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共15篇)(共15篇)
1.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 篇一
第五单元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5课 钢铁长城
知识点1 陆、海、空军的建设
陆军:新中国成立后,由单一兵种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此后相继建立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行制造的核潜艇。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部队等多兵种组成。,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空军: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参加抗美援朝。飞机由从国外购买到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改革开放后,空军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士。
知识点2 导弹部队的发展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它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主要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目前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该部队更名为火箭军。
知识点3 新时代强军之路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古田召开,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战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军队改革取得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和禁运。
内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印度、缅甸两国总理积极倡导。
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知识点2 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目的:新中国积极发展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召开: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中国贡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知识点1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联合国将其排斥在外。
标志: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意义: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知识点2 中美、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此后,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知识点3 全方位外交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中国广泛参与多边经济、社会领域的活动,在环境、粮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 篇二
一、重点分析,解决知识掌握中的薄弱环节
重大事件、制度类的知识点,总是包含着产生的背景和条件、具体的作用和影响、以后的发展和变化等方面,只有对这些方面作全面的掌握,才能称之为完整。学生在复习中一般对某些方面掌握较好,但限于知识和理论水平,往往又存在薄弱环节,甚至忽略了某些方面。因此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掌握情况的前提下,在全面、系统讲授的基础上,对知识点作某些方面的重点分析,是学生对知识深刻理解和完整掌握的关键。例如:中古史上的“士族制度”,学生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它的兴衰过程和士族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的特殊权益。但比较容易忽略“士族”的定义,不能深刻、全面地分析它的衰亡原因。教师指导复习时,应该侧重强调“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地主阶级中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殊权益和一个阶层”这一定义。再指出由于其本身的腐朽性,导致士族逐渐成为一群社会寄生虫,是其衰败的根本原因。庶族地主在政治上的兴起和对士族的不断打击;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发展;隋唐农民起义的直接打击,是这一制度衰落的具体原因。这样的重点分析,既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原有知识,避免简单重复,又结合了实际情况对知识进行强化和提高。类同的还有“闭关锁国”“科举制度”。
二、同类排比,培养深层次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前提,是学生必须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提炼出观点。而大量有效信息的产生,正确观念的形成,总是建立在对一系列同类知识点的综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因此,在复习指导中必须引用同类知识进行多层次排比的方法,从中揭示其共同特性或各自特点,最终证明观念或形成观点。例如:把英、法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过程中,对土地问题的处置措施综合在一起对比分析,从四个层次上进行排比,即没收土地的来源;英国是皇室的土地;法国还包括教会和逃亡贵族的土地。得到土地的对象:英国绝大部分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法国是明令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卖给农民。对元主荒地、公用土地的处置:英国一方面残酷镇压“掘地派运动”,另一方面资产阶级新贵族继续进行大规模圈地;法国是无条件归还农民。对封建义务的态度:英国只是废除地主对国王的义务,农民仍须向地主交纳地租;法国是无条件废除一切封建义务,烧毁一切封建地契和文据。通过这样的排比,学生能从土地问题这个侧面着手,很自然地证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同时代革命中最彻底、最伟大的革命这一历史观点。接着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接受和理解以下三个历史观点,即:(1)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和局限性,不可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2资产阶级革命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3)资产阶级民主派是资产阶级中最革命最激进的派别。有了这三种认识,就基本上把握了其他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局限性的分析方法和原则,也为以后区别无产阶级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特性打下了基础。注重分析角度,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能力。学生分析能力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从理解、掌握到自觉地引用分析方法去认识历史现象的过程。而分析总是从一定的角度出发的,即便是“历史定论”,也是建立在大量不同角度的分析基础之上的。高考中出现的“小切口,深分析”的回答题,实质上就是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此复习指导中必须重视对知识点分析角度的处理,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一种方法是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现成的结论,而对知识点不角度的展开分析:如“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从几个角度分析和平解决的好处:(1)从民族利益角度出发,能团结全民族的力量,共同抵御外侮,维护民族独立。(2)从中共方面出发,符合中共政策,促成统一战线建立,结束长时间的内战。(3)从国民党方面来讲,促成了国民党营垒的进一步分化,粉碎了国民党亲日派扩大内战的阴谋。(4)从人民的愿望角度分析,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抗日的信心和决心。通过这四个角度的分析,学生一方面仿佛置身于历史事件之中,深刻理解了和平解决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另一方面也向学生示范了如何引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另一种方法是综合教材对知识点不同角度的分析,提高分析层次,培养学生历史地、唯物地、辩证地分析问题,最终全面、完整地认识历史。如近代的“洋务运动”,如何全面评价其历史作用往往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可以综合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从目的来看,主要是增强清政府镇压革命的实力,也抵御外国侵略一面,终极目的是为维护清政府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2)从倾向性看,要求改变祖宗之法,反对盲目排外,主要学习西方科技与顽固守旧派完全不同,但在保卫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这一根本点又是一致的,因此后期同顽固派勾结起来,共同攻击维新派。(3)从客观后果来看,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御作用,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发展了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等。
通过以上的分析,使学生能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去全面认识洋务运动及洋务派,避免全盘肯定或否定的片面认识。
三、典型综合,深刻理解历史定论,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
历史上的特定论点,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总结,是建立在对大量历史材料的综合、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复习指导中,对历史定论的处理,只能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已有的相关知识点来证明它,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它,并且教师的归纳、综合指导要有一定的深度,引用的知识点要有典型性,要注重方法的指导,避免知识的简单罗列。如:“无产阶级革命要取得胜利,必须要有一个成熟的、正确执行马克思主义路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这一历史定论。学生要理解或证明它,往往有满脑子材料,就是理不出头绪。教师的指导就应该侧重于说明的层次,即以巴黎公社的失败、战后意大利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失败是缺少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一类教训的材料,说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以战后德国、匈牙利无产阶级建立苏维埃共和国斗争的失败、中共在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的挫折为另一类教训材料,说明虽然有无产阶级政党,但因其不成熟,还是不能取得斗争胜利;以十月革命的胜利,遵义会议后中共趋于成熟、最终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为典型材料,来说明一个成熟的、正确执行马列主义路线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通过以上三层的归纳、综合,学生就能理解这个定论的正确性和严密性。
四、深度追述、广度补叙,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层次
学生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材,而教材受到章节编排或取材角度的限制,不可能对知识点的各方面都作详尽的阐述。因此,学生很容易对某些知识点的联系与发展忽视,甚至把相关知识点看成是独立的,这样既不能掌握历史的整体性,也不能真正掌握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低层次上,影响了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对某些知识点,在深度广度上作尽可能的追述和补叙,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知识层次。
3.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 篇三
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阶段特征、重要历史要领三个层次。基本线索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经线”,把握了基本线索,就能贯通来龙去脉,明确趋势归宿,提示变化规律。各个发展埋藏的分阶段特征,是历史知识的“纬线”。同一时期的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阶段特征则揭示了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起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的作用。重要的历史要领是对历史纵横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本质的反映,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历史思维的细胞。
怎样建立起知识的整体结构?在此,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为例给予说明。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对重要的历史要领全方位的理解和记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的条件看:明、清是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列强侵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受外商刺激的一些中国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起到了诱导作用。在上述四个条件中,第一项是历史原因,后三项分别从劳动力、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具体原因。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看:(1)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3)标志——方举赞的发昌机器厂。从作用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工人阶级的队伍壮大了。第二步就是将重点知识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剖析与该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横向联系中对其进行再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经济上看,其作用是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政治上看,其作用是使中国社会的阶段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民主革命造就了新的领导力量;从思想上看,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步就是将重点知识放在历史进程中,在纵向联系中进行再认识。首先应梳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十九世纪末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后来在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后期艰难发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资本的压迫、日本的殖民统治、美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在三大改造中,通过各种形式将国家资本主义最终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然后比较民族资本主义在各个阶段的异同,经过比较,概括出其共同点:(1)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代表先进,生产方式。(2)所处的客观条件: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3)发展状况: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规模小,发展畸形。(4)经济趋势:惨淡经营,日益萎缩。最后还可以将特点(1)、(2)归纳引申得出: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始终是主要方面。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进行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将特点(3)、(4)归纳推论还可以提出下列认识:由于中国民族工业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加之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一面,因而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准备。
4.八下知识点总结 篇四
1.名词:
(1)可数名词:表示人、物或事物的名称,如:student,apple,book等。
(2)不可数名词:表示一段时间、量度、重量、速度等,如:time,information,oil等。
(3)复合名词:由两个或更多的单词组成,如:father-son,headmaster,中外合作。
(4)抽象名词:表示动作、状态或抽象概念,如:work,art,history等。
2.冠词:
(1)不定冠词:a/an,一个,表示泛指,相当于one。
(2)定冠词:the,这个,表示特指,相当于this/that。
3.形容词:
(1)原级:表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hot,sour,big等。
(2)比较级:表示事物的程度,如:hotter,softer,bigger等。
(3)最高级:表示事物的最高程度,如:hottest,softest,biggest等。
4.副词:
(1)原级:表示事物的程度,如:slowly,hardly,early等。
(2)比较级:表示事物的程度,如:slower,softer,heavier等。
(3)最高级:表示事物的最高程度,如:slowest,softest,heaviest等。
5.介词:
(1)表示时间、地点、方向、范围等,如:at,in,on,by,for,about,of,up,down,over,off等。
(2)短语介词,如:infrontof,bytheway,becauseof,inthemiddleof等。
6.连词:
(1)并列连词,如:and,or,but,so等。
(2)从属连词,如:if,because,though,when,where等。
7.动词:
(1)不及物动词:不跟宾语的动词,如:work,walk,happen等。
(2)及物动词:跟宾语的动词,如:play,eat,study等。
(3)短语动词:由一个及物动词和一个其他词组成的动词短语,如:gotoschool,workhard等。
8.情态动词:
(1)表示语气的情态动词,如:can,could,may,might,will,would等。
(2)表示语气的助动词,如:do,does,did,has,have等。
(3)表示语气的形式,如:dare,need,藕等。
9.感叹词:
表示强烈感情的词,如:oh,myGod,wow,noway等。
10.词类转换:
(1)名词的复数形式,如:boys,movies,tomatoes等。
(2)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如:standing,coming,opening等。
(3)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如:bigger,sofa-sofa,themostbeautiful等。
11.句子成分:
(1)主语:句子中的主要成分,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如:I,You,He等。
(2)谓语:表示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如:am,is,are,eat,play等。
(3)宾语:句子中的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如:Iloveyou,Heworkshard等。
(4)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该名词或代词的特征或属性,如:abeautifulgirl,a
beautifulgirl,girl-beautiful等。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表示程度、时间、地点、方式等,如:alittle,very,veryslowly等。
12.句子类型:
(1)陈述句:表示陈述语气,如:Heisagoodstudent。
(2)疑问句:表示疑问语气,如:Areyouastudent?
(3)祈使句:表示请求、命令、建议等语气,如:Pleasegotoschool。
(4)感叹句:表示感叹语气,如:Whatabeautifulgirlsheis!
第十二章Units7-12复习要点
5.八下知识点 篇五
__公民是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__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平等地适用于全体公民,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__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平等权、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宗教信仰自由权、人身自由权等。
__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依法服兵役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义务。
2.宪法:
__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__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__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不仅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和公民具有约束力,而且对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法律具有约束力。
3.选举权:
__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是公民选择代表管理国家的权力。
__选举权的行使有法定原则、普遍原则、平等原则和直接原则等基本原则。
__选举权的实现有多种形式,包括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国家机关领导和公务人员的选举等。
4.依法治国:
__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
__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根本方法是依法办事。
__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权利和义务:
__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__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
__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而义务的履行也有助于权利的实现。
6.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
__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把二者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__在行使公民权利时,个人利益不得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__在维护国家利益时,个人利益要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7.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__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__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各民族的高度平等、团结、互助,就不可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__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各民族的高度平等、团结、互助,就不可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__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平等团结互助,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6.八下物理知识点 篇六
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2.电量单位:库仑(C)
3.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其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过的物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5.两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6.电路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
7.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8.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
9.电源: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单位:伏特(V)
10.有电压和电路两端才有电流。
11.电路图与实物连接的关系:电路图是实物的简化画,是实物的理论表示。实物的连接要注意电流方向。
12.电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3.电池: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14.电流表的使用:
a.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b.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
c.不能超量程使用;
d.电流表不允许直接接在电源两端。
15.电压的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16.电压的单位:伏特(V)、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17.调节灯泡亮度的电位器实际上就是滑动变阻器。
18.滑动变阻器:
a.原理: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b.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c.电阻丝的材料:电阻率大、熔点低的材料。
d.接法:串联。
19.电阻的单位:欧姆(Ω)、千欧(kΩ)、兆欧(MΩ)。
20.电阻的正确表示方法:R=UI。
21.滑动变阻器连接方法:串联。
22.欧姆定律:公式:I=U/R;内容:同一电阻(导线)两端电压变化时,通过的电流跟着改变;电压与电流的比值不变。
23.电功:表示电流所做的功。
24.电功的单位:焦耳(J)、千瓦时(kW·h)。1kW·h=3.6×106J
25.测量电功的仪表是电能表。
26.电功率(P):表示电流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
27.电功率(P):单位有瓦(W)、千瓦(kW)
28.公式:P=UI。
29.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30.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31.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32.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33.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
34.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叫额定功率。
35.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
36.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功率叫实际功率。
37.家庭电路电压:220V
38.某段导体的电阻是5Ω,表示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为110V时,通过的电流为2A。
39.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40.额定电流(I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流。
41.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42.电热器: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的设备。
43.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44.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7.知识产权历史上的今天 篇七
2002年8月2日, 依据新修订的《著作权法》, 国务院发布新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标志着我国著作权法律制度已经与国际全面接轨。
2002年8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
2002年8月3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更加明确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
1904年8月4日《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1904年8月4日 (光绪三十六年六月二十三日) , 经光绪帝批准, 清政府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商标的专门法律。
2002年8月4日《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2002年8月4日, 出台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同年12月出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取消了原有的新药保护制度, 改为至多5年的新药监测期, 同时加强了药品注册中对专利药品的保护。
1998年8月6日, 《关于发挥行业协会在著名商标认定工作中的作用的意见》
1998年8月6日, 上海市发布的《关于发挥行业协会在著名商标认定工作中的作用的意见》实际上是一种行政机关的授权委托, 正式把上海市著名商标的认定权部分交给行业组织来行使。
1994年8月9日, 中国成为《商标注册用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的成员国
1994年8月9日, 中国成为《商标注册用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的成员国。
1995年8月10日, 《关于对外贸易中商标管理的规定》
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共同制定了《关于对外贸易中商标管理的规定》, 该规定于1995年8月10日起执行。
1950年8月11日, 国务院通过《关于奖励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决定》和《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
1950年8月11日, 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奖励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决定》和《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权暂行条例》, 这是建国后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个鼓励发明创造的《决定》和第一个保护知识产权的《条例》。
1996年8月14日《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
在1996年8月14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 使驰名商标几近空白的法律保护终于得以发展。
2000年8月15日《关于审理因域名注册、使用而引起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若干指导意见》
8.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 篇八
一、结合课程特性,突出教学设计,让学生明确知识点的重要地位
上述课标在初中历史课程性质描述中,阐释了初中历史课程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等四大特性。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拓展国际视野”(思想性),“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文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综合性)等,这些教学目标因体现历史课程的四大特性而显得相当重要。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可以根据如下对知识点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突出教学设计的理念。《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从列强侵华过程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从战争的危害性看,它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看,这场战争使得清王朝腐朽不堪的现象彻底暴露无遗,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这场战争既是危机也是转机,此后,一个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特点,其地位举足轻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清楚甲午中日战争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不忘国耻,并从中吸取教训,拓宽国际视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全面认识历史与社会,是非常必要的。例如:为引导学生明确本课承前启后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们可以用一个“读图明史”的环节来展示前面列强侵华战争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回忆这是反映哪一次侵华战争的图片,图片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最后教师总结道:这些图片构成了近代列强侵华的主线,它的恶果就是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一步步加深,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但在危机面前中国人民并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进行了一次次坚苦卓绝的抗击!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自然就会让学生明白了本课承前启后的特点了。
二、理解知识点的功能价值,让学生明确三维目标
《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主要知识点是黄海大战和《马关条约》的签订。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英雄事迹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学生学习本课的重点,这两个知识点蕴涵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拓宽视野”和“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等丰富的功能价值。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在《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应层层加以落实。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1.通过提前发学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史实
例如: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黄海大战、威海卫溃败和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等,掌握《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教材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
2.在实现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例如:针对本课战役繁多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动画演示战争经过,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对于黄海大战这场当时世界上激烈的海战,可以通过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片断,生动再现这一悲壮的历史场景,也可以让学生讲述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关于《马关条约》的影响这一重点知识,可以运用比较法、提问法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时我先将《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的内容一一作比较,然后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探讨:①割三地给日本,会对中国的军事和经济产生什么影响?②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到九千万两,这两亿两白银怎么还?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会产生怎样的不良后果?④增辟的通商口岸都在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列强究竟有什么企图?通过以上探究学习,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地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了。通过以上环节的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对比、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创设历史情境,层层设疑,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本课学习的较高层次的要求,本课的知识点特别有利于引导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因此,把握好该知识点的功能价值,帮助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感受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并认识到清朝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要为学生确定的主要目标所在。教学过程中,当我播放《甲午风云》的视频剪辑,学生看到在弹尽之时,邓世昌毅然驾着烈火之舰决死相拼,水柱如林的海面上传出他的吼声“我等从军卫国,即使死,也要撞沉吉野!”这一惊心动魄的悲壮场景时,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一股莫名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实现了精神的升华。紧接着抛出设问:虽然中国爱国官兵誓死抗争,但中国最终还是战败了,清政府缘何会失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1874年,天皇诏令:从即日起,天皇开始撙节内宫开支……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场,只要海军。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帑银,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作造舰。
材料二光绪大婚庆典(1889年),耗费银子500万两。为迎接慈禧六十大寿(1894年),修建颐和园,挪用海军经费,耗资三千万两白银。
材料三日本……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
通过对这三则材料的对比分析,清王朝的腐朽不堪与日本的励精图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这场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王朝自身腐朽的封建统治这样的结论。
最后,我在《夜深沉》的乐曲声中出示丘逢甲像及其诗歌《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从战争的失败中我们得到了什么教训?这对我们今天维护国家安全和加强国防建设有何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等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以史为鉴,这就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这样充分利用多媒体和文字资料,通过“看—说—议”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以充分发挥能力的学习空间,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课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都一一实现。
三、理清课程关联结构,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主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与之相关联的事件主要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理清课程的这些关联结构,并挖掘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感,树立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理想。
由日本发动的这次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华民族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是本课知识点的内涵。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显示出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在亚洲国家的扩张是其国家利益使然,导致日本一直以来与周边邻国之间存在固有的领土争端等矛盾,这就不难理解日本为什么会搞出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我在教学设计中,抛出“钓鱼岛国有化”,为振兴中华,展望未来,21世纪的中日关系应如何才能健康发展等相关问题,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把学习历史和社会热点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这本身也体现了知识点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
诚然,知识点内涵与外延挖掘的深度,会影响学生历史学习的课业负担。但教师对知识点的内涵挖掘,对知识要点的讲解,采取提升历史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仅从史学角度理解知识点,没有从社会、人生、课程的视野,任何仅有知识点的历史教学都难以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2],因此,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等方面,整体理解知识点的地位和功能,是提升历史教育效度的关键。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2052c00cc175527072208fa.html.
[2]徐赐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教学实施建议[J].中学历史教学,2013(4-5).
9.八下政治知识点归纳 篇九
一、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
*
二、我国现阶段人民范围: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人民,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
三、什么是公民权利:指的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
四、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五、公民和人民的区别:
(1)政治法律上: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公民是法律的概念;
(2)范围: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具有我国国籍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六、我国的权利保障体系: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系。
八、如何正确行使权力:
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
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第二课
一、权利与义务有什么关系: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二、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时必须要履行义务:
1.权利与义务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履行义务是享受权利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需要;
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 3.自觉履行这些义务,也是爱国的重要表现。
*
三、我国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纳税;等等。
五、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及意义: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广大的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履行道德义务,既利于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又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六、如何忠实履行义务:
1.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2.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3.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第三课
一、人身权利的重要性内容:人身权利是我们最基本最主要的人身权利,公民的人身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二、人身自由权利的(含义,重要性,法律保护):人身自由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人身自由是我们参加各种活动,充分享受其他各种权利的基本保障。法律赋予我们自由权,类似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等限制或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行为,都为法律所禁止。
三、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
1.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首要的人身权利;
2.生命和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
3.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
四、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五、怎样积极行使生命健康权: 1.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 2.在患病时及时医治;
3.当自身生命健康受到他人非法侵害时,有权依法自卫和请求法律保护; 4.使自己处于安全环境,免受他人侵害; 5.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
第四课
一、什么是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什么内容:
1.任何人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尊重的权利,这种权利就是人格尊严权,这种权利表现为自尊和他尊两个方面;
2.人格尊严权具体体现为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三、良好的名誉对个人的作用:客观公正的社会评价可以使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有良好名誉者不仅可以获得社会的更多尊重,还可以获得经济利益。
四、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
1.名誉权是人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2.名誉权主要体现为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五、侵犯公民名誉权的行为:公然谩骂他人,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挖苦他人,往他人身上泼脏物等,都属于侮辱行为;无中生有,捏造事实中伤他人等行为,是诽谤行为。*
六、什么是肖像: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现象再现。
七、什么是公民的肖像权: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的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八、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1.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 2.恶意毁坏、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 3.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
九、什么是姓名: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十、什么是姓名权: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十一、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行为: 1.。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 2.盗用、冒用他人姓名。
补充:如何维护肖像权: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的责任,必要时可以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第五课
一、什么是隐私,包括哪些内容: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与公众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
*
二、隐私有什么重要性:拥有隐私这样才能自由的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获得内心世界的安全感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尊严。
三、什么是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四、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有何重要性:隐私权维护了个人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安定。
五、隐私权的内容:
1.私人生活的安宁权,2.个人信息保密权,3.私人通信秘密权,4.个人隐私支配权
六、如何尊重和维护隐私权:(a)尊重:
(1)要树立隐私意识;
(2)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b)维护:
(1)当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用与侵权人协商、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若因此造成较大的痛苦,还有权要求精神损失赔偿;(2)尊重他人隐私的同时,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
第六课
*
一、什么是教育:教育,是指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重要作用:(a)个人:
1.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 2.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
3.使人摆脱愚昧,增长才干,享受现代文明;(b)国家:
1.提高劳动者素质; 2.提高国家文明程度;
3.增强综合国力,促进社会进步。
三、什么是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四、什么是义务教育,它有何特征:
1.所谓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
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益性、统一性。
五、如何采取各种合法的方式维护受教育权:当我们的受教育权被他人剥夺或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采用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予以维护。
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三项内容: 1.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2.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有三项:其一,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其二,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其三,认真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3.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第七课
一、什么是公民的合法财产:根据法律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二、什么是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三、法律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作用(意义)(重要性):
1.公民个人所有的合法财产,是实现公民其他权利的物质基础;
2.对于维护公民的正常生活,激励其积累财富、创造财富,既有重要意义。*
四、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方式:
1.我国的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了重要武器; 2.我国的刑事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锐利武器。
五、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护:(a)1.确认财产所有权归属; 2.请求返还原物; 3.要求赔偿损失。
(b)1.行政违法,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依法撤销裁决,或给予行政赔偿,以维护自己的财产所有权。
*
六、什么是遗产、遗产具体的条件: 1.被继承人的合法财产叫做遗产;
2.遗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其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其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
*
七、什么是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法律上将遗留财产的死者成为被继承人,法律上将依法继承死者遗产的人,称为继承人,继承权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八、继承人的范围、继承人的顺序:
1.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2.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或第一顺序继承人放弃继承权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九、继承权的实现方式:
1.继承方式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
2.法定继承,是指既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又由法律直接规定遗产份额分配原则的继承方式;
3.遗嘱继承是指继承人按照被继承人所立遗嘱,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方式。
十一、当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怎样做:
1.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2.当我们的财产继承权受到侵犯时,不要忍气吞声,要增强维权意识,要学会领先社会力量,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
十二、什么是智力成果:主要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十三、什么是智力成果权:智力成果权,也称知识产权,通常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十四、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权、荣誉权不受侵犯。(观点)
十五、如何保护智力成果权:
1.当自己的智力成果权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还要积极参与社会对智力成果的保护,尊重他人的脑力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
第八课
一、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一方面,要求执法部门加大打击力度,制裁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
二、什么是消费,消费者:消费既包括物质方面的消费,也包括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消费。当我们购买商品或享用服务时,我们便成了消费者。
三、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哪些重要性:保护消费者权益,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四、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
1.消费者应享有安全权,人身、财产安全,是公民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条件; 2.消费者应享有知情权,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 3.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权,4.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权,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5.《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 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教育权、人格尊严与民族风俗习惯获得尊重权、监督权 等九项权利。
五、消费者要履行相应的义务:维护市场秩序,做有修养、守秩序、道德高尚的“上帝”。
六、如何练就一双“慧眼”:
1.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2.需要我们自身的努力,需要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的知识;
3.充分运用自己的消费知识和法律知识,保持应有的警惕,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七、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怎样做:
1.在侵权行为发生后,我们则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消费者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途径是: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部门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补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地位:经营者出有利地位,消费者处于被动地位,不利的地位。
第九课
*
一、什么是公平:人们心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社会合作的每一个人承担他应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
二、公平有何重要性:
1.公平能够使人们稳定、持久地进行合作,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降低,导致彼此关系恶化,合作难以为继,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长久治安;
2.有了公平,社会才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整个社会才能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共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三、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a)1.理智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不公平;
2.我们应增强权利意识,善于用合法的手段,求得问题的合理解决,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3.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
4.崇尚公平、主持公道,要求我们同破坏公平的行为作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b)1.承担自己应该做的,绝不能只享受利益而不付出。
第十课
一、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并举例:在社会进程中,凡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的行为;凡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行为。正义要求我们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尤其是要尊重人的生命权,公平的对待他人和自己。
二、正义有何重要性:
1.如果没有正义,善良就会被践踏,邪恶就会肆虐,整个社会就会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 2.正义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使人民得以生存和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3.正义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
三、为什么正义需要正义的制度来保证: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程序与规则不是为少数人利益而制定的,而是为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既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又要受到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如果没有制度和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四、如何自觉维护正义:1.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2.做有正义感的人。补充:怎样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1.如果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能够采用正当方式,奋起抗争;
2.如果看到非正义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能见义勇为、匡扶正义,及时对受害者给予声援和救助。
10.八下古诗词知识点 篇十
1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回首往事,抒发感慨)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用两个典故来表达回归之后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很达观)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主题: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遭弃置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14、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设想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果,借历史倾吐胸中的抑郁之气。)
(主题: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15、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比喻的方式形容当时的局势,从国事说到自身。)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出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表现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
16、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上:叙述作者的`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抒发作者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的情怀。)
17、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主题: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18、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主题: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的虚饰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19、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主题: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怀,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2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主题: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前十句咏雪,后八句写送别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主题: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2、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主题: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2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风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改离别凄婉,表达了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主题:诗中融入很深的离别之情,但所倾吐的却是慰藉之语。)
2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早春之景,刻画了如诗一样的早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议论:突出早春的可爱)
25、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双关,写出了对爱情的坚贞态度。)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6、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上:深秋月夜,词人独处)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下:贴切、形象地表达离愁)
27、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主题:表现作者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
11.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篇十一
目前,在历史教学中,不少老师还存在重传授轻方法的问题,学生跟着老师走,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针对这种情况,历史老师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地积累、比较、整合等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样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过程,是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在知识层次的重要学习方法。
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首先,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把知识点正确地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下面就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历史知识整理的方法问题:
第一,根据时间顺序进行记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例如:1921年中共成立,1923年中共三大,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6年北伐开始,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7月国共合作破裂,最后宁汉合流。这样按照时间顺序就把这一段的历史知识有效地掌握了。
第二,根据事件内容进行整理记忆。这种方法能够使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呈现出来。例如:抗日战争,从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1932年又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接着是1932年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然后1935年又制造了一连串的华北事变,再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正式爆发然后就是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展开了一系列的抗日活动,到1938年10月进入到相持阶段,1940年的百团大战还有1942年的國外战场的开辟,直到1945年8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完整呈现了全过程。
第三,对比记忆。这种方法能够使知识横向联系紧密。比如: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问题,汉朝时施行“推恩令”;到了唐朝地方上设置了“节度使”非但没加强中央集权反而削弱了中央的实力;到了宋朝军政财权全部收归中央使得权力空前加强;到了元朝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权力加强。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唐朝的措施不得力,所以印象非常深刻,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第四,等距离时间记忆法。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的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如:相距两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第五,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这样就会在快乐中记忆,效果良好。
历史知识就像我们学习的汉字,只有把它们串联起来才能形成鲜活的文章,才能表达一定的意境,否则怎么能激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呢!所以我们要掌握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让它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更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学会历史的智慧。对前人的失败和成功,我们不仅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更要让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和借鉴作用,让历史和现实统一。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薄见解,希望对学生的学习能有所帮助。不成熟的地方还希望各位同仁能提出宝贵意见,共同进步。
12.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 篇十二
1. 要经常翻阅当地历史文献
每一地区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 在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上, 不同的历史人物书写了鲜明的历史故事。作为历史教师, 除了需要学读这些历史小说、历史故事以及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等文学材料, 还需要经常翻阅当地历史档案、地方志, 甚至家谱、族谱等历史文献资料。其中, 县志就是最好的历史文献资料之一。研究县志, 会发现许多对历史教学有用的资料, 对于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用卡片、幻灯的形式进行整理, 当教学到有关内容时, 可以适当地插入, 这样学生听起来会感到十分亲切, 对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就易于理解与记忆了。
2. 了解历史文化的形式和载体
在各地, 蕴含着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材料其实有很多, 不仅包括庙会集市、宗教祭祀等民俗活动, 还包括民居、老街、木雕、砖雕、泥塑、织绣、服饰、桥梁、牌坊等生活景观。当然, 收集起来的乡土材料不能一概搬上课堂, 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整理,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否则会弄巧成拙, 适得其反。
3. 对本地名胜古迹、文物遗址要了如指掌
笔者所在的昭平是个美丽的小山城,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 曾有不少历史名人来过此地, 如“国父”孙中山、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倩予、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及原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钱兴等。这些真实具体的历史材料就曾经发生在学生熟悉的周围。又比如, 传说太平天国在金田起义向永安进发后, 曾经在昭平仙回打了一次伏击战。为了证实历史上确有其事, 我专程到了仙回乡, 还找到了当时的战场———鹿鸣村。我把自己考察访问得到的材料经过整理, 在教学太平天国相关历史时, 把这段乡土材料加了进去, 学生听起来就觉得很亲切。总之, 自己去实地考察, 或带学生去考察, 这样讲起课来就有声有色, 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学生考察后印象更深刻, 对家乡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使他们因“知之深”, 而“爱之切”。
4. 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组织历史课外兴趣小组, 在假日去开展社会调查, 进行实地考察等。平时, 也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去阅读地方史, 教他们如何去收集小件文物。像收集古币, 这是一项很有趣、知识性很强的活动, 教师可以给他们讲各朝代的货币特点, 及该朝代经济状况, 教他们如何去理解经济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比如, 我拿一枚西汉的五铢钱与王莽发行的大株钱作比较, 指出当年王莽的三次币制改革, 目的是要巩固其皇位, 但结果用大铢钱替代五铢钱, 非但没有缓和阶级矛盾, 反而因为货币更换频繁, 不利于流通, 而造成经济发展的紊乱, 最终导致他政治上的垮台。从一枚小小的古币, 可以让学生学到内容繁杂的历史事件, 同时可以丰富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13.人教版八下历史复习提纲有哪些 篇十三
1、五十年代
①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②周恩来在1953年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也促进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2、七十年代
⑤中美关系正常化
A.背景
敌对(孤立,封锁,包围)
B.原因
a.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b.国际形势变化
c.改善中美关系
C.经过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中国建交《中美建交公报》
D.意义
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⑦出现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3、改革开放后
⑧中国承办亚太经和组织会议
⑨“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关系
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1、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实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战略;
4、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5、支持各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援助;
14.八下政治1—5课知识清单 篇十四
审编:刘敏灵
【知识清单】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 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什么? 人民民主专政。(注意要与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区别开来。)
2.人民和公民的区别有哪些?(1)二者含义不同。
(2)二者性质不同。人民是区别于敌人的政治概念,与敌人相对。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国国籍的人。公民只与国籍有关。
(3)二者范围不同。在我国,公民既包括人民,又包括人民的敌人。不过,后者不能享有公民的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服兵役等光荣义务。
3.我国公民权利是如何得到保障的?(1)公民的权利,需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及他人的保障,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2)我国建立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立法保障和司法保障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①立法保障:就是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下来,运用国家强制力加以维护。②司法保障:是指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
★4.当公民的(某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如何维权? 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应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采取诉讼和非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非诉讼方式包括:自行与侵权人协商、和解;请求家长、老师的帮助;向有关媒体反映;向当地律师事务所咨询,获取法律援助;在网上发帖、发微博,听取网友的合理建议;等等。
(2)诉讼方式是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将此题作为维权问题的万能答案,以后答此类的题时参考此模板即可。】
第二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什么是公民权利?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1)公民权利指的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并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受国家保护,有物质保障。
(2)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是公民最主要、最根本的权利,所以称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
(补充:在我国,宪法是母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是子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
河南师大附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八年级下册)内部资料,谢绝外传 撰写:于德台
审编:刘敏灵
(3)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义务,是法律向公民提出的爱国的具体要求。自觉履行这些义务,是我们的天职,也是爱国的具体体现。
第二框:忠实履行义务
★如何忠实履行义务?
(1)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道德义务)(2)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定义务)(3)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法定义务)【注意:此题不能作为万能答案的模板】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一框: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1.公民人身权利的地位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地位:人身权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内容: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
2.人身自由权的含义、侵权表现和重要性分别是什么?
(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权的行为要知道,中招考试经常考,如搜身、绑架等。)
(1)含义:人身自由权是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公民的人身和意志完全由自己支配。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犯的权利。
(2)侵权表现:非法搜身、非法禁闭、非法拘禁等。
(3)重要性:人身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本保障。
★3.生命健康权的重要性(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的原因)生命健康权是公民参加一切社会活动、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根本、首要的人身权利;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不容他人侵犯;生命和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生命只有一次,一旦丧失,任何权利都失去了意义;等等。
★4.我国法律保护公民(或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公民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其他合法权益,促进公民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家庭的和谐、幸福;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等等。
★5.我国法律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给予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 人。
(2)未成年人由于年幼、能力欠缺和经验不足,生命健康较
称号,如奖状、奖杯、奖章、奖牌、荣誉证书河南师大附中思想品德校本教材(八年级下册)内部资料,谢绝外传 撰写:于德台
审编:刘敏灵
等。
★(2)侵权表现:①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和奖章; ②对获得荣誉的人进行讽刺、打击、挖苦等。
★4.当人格尊严权(或: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受到侵害时,我们如何维权?
我们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采用自行与侵权人协商,或请求司法保护等方式,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严重的可以要求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
【参考模板:诉讼和非诉讼】
【自学笔记】
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1.肖像权的含义及侵权表现。(注意区分人脸和肖像的区别)(1)含义:肖像是指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2)侵权表现: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故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肖像;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2.姓名权的含义和侵权表现
(1)含义:公民的姓名是区别于其他公民的称号或代号,包括正式姓名、曾用名、别名、笔名、艺名等。
★(2)侵权表现:干涉他人决定、使用、变更自己的姓名;冒用;盗用。(最常见的例子有强迫与自己重名者改名、冒名顶替另外一个人的名字为自己谋利等等。)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
1.什么是隐私和隐私权?
(1)隐私:指公民不愿公开的、不愿为人所知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纯个人私事。
(2)隐私权: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
★2.隐私的内容和隐私权的内容
(1)隐私:包括①私人信息,如个人收入、电话号码、身高体重、家庭住址、婚恋情况等;②个人私事:日常生活、社会交往等;③私人领域:日记、书包、住宅、抽屉、卧室等;④私人通信:电话通话、手机短信、个人信件、邮件等等。
(2)隐私权:包括私人生活安宁权、私人信息保密权、私人通信保密权。
15.像广告词一样凝练历史课堂知识点 篇十五
如何让学生愿意记?记得准?我思索着, 电视或报刊上的广告语能让人记住, 在于其语言简短、精练、直白、易懂, 读来上口, 易记易诵, 顺口、押韵、有力、生动、重复不断, 以出其不意的效果让人铭记于心。能不能在历史课堂也应用广告的效应呈现知识点, 引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不经意间轻而易举地记住并巩固当堂课的知识要点, 学生的记忆一定会经久不衰。下面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 以四川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为例, 谈谈自己的体会。
对当堂课的知识结构、主线进行全面准确, 简明扼要的归纳总结, 着力突出主题, 纲目分明, 同时区别容易模糊和混淆之处, 使学生理解难点, 掌握重点, 记忆深刻。
1 以顺口溜、歌谣凝练语言
顺口溜和歌谣因为其读来上口、押韵, 学生愿意读, 自然记忆容易又准确。比如《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 总结时用顺口溜呈现:“吐蕃原是藏族先, 松赞干布建政权。文成公主通婚去, 布达拉宫为她建。唐蕃和同为一家, 会盟碑立昭寺前。彝族白族住云南, 皮罗阁统一六诏。玄宗册封云南王, 大理三塔今还见。维吾尔族古回纥, 骨力裴罗封可汗。统一之下交往多, 民族友好万年长。”这样的语言, 学生读起来上口, 让学生多读之后熟悉本课的知识点, 由学生逐句指出各个知识点: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松赞干布统一了各部并与文成公主和亲, 唐蕃之间“和同为一家”, 双方正式会盟并建立会盟碑, 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六诏是彝白族的祖先, 居住在云南洱海一带, 南诏皮罗阁统一六诏, 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千寻塔, 仿效唐朝建筑式样, 至今仍矗立在洱海之滨;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一句“统一之下交往多, 民族友好万年长”, 道出了唐朝时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关系;突出“民族团结, 祖国统一”的主题, 隐含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方式——和亲、会盟、册封和经济文化交流;点明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都是唐玄宗。这样的歌谣, 既可以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强化, 使课堂效果及时反馈,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2 数字整理突出本课的主要知识点
有些课的内容, 知识的板块性比较强, 对相同板块的知识, 集中于一处归类整理, 对比记忆, 利用数字整理, 提炼要点, 归纳总结呈现本课的主要内容。比如《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复习时, 提炼出三个数字, 即是:三个民族政权——吐蕃、南诏和回纥;四个少数民族——藏族、彝族和白族、维吾尔族;四位人物——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皮罗阁、骨力裴罗;四种主要交往方式——和亲、会盟、册封和经济文化交流。这种数字呈现知识的方法, 既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学科兴趣, 在教学中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 加入时代元素, 贴近现实, 引入热点词汇或者焦点事件
当今网络发达,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 孩子关注的兴趣点多元化, 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如果在课堂中引入时代的元素, 将近段时间流行的热点词汇加进课堂, 学生会觉得流行离我们并不遥远, 原来流行可以和课堂接地气呀, 老师还会为学生不愿记忆而苦闷、担心吗?比如, 讲述“郑和下西洋”一目, 设计“招聘会”形式, 抛出招聘对象。一是招聘“物资总管”:出发前准备哪些物品?二是招聘“船队调度”:哪几种船只?如何调度?三是招聘“技术总监”:如何辨方向?如何定位?在竞聘三个岗位的理由陈述中, 说明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招聘物资总管, 旨在说明明朝国力强盛, 为郑和下西洋提供物资支持;招聘船队调度, 意在说明造船技术高超, 保证郑和的远航;招聘技术总监, 目的在于说明航海技术先进。学生与激烈的招聘会现场零距离接触, 引爆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点和兴奋点自然就提起来了, 理解这次远航的条件和成功的原因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4 浓缩知识点, 培养学生的艺术细胞
将课堂知识以对仗的诗句高度浓缩, 总结课堂的知识点, 诗句的对仗提趣易记, 学生在诗一样的意境和画面中轻松完成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比如《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一课, 将三个子目分别加一句诗话, 虎啸震东瀛——戚继光抗倭;舞剑逐荷夷——郑成功收复台湾;挥戈驱俄寇——雅克萨之战。从这些响亮有力的语句祖国中, 既表明了反侵略的对象, 又将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反侵略、捍卫祖国领土的斗争精神跃然纸上, 中国人民在抗击倭寇、收复台湾、保卫祖国东北边疆的战斗中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
5 运用图表凝练知识点
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浪花有着惊人的相似, 随着要求掌握的内容增多, 学生会在一些相似的知识点上出错弄混淆。课堂上将形式相似, 意义相近或相异的概念, 性质相近的或相同的或相似的历史事件 (包括制度, 思想等) , 以图表形式多角度地分析对比, 通过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凝练知识点, 以加强对新授知识和已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理解, 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譬如《唐朝的民族关系》, 鉴真与玄奘的对比《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清朝对台湾、西藏、北部和西北部的管理采取的方式和设置的管理机构等, 都可以设计表格的形式加以区分, 以求记忆准确, 勿张冠李戴。一般来讲, 可以事先将体现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表格展示给学生, 形式明快, 内容简洁, 一目了然,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对表格中的比较项目启发引导, 一一讲解、推进, 逐个完成表格内容, 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讲述结束后再利用表格巩固, 横向与纵向都进行对比。
除了用表格形式对比, 还可以利用“十”字“东西南北四至”方位与“米”字的“八至”方位,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地图意识和方位感等。
6 用知识网络结构凝练知识点
知识网络结构是将本课内容经过归纳、梳理、重组, 形成完整的、系统化的、富于逻辑结构的知识框架和脉络体系, 便于学生对本课知识点进行整体的、系统的把握, 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基本知识从几个要素方面记忆、理解、掌握。
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课堂语言浓缩, 教师一定得注意课堂反馈, 及时了解学生接受、掌握的情况。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 而不是“教”, 学生才是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经过训练之后, 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像写广告词一样凝练课堂的知识点, 教师及时评估, 激发学生来积极对自己的回答“瘦身”或者“强身”式的修正, 是落实语言表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历史八下的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八下历史复习专题总结08-16
八下历史复习提纲06-19
八下思品知识提纲09-02
八下地理总结06-15
八下地理教学工作总结11-06
《云南的歌会》八下08-05
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09-25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07-19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8-04
历史八年级知识点总结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