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雪的情感散文

2024-06-28

描写春雪的情感散文(精选8篇)

1.描写春雪的情感散文 篇一

这个祥年仿佛是一只只綿羊从天而落,大年初二开始就陆陆续续下个不停。瑞雪丰年,这确实是个好兆头,预示着今年将会是一个丰收的好年头。

对于这场春雪有人欢喜有人厌烦。我想,前者占大多数,后者会比较少一些,这是我个人看法,而且是有原因的,绝无凭空捏造之嫌。在喜欢的人当中农民占很大一部分份额,他们知道这场雪对春播有力,滋润土地,利于种子发芽,尤其是北方地区播种小麦。所以,农民望见这场春雪都是乐在心里,露在脸上。还有一部分是喜欢赏雪、滑雪、踏雪的人,因为平日里忙于工作正巧赶上春节长假,借此机会约几位朋友或是有着共同嗜好的人到滑雪场、户外、郊野等等地方放松下心情,陶冶下情操,悦玩到极致时而候尽兴而返。厌烦的人看起来是不喜欢这场春雪,其实心里面也是喜欢的,只是感觉这场雪下的不是时候,影响出行和或是走亲访友。尤其是有私家车的人为了安全,平日有车出行方便,而这样的雪天只能把车停摆,心急也没用。而且春节就几天假,眼睁睁地过去几天了,再有两天假期就过去恢复正常,所以,对于厌烦这场春雪的人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论怎样,这场春雪下得适时也好,不是时候也好,在这里,我祝愿农民羊年有个好收成!喜欢赏雪、滑雪、踏雪的人玩得开心!走亲访友和驾车的人也别因为这场雪消减心情,徙步或驾车都平平安安!

此时此刻,窗外春雪依然下个不停,而且越来越大,整个天空弥漫着大片大片雪花。我望着这些片片雪花,不时在我思绪里变幻成一只只绵羊,由天而降,让这个世界呈现出祥年之兆!

2.描写春雪的情感散文 篇二

情感是散文的灵魂。散文的创作无不浸润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没有情感的散文如同嚼蜡, 无法达到以情动人的艺术效果。“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白居易语) 富有情采的散文或直抒胸臆, 或透过情化的自然隐约透出作者的情韵, 简练而含蓄。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 或豪情, 或悲情, 传递内心的感情活动。比如, 写景的散文不只是一张风景照片, 而是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悲落叶于劲秋, 喜柔条于芳春, 饱含着作者真实的情感, 充满情趣,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王国维语) 作者在写作时注重抒情性, 读者在阅读时也注意对原文情感的体验, 读者抓住了散文的情感意蕴, 也就抓住了散文的灵魂。“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语) 因此, 读者与作者能在情感上达成共鸣, 是一篇优秀抒情散文的典型特征。

二、散文翻译中的情感建构

散文的翻译不仅仅是对原文信息的简单文字转换, 而是要对原文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合理的阐释。因此, 散文翻译对译者的要求要高于普通信息文本的翻译。译文不仅要看翻译的对不对, 还要看翻译的好不好, 对译文的语言质量要求很高。译者是原作者与目的语读者情感沟通的桥梁。因此, 译者要深刻挖掘散文语言中渗透的作者情感, 充分诠释散文的情感性。“情感性是指蕴含于作品语言的意象, 以及词语表达形式之中的情感力量、情感色彩, 是叙述客观事物时流露出来的主观倾向。” (黎昌抱, 2009:94) 在翻译实践中, 译者与作者在情感上的互动, 使得原文中的情感得到传递和建构。散文情感性在译文中的体现往往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作者情感的传递, 民族情感的介入, 以及译者情感的介入。

1. 作者情感的传递

在散文翻译中, 译者要经历阅读原文体验情感, 以及在译文中实现对作者情感的传递。人类情感的共性, 以及语言情感意义的可译性使得翻译中情感的传递得以实现。作者在创作时将内心的情感活动, 以文学语言为媒介, 通过一定的形式手段, 表现在作品的一字一词之中。译者经过对原文语言细致入微的阅读和分析后, 把握作者的情感立场和意图, 剖析作者内心深层的情感指向, 从而在情感上达到共鸣。“译者与作者必心心相印, 灵犀相通。翻译所需要的不是一支素描的笔, 还是一颗燃烧的心。不仅要译出眼泪, 而且要译出悲哀;不仅要译出笑声, 而且要译出欢乐;不仅要译出拍案而起, 而且要译出义愤填膺;不仅要译出效命疆场, 而且要译出赤胆忠心;不仅要译出有形之事物, 而且要译出无形之情操。” (黄龙:2003:P561) 比如在瓦尔登湖中有下面一句, 蕴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真挚自然的情感。

译文一:湖的现象是何等的和平啊!

译文二:秋色下的湖光多么祥和纯美!

对比两个译文, 很明显译文二更胜一筹。译者在翻译时并未追求语言用词上的一致, 而是在情感的传递上下足了功夫, 使用了充满感情色彩的词语, 很好的传达了原作者的内心情感, 具有与原文同样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如翻译家萧乾认为, “衡量文学翻译的标准首先是看对原作在感情 (而不是在字面) 上忠不忠实, 能不能把字里行间的 (例如语气) 译出来。倘若把滑稽的作品译的一本正经, 毫不可笑, 或把催人泪下的原作译得完全没有悲感, 则无论字面上多么忠实, 一个零件不丢, 也算不得忠实。” (萧乾:1994, (7) :88)

2. 民族情感的介入

虽然人类的情感具有共性, 但是不同的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英汉两种语言具有显著不同的民族风格。英语散文崇尚质朴, 而汉语追求华丽, 表现在作品上就是作者对用词, 修辞, 句式上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会根据目的语的情感表达方式, 对原文的情感进行再加工, 在诗学层面上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 使其更加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欣赏习惯, 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试看下面一例:

译文一:每一支划桨的或每一只虫子的动作都能发出一道闪光来, 而一声桨响, 又能引出何等的甜蜜的回音来啊!

译文二:每划一下桨或每一只小虫的飞舞和爬动都能闪出一道光辉, 而欸乃一声, 又荡起何等精妙甜美的山水清音。

汉语散文讲究文采, 常用四字格, 使用古语, 追求音韵美。这种特点在译文二中得到了很好的提现。其中“欸乃一声”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唐朝诗人柳宗元《渔翁》中的名句:“欸乃一声山水绿”。译者使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名句来进行翻译, 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同样, “精妙甜美”和“山水清音”两个四字格的使用, 更符合汉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酣畅淋漓的表达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相比译文一, 译文二很好地体现了翻译时民族情感的介入。

3. 译者情感的介入

在散文的翻译过程中, 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体验作者在原文中倾注的主观情感, 然后在译文中恰如其分的传递出来。然而, 不可否认的是, 译者自身的情感也是客观存在的,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的审美理想。译者在阅读和翻译原文的过程中, 情感相互交织, 碰撞在一起, 从而形成译者对原文独特的情感理解。译者在译文中又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进去。因此, 译文中或多或少会有译者情感的介入。试看下面一例:

译文:雾中驾车, 险象环生, 可恨至极!世间万物, 漫漶不清。交通白线, 何以得见?车来车往, 或风驰电掣, 或慢条斯理, 狭路相逢, 岂有不撞之理?浓雾覆窗, 内迷蒙, 外朦胧, 望眼欲穿。刮水除霜, 极目远眺, 实属无奈之举。涌涌雾夜, 纵横驰骋, 献出生命, 在所不辞?非也!停车, 停车, 待到烟消雾散时, 任我天下行!

上例是笔者在翻译教学中使用的习题, 学生的翻译受传统翻译标准忠实的束缚, 大多中规中矩, 感情色彩平淡, 如记流水账。笔者在翻译时用力于情感, 因此选词造句采用了增色的手法。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 原文用词简单, 文风质朴, 情感含蓄;译文用词华丽, 讲究工整对仗, 大量使用四字格, 同时通过对原文的改写, 渗透了译者自身的情感。原文与译文的巨大差异充分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情感介入。

三、结语

散文的翻译不同于一般信息文本的翻译, 译者对原文情感的处理是决定译文成败的关键。在现实翻译中, 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翻译观, 对原文的情感把握也不相同, 因此在译文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翻译特色。散文翻译中的情感建构并不局限于上述三个方面,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戴欢 (译) .瓦尔登湖[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3

[2]黄龙.翻译的神韵观[A].杨自俭主编.翻译新论[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

[3]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4]萧乾.文学翻译琐议[J].读书, 1994, (7) :88

3.写人散文的情感态度 篇三

再如《记念刘和珍君》,刘和珍是作者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这个学生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更是一个为国牺牲的爱国青年。至于写到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则体现出人物性格的另一面,本是一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却惨遭杀害,更能揭露反动当局的凶残。文中写到的人物不止刘和珍一个,但显然是群体中的一个代表。与此相似的篇章还有《为了忘却的纪念》,“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五个青年作家中,着墨较多的是白莽与柔石。比如写柔石,特地说到他的硬与迂,其硬体现于做事的努力,也创作也翻译,迂则是不通世故。后来,“他的迂也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去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但他和我一同走路的时候,可就走得近了,简直是扶住我。”两相比照,可见他的厚道,这是硬与迂的结合。这两篇纪念文章,交织着悲愤之情,即缅怀死难者的悲伤以及对反动当局的愤怒,而对学生及后辈,却多有尊敬,还不无自谦。

又如《忆刘半农君》,作者笔下的刘半农,先是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但也有近于草率、失之无谋的地方。此种性格分析,点明了人物的长处及不足。至于与作者的关系,既是同事又是朋友,可以在一起谈闲天。从谈天中,刘半农给人的印象是“浅”。“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用清澈的小溪来比这种浅,可见仍有其好处。至于后来的变化是没能与时俱进,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不再是同道中人了。但即使如此,还点明其为人的忠厚。行文至此,作者便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不用说,作者的爱憎是很分明的。还有《范爱农》,写的是同乡及学友。“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就这肖像来看,颇见其愤世嫉俗。留学回国后,又碰面了。“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和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这里讲了别后经历,觉得气闷,仍是那种愤激使然,但与作者的了解却增进了,便一起喝酒聊天。辛亥革命时,有了一些起色,一起在故乡做教员,但也只是一时之事,过后就因失望而颓唐了。此后再难振作,后来便醉酒落水淹死。作者的态度是同情的,但这不只是个人的境遇问题,还对世道多有针砭。

且看《阿长与〈山海经〉》:“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她生得黄胖而矮,长相不好,更不好的还在于背地里说人长短。“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这些小动作,将其性格活灵活现地形容出来。再就是睡相不好,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大约是偏蛮横一类的。此外其还懂得许多作者所不耐烦的规矩。按理,这样一个保姆是不讨人喜欢的,但有一件事改变了作者的看法,那就是她为作者买来了《山海经》,而这正是作者想看的图画。“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神力”一词,使长妈妈在作者的眼里大为改观,变得高大起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因为书,或者说一种精神上的关爱,使作者消除了内心的反感。结尾说:“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原本是不无揶揄的,却变成一种赞美。

4.春雪猝来心自扰情感散文 篇四

春雪猝来心自扰情感散文

窗外下着雨加雪……这春天的脚步似乎一直徘徊在冬日的余寒里,寒意在轻风里四处流淌着,从人们的指尖一直滑到心底,扼制了人们对春的期盼!对于这样的天气,甚至有人断言,今年的北方将没有春天。而我从来没有这样认为,我相信,只要人们心里装着春天,春天的阳光,春天的文字,一样都会在我们的笔下泛绿,一样都会让我们对春日充满期待。温度降低,人们开始穿上厚厚的衣服,一股股冷气扑面而来,很快就将春天暖和的气流赶走,苦了的是淹没在雨雪里那些青青的小草,舞动着嫩枝的树儿,从它们在寒意里抖动的身影,我们似乎能看出它们在寒意里争扎的凄苦!想到这些,心里有些不安,到底是谁动了天怒?居然让这春天遭受这样的囹圄?夜幕渐渐的暗黑,雨里夹着豆子那么大的冰雹打破了小城的静谧,风呼呼的刮着,在顷刻之间就把滞留在人们心头的那一份暖意吹去,行人卷缩着身影在雨雪里穿梭,就连奔驰的车辆也减慢许多,青青的绿意也浸泡在微寒的雨雪里,像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孩子,光着单薄的身体,在雪雨里颤抖着,期盼着黎明的到来!然而,想想在雨雪里行走的孩子,想想郊外一只只放飞的风筝,想想落在青青翠绿草尖上的.日光,想想孩子们在日记里写下的新春计划,想想农人在田地里播下的一粒粒种籽,想想建筑工人叮叮当当的声响,被寒意冷却了的期盼,在短暂的休整之后,又一次带着春日的期盼走进这场春天的雨雪里……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不停地的寻觅,才可能不会在原地停留;放弃,就等于在人生道路上给自己设置障碍,我们眼前看到的永远都是迷茫!每一次面对困难,我都把希望给予自己去解决,只有自己给自己信念与勇气,我们才能战胜困难,真真切切的面对自己的人生!因而这样的天气,始终没有动摇我对春天的那份渴望,随着春天一日日的行走,于是我行走在春日里的心始终没有止步,一路前行,看到路两旁长满绿叶的树木,看看街头花池里盛开的桃花儿,再想想家乡干涸河槽两边倒垂的柳树,而每一次都触动我对春天的渴望!把这样的渴望用文字记录下来,收藏在自己的人生里,待日后翻阅记忆时有字可寻!春天,万物苏醒,尽管眼前雨雪纷飞,寒意四射,可脚下的春潮却在涌动……寂寞的夜色,我似乎听到了窗外春潮涌动的声响,这场雨雪或许就是润湿春日喉咙的溪流,股股的从天而下,在这之后,我想,这个春天的生命必将是一场疯长!我们看到的世界必将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预想这些春日,我卷缩的心渐渐的绽开,在朦胧的灯光下,我似乎看到驻留在花蕊当中春日的笑意,我看到滞留在花丛中那一份甜蜜的私语。这个季节真让我们的心在感受一份别样的心绪。窗外的的寒意透过玻璃缝隙划过我的文字却没有湿润我春日的心情,相反,却将深埋在我心里的那一粒希望的种籽唤醒!在这个季节,我站在桥头看风景,站在城楼上的人也在看我。我、风景、桥头、城楼相互映衬,把自然风情与人文欲求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我现在这份心情!自从踏进春天,对春的寻觅,我便从梦开始,一次次,一遍遍,直到在路旁遇到一小撮从地表钻出来的青草(那是我今年春天第一次遇到的绿),于是我春天的梦走出来一直走进这个季节。也许梦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始终相信,这个跨越,一定会对我的思维产生巨大的影响。记录这份春天的心情,也旨在诉诸自己在这个春天的感受。一个人的感受,和一个个季节细细相连,在这个春天,已经走过许多个日子,可春天的活力却处处存在,处处让人对生命的强劲心存敬意!我把春天的心情,一直寄情于文字就是要唤醒我在冬日里麻木的神经,麻木的心!天生于我,地养于我,而路在自己脚下,只有不断地鼓励自己,警醒自己,我们在人生的路上才不至于被岁月的轮回而将自己的心事耗尽!写下此文,已是子时,外面静悄悄的,不知道雨雪在什么时候停止,我的心情再一次恢复了原有的期待——明天一定是晴天!

5.描写春雪的诗句 篇五

不知道大家对于春雪有怎样的印象呢?以下是描写春雪的诗句,一起来欣赏把。

关于描写春雪的诗句

一枝春雪冻梅花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出自:《浣溪沙》 年代:唐   作者: 韦庄 韦庄诗词全集 只要韦庄的结果

千里玉关春雪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有徘徊。

出自:《定西番》 年代:唐   作者: 温庭筠 温庭筠诗词全集 只要温庭筠的结果

疑是经春雪未销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春雪未销。

出自:《早梅》 年代:唐   作者: 张谓 张谓诗词全集 只要张谓的结果

沈郎春雪愁消臂

小玉楼中月上时,夜来惟许月华知。重帘有意藏私语,双烛无端恼暗期。伤别易,恨欢迟,归来何处验相思。沈郎春雪愁消臂,谢女香膏懒画眉。

出自:《鹧鸪天》 年代:宋   作者: 晏几道 晏几道诗词全集 只要晏几道的.结果

漫天春雪来

漫天春雪来,才抵梅花半。最爱雪边人,楚些裁成乱。雪儿偏解饮,只要金杯满。谁道雪天寒?翠袖阑干暖。

出自:《生查子》 年代:宋   作者: 辛弃疾 辛弃疾诗词全集 只要辛弃疾的结果

蓝桥春雪君归日

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出自:《初贬官过望秦岭 自此后诗江州路上作。》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诗词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结果

兔园春雪梁王会

兔园春雪梁王会,想对金罂咏玉尘。今日相如身在此,不知客右坐何人? 出自:《雪中寄令狐相公兼呈梦得》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白居易诗词全集 只要白居易的结果

香靥融春雪

香靥融春雪,翠鬓[身单]秋烟。楚腰纤细正笄年。凤帏夜短,偏爱日高眠。起来贪颠耍,只恁残却黛眉,不整花钿。有时携手闲坐,偎倚绿窗前。温柔情态尽人怜。画堂春过,悄悄落花天。最是娇疑处,尤[歹带]檀郎,未教拆了秋千。 ...... 出自:《促拍满路花》 年代:宋   作者: 柳永 柳永诗词全集 只要柳永的结果

春雪满黄陵

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 ......

出自:《哭刘司户蕡》 年代:唐   作者: 李商隐 李商隐诗词全集 只要李商隐的结果

低鬟曳袖回春雪

汉家宫殿含云烟,两宫十里相连延。晨霞出没弄丹阙,春雨依微自甘泉。春雨依微春尚早,长安贵游爱芳草。宝马横来下建章,香车却转避驰道。贵游谁最贵,卫霍世难比。何能蒙主恩,幸遇边尘起。归来甲第拱皇居,朱门峨峨临九衢。中有流苏合欢之宝帐,一百二十凤凰罗列含明珠。下有锦铺翠被之粲烂,博山吐香

出自:《横吹曲辞·长安道》 年代:唐   作者: 韦应物韦应物诗词全集 只要韦应物的结果

洛滨春雪回

启重帷,重帷照文杏。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入丛台,丛台裛春露。滴沥间深红,参差散轻素。妆蝶惊复...... 出自:《八咏应制二首》 年代:唐   作者: 上官仪上官仪诗词全集 只要上官仪的结果

正逢春雪舞东风

6.描写春雪的作文350字 篇六

早上起来,见到白雪皑皑,万物无声,那雪,白而纯洁。树木的叶子掉了,风一吹,听不到树叶的哗哗声,只有雪飘下来的痕迹,太阳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脸上,感到格外温暖。雪像一个调皮的少女在春来之际又来一个惊喜。

温暖的太阳,白色的雪,这是多么惬意的时刻,我会记住这个时刻,也许以后没有了雪,也可以作为一个回忆。这段时光,美好又难忘,它将成为我记忆中的明星。成为我记忆中的珍珠。

我忘不了,这个幸福的回忆,忘不了这美好的时刻,万物无声,夕阳高照。雪化了也美,照样会有斑斑雪迹,供人观赏,别有一番风味。雪,我们对你的赞美。润物无声。

7.描写春雪的情感散文 篇七

《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 比较完整地展现了诗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全诗共六章分为三大部分, 细腻地描绘了三个生活场景, 通过这三个生活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戍边之卒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采薇图景

这首诗前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描绘戍边之卒从春到秋采薇菜的场面, 这是反映戍边之卒平时最基本的生活状况的一个细节性的场景。一年四季, 战士戍边打仗靠吃野菜充饥度日, 怎能不思归呢?从初春开始就想回家、盼回家, 一直盼到深秋季节, 仍然是想回家、盼回家。不能回家, 吃什么呢?采薇菜啊吃薇菜, 从刚刚发芽一直采到深秋季节, 茎粗杆硬仍要采, 仍要吃, 战士怎能不忧愤?我们吟读这三章, 仿佛看到初春乍暖还寒、夏时赤日炎炎、深秋雾锁烟笼的季节, 战士饥肠辘辘、奄奄一息的情景。诗的前三章采用重章复唱的手法就在于要突出表现戍卒的思归之情和忧愤之情。

二、战斗情景

诗的四、五两章转换角度, 改换写法, 从另一侧面展现戍边之卒的生活, 这就是战斗场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是没有写战场上刀光剑影、伏尸百万、血流成河的图景, 而只写了战争的一方———戍边将士。第四章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 戍边之卒战斗的情况。“一月三捷”突出表现了戍卒英勇杀敌, 为国建功的英雄气概和豪迈之情。第五章写将帅站在四匹高大健壮的雄马战车上狂奔, 戍卒则要紧跟其后, 转战南北, 打起仗来就靠它来隐蔽, 他们要时刻警惕, 不敢松懈。对比的手法使戍边之卒的辛劳之情溢于言表。

三、回归场景

诗的第六章又转换角度写回归, 写戍卒回归时的痛定思痛。这一章的前四句被公认为是《诗经》中写得最好的, 如果将这四句单独提出来, 读起来有诗意, 有韵律, 能让读者产生美好的联想。“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我们出征时, 春风习习, 杨柳依依, 多惬意, 多美好。在这里, 诗人采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 因为这时出归的情景是“爷娘妻子走相送”, “哭声直上干云霄”。春风啊, 杨柳啊, 对于戍卒和送行的人来说, 什么也看不到, 什么也没想到, 那么回归时更是凄惨悲伤。试想:一年四季征战时, 吃的是野菜, 冬季缺吃少穿, 所以映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大雪纷飞, 朔风冽冽, 一群面容苍老、佝偻着身躯、裸露着身体、瘦骨嶙峋而又饥肠辘辘、步履维艰的老头走向画面深处的情景。“我心伤悲”不仅仅是这些戍卒, 还有读着这首诗、眼前浮现着这些画面的读者。

8.描写春雪的情感散文 篇八

本文我以朱自清的散文《春》《荷塘月色》为例,对语文课散文这一类体裁的教学提出一些粗浅见解。

一、《春》的审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运作

美学原理上讲:“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苏轼曾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赞美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诗。而朱自清的散文却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是理性的,画是可感知的。除了用感官感觉外,还可以牵动一个内在的因素——情感。通过借助外在的艺术审美情感,开启内在的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要求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感情是每个人都有的,如何调动、激发兴趣,这是个普遍的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大面积的丰收。布鲁姆说:“学生中智力因素和学习速度上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着的,但时间能消除这种差异。要相信绝大多数都能学好。”要让绝大多数人学好,就要打破沉闷呆板的教学氛围。老师的课堂视野要宽广,不要只盯着几个好学生,要更多地关照学困生的情感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大面积的丰收。

朱自清的散文无一处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如:冬天带着凛冽的寒风向我们走来,人们裹着厚重的棉衣,仍难抵挡刺骨寒风的侵袭。人们的活动空间被缩在户内。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听,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万物复苏,大地吐绿,冰河开始流动,河岸柳枝抽出嫩嫩的绿芽,随风摇曳。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满山遍野的野杏花开了,绘成一个粉色的山谷。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脱去厚厚的棉衣,在草地上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打几个滚……你们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一)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组织观看《春》的电视散文)用饱含激情的言语开启人们渴望春天的情感,接着把人们的意念带到优美的散文中。

“美感是对美的对象的认识,从而感到一种快慰与自由的喜悦。这种认识必然要带有鲜明的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不首先感知美的外貌特征,色彩、线条是不能得到情感体验的,引不起美感的。”而美感是与听觉、视觉不可分离的。所以我们要借助电教辅助教学,通过看录像、投影、听录音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直观形象的体验。感官上的刺激,触动情感去认识,去欣赏。在美的欣赏中进行理性认识,思维活动。这一过程是由初步感知—具体感知—精读—理解—分析构成的。从整体感知转入探究、训练阶段。通过对段、句词的精读逐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明确各部、各段之间的联系,为培养分析能力打好基础。理解分析能力是感知的审美情感完成后获得的。

整体感知后,迅速理清作者思路: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绘春作者又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这几幅有意境的图画的审美过程,就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

(二)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文章,总是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给人以美,牵动人的情感。朱自清的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画的色彩美,有诗的韵味美,后者融入前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读其文,有一种审美的情趣融入其中。“文中有画”,画能给人以感官上的美,“画中有诗”,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引起共鸣,深谙比喻技巧,把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表现得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情同身受,出现一个幽深迷人的意境。

1.文中有画

《春》是一幅清朗明丽的山水画,远处可见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飞舞,下有野花的眨眼。“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杏、梨花的开放,连同飞动的想象,“闭上眼,树上仿佛是桃、杏儿、梨儿。”春华秋实的景象从一幅动的、立体的图画中溢了出来。

分析几幅图景时,着重展示春雨图和春草图作为例子分析,这两幅图中正面描写“草”“雨”的特点,侧面描写人的活动。再美的图景,如果缺少人的活动就会显得单调、乏味。而作者加入人的活动,这种缜密精巧的构思无疑是他文章之美的因素,春草图,钻、嫩、绿、满——草的特点,坐、躺、滚、踢、提——是人的活动,春雨图: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状,斜织、薄烟。景,树叶绿、小草儿清。灯、人、房屋是人的活动,使得画面完美、生动。文中有人的情致,读文的人自然也会介入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文中有画。

2.画中有诗

作者在“春”中寄情于景,凭借精妙的比喻勾画出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形象。春天是抽象的,无形、无声的是“空灵”之物,然而他用实质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是出神入化。其中潜隐着一种缠绵、含蓄、委婉、深沉的感情。如春风图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和孩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借助这一感情来描摹难以言状的春风“暖”的特点,让人感触到春风暖暖的柔情。结尾作者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刚落地的娃娃的新,小姑娘的容颜的美,青年健壮的力量活脱在我们眼前,使人从感官上可触、可嗅、可视、可听,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散发出诗意的光辉,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强烈感情。

二、《荷塘月色》的审美情感赏析

(一)月光下的荷塘,美丽动人

1.静态荷花,宁静优雅

朱自清一支妙笔,向来是写景高手。他先是描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令人想到亭亭玉立的舞女旋转飘逸的裙摆,把张开的碧绿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可见叶子的自然舒展,清纯之美扑面而来;接下来对荷花的描摹更是妙手得来,美不胜收,连用两个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一词尽显荷花体态的轻盈柔美,“羞涩”一词逼真地描写了荷花含苞待放的状态,这种欲开未开的状态好似脉脉含羞的少女,营造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紧接着又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描摹了月光笼罩下荷花的特点,它们有晶莹可掬的光华,还有荷叶映衬下忽明忽暗的闪光,又有纤尘不染、美丽清纯的天然丽质。

2.动态荷花,风姿绰约

朱自清曾说,若能将静态的变成动的,那当然更乐意。作者描写完静态荷花之后,借助一缕微风,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摹了风姿绰约的动态荷花。钱钟书说过,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转移。作者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将本属于嗅觉的淡淡荷香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让读者领会属于听觉的渺茫歌声的印象,实属写景中的高手,此中意蕴真可谓妙不可言。由于微风的到来,作者抓住叶动花颤的特点,让荷塘形成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遮住了脉脉的流水,尽显了荷叶荷花的风姿绰约之美。

(二)荷塘上的月色,朦胧雅致

作者描写月色时,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一个“泻”字动感十足,极有神韵,将月光映照、一泻无余的景象写得极为生动、传神,“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此句虚中有实,极为贴切地描摹了月光下荷花飘忽不定的情状,写出一种如梦如幻、素淡朦胧的意境。接着又写多姿的月影,有“参差”“斑驳”的灌木的“黑影”,又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这些月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真可谓光影交错,美丽繁杂,尽显月色的朦胧雅致之美。

荷香月色如诗如画,此文是现代散文长卷中屈指可数的美文之一,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于世。中华民族历来就把荷花、月色作为美好圣洁的象征,作者以它们命题,就是想以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和月亮的洁白明净,寄寓自己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

《春》和《荷塘月色》都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也是朱自清先生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笔者想以此为例,探讨语文课中此类散文的教学特色与风格。

上一篇:朗读者第四期主题“礼物”经典开场白台词下一篇:三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