遭受控制。宗教改革为时尚早,国王们只能依靠策略周旋。当然,任何一个真正强大的帝国也必然同时收到教廷的拉拢与尊敬。查理大帝在时,诸多的加冕礼使得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不止一个的皇帝。西方人眼中甚为重要的“皇帝”和“国王”的明确分野每每令中国人不解。但是“皇帝”这个宛如苹果般诱人的称号却使得英名神武的拿破仑也一失足成千古恨。加冕礼制度的确是个天才的设想;它一边阻止了任何觊觎者军事政变的可能性,另一边却也为有一天教皇把皇帝踩在脚下铺好了红毯。终于,曾经挑战教皇权威(绝不是最后一个)的亨利带着全家在严寒的冬季赤脚站了三天才得到了神与教皇的宽恕。
我们发现修道院在持续不断的斗争和冲撞中成为了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原本被作为苦修之地的场所被赋予了过多的使命:有时它是学校,有时又是堡垒和军队。蒙特·卡西诺修道院被称为“西方修道院之母”。著名的托马斯·阿奎那在那里接受了5年的正统神学教育。然而他未及毕业,因为第5年时某位国王御驾亲征,足足花费了三个月的工夫终于打败了这所伟大的修道院。所有的修道院都直接属于教皇,俗权和地方教会都管不到它。一个一个自成体统的修道院就像一个一个大大小小的钉子,插在王国的土地上。格列高利七世时,教皇权利达到顶峰。盛极必衰,这以后教廷逐步开始走下坡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曙光双双在目,新教很快将占据压倒地位,瓜分走大块基督的领地。再以后,教廷唯一剩下的遗产就只有矮子丕平所献的那一小块土地了。
当深入分析这段历史和细细领悟这段时期的哲学思想时,我们可以准确地捕捉到天主教有兴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并能了解沿着这条主线不断呈现的各种哲学思想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其次,我们不妨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伯特兰·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所运用的方法论。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绪论中对哲学下了一个定义(与其在其它场合所下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象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他认为哲学的作用在于使我们避免因为过于相信科学而变得麻木不仁或者因过于依赖神学而变得狂妄傲慢。这也是一个罗素并没有说出来的,而在《西方哲学史》中处处可见的对哲学家的评价标准,例如对康德和杜威的批评。罗素在哲学上的目标,是要在经验主义的基地上,运用高度发展了的逻辑分析技几术,寻求人类知识牢固而坚实的基础,以及科学可靠无误的根据。这表现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是他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内在无矛盾性”作为评价一个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和体系的优劣的标准。例如洛克,如他所说的,对后世也对他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逻辑上是缺陷的。因此尽管他在洛克身上花了不少篇幅,还是认为洛克的哲学思想从纯粹意义上来说是算不上优异的。
我们知道罗素对后世哲学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研究哲学的方法——逻辑分析。这一方法对英、美哲学发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首先,他提供了从事分析的工具。其次,他自己为从事这种逻辑分析的实践提供了典范。这同样也成为他解读其它哲学家所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他常常使用“奥康剃刀”(正如他在建造自己的哲学思想时常常使用的一样)把该哲学家的体系和思想中不必要的项目一项一项地剔除掉,从而得到该哲学家的最基本的概念,整个体系的基石后,再去考察这一作为基础的概念的确实无误性。当然就这个创作手法的话题我们还有其他方面讨论,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最后,对于《西方哲学史》中的一些细节片段我们也不能一掠而过。例如,在接受法庭的最终审判的时候,苏格拉底说:“离别的时候已经到来,各走各的路。而我去死,你们取火。哪一个更好,唯有神知道。”《申辩篇》而起诉书说苏格拉底不仅否认国家的神,而且还宣扬他自己的那些神;但是美立都却说苏格拉底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认识这种众说纷纭的现象?到底苏格拉底说的神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他就能那么坦然的面对枉死„„
5.西方哲学史试题汇总 篇五
【名解1】
水是万物的本原(南开00);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复旦96);理念(人大98);理念论(人大97、浙是、大98);原子与虚空(人大97、吉大00、厦大99);逻各斯(赫拉克利特)(吉大00、浙大99);米利都学派(武大00);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大99、浙大00、南开00); 努斯(人大97、浙大99);飞矢不动(南开00);实体(亚里士多德)(吉大0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人大00、北师大01、浙大98);一切都是由必然性而产生(德谟克利特);四因说(武大00、浙大98、人大01);回忆说(人大99、北师大01);潜能与现实(人大99);助产术(人大00);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厦大01);奥古斯丁(浙大98);原子论(浙大98);影像说(浙大98);四根说(浙大98);美德乃是一种和谐(毕达哥拉斯派)(浙大98);普纽玛(浙大99);《准则学》(浙大00);存在(巴门尼德)(浙大00);形式与质料(人大98);教父哲学(人大01);美德即知识(浙大00);人本主义(武大00)
【简答1】
简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阐述的伦理的政治思想。(吉大00)
简述泰利士“水是万物的本原”这一命题在哲学史上有何意义。(厦大99)
概述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并简要评述。(厦大97)
芝诺关于运动的难题。(复旦98)
简述苏格拉底的“美德就是知识”。(复旦98)
概述斯多亚派的伦理学。(复旦97)
简述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复旦97)
试析柏拉图理念论的思维方式。(厦大01)
【论述1】
试述柏拉图理念论的内容及其意义。(武大00)
试述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阐发,比较两人在此问题上的同与异,说明其意义。(武大00)
论述皮浪怀疑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南开00)
哲学与宗教的关系是什么?试以古希腊晚期哲学的发展趋势为例加以说明。(浙大98)晚期希腊罗马哲学家们的哲学关注及其解决的方式如何?(浙大00)
论述希腊哲学中的本体观念。(浙大01)
【名解2】
文艺复兴(人大99);人文主义(厦大99);宗教改革(人大01)
【简答2】
简述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及其内涵。(厦大01、浙大00)
【名解3】
经院哲学(人大98);唯名论与唯实论(中世纪)(武大00、吉大00);唯名论(浙大98);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安瑟尔谟)(人大97);含义与指称(复旦96、98);奥康/奥卡姆剃刀(北师大01、人大97、浙大00);威廉.奥康的“符号”说的唯名论(厦大01);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北师大01)
【简答3】
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的基本观点述评。(厦大97)
中世纪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复旦98)
【名解4】
“绵延”(人大98、复旦96);释义学循环(复旦96、98);“至善”(武大00);生命冲动(人大00);“生活世界”(吉大00、浙大01);意向性(人大00);绝对历史主义(复旦97、98);实证哲学(人大99);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复旦97);逻辑实证主义(吉大00);实践理性的优先地位(人大98);思维经济原则(复旦98、浙大01);有根的本体论(人大00);物理主义(人大98、01);孤独个体(人大97);试错法(人大00);证伪原则(人大
99);翻译的不确定性/译不准原则(复旦98);前进-逆溯的方法(复旦97);范式(人大99);语言游戏(人大00);“超人”(人大98、吉大00);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复旦96);晚期资本主义(人大97);科学共同体(人大00);“权力意志”(北师大01);工具理性(人大01);科学研究纲领(人大98);世界是我的表象(浙大99);自为存在(人大01);一切历史都是现代的历史(浙大99);力比多(浙大99);存在先于本质(浙大99、00);解释学循环(浙大99);重估一切价值(浙大00、01);拒斥形而上学(浙大00);自我.本我.超我(浙大00);民主先于哲学(浙大00);五步法(浙大01);维也纳学派(浙大01);知识型(浙大01);视界融合(浙大01、吉大00)
【简答4】
概述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的“以神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复旦95)简述“历史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相统一”的原则。(武大00)
简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的基本观点。(复旦95、浙大99)
简述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象论。(人大97)
简述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观点。(人大98)
“逻辑原子主义”的新哲学观有哪些?(人大01)
简述哈贝马斯的晚期资本主义论。(人大98)
试回答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的基本内容。(浙大00)
试回答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内容。(浙大00)
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人大00)
简述“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内容。(吉大00)
简评萨特的自在自为理论和自由观。(复旦97)
“存在先于本质”的基本要义是什么?(人大01)
新康德主义复活和发挥了康德哲学中哪些因素?(复旦98)
概述新康德主义弗莱堡学派的价值观(复旦95)
简述詹姆斯的真理观。(吉大00)
简述实证主义的真理观。(人大97)
以某一实用主义哲学家为例说明实用主义真理观。(复旦98)
结构主义方法的基本内容。(人大97)
结构主义的方法论有哪些基本特点?(人大99)
“结构主义方法论”的核心观点有哪些?(人大01)
概述列维.斯特劳斯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原始部落的亲缘关系和神话所得出的基本观点。(复旦95)
论前期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存在论”及其局限。(浙大99)
海德格尔的基本/基础本体论。(复旦97)
简析尼采的强力意志/权力意志学说。(浙大99)
简述柏格森“绵延”的基本特质。(吉大00)
概述奎因对逻辑实证主义“证实原则”所做的批判的基本观点。(复旦95)
克尔凯戈尔的人生三阶段说。(人大00)
维也纳学派为何要拒斥形而上学?如何拒斥形而上学?(复旦97)
以某一哲学家为例,概述实证主义的基本主张。(复旦95)
简述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主张。(人大99)
简述孔德的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论。(人大98)
胡塞尔从事哲学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或基本纲领是什么?他创立什么方法和理论来实现其目的?(复旦97)
简述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本体论。(人大99)
解释并分析下列哲学原著选读:有一门学问专门研究“存在本身”,以及“存在”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人大00)
【论述4】
论述逻辑经验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厦大99)
法兰克福学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述评。(人大00)
在自由观问题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哪些区别?(人大97)
以某一现代西方哲学家为例,论述现代西方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方面发生了什么转向。(复旦95)
论述维特根斯坦图式论的基本思想。(厦大99)
维特根斯坦是怎样诊断和治疗“哲学病”的?(复旦98)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及其意义。(复旦96)
试析詹姆士“彻底经验主义”理论。(复旦97)
逻辑实证主义是如何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人大97)
逻辑实证主义为何要拒斥传统形而上学?它是根据什么原则来否定形而上学的?(人大98)蒯因对逻辑经验主义两个教条的批判。(复旦97)
试述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复旦96)
试述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复旦97)
试分析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复旦96)
评析胡塞尔提出现象学根本目的及现象学的基本观点。(复旦95)
柏格森是如何看待直觉和理智关系的?(厦大99)
试评现代西方哲学中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吉大00)
试述萨特思想的发展历程。(复旦96)
试述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复旦98)
萨特是如何论证他的绝对自由观的?他的自由观前后期有什么变化?你是怎样看待他的自由学说的?(人大98)
库恩的科学发展观述评。(人大00)
评述怀特海的有机体哲学。(复旦98)
谈谈你对海德格尔哲学的看法。(复旦98)
试论海德格尔的基础本体论。(复旦97)
存在主义是如何描述人的生存状况的?其观点有哪些启发意义?(人大99)
法兰克福学派是如何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它对马列主义有哪些“补充”和“修改”?(人大99)
为什么说叔本华哲学是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折点?(北师大01)
如何评价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思想。(吉大00)
试析马尔库塞的“发达工业社会”理论。(人大97)
波普是如何批判归纳主义的?(厦大99)
实用主义真理观述评。(浙大01)
海德格尔关于此在在世的时间结构的思想述评。(浙大01)
休谟哲学对20世纪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述评。(浙大01)
试论20世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运动在西方哲学中的主要表现。(浙大00)
试论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语言学转折及意义。(浙大00)
试论现代西方哲学从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及其意义。(浙大99)
举出一本你最喜欢或熟悉的现代西方哲学原著,并予以评述。(浙大99)
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西方发达社会的分析批判是否切中时弊?他们的理论观点有何借鉴意义?(人大01)
实用主义真理观的真理特色。(厦大01)
伽达默尔关于“理解的历史性”的解释学观点。(厦大01)
波普“证伪说”及其对传统科学观的挑战。(厦大01)
尼采“强力意志”说与叔本华“生存意志”说之异同。(厦大01)
弗雷格对命题“指称”与“含义”的区分。(厦大01)
实用主义代表人物(詹姆斯和杜威)是如何阐述其真理观的?其真理观应该如何评价?(人大01)
6.西方哲学史—物质与精神 篇六
****** | ***
古希腊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
学 院:******** 学 号:******* 姓 名:***
从现代哲学观点看,人既是物质实体,又是精神实体。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人的世界也因此具有物质精神二象性。自古希腊哲学文化开始繁荣之际,在大量众多的神学论中开始诞生如米利都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等的自然哲学思想,与宗教不同,他们更加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即人类对物质的客观存在具有初步认识,即便当时还不成熟。而自苏格拉底起,他主张客观真理,认识事物的可能,并且首次提出了“美德即知识”这一观点,这就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雏形。古希腊哲学与现代哲学的渊源都是可以逐步去深究的。物质精神二象性
人的本质问题,就是哲学的本质问题。人与物的关系实质上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从人的角度表述的哲学基本问题。不少人对物的偏执崇拜是唯物主义,对精神的单纯追求则出现不完整的世界观。道德冲突的实质就是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冲突。物的功能迅速提高,人的道德却徘徊不前,这是人类的智慧与道德的“精神分裂症”。
爱因斯坦写道:“物理学当前的局面可以概括如下:有一些现象可以用量子论来解释,但是不能利用波动理论来解释,如光电效应;有一些现象只能用波动理论而不能用量子论来解释,如光遇到障碍物会弯曲的现象;但是又有一些现象既可用量子论又可用波动论来解释,如光沿直线传播。那么对于这么多对光的定义,到底哪一个才能确切说明其特性,最终证明,波粒二象性是一个最合适不过的结果。波粒二象性是物质的辩证属性,从此也体现了现代物理学的新思维方式,更反映出,在辩证物质与精神的观点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物质与精神的在当代社会下的相互依存关系。
不得不说,物质有点像粒子,精神有点像波,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也是互补的。例如: 物质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物; 物质是实体,精神不是实体;
物质无需载体,精神必须以物质为载体; 物质受时空限制,精神不受时空限制;
其次,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需求都是必须的,故从哲学的立足点出发,我们必须同意物质精神二象性这一说法。至于物质衍生精神,精神创造物质,则就类似电磁原理一样,互生互利。古希腊时期的”物质“ 物质是现代对各种形式的物质形态的统一称谓,而古代对物质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物体“、”实体”等层面。在古希腊,对“物质”的认识还处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上。
/ 4
古希腊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
****** | *** 公元前六世纪,在东方伊奥尼亚地区部分哲学家指出了”世界的本原问题”,开始探究我们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这个世界是从什么东西演变而成,最终又回归到什么东西上去,这些哲学家被称为伊奥尼亚学派。他们反对过去流传的种种神话创世说,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质性的元素,如水、气、火等;赫拉克利特不但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而且认为万物永远是流动的,同一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运动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转化又相互斗争,一切都由斗争产生。这是最早的辩证法思想。
在物质与精神的辩论中,我们视物质为人存活的基础,从而由人创造了思想,从而有了精神。故精神的物质条件之一是人。古希腊对人本体的认识则更加独到。
公元前五世纪,经历过几次民主改革的雅典成为古希腊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智者学派也就是在此时出现了。公元前五世纪至前四世纪活跃在古希腊各邦的一批职业教师、演说家、作家——智者们,他们对当时的古希腊社会产生了及其巨大影响。他们讨论的中心不再是自然界宇宙生成等问题,而集中到人类社会政治伦理方面来,‚人‛成为研究的中心。智者学派的著名代表是普罗泰戈拉,其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为当时的民主制提供了理论根据,被后来的哲学家认定是孕育着人本主义的萌芽。
直到苏格拉底对客观真理的看法被提出来,他认为人与物体一样是客观存在于世界的,世界万物的尺度并不是人,人也不是作为世界的中心而存在。柏拉图认为,我们所感觉到的具体事物,不是绝对,而是相对存在的,从而又将物质的客观性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否决。
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则完全将理念视为独立于实物而存在的东西。但是亚里士多德对于世界物质的研究却更加深刻,他认为地上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大元素组成。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四种基本特性(干、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干+冷;水=湿+冷;气=湿+热;火=干+热。而且他认为白色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各种颜色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的光。这个理论在牛顿把三棱镜放在阳光下得到了论证。在亚里士多德的观念影响下,古希腊在对自然的研究上更上一层楼,如在生物领域,他解剖了多种动植物,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详述了小鸡的胚胎发育过程等。
自亚里士多德时期始,西方哲学的发展进入高速期,并且对自然地研究和科学的考证进入逐步进入全盛时期,物质世界的真实面貌开始清晰完整的被人类所认知。古希腊时期的“精神” 从葡萄牙帝国在全球的航海资源掠夺以及大量殖民时代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人类进入相对和平发展时期,人类对物质资源的疯狂争夺整整经历了四百多年。直到现代文明的突起,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于精神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于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对于精神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就好像2400多年前的希腊一样。那时候,“精神”的雏形在这块大地上滋生。古希腊时期,对于“精神”的谈论还完全处于无定型时期,直到苏格拉底第一次将没得
/ 4
古希腊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
****** | *** 定义,他说“美德即知识”。他的“美德即知识”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关于理性的人的品质的论述,也是关于道德伦理的论述。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关心人的灵魂的普遍的道德真理。这一命题跟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分不开的。“认识你自己”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追求关于美德的知识;追求善,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才是高尚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而且他认为人都是向善的,不可能自愿从恶,把这归于人的本性。有些人之所以作恶,就是没有关于美德的正确的知识。只要人的理智追求知识,就不会犯错。在今天看来,苏格拉底对于人类精神层面的探讨是功德无量的,他将抽象的精神结合到当时他最专注的事业——教育当中,可能源于他对知识的宣传,也可能是他对美德存在基础的探讨,现在看来也有些局限性。但是却促进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美德”的追求。到了柏拉图时期,客观唯心主义被创立,他提出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组成的。理念的世界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接触的现实世界,知识理念世界的微弱影子。这将人的思想推向了至高的地位,把现实视为人思想的幻化演变,认为现实世界是时刻变幻无常的东西,我们只能对其意见和看法,不可能真正的认识。提倡人们走向自身的理念层面,学习知识来认识理念,因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将万物归为精神层面的影射,并且通过理念构想出一副理想的乌托邦画面。充分体现出古希腊人已经在向精神层面深入探讨。只是前无古者,他们的路显得异常艰难。“形而上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却抛弃了柏拉图所提的唯心主义观点,他的理论更加偏向于理性和逻辑,他认同世界由“质料”组成并且客观存在,他认同动物与人同时客观存在。他对人的品性进行理性的研究,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他把人类对知识的需求纳入人类认识真理的必须方法。也即是现在人们把只是作为精神食粮的来源之一。
现代的“古希腊”式物质与精神
站在古希腊三大哲学家的肩上,我们有了对现实世界的相对统一的认识,对万物有了较为明确的分类,对精神与物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古希腊时期,对于现实世界的定义众说纷纭,对精神世界的了解也难以从神学论当中脱身。鉴于哲学家急切地想改变人们的思想认知,在科学发展严重不足的条件,开始像物质世界和理念世界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以求更具说服力的效果,获得更多的追随者。但是随着各类哲学思想的碰撞,最终回归理性客观的世界观,这也才有了西方哲学发展的盛世,开启人类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对现实世界的科学认识。
/ 4
古希腊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
****** | *** 从古至今哲学家在对人类精神层面的研究从未停止,不同于最初的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当初的简单形式,而是将精神层面的认知与物质基础充分结合起来,对历史发展形成的不同层面的精神层面联系起来研究,认识到精神发展的条件,必然结果等等。如今,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物质平分秋色,精神消费也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环。
古希腊式的“物质”与“精神”混沌的局面可能我们很难再会看到,但是却不可否认古希腊哲学家带给我们超越现实世界的创造力,从而拥有如今更加多元的物质生活,也是他们,带领人们王更深层次的精神去认知,让理念成为支持我们生活的重要支柱,为人类改变世界注入一剂强心剂,用智慧战胜困难。也是这样,古希腊哲学以一种无形的姿态融入在我们如今的生活当中。
7.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篇七
威尔·金里卡说:“我从来不想我的生活被效用计算所窒息,因为这样的异化强迫我们疏远着赋予我们生命以意义的义务与事业。”这句话我觉得很能解释我们这一代,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场浮夸的舞台剧,满堂喝彩后留不下半点回响。我想梵高、亚瑟·皮那让、李安这样的艺术家,都是在忍受住“孤芳自赏”的寂寥后才喷薄出巨大的潜能的。生前现代人都渴望着却几乎不懂得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纯粹利益的考量几乎不能容纳与“生活”理念相关的事物,只考虑哪一种效用的因果杠杆更有效率,从而使自己的生活被这样的问题所窒息。
可是,正如威尔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想拥有自己的生活,就必须自由地建立和忠实于自己设定的“义务”,包括那些先验的契约与神圣的承诺,。如果不允许人们通过承诺自由地建立他与生活之间特殊的义务关系,而将效用最大化无限扩大为生命的不二法则,对于人性来说将是多么灾难性的后果。
或许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己缺乏与世界隔离的勇气,不敢“一走了之”,快意潇洒地按照自己的预设去生活,还是因为人根本就不可能逃脱一些自我设定的圈套,今日的困境无非是昨日种下的苦果。这个过程是矛盾的,一方面本能地或是半推半就地向那个其实并不向往的世界走,另一方面却又在这个过程中矛盾纠结,时刻承担着失去自我的风险。
自我困境
几百年前的马克思已经深刻地解释了人之所以痛苦的根源,在于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他认为人的类生活就是人的精神的生命创造活动,而类本质的异化却使个人的活动不再具有精神创造活动的性质,而降低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活动了。这样一来,本来是作为实现生命创造基础、作为生命创造活动手段的那种维持肉体生存的活动,被当做劳动目的,而创造精神、创造价值生命的活动却变成了满足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马克思太深刻,一阵见血地指出了当前我们自我困境的根源。
所谓意义,落实到日用之际,大抵不过如此。 其实所有的价值取向,都存在一个“为谁而活”的问题,在通常的认知中,大概不过两种,为自己或是为他人。这种争论好像永远得不到一个终极答案,每一派都能通过严密的论证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和高明之处,以至于这个问题可以被各种“心灵鸡汤”文利用,再次沦为一种工具理性,在遭到现实不满时就告诫自己“为自己而活”,而当现实满足了自己,则高尚地“为他人而活”。这样一来,问题将永远得不到解决。然而历史好像就是这样有趣,当年康德批判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的时候,遇到过近乎一样性质的问题。他把这样的现象称为“二律背反”。当然,康德最终指出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没有借鉴的,但是思维却很有启发。
其实,为谁而活这个问题的两个答案,是两个层次上的答案,任何把个体的小原则上升为普遍适用的人生准则的时候,都是危险的。康德当年运用理性去批判理性,肃清了一个时代的思维弊病,为新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寻找到了可能,关键的一步就是重新审视了理性的适用范围,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或许有启发意义。
为自己而活,应当是将自己打造为一个自由思想,独立人格的个体,勇敢走出他人社会施以我们的各种成见,追求经过自我“审慎”后的目标,尊重自我价值,把自我看成一个目的,拒绝将自己变成一个手段。而为他人而活,应当是对这个社会永远存在一种温情和关爱,尊重他人的价值和诉求,将他人也当成目的,不当手段。
总之,为自己而活不能无视他人的存在和诉求,为他人而活不能忽略自我人格独立和价值提升。任意夸大其中一种原则都是危险的。
但是,对世界多元性的包容和坚定自我的道路从来都应当是同时存在且并行不悖的。对世界多元性的包容体现你对世界的关怀和理解,而自我的坚定来源于自我反观后得来的勇气,多元性从来都无法去否定优劣之分,尊重多元代表一种气度和修养,而批判多元代表一种追求和信仰。
世界总是多元共生,却又存在一种“归于一”的内在动力和冲动。或许永远无法归一,却不能停止这个理想追求。例如,但凡专制主义者或许往往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只是他们过多抬高了自我认定的道路、制度和理想,而缺乏对于其他道路、制度和理想的尊重,进而固步自封,反而延缓了自我理想的实现。而有时候,面对繁华世界,平凡大众似乎对于任何生存方式和价值理想都报以极大的宽容,用盲目的尊重完全替代了应有的批判,这也使自我在红尘中混沌庸俗下去了。
8.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篇八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供给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明白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礼貌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礼貌是懵懂的、宗教的。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向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并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这种努力便自巴门尼德开始,巴门尼德的论点集中在“存在等同于思想”上,与赫拉克利特不一样,他认为万物不变,凡实体皆具有不可毁灭性。对于这些论点,作为现代人的你我自然觉得是无稽之谈。在对待哲人某些错误的观点上,人们有时会生出一种疑问,如此哲人为何也会犯这种错误?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观点,罗素的答案值得我深思——“一个有智慧的人表现出一种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观点时,我们不应努力证明它竟有几分是真的,而是应当努力去理解这种观点何以竟会看起来似乎是真的。”同理,如今许多我们为之欢欣
鼓舞的偏见,对于心灵气质完全不一样的另一个时代,将会显得何等之愚蠢。错误毕竟是错误,不因是谁而改变,今后改正便是。哲学引发人思考,指引人前进,给人以信心,但从未教人原地踏步甚至倒退。并且哲学理论的生命就在于,如果它真是重要的,那么总能够在原先的叙述形式被驳斥后以另一种新的形式复活,反驳很少能是最终不易的。即无论经历几次相互反驳,都可是是将自我的观点进一步精炼化的一个序曲而已。就我个人目前所看到的部分而言,罗素几乎对每个古希腊哲学家的观点都做了某些方面的批判,而这正是一个哲学家应当做的。永远不要放弃自我思考,哪怕是世人皆允的真理,都值得与之一辩。真理从来不怕辩,真理越辩越明。
而巴门尼德之后的哲学家们更多是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恩培多可勒提出了“四原素”、“历史的进程是爱与斗争的进程”的观点;属于阿那克西美尼学派的阿那克萨格拉首次提出了心与物理变化之联系;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莫克利特们则开了唯物主义的先河,并且对于虚空是否存在引发了争论,那里罗素也给出了一段趣味的讨论:
“虚空是一种不存在,而存在的任何部分都不是不存在。”
“既然你说有虚空,所以虚空就不是无物,所以它就不是虚空。”
9.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 篇九
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是我今天看完《西方哲学史》之后的第一感觉。这是我最艰难看完的一本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看完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所幸现在将它看完了。
但是,如果你要问我:你看懂了这书吗?
我的回答恐怕将很让你失望。因为以我目前的底蕴来看这书是不可能看懂的。可以这么说这书我看得一塌糊涂。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说几乎它里面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这么些字所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我不明白它的意思。
首先,我想强调一下的是,我看的《西方哲学史》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一部,作者是英国的罗素。这个版本的《西方哲学史》可以说是讲这同类问题的书中最经典的。如今市面上,有很多个版本。即使是这个罗素这个版本的也有是选译的。而我是照全文来看的。
我一直很疑问,甚至直到现在将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是一样疑问。这疑问就是,哲学究竟是什么?难道哲学就真是像我们在高中政治课上所学到那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吗?如果真是,我还是无法理解。
坦率的说,就是连咋们中国自己的哲学我也不太清楚。更何况本书的内容是西方的呢。所以我自己的底蕴是不足以使我较好的理解这本书的。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是认为我能较好的理解这本书的。但是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原因,一就是我之前已经说过的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是哲学;二是关于之前的哲学的定义。哲学是涉及多门科学的,我自己本身对于数理方面的一直是不大感兴趣的。这增加了我理解的难度;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西方的历史文化等背景,这不是我们只在中学时学世界历史认识了西方的一些重大人物就能理解的;四,本书从卷一古代哲学的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的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写到卷三近代哲学的第二篇从卢梭到现代的最后一章逻辑分析哲学。时间上穿插几千年,地点上写遍整个西方。确实是作为对西方历史文化没有一定了解的人是不可能读懂这本书的。
说到这,就不能不说一下本书的作者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伯爵了。不读这本书,我不会对这位伯爵有多大的了解与敬佩。他确实称得上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关于这个,我只想说一点的就是,看完他这本书我才知道什么叫做学术什么叫做严谨。在他这本书里,除了正文的九百八十七页外,他的这本书有足足九十多页的索引写明了他的那些特定词语及其他的一些来源。说到这,我觉得又应该说一下目前中国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学术腐败问题。要是每个搞科研及学术的人都有罗素伯爵的严谨的学术态度,我想我们的国家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可惜呀。
虽然这本书我没有怎么读懂。但是,也并不是这本书我白读了。我想说的是,通过读这本书我还是得到了很多很多。首先,它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学术,什么叫做经典。其次,我了解到了很多西方的关于社会经济文化或者各类的很多东西,真正的开拓了自己的眼界。自己所知道的所认识的人物与流派也不仅仅只是以前在历史教科书和政治书上所知道的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智者学派,赫拉克利特,黑格尔。而是还有斯多葛学派,洛克,休谟等等。再次,读这本书提醒我以后读一本书一定要对那本书所在的时代有一定得必要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书中的内容。
10.《西方哲学史》课程标准 篇十
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地位
西方哲学是哲学门类中的二级学科,是哲学系的一门主干基础课。主要揭示西方哲学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各种哲学基本概念、范畴、命题、思想观点和体系的本质以及一般发展规律,探索各流派哲学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并评价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其价值。通过对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员能初步的了解与掌握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并给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知识视域,对增进理解和诠释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性质
本课程属哲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西方哲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希腊,西方哲学史体现了西方的文化传统,特别是科学与逻辑传统。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的特点,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军队对复合人才的需求,培养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战争时代所需要的军事人才。
(三)基本理念 依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坚持因材施教,实施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鼓励学员积极思考问题,联系历史和现实从事科研活动,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员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教学理念以学员为主体,鼓励学员学会独立思考,提高理论批判和文化辩识能力。
2. 教学内容强调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生动性。3. 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4. 教学评价采用闭卷考试、撰写科研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三)设计思路
1. 先进的教育理念。关注知识的同时培养学员的问题意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的历史感、世界眼光和洞察力。
2. 前沿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不断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并融合到教学中。力求准确、客观、多方位地反映西方哲学史学科的思想内容,揭示其丰富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
3. 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相结合,采用研讨式、案例式、中外哲学思想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4. 多样的教学评价。把闭卷考试与课堂提问、论文写作、演讲比赛成绩等综合起来评定,体现学员的综合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知识运用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提供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概况及其背景,使学员把握西方哲学在这一时期形成、发展中的内容、特点和各流派哲学之间内在的历史与逻辑联系,把握西方哲学史上出现的主要哲学基本概念、范畴、方法和各流派理论特点,学会历史而又科学地评价,提高哲学思维能力和理论批判水平,并学会结合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分析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二)分类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方哲学史的基本概况和主要流派的思想、理论和意义。
(2)把握西方哲学史发展的一般脉搏,领会西方文明发展的思想历程。
(3)学会分析、批判各种哲学思潮,科学地进行理论评价。(4)能够独立地撰写一篇哲学论文。(5)熟悉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6)能够联系实际提出一些重大哲学问题并给出自己的回答。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课堂教学讨论,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论文写作,使学员把握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运用规律并理解其重要性。
(3)通过大量阅读原著,使学员领会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
(1)使学员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和价值认同。(2)使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使学员坚信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会正确地批判各种社会思潮。
三、内容标准
(一)导论 哲学与哲学史
教学内容 :
1.了解西方哲学的起源与历史发展概况。2.理解‚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把握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3.掌握西方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精神。4.领会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主要思考:西方哲学思想在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地位;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哲学的时代价值和方法论功能;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价值意义;学习西方哲学史与人的思维能力提高之间的价值关系。教学要求:
1. 教学方法采用综合法。总体介绍欧洲哲学史及其学科特点、学习方法、意义。
2. 以教员讲授为主,讲清‚哲学就是哲学史‛的含义,把握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3. 突出历史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理解西方哲学思想的演进与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科学思想、宗教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教学难点:西方哲学传统的特点和价值意义。
(二)古希腊哲学
教学内容:
1. 希腊哲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基本内容包括:古希腊哲学的特点;古希腊哲学的历史分期;古希腊哲学产生的文化背景;古希腊哲学与西方文明的关系。
2. 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基本内容包括:伊奥尼亚学派的自然哲学思想;南意大利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潮;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3. 雅典哲学的繁荣。基本内容包括:智者与智者派;苏格拉底的目的论哲学;柏拉图的理念论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形而上学。
4. 希腊晚期的道德哲学。基本内容包括: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和道德哲学;斯多葛派的道德哲学;怀疑主义思潮;古罗马神秘主义哲学。教学要求:
1.本章内容主要通过对古希腊哲学的各个流派的思想介绍,让学员明了西方哲学的发展源头,体会后来的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想萌芽,领悟其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传统,摸清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脉搏。2.要求学员了解从早期自然哲学发展到后来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体系化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理解并掌握各个流派重点代表人物的思想及其联系与区别。教学重点:
1. 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总体特点。
2. 苏格拉底的目的论哲学;柏拉图的理念论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形而上学。3. 古希腊哲学的历史价值。
教学难点:柏拉图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特点。
(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教学内容:
1. 基督教教父哲学的总体特点以及奥古斯丁的宗教哲学。基本内容包括:基督教教父学的产生及其特点;奥古斯丁的宗教哲学。
2. 经院哲学的形成及其特点。基本内容包括:经院哲学的形成;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经院哲学的特点。3. 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哲学体系。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思想和哲学体系特点;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4. 唯名论的兴盛。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威廉〃奥康。教学要求:
1.本章主要通过对欧洲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特点的介绍,让学员体会西方基督教文化传统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时和后世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要求学员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经院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局限性。懂得经院哲学内部唯名论与实在论的斗争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历史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
1.经院哲学的一般特点。唯名论与实在论的含义。2.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评价唯名论,唯名论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教学内容:
1.人文主义思潮。基本内容包括: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的含义;人文主义的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人文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与现代人文主义的关系。2.宗教改革运动。路德;加尔文。
3.自然哲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库萨的尼古拉的辩证法思想;达〃芬奇的科学方法论;布鲁诺的哲学思想。教学要求:
1.本章通过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和自然哲学思想的介绍,让学员懂得西方社会发展与人的思想解放之间互动的关系。
2.要求学会正确评价人文主义运动的历史地位、价值以及存在的历史局限性。教学重点:
1. 文艺复兴运动及其评价。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教学难点:对人本主义的评价。
(五)17——18世纪西欧各国的经验论和唯理论
教学内容:
1.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培根;霍布斯;洛克。2. 17世纪大陆唯理论。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3. 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贝克莱;休谟。教学要求:
1. 本章通过对17——18世纪西欧各国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思想的介绍,让学员懂得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含义,哲学与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2. 把握这一时期哲学研究显著的科学认识论特点及其价值意义。
3. 要求学员对经验论和唯理论代表人物的思想以及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和正确评价。教学重点;
1.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思想以及洛克经验论的总体特征。
2.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儿哲学的评价以及唯理论哲学的一般特点。
3. 经验论与唯理论的比较。4. 对贝克莱和休谟哲学的评价。教学难点:
1. 对洛克经验论哲学的理解。
2. 对笛卡儿哲学总体思想的把握及当代评价。3. 对贝克莱和休谟哲学的理解。
(六)启蒙运动与18世纪法国哲学
教学内容:
1. 启蒙运动。启蒙与启蒙运动的含义、特点。
2. 启蒙思想家。培尔;伏尔泰;孟德斯鸠;孔狄亚克。3.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与百科全书派。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卢梭。教学要求:
1.本章通过对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思想的介绍,让学员懂得近代科学精神与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2.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以及与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
3.要求学员把握重要人物的主要思想并学会正确评价。教学重点:
1. 启蒙运动的特点。
2. 孟德斯鸠的‚法的世界观‛。
3. 卢梭关于社会不平等的起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4. 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启蒙运动的评价。2. 卢梭哲学思想的评价。
(七)德国古典哲学
教学内容:
1.德国古典哲学的一般特点。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渊源;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一般线索;德国古典哲学的特点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2.康德的批判哲学。包括:康德的哲学思想总体特征和体系特点;康德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康德的批判哲学对理论理性的考察;对实践理性的考察;对判断力的考察。3.费希特与谢林的哲学。主要内容包括:费希特的‚自我——非我同一‛哲学;谢林的‚绝对同一‛哲学。4.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及其概念辩证法。黑格尔的体系哲学主要思想;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合理内核;黑格尔哲学的总体特征及其评价;黑格尔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及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5.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人是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上帝是人本质的异化;人是道德的主体。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教学要求:
1.本章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各种思想的介绍,让学员深深地懂得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和文化价值,明白德国古典哲学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渊源关系。
2.要求学员搞清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与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联系,对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的重要思想和哲学体系有一个较为正确的把握,并能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对他们的思想做一个科学的评价。
教学重点:
1. 康德批判哲学。康德对纯粹理性的批判基本思想。2. 黑格尔的辩证法。黑格尔哲学的总体特征及评价。教学难点: 1.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思想。
3. 黑格尔哲学,‚绝对理念‛的含义。
四、实施建议
(一)预修课程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思想品德修养。
(二)教学实施总体方案 1. 课时分配建议
本课程总课时为70 学时,分理论讲授、专题研讨和组织复习三个部分。各部分课时分配如下:(1)理论讲授
教学内容 学时 网络教学
导论 哲学与哲学史 2 学
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共16)员
第一节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自
第二节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兴起
主
第三节 雅典哲学的繁荣
学
第四节 希腊晚期哲学习
第二章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 2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2 第四章 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共16)第一节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 6 第二节 17世纪大陆唯理论 6 第三节 18世纪英国唯心主义经验论 4 第4 第六章 德国古典哲学(共16)第一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介绍 2 第二节 康德的批判哲学 5 第三节 费希特与谢林的哲学 2 第四节 黑格尔哲学 5 第五节 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2(2)专题研讨 研讨内容
古希腊哲学精神的本质及其当代意义 2 五
章
世
纪
法
国
哲
学 西方近代哲学与西方文明和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2 德国古典哲学与形而上学的终结 2 中西哲学思想传统之比较 1(3)复习总结及科研辅导
复习考试 2 论文写作辅导 1
2.课堂教学
全面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员的思维能力、分析批判能力与理论素养、创新精神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采取提前布臵问题让学员收集阅读资料后课堂讨论、交流看法的教与学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案例式、启发式等方法,并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这一平台提高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图文并茂,增强讲课的生动性、有效性。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让学员课余时间大量阅读哲学名著和哲学论文,学会专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辅导答疑,要求学员试写哲学小论文,善于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独立思考,提高论辩能力和逻辑严密性水平。4. 网络教学
充分利用西方哲学史网络课程这一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加强教学互动和信息的反馈,促进学员与学员、学员与教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及时更新内容,帮助学员更好地消化课堂内容、增加信息量。
(三)教材选编与使用的基本设想
本课程的教材选用正规出版物教材、powerpoint课件、电子教案等。
1. 文字教材:主教材选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赵敦华的《 西方哲学简史》,辅助教材选用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冒从虎等编著的《欧洲哲学通史》(上下)。
2. 课件:自行编写。3. 电子教案;自行编写。
(四)考核评价
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论文写作成绩。根据考核内容的重要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权值,课程最终成绩考试成绩占70%,论文写作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10%。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多、学时少、要求高的矛盾,研制了网络课程,制作了教学录象、课件、电子教案、题库等,收集了大量电子文本、图片资料,按分类挂在网络课程平台上,便利了学员自主学习。目前,基于军队院校网络教学应用系统环境下的西方哲学史网络课程已经建成并在军网上开通,可以实现在线交流、网络辅导。网络课程的内容将处于不断更新之中。
(六)保障条件
结束语 走向现代的西方哲学(2课时,根据时间情况讲解)
结束语作为对全课程的一个总结,目的是要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懂得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做好准备。要求学员站在历史辩证法的高度去看待和评价欧洲哲学传统,从中体会传统西方哲学的得与失,并结合当代实际去思考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
二、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化与整合
四、主客两分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与现代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五、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与时俱进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注:最后有2课时用于考试。(由于国庆节1、2、3号放假,实际课时总量只有54课时)[思考讨论题]
1、试述德国古典哲学的特点及其发展的一般线索。
2、为什么说哲学基本问题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3、康德关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分析有哪些思想?
4、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特征是什么?
5、试评价康德的时空观。
6、如何评价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
7、如何评价康德的‚物自体‛思想?
8、如何评价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
9、康德的不可知论与休谟怀疑哲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10、黑格尔是如何批判康德的物自体学说的?
11、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12、费希特和谢林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3、试评价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思想。
14、简述黑格尔关于真理的思想。
15、试述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16、试述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关于‚上帝‛的批判。
结束语 走向现代的西方哲学
[学习目的和要求]
结束语作为对全课程的一个总结,目的是要学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把握,懂得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关系,为进一步学习现代西方哲学做好准备。要求学员站在历史辩证法的高度去看待和评价欧洲哲学传统,从中体会传统西方哲学的得与失,并结合当代实际去思考问题。
[主要教学内容]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西方哲学的总体特征
七、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八、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化与整合
九、主客两分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与现代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十、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与时俱进中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考讨论题]
1、西方哲学传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欧洲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3、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解决方案新在何处?
4、在认识论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5、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发展?
6、通过欧洲哲学史的学习,你对科学精神有了什么样的新的理解?
7、谈谈西方哲学的逻辑传统的价值启示。如何看待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拯救现象‛问题?
8、谈谈你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
9、谈谈你对真理与价值关系问题的看法。
10、谈谈科学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参考书目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4卷,商务印书馆,1978。[英]B〃罗素:《西方哲学史: 及其与从古代到现代的政治、社会情况的联系 》上、下卷,商务印书馆,1963。[德]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英]A〃E〃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汪子嵩:《希腊哲学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8。严春友:《西方哲学新论》,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曾志:《西方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杜志清主编:《西方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文聘元:《西方哲学的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张志伟,欧阳谦主编:《西方哲学智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李朝东:《西方哲学思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俄]Вл.索洛维约夫:《西方哲学的危机》,李树柏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张志伟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英]A〃E〃泰勒:《苏格拉底》,周濂,朱万国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葛力译,商务印书馆, 1995。黄见德:《西方哲学在当代中国》,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英]索 利:《英国哲学史》,段德智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朱德生主编:《西方哲学名著菁华》,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1。
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 1990。全国二十二所高等师范院校编著:《西方哲学名著介绍》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匈]卢卡奇:《理性的毁灭:非理性主义的道路-从谢林到希特勒》,王玖兴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
[德]卡西勒:《启蒙哲学》,顾伟铭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8。杨适:《哲学的童年 : 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高清海等:《西方哲学史百题探释》,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7。陈修斋主编:《
欧洲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人民出版社, 1986。
叶秀山:《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1986。全增嘏主编:《西方哲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 1981。
[美]F.梯利:《西方哲学史》上、下册,葛力译,商务印书馆, 1975、1979。高清海主编:《欧洲哲学史纲新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0。
张尚仁:《欧洲哲学史便览》,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6。
《欧洲哲学史教程》编写组编:《欧洲哲学史教程》,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3。
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 1982。[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 特别关于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下卷,商务印书馆, 1987、1993。[苏]奥伊泽尔曼:《辩证唯物主义与哲学史: 哲学史论丛》,娄自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挪]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作家出版社, 1999。[美]杜兰特:《西方哲学史话》,书目文献出版社, 1989。贺 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90。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最好的学生?” 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会落伍?” 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西方哲学 精品课程申请书
西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负责人介绍 教学队伍情况
课程梯队建设
所属学科及学校介绍 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的
思考题 西方哲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本课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
西 方 哲 学 教 学 大 纲
所属学校: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程,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满足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为适应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开设这门课在当今显得迫切而必要。这门课可在政法学院和文学院各系所开设。
通过对本课的教与学,使所学者能初步的了解与掌握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培养他们的思辩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并给他们提供更参考书目 精品课程推荐书 康德的理性为广阔的知识视域,对增进理解和诠释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意义。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以便使他们在如今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的时代,能一展宏图,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所学者必须掌握西方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基本哲学命题、哲学家的基本思想观点,他们之间思想的内在的评判哲学(教学逻辑联系,他们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对它的评价。课件)课件讲稿大纲
第一章 西方哲学概论。主要掌握哲学的概念,本体论的概念。
视频录像
(三)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内容:
第二章 从宇宙论到本体论。主要掌握本原的概念,从发生学意义追问回主页
世界的本原。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气是世界的本原;阿那克西曼德、万物的本原是‚无规定‛;毕达哥拉斯学派、数是本原;爱菲斯学派、逻各斯;巴门尼德的存在论,以逻辑在先规定本体,本体论诞生。恩培多克勒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和‚奴斯说‛;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
第三章 从感性到德性。智者文化、普罗太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德性就是知识、精神接生术、认识你自己。
第四章 从宇宙论到本体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学派。第五章 从此岸到彼岸。教父哲学、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经院哲学、托马斯〃阿奎那哲学、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存在先于本质、上帝存在的证明、灵魂、理智和唯神史观。
第六章 理性的光芒与独。唯理论的创立、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斯宾诺莎的泛神论的唯理论 实体学说、属性学说、样式学说、莱布尼茨、单子论的唯理论。
第七章 经验的原则与怀疑。经验论的创立、培根的哲学思想、经验论的片面化、霍布斯的哲学思想、经验论的体系化、洛克的经验论哲学、两种性质、两种观念、经验论的转向、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的知觉论、因果联系论。
第八章 理性批判与绝对哲学。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关于感性的理论、关于知性的理论、关于理性的理论、实践理性和判断力批判、美学及先验人类学、自我和绝对哲学、费希特的知识学、谢林的绝对同一哲学。
第九章 逻辑哲学的辩证法。哲学的本质、精神现象、纯粹理念的科学、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精神哲学、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
(四)教学时数
72学时,建议72学时。
(五)教学方式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六)课程使用版本
李朝东:《西方哲学思想》,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七)参考版本
赵敦华:《 西方哲学通史》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苗力田:《 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
黑格尔:《哲学西方哲学讲演录》第1-4卷,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汪子嵩、范明生等编:《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1979年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5年
二、本文
第一章 西方哲学概念
(一)教学要点
本章具有全书绪论的性质,重点叙述了希腊文明的兴起,西方哲学的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历史形态和基本功用。通过本章学习,要弄懂西方哲学产生的特点,明确哲学和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并通过学习西方哲学培养学生基本的哲学修养和素质。
(二)教学时数 2学时
(三)教学内容
一、希腊文明的兴起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第一次超越了神话而创建了哲学。研究、讨论西方哲学和文化,需要考虑到其语言和宗教背景。埃及和巴比伦人最早发明了算术、几何学和天文学,但主要是凭经验形成的;从一般的前提来进行演绎的推理,这是希腊人的贡献。
在哲学产生前,希腊世界的文化内容主要记载在希腊神话中,希腊神话有两个神祗体系: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神系;奥林匹斯山的宙斯神祗。两种神话体系反映或塑造了希腊人性格的双重方面:一面是秩序和理性,一面是放荡不羁和本能冲动。前者产生哲学和科学,后者形成艺术和具有丰富仪式的原始宗教。
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中,希腊人在纯粹知识的领域里首创了数学、科学和哲学。欧洲人的科学艺术以及在精神生活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古希腊;希腊人几乎提出或提供了两千多年来西方哲学、文化所探究的所有问题和答案。
二、西方哲学的概念
英文philosophy(德文die Philosophie)在希腊文中是由动词‚爱‛、‚追求‛和名词‚智慧‛复合而成的,其最初含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亚里士多德指出,从事哲学思考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闲暇‛、‚惊讶‛、‚自由‛。
西方哲学形成于对日常语言的改造并使之具有本体和逻辑特性。本体论(Ontologia)就是关于Sein/Being(存在、是)这个范畴以及与之相关范畴的哲学学说。西方人对语言现象的语法学考察对‚存在‛这个哲学范畴的形成是个决定性事件。希腊哲学或形而上学是在高度逻辑化和形式化的成熟的语言基础上产生的。Ontologia的原理不依赖于现象界的经验事实,但却要为说明和认识经验事实提供原理。
三、德谟克利特
1、原子和虚空用
不同时代的哲学家赋予哲学观念以各具特色的含义:
(1)早期哲学家赋予哲学以最早的、最普遍的含义是爱好或追求‚智慧‛。(2)在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那里,哲学的含义就是‚科学‛。
(3)在智者和苏格拉底以及希腊晚期、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们里,哲学成了基于科学原则的生活艺术和实践。
(4)中世纪‚哲学是神学的婢女‛。哲学神学化了,神学也哲学化了,哲学处于神学的奠基、论证和捍卫教义的婢女地位。(5)文艺时期和近代哲学是‚世俗的或现世的哲学‛。(6)康德认为‚哲学是理性对其自身的批判活动‛。
(7)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概念式考察‛。(8)‚现代哲学对理性的反叛和拒斥形而上学‛。
由此可知,要想从历史的比较中获得关于‚哲学‛的普遍概念似乎是不现实的。但是黑格尔说:哲学史本质上就是哲学本身。
哲学有什么功用:哲学是一种教养,一种精神血液。在柏拉图时代,哲学是一种‚珍爱的娱乐‛,但后来物质生活上粗糙的需要把人们从思想的高峰拉到经济角逐的市场中去了。做一哲学家不是只要有精妙的思想,甚至不是要创一个学派,乃是要这样爱智慧,照着它的启示而营造一种淡然素朴、怡然自足、慨然大度、毅然笃信的生活。‛智慧或真理不叫我们富贵,却叫我们自由。毕达哥拉斯说:哲学是最上乘的音乐。第二章 从宇宙论到本体论
(一)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掌握本原、自然、本体、数、逻各斯等概念,了解从米利都学派到毕达哥拉斯和爱菲斯学派的历史发展。
(二)教学时数 6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本原到逻各斯
西方哲学即形而上学分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古希腊哲学刚产生时主要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自然哲学或宇宙论哲学是在扬弃神话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基本上分为两派:伊奥尼亚学派以某种具体的物质元素作本原解释世界,这一派成为近代原子论乃至整个古典物理学的先驱;南意大利学派则以数和数的结构为本原来解释宇宙,这一派对量子论以及现代物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米利都学派
1、泰勒斯
泰勒斯是希腊‚七贤‛之一,曾因仰望星空探求宇宙的和谐奥秘而掉进枯井,并受到一位色雷斯的乡村少女的嘲笑。(1)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在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命。本原即‚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的东西,也叫始基、元素、原则。(2)万物充满神灵
泰勒斯的万物充满神灵,是说‚水‛是一种神妙的活动原则、生命原则,是引起万物运动的东西,即把水的能动力量视为一种神圣的原则和力量。
泰勒斯的哲学观点是原始的、朴素的。但他的水是始基命题则试图以理性思维对万物作出理论概括,标志着哲学的诞生。
2、阿那克西曼德
(1)万物的本原是‚无规定‛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成万物的本原只能是某种介于水与气或气与火之间的中介,它是一种比气和火浓厚又比水稀薄的‚无规定者‛。(2)宇宙生成论
阿那克西曼德用‚无规定‛的变化描述了宇宙的生成过程,这是最早的宇宙生成论和进化论。
3、阿那克西美尼(1)气是世界的本原
阿那克西美尼的‚气‛综合了泰勒斯的‚水‛和阿那克西曼德的‚无规定‛的特征,表现出对‚气‛和‚无规定‛在早期思维水平上的综合。(2)灵魂是气
灵魂是气,使阿那克西美尼的‚气‛作为弥漫在宇宙间的神圣力量,在后来被理解为无所不在的精神——‚普纽玛‛。
从米利都学派中可以看到一种属于希腊人的典型思想倾向:对自然现象进行一种不计利害的观察和评述。这种纯粹的态度使他们能脱离感觉事物而提出具有普遍性质的‚定理‛,从知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实物走向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性实在。
二、毕达哥拉斯学派
1、数是本原
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学、音乐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他们进而对此作出哲学概括:数的特征内在于音阶、内在于天体、内在于一切事物,所以数是万物的本原。它启示了后来西方哲学中极有影响‚逻辑在先性‛。
2、美德在于和谐
从数的对立关系出发,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十个对立的范畴,并进而认为,数的对立关系之间遵循一定的比例,比例产生和谐,和谐产生秩序。
3、灵魂观念
毕达哥拉斯第一次对灵魂问题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把‚灵魂不朽‛、‚灵魂转世‛、‚灵魂净化‛的宗教观念引进哲学。他们认为,灵魂转移的原因是因为有罪。对罪的惩罚,造成了灵魂的轮回;灵魂的轮回中可以带有对前世的记忆。灵魂转世是循环往复的,结果是实现灵魂的完全净化,由灵魂的净化实现灵魂的得救。
三、爱菲斯学派
1、逻各斯
赫拉克利特哲学因提出了‚逻各斯‛(logos)概念而获得特别重要性。他赋予该词以极强的哲学技术性含义:
Logos是语言、叙述、报告;是说出来的道理、理解的对象;是万物普遍遵循的规律、原则、必然性、命运;就是‚变‛或‚变化‛,就是‚从一切事物而有一和从一而有一切‛;Logos既是宇宙运动的原则,又是人的灵魂或思想的原则,是智慧。
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指明了哲学探究的一种转向,即从对外在自然的研究转向对思想自身内容的探讨,转向对语言形式本身的真假的探讨。这对后来的智者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发生了及其重大的影响。
2、世界的二重化
逻各斯的提出,由此造成了多重对立:第一,灵魂和感官的对立。第二,逻各斯与流变不已的世界的对立。第二节 本体论的诞生
一、巴门尼德的存在论
巴门尼德是本体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把智慧的对象规定为‚存在‛,使哲学从‚自然哲学‛发展到本体论哲学。本体论哲学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它超越变动不居的感性事物之上,寻求一种无时间性的、最根本的终极存在。
第二,它把终极存在规定为真理的源泉,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把握永恒的存在。
第三,理性用来把握‚存在‛的工具是逻辑论证,它被看作是理性自身的功能。
1、意见之路——对自然哲学家的批判
巴门尼德彻底否认了自然哲学家在感官观察基础上把一种有规定的事物作为本原的研究方法和结论,认为这是‚意见之路‛。所谓‚意见之路‛,就是主张‚存在者不存在,不存在者必然存在‛,‚存在与不存在既同一又不同一‛。
2、真理之路——关于存在的学说
巴门尼德把‚存在‛作为西方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了。‚存在‛这个概念来自希腊文的‚是‛。在西文中,‚是‛既可以作系动词,起表述作用;它也可以单独使用。巴门尼德从‚A 是B‛这一普遍表达式中把‚是‛抽象出来,产生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本体论范畴——存在,它意味着‚能被思想、被表述的东西‛。
‚存在‛有何性质?第一.存在是不生不灭的。第二.存在是‚连续的一‛。第三,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赫拉克利特由于提出逻各斯(语言、思想)与感知世界的分离,而从内部开始瓦解宇宙论哲学的基础;巴门尼德则通过提出一种逻各斯方法和作为思想对象的‚存在‛概念,从而最终使哲学和科学分离开来,这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二、芝诺的论辩
芝诺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了‚多‛、‚运动‛的不可能性,从而维护了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存在‚不动‛的原则。
1、反对‚多‛,论证‚一‛
存在如果是多,则它在数目上既有限又无限。这是矛盾的,矛盾就是不真实。所以,存在不是多而是一。
2、运动的悖论
A.‚二分法‛辩: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穷的点。故运动是不可能的。
B.‚追龟辩‛: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C.‚飞矢不动‛辩:飞着的箭是静止的。
D.‚运动场‛辩:一半的时间可以等作一倍的时间。
芝诺的悖论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运动悖论表现为间断性和连续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而造成悖论的根本原因则是理智和感觉的对立。
3、现象的破灭
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语言、思想)到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哲学家们对人类朴素的世界观进行了一次颠覆性行动:用本质否定现象,用抽象思维否定感性知觉。这在芝诺那里发展到了极点。第三节 拯救现象
在爱利亚哲学之后,出现了一个过渡时期,即拯救现象的运动,它要求抽象一般重新返回到感性具体,要求本质与现象相一致,并试图弱化爱利亚哲学所造成的本质与现象、理性与感性、逻辑与事实之间的冷峻对峙。
一、恩培多克勒
1、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主张用火、气、水和土那化生万物的四个根来解释事物。
2、恨说
万物的存在和生灭变化在于四根的结合和分离,而四根能够结合和分离则在于‚爱恨说‛。‚爱‛是结合、和谐、一致的力量;‚恨‛是分离、斗争、冲突的力量。爱使四根结合成事物,恨使事物彼此分离。
3、同类相知或流射说
根据恩培多克勒的理论,元素的结合或‚相爱‛,是一种同类趋向同类的过程,自然事物中这种物理性质,在心理学上就是‚同类相知‛的感觉论。他关于具体认识过程的理论是流射和孔道学说。认为人和外部事物是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的,人和物体具有一种接受外物影响的极小的通路,即孔道;物体或元素流出一种流射,当流射和孔道大小相合时,就产生了感觉。
二、阿那克萨戈拉
阿那克萨戈拉在哲学上的贡献是提出了‚种子说‛和‚奴斯说‛。
1、种子与同类的部分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种子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构成万物的种子隐而不显,却始终存在。种子在质和量上无限,因而是一切,万物也是一切。他用‚同类的部分‛来说明种子的结合和分离。
2、奴斯说——心灵的概念
‚奴斯‛(Nous)一般译作‚心灵‛、‚灵魂‛或‚理性‛。阿那克萨戈拉首次试图以此说明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因和秩序。
3、异类相知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认识是事物相反的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并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异类相知说‛,既认识是由冷而知热,由苦而知甜,从暗而知明,相同的感受使感官迟钝,相异的才能造成强烈的刺激,使感觉敏锐而鲜明。
三、德谟克利特
1、原子和虚空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小单位,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这是西方最早的空间概念。和原子相比,原子是存在,虚空是不存在;但虚空并不比原子缺少什么,它也是存在的。
2、感觉论的认识论
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上区分了思想和感觉。思想的对象是原子和虚空;感觉的对象是具体事物或现象,它所获得的是模糊的知识。德谟克利特的感觉论具有约定论的性质。感觉具有nomos(习惯)的性质。‚习惯‛是与‚自然‛相对的概念,意思是人为造就的,并非依事物的本性生成。对感觉的约定论解释,否认感觉符合或来自事物的本性。这表明,他既认识到感觉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又有可能由此导致怀疑论倾向。
3、快乐主义的伦理学
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快乐主义的幸福观。在他看来,两种原子形成两种认识,精致的原子形成理性认识,粗糙的原子形成感性认识;它也形成了两种快乐和幸福,即心灵的幸福、快乐和肉体的幸福、快乐。第二章 感性到德性
(一)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掌握智者文化 普罗太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 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命题。
(二)教学时数 3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智者文化
智者文化是公元前5—4世纪流行于希腊的一种社会思潮。他们把早期自然哲学家对自然的宇宙论研究转向主要研究社会和人事,把逻各斯作为自然的‚真理‛转而关联于社会、法律等人文的‚德性‛,并试图以此来克服爱利亚学派和拯救现象者那里出现的人与自然的对立。
一、智者概述
1、产生和特点
‚智者‛(Sophistes,来自Sophia‚智慧‛)一词,意思应该是‚具有智慧的人‛。但是,在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专门指称那些传授各种知识、收取报酬、擅长逻辑学和修辞学的职业教师。智者不是为了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他们的教学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即培养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活动中获胜的人才。它产生的条件是: 第一,从哲学发展来看。智者文化一方面继承了现象论者对感觉和习惯的重视,又对‚感觉‛和‚习惯‛的过分抬高,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第二,对自然事物和社会人事的自觉区分。
第三,当希腊其它地区注重于自然哲学的探讨时,雅典城邦则大力发展自己的民主制度和科学文化生活。
智者们一般都具有相当高的语言才能和技巧。作为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的教师,智者的语言才能和技巧相当高。从积极方面说,他们对语言的把玩中虽然具有诡辩的特征,但却辨析了语言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揭示了概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而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反映,因而揭示了概念对象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
2、智者的历史地位
智者的辩论带有诡辩的性质,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思想倾向对既有的哲学成果具有破坏作用,因而历代哲学家都鄙视智者。但是,他们也有积极作用。
二、智者代表人物 普罗太戈拉
(1)新的社会历史观和‚人‛观
根据柏拉图的记载,普罗太戈拉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历史观点:人有智慧、艺术和品德;能结成城邦和在社会关系中形成强大的力量;运用政治智慧和道德来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形成治理社会的秩序。
(2)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成了世界的存在、真理、规律即知识都以人的感觉为标准;把知识归结为人的感觉,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每个人的感觉各不相同,没有同一的尺度和标准,那么,根据各自的感觉就不能对事物的存在和性质作出共同的判断。如此,‚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就必然导致了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的结论。
2、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是第一个从爱利亚逻辑本身来否定爱利亚哲学的人,他开始了从逻辑本身来否定巴门尼德哲学的工作。他提出了三个命题: 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如果有某物存在,人也无法认识它;第三,即使可以认识它,也无法把它告诉别人。第二节 苏格拉底
一、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用德尔菲神庙的这句名言改变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自然‛。
二、德性就是知识 第一,‚正义和其他德性都是智慧‛。‚德性‛表示人或物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在人身上体现为节制、正义、虔诚、勇敢,它们作为心灵的内在原则,就是过好生活的艺术。这四种德性的逻辑整体就是‚善‛。第二,‚德性就是知识,无知即罪恶‛。德性就是知识,反过来说,知识就是德性。
第三,‚无人有意作恶‛。由于对理性的普遍知识原则的确认,没有人从认识上就自愿去作恶。只有知识和道德相统一,才能真正作到知行合一。
三、精神接生术
苏格拉底认为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和不确定的,真正的智慧、知识、美德是先天的、普遍的和绝对的,要靠教育启发才能发掘出来。在方法上,他把对善、精神的思辨考察放在一边,而特别注意在行动中去认识善。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方法——精神接生术。第三章 从理念本体到伦理宗教
(一)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掌握柏拉图理念论 亚里士多德本体论 伊壁鸠鲁主义 斯多葛学派的思想
(二)教学时数:8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柏拉图的理念论
苏格拉底试图找到永恒而完美的伦理准则来医救人生,柏拉图则认为世风日下的根源在于政体的腐败,并想寻求最完善的政体挽救日益衰落的希腊城邦奴隶制。他描绘了一个由统治者、武士、生产者三个阶层组成的理想国;认为个人灵魂也有三个要素:理性、激情、欲望;由此产生四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个人的德性应与国家的政治原则(正义)相一致:统治者以智慧治理国家,武士以勇敢保卫国家,生产者以节制协调彼此的行为。而理想国的实现依赖于哲学王,即国王应象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
一、认识及其对象的区分
柏拉图在总结过去各派哲学的基础上,思辨地提出了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的区分,即在个别的可感事物之外设定了一个普遍的、可知的理念领域。心灵有四种功能:幻想、信念、理智、理性;‚灵魂回忆说‛。二、早期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既具有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本质含义,又具有‚种‛、‚类‛、‚绝对实在‛、‚知识对象‛、‚真理标准‛等多种含义。‚太阳之喻‛;‚洞穴之喻‛。理念世界和可见世界如何联系呢:‚分有说‛和‚模仿说‛。
三、成熟时期的理念论
1、对前期理念论的批判
在《巴门尼德篇》第一部分柏拉图对前期理念论的‚分有说‛和‚模仿说‛进行了批判;但不可因前期理念论的缺陷就否定理念,必须重新研究思维方式。
2、理念论的新发展
《巴门尼德篇》第二部分柏拉图把理念认作‚最普遍的种‛,并通过八组假言推论来探讨对立的范畴体系的矛盾辨证运动过程。
3、范畴体系的对立统一——《智者篇》的通种论
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已开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揭示理念和感性事物的关系。到《智者篇》时,柏拉图选择了六个最普遍的理念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通种论‛。
4、柏拉图的哲学观——人们对真善美的‚爱情‛
柏拉图认为哲学的真谛是‚爱情‛:凡人对不朽的真善美的追求。‚爱‛之神是真正的哲学家;‚爱‛是对美的爱,并在美的生殖中达到不朽;哲学是对永恒的真善美的‚爱情‛的追求。第二节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涉及当时的一切知识部门,作出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发现;他论述问题常从思想简史开始,不作独断的结论,表现出追求真理的心灵探索活动。
一、《范畴篇》对本体的初步规定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研究了词的意义和词的分类,并由此提出和制订了三段论式推理以及以此为形式的逻辑演绎体系。在逻辑学著作《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对本体进行了初步规定:十范畴学说;本体是‚存在‛的中心;个别事物是第一本体,‚种‛和‚属‛只是第二本体;关于第一本体的几点规定。
二、《物理学》的思想
自然哲学在古希腊时代也叫‚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包括运动观、四因论、宇宙论、灵魂论等。
1、运动观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变化有三个组成部分:变化者或基础;缺失;形式。‚变化‛就是基础失去原来的形式而获得一个新形式。运动有三类;此外,还有本体的变化。‚运动是潜能的现实化‛。
2、四因说 运动变化是有原因的。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四因‛可以归结为‚二因‛。运动系列及其‚不动的第一推动者‛。
三、《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学说
亚里士多德对原因的研究终将导致对最高原则或最终本体的思考,这门‚科学必须是在先的,必须是‘第一哲学’‛,即《形而上学》。
1、哲学对象的确定
第一哲学的研究对象:‚作为存在的存在‛(being as being)及其本质属性。
2、‚存在‛的中心意义是‚本体‛
‚作为存在的存在‛就是‚本体‛、‚实体‛。从本体与属性的关系看,本体是独立存在;从主词与谓词的关系看,本体首先是主词,其次是谓词;本体和它的本质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在定义中才能揭示本体何以是存在的。定义是其所是的表达。定义的形式是‚属差+种‛,它所表达的本质总是普遍的类。
3、第一本体是‚形式‛
《形而上学》第五卷对本体标准的重新规定。本体的四个对象:质料、形式、共相、个别事物。质料不是本体;共相不是本体。本质作为形式是第一本体,个别事物则是第二本体。不和质料结合的‚纯形式‛就是‚神‛,它是不动的第一推动者,是纯粹的思想和纯粹的活动。它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
四、认识论思想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心划分为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三个方面。人心中的‚理性‛灵魂是人的本质。感性灵魂主要执行着感觉、记忆、想象等功能,它不能脱离感官而存在;理性灵魂主要执行思维、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功能。感性的对象是个别,理性的对象则是一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认识个别到认识一般的过程。第三节 悬疑与宁静
希腊哲学经过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智慧高峰以后,开始走下坡路,哲学的活力和创造性渐趋消失,人们大多停留在对大哲学家的思想和著作进行注释、反思、消化和运用上,而缺乏创造性和深邃性。
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包括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
一、伊壁鸠鲁主义
【《西方哲学史》作文400字】推荐阅读:
西方哲学史试题汇总07-09
现代西方哲学论文07-03
西方哲学智慧教学大纲08-22
从西方哲学智慧学到的人生智慧12-05
西方哲学智慧考试题 尔雅 张志伟06-27
自然与历史的关系--马克思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比较研究09-05
关于西方情人节pk七夕情人节的作文07-04
西方影视鉴赏09-24
文化哲学还是哲学文化10-04
西方选举民主制度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