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24-07-23

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12篇)

1.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一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历史背景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时,我国农村社会生产力低,广大农民的温饱还难以保障,发展农业生产主要是解决农民的穿衣吃饭和粮食需求问题,建设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正当几亿农民所关心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生产力获得了空前解放,农村各项事业都获得了飞速进步,农民一直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成了现实。这个时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两个文明一齐抓。这是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又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

一是基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

二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达2.6万亿元,这对于建设新农村非常有利,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力度。否则,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就会落空。

三是基于巩固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农村改革,促进农村发展,不仅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是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而且是应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挑战和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继续通过改革找出路、通过创新促发展,积极建立起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基于缓解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三大制约,缩小日渐拉大的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一个基本事实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提升,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向城市集中,耕地在过去7年中减少了1亿亩,人均下降到1.2亩,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3,而农村人口却没有减少多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57∶1扩大到3.23∶1;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已经向国民经济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因此,中央审时度势的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nbs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实现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生产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80年代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出资金平均达1400亿元,比同期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多10倍。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应尽快由“剥夺农业”向“扶持农业”宏观经济政策转变,采取必要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农业及其相关产业部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社会化农业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稳定农业生产。同时,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对我国农业适度保护,应大力实施属于间接转化为农民收入的“绿箱”政策,包括政府的公共性服务、作物保护与收入安全计划、环境保护、贫困地区援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大江大河治理、防护林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技推广、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中产后服务;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增加农业科研投资,加速农业科技进步。国家投资逐步集中于农业基础研究和公益性项目,尤其是动植物品种资源和转基因工程研究,以保证充足的农业技术储备。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实现全国农产品信息联网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种植或养殖养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每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5、保护环境,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快生态示范县建设,积极推广沼气、节柴灶、太阳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狠抓污染源治理,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加强执法监督,巩固达标成果,为广大农村长远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采取国家出大头、地方拨一点、农民自己出一点方式,将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带入实质性运行轨道,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

争实惠,始终为农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广大农村党员干部要始终以代表先进文化为己任,积极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在农民群众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此外,农村基层党支部也要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的领导核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真正成为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就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现在,在个别农村出现的党支部凝聚力、影响力、号召力下降的问题,主要是自身领导方式和工作业绩与形势的发展和农民的要求不适应造成的。因此,农村基层党支部,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上来,把单纯的行政领导转移到既领导又提供服务上来,把对普通党员的简单说教转移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上来,切实把农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核心。首先要扎实开展好村级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以“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等活动为载体,教育广大农村党员进一步坚定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心。同时在教育方法上注意增强针对性和适应性,注意贴近实际。一方面通过农村典型事例和党员身边的巨大变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教育,大力弘扬共产主义的先进思想。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分析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谈心活动、板报宣传、外出参观、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从素质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把解决干部中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保持经常化。其次,要组织广大农村党员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引导党员按照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办事。要让广大党员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遵循的原则及主要特征,要学会研究市场、熟悉市场乃至驾驭市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从事经营活动。要教育党员认清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信誉经济,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守法经营,平等竞争,靠信誉、靠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效率求发展。第三,要积极开展党员自我教育。如采取组织党员开展宗旨教育、开展农民种养致富能手大赛等活动,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增强党性观念,通过学科学、用科学,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武装自己,在勤劳致富、“二次创业”、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第四,要不断壮大和纯洁农村党员队伍。党章中明确规定:共产党员要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注意对那些通过诚实劳动富裕起来后,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民先进分子,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吸收他们加入党组织,使这些致富能手在党组织中更好地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通过民主评议活动,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模范作用、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及时作出组织处理,以进一步纯洁党的队伍。

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积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进性,为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6页)奠定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2.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二

党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 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 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党中央之所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从两个方面理解:

1.1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难点和关键在农村

就整体而言, 我国最薄弱的环节还是农村, 最困难的群体来自农村, 最多的隐患也来自农村。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 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也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更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 只有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才能在本世纪头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2 我国农村发展和改革进入新阶段, 总体上已经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时期, 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发展阶段。我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自力更生的条件下开始推进工业化的, 最初的积累资金只能主要来自农业。农业和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此同时,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和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 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也在进一步强化,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样的新背景下出现了不少新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不仅制约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而且也明显制约着国内市场的扩大, 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2 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目标要求

党中央对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20个字, 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 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新农村的生产发展指的是农村物质生产发展, 它是农民通过劳动与自然资源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 从而获得物质成果的活动, 它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生产发展泛指农村的第一、二、三产业, 包括农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新农村的生活宽裕指的是农村物质文化生活宽裕, 包括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 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 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新农村的乡风文明指的是农村文化风气的内涵状态。主要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崇尚文明和科学, 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新农村的村容整洁指的是农村视觉形象的外在状态, 表现为农村总体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合理, 自然环境、卫生状况良好, 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的管理民主指的是农村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模式, 表现为农村管理的决策、执行、监督的民主机制。可以说, 建设新农村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 又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又要求加快农村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和谐社会建设。从而成为农村全面工作的“龙头”和“主线”, 抓住了这个“龙头”, 就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 把握了这条“主线”, 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

3.1 建设新农村, 加快发展是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涵盖了多方面内容, 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农村经济要有新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要有新改善, 必须做到:

3.1.1 大力发展传统农业经济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传统农业仍然是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要从本地实际出发, 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 发展有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 优化生产布局, 提升品种、品质结构, 做强农业支柱产业。种植业要抓好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经济效益比较高的、专用粮食作物生产, 树立品牌, 提高质量, 扩大规模;养殖业要以繁育、饲养为重点, 大力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养殖。要立足于种、养业与加工业相配套, 产供销一条龙, 抓龙头、壮基地, 带农户。

3.1.2 壮大区域特色经济

特色就是优势, 特色就是竞争力。要充分依托自身的社会资源、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市场化程度等条件,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或“多村一品、多乡一业”的块状农业发展新格局, 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一方百姓走上富裕之路。

3.1.3 提升农村经济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也是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活跃一方经济,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要大幅度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 要以育种、农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 整合各类科技资源, 发挥农业科技整体优势, 加快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3.2 建设新农村, 领导班子是关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对乡、村领导班子的能力、水平和作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必须抓好乡、村领导班子建设, 优化结构, 提高素质。要把班子建设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龙头, 把乡、村两级班子培养成“思想正、业务精、作风硬”, 富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领导集体,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为此, 一要纯洁农村干部队伍, 解决好农村干部素质不高, 作风不正, 影响不良的现象。在农村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 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 切实加强基层领导班子建设, 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二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村级领导班子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稳定农村班子成为当前建设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要关心好、维护好村干部的切身利益, 要研究办法解决好村干部的补贴问题, 确保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得到贯彻落实。

3.3 建设新农村, 机制建设是保证

3.3.1 舆论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社会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党政领导高度重视, 而且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关注、参与和支持。为此, 要做好宣传发动, 组织有声势、有深度的宣传报道, 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美好前景和具体要求, 营造舆论氛围, 形成强大合力。同时要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建立公务员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推动机制, 努力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

3.3.2 政策机制。

农业是一个永远不能忽视的重要产业, 要尽快改变对农业的歧视性政策, 要用新的思路来扫除对农业的歧视性政策。建立起支农、惠农, 富农、扶农、强农的长效政策机制, 并形成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要通过政策、科技进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稳定”住粮食生产, 达到从农业内部增加农民收入。

3.3.3 人才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重视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农村人才后继乏力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因此, 要着眼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建立完善培养人才、聚集人才、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 培养和引进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3.4 考评机制。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 制定可操作的目标考核体系,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 也是对班子考核和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依据。要重新整合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办法, 按照建设新农村20字的要求加以具体化和细分化, 既要体现出阶段性的要求, 又要有相对长期的目标考核体系;既要符合农村工作实际, 又要得到百姓的认可。用良好的导向、健全的机制引导各级干部转变作风、求真务实, 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 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摘要:党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的重新提出, 标志着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 标志着中央领导集体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路, 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今后乃至更长历史时期内我国“三农”工作的总题目、总思路、总抓手。

3.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篇三

关键词:廊坊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经济;制度;农村文化

20世纪50年代,我党就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赋予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内涵,并将其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治本之道。近年又掀起了一场研究、实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近三年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关问题的理论文章不下万篇。河北省廊坊市也开展了该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笔者想从经济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角度谈一谈廊坊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

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个方面的要求,农民最关心的还是前两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1.推进农业产业化

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应该借鉴工业发展模式,努力适应市场经济,推进市场化进程。廊坊市各县域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主要通过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带动,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多年的实践证明,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是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一种好的形式,是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环节。同时,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也极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2.发展乡村工业,促进农村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发展乡村工业,促进农村城镇化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生产方式的必由之路。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对光靠发展农业致富抱有怀疑态度。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和调低农资价格阻力很大,农民增收的落脚点应主要放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工业上。政府应做好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本着专业化、集群化的原则发展乡村工业。农民对生活宽裕的理解,平均来看大约是城镇的水平,生活在城镇的人却认为大城市的生活才是值得向往的。

3.发展农村服务业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环节。廊坊市农村服务业应从提高城市化水平、发展壮大非农产业、提高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三大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出发,建立和完善符合市情,多层次、多功能、上下配套、左右贯通、高覆盖率、全方位服务并与京津现代服务业接轨的城乡一体的农村服务网络。我们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市场化,发展商贸业、金融业、电信业,以城镇化带动教育、医疗、交通、供水、供电、商业、饮食、广播电视、文化娱乐、房地产业以及环境保护等基础性服务业的发展。一些新兴服务业,如劳务中介、职业培训、信息网络、生态旅游、超市连锁、物流配送等,也会应运而生。

4.完善基础设施

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坚持从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继续支持粮食生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户用沼气、农村电力投入力度,加快农村生态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继续支持农村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5.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型小城镇、生态型村落、生态型家园。笔者认为工作重点在于:第一,通过区域范围关联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促进区域专业化和合理分工,形成具有特色的区域循环型农业模式。第二,综合利用能源,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发展立体种植或养殖和各种形式的秸秆还田,推广使用沼气。第三,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建立农产品废弃物加工厂,集中处理废弃物。第四,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建立食品加工产,培养品牌。第五,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循环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对接。

二、完善农村制度,解除发展束缚,推进基层民主建设

以农促工是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的战略,可以说制度问题是形成“三农”问题的根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制度层面解放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民创造力。

1.解除不利于农村发展的体制性因素

第一,城乡分异的户籍制度造成农民和市民不平等的社会身份,这种身份歧视严重影响农村人力资源的良性发展,加重了农民负担,人为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来源。第二,长期失衡的产业政策和公共政策加剧了农业的落后和农村的封闭贫困。第三,歧视性的管理制度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得不到现代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持,使“三农”发展支撑乏力。第四,家庭联产承包为代表的农村改革完成以后,长期被忽视。孤军深入的税费改革,由于配套措施不力,也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第五,农村的义务教育制度与城市相较,发展滞后,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农民又减少了获取人力资本的机会。第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缺失,这又使收入本来就不多的农民的生活雪上加霜。第六,国家对县乡级政府财政支持明显弱于城市(市管县),基层政府的财政困难降低了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

2.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第一,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与引导,还农民以国家政策的知情权,这样才能保证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场关乎自身命运的伟大实践的参与热情。第二,完善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机制,保障农民的选举权和知情权。第三,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建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第四,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现农民的决策权。完善“一事一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参与。

三、繁荣农村文化

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带来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并进一步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对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加强农村教育

加强农村教育至少应包括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培训等内容。第一,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第二,发展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配合完善电信设施,发展远程网络教育,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第三,加强对农民急需的知识的培训。据有关调查农民最希望得到农业生产技术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同时还可以进行打工技能、健康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生产效率。另外根据调查农民的文化程度与城市化的可能性与主观愿望呈正相关关系。

2.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第一,增加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室内外活动场所、健身娱乐设施等为农民提供学习、娱乐、健身的活动机会。第二,恢复与弘扬健康的传统乡土文化活动,如唱戏、高跷、庙会等。第三,组织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如棋牌比赛、卡拉OK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

3.抵制农村不良社会风气

对于像赌博、封建迷信、涉黄等不良社会风气,不利于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一定要严厉禁止。对于像乱倒垃圾、不讲卫生、破坏公物、讲话不文明等不良习惯,要进行说服教育,帮助改掉陋习。

总之,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县域经济、区域经济,完成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和实践,而不能局限于在农村解决农村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多管齐下,逐次推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文法系

参考文献:

[1]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2.

[2]闫恩虎.县域经济论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03-106.

[3]周宏大,梁书升.农村循环经济[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4-105.

[4]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中国的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民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民问题——新农村建设与农民问题调查[M].团结出版社,2006.

[6]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经济日报,2006-2-22.

[9]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0]杨艳,姚荣东.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J].安徽农学通报,2006,8:18-19.

[11]纪祖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J].沧桑,2006,4:60-61.

4.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四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依托周围的自然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城市居民来吃住、休闲、观光的旅游形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乡村游这种新的旅游经济形式突现奇效,“农家乐”就是乡村游的一种具体形式。通过对我市五个“农家乐”示范点的调查研究,现以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过程为例,试谈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游的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泾河源镇冶家村地处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老龙潭的门户,是游客进入泾河源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发展“农家乐”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该村是纯回族村,全村283户1306人。2005年7月份,冶家村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袭击,村民住房损失惨重。泾源县委、政府利用危房改造的机遇对冶家村进行统一规划,拟建一处回族民俗村。2006年,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管委会和市旅游局根据需要,审时度势,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把农村工作的帮扶对象从原州区张易镇石嘴村调整到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并且专门派出两名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帮助泾源县各级政府打造“农家乐”服务项目。

立“冶家村生态建设与民俗旅游协会”,制定《“农家乐”旅游接待管理办法》,通过协会的运作方式对旅游服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指导。

在市旅游局的大力争取下,市发改委、财政、旅游、城建等部门共同筹资50余万元,实施了“农家乐”服务区的道路硬化、自来水引流工程;市旅游局出资3万余元为部分经营农户配备了床、电视、桌椅等必备的接待服务设施;组织区内外各旅行社、固原电视台、《周末旅行家》、《宁夏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新闻媒体实地考察体验,发布专题报道,进行前期的宣传推介。使“农家乐”旅游服务在起步阶段就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路子,并使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实现了“开门红”。

一、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 ——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城乡统筹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了“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活动,2007年又进一步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新的内涵,给我市发展乡村游带来良好的契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正在形成,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益。冶家村“农家乐”示范点农户参与服务人员80余人,可接待180多人住宿,供400

依托六盘山林区的优势大力发展苗木种植业;一部分人开始改进原来的养殖设施,兴建日光牛棚,发展圈舍养殖;一部分非“农家乐”经营户也主动投入到山野菜、野果的采摘销售、民间手工艺品的开发等领域;一部分劳动力富余的农民外出打工。这样,改变了以往穷守大农业的困境,农业收入方式在不断改变,农民收入途径在不断增加,正在走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的道路。

二、以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合理定位,遵循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避免新农村式的农家乐遍地开花。我市最早发展“农家乐”是在彭阳县任山河村,但这里所依托的任山河烈士陵园每年所接待的游客数量有限,虽然起步已有三年多时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泾源县冶家村“农家乐”取得经济效益以后,今年相继又在泾河源镇金光村,乡水镇大庄村、沙南村,新民乡张台村建设“农家乐”服务点,隆德县在杨家店村建设了“民俗文化村”,泾源县乡水镇大庄村已有10户农民从五月份开始营业。从目前存在的这些服务点来看,都是把“农家乐”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载体,但稍加分析就能发现:冶家村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依托了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一强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而且这里也正是游客食宿的空当区;杨家店除了具有像冶家村那样的区位优势外,它还处于312国道线上,地理优势更加明显,而且那里规划的经营户并不过多,只有13

6儿”、口弦等音乐舞蹈艺术,剪纸、刺绣、根雕、泥塑等民间工艺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长廊,是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因此,文化、旅游部门应把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作为一项工程来抓,使之成为一个特色旅游产品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其对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远远高于单纯的农业生产。而目前泾源县冶家村农家乐的经营人员,基本上95%以上是由农民直接转化而来,只有极少数人以前从事第三产业。虽然对他们进行过几次岗前培训,但总体上还是文化素质不高且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此外,由于地域的差异,这里的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散漫、不受约束的习惯,不容易接受别人的理念。因此,这一现象的转变还是一个长期过程。

——“农家乐”作为新型的农村经济形式需要各级政府的不断引导。冶家村从规划建设到稳步经营都离不开市、县、乡、村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目前虽已把发展“农家乐”与实现小康社会成功结合,但农民自身的发展局限性始终存在。要真正实现在旅游服务业带动下的畜牧养殖业、特色种植业三种产业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构筑农民稳定增收的既定目标,仍然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应继续把冶家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增加投入,全面培育,稳步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见好就收”。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而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5.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五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广大干部群众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主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全市全面和谐发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为此,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经过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速农村建设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我市绝大部分区域是农村,绝大多数群众是农民,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很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农民的利益。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事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也是各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全省首善之地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两个前移”,建设全省首善之地,是我市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和谐社会,仅有城市发展远远不够,必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进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改变城乡发展不和谐状况,必将为建设全省首善之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把握建设全省首善之地的总要求,以推进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服务管理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四个提升”为目标,以“五大建设”为重点,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四级联动、整体推进,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统一,经济、社会、自然与人的发展相协调,把我市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实施原则

1、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生产与生活条件同步改善,建设与管理同步推进,自然生态与人的发展同等重视,正确处理农村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既要注重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条件,又要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提升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富裕程度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活力和后劲;既要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农村硬件设施建设,又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农民教育,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科技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2、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对城中村、园区村、城镇驻地村、山区(滩区)村,立足实际确定建设内容和标准,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政策措施,不搞一刀切。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全面动员发动、各乡镇(街道)村全面展开的基础上,每年确定一定数量的村实行重点扶持,全方位建设,集中突破,以点带面,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明年率先实施“十百”工程,着力抓好**个示范村和***个建设村,为其他村庄树立样板,提供借鉴。其他村庄要不等不靠,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早展开各项建设工程。

3、群众自愿原则。要确立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的关系,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支持群众,尊重农民意愿和对项目的选择,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激发农民自主、自强、勤勉、互助、奉献精神。凡是群众迫切要求的先建、早建;凡是农民不认可的项目,不能强行推进;凡是农民一时不接受的项目,要先试点示范,并讲明政策规定,严格民主程序,让农民逐步理解接受。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立项目扶持、市级补助、乡镇配套、村集体补贴、村民投入、社会投资“六位一体”的多元化投资格局。

4、规划先行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全市村镇建设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指导,在认真做好与农田保护规划、城镇组团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及(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水利、交通等专项规划衔接的基础上,按照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要求,首先进行村庄布局总体规划,确定建设方案。并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严格按照新村规划和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切实维护规划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三)建设目标

各乡镇(街道)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产业现代化、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家居舒适化、服务社会化、管理规范化、农民知识化、精神文明系列化“十化”和**项考核指标(附后)为建设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整体推进,力争经过五年的集中建设,把我市农村传统产业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传统村落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1、产业现代化。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步伐,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基本化解村级不良债务,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要保持在**%以上。

2、布局优化。按照全市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总体利用规划,科学确定村庄建设方向,因村制宜编制规划,实现村庄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显、公共设施完善、资源利用高效、居住环境优美、生活方便舒适。特别是城中村、园区村要改造建设成为新型社区,群众有愿望、具备条件的村庄要实施宅基地整理、旧村改造,撤并小村,建设中心村。民宅建设要坚持实用性与美观性、特色性相统一,住房全部达到砖瓦结构标准,人均住房面积达到**平方米。

3、街道硬化。在实施村村通硬化路工程的基础上,所有村庄要全面整治硬化进村道路和村内主要街道,有条件的村要硬化村内所有街巷。同时,村内主干街道和公共场所要全部安装节能型路灯,实现亮化;

4、村庄绿化。实现农田林网化、农户庭院园林化和田边、河边、路边、街边、宅边全方位绿化,村内至少建设一处街心公园或公共绿地,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提高生态质量。

5、环境洁化。实现生活区与工业生产区、畜禽养殖区分离;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有碍观瞻的建筑全部清理,废旧坑(水)塘全面整理;村庄主干街道整洁、美观、有序,无“三大堆”(柴草堆、粪堆、建筑垃圾堆),无乱贴乱画现象;村庄排水排污系统通畅,有条件的村实行雨污分流;各类垃圾集中存放、及时清运、无害化处理,打造良好人居环境。

6、家居舒适化。引导群众建设安全节能型住宅,加快建设农民公寓楼。实现饮用水集中供应,自来水入户率达到**%以上,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农户基本普及卫生厕所,普遍使用沼气、液化气、秸秆气化气、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全面普及电话,宽带信息网敷设到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以上,初步实现生产生活信息化。

7、服务社会化。全面推行为民服务代理制,建立村级便民超市或综合服务大院,组建专业协会或合作社。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切实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实现卫生所达标,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残疾智障人员、老党员和困难家庭老人的帮扶政策、失地农民补偿政策、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政策得到认真落实,无房或危房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因病、因灾、因伤致贫家庭得到及时救助。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8、管理规范化。村“两委”班子健全完善、团结协调,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要求;全面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各项管理制度健全,村务财务管理规范,村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到**%以上;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治安巡逻、矛盾调处和为民服务三支队伍健全,无派性和宗族势力干扰村级正常工作,有效避免越级集体上访事件,村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以上。

9、农民知识化。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要达到**年。现有劳动力每年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时间不少于**天,每三年参加一次系统非农就业培训,**%以上的适龄农民要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

1*、精神文明系列化。建立一条文明街、一处文体广场(文化大院)、一处图书阅览室(小康电子书屋)、一处文体娱乐室,完善健身器材、娱乐设施;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健康的文体活动,组织文明户评选活动,使**%的农户达到“十星文明户”标准,村民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全面提高。

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生产发展是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体制保障。各乡镇(街道)村要坚持既围绕总体目标全面部署,又针对薄弱环节狠抓关键;既立足当前抓住突出矛盾,又着眼长远解决根本问题。重点抓好五方面建设。

(一)大力推进物质基础建设,壮大农村现代产业。按照调整结构、增加总量、壮大财力、促进增收的思路,优化一产、提升二产、突破三产,形成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强力推进都市农业发展。按照“三个三分之一”布局,打好南部山区综合开发、北部特色高效农业、中部产业化经营三个攻坚战;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和“三品三创”工程(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品质结构和市场结构;突出各类园区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引导“三资”开发农业,形成多主体建设、多元化投入格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二是强力推进农村工业发展。科学确定不同区域和各乡镇(街道)的产业发展重点,以“一区三组团”和中部乡镇为主阵地,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企业,实现第二产业集聚发展。加快镇村民营园区建设,做大配套产业,培育一批特色工业经济板块。三是强力推进农村服务业发展。以组织实施国家“万村千乡”市场试点工程为契机,加快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依托独特的泉水资源、山水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业。四是强力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立足服务村民,加快建立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和公共服务实体。充分发掘和开发土地、林地、水面、山体等资源,引进资金,引办项目,发展民营经济,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集体收入。落实扶持村级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村级积累和发展能力。五是强力推进发展环境建设。健全项目落地建设机制,降低民营经济发展门槛,提供技术、政策、资金和服务支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创业、民企发展积极扶持。

(二)大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塑造新型村镇。强化城乡一体理念,按照“规划先行,财政引导,群众参与,建管并重”的思路,促进各类规划向农村扩展,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发展。一是实施科学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和“主城体现繁荣、辅城体现实力、卫星城镇体现活力”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加快规划建设城镇组团。按照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指导原则和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的要求,对城中村、园区村、近郊村和远郊村分类指导,规划建设不同风格、不同品位的农村新型村居。城中村、园区村和城镇组团驻地村,要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公寓式安置为目标进行改造,引导农民由分散居住向适度聚居发展,由生产生活区域交叉向村庄功能分区明显转变;近郊村,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聚;远郊村,有计划地推动轮换新建、分区建设。同时,按照农户自愿、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逐步撤并小型村,整理空心村,缩减自然村,搬迁偏远村,形成梯次合理的农村居住点布局。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村街村道硬化工程、村庄绿化工程、道路亮化工程、宽带信息网络延伸工程、通客车工程,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三改三清”工程(即改水、改厕、改灶,清垃圾、清污水、清废旧建筑),实行“三区分离”(即生活区与畜牧养殖区、工业小区相分离),健全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彻底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让群众喝上洁净水,用上卫生厕,普及清洁能源,呼吸新鲜空气。三是加强生态体系建设。以建设生态章丘为目标,建立健全荒山绿化、“绿色生态走廊”、沿黄生态防护林、平原林网、村镇绿化等体系。以保泉用泉为重点,强化水资源建设;以白云湖、明水稻田区和沿黄滩涂水面为重点,强化湿地保护;以农村沼气、太阳能、风能等为重点,开发新型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型镇村。四是加快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设施和队伍,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实施“农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标准化改造,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实施卫生院(所)改造工程,提升农村卫生院所装备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普网络队伍建设,推动城市科技、信息和文明向农村辐射。五是建立健全村庄公共设施长效管理机制。探索村民自主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途径,完善管理制度,切实解决管理资金来源问题,组织引导农村干部群众参与公共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健全保洁、绿化、道路养护等专职队伍,提高农村各类公共设施管护水平,巩固建设成果。

(三)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服务保障新体制。在全面提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同时,加快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步伐,让公共服务更多的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一是建立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畅通信息渠道,搭建服务载体,完善服务网络,形成上下相连、供需对接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着力实施“****”工程(每年创造新就业岗位*万个,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名,就业和劳务输出*万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充分就业。二是建立生产生活服务体系。依托三级为民服务中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依托现有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创新农技推广机制,采取“养事不养人”的办法,提升农村各类科技人员为农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快农村综合服务大院和便民超市建设,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组织模式,组建民建、民管、民受益的村级综合服务组织。三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按照城乡保障项目基本相同,保障标准逐步趋同的原则,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做到应保尽保;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促进镇村企业职工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引导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完善失地农民永久补偿政策,做到失地必补、即征即补;完善农村老党员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建国前农村老党员的基本生活;高标准建设乡镇敬老院,形成以乡镇敬老院为主体的农村五保老人财政集中供养体系;落实各项优抚政策,使在乡优抚对象享受应有待遇。四是建立社会救助帮扶体系。建立助学资金,对困难家庭学生实行就读和生活补助;建立大病救助资金,对重大病残在合作医疗之外实施救助;建立应急救灾资金,确保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得到及时救助;建立残疾人援助资金,援助残疾人治疗、康复、就业;实施农村安居工程,解决困难家庭住房问题;逐步推行农村老年人生活补助政策,对困难家庭老人生活实行补贴。

(四)大力推进文明素质建设,培育新型农民。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搞好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重点来抓,培养新型农民,树立社会新风。一是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在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深化农民培训体制改革,完善培训网络,重点实施绿色证书、阳光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实用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增强农民增收致富本领,加速培养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二是实施镇村干部培训工程。组织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坚持党员和农村干部轮训制度,使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成为“三农”工作的明白人、党的政策的宣讲人、致富增收的带头人。三是实施农民教育引导工程。编印《章丘市新时期农民教育读本》,搞好文体大院、老年协会、妇女协会和“五个一”阵地建设,实施“百村书库、万户书架”工程,开展“全民读书、健康创业”活动。要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引导村民以正确的观点认清形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执行政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村民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加强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奠定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础;加强文明教育,开展争创“五好家庭”和“十星文明户”活动,引导农村居民自觉接受现代文明;加强科普教育,引导农村居民破除迷信、远离邪教、移风易俗、崇尚科学;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农村居民依法维权、依法履行义务、依法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五)大力推进农村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农村和谐发展新秩序。坚持制度、阵地和组织建设相结合,党的领导与民主法治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农村管理新架构,健全农村管理新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持续抓好党的先进性建设,有效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和村支书“双强双高”活动,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延伸和党员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二是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选举、(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各项制度,实现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三是推进农村社区化管理。借鉴城市社区管理模式,通过改造整合,以新老城区为重点,率先推动村居社区化改造,创新管理服务机制,全面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水平。四是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平安章丘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建立为民服务长效机制、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治安防范应对机制,逐步实行农村管理社区化、治安巡逻保安化、矛盾调处超前化,依法协调和维护群众利益,提高农村管理水平,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社会新秩序。

四、把握关键,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为切实加强对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督促和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有关职能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专门工作机构。实行市级领导包乡镇(街道)、市直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包村责任制。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确定一名领导干部靠上抓。

(二)明确责任,强化工作保障。实行“市规划指导,镇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总体规划、政策制定、情况调度、督促检查和考核验收。财政、发展计划、城建、土管、环保、卫生、交通等部门要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门班子参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建设规划,具体组织实施各项单项工程。各乡镇(街道)要广泛发动,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工程扎实推进。

(三)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要通过会议、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全面动员、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和深刻变革,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要坚持典型引路,挖掘推广一批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让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成效,以点带面,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四)加大投入,提供物质保障。市乡镇两级财政预算要优先考虑新农村建设投入,坚持用财政的钱解决农村建设、农民生活中的难事,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发展壮大农村产业,搞好农村公共服务,给予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以今年“三农”投入为基数,市财政每年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增幅要高于财政收入增幅。各乡镇(街道)、村(居)也要多方筹集资金,搞好配套,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

(五)深化改革,有效整合资源。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实现“三个转变”,进一步扩大对农村的覆盖面,即从全面扶持为主向支持重点村转变,从支持农业生产为主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重转变,从支持第一产业为主向支持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深化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新农村投入机制。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增强村级自我发展能力。深化农村经济组织方式、金融、户籍、土地流转等配套改革,让劳动、技术、知识、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农村竞相迸发。整合项目工程,捆绑使用资金。市里每年确定的重点村定在哪里,各部门的项目资金就配套到哪里,工作力量就集中到哪里。整合政策资源。财政、城建、土管等有关部门要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财税分成、产业扶持、规费收缴、就业培训等政策作出明确规定,该减的减,该免的免,该扶持的坚决兑现。

(六)严格步骤,强化监督考核。坚持试点先行、典型示范、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不搞盲目攀比,不搞形象工程。要按照调查摸底、科学规划、全面启动、稳步推进、严格考核验收的要求,确保建一个成一个。要严格质量标准,有效巩固成果,把当年验收与五年后总考核相结合,确保建设实效。各乡镇(街道)要按照《意见》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要把新农村建设列为乡镇(街道)、部门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查,严格考核,以实绩定奖惩,形成良好导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标体系。

1、经济繁荣村强民富

实施农村产业提升工程,协调三次产业发展,塑造区域产业特色,实现镇村经济活力增强,农村劳力充分就业,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富足宽裕。

1)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大幅提高,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达到*人以上,综合农业机械化率达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以上的农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全部实现产业化经营;

2)在稳定发展第一产业的基础上,一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到*%以下;

3)**%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转到二三产业就业;

4)乡镇(街道)二三产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

5)基本化解村级债务,村集体年收入**万元以上的村(居)占到村(居)总数的**%;

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达到****元以上,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到**%以上;

7)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

8)农村城镇人口比重达到**%以上;

9)恩格尔系数小于**%,文化娱乐支出比重达到**%以上;

1*)农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住房全部达到砖瓦结构标准,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平方米以上;

1*)农村人口预期寿命达到**岁。

2、社会事业发展进步

实施教育提升、文体场所建设、乡村卫生院所改貌、服务大院建设、农民健康等工程,实现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完善,农村人口适度增长,农民生活质量提升。

1*)农村居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以上;电信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百户农村居民拥有电话数超过**部,数字电视实现户户通,计算机宽带网实现村村通;

1*)全面普及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新增劳动力职业教育,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年;

1*)镇村卫生院所达标率和设备升级完成率达到***%;

1*)村级服务大院或为民超市建有率达到***%;

1*)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和村级文体场所健全率达到***%;

1*)合法生育率达到**%,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以下,晚育率达到**%。

3、保障体系健全完善

推动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健全农村各项保障和救助体系,初步实现城乡保障项目基本同有,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助、贫有所济。

1*)农村低收入家庭实现应保尽保,人均低保标准达到****元;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特困户大病报销率达到***%;

2*)失地农民土地永久补偿覆盖率达到***%,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2*)农村五保老人全部实行财政供养;

2*)特困家庭学生享受免费**年教育,并获得生活补贴;

2*)特困家庭实行大病救助;重度残疾人员和其他无收入来源、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弱智人员家庭救助覆盖面达到***%;

2*)全面解决农村无房和危房特困户的住房问题;

2*)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岁以上的困难老人享受生活补助,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

4、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加大镇村规划力度,开展村庄综合治理,实现镇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建设规范、设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2*)镇村详规覆盖率达到***%;

2*)对群众有搬迁愿望、具备搬迁条件的小型村进行整合,对城中村、园中村和空心村逐步进行改造;

2*)村镇绿化覆盖率达到**%以上;

2*)**%的行政村建有小康屋或公寓楼;

3*)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所有村庄主要街道全部硬化;

3*)所有村庄主干街道和公共场所全部安装节能型路灯;

3*)自来水入村率达到***%,入户率达到**%,水质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

3*)逐步健全完善村庄供水、排水体系,有条件的村实现雨污分流;

3*)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农村“四害”控制在国家规定范围之内;

3*)万元农业GDp用水量下降到****立方米以下,村民普遍使用秸杆气化气、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的行政村占到**%。

5、乡风文明民主和谐

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管理、农民教育、治安防范、矛盾调处、为民服务等体系,实现村级组织团结协调,村务管理民主规范,干群关系融洽和谐,邻里友好和睦,社会安定有序,民风健康文明。

3*)全市**%的镇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标准,村党组织书记与村主任“一人兼”比例达到**%,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到**%;

3*)**%的村达到市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标准;

3*)村民对村级管理的满意度达到**%以上;

3*)治安巡逻、矛盾调处、为民服务三支队伍健全率达到***%,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到**%,农民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以上;

6.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篇六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以民生为本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经济更加发展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内容,而且把政治民主、科学进步、文化繁荣、可持续发展等,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之中。这样,小康社会就不仅是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普遍富裕,而且是充分体现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社会模式。从这里也清楚地反映了我们党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已经站在了新的理论制高点上。

但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不得不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大同而言的。据考证,“小康”一词指的是一种生活状况或生活水平,即“富有仍嫌不足,但温饱已经有余。”而中国现代的小康步伐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明确指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小康之家”。

首先,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在20世纪80年代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第二步,到上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现在,前两步目标已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现在的小康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但明确提出新世纪头20年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目标;不但注重“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且注重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但强调发展要有速度,而且要有质量;不但更加注重提高效率,而且更加兼顾社会公平,是一个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其次,它是一个与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目标。过去的“三步走 ”战略,把现代化建设划分为温饱、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等三个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把现代化建设进程拓展为温饱、小康、全面小康、基本实现现代化四个阶段。由此可见,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丰富和发展了“三步走”战略。

再次,它是一个顺应时代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人民愿望的目标。当今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的主题,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使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虽然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人口多带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明显;经济体制正在完善,民主法制和思想道德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发展需求、生活环境需求有新的变化。正是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那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哪儿入手呢?同样,应当坚持发展以民生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不妨对现实生活作一番观察分析,就会发展这样一种现象:自然和人文条件相似的两个地方,改革开放初期可以说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可20多年以后再回头看看,两地却拉开了长长的距离。为什么出现这样大的反差?关键是人,是人的思想解放的程度,是冲决束缚人们手脚的传统体制的勇气和闯劲的大小。这就清楚地说明,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按照《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原则,破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这是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的前提条件。

还有,它是一个现实的目标,我们有确保能够胜利实现既定目标的指导思想和经验。为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十六大报告不仅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科学地总结了过去13年的十条基本经验,并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有这些宝贵思想和经验的保障,又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定能够胜利实现。

7.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七

1 农村经济安全和建设小康社会之间的关系

农村经济安全是一种农村经济的环境适应经济发展的状态, 具体表现就是对于土地、森林、水源和大气资源的利用能够达到永久的状态, 国家的各种政策或者法律法规以及人口变化等其他活动都能保证经济的发展, 避免出现种种不良状况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国计民生, 更与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密不可分。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 要想让小康建设的宏伟目标得以实现, 重点还是在农村, 对于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 主要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因此。农村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证。

2 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安全面临的威胁

2.1 新背景下农业抗御风险能力低下。

我国加入WTO之后, 农业在对面开放的程度上需要扩大, 而来自国外的农业大都表现着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程度较高的特点, 我国农业也因此受到国内外双重压力的影响。农业优势变为劣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 我国当前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比较低下, 虽然40亿美元的基数较大, 但是相对于农业总产值而言, 也仅占2%左右的比例,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补贴水平。因为我国的政府财力不足, 从而对农业的实际补贴水平很难达到WTO协议中的相关要求, 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很多地方的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 这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其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越来越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 这种较为粗放、相对分散的农业生产模式表现出了更多的弊端, 经营规模较小和市场需要较大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我国农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中处于水平较低的劣势地位。

2.2 水资源相对短缺。

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在世界排名中位于第110位, 也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贫水国之一, 人均淡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 水资源的地域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 西北部相对缺水, 东部地区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水资源的不当使用, 逐渐变为缺水地区, 水资源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安全。

2.3 农村耕地数量和农村劳动力出现矛盾。

我国耕地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开始逐渐减少, 由于改革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 各个部分的发展对农村耕地的需求都开始逐渐变大,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土地越来越多, 虽然我国政府已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对农村耕地的占有, 但是, 这些措施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作用。而我国农民对于耕地采取的经营方式比较粗放、污染程度也比较高, 化肥使用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一倍还多, 但是有效的利用率却只占总使用量的30%, 剩下的化肥都转化进土壤, 变成污染程度较大的物质。过度使用农药。让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逐渐下降。并且污染程度逐渐加深, 这些都造成我国的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有所下降。而我国的农村人口却有9亿之多, 耕地下降和逐渐增加的农村人口形成一对较大的矛盾体, 我国农业各个产业的发展需要的农村劳动力有限, 而剩余劳动得不到转化, 不仅会造成我国人力资源的浪费, 更大程度上也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阻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农村经济安全。

3 如何构建农村经济安全保障

在对我国农村经济安全经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之后, 采取合适的措施保障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首先需要改变农业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向着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提高抵抗市场各种风险的能力。为了化解我国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压力, 首先需要改变农业的经营体制, 让整个农业应对市场压力的能力增强, 让农业进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经营, 在保证现行的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 建立农民愿意接受并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土地经营制度, 可采用委托经营、公司经营以及入股经营等经营方式,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要想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就要发展我国的绿色农业, 绿色农产品成为发达国家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方向, 因此, 在进行农产品种植和培育过程中, 要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推行有机农业的发展, 并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培育和研究力度, 逐渐树立自己的农产品品牌, 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度。

我国的农村经济缺乏预警防范机制, 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 为了让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我国各个地方的政府机构, 应该在综合分析社会总体环境的基础之上, 加大农村经济安全预警防范管理机制的建立, 挑选整体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对农村经济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 对可能出现的种种安全问题, 及时上报给政府部门, 让政府在采取相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时所侧重。还要对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度, 整合各种与农业生产结构有关的信息网络资源, 对各种农产品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为农业生产部门提供不同的有力数据, 让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 和农产品的种植方面有针对性。

对农村耕地进行政策性和制度性的保护, 一旦出现非法占用农村耕地, 或者破坏农村耕地的现象, 要及时上报给相关负责部门, 并对种种不正确、不规范、不合法的行为进行劝告和处罚, 让有关单位和个人从根本上认识到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建立起完善的法律法规, 促使农村耕地具有政策性的保障。

如何保证我国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道路, 就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首先对于农村的计划生育控制力度不能放松, 还要大力发展各种民营和乡镇企业, 尤其要充分利用一个地区的资源优势, 对于需求市场做好定位工作, 发展有地方特色, 保证销量的地域产业, 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化的工业生产上。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 国家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保证和支持, 对于传统的户籍制度要加大改革力度, 对转移人口加大职业技能的教育力度, 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 对于农民进程经商的现象不准歧视, 还要加大扶持力度, 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结束语

加大农村经济安全的保护力度, 就要对农村经济安全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做好分析, 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就是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只有保证农村的经济安全, 才能保证发展的顺利进行, 保证农村经济安全依靠个人或者部分, 是实现不了的, 只有整个社会一同努力才能完成。

摘要:保证我国农村经济的安全, 是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而如何进行农村经济安全的保障工作, 怎样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水平, 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我国农村面临的经济安全问题, 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来加以阐释。

关键词:农村经济,安全问题,建设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昌君.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8) .

[2]“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监测”课题组.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进程过半[J].调研世界, 2011 (2) .

[3]管华.分散与合作趋势下的农村经济及其整合[J].农业经济, 2012 (11) .

[4]张建升.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11 (2) .

8.农安县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 篇八

深入挖掘潜力,加强增产10亿斤粮食能力建设

我县承担着增产10亿斤粮食能力建设的任务,占全省增产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十分之一、全市增产30亿斤粮食能力建设的三分之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任务,也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稳固粮食生产大县地位,享受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倾斜政策的现实选择。加快推进松城灌区配套设施改造项目建设,实施黑土地治理、涝区排灌设施改造、优质粮工程、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加快全程农机化建设,扩大农机作业覆盖面,扩大深松整地和玉米全程机械化作业面积。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建设,全面落实测土施肥、生物防螟、种子精选包衣等增产技术。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要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努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全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60亿斤的阶段性水平。

以标准化牧业小区建设为重点,发展现代牧业

按照省、市实施牧业发展三年攻坚战的总体要求,继续坚持“建龙头、扩基地、创品牌、保安全”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全国牧业第一强县。今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要实现100亿元;新建标准化牧业小区300个,其中兔业小区100个;健全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确保重大疫病免疫密度达到100%。

构建大水利网络,实施农田水利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水利建设必须先行。要按照农田水利建设三年发展规划,重点实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江河治理和水库除险加固建设、水土保持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三大体系、十大工程”。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建设覆盖51万亩农田的松城灌区改造项目;实施覆盖150万亩农田的涝区的改造工程项目;实施覆盖30万亩农田的江河堤加固工程;实施利用长春市区中水,改造12万亩盐碱地为水田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初步建成“旱能灌,涝能排”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体系。

大幅度增加农机保有量,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标志。我们要顺应趋势,抓住机遇,全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田机械作业快速发展。今年,全县农机保有量要达到6.5万台,新增1万台,其中大中型农机具要达到1100台,新增500台;农机总动力要达到75万马力,新增15万马力;完成深松深翻面积120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40%提高到50%。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效抗御市场风险,实现农产品效益最大化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今年,全县要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

努力拓宽创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5470元,比上年增长8%。要在加快发展粮食、牧业等主导产业的同时,努力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改善农民收入结构,促进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全年计划转移劳动力3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新增小型加工专业户1000户,实现产值7.5亿元,从业人员3.8万人,人均收入210元。

实施农村泥草房改造安居工程

全县改造泥草房1.9万户。新农村泥草房改造466户。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县、乡、村公路246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

按照县委、县政府新农村建设总体安排,我们具体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确定推进村。县委、县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按照省、市要求,认真筛选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具代表性的村组织申报,以发挥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2009年,我县共申报省级推进村3个,市级推进村7个,县级推进村20个,乡级推进村7个。

二是编制规划。我们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市、县、乡推进村调研,征求村支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指导推进村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

三是申报项目。按照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省级推进村根据本村实际申报了建设项目,共申报了包括泥草房改造在内的18个建设项目,总投资2560万元,申请补助资金533.1万元。同时,市县级推进村也申报了泥草房改造项目,全县新农村泥草房改造申报466户,其中:一般户303户,贫困户163户。部分建设项目已开工建设。

四是提高农民素质。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我们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在新农村推进村落实了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项目。一方面培养专业农民,提高土地经营水平,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使农民有一技之长,由体能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增加工资性收入。

五是加强宣传教育。我们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板、农民夜校等,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增强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发挥其主动性和創造性。

9.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篇九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了科学地反映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国家统计局每年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监测和评价.作 者: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作者单位:期 刊:调研世界 PKUCSSCI Journal:THE WORLD OF SURVEY AND RESEARCH年,卷(期):,(11)分类号:

10.大力发展沼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篇十

大力发展沼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农村沼气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要加快沼气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村沼气建设的良好氛围;强化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水平;多渠道筹资,稳步发展,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技术、信息、项目服务;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机构,加大检查督促力度,严格落实奖惩责任制.

作 者:杜增生 Du zengsheng 作者单位: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农牧局,033000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2)分类号:S216.4关键词:农村沼气 改善环境 建设新农村

11.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 ;科学发展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是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的主题。提出并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与论述,立意高远,富有创意。那么,应当如何正确理解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结合自己的学习谈两个方面的体会。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这一经验的概括、总结和提升。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适应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形成和发展,表明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也表明我们党理论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

在这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创立了一系列基本概念和观点、原理。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的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发展论,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们发展所应该遵循的规律,比较全面反映了发展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使得发展有利于我们。

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整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一项重大的理论建设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就是第一次鲜明地提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所走道路的内容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这条道路的科学内涵进行了明确的概括和系统的阐述。把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党的创新理论,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个理论体系应该说包含了我们社会发展中所涵盖的许多方面,保证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外交、统一战线等。所以它的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简单说,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以及“一国两制”理论、和平发展理论等,这些方面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重要关头都有所体现。这个理论最核心的要点是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精髓是解放思想,主线是改革开放,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这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主要一些贡献。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理论新成果的最好概括。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三个理论,各自都是一个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起着指导作用。但这些理论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都是这个主题的展开,都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更高的层次看,这些理论又是一个大的体系,都是这个大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创新理论所作的最好概括,也是恰当的理论名称。首先,这个名称反映了历史特点。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创立了以新民主主义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个理论反映了两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其次,这个理论名称同我们的基本实践相一致,便于广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再次,这个理论名称有很大的包容性。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的理论还会有重要的创新。这些创新的理论都可以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

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科学概括,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深刻理解这一科学概括,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准确判断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当今世界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号召我们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深入人心。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2.全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十二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上一篇:作文小学50字篇战神下一篇:中学XX年元旦运动会开幕词