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精选16篇)
1.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
潘 英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李家山中学)
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动手为目标,让学生养成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主动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着“一切为了发展”这一目的,实现新课程的最高宗旨与核心理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的体会与做法。
一、创设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以学习兴趣为主,教师的责任主要是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在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师生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达到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也变得轻松自然,在和睦愉悦的氛围中教学。教师也不显得那么威严,而是走到学生中间,教师也不再经常板起自己的脸孔,让学生敬而远之,师生间有了更多的情感沟通,课上课下的问题及时进行交流,并利用课堂时间通过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解知识,让学生轻松起来,让课堂教学活起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二、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学习教材,通过积极、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当有几个人想合作开办公司时,合作者先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或者能力基础,即在大家合作时要大家共同努力,这样才有合作。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同样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当小组成员需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更加有效,小组内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是有效的。所以,要想实现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还要对学生的自主能力有所重视。让人欣慰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要放在平常,要做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三、以学生的合作为主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要适应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性地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但是学生的合作热情有待加强。教学方法要得当,原来上课以为自己的方法有问题,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一语道破了天机:学生认为,他们的学习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交流的,但是当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问题,个人的确不能解决问题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这样的合作更有价值,学生也会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对于那些学生感觉简单的问题,让其独立解决;对于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由学生合作完成;对于那些力所不能及的问题,我就进行指导,让学生分步解决,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改进教学方法,统筹安排教学内容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大胆尝试培养学生的探究、理解能力,在体验、分享与合作中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变为“引向知识”,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加以理解,以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行动起来,不断学习与研究,在教学中加强实践,对课堂教学加以改革教学,实现了在困惑中有追求,在研究中有方法,在实践中有分享,最终获得成功。比如,在教学中,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每节课上都有新的方法,根据教学章节的内容,结合实际情况对切入的角度加以变换,比如,讲“无性生殖”时,讲了绵羊“多利”的故事引入课题;讲述遗传的相关内容时,则以我国着名水稻专家袁隆平的事迹引入正题。让学生感觉到入课的新鲜感。教法设计主要以单元整体教学和课堂教学为主。单元目标要以单元的整体内容为主,对单元内的课本内容进行处理时,对课时及教法做到统筹安排,在累积—整合—提升—迁移中完成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要求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实现角色转换,由教人者转变为学习者,转变为与学生并肩作战的探究者,在共同的探究中求得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这一阵地中摸索、总结与创新,实现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形势及效果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洪祥。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现代阅读,(05)。
[2]田升。初探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法[J]。读写算,2012(14)。
编辑 杨兆东
2.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二
一、激发实验的兴趣, 注重引导
生物学是一门非常着重于实际的课程, 按理说学生应该非常感兴趣, 但如果过于强调知识点的讲解, 学生反而生发厌烦。尤其是实验课程, 更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有必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实验。学生刚从小学升上初中, 对于极具科学性的生物实验往往较为陌生。对此, 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激励性、感染性强的语句, 比如“实验可以让我们的问题在手里精彩呈现”、“实现会给我们打开一个非常奇妙的世界”等等, 吊足学生的胃口。
二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实验。要给学生一个实验的准确概念, 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实验是一个科学的认证和科学的探索过程, 它可以是对已知世界的求证, 也可以是对未知世界的探求。
二、强化实验的目的, 注重态度
任何活动, 只有从内在激发起兴趣才能够真正做到“发乎内, 动于衷”。因此, 在创新实验教学的手段上, 不妨就从简单的明确的目标做起, 让学生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里有两个方面的目的性教学需要强化:
一是初中实验的目的性。要让学生摒弃那种只要背点知识就能过关, 甚至升学考试不需要生物就无所谓的学习态度, 鼓励学生正确认识实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比如加强动手能力、探索大自然奥秘等等, 以此端正学习实验的目的。
二是实验内容的目的性。任何实验的课程在现实生活中都能够找到应用的根源。教师应该将实验的要求与现实的应用相联系, 让学生明确实验的实效性。比如, 在教学显微镜的使用这个实验时, 教师可以告知学生, 医院中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 除了传统的诊断手段外, 都需要通过化验, 而这个化验就是对我们实验用到的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的应用。
三、明晰实验的步骤, 注重实效
对于学生而言, 实验操作的实效性最关键的在于操作步骤的明确。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要领, 尤其是掌握了一些关键性的词语, 才能使实验真正符合要求。如, 对于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要点”, 即镜体距桌边一掌、目物通光一直线、标本对孔时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 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亲自实践, 一边把这三句话进行归纳, 抓住“一掌、一直线、一厘米”这三个词语, 在操作过程中逐渐掌握观察的要领。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 教师除了需要将实验步骤尽可能详细化, 还需要注意将复杂的过程逐渐分解, 以便于学生操作, 提升实验的效果。比如, 同样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 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下本次实验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准备——制作——染色。然后再进一步剖析, 准备过程在于三个一, 制作过程在滴水时要注意量, 太多则溢, 太少易出现气泡, 而在染色的时候要注意力度的控制。通过对每一个环节操作要点的详细讲解, 逐渐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可以预见的是, 当学生真正能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的切片时, 当他们认识到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并绘出细胞结构网的时候, 那份激动是难以言表的, 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兴趣一定会再增加一层。
四、拓展实验的时空, 注重探究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都是先在教室里讲理论知识, 然后再到实验室去验证理论的现象, 教师应该在实验的形式上进行大胆创新, 尝试开展探究式教学。也就是, 教师可以不让学生知晓实验的结果, 然后鼓励引导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研究, 以得出一个具有个性的实验结论。如在进行“探究种子的成分”之前, 笔者先问学生几个问题:种子里可能有哪些成分?用什么办法可以测试出种子里是否含有这些成分?当学生列举出一系列的成分后, 笔者让学生选择一些干燥的玉米种子放进试管里, 通过加热, 学生观察到管壁出现了水蒸汽, 然后由学生再做出结论。同时, 可以告知碘酒变蓝的原因可能是加入的成分里含有淀粉。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尝试将小麦切碎加入碘酒中, 通过观察现象再做出结论。
当然, 探究的时空上也不一定仅仅局限于实验课堂, 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 学生不太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做出更有效率的探究。因此,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先提出一个探究的题目, 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尝试, 以更为充裕的时间来获得结论。
五、创新实验的形式, 注重结合
为了丰富实验的形式, 提升实验的效果,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创新各种形式, 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 教师可以建立生物兴趣小组, 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实验活动, 如: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动物饲养和植物培养、制作各类生物模型等, 充分发挥有特别爱好的学生的特长;又如教师可以与其他课程相联系, 在劳动实践课上验证生物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田野、草地、山坡、树木, 寻找生物学的现象等等。
3.初探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篇三
关键词:兴趣 爱学 实用 乐学 方法 会学
新课程“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必须把教学的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努力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
1、抓好入门教育,激发学习兴趣。物理课是八年级的一门新学科,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
2、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友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了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3、挖掘物理学科内在的趣味性,巩固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可充分利用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紧扣“趣、险、奇、新、广”五个字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发挥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功能。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好教材,若把“阅读材料”的内容与教学过程融合起来,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介绍了牛顿、安培、法拉第等众多科学家的生平和事迹,我把这些材料与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了思想、精神、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热爱科学、实事求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正在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从而增强兴趣
1、“从生活走向物理学,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学用结合。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如讲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时,以杆秤为例,让学生分析出“小小秤铊压千斤”的道理,并可进一步提出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不法商贩“扣秤”通常会采用哪些手段?利用了什么原理?接着引导学生列出“杠杆平衡条件”表达式,画出杆秤杠杆示意图。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杠杆平衡的条件”会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运用自如
2、充分利用教材中的“STS”和“科学世界”。“STS”是关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专题,“科学世界”是扩展性知识。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内容,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栏目一方面可以增长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体会到物理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特别是“科学世界”栏目,收入了一些非基础的但十分有用的知识,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对学生乐于学习物理知识起到推动作用。如《时间“放大镜”》,人们对于快速运动和慢速运动的物体,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对于前者可以用极高的快门,在很短时间内摄下运动状态;对于后者则可采用较长的曝光时间。再通过快摄慢放和慢摄快放,人们就能观察到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学生就会始终处于积极和自觉的学习状态,就会不断地积极进取直至成功。学生也能从成功中获取快乐,反过来作用于培养和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1、加强实验探究与强化训练相结合。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可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
2、引导阅读理解。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在这些关键处应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可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会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3、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曰:“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为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如: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就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S,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S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S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这样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总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授知识与激发兴趣和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教改的关键是充分调动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同步进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师大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缡写。
3、石兴奇《物理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中学物理》.2003,1。
4、曾泽能《怎样对待课本中的“阅读材料”》.《中学物理》.2003,4。
5、刘庆 徐正黄《学生需要怎样的物理课堂》.《中学物理》.2003,6。
4.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四
朱媚 集龙学校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教学,更是对艺术的欣赏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音乐教学的目的变成了追求音乐的本色,它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寻求新的突破。作者针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设计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包括音乐新课程理念和音乐教学目标,并对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进行了介绍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做出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新课程理念,音乐课堂教学。
引言:
音乐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正伴随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施,音乐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随着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的启动和使用,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音乐教学的具体实施。小学音乐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 学生是活动主体,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有效、自由的参与教学, 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 只有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 灵活运用新课程理念教学方法, 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利用学习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音乐教学作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初次深入学习,对学生将来的音乐素养甚至是对艺术的理解能力都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新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爱好是学习音乐基本动力。兴趣是学生主动接触音乐的动力,是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分辨几种乐器,更要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音乐,让学生愿意主动去学习和接触音乐,这就需要教师致力于激起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较低,但是好奇心强,喜欢模仿,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一方面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在欢乐中提升,另一方面多种感官的结合使得学生能够 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去,让学生对音乐的认识更加深刻和深入。作为教师,应该好好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抓住学生这些心理个性,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游戏与活动,把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融入到游戏与活动中。让学生全身心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使学生的情感与音乐进行交融,实现与音乐的时时互动,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二、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实现快乐学习
音乐课程改革对我们广大音乐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开教学思路,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如何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来提高教学质量,做一个成功的改革者。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氛围活跃,学生兴趣高涨,教师要想尽办法打造快乐课堂,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在音乐教育中,音乐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音乐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二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一种本能。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要求我们必须很好地掌握其中的技能、技巧;音乐作为一种本能,那就是不需要经过刻苦学习就能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情绪的一种方式,从这个含义上说,音乐就不一定是具有高超的演唱或演奏的技巧,主要是只要学生具有这种表现的欲望,并且愿意、乐意展现出来。因而,在音乐教学中,要十分强调自然的教学风格。每一堂音乐课下来,如果学生能自然地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式均可,无论是唱歌、跳舞、话剧表演、绘画展示、朗诵会等形式,只要是学生愿意的就可以教学生放手去做。我觉得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新知,从知识和技能上都得到提高,实现在快乐中成长,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地快乐起来,最终实现教育目标。比如,我在教学歌曲《春天在哪里》时,歌曲学会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有的学生演唱,有的跳舞,还有个别学生写诗朗诵等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中受到了教育。
教学实践证明,快乐教学法是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成了学生自主进取的殿堂,课堂呈现出一片生机,学生成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真正主体。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欣赏音乐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以及教会学生分辨几种乐器作为教学的目标,教学方式自然也就是简单地教学生一遍一遍地看谱学习。学生所学到的也仅仅是简单地将歌曲唱出来,并没有真正地体会到音乐的韵律,也没有将音乐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真正地理解。教师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去理解音乐中包含的情感,让学生主动了解节奏中蕴含的道理,只有让学生有了思考音乐的思维能
力,才能说实现了有效的音乐教学目标。
现在很多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都偏爱流行音乐,对于各种古典音乐等等蕴含更加深刻的情感的音乐反而不能很好地欣赏,这与在启蒙阶段没能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有很大的关系。音乐的欣赏能力只能在对一首首音乐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得到提升。老师在教会学生一首歌曲,或者让学生听一首歌曲之后,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总结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音乐可以通过反复的播放情感表现最激烈的部分,以介绍音乐的背景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则可以加入对节奏相似但是情感却有差别的音乐的辨析,让学生在对比中产生对音乐更加深入的理解,使学生能够有着欣赏艺术的水平,能够对音乐有不一样的见解。
四、音乐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音乐是表演艺术, 富有充分的表现力, 它不仅仅能激励、鼓舞孩子们向上, 又能陶冶、锻炼孩子们的情操。因此音乐教师要时时抓住机会, 让孩子们大胆展示。创作乐句的展示:当一名小作曲家是多么了不起啊!孩子根据提示, 有吹、有唱, 把自己小创作公布于众。教师可把小作品串起来, 成为一个乐段表演一下, 让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 为学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 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示范时的展示:一首新曲子, 不一定是听录音, 教师范唱, 让孩子们试一试范唱肯定也别有兴趣, 不少孩子音乐视谱能力很强应给他们展示特长的机会。也可分组示范, 一组唱前半段, 另一组唱后半段, 因为这个过程中每一组会集中注意力, 担心自己表现不好, 而另一组会集中精神听前一组唱的是不是有错误, 这样即使唱了局部旋律也会对整体有很好的掌握。当歌曲学唱进行到一定程度后, 还可以分组进行巩固练习, 这样的巩固练习引入了竞争机制,使每个小组充分调动积极性, 使自己演唱更完善。师生共同展示:二声部歌曲师生配合完成, 或一奏一唱完成表演, 都能起到很好展示效果。师生共同展示:面对学生自我创作的角色, 他们敢于表现, 大胆尝试新奇的设想, 在开放式 的课堂上常有体现, 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孩子们体验到成的喜悦和创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跃跃著。实用音乐教学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入教学行动策略[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5.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篇五
关键词 课程标准 生物 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人与 自然 和谐 发展 的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和 社会 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 科学 技术的最新进展;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 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现行的各个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科书,都力求体现标准的这些要求。每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10个主题进行编写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选用什么样的教材应该都一样,关键是在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教材,笔者在近几年的课改实验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
教材版本多种多样,但各地区的各个学校不可能同时选用多种教材,只能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选用其中的一种教材。教材多也是一件好事,备课时,可以根据标准,以一本为主,取各种版本教材之长,为我所用。因此,有必要 研究 一下各种版本的特点。1.1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苏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每个章节都有学习目标的提示,导图设计主题鲜明,内容 丰富,简明扼要,这一点是苏教版所特有的。课后练习题的设计独特,科学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设计,有自我评价、思维拓展、课外探究等,层次丰富、形式多样、题目新颖,既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兼顾了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当前的 科技 动态,时代 感强,更新知识快,每年的教材都有更新(有图片、有内容)。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实验选材容易获取,探究活动设计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教材编写文字量少,语言叙述简练,给教师以创造的空间。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以学生为本,降低了难度,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探究能力、收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分析 资料的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
1.2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人教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比苏教版的多一些,选用的都是实际观察到的图片(如红细胞、白细胞、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图片等),还有卡通图片等。教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逻辑性比较强。设计的几个版块适合学生的学习。如观察思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背景,引导性强;资料丰富,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多资料和信息,减轻了课后寻找资料的负担。语言文字优美,经过加工和锤炼,渗透了文学 艺术 的意境,可读性强,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等社会热点。实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体现了生物学和生活紧密联系,生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选材和探究活动方面,选材容易,可操作性强。课后补充的课外阅读材料较多。练习题步步深入,有拓展性,考察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和运用的能力,注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应用 能力。题目新颖、有创新,综合性强,难度大。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面面俱到,过细,偏深。如果不进行整合、删减,每节内容都讲授,课时就不够。
1.3河北少儿教育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河北版”)主要特点和优势
该教材有6大板块:身边的事、探究竟、知识链、大家谈、实际运用、想一想。教材积极探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科知识有落脚点,知识的呈现通过活动后的 总结 进行详细的归纳。这是其他教材所没有的。设计了“开眼界”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图文并茂,示意图设计得巧妙、直观。教材内容选择侧重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尤其偏向 农村(家禽、农作物、观赏植物、动物等)。
但是教材中知识点过多、过细、过深,对知识目标要求偏高、偏难、繁琐。有些内容陈旧,如实验观察还保留了解剖家兔、观察蛔虫、猪肉绦虫、制作植物标本和昆虫标本等内容。1.4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生物教材(简称“北师大版”)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系统性强,史料丰富,介绍了许多生物科学家和他们的经典实验。如意大利医生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法国学者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等(八下)。版块分层,图片清晰。每章有这样几个版块:“学习目标”、“知识点”、“思考与练习”、“活动”、“小资料”或“课外读”等。根据教材内容所配的插图针对性强,新颖清晰、生动活泼。每个“活动”目的明确,方法 清楚,贴近学生实际。
上述各个版本的教材都打破了传统教材的编写结构,知识的呈现不再像以往的教材那样有较强的系统性,减少了许多繁、杂、难的内容,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各个版本教材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一本教材为主,其他的教材可以作为资料,在备课时 参考,以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2根据标准用教材
以前,我们总是按照教材编排的内容和顺序,以及教学大纲和 考试 范围来进行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如果不转变教育观念就会穿新鞋走老路,以至于拿到新版本的教材,仍然按老的教材和老的方法去教。为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新教材都大幅度删减了一些偏、繁、难的知识点,而有的老师,生怕有些知识点没讲到,学生结业时考不好,就不停地在课堂上增加教学内容。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转变以往的“教教材”教学观念,必须弄清楚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实际上还是课程理念问题。作为生物学教师,要通过生物的教学,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健康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要按照标准用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为教师所利用,而不能单纯的就教材来教教材。如何根据标准用教材呢? 2.1细读标准,全面分析教材
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题,每个版本的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这10个主题来编写的。如苏教版的《生物》七年级上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七年级下册只有1个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八年级上册主要有3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健康地生活;八年级下册主要有2个主题(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另外,生物与环境和科学探究2个主题贯穿在四册教材中。科学探究的主题从七年级上册开始一直到八年级下册都有关于科学探究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生物与环境则也是贯穿四册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六
之后的反思
镇康忙丙中学 高国宏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是以教育对象的发展为根本,以传统教育为主要背景,试图改变传统教育不适应现代文明发展、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缺陷,更能培育现代所需人才。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它强调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以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的相关课程它主要注重学生的兴趣、感受、对开放性问题的思考等方面的学习,现就其中一篇教学设计——《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在课程设计中,首先,《春》主要新点在于备课教师能结合作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导入,这不仅让学生能提升兴趣,同时还能学习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他是我国一位大散文家,同时在他的散文中还渗透着诗歌的优美,强调了本文的特点,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调;其次,教师能够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文从头到尾背诵出来,再加上配乐,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课文内容、提升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地位,同时还能够让学生欣赏到散文的音乐美,更重要的是,教师能够
镇康忙丙中学
高国宏
更深层次地掌握课文,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再次,放手让学生去体会散文所带来的文学之美,教师在朗读之后,建立了一个让学生想一显身手的平台,告诉学生配上音乐来朗读,增加散文的优美性。朗读是学习语文,特别是学习散文以及诗歌的最好方法,在这个教学设计中不仅体现了这一点,而且改变了我在教学中朗读的单
一、枯燥的特点,建立了朗读的多样性,让学生兴趣倍增;最后,这个教学设计能撇开一些枯燥的问题,将学生从枯燥的回答问题中解脱出来,就文中的某个学习重点——春雨的特点,让学生去自由地体会春雨的特点,说出自己心中的春雨,这拓宽课文学习的范畴,从文中走向文外。
以上我的感触恰恰是我多缺少的,也是我在日后教学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对课文的教学认识不够,另外是现在的应试教育和教育评价对我们教师的无形压制,导致我们知其原因而不能按其之道而为之,在改革之际的教学确实在某些教学尝试中让一线的教师较为尴尬,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相信,这种尴尬的存在是可以得到妥善解决的,教师能从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中解脱出来,学生也能够从题海战术中挣脱出来,身心健康学识技能能得到尊重和发展。
镇康忙丙中学
7.新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初探 篇七
一、运用新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 即课堂上教学在先, 学生复习、作业在后, 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主宰, 是一种他主学习, 被动学习;”而“指导--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己独立地学习, 有“先教后学”, 变为“先学后教”, 由他主学习变为自主学习, 从他律到自律, 从被动到主动, 从消极到积极,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是我们教改的最终目的。为了尽快适应这种教法, 从而实施“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 英语入门教学不可忽视, 这是帮助学生迈进英语殿堂的关键一步, 要精心设计, 满腔热情地帮伙组学生迈入外语门, 向学生展示全新的教学内容。我是从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种是什么?世界上哪些国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这两个问题的讨论开始初一年的第一节英语课堂教学, 并在为陈颖同学祝贺生日的美妙的“Happy birthday to you”的歌声让学生进入英语的精彩世界, 随让他们还不认识26个英语字母, 不懂得简单得拼写, 更谈补上发音得准确;甚至有的同学还认为不如唱“祝你生日快乐”来的顺口, 但熟悉的旋律和全新的内容, 紧紧吸引了学生, 将学生的兴趣引到学英语的境界。
二、认真研究教材, 确定学习重点
学生到了初中, 学习任务相对较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学生的成绩, 必须要向课堂教学要质t.因此, 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 首先要熟悉该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同时耍熟悉初一、初二已经学过的教学重点.在备课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把初一、初二学过的重要内容进行归纳、整理, 在上课时做到以新带旧、以旧促新, 把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与本学期要学的新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便于学习、记忆.如, 在第三册中出现look up (查阅) 这个词组, 我就复习look at.look for, look out of, look inside, look around等词组.出现not"""but""" (不仅…而且…) 这个句型, 并分析了它们的异同。这样既复习了已学知识, 并使之加深巩固, 在这些旧知识的墓础上学习新知识, 化难为易, 便于学习。
三、优化教学活动, 提高运用能力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在英语教学活动中, 切忌死记硬背, 而要千方百计强化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在训练中, 我们要努力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炉, 追求最佳的表达效果。如训练造句能力, 教师可以先提问,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学生根据各自的志愿作出不同的回答:“I am going to be a teacher/a worker/an officer/a cleaner, etc.”教者还可继续问:“why?”通过训练, 学生不但可以巩固已学词语, 而且能学会根据语境变化, 作出相应的反应, 正确的应答, 从而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当生活中这些熟悉的画面再现在同学们面前时, 学生自然会情绪高涨, 跃跃欲试, 他们会揣摸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 模拟出各种不同的语言、动作、神态。这种知识性, 趣味性相结合的训练, 可以使新旧知识融汇贯通, 分散和知识系统化, 书本知识交际化, 课堂活动生活化, 在“润物细无声”中, 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四、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在语音、词汇和各种表达方式上的冲突, 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 在语法结构教学中, 初中学生往往会对都能在汉语中表示“有”的结构“there be”和“have/has”颇感疑惑, 教师可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掌握语言规律。教师可让学生搜集含有“there be”和“have/has”结构的例句。将他们分类罗列, 学生们的分类罗列过程, 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便会发现“have/has”表示“拥有”而“there be”表示“在…有…”。又如语音教学中, 有的学生发现worse, word, world, work这些词中的or都念[Y+::], 便好奇地问老师:“是不是所有的or只要放在w后就发[Y+::]的音, 教师此时便可卖一下关子, 而应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自己去寻找答案, 找出单词的发音规律来, 并启发学生对于其他的语言现象进行思考, 自己总结出语言规律和英语学习的小窍门来。
总之, 实践证明, 英语教学不能单纯的为了考学任务而教, 它应当是一门“活”的语言, 是为了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一种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除了提高自身素质, 还应当多开拓眼界, 横向、纵向多联系现实生活, 并且在教学过程中, 把这种多方面的联系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能灵活自如的运用它, 这也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8.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启学生创新的大门。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探究兴趣
课堂教学中,学习气氛是否轻松愉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影响, 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 那么,怎样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呢? 情景的渲染能营造积极有效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兴奋,唤起学生的审美情趣,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如讲授《春》时我做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 谁能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好情景?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用万紫千红、百鸟争鸣、姹紫嫣红等词句来描绘。 接下来,再加以引导: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或用诗句或用散文来歌颂赞美春天。 这样学生们就很自然地想起了 “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古人的诗句。 于是再适时总结:春天是美的,它给人以生机勃勃的艳丽景象和无穷力量。 让我们踏着春天的脚步来领略一下伟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描绘的春天的景色有什么新意。 教师这样对春天的明快点拨也就勾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巧设疑问,鼓励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始于问题的发现。 学生富于好奇心,求知欲旺盛,凡事好问,这就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 首先,教师应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这一天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勇气和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提问,在什么地方提问题。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质疑或问难有一个积极而合理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
允许保留。 这样不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大有好处。
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再现场景,渲染气氛,抓住最佳时机,以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唤起学生思考发问。 如教学《小石潭记》一文,我先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仪器,让学生在屏幕上看到非常优美的小石潭景象,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去感受,让学生质疑,“面对如此优美的景色作者为何悄怆幽邃?”“通过景物的描绘, 作者想表达什么?”“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这样通过巧妙质疑,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思路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因此,教师必须明确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如教完《皇帝的新装》后,我对课后作业进行创新性设计,“皇帝游行完毕回宫后,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允许学生任意想象,来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都发表了各自的想象。有的想象皇帝回宫后,抓回骗子,又被骗子胡言巧语骗了大量的生丝和金子逃走了,皇帝气死了;有的想象皇帝游行完毕回宫后,幡然悔悟,发布命令,抓回骗子将其杀死,以后用心治理国家,不再爱新装了; 还有的想象两个骗子是天上神仙下凡试探皇帝的,符合了民间故事的色彩。 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创新性、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
四、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 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收获认可。 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或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 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及时给予高度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给予表扬。 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 赞扬声中学生不仅会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 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
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 实际教学时,有位学生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 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 有的学生说,从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胡屠户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 这时,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我对这些不同的见解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然后适时引导:“同学们, 让我们再读课文, 然后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胡屠户到底是什么人! ”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认识到,在当时情况下,胡屠户也深受科举制度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 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这样通过引导激励,让学生自己质疑、自己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9.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篇九
雷利锐
一堂好课的特征可以有以下十六个字来概括:师生互动,充满活力,符合规律,共同发展。这次备课组教学研讨中,我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堂,较好地体现了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技术改革的特点,经过其他教师的评课,我对自己的课堂反思如下。
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着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如我在《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教学时,以生活中常见的小彩灯亮度随电压的变化由暗到亮的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探究的主题。在学生感觉精彩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物理量引发新的思考——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自主设计出采取控制变量方法的实验探究方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接着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逐步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在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图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在学科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初步体会到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元化。最后,各组学生就实验过程与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及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在学生体验欧姆定律得出过程中,既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的要求,又体会了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尊重实验数据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以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又注重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要求。
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趣
如我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时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父亲从国外带回了一只灯泡,其正常工作电压为110V,而我国照明电路使用的电压为220V,这只灯泡能不能在他家使用?”这样引入新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趣味性很强富有创意,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好的课堂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活泼、有序、自然。本节课内容是以学生常见的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到研究的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通过展示物理知识造福人类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体现了合作学习的要素
这些课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作了一定的尝试,除了开展较为有效的探究式学习外,小组和团队的合作学习也得以较好地体现。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素:(1)学习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促进互动;
(2)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3)维护成员间的互信,解决组内冲突;(4)对各人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成果进行评估、改进。本节课中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结论的交流评估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要素得以明显体现,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发展,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则是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可以避免一些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全新学习方式。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以及求知欲望的进一步增强。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尤其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它的形成或建立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究的过程。这次展示课都很好的体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赵老师在上《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关系》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猜想→可能→一定的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利用现有实验器材去探究规律,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和所得结论,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我在探究中只做点拨,不包办代替。只做“工作巡视”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按需教学”。当学生在新的知识生长点发生疑问时,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使因才施教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每个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高涨,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改目标。
五、关注全体、分层教学上还不足。
10.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 篇十
教学形式为教学内容服务
例:解剖器使用(2010市长陵中学视导课)教学内容为教学目标服务
例:克隆羊(2004市视导课),更多的是目标不要求的无用内容 教学目标为教学主题服务
例:安全用药(区青年教师大赛课)
一、当前教学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 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比较空,或者写的不是理念。例如摆上一堆建构主义、多元智能之类的东西,什么时髦说什么,什么大说什么。还有的老师想,你不是说不能写大吗?那我就写具体的,结果写是出的都是具体怎么做、而不是理念,是具体的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甚至把教学资源也写到理念里来。
2. 教学目标制定比较笼统。大家都知道要围绕着知识、能力、情感这三维的目标来制定,但是知识制定到什么程度?它的依据是什么?能力怎么写?情感怎么定?写得都比较笼统。最关键的是对象不清楚,缺乏可测性。也就是说,你要求这一节课让孩子哪一方面的能力有提高写得比较笼统。例如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等等这样一些说法,都是比较笼统、不具体的、更是不可测的。怎么就叫具备了?怎么就说明他的实验能力提高了?说不清楚。情感目标更是如此,例如培养学生认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样的东西太大了。辩证唯物主义是一个大的观点,这里面结合我们的学科、结合这一堂课,它的特点是什么?写得不清楚。
3. 教学组织形式时髦化。什么时髦写什么,该不该合作、该不该探究、该不该讨论,一股脑都来了。其实很多地方有更好的、更多样的组织形式。
4. 学习者分析和教学评价设计形式化。学习者分析老师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这节课我应该怎么样,流于形式的东西比较多。
5. 缺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这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其他学科也存在。
6. 把教学设计理解成教案或课堂实录,把一节已经上完、上得比较好的课,从 虑的问题。
(二)问题2: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我们追求有效教学,怎样才能有效呢?要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就是预设。想要学什么?想要达到什么要求?想要用什么方法来学?这些都是预设。近两年可能经常听到这样的词“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强调预设,更应该强调生成。”为什么在课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又强调生成呢?预设和生成是什么关系呢?下面举2个例子:
例1:老师在讲《条件反射》这节课时,老师预设的是给学生吃一种非常酸的小食品,把学生的眼睛蒙上,没告诉学生是什么食品,吃完以后让孩子谈体验。他预设的结果是希望孩子谈的是按照教材、吃酸的东西,唾液分泌增多。真正上课时,孩子们食品一进嘴,就酸得手舞足蹈,太酸了,就想把它吐掉,可是在课堂上同学们都看着,又不能随便吐,所以酸的感觉无法表达,就酸得手舞足蹈。一会儿酸劲儿过去了,老师让学生回答刚才的感觉,他期望学生回答“唾液量分泌增多了”,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这样回答,因为他当时酸得注意力都不在这儿了,根本就没有感觉到唾液量的变化。老师很无耐,就跟学生说“课后„„”,虽然没有明说,但言下之意就是抱怨学生没有配合他。学生学习是他的的事、体验是他的事,凭什么配合你呀?这里面的预设可能就有问题,谁吃酸的东西首先想到的是唾液增多和减少?没有人去想这个事,除非事先提醒他。那是科学家在做实验的时候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的一个非常理性的结论,不是靠感觉能感觉就能轻易感觉出来的。其实学生的手舞足蹈就是一个反射,在这个地方讲反射多好啊。这个例子反映出,老师只顾预设,没想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
例2:老师在讲《显微镜的使用》这节课,显微镜的结构上节课都学完了,这节课讲显微镜使用,老师非常规范地从显微镜箱里把显微镜取出来,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到实验台的规范位置,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老师让学生来描述。这本身也是挺好的,让学生观察、让学生看老师怎么规范化地操作,从而影响学生自己,然后比照着要点一说,学生一模仿不就会了吗?很简单的事情。老师可能知道课堂教学不仅仅要预设,更要关注生成,于是就让学生描述老师的动作,求预设和生成的协调统一。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预设与生成两者的冲突现象: 1. 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这在以前是一堂好课。(PPT)
例如有这样一节高三复习课,老师讲课时就像做遗传推理和分析一样,一环扣一环非常严谨,评课的时候,很多老师认为这节课讲得很好极了。确实,从高三常规教学的角度来说,这节课完成教学任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能仅仅追求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一步扣一步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更应该在高三的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主动建构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高三并不是为了高考,高考也并不是只有知识上的要求,这节课中所讲的例题,高考也绝不会考。但这题要不要在课堂上讲,绝对是必要的,但如果课堂教学就定位在这几个知识点、这几道题上,教学肯定是低效的。这样一节课就属于预设有余、生成不足。2. 生成过多。就如前面讲过的显微镜的例子。(PPT)
大家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生成,学生发言,老师又很难控制,结果老师就被学生带着走了。本来应该讲生物课的,结果成了一节别的课。本来应该讲植物的,讲成了别的东西。例如温家宝到北京市黄城根小学听一节语文课《玻璃》,老师讲得很精彩,自己举了很多、也让学生说了很多玻璃的作用。总理的评价是:语文教学、语文课堂还是应该给学生创造机会多说、多写,一个词有几种意思?有哪些用法?可以多讲。例如钢化玻璃碎了之后有“藕断丝连”的现象,“藕断丝连”这个词有哪几种用法可以多讲,而玻璃和种类和用途,那是科学课的任务。语文课就是讲字、词、句、章,而不是讲成科学课,很多老师尤其在讲说明文时,讲着讲着就成了科学课。生物课也有这样的例子,生成过多,就偏离了主航道,带来的是低效的教学。
三、生成性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一)新课程突显教学的生成性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
例:渔夫的誓言(PPT)。故事中的渔夫太注重预设、不重视生成,结果饥寒交迫而死。在课堂教学中,确实有老师把自己的教案当成圣旨,无论如何都要达到教案中的设计,而不管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生成。突显教学的生成性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1. 从人学角度说。
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你不能完全预测别人脑子里的想法,所以课堂教学必然会有生成性。2. 从课程角度说(PPT)
最终的课程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国家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写在教育方针里面。这一轮课程改革,从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都有个总的规划,然后形成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的理念,然后制定出大家所看到的学科的课程标准,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一个文本,也是大家所能感受到的“一级课程”。而老师们并不是拿着课程标准去上课,而是教材。编写出来的教材能不能体现课程标准的意思?课程标准能不能体现国家的意志?一套好教材,是不是所有老师拿着它就能上出好课?同样是一个好老师,给不同学生讲课,是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相同的课堂效果?这些都不一定。所以说,课程至少可以包括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达成度4个层次。这4个层次都不是简单的、一成不变的。课程标准的制定小组他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还要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他们有他们的创造,编出来一个课程标准。由薄薄的一小本课程标准演变成几本教材,教材的编写人员对课标是有不同理解的,编写过程中每次一个人又有自己的创造性。一套教材的使用,不同老师同样是有不同的理解和创造的。同样一个老师在课堂里讲课,不同的学生参与是不一样的、生成是不一样的。所以从
课程的角度来说,只要是参与课程的人,都会有创造和生成,新课程突显生成性是必要的、是应该的。(PPT)3. 从教学角度说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既然是互动,就会有生成。“学生是一个被动的容器”的观点早就过时了(PPT:叶澜)
(二)强调生成性并非意味着否定预设。
如果否定预设,就没必要谈教学设计了,设计就是进行预设。(PPT:预设指什么、预设的重要性、传统预设的反思)
很多传统的预设把手段变成了目的。预设是为了怎么上课而设计的,并不是说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完全不能离开预设,预设控制课堂是不对的。另外,老师不能盲目的要求学生来配合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没有理由配合老师,他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有可能产生自己的不同想法,老师也应该允许他发表不同见解,而不是让他憋回去,他头脑中的问题不解决,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
(三)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1. 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1).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研究学生心理和学习心理。
(2).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大家所熟知的“不要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说法,这是传统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的一个分水岭。今天的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而是要超越教材。如果连教材都没搞明白,怎么能超越教材呢?所以超越教材的前提源于教材。
(3).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的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老师注意到生成这是对的,但如果这个生成是可预知的,就没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来这么一个过程。那就是为生成而生成,就是“作秀”,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2. 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预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开放性、可变性。它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针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1).生成的主体是学生,老师要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所以说,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2).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随机的、不可预知的,正如前面所说“不能准确地预料学生的想法”,但老师要把学生的生成,有效地整合到自己的预设中去,整合到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去。(PPT)
(3).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
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它都是手段,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四、关于教学指导思想和理念的表述
案例一:生态系统的组成。这是一个理念非理念的例子。
11.探究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互动教学 篇十一
一、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一定的教学理念作指导。《互动、合作、自主学习》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
1、以“学生”为主体,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倡导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2、以“发展”为主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激励探究延伸思维。
3、以“互动”为方式,加强学生合作学习,带着问题学习思考。
二、表现模式
1、提问式等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教师展示本节学习目标(多媒体、图表或板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指明学习方向。
3、学生读(教师把一节分成几大块,亦可学生分块)第一块内容,教师展示本块的思考问题,甲生回答第一个问题,乙生回答第二个问题……
4、总结问题。可进行一定讲解,也可诱导学生归纳,或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在学生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
5、学生读第二、三块内容,教师展示思考问题,探究、合作、争论。
6、本节内容小节,生师同说,教师提示,让学生归结成图表等。
7、学生提问,教师作答,大力表扬学生中的“发现者”。
8、教学评价,教师展示评价题目,生师共同研讨。
三、基本要求
1、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从不断答问的讨论中,体现教材的改革点,变“知识传授体系”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构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化”的自主学习体系,从问题答案中看学生的发展能力,体现能力的效果,收获互动学习的欣喜与快乐。
2、要交给学生的是获取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而不是把知识教完,知识是教不完的。在此原则下,优化教材,分块提问题;找出重点探索的问题,展开分组讨论,使知识简约化、生动化,帮助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构建终生难忘的知识体系,从学生反馈中完善教法。
3、为探究学习创设情境。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图和图群),设法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生物的标本、模型、生存环境、科学家类似的问题的探究示例。
4、教师要鼓励学生设问。学生提问后,教师要首先表扬提问者,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通过示例引导学生设问,如说学生中的吸烟问题,教师问学生吸烟的作用,有说有利的,有说有害的,五花八门,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教师站到有害组的一边,证明吸烟的有害性,果蝇……熏烟雾……教师在喃喃自语,果然有受启发的学生,有害说明组用果蝇设计有无烟对比实验打败了对手。
12.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 篇十二
一、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1. 开展教师培训,提升专业知识。开展教师培训,参与多种教育教学培训是教师专业知识技能获得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除了每学期积极参加教育部门定期组织的信息技术教师培训之外,还安排定期在信息技术教师教研组内部进行互相培训。主要通过教研组教师的集体讨论,确定需要进行内部培训的内容,并根据每位教师的特长布置相应的学习和研究任务, 然后再利用每周固定的一个时间开展内部教师培训,互相促进彼此之间专业技能的共同进步。
另外,我们还鼓励教师积极寻求网络资源、网络课堂以及相关书籍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向外收集专业培训信息,在相应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如多媒体创作培训、机器人学习等。多参加一些相关的专业的技能培训,便于在开展教学时不局限于课本所提供的内容。
2.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了能更好地让新的课程改革所带来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要经常互相听课,年轻教师每学期要上两节汇报研讨课,老教师每学期要上一节示范课,课后组内必须组织进行说课评课、课例分析,在平等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相互提高,实践了一种“以教学案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的教师成长模式。另外,在到外校进行交流学习时,我们会要求他们尽量给我们安排听课的机会,我们将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详细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在组内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在外校或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来我校交流检查时,我们也尽量安排他们进行听课,并且在课后进行评课,帮助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从中领悟其教法、学法之精华所在。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是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 有的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有的演示一遍操作过程,有的和他们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除了人们平常知道的玩游戏、上网聊天,还可以学会搜索一些对自己有帮助的文章,学会制作简单的网页、flash动画和贺卡,了解到更多的新知识,利用电脑解决学习上的一些问题等等。
三、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13.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篇十三
[ 作者:廖运章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0432 更新时间:2009-4-5 文章录入:fdlcp12 ]
【字体:
】
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一、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新信息
1.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
2007年10月19日---21日在东北师大召开,与会的有王尚志、刘坚、曹一鸣、张广祥、孙晓天、孔企平、徐斌艳等19名专家学者,以及会议主办方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高夯、马云鹏、孔凡哲等,出席本次研讨会的还有广州大学、吉林师大、沈阳师大以及各界的师生,总计65人。
举办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2008年代表中国参加墨西哥第十一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作准备。在2008年的会议上,中国将有一个单元展示本国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目前国内教育界为此次展示已经作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该单元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展示数学课程的改革,本次会议将呈现小组前期讨论的想法和成果。其次,想通过与各个大学和部门的数学教育专家就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做以深入研讨。虽然会议规模不大,但是顶尖专家学者的到来,提升了会议的层次
第十一届数学教育大会,于2008年7月6——13日在墨西哥蒙特利亚举行,将会有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示,分别是拉丁美洲、中国、阿拉伯与北非、伊朗、荷兰,会议的某半天五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展示自己的数学教育,因此把中国最有特色的东西展示出来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此前经过1年多的准备,已经有较多的积累,在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下会议结构:
展示具体安排:
1.汇报用时4个小时。(前1.5小时,分别在2个会场举行2场大会,同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数学教育)休息0.5小时,之后2小时分组报告,其中0.5个小时给外国专家记者提问讨论。)
2.2008年6—13日组委会将给中国15—20平方米空间,我国将播放的影像、展示教学教具、实物成果等。
展示内容:
(1)传统篇——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分会场一)
历史篇——中国数学教育的历史回顾和展望。(分会场二)(2)展示中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分组报告)
分组报告的几个主题: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宋乃青
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史宁中
数学考试评价——涂荣豹
数学的课堂教学——徐斌艳、孔企平等
大学数学教育——前南开大学的校长(罗福清)
教师教育——顾明远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张启忠
影像资料——王建磐校长鲍建生教授
中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ICME—11展示会设想
a 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十年来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
b 介绍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研制过程。
c 义务教育数学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结构与特征。
d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标、内容与方法。
e 数学课程实施的进程、成效、讨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修改。
2、展示内容的基本框架
展示内容分为以下九个专题。(1)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郭玉峰)(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研制(孔凡哲)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孙晓天)(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张丹)(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实施与调适(马云鹏)(6)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研制(王尚志)(7)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王尚志)(8)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实施(刘晓玫、王建明)(9)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重要问题(史宁中)
3、相关资料与成果展示
a 展示期间可提供数学课程标准(中英文)。
b 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
c 数学教学典型案例。
d 有关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光盘与参考资料。
主题:运动几何教材的设计思想
发言人:高夯
内容: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过去的几何教材
二、运动几何设计思想
三、实验学校对实验教材的反馈意见)
一、过去的几何教材
l 共识:几何学习应有4个步骤:
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
我国上世纪的几何教学较重视了上面所说的后两个步骤,而较忽视前两个步骤.传统的几何教材多以严谨、抽象、枯燥的单一呈现方式,也就是前两个步骤未做好就跨人后两个步骤.l 《课标》虽然在图形与变换中也提出了平移、旋转、轴对称,但是没有真正的揉在教材当中,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直观认识------严格论证(之间的度)
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驾驭的欠缺。
二、运动几何设计思想
史宁中校长提出了编写《几何》教材的想法,要加强几何直观,同时把平移、旋转、反射加进去,使之真正的揉到几何当中去设计目标基本观点
运动几何两个基本的定义:
运动几何的四个基本出发点
几何教材的内容提要:
2.2008年ICME-11 “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会”第二次论坛
会议主题:中国数学教育国家展示规划
会议宗旨:各小组详细论证“2008年ICME-11中国数学教育展示会”(墨西哥)的展示规划,包括展示内容、形式、结构以及参与展示人员的规划。(具体见附件)
会议时间: 12月28日-12月30日
会议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431室
会议主办: 华东师范大学ICME-11中国数学教育展示会筹备委员会
时 间
论证规划(按专题小组)
召集人
12月29日
上午
逸夫楼431
会议室
8:30-9:00 会议目标介绍
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
9:00 – 9:30 国家展示大会报告:
中国数学教育历史回顾与展望
北京师大张英伯教授,西北师大吕世虎教授,东北师大孔凡哲教授等
9:30-10:00 国家展示大会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华东师大李士锜教授,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等
10:00-10:30 茶
憩
10:30-11: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少数民族数学教育
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李忠如教授,西北师大孙名符教授,贵州师大夏小刚教授等
11:00-11.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高中)
东北师大史宁中教授,马云鹏教授, 首都师大王万良教授,王尚志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孙晓天教授等
11:30-14:00 午餐,午休
12月29日
下午
逸夫楼
431
会议室
14:00-14: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考试评价
南京师大涂荣豹教授,国家考试中心任子朝教授,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等
14:30-15: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小学)
华东师大徐斌艳教授,孔企平教授,南京师大喻平教授等
15:00-15:30 茶
憩
15:30-16: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大学数学教育
南开大学侯自新教授,顾沛教授,西南大学周家足教授,南京师大周兴和教授,北京师大张英伯教授等
16:00-16: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数学教师教育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教授,华东师大李俊教授,东北师大高夯教授,西南大学张广祥教授等
16:30-18:00 讨论
18:00 晚
宴
12月30日
上午
逸夫楼431
会议室 8:30-9:0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中国数学教育的影像资料建设
华东师大王建磐教授,苏州大学鲍建生教授
9:00-9:30 国家展示专题小组: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
广州大学张景中教授,北京师大曹一鸣教授等
9:30-10:00 茶
憩
10: 00-12:00 进一步的规划
12:00-14:00 午餐,午休
二、数学有效教学研究现状
任一较为关心数学教育的人近期可能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效的数学教学”现已成为这一领域中一个新的热点问题.例如,这正是由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与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的共同主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另外,在近期的各级数学教育刊物上我们也可看到大量以此为直接论题的文章。
1.“数学有效教学”百度搜索
时间:2008.1.3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8,700篇,“数学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9,800篇
“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760,000篇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160,000篇
“课堂有效教学”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9,500篇
“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3,210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5,060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 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773篇
严格地说,“有效的数学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论题,因为,这正是中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课堂教学相对于具体目标的高效率性。
然而,作为一个新的热点问题,“有效的数学教学”之所以在当前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有其一定的现实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看成对于近年来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所出现的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直接批判和反对。
2.全国教育十五规划重点课题(EHA030431)的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王光明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数学教学效率论,于2003 年底立项,总课题分为12 个子课题.在江西、四川、新疆、陕西、广东、贵州和天津成立了子课题组.2004 年11 月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召开了“数学教学效率论”中期成果研讨会. 2006 年5 月在新疆召“全国高效率数学教学研讨会”,2007年8 月出版《数学教学效率论》(理论篇、实践篇共两本)。个子课题:
(1)高效率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研究;
(2)高效率数学学习的特征研究;
(3)高效率数学教学行为的归因研究;
(4)高效率数学学习行为的归因研究;
(5)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评价研究;
(6)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过程研究;
(7)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
(8)高效率数学教学的教学手段研究;
(9)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实验研究;
(10)专家型数学教师与新手数学教师的教学效率比较研究;
(11)数学高才生与数学普通生的学习效率比较研究;
(12)自拟相关题目.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课题.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期其内涵与特征均会有所不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要求,而如果照搬国外相关研究,则难以适应新时期下我国的国情.因此,讨
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学教学效率论,就理应成为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工作的重点之一.
该课题研究基本观点:
A.数学教学效率高低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取决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学生的学习结果应是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的统一.即对于数学教学效率而言,不应单纯看数学知识的吸收率,甚至是在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多少(即所谓教学密度),而要看综合效果.
B.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应从两个维度来认识:在学生的时间投入方面,指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全身心、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在数学教学结果方面,指多方面的学习效果——认知成绩、理性精神、效率意识、良好认知结构和数学学习能力.教学效率是相对概念.同样的学习结果,学生用时间较少,则教学效率高;同样的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好而且多样,则教学效率高.例如,坐车与步行都是人们出行走路的方式,如果追求的是行走的速度,当然是坐车的效率高,但如果目的是锻炼身体,显然步行的效率要好得多.因此,在评价方法上采取的是: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层次分析法.
3.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三、有效教学含义
“究竟什么是有效的数学教学?”
1.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
或
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季素月《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基本观点:教学是否有效不取决于教师打算教给学生什么,而在于学生实际获得了什么,获得了多少。
有效教学的两维标准
从过程来看——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不仅是行为参与,还应有积极的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从结果来看——单位时间内的综合效果
不仅体现于知识的“吸收”、技能的“熟练”上,还要体现于学生的意识、理解与能力的发展上。
3.林少杰:有效教学的认识与课堂实施的理念和策略
“有效”指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万事万物的各种状态本无所谓有效没效,是否“有效”,完全是人们由事物状态是否能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价值判断的结果。
衡量教学是否有效,首先是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主要是学科学习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对学校文化的认同程度、学习过程的自我感觉、学习结果的认同情况、与教师相处的感受、与同伴相处的感受。注意,学科测验成绩高的人未必就对学习生活满意。竞技场上的亚军就通常在领奖台上伤心哭泣。城市里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高的白领女性却通常感到很不幸福。试想一个儿童如果不学数学可能还保持着对数学学习的一份矜持和向往,学习了12年数学,在其中受尽失败的挫折,结果最不情愿做的就是学习数学,甚至由此引发一系列对学校生活的厌恶情绪,这样的教学能够说是有效的吗?可见,有效的教学首先必须是由学习者的自信和成功伴随始终的,而这种伴随的条件当然与测验成绩有关,但未必是测验成绩的绝对分数高,只有学生自己制定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预期成效时,自己觉得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人,才会是生活满意的。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本理念和策略:七条基本理念、四条基本策略。
《广州教学研究》总第399期(2007.2)
4.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有限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较大容量的有效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有限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努力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5.王新民《关于数学教学效率及其效率意识的分析》:
根据《现代成语词典》中的解释,“效率”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二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显然,这两种意义下的“效率”均是一个比值.而作为以“育人”为目的的数学教育而言,仅用一个单纯的数值是不能够揭示和概括教学效率内涵的.数学教学效率应该是指在数学教学的促进下,学生成长的一种程度和水平,既强调学生知识增进的速度,但更强调知识的质量和学生心理发展方面的效果.
数学教学效率,根据评价的内容可分为量化的效率与定性的效率;根据知识的分类可分为显性效率和隐性效率.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数学教学效率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数学教学效率意识由时间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选择意识与发展意识等成分构成,其中,发展意识是数学教学效率的核心.
时间意识:“时间就是效率”,对于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而言,只是强调时间的利用率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数学教育问题说到底是如何以数学育人的问题”,数学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不是单位时间内所获得的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学生的和谐发展.
成本意识:一般而言,数学教学的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资源的总投入,主要包括时间投入、经费投入和师生的精力投入3 个方面,在这里着重强调精力投入方面的成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精力投入成本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活动的强度、意识努力的程度、情感投入的强度以及动机的水平等,不妨称之为“心理成本”.现实的数学教学中,大搞“题海战术”,“3 年的课程两年完,留下一年搞训练”,一味地追求“熟能生巧”,以高昂的“心理成本”为代价,换取考试中的高分数,对于考试来说也许是“高效”的,但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就没有多少效率可言.
质量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一种既强调所学知识的质量又追求学生成长质量的效率意识.
选择意识:每一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都有其特定的教学效率,并且强烈地与一定的教学目标联系在一起.因此,教育者必须清楚各种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结构特征、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刺激——反映”联结(S-R 联结)的强度,追求的是“记忆”的效率和质量;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的“认知结构”的完善,追求的是知识的连通度和稳定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认知的个性化,追求的是知识的个人体验和个体心理意义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接受学习可以提高知识的吸收率,增大单位时间内所学知识的容量,增加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清晰度;发现学习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感受性和理解程度,所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且赋有一定的创造性.但这些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那一种是万能的、放之四海皆中的,它们在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方面具有很强的相对性.
发展意识:我国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将数学学习定位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凸显了数学教育“育人”的这一本质特征.发展意识才是数学教学效率意识的核心.
四、有效数学教学的课例研究
五、数学教学效率论(有效教学)研究的若干课题
——从数学教学内在机制中提高效率
(一)张景中院士的“教育数学”之路
1.以面积为主线的平面几何新体系
张景中院士敢于挑战千百年来传统的几何处理模式,经过多年潜心研究,独辟蹊径,建立起一套以面积为主线的新方法、新体系。这个新体系有明确的中心,学生能从这个中心出发,到达平面几何的各个角落,使几何问题也像解代数方程一样有章可循,充分体现出“面积法”的优越性。经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面积法”可节省课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解决数学奥林匹克问题时的优势尤为明显,因此已经被很多中学老师和同学所掌握。
2、教育数学观
为了把中学课程改革深入下去,张景中先生就大力提倡这种“数学上的再创造”,并称之为“教育数学”。张景中先生认为要根据教育规律,对数学学科的成果或说是具体的数学内容施以数学上的再创造,这种再创造是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同时又超出了“教学法上加工”的范围,这就形成了教育数学。
为了数学教育的需要,对数学的成果进行再创造。
通过教育数学的研究,改造数学概念的表达方式,提供更便于掌握的方法。
更简单的逻辑结构,更有力的解题方法,更平易近人的数学概念。
3、张景中院士“面积几何”新路实证研究
张景中先生的“教育数学”的见解与科研成果,毫无疑问会对几何课程改革提供一个广阔的前景,并指出了一条具体的道路。这就是对传统几何课程改革必须从根本上做起,即必须全方位,彻底地重新审视现有的中学全部几何教学内容,对传统几何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来讲授几何。这样,几何课程改革才能有所突破。
(二)提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寻找数学有效教学途径(小课题)
1.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计算器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影响(=?老师等一下我用计算器算算已变成现实,不再是美国研究生的专利)2.二次根式中 的处理对比研究
3.广州地区数学教学中“快步走(赶),多回头”(课堂完成学课本内容例习题——作业布置以前的)教学方法优劣对比研究
14.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篇十四
马建华
【摘要】: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是能够促使学习目标达成的教学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判断自身行为的有效性,那么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就会极大地提高。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对新课程有效,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的成效。文献研究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教育理论界对着眼于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仍显不足,体系的建构还很不完善,更缺少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因此,本研究论文通过文献分析、访谈和观察等方法,对有效教学行为的概念、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以及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和教师在实践中的行为转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澄清人们对教学行为的模糊认识,为广大教师在新课程中的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在本研究论文的视野里,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的生命活动方式,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教学行为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教学行为是联系教学系统中观念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纽带,可以改造教学观念,选择合适的物质条件,主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系统的核心部分。由于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可以依据一定的判断标准被划分成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所以人们总是以教学目标的达成效果来表达对教学的价值追求。因此有效教学行为的判断也应以
课程与教学目标为依据,有效教学行为应是对课程与教学目标有效的行为,无效教学行为则相反。本研究表明,有效教学行为在总体上表现出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功能多样性和有效的相对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超越了具体的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在现阶段的中国,由政府制定的新课程标准理应是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的代表。据此,现阶段有效的教学行为应是对新课程标准有效的教学行为。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有效教学行为应该体现出开放、解放、反思,支持以及公平的特征,符合世界教育大众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潮流。本研究的观察结果证明,中小学教师正在努力摆脱传统的影响,开始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衡量自身教学行为以及整体教学的有效性,追求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行为逐渐丰富,并向开放性、目标的整体性方向发展,这些变化标示着教师的教学理念正在发生变化。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向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教学秩序管理和教学时间管理都面临着挑战,学生的两级分化严重,教学行为的个体适应性不足,教学行为的使用比较刻板,教学行为选择具有随意性,更缺乏理性的引导。目前,我国 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于全面推进阶段,教师新的教学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确 立,旧的行为模式也很难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变革,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我们应将问 题作为新课程改革深化的契机。
导言7-10
一 有效教学行为的概念10-25(一)什么是行为10-11(二)教学行为的概念11-16(三)教学行为系统的多重分类16-22(四)什么是有效教学行为22-25 二 有效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25-32(一)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时代性25-26(二)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文化性26-27(三)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情境性27-28(四)有效教学行为具有整体性28-29(五)有效教学行为的功能具有多样性29-31(六)有效教学行为总是相对有效的教学行为31-32 三 新基础教育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理性分析32-46(一)判断现代中国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标准32-38(二)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38-46 四 新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指导下有效教学行为的实证考察46-76 (一)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学行为的转向46-56(二)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具体教学行为有效性特征的分析56-71 (三)课堂观察中发现的问题71-76 总结76-78
15.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体育兴趣教学 篇十五
一、体育教学与兴趣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否对体育有兴趣,必定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因为学习是一种行为动机,不管什么人,凡是能使他感兴趣的事,他都会想方设法地了解,这是一种不需要外界压力而产生的自觉行动。比如对体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运动欲望,渴求掌握更多的体育技术和技能,不仅使自己个性和意识在活动中表现出来,而且很乐意在运动中实现自己的才华和运动能力。除此以外,更为突出的是上课全神贯注地听讲,认真刻苦地钻研技术,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形成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积极态度。学生处在这种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才能调动起积极的心理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反之,一个对体育毫无兴趣的学生,则表现为另一种态度:无论是什么项目都无法引起兴趣,始终是一种冷漠的态度,更谈不上专心听课、认真思考、积极锻炼。在这种被动的状态学习,动力定型就很迟缓。因此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学生的积极主动配合,单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可能的。因为兴趣是事业成就的基础,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发明家无一不对自己的事业充满强烈的兴趣。兴趣是激励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也是获得成功的巨大的推动力,所以学习兴趣程度的深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兴趣培养
1.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身价值。
新课程标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完全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中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自己。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授课,可以消除体育课的枯燥乏味,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更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此,我确定了激发引导兴趣—学习运动技能—体验成功乐趣—形成体育价值观这一知识与技能全方位融合的心理教学过程。当学生有了参与热情后就转入正常的课堂教学,从动作由易到难的示范模仿,到学生整体自主地接受,结合富有亲切感的生活情景类游戏和比赛性练习,使学生情绪更加高涨,创造性思维得以发挥。例如:学习复杂或较难动作时,我有意识地利用动画或多媒体进行启发性辅助教学,用音乐渲染、动作表演附加语言描述情境的方式增加动作的直观性,使动作简单化,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对跑类内容我采用定时跑、定量跑、定时定量跑相结合或走跑等形式,或采用迎面接力跑、十字传递、追逐跑比赛,抑或结合一些奔跑类小游戏(蛇形跑、交替跑等),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自觉地在比赛中边动边学边领悟要点。当学生的运动技能达到了预定水平后,再开展各种形式的深化和放松练习,用4—5分钟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交流,互相纠错和总结,共同体验和感受运动带来的成功与失败、身体疲劳与心理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考虑性别、体型和认知等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在不同的练习阶段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平等对话的互动过程。对学生来说,营造友好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改变他们紧张压抑的情绪,容易高度集中注意力,树立起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如果课堂上师生关系平等、情感交流信息畅通,就容易产生共鸣效应,在这种松而不懈的气氛中,学生情绪高昂并乐于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观察示范,积极主动练习,技术要领掌握效果较佳,动作准确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很高。相反,学生通常会紧张拘谨,注意力分散,不愿意接受教师的示范指导,甚至不能充分发挥自我表现能力动地参与练习,也就谈不上课堂效果。要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课前及时调整好情绪,课上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课中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要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仪表、行为;要善于根据个体差异因势利导,开展多层次教学,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师生之间做到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的情感交流,就可以使学生在情感的碰撞中不断掀起教学高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优化体育器材设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环境、场地、器材、教学手法安排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外部环境的变化、新鲜事物的刺激常常会使学生乐此不疲,意犹未尽。因此,课上充分合理利用场地、器材,选配适当的音乐或舞蹈,运用无意注意的心理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也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点。只有教师不断地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提供不同的运动项目,同时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和技术水平,探索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吸引学生在体验性活动中不断提升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提高体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体育兴趣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课堂,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可以在教学形式上采用集体参与竞争的方式,如成立校运动队、或者举办中小型运动会,都能更直观、更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体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起到直接的、显著的作用。
总之,实行兴趣教学,教师根据新的《课程标准》选择学生喜欢的学习内容,以及给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使他们自主地学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充分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都得到增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16.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设计 篇十六
1 把握标准,吃透教材和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因此,在课时对学习目标的制定和把握上,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观念,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框,注重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同时,在学习目标的阐述上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检测性。如“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的教学目标可阐述如下。知识目标:了解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知道光合作用离不开光;说出光合作用的“加工厂”是叶绿体;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能力目标:学会有关光合作用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通过探究实验,分析、推导、归纳出光合作用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了解科技对人类的贡献。这样把目标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现行生物学教材(如苏科版)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基础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的资源,力图呈现丰富多彩的感知材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形式把教材内容情境化,将静态知识动态化。
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去备课。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备课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① 学生是否已经具备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 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和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
2 教学过程设计的四环节是落实目标的关键
2.1 创设情境
教授新课时,教师若单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去备课,往往会根据上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然后讲授本节内容。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问题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因此情境的创设就要设计为以学习目标为依托,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既能为本节课目标服务,又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从生物学与生活或与社会的结合点入手,还可利用生物学实验或从新旧知识间的矛盾入手。例如在学习“病毒”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先投影各种美丽的郁金香花图片,然后给学生讲杂色郁金香的故事:在16世纪早期,荷兰流行“郁金香热”。商贾富豪们把那些稀有的杂色郁金香视为珍宝,争相收购。一颗上好的杂色郁金香鳞茎,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间房子同价,相当于一个砌砖工人15年的工资。据说有一位花农,因把自己的毯子给郁金香取暖,竟被活活冻死了。1637年荷兰政府公布禁止投机式的买卖郁金香,一时间,许多暴发户的财产如泡沫般消失,数千人因而破产。直至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证实,那美得耀眼、美得令荷兰人倾家荡产的杂色花纹,竟是被郁金香杂色病病毒感染的结果。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所学习的内容,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活动。
2.2 设置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是开启学生思维的源泉。教师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形式的问题。首先要设计试探性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和原有的经验结合,利于知识的建构。其次要设计过渡性性问题,能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使学生的思维有连续性,不致造成思维的混乱。再次要设置总结性的问题,不仅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的得出过程,培养学生的分类思想和归纳能力。最后要设置发散性问题,使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在原认知的基础上得以拓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提出问题的梯度则是使学生的思维由无疑到质疑,达到学生思维的最优化。如教“叶的蒸腾作用”一课时,学生通过“植物蒸腾作用”的实验观察,发现罩植物的塑料袋内有很多小水珠,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塑料袋内的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进一步提问:如果这些水蒸气是从植物体里出来的,那么植物体应有什么样的构造,才往外跑“气”?学生自然会想象出植物体表面应有水蒸气跑出的孔,这些孔一定很小,是肉眼看不见的。引导学生相互讨论质疑:叶片上是否有水分散失的“门户”?指导学生制作和观察叶的临时切片和表皮的临时装片。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提问:植物蒸腾失水的主要器官的什么?这与它的什么结构有关?通过观察,有些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为什么上下表皮的气孔数目不一样多?联系生活实际,为什么移栽植物时需要剪掉大量的枝叶?森林附近经常下雨是怎么回事?同学们经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去发现问题,然后由学生进行分析总结,把问题进行分类,就能对蒸腾作用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2.3 合作探究
新课程标准以现代教学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提出了新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其中“科学探究”是最主要的目标和方式,它和“知识与技能”目标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探究是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可以说是各种方式的整合,而不是一种方式单调的进行。因此,在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同时,不能排斥“接受式”教学,教师首先要判断本节内容是陈述性知识,还是程序性知识,可以探究、应该探究的程序性知识坚持用“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适宜采用接受式教学方式的陈述性知识,仍可采用接受式教学。不论采取哪些方式,都要考虑为落实目标学生应有哪些活动?怎样组织这些活动?例如:在“血液”这一课题的教学设计中,在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我认为关于“血液”,学生已有一些知识和生活常识,同时学生对血液的问题又很感兴趣,有关血液的知识的资料又很多,所以我决定采用“自主学习”,具体做法:① 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鼓励每个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血液的各种资料,提出自己想了解的血液问题;② 始终围绕血液与生命的关系,充分联系实际,创设有关出血、验血等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分析收集资料、相互交流中自主学习,了解血液的成份及主要功能,并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生物学素养,使学生更加关注血液,关爱自己、他人;③ 把学生收集的有价值的资料进行共享,这样不仅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相互学习更具可能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④ 学生提出的有关血液的其他问题,鼓励学生课后探索。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使课堂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并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2.4 反思评价
教学中,反思评价是最容易忽视的环节,缺少此环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评估、质疑及创新能力。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反思:试说的答案是否清楚,用词是否恰当,是否存在有规律性的东西等等。例如:在学习“叶的蒸腾作用”一节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叶片表面有气孔,所以叶片有蒸腾作用,这时有学生提出质疑:是不是只有叶片有蒸腾作用呢?其他学生马上提出各种猜想:有人认为叶柄有蒸腾作用,有人认为茎有蒸腾作用,也有人认为根有蒸腾作用,学生经过讨论,首先排除了根有蒸腾作用的可能性。然而各自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探究,得出叶柄、植物的幼茎表面也有气孔,也能进行蒸腾作用,但叶片表面气孔较多,所以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这种探究后的反思、评价,激发了学生成功的体验,同时激发了学生踊跃参与问题讨论和敢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08-10
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浅谈06-14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探究06-27
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08-24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探08-28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课题开题报告11-01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07-24
新课程教学理念学习体会08-25
本节阅读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07-07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